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

服装设计与工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装设计与工程

第1篇: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

关键词:服装设计工程;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2014年我校(绍兴文理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始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开展中职-本科教育。该举措除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以外,还有以下原因:一是随着中国在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社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大,而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要,学生的高技能特质明显不足,因此积极探索多种培养模式显得十分必要;二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明显不足。中职-本科培养模式将贯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的渠道,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力。这项改革要付诸实施将面临很多问题,如教育观念的更新、办学新机制的建立、新课程体系的构建等,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1]。本文就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探讨。

一、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中职-本科教育采取的是“3+4”分段培养模式,培养的本科生既注重技能与岗位对接,又注重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中职教育注重的是一技之长,核心是培养实用、操作型人才;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管理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即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级技师、工程师等专业人才。中职与本科两个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需要统筹考虑,使课程结构全面而不重复,以有效实现两个阶段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贯通。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知识的交叉型学科,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服装款式设计与工艺构成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应用设计原理和结构法则处理各类服装的造型与色彩、外观与功能、形式与材料、成品处理工艺的能力。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能力结构,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等。

二、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

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分两步走:第一步确定本科课程体系;第二步依据中职阶段课程的设置进行本科课程的增删,确保课程体系与中职阶段的学习相衔接。基于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目的,我校纺织服装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小组成员调研了武汉纺织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五邑大学、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参观了一些服装专业实验室,与服装专业教师进行座谈,收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相关资料,同时还走访了相关企业,发放问卷进行调研,再结合该专业历年的课程体系确定了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初步方案。当前大多数的职业教育都是在一所学校完成的[2-4],而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中职与本科教育是在两所学校完成的,故需要了解中职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的浙江省服装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公共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信息技术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创业与就业等。(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服装设计基础(7学分)、立体裁剪基础(3学分)、服装材料(2学分)、服装生产实务(2学分)。(3)项目课程,包括裙装设计制版工艺(8学分)、裤装设计制版工艺(10学分)、衬衫设计制版工艺(12学分)、女外套设计制版工艺(14学分)、男外套设计制版工艺(6学分)、设计CAD(4学分)、制版CAD(8学分)、创意立裁(3学分)、工业样版(3学分)。(4)选修课程,包括服饰文化、服装营销等。

三、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

1.围绕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经过服装学科专业教师的集体讨论,确定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结构样版、服装营销、服装生产等整个服装产业链中的各个关键环节,在服装设计与技术或服装贸易与营销两个专业方向领域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服装商品企划、贸易与市场营销、服装产品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围绕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为:注重课程体系的前后衔接———明确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增删与整合;既不同于原来,又不同于现有的体系———既区别于普通高中招生本科教育,又不同于一般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5-6];着重补充系统的理论知识,保持操作技能的优势,增加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2.确定专业平台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对于在中职教育阶段学习过的课程,本科教育阶段将不再重复。比如在公共基础课方面,根据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在本科阶段补充学习工程数学的相关内容。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夯实基础,突出实用,难易适中”。对照中职阶段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项目课程、选修课程,再结合本科阶段的专业平台课程设置,我们对课程资源进行了高度整合,以保证专业课设置的精简而又不失全面。中职-本科教育专业平台课有:服装设备原理与应用、服装生产管理、时装鉴赏、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成衣纸样与工艺、时装画技法、服装材料学、服装色彩、服装史、男装设计、女装设计、CAD样版快速生成、立体裁剪、女上装结构设计与实训、品牌服装商品企划、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心理学、服装专业英语、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实训、服装电脑制版、男上装工艺、服装工效学、服装CAD、形象设计。专业方向课的确定要高度契合该专业就业方向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课程。中职-本科教育专业方向课分为两个方面:(1)服装设计与技术方向,包括认识实习、服装市场调研、手工印染、服饰配件设计、服饰图案设计、服装整理学、服装厂设计、成衣设计、女装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2)服装贸易与营销方向,包括认识实习、服装市场调研、服装品牌营销案例解析、经济学导论、国际贸易实务、服装展示设计、电子商务、时装表演组织与策划、服装零售管理、服装终端店铺管理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3.开设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中职-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根据“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基本思路,基于加强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进行整体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与行业结合、与市场结合、与实际结合,是构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四门课程:(1)时尚买手。该课程介绍了时尚买手的职责,内容包括流行预测、计划安排、面料采购、服装采购等具体环节的知识,配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并且针对自有品牌、品牌服装以及服装采购等不同的市场要求进行详细的阐述。(2)童装设计。该课程通过对童装的设计特征、设计现状、设计视点及童装的分类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对童装设计领域有一个全面的初步了解;同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不同品类童装的设计特点进行介绍,提高学生对童装设计作品实用性的把握能力。(3)面料塑形设计。该课程主要介绍对现有面料进行多种手法、材质和工艺技术的再设计的方法。通过讲授面料的特性和对面料采用不同方式的工艺处理,使学生对面料及其性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掌握独立完成面料设计开发和制作的能力。(4)创意服装设计。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如何将创意思维通过物化的形式进行表达的过程,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美学和服装专业相关知识,通过创意思维转换成实物作品,突出对学生服装设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对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最初认为要强化知识体系,突出理论应用,提升操作技能,贴近服装产业。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中职-本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中职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外语水平远远不能适应本科教育的要求,不同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侧重点不尽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很难把握学生的水平;中职毕业生的理论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相比普通高中毕业生稍差,中职毕业生的学习内化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本科教育阶段的教师更多的帮助和引导。中职毕业生的优势在于操作技能方面,但是他们的操作精准度不够,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不足。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中职-本科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晓玲.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2):4-8.

[2]吴国玺,张兆刚.中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6(3):211-212.

[3]陆晓霞.中职本科“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成才之路,2016(9):46.

[4]董丽娇.中职、高职、本科课程内容的重复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护理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2):69-72.

[5]陈培青.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J].纺织教育,2005(2):38-39.

