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心里健康总结范文

大学生心里健康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心里健康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心里健康总结

第1篇:大学生心里健康总结范文

作为一个现代的大学生,值得我们关注不仅必要控制今世科学技巧,具备强健的体魄,而且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康健的心理素质。不管何时我们都应该有康健的心理,这样我们能力做好我们想做的事,康健的心理对我们的影响至关紧张,我们必然要关注本身的心理变更和反映。

我校开展本次大学生心理康健运动月“心”漫画和手抄报运动,进一步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代价看,增强同学们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心理康健的自我教导意识,同时也进步了同学们制作漫画和手抄报的才能。此外,这次运动还营造了积极康健向上的校园文化,我们积极开展一系列以“心理康健”为主题的心理教导运动,此中,同学们对照喜欢“心”漫画和手抄报比赛,各班同学们都积极介入作品杰出纷呈、诙谐风趣、选材新颖、主题光显、将本身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漫画和手抄报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取得了较好的鼓吹心理康健教导后果。此次运动,同学们收集各类材料、图片,制作程度有所进步,参赛的同学们语言表达比以前更流畅了,写作程度也在步步进步,同学们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同时,制作漫画和手抄报也能扩张学生心理康健的知识面。对付这些优秀的作品,我们在课堂里进行展示,真正做到引导我校学生从建立心理康健的意识。

心理康健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成长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做出优越的适应,并且充分施展其身心潜能。“心理康健日”运动便是要倡导同学们爱本身,珍爱本身的生命,把握本身的机会,为本身创造更好的成才之路,并由珍爱本身成长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本届心理康健月运动,让同学们在普遍介入的历程中,正确地认识了自我,感想感染了互动,学会了感德。从本次运动来观,运动开展很顺利,获得了同学们的承认。收到了很多优秀的“心”漫画手抄报作品。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纪律和想象力,同学门能创作出本身的“心理康健教导”漫画和手抄报作品,会结合我校的特色,在运动中和学习中学注重立异形式,机动地将翰墨和绘画穿插起来,本次运动的举办,真正做到晋升我校学生心理康健的有力道路。真正让学生做到各人介入、个个着手,让学生在运动中各人受到心理康健教导。其次,可以观出同学们的学习态度都很认真,作品书写规范,设计的漫画和手抄报题目新颖、选取有关切理康健知识的内容富厚、搜集的材料也具有代表性、主题光显,具有很强的实际利用意义。

第2篇:大学生心里健康总结范文

在大学生活里,我们要度过4年,在不断学习生活中,大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虽然不是很突出,比例也不高,但是这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大学生受教育多年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都得到不少的提高。但出现一点问题我们也要关注。

一、活动背景

据调查,在我国,存在一定心理困惑及轻度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比例高达25%-30%,而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咨询、讲座、宣传展等方式来帮助广大同学,这些方式已不能满足广大同学的要求。因此我材料120126班开展心理主题班会活动,让心理教育走进班级。

二、活动目的

1、 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营造大学生关注自己心理健康的氛围

2、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为了活校园文化气氛,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创建和谐校园

三、活动宗旨

提高班级凝聚力,构建和谐班

四、活动主题

我爱我,与幸福同行

五、活动方式

主题班会

六、活动时间

2013年5月5日星期日

七、活动地点

A栋108

八、活动过程

1、 由班长向大家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的由来。

5·25”心理健康日的由来:“5、25”是“我爱我”的谐音,是2000年5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发起,北京十多所高校响应,目的在于呼吁学生关注自己心理健康的一次活动。此后,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办公室向全国大中学生发出倡议,确定每年的“5月25日”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2、 提问同学们什么时刻你会开心的笑

3、 选出3队同学进行“心有灵犀”的游戏,游戏前问他们组成一对的原因。(游戏规则:由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下物品名称,一位选手背对黑板,另一名面对着他用肢体语言向他描述,直到选手说出该物品。说出物品最多者获胜,有奖励哦)

4、 组织同学讲出其他同学的优点

5、 玩鸡对鸭讲游戏(最少要有四到五个人玩,人越多越好。每个人发一张纸。每个人在纸上针对另外某个人写下问题例:小王的头发为什么那么短?)。写完后丢在一个大碗里面。每个人轮流抽,如果抽到自己写的就丢回重抽。随意想一个答案,写在另外一张纸上。答案丢在另一个碗里,问题自己留着。问题抽光、答案写光后,开始玩:每个人轮流,先念出自己手上拿的问题,

再从碗里抽一张答案,念出来(抽到自己原来写的答案就丢回重抽)。

6、 由班主任总结发言

九、活动意义

第3篇:大学生心里健康总结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一)积极心理学概念

从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上面来看,它是西方心理学界的一个新兴概念,已经有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是这股研究风潮的引领人,他们对于积极心理学的定义是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对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进行探究的科学学科,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积极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类具有积极性质的品质,主要针对的就是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就是较为完善的实验以及测量方法,对人类的力量以及美德等等一切积极的方面进行探究,我国许多学者都对积极心理学的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开始将此理论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

(二)积极心理学课程特点

积极心理学所主张的是应该要对社会中的普通人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的内容就是在良好条件下,人类如何生活和发展,那些具有潜在能力的人是如何充分发挥自己所具有的能力等等方面。这与其他课程相比,积极心理学更加的注重实用性,灵活性跟互动性,师生之间的沟通可以给学生的成长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除此之外,老师还要教导学生如何把在心里健康课上学到的东西用到生活中来,来改变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水平,大学生心里健康课程就是借鉴书本上的知识,来应用到生活中,借其之长补自己之短,并且还要做到能够让学生寓教于乐,从而收获累累硕果。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为学生创设出快乐的课堂

