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语文作文范文

中学语文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语文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语文作文

第1篇:中学语文作文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写作是一种生命运动,也是一种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是对人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训练,写作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在语文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学生语文学得怎么样,作文是一个重要尺度。”因此,许多专家和教师都致力于作文教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研究大多从学生角度思考人手,切入点选择比较单一。

一、树立作文教学的意识和信心

写作能力作为语文素养优劣的一个重要尺度,应该引起人们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文章非天成,妙手靠苦练。写作是一种潜能,等待着唤醒和激发。我们不否认写作存有先天的因素,但不是纯粹的天赋能力,更多后天不断学习锻炼的结果。小学作文教学只是作文能力基础,但绝非定型。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积累,教师应该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把重点落实到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作文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和感受领悟已知领域的过程。所以中学阶段作文能力有更大的可塑性。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树立对作文的信心,掌握写作规律,摸索一套适合当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而打破作文不可教的传统观念。

二、写作教学以“人”为本,旨在提高生活能力

写作教学首先必须明确写作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从前学生学作文,最主要的目的在考试,总要做得使考官中意,从而取得功名”,“但是,我认为现在的学生不宜存有为考试而作文的想头”。如果把学作文的目的仅仅定位在为了考试时得高分,就显得过于偏狭,过于功利了。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作文”观。把写作目标由“应试”转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写作内容开放型,以社会生活为写作源泉,写作教学首先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人”为本位,教育界老前辈指出,写作是人的一种生活能力,应该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也就是一种生活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树立起这种极具现代意识的写作教学观。

三、写作教学内容要“放胆”

传统僵化的写作教学在内容方面给学生套上了层层束缚,“文以载道”的为文法则大大限制了学生作文空间,作文时小心翼翼,内容却流于空泛,表达形式又过于僵化,时常让学生觉得自己“无话可说”。而目前在山东省召开的全国“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交流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学专家取得这样的共识: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能有效冲破时下写作教学的僵化模式,推进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所以,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找回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鼓励他们任意驰骋想象、自由表达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曾经“畏惧”写作的孩子开始热爱写作,单调的课堂教学演变为丰富的社会课堂,真正做到了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训练学生作文必须重视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

四、教师要“重下水”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化,教学中师生地位平等的说法越来越多地为人所接受。既然是地位平等,那么学生做得到的,教师也应该做到,学生写作文,教师也应该参与,而且教师榜样式的亲自参与,会给学生以极大的鼓舞。同时,教师亲自体察写作文章时主题立意的深浅,行文思路的畅通与阻塞,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无疑会为后期的讲评指导积累丰富的经验和充实的材料。总之,教师亲自参与作文对作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当然,教师的“下水文”不能太逊色。虽然古人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但是教师“下水作文”带点榜样性质的,不然容易误导学生,甚至不能让学生信服,让学生对教师失去信心,对作文失去信心。因此,一个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理念,学习新知识,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总之,作文即做人。它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对学生语文水平影响很大,而且还关系到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格品质等多方面的素质。特别是中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真正确立,作文教学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广大中学语文老师要肩负起这个担子,任重道远,必须对作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反思自身的作文教学观念,并且放眼未来,立足改革,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念,让自己早日走出困境,从而引导中学作文教学迈向新天地。

参考文献

第2篇:中学语文作文范文

一、增强意识

中学阶段虽对学生写作阅读鉴赏能力有过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因存在教学费时长效果差的问题,故未引起教师足够重视,且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安排合理性,有极大随意性,而学生思想中不够重视,甚至是漠视,认为作文提高并非是一朝一夕,收效慢,而作文训练又与考试题存在极大不一致,故在平常写作中就不积极参与,只在考试时拼凑而成。因而作文教学收效甚微。

基于上述原因,首先要提高作文教学重要性的思想意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同时它也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学生知识积累和语言逻辑整合能力的集中反映,也可以说是学生语文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有极强的责任感和深刻意识。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学习作文的思想意识,端正学习作文的思想态度,借助中外名家的故事,名言警句来树立良好的成功意识,增强努力求新的信念。中学生想象力极为丰富,我们应该以此为突破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学习作文的目标。无疑给他们的心灵点燃一盏明灯,可借助优秀高考作文或情真意切的美文佳篇培养感知汉语言文字的精美,中华民族文化灿烂瑰丽,引发学生对作文写作兴趣。

德国第斯多惠说“凡是能够引起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主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学生是会思维的主体,只有引发他们的主动精神,才会使学生发挥巨大潜力。良好思想意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效果的前提,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关爱,体现一种人性化的关爱,正确引导培养学习作文正确思想意识,增强学习作文的信念,提高作文写作积极性,这都会为作文教学发展起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完善教育可能使人类的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广泛的发挥。”(乌申斯基)

所以要想使作文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就必须从思想道德意识高度进行正确引导,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可以使学生养成积极学习态度,并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这些对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水平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以德服人者,心悦诚服也。”(孟子)

二、教会观察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作文教学似乎无章可循,难究其理。学生每每感到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理可寓,故为文要么无病,要么生拉硬拽,要么胡乱拼凑,缺少写作素材,写作技巧,缺少真情实感。

罗丹说:“对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细心观察的自觉行为,才能让学生感知客观规律的真,社会功利目的的善,自由创造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对生命、自然、生活、社会的亲和力,感知生命价值追求的美。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从平凡庸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的境界,美的情趣,画的意境。“任何看似愚蠢的东西,它一定也有值得喝彩的地方。”(克雷尔特)

没有发现便没有珍视,对美好的东西视而不见,自然觉不出其价值,对于亲情、友情、爱情又何尝不是。

没有发现自然不会欣赏,没有欣赏又怎能有深刻的感悟。

(一)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

米开朗基罗在被视为平常的大理石中发现“大卫”,牛顿在苹果落地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卞和在执着信念中发现和氏璧。

要想让学生能发现美,就要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眼睛。

“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运用自己眼睛感知生活中真善美。这里有母亲的呵护,朋友的问候,老师的关心,一丝一缕中都寓含浓浓深情。

朱自清在《背影》中发现浓浓的父爱,鲁迅在《一件小事》中发现车夫的崇高的品德,冰心在《繁星》《春水》中感受到爱的温馨。

要从身边庸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从花的香、草的绿中感味自然,从阳光的明媚感受到生活的快活,从绚丽多彩中感受到生命的丰富。

(二)提升深刻思考

感觉于世界丰富多彩,体会生活绚丽缤纷,要能学会思考。

创造人的是自然,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要能感动于社会中事、物、人,并且能激荡内心的扬善溢美的思想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要让学生在生命价值追求中体现到美,思考到美,养成良好道德思维习惯。启迪他们对生命价值观深入认识,对生活意义崇高理解。由“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感受到生命短暂,从而悟到“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学会因事悟理、由情至理,上升到对生命意义感悟,对生活哲理思考,提升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探究生活真谛的意义。

三、涵蓄积累

(一)懂得积累

“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

学生觉得写作难,是因为生活积累太少。要能调动学生自觉积累有意涵蓄的能力.才能感知文学艺术魅力和写作的乐趣.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生是绚丽缤纷的。要教给学生积累的方式方法,使他们学会从自然撷取鲜花,在生活中积累智慧,在生命中品味价值。

