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舞蹈的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高职舞蹈教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实用性课程。传统的舞蹈教学观念与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枯燥和单调感,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案例教学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大大改善了教师“口传身授”效果。根据学科的目的和所学的舞蹈知识选择较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分析案例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高职 舞蹈 教学 运用
高职舞蹈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急需型人才,传播大众文化艺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和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艺术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艺术欣赏水平也不断提高。高职艺术教育的发展相对于现实的艺术市场、大众需求来说,已明显出现滞后、脱节现象,而这些现象的产生与高职舞蹈传统的教学观念、灌输式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艺术学校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结合高职舞蹈的教学经验,笔者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舞蹈课堂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案例教学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1.案例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源泉。通过案例的学习,可以促进教师分享别人成功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舞蹈课堂教学的效能。
2.案例是专业素质成长的阶梯。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在搜集案例、分析案例、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和多角度解读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3.案例是舞蹈教学理论的基础。一个典型案例能从某一方面反映舞蹈实践的真理,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找到关键的、教师一人无法演绎的理论与技术环节,避免纯粹从理论到理论的偏差。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一)课前准备
1.案例选择
案例选择是成功进行教学的前提,教师需要花大力气来收集相关材料,选择的案例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适合性:案例的运用是为了配合理论知识的讲解,改变理论教学的枯燥性。明确了案例使用的目的之后,教师就要紧紧围绕理论知识点来选择案例,切忌不要就例子而讲例子,案例教学是系统的、理论的,不是零散的、破碎的,所以要选择适合理论知识系统化教学和记忆的案例。
真实性:案例是关于某种具体情景的记录,是对真实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抽象的、概念化的理论中得出的事实来替代。案例蕴含了舞蹈教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问题性。案例的可贵在于它的真实性,案例教学是生命也源于案例的真实性。
典型性:教师要选择能反映问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性,能够适应具体教学环节需要的案例。例如:讲授古典舞的种类与特点这个问题时,可以根据古典舞所体现的不同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如:电影《十面埋伏》里的舞蹈。
时新性:高职舞蹈教学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教材老化问题。面对出版业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不能局限在教材上,要注意选择的多渠道,注意案例的时新性,否则这些案例的选择就是陈旧数据的叠加,无法给学生鲜活的信息。
全面性:在案例选择过程中,要顾及到教材以外的素材,如讲“舞剧”可让学生到社会中搜集、整理案例,使学生快速、高效地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还可以采用国外的案例,如:西班牙大型现代舞剧《卡门》等。
2.学生的课前准备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搜集和整理的案例,而是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案例的研究过程中来。课前应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与媒体来搜集案例,并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来分析并表演案例。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包括案例的课堂展示、讲解、评析和总结四部分。在舞蹈的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主要分为以下两种形式:一是与所讲舞蹈的特点与作用等方面的知识相配合的案例。这类案例要求精简而所演示的内容有很强的切合性;二是舞蹈教材以外的且学生喜闻乐见的,如春节联欢晚会的舞蹈、名家的舞蹈演出录像及东方卫视“舞林大会”等节目的案例。
课堂案例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案例的难易程度,以利于学生在学习时能主动表达见解,积极思考问题,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同时对于安全材料要进行组织与编排,使得案例教学能够围绕主题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地接受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舞蹈录像《千手观音》的案例讲解为例:
(1)案例的课堂展示。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张继刚的《千手观音》录像实况。教师对案例的介绍、说明要简明扼要,学生通过声像接受教师传递的有效信息,在案例的展示过程中要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便于学生进行思考。
(2)案例的课堂讲解。学生对案例有了感性认识后,教师讲解:“以听节拍并按节拍准确执行动作是舞蹈的基本规则,而邰丽华和她的伙伴们是听不到节拍的,但她们编导和老师创造了聋人舞者舞蹈的独特规则——呼吸,来达到整齐划一的完美表演。在整个舞蹈动作的手语指挥中,手语老师一直都在跳着几乎和演员们一样的动作:伸手呼气,收手吸气。你会惊叹演员的动作整齐划一,惊叹手语老师和演员的步调统一。老师和演员们通过呼吸这一规则来达到动作的一致。我们能听到节拍,就应该表演得更加努力,更加成功。”
(3)案例的课堂讨论。课堂讨论要跳出个案分析的圈子而上升到与理论的结合或者共同规律的总结。可以针对《千手观音》中的音乐的协调,还可以分析舞台色彩与演员着装色彩的寓意等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4)案例的总结分析。结合课程讲授,教师对讲授的舞蹈知识进行归纳,学生对案例的作用环节进行总结,并在课后进一步练习,教师通过课后模仿与练习,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课后总结一般包括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体验和感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映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使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考虑到高职舞蹈课的要求和特点,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案例的介绍尽量使用多媒体,多媒体鲜活和生动的特点,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氛围。
二是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不应该只注重案例表面的新颖性,更应该注重案例在训练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要使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正确认识舞蹈的特点,还要熟练掌握舞蹈演示的方法等,以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
借助于学案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发展能力为根本目的的主体性教学活动,它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迁移规律的作用下: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由学生去探究,学习的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寻找,结论由学生去总结.总而言之就是要尽可能缩减教师的讲授时间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和相互质疑.按认知结构理论来分析,迁移过程一般是使旧的知识结构进行改组,结合新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形成能容纳新知识的更高一级的新的知识结构.学生知识的习得过程也就是知识的迁移过程.