所谓的快乐课堂也就是要开开心心的教,开开心心的学,通过把教师以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来把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气氛形成,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教师和学生就能够享受到其中的快乐,就能够感受到幸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要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鼓励以及相互帮助这样的良好氛围营造出来,并结合学生的各种不同心理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要鼓励那些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尽可能多的发言,以此来鼓励并带动整个班级的共同进步。另外,可在课堂上的教学、课间的游戏以及课后的交流等等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途径,来最大限度的把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出来,来把学生学习的动力有效提升,最终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做好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

这一点,就是要针对教师实施培训,帮助教师正确的形成自我认识,教会教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教会教师积极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并在此基础上,促使教师能够自身用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学生,能够用自身积极地情绪来干扰学生,能够用健全的人格来感染学生。

(三)做好对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工作

对于这一点来讲,主要就是要求学校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方法,来尽可能多的把心理健康常识宣传给学生的家长,通过此,来促使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以及心理规律引起关注。让家长知道,对于性格比较叛逆的学生,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做到循循善诱,要有耐心的对其进行辅导,切不可急躁。通过学校向家长的宣传,来把学生的开心且快乐的家庭氛围营造出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快乐,从而帮助学生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最终促进学生健全心理以及完整人格的形成。

(四)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对于学校来讲,应该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地培养,来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的激发出来,来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出完善,来把学生的心理压力缓解,来帮助学生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做好,最终让学生能够开心快乐的做人,能够兴高彩烈的生活,能够快快乐乐的生活,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观,从而为自己人生的积极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全社会的问题,需要全社会来共同的关注,对于学校来讲,应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来面向教师、面向学生以及面向家长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第4篇:大学生心里健康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宿舍;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55-02 

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方面,宿舍成员之间都会形成各种交往关系,而宿舍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谐与否将对宿舍成员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人际关系不和谐会对大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困惑与精神压力,排解不当就会产生一系列社会悲剧,给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将宿舍视为是“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根据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适用,宿舍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满足第四个层次的需要,即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可以让大学生对宿舍产生一种归属感,并赋予宿舍特殊的感情。由于大学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群体所要面临的主要人际关系,因而其具体表现将体现出个体对社会整体的价值标准。近年来,大学生宿舍冲突事件接连发生,其社会影响不禁让我们为之咋舌,引人深思。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开展了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研究。许晓群等学者以江南大学为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他们主要使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该校的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显示,59.2%的学生认为室友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能够共同分享喜悦与悲伤;有一半的同学曾经嫉妒过室友,而这些同学中,处理这种嫉妒心理的方式也不同,30%的同学会把这种嫉妒隐藏起来,在外在行为上不会表现出来,只是保留在心里,也有不少同学由于对室友的嫉妒而公然顶撞室友或者产生冲突。从以上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学宿舍人际关系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各种因素所造成的个体差异使得大学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容易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各种冲突,致使一些恶劣事件的发生。例如,2013年发生的复旦大学宿舍“投毒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际关系不和谐,又没有得到合理及时的解决,久而久之,这种不和谐关系越发深化,致使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以致出现过激行为而不能自我控制,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二、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 

对于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其一是主体自身的主观因素;其二是外部的客观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又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个体之间的差异。大学宿舍具有特殊性质,它不像高中时,宿舍成员比较单一,大学宿舍的成员来自祖国各地,本身具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历,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作息时间。有些同学不注意生活细节,由于粗心大意而对其他同学造成了困扰,如若不能互相理解包容,时间久了就会彼此之间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冲突的出现。其次,心理上的不成熟。大学生还处在各种价值观念的形成与认知阶段,这种心理不成熟的情况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他们无法妥善处理自身个性中所带有的自我中心主义、个人主义,以及自卑与自傲、谦虚与嫉妒、猜忌与闭锁等心理特点,从而产生一种对人际关系的片面认知,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继而导致其行为具有明显的冲动性。而且当前大学生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其个性中的那种独立自我思想根深蒂固,对于大学宿舍这样一种团体生活会有各种不适应的症状,也容易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最后,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的缺乏。有一些同学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独自生活过,他们太依赖父母以至于在处理各种人际问题时往往只凭直觉、情绪和经验,不具备为人处世方面的基本技巧,当面临人际关系问题时,无法采取正确的缓和措施,而是尴尬、僵持、搁置,最后导致关系的激化。其实,很多小问题只要当时处理得当,就可以轻易化解矛盾,而大学生往往就因缺乏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而导致一些不该发生的现象发生。 

三、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大学,学生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会对其思想产生影响,外部客观环境包括社会变动、经济发展、竞争加剧以及环境变迁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很多大学生会产生人际交往、就业压力等多方面的困扰,都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例如有些大学生过于紧张、情绪低落、自我封闭以及对前途极度焦虑,这些都是不能自我排解烦恼的后果。而大学宿舍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无疑会加剧这些心理焦虑进一步发展,并且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不恰当的发泄这些心理压力,例如与舍友争吵甚至产生肢体冲突等,使这些心理压力进一步发展为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过激行为。但是,如果在大学宿舍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可以有效缓和甚至化解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学宿舍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而心理健康又是和谐人际关系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而相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又是造成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张冬梅等的调查分析显示,宿舍人际关系可以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宿舍人际关系和谐与否对幸福感因子中的焦虑感、满足感、抑郁或快乐的心境、控制感、精力有预测作用。所以,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不能离开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和谐度问题的研究。 

