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政经济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们必须承认,我国财政金融行业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并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财政金融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风险,影响其发展水平和效果,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财政金融运行规划不完善,尚存较大的完善余地
财政金融领域的顺利运行需要较为切实的运行规划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然而,很多地方的财政金融运行规划仍然存在许多不利之处,影响了财政金融的发展步伐,无法与社会经济发展潮流接轨。比如,不同领域的财政金融规划在内容上雷同之处较多,没有体现出特色优势,显得软弱无力。这样,财政金融部门的职能没有彻底全面的发挥出来,使自身的运营规划缺乏可操作性,影响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财政支付转移制度存在纰漏,调整力度仍然不大
在当前形势下,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借助全面科学的财政支付转移机制才能提供应有的保障。然而,很多财政支付转移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切实际的名目,而财政部门不愿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彻查这些不当名目。最终,金融部门都会按照相应的名目进行资金移转,往往会引出很多违法犯罪行为,使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严重受阻。
(三)财政金融与公共服务失衡,不利于自身发展效果
财政金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据关键性地位,但是,其发展也不能与社会其他领域互相孤立,否则各个领域或行业发展会处于失衡状态。当今,我国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领域的资金投放力度仍然不是很大,重视程度有所提高,需要的资金到位率也不是很明显。因此,政府的对外形象受损,公共服务能力也备受质疑。
(四)地方保护主义仍然盛行,地域之间缺乏互惠
财政金融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言自明的作用。然而,财政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这样,很多地域间的财政金融协调发展互惠行为少之又少。最终,不仅耽误了新气息进入地域财政金融领域,而且使当地的财政金融的发展眼光越来越狭隘,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对我国整体财政金融发展水平造成较大的冲击。
二、化解财政金融潜在风险的原则及理念
良好的财政金融环境是财政金融行业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的潜在竞争力。因此,风险化解工作需要及时展开,否则会贻误财政金融的发展时机。当然,我们在化解潜在风险之前,不能怀揣盲目心理,而是要结合财政金融发展现状,捋顺一些科学先进的原则或理念,更好的指导风险化解工作。
(一)科学确立指导思想
财政金融的发展是社会普遍关注分问题,因此,其在化解潜在风险的过程中,要时刻牢记运用科学的指导思想提供智力支撑。这就要求,财政金融发展要与我国的改革开放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先进思想理论紧密联系起来,用这些科学理论指导财政金融的运转实践,使财政金融具备科学的指导,打造属于自己的竞争力。
(二)客观制定预期目标
财政金融的发展不能埋头苦干,而是要设定一个预期目标,并在完成这一个目标后,完成下一项目标,确保目标方面的“各个击破”。因此,化解财政金融的潜在风险,不应过多的喊口号,而是更多的看实际,否则,财政金融的运行环境会遭到严重破坏。当然,这些目标的制定要科学客观,不能与财政金融发展现状严重脱轨,而是要在综合考虑社会发展背景、经济形势、自身成果等因素的基础上来实现科学制定。
(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化解各种潜在风险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因此,财政金融工作必须打破陈规,重新审视地域发展实际,在对客观状况全面了解和掌握的状态下,把握住时展的脉搏,积极推行与时俱进的精神,在风险化解过程中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踏踏实实做好创新工作,以便在财政金融建设中做好文章。最终,在财政金融领域实现有效疏导、顺畅管理、稳步运营,为促进自身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化解财政金融行业潜在风险的有效策略
面对财政金融行业存在的潜在风险,我们必须及时进行理性分析,并落实好应当遵循的严重或理念,使风险化解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并确保化解效果,使财政金融行业实现稳定长远的发展。
(一)完善财政金融运行规划,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财政金融的大力发展,需要财政金融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就要注意潜在风险的存在及存在形式。这样,很多不利之处在日常工作中就会得到非常明显的体现。比如,很多领域的财政金融规划未能在内容上彰显属于自己的特色,反而处于普普通通的状态,这就要求财政金融部门做好宣传工作,做好思想工作,从而保障财政金融的各种风险被及时察觉发现,并保证被瓦解在最为基本的环节,使规划内容更加科学根据可行而又步伐特色。
(二)构建科学的财政支付转移机制,增幅调整力度
财政金融为社会各个领域都提供着非常有力的保障。因此,财政金融领域要及时建立起一系列科学可行的财政支付转移机制,并在财政与金融领域实现协同操作,使操作流程更加方便快捷。当然,针对一些不切实际的支付名目,财政部门要及时进行调查,使支付信息更加客观真实,确保资金不被人为的浪费或贪占;同时,金融系统如果针对不当名目发现一些问题,也要及时与财政部门进行沟通,与财政部门共同杜绝不法行为的出现。
(三)财政金融与公共服务互相借力,确保自身发展效果
财政金融部门也要在社会责任承担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样,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才能日益牢固。因此,财政金融领域要与政府实现意见观念的交换,通过政府行为使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所需资金的能够及时到位。这样,财政金融行业的地位得到有效巩固,其社会责任也实现及时承担,当地政府的公共形象也会得到认同和巩固,从而有效消除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能力的质疑。
(四)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增强地域之间的互惠意识
首先,地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质的财政金融工作。因此,财政金融行业的发展要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增强与周边地域财政金融领域的协作意识。这样,很多崭新的工作信息、科学的工作观念、合理的工作模式都会得到借鉴和发扬。这样,在互惠意识上得到提升,就为互惠行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地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金融部门要切实拿出互惠行为,要以协作意识为指导,积极的放宽眼光,打破狭隘的思想意识,与周边地域实现财政金融领域的协作与互惠,从而将互惠口号真正落实在实际行动中。最终,地域经济中的财政金融行业会实现飞跃发展。
四、结束语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目前财经类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的设置及其功能分析,结合财经类院校的实际教学模式,提出整合实验资源的设想,以达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速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引言
目前,财经类院校一般都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电子商务等专业,该专业开设的实验课主要有:“ERP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国际贸易模拟实验”、“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等,这些课程所用软件一般都是在计算机上借助网络来运行,即计算机网络与各专业模拟软件相结合。因此,可构建一个实验平台,将这些模拟软件完全整合在一起,以达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是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
二、实验教学课程功能分析
1.ERP实验课程
