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专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359-01
语文是学生学习的一项基础课程,也是学校进行教学的必须课程。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深浅将直接影响到其他科目和学生自身发展的方向,并且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从而全面的建设中专学生的语文课程,但同时也要求学生不仅要关注自身的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要制定一个完善的发展计划,以此提升学生多样化的发展,形成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本文主要是对中专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进行分析。
一、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要想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需要教师指引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观念和能力,培养学习的耐性,持之以恒,从而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目前,实现中专学生教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需求就是加大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从而完成对学生的语文教学课程。新时代的来临,就要求建立符合社会发展的教育策略,从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研究学者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并且以素质教育为主,构建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促使经济和生活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也对中专学院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要建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特点,培养具有专业性、素质性的综合性人才【1】。
二、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指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成果的好坏。依据实践的经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有力武器,兴趣是后天培养的,而智力是学生先天的,但是兴趣更能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成果,这样就可以看到,兴趣在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如果对某一个事物感兴趣,他就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它,并且会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而获取有效的知识。同时,处于中专时期的学生更应该收到教师的鼓舞和激励。这时的学生刚刚经历过初升高的挫败,认为自己并没有潜能。这时就需要教师建立平等的心态,不断的鼓舞他们,从而促进他们学习。
依据现代科技进行教学,主要是指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将中专院校的语文课堂推向了国际化的道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并且逐渐成为教育事业应用的主要手段,在实施教学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具有快速、方面、简洁的特点。实施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语文教学的知识简体化、增强了教学的质量,并将教学的计划完整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构建多样化发展的课堂,从而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引学生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自主研究和研讨,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此提升教学课堂的质量。I新式的教学模式为中专的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道路,并且依据实践的经验和资源,实施新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以此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23】。
三、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语文观
目前,在市场上招聘人才的企业将职业素养作为选择的重要条件,并且逐渐成为各大企业选择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在中专学校中要建立培育学生职业素质的课程,是现阶段中专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同时,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的教学目的和内容,不但要将语文知识和实践技能完善的结合到一起,还要研究与分析中专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面临的条件、机遇和挑战,从而设置社会和学生所需求的职业素养课程,从而突出教师教学的特色。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结合专业知识的教学,以此培育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行能力的锻炼,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展现教师实施的教学特色【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符合目前国家发展和需求的一种教学方式,有助于他们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发展具有时代意义的专业性人才,同时依据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且结合我国当前的国家政策规定和战略战策,实现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促使我国在国际的舞台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张 蕾. 中专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策略初探[J]. 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9.
关键词:地理课堂 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决不是否定个体的差异,恰恰相反,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要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因学生、因教材配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使素质教育的思想得以贯穿下去,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自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发展状况对如何发展素质教育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做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但是研究传统的教学方法多,而研究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少;研究个人的教学经验多,而进行教学科学实验的少;分散的零星的专题研究多,系统的全面的理论研究少。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抄笔记,学生记笔记,教师考笔记,学生答笔记,把学生的头脑当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像灌水瓶一样向学生灌注。在传统教学中虽不断有新的教学方法出现,什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谈话教学法等,但都没有脱离教师提出问题、设疑、并通过讲述解决问题的模式,最终与素质教育的初衷,效果相差甚远。
一、适合地理课堂推行素质教育的几种方法
素质教育效率的大小,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是否得当。方法对头,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
(一)利用设疑推进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所谓设疑推进法就是将某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这样可促进学生看书、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多变灵活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施情感教育注重引导方法
高尚的情感具有巨大的诱发力和无形的钳制力,它能牵动人的情丝,拨动心弦,产生出一种感化人心的奇妙力量。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只有注重情感教育,讲究方式方法,才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亲密无间。为此,教师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心交心,诚心待人。其次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水平,是推动人们探索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能力高超的教师,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取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当学生对你坚信无疑时,你的主导地位也就确立了起来。
比如利用现代媒体教学法培养学生地理兴趣,而非流于形式,现代教育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视听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
(三)积极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地理的创造能力
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其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比如教师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经纬网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弄不清楚。经试验,改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自做一个小地球仪。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向教师提出了不少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结合地理教学实际可用野外观察法
以往地理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
二、地理课堂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方法运用的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虽多,但并不是都适合地理教学的每一章节,所以不管运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找到教学方法与各章节的结合点。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基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入钻研、灵活处理教材。基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教给学生求知的工具和手段,就是符合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改变过去在应试教育中以考试为目标形成的教学习惯和方法,努力探讨和实现教学过程中要素关系的转变。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课堂转变为教师为学生指导和活动组织的课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把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个个联系或可以启发学生感性认识的趣味性的知识点,让学生得以主动发现和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师要以人为本,人是各具个性的,正是丰富多彩的人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社会,因此只有关注人、信任人,才可以发现和创造出办法来影响和改变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地理教师应树立新时期的地理教育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的时间。不仅要传授有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能力,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及与当今社会联系比较密切的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构及其运用[J].教育研究,2000,(12).