四、提升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1.完善宿舍管理制度。大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可以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的规范作用,而建立有效的宿舍管理制度,首先要加强宿舍管理队伍的建设,如充实学生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其自主服务功能,使其与辅导员队伍和宿管队伍之间形成联动机制,并确保三者之间责任分明、各司其职。同时,要提高辅导员以及宿管人员的道德文化素质,使其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矛盾并给予及时调解,避免矛盾激化。宿管人员要善于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并懂得如何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要与同学之间拉近距离,对于有困难的同学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其次,由于大学宿舍内悲剧事件的频频发生,学校应建立健全基于宿舍、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的三级人际冲突及危机干预机制,做到对问题的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并及时反馈教育成果。具体来讲,可在每一个宿舍设置一名寝室长,由寝室长负责将不能协调的激烈矛盾向辅导员禀告,如若辅导员劝解无效,可以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及时对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化解,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悲剧事件的发生。 

2.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当前学校对于学生宿舍的整体情况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普遍认为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而宿舍只是一个休息的场所而已。正因为这种错误的观念以及对大学宿舍文化建设的忽视,而使得悲剧一再发生,所以,必须重视寝室文化建设工作。目前,有些学校虽然意识到这一点,但真正尽心努力改善的却是微乎其微,故而实质上没有产生多大的效果。例如,有些学校将某一日期定为寝室文化节,同学们会为这个节日做各种准备,而节日过后又都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可见,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必须制度化、规范化,并且要将这种良好的文化气氛保持下去。同时,要开展多样的寝室文化评比活动,设置月度和年度最佳寝室等称号并给予奖励措施,使宿舍成员自觉自愿地为寝室文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每个同学心里都有这样一种意识:“宿舍是我家,我爱我家”,适当的时候可以将这样的意识转变成一种口号或信条,使其在每一位同学心中根深蒂固。 

3.强化宿舍人际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立,使其成为每位“新”同学必须认真修读的一门课程,在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教育资源的同时,提高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和处理能力,培养其坚强、理解和包容的心理品质,加强他们对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使其在发现自身问题以后能主动去寻找解决办法。其次,要开展以人际为主题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并鼓励他们把自身遇到的人际方面的问题讲出来,让大家共同讨论、共同解决。有些同学可能出于自身性格的原因,虽想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却总是迈不出那一步,所以,通过学校组织并提供这样的平台,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最后,要针对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进行不定期的问卷调查,发现有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情况时要及时告知管理人员,并在专业心理专家的协作下,调解并解决问题。 

五、结语 

现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宿舍悲剧事件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前社会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除了学习方面的要求外,是否也应该对于其在生活、道德、人际关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提升大学宿舍人际关系以及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出一点贡献,使大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能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黄俊虎.大学生眼中的宿舍人际关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2]丁剑.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第5篇:大学生心里健康总结范文

关键字:大学生 间歇性失忆 对策

一、大学生突发间歇性失忆的潜在因素

导致当代大学生间歇性失忆的因素从何而来?概括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其一,是家庭、社会、学校等外在因素;其二,是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包括大学生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一)外在因素

1、家庭教育的忽视。受传统家长制观念的影响,大部分的学生父母在对自己的子女教育方面,经常采取传统的家长式教育方法,动辄对子女打骂、训斥,这种简单粗暴的中国式教育方法极易对孩子造成潜在的负面心理影响,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中的孩子,在性格上容易形成暴躁、易怒、敌对、固执、焦虑、猜忌、多疑、抑郁、自卑等诸多对孩子成长不利的特质。此外,在子女经历过万人独木桥的拼搏,顺利考入大学之后,家长们便放松了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只是一味注重的满足子女经济上的需求,而缺少精神和心灵上的关怀,能抽出时间坐下来与子女进行心灵上的交流更是一种奢求。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都上大学了,能够很好的处理自己的问题,而且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家长们也从不会怀疑自己的子女会在精神上出现什么不良的症状,而这些都造成了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埋在自己心里,无处诉说和寻求帮助,久而久之,伴随着内心的压力逐渐增多,便会产生各种问题。

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一直以来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家庭教育在子女成长的整个过程中都起着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作用。概而言之,家庭教育具有持续性和持久性。在大学阶段,虽然子女和父母实际接触的少了,和父母之间的现实距离远了,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却不可中断。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一种延续,但又具有其独特性。这主要体现在,在大学阶段,自己的智力发展已经成熟,也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此时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更多是的一种情感的关怀和价值观的引导,此时家长要配合大学辅导员,多多关注孩子的成长状况,及时沟通和了解,配合学校、社会等对孩子进行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些都要求家长不要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配合学校和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特点,为学生做好心里要理的疏导和调节工作。

2、学校教育的缺陷。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由于竞争的加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猛然发现大学的生活远没有他们想象中的美好和轻松。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又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其心理压力不言而喻。[1]同时,诸如校园环境与生活条件不如想象中的理想,也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