1、从书本上积累写作素材

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要善于从书本汲取写作素材。古今中外书本中的人、事、理应该成为中学生学习的根本,其中优秀人物应该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名言警句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人生的座右铭。从中提升自己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观,培养正确价值观、崇高人生观,健康学习观,从中外名人事例、名言警句中汲取学习的素材,积累写作的素材。

从“程门立雪”感悟尊师,从“凿壁偷光”学到刻苦求学,从“卧薪尝胆”品味励精图治,从“破釜沉舟”领悟勇于拼搏。

从唐宋诗词中品味民族文化精魂,从名言警句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倍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名言不仅是知识传承而且是思想传承精神弘扬。鼓励学生从“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悟出道理。从点滴积累做起,日积月累,就能培养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席勒说:“只有恒心才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只有博学才可以使你明辨世事。”对知识的汲取应锲而不舍。

2、从日常生活汲取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从学生思想上进行引导,从一花一世界中感受生命的情趣,从朋友亲人那里感受情意深重,从同学老师的关怀中体会关爱。“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叶圣陶)

看似寻常最奇崛,要能从生活庸常中积累,从一滴水中看到世界,从一朵花中品味芳醇。李贺作诗的锦囊,爱迪生知识的宝碗,蒲松龄积累素材创作《聊斋志异》,司马迁注重积累写作《史记》。都应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要调动学生心眼耳口鼻手等去感知真切生活品味真实生活,这样才能汲取生活中素材感悟生活中的美好,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二)、学会整合

“我们不应该象蚂蚁单只收集,也不可象蜘蛛只从自己肚中抽丝,而应该象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来。”(培根)

从掌握素材进行筛选,提炼,化用。从中汲取好材料,根据作文需要,能充分进行选择,有所取舍,根据作文要求整合出符合要求且能充分论证观点和内容的素材。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积累材料为文章提供丰富且生动的材料。

四、大胆创新

文章写作贵在创新,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学生可能在写作中标新立异,推陈出新,亦可使写作中发展等级有较大提升。

“文章当出机杼,成一家风景,不可寄人篱下”,而想成就一家之言,需在创新中打破旧框架、旧模式,运用新思想认识来看待社会生活,认识生命价值追求和人文精神的感化。

文章贵在创新,创新是始终有生命力的源泉,是作文写作的不竭活水。

敢探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探索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陶行知)。

由此可见,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敢于在旧题材中挖新意,旧内容中挖新意,旧故事中挖新意。要能不落窠臼,立异标新。

(一)、立意创新

即要有独到见解和认识,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力求旧中见新,俗中见新。作文中要有求异思维,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上去思考,审题立意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古人为文,强调“意在笔先”,黄宗羲说“每一刻,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绕笔端,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可言”。“剥去一层”,确立新角度,新观点,新认识,新精神,让平中见奇,常中出新。

(二)、材料出新

主要表现在选材用材的角度上。作文材料大都不外乎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人事景物理。要想学生生活学习中思考获得,要能够旧瓶装新酒,亦可以新瓶新酒。

“每个形象都有各自的生命”(别林斯基)。要写出鲜活形象,文章的选材是要有新意。

(三)、构思出巧

构思是文章总体设计。它能全面检测写作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技能。

1、思维方式上大胆求异

有必要在平常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借助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

联想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因此,它不仅有助于拓展思维,还能借助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又可通过拟题训练学生的发散的思维。基本可以半命题填补成完整题目,或根据话题拟题,根据材料拟题。

2、形式上发挥学生的优势

以对话、辩论、题记、书信、小小说、散文诗等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来调动学生创新思维选择的一种适应自己特点的文学形式来充分构思写作。

“人无我有,人有我深,常中求变,变中求新”。

“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朽”。

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教育本身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必须要求对学生的道德,对学生的爱国思想,对学生的成长观点,对学生的社会观点,给他们的深刻的影响——毋国光

教育学生的过程,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思想认识的提高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都是对学生素质能力体现。要知学生的可塑性,只有在健康和谐的教育教学中才能步入正轨。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感到生活像广阔的海洋,在它深处埋藏着无数奇迹,需要用眼睛、用智慧去发现创造。

作为教师要记住“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以“时时处处”的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能力,给予正确引导,相信每个孩子都应在我们教师手里茁壮成长,焕发个性的魅力。

写作是石,敲击星星之火;写作是火,点燃熄灭之灯;写作是灯,照亮夜行的路;写作是路,引你走向黎明;写作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写作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第3篇:中学语文作文范文

一、增强意识

中学阶段虽对学生写作阅读鉴赏能力有过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因存在教学费时长效果差的问题,故未引起教师足够重视,且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安排合理性,有极大随意性,而学生思想中不够重视,甚至是漠视,认为作文提高并非是一朝一夕,收效慢,而作文训练又与考试题存在极大不一致,故在平常写作中就不积极参与,只在考试时拼凑而成。因而作文教学收效甚微。

基于上述原因,首先要提高作文教学重要性的思想意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同时它也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学生知识积累和语言逻辑整合能力的集中反映,也可以说是学生语文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有极强的责任感和深刻意识。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学习作文的思想意识,端正学习作文的思想态度,借助中外名家的故事,名言警句来树立良好的成功意识,增强努力求新的信念。中学生想象力极为丰富,我们应该以此为突破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学习作文的目标。无疑给他们的心灵点燃一盏明灯,可借助优秀高考作文或情真意切的美文佳篇培养感知汉语言文字的精美,中华民族文化灿烂瑰丽,引发学生对作文写作兴趣。

德国第斯多惠说“凡是能够引起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主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学生是会思维的主体,只有引发他们的主动精神,才会使学生发挥巨大潜力。良好思想意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效果的前提,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关爱,体现一种人性化的关爱,正确引导培养学习作文正确思想意识,增强学习作文的信念,提高作文写作积极性,这都会为作文教学发展起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完善教育可能使人类的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广泛的发挥。”(乌申斯基)

所以要想使作文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就必须从思想道德意识高度进行正确引导,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可以使学生养成积极学习态度,并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这些对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水平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以德服人者,心悦诚服也。”(孟子)

二、教会观察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作文教学似乎无章可循,难究其理。学生每每感到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理可寓,故为文要么无病,要么生拉硬拽,要么胡乱拼凑,缺少写作素材,写作技巧,缺少真情实感。

罗丹说:“对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细心观察的自觉行为,才能让学生感知客观规律的真,社会功利目的的善,自由创造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对生命、自然、生活、社会的亲和力,感知生命价值追求的美。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从平凡庸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的境界,美的情趣,画的意境。“任何看似愚蠢的东西,它一定也有值得喝彩的地方。”(克雷尔特)

没有发现便没有珍视,对美好的东西视而不见,自然觉不出其价值,对于亲情、友情、爱情又何尝不是。

没有发现自然不会欣赏,没有欣赏又怎能有深刻的感悟。

(一)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

米开朗基罗在被视为平常的大理石中发现“大卫”,牛顿在苹果落地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卞和在执着信念中发现和氏璧。

要想让学生能发现美,就要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眼睛。

“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运用自己眼睛感知生活中真善美。这里有母亲的呵护,朋友的问候,老师的关心,一丝一缕中都寓含浓浓深情。

