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码技术论文范文

数码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码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码技术论文

第1篇:数码技术论文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日渐成熟,数码已经不是白领层人士与青年一代的专用品,数码产品正向普及性、大众化发展,而消费群体的扩大也为数码产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海外一家公司就推出了一款专为老人设计的手机,大字体大屏幕,按键接触面积相比普通手机要大出30%,方便老人拨号或者编写信息,而且内置多组快速拨号键,可以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一键拨打求救电话。同时,残疾人用数码产品、儿童用数码产品等也已成为厂家与设计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市场在扩大的同时也呈现出细分化的趋势,消费者越来越突出与强调对个性化或个人特有的风格的追求,也就是说当前人们对产品的选择,主要基于个人独特的感受和所在阶层或小团体的价值观,由此导致产品的设计正逐渐由寻求“原型”到追求“个性”。而当前“原型”与“个性”相互矛盾的倾向并列,造成一种矛盾双方并列存在的时期。正如TufanOrel所说:一方面,消费者们期望变得自然,具有创造性,和成为自己趣味的主人;另一方面,各种模型、趣味或风格标准又不断强加于消费者,为的是使他们将自己的生活环境“个性化”。而如何才能在原型与个性、独特化与标准化之间找到平衡,以广博得创新应对多变的市场,也是数码产品所要面对的问题。而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也一直在不断地思考与尝试,寻求解决“原型”与“个性”的方法,例如,在手机产品设计中由系列产品的组合到单一产品的变异,利用模块化的设计进行单一手机的造型形态的变化,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与审美。像索爱SO703i这款手机就提供了Style-Up面板更换功能,只要将Style-Up面板与安置在手机上的“香囊”粘贴在一起,手机就能够发出香味。同时,不同的Style-Up面板具有不同香味的Style-Up面板,比如蓝色的面板和香囊粘贴后可以散发海洋一样的香味,因此可让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有所选择。

二、功能的多元化、集成化

数字技术在音、视频传输及信息的互动方面存在传统的模拟技术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伴随着数字技术的推广与成熟,现代个人数码产品的功能呈现一种由标准化、单一化向灵活化、集成化的转变,多数产品都集多功能于一身。以手机为例,现代的手机除了基本的通讯功能外还集摄像、游戏、音乐、电子阅读器等为一身,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产生了不同的产品概念,已经脱离了传统的手机概念。

欧洲一家公司研制出一种名为“SmartBadge”的ID胸卡式手机(图1),它将ID胸卡与手机这两样必备物品合二为一,平时可当作ID卡,在配上相应的耳机后便可接电话,用于通讯。

三、系统的网络化、平台化

随着网络与数字技术的发展,数码产品的兼容化、网络化、平台化正逐渐显现,以家庭为中心的多媒体综合处理系统正成为未来生活的一大发展趋势,网络与日常居家生活产品的融合正才成为时尚生活的代表,智能家居生活系统已不再是传说。例如:微软和惠普力推的MEDIACENTER多媒体中心操作系统、联想大力研发的关联电脑、海信“DNet-home”数字家庭系统都是数字技术与家电融合的显著代表。

四、交互的人性化、虚拟化

传统的“人机工程学”仅集中于用户与产品之间的物理性界面,然而现代更需要研究的是用户和产品之间的认识的和情感的关系。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交互是数码产品设计的核心,是人机之间互动的平台,已经成为决定产品功能能否成功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前,由于交互的频繁与产品环境的复杂,人机交互越来越多地考虑人的因素,注重交互方式与交互界面的研究。其中界面设计是一个多学科参与的工程,结合计算机科学、美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工业和商业领域的行为,了解各类用户的习性、技能、知识和经验,执行和优化信息与通信系统以满足用户的需要。加之科技的发展与高端技术的运用,也为人机的交互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就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其通过借助于部分特殊虚拟外设,将交互基础由“以计算机为主体”转换成“以人为主体”,向用户提供一个身临其境、实时交互、自由构想的环境与平台,建立和谐、灵活、人性化,以人为中心的交互式系统。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数码产品的普及与普遍化,产品的竞争也就由初期的高新技术转向产品的设计——市场的开拓、功能的开发、系统的建立、交互的人性化等等,由此就需要我们对数码产品的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便了解与把握数码产品的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日益发展,对于数码产品的设计也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于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了。本文对数码产品的设计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于未来数码产品的发展趋势的相关看法。

【关键词】数码产品市场功能系统交互

参考文献:

[1]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

第2篇:数码技术论文范文

一、培养创新意识

对于设计者而言,创新是第一位的,这与其所拥有的创新意识密不可分。设计者在平时思考设计的过程中,如果只是运用习惯性思维,一成不变而不加以创新,其设计出的必然是平庸的作品,没有自己的特点,永远停留在模仿的阶段。因此,设计者必须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培养创新意识,才能做到不重复、不模仿,从而超越他人、超越自己。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一旦设计者具备了创新的思维,这种创造力会让其作品具备非一般的形象性、生动性,其发散性的思维会使作品的内容更加深刻和丰富;当其思想不受逻辑的束缚,并拥有不断寻找灵感的冲动时,就成为了一个具备自我意识的设计者。荷兰科学思维版画艺术大师埃舍尔,其艺术设计的成功就在于跳出了一般传统思维的局限,其作品的建构兼顾了艺术性与科学性。时至今日,数码技术的发展为设计者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也为展现一个超自然的艺术世界提供了新的平台。对设计而言,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数码时代的到来为创造一种有秩序且反逻辑常态的幻想式的思维方式提供了可能。这就要求设计者在面临设计问题时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地思考,在可能和不可能、现实和超现实之间寻找到适当的解决办法。我们应该保持后现代主义的想象力,坚持思维上的创新。即使我们在科学方法和技术设计上会受到一些限制,但创造性的思维是不受限的。人类使用左脑进行抽象思维,其具有数字意识,这似乎与右脑对图像、音乐的感悟能力相分离。而今,数码时代全方位的视知觉体验强化了人们在左、右脑思维运用上的交叉和统一,最大化地发挥了左、右脑的交互功能,在数码广告设计中也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达到创作思维能力的最佳发挥。