3、社会环境的影响。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潜在的各种社会问题也逐渐的凸显出来,相较以往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压力也在逐渐增大。生活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中的大学生,自认也免不了为社会的各种因素所干扰和影响。在自身价值观尚未处于成熟之时,大学生极易产生对学习无用论的盲目支持和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极度追捧,在大学里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丧失了不断奋发进取的斗志。在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人格上的缺陷逐渐凸显甚至被放大,形成一种在心里的认识误区和精神上的隐患。

(二)内在因素

当代大学生在年龄层面上都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90后",他们个性鲜明,性格追求张扬,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时常会感觉到"理想的丰满"和"现实的骨感"之间存在的那种无法跨越的鸿沟。他们追求理想状态的生活,无法理解这种落差存在原因,心理矛盾和心理困惑会时常困扰着他们,在精神压力超出他们承受时,极易诱发心理和精神上的疾病。

1、情绪易受外界干扰,情感容易波动。在进入大学后,这些个性鲜明、性格张扬的90后们,不断的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在不断的自我追寻和自我求索中经历着种种内心矛盾和焦虑,时常会感觉到人生的迷茫和无助。90后的青年学子们情绪易受外界干扰和左右,容易迷失自己对事物的客观判断。由于追求自我的实现,因此他们有一种很不服输的倔强个性,好面子、自尊心强,致使他们不愿意将自己内心的困苦和焦虑向同学和朋友诉说,缺少情感的安慰。在这种强烈的情感需求与内心封闭的矛盾中,他们内心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而这种矛盾一旦走向极端,便极易诱发各种心理障碍。

2、心理承受能力弱,无法实现自我调控。[2]90后的青年学子们虽然个性鲜明、性格张扬,但却有着致命的缺陷--心理承受能力差。在面对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压力时,不少大学生逐渐暴露出一些心理上的缺陷,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面对挫折和困难容易走向极端,自我调控能力差,对挫折缺乏应有的承受力,只向往成功,但惧怕失败。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从不从自身寻找原因,而倾向于抱怨社会或者命运的不公,往往将原因归结于他人身上,埋怨他人故意和自己做对,心灰意冷,精神不振,呈现出一种"天妒英才"状态,由此形成一种萎靡不振、抱怨社会的消极的心理状态。

3、学习目标不明确,无法快速融入大学生活。在中学到大学这种阶段性的转型过程中,不能快速寻求并树立下一阶段的方向和目标,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焦躁和迷茫,面对大学生活感到无措。大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只是起到一种辅助和引导的作用,这显然与中学阶段的"填鸭式"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异。大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培养学生自我完善和创新的过程,而且大学已普遍摒弃了中学那种标准答案式的考察方式,更多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察,这必然会要求大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予以的转型和改变。而这种转型和改变的突如其来会让初入大学、毫无防备的90后青年学子们感到焦虑和不安。而且能够顺利考入大学的学生们,在中学阶段都是各个学校或者班级的佼佼者,经常会得到老师的赞许和同学的羡慕,但在进入大学之后,会突然感觉自己在中学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自己由佼佼者变成了大学里普通的一名学生,心里不免会感到失落。

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诱发的失忆是家庭、社会、学校、成长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任何相关方面的不足或影响,都极易引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诱发间歇性失忆症状的产生。

二、大学生间歇性失忆的表现

1、间歇性失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前期外在表现通常并不容易被外人察觉,甚至患者本人都意识不到自己的内在情绪或记忆力已经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初患间歇性失忆的学生一般表现为,容易忘了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因此,这类学生通常会很刻苦的去学习,但却记不住所学过的内容,而且这类学生往往把记不住所学内容归因为自己不够努力,为了能够记住所学东西,便会对在学习和生活上对自己极为苛刻。而结果是,越对自己要求苛刻,便越是无法提高学习效率。如此循环往复,就在无形中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孤僻、自卑甚至精神恍惚的状况。由于这类学生对自己要求极为苛刻,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会有轻度的自残行为表现。

2、这类学生在生活中由于性格孤僻,不喜与人交谈,表现另类,往往缺少朋友,在内心深处却非常需要得到他人对自己努力地认同。因此他们经常会以一种貌似成熟的心态看待周边的人和事,有时甚至会表现的像是一个看破红尘的高人,以一种盲目自信的状态曰,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懂得……其实自己什么都不懂。

3、这类学生会对一件事物一直重复,或一次次地问同样的问题,或一直认为没吃饭而要求再给。对自己说的事会张冠李戴,或编造故事来塘塞。对自己已写下来同意做的事项无法好好地执行。行为渐渐失控、易激动,怪异及到处游逛。服装不整或不合宜或每天都穿同一套衣服。思考混乱,或妄想、幻想及幻觉等,有时侯会出现迷失熟悉的路途,无法返回自己住处。严重者可能连家属好友都不认得了,也渐渐失去与人沟通的方法,会漫无目的地乱叫、打人,完全无法照顾自己。甚至连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而需要家人来照看。

三、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机制的不断引入,当代大学生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各种压力,而对于正值青春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心理问题的产生也就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鉴于此,如何有效地应对和解决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失忆也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得问题。

