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森林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
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Pest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森林植物检疫是为了确保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林业生产的安全,由政府法定的机构,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林业以及产品在流通前、流通中和在新的地点种植或确认使用地点后所实施的一系列预防森林危险性以及有害生物的传播的综合性管理措施。森林植物检疫的目的是要防止危险性森林有害生物通过人为活动(贸易或非贸易的)进行远距离传播,保护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林业生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森检工作所针对的有害生物是指那些危害严重,防治困难,主要通过人为活动进行远距离传播、国内尚未发生或虽有发生但分布不广的森林有害生物。目前青浦区森林植物检疫的工作职责和范围。
2.森林植物检疫所蕴含的积极意义
2.1做好森林植物检疫有效防止境外有害生物的传入
在自然生态链中,生物的分布都是有地域性的,一种危害性生物从原生地传播到另一个地区,由于自然屏障的限制,单靠生物自身的能力是很难办到的。还有一种是由于人为的原因,指人们进行贸易或非贸易性活动。这些传播人为是关键,有很多危险性生物具有隐藏性潜伏在植物以及产品的内部,或者附人体外表、衣物上,在货运或者邮递,把他们带到了另外一个新地方。有害性生物一旦进去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加上有合适的寄主生物,就会避开了原产地天敌的制约,在新地区很快机会定殖下来,高速繁殖,泛滥成灾。如何能解决这类问题,就要做好植物检疫的工作。把好质量关,在引进优良的林木和花卉产品的时候,一定要防止有害性生物的传入。提供引种检疫的一些数据。
2.2开展森检工作是保障林业和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病害虫的影响。森林害虫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全过程,从新苗、种苗,到幼林然后成林,时时刻刻都会有病虫害的可能,轻者影响林木的成长质量,重者直接导致林业大片枯死。森林植物检疫是防患于未然的工作,必须要落实进行,它可以有效的阻止森林有害性生物的进入,消灭在产地之内,减轻预防工作的难度和成本,更是确保了种苗的质量和造林的成活率;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预防任务,也是从根本上能消灭病虫害的有效方法。目前青浦区病虫害检疫方面的形势。
3.积极开展森林植物检疫的有效措施
3.1根据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流通环节采取相应的检疫措施
森林植物检疫的目的就要防止对森林有害的生物通过人为的活动进行远距离的传播,重点要防止传出和传入,两者必须抓牢。要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必须要在森林植物和产品没有进入流通区域之前、流通途中和已经到达新的种植或使用区域后采取相应的检疫措施,从根本上破环人为传播的链条,就可以终止有害生物的传播。针对各个不同的环节采取相应的检疫措施,如在森林植物和产品的培育阶段,可划定出“保护区”和“疫区”,分实行区域封锁、消灭和保护措施;开展产地检疫工作,把好产地质量检疫关,严格履行各级检疫审批手续。在流通过程中可以设置不同的关卡,我们会设置道口检疫、工程复检复查、调运检疫等措施,来做好森检工作。具体加入实际工作情况。如哪些环节,哪些措施,具体的做法。可操作性。
3.2正确处理好“把关”和“服务”之间的关系
森林植物检疫有两个重要的职能:一是预防对森林有危害性生物通过人为的活动进行长距离的传播,不仅要制止传出,还要防止传入。二是为森林植物以及产品的经营者、种植者倾心服务,为确保林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做好护航,维护信誉。在森林植物检疫工作中,“把关”与“服务”是相对的统一体系,“把关”是前提,“服务”则是目的,“把关”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服务的畅通,“服务”则是体现了“把关”的质量,因此“把关”和“服务”必须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导和推动下,做为为县级森检部门应该谨遵这样的口号:“发挥把关作用,服务对外开放,坚决做好森林植物检疫工作”。落实到具体做法上,经常派遣工作人员对境外地区的疫情进行调查,时时刻刻掌握疫情的变化,严格检查、监督包装和消毒处理,从根本上减少了入境检疫的时间,提高了检疫的效率,加强了检疫的实效性,促进贸易活动的发展。做为区县森林植物检疫的工作人员,根据多年经验,检疫重点应该放在产地上,抓住疫情源头,严格把好检疫关卡,把检疫性有害生物消灭在种苗生长期间,不仅保障了种苗的质量,而且也有效的防止了检疫有害性生物的传播。怎样严格把好检疫关卡,具体如何开展。
3.3把法制手段与技术措施有效的结合起来
【编者按】:入团申请书频道为您提供调查报告范文参考,以及调查报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调查报告写作中的难题。