ERP实验是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在走出校门前,掌握现代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获取现代管理技能和工作经验的最佳途径。目前,该专业设有《ERP生产运作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系统》等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可在金碟ERP-K3系统、金算盘ERP等模拟操作系统上运行,服务器使用windows2000操作系统,工作站使用多重操作系统,包括Win2k、WinXP。
2.会计电算化实验
该实验开设初、中、高级电算化,都是在多媒体会计实验室操作平台下进行实验,主要完成账套的建立,总账系统的管理,利用工资管理系统完成企业的日常工资业务处理等操作。本软件也都以WINDOWS2000为基本操作平台。
3.证券、外汇交易实验
证券交易包括股票交易、外汇买卖、期货交易等。该实验是在世华模拟股票财税系统V2.0平台上进行业务处理,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分析的基本理论,了解证券交易的主要流程,服务器使用Windows2003AdvancedServer;工作站(包括学生机和教师机)使用多重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2000、windows98。
4.电子商务实验
该项实验开设有《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实用技术》等实验,通过电子商务教学模拟系统,来完成电子商务、电子支付与网络银行、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实验教学课程,借助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和网上资源,掌握电子商务主要模式流程及企业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基本技能.本软件也是以Windows2000为基本操作平台。
从以上各专业实验课程的功能要求,以及对同类院校的考察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在财经类高等院校中实验室建设中大多以“计算机+应用软件”形式建设,主要是财经类院校的课程特性决定了其相应实验大多是采取软件模拟的实验方式,以验证性实验居多。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实验教学资源以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为硬件平台,以各专业软件为载体,以科学组织的案例、数据和知识系统为实验材料,可以搭建一个完成特定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学平台,以达到资源共享。
三、实验教学平台建立
1.硬件资源整合
(1)服务器配置与建设。服务器的作用主要用于网络版教学应用软件访问、数据存贮、数据交换等,由于实验教学数据的重要性,特别是金融专业证券期货、外汇交易及其他等课程实时在线数据的完整性。因此,服务器管理不仅要在速度、软件调用等均有较高的技术要求,而且也要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学院网络中心服务器规划采用硬盘阵列形式,支持RAID的级别有:RAIDADG,RAID5,同时硬盘的阵列形式可以自由扩展、获取最佳兼容性,并对系统数据采取容错保护。由于金碟ERP-K3系统等软件运行的要求,要求服务器配置要高些,运行速度要快,存储容量要足够大。目前实验中心服务器配置:配置两个双核IntelXeon5110处理器,配置4GB(4x1GB)PC2-5300全缓冲DIMMs(DDR2-667)内存,64MB高速缓存,集成双NC373i多功能千兆网卡等。另外,选用性能较好的CISCO4006交换机为核心交换机接入和级联,用HP高性能服务器作为整个网络硬环境支撑的平台,在学院整体网络结构上,由多台三层交换机和二层交换机组成网络平台,校园网主干为1000M以太网,实验中心100M交换到桌面。采用这种模式,实验中心可为工商、电子商务等专业开设实验教学课程,并可为综合型、设计型实验课程提供实验场所等。
(2)服务器安全管理。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学用服务器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院每台服务器均设有实时网络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的管理,以防止本网及外网的非授权访问和病毒攻击造成服务器瘫痪等现象的发生。
(3)工作站配置与建设。工作站是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操作的主要工具,在选型上要充分考虑工作站运行速度快慢、性能稳定等因素。因此,工作站除了安全管理外(网络防火墙和杀毒软件),还配有各专业应用软件供学生进行实验。目前ERP机房硬件环境。学生机基本配置:CPU:
INTEL赛扬处理器346/512MDDRII533内存/硬盘80G7200转SATA接口/主机:INTEL915GV芯片组等;安装Windows2000Professional、WindowsXPProfessional多重操作系统,
把基础软件和低版本的软件装入Windows2000,把专业软件分别装入WindowsXP上,为保证专业软件的正常使用,每台工作站上都安装硬盘还原卡,对计算机硬盘实施保护。
2.软件资源方面
有了硬件平台,要发挥实验室的功能,软件建设尤其重要。目前学院也非常重视软件建设,购买正版金碟ERPU8、纳税申报实验室、多媒体会计模拟实验室、世华模拟股票系统V2.0、现代商业银行业务模拟系统等正版软件。
四、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模式分析
随着近几年国家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等院校纷纷加快建设的步伐,建设了大批实验室,提高了硬件配置。同时,财经类院校校园网络平台都日益成熟,合理利用学院的网络规模,根据实验课程的不同应用需求选择最有效的接入Internet的方法,进行IP地址的合理分配,是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中应考虑的问题。采用用户使用最多的网络协议--TCP/IP,建立基于B/S的网络模式。同时实验平台上应给每位学生与教师、管理员设立唯一账户,给每位学生设计像资源管理器式的专业课程实验数据存放文件夹,建立学生、课程、班级与教师之间的关联,如需要某门课的实验数据,只需选上课教师所对应上课班级的学生的课程实验数据文件夹进行汇总,就可快速得到实验内容。同时还将实验的原始数据如统计数据、证券数据等不断的存储在数据中心,为今后的实验室评估及科研开展积累数据。
五、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发展思路
学院实验网络的建设,我们在考虑硬件设备的同时,还要考虑各专业特性和特色。增加形式多样化的实验手段,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实施实验考核制度,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
目前我院建设的ERP实验中心、国际贸易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在硬件配置上都已具有较高的水平,还要把新颖的实验项目与教学方案加以融合和渗透、采用优秀的专业应用软件和良好的管理理念方法,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平台才会显示出专业特色,才能造就出类拔萃的人才,才能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专业特色的人才,这就是整合实验资源,进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摘要】人才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必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联系在一起,与人事制度改革联系在一起。因此,更好地发挥我市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是推动我市经济健康的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人才市场;新形热;如何更好发挥;服务职能
今年1月份,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我们防城港市来说,是一个发展机遇。特别是随着我市“坚持以港兴市、以工兴市、以区位优势兴市,大力发展大工业、大物流、大商贸、大旅游,努力把防城港市建设成为面向东盟乃至更大区域的钢铁能源基地、商贸物流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国际滨海旅游胜地,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友好、开放度高、活力迸发的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和重要门户城市”的总体发展思路目标的逐渐实现,为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而就我市现有人才状况,可以说是总量不足,素质偏低,高、精、尖人才奇缺。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发挥我市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为加快我市经济的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1新形势下明确人才市场的职能定位