第2篇: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

关键词:艺工复合; 服装设计与工程; 卓越工程师; 人才培养

为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现代服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服装行业发展中对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体现教育“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实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和建设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办学理念,围绕上海发展都市型工业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坚持加强基础理论、突出学科交叉、重视新兴技术的专业特色,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满足纺织服装行业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培养方式,“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不断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的应用型和设计型工程技术人才。

紧紧追踪上海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态势,艺工复合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和强化艺术与技术结合特色,将学科链对接产业链,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将创意思维培养与实际课题训练有机结合,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资格考证培训对接。培养适应一线职业技术岗位需求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型应用人才,人才培养技能性强、适应性强、竞争性强,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空间。

一、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面向现代化服装产业,加强服装设计与工程和计算机应用、自动控制等学科的交叉渗透,把握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补、融合的趋势,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优良的工程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和比较开阔的国际视野,适应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需要,从事服装生产工艺设计、服装工程管理、服装工程设备配置与运行、服装企业信息管理、服装产品质量控制与检测、服装高新技术应用与管理等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和设计型工程技术人才,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二、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的培养标准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国家通用标准要求,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设计型工程师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针对我国未来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对工程类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依据纺织服装行业标准,凸现我校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和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优秀人才的办学特色,按照“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指导思想、“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如下专业培养标准(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列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领域标准)。

> 了解服装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

> 了解服装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熟练掌握服装工程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 熟练掌握服装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

> 熟悉服装及其加工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试验;

> 掌握现代服装制造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微机控制和程序设计、网络工程、图像处理等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 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原理、应用和开发流程;

> 熟悉现代服装制造装备的基本原理、工艺条件、工程应用以及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 掌握服装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方法和系统的应用;

> 掌握纺织品服装的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

三、艺工复合课程革新设置

在艺工复合课程革新中,我专业瞄准知识复合与能力复合并进的方向,开展教学内容改。教学内容改革要突出“艺工结合”,实现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要实现知识、能力复合,首先要建立艺工结合的课程体系。但艺工结合不是简单地在课程设置上体现艺工课程的共存比例、模块结构,要注重“艺”与“工”内容的融合,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有机地将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完成学科知识的深度交叉融合[1]。

以服装设计学为例,服装设计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主要专业课,从基础的服装设计入门逐渐深入到具体的成衣设计实践与操作,最后结合毕业设计完成具体的成衣设计企划和成品的操作训练。课程主要进行流行趋势分析、市场调研、成衣设计实战能力的培养,采取课堂讲授、团队组合市场调查分析,全班交流讨论,独立设计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成衣设计和设计师基本素质的全方位训练;强化学生们对品牌服装设计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到该课程的设计实践中,使学生得到服装品牌风格设计拓展训练。

由于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成衣设计与生产”。不同于高级时装设计,成衣设计是按照一定的号型规格系列标准,用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模式制作的衣服。同时有高级成衣和大众成衣之分,因此针对市场需要,要求课程培养学生敏锐的市场嗅觉以及基本的款式设计能力。通过对成衣市场的调研分析以及商品企划的具体操作和训练,逐步掌握基本的服装商品的企划方案到成衣单品的设计,学生通过调研、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及展开掌握整体的规划、设计整合能力及设计方案制定的基本技能。该课程区别于服装设计学课程的地方是针对性更强,方向明确,主要针对市场和成衣这一块的内容来进行基本的设计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商业意识以及产品设计的整合能力。

专业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合作教育的特色办学模式,在综合性设计课程中引入企业小型项目任务,结合企业的市场需求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更密切的产学合作教育,加强企业与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引进企业的大中型项目作为教师科研课题,再由此带动更多小型项目的课程导入。交互循环使产学研合作得到切实的成果展现。

分工明确的专业教师团队形成的具有创新思维表现形式的成衣品牌设计、制作、展示的分段一体化企业服务流程,根据企业实际的阶段性需求,给予分段服务或一体化的项目跟进。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宗旨,提供企业自身市场以外的创新途径探索。

四、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服装工艺实习、服装工程认知实习、服装工程岗位实习、服装工程见习实习、职业装课程设计、针织服装课程设计、礼服课程设计、创意成衣课程设计、工业样板企业实践、服装生产管理企业实践、采风、毕业设计等。

1.各课程实验或实训制作

各课程实验或实训制作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性教学的基础和主线, 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服装制作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科技教育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企业实习

企业实习是学生全部学完课堂教学任务后,在毕业设计之前进行的实践环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各生产环节,跟班劳动,巩固和加深理解学过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知识,了解服装企业运作的过程,同时扩大专业知识面,使学生在生产第一线获得专业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的接触,使学生在企业生产环境中受到生产技术工作的严格规范化和科学技术严密性的熏陶[2]。

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课程设计对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来说是从学到的理论知识用语实践的一种初步尝试,是设计与工程运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特别是考核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制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的培养应围绕“创意融合技术,设计传承文化”的专业目标和理念进行,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服装产业和市场需求的素质高、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艺工融合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 陈建勇、徐定华、关勤.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联动培养艺工结合的复合型.设计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9.8

[2] 廖青.坚持艺工融合.构建新时期服装人才培养体系[J].纺织教育,2009

第3篇: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

Li Zhongwei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咸阳 712000)

(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yang 712000,China)

摘要: 《服装生产设备》课程是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典型任务为基础来构建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创建职业情境,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考评形式来评价学生,在工学结合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Abstract: The Garment Processing Equipment Course is a specialized core course for the garment design major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experiment, vocational situations are created and theory-practic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is taken so that relative knowledge and skills are taught based on typical tasks. Meanwhile various ways are used in both studies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to asset students to develop students' vocational ability.