选题依据:森林旅游是伴随20世纪70年代世界环境认识运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是在不采伐、不破坏森林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是越来越受各国游客欢迎和重视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观光旅游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游客转向休闲、自由、经济的森林旅游。开展森林旅游,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有利于提高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在看到森林旅游发展前景较乐观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森林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森林旅游面临着森林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森林旅游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森林旅游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我们应对森林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森林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充分认识到森林旅游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我们也应处理好保护对象与森林旅游的关系,处理好保护区内群众关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保意识,使森林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森林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可行性论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好森林旅游所面临问题的对策,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是林业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程度,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措施,是尽快绿起来、活起来和富起来的重要手段。因此,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内外经济热点问题。
相关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演绎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实地访谈;网上浏览等方法来收集资料。运用林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森林旅游的概述通过对森林旅游的现状,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森林旅游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森林旅游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三部分:解决好森林旅游面临的问题的对策通过对森林旅游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05年10月20日—2005年11月10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撰写论文提纲并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2005年11月11日—2005年11月30日实地调研,相关访谈,拟草稿。2005年12月01日—2005年12月20日撰写论文初稿。2005年12月21日—2005年12月30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一周内根据指导教师的点评,完善论文,并做好答辩前准备。2006年06月19日—2005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英文名称:Inner Mongolia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单位:内蒙古林业厅
主办单位: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呼和浩特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4066
国内刊号:15-1111/S
邮发代号:16-15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关键词] 防治 森林病虫害 措施 分析
[中图分类号] S7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77-01
一、前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近年来,国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要的就是要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就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现阶段,为了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防治森林病虫害。
二、河南省林州市的基本情况概述
林州市是河南省安阳市下辖的县级市,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辖境东与安阳县、鹤壁市鹤山区、淇滨区接壤,南邻辉县市,西界与山西平顺、壶关两县接壤,北与河北涉县相连,总面积2046平方千米,其中山坡、丘陵占86%。林州市地处太行山南段东麓,境内多山,山坡、丘陵占总面积的86%。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市区海拔高度为306.8米。属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有漳(浊漳河) 、洹河、淅河、淇河4条河流以及红旗渠。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森林资源丰富。
