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普知识读后感范文

科普知识读后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普知识读后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普知识读后感

第1篇:科普知识读后感范文

这本书是《聪聪科学绘本成长版》里面的一本,这套书主要分为三大主题:身体物理篇,自然环保篇,地球宇宙篇。满足孩子对大千世界和对自己身体的好奇心。引领孩子探索科学知识,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启发孩子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看到叶子从树上一片一片的落下,看到抛出去的球又落到了地面上,雨滴洒在地面,花瓣向下飘落,苹果向下掉落,孩子可能会感到好奇,但是还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今天女儿第一次接触到了重力,万有引力这些词,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又充满了神秘感。以前女儿只是浅显的知道月球上是没有重力的,所以宇航员都是漂浮着的,不能像在地球上站立,今天看完这本书也彻底的理解了重力是怎么一回事。

如果没有了重力一切都变了样,人、汽车所有的物体都会飘起来了。多亏有了地球的引力,我们才可以坐在椅子上读书,我们才能在马路上骑自行车。我们能看到月亮也是多亏有了引力的作用,不只是地球有这样的吸引力,所有的物体之间都是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太阳吸引着地球,地球吸引着太阳,就连天上的星星也是互相吸引着的,这种吸引力叫万有引力。

第2篇:科普知识读后感范文

一、加强课堂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文章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口、笔语能力,都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的。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课堂训练中,教师首先要善于课前导入。比如用学生所熟悉的一些话题,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入文本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根据书上所提供的插图、标题让学生充分的预测将要阅读的文章体裁、内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文章产生兴趣,促进理解。让学生快速默读或略读,回答导读问题,找出主题句,归纳段意及中心思想。为了把握文章的细节,我们还可以利用提问、判断正误、结构图填空、词汇练习等方式对课文的信息作深层检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如在阅读过程中运用猜词义、找关键词、找主题句、略读等方法。在对文章的重难点讲解中,尽量不要逐词逐句地讲解,要让学生为主导,多多参与到课文讲解中,比如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生词和短语造句,给出一些结构和句式相近的句子让学生分析,让在分析中掌握所学的新语法知识和语言结构,从而理解并掌握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长句子。在学习文章之后,放课文的录音,可以让学生听、跟读或自由朗读,这样可以提高听说能力,自然阅读理解能力也会相应的增长。复述也是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手段,读过每篇文章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摘录其中的重点句子,复述内容。或者,我们可以给出一些关键词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复述。最后让学生谈谈读后感,真正使学生明白自己在这一课中所学的知识以及提升的技能。

二、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仅仅有了课堂中的阅读技巧,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不断地训练,才能把技巧变为自己的技能。我们每学期的课文只有十来篇,阅读量太少,并且所涉及的文体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应把课外阅读作为课文教学的补充、延续和深化,为学生创造大量地获取语言知识和并运用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新知,发展能力。

1.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阅读文章

文章的选择要由易到难。在基础阶段可选用由学生熟悉的词汇和句型组成的短文,力求生动有趣,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在高年级要增加经过改编的原著故事、科普知识、英美国家概况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文章,使学生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同时也巩固和发展语言文化知识。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后,可以让学生阅读更为多样的材料,如:科普、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体裁可以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等。

2.加强限时阅读训练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还要做到坚持加强限时阅读,也就是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规定完成每篇文章的时间,使学生的阅读速度得以提高略高于国家标准,接近于母语阅读速度。只有平时加强这种训练,才能使学生在高考考场的紧张气氛中从容应答,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做这方面的训练,天天训练,读后细嚼,决不轻易放过不懂的词、句或段,彻底弄懂,并做读后小结。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阅读训练的长足进步。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仅靠几篇蜻蜓点水的阅读材料是不够的,有了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强调在阅读之时,不要动不动就查字典,要让学生养成根据上下文或构词法猜测理解生词的大意。这样可以使学生收获阅读带来的成就感,使阅读训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3篇:科普知识读后感范文

一、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

(1)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很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经常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不可低估。