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从本质上说,它属于人才中介服务组织,它与行政机关相比较,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式都是不同的。人才市场不止是人事部门的一个内设机构,更是人事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才服务的一块阵地;人才市场的业务不止是某一单项的业务,而是人事部门各项人才业务的延伸和扩展。但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明确政府人才市场的职能定位。推进政府所属人才市场的体制改革,在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前提下,逐步形成公共服务和市场经营性业务分开管理、分类发展的有效形式。政府所属人才市场应以社会效益、人才效益为主。在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方面,应从少收费向不收费过渡,逐步降低人才招聘会、人事档案管理、人事的收费标准,只适当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用。
2提升人才市场服务水平的紧迫感
我市人才市场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市场功能不够完善,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尚不适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业务工作也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需要。一是设备陈旧,服务信息化水平较低,与各区县之间联系不紧,协作不多,许多资源不能共享,形成相对封闭,互不开放,各自为政的格局,难以开展高效、快捷的管理服务。二是人才市场中的人才概念过于狭小,对人才的划分也不尽合理,往往拘束于大中专毕业生,由此形成两大块不同的人力资源市场。即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两大市场属于不同部门的管理,严重阻碍了人才市场的整体发展。三是硬件设施落后。有的区、县人才市场没有专人负责,没有专用的办公设备,更谈不上专门的办公的场所。鉴于这种现状,我们要认真研究现阶段改革和发展对人才市场的客观要求,科学地规划人才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模式,合理地设计人才市场的功能结构,提升人才市场服务水平的紧迫感。
3拓展和创新市场服务功能的必要性
人才市场是人才人事工作贴近经济建设的窗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配置的主要阵地,为了能更好地发挥阵地作用,积极为各用人单位或各类人才提供服务,我们应该尽力拓展业务,完善功能,争取将人才引进、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配置、人才测评、毕业生就业指导、人事,网络建设等事务性、技术性、服务性社会职能充实到人才市场。
3.1完善人才信息服务。人才市场信息是我们市场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要特别注重这项业务,要扩大信息来源,增加供给渠道,完善采集手段,丰富市场信息量。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广泛传播我们人才市场的信息,为广大的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服务。在完善现有信息服务手段的同时,要积极发展网上人才市场,这是人才市场发展的方向。在建立全市信息网络的过程中,市人才中心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统一软件的要求,由区到市,实现全市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市场资源共享。然后逐步与市外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和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人才信息计算机网络,加快我市企业经营管理者数据库、高新技术人才数据库和农村乡土人才数据库的建设步伐,为我市企业提供便捷的人才人事服务。
3.2扩大人才中介服务。目前我市人才市场基本上还是只为进入人才市场的求职招聘者提供中介服务。这些服务还是低层次的、有限的,尚不能满足用单位和人才的要求。新形势下,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人才层次,不同的招聘要求采取不同的中介服务方式。要将定期的人才交流会与日常的求职招聘中介结合起来。多形式、多领域、多途径地开展我们的人才中介业务。
3.3大力推进和发展人事服务。人事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协作原则在人事管理方面的体现,是现代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发展人事有利于丰富人才市场的内涵。我们要加大宣传的力度,积极开展单位人事。在继续为非国有企业单位办理人事的同时,努力开展国有单位的人事。要提高人事的水平和档次,积极为用人单位人才规划、人事管理方案设计等内容。要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规范程序,在社会化,专业化和法制化方面开拓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完善。
3.4发展人才职业指导服务。职业指导,是一项新的人才服务业务。长期以来,我们的人才资源是计划配置,就业也都是国家分配安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自主择业,既缺乏理论研究,也缺乏基本经验。因此许多的下岗分流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不知道怎样去求职择业,他们很多不是缺乏知识和工作能力,而是不懂得求职择业的技巧,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我们人才市场要发挥自己的职能优势,认真研究市场经济下求职择业的理论和方式,广泛收集、分析、职业供求信息,积极开展人才择业咨询、求职培训、职业生涯设计等业务,开展毕业生和下岗分流等待业人员的就业指导工作。
目前,我市每年有2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回来报到,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同时,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的深化,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路子,鼓励竞争,促进流动,提高素质,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充满生机的用人机制。人才市场对于优化人才配置,开发人才资源,解决就业和现就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人才市场进入改革发展新时期.中国人事报,2006-10-30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财政监督;管理;效益
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政府职能转变的不断深入,现行的财政监督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公共财政资金管理改革的要求,尤其是在“现代财政制度”理念影响下,财政部门必须要深化改革,仅仅围绕公共事业改革发展要求,拓展监督覆盖领域,完善监督机制,实现财政监督模式的新常态发展,造成监督工作的新常态。
一、经济新常态对财政监督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财政监督是强化财政管理,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定职责和重要手段,基于经济新常态发展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要求,财政监督管理模式也要随着进行改革:首先经济新常态要求财政监督管理手段要创新。随着经济新常态发展,尤其是“互联网+”行动战略的实施,财政监督管理手段也要加大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借助大数据等平台实现对财政数据的网络化管理;其次要求财政监督的全过程化。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进入关键时期,公共财政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者,必须要加强对财政资金的全过程监督,避免财政资金投资于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将过去的事后监管转化为日常监管和过程控制监督的管理;最后经济新常态下要求财政监管强化风险意识与法制意识。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国内外环境日益复杂,因此需要做好风险控制,尤其是2015年财政部出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规章要求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通过内部控制约束财政部门的权利,并且强化对财政资金分配以及使用的合规合法。当然经济新常态对财政监管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财政监管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能力,转变作风,服务基层。
二、经济新常态环境提高财政监督管理的对策
基于经济新常态下财政监督管理工作新变化,做好财政监督管理工作是当前形势的必然要求,因此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经济新常态财政监督管理工作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制度,做到依法监督