[2]闫承利.课堂教学的策略、模式与艺术[J].教育研究,2001,(04).
一、解读文本,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普及美术课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双基任务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价值,优化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对美育的要求。
首先,我们可以把教材按美术的类别进行归类,并按着内容的特点划分时间表,使重新编排的教材整体脉络清晰;然后在每一个整块类别中确定一个教研课题,归零为整。一个课题下来,学生就可以通过一点明白一片。
小学高段年级以创作为主带动双基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每一节课都根据课时内容提出几个创作题目,让学生根据这些题目展开想象。因为是几个而不是一个题目,所以不同素质和能力的学生都有选择的方向。这样就贯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达到了100%的教学成功率。
在低年级中我们可以进行智力和能力促进实验。教学中可以把美术和电教相结合,美术同音乐相结合,音乐和电教融进美术课堂的做法,儿童喜闻乐见,因此教学效果好。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他把一些学生需要的资料画成挂图、幻灯片,制成录像带,展示或放给学生看。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了作画意图和情绪。为了产生愉快教育的效果,他还根据不同内容采取手势法、口诀法、谜语法、连环漫画法等多种方法因势利导进行教学,使学生自始至终处在听、看、说、动、愉快中,施展着自己的智能,锻炼着自己的智能,提高着自己的智能。在他的教学中,教师就是一位向导,帮助学生解决知识和能力方面出现的困难,使学生顺利产生构思构图,进入创作意境。
二、增设特色课程,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特色课是本着普及与提高的原则进行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即在上好普及课的同时,对划分好类别的整块内容不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一个重点来进行教学。这需要课前认真分析教材,找出共同点,也就是找出一条能把这一整块内容串起来的内在联系条件,围绕着重点内容进行以点带面的教学。
由于特色课是一种表演技能型教学,所以在特色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某一个重点能够展示表现技能 的本领,从工具使用到技法、技巧等训练,使学生全面熟悉工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能用这方面知识、技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事物、现象、规律、特征,理解艺术处理及表现能力的展示方式。如儿童画创作、书法、图画、手工制作等等。通过儿童画创作完成想象画、插图、添画、设计等一系列的零散教学内容,可谓一举多得。这样,既做到充分利用有限的美术课时,又能使有限的美术教学环境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补充乡土教程,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乡土课主要是针对本地方特殊性进行的一种课堂美术教学,是一种展示能力素质型的教学。在乡土课中,指导学生用各种材料进行粘贴、拼贴、小雕刻、插接、编织、拼摆、镶嵌、扎捆等,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了家乡的这些别具一格的有特点的物产资源,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由于这些特有的物产取之方便,又容易被学生接受,有着亲切感,所以,对开发和提高学生智商及求知欲有着其他东西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因为这些材料大多是学生动手制作的,具备雕、编、绘、拼、插、捆等多种立体和平面造型的功能,很受学生的欢迎。这些材料的制作过程中自始至终地贯穿着构思、选材、设计、制作、整理完成作品等系列过程,这就提高了小学生的创作能力,调动他们用全部知识和能力去完成作品。注重对乡土教材课堂教学更深层次的研究、挖掘和利用。他认为上乡土课不能抛离基础课的内容和大纲要求,要围绕着思想教育、审美和创作能力培养的目标进行。
【关键词】 中学体育 素质教育 教学策略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总趋势。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1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
2 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 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 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3 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4 转变学生思想教育观念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 实施策略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都受前苏联教育模式及社会客观因素影响,忽略学生的全面性、整体性发展,更多教育政策的出台是为了选拔精英,从高中开始文理分科,以及进入高校后更加细化的专业设置可以看出,我国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狭隘与局限性。当前我国教育实施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考试和顺利升学,分数仍旧是评价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这使得近年来,“高分低能”的学生越来越多,“毕业面临失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充分暴露出应试教育的弊端,也反映出了实施“新课改”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数学作为一门本身便具有强大育人功能的学科,应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就深入教学内部,采取有效的方法策略,充分发挥它对学生心理、情感、性格和品质等基本素质提高的积极促进作用,使小学教学教学更加适应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更加适应“新课改”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实施的重点
在教学策略实施之前,我们首先来分析小学数学教育实施的根本目标。
1979年,美国学者博特金,摩洛哥学者马迪·埃曼杰拉,以及罗马尼亚学者米尔西·马尔茨等在《学无止境》报告中指出,传统的学习是维持性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学到的只是固定不变的见解、观点、方法和规则,而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应付已知的、重复发生的情况,提高学生解决既定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维持现存社会制度和现存生活方式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师则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突破现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拘泥教材,不崇尚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教学理论与实践,以及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行科学实施、科学规划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设定的方法目标应当以引导学生实现知识创新为核心,而不是以完成教师教学任务,灌输教材知识为重点。