1导学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1培养学习能力,发展创造思维
导学案可以有效帮助高中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物理知识的状态,并保障物理教学课堂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高中生的物理自学能力.除此之外,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使用导学案也便于老师及时发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不足予以必要指导,并综合学生们的学习表现做出更客观全面的评价.导学案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培育提升.
导学案在吸引高中生参与到物理教学中时,之间的学习互动交流.学案导学增加了学习物理知识使得积极思考和有效交流,并实现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学案导学还可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流程的操作性和有序性,使学生能目标明确而又方向精准地开展具体探究学习.导学案不仅增加了高中物理的课堂容量,而且有助于提升实际的物理学习效果.
1.2突出主体地位,激发学习激情
新课标明确指出,应将过去错误“以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生为主”的全新定位关系.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学习活动的主体是高中生,物理老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协助引导者.导学案的高度自主性和参与性可以充分发挥高中生的主体作用,并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
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时间较为有限,学生也很难在一堂课内就理解并掌握众多的知识点.而使用导学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避免学生们萌生懒惰心理.在具体应用中,物理老师还可以精心选取有趣生动的导学案例,提升高中物理的教学趣味性.导学案使得高中物理有了少教多学的实现可能.
1.3注重方法引导,展现思维过程
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演算推理要求较高,基础记忆型的知识就可以不必复述,以免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在讲解物理题目时,老师就需要分出层次,重点指出学生自学时出现的缺陷即可,而不必讲解过细.导学案的鲜明特色就是强调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解决能力.
在使用导学案模式后,不少老师在批阅试卷作业时发现,学生们的自我思考和尝试解答痕迹明显增加了.虽然还是会存在一些漏洞或错误,但这是值得大力肯定和赞扬的.此时物理老师应当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完成解题思维的系统推演过程,以此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
2高中物理课堂导学案的教学模式
一般而言高中物理教学包括,新课的讲授、实验操作教学和复习课.如何将导学案结合在其中,必然会对高中物理教学起到促进作用,笔者通过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实践经验,探究出高中物理导学案运用的三种模式,分别是讲授新课导学案模式、物理实验操作导学案模式、复习巩固导学案模式.这三种模式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高中物理教学与导学案的结合,推进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下面将分别阐述:
2.1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新课讲授导学案模式
新课讲授导学案模式的基本环节为:制定学习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反馈信息,教师点拨,理清知识,构架整合,复习检验,迁移拓展.在导学案中,把高中物理知识问题化,通过解决问题来串联整个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一步一步慢慢地升华,有目的的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通过导学案科学的指导,学生接受知识,固化为自己的,并且在自己的头脑中主动重组和消化,进而构建起新的知识模型.
借用导学案的方式来讲授新课,将导学案与其他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整体地设计和规划,引导学生有序科学地学习,层层深入.特别是现代多媒体设备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有利于提供新的优势,为导学案助力,更好地发挥导学案的优势,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此外,为避免课堂教学的单调,弥补导学案的不足,教师可以相应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使课堂氛围得以更加活跃.
