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比尾巴课件范文

比尾巴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比尾巴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比尾巴课件

第1篇:比尾巴课件范文

一、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之后,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是如何将《指南》中制定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相关目标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明的教育过程有机结合,以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指南》和《纲要》的有机结合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作为幼儿教师,为了孩子们能够更好更健康的发展,就要不断地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知识技能。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知识,并且能深入透彻地理解知识。在此过程中,如何能借助信息技术来发展教与学的资源,积累教学经验,又能促进幼儿园有效利用资源。通过互联网获取教育资源,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游戏内容的整合来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发展。把计算机游戏活动融入到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之中,来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提升幼儿园的教学质量。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教学时,教师可以使幼儿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进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运用如:POWERPOINT、FLASH等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够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也就是幼儿教师利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改进传统教学的方式,或为幼儿提供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幼儿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同时,要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的特点,设计、选择出的事物要更加直观、具体。多媒体技术创设出的教学情境更能够加深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培养幼儿良好的注意力和满足幼儿好奇、好问的心理特征。多媒体技术提供给幼儿的是生动的图像、声音、符号、音乐等,可以培养幼儿手、眼、脑并用的能力,达到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

多媒体在教学中能营造动态情境,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由于个性和环境的差异,幼儿之间的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语言教学中要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交流、乐于表达是非常重要的,而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创设具有感性的立体信息显示的动态情境,就能直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有表达的欲望。如:在中班语言《动物的雨伞》的教学课件中,我用大屏幕播放图画后,幼儿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随着优美的音乐和逼真的动物形象、富有动态的情景,幼儿情不自禁地想说乐说,很快地进入活动中。活动结束后,幼儿还要求再看一遍。由此可见,幼儿的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起来,课件中的动态信息,因富有真实感而能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使幼儿不仅仅将它单纯地作为某一知识去理解,而是在积极运用已有的经验理解和把握它的同r,产生好奇和疑问。“青蛙的雨伞是什么?”“蚂蚁的雨伞是什么?”“小鸡的雨伞是什么?”“最后乌龟和松鼠的雨伞又是什么?”等等。当部分幼儿提出问题时,另一部分幼儿马上积极解答。同时,教师用鼠标控制画面,把动物相对应的雨伞显示出来,做到动、静交替,使幼儿通过交流、表达,更充实地把握了儿歌内容,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第2篇:比尾巴课件范文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字”教学的有效整合

1. 运用课件让生字的偏旁变色、闪耀,让学生认清字的结构组合;运用课件特写,让学生认清生字的笔划、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

2. 运用课件进行字体演变,设计生字的情境图(动画),帮助学生建立起生字的音、形、义联系,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了解字义。

3. 运用课件揭示生字的音、形、义关系。

4. 运用课件传授写字技巧、注意写字的细节。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词”教学的有效整合

1. 运用课件学习词义。例如,在教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一课时,我利用直观形象的动画课件――小猴子下山,在玉米地里掰了一个又大又多的玉米,扛着往前走;而后又扔了玉米,摘了几个又大又红的桃子;接着又扔了桃子,在西瓜地里摘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抱着往前走;最后,扔了西瓜,去追蹦蹦跳跳的小兔,结果小兔不见了,小猴只好空手回家。这一动画效果有声有形,生动清晰。文中“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几个形容词,“掰”“扛”“扔”“摘”“捧”“抱”“追”“蹦蹦跳跳”几个动词的意思就被生动地表现出来。不须作过多的解释,学生一目了然,轻松地掌握了它们的意思,为突破课文难点部分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运用课件理解词义。例如,在教第十册《丰碑》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的“丰碑”难以理解。我用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接着,教师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理解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他的精神,可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雪越下越大,覆盖住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讲述了军需处长这个管理棉衣的人没有棉衣被冻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他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表达了对这位战士深深的崇敬之情。运用多媒体,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学生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