三、森林病虫害产生的原因
森林病虫害号称“森林的三大灾害”之一,在民间更是有“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之称。森林林木的生长周期都比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这一过程中,林木随时都可能遭受病虫害的侵害,严重影响林木的生长和发育。森林病虫害爆发之后,会使林木生长减缓,森林质量下降,严重时还会使树木枯死,导致森林大面积受损。我国植物种类居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十分繁多,加上复杂的环境条件,导致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变得十分困难。
1.森林害虫害的传播能力极强,具备很强的繁殖能力,导致病虫害很难被消灭干净。
2.人工林面积大幅上升。
3.现代林业的发展,树苗、木材的频繁运输,导致不少病虫害在大面积内传播。
4.随着防治工作的推进,森林病虫害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四、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在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近年来,由于发展的需要,人工造林的面积在大幅提升,人工造林往往种植单一树种,这也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
2.森林病虫害种类繁多,造成的影响极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新病虫害种类被发现,极大地危害着森林。
3.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各地之间运输林木,传播了大量的病虫害,其中有一些十分危险,对森林的危害极大。
4.森林病虫害顽固,难以根治。很多病虫害都是突然暴发的,危害较大,形成灾害,有时候现实的监测不到位,很难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就及时发现,以至于到发现时已对森林造成极大危害。
五、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森林病虫害防治总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治理和预防相结合,防治与营林相结合,全面防治森林病虫害。
1.积极做好监测工作,及时报告情况,进行必要预测
采用各种手段,运用科学的方法监测病虫害,结合林地的气候及树木发育状况,分析病虫害的发展趋势,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时作出决策,采取必要措施,根除害虫,避免造成损失。
2.重视营林防治,全面防治
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入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尽量控制纯种树林的面积,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在重视营林防治的同时,也要采用其他的防治方法,不可偏废。以护为主,保护与繁殖相结合,全面防治病虫害。
3.协调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矛盾
这两者各有优点,协调好可以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化学防治可以迅速高效地消灭病虫害,能够弥补其他手段速度不行的缺点。另外,要建设防疫站,专门控制病虫害。化学防治有时候会使目标生物产生抗药性,给防治工作埋下隐患,在应用时还可能会误杀天敌生物,给环境造成危害,而生物防治可以改善这一缺点,神武防止也有缺点,现实中往往缺少人工施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总之,这两者各有优缺点,因此,要相互结合,互相补充和协调,已达到互补互利的目的。
4.严格执行法律法规
严格执法,加强法律的作用,严格防范人为破坏;加大设备和资金投入,应用先进技术,治理害虫,加强技术投入,积极进行监测,提高防治的效果;积极宣传,加强防治意识,引导广大人民进行群防群冶,可以积极有效地遏制病虫害的扩散,保护森林资源。
六、结束语
在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时,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每一个地区不同,所采取的治理手段就会有所区别,病虫害种类不同,也要采取类别相应的对策。总之,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总目标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总原则是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在防治过程中要加强监测,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协调运用不同的治理手段,才能更好地治理好森林病虫害,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毕明辉.叶加惠会泽县森林病虫害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期刊论文]-林业调查规划2006,31(z1).
[2]唐晓琴.卢杰森林病虫害现状及其控制措施[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
[3]王蓬. WANG PENG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可持续控制对策的探讨[期刊论文]-河南农业科学2011,40(1).