朱自清在《背影》中发现浓浓的父爱,鲁迅在《一件小事》中发现车夫的崇高的品德,冰心在《繁星》《春水》中感受到爱的温馨。

要从身边庸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从花的香、草的绿中感味自然,从阳光的明媚感受到生活的快活,从绚丽多彩中感受到生命的丰富。

(二)提升深刻思考

感觉于世界丰富多彩,体会生活绚丽缤纷,要能学会思考。

创造人的是自然,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要能感动于社会中事、物、人,并且能激荡内心的扬善溢美的思想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要让学生在生命价值追求中体现到美,思考到美,养成良好道德思维习惯。启迪他们对生命价值观深入认识,对生活意义崇高理解。由“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感受到生命短暂,从而悟到“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学会因事悟理、由情至理,上升到对生命意义感悟,对生活哲理思考,提升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探究生活真谛的意义。

三、涵蓄积累

(一)懂得积累

“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

学生觉得写作难,是因为生活积累太少。要能调动学生自觉积累有意涵蓄的能力.才能感知文学艺术魅力和写作的乐趣。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生是绚丽缤纷的。要教给学生积累的方式方法,使他们学会从自然撷取鲜花,在生活中积累智慧,在生命中品味价值。

1、从书本上积累写作素材

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要善于从书本汲取写作素材。古今中外书本中的人、事、理应该成为中学生学习的根本,其中优秀人物应该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名言警句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人生的座右铭。从中提升自己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观,培养正确价值观、崇高人生观,健康学习观,从中外名人事例、名言警句中汲取学习的素材,积累写作的素材。

从“程门立雪”感悟尊师,从“凿壁偷光”学到刻苦求学,从“卧薪尝胆”品味励精图治,从“破釜沉舟”领悟勇于拼搏。

从唐宋诗词中品味民族文化精魂,从名言警句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倍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名言不仅是知识传承而且是思想传承精神弘扬。鼓励学生从“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悟出道理。从点滴积累做起,日积月累,就能培养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席勒说:“只有恒心才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只有博学才可以使你明辨世事。”对知识的汲取应锲而不舍。

2、从日常生活汲取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从学生思想上进行引导,从一花一世界中感受生命的情趣,从朋友亲人那里感受情意深重,从同学老师的关怀中体会关爱。“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叶圣陶)

看似寻常最奇崛,要能从生活庸常中积累,从一滴水中看到世界,从一朵花中品味芳醇。李贺作诗的锦囊,爱迪生知识的宝碗,蒲松龄积累素材创作《聊斋志异》,司马迁注重积累写作《史记》。都应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要调动学生心眼耳口鼻手等去感知真切生活品味真实生活,这样才能汲取生活中素材感悟生活中的美好,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二)、学会整合

“我们不应该象蚂蚁单只收集,也不可象蜘蛛只从自己肚中抽丝,而应该象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来。”(培根)

从掌握素材进行筛选,提炼,化用。从中汲取好材料,根据作文需要,能充分进行选择,有所取舍,根据作文要求整合出符合要求且能充分论证观点和内容的素材。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积累材料为文章提供丰富且生动的材料。

四、大胆创新

文章写作贵在创新,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学生可能在写作中标新立异,推陈出新,亦可使写作中发展等级有较大提升。

“文章当出机杼,成一家风景,不可寄人篱下”,而想成就一家之言,需在创新中打破旧框架、旧模式,运用新思想认识来看待社会生活,认识生命价值追求和人文精神的感化。

文章贵在创新,创新是始终有生命力的源泉,是作文写作的不竭活水。

敢探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探索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陶行知)。

由此可见,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敢于在旧题材中挖新意,旧内容中挖新意,旧故事中挖新意。要能不落窠臼,立异标新。

(一)、立意创新

即要有独到见解和认识,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力求旧中见新,俗中见新。作文中要有求异思维,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上去思考,审题立意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古人为文,强调“意在笔先”,黄宗羲说“每一刻,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绕笔端,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可言”。“剥去一层”,确立新角度,新观点,新认识,新精神,让平中见奇,常中出新。

(二)、材料出新

主要表现在选材用材的角度上。作文材料大都不外乎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人事景物理。要想学生生活学习中思考获得,要能够旧瓶装新酒,亦可以新瓶新酒。

“每个形象都有各自的生命”(别林斯基)。要写出鲜活形象,文章的选材是要有新意。

(三)、构思出巧

构思是文章总体设计。它能全面检测写作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技能。

1、思维方式上大胆求异

有必要在平常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借助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

联想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因此,它不仅有助于拓展思维,还能借助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又可通过拟题训练学生的发散的思维。基本可以半命题填补成完整题目,或根据话题拟题,根据材料拟题。

2、形式上发挥学生的优势

以对话、辩论、题记、书信、小小说、散文诗等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来调动学生创新思维选择的一种适应自己特点的文学形式来充分构思写作。

“人无我有,人有我深,常中求变,变中求新”。

“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朽”。

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教育本身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必须要求对学生的道德,对学生的爱国思想,对学生的成长观点,对学生的社会观点,给他们的深刻的影响——毋国光

教育学生的过程,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思想认识的提高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都是对学生素质能力体现。要知学生的可塑性,只有在健康和谐的教育教学中才能步入正轨。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感到生活像广阔的海洋,在它深处埋藏着无数奇迹,需要用眼睛、用智慧去发现创造。

作为教师要记住“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以“时时处处”的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能力,给予正确引导,相信每个孩子都应在我们教师手里茁壮成长,焕发个性的魅力。

写作是石,敲击星星之火;写作是火,点燃熄灭之灯;写作是灯,照亮夜行的路;写作是路,引你走向黎明;写作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写作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第4篇:中学语文作文范文

关键词:作文 写作素材 写作兴趣

一、作文的概述

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

二、博观约取,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观古今,很多文人对写作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而且得出了十分相近的结论。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说道:“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揭示了写作的本质是“物—意—文”的双重转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作文材料。

1.立足教材,摘取实例,举一反三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熟练运用教材中的实例为写作服务。”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讲解课文中的实例,把实例所要表达的意思说明清楚,并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挖掘出其它的论点。通过这种途径不仅可以让学生把教材学活学透,又能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2.着眼课外,广泛阅读,获取信息

(1)着眼于课外,可以拓宽中学生的视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中学生的课程多,课业负担重,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只看重考试分数,认为看课外书浪费时间,种种原因制约了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积极性。因此,我们教师就可以有目的地布置一些中学生优秀作文和中外名著的阅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内拉到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从而养成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中学生尚未踏入社会,而且年龄尚小,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成年。因此,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是有限的。所以,中学生要积累素材,不可能样样亲身经历,这就要求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多读一些名篇名著,博览群书,以积累丰富的词汇、语汇和借鉴文章的写作方法,为写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3.感知生活,细心观察,注重生活的积累

(1)教会学生感知生活,捕捉写作灵感。从“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的观点来看,写作素材的来源除了间接知识外,还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写道:“善读未写书,不守图书馆,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让学生多参与社会生活,细心观察,增加体验,积累写作素材,捕捉写作灵感,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优秀作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时,一定要求学生分门别类地搜集,去糙存精地积累,并渐渐地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2)细心观察,关注身边发生之事。观察生活,是指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老师要有意的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唱、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