2.2高中物理实验操作课导学案模式
实验课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为:明确实验课题,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设计实验方案,问题探讨,动手实验,总结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过程,总结实验报告.在物理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掌握主动权,进行独立的实验,教师适当的指引和纠正学生即可,不能做过多的干预.在实验中尤其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嘴交流,在运用导学案来组织实施实验课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调控课堂,培养学生实验的习惯和态度,做到严谨有序,注意安全.教师在实验课中的导学案,不仅要遵循物理实验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还要保证学生操作的可行性.导学案的设置,要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验课导学案模式,应该注重学生的特点和实验的特点,导学案要和实验课有机地结合需要考虑不同的实验,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
2.3高中物理复习课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生物 导学案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53-01
“导学案”是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之一,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导学案”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让学生可以展现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这样才能够使“导学案”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生物思维的形成,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一、问题设置要合理,兴趣激发很重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学习应该从问题开始。教师在“导学案”中对于问题的设置要合理,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容易,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导学案”中的问题还要紧跟目标知识,让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动力。 例如,在学习“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的时候,教师在导学案中就可以设置下列问题: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共用的器官是什么?呼吸道的各器官有什么作用?肺为什么是呼吸的主要场所,这与它的结构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由简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可以一步步地走向知识海洋的彼岸,当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并一一回答出来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并且学生可以在不断地攻克难关中获得乐趣,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时间安排要得当,主动思考是根本
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是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的,经过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大脑就会在不断地思考中形成生物思维。在“导学案”的帮助下,学生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了,在“导学案”中,教师都会很清晰地给学生设置好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有的放矢。学生目标明确后,教师要对学生放手,让学生可以放飞自己的思维。当然,这需要教师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可以开动脑筋。“导学案”可以让学生知道学习目标,但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应该在课堂上思考起来,这是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的根本。
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的时候,教师就应该给学生恰当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细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学生刚刚接触生态系统这个概念,他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分析才能够回答教师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恰当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和分析,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思考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行主动探究。时间是学生利用导学案学习和探究的基础,教师要在备课的时候做好各种准备,不要因为学生思考的时间很长了可是还没有结果就打断了学生的思考,那样,学生的探究就会半途而废。导学案让学生思考起来了,可是没有时间的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不尽人意。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安排课堂时间,让学生有效地利用好导学案。
三、合作交流不可少,教师点拨是关键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学生要完成对于“导学案”的学习仅仅依靠学生自己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在学生进行了独立思考后,引导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交换思想,优势互补,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有时一个学生的观点可能会很偏激,钻进“牛角尖”,在其他学生或者是教师的点拔和引导下学生就会拨正航向,学生就可以朝着正确的方向去探究,以便更快地获得问题的答案,以达到探究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导学案上设置让学生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的实验环节。学生通过对馒头的细细品尝会感觉到口中有点甜,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现象让学生去思考: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我们假设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并与唾液有关,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们可以先进行自主思考,当每个学生有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探究,把他们的想法相互交流一下,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透彻,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并作出恰当的指点,这样学生在“导学案”的帮助下才会进步的更快。
四、随堂练习是必须,复习巩固是保障