二、借鉴传统艺术,汲取民间文化精华

广告设计固然离不开经济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而传统文化更是使其发展壮大的营养。在广告艺术作品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性,以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感受。为了丰富广告艺术创作的思路,设计者应当及时学习和补充民族文化方面的知识,如民间绘画艺术等传统民族文化。我国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这个巨大的文化宝库给广告艺术设计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财富。现代广告应当与传统文化共同发展。作为一种大众消费文化的广告文化,获得公众的认知是十分重要的。广告设计应当反映出传统文化的特征,这样才更符合大多数观者的心理需求,提高消费者对其的熟悉度和认同感,从而在广告文化特定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下实现精准的产品定位。广告创意策略和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文化是广告发展的基础,现代广告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设计者只有抓住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才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广告。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是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体悟和解决的。生活是艺术的土壤,艺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感情、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这就要求设计者不能单一地脱离生活而进行所谓的“创新”。创新应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广告设计才会有自己的“品牌”,从而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作者:宋颖 单位:长江大学艺术学院

第3篇:数码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从马铃薯的栽培时期、种薯的选择与处理、大田种植、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冬种脱毒马铃薯的高产栽培技术,以供马铃薯种植户参考。

近年来,我镇各村出现不同程度耕地抛荒现象。为了解决冬季耕地抛荒问题,提高复种指数,我镇于2007年大力推广冬种脱毒马铃薯。冬种脱毒马铃薯由于脱除了病毒,恢复了原品种的特征特性,从而达到了复壮的目的。同时在脱毒的过程中将其所感染的真菌和细菌病原物一并脱除,在一定时期内脱毒薯没有病毒、细菌和真菌病害,其生长势很强,生活力特别旺盛,生产繁殖的马铃薯不仅薯块大,而且商品率大幅提高,避免了种植感病种薯易引起的腐烂、尖头、龟裂、畸形等现象,产量高、品质好,平均产量达23865kg/hm2,市场销售价格2元/kg以上。因此,冬种脱毒马铃薯是解决我镇冬春季节性抛荒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好途径。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栽培时期

马铃薯是属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湿润,怕霜冻,不耐热。土温在5~7℃时薯块开始发芽,以18℃时最快;茎叶生长适温为20℃,高于30℃不利生长;土温在16~18℃时适合块茎膨长。根据湖雷镇气候特点,可于11~12月播种,翌年3~4月收获。

2选好种薯

选用高产优质的克新3号、克新2号、紫花851马铃薯脱毒良种。播种前应选择生长粗壮、生活力强、无病、大小中等(10~12粒/kg)的整薯作种薯。

3晒种消毒,把好催芽关

将种薯摊开晒2~3d,每天晒3h左右,并常翻动。用消毒水浸泡过的刀切种薯(一般用75%酒精消毒刀具),切块时宜竖切,不宜横切,切块后每块种薯保持20~25g,并要求每块有2~3个芽眼,随切随用,不可堆积。将切好的种薯块放入0.1%高锰酸钾药液中浸泡5min,捞出备用,也可用草木灰沾切口。为确保全苗、壮苗,种薯应催芽,以芽长1cm左右为佳。播前7~10d,用九二(1g九二对水1000kg)浸种0.5~1.0h,取出晾干后选地势较高、通风凉爽、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催芽。具体方法是将芽床整平后先在地面铺上3~4cm厚的湿沙,然后铺上消毒切好的种薯,再铺第2层沙,如此铺2~3层,最上面一层厚度4~5cm,再盖上稻草,如遇雨天要用薄膜盖,严防雨水进入苗床。经过6~7d就能发芽。

4精耕细作,合理密植

宜选择土质深厚疏松、排灌方便的沙壤土和壤土。晚稻收割后及时翻犁、整地,要做到“细、匀、松”,并开沟做畦,推广高畦深沟双行栽培。一般畦宽70cm,畦高25cm,沟宽25~30cm,行距40cm,株距33cm,每穴下一薯块,栽种5.25~6.00万株/hm2为宜。种植深度要求芽的基部至畦面12cm,种植前施用基肥,并与肥土混合后加盖3cm净土层再播种,播种后再用净土盖种3cm。种薯宜倒放,芽眼朝下,以利早发根,早出苗。

5使用除草剂与盖草

播种盖土后用安全高效的50%乙草胺乳油750mL/hm2,对水750kg/hm2,均匀喷雾,杂草防效可达90%以上。喷施除草剂后畦面盖草,厚度2~3cm,不宜过厚或过薄。过厚影响出苗;过薄漏光,易形成绿薯,降低品质。

6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

每生产1000kg鲜薯需用纯氮4~5kg、五氧化二磷1.5~2.0kg,氧化钾10~12kg,氮∶磷∶钾比约为1∶0.5∶2.5,此外,还需镁、硼、锌、钼、锰、铜等微量元素。以重施基肥为好,2/3肥料作基肥,1/3作追肥。