关键词: 课程 改革 能力培养

Key words: curriculum;reform;ability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186-01

0引言

《服装生产设备》课程是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之一,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艺术学院在科学、合理、准确地把握学院办学定位,在明确服装设计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对近年来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及岗位群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对《服装生产设备》这门课程进行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并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将这门课程由理论课程演化成了一门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区域经济和服装行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着重大意义。

1目前《服装生产设备》这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服装生产设备》是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非常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能独立操作十余种服装生产设备,并能正确穿线、排除小故障和懂得简单的设备保养知识。当前多数高职的服装设计专业,大都开设了《服装生产设备》这门课程,只不过有的叫《服装生产设备》,有的叫《服装机械原理》,还有的叫《服装设备与工艺》等。上课的形式基本上沿用传统大学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在教室里“纸上谈兵”,实践课到了实训室(或实验室)也只是简单地看一看老师的演示或操作。真正到了工艺实训课使用服装设备的时候,能够正确使用的学生一个班没几个,这显然是我们的课程针对性不强。

2基于工作过程的《服装生产设备》课程改革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是在有一定工作要求的条件下通过工作过程来获得的,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1]。要把现在的学科体系转化为行动体系,就必须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需求为依据,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第一位。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陕西省服装行业产学研基地”,与江苏阳光集团、江苏福汇集团、广东溢达集团、浙江雅戈尔集团、陕西省服装行业协会、陕西杜克普服装公司等省内外50余家服装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学院成立了有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专门负责课程内容的重构和课程标准的制订工作。通过对近年来服装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调研、分析将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学生的典型工作岗位确定为:服装裁剪工,服装缝制工、打板师助理、工艺师助理、设计师助理、跟单员助理等。归纳总结后,把《服装生产设备》这门课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为服装裁剪设备的使用、高速电脑平缝机和包缝机的使用、特种缝纫设备的使用、针织服装设备的使用、熨烫设备的使用。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设备,并能正确穿线、排除小故障和进行简单的设备保养,不在服装机械原理上费功夫,坚持理论知识够用就行。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服装生产设备》这门课程进行了改革,把课程演化成了理实一体化课程,上课地点由教室搬到了校内服装生产性实训基地,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实现了知识重心向能力重心的转移,以工作过程统领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分解为具体的、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学习情境。选择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服装职业领域的岗位”能力为基本要求,来构架课程内容。为此,我们构建了5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一:裁剪设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直刀型电动裁剪机、园刀型电动裁剪机和粘合机;学习情境二:高速电脑平缝机和三线高速包缝机,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并能排除小故障,进行简单的保养,并能制作出合格的产品;学习情境三:特种服装生产设备,要求学生对锁眼机、钉扣机、打结机等机种会穿线、能正确使用,其它的服装特种设备知道用途;学习情境四:针织服装设备,能熟练使用三针五线绷缝机,了解四针六线绷缝机用途;学习情境五:熨烫设备,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吊瓶熨斗,正确使用蒸汽熨斗。这样的学习情境设计,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关联性,从简单到复杂,比较符合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对知识能力的培养要求。

按照“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思路,通过“培养、聘请、引进”等途径和“讲师下车间、技师进课堂”的方向,造就一批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艺术学院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服装生产设备》课程专任教师4人,其中副高职称教师1人,中级职称教师2人,服装工程师1人,其中一人来自陕西省服装骨干企业。

将《服装生产设备》这门课搬到了校内服装生产性实训基地上课,教学实施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法教学、实际操作等方法,使学生在学与做的相互交替中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将工作过程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在真实或仿真的职场环境中以真实产品为载体进行教与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3考核与评价

课程的考核内容与方法,对高职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既要体现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又要呈现考评形式的多样性,以综合能力考核为重点,现场考核与提问相结合,引导学生以能力学习为主,而不去死记硬背。

4结束语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以前被动的上课到今天带着任务主动地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第4篇: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

关键词:CFG桩复合地基;软基;高速公路;处理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369-02

1 CFG桩复合地基实用设计方法

1.1 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思路

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复合地基的设计方法可归结为以下三类:(1)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承载力作为控制条件,以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沉降量作为验算条件;(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沉降量作为控制条件,以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承载力作为验算条件;(3)沉降量和承载力双控制。对于第一种设计思路,其适用条件为CFG桩复合地基加固的土体性质较好、桩体强度大且置换率较高的情况,按承载力为控制条件,沉降量一般会满足要求。当CFG桩复合地基加固的土体性质差,如淤泥、欠固结填土等,往往出现承载力满足,但沉降不满足的情况。特别是在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其置换率一般较低、路堤荷载较小,更容易出现沉降或差异沉降不满足。从而前面两种设计思想,在两个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出现当其中的一个条件满足时,另外一个条件有较大的富裕的问题,这样就会在物力和财力上造成较大的浪费。因此最佳的设计是两个条件同时满足,这就要求在设计的过程中寻求最优方案。但由于影响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和变形的因素较多,针对沉降量和承载力两个约束条件的情况,就桩径、桩长、桩距、置换率等多个设计参数人工寻求最优解存在较大的困难。

由上述的讨论分析可知,采用第二种设计思路对高速公路CFG桩复合地基进行设计较为适宜。

1.2 实用设计方法

(1)桩长:CFG桩复合地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求桩落在好的土层上,因此桩长是复合地基设计时候首先需要确定的参数。它取决于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地质条件和设备能力等因素,并且前桩端应该进入持力层0.5~1.0m。(2)桩径:CFG桩桩径的确定取决于采用的设备,一般桩径为35cm~60cm,路堤荷载作用下,为了减小不均匀沉降,应采用相对较小的桩径以达到相对较密的桩间距,一般取50cm左右。(3)桩间距:路堤荷载一般包括一下几项:路堤荷载高度,H1;路面结构层荷载厚度,H2;汽车荷载,H3;路堤荷载

p=[(H1+H3)×γs+H2•γ2]; (4)复合地基沉降量计算:根据经验或工程实际选择几个置换率,然后根据下式求出相应的沉降量。

SC=ψ∑n1t=1p0S1ESI

(ziai-zi-1ai-1)+

∑n1l=nL+1p0ESl(ziai-zl-1αi-1)

作出复合地基沉降与置换率的关系图线,根据沉降及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确定较为合理的置换率。再由置换率及布桩形式确定桩间距。