(一)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沟通

首先,辅导员要经常找学生谈话,尤其是要经常关注哪些学习和生活压力比较大的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内心动向。对于那些主动找到自己谈心的学生,要注意用心去倾听。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朋友式的友谊和信任。用自己的爱心去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引导学生要互帮、互助、互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次,有的学生在日生活中可能不善言谈,但在网络上却异常活跃,因此辅导员也要经常通过QQ、E-mail、微博、微信等深受90后大学生喜爱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最后,为了能够在发生突发性状况时,第一时间了解情况,控制事态的发展,可以在各个学生寝室建立信息联络员,一旦发现哪位学生有异常状况,能在第一时间通知辅导员。

(二)增进辅导员与家长间的双向沟通

在关注与学生间建立信任与友谊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学生的家庭教育。辅导员要经常和学生的家长联系,一方面是告知学生家长他们子女在校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是从他们那里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和人生经历,这样方能使家庭教育参与到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中来。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方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关怀。

(三)学校从整体上进行宣传教育[3]

在大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学校方面的教育和老师的引导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90后的大学生们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他们虽说大部分已经满18周岁,并具备了很强的辨识和分别能力,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成熟,极易受到社会上的各种干扰。而从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存在的心理上的缺陷看来,大部分都是由于大学生尚不具备完善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导致人格存在障碍所引发的。

然而,就目前高校的普遍现状看来,伴随学生的心理问题频发的是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欠缺。无论从硬件的建设还是软件的投入,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一些设备条件差的学校至今还能没有专门的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机构,很多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都是由辅导员兼任。而且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学校和老师,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都将其归类为学生的思想问题范畴,予以不加分类的解决,这势必会埋下很大的隐患。对于那些师资条件优越的学校,即使设立了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也会由于传统观念和教学理念的影响,而疏于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关注和教育。

针对目前的现状和学生在心理上所存在问题,在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方面,学校可在以下两个方面予以加强和完善:其一、加强学校在心理辅导和咨询方面的师资投入,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心理辅导队伍,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和有效的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现并解决于初发阶段。其二,要在大学生中间开展心理教育与咨询课程,并且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引导和鼓励学生选修,以便增强学生自我的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即"授之以鱼,亦授之以渔"。同时,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比如,珍爱生命的大学教育和大学生适应教育,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玲 《关于中职学生健康的思考》载《科技世界》,2013年第3期。

[2] 张跃民《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问题及其原因分析》载《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第3期。

第6篇:大学生心里健康总结范文

摘 要 高等职业学院是培养新时期高素质职业技能的人才基地,健康体魄是高职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通过探讨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使高职大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 心理健康 体育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以及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鉴于不同学者所处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各异,研究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不同,提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至今还没有公认的定义。本文引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的定义,即“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①。”

(二)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健康的定义一样,不同流派的学者认识也不同。但是作为高职大学生来讲,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发育正常

衡量高职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关键看其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自我,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情绪稳定乐观

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显著标志。心理健康的人不会经常出现情绪的大起大落,阴晴不定,喜怒无常。

3.心理和反应适度

首先,心理活动、行为与年龄相符合,儿童应该是天真的,少年难免会冲动,青年热情澎湃,而中年应该是从容的。其次,心理和行为反应与刺激应该相吻合,“当喜就喜,该悲就悲”。再次,知、情、行协调一致,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人格健全、自我悦纳

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健全就是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能够做到自我接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

二、影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高职大学生的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多与遗传相关。以轻微脑功能失调(MBD)为例,国内资料报道MBD儿童家庭成员有MBD病史的占13.6%,其中交辈式同辈有类似的病史者各占50%;在国外,坎特维尔(1972)应用MBD诊断标准衡量发现患者家属在幼年时具有多动症表现的比例较高,总体而言,男性家属占12%,女性为6.3%。这些研究证明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家族性倾向,也说明了遗传因素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另外,像甲状腺功能不足会引起智力迟钝、记忆衰退等功能障碍。

(二)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家庭中度过。人生活在家庭中这一时期的生理卫生是奠定他人生中心理健康的基础。家庭的完整性,成员之间的相处,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氛围以及居住条件等都会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研究证实,在家庭比较和谐的学生中,正常学生所占比重大于存在心里健康问题的学生所占比重。

2.学校因素

现今有很大一部分学校忽视对学生必要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良好行为训练,导致一些高职大学生缺乏理智。许多学生为了决胜激烈的高考竞争,一心死读书。家长、学校的过度保护使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异常脆弱,不堪一击。现在的高职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养尊处优、唯我独尊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他们深感失落,焦虑不安。有的学生消极逃避或者自暴自弃,更有的学生悲观失望、出走,甚至自杀。

3.社会因素

如今改革开放大潮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也随之变化。面对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矛盾,比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职业选择的矛盾,自强意识与攀附欲望的矛盾等,高职大学生缺乏社会磨炼,心理承受力差,他们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极易产生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

三、体育教育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有助于智力的发展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够增强人的记忆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还能够区分必然和偶然现象。注意的目的性、稳定性大大改善,注意的范围也逐渐扩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显著提高,进而促进人的智力发展。

(二)有助于协调和控制情绪,消除心理疾患

体育运动使参加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悦感。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有氧运动能使脑垂体分泌一种强大的吗啡类激素――内吗啡,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许多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的人能够经常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生活信心,都与内吗啡效应相关。

(三)有助于自我良好感更加清晰

自我良好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有研究表明,心理自我良好感与体育运动成正相关。一般而言,体能强的人比体能弱的人倾向于具有更高水平的自我概念和更多的身体概念和身体自尊,而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成正相关。

(四)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而体育运动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亲近感,尤其是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使人们相互交流,结识很多朋友,和睦相处、友爱互助。