(2)以身作则。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气氛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的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学习情况,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励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收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3)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范,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和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激励表扬,这样便会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气氛。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1)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在继续读;略读就是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为了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经验以后,三种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竹子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的“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第4篇:科普知识读后感范文

一、精选阅读材料,做好阅读笔记

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优势,我向学生推荐了《英语沙龙》(English Salon)系列、《中学生英语园地》(A School Garden Of English)、《中国日报》(China Daily)、《21世纪报》(21st Century)、《中国电视报》外语节目版(TV Guide)等课外英语读物,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特点、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广泛开拓题材范围。

1.材料选择的广泛性。对我国中学生而言,英语阅读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读者面对的读物是用他所不熟悉的语言写的,而该语言又与他所不熟悉的文化微妙地联系在一起。要真正理解读物内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在掌握语言知识结构的同时,还得多懂一些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交习俗、政治宗教、生活经验及科普知识等,以便在阅读中排除歧义,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因此,所选阅读材料应注意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要能够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心理、历史、科普、政治等各个领域;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应用、散文等各类文体也都可以综合考虑,多样的体裁能使学生接触不同风格的英语。

2.材料选择的启迪性。新课程标准倡导“发展能力、关注情感、提高素养”的理念。同时,英语同汉语一样,也是承载文化的媒介,而不仅仅是文字本身,通过学习英语能够也应该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浸润其生命,丰厚其精神。因而,教师所选文章一要以“激扬向上、自信人生”为基调,或充满哲理,或充满爱意,或充满遐想,或讴歌生命、和平;二要选择贴近学生自己生活,能够感动和影响他们的经典作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坚持做好阅读笔记和摘记。我要求学生每周做好2-3篇阅读笔记,笔记的内容包括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Useful sentences and summary 三部分,通过做阅读笔记,使学生自己发现并学习新单词及有用的句型,逐步扩大词汇量,逐渐提高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我鼓励学生坚持做摘记,记录下阅读中碰到的好句子及名人名言、谚语等,并经常诵读。

二、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1.猜测词义,通览全文。阅读中遇到一些生词时,不必为此而停下正在阅读的文章,去查字典,而通过阅读上下文来推断词义,或者干脆跳过去读下面的内容,让自己的思想跟着文章的脉络、人物的情感及情节发展走。要从上下文的连贯意思来理解全文,采用抓首尾段、找主题句、关键词、落实段落大意、分析长难句、及根据文章逻辑联系猜想、推测内容,通过略读(skimming)、查读(scanning)、猜读(guessing)和细读(careful reading)等技巧来把握文章主题(subject),剖析各个方面(aspects),从而又快又准地获取信息。

2.不同体裁,区别对待。指导学生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如记叙文——抓五要素,抓文章线索:when,where,who,what,why;开端—经过——结果。议论文——论点,分论点、论据。说明文——简介、发展、结论。广告类——省略句。

3.限时阅读,提高速度。要求学生以高考阅读速度70W/M的标准,进行扩大视距的训练。阅读时,眼睛每次移动注视的距离先是一个整句,然后过渡到整段,一口气连续读完几个句子,以迅速抓住文章中心,理解全文的大意。要求学生阅读时不出声,不回读、指读,训练学生克服先把文字变成声音,再去想它的意思的习惯。阅读后可通过判断题、选择题或问答题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如果正确率能达到70%以上,速度再加快;如果不能,再加强训练。这样反复训练,以增加知识和信息的输入量,训练学生集中思想,迅速抓住文章脉络,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三、及时评价,激发动机

1.课前3分钟,巩固阅读成果。为了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提高听说水平,我利用课前3分钟,开展与课外阅读相关的free talk,daily report,retell/summary the material等活动,让学生以表演形式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2.记录阅读数量和质量,开展成果展示。为了促使学生有效、足量地进行课外阅读,我要求学生通过填写课外阅读每周记录表来记录、反思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并每月在班级里进行一次评选活动。如评选出本月阅读量最大的学生、本月阅读水平最高的学生、优秀阅读笔记评选等,并给予适当奖励,从而调动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信心,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3.有效组织竞赛游戏活动。诸如故事大赛、故事表演、经典诵读、演讲、文章改写、续写、读后感言感想、联系实际的思考阐述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阅读思考的主人。