党的十明确提出我国要建成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财政是公共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财政监督工作也必须要严格依法办事:首先我国要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制度,通过制度加强对权利的监督与约束。政府部门要及时根据经济新常态变化,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结合地方特色制定出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的财政监管制度。例如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财政扶持资金方向的监督,出台关于鼓励财政资金扶持使用办法的相关规定,对于不符合财政资金使用性质的,例如将财政资金用于耗能高产业的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并且要收回扶持的资金;其次要依法监督。在财政监督管理中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提高社会对财政监督的正确认识。例如财政部门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提高社会的认识度,同时还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于违法行为要坚决查处。
(二)转变监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
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财政监管要改变以往落后的财务监管理念,树立主动服务的监督管理理念:首先政府部门要更新监管理念,树立“大监管”的理念。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财政资金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于此同时财政资金舞弊的隐形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要强化对预算的监管。财政经济活动围绕预算而开展,预算是财政工作的核心,例如新修改的《预算法》对预算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财政部门要仅仅围绕预算开展监管工作,通过预算监管发现问题;其次改变以往的被动监管模式,主动适应新常态发展要求。财政监管人员要改变以往的被动监管的理念,树立主动积极监管的理念。长期以来我国财政监管是以被动监管为主,往往是事情发展之后进行监管,经济新常态下要求财政监管人员要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提前介入,以此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加强日常监管,实施全过程监管
通过建立日常与全过程监管模式对于提高监管质量,规避财政风险具有积极的作用。实施动态分析制度就是通过对财政收入分类、分项目的纵横向对比,为监管提供线索,以此提高资金安全:首先要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监管。尤其是对涉及民生重大工程的财政资金进行监管,及时发现财政资金的违规行为,开展专项整治,确保专项资金不走样。例如对于社会中反映突出的问题要成立专项调查组,并且及时将调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其次加大对国有资产的监管检查。基于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变化,财政部门要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尤其是对于国有固定资产要严格保护,避免国有资产被流失;最后要加强对收费票据的监督检查。票据是收入的源头,加强收费票据监管可以提高κ杖肭榭龅恼莆眨对于票据的使用要严格规范,保障票据合法性与合规性。当然也要融入全过程监管模式,拓展监管工作范畴,将侧重外部监督转化为内外并重的模式,关注财务资金分配的监督,实现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监管新模式。
(四)创新工作方式,推进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
基于互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平台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财政监管方式也必须要不断创新,积极构建财政监督信息化管理平台:首先财政部门要积极推进网络化办公模式,借助大数据平台,提高电子政务的建设,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例如通过将财政资金使用等情况公布于电子政务平台中,让社会公众参与到监督体系中,可以降低资金舞弊的现象,提高资金的透明度;其次加强互联网技术与工作成效的融合。实践中为迎合“互联网+”战略,财政部门建立了互联网监管平台,但是该平台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例如监管人员对于财政监管仍然是采取传统的人工监管,或者利用计算机设备进行数据统计等工作,而没有发挥计算机的分析功能;最后逐步建立“大监督”体系,形成纵向多环节、横向多渠道的财政收入日常监督机制,并深入推进发展。对于收入征管部门,要将其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与其收入征管质量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同步监管。对于预算单位,坚持以银行账户日常监管为抓手,以部门预算初审为着力点,对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进行实质性审查,重点关注其有无设置收入过渡户、纳税预储专户、违规开立账户等,确保综合监管成效。
(五)着力于结果运用,促进财政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
通过“以外促内”和财政业务部门间交叉轮动检查对口管理单位的方式,查找相关业务科室在财政日常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梳理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完善财政政策,通过下达检查结论、反馈检查结果、落实问题建议等,促使各职能部门不断加强和规范内部管理,进一步加强对预算单位的服务与指导,全面提升财政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另外做好沟通协调,做到监管互动,在监督工作中,注重与被监管对象沟通协调,保持良好监管互动关系。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外聘注册会计师、企业财会人员参加专项检查,补充监督检查力量。同时,会计师事务所、重点企业亦将专员办作为行业业务交流、财税政策反馈、人才培养的新平台和新途径,收到了良性互动、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提高政策业务水平的积极成效。
三、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监管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总体目标,在财政监督职能、机制建设、监督方式、管理模式上不断进行有效的探索,主动适应新常态对财政监督工作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常国华.把握形势 开拓创新 做好经济新常态下的财政监督工作[J].山西财税,2016(06).
[2]赵长宝新常态下创新财政收入监管新机制[J].当代农村财经,2015(10).
[3]张德川.河北省公共财政支出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J].邢台学院学报,2015(03).
关键词:当前、县乡财政、困难、对策
一、县乡财政困难现状
(一)县乡经济总量小。目前许多县乡经济缺少充满活力的、市场前景广阔的支柱产业,民营经济比重低,经济增长缓慢,经济总量小。区域经济结构还未从根本上得到合理调整,主要依赖农业经济的县域二元结构尚未改变,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缺少工业支柱产业,工业化程度低,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发展慢。近年来,我县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先后培育了食用菌、电线电缆、板材加工等支柱产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由1996年的58.3%、20.7%、21.0%调整为31.8%、41.7%、26.5,但仍然没有改变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财政总体实力弱。一是财政收入总量小。县乡经济总量小从根本上决定了财政收入总量必然小,同时由于经济效益低下,增长速度慢,使财政收入增长空间狭窄,人均水平低。特别是随着农业税税率降点政策的落实,近年内县级一般预算收入总量不会有大的增长。二是从财政收入结构来分析,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县乡财政收入结构中来自农业的比重大,来自工业及第三产业的比重小,来自企业的税收过低,而其他收入所占的比重过大,财政收入的质量不高。如我县2003年的县级地方财政收入中,来自农业四税的收入占61%,来自企业的收入占28%,其他收入仅占11%.