(5)复合地基承载力验算:

ftp,k=mRKAP+αβ(1-m)fk≥p

式中:天然地基承载力可根据天然地基承载力静载等试验确定,或根据地质条件估算。单桩承载力可由静载荷试验确定,或根据下式估算:

Rk=(upqnkhl6+qpkAp)/k

若承载力不满足要求,再对置换率进行调整设计。

A.桩体强度确定:桩体试块抗压确定平均值应满足下式要求:

fCM≥3RKAP

当桩体强度不满足时,为了施工方便,最好在同一个工程中采用统一的桩体强度,即配合比相同,可以通过加密桩间距进行调整,有利于减小不均匀沉降。

B.褥垫层厚度确定:采用刚性承台,褥垫层材料多为粗砂、中砂或碎石,不宜选用卵石,因为其咬合力小,褥垫层厚度一般为10~30cm。对于大桩距的情况,褥垫层厚度应加厚,为了形成柔性承台,减小不均匀沉降,增加路堤的整体稳定性,应适当增加褥垫层厚度,并在垫层中增设一到两层土工格栅。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一般需根据桩距进行估算,公式:

ΔH=λm•l•fsp,kfk

式中:ΔH――褥垫层厚度;

λ――修正系数,取0.5~1.0,其他参数符号意义同上。

2 CFG桩复合地基的工程应用

2.1 工程背景

广州至肇庆高速公路二期工程K5+410~K5+572.50段路基宽47.2m、长近162.5m,路堤与一河道斜交(河道约30m宽),河道中间与两侧附近的淤泥厚度变化极不均匀(两者厚度相差约10m~13m),地形较平坦,以旱地为主,地面标高约为5.1~7.2m,该路段软土以淤泥、淤泥质亚粘土为主,其含水量约为26.3%~66.6%,天然孔隙比为0.651~1.712之间,承载力低,直接快剪凝聚力C在5~10kPa,摩擦角Φ在0o~12.8o之间,再加之路堤填土高(8.4m),通过稳定性计算,不能满足路基稳定和沉降要求。因此,该路段的软基需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进行处理。

2.2 实用设计方案

(1)桩长的确定:对于一般情况,CFG桩需打设至持力层下1.0m~1.5m。针对上述实际工程,根据地质资料,该路段软土层厚约20.6m,以下为全风化泥质粉砂岩,故桩长取21.6m。

(2)桩径、桩间距、桩体强度的确定:一般要考虑路堤填土高度、路面结构层厚度、车辆动载以及适当的安全贮备,需要进行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根据CFG桩复合地基的特点和分析,笔者建议承载力的估算采用如下简易实用的方法:

fsp,k=mRKAP+αβ(1-m)fk

式中:fsp,k为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为天然地基承载力标准值,m为面积置换率;n为桩土应力比;Ap为CFG单桩截面积;α=fsk/fk/fsk为加固后桩间土承载力标准值;β=0.75~0.95;Rk为CFG单桩承载力标准值。在己知天然地基承载、单桩承载力标准值和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的条件下,求出置换率m。根据高速公路软基处理特点,建议在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桩径取500mm,桩体强度取C12~C15,在计算时取桩间土发挥系数β=0.9,桩间土强度提高系数α=1.5,采用正方形布桩时桩间距l可用下式估算:

l=APm

根据上述滑塌段路堤填土高度、路面结构层厚度、车辆动载以及适当的安全贮备等情况,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sp,k取250Kpa,天然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取45Kpa。考虑到留有一定的安全贮备以及便于施工,实际桩距应取l=1.50m。

(3)沉降估算:CFG桩复合地基的最终累计沉降量可下式进行估算:

SC=ψ∑n1t=1p0S1ESI

(ziai-zi-1ai-1)+

∑n1l=nL+1p0ESl(ziai-zl-1αi-1)

式中:n1为加固范围内土分层数;n2为沉降计算深度范围内总的分层数;P0为对应荷载的附加压力;Esi为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zi,zi-1为处理地面至第i层、第i-1层土底面的距离;αi,αi-1为处理地面至第i层、第i-1层土底面范围内平均附加应力系数;ζ为加固区土的模量提高系数;ψ为沉降计算修正系数。

3 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CFG桩的施工经常会出现缩径和断桩,难以穿透厚的硬土层,施工时会产生较的振动及噪音污染。

如何避免出现断桩是CFG桩施工的重要问题。只要做好CFG桩施工前的工艺试验,加强施工过程的监测,一般可以避免上述成桩质量事故的产生,特别是断桩事故的发生。通过试验段的CFG桩施工,发现CFG成桩质量主要由施工过程中桩头与套管的垂直程度、提升套管的高度、拔管速度、留振时间等因素决定的。因此在沉管前,

在已成桩的桩顶埋设标尺,观察施工对已成桩的挤压情况,防止己成桩受挤压而断裂并了解地面地冒情况。具体的质量控制要点如下:

(1)试桩。

施工工艺性试验可配合工程桩施工进行,主要考查设计的施工打顺序、桩距能否保证桩身质量。试桩不少于5根,试桩成功后方可进行大面积施工。

(2)沉管和拔管工艺。

桩机就位后,首先对机械进行调平和对中,根据桩机顶部吊下的垂球即可控制垂直度,垂直度控制在1%以内。位置偏差为大于10cm。在开始沉管时,桩头垂直套入套管内,防止因套管与桩头接触不紧密而使淤泥挤入套管中,沉管时锤头落距不能过大(不大于1.5m),防止因冲量太大而造成套管与桩头分离。当套管沉入到下承层时,加大沉入力度,使套管沉放下承层不小于1.0m。