我镇是缺钾、缺硼地区,根据我镇特点,鲜薯产量30t/hm2的施肥量和施肥期如下:①基肥。施腐熟的有机肥30t/hm2、三元复合肥450kg/hm2、硫酸镁30~60kg/hm2、硼砂7.5kg/hm2,肥土混合后,施于穴底,盖净土3cm,再播种。②齐苗肥。施人粪尿9t/hm2(或碳铵和磷肥各60kg/hm2),对水900kg/hm2穴施。③块茎膨大肥。当第1批匍匐茎末端开始膨大时(倒7叶出现),施尿素120kg/hm2,硫酸钾或氯化钾225~300kg/hm2,施于株周10cm外,再培土。

7加强管理,保证植株健壮生长

(1)中耕培土。齐苗第1次中耕除草,深度约3cm;隔10~15d进行第2次中耕培土,深度宜浅;再隔15d进行第3次中耕,深度宜浅,离根稍远些,将畦边沟土铲削后移到畦面,培土厚度10cm左右,以防止因块茎膨大土层开裂而形成绿薯,每株留3~4个壮芽。

(2)灌溉。幼苗出土后遇干旱,易导致细苗萎缩;蕾期、花期需大量水分维持植株正常生理活动和形成块茎,所以在各阶段如不下雨,地面开始裂缝,就应及时在早晚进行浇水,保持土壤湿润。雨后注意排水,保持雨停沟不积水。

(3)化控措施。对正常生长的田块,在初蕾期,用15%多效唑75~120g/kg,对水750kg/hm2,于晴天露水干后叶面均

匀喷施(不可重喷)。对生长过旺的田块,于现蕾或封行时,用225g/kg15%多效唑,对水750kg/hm2叶面喷施,可控制徒长。对不能封行或苗架瘦弱的田块和单株,则不宜喷施多效唑。

(4)根外追肥。基肥若未施用硼肥或镁肥,可于现蕾初期和盛花期,各喷施1次0.25%硼砂溶液或0.2%硫酸镁溶液。砂壤土易缺锌、铜、钼,可于五至六叶期、现蕾初期、盛花期各喷1次0.2%的硫酸锌、0.05%钼酸铵、0.05%硫酸铜混合液,以补充微量元素,可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

8病虫害防治

(1)晚疫病。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在块茎膨大期间发生。可在马铃薯株茎叶封行时,用40%甲霜铜粉剂或25%甲霜灵粉剂600~800倍液,或可杀得500倍液于晴天叶片露水干时喷雾防治。如喷后3h内遇雨,应雨后重喷。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烧毁,并对病穴撒生石灰消毒,以防病菌传染。

(2)青枯病。可用农用链霉素50~100mg/kg溶液防治。

(3)蚜虫、二十八星瓢虫、蓟马。可用吡虫啉150~225g/hm2对水750kg/hm2喷雾防治,或用40%乐果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4)地下害虫地老虎与蛴螬。可用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浇灌植株。蛴螬常发区,播种时可用甲基异柳磷穴施防治。

(5)线虫病。可用灭线磷30~60kg/hm2或米乐尔75kg/hm2于种植时穴施。

第4篇:数码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根据马铃薯的需肥规律和吸肥特性,介绍了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量的计算及其测土配方施肥方法。

马铃薯是高产喜肥作物,对肥料的反应极为敏感,产量形成与土壤营养条件关系密切。因此,合理施用肥料,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实现马铃薯高产、优质和高效的关键措施之一。笔者根据马铃薯的需肥规律和吸肥特性,介绍了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量的计算方法,为提高马铃薯产量及品质提供技术参考。

1马铃薯需肥特性

1.1马铃薯不同生长时期对养分的需求特点

马铃薯整个生育期间,因生育阶段不同,其所需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幼苗期吸肥量很少,发棵期吸肥量迅速增加,到结薯初期达到最高峰,而后吸肥量急剧下降。各生育期吸收氮(N)、磷(P2O5)、钾(K2O)三要素,按占总吸肥量的百分数计算,发芽到出苗期分别为6%、8%和9%,发棵期分别为38%、34%和36%,结薯期为56%、58%和55%。三要素中马铃薯对钾的吸收量最多,其次是氮,磷最少。试验表明,每生产1000kg块茎,需吸收氮(N)5~6kg、磷(P2O5)1~3kg、钾(K2O)12~13kg,氮、磷、钾比例为2.5∶1∶5.3[1]。马铃薯对氮、磷、钾肥的需要量随茎叶和块茎的不断增长而增加。在块茎形成盛期需肥量约占总需肥量的60%,生长初期与末期约各需总需肥量的20%[2]。

1.2营养元素在马铃薯生长中的作用

1.2.1氮素。作物产量来源于光合作用,施用氮素能促进植株生长,增大叶面积,从而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从而提高马铃薯产量。氮素过多,则茎叶徒长,熟期延长,只长秧苗不结薯;氮素缺乏,植株矮小,叶面积减少,严重影响产量。

1.2.2磷素。磷可加强块茎中干物质和淀粉积累,提高块茎中淀粉含量和耐贮性。增施磷肥,可增强氮的增产效应,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抗寒抗旱能力。磷素缺乏,则植株矮小,叶面发皱,碳素同化作用降低,淀粉积累减少。

1.2.3钾素。钾可加强植株体内的代谢过程,增强光合作用强度,延缓叶片衰老。增施钾肥,可促进植株体内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及糖类的合成,使茎秆增粗、抗倒,并能增强植株抗寒性。缺钾植株节间缩短,叶面积缩小,叶片失绿、枯死。