第5篇:科普知识读后感范文

一、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令人担忧,许多学生几乎没有进行过课外阅读,他们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即使有一点时间来阅读,也是无人引导。这一现状在农村尤为凸显。

一方面,教师一边抱怨学生作文差,没有阅读习惯,不愿意读有益的图书,要求学生多读书,希望学生的作文能写好,一边却只重视课本知识的教学,缺乏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随着新大纲的深入学习,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的重视程度加强了,布置了课外阅读的作业,但大多仍是有关的作文选集。虽然阅读优秀作文集是课外阅读,但毕竟范围太窄,阅读层次浅,而且不能满足学生求知、求新、求奇,想开拓视野,想独立的欲望,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低。

另一方面,在教师或家长影响下,学生自然而然地选择阅读小学生优秀作文之类的作文书,而其他书籍统统抛到九霄云外,缺乏正确的指导。

二、端正态度,合理指导

(一)培养阅读兴趣,使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及时表扬,树立榜样。在课堂上,当某位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并号召其他同学也像他们这样,多读书,开阔自己的知识面。这样便能在学生中营造读书的氛围。

2.讲名人故事,向名人学习。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如、老舍、冰心、鲁迅等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又极强,所以,这种“名人效应”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创设读书氛围。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看到学生有好书就向他们借来看。也把自己的书拿给他们看。阅读时,我所流露出的热情、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这对孩子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爱读书的。所有这些,不但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浓的兴趣,而且让他们认识到阅读是多么有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而且将伴随整个人生。

(二)受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小学生课外阅读书刊往往随意性比较大,喜欢新奇、有动感的图画书籍,求快,阅读时囫囵吞枣;求厚,不切实际地读厚书,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联网上不良信息毒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经常性地推荐有益的读物,而且要教会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和信息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把书籍分为五等,主张按等选择读物:书“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读之书,有当备以资查之书”。唐彪的这个分类是极粗略的,但对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也应指导学生把课外读物分为当读、当看、熟读几类,有选择地进行阅读:第一是与课内教学密切相关配合的书,教材有选文的原著,课文作者或课文人物的传记作品是当读之书,如读了《火烧赤壁》,指导读《三国演义》。第二是经典作品,名家短篇佳作、童话寓言、科普读物是当看之书,如《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第三是属于字典、辞典的书,这是读书工具,要让学生熟悉它们,并善于运用。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要确立阅读的内容和题材应广泛多样、活泼有趣的指导思想。学生阅读的面宜广,不但阅读的内容要广,而且阅读的题材、风格也要广。

(三)强化自主阅读意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不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并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勤做文摘卡片,像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2.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3.“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又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包南麟.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2007,(6).

第6篇:科普知识读后感范文

一、阅读思考的重要性

阅读能力的考查,是语文“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实际比重大大超过了卷面赋分,同学们都非常重视。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再来做练习,相当多的同学进步不大或成绩不稳定,于是加大了练习的力度——这着实不是个好办法。有的学生买来大量的习题集,废寝忘食、反反复复地研究,他们单纯地以为,只要有了量的积累,就一定能实现质的突破,因此只是机械地为了做题而做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做同一类型的题,而不做深入的思考和归纳总结。久而久之,学生不仅感到疲劳、厌倦,还会大大削弱其学习效率,进而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

二、阅读思考的内容

鉴于阅读思考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应该尽快改良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边阅读边思考,这种思考。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二是具体操作上的。

