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不仅反映学生知识,技能的水平和教学效果,而且也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如果学生做作业时养成了一种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坏习惯,那考试时也很难改掉这些坏习惯。因此,对学生的作业不但要重视知识内容是否正确,还必须注意书面是否工整和按时独立完成,书面乱、脏,没按时完成作业,不但导致不良习惯形成而且必然要影响学习质量。
2 培养学生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每个人都有思维定势,所以第一次没有做对的题目,虽然经过老师的讲解,明白了这道题的解法,但是如果不及时整理好这道题的思路及需注意的问题,那么第二次再遇到这样的题型时,很可能还会犯与上次一样的错误,因此,错题集的整理是必须的,而且整理好之后,也要经常复习,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3 培养学生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遗忘规律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的东西,课后有部分是会忘记的。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复习是课堂练习的继续,是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消化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多,速度快,缺乏课后复习,就不能对例题的关键和思路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难以达到深刻领会和灵活运用,学习效果会大大折扣。
4 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数学。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 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观察物体》一课教学中,我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每一名学生都到前面来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讲桌,通过观察,学生感受到站在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然后,我接着让学生动手摆正方体的小木块,用它来拼出各种图形,并观察它的正面、上面、侧面的形状。为此,教师只要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操作,就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6 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学会求知的习惯
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认知结构,能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的思想方法。与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相比,小学教学更注重发展认识的能力。如在教学《整理和复习》时,我首先让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而进行系统的整理,使知识成为网络,为以后学习打基础。这样,学生从中悟出学习的方法,学会求知,如果在以后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出学生自己的观察、比较、分类的方法,那就不仅仅是观察、比较等能力的发展,也许也是创新能力和精神的萌芽了。
7 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学生自学自学能力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教会学生自学,是学生能独立掌握知识、运用如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对他们终身的发展将会有着很大的捉进作用。为此,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关键是阅读能力。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是课本,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基本功。相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方法阅读,收获是不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预习方法,阅读是要做到边读边思考,边作记号,领会了再读下去。对重要的内容要重复读,对难点内容还要展开讨论,对于例题,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解题思路和技巧。
8 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合作交流,能增加每个学生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学习中各种问题。培养议的习惯重在培养:参与意识,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的学习之中;集体意识,在合作中要有集体观念,小组中的各个成员应做到分工明确,服从集体,展现个体。
9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一、优化课前预习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预习是指学生运用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在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下,去开展观察、记忆、联想、辨析、比较等思维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为了优化课前预习活动,教师需加强预习指导,首先要改变那种让学生记下学习目标,把新知识标题变成问句的简单做法,而应将思维焦点定位在学生的”疑惑”上,设计切合学生实际水平及承受能力的问题,设计有启发性的、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问题。因而教师需要优化课前预习活动的设计。
课前预习活动的设计大致内容有:学习要求、旧知回顾、新知预学、思考与练习、存在问题等,学生可据此巩固旧知识,认识新内容。在”学习要求”中学生可预先了解要掌握哪些内容,用哪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应达到的目标;”旧知回顾”明确新知识即将涉及到已学过的内容,这些内容恰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可根据预习活动的提示进行回忆及查阅有关材料;”新知预学”要学生预先去思考、体会一些学习内容并思考一些疑惑;”思考与练习”通过问题、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初步尝试对新知识的运用;”存在问题”主要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后提出存在的问题及疑惑,教师可事先收集这些”疑问”,然后针对问题展开学习、讨论。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1)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家哈尔斯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不光是讲清事实,而更应该是激励学生去思考,自己去动手。”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需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牢固确立”学生第一、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摆正教师”服务主体、为学而教”的课堂教学地位,以突出主体,发展主体。
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进行课堂学习和训练活动,上课尽量少讲精讲,腾出时间让各层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他们多练、多思、多讲,如概念让学生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让学生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提问质疑。
(2)营造良好氛围,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供环境保障。