(三)政策性减收明显。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的一些减免税政策,对县级财政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有2004年起省财政对体制下划的省级收入以2003年为基数全额上解,同时对工商税中的主要税种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税按照超收部分的20%划为省级收入;提高国税起征点;取消降低烟叶特产税外的农业特产税;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等,使县级财政直接、间接获取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性资金大为减少。仅2004年农业税降低3个百分点,我县就减收2996万元(其中农业税正税2447万元)。
(四)财政支出增长快。一是政策性财政支出增加较快。1999年以来,国家先后4次出台政策,上调干部职工工资,人均上调工资达350元,按照每个县财政供养人员25000人估算,每年须新增财政开支10500万元。同时按照政策规定,农业、科技、教育支出要求按超出同期财政增长比例增加,使农业、科技、教育支出基数越滚越大。二是财政供给人员多,“僧多粥少”问题严重。庞大的财政供给人员除带来工资等刚性支出压力外,社会保障以及调整收入分配等相关隐性支出的压力随之增长,成为县乡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是当前财政改革面临的最大困难。三是复转军人的政策性安置,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收支缺口。
(五)社会保障缺口大。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建立健全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主要目标一是弱势群体实现应保尽保,二是不断提高保障标准。近年来,围绕实现这一目标,县乡纳入社会保障的群体不断扩大,支出不断增加,社会保障缺口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一是养老保险缺口。国有企业是养老保险的主体,目前县乡大部分国有企业因经济效益不好,一方面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一方面使过多的冗员进入社保圈,形成个人账户空账及企业欠缴基金缺口而由会由财政承担。据测算2003年我县养老保险缺口达300万元,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二是失业保险前景并不乐观。目前,县级失业保险存在覆盖面窄、职工参保率不高、参保单位欠费严重、多数破产企业没有有效清偿等问题。三是最低生活保障线缺口。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原本就是财政负担,大量下岗人员压向失业保险之后,便会转而压向“低保”。
(六)乡镇财政职能弱。一是地方税体系不完善,地方税中缺乏稳定且有规模的税种,税收管理权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增减财政收入的自很小。二是省以下分税制体制建设严重滞后,对县乡财政来说缺乏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办法,没有明确和严格的事权为依据,随意性大。三是专项转移支付需要配套资金,如国家对交通、通讯、能源、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投资的项目,一般都要求当地财政按比例配套资金,实际上剥夺了地方财政资金使用的自。四是国家确定实行农业税减免政策后,对以农业税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县乡财政来说,等于失去了最重要的财政自。
(七)县乡债务包袱重。特别是乡镇债务问题由来已久,根源复杂、牵涉面广、化解难度大。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乡镇负债面达70%以上,债务总额保守估计也在2000亿元以上。2002年审计署对中西部10个省、市的49个县(市)进行审计调查发现,止2001年底,49个县(市)累计债务达163亿元,相当于当年可用财力的2.1倍。县乡债务问题既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甚至影响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又加大了财政运行风险,还可能造成农民负担反弹。
二、县乡财政困难成因分析
形成当前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运行体制上的,也有工作机制上的。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县乡经济基础薄弱。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缓慢,造成财政实力不强,特别是内陆欠发达地区,表现尤其突出。一是工业支撑不强。缺少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税收贡献多的工业企业。一些改制企业和新上企业由于刚刚起步,还处在享受优惠政策和涵养养税源期限内,对财政的贡献较小。二是农业基础不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产业结构调整慢,绿色、优质、高效的农产口基地规模小,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民增收的步伐缓慢。三产结构不优。低层次和传统产业占据基础地位,占GDP的比重相对较小,特别是房地产、信息、现代物流、旅游、保险、教育、中介咨询、社会服务新兴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对经济、财政的贡献作用还不大。
(二)财政体制有待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存在财力层层向上集中的机制。表现在:(1)中央集中的程度显著提高。1993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是22%,2002年上升为54.9%。中央财政比重提高就意味着地方财政比重下降。适当集中财力和财权,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是必要的,但如果集中的程度过大,集中的速度过快,必然会对县乡财政造成负面影响。(2)分税制改革后,省、市两级政府的财力集中程度也在不断加大。省以下财政体制的一个共同点是采取层层集中的策略,尽可能多地从下级财政抽取资金,将收入多、增长潜力大的税种全部或高比例地上收。这样,处于基层的县乡自然困难。
(三)财政减收增支严重。一是专项转移支付需要配套资金。如国家对交通、通讯、能源、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投资的项目,分散掌握在多个部门手中,一般都要求当地财政按比例配套资金,项目争取得越多,配套的资金也越多,实际上剥夺了地方财政资金使用的自。而且越是困难的县乡,越难以保证配套资金,争取专项资金的难度也越大。二是中央出台一些导致县乡财政增支减收的政策,而且要地方自行消化,使地方财政支出责任加大,非常被动。如干部、职工调资,农业税减免等政策的出台使县乡财政收入大大降低,支出却却大幅增加。
(四)事权财权分配失衡。财力层层向上集中,按理也应将职能和支出责任上收。但在财力集中的同时,职能和支出责任却不断下放。目前,县乡政府需要承担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环境保护、义务教育、国防建设、行政管理等诸多责任,而且还要承担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许多还是主要责任和“无限”责任。况且下放的职能和责任通常是刚性强、支出大、管理严、责任重,对并不宽裕的县乡财政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五)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机构膨胀,人员臃肿,财政管理水平低。主要表现为:(1)包揽了过多经济管理职能。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县乡财政包揽过多经济建设和管理职能,不善于运用市场规律和市场机制来驾驭和调控经济,不是通过政策去协调、调度资金,而是强制财政出钱或担保,有的把财政资金投入到竞争性领域,直接兴办企业,往往是亏损或形成高额负债,而必须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又没钱保障。(2)一些地方不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建设办公楼、教学楼、修路以及进行其他公益事业建设,加上一些不必要的达标升级活动也相应增加了财政支出。(3)党政机构设置要求上下对口,导致县乡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员增多。
(六)监督职能发挥不够。财政部门虽然制定了一些措施加强资金监管,但监督职能作用发挥的还不够,还存有薄弱环节。不少地方存在重收入监督,轻支出监督的倾向,习惯以拨代支,以拨代管。除了财政部门自身掌握一定的财政资金外,其他单位和部门也拥有名目不同的各种收入,以致预算内吃紧,预算外“紧吃”。有的地方为完成任务,在收入上搞“空转”或“列收列支”,致使财政收入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受到影响,严重妨碍了财政的正常运行。
三、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对策及建议
(一)大力加强财源建设。经济决定财政。因此,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经济,壮大财源,发展县乡经济。一是立足工业强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依托资源优势,壮大主导产业,实施项目牵动,扩大经济总量,扶大扶强现有企业,建设一个增长强劲、结构合理、税基丰厚、收入稳固的财源。要正确处理好“予与取”、“扶与弃”的关系,区别不同情况,利用财政杠杆,从政策倾斜、融投资金、技改挖潜、联大靠强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使立县企业加快发展壮大,使不够景气的企业走出低谷并逐步迈入骨干企业行列。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树立工业理念经营农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适销、对路、优质、绿色、有机、品牌农产品,并积极培植资源加工型龙头企业,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路子,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业产业化促农增收,富县乡财政。三是坚持城乡互动,大力推进城镇化。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突出发展县城和有资源优势、特色优势、规模优势的中心镇,加快城市化进程。同时,做好经营城市文章,实现城市建设服务社会化、投入多元化、经营市场化,积极把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中心和承接地,以此扬名气、活人气、聚财气。四是搞好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外向化。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快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坚持“引资”和“引智”相结合,实现借外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上档次、迈台阶。