关键词:《森林防火》;办刊宗旨;经营期刊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8-0115-02
《森林防火》是森林防火战线上的重要宣传手段和科技推广的重要工具,它于1983年创刊,经过几代编辑人的努力,从一本不起眼的杂志,发展成为图文并茂,印刷精美,集可读性、科技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发行辐射全国的期刊,期刊于2004年度被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评为自然科学类期刊一级期刊。2006年《森林防火》期刊编辑部被了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国家林业局评为“2004~2006年度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森林防火》创刊已27年,形成了自己的优势,赢得了行业的认可,笔者现对《森林防火》的办刊实践进行总结,为更好的发展期刊,促进森林防火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服务森林防火事业为己任
(一)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
《森林防火》创刊伊始就确立“宣传森林防火方针政策,普及森林防火知识,交流森林防火管理经验,推广先进的防扑火技术、介绍国内外森林防火管理技术”的办刊宗旨。这个宗旨明晰了刊物的市场定位,期刊编辑部始终认真贯彻落实面向全国、面向基层、面向森林防火第一线的办刊方针,刊发了森林消防专业队建设、生物防火工程建设、扑救森林火灾技战术和国外林火管理等一系列针对性强、与国家林业局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工作重心相一致的论文和经验性文章。
(二)坚持以宣传党的森林防火政策为重要任务
国家十分重视森林防火工作,每年的春季、秋季,国家林业局都会召开全国性的森林防火工作,部署森林防火工作,时间与《森林防火》第一期与第三期的编辑出版时间相吻合,《森林防火》大力宣传会议精神,使全国森林防火工作者明明白白了解当前形势下,国家对森林防火工作的要求。2009年1月4日,我国新的《森林防火条例》开始实行,国家林业局把“认真实施新《条例》”,作为2009 年森林防火工作重点之一,《森林防火》2009年第一期全文刊登了《森林防火条例》,使森林防火工作者可以及时了解森林防火法规、政策。
(三)坚持以服务于森林防火工作者为中心
《森林防火》是一本行业期刊,与其他行业期刊一样,发行对象为特定行业人群中有特定特征的读者。它的核心读者群是全国各地的森林防火工作者,读者对象比较明确,读者群也相对比较集中和稳定。《森林防火》从期刊的内容编排上考虑到读者大多是基层森林防火者,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很强,理论水平不高的问题,所以期刊尽可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读者读懂看懂;发行方面,有些地方偏远,在寄送杂志过程中难免会有遗漏现象,我们有专职人员负责杂志的发行工作,尽可能及时补寄,也为每年的杂志征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些读者收到杂志,看到某篇文章有新颖观点想与作者联系,杂志社也是热心帮忙,特别是新的《森林防火条例》实施后,有些读者对新《条例》有些条文存在疑议,《森林防火》借助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法律教研室给予解释答疑,使读者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用心经营期刊,拓展期刊的生存空间
(一)开展广告业务,为企业做宣传,扩大期刊知名度
近年来,期刊市场的竞争尤为激烈。特别是林业期刊, 各家期刊社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森林防火》在抓好社会效益的同时,努力探索增收的渠道。随着国家林业建设的发展,对森林防火的日益重视,与森林防火相关的一些产品也应运而生,如防火服、防火监测系统、防火工具等厂家也开始增多。《森林防火》一行人,开始积极与这些厂家接触,通过电话联系和走访,将刊物介绍给这些厂家,吸引他们到《森林防火》上做广告。《森林防火》经历了从无广告,到刊登一两个广告,并逐年增多的过程,现已发展到有20多家企业与《森林防火》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期刊通过广告,既宣传了企业,也扩大了期刊的知名度。2010年11月,森林消防产品展销会在北京召开,《森林防火》期刊编辑部领导参加了展销会,借此机会向更多的厂家宣传杂志,吸引其在《森林防火》做广告。
(二)借鉴杂志社优势,做好增刊和相关论文集的编辑工作
“盛世兴林,防火为先”,这是原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提出来的,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与森林防火相关的科研也开始受到国家的重视并开展起来。航空护林以其机动灵活性和“发现早,行动快,灭在小“的优势,在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工作中具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森林防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的服务森林防火工作,各航空护林单位进行了从机型到航空防火机具的探索。《森林防火》及时组织稿件,2003年形成“航空护林”专刊,扩大对航空护林的宣传力度,获得了航空护林单位的认可。各地森林防火工作者在森林防火工作中,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国家林业局森林防火办公室要求对这些宝贵经验进行宣传,《森林防火》主动请缨,2004年形成增刊。