1.2.4微量元素。锰、硼、锌、钼等微量元素具有加速马铃薯植株发育、延迟病害出现、改进块茎品质和提高耐贮性的作用。

2马铃薯施肥量测定与计算

2.1确定目标产量

目标产量即当年种植马铃薯的预定产量,它由耕地的土壤肥力高低情况而确定。另外,也可根据地块前3年马铃薯的平均产量,再提高10%~15%作为马铃薯的目标产量。如,某地块为较高肥力土壤,当年计划马铃薯产量达到3万kg/hm2,则马铃薯整个生育期所需要的氮、磷、钾养分量分别为150、60、318kg/hm2。

2.2计算土壤养分供应量

测定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然后计算出1hm2地块的养分。1hm2地表土按深20cm计算,共有225万kg土,如果土壤碱解氮的测定值为83mg/kg,有效磷含量测定值为24.6mg/kg,速效钾含量测定值为150mg/kg,则1hm2地块土壤有效碱解氮的总量为:225×104kg×83mg/kg×10-6=186.75kg,有效磷总量为55.35kg,速效钾总量为337.5kg。由于土壤多种因素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土壤中所有的有效养分并不能全部被马铃薯吸收利用,需要乘上一个土壤养分校正系数。我国各省配方施肥参数研究表明,碱解氮的校正系数在0.3~0.7(Olsen法),有效磷校正系数在0.4~0.5,速效钾的校正系数在0.5~0.85。氮磷钾化肥利用率为:氮30%~35%、磷10%~20%、钾40%~50%。

2.3确定马铃薯施肥量

根据马铃薯全生育期所需要的养分量、土壤养分供应量及肥料利用率即可直接计算马铃薯的施肥量。再把纯养分量转换成肥料的实物量,即可用于指导施肥。

根据以上数据,单产马铃薯3万kg/hm2,所需纯氮量为(150-186.75×0.6)÷0.30=126.5kg/hm2;磷肥用量为(60-55.35×0.5)÷0.2=161.625kg/hm2,考虑到磷肥后效明显,所以磷肥可以按60%施用,即施96.975kg/hm2。钾肥用量为(318-337.5×0.6)÷0.50=231kg/hm2。若施用磷酸二铵、尿素和硫酸钾,则应施磷酸二铵195~225kg/hm2、尿素300~345kg/hm2、硫酸钾240kg/hm2。

2.4微肥的施用

马铃薯对微量元素硼、锌较敏感,如果土壤中有效锌含量低于0.5mg/kg,则需要施用锌肥。土壤中锌的有效性在酸性条件下比碱性条件要高,所以碱性和石灰性土壤易缺锌。长期施磷肥的地区,由于磷与锌的拮抗作用,易诱发缺锌,应给予补充。常用锌肥有硫酸锌和氯化锌,基肥用量7.5~37.5kg/hm2,每千克肥料拌种4.0~5.0g,浸种浓度0.02%~0.05%。如果复合肥中含有一定量的锌即不必单独施锌肥。

3马铃薯施肥方法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地形及农业气候复杂,各地在马铃薯的栽培制度、品种类型也存在差异,现就北方一季作物栽培(即春种秋收)的马铃薯施肥技术简介如下:

3.1基肥包括有机肥与氮、磷、钾肥。马铃薯吸取养分有80%靠底肥供应,有机肥含有多种养分元素及刺激植株生长的其他有益物质,可于秋冬耕前施入以达到肥土混合,如冬前未施,也可春施,但要早施。磷、钾肥要开沟条施或与有机肥混合施用,氮肥可于播种前施入。

3.2追肥由于早春温度较低,幼苗生长慢,土壤中养分转化慢,养分供应不足。为促进幼苗迅速生长,促根壮棵为结薯打好基础,强调早追肥,尤其是对于基肥不足或苗弱小的地块,应尽早追施部分氮肥,以促进植株营养体生长,为新器官的发生分化和生长提供丰富的有机营养。苗期追施以施纯氮45~75kg/hm2为宜,应早追施。发棵期,茎开始急剧拔高,主茎及主茎叶全部建成,分枝及分枝叶扩展,根系扩大,块茎逐渐膨大,生长中心转向块茎的生长,此期追肥要视情况而定,采取促控结合协调进行。为控制茎叶徒长,防止养分大量消耗在营养器官,适时进入结薯期以提高马铃薯产量,发棵期原则上不追施氮肥,如需施肥,发棵早期或结薯初期结合施入磷钾肥追施部分氮肥。此外,为补充养分不足,以后可叶面喷施0.25%的尿素溶液或0.1%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早熟品种生长时间短,茎叶枯死早,所以供给氮肥的数量应适当增加,以免叶片和整个植株过早衰老。晚熟品种茎叶生长时间长,容易徒长,所以应适当增施磷、钾肥,以促进块茎的形成膨大。

参考文献

[1]吕英华.测土与施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汤德.马铃薯大全[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3]赵秀丽.马铃薯施肥技术[J].青海农技推广,2004(2):37.

[4]张国君,高世铭,张朝巍.陇中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平衡施肥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724-1725.

[5]刘爱华,何庆才,胡辉.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711-2712,2714.

[6]郑元红,潘国元,毛国军,等.脱毒马铃薯叶面喷施钾肥试验[J].贵州农业科学,2007,35(1):69.

[7]姜华年,刘喜才,郭志平.马铃薯高产施肥效果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282.