同学们只有细心观察周围的环境,积累好的素材,才能把外物和内在的情感连接起来,产生触景生情之感,从而写出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文章。

三、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学生享受写作的情感

1.变换教学方式,激发中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事实上,在学校学习的许多东西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所接触过的一切文明财富会在心灵中——首先在情感,内心感受中——留下痕迹。”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可以利用看图、听音乐或创设能拓展学生想象力的环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更高层次地去思考和想象,并让学生把所想所感写下来。

2.精心设计作文题目

(1)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设定作文题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体验感悟,写起来也就有话可说。如果命题偏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任务,学生只得凭空捏造作文素材,七拼八凑,应付了事。导致文章缺乏真情实感,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第5篇:中学语文作文范文

中学阶段虽对学生写作阅读鉴赏能力有过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因存在教学费时长效果差的问题,故未引起教师足够重视,且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安排合理性,有极大随意性,而学生思想中不够重视,甚至是漠视,认为作文提高并非是一朝一夕,收效慢,而作文训练又与考试题存在极大不一致,故在平常写作中就不积极参与,只在考试时拼凑而成。因而作文教学收效甚微。

基于上述原因,首先要提高作文教学重要性的思想意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同时它也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学生知识积累和语言逻辑整合能力的集中反映,也可以说是学生语文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有极强的责任感和深刻意识。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学习作文的思想意识,端正学习作文的思想态度,借助中外名家的故事,名言警句来树立良好的成功意识,增强努力求新的信念。中学生想象力极为丰富,我们应该以此为突破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学习作文的目标。无疑给他们的心灵点燃一盏明灯,可借助优秀高考作文或情真意切的美文佳篇培养感知汉语言文字的精美,中华民族文化灿烂瑰丽,引发学生对作文写作兴趣。

德国第斯多惠说“凡是能够引起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主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学生是会思维的主体,只有引发他们的主动精神,才会使学生发挥巨大潜力。良好思想意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效果的前提,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关爱,体现一种人性化的关爱,正确引导培养学习作文正确思想意识,增强学习作文的信念,提高作文写作积极性,这都会为作文教学发展起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完善教育可能使人类的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广泛的发挥。”(乌申斯基)

所以要想使作文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就必须从思想道德意识高度进行正确引导,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可以使学生养成积极学习态度,并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这些对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水平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以德服人者,心悦诚服也。”(孟子)

二、教会观察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作文教学似乎无章可循,难究其理。学生每每感到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理可寓,故为文要么无病,要么生拉硬拽,要么胡乱拼凑,缺少写作素材,写作技巧,缺少真情实感。

罗丹说:“对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细心观察的自觉行为,才能让学生感知客观规律的真,社会功利目的的善,自由创造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对生命、自然、生活、社会的亲和力,感知生命价值追求的美。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从平凡庸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的境界,美的情趣,画的意境。“任何看似愚蠢的东西,它一定也有值得喝彩的地方。”(克雷尔特)

没有发现便没有珍视,对美好的东西视而不见,自然觉不出其价值,对于亲情、友情、爱情又何尝不是。

没有发现自然不会欣赏,没有欣赏又怎能有深刻的感悟。

(一)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

米开朗基罗在被视为平常的大理石中发现“大卫”,牛顿在苹果落地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卞和在执着信念中发现和氏璧。

要想让学生能发现美,就要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眼睛。

“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运用自己眼睛感知生活中真善美。这里有母亲的呵护,朋友的问候,老师的关心,一丝一缕中都寓含浓浓深情。

朱自清在《背影》中发现浓浓的父爱,鲁迅在《一件小事》中发现车夫的崇高的品德,冰心在《繁星》《春水》中感受到爱的温馨。

要从身边庸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从花的香、草的绿中感味自然,从阳光的明媚感受到生活的快活,从绚丽多彩中感受到生命的丰富。

(二)提升深刻思考

感觉于世界丰富多彩,体会生活绚丽缤纷,要能学会思考。

创造人的是自然,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要能感动于社会中事、物、人,并且能激荡内心的扬善溢美的思想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要让学生在生命价值追求中体现到美,思考到美,养成良好道德思维习惯。启迪他们对生命价值观深入认识,对生活意义崇高理解。由“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感受到生命短暂,从而悟到“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学会因事悟理、由情至理,上升到对生命意义感悟,对生活哲理思考,提升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探究生活真谛的意义。

三、涵蓄积累

(一)懂得积累

“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

学生觉得写作难,是因为生活积累太少。要能调动学生自觉积累有意涵蓄的能力.才能感知文学艺术魅力和写作的乐趣.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生是绚丽缤纷的。要教给学生积累的方式方法,使他们学会从自然撷取鲜花,在生活中积累智慧,在生命中品味价值。

1、从书本上积累写作素材

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要善于从书本汲取写作素材。古今中外书本中的人、事、理应该成为中学生学习的根本,其中优秀人物应该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名言警句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人生的座右铭。从中提升自己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观,培养正确价值观、崇高人生观,健康学习观,从中外名人事例、名言警句中汲取学习的素材,积累写作的素材。

从“程门立雪”感悟尊师,从“凿壁偷光”学到刻苦求学,从“卧薪尝胆”品味励精图治,从“破釜沉舟”领悟勇于拼搏。

从唐宋诗词中品味民族文化精魂,从名言警句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倍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名言不仅是知识传承而且是思想传承精神弘扬。鼓励学生从“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悟出道理。从点滴积累做起,日积月累,就能培养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席勒说:“只有恒心才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只有博学才可以使你明辨世事。”对知识的汲取应锲而不舍。2、从日常生活汲取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从学生思想上进行引导,从一花一世界中感受生命的情趣,从朋友亲人那里感受情意深重,从同学老师的关怀中体会关爱。“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叶圣陶)

看似寻常最奇崛,要能从生活庸常中积累,从一滴水中看到世界,从一朵花中品味芳醇。李贺作诗的锦囊,爱迪生知识的宝碗,蒲松龄积累素材创作《聊斋志异》,司马迁注重积累写作《史记》。都应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要调动学生心眼耳口鼻手等去感知真切生活品味真实生活,这样才能汲取生活中素材感悟生活中的美好,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二)、学会整合

“我们不应该象蚂蚁单只收集,也不可象蜘蛛只从自己肚中抽丝,而应该象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来。”(培根)

从掌握素材进行筛选,提炼,化用。从中汲取好材料,根据作文需要,能充分进行选择,有所取舍,根据作文要求整合出符合要求且能充分论证观点和内容的素材。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积累材料为文章提供丰富且生动的材料。

四、大胆创新

文章写作贵在创新,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学生可能在写作中标新立异,推陈出新,亦可使写作中发展等级有较大提升。

“文章当出机杼,成一家风景,不可寄人篱下”,而想成就一家之言,需在创新中打破旧框架、旧模式,运用新思想认识来看待社会生活,认识生命价值追求和人文精神的感化。

文章贵在创新,创新是始终有生命力的源泉,是作文写作的不竭活水。

敢探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探索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陶行知)。