1.认识上的思考

俗话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里的“弛”,不是松弛,而是静心与思索,是对自己经验积累的重新审视,是敢于面对实际的扪心自问——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从某种意义说,复习到一定程度,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个过程几乎是能力“飞跃”的必不可少的一环。有些同学在做题的时候,总是理解出现偏差,而且很容易在同一类问题上“栽跟头”,屡错屡犯,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有的学生会表现出急躁和焦虑的情绪,甚至破罐子破摔,干脆放弃此类题目,再遇到类似的问题甚至连看都不看,直接跳过,因而会白白丢掉很多分数。笔者认为,遇到这样的问题,正确的做法是,静下心来想一想问题到底出现在什么地方,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总是出现同样的错误。如果自己实在找不出原因,可以请教老师或者同学,一起探讨这个问题,进而尽快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总结经验教训,并仔细研究出题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质的提高。

2.操作上的思考

所谓“操作”,是指在解答试题时,选择好角度,讲究方法与顺序。做到这一点,必须准确辨析语句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题往往就文中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提问,应答的关键是能否找出与之有一定逻辑关系、和它相呼应的一些词语、句子或段落。这一点在语文课上经常遇到,比如学习议论文,讨论论点与论据、证明与被证明;说明文的说明与被说明、本质与现象;记叙性文字的具体与抽象;其他如隐含与明晰、递进、并列、因果、条件、转折、比较、称代、含蓄、比喻等。值得注意的是,这诸多关系,由于作者行文的风格、习惯、技巧不同,一般说来,只要认真阅读,都不难把握。这个过程既包含逻辑思维,也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多理性,形象思维偏于感受,具有各自的特点,在最后冲刺阶段,学生们需要多一点相关的体验。要多回顾做过的题,对了的,总结经验,错误的,想一想原因,在哪儿出了问题。一旦有所“悟”,就可能“豁然开朗”。

具体操作,可以概括为下面几点:

第一,通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

第二,细审题意,明确要求;

第三,搜寻信息,确定其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

第四,研读文句,梳理设问与应答之间的关系,准确筛选;

第五,再审题意,根据设问要求定向应答。

三、阅读思考的基本任务

阅读的基本任务,就是“读懂”“理解”篇章和文段。高考试题的取材都来自教材之外,自然科学类文章、社会科学类文章或文学作品,学生们都没有读过,尤其对于前两种文章,学生们普遍会感到陌生,文学作品所传递的对生活某些个性化的认识或情感,学生们也可能不熟悉。因此,读懂、理解,并能从容回答试题的提问,决非易事。那么,要想读懂并理解篇章和文段,学生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呢?

首先,读懂、理解必须以丰富的背景知识为依托,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关键词语或句子没读懂、理解错了,结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即使在复习期间,也不要拒绝任何新的知识,要继续努力扩大自己的视野,多涉猎各领域的知识,哪怕只是了解皮毛,也有可能给我们的阅读训练提供便利。比如文章中涉及到某一科普知识,如果学生没有了解过,可能对于这方面的理解就会很困难,甚至会出现理解错误的情况。而那些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了解过该方面知识的学生,在做这类相关题目时便会得心应手。因此,笔者倡导我们的学生,应该在熟悉课本的基础之上,多多涉猎百科知识,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从而为应付各种题材的文章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统观全文。试题在设问时,虽然常常是针对几句话或一两个段落,但是它们的意义都在全文主旨的统摄之下由诸多信息总合而成,忽略了主旨,忽略相关信息都可能造成理解偏颇。某年高考的选文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试题就文中“特殊的日子”提问,应答必须关照副标题和文后注释,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有的学生在答题时很容易出现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统领全文,没有找到文章的主旨核心,把文章的某段或某句话当成是文章的中心,结果在答题时,理解出现偏差,丢掉很多宝贵的分数。因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先锁定文章的中心主旨句,在答题的过程中仅仅围绕主旨进行阐述,就算阐述得不够全面具体,老师也会给相应的分数,因为答案扣住了主题。

第7篇:科普知识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瓶颈 文本 激趣 精读 习惯 空间

英语课程大纲中提出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参加英语实践的重要途径,那么,阅读教学现状是怎样的?教师又该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呢?下面笔者将谈谈自己的认识及一些做法。

一、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瓶颈”