在教师准备“导学案”的时候,教师在进行了讲解后都会给学生对当堂课所讲的重点内容设置相应的练习题,这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光学不练只会明白一些理论知识,让学生进行练习的目的就是复习和巩固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教师在“导学案”中就可以给学生先对本章重点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掌握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当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了了解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来开发学生的智力,扩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能力。例如:栽花或种庄稼时,需要经常松土,原因主要是什么?夜间,菜农适当降低蔬菜大棚内的温度,主要目的是什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提供了什么?等等问题,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都是很容易就可以完成练习的。“导学案”上的练习题有效地巩固了知识,而且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导学案”是新课改的一个突破,所有生物教师要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利用好导学案,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上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在自己的进步中不断地建立起来,这样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会越来越强。高效课堂就会得以实现,生物教学质量也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吴久宏.让“导学案”成为学生生物学习中的一笔宝贵财富[J].中学生物教学,2009.(10)
一、学案的编写
学案导学的前提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份优质的学案,而优质学案不是一蹴而就能完成的,是经过教师们认真思考,充分酝酿,集体研讨,反复修改而成的,它是备课组甚至是学科组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影响优质学案的因素很多,本文重点从三个方面对学案的编写进行了论述。
1. 学案的组成
学案内容一般包括:学习目标、课前导学、课堂学习(课堂探究)、达标测评、巩固训练、课后反思六个部分。“学习目标”就是选用学科组统一分解确定的课时目标,学案后续内容的安排、材料的选取、学法指导等都是围绕达成学习目标服务和展开的。“课前导学”就是将学习内容问题化处理,引导学生根据学习问题进行主动学习——即预习;“课前导学”是一个学习前置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是当前“先学后教”教学思想中“先学”的行动体现。“课堂学习(探究)”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预习中未能解决的学习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师生在课堂内重点着力的部分,是学案的核心。“达标测评”是根据学习目标要求,选择一些有针对性、典型性、递进性的习题,检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的完成情况。达标测评有两个作用,其一是通过做达标测评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其二是通过测评,了解学生达标情况,为后续作业布置和个性化辅导提供原始材料。“巩固训练”是根据课堂反馈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课后反思”是引导学生每一次学习之后,简单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课后反思内容有助于学生今后复习时,突出复习重点和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2. 学案的选材
编写学案的教师在叙述学习目标时,必须使用经过学科组分解后达成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课时学习目标,而且要真正理解和吃透学习目标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学习目标的导向、激励、调控和监控作用;然后再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学习内容的难度、学情的实际等选择合适的材料、例题、习题、测评题、拓展题等。在选择课本以外题例时,科组要求做到三选:先从网络或教辅资料选取基本符合要求的习题(海选),然后从海选的习题中删去不太好的习题(筛选),再从剩下的习题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习题(精选)。由于基础较差学生学习物理的整体能力不是很强,所以选题时,教师对那些综合性很强的难题、偏题、怪题、旧题等基本上不要选,主要选择能服务于学习目标的、与课本难度相近或稍微大一点的习题,或选择题干条件变化时又能产生新问题情境的习题,或选择题目有多个设问,且设问难度逐渐递进的习题等。
3. 学案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按下面三个程序编写学案:第一阶段是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安排好下一周学案编写任务,各课时学案编写教师根据学案编写要求,先进行独立思考,结合学习目标、教材、教辅、网络资源等材料,编写学案初稿,提前发给成员教师。各成员教师对学案进行分析和研究,做好集体备课时交流研讨的准备。第二个阶段是集中研讨阶段。由于各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尽相同,个人编写的学案难免有不足之处,需要集体研讨进一步完善。具体做法是:在规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内,先由学案编写教师重点讲述:①学案编写和设计的意图。②如何根据学习目标,组织、选择和使用相关资源。③编写学案时遇到什么困惑。④学案、课本教辅等的综合使用建议等内容。再由其他教师根据自己对本课时内容的理解,提出学案修改的建议,再由学案编写教师根据讨论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定稿,印发给教师和学生。第三阶段是各成员教师拿到定稿后的学案,再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对学案进行个性化的增、删、变、改等的处理,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的具有本班特色的优秀学案。
二、学案的使用
没有有效使用的学案,即使学习目标再明确,学案编写得再好,也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学案必须通过有效使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 学案的课前使用
一般在上课前两天将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学案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设置的问题,开始预习,完成学案导学部分的要求,阅读教材,思考学案提出的问题,并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学案上。课代表第二天将学案收集上交给教师检查。以学案为载体引导学生预习,改变了学生以前不愿预习、不会预习的不良习惯,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学案的课堂使用
教师在检查学生学案的基础上,基本上了解学生对学案内容掌握的整体情况,课堂教学中就能集中精力和学生一起解决学案中未能解决的重难点问题。解决重难点问题时,一般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如果不是很难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再进行适当的点拨;如果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可考虑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来解决问题;如果是很抽象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播放视频和flas等方式,展现物理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内容。如在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学生解答小船过河的问题总是出错,为此,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了小船过河的flas给学生观看:何时位移最短、何时时间最短,当水流速度增大时,船的速度如何变化等,再让学生思考或讨论相关的问题,就能较好的解决此类问题。利用学案解决重难点或疑点问题时,教师要尽量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课堂达标测评要限时完成,尽量当堂反馈测评结果,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为后续弥补未能达标内容和课后个别辅导提供第一手材料。