由此可见,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敢于在旧题材中挖新意,旧内容中挖新意,旧故事中挖新意。要能不落窠臼,立异标新。

(一)、立意创新

即要有独到见解和认识,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力求旧中见新,俗中见新。作文中要有求异思维,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上去思考,审题立意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古人为文,强调“意在笔先”,黄宗羲说“每一刻,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绕笔端,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可言”。“剥去一层”,确立新角度,新观点,新认识,新精神,让平中见奇,常中出新。

(二)、材料出新

主要表现在选材用材的角度上。作文材料大都不外乎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人事景物理。要想学生生活学习中思考获得,要能够旧瓶装新酒,亦可以新瓶新酒。

“每个形象都有各自的生命”(别林斯基)。要写出鲜活形象,文章的选材是要有新意。

(三)、构思出巧

构思是文章总体设计。它能全面检测写作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技能。

1、思维方式上大胆求异

有必要在平常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借助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

联想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因此,它不仅有助于拓展思维,还能借助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又可通过拟题训练学生的发散的思维。基本可以半命题填补成完整题目,或根据话题拟题,根据材料拟题。

2、形式上发挥学生的优势

以对话、辩论、题记、书信、小小说、散文诗等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来调动学生创新思维选择的一种适应自己特点的文学形式来充分构思写作。

“人无我有,人有我深,常中求变,变中求新”。

“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朽”。

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教育本身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必须要求对学生的道德,对学生的爱国思想,对学生的成长观点,对学生的社会观点,给他们的深刻的影响——毋国光

教育学生的过程,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思想认识的提高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都是对学生素质能力体现。要知学生的可塑性,只有在健康和谐的教育教学中才能步入正轨。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感到生活像广阔的海洋,在它深处埋藏着无数奇迹,需要用眼睛、用智慧去发现创造。

作为教师要记住“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以“时时处处”的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能力,给予正确引导,相信每个孩子都应在我们教师手里茁壮成长,焕发个性的魅力。

写作是石,敲击星星之火;写作是火,点燃熄灭之灯;写作是灯,照亮夜行的路;写作是路,引你走向黎明;写作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写作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第6篇:中学语文作文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可以说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其主要观点认为,人是教育的中心,人是教育的基础,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根本。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提高人,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语文丰富的思想内涵,塑造学生完美健康的人格,拓展青少年儿童纯洁美好的心灵,从而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此基础上,提升其语言文字能力,完成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

但是,由于当前教育的功利性目的,使“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在现实中往往被应试教育所左右,整个教学活动变成了无数知识点的简单积累、训练和记忆过程,从而扼杀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鲜活的个性特征。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恢复语文教学本身丰富的思想性、人文性,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关键所在。

作文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半壁河山”,而中学教学中又存在教授时间长收效慢的问题。如何在中学阶段推进作文教学,切实提高语言表达和文字叙写能力,使作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课程改革注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个性能力。本文试从意识、观察、积累、创造等方面,进行论证就如何以人为本,切实激发学生写作激情,进而使作文教学能有效并循序渐进发展,作一些粗浅的探究。

一、 增强意识

中学阶段虽对学生写作阅读鉴赏能力有过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因存在教学费时长效果差的问题,故未引起教师足够重视,且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安排合理性,有极大随意性,而学生思想中不够重视,甚至是漠视,认为作文提高并非是一朝一夕,收效慢,而作文训练又与考试题存在极大不一致,故在平常写作中就不积极参与,只在考试时拼凑而成。因而作文教学收效甚微。

基于上述原因,首先要提高作文教学重要性的思想意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同时它也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学生知识积累和语言逻辑整合能力的集中反映,也可以说是学生语文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有极强的责任感和深刻意识。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学习作文的思想意识,端正学习作文的思想态度,借助中外名家的故事,名言警句来树立良好的成功意识,增强努力求新的信念。中学生想象力极为丰富,我们应该以此为突破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学习作文的目标。无疑给他们的心灵点燃一盏明灯,可借助优秀高考作文或情真意切的美文佳篇培养感知汉语言文字的精美,中华民族文化灿烂瑰丽,引发学生对作文写作兴趣。

德国第斯多惠说“凡是能够引起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主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学生是会思维的主体,只有引发他们的主动精神,才会使学生发挥巨大潜力。良好思想意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效果的前提,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关爱,体现一种人性化的关爱,正确引导培养学习作文正确思想意识,增强学习作文的信念,提高作文写作积极性,这都会为作文教学发展起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完善教育可能使人类的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广泛的发挥。”(乌申斯基 )

所以要想使作文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就必须从思想道德意识高度进行正确引导,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可以使学生养成积极学习态度,并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这些对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水平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以德服人者,心悦诚服也。”(孟子)

二、 教会观察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作文教学似乎无章可循,难究其理。学生每每感到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理可寓,故为 文要么无病,要么生拉硬拽,要么胡乱拼凑,缺少写作素材,写作技巧,缺少真情实感。

罗丹说:“对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细心观察的自觉行为,才能让学生感知客观规律的真,社会功利目的的善,自由创造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对生命、自然、生活、社会的亲和力,感知生命价值追求的美。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从平凡庸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的境界,美的情趣,画的意境。“任何看似愚蠢的东西,它一定也有值得喝彩的地方。”(克雷尔特)

没有发现便没有珍视,对美好的东西视而不见,自然觉不出其价值,对于亲情、友情、爱情又何尝不是。

没有发现自然不会欣赏,没有欣赏又怎能有深刻的感悟。

(一) 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

米开朗基罗在被视为平常的大理石中发现“大卫”,牛顿在苹果落地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卞和在执着信念中发现和氏璧。

要想让学生能发现美,就要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眼睛。

“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运用自己眼睛感知生活中真善美。这里有母亲的呵护,朋友的问候,老师的关心,一丝一缕中都寓含浓浓深情。

朱自清在《背影》中发现浓浓的父爱,鲁迅在《一件小事》中发现车夫的崇高的品德,冰心在《繁星》《春水》中感受到爱的温馨。

要从身边庸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从花的香、草的绿中感味自然,从阳光的明媚感受到生活的快活,从绚丽多彩中感受到生命的丰富。

(二) 提升深刻思考

感觉于世界丰富多彩,体会生活绚丽缤纷,要能学会思考。

创造人的是自然,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要能感动于社会中事、物、人,并且能激荡内心的扬善溢美的思想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要让学生在生命价值追求中体现到美,思考到美,养成良好道德思维习惯。启迪他们对生命价值观深入认识,对生活意义崇高理解。由“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感受到生命短暂,从而悟到“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学会因事悟理、由情至理,上升到对生命意义感悟,对生活哲理思考,提升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探究生活真谛的意义。

三、 涵蓄积累

(一) 懂得积累

“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

学生觉得写作难,是因为生活积累太少。要能调动学生自觉积累有意涵蓄的能力.才能感知文学艺术魅力和写作的乐趣.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生是绚丽缤纷的。要教给学生积累的方式方法,使他们学会从自然撷取鲜花,在生活中积累智慧,在生命中品味价值。