在民主、和谐、开放的氛围中,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创造灵感才得以发挥,提问得到鼓励,不同的见解得到尊重;学生自然会勇于质疑,长此以往,学生必将养成多思、善问、质疑、求真的习惯。为此我们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中不成熟的见解不直接否定,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矛盾;对新颖独特的想法及时鼓励并加以完善;激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永远保持好奇、质疑、探索的意识和习惯。民主、和谐、开放的氛围,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供了环境保障。
(3)创设情境,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供契机。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创设课堂教学最佳学习情境,能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契机。创设问题情境能触动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和讨论,教学中,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或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不一致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悬念、疑虑;恰当的问题,能使学生展开联想;合适的问题情境,能触动学生反思,触发学生开展讨论;另外可以通过一题多解来创设思维情境,让学生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想法得以展现;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能对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和思考,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反思、联想、质疑等)提供了时机,也只有真正给予学生机会、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思维和行动才能落到实处。
三、开展专题性学习,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
学习习惯的养成,关键要让学生多实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和时间保证。在这一方面,开展专题性学习为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提供了机会。在专题性学习中,教师要坚持把提出问题的权力让给学生,把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互相探讨过程中质疑问难。让学生通过搜集材料,观察特征,并具体地进行思考,分析和探究,并发扬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以解决问题。研究性课程的开设,使我们培养学生的学习惯从课堂延伸到了专题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之中,为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提供了时空。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根据《标准》的新理念,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更重要的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及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呢?下面我就听讲、作业、思考与提问三个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谈谈。
一、专心听讲的习惯培养
对学生专心听讲习惯的培养,实际上是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现代心理学证明,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听课效率和学习水平远远高于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培养学生注意力,应该比较注意以下方面:
1、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首先,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利用一切教学媒体(图片、实物、玩具、幻灯、投影、录像、录音、指套、木偶等等)创设情景,寓教于乐,让学生身置语境,增强课堂中的趣味性,让学生能跟上老师的语言进行“学习”。
2、在教学上要采用生动、形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特别要避免枯燥操练,个别提问与集体提问适当结合,从而引导学生注意听讲。
二、认真作业的习惯培养
在英语课堂中,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进行课堂的练习,通过巡查,我们可以在发现学生当堂没有掌握的内容,从而及时的“补救”。在课堂作业练习中,我们发现有大部分的学生因为粗心大意而错题,还有一小部分的同学有拖拉、不完成、抄袭他人作业的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都将影响学生学习的水平,甚至影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为此,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端正学生的作业态度,提出及时、认真、独立完成的具体要求。在进行学生作业规范化训练时,突出时间上的要求——及时,态度上的要求——认真,思维上的要求——独立。低年级多为抄写作业,为此要求学生书写工整、笔画清楚,对学生强化态度的严格要求。
2、在书写教学一开始,学写字母时,教师就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按照规范笔顺书写,在四线三格中位置正确。针对英文字母与汉语拼音的不同,教师要运用“比较法”教学,及时指正。随着学习的进展,教师要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单词、句子、段、篇的书写及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切实做到英文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的习惯。
三、 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
勤思好问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习惯的培养应孕育在整个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与英语听、讲,英语书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本来就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这也是培养学生勤思好问习惯的起点。现在我们所使用的英语课本有很多五彩缤纷的图片,使学生初学英语时能集中全部注意力听录音,理解录音内容,进而正确模仿。通过学习活动,思考练习内容,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考的习惯。
2、榜样示范,激发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孩子的心灵。如:“You’re great!”,“Well done!”,“You’re very clever!”等等。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培养 良好 语文学习习惯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 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如今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应聘书必须手写,就是要从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近年来涌现了大量的语文知识、各种专业辞典等,如《唐诗鉴赏辞典》、《学生作文辞海》等,有条件的可以向学生推荐几种必备的工具书,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3.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 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刚入学的儿童抓起,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5.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并且明确指出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在我国古代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朗读、背诵的佳话,特别是明末著名文学家张溥的“七录七焚”的故事尤为著名。