论文摘 要:传统的教学设计的对象是教师,而导学案设计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主要以学生为主,以 “问题促学习”的原则要求的认识不深,导致出现了一些设计的误区,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导学案设计上的误区,引导大家走出这些误区。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由于它是集教师“导案”,学生“学案”、“练案”于一体的“教学合一”的文本,因此承载了新课程“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体现了高效课堂教学系统要求,又集“导”、“学”、“练”、“测”、“评”等功能于一体,所以导学案教学法受到了教师的重视,然而由于对高效课堂认知程度不同,对导学案的设计中以 “问题促学习”的原则要求的认识不深,导致出现了一些设计的误区,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导学案设计上的误区,引导大家走出这些误区。
误区一:导学案设计教案化
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它是以教师为中主,强调的是“教”的设计;导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导学案设计时,要站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不是站在有利于教师“教”的角度来设计。通过设计具有探究性、层次性、情境性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旨在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导学案设计时受教案的影响很深,并不能一下子“脱胎换骨”,设计出来的导学案要么是教案的翻版或“粗加工”,要么是教案与学案的“杂糅”,最后搞成了“四不像”。比如教师的导入新课,教材的分析,教学环节的过渡等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耗费了很大精力,即干扰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也导致学习的低效。
误区二:导学案设计习题化
有些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将“知识问题化”误解为“知识习题化”。首先这是对“问题”和“习题”两个概念认识不清导致的。“习题”一般是条件充分、结论确定、解法典型、供巩固知识和训练技能所用。而“问题”不仅包括教科书上的习题,也应包括那些来自实际的问题;不仅应包括“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也应包括“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不仅应包括条件充分、结论确定的问题,也应包括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和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因此,两者的外延、所要达到的学习目的大不相同。
从性质上看,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而由教师帮助学生设计的集“导学”、“导思”、“导练”、“导评”、“导测”等于一体的全程性学习活动方案,是最终形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载体。而习题或考卷则仅仅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技能的一种反馈手段。
从内容上看,习题只是导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教师将“知识问题化”误解为“知识习题化”,所以,他们在设计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设计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教辅资料,于是这种有着丰富内涵的导学案被异化为练习题的堆砌,完全丧失了导学案的价值和功能。其结果就导致了学生对照课本抄答案,学生合作找答案,课堂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教师如果按这种“假导学案”进行教学,不仅起不到导学案应有的作用,也会泯灭学生的学习偿趣,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毫无用处。
误区三:导学案设计“问题肤浅化”
问题肤浅化主要表现在
1、问题设计缺乏探究性,没有探究价值,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2、问题设计缺乏开放性。由于设计的问题过于封闭单一,答案唯一,学生对照课本直接就可以找到结果,这类问题不利于课堂上的生成。没有生成性的课堂也就没有生命性,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3、问题设计缺乏深加工。教师就教材教教材,设计问题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表层传递出来的信息,而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拓展提升,所以设计的问题往往思维含量低。我们主张教师使用教师只是将它作为一个好的例子而已,教师的作用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学会整合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二度二发和加工处理,生成好的问题。4、问题的设计过于零碎化。这是对问题“层次化”的误读。问题“层次化”的设计用意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识记类问题、理解类问题、应用类问题、拓展类问题等,或者针对那些难度较大无从着手的综合性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实行难度分解分层,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或者达到不同的“学习顶点”。但这不等于将问题“零碎化”,就像传统课堂上的“满堂问”一样,教师一问到底,实际上很多都属于无效提问。这样设计的结果会阻碍学生对知识系统的整体构建,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误区四:导学案设计共性化
一份导学案的产生,通常要经历个人“初备”(形成“初案”)——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个人“复备”(形成“个案”)——课中“续备”(形成“续案”)——课后修订的过程。可以看出,这个过程是一个开放性、互动性、创生性的过程。从集智备课(形成“共案”)到个人“初备”(形成“个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但由于教师集智备课行为的不规范或者管理不到位、教师认知上的偏差等原因,导致备课环节被简化。有些教师将集体研讨的导学案直接拿来供自己班级使用,势必导致导学案的共性化与所任班级的差异,这种差异将会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造成损失。更有甚者,集智备课活动被继续简化成个人分工备课,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就更大。
导学案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方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也就是既要解决好n个学生的问题,还要 n=1要的问题。让学生优生“吃好”,让学困生“吃饱”,给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的“自助餐”,让每一个学生能通过导学案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找到自我,发展自我。
避免导学案共性化,就要进行集体研讨下的个性化设计,在进行学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次设计。即前面所说的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问题,分层设计达标检评等。这样设计出的导学案才具有针对性,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误区五:导学案设计提纲化。
这也是导学案设计初期容易产生的误区。一是缺乏问题意识,没有将学习内容加工处理成问题,只是列出了本节课的学习提纲。对学生学习没有太大帮助;二是受传统导学方式的影响,比如许多教师资料往往在每堂课内容学习之前设计一个学习提纲。这些提纲只是起到对知识梳理归纳的作用,并不是对问题的设计,完全起不到导学案应有的作用
总之传统的教学设计的对象是教师,而导学案设计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主要以学生为主,因此导学案设计应当关注的是每位学生的发展,应当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应当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全程性指导、调控,应当关注的是合适的学习策略选择,应当关注的是课堂的动态生成。
参考文献:
[1]何灿华.改进教学方式培养探究能力[j].化学教学,2003,(5).