3. 运用课件揭示词意。例如,在教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要求学生理解、区别“摇、甩、摆”这三个动词的意思。我就反复播放教学软件中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小鱼是怎样在河里游的,老黄牛怎样赶蝇子的和燕子在空中飞行时尾部的动作,接着让学生说一说、做一做它们尾巴是怎么动的。通过“看、说、做”不仅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这三个动词,同时还进一步掌握了小鱼、老黄牛和燕子的尾巴的特点和用途。

4. 运用课件感悟重点词语。例如,在教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为什么是“千万缕”而不是“一片”?阳光为什么会像“利剑”一样“穿”过树梢?学生难以理解。我运用CAI作情境展示:繁茂枝叶一层压着一层,密不透风,周围浓雾茫茫,金色的太阳光透过浓雾,从针尖般的树叶缝隙中穿过……同时,伴随CAI舒缓的乐曲和课文录音。这种声像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清晰的表象,再加上反复在读中体会,学生对“千万缕”“利剑”及“穿”字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从中感悟了语言的美与精炼。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句”教学的有效整合

1. 运用课件理解句子。例如,我在教五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对“设计人字形铁路”极其陌生,对“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这一难点百思不得其解。教学中,我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将火车怎样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的过程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真正理解火车是怎样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山的。让学生亲眼看到北上的列车到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学生随着演示过程经历了直观形象性思维,形成了鲜明的表象,难点不攻而破。这时再来朗读,学生就会豁然领悟,从读中感悟到人字形铁路的巧妙之处。

2. 运用课件突破难点。例如,我在教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时,为引导学生理解“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这一难点,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满池荷花。它们姿态各异,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接着,多媒体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满池的荷花也随“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向“我”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小作者的观察想象,突破了难点。

3. 运用课件学习造句。学习造句,是“句”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造出优美的句子?例如,在教二年级上册《山行》一诗时,我作了如下尝试:播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自然景观的幻灯片,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投影上的画面融为一体,进而领悟其意境。以这一幅幅画面来调动学生学习造句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边赏边读,进入意境,模仿造句。学生们以本地山河景观为内容,造出了“登上塔山石径斜”“松林深处有人家”“枫叶红似二月花”等优美词句。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段”教学的有效整合

1. 运用课件理解内容。例如,在教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时,要重点通过动画再现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内容和伽利略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得出的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以及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公开试验的情景。使学生深刻理解伽利略的结论:铁球下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没有关系。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第3篇:比尾巴课件范文

要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语文课堂生成更多精彩,关键在于把握一个“巧”字:

一、运用的时机“恰巧”

多媒体课件有动听的声音、丰富的图像、醒目的文字,极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多媒体运用的时机,必须考虑学生可以接受的程度,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认识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机会,发挥最佳效益。因此,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与教学环境来设计最佳的演示时机,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恰巧”出现。

讲适时:

1.开头出现,激趣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紧紧抓住“导入”,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学习《比尾巴》时,可以先出示课件:猴子、松鼠等多种动物分别展示自己的尾巴,热闹非凡。老师在一旁解说:“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一场特别的比赛,请小朋友来做裁判。他们比什么呢?”引入课题的同时,也在学生心里埋下求知的种子,为下面的教学作了良好的铺垫。

2.中间出现,启发思维

思维是认识能力的核心。当人们思考问题发生困难时,借助于实际操作或直观形象会有利于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引发学生思考:小动物是怎样画画的?它们画的画为什么不一样? 我分别展示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上画竹叶、梅花、枫叶、月牙的过程。学生思索的闸门被打开,思维被拓展、激活。他们兴奋地嚷道:“我明白啦!动物们的小脚丫长得不一样,他们画得画当然不同了。”

3.结束出现,知识迁移

以《菜园里》为例,该课是让学生认识表示蔬菜名称的汉字,了解蔬菜的特 点。在内容完成后,老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去菜市场认识更多的蔬菜瓜果。学生很感兴趣,纷纷照着课文介绍那些蔬菜瓜果的特点,将认识事物与学习汉字结合起来,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很好地完成了课外扩展。

讲适度:

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是其人格魅力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影响作用。但在多媒体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一些老师板书用多媒体展示,指导朗读放录音。长此以往,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就像一个放映员,其威信与亲和力将大为下降,当然教学效果也不可能尽如人意。而且,多媒体运用得太多太滥,会给学生太强的刺激,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一节课中要把握多媒体的使用频率,应立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保持新鲜感,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不能喧宾夺主。

二、呈现的内容“新巧”

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应考虑如何引导学生从课件中多角度展开想象或联想,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这样构思“新巧”的多媒体作品,才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

如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我喜爱的小动物》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小金鱼为例,创设了三种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画面一:当小主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来到小金鱼面前。此时,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小金鱼会有什么表示?画面二:当小主人因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而沾沾自喜时,他来到小金鱼面前。此时,这位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小金鱼会有什么表示?画面三:当小主人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把难题解答出来了。这时,小金鱼又会有什么表示?学生看着熟悉的画面,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各抒己见,语言流畅、生动,把小主人的心理活动描述得细致入微,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又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通过多媒体课件补充有关圆明园的废墟的图片、圆明园曾经的精美绝伦的图片、世界名人有关圆明园艺术的论述片段后,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之中,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句子的含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展现学生的“灵巧”

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潜能,让个体差异大的学生各得其需地进行学习。有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情况,信任学生,让学生用“灵巧”的双手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在制作课件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要学的内容,还可以学会收集、归纳、整理、组织语言材料。最后老师把有特色的学生课件展示在课堂上,让全体学生共享。这样,既深化了学习的内容,又创造了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就感,激励学生进一步创造。

第4篇:比尾巴课件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所以创新意识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时代在呼唤高素质有创造性的人才,而学校是人才的摇篮,教师便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者,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新的生命,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在教学中正确引导,点拔学生,不断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教师怎么样才能真正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我们谈谈怎样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巧用多媒体,激起学生好奇心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学生积极探求新事物的动力之一,可驱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了达到这一系列的目的,我们在多媒体教学中要做到拿捏得当,如:《比尾巴》一课,我们可以把录音、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学生 在感知课文的过程中,让他们一边看动画,一边听录音使学生有置身于大自然、走进动物园的感觉。在理解课文的过程时,又可以利用动物的头和尾巴的图片课件,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动物的尾巴逐个“飞”到动物的身上,学生们会被这种新奇的场景吸引住,一个个兴致盎然,感觉就像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一样。这样,迅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的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奠定了基础。怎样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呢?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难题,因为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积极投入到每节课的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我们应该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显示的动画效果,使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换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容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知觉地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效果。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课堂的开始我们就用电脑显示一个同学们都熟悉的机器人,然后讲了制作这个机器人的故事。这样一来即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又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很自然的导入到新课中,同时配合多媒体画面中显示的机器人形状,让学生说出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学生从鲜明的图画中很快说出了各种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然后利用幻灯片从机器人身上分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由此导入新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恰当运用了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3 运用多媒体提供材料,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知识的教学本身就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数学知识进行演示,可以使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奥妙,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泛味,而多媒体的运用则能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例如“角的认识”教学中,动态演示角的形成:先出示一个点,再引出两条射线,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比较角的大小时,先出示两个角,再利用动画使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分别重合,演示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很直观地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数学“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时,计算机上先显示一个角,动态演示两条边无限延长,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是否改变,从而使学生形象、直观而又深刻的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这样设计,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

在课件中恰当“闪烁”,引发学生思维的“闪烁”。在制作计算机课间时,将有关的数学内容“闪烁”几下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这几下“闪烁”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却是不一般的“闪烁”,他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小数乘法”教学时,因数里的小数部分的“闪烁”,积里小数点的“闪烁”以及积小数部分下划线的“闪烁”,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积得小数点位置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联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5篇:比尾巴课件范文

语文园地一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交流平台,积累课文中优美生动的句子,并细细体会其中的写作技巧。

2.识字加油站,归类识字,认识三种不同偏旁的生字及其词语,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的功能。