(二)提高财政收支质量。一是强化收入征管。认真贯彻执行《税收征管法》,收入征管要体现公平税负,鼓励竞争和应收尽收的原则,严格依法办事,坚持依法征管,既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杜绝“跑、冒、滴、漏,确保应收尽收。二是加强支出预算管理。要实行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的透明度;要实行综合预算,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管,把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都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捆起来统一使用,增强财政预算的统一性;要实行零基预算,提高预算的准确性;要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应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共利益,力争做到竞争、择优、公正;要逐步拓宽政府采购范围,包括使用财政资金购买、租用、委托或雇佣等方式获取的货物、工程或服务;要切实搞好政府的采购招标工作,注重把竞争机制引入招标中。四是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财政投资要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投资项目,集中财力支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调整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五是实行综合平衡。严格执行《预算法》,依法理财。对各种资金的来源、投向、规模和结构,按照县乡经济与社会最优发展要求,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随意开口子,尽可能压减财政支出,年初不打赤字预算,年底预算不出现赤字。
(三)加强社会保障管理。一要加强社保收支管理。重点是加强计划管理,对各收支部门报来的资金收支计划要严格核准,防止计划中含水分。二要尽快将养老保险纳入新制度运行的轨道,建立养老保险费的政策效应,使多缴的多领,少缴的少领,不缴的吃亏,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缴养老保险,利国又利己”的氛围,引导人们积极自觉缴费。三要做好基础工作。逐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管理的基础工作,配备人员,网络管理,加强社会保障管理的经常化、规范化。
(四)实施控编减员增效。加强各级政府的人事编制管理,建立规范的管理办法,建议对人事编制管理进行建章立制,以增强编制管理的严肃性。要继续有效地精简机构,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对一些职能弱化、重叠设置的部门和机构要进行撤并,对一些从事经营性和竞争性行业的部门单位要使之尽快与财政脱钩,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途径和有效载体分流在职机关干部职工,尽量减少财政供养人口,对超编人员,县乡政府可采取按比例逐年消化的办法,坚决防止反弹。要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县乡减人、减事、减支,降低政府运行成本。
(五)明确界定人权事权。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全面清理财政供给对象,严格控制财政供给范围,彻底解决财政“越位”问题。除重点保证公教人员工资和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外,要保证农业、科技、教育等投入按法律法规要求比例增长,还要适当增加对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和环境保护等的建设性投入。同时,将一些应主要采取市场方式发展的事业逐步推向市场,减轻财政负担,集中力量办好政府该办的事。我们建议,把农村义务教育支出、计划生育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的责任应由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之间合理分担。否则,不但不利于县乡财政走出困境,而且会影响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六)审慎解决地方债务。对县乡债务首先要进行全面清理,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其次是明确性质,界定责任,根据历史资料和相关凭证,确认责任归属,为全面解决奠定基础。当前应尽快出台处理地方财政债务的相关政策。如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欠账、呆账的核销处理政策,粮食政策性亏损,县级财政无力弥补部分的核销处理政策,农村不良债务化解政策等,以保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要严防新增债务,可偿试以拍卖、租赁等方式盘活资产、资源;通过债权债务置换,企业的改组、破产、资产重组、消化部分县乡债务。
我国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就财政部门而言,有利于强化其对各个单位预算支出行为所展开的实时性控制,全方位地监控财政资金实际流向以及具体流量情况,强化财政资金的使用透明程度,将行为遏制在源头萌芽之中。
我国国库集中支付中所存在的问题
1、理解不到位,意识缺乏。部分单位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理解不是非常到位,其观念仍然停留在原来的财政资金管理以及支付模式状态下,导致其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部门预算工作的实际规程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意识与了解,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思路以及方法来实施预算编制与执行,当前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单位预算工作业务多、手续杂、程序繁、规范要求高,导致有些观念较为陈旧保守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易催生抵触情绪。
2、财务人员素质水平较低。依照相关规定,各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应该严格依照相应的财经法律法规以及相关会计制度来针对单位的日常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以及真实性进行管理与监督,可是,当前很多预算单位的财务人员有些对具体财务工作了解不是非常透彻,职业技能水平相对较差,有的甚至都不了解最基本的会计科目以及财务制度,不能够很好地担起财务经办人的责任,还会为国库集中支付实际工作造成一定的麻烦。
3、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违纪情况。当国库集中支付刚刚开始执行的时候,由于各方面的程序不够规范,致使某些单位不了解纪律的严肃性以及执行的深浅,使得“小金库”现象一度销声匿迹了,可是,伴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执行的不断深化,有些单位又开始想方设法地私设“小金库”,目前,有些是以单位形式进行“小金库”设置的,有些则是以个人名义,还有些则是将资金存入到没有执行集中支付制度的相关机构中等等。
4、国库集中支付的监督职能未有效发挥。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在日常运行过程中,不但需要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还应该实现监督职能,力求为预算单位的制度执行以及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配以有最优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国库集中支付中还没有对那些违规开支进行有效的管理、监督与控制。国库支付的监管职能尚未发挥到位,主要表现在国库部门缺少对预算拨款凭证的有效审核,不见单审核地区的财政资金管理就存在着违规违纪的现象,使财政资金使用风险增高。例如,许多地区推行公务卡支付后,财政资金违规提现等违纪问题屡禁不止,影响了国库集中支付的效果。总体而言,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和部门的有效监督和制约,阻碍了国库集中支付的健康有序运行。
5、支付信息不对称,集中支付效果差。由于国库集中支付体系未健全,信息传递的路径狭窄,导致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无法实现信息的传递。同时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完善,致使各个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国库的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市场和服务的信息,一方面降低了国库资金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增加了国库资金使用和管理的风险。
对策分析
1、完善法律保障,夯实制度执行基础。相关部门应该构建以及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为我国国库集中支付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我国在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预算单位以及财政管理部门的任务、预算执行编制、智能实现、账户设置、预算审查、预算批准、银行清算、收付程序等等均发生了很大改变,使之能够更加与实际的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积极推动我国的财政改革。
2、强化会计责任意识,落实财务管理工作。针对那些由于财务管理工作不到位而导致形成较为严重经济损失的情况,应该按照法律追究单位负责人以及相关责任人的相应责任。审计部门需对各个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构建、执行以及资产安全完整性、资金使用效率等等方面的情况定期实施检查、考核与监督、验收,强化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推广宣传财务工作的重要性,使单位以及员工将财务管理工作落实到位,认真执行国库集中支付。