(1月13日《京华时报》)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举办“孝敬文化节”,按理说应该是件好事儿。从新闻报道来看,参与的学生和家长,都觉得“学校这么做,效果很好,让他们感动”。然而,专家和舆论似乎不这么看,一来质疑这是“搞活动、作秀”,孝敬文化不是一个“节日”就能够建立起来的;二来质疑跪拜仪式违背“相互尊重、人格平等”的现代权利观念,这种方式违背了孩子的意愿,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在一个多元的社会,有异见很正常。对举办“孝敬文化节”的学校来说,也应该重视所有的异见,并吸纳其中的合理建议。对质疑者来说,质疑往往比建设更容易,更容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片面但深刻”的形式出现。但是,建设需要承担责任,而质疑往往不需要。所以,建设者应该淡定,要对异见进行鉴别;而质疑者,也应该尽可能做“建设性的批评”,而不应该为了质疑而质疑。
将“孝敬文化节”质疑为“活动、作秀”,也没有错,但问题是,究竟有没有“活动、作秀”是必要的,如果没有,那么,我们所有的仪式都应该取消。仪式是有作用的,至少可以起到提醒、倡导、营造氛围的作用,但仪式不是万能的,以“孩子的恒久孝心、孝行”来质疑“孝敬文化节”本身,就是“矛”和“盾”没有对上。如果要否定“孝敬文化节”,应该的逻辑是论证它有弊无利,或者弊大于利。
至于说“孝敬文化节”中的跪拜、汉服,我们在批评的时候,不应该忘记这是在“节日”上,而不是在平时生活中,具有特定条件和情境。实际上,古往今来,纵横中外,所有的正规仪式,都并非完全生活化的,都有其特殊的形式。意义其实很简单,就是要通过仪式中的“另类”来震撼心灵,让人们记住,并唤醒和激发人们的思考、反省。当然,在“孝敬文化节”中,是否有更现代、更好的替代方案,是另一回事情。
【关键词】学案导学初中物理应用策略
一、学案导学概述
所谓的学案导学指的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真正实现了传统课堂关系的互换,教师成为了指导者。学生成为了主体,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物理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引导学生通过编制有效的“学案”来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学习,以确保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养成主动求知的习惯,进而为学生物理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综合物理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做出相应的贡献。
二、学案导学法应用于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1.学案导学法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弊端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我们一直采用教师讲课和学生学习的方式。被动式学习使得学生越来越不了解物理学习的价值。学案导学法的应用不仅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而且打破了教师单以灌输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法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向,减少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为高效物理课堂的实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整个学案导学法的应用中,学生不仅可以独立完成学习,而且还能独立地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而且教师还坚持了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两方面的配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也确保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与物理教学进行了结合。3.学案导学法的应用可以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案导学法的应用中,可以组织学生独立学习,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的价值,还可以维护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效率。
三、学案导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1.学案导学法在课前问题中的应用
学案导学法的一个重要应用方面就是引入问题。在课前教师需要对学生们进行下一节课程所要讲解的相关内容预习的要求。初中物理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抽象的。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更好的理解课本中的知识。通过预习学生可以知道在本课程中将要学习什么样的物理知识,对于课堂任务所有的问题能够有一个大概的思考方向。比如:在讲“机械能、动能、势能”相关知识点之前,某位教师先给学生们提出了预习的要求,在下一节课开始的时候,为了验证学生们的预习效果,他在班中挑选了两名同学进行问题回答,他让学生们将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本概念进行描述之后,再将这三种能量的内在联系进行解释。通过这一提问环节,他基本就可以掌握学生们的预习情况,在预习的要求之下可以对学生们的学习起到一种督促的作用,学生们不得不进行学习;有了之前教师的提问,学生们在预习的时候也更加的有针对性。采用问题导入的形式进行辅助教学,可以让老师及时掌握班里学生预习情况,在讲课的时候能够抓准课程的侧重点,将提问环节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更加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解决,另外学生们通过预习的机会也可以更快的找到课本内容的侧重点,可以使他们更快的理解和学习知识,这对于初中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方面是很有帮助的。