1、 从书本上积累写作素材

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要善于从书本汲取写作素材。古今中外书本中的人、事、理应该成为中学生学习的根本,其中优秀人物应该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名言警句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人生的座右铭。从中提升自己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观,培养正确价值观、崇高人生观,健康学习观,从中外名人事例、名言警句中汲取学习的素材,积累写作的素材。

从“程门立雪”感悟尊师,从“凿壁偷光”学到刻苦求学,从“卧薪尝胆”品味励精图治,从“破釜沉舟”领悟勇于拼搏。

从唐宋诗词中品味民族文化精魂,从名言警句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倍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名言不仅是知识传承而且是思想传承精神弘扬。鼓励学生从“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悟出道理。从点滴积累做起,日积月累,就能培养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席勒说:“只有恒心才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只有博学才可以使你明辨世事。”对知识的汲取应锲而不舍。

2、 从日常生活汲取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从学生思想上进行引导,从一花一世界中感受生命的情趣,从朋友亲人那里感受情意深重,从同学老师的关怀中体会关爱。“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叶圣陶)

看似寻常最奇崛,要能从生活庸常中积累,从一滴水中看到世界,从一朵花中品味芳醇。李贺作诗的锦囊,爱迪生知识的宝碗,蒲松龄积累素材创作《聊斋志异》,司马迁注重积累写作《史记》。都应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要调动学生心眼耳口鼻手等去感知真切生活品味真实生活,这样才能汲取生活中素材感悟生活中的美好,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二)、学会整合

“我们不应该象蚂蚁单只收集,也不可象蜘蛛只从自己肚中抽丝,而应该象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来。”(培根)

从掌握素材进行筛选,提炼,化用。从中汲取好材料,根据作文需要,能充分进行选择,有所取舍,根据作文要求整合出符合要求且能充分论证观点和内容的素材。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积累材料为文章提供丰富且生动的材料。

四、大胆创新

文章写作贵在创新,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学生可能在写作中标新立异,推陈出新,亦可使写作中发展等级有较大提升。

“文章当出机杼,成一家风景,不可寄人篱下”,而想成就一家之言,需在创新中打破旧框架、旧模式,运用新思想认识来看待社会生活,认识生命价值追求和人文精神的感化。

文章贵在创新,创新是始终有生命力的源泉,是作文写作的不竭活水。

敢探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探索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陶行知)。

由此可见,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敢于在旧题材中挖新意,旧内容中挖新意,旧故事中挖新意。要能不落窠臼,立异标新。

(一)、立意创新

即要有独到见解和认识,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力求旧中见新,俗中见新。作文中要有求异思维,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上去思考,审题立意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古人为文,强调“意在笔先”,黄宗羲说“每一刻,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绕笔端,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可言”。“剥去一层”,确立新角度,新观点,新认识,新精神,让平中见奇,常中出新。

(二)、材料出新

主要表现在选材用材的角度上。作文材料大都不外乎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人事景物理。要想学生生活学习中思考获得,要能够旧瓶装新酒,亦可以新瓶新酒。

“每个形象都有各自的生命”(别林斯基)。要写出鲜活形象,文章的选材是要有新意。

(三)、构思出巧

构思是文章总体设计。它能全面检测写作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技能。

1、 思维方式上大胆求异

有必要在平常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借助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

联想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因此,它不仅有助于拓展思维,还能借助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又可通过拟题训练学生的发散的思维。基本可以半命题填补成完整题目,或根据话题拟题,根据材料拟题。

2、 形式上发挥学生的优势

以对话、辩论、题记、书信、小小说、散文诗等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来调动学生创新思维选择的一种适应自己特点的文学形式来充分构思写作。

“人无我有,人有我深,常中求变,变中求新”。

“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朽”。

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教育本身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必须要求对学生的道德,对学生的爱国思想,对学生的成长观点,对学生的社会观点,给他们的深刻的影响——毋国光

教育学生的过程,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思想认识的提高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都是对学生素质能力体现。要知学生的可塑性,只有在健康和谐的教育教学中才能步入正轨。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感到生活像广阔的海洋,在它深处埋藏着无数奇迹,需要用眼睛、用智慧去发现创造。

五、在教学思想上,树立科学的“大语文观”,重视课堂教学的人文价值,是中学语文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

中学生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单纯的心灵迫切需要人性的光辉去普照。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们会发现,为我们提供最初审美冲动的是童年那遥远的童话故事;我们记忆深处永不退色的情节是少年浪漫的情怀;影响我们一生的价值标准往往来自中小学期间一次偶然的遭遇……凡此种种,都说明中学教育是我们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兴趣、道德、情感、意志等养成的起始阶段。在这方面,中学语文教学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材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是中学生感悟世界、理解人性的最直接有效的来源。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来说,不仅仅是教学生认字、组词、读书,其最终目的是在于启迪学生心灵,启发学生思维,并帮助其形成作为人所具有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人文价值而不是知识或者是工具价值。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活动能否真正超越知识性,把学生的情感、兴趣、审美等主观思维带动起来,是决定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六、在教学内容上,适当突破教材,活化内容,是中学语文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手段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提供的基本材料时空跨度大,从古代到当代,从中国到外国,从自然到社会,从生活到艺术,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蕴含的人文因素极为丰富,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由于中学生年龄较小,知识积累不多,感性经验不足,再加上各类作业量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活化教材内容。也就是说,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一方面合理地组织和使用教材内容,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需要,联系生活,时时引进时代的活水。换句话说,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善于联系生活情景,带领学生步入“生活天地”中学习和历练。

例如学习《小池》一诗,描写小池的初夏之景。教师可以通过挂图,让学生感受清泉、绿菏、蜻蜓所构成的美好意境,再辅以动听的音乐,使学生理解“无声”、“细流”这种静谧的氛围,了解诗人对大自然深情的爱和健康美好的生活情趣。通过探求古诗的意境美、人格美,引导学生在困难中、挫折中、逆境中不忘生活的美,不忘人生的美,从而使自己的心胸逐渐宽广,志趣逐步健康,情操逐步高尚。

作为教师要记住“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以“时时处处”的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能力,给予正确引导,相信每个孩子都应在我们教师手里茁壮成长,焕发个性的魅力。

写作是石,敲击星星之火;写作是火,点燃熄灭之灯;写作是灯,照亮夜行的路;写作是路,引你走向黎明;写作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写作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第7篇:中学语文作文范文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细节描写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是生命之声,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或赏心悦目,或动人心魄,或回味无穷,既可提升道德境界,培养审美情趣,启迪人生智慧,又可丰富文化底蕴。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多分析,多思考,注意捕捉富有特征的细节,再加以提炼,这样才能使文章生动形象,给读者以真切的感受。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景的描写之中,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景物描写、进行场景描绘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就越鲜明,景物就越有特色,场景就越感人。成功的细节可以极大地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写作技巧。大凡优秀的作品,其情之所以能长久地打动读者的心灵,其人物形象之所以栩栩如生奕奕传神,都是与一系列细节描写息息相关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细节很小,小的容易被人忽略,其作用之大,大得超过了千言万语,它可以把抽象的思想和情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具体从以下几点来谈:

一、鼓励学生多观察,抓典型,写真实

观察是人们摄取客观事物的第一扇窗口,只有善于观察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观察,不要以为那精彩的场面,感人的事例才值得观察。其实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父母兄弟的生活习惯、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由动态到静态,由个体到群体,都是观察的对象。而细节正是这些生活细节在文章中的外现,只有平时认真观察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细微感人之处,写作时才能写好细节。真实是细节描写的基础,学生所写的细节描写一定要尊重客观生活实际,绝不能凭空想象,要符合生活逻辑。比如有的同学在写文章时,为了突出某个人的精神境界,人物语言不符合人物身份,明明一个农村的老人却说出高深的理论,其结果这个人物形象会大打折扣,真实性也会被人怀疑。当然这并不是说细节描写必须和生活原型一模一样,它的真实在于符合生活逻辑。

二、善于从平凡人平常生活中抓取写作的镜头来表现不平常之处

首先,弄清平凡人的概念,无论是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还是邻居以及街边的小摊贩、路人,都可进入你的视力范围,要有独到的眼光进行细腻的观察。要善于以小见大,有开阔的思维,丰富的联想,给你一个寒星,你会想到夜空的宁静;给你一朵浪花,你会想到大海的浩淼。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家境贫穷、专科学历的姑娘,用自己的真诚善良之举被大名鼎鼎的A集团录用了。接到被录用的电话,她既高兴又很吃惊,自己做梦也没想高攀这家只招研究生的A集团,所以连材料也没递交。当总经理告诉她是一位捡垃圾的婆婆捡到了她的资料递交给了总经理,而当初老婆婆晕倒了,素昧平生的她对老婆婆是如何嘘寒问暖的那一幕正好被总经理看到,此后女孩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很出色。就这样,姑娘无意中用一个细节打动了考官,自己也获得了成功。

三、选材要新颖、生动,与时俱进,充满时代气息

选材要注意新颖、生动,充满时代气息,切不可动辄把老掉牙的旧材料端出来充数,抓一把陈芝麻一类无效事例勉强应付。比如近半年以来,网络上一时兴起的“偷菜”游戏已蔓延开来,遍地开花,大有“全民皆兵”之势。上班时,几乎每天都有同事谈论自己或家人在网上“偷菜”的事情,在描述的过程中,其手舞足蹈的情形便可看出乐在其中。看来,“偷菜”的经历确实相当有滋有味。诚如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咔”随着钥匙进入钥匙孔,老妈就进来了,把鞋子脱掉随手一扔,大概是因为累了吧,慢慢悠悠的来到床前进入“假死状态”。很快又听到了老爸的钥匙在演奏舞蹈了,老妈一骨碌就爬了起来,抢先坐在电脑桌前,飞速打开电脑,老妈的手在键盘上跳着“踢踏舞”。老爸走进了房间,看见老妈正在玩电脑,不能施展他的“偷菜大计”了,眉头微微一皱,但马上又笑了起来。满脸堆笑的来到老妈面前:“我菜买回来了,你去把红烧肉焖一下。”老妈扫了一眼买回来的菜,眼里带着一丝狡黠对老爸说道:“我烧臭豆腐不好吃,儿子喜欢吃你烧的,你先去烧臭豆腐。”老爸无奈,只能先退一步,去烧菜了。不过老爸很快就把一盘新鲜的臭豆腐出炉喽,我的口水都“飞流直下三千尺”了。正因为小作者与时俱进,体会深刻,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栩栩如生、不同凡响了。

四、对学生习作反复诱导,不断修改

第8篇:中学语文作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作文;教学;联想能力

【Abstract】Lenovo composition can not be separated,with Lenovo,you can put things in the world linked,so that thinking more active,more open horizons,enrich the contents of the article,the idea of a more compact,more vivid language,Lenovo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accumulated wealth On。

【Key words】Language;Writing; teaching; association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6-0080-01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作文离不开联想,有了联想,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文章的内容更充实,构思更精巧,语言更生动,联想是建立在丰富积累的基础上的。在学生思维中,学校活动与社会实现隔绝,知识学习与日常生活隔绝,文科学习与理科学习隔绝,语文学习与政史地隔绝,语言学习材料(教材)与实际语境隔绝,一句话:大脑各信息库之间互相关闭,不能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即缺乏联想。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写作有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上乘之作呢?

一、联想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拓展作文的思路。

缺乏联想,作文的思路就会拘泥于眼前的生活,冲不破时空的限制,反映生活的天地必然狭小。有了联想,作文的思路就像长上了翅膀,可跨越时间限制,冲破空间的阻隔,反映无限广阔的生活天地。议论文写作可以纵向和横向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充实内容,增强论说的力量。

2、汇集作文的素材。

一提起作文,许多同学常感到“没什么可写”,“无话可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二个:一是确实没积蓄多少材料,一是有材料而不善于调动和检索。其实,一个中学生有十几年的生活经历,读了成百上千的文章,不应该无话可说,主要原因是不善于联想,不能及时调动贮存在脑中的材料。如果掌握了联想这个武器,真正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会有说不完的话,用不完的材料。

3、为借鉴写法架起桥梁。

展开联想,就架起了所作题目与范文之间的桥梁,寻找到恰当的写作方法。写景抒情、写人物的内心活动。

4、使作文语言丰富生动。

联想能充分调动贮存于大脑中的语汇,使文章语言丰富多采。而语言的贫乏,表现为思想的贫乏;语言的呆板,表现为思想的呆板。通过联想,能活跃思维、丰富思想,从而使文章语言丰富多采、生动活泼。

二、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联想的作用还体现在沟通语文与政史地、文科与理科、知识学习与思想教育诸方面。至于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美育、情感教育的渗透(当然必须适时、有机地结合)材料更是俯拾皆是,前已有例论及。作文教学中的联想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是开篇联想。

从某种角度讲,教材所选的所有文章本身都是作者被身处其中的现实生活唤起创作愿望后所写的,每个作品都有其实实在在的现实(社会)针对性,都是“有感而发”,所以,帮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作家个人思想经历,指导学生揣摩写作意图,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语言材料能力的关键之一。“还原”生活,才有“活水”。

2、延伸联想。

现实社会生活与人最为贴近,人的发展在将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现实社会,去感受身边丰富实在的生活,运用所学解决(或尝试解决)遇到(或将可能遇到)的现实问题,“两耳博闻窗外事”,然后才能“一心活读教科书”,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又可提高读写听说的能力。

第9篇:中学语文作文范文

关键词: 美感原则; 礼貌原则; 简约原则; 语用功效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7-0142-02

中学语文作文评语,顾名思义,就是中学语文教师对中学生的作文进行书面评价。它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评价中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和长处,以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和发扬;二是指出文中的缺点和不足,以便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够改正。但毋庸讳言,作文评语究竟应当起到什么作用,一直以来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所以作文评语在相当大程度上存在着随意性、模糊性、泛化性,又因为作文评语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所以有时甚至形成了教师的独断专行、不计后果、没有人情味的专制评价。其实,评语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师生间多方面反馈途径,是评价机制最具体的表现,正如新课标所指出的,它应具有“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粗浅学识,用语用学的有关知识来试着解释和分析中学生作文评语。多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在简约原则、礼貌原则或者美感原则的指导下,并力求评语有一定评价作用、反馈作用和激励作用,那么不但对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大有裨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势必会事半功倍。