第5篇:数码技术论文范文

电脑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成为各个环节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运作手段。而在现代设计行业对电脑辅助设计的应用,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绘制工具,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表现空间,更为设计师提供了实现创意的极大潜能。随着电脑辅助设计的广泛应用,也为设计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电脑数码多媒体技术逐渐成为了设计表现的主流,它使学生有了多元化的视觉表现方法,使设计过程变得更迅速和便捷,设计创意能更轻松地得到展现,学生也由此获得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进行新的构思和创意的尝试。这弥补了传统绘画工具的不足,用鼠标和屏幕代替了笔和画纸,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直接面对高科技带来的无限多样性和可能性。为此,很多设计院校都在近几年开设了多媒体设计的必修课程,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实现设计草图、图形输入、虚拟环境模拟、图形设计等环节的电脑电脑数码化处理,快速而准确地表达设计创意。

一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传承

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是设计,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要依赖于当时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电脑数码设计这一艺术形式便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电脑电本文由收集整理脑数码化时代的到来而诞生的。著名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robert rauschenberg)和设计大师乔治·开普斯(george capps)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电脑数码图形与电脑数码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推出macintosh电脑形成“桌面排版系统”(简称dtp)开始,电脑数码技术在设计领域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脑数码图形技术的成熟带动了cad/cam(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制造)的普及和发展,设计艺术与电脑数码技术才得以真正结合。随着现代的电脑数码技术在艺术表现领域中开始形成自身独特的视觉表现语言,体现出更高的艺术价值,电脑数码设计开始进入到艺术的古老殿堂。但是当电脑数码艺术创作给艺术家带来兴奋和视觉的新奇的同时,却发现因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产生了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美的情感差异和电脑数码艺术表现的不足,同时还存在一些对电脑数码艺术的模糊认识。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文化渊源的发掘,探讨电脑数码设计创作的视觉表现和美学趋向,及其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图形、色彩、民族文化、电脑数码技术等方面的要素,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电脑数码艺术。用传统艺术,尤其是民族的文化艺术来丰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以弥补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艺术文化内涵的不足,解决在现代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存在的视觉表现,以及认识和发展方向的问题,是正确表现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传统绘画艺术美的关键。

二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审美情感差异

形成传统艺术形式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审美情感的差异,首先是文化传统渊源的不同。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之上的,蕴藏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精粹形式丰富,包涵着深刻的文化积淀、民族的心理情感、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及审美情趣。传统绘画艺术所体现出深远的历史传统,众多的风格流派和博大的地域民族文化,以及传统绘画的笔墨造型和传统艺术的文化渊源,都在人们的心理情感交流上造成亲和力,产生心灵的共鸣。而新生的电脑数码艺术创作是在科技和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美学情感上缺乏传统文化基础,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较大的局限,使人产生在文化遗传上的陌生和疏远。其次是因为现代科技的含量导致创作和表现的差异。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传统绘画,尤其是传统的工艺美术,除了在技法和材料上的创新外,还没有受到过像现代电脑电脑数码化所带来的这样巨大的冲击。

三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

在电脑数码设计表现过程中,吸收不同文化、各学科领域的相互补充、借鉴是电脑数码艺术发展的根本。结合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是不断充实电脑数码设计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也具有很多自身的魅力,她为传统绘画创作的表达和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构思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家的思维和想象力。

在近50年来久负盛名的设计师中,诺曼·塞斯

转贴于

第6篇:数码技术论文范文

网摘要介绍南阳盆地夏芝麻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用优良品种、选地整地与施肥、抢时抢墒播种、搞好田间管理、化控及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为夏芝麻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芝麻是我市重要的油料作物,在种植上以夏芝麻为主。现将夏芝麻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选用优良品种

选择高产、优质、生长势和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是夏芝麻高产栽培的基础,这些优良品种表现为植株高大、生长势强、结蒴快而多,耐病耐渍性强,抗病性好;同时,由于夏芝麻田间生长时间较短,应选择早、中熟品种,如豫芝9号、豫芝11号、国审豫研郑910、郑芝98N09、郑杂芝H03等。

2选地、整地与施肥

芝麻不耐淹、不耐重茬,而夏芝麻生育期间一般雨涝偏多,因此须选择地势高燥、排水方便且2~3年以上没种过芝麻的田块种植。前作收获后及时整地,配合整地施入基肥,施肥的原则是控制氮肥,增施有机肥和钾肥。施过磷酸钙450kg/hm2、尿素75kg/hm2或磷酸二铵225kg/hm2,农家肥15~45t/hm2,硫酸钾150kg/hm2,硼、锌、锰肥各15kg/hm2作底肥,并用50%辛硫磷乳油1.5kg/hm2拌细土375~450kg/hm2均匀撒于土表,随犁翻入土内,以防地下害虫。耕地深翻15~20cm,犁后耙磨3~5遍,达到地平、上虚下实。田间起垄,垄宽80cm,沟深20cm。

3抢时抢墒播种

要充分利用现在机收、机耕、机播的快捷优势,趁墒、趁天抢收、抢种,一般应在6月10日前下种完毕。播种前用多菌灵或五氯硝基苯拌种,进行种子消毒,预防芝麻根腐病、枯萎病和茎点枯病等病害。播种可用3行流体播种机或普通耧条播,行距30cm;播量按品种特性决定,一般品种适期播种留苗15.0~22.5万株/hm2,早播肥力偏高地宜稀,晚播肥力稍差地宜密。播后适当加压,趟平耧沟,以提高保墒能力,利于出苗。并用50%拉索乳油3000mL/hm2对水750kg封闭除草,也可在出苗后芝麻3对真叶时用50%禾草克乳油750~1200g/hm2对水叶面喷施,都有好的除草效果。