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这样让学生从小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儿童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6.读书看报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书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他窃诳翁蒙?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 ,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7.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列宁读书,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在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光读书笔记就写了60多万字;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8.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9.勤于动笔的习惯
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10.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课前良好的英语预习习惯
要刻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把预习中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为上课时弄懂做好准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进行课前自我预习难度可能会很大,要树立学生的这种预习习惯意识,课下就应该把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可能要用到的书本和学习用品准备好,而不是等到上课之后才在书包里翻找,这样既不会浪费课堂时间,也不会降低课堂效率,长此以往,还会树立起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培养出他们明确的时间观念。
二、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会做笔记的习惯
课堂上学生口头表达头头是道,而课后的书面表达却不尽如人意。因此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养成做好笔记的习惯,有选择地做课堂笔记。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只要引导和培养他们能够用一些固定的标记、符号对一些特殊的单词、短语、句子进行标注即可,课后还要注意整理,利用好笔记。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
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听”是“说”的前提,没有“听”,就无从模仿“说”,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能说得准,说得好。在英语教学中学生语音、词汇知识很大程度依靠“听”来获取。学生通过听,对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吸收、理解,通过听语音、语调,进而模仿,之后才可能掌握、运用、创新。用心地多听他人说英语,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敏捷反应。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听教师或者录音的示范发音,用心听他人说英语是至关重要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写”的习惯
具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英语的表达,除了基本的听、说、读之外还有写,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要通过写的形式来呈现,因此整齐、标准、规范的书写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从一开始接触英语时,教师就要着力树立和培养他们良好的书写习惯。从字母到单词,最后到句子,教师都不能掉以轻心,马虎对待。在刚教字母ABC英文手写体时,教师就要教育学生书写要规范、标准,决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临摹书上抄写。低段教学应该在课堂板书上使用四线三格,逐步让学生建构字母书写的空间概念,这样到了高段才能规范正确地书写。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说”的习惯
要做到人人大胆开口说英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要为全体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说话机会,尤其是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思想和心理障碍,多给予鼓励和表扬,肯定其点滴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进步,让他们在口语训练中有所得,感受到成功和欢乐,以增强其说英语的自信心,激起其说英语的内心欲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也尽可能地用简单的英语和老师进行交流沟通,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在进行日常英语交际时说的能力和听的能力,还能使学生大胆开口讲英语。在让学生大胆开口讲英语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讲话音量适度、仪表大方,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发言响亮,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有的学生急于发言,在连续说英语时,停顿过长,还常加“嗯”,此时,教师要注意多留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要求先想后说,想好再说,从小养成良好的流利说英语的习惯。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读”的习惯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得多了,语感、语调也就出来了,也能为口语表达打下基础。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自己眼前的每一个学生有无开口大声朗读英语或大声用英语进行交流,并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好的朗读和跟读习惯。要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英语语音、语调的模仿。引导学生模仿教师发音或录音,久而久之,学生对新词的读写速度会大大提高。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培养领读“小老师”,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英语老师,让学生在没有英语老师的情况下也能读英语,同时也是对那些英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一种鼓励与肯定,让那些有能力,有想法,想表现自己的学生有空间参与进来,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英语朗读的能力。
教育工作与产品制造截然不同,产品坏了可以报废,而对人的教育和培养如果失败了,损失的将是一个人的一生。
所以,教育无小事。任何一名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把“教书”和“育人”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做精做细,落到实处。
从教学方面来看,教师应把教学过程中的小事做细、做全面,真正做到严谨细致。在备课中注意细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师生互动时间、问题设计、板书设计都要面面俱到,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环节,否则,可能导致一堂课的失败。上课过程要注意细节,学生的一举一动、课堂反馈都要仔细观察,适时调整课堂过程,以取得最好的课堂效果。布置和批改作业要注意细节,不能一味地贪多。要精批细改,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精讲多练。作业反映出的学生学习情况,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对策,及时解决。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良好 学习习惯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如今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应聘书必须手写,就是要从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