二、创新教学方法实施的过程
以《小数的性质》一课为例。在这一课中,笔者针对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了创新性教学策略,以期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针对本课教学内容,笔者制定了如下三个教学阶段,即:
第一阶段,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学习,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并学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
第二阶段,学习过程。自主理解、自主学习,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组内探讨交流,分析达到目标的途径。
第三阶段,学会与生活相联系,即建立数学建模思想。每个小组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一个问题,并让其他的小组来解决问题。
针对上述三个阶段,为了能够顺利实施每阶段的教学,笔者又制定了三种教学策略。
1.确立学习目标。当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隐约”式教学,即首先不明确学习目标,只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向,其次教师开展大量引导工作,指导学生逐步向目标迈进。而事实上,这种教学方法很可能会造成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不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均衡地发展。针对这种状况,笔者在课堂开篇首先向学生明晰学习的目标,其次在课堂上尽量避免模糊错误的引导,如:0.5与0.50是否相等?不同的地方在哪里?等等。一来可有效节约课堂时间,二来也能够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认识提出更多的解答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
2.合作学习法。所谓合作学习法,是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建立起数个学习小组,并在小组中采用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某一课题。在“小数的性质”这一课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重点探讨了数字“0”的概念,即在一组数字中“0”代表了什么。如:“0”以下的数字应该怎么表达?5角=?元,等等。通过合作探讨,学生对小数的性质形成了初步认识,而这也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之一。
3.数学建模思想的建立。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在《小数的性质》这一课的第二阶段,笔者再次强化数学建模思想的建立。
例如,在课堂上笔者强调小数的应用:小丽的爸爸在学校对面开了间便民小超市,在设计铅笔的价格时,他为了给学生优惠,决定如果学生买下一包铅笔,将减免一支铅笔的价格。而每包铅笔12支,每支铅笔0.5元,那么如果有一个学生买下了整包铅笔,他要花多少钱?这时学生给出答案:12支×0.5元=6元,6元-0.5元=5.5元。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教师队伍;建设方法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尽快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培养教师形成良好师德
(一)校长要不断引领教师,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
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把“敬业”和“奉献”始终放在首位。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说过:“谁要没有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强烈的志向,也不能够热烈地把这个志向体现于事业上。”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以“敬业”为天职,唯有这样才能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奔腾翻阅;“奉献”是教师品德的灵魂。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永远是我们的楷模。
(二)校长要不断引领教师,培养“热爱学生”的理念。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的标尺,更是法律规定给教师应尽的义务。只有老师热爱学生,学生才会热爱和信任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明白“老师的爱”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上进的精神力量。
(三)校长要不断引领教师,形成“严谨治学”的精神。
现代社会,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承担多重角色,要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做到:“潜心学习理论,运用理论,不断钻研业务,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积极发扬探索和创新精神”。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四)校长要不断引领教师,塑造“为人师表”的形象。
教师的言传身教能在无形中感染学生、引领学生;教师的良好品格、道德水平、敬业精神,会使学生可信可亲;教师的率先垂范、说到做到,使学生可敬可佩。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正视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二、引领教师确立新的观念
(一)校长要引导教师学会学习。
新教材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可选择性强,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唯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同时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也就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迫使教师不得不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
(二)校长要引导教师学会合作。
首先学会教师之间的真诚合作,教师之间只有真诚合作才能得到“心理支持、新的想法、示范力量”同时才能“减少负担、减轻压力、支持变革”;其次要学会和家长合作,教育是一项学校和家长共同的事业,只有家长和教师积极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大成效;第三是学会和管理者合作,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出好的经验、好的做法以及遇到的困惑,应及时向管理者汇报,通过和管理者合作探索新的方法。
(三)校长要引导教师学会研究。