达到要求的沉管深度后,加入事先拌和好的混合料进行成桩施工。在制作桩体时应特别注意拔管的高度与速度。在没有施工现场成桩试验等有关参数时,桩管内灌满混合料后,应先锤击5~10s,再开始边锤击边拔,以防止桩底出现吊脚现象。每次拔管高度宜控制在1.0~2.0m,拔管速度控制在1.0m~1.4m/min以内,每提升管1.5m~2.0m时,留振10s,当离地面2m时,拔管速度控制在0.5m~0.7m/min以内,每米留振20s;拔管过程中,应分段添加混合料,桩管内混合料始终高于拔管高度1.5m,以保证桩身的完整性。当拔管通过淤泥夹层时,应适当放慢拔管速度,以防止桩身出现缩径现象。

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按序跳打的施工工艺,在加固桥头时应从台背向路堤填土一侧施打;如果加固路堤应从路堤向路堤外施打;同一排桩要跳打向一个方向逐渐推进,以防止地冒。

(3)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30~50mm,水灰比宜在0.5~0.6之间。

(4)按序跳打施工,向一个方向逐渐推进,以防止地冒,在己成桩的桩顶埋设标尺,观察施工对己成桩的挤压情况,防止已成桩受挤压而断裂并了解地面地冒情况。

(5)若遇孤石,则桩位应适当移位,以保证桩体满足设计要求。

(6)定期对桩机进行检测,保证施工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冯仲仁,朱瑞赓.我国高速公路软基处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7,(8).

[2]阎明礼,张东刚.CFG桩复合地基技术及工程实践[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3]于宗飞.复合地基承载力载荷试验及承载力确定的标准化问题[J].建筑结构学报,2007,(9).

第5篇: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设计 教学现状 过程教学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地位和教学现状分析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掌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必备知识,具备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服务于建筑装饰行业的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我们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有施工员、设计师、监理等。这几个岗位都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读图与制图的水平。尤其是设计师岗位。计算机辅助设计涉及的几个制图软件如:Autocad、3dmax、photoshop这几个软件都是职业能力必须掌握的基本工具。计算机最主要的优势是体现在图象技术处理上,它为设计从业人员提供了、高效、全方位的技术手段,创造了真实视觉受,和严谨、科学的绘图方法。具体实施过程中,表现手段快速、高效。例如:可以在已完成的建筑装饰图纸上进行形体、色彩、材质等方面的再选择与再创造,省去了很多传统设计的重复性的劳动,使设计构思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实现建筑装饰产品的价值。如3DMAX软件,它的透视准确,材质表现真实,同时它可以做成动画,更全面、细致地表现设计方案,将专业技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对待任何事物的发展我们都应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我们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科学技术手段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看到了负面影响。首先设计过程本质是“创意”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而非计算机和绘图软件。计算机并不能代替整个设计,在艺术设计中只能起辅助作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发现我们的学生过分依赖计算机和软件,而不重视对基础设计内容的积累,设计过程变成了模型的拼图,设计过程变得毫无“设计”意义。这让很多一线教师感到非常的头痛!另外除了学生只重视软件操作外,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工作过分注重软件中工具的操作、捷键的用法、表现效果等,也导致了学生只是学“操作”,而并非学“设计”。使我们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性质由“辅助设计”变成了软件竞技。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育中的教学改革探索

(一)教学中应 注重 “过程教学”的教育价值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教学中,建筑装饰专业的同学的方案效果图、方案施工图,是通过计算机软件绘图的绘图表现出来的,这一过程中创意思维的培养应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设计思维的启发,让学生理解设计思想与计算机表现手段之间的关系,强调设计过程的学习。提倡“让学生去经历和体验设计”,而不是简单的某个模型某个平面图该用哪个软件里的那个工具画出来。教师可以将软件的操作内容组织成一个任务情境。在这个设计任务“过程体验”中,学生不仅能体验设计的快乐、还能在设计中,学会的计算机软件的图纸表现。同时在课程教学中还应加如优秀电脑设计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注意作品中设计创意思维方面的处理以及淡化设计技法的表现,使课程不仅仅只追求完成设计结果的好坏,而在与“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进行设计项目教学,让学生改变重表现轻设计的现状

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教学,不是的单纯的上机操作。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自己设计的东西怎样用软件表达。教师可以根据软件教学中设计的知识点,设计些训练项目,让学生围绕设计任务收集、分析、处理资料,再把这些资料进行整合归纳。教师在项目训练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思路融入设计中。在方案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交流、勾通。对同一个设计项目的方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发散思维,找到最好的构思,和最好的表现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学生的创意思维,并鼓励他们用计算机软件表现出来。

(三)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课程开展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职业能力必修课更应该培养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迅速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与提高。教学中,应改变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公司、企业、以企业为依托,加强实体项目的观摩考察等现场教学。根据课程内容或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边看、边讲、使学生对设计方法等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掌握到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把教学的平台延伸到企业,面向实践,形成教师和企业设计师与共同协作的直观演示;形成教学与企业行为一体化的教学创新。加强学生在“学”中“工作”和在“工作”中“学”的社会锻炼,切实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的实际设计能力训练。

参考文献:

[1]赵勤.数字化时代艺术设计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5(8),42-44.

[2]朱敬一.电脑美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J/OL].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8).

第6篇: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

关键字:服装设计;概念;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相应的对策;设计技巧

一.服装设计的概念

设计的含义是确立特定的目标,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解决遇到的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最终完成任务。设计涉及产品设计,社会规划,工程组织方案的制定和理论模型等范围。服装设计这个行业主要是设计服装的款式。思维类型在设计不同类型的服装中是不一样的,比如:理性分析的思维在工程设计中得到体现,整体的过程的思维在工业设计以及产品造型设计中体现。在满足个人需求的同时兼顾经济,情感,社会和技术审美的需要是设计的任务。文化创造以及物质生产的首要环节就是设计,设计往往以一定的文化形态为中介,比如:在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时使用几乎一样的建制材料,不一样的建筑形式在不一样的社会文化下是不一样的,服装设计构思差不多,设计风格在不一样的社会规范下也是不一样的。