3.词句段运用,学会在语境中辨析近义词,学会仿写动物外形。

4.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忆江南》,帮助小学生积累古诗。

教学

重点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了解古诗意思。

教学

难点

借助拼音自主阅读词语和句子,交流不会的问题。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交流平台

板块一:交流平台

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生动的句子,需要我们细细体味。

1.(出示课件2)

“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1)小组学生围绕上面一句话进行交流,探究自己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板书:体味好句子)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读这句话我体会到小燕子飞行的轻盈。

预设:读这句话,我感到语言很美,“小圆圈”“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设计意图:出示课文佳句,探究体味,对例句的分析,使得交流的内容不再空洞,变得形象可感。】

”感觉很有画面感,仿佛看到了那样的场景。

2.(出示课件3)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句话你认为作者写得好在哪里?

作者把含苞欲放的花骨朵给人的那种感觉写出来了。非常生动,传神。

你认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花骨朵写得那么传神、生动?

(作者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很有代入感,很逼真、很有画面感。)

3.(出示课件4)

“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找出文中的动词,说说写得怎么样。

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1)这些动词分别是“落下来、折好、收拢”,很有条理。

(2)这些动作写得非常细致,尤其修辞语的运用“(款款)地落下来、(顺顺溜溜)地折好膜翅、(严丝合缝)地收拢硬翅”,显得描写就非常细致,妥帖,很有画面感,眼前仿佛看到了这只飞落的瓢虫。

4.教师小结:要想把语言写得优美生动就要描写细致、,多使用一些恰当的修饰语,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还要写得有画面感,写具体、生动。(板书:描写细致、修饰语、修辞手法、有画面感)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课件5)

2.

指名拼读生字,齐读生字,指名领读。

注意读准平舌音“资”,翘舌音“掷”,边音“捞、缭、络”,前鼻音“援”,后鼻音“贡”。

3.小组同学对比读,互相交流,组长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4.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1)复习形声字:(出示课件6)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其中的形旁表义,声旁表音。

本题展现的生字都是形声字,是强调了形旁表义的功能。如第一组的三个生字“援、掷、捞”形旁都是“扌”,表示与手有关,第二组的“缚、缭、络”偏旁都是“纟”,表示与丝线、绳索有关;第三组“资、贡、贷”偏旁都是“贝”,表示和钱财有关。(板书:形声字形旁表义)

(2)本题形声字的分类。

(课件出示7)

①左形右声:援、掷、捞、缚、缭、络

②下形上声:资、贡、贷

5.小组交流,再找一些这样的汉字进行识字练习。

6.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8)

左形右声:清

上声下形:忘

三、词句段运用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一)辨别运用近义词。

(出示课件9)

1.

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所选的词语都是近义词,看看适合选择哪一个。(板书:近义词)

【设计意图:把相同偏旁的生字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并且在学习生字词的过程中,学习了形声字形旁表义的功能。】

【设计意图:把近义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辨析运用,效果会非常明显,能增强学生对这些词语的修饰作用和使用场合的理解辨析能力。】

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句子,看看选择什么词语填空。

3.小组代表发言。

每组词语都是近义词,要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填空:第一小题,形容细小的波纹的动态,应该选择“荡漾”;第二小题,形容歌曲,应该是“轻快的歌曲”较为恰当;第三小题,应选“灵敏”,因为是形容小狗的鼻子的。

(二)句子积累。

(出示课件10)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说一说这些句子,都抓住了动物的什么特点?(板书:抓住动物特点)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第一句,描写小燕子的外形,抓住小燕子的“羽毛、尾巴、翅膀”的特点来写的,描写顺序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第二句描写独角仙的外形,抓住了“甲壳、头部的角”的特点写的,从颜色、形状、质感等方面来写。

3.照样子,写写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

(课件出示11)

如,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行动敏捷。玲珑

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象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四、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出示课件12)

忆江南【唐】白居易

【设计意图:先理解和分析例句,了解描写动物的外形的方法,再训练写话,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教师简介:《忆江南》是一首词,是唐代文人白居易

所作。本诗描绘了江南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喜爱和怀念之情。(板书:《忆江南》词)

4.(出示课件13)词语解释

谙(音安):熟悉。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5.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14)

译文:春日,朝阳照耀下的江畔花朵,红得胜似烈火;江水碧绿的颜色,只有蓝草可以相比。这一切,怎能不撩起我对江南的回忆?