一、语用原则

语用原则就是使交际顺利进行的交际合作规律,又叫做合作原则。语用原则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都必须遵守的原则,只有这样,交际才可以顺利进行。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Grice,1975)也指出,语言交流是受一定规律制约的,交流的主体为了实现会话目的,必须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因此他们都遵守着合作原则,以求实现有效的交流愿望。

作文评语作为语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如何使得二者的交流做到畅通无阻是摆在中学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因此,在遵守语用原则的前提下选择使用恰当的作文评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1. 美感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经常激发他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而作文的评语要尽量做到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树立起学生写作信心,给学生注入写作的激情,并进而让学生形成颇具风格的挥洒。语文教学是一门渗透美学的艺术,作文评语同样应在遵循美学原则的前提下来促进学生写作的进步和心灵性情的成长,而美感性原则正是要求评语的提供者――中学语文老师――所提供的评语应该有艺术感染力量,使接收者――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语言的美,能够在身心愉悦中接受评改意见。美感原则通过调动感情来实现。这使评改语言更加富有艺术美,老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慎重选择评改语言。

2. 形象美原则

选择生动形象的评改语言。生动形象的语言很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从而调动感情,我们可以更加清楚更加有效的把评改信息储存在记忆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比喻、夸张、引用和排比等修辞来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启发学生深思,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比如:你的文章像一条缓缓而流的小溪,清澈、流畅;你的文笔像一带跌宕起伏的山脉,自然、优美;你的情调像一方天光云影徘徊的水塘,真挚、感人。愿你在写作的道路上采撷生活中的朵朵浪花,让自己的风格更为独特,更加完美!

这是一则抒情性的作文评语,我们在阅读完评语后,心中油然而生起一种美感和惬意,也会让学生在兴奋和乐意中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于人于己都是一种享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再比如,当我们看到主题不鲜明的作文时,我们可以用“难识庐山真面目”;当我们读到内容平直的作文时,我们可以用“文似看山不喜平”;针对语言质朴自然的作文时,我们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针对错落有致的文章,我们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学生的作文文采横溢,辞藻华丽,我们可以送上一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如果学生的作文笔法细腻,含而不露,我们可以送上一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通过这些评语,学生知道了其中的长处或者缺点,更重要的是也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3. 智慧美原则

好的评语应该闪现智慧之光。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儿童也不理解教师。”幽默,因为包含情趣,隐藏机智,恰当运用就可以在会心一笑中开启学生心智,而幽默正是这样一种难能可贵的最易开启心智的智慧。幽默风趣的评改语言通过非理性的有时甚至是荒唐的语用行为引发学生轻松的笑,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警醒、顿悟并从中获益。比如:某学生作文中错别字太多,我们就可以在评语中选择这样的语言“对不起,没有和你商量,我就把错别字都给楸了出来示众,请你各打他们50大板,然后统统关押起来。”在一次月考中,有个同学采用了话剧的形式,因其新颖独特的体裁而得到了高分,可这却一发而不可收拾,其后的几次作文中他都采用了同样的体裁,于是我就给他下这样的评语“我猜话剧可能是你的最爱,可你就不怕别人(小说、散文等)吃醋啊!”这样学生就在幽默诙谐、轻松愉快中理解了老师的意思,当然也不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

这种智慧和幽默,是对我们广大教师提出的一个新课题,那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一个健康的个性心理因素作为支撑点,以陶冶健全个性的心理品质。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幽默载体,并将之作为照亮学生心灵的神光。

4. 情感美原则

使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语言。如果说作文评语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那么情感关怀和理智说服无疑会起到沟通联系的作用。于是在作文评语中构建一种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一男生以虚构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在作文中流露中对某女生的好感,于是我们可以耐心教育“其实每个人在这个时期都会出现同样的心理问题,当然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关键是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中学阶段应该是学习的黄金时期,我们不妨把对异性的好感化作前进的动力,相信金榜题名时定会如人所愿的。”所以说情感交流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二、礼貌原则

中学语文作文评语应该遵循礼貌性原则,就是评语提供者(老师)提供的信息能够使对方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或者补偿。在中国的语言习惯里,一般出于礼貌,对别人的优点往往给予直接的最大程度的赞美;而对别人的缺点往往不直接点明,而常常是采取拐弯抹角的语言说出,以使对方在不反感的状态下乐意接受。有这么一则评语“看得出来,你是一个修养很高、乐于助人的好学生,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你学习的,可如果你的字体能向你的为人一样优秀,不就是锦上添花嘛,你说对吗?”评语对作文的内容以及作者的为人进行了最大程度的表扬,但是老师也同时非常委婉地提出了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不足,本来是要指出别人的缺点,可在评语这样特定的语境中,我们就这样让学生在满意和快乐中接受了我们的意见。另外,我们在对学生作出命令或者请求行为的时候用疑问句的方式(商量的口吻)一般比直接表达更加能够显示你的慷慨,让学生感到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让学生感到受别人尊重的乐趣。比如“这样做会不会更好一些呢?”“我们不妨可以……”“你说呢?”相反“全文语言不通顺,结构不完整,错别字连篇”等等这样的评语是千万下不得的,这样做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会极大的挫伤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是不礼貌的评语。

三、简约原则

经济性原则也叫适量原则,是指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信息数量与交际目的相互适应,不能超出交际目的需要数量,否则是重复,使人厌倦;也不能少于交际目的需要数量,否则是晦涩或者含糊,使人不明白。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就要求作文评语简洁又明确,用最少的语言形式表达最多的评改信息。中学生作文水平毕竟有限,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如果老师在评语中把文中缺点和不完美之处统统罗列出来,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主次不分,不得要领,当然也就留不下什么印象了,更谈不上改正和提高了。所以老师在每篇习作中,应该择取重点,把评语写得具体中肯,简明扼要,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另外,由于篇幅限制,评语不宜太长,这也是语言经济性原则的要求。学生作文字数也只不过800字,可评语洋洋洒洒写了千把字,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是喧宾夺主的做法。

1. 评价功效。作文评语应该用简洁的语言明确而具体地突出学生的优点;委婉而含蓄的指明存在的不足。只有这样,优点才可以继续发扬光大,缺点才会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逐渐改正。作为中学生,他们会把语文老师的评价语言作为衡量自己写作水平的基准。因此,老师应该把评语的评价作用放在首位。

2. 激励和导向功效。作文评语的着眼点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好的评语不仅指出作文中的优点和缺点,还要把学生在习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等因素融进评语中,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到写作成功的乐趣,使学生的写作之路乃至人生之路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比如,这么一则评语“书写是一个人的门面,一手好字能使人增添不少信心,能给人带来更多的机会,你信吗?”学生读到如此爱心洋溢而又有颇多期待的语言,相信肯定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朝着老师期待的方向努力。

3. 反馈功效。评语是学生直接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中学生把凝聚了自己心血的作文一交上,他们就自然有了期待。希望能从老师简短的语言中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这种语言文字的交流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老师亲切的语言中思考,寻找改进提高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蔡伟.作文评语类型例析[J].中学语文教学,2000(12).

[2] 樊江春.作文评语的原则性与灵活性[J].湖南教育,2003(12).

[3]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纲要[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4] 黄旭飞.刍议作文评语的情感交流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