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可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不断增强教师的职业乐趣、价值观及尊严感。校长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课题研究”、“教研活动”、“自我反思”、“对话交流”等活动,而且坚持经常,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教师就会成为专家。
三、帮助教师不断提升素质
(一)积极实施“研训一体化”校本培训模式。
校长要鼓励教师参加“校本研究”,努力把教研工作和教师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教育研究回归教育实践,回到教育生活,回到教育事实本身。
(二)要鼓励教师通过“网上资源”学习,网上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三)积极实施“集体备课”制度。
以“教研组”或“学科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共同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明确教学目标,灵活应用教材,更充分地挖掘和扩充课程资源,更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教法。
(四)坚持开展“教学反思”活动。
反思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教师对其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探究,经历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反思,特别就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分析、思考,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并在实践中尝试解决问题,引导教师更理性地进行研究。
(五)积极组织“对话交流”活动。
重视师生对话,实现师生平等交流,和孩子们同欢乐同成长。学校还应积极引导教师之间展开对话,使教师之间坦诚相待,都愿意向他人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说自己的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思想碰撞,在对话交流中,取长补短。除此而外,学校还要定期组织开展“教师和专家对话交流”活动,定期聘专家来校就教师们通过“合作”还难以解决的问题,给以指点引导,帮助解决。
一、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很多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学场地不能满足体育教学需要,在体育教学设施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标准田径场地很缺乏,体育课安排过于集中,无法满足学生对活动场地需求,同时学校多位于居民区,拆迁费用过高,学校不能扩建操场,只能用非标准田径场和其它运动场地作为补充。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学校体育器材,主管部门统一采购,器材质量差,损耗量大,尤其是篮球、排球损坏率都在50%以上,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正常的体育教学。
应试教学是指脱离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学。如今不仅学校而且社会都把考试作为惟一的评价方法,将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仍被“分数第一”的思想所代替,从而造成了师生围绕升学率的指挥棒转,而提高升学率是许多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成绩,高三年级体育课被挤占甚至取消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此外,有53.4%的学生表示学生课外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受限,一些教师认为“在操场上奔跑的是顽皮学生,而在教室里看书的才是好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活动“打折”。如今对体育教学的忽视,其实就是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忽视,违背了现代教育的宗旨。另外,体育师资总量不足、配备不齐,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使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发展面临瓶颈。
还有,过去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仍是教学的对象,主体地位没能落实好。即使当前一些体育课进行课改后,仍缺乏内涵,没有知识与技能的生成,没有学习情感的体验,像蜻蜒点水,中看不中用,偏离了学科特点,整合的有些四不像。
二、高中体育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1、制作简易器材,充分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资源,结合本校实际,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去尝试:应发挥体育场地器材“一物多用”功能。体育场地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另外,将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别出心裁地利用于体育教学,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可利用空饮料塑料瓶装满沙土制成沙瓶,将其用作轻器械进行沙瓶操练习;用作标志物摆出“瓶道”让学生进行奔跑及跳跃练习:用作投掷物、用作接力棒等。这样既为学校节省了经费,又能培养学生勤动脑筋、勤动手的创新意识,增加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其优点是不言而喻的。
2、加大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鼓励体育教师提高学历,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新课程改革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完成,还是教学方法的应用与推广,都离不开广大体育教师,广大体育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生力军,是改革措施的落实者,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要有效地实施到教育实践中都要靠教师来实现;同时,教师也是对新课程标准精神正确领会与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加大体育教师的培训,邀请专家和大学教授对基层教师进行培训,各学校体育组定期召开组内研讨会,互帮互助,共同交流经验,发挥每位体育教师的优势,弥补不足。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幼儿教育 因人施教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孩子,这本是《幼儿园工作规程》的核心思想,因此我认为只有因人施教,幼儿教育才能面向全体。
一、承认差异,认识差异,尊重差异是因人施教的基本前提。
就人类而言,差异构成了多彩的、多样的、互拟的人群,使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就儿童而言,年龄越小,差异越大。幼儿在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中经历了人生最初的三年,带着初具倾向性特征来到幼儿园,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明显差异的个体。教师要承认这种差异,更要认识和尊重这种差异。