四、总结

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当代高职大学生面对学业、事业和社会等诸多问题时会产生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通过体育教育能够很好的改善这一问题,高职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形成良好的体格。

注释:

①姚鑫,杨柳.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

第7篇:大学生心里健康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失恋;心理调节;心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80-02

一、对大学生失恋现象的认识

大学校园是一个适合恋爱的环境,大学生所处的年龄同样是一个适合恋爱的年龄,但大学生对恋爱的心理准备却往往是很不充分的。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大学生由于寂寞而盲目跟风加入恋爱大军,建立恋爱关系后才发现双方不太合适;由于毕业工作、双方父母反对、生活环境变化等客观原因而劳燕分飞;由于一方或者双方移情别恋而反目成仇。无论是前人的调查研究还是我们的亲眼所见,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恋爱的很多,失恋的也不少。人无完人,真挚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同样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热恋时轰轰烈烈,失恋时冷冷清清,失恋无疑会给恋爱中的一方或者双方造成负面心理影响。大学生涉世未深,如果不能正确及时的化解失恋的心理打击,将会给自身的身心健康以及学习工作带来不良影响,严重者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反之如果处理得当,失恋会成为大学生成长中的一笔财富。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笔者在工作中也经常遇到因遭受失恋的心理挫折而需要心理辅导的大学生。对大学生失恋现象的研究和对失恋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都是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合理应对大学生失恋造成的心理影响,应从前期心理准备和后期心理调节两方面入手。前期心理准备主要是指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使其对爱情婚姻建立基本的合理认识,这需要通过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等方式来加强。但由于大学生出于青春期的末期,心理和思想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加之不少大学生进入大学时仍然缺乏恋爱经验,所以大学生对恋爱的前期心理准备往往是不充分的。所谓后期心理调节,也就是失恋后怎么办,通过哪些心理治疗方法可以缓解失恋后的心理不适,这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二、大学生失恋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主要通过谈话技术,使前来咨询的大学生认识到自身思想观念中的矛盾或不合理之处,从而改善情绪和行为。在高校心理辅导中认知疗法被广为采用,其特点是简便可行、风险低,大学生接受程度高。失恋心理调节的认知疗法,应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展开。

大学生较其他同龄群体具有理性更强的特点。经过一定的引导和解释,大学生对恋爱中的一些基本常识和理念可以很好的理解。比如现代社会中的“恋爱自由”原则。“恋爱自由”的真正含义并不是提倡大家随随便便自由自在地恋爱,而是指每个人都有爱或不爱任何另一个人的自由,恋爱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和后果,只要没有触及法律底线,就只能由当事者自己承担。所以说,“恋爱自由”就是给每个涉足恋爱的人的一条“风险提示”,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谁的恋人都可以不需任何理由而随时终止爱情,也可以随时随地移情别恋,可以言而无信,也可以始乱终弃。当然恋爱双方都可以这样做,这就是“恋爱自由”的代价和真正含义。无论出了什么事情,只要不违反法律,都要自己承担一切后果,享受权利就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敢做就要能当。这些恋爱的基本常识,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但有时当事者却并不愿意承认。这时需要辅导者给予当事者充分的支持,使其放下心理压力,进而进行合理的面质,使其回到理性上来。

大学生的思维具有理想化的特点。常常听到许多大学生初入大学时对现实中的大学条件和环境非常不满,认为和自己想象中的大学相差太远。恋爱又何尝不是如此,涉足恋爱前把恋爱神圣化、理想化、完美化,恋爱之后才知道有苦有甜,但仍然不能放下固执的关键,导致双方痛苦不堪。梨子的滋味只有尝过了才真正知道,对恋爱益处的盲目夸大和对恋爱可能带来的痛苦的一味忽视,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通过认知疗法改变大学生过度理想化的心理倾向,是大学生失恋心理调节的重要着眼点。

大学生的思维同样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发展性。生活中常说“劝和不劝离”,通过认识疗法进行大学生失恋心理调节则不能简单的以“劝和”或者“劝离”作为调节的标准。“和”与“离”只是表象,只有使大学生建立对爱情与婚姻的理性认识,才能保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长远发展。

三、大学生失恋心理调节的其他方法

(一)满贯疗法

赵本山、范伟和已故小品演员高秀敏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过一个小品,名字叫《心病》。在这个小品中,赵本山(所扮演的角色,下同)充当心理咨询师来给范伟看病。范伟因为受不了彩票中奖的消息刺激而变得疑神疑鬼,总觉得自己身患重病,一听到“病”字就吓得浑身抽搐。赵本山和高秀敏尝试了许多方法,最后用“崩溃疗法”解决了问题。所谓“崩溃疗法”,简单的说就是“越是他不想要的,越要加倍地给他”。告诉身体健康的范伟他确实患了重病。没想到范伟听到自己身患重病后反而来了精神,并表示要认真面对生活。

小品中提到的崩溃疗法,在心理学中叫做满贯疗法。满贯疗法属于行为主义治疗方法的一种,其原理就是“物极必反”,来访者越害怕某种刺激,就越要给他(她)高强度的该种刺激,使其不再敏感。