此外,从2006年起,国家林业局森林防火办公室每年对我国发生的重、特大森林火灾的扑救工作进行分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森林防火》对各地送来的材料进行梳理,编辑,形成森林火灾扑救案例分析,至此已编辑了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的森林火灾扑救案例分析。《森林防火》对我国森林火灾扑救战术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通过增刊和相关森林防火论文集的编撰,使《森林防火》编辑工作者增加了掌握森林防火新动态的途径,也是向主管部门展现实力的有利机会。获得主管部门的认可,同样是期刊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举办各种森林防火培训班
随着森林防火事业的发展,森林防火工作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我国基层森林防火工作者有一部分是从其他单位转行过来的,可以说是“门外汉”,还有很多森林防火工作者相关知识已陈旧,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急需进行森林防火知识的学习、补充,鉴于此,《森林防火》开始举办森林防火培训班,借助杂志广泛的人力资源,邀请森林防火专家进行现场讲课,并及时进行调研,对课程进行修改,力求与森林防火工作者的需求相吻合。通过培训班,加强了与读者的联系,并在培训班上,免费发送杂志,很多参加培训班的森林防火工作者由读者转变为作者,扩大了作者队伍,同时也使《森林防火》为基层服务这一办刊宗旨落实到实处。
三、高标准、严要求抓好《森林防火》编辑出版环节
(一)做好《森林防火》选题策划工作
《森林防火》是森林防火战线的重要宣传窗口,有着广泛的受众群,做好选题策划,对有针对性的开展杂志的编辑出版十分重要。每年的12月份,编辑部领导根据自己的调研,读者的反馈,防火战线上的森林防火专家、领导意见,经过充分论证研究确定第二年的工作计划,做到全年目标明确,期期有看点。并把工作计划下放到编辑部个人,使编辑人员可以及时组织稿件,做到有的放矢。在计划中又穿插着一些变化,保持捕捉森林防火领域里新事物的灵敏度。
比如,2006年我国开始在一些省份试点森林火灾保险制度,我们及时与试点省份福建省进行联系,及时报道,并关注试点的后续情况。森林火灾保险制度的实施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只有火灾发生后,才能进行补偿。但我们一直没有忘记这个新生事物,与福建省保持密切联系,2009年刊载《顺昌县森林火灾保险机制的探讨》一文,对各地开展森林火灾保险提供了参考。
(二)耐心细致的做好编校工作
在编校流程中,《森林防火》严格按照三审制的要求,实行责任编辑负责制,作者的来稿责任编辑在3个月内给与答复,保证了稿件的时效性。在校对环节中实行责任编辑一校,二校、三校交叉校对,编辑部主任统校,主编总把关,另外还聘请有校对经验的专家外校把关。这些措施有效的降低了《森林防火》的差错率。编校工作的顺利进行,与责任编辑的责任心、编校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提高本刊编辑人员的编辑水平,《森林防火》编辑部领导十分重视编辑人员的继续教育,每年派相关人员参加江苏省新闻出版局举办的编辑培训班,这对提高编辑水平,向优秀期刊编辑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森林防火》还订阅了很多林业类核心期刊及编辑类期刊,在编辑过程中遇到相关问题,我们就查阅相关期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按时完成出版,准时完成《森林防火》的寄送工作
期刊的要求就是按期按时出版。我刊为准时完成出版,订立了详细的日程安排表,并坚决执行。为了不误期,我刊总是提前交稿,校稿,提前10天印刷,印刷后及时对新刊进行检查,确保正确无误后将《森林防火》寄送到全国各地的读者手中。
(四)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的《森林防火》
论文摘要: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日本的高等林业教育进行了改革。首先,林学科更名为森林科学学科,其内涵也有了很大变化。从单一的木材生产转向森林多资源与环境综合的教育与科学研究。其次.提出森林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科学。强调基础扣识的综合、多学科的交叉和教育研究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日本高等林业教育的改革经验对我国林业院校的改革有借鉴意义。
日本是个经济强国,同时也是森林资源丰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国家。这与日本重视教育特别是林业与环境教育有关L17。日本是亚太地区最早从德国引进林学科并开创高等林业教育的国家。1882年,东京山林学校成立,1890年发展成为东京大学农学部林学科。日本的大学多为综合性大学,机构设置一般为大学、学部、学科、讲座(教研室);林学科多设有森林经理、造林、林业经济、园林、水土保持、林产加工、林业机械、森林工业等教研室。到目前为止,日本有27所大学设有林学科,并都有硕士学位授子权,其中有6所大学还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每年共招收林学科本科生1 000多名、硕十研究生约300名、博士研究生约60名。笔者希望通过对日本高等林业教育改革的过程和经验进行总结和介绍,为我国高等林业院校的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日本高等林业教育改革的背景
进入20世纪70年代旧本国内木材的50%以上依赖进口,这对国内的林业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由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了环境污染与破坏,所以民众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对传统的大面积皆伐和林道建设产生了质疑。尤其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日本人开始追求环境与文化的享受,如到森林中游憩等,开始关注森林与林业教育的改革。而日本的林业教育长期停留在侧重于木材生产上,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也导致了社会对林业高等教育的不理解、年轻人不愿意报考林学科。同时,随着生态、环境、生物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等其他领域参与到林业教育中,传统林学的优势领域如森林经理、造林、森林保护等日益减弱,形成空洞化状态。