(一)性格上的差异带来了需求差异。
在幼儿期,不同的幼儿对爱和安全感、新体验、活动这三种需求有很大的差异,但这些差异往往不被教师所觉察,导致幼儿的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而影响其发展。因此,了解幼儿需求的差异是因人施教的第一步。
1.对爱和安全感的需求不同
不同的幼儿对爱的需求方式和需求程度不同。比如:有的幼儿只要感到教师在用目光或手势关注和支持着自己,就认为老师爱他,感到安全;有的幼儿需要老师用语言与他交流,才能感到老师的关爱;有的幼儿需要老师与他有身体接触,通过摸摸、拍拍、亲亲才能感到老师的爱。幼儿感受教师爱的程度受幼儿性格的直接影响,有的比较洒脱、乐观,但在细心、替他人考虑方面可能差一些;有的则比较细心、善解人意。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对爱和安全感的不同需求,使幼儿获得安全感。
2.对新体验的需求不同
新体验是幼儿“学会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课,即学会学习,学会感受不断征服所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幼儿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乐于探索周围的事物和所获得的新体验。但是,幼儿对新体验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幼儿特别乐于尝试新事物,什么都想看看、摸摸、试试,表现出对新事物强烈的要求;而有的幼儿则不然,没吃过的东西不吃,没见过的东西不动,对新体验的要求并不十分强烈。教师要尊重幼儿对新体验的要求差异,给予足够的熟悉和探究的时间,并接纳幼儿在这方面的差异。
3.对活动的需求不同。
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幼儿对活动量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幼儿坐立不安,喜欢吵闹,喜欢跑动的活动,不喜欢安静的活动;而有些孩子喜欢看小书,玩洋娃娃,一坐就是很长时间。对教师来说,关键是当某孩子在课堂上“不老实”时,应当想到这样的活动不适合他,满足不了他的活动需求,而不是埋怨他跟老师过不去,不守纪律。教师要敏感地察觉到幼儿需求的差异,设法满足幼儿需求的前提下,引导幼儿发展。
(二)发展上的差异。
一般来说,幼儿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阶段,但每个幼儿发展方向、起点、速度及最终达到的水平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
1.发展方向的差异。
幼儿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发展的优势,在3岁入园时已很明显。有的孩子对音乐有特殊的敏感性和兴趣性,表现出艺术方面的发展优势;有的孩子对艺术形象有深刻的记忆表现,并对颜色有很强的敏感性,表现出对绘画和手工活动的兴趣和发展优势;有的孩子很爱听故事,爱看书,也会讲故事,等等。孩子们有许多差异,这些发展方向和优势领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承认这些差异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2.发展起点的差异。
来自不同家庭的幼儿已经具有了各自不同的原有经验,如有的孩子在听了“鸡蛋可以孵出小鸡”的故事后,在吃鸡蛋时,看到蛋黄上有黑点,就不想吃了,把它捧在手里,想“孵出小鸡”,但多数孩子却认为鸡蛋熟了,不能再孵小鸡了。孩子在学习某种新经验时,原有经验起始水平的差异对幼儿学习的影响就更明显了。如:教师把用圆形的纸剪好的许多小动物放在美工区,幼儿们围过来,第一个小朋友看了看,就会了。其他幼儿边看边试着做,慢慢地也就会了。但有个幼儿在慢慢摆弄老师做的“鸡”,试着用圆形纸剪,结果剪成个月牙。
3.发展速度的差异。
幼儿发展方向、发展起点的差异注定了发展速度的差异,幼儿探索和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的发展过程,并通过不断地应用来证实自己的发现,不断排除无关因素,才能内化为自身的结构,这个过程比成人所想象的要长,而且幼儿间的差异性也相当大。
4.最终发展水平的差异。
幼儿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是其发展方向、起点、速度存在差异的必然结果。幼儿学习任何一种新经验,即使教师提供相同的材料,同样的方式影响孩子,他们最终达到的水平也不可能相同,有的差异会很大。如前面提到的那些孩子,其中一个剪成功了,只不过剪得还不够均匀;其他孩子也剪成了,不过剪得还不够像;还有的剪成了月牙。教师要改变“一刀切,齐步走”的传统教育观念,给予幼儿不同的发展机会。
二、注意接纳,耐心等待,善于引导是“因人施教”的根本保证。
(一)接纳和发现每个幼儿的独特价值,帮助每个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当然有的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很多,很明显;而有的孩子很少,也不明显。教师要努力寻找和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是教育的生长点,可以促使幼儿成功,建立自信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二)给予适合个体差异的指导和评价。
要给予幼儿一个适宜的指导,就要判断幼儿的兴趣、原有经验和当前的水平,制定幼儿发展进程和不同水平的目标和层次,以免教师按年龄段的一般标准,统一要求每个幼儿,这样教师可随时根据幼儿当时的行为,判断幼儿的经验水平,因人施教,更好地促进每个幼儿原有水平的提高。
(三)提供广泛的、可供选择的学习环境和内容。
学习环境、材料及内容的可选择性,不仅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而且是因人施教的基本条件。有了广泛的、可供选择的学习环境、材料和内容,幼儿就能自己选择材料和决定材料干什么。这样,可以使幼儿积极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澄清自己原有的一些模糊不清的认识,教师也可根据幼儿的操作和行为,判断幼儿的水平,给予适宜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在因人施教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发展。
承认差异,发现差异,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和教育生长点,形成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要挖掘和培植幼儿更多的闪光点,使幼儿在语言、科学、艺术社会性及健康等领域都有教育的生长点,帮助幼儿树立在各个领域中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当然,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是指各具特色,有差异的全面。这样才能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较为广泛的基础。
总之,因人施教是重要的教育策略,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素质和技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素质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学科是国家教育部明文规定的我国高中阶段必须开展的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不但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既是高中教学任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途径。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都不尽如人意。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现状往往是学校不重视、学生不感兴趣,从而导致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课的时候也更多是出于应试的目的。那么,面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教师,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改变这种不利的教学现状,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学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呢?