面对失恋,不少大学生采取刻意回避的态度:双方恋爱时的信件撕掉,对方赠送的礼物扔掉,还要告诉身边所有的朋友不要再提起那个人和那场恋爱,所有这一切无非是想把有关双方恋爱的一切痕迹都抹杀掉。但是有些东西越想忘越忘不了,也许这一刻你忘记了,下一刻它又悄然出现在你的心里。与其如此,不如坦然面对,甚至可以采用满贯疗法。失恋者可以花上一天时间,好好地回忆和思考,把能想起来的关于失恋的林林总总全都想清楚想彻底,回想相恋时在一起时的所有快乐和痛苦,回想分手时的是是非非。这个过程肯定会很痛苦,但是只要想清楚了,失恋者就对这次失恋有了一定的免疫力,再想到以前的恋人也就不会那么敏感了。这种方法可以减轻失恋者对“失恋”这两个字(或者说这个符号)的恐惧,让失恋者直视失恋的具体结果而不附加其他空洞的恐惧与痛苦。对失恋这件事情能够坦然接受,失恋者的心理问题也就好了一半。值得注意的是,满贯疗法也有相当大的风险,实施时一般需要当事者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好有专业心理人士的指导。

(二)抹黑疗法

“抹黑”源于一种政治手腕,加以引申之后对治疗由失恋引起的心理问题同样有效。抹黑疗法具体是指双方分手后应该尽量想对方的“不好”,也就是尽量给对方的形象抹黑。在分手以后,失恋者如果想到的都是对方的好处和优点,那自然会万分痛苦悔恨,但是如果能客观的来看待对方,甚至有意地多想对方的坏处和缺点,那心里自然会好过一些。有的失恋者会认为这是自欺欺人,确实这种方法有些“以毒攻毒”的意味,其实如果失恋者真能看开又何必“自欺欺人”呢?爱情本来就是双方自愿的,双方都已经分手了,如果失恋者还看不开,本身就是自欺欺人的表现。

(三)比较疗法

确立恋爱关系以后,恋爱双方在一起的时间急剧增加,相应的与外界接触的时间和机会就急剧减少了,眼中也就只有对方一个人存在了。双方分手以后,这种惯性依然存在,这也是造成很多人走不出失恋阴影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失恋后当事者仍然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双方的关系里面,局限在对方身上,看待问题非常片面和极端,甚至仍然以恋爱时的思维来考虑问题。这时候如果能打开眼界,多多观察和比较,就能使自己的思维走出封闭的“小黑屋”。有些大学生失恋以后觉得整个天都塌了下来,那只能说明其恋爱时对对方太过依赖,变成了井底之蛙。身处恋爱或者失恋中,有时难以认识到人世间并不只有恋爱这么一件事,世界上的好男孩(女孩)也不只对方这一个。建议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多观察其他人恋爱和失恋的例子,就会对恋爱和失恋看淡一些,进而发现自身的遭遇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当然,比较疗法并不是教人幸灾乐祸或者朝三暮四,而是通过比较帮助当事者开阔眼界和心胸,站在客观的立场来认清事物的本质。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失恋的痛苦说到底大多还是来自自身欲望的不满足,学会放弃才能实现升华,当大学生不再只把眼光局限在一己之私上面时,自然就容易走出失恋阴影。

参考文献:

[1]兰宏.大学生的失恋心理危机及其干预[D].武汉理工大学,2005.

第8篇:大学生心里健康总结范文

关键词:心理训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栋梁,但是在光环的背后却存在着很多让人担忧的问题,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压力、社会交往中的不适等,大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已经非常严重,针对这个问题,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的找出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培养合格的人才。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1.意志力薄弱。

大学生的内心感受是非常细腻的,比较重视情感的生活,但是自控能力不强,感情比较脆弱,情绪经常会因为一些比较小的事情而受到干扰,当正常的生活出现问题之后,就会出现无助、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学生自身认为存在这些问题的占有很大的比例,这同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有很大的关系,对问题缺少理性的认识,情绪很容易受到波动,意志力也较为薄弱,容易出现多疑、暴躁等不良问题。

2.学习问题。

目前很多大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方向不清晰,学习的方法出现问题,导致学习的压力增加,对学习缺乏兴趣,上课时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不能完成正常的学习过程。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通过调查能够看出,学习问题在所有问题中占了30%,同时这也是阻碍大学生正常完成大学学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3.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步入大学意味着从个体步入到社会群体,学生要适应社会,更好的与人交往,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为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缺乏社交的经验、在群体活动中以自我为中心,非常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大学生的嫉妒心理很常见,但是这种心理可以有效的控制,并能够转变成为一种竞争的行为,而有的人不能控制好,就会向着消极的方向发展,会出现人际交往的障碍。

二、大学生心理训练设计

1.训练人际交往。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可以分为下面五个阶段:①向别人介绍自己,学习首次交往的方法;②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掌握助人为乐的技巧;③克服交往的困难;④正确对待赞扬和批评;⑤更好的化解冲突。

2.认知训练模式。

认知训练模式是以不合理思维的影响为主题,教师举例说明生活中人们不合理的思想,正是这些思想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出现。例如很多学生认为,自身的英语发音不准,别人听不懂,自己也张不了口,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敢说英语,同时又不会用这些“不敢”作为依据来支持“我的英语有缺陷”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制定合理的心理训练,矫正这些认识上的偏差,重新认识自己。

3.训练自我意识。

训练自我意识是以认识自我、接受自我为主题的,通过一系列的联系,带领学生对自己进行一个整体的认知,找出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最终的目的在于实现自我的价值。