服装设计作为一种行为,由服装构思来完成,服装设计的特点是综合性强而且涉及面广,它是服装整体的策划过程。服装设计一般会涉及到材料学,美学,市场学,文化学,工程学,色彩学和心理学等方面,它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相互配合的亮点所在。统一,加重,平衡,比例和韵律是服装设计的五项基本原则。

二.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现状是产业转型加剧,作为传统产业的服装行业,淘汰率在最近几年上升很明显。服装市场升级对产品供给数量的要求减少了很多,导致很多企业一改以前的产品营销,变成了商品营销,还有少数的企业转向了文化营销,对附加值,产品的形象和品牌口碑更加重视和强化。企业发展的重点转变为国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细分与品牌的时代来到,随着市场创新的冲击,市场细分与品牌主要表现在消费群体与产品风格的深度细分,而不再局限于以前的档次,品种和区域的细分。经销商和加工企业进一步分化,服装的品牌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成为企业盈利的非常重要的途径。产业供应链发展趋势更加成熟,中国服装设计趋与不断的完善,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

三.服装设计行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在,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和国际市场定位方面有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议价能力还有加工能不相符,科技创新能力还有产品生产能力不相符,品牌数量还有加工数量不相符,出口渠道地位还有出口全球占比与不匹配不相符,国际影响力还有产业规模不相符。

其次,不管是在服装设计行业还是其它行业,人才都是行业发展的保障,但是,服装设计行业一直存在人才缺乏的问题,而人才的缺乏就削弱了品牌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的能力。还有就是,由于我国的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时间不长,不管是在文化,科技还是在商业方面都不如其它的一些服装设计行业发达的国家,这就削弱了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自主的创新能力还有创新的意识。

最后,我国服装设计行业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比较少,导致专业人才资源比较匾乏,普遍的设计师的意识落后,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比较低,缺乏世界品牌,更多的着眼于现在,没有长远的考虑,产业结构仍需调整,服装设计行业链带动不足。

四.针对我国服装设计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针对我国服装设计行业存在的问题应该加强市场定位,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对员工的素质的培养也是如此,大力引进服装人才,招纳人才,提倡“以人为本”,提升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整体的能力;注重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创立世界名牌,提升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强化规模经济,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和其它相关行业的联手,取其精华,构筑更加完整的产业链,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五.服装设计的设计技巧

情感不仅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且对人类的思维,行动和感知也有影响。所以,首先,在服装设计中要注重对精神的追求,实现情感化的设计,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款式要素造型要素,面料要素,图案要素,搭配要素,色彩要素和风格要素等是服装设计过程中服装的基本造型要素。而这些服装的基本要素在衣服上会表现出它们独特的不一样的情感。要综合运用这些要素,表达出所需要的情感。

其次,创新设计作为服装设计的灵魂,要求服装设计中准确把握设计的流行性,抓住服装设计的时效特征。辅料,面料,色彩和要素是服装流行要素主要方面。为了准确地把握流行,找到流行的实质和根源,需要抓住同事物之间的社会文化,内在联系以及意识形态。还有,就是要牢抓服装设计的市场化,注重品牌的力量,同时突出材料的重要性,因为材料对于服装设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实现服装的最终媒介,设计师就是通过它来进行设计,寻求设计的灵感。

最后,最为表现服装设计整体形象设计的必要方法的工艺还有服装结构,要求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夯实工艺还有服装结构,大体上,服装结构创新有创新服装的板型和创新结构方式这两个方面,为了达到更好地服装制作,得到做好的视觉效果,需要使用最恰当,最合理和最新颖的工艺手段,提升它在市场的竞争力。摄影师一定要学会对关键要素的把握,把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当做导向,注重特色的创新,搭配好产品的材质,款式,色彩和配饰,只有做到真正的体现社会的审美潮流、良好的搭配,板型独特,工艺恰当和合理的设计才能设计出真正的,创新的,独特的服装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 帅敏,沈雷 《服装设计中功能和情感平衡的方法》[J] 纺织学报,2006年第07期.

[2] 廖莎,姜航 《论服装设计中材料与设计的关系》[J] 湘南学院学报,2007年第03期.

第7篇: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

完成单位:东华大学

完成人:刘晓刚、陈彬、李峻、罗竞杰、曹霄洁

2010上海世博会落幕了,很多可圈可点的细节值得回味。在这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而在这里,我们也看到“卓越服装设计师”的成果。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重大项目,50余名师生在刘晓刚教授的带领下,不分昼夜奋战600多天,联合攻关,设计了各岗位总计近500个款式, 通过反复修改与优化,最终被确定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参观者服务、礼宾接待、司机、物业等官方工作人员职业服装。其中,志愿者“小白菜”等服饰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培养综合性设计人才

就是这群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还获得了中国人民“新一代军服设计”一等奖等服务社会的重要奖项。是怎样支优秀的团队,做出了这样的成绩呢?记者采访到他们的领头人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副院长刘晓刚。“为商业服务、为产业服务,服装设计不是艺术,而是为毕业生自主就业建立的基础”,正是刘晓刚在采访中提到的这个观点,成为这次教学改革的一个由头。

服装业是我国的民生支柱产业,我国服装行业已从出口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型,成为新兴创意产业的载体,当今我国的服装行业需要的服装设计高级人才趋向更为复合型、多元化,需要具备艺术设计能力、市场洞察能力、品牌策划能力、技术开拓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即“卓越服装设计师”,这些都成为本次大型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经过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论证,教改取得一定成果,而且,这样的成功经验已在国内众多高等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中普及和推广。

立足行业 全方位改革

“立足行业需求,培养‘卓越服装设计师’的精品教学体系”的概念提出于2003年, 东华大学服装设计学科带头人刘晓刚教授根据时代对行业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带领学科全体教师,运用团队二十余年的教学经验,对东华大学服装设计本科、硕士、博士的教学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创新改革,建立了面向行业需求的服装设计高等教育精品课程体系,出版了目前我国最高端、最全面的服装设计系列精品教材体系,带领团队与国内外校企合作形成服装设计精品教学实践体系,并且通过与多学科交叉合作形成以服装设计学科为核心的精品学科交叉群体系。通过立体的精品教学体系构架,为行业输送高质量的“卓越服装设计师”。这项教改成果在2008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而这个团队也于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团队。