一、转变学科观念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如今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之所以出现诸多的问题,与教师和学生所持有的学科观念存在很大的关系。在很多教师看来,思想政治学科的开展既没有专业性,又无法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带来什么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政治学科当做摆设的花瓶,至于学生,则把思想政治看成“洗脑”的学科,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学生当然无法积极地投入到思想政治的学习中。因此,要想推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首先就要从观念入手,积极转变学科观念,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师生认识到这门学科的价值。
二、改革教学方式
长久以来,思想政治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与其单一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政治的讲课过程等同于讲书过程,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照本宣读,丝毫体现不出教师的教学思想在其中。不仅如此,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一个完全主导的地位,而学生则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丝毫体现不出学生主体的价值。因此,教师要想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对目前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大胆地改革。一方面,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以教材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使得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不再局限在教材之上,并且教师要积极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要明白,经过对教材再创造再加工所得的教学讲义才是真正的教材;另一方面,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完全主导的教学模式,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思想政治课堂成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作用,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实现素质教学目标。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活动质量,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就成为整个思想政治教学中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一方面要努力加强“内功”的修养,从理论上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的知识,只有扎实了专业理论知识,拥有丰厚的理论知识功底,才能够在实际的教学中用科学的理论去说服具有很强思想性的大学生;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学能力的提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地总结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积极地与同学科的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努力取长补短,从而实现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一旦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上去了,自然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得游刃有余,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很多学生看来,思想政治课程就是一门专讲大道理的学科,也正是在这种认知下,很多学生才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显得兴趣乏然。要知道,任何理论知识的建立其最终的目的都是用于指导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当然也不例外。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这种看似没什么用处的学科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具有非常实际而广泛的应用性,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把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性给表现出来。而在理论讲授之余,带领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一些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这样,通过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可以让学生把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使得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学科的实用性,同时,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而这又会使得思想政治学科朝着素质教育目标迈进一大步。
总之,思想政治学科作为高中阶段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法代替的。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门学科本身的学科地位,清醒地认识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周雪梅.高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初探[J].思茅师范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0(4).
[2]李一峰.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J].城市建设理论研
究,2011(26).
[3]郑德芳.素质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新课改[J].职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