2.利用学案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肯定了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平等的事实。为此,在学案的练习设计时应掌握不同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层练习。学案导学的分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设置学案时,教师将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学案进行分类。重视针对性,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分层教学,使各学生在各自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逐步建立自信和竞争意识,逐步完善,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学案的分层不仅保证了教学大纲要求的实施,而且为能力较弱,智力发育较慢的学生提供了辅的学习,以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让尖子生以及部分中等水平学生适当超过大纲要求,以达到超越的目的。物理教师在进行计算专题复习学案设计中,一般可以对一条公式分层设计5道相应练习题,让学生选做二至三题,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计算复习中,我就设计了的五道题,第一道题“填写出公式,并写出该公式的各物理量及单位(用填空形式进行),计算某人用一动滑轮提物体,有用功是60J,总功是80J,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第二道题“用一动滑轮把30N的物体提高2米,所用的力是20N,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第三道题:“用动滑轮提30N的物体,所用拉力是20N,该动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第四题:“用机械效率是80%的如图滑轮组(图中滑轮组是三条绳子)把60N的物体提至2米处,拉力应是多大?”第五道题:“用机械效率是80%的动滑轮提一物体至2米高处,所用拉力是100N,若忽略摩擦,则动滑轮有多重?”在课堂上,我通过这种分层次的练习,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跳一跳,够得着”,后进生“消化得了”,使全体学生各有所获。
3.学案导学下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环节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实验课占有很大比例。通过物理实验,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技能,可以帮助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独立探索的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实验能力也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引入指导课程,可以全面客观地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实践能力,满足探究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的客观要求。物理实验的特征在于许多变化和短暂的实验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观察物理实验,从而达不到物理实验课程的预期教学效果。导学案的运用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它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验重点、实验观察要点明确地展现给学生,大大提高了物理实验课堂的时效性。
一、“先学后教”――编制导学案的立足点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应围绕学生的学情开展,那么首先就必须知道学生在这个知识点上有哪些是可以自主消化的?哪些是存有疑惑的?哪些是需要指导?
编制“导学案”旨在让学生先学后教,让学生先学,即将课堂的重心前移,探究活动提前到教师正式学习教材内容前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里涉及到两个环节:首先,教师系统地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具体学情,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置具体的问题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和经验.其次,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情境,从原有知识经验出发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生生互动,相互合作、交流,促进对问题认识清晰化,同时存疑设问,让课堂知识学习有一定指向性.教材中的生物知识已经程式化,是经过实验检验的规律性知识,大多属于结论性的知识,将这部分内容后移即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在分析生物现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和规律的自我认知,不过学生的探究结果有可能是片面的,有可能与教材中的内容有一定的差距,教材后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为充分地体验探究过程,最终回归到教材知识的学习,实现对零碎知识、经验的梳理,实现知识的有效内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借助于“导学案”引导学生先学,教师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施教,无论是“教”,还是“学”的活动更有目的性,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如果说吃透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是很好地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话,那么探究前置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了生物学习的过程,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而且在新知识探究的过程体验中,学生从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出发,无论是自主探究还是合作学习,学生都会投入最为真实的情感,自己去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提高生物学习的主体参与度和积极性,除了学生方面,对于教师来说采用“导学案”组织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模式,每节课都要去认真地分析学情和分析教材,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意识,有利于“四基”教学效果的有效达成,同时实时监控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的理答能力和教学智慧在这个环节得到充分地体现,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发展,师生双赢,共生发展.
二、导学案的编写要求及案例分析
导学案的组成应相对固定,同时应根据每一课时的具体需要灵活地编写,我们对高中生物的导学案设计和编写一般有如下的要求:
1.明确学生学习目标
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意目标,能力目标等,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明确的目标.