3、强化财务人员技能培训与考核,提升其素质水平。国库集中支付涉及了预算编制以及项目管理等等多个环节,其对财务人员素质水平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需强化对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有效培训,其至少应该具备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培训完成后仍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则必须调离,重新安排其他工作,同时要将职业道德优良以及业务素质水平较高的财务人员吸引到此岗位上;构建合理的财务人员绩效考评体系,通过财务部门具体负责以及国库支付中心和各个单位间的有效配合,定期针对预算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实施客观以及全面的考核评价,对于那些业绩较为突出的财务人员,给予表彰,将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实现其业务水平的优化提升。
4、强化监督管理,防范资金风险。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财政支出信息获得了很高的透明度,为了保证制度的实行以及改革成效,必须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化监督体系,旨在控制以及防范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应风险。与此同时,人民银行需强化对财政资金运用过程的监督与审核,增强对各商业银行财政支付清算的监管力度,此外,地方人民银行以及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对整个市场信息有着充分了解,预防各类型现象的出现。
论文关键词:财政收入,经济增长
一、问题的提出
财政是政府发挥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和监督管理职能的手段。财政收入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能力的大小。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制度浓厚的计划色彩,使得财政收入对经济增长的导向作用被人为割裂。忽视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发挥财政的职能与作用。因此研究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能为政府制定财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及建议,防止政策制定的盲目性。
二、国内外研究方面
关于财政收入规模与经济增长相关性方面,国外对此研究大都得出的结论是财政收入规模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或弱相关的关系。如Sculley(2001)和Grossman(2002)分析美国的经济情况,得出政府的税收水平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Karras(2003)通过对11个国家税率和GDP增长率的分析得出,税收短期内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但这种相关性在长期内的趋势会减弱。国内学者大都研究财政收入与GDP之间的关系,研究的结果一般认为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呈高度正向线性相关性。如徐菁(2007)通过绘制杭州市20年财政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散点图,并建立回归模型,得出财政收入与GDP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关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方面,国外学者多认为财政收入应占GDP有个合理的比重,超过这一临界值就会对经济有负影响作用。如Sculley(1991)分析了103个国家七、八十年代税收占GDP比重的数据得出,当税收占GDP比重低于19.3%时,能促进经济最大化增长,而当这个比重扩大到45%以上,经济增长率接近于零。国内学者研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方面多从该比重过低的原因以及确定该比重的合理规模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如董承章、蒋东宇、娄正良(2000)利用我国6年数据,得出工业企业中非国有经济比重、预算外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上升和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利税率的下降是导致近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的重要因素。
目前,国内研究财政收入绝大多数针对的是全国的财政收入经济论文,地方性财政研究较少。研究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大都侧重经济增长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忽视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效应。因此研究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以及如何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特点来促进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增长具有很高的理论现实意义。本文以下以江苏扬州为例来研究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三、扬州市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分析
(一)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1.主要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
GDP是公认的衡量国民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也是衡量国民经济的通用指标,它能综合反映国民经济总量,民经济速度、规模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2)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的统计口径较为复杂,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统计方法不同,一般来说,一国政府的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本文中所指的财政收入仅指纳入政府预算内的那部分财政收入,即财政总收入。按目前扬州市财政体制的划分,财政总收入包括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和上划中央收入三个部分。
2.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均来自于扬州市统计年鉴以及扬州市财政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部分数据是经搜集整理后计算所得。
(二)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为清楚揭示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现通过扬州市1989-2008年相关数据,并利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模型分析。
1.财政收入与GDP总量的关系分析
(1)模型分析
由散点图我们已经能够很直观的观测到二者之间的线性关系,为进一步探究二者关系,笔者建立一元回归模型。以GDP(X)为自变量,财政收入(Y)为因变量,
得方程:Y=a+bX+ε
其中a、b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变量。
图1 财政收入总量与GDP总量观测值与线性模型拟合状况
以扬州市1989-2008年财政收入与GDP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值,利用SPSS11.0分析软件进行回归分析,估计出的回归方程:Y=0.173X-29.369()
其中弹性系数b为0.173,表示GDP值每增加1亿元,相应的财政收入将增加0.173亿元,经济总量与财政收入总量的person相关系数为0.979,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为0.979, r2为0.959,经方差分析,F=423.944
2.财政收入增长与GDP的增长关系分析
(1)散点图分析
由上面的总量模型可以得出财政收入与GDP总量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性,理论上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之间也应存在着相关性。但笔者通过对扬州市1989-2008年财政收入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数据进行绘制散点图,却发现观测点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两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2)关系对比描述
以上分析出财政收入与GDP都呈高速增长,但二者的增长率并不同步,为进一步把握二者增长规律,现对财政收入与GDP的增长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与GDP的增长率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3年以前,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基本上是低于GDP的增长率的,财政收入弹性小于1;第二阶段是1993-1994年间,财政收入的增长率猛增,大大超过GDP的增长率。第三阶段是1994-1997年,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又低于GDP的增长率,财政收入弹性再次小于1;第四阶段是1997年以后,财政收入加快增加,其增长率又超过了GDP的增长率经济论文,财政收入弹性大于1,尤其是2002、2003、2006、2007年财政收入的增长率都超过了30%,远远大于GDP得增长率。从1989-2008年的平均增长率来看,财政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22.02%,GDP的平均增长率16.93%,财政收入平均弹性为1.30,这表明近20年来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还是不同步的、非均衡的。
图2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对比关系图
(3)模型分析
下面对1989年-2008年期间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关系进行分析,以财政收入增长率为因变量Y,以GDP增长率为自变量X,利用非线性多项式回归模型,作了初步测算:
系数
未标准化系数
标准化系数
t
Sig.