进人20世纪90年代旧本文部省提出大学改组与改革,强调学科交叉综合以及为区域社会服务。为此,各大学都开展了高等教育改革试验,设有林学科的大学也不例外。为了配合林学的改革,1992年日本林学会专门成立了“林学改革方向”讨论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广泛的讨论,不仅仅局限于大学林学科教职工和林学会内部,还广泛吸收社会各阶层人士、各社会团体、政府和学术机关参加讨论;并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加以宣传,在多种刊物上发表文章,举办形式多样的研讨会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林学改革方向”讨论委员会分别于1993年和1994年发表了中间报告和最终报告《林学的中期战略—2000年林学的提案》。笔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有幸参与了这一讨论,现将日本高等林业教育改革的背景进行总结,详见图1所示,以供借鉴。
二、日本高等林业教育改革的内容
日本林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林学的体系,包括名称及其内容;②如何提高林学的活力;③如何面向林业、面向社会、与国际接轨。受篇幅所限,本文仅介绍日本林业教育改革的第1部分内容,其他内容另文介绍。
(一)学科名称的讨论
“林学”一词在日本已使用了100多年,在这次讨论中不少人提议用“森林科学”代替“林学”这一学科名称,也有人认为内容与实质的讨论比更换名称更重要,但最后都认识到一个好的学科名称是获得社会承认的重要条件。因此,林学学科有必要改名。
由于对“林学”与“森林科学”概念的理解不统一,所以在日本主要存在3种意见。第1种意见认为森林科学是林学的继承与发展,其内容与领域比林学广泛。第2种意见认为森林科学是林学中的一部分。第3种意见认为森林科学与林学是相同的概念。截止到1996年底的统计显示,由林学科改名为森林科学科的日本大学有2所,由林学科、林产学科、森林工学科合并更名为森林科学科的有6所,由林学科分别更名为生物资源、生物生产、农林生产、环境科学、生物应用科学、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等名称的有17所,仍沿用林学科的只有2所。目前,“森林科学”在日本已成为有广泛社会共识的用语。为了区别传统的林学,本文在下文采用“森林科学”一词。
(二)森林科学的体系
传统林学以木材生产为主,专业细分造成林学体系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再加上其他学科的全面渗透,所以传统的林学体系面临着危机与挑战。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森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没有人的积极参与,森林也不可能持续利用。因此,有必要拓宽林科教育的范围,更新教学方法与内容,林科教育不能再停留在对个别自然科学的认识上和单项技术上。
通过讨论,日本林业教育界明确了森林科学学科要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指导原则,广泛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从维持人类发展与森林环境2个方面建立以促进区域、国家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面向21世纪的森林科学体系。森林科学的体系由5部分组成,详见图2所示。
(三)森林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
日本林业教育界认为,森林科学学科应是综合性学科,在空间上,应从传统的林业生产单位(林场)扩大到区域、国家及全球范围;在时间上,应引人持久的、超长期的时间概念;要把研究领域拓展到所有与森林资源和环境有关的领域,可以是新领域,也可以是交叉领域。为此,今后日本的高等林业教育要考虑:①大型的综合性林业研究与教育;②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③开展与社会、环境等领域的交叉研究与教育;④研建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体系。 (四)森林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
森林是区域、国家、全人类的共同财产,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外,还提供环境保护等多种服务。因此,森林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其研究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可详见图3所示。为了持续管理地球上最重要的环境资源和生活资源,有必要开展持续保持森林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应用研究与教育。
通过讨论,日本林业教育界认为,森林科学对人类的贡献表现在以下2方面。一方面是直接贡献,如新技术开发产生的有用生物的改良与创造。这是传统林学的优势,如在造林学、遗传育种学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与教育。另一方面是间接贡献,如在森林文化、水源涵养林等公益功能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与教育。这虽不能直接以经济价值予以表现,但对社会新价值观的创造具有贡献;而且关系到人类的发展,左右着人类的生活及其质量;既是森林科学的实用性侧面,也是传统林学的薄弱环节。