4搞好田间管理

第7篇:数码技术论文范文

《临床麻醉学》课程共有38章教学内容,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回顾过去3届的教学进度表就会发现,内容紧凑,章节删减非常困难。前期的绪论和各种基本麻醉方式基本介绍的章节位置无可撼动。CEA麻醉均有强烈的专病麻醉色彩,是麻醉基本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在专科麻醉中应用的最好体现。如果课程安排太早,学员很可能听不懂,吸收不了,效果事倍功半。日常麻醉学授课都是大班课,每个章节3个课时,总计120分钟。CEA麻醉的授课时间相对较短,6次试讲下来,平均约45分钟就可把疾病背景、外科术式、麻醉注意事项等讲授清楚。因此,教研室决定将CEA麻醉以讲座的形式安排在《临床麻醉学》最后一次大班课,适度延长当天上课时间,要求为必修,但目前所讲授内容并不纳入考核体系,学员可以毫无压力认真听课,术后参与讨论。

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麻醉”课程的人员安排

作为专病麻醉,并不是职称越高,临床麻醉水平越高。很多教授多年来从事亚学科麻醉,在其他麻醉领域可能造诣颇丰,但是在CEA麻醉领域不一定很强。因此,CEA麻醉的主讲教员必须需要精心遴选,尽量由主持CEA专病麻醉6个月以上的麻醉医师担任,且具有讲师以上级别。从2012年开展CEA麻醉后,相关麻醉的优化从未停止。为了更好地提高麻醉质量,笔者在临床上一直在努力改进麻醉方式、麻醉用药及各种麻醉技能,历次学习班授课的幻灯都有变化。可以说,每一阶段的CEA麻醉都有其时间特性,主讲教员首选预开课期间正在从事CEA专病麻醉的讲师或教授担当。

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麻醉”课程的内容安排

1.CEA患者人群特点及颈部相关解剖。作为背景资料,必须向学生介绍清楚CEA患者年龄普遍偏大,平均年龄>65岁。其中70%以上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缺血等内科基础疾病,30%左右有TIA、反复脑梗等神经系统病史。此类患者的麻醉分级均在ASAIII级以上,属于高危麻醉。如此很容易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麻醉医生很少关注颅内WILLS环,在本次课上就是重点关注内容。此处,应该张挂临床解剖示意图,详细讲解椎动脉和颈内动脉系统在颅底组成的前后交通动脉系统。此外,按图讲解颈动脉窦和颈动脉体。前者为压力感受器,位于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血管壁外膜下,能够感知血管壁的张力,对血压和心率进行调节。后者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借结缔组织连于动脉壁上,是机体内一种化学感受器,可反射性引起呼吸加快、加深。特别需要跟学生指出的是外科医生进行CEA手术操作时,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窦缓,就与压迫颈动脉窦相关。课后指导学生互摸颈动脉窦,明确其体表定位。

2.CEA的麻醉管理目标。不同于其他手术的麻醉,CEA的麻醉目标:术中尽力维持足够的脑血供和氧合,同时避免心脏受到缺血性损伤,减少围术期各种不良刺激,提供快速、平稳的苏醒方式。在课堂上至少需要6分钟左右时间逐条进行解释,力求清晰,学生只有明白了麻醉目标,才能够对如何去做产生兴趣。

3.麻醉方式的选择与实施。目前通用的麻醉方式有两种,全麻或颈丛阻滞。这两种麻醉方法在《临床麻醉学》前期课程均已学过,此处可以选部分相关问题进行提问,促进教学互动。颈丛阻滞本身效果不确切,尤其是颈深部操作时常常需要局麻辅助外加语言安抚才行,此类手术又要求患者头部过度后仰,加之头部很多敷料、无菌布遮盖,患者的不适感非常强烈。随着麻醉学的不断发展,安全舒适成为麻醉的主旋律,颈丛阻滞基本上已经被淘汰,这段教学内容可以插播一些麻醉录像予以辅证。全麻诱导、全麻维持、全麻复苏、诱导性升压和控制性降压等环节都有独特之处,授课教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讲解。此处必须跟学生强调: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目前所授课内容是比较正规、先进的麻醉技巧。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将来肯定会有更加优化的麻醉进展,甚至若干年后也许现在的部分内容是错误的,总之让学生学会批判地继承,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4.高度的责任心。普通手术麻醉结束后,送至监护室,基本不需要继续管理。但是CEA麻醉必须在整个围术期全程无间隙的进行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功能监测。在PACU很容易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呼吸功能不全、和脑血管的意外。全麻拔管后出现血压高是非常常见并且相对比较容易处理的,但是如果术后出现了低血压就要高度重视围术期心梗和心衰的可能。物的残余和颈部血肿都可以使患者呼吸困难;术后脑梗也有一定的发生率,除了与手术因素有关外,还可能与诱导后长时间的低血压、夹闭期脑缺血相关。而术后脑出血则多与苏醒期高血压控制不力有关。此类并发症,麻醉医生虽然无力去避免,但是绝对能够早发现,进而整合医院力量及时去处理,提高医疗质量。用幻灯片形式展出CEA麻醉术后心衰、术后脑梗和术后脑出血的真实病例,让学员真实感受到麻醉医生责任的重大,更好地为将来走向临床麻醉打下心理基础。

四、预期与展望

第8篇:数码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马铃薯;贮藏;问题;对策;陕西汉中

马铃薯是汉中地区继玉米、水稻之后的重要粮饲作物,曾在为该区广大人民解决温饱问题和脱贫致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已经将马铃薯定位为支柱产业进行发展[1],每年栽种马铃薯2万hm2左右,年产量约40万t。随着马铃薯播种面积和产量的不断增加,马铃薯贮藏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贮藏[2-3],减少损失,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马铃薯贮藏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1温度