例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导学案中,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学习的目标:
⑴说明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比较各方式的异同;
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
2.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知识结构包括教材体系、单元知识结构和课时知识体系等.平时的新授课主要是课时知识体系的编排,编排要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填空、表格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从结构和细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学生看书做答的过程,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上课时老师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
知识结构的给出有利于学生在宏观上把握所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相关知识介绍和实践应用情况的介绍,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本身的价值,并能使学生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导学案中,通过如下表格比较的方法,一方面学生通过预习的形式,让学生完成表格,另一方面也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出入细胞的物质举例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是否需要载体蛋白质是否需要消耗细胞内的能量出入细胞的物质类型
甘油
进入红细胞的葡萄糖
进入细胞的K+
3.指导学习方法和策略
导学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通过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促进了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
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导学案中,指导学生对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异同进行比较,然后根据事例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提供适当的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主要包括课堂活动(练习),课后讨论(思考或练习)等,训练题的设计,要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练习有的在课上完成,有的是课下作业.题不求多而求精,以巩固所学,培养能力,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进一步明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目的.
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导学案中,练习分三部分,一部分是例题形式出现的,用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部分是要求课堂当场完成的,用于检验学习效果的一般是填空选择等形式,要求和难度都比较切合教材;还有是课后训练的,用于巩固和提高的,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导学案教学的两点体会
1.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导学案教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学生装的弊端.不仅能充分体现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课堂给学生,还激情给教师.
关键词:导学案;生物教学;课堂运用
一、导言
导学案是教师对课时或单元教学内容从目标确定、组织方法、学法指导、评价方法、教与学的反思等总体规划与学生活动、学习策略、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和监督相结合的教案与学案的统一体。导学案教学法的教学精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学案”教学法符合课标要求,教学实践证明该教学法是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导学案的特点
(一)知识整理是学案的重点,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二)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它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三)巩固练习是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对探索性的题目进行分析解剖、讨论探索,不仅能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四)阅读思考是学案的特色,可根据材料内容进行阅读思考,也可为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兴趣,设计一系列可读性强、有教育意义的材料,诸如所教内容密切相关背景、话题等。
三、导学案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导学案基本基本环节包括学习目标、自主学习(预习)、精讲点拨(教师对重点的讲解)、达标测试几个部分。现以人教版八年级(初中二年级)生物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为例: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了解、掌握变态发育的概念、变态发育的四个时期及各时期的特点;了解常见的动物。
2.通过预习了解、掌握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不完全变态发育的三个时期;了解常见的动物。
3.理解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异同。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是掌握变态发育的概念、变态发育的四个时期及各时期的特点;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不完全变态发育的三个时期。
2.难点是理解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异同。
(三)学习过程
1.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相见时难别时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尽成灰泪始干。然后提出问题并解释:春蚕真的如诗中所说,吐丝完毕生命就结束了吗?从个体水平看,生物体的寿命都是有限的,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从整个物种来看,生命总在不断地延续和发展着。同学们知道,被子植物通过开花、传粉、受精、结实并产生种子、种子萌发繁殖后代;细菌通过分裂生殖后代,真菌通过孢子生殖后代。哪么动物界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方式呢?
2.自主学习(预习)
(1)认真观察家蚕在各阶段的形态特点,将各图按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进行排列,并填写在课本第九页的横线上(以图的序号排序)。
(2)比较家蚕的幼虫、成虫、蛹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填写下表。
3.精讲点拨
通过上表比较,家蚕的幼虫和成虫无论形态特点还是生活习性都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在幼虫和成虫之间经历了一个重要时期—蛹期,生物学上把像家蚕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之为完全变态发育。
4.达标测试
(1)家蚕的一生要经过 、 、 和 四个时期。家蚕通过 方式产生后代,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 发育,以这种方式发育的昆虫你还知道 、 、 、 。
(2)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 、 、 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 。如 、 、 等。
四、结语
导学案是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导学案,能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进步,自学、合作学习成了主要的学习形式。课前学生们预习,准备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享受着自学、合作带来的学习成就感;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享受着学以致用的乐趣;合作交流,互相促进,在合作学习中既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还能拓展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可机械使用导学案,需要对书上的内容加以整合。教师在备课时,将简单问题调整合并,相对复杂的问题加以分解、细化、删减,对知识重难点加以讲解。
参考文献:
1.肖川.懂仲文.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