论文摘要:林业不仅是我国一项基础产业,更是一项事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其担负了优促进经济发展和化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简述了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作用,并对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3] 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
论文摘要:林业是一项风险性很强的产业,在广阔复杂的空间范围和漫长的生产周期内,森林资源随时可能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如火、风、雪、洪水、病虫害等。严重影响了林业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文章对森林保险模式进行总结与评价的基础上,从健全我国森林保险的法律、法规;改革现行保险体制,尽快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在森林保险机制上有待进一步完善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对我国发展森林保险的借鉴。
一、森林保险及我国森林保险的发展历程
森林保险是森林经营者(被保险人)按照一定的标准缴纳保险费以获得保险企业(保险人)在森林遭受灾害时提供经济补偿的合同行为。森林保险是以林木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目前有用材林保险、防护林保险、人工松木林保险、混合林保险等具体险种。
森林保险在我国保险业中曾是一项空白,不论是林业还是保险业都没有开展该项业务。我国从1978年开始恢复研究森林价格,为森林保险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方法。直到1981年,为了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和减少森林灾害损失,林业部门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取得联系,与保险部门合作,共同研究森林保险,以便开展本项业务。1982年拟定了森林保险课题研究计划,在保险公司的配合下,于1982年~1983年先后收集了国外森林保险动态、特点及趋势的有关资料,并在国内进行了调研,在研究森林价格、营林生产商品化等课题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我国森林保险问题研究》的报告,从理论与方法上阐述了在我国开展森林保险的目的、意义、方法以及有关政策问题,同时拟定了我国第一部《森林保险条款》。
辽宁省本溪县曾经于1985年开始了森林灾害共济会的试点工作。其实质是由森林经营者按照一定费率缴纳共济金,以获得共济会在森林遭受灾害时提供赔偿的经济补偿制度,是用资金后备或物资后备的形式保证林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开展森林灾害共济,一方面是承担经营森林风险,在森林发生灾害后,及时给予救济金,使森林生产得以恢复;另一方面是防止或减少森林灾害的发生,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工作,使林业生产得到不断的发展。但是,经过几年的试点,森林灾害共济会因为没有足够的救济费储备以及无法正确处理共济与管理的关系不得不停止下来。
总而言之,我国森林保险运行20年来,全国已有20几个省的农村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森林及林木保险,有的地区为单一火灾险,还有些地区有雪灾、旱灾、水灾、病虫害险,但一般地区都以森林火灾险为主。但目前森林保险的范围不大,试点时间不长,还仍然处于试验阶段,也没有大范围的推广,相对于林业发展,远不能适应其需要。所以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进一步研究,总结经验,并借鉴国外林业保险的成功经验,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保险之路。
二、世界森林保险发展
森林资源的风险在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不可避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了森林保险业务,而且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已经比较成熟。瑞典、芬兰、丹麦、日本、美国等国都有一整套完善的林业保险体系。
1.芬兰的森林保险模式。芬兰是世界上开办森林保险最早的国家,始于1914年。目前承保数量和险种都有很大的发展,私有林已有1/3以上参加了保险。芬兰的森林保险在政府林农部领导监督下,由联营保险公司经营,承保对象包括国有林、企业财团所有林、教会及个人林场。在1972年前,对损失赔偿定有最高限额,实行定额保险,1972年4月1日后,采取足额保险的方式,对全部价值负责赔偿。在芬兰的森林保险赔偿中,保险公司提供损失金额的1/3,另2/3的损失金额由政府补助基金供给,也就是说政府提供基金补助。
经营险种有森林火灾保险,森林重大损失保险,森林综合保险和森林附加保险。森林火灾保险承保火灾损失单一责任,森林重大损失保险承保大面积损失限额以上的赔偿责任;森林综合保险承保火灾、暴风、雪灾和虫害损失责任,附加险扩大承保大角鹿、啮齿动物、兽害、真菌和洪水损失责任,全国划分20个林区实行差级费率;重大损失险享受费率优待。各种森林保险综合年平均赔付率为68%,业务发展比较稳定。
2.瑞典的森林保险模式。瑞典政府和林木经营者都十分重视森林保险,开办森林保险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森林保险由私营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并成立联营再保险公司,承担联营分保业务。私营商业保险公司承担国有林、集体林和个人林场的人工林及林木产品,保险种类分为火灾保险和综合责任保险。根据全国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交通情况、群众习惯等因素,将全国森林划分为6个林区,不同林区规定不同的保险费率。保险金额是按单位面积立木蓄积量的价格确定,按森林面积收取保险费,按实际损失赔偿。