在马铃薯贮藏初期,有约10d愈伤期,应将温度保持在15~20℃范围内,湿度90%。马铃薯的机械伤口形成具有保护作用的皮层,阻止氧气进入,也可控制水分的散失及各种微生物的侵入,有利于贮藏,以后应将温度控制在0~3℃。

1.2湿度

相对湿度85%~90%最为适宜。湿度太小块茎的重量会出现很大损耗,而且会变软和萎缩;湿度太大,则使块茎过早萌发和形成须根,以及引起上层块茎出汗,形成大量水滴,附着在块茎表面,导致块茎病害蔓延和腐烂。

1.3通风

通风可以调节马铃薯贮藏环境的温、湿度,供给氧气,排除CO2,防止块茎出汗和抑止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

1.4光照

光照能促使马铃薯发芽,能促使叶绿素以及茄碱苷的形成,薯块照光或发芽后,茄碱苷含量急剧增高,对人畜均有强烈毒性。因此,马铃薯应避光保存。

2贮藏中存在的问题

2.1入窖质量差

汉中地区由于马铃薯收获期比较集中,时间紧迫,劳动力不足,多数农户图省事,不经晾晒、挑选,直接将带土的块茎包括病、烂、伤薯一起入窖,泥土多造成通气不畅,窖温升高致使块茎呼吸作用加强,促进了各种生理生化进程,使块茎提早发芽,降低了品质。尤其是病烂块茎,将各种病菌直接接种到薯堆内,成为发病的菌源[4-5]。

2.2不分品种、用途混合贮藏

汉中地区多数农户家只有1个贮藏窖(室),食用薯、种薯、商品薯和加工薯混合贮藏在一起,不仅造成品种的退化、混杂和病害相互传播,影响品种特性;同时对保证食用品质和保持加工价值极为不利,直接影响农户的经济效益。

2.3贮藏期间缺乏管理

该区许多农户采用“自然管理”的方法,在贮藏期间,不检查、不调整温度和湿度,不通风换气,任其自然发展,很容易造成病伤、发芽等损失。另外,造成CO2气体的大量积累,使薯块的正常呼吸受到阻碍,薯芽窒息,以致影响出苗率,且易造成人入窖窒息,出现人身事故。

2.4贮藏窖建造不科学

该区地下水位较高,造成窖内湿度过大,甚至出水。有些贮藏窖没有通风孔道,或通风孔道设置不合理,因而无法调节贮藏窖内温湿度,更无法通进新鲜空气,导致贮薯块受损害。

3对策

3.1做好田间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

入窖块茎的病斑和烂薯是贮藏的最大隐患,而病薯和烂薯都来自田间,因此,搞好田间病害的防治,是减少块茎病斑和烂薯的最根本的办法。及时有效地进行田间马铃薯病害的药剂防治,就可以大大降低病害感染率,入窖时就比较容易挑除病、烂薯,从而保证入窖马铃薯的质量。适时收获可以促进薯皮老化,薯皮老化程度是决定薯块是否耐贮的重要指标。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使收获的块茎表皮老化,以增强它的保护和抗伤害能力。

3.2严把质量关,确保入库质量

入窖时严格控制入窖质量,挑去伤、烂、病、虫蛀等薯块,认真搞好入窖前薯块处理,做到薯皮干燥、无病块、无烂薯、无伤口、无泥土及其他杂质。为使薯皮干燥,在块茎收获出土时,短时间风干,再运回窖旁晾晒。对于食用和加工用薯则不能曝晒,晾干即可,对于种薯要挑出畸形和非本品种块茎。入窖前可给薯块喷洒杀菌防腐剂,杀死附着在块茎表面的病菌,切断菌源,挑选出烂薯,并清除薯块上附带的泥土,防止病害的扩大和蔓延。

3.3分类贮藏

要做到分品种、分级别、分用途单窖(室)贮藏,便于按用途进行相应的管理,一般每户应建2个以上贮藏窖或一窖多室,保证贮藏薯的种性和商品性。对于以种薯生产为主的农户,单窖(室)贮藏可以保证用种的纯度,没有机械混杂,同时保持最适宜的温湿度,适宜温度应保持在3~4℃,适宜湿度应保持在90%左右;对于食用薯及商品薯而言,要黑暗贮藏,温、湿度按照种薯标准进行调节;对于加工马铃薯而言,温度应保持在8~10℃,以降低薯块中还原糖含量。

3.4加强贮藏期间的管理

贮藏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通过调控温、湿度及通气状况,创造最佳的贮藏环境和条件,防止薯块过多的失水、伤热、发芽等现象及病害的发生,降低损耗,保证其优良品质。窖内要悬挂温度计和湿度计,定期检查,了解温度、湿度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不适宜状况,及时调控,同时应根据贮藏的不同时期和天气状况,及时调控温湿度。为防止茎块发芽,可以施用马铃薯抑芽剂,以达到保质保鲜的目的。

3.5改进贮藏窖,增加调控能力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采用现代化保温材料,建造容量大,机械化程度高,调控能力强的现代化贮藏窖,实行集中管理和贮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贮藏品质,减少损耗,而且还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也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改进贮藏窖的结构和设施,增强调控能力,主要是增加自然通风换气设施,利用强制通风换气设备,根据经济实力,可建造有风机、主风道、分风道的水泥、砖石结构的大中型现代化贮藏窖。

4参考文献

[1]柯斧.秦巴山区马铃薯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9):103.