(出示课件15)

创作背景: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通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

(出示课件16)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词,理解和分析古诗,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理解古诗、诵读积累的能力。】

7.读出韵味

这首诗可以按照这个节奏读:

(出示课件17):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8.熟读成诵。

在理解和会读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体味好句子,学习了形旁表义功能的形声字,学会辨析运用形近词,练习抓住特点写动物的外形,学习了古诗《忆江南》。

板书

内容

语文园地一

体味好句子:

描写细致

使用修饰语、修辞手法

有画面感

形声字形旁表义

近义词辨析

抓住动物特点描写外形

白居易《忆江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的设计内容较为丰富,先体味好句子,接着学习了形旁表义功能的形声字,学会辨析运用形近词,练习抓住特点写动物的外形,学习了古诗《忆江南》。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生动有趣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关注了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范围,学生在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之后能够举一反三,获得更多的知识,增强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

不足之处:

由于是练习,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今后还应该设计有趣的情境或游戏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学起来就轻松、自如了。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这个语文园地有4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交流平台版块是通过读一些课文中出现的优美生动的句子,学会积累体味;识字加油站出示了三组字词,分别是三种不同偏旁的生字词,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词句段运用分别安排了几组形近词的辨析运用,以及仿写动物外形的片段;日积月累部分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词《忆江南》,表达作者对江南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描写江南的古诗词有哪些?

1.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江南

【汉

无名氏】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4.赠范晔

【南北朝.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5.菩萨蛮

【唐.韦庄】

第6篇:比尾巴课件范文

一、比“知其所以然”更重要的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描写燕子外形时,教师让学生用心读书,从中慢慢领会文本先整体写羽毛,再写翅膀,后写尾巴这一从整体到部分,从前到后的顺序,条理非常清晰。然后教师问学生:“作者为什么只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而不写其他部位呢?”学生先是一愣,然后略一思忖,便举起手来:“因为这三个部位都很美。”“因为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最能体现它的特点,而如果写其他的地方就不一定写出燕子的特点。”“对!”教师相机顺势引导,“所以我们在描写一个人或物时,一定要抓住其特点来写。”教学至此,就转入到下一个环节了。在评课的时候,所有听课教师都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教者不仅做到了让学生“知其然”,即抓住这三个部位来写,而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即让学生明白这三个部分最能体现燕子外形的美,体现其活泼机灵的特点,因而主要写了这三个部分。

从教学开始,我亲眼目睹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互动的场面,教学效果确实不错。但对于这一环节的结束,我总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在我的课堂上,我也像这位年轻教师一样,由儿歌导入课题《燕子》,而后进入学习生字、初读课文、了解文本大概意思的环节,再具体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当教学进行到学生已了解作者抓住特点描写燕子的外形美时,我围绕这一点“凿井深挖”:先让学生查词典,理解什么叫特点。所谓特点,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是区别于其他人或事物的方面。然后我问:“燕子剪刀一样的尾巴其他鸟类有吗?它那俊俏轻快的翅膀与其他鸟儿一样吗……”在不断地追问中,引导学生一点一点地明白,作家所写的这些,都是燕子区别于其他鸟类所特有的地方。在学生若有所悟,若有所思之时,我又顺势让讲桌旁边的两个学生站起来,面向大家。在大家莫名其妙、面面相觑之时,我说:“作家郑振铎能抓住燕子的特点,将燕子的活泼机灵写得栩栩如生。现在你们看这两位同学,他们每天都和大家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你们能不能说一说他们的特点呢?注意是说他们的特点!”孩子们听了我的话,都沉思起来,一会儿,小手都纷纷举了起来。“甲同学性格比较活泼,爱笑;乙同学比较内向,不爱笑。”“甲同学平时开朗,爱说笑话;乙同学相对有点忧郁。”……学生们的话匣子一打开,似乎没完没了。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运用,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知道” 的层面上,没有让学生亲历体验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怎么能够牢固掌握这一知识点呢?这里,我不仅让学生“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更注重引导学生内化迁移,亲历“如何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的语用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一次扎扎实实的训练。