瑞典的森林灾害有火灾、风暴、干旱、霜冻、病虫害等。实行单一的森林火灾保险和森林综合险在两种业务量中,火灾险约占40%,综合险约占60%。瑞典的森林保险业务经营稳定,据业务统计,年均赔付率约为40%左右。
3.日本的森林保险模式。林业在日本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产业。1937年,日本开始大规模造林,森林火灾风险增大,为了保护新造林,便自愿开始森林保险业务。日本的森林保险是由民间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全国森林组合会主办的——市、町、村的森林共济会经营。通过官方的机构,为森林保险提供再保险。多数金融主体如银行、保险公司等共同为森林灾害损失做补偿,使森林得以永续经营,使林业经营者有安全感。
日本政府开始只承担林龄20年以下的幼树火灾险,民间商业保险公司承保林龄20年以上的森林火灾险;后来,气象灾害被列入森林保险险种,改变了单一火灾险的局面;为分散火山喷发森林山火的损失还增加了喷火险。火险、气象险和喷火险三大险种的综合延续至今。近几年,日本森林经营目标由振兴林业转为充分发挥森林生态作用,国有林经营管理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森林保险只针对民有林。
4.世界各国开展森林保险的共同点。综合这些国家开办森林保险业务的共同点是:由单一灾害险种逐步扩大业务范围,发展到综合险种,也就是原来仅开展火灾保险,后来又包括风暴、干旱、霜冻、鼠害等综合灾害以及附加险等;一般国家不经营森林保险,而是由私人保险公司或联营保险公司承担;根据不同的林种、树种和价值以及所处的地区分别确定不同的保额和保费;国家给予保费及管理费用以补贴。
三、世界森林保险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我国的森林保险同世界相比,不但起步晚,而且发展缓慢。所以应该充分借鉴世界森林保险的先进经验,特别是起步早,经验丰富国家的经验。找出适合我国森林保险发展的最佳模式。
1.健全我国森林保险的法律、法规。森林保险业务带有明显的公益性,它是国家林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森林保险业务开展较早的国家如瑞典、芬兰等国,都以专门的法律对其地位和运作规则进行了特别规定。日本早在森林保险运行之初就设立了《森林保险法》,而我国现在仍没有一部规范的农业保险法规。因此,应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农业保险特点的《农业保险法》,并加快相关配套法规制度的建设,将整个森林保险事业完全纳入法制化轨道,保证森林保险有法可依。
2.改革现行保险体制,尽快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改革森林保险在商业保险公司中经办的体制,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森林保险组织体系。国外开展森林保险的模式是国家不经营森林保险,而是由专门的农业保险公司或联营保险公司承担,国家只是给予扶持。日本的森林保险是由民间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全国森林组合会主办的——市、町、村的森林共济会经营。这与本溪县森林保险很相似。但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林情,目前我国只能由国家扶持,建立以合作保险为主体的森林保险组织体系。建议国家成立政策性的“中国农业保险公司”具体负责农业(含林业)保险业务。公司内部专门设立森林保险业务机构,对森林保险实行单独立账、单独核算、独立经营。
3.在森林保险机制上有待进一步完善。单一火灾险种已经不能适应对森林培育生产过程多种性质不同风险防范的需要。国外的先进经验告诉我们,森林保险都是由刚起步时的单一火险开始的,渐渐地应该考虑设置其它意外自然灾害险种和人为意外损失险种等,为森林资源培育过程的连续性提供资金保证。所以,我国也应该逐步发展森林综合险种的保险,满足广大林业经营者的需求。在保险费率和赔偿标准确定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林种、树种、林龄的差异性。世界上的先进经验也是根据不同的林种、树种和价值以及所处的地区分别确定不同的保额和保费。既保证在林业生产者合理负担范围之内,又能保证保险机构的偿付能力。
4.加大森林保险知识的宣传力度。由于传统思想,很多人并不了解,甚至误解森林保险。因此,要推广森林保险,还必须大力宣传其目的和意义。保险公司应以林业经营者为基本服务对象,将保险与服务紧密结合,避免单一抓保险和借政府行为搞强迫。要通过宣传森林保险法律制度,将林险与乱摊派严格区分,向林农明确保险的道理和投保的益处,提高林业经营者的风险意识和主动投保的自觉性,使森林保险在林区深入人心。并通过及时认真的理赔服务等,树立良好的形象,取信于民,提高群众对森林保险的认识,积极参加保险。
综上所述,实行森林保险是经济改革出现的新事物。因此,有很多东西需要进行探索、完善和发展。应该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为我所用,找出适合我国森林保险发展的模式。这样,才能促进森林保险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文丽,林宝清.美日两国农业保险模式的比较及我国的选择.中国金融,2002(12)
2.高岚.森林灾害经济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3)
3.曲艺,关明东,孟繁志,高明楣.辽宁省林火发生基本情况调查研究.辽宁林业科技,2004(1)
4.潘家坪,常继锋.我国森林保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河北林果研究,2000(4)
5.穆叶久.日本的森林保险.世界林业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