[2]宋吉轩,张敏,邓宽平.贵州马铃薯贮藏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7(30):9488-9489.

[3]韩秀蓉.马铃薯的贮藏[J].贮藏加工,2002(12):29.

第9篇:数码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马铃薯属阔叶大株作物,田间除草多用人工拔除,费工费时,选用有效的化学除草剂进行马铃薯田的土壤处理和苗后处理,减轻杂草与马铃薯的养分竞争,为马铃薯的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是取得马铃薯高产的有效措施。

青海省马铃薯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出草高峰一般在5月下旬,此期出草量占杂草总量的60%左右,采取相应的化学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是最经济适用的技术。

1土壤处理除草剂

1.1氟乐灵

氟乐灵为选择性内吸传导型土壤处理剂,播后苗前用药,用为48%氟乐灵乳油1500~1875mL/hm2(商品量,下同)对水600~750kg,均匀喷雾于土表。对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如马唐、牛筋草、狗尾草、旱稗、千金子、早熟禾、硬草等防除效果优异,并对马齿苋、藜、反枝苋、婆婆纳等小粒种子的阔叶杂草也有较好的防效。要注意准确掌握用药量,力求喷洒均匀。整地要细,若整地不细,土块中杂草种子接触不到药剂,遇雨土块散开仍能出草。氟乐灵易光解失效,施药后应立即拌土,把药混入土中,一般要求喷药后8h内拌土结束。氟乐灵施入土壤后残效期较长,因此下茬不宜种植高粱、水稻等敏感作物。

1.2赛克津

赛克津为选择性内吸传导型土壤处理剂,播后苗前用药,用70%赛克津可湿性粉剂375~975g/hm2对水600~750kg均匀喷雾土表,能防除多种阔叶杂草和某些禾本科杂草,如藜、蓼、马齿苋、苦荬菜、繁缕、苍耳、稗草、狗尾草等。使用时应注意施药后遇有较大降雨或大水漫灌时,易产生药害。

1.3绿麦隆

绿麦隆为选择性内吸传导型土壤处理剂,在播后苗前及杂草芽前或萌芽出土早期用药,用25%绿麦隆可湿性粉剂3.75~4.50kg/hm2对水600~750kg均匀喷雾于土表,能有效地防除看麦娘、繁缕、早熟禾、狗尾草、马唐、稗草、苋、藜、卷耳、婆婆纳等多种禾本科及阔叶杂草,但对猪殃殃、大巢菜、苦荬菜、田旋花效果差。土壤湿润,有利于药效发挥。在土壤中残留时间长,分解慢,后茬不宜种植敏感作物,以免引起药害。绿麦隆水溶性差,使用时应先将可湿性粉剂加少量水搅拌,然后加水进行稀释。

1.4果尔

果尔为选择性触杀型土壤处理兼有苗后茎叶处理作用的除草剂,播后苗前用药,用24%果尔乳油600~750mL/hm2对水900kg均匀喷雾土表,可防除稗草、千金子、牛筋草、狗尾草、硬草、看麦娘、棒头草、早熟禾、马齿苋、铁苋菜、苋、藜、婆婆纳、鳢肠、蓼等多种一年生杂草,但对多年生杂草效果差。

初次使用时,应根据不同气候带,进行小规模试验,找出适合当地使用的最佳施药方法和最适剂量后,再大面积使用。果尔为触杀型除草剂,喷药要均匀周到,喷药后不要破坏药膜层,施药剂量要准。

2苗后处理除草剂

2.1高效盖草能

高效盖草能为选择性内吸传导型茎叶处理剂,在生长旺盛期,用10.8%高效盖草能乳油600~750mL/hm2对水600~900kg均匀喷雾杂草茎叶,可有效防除稗草、千金子、马唐、狗尾草、看麦娘、硬草、棒头草、狗牙根等禾本科杂草,但对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无效。

2.2精稳杀得

精稳杀得为选择性内吸传导型茎叶处理剂,于一年生禾本科杂草二至五叶期使用,用15%精稳杀得乳油450~900mL/hm2对水600~750kg均匀喷雾杂草茎叶,能有效防除看麦娘、硬草、千金子、马唐、牛筋草、狗尾草、棒头草等禾本科杂草,同样对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无效。

2.3禾草克

禾草克为选择性内吸传导型茎叶处理剂,于一年生禾本科杂草二至五叶期使用,用10%禾草克乳油900~1200mL/hm2对水600~750kg均匀喷雾杂草茎叶。以多年生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地块,在生长旺盛期,可用10%禾草克乳油2250~3750mL/hm2对水600~900kg均匀喷雾杂草茎叶,能防除稗草、千金子、马唐、狗尾草、牛筋草、看麦娘等。

2.4拿捕净

拿捕净为选择性内吸传导型茎叶处理除草剂,于禾本科杂草2叶至分蘖期用药,用20%拿捕净乳油900~2700mL/hm2对水600~750kg均匀喷雾杂草茎叶,能有效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如旱稗、狗尾草、马唐、牛筋草、看麦娘等,适当提高用量也可防除狗牙根等多年生禾本科杂草。

2.5威霸

威霸(恶唑禾草灵)为选择性芽后传导型除草剂,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如看麦娘、稗草、千金子、狗尾草、牛筋草等,于杂草出苗后二叶期至分蘖期前用药,用6.9%威霸乳油450~675mL/hm2对水600~750kg均匀喷雾杂草茎叶。防除狗牙根等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可于生长旺盛期用药,用6.9%威霸乳油600~1500mL/hm2均匀喷雾杂草茎叶。

3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