二、比“先自由品读交流”更重要的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插图,生动再现课文里美好的春光,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然后让学生用心默读这一自然段,边读边品味,同时画出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在学生品读之后,师生交流,在品读想象中,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在教学这一环节时,一开始我也觉得这样的设计挺不错,能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循着学生学习的思路逐步深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教学有一种纯天然的美。但这样的教学又极易导致学生说得杂乱无章,在一两点无关紧要的地方纠缠不休,最终还得教师草草收场。

如何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极力避免这一尴尬?教学过后,我数了一下,这一自然段共四句话,前三句话通过“微风吹拂”“细雨洒落”“赶集似的聚拢来”等生动的描述,写出春天的烂漫无比,而燕子的到来,更给早春的大自然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想到这里,我的目光不由得聚焦在“烂漫无比”这个词语上。可以说,这是本段“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词语,何不先引导学生发现核心词语,再围绕这点展开去细细品读感受?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在教学时,我也先让自己边读边体会,感受春光的美好,在此基础上提问:“这一自然段主要描述了美好的春光,那么文中的哪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春光的美?”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烂漫无比”这个词,然后我先让学生理解“烂漫”一词,是指颜色鲜明而美丽,在此基础上理解“烂漫无比”的意思。至此,我再让学生用心品读这一自然段中相关的几句话,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春光的烂漫无比,作家是如何将这美妙的春光描写得如此栩栩如生的?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在抓住中心句后,学生依据文本描述,在与老师步步深入的交流中,通过想象、品悟,不仅感受到燕子与大好春光的紧密联系和相映成趣的动人情景,体会作家用词的精妙,更从中悟得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即在初读基础上找出核心的词或句,初步把握主要内容的学习之道。

三、比诵读更重要的

第7篇:比尾巴课件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电脑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因此教育信息化也逐渐成为了幼儿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多媒体教学在幼儿教育中已经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其优势在于能够将平面的静态教学转化为立体的动态教学,使得教学的过程中充满乐趣,不再如以往呆板且单一。

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

幼儿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理解和吸收的是生动又形象的知识和信息,多媒体技术能够很好的将平面的信息以及知识进行转化,让教学变得富有感染力,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让幼儿的学习能力得到很好的激发。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应该提前制作相关课程的课件,如该堂课学习的是自然,教师应该对自然界的图片进行整理,花、草、树木、鸟、虫鱼以及其他的大型动物、山川河流等,让幼儿通过图片对其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知。逼真的课件图像能够让幼儿更加直观的对大自然进行了解和认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吸引幼儿学习的注意力的同时对幼儿的感觉器官也有所激发,有利于调动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同时也能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记忆。

2.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师的主导作用

进行发挥多媒体的又一优势是可以将静态的物体转化为动态,适当的对难点进行简化,在教学课程中能够较为容易的突出其重点以及难点,幼儿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较好的对课堂上需要掌握以及理解的知识进行观察和思考。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正确地使用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对其进行使用的时候,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让幼儿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孩子们进行思考,如校园的美丽是由谁来保护的?让孩子一起参与讨论,讨论完毕再放一组相关问题的照片,可以是校园的工人修剪校园花草的照片,也可以是清扫校园垃圾以及运走校园垃圾的照片。该图片不仅能够让幼儿明白校园的美丽是需要付出的,还能够让他们知道怎样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爱护环境、爱护花草。当幼儿们充分理解到了工人的辛苦之后,再对他们进行适度的引导,让幼儿学会感恩。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发掘出孩子们进步的地方,并及时地给予鼓励,增强幼儿的学习信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能够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提升。