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近年来涌现了大量的语文知识、各种专业辞典等,如《唐诗鉴赏辞典》、《学生作文辞海》等,有条件的可以向学生推荐几种必备的工具书,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三、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刚入学的儿童抓起,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四、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五、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并且明确指出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在我国古代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朗读、背诵的佳话,特别是明末著名文学家张溥的“七录七焚”的故事尤为著名。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这样让学生从小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儿童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六、读书看报的习惯
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小学语文进行中,要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学法指导,力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阵地。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较差,对世事的接触较少,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注意力。教师如果不注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40分钟的教学都放在分析课文、传授知识上,就会使小学语文课变得枯燥五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求教师注意授课技巧,巧妙地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将一些与课文有关联的乐事、趣事、知识穿插在教学中,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这样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达到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目的。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长期养成的一种学习的自觉、自动的行为倾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良好习惯,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首先是认真听课习惯。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这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必须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以吸引住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专心听课的良好环境,让学生能专心听讲。
其次是质疑问难的习惯。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丰富个性、创造意识、完美人格的社会主人,即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为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保护其智慧的火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望,善于启发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超越教师,并逐步形成习惯。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
第三是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的体现,为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四是认真做听课笔记的习惯。做听课笔记,可以使学生动脑动手、内化知识、理清思路、提高听力和记忆力、集中注意力和锻炼思维等,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学生坚持做听课笔记,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
第五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不仅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它可以克服学生懒惰、不愿动脑动手、不思学习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形成自主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逐渐使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3 加强学法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讲课前,布置一些深浅恰当的预习要求,让学生课前根据要求动脑、动手、动口,初步领会课文内容,找出疑难问题,上课时再听老师讲解,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学习也积极主动。
其次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一是让学生学会理解词语。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除查字典外,还可以采用行之有效的结合环境、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二是让学生理解句子。因为理解句子是读懂课文的基础。在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常采用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和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
三是让学生学会分段和归纳段意。分段和归纳段意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学生掌握其方法规律,就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记叙文而言,分段一般按时间顺序、按空间变换、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按问题或事物的不同性质、按总分关系的结构、按空行为标志等划分;概括段意一般按综合法、摘引法、取主法、标题法、合并法等进行。
四是学会归纳中心思想。通常从课题入手、从理解作者议论和抒情的部分入手、从理解时代背景等进行归纳。
五是教给学生自己评价所学效果。让学生学会自己出一份试卷考自己,出题前教师把出题的原则和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感受答题难,出题更难。这样不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梳理知识、分析总结,锻炼了思维能力,真正达到了复习的目的。
关键词:学生好习惯培养;教师工作习惯;效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6-0004-03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需要教师一丝不苟的教育精神,需要教师来自心灵深处对学生成长的关注。
我们学校的王老师,是一位再过几天就要退休的老教师。每次听她的课我们都感受到她那认真的工作习惯,受益匪浅;她那一步步踏踏实实地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做法,给我们深刻的印象。从每个教学细节中,我们都不难发现王老师对学生的关注。比如,在范读课文之前,王老师总会把目光投向学生,毫不吝啬地表扬他们坐姿端正,夸奖他们眼睛与书本距离保持得好,等等。这样的表扬无疑给所有的学生树立了榜样,无需老师多说,所有的学生都会向榜样看齐。因此,凡是她带过的学生,无论是坐姿,还是执笔姿势、书写习惯,都无可挑剔。学生的好习惯就是在老师这样的时刻关注中形成的,是在老师的赞美和指导中形成的,是在老师自己良好的工作习惯的影响下形成的,是在教师用心灵执教的过程中形成的!