1、教学素材问题。现行牛津版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Reading部分,它包括单词、短语、句型及语法,对本单元学习具有巨大的影响,但教材编写上为阅读课教学增加了一些难度,主要表现为: ① 课文篇幅较长,词汇量大。如9A Unit 1 Star signs一文中包含了40多个生词及10多个短语、句型,超过了通常阅读材料中的生词比例。 ② 句型结构越来越复杂。如9A Unit 6 22?year?old Computer Programmer Murdered一文包含了近20个宾语从句、定语从句、主语从句。

2. 学生阅读视野狭窄。在阅读中,阅读视野有着重要的作用,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能较好帮助我们理解文章。例如,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句子中没有任何生词和复杂的句子结构,但就是很难理解。如, 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 (正在下倾盆大雨。) He is a green finger. (他是一个新手。)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语文化和背景知识是必要的。

3. 不良的阅读习惯。中学生有许多不良的阅读习惯,如, ① 阅读时眼界太窄。很多学生一次只能看半行,他们有的甚至用手或钢笔指着单词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阅读,这些阅读方法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阅读速度。 ② 频繁回读。一般来说,为了思考标题与文章的关系,回读是必要的,但是频繁的回读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效率和理解效果。 ③ 大声朗读。这种方法很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倦,影响基本单词和词汇的理解,大大减慢了阅读速度。

二、 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 合理利用文本资源。教材编排上每个单元都安排有一定意义的阅读文章,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合理运用课本阅读教学资源,组织好阅读教学。在教学中,老师常会对每篇课文进行细致的解释。其实那些浅显易懂的课文,完全可以不花大量时间去精讲。我在教学中常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一些较难的文章,让学生带着任务分组讨论后在全班进行讲解,有时候会要求学生写英文的读后感,增加阅读的厚度。

2. 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善于围绕教材内容,以问题为载体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引疑、激疑、质疑,讲解整篇的文章,使学生自身产生一种学习的动力,积极地面对学习。利用教材中的课程资源,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情景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展开交际活动。如可以经常使用教学课件、英文歌曲比赛、猜谜语、分角色扮演、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 重视精读的方法。对于复杂句型和生僻词汇的句子无法理解时,教师就必须对此部分的内容做好精读,教学中先让学生理解文章,再进行语言点和重点语法的讲解。讲解时,要讲透近义词的区分、注意同源词汇的学习和语法基本义的理解及运用,这样就能够解决阅读中语言点或语法的障碍。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应该让学生理解段与段的关系、语言特点、语篇结构、更深层次的语言点,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每篇文章学完后,还要紧扣文章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对课文知识点的灵活运用。

4.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习惯往往能成为阅读的一个有力助推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使学生学会多种好的阅读方法。默读是通过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号,速度要比出声阅读快得多,略读就是快读,目的是通过快速通读和浏览全文的方法,对文章的内容有个总的概念和印象,查读则只是寻找某个细节或某个事实,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在文章中查找。对于精品文章,建议可以让学生细读、品读,因为这些文章往往语法运用得比较多,语言也会更加精湛。

第8篇:科普知识读后感范文

一、寓教于乐,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选好榜样 榜样的作用很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经常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不可低估。

2.率先垂范 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气氛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的学习情况,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阅读非常有趣。这些都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励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3.随机指导 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范,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和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激励表扬,这样便会在学生中营造出读书的气氛。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 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就是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经验以后,三种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如阅读介绍竹子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的“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玩,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致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轮流讲 我班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自己办 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围绕“北京申奥”这一内容,学生就出了《新北京、新奥运》、《奥运连着你我他》、《一百多年的奥运梦》等。

3.定期赛 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故事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9篇:科普知识读后感范文

一、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 .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2.以身作则。 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3.随机指导 .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 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替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 .如阅读介结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讲。 我班坚持每日 5 - 10 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围绕“北京申奥”这一内容,学生就办出了《新北京、新奥运》、《奥运连着你我他》、《一百多年的奥运梦》等。

3.赛。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育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