3.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已经明确的指出了教育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将幼儿放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对其学习的积极性进行调动,引导幼儿积极地、主动的对学习进行探索,同时可以极好地提高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的展现教学情境,让幼儿的学习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对教学中的重点以及难点进行整理,有针对性的对多媒体课件进行设计,如此,可以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结构。

二、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

1.创造学习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与幼儿学习的效果是直接相关的,但是学习的兴趣并不是每一个小孩生来具有的,大多数时候是通过后天的环境培养出来的,例如对新鲜的事物进行观察、对独特的性质进行挖掘等。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技术是一个载体,其作用是对教学内容和信息进行传输,是新式教学工具的一种。对其进行利用有利于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让学习的氛围变得更加的愉悦,有利于增强新鲜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们通过一张张图片可以尽情的发挥想象,提升创造能力。

2.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直观的演示,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以及难点进行突破

多媒体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较好地将学习主题变得直观且生动,对于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也比较容易,同时还能够加深幼儿对于所学知识的记忆力,能够有效的突破教材里面的重点以及难点。例如,幼儿在学习保护动物的方法的时候,若是通过课本上的几段文字以及几张图片,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提前制作一个Flas,利用动画的视觉效果使其变得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形象。举个例子,教材上说的是壁虎以断尾求生,我们制作一个壁虎的自我保护的动画,壁虎在逃避天敌的抓捕过程中,断了自己的尾巴,自己逃出生天,但是敌人是怎么被迷惑住的呢,原来壁虎的尾巴还在原地弹动,这样是不是能够很好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呢?仅仅通过一个动画,就能够在幼儿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多媒体课件的画面中,其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对于想要表达出来的感情叶嫩巩固非常直观的进行传达,不论是想要颂扬的群体还是想要鞭挞的对象,都能够在画面中进行传达,让幼儿进行直接的感受。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根据幼儿的个性特征来制作课件

前文已经说到多媒体是一种教学手段,因此在对多媒体加以运用的时候,应该明白幼儿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应该将幼儿的心理特征作为依据进行。除此之外,由于幼儿之间还存在着智能发展水平的差异,所以教师还应该对该情况进行考虑,使幼儿的发展均衡,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的进行个别化教学,以便让幼儿的认知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得到较好的兼顾。

2.对幼儿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进行重视和划分

多媒体并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因此对于多媒体的运用是否得当,能否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优势,其主要因素还是在于教师能不能将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多进行良好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与幼儿进行互动的是教师而不是多媒体,因此更多的还应该将重点放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作用之上,不能够喧宾夺主。

3.选用适当的内容进行课件的制作

虽然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不小的方便,但是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需要用多媒体进行,例如实践课程,需要让幼儿进行实践的课程就应该使其参与到实践当中去,而不是让孩子在教室观看视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亲自动手实践会收获得更多,教师应该对便利性以及实际性进行取舍。

四、结语

多媒体教学在幼儿园中的应用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让孩子们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学习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开发幼儿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观念也会不断的进行更新,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也会随着改革的深入而变得越来越普遍。对多媒体教学进行运用的时候,作为教师应该对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不断提升,对教学的方法进行不断地探索,让多媒体教学发挥其最大的教学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妮.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骆秀曼.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5):154+259.

第8篇:比尾巴课件范文

《数学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数学教学与它们密切整合时,它们能给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们能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

下面根据笔者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尝试作法。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

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点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交互则会出现一片新天地。

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直至出现正确结果。如果三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

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参入机会,教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主宰,学生是配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入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初中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因为初中数学教师完全有能力制作这类课件。从前置知识复习,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习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体作用。 二、巧借信息技术,完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效果好的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与性大大强化了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学习九年级几何“点的轨迹”一节后,学生最终会知道“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对“轨迹”是毫无想像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教师的“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第9篇:比尾巴课件范文