有了王老师做榜样,我们也要养成好习惯,把学生装在心里,用心灵去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做一个帮助学生成长的奠基人。
一、明确大目标中的小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给学生布置了任务后,学生往往束手无策,实际效果和我们预期的目标相差很远。其实,原因还是我们的目标不明确、不具体,我们必须养成明确目标的工作习惯。上个学期要着重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开始,本以为学生都上六年级了,一定都有各自的预习方法。结果是大失所望:他们有的只是读了两三遍课文,有的只是查了不理解的词语。以至课堂上还得花时间来解决这些基本问题。后来,教师把预习的要求逐条写在小黑板上:“课文读三遍,标准是不多字、不少字;圈出生字,标出字音,在生字表处组两个词;用横线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工具书查找词义并写在书上;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结果第一次就见到了可喜成效,教师奖励每个预习出色的学生一颗“红星”,并减免一定的家庭作业。其他学生也都积极仿效,跃跃欲试。一个月之后,学生熟知了预习目标。预习的习惯一经养成,不用小黑板写明预习要求,他们也能规范地进行预习,从而给课堂腾出了读书、理解、感悟、练笔的时间,学生的阅读能力日渐提高。
二、坚持不懈,反复抓、
培养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由于人们的惯性,在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如果稍微放松,他们就可能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的,我们千万不能气馁,必须养成坚持不懈反复抓、抓“反复”的工作习惯。去年学期初在班里启动了“每天课前三分钟”的口头表达训练。开始的时候,由学习委员为同学们排出次序,通知第二天上讲台展示的同学。过了些天,多数同学不用通知就自觉准备好了,教师不由喜在心头。可没多久,问题就出现了:有的学生说忘了准备,还得天天提醒他们;有的敷衍应付,三两句话就说完,达不到训练效果。不过让教师高兴的是,有更多的学生对“忘记”和“应付”的提醒他们“明天别忘”;教师与学生共同反复抓,终于使“课前三分钟”成了我们雷打不动的“必修课”,有时教师刚打开书准备讲课,可没等开口,就有学生提醒“还没‘课前三分钟’呢”。这正如夸美纽斯说的那样:“一切美的东西本性都是在较弱的时候最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是到了长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抓住儿童习惯的关键培养期,从小事着手学生的行为训练,一定会有可喜的收获。
三、夸出好孩子
教师要养成夸奖学生习惯。“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赞赏的巨大魅力。赞赏能点燃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使孩子们愉快地学习。要做到赞赏一次并不难,难就难在经常地赞赏;还要在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时,也能不吝啬笔头的评语和当面的鼓励。这样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改正缺点,形成好习惯。在这方面就屡试不爽,对那些作业一贯清楚、工整的学生,誉之为“作业之星”,在班级专栏张贴他们的作业;基础差的学生只要偶尔有了一点进步,也为他粘贴一个“笑脸”,告诉他“今天真让老师高兴”;日记连续得两个100分奖红星一颗,并送给他一句激励性的评语:“你一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等。每当他们拿到有评语或有红星、有笑脸的作业本时,是他们最兴奋的时刻,他们互相交流着,笑容绽放在小脸上。
让教师感到成功的是,一个曾经写字乱得没法看的学生的进步。开学两周了,教师天天说,天天讲,可他就是没长进。有一天,教师灵机一动,给他找了一个书写工整的学生做他的小老师,给他写了几个字让他仿写。没想到他立时改正自己写字的毛病,一笔一划地写起来了。“你模仿得还真像啊!明天还能写得更好吗?”说实话,教师心里真的没底。谁料想,第二天,第三天,他着实让教师大吃一惊,以前那歪歪扭扭的字都一个个写端正了。“这是你写的吗?”他用力地点着头。“你太棒了,竟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等着你写出咱们班最棒的字。”他的脸红了。后来经常看到他一个人如同一年级小学生一样,在一笔一画地练字。就这样,教师不仅在班上表扬他刻苦练字的精神,把他的字张贴在墙上,还在家长会上展示了他的作业……他的字终于从“最差”成了“最好”,成了教师的骄傲。现在全班已经有四分之三的学生书写令人赏心悦目了。
正是教师坚持不懈地不吝夸奖,全班学生才逐渐养成了作业清楚、书写工整的好习惯。
四、细心地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注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有效提升课堂效率”是我校刚刚开始研究的课题,围绕课题,在教学中还要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