近年来,针对国内外服装设计学科教育,特别在高端教育领域长期注重实践而缺乏系统理论的问题,以及服装行业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学科带头人刘晓刚教授带领团队不断开拓创新,主编了我国最高端、最全面服装设计系列教材近三十本, 按照专业基础类、专业设计类、专业延伸类、专业提高类四个结构关系,分为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其中有8本为全新课程,填补了国内多个服装行业领域教材的空缺。并首次提出循序渐进的服装设计1~6本科基础精品课程体系。把衍生于工艺美术设计基础的服装设计理论,根据产业细分为服装设计概论、女装、男装、童装、针织、毛皮、职业服、品牌服装等理论系统。根据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教学规律,把服装设计的本科教育分成六大部分,并且配合精品课程特别编写了服装设计1~6系列教材与全套多媒体课件,也同样成为国内首创。

不仅仅局限在服装设计专业本身,刘晓刚告诉记者,培养综合性的服装设计人才,要以服装设计学科为核心的精品学科交叉群体系主要体现在服装设计学科与学校具有优势的精品学科交叉,如与艺术设计学科交叉,与工程学科交叉以及与管理学科交叉等,开拓新的学科增长点,培养“卓越服装设计师”的开拓创新意识,培养服装品牌管理、多元化时尚设计、营销策划、企业运作等方面的高端专业人才,形成独特的“东华优势”。

国际产学研结合

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能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能够接触和吸纳更国际化的知识,是让他们受益终生而又来之不易的机会。在东华大学,服装学院的教师团队为他们的学生提供了这样难得的机会。东华大学的服装设计学科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11个国家的24所著名服装、艺术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国际合作关系,开展了包括本科学历教育、研究生学历教育及课程合作等多种形式在内的紧密合作。

同时,“立足行业需求,培养‘卓越服装设计师’的精品教学体系”建设了一批提供师生与企业合作的优质实践基地。2005年,成立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服装研究中心,主要进行品牌服装创新研究、服装流行趋势与服装信息数字化方面的研究,近三年完成科研项目500余万元,协助企业服装品牌获中国驰名商标一项、中国十大内衣品牌一项、中国服装企业“双百强”三项,与企业共同申报获得专利80余项。

2006年,成立东华大学-施华洛世奇创意设计中心,与奥地利施华洛世奇共建,团队目前由8名专业教师组成,已培养学生500余人。基地设计作品多次参加国际级服装设计展览,与乔治·阿玛尼、约翰·加里亚诺等国际顶级服装设计大师同台展示,体现我国高校服装创意设计的国际级高水准。

2008年,成立东华大学服装学院职业服研究所,是国内高校第一家针对职业服领域的研究基地,针对我国职业服现状开展职业服文化、流行趋势、技术标准等开展研究。已成功为2010上海世博会官方工作人员、2010年上海世博会汽车企业馆设计服装,并与奥地利政府合作设计奥地利国家馆服装。

2010年,成立东华大学-迪卡侬创意设计中心,与全球最大的法国运动用品企业迪卡侬共建,开展各种专项运动服饰及装备的创意设计,并开展运动服饰人体工程学、运动心理学、运动服饰流行趋势等多方面的国际合作研究。目前已选送4名学生赴法国总部实习。

第8篇: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

【关键词】传统服饰;文化;元素;融合策略

一、提高服装设计师的设计水平

在服装设计领域,服装设计师的专业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服装设计的直接参与人就是设计师,服装品牌的把握人也是服装设计师,所以,服装设计师的自身文化素养、个人品味与商业头脑是非常重要的。服装设计大师被人们称作为艺术家,因为高层次的服装设计实际上就是一个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这个创作过程不但包含了服装材料、剪裁等工艺,同时要包含了文化与精神要素的融合,服装语言的表达等等。因此,服装设计师不仅仅要具备专业领域的知识,还应当拥有更广泛、更多的爱好与知识储备,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服装设计的内涵与价值。

设计师对于传统服饰元素的应用与结合,不能够单纯的依靠书本中的知识,也不能够单纯地将传统服饰中的色彩、装饰、材料等元素进行简单的结合与拼驳,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现代服装被强行、生硬的添加了一些传统元素,使得原本正常的服装变得混乱不堪。甚至服装设计师们自己都难以说清到底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更别说设计出具有高品质的服装。因此,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将中国的传统服饰中的精髓作为设计的主线,不能够将传统服饰中的某一元素作为标志,要让人通过眼睛的视觉观看后,在头脑中产生一个精神上的触动,来判断服装的内涵,并不是通过服饰上面的某一个个装饰品或材料来判断。这需要服装设计师具有深厚而淳郁的文化地域与设计品味,不但是一名服装设计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

通常,国际上的服装设计大师也是能够代表本国服装文化的学者,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已经融化成血液在设计师身体中流淌,设计师们在对服装进行设计与创作时,必然会将心中所学、所悟、所感添加到服装的设计之中,因此,在我们看来,可以在服装设计师们的作品中轻易的感受到服装设计师的民族文化和灵感来源。而在世界级的服装设计界,人们所更加看重的就是对于服装文化与精神元素的把握,对于服装中小的材质、材料以及手法只是制作服装中具有一定特点的过程,并不能够完全代表设计师所设计的服装的真正价值。设计师必须通过领会本国、本民族、服装领域的文化阵地,才能够真正的走向世界。实际上,国内并不缺乏文化底蕴,也不缺乏能够领悟文化的精神与真谛的人才,更不会缺乏培养设计师的舞台,问题主要在于设计师们往往无法真正地静下心来潜心的领悟并学习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这其中,不单包括了服装设计方面的文化,同时还包括了其他方面的文化,实际上,服装设计的灵感往往来自于生活之中的点滴之间,而如何将点滴的灵感,通过服饰的语言表达出来才是设计师真正的美丽所在,也是服装设计的真谛所在。设计师需要通过自身的感悟将传统服饰元素融合到设计中去,去给人们带来一种意境或感动,这样才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提升服装企业品牌意识