一、信息技术让折纸过程更有趣

折纸活动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项手工活动,一张张纸经过折、翻、剪变成一个个可爱的造型。传统的折纸活动,基本都是老师带领幼儿看图示学习,老师折一步,幼儿跟一步。这样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幼儿完全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机会,不仅没有真正获得动手操作和表现能力的机会,更限制了幼儿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的发挥。众所周知,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入我们的折纸教学活动,可以发挥多媒体课件灵活、形象、多变的优势,帮助我们设置问题,取代平白的语言表述。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给教学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把幼儿带进一个多姿多彩、趣味盎然的折纸世界。

如在“美丽的热带鱼”活动中,为了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我为幼儿准备了一段精彩的关于海底世界的动画,活动前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多姿多彩的海底世界,使幼儿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引发他们直接的兴趣。在此基础上,一改以往的步骤图示教学,将折纸的步骤制作成生动有趣的动画,让幼儿观察每一步的变化。有了这些动态的展示,幼儿也一改以前“老师,我不会折”的依赖思想,一个个都认真地跟着我尝试起来。折好以后,我又利用课件,示范了如何为热带鱼添上美丽的花纹。当幼儿一步步探索、尝试,获得成功之后,我们将热带鱼展示在美丽的海底,跟着海底世界的小鱼朋友跳起了愉快的舞蹈……幼儿一个个兴致盎然,期待着下一次的折纸活动。

二、信息技术让折纸内容更丰富

在我们的折纸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折纸的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幼儿多样的学习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提供与幼儿实际生活相关的情景和材料。但受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我们也常常苦恼于教学内容的创新及呈现方式。信息时代,我们惊喜地发现,很多的网站都有专门的折纸资源库,这些丰富的网络资源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轻松一点击,大量与折纸有关的图片、教案、视频扑面而来。这些资源只要加以精心选择,都可以为我们所用。尤其是一些相关的折纸视频教程,集图、文、声、色于一体,多样、生动、有趣地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境,大大丰富了我们折纸教学的内容。

如在“美丽的春天”主题活动中,我们除了自己储备的蝴蝶、蜜蜂、桃花等比较常规的折纸内容之外,还在网上搜索了相关的竹笋、燕子、毛毛虫、郁金香等富有趣味、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活动内容。这一系列的折纸活动,幼儿深切地感受着春天的多彩与美丽,更常常发出“原来这个也可以用纸折”的惊叹,体验着折纸艺术的奇妙。

三、信息技术让折纸方法更易学

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折纸教学,将操作流程清晰地、一步一步地加以展现,无须教师一旁过多讲解,幼儿就能投入地跟着操作。这样一种有效的方式和手段,不仅能辅助我们教师的教,更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如学折“狡猾的小狐狸”时,需要将头部和身体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步骤比较多,幼儿常会混淆。当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先引导幼儿观看折狐狸的完整过程,再按课件中的步骤分别学折各部位,最后再跟着课件一步步地将狐狸的头、身子、四肢、尾巴进行组合。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直观、形象、具体地感受了狐狸的特征,还展开了积极的想象,获得了成功。最后,幼儿不仅习得了正确的小狐狸的折法,还进一步巩固了拆分、组合等多种折纸的技能,从“学会”飞跃到“会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信息技术让折纸过程更轻松

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折纸教学过程中,给我们感触最深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地帮助我们轻松解决了各种教学的重难点。折纸过程中不易掌握的重点步骤、不易被幼儿理解的难点部分,我们可以进行反复演示、分解演示甚至是定格和放大处理。

这样的处理,省去了教师反反复复、一遍一遍的引导与示范,化深奥为浅显,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使幼儿乐学、爱学、学有成效。如在学折“宝塔”的过程中,宝塔塔角的翻折是整个活动的难点,幼儿在第一遍观察、学折的过程中掌握不了。这时,我们就通过课件演示,将这一重点步骤进行了放大和定格处理。当幼儿跟着课件中放大、停顿的画面顺利“攻克”了这一难题时,整个活动也就自然而然、顺利地达到了目标。

在与信息技术亲密接触,开展折纸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灵活、协调地运用信息技术,不断地加以创新和深化,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信息技术有力的支撑下,我们的折纸活动开展得更为有声有色、更为有效,今后,我们还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