B
标准误
Beta
gdp
0.865
1.233
0.592
0.702
0.492
-0.298
2.972
-0.085
-0.100
0.921
(常数)
0.085
0.110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蔡林海。低碳经济大格局: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B.期刊中析出的文献
[1]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J].生态经济,2009(11):58-61.
[2]陈志恒。日本构建低碳社会行动及其主要进展[J].现代日本经济,2009(6):1-5.
[3]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5):44-47.
[4]陈海嵩。日本新能源开发政策及立法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4):36-39.
[5]宋德勇,卢忠宝。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85-91.
[6]张坤民。发展低碳经济要有紧迫感[J].求是,2009(23):50-52.
[7]金雪梅。日本国民节能意识及借鉴[J].科技和产业,2009,9(1):99-102.
[8]杜飞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9(10):30-31.
[9]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84-87.
[10]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20-26.
[11]肖歆。探寻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J].经济师,2009(9):56-57.
[12]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5):10-14.
[13]田庆立。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举措及对中国的启示[J].消费导刊,2009(12):23.
[14]郭万达,郑宇劼。低碳经济:未来四十年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开放导报,2009(4):5-9.
[15]庄贵阳。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8-12.
[16]黄海。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导向及启示[J].环境经济,2009(11):176-179.
[17]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23-27.
[18]任奔,凌芳。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济与启示[J].上海节能,2009(4):10-14.
[19]吕耀东。日本主办八国峰会的战略意图[J].了望,2008(27):55.
[20]井志忠,陈立欣。日本的节能措施、成效与启示[J].日本学论坛,2008(4):15-22.
[21]杨杰,杨书臣。近年来日本节能新进展及其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8(2):26-30.
[22]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值得关注的日本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目标和技术路线[J].中国经贸导刊,2008(14):30-32.
[23]杨书臣。日本节能减排的特点举措及存在的问题[J].日本学刊,2008(1):15-25.
[24]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2008,18(3):14-19.
[25]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160.
[26]姚良军,孙成永。意大利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J].中国科技产业,2007(11):58-60.
[27]刘孟修。中日双边环境合作之初探[J].亚太研究通讯,2008(3):107-112.
[28]潘家华,陈迎,庄贵阳,吴向阳。英国低碳发展的激励措施及其借鉴[J].中国经贸导刊,2006(18):51-52.
[29]李俊峰,马玲娟。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J].世界环境,2008(2):17-20.
[30]唐丁丁。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J].世界环境,2009(5):62-64.
[31]陈柳钦。低碳经济:国外发展的动向及中国的选择[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6):83-89.
[32]周鹏,B.W.Ang,周德群。基于指数分解分析的宏观能源效率评价[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5):5-8.
[33]王玲(摘译)。日本减排二氧化碳的举措[J].全球科技经济了望,2002(4):53.
参考文献
[1]刘思华.生态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叶耀丹.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3]陆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职能与责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4]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
[5]朴光诛等.环境法与环境执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23
[6]罗能生.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9
[7]党国英.制度、环境与人类文明一关于环境文明的观察与思考[N].新京报.2005-2-13
[8]张婷婷.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需求及政策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2
[9]秦书生.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绿色技术[J].科技与经济.2010(3):82-85
[10]陈池波.论生态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7-102
[11]张首先.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J].理论与现代化.2010(1):23-26
[1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3]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14]马仁忠.地理环境对种族、民族特征的影响[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4):
[15]冒佩华.王宝珠.市场制度与生态逻辑[J].教学与研究.2014(8):37-43.
[16]方世南.王建润.李安林.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建设循环社会[J].研究.2009(3):64-68
[17]齐力.梅林海.环境管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研究[J].生态经济.2008(12):129-131.
[18]张瑞.生态文明的制度维度探析[D].沈阳:东北大学.2009
[19]吴瑾菁.祝黄河.“五位一体”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与现实.2013(1):157-162.
参考文献
[1]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2]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邹农检.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宁:广西出版社.1998
[4]史作民.陈涛.城市化及其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1996(1):35-41
[5]刘耀彬.陈斐.周杰文.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响应度模型及其应用[J].干旱区地理.2008(1):122-128
[6]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5):607-616
[7]沈建法.城市化与人口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8]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10):8-10
[9]张恒义.刘卫东.林育欣.等.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浙江省域生态足迹分析[J].生态学报.2009(5):2738-2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