品牌对于商品乃至企业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品牌能够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宣传作用的同时,也能够提供给消费者更加明确的选择空间,给企业带来更大的产品附加值。在国内来看,消费者对于品牌的重视程度是极高的,同时,由于国内服装产业的鱼龙混杂,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质量需求与对品牌的信任需求是很高的,因此,服装品牌的知名度不仅仅代表着这个品牌的受欢迎程度,同时也代表着质量、款式与设计等等其他元素,更加能够满足消费者们在虚荣心层面上的要求。此外,服装的品牌还代表着企业的服饰的品牌与定位,消费者们更信任自己钟爱的品牌,即使这个品牌的服装设计存在一些小的缺陷,消费者也愿意为品牌而买单。

纵观世界服装领域,中国传统服装拥有重要的地位,本应当具有一些很好的顶级服装品牌。但是现实情况是,中国传统服装的文化、理念、工艺很受欢迎,但是中国传统服装的企业、品牌却稍显逊色。而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提出一些世界上响当当的服装品牌时,我们第一想到的就是该品牌服装的定位、理念与文化,而这些都是由我们在服装品牌认识中获取的,可以说服装的品牌即代表了服装企业的文化,而中国传统服装的品牌则代表着中国传统服饰的整体,服装企业的品牌不仅仅是创造出某种气氛,各种品牌还有各自独特的概念。在时装界进行商品企划和推销时,这样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品牌的概念不清,其企划就稀里糊涂,目标市场也就不清楚,这将直接影响其品牌经营。因此,这就需要企业具有很好的资深品牌意识与自身的独特风格。

参考文献

[1] 陈敬玉.民族服饰的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以浙江景宁畲族为例[J].丝绸,2011(05).

[2] 孟然.从民族服饰中看我国民族自信心[J].广西纺织科技,2008(04).

[3] 陈明文.民族服饰的现代功用与文化传承[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1).

[4] 常丽霞.民族服饰中闪亮饰品的文化解析[J].国际纺织导报,2008(05).

[5] 陈敬玉.景宁畲族服饰的现状与保护[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1(01).

第9篇: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

关键词:服装设计;人才;专业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与意义

我国居民的收入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增长,对于服装的要求逐渐提升。因此如何培养出较高素质以及创新性的设计思维是当代每一位从事服装设计工作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服装设计不仅仅需要对设计人才的智能培养更需要对他们的技能进行培养,只有这样才可以符合当代服装设计的要求以及人们对于潮流服装的追求。我国服装行业对服装设计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提升是必然趋势。所以,服装设计教育者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路进行积极的摸索和探寻,根据时展的要求对应用型服装设计工作者按照厚基础、宽知识、素质高、能力强进行培养,进而建立起适合时代要求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二、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欠缺实践的动手能力,而且不具备市场机动性的意识。由于以上两点导致了应用型服装设计学生对服装产业的一系列程序不具备足够的理解与统筹的能力。现代服装行业市场具有突变性导致对服装设计者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服装学校在对学生的课程安排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一是安排的课程与本专业无关和时代不符;二是没有充分的了解认识到本专业的行业发展情况。深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生的数量过于庞大,导致很难对正常的课程时序进行实现,这样就会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遏制。此外,我国目前服装设计培训教育还存在一个问题——对艺术的过分强调,导致对工程技术属性的忽视,这一点对于服装设计行业乃至整个服装行业都是致命的。

三、服装设计人才模式培养的分析

1、教育观念需要明确,人才培养模式需要

优化服装设计教育的生命所在就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潜力。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综合化的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经过这一点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符合岗位的要求。这样可以使服装设计人才具备实践技能和比较宽泛的专业知识。通过以下两点可以对服装设计学生进行专业性培养:教学方法和教学教学内容。服装设计专业的教育者需要对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及时的更新,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发展的意识和教育思想。为了使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拥有基本的从业技能需要明确服装设计教学目的,仔细研究本专业的特点从实际出发设计出符合本专业的教学内容。所以,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的相关特点,对学生的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尤其是对理论教学的安排。服装设计教育工作者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毕业之后具备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因此需要对教育的观念进行明确并且优化教学的相关内容。

2、培养服装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途径

进取是创新的本质,所谓的创新能力就是在一定知识积累的前提下释放思维的能力,它可以通过训练、启发产生。创新人才就是指拥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也就是需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对服装设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培训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过程,它不仅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还是培养创造力的过程。在服装教学的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训练还需要对他们的创造性能力进行培养。由于现代服装设计就是对创造能力较强的人才需求。在服装设计教育过程中,应将创新意识深入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在具体的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对学生课后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在总结借鉴大师作品的基础上去有目的的设计服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主动的进行了学习,而且还提升了他们对当代服装设计认识,有助于他们对以后工作的适应。

3、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实践学习能力

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来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由于实践教学是服装设计教育的重要一部分。通过对多年的实践教育探索中发现通过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学时分配进行适当性的调整可以加强实践与教学之间的联系。例如:根据教学的任务可以用具体的设计项目来对服装设计课进行安排,通过对市场调研对趋势的分析以及对服装的材料、款式、色彩进行研究,将整体的服装设计过程与具体操作进行结合,使学生充分的掌握服装设计的整个流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吸收。

四、结语

现在是市场决定一切的时代,我们必须清楚知道对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重点对设计者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在对服装专业学生的知识教学需要重视教学知识的系统化与综合化,这样才会使得服装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拥有服装行业的基本技能,符合岗位的要求。通过对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简要的探讨希望可以引起服装设计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增加学生面向岗位的能力,使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岗位的要求,为服装设计产业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袁仄.服装设计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2]刘磊.国内的服装教育大观[J].中国服装,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