①提问:我是谁,我是否具有价值,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得人生目标是什么,理想中的我和现实的我有什么区别,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要安静下来认真的思考,找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不同之处,审视两者之间的距离。

②进行接受自我、发现自我、发扬长处等训练,学生要实际行动起来,分析自我的成长经历。

③学生们对努力与成功的关系进行讨论,互相借鉴值得学习的地方,从而提高自我。

三、心理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1.激发大学生的潜能,提高自信心。

心理训练的项目对于大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当学生通过不懈的努力,把自身的主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克服了原来克服不了的心理、生理上的问题时,就充分激发出了自身的潜能,提高了自我效能。当学生突破了自己的心理预期,成功完成任务之后,这种成功感和自豪感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满足,最大限度的增强了自信心,才能更好的发挥出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能重新定位自身的位置,另外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2.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大学生心理训练有些是以团队为单位来完成的,在团队共同完成的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把集体的力量发挥出来,只有团队中人员的共同合作,密切的配合才能保和失败,体验着团队的力量,在这证项目顺利的完成。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们体会着成功种心理训练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敞开心扉,学生相互的包容、理解、信任,更好的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和意识。

3.激发高峰体验。

所谓高峰体验就是指人们在登上人生一定境界时内心的一种体验和感受,这种体验是凌驾于功利之上的、单纯的体验,蕴含了浓厚的自我证实感,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由于心理训练的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当学生顺利的完成任务之后,心中就会产生高峰体验,这种体验来源于自身潜能挖掘出的喜悦,克服了没能克服的心理困难,得到了别人的认可,这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是由内而外的,获得了人生中难得的高峰体验。

4.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

所谓社会适应能力就是指人们通过调整自身行为去适应环境的一个过程,在这个社会适应的过程中,是人们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心理训练能够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与别人沟通,维护好人际关系,把学习中的压力有效的释放出去,调整好心态;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提高自律性,培养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要想有效的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上,采取有效可行的心理训练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的指导和帮助,当然仅靠上述所说的方法是不够的,这个问题一定要引起高校的重视,要成立有关机构,作为一个日常工作常抓不懈,更好的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9篇:大学生心里健康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里健康;解决对策

引 言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心理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内因的作用,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进行思想、知识、价值观等交流的重要场所。但是当同学间缺少沟通,师生间缺少交流,当学生发生心理障碍时,没有可以宣泄的环境,他们不得不把矛盾、困惑、愤怒压抑在心理,久而久之,心理问题就产生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健康是全面的健康,而不能只是生理意义上的健康。但是,由于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忽略了对心理健康应有的关注,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徘徊在被阳光遗忘的角落。对于性格“怪异”的学生,老师不喜欢,同学也不愿意与之相处,长期的被忽视和恶劣的人际关系就像催化剂一样,会致使学生的“怪异”性格演变为心理问题,更可能因此引发一系列的悲剧性事件的发生。尤其是近年来,发生了一些因为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悲剧性事件,更是把大学生心理问题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高速发展,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大学生作为提高物质文明建设的后备力量,其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外在因素。当今大学生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的观念和经验,性格开朗,独立,更富于挑战性,不在为单一的价值观所束缚,同时他们与同龄人相比,更注重人际关系的交往。但是,也不能忽视社会环境的变迁对大学生产生的某些负面影响。随着传播媒介手段的日趋丰富,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的书籍、报刊充斥市场,这些都对求知欲强,但辨别力不强,崇尚科学,但欠缺辨证思维的大学生产生误导;当今面临自谋职业和多种渠道就业的新形式,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部分学生感到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的二重性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此外,学习生活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有重大的影响。随着角色的转换,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对于大学生来说,其生活和学习环境与中学显然是不同的。相对轻松的课程,热烈的生活氛围都使他们在生活,思维及行为方式上作出了调整和改变,但是个体自身与环境变化的脱节,还是产生了适应性的问题以及矛盾冲突。随着文化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怎样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变成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2、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首先要正规普遍地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促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关注。把他们心目中的心理健康提高到与身体健康、智力发展、能力的提升同等的地位。教学在内容、形式上都应该结合各大学的实际情况开展。例如可以边讲相关的理论知识边与各院实际案例相结合分析,这样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对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兴趣,而且能加深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让大学生更能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邀请有关心理学方面知名的专家、学者、教授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开展座谈会。让大学生参加学习并展开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减少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结合案例用编导话剧、制作电影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对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加深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扩大教育成果。此外,还可以设置心理健康咨询信箱,以便于不愿找心理医生面谈的大学生咨询心理问题,也可利用网络设立专门的咨询处或开通心理健康热线亦可收到相同效果。

2.2开辟大学生社交渠道

心理不健康大部分原因是缺少积极沟通与交流,由于当前大学生几乎都为独生子女,内心孤独,社交方面达不到实际效果与需求,因此,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社交与礼仪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更容易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引导大学生关注、热爱集体,自发地组织“心理健康协会”。让热爱心理学或热衷于公益事业的大学生们本着助人为乐,助人自助的宗旨开展个中心理健康宣传和活动,在宣传与相关的活动中加深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以达到帮助他人,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目的。

2.3大学生应自我调节

要健全大学生的心理不能只依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靠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必须先正视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知识层次,健全自己的健康观念。社会形势调整自己的心态,把心理健康教育同自我心理调节结合起来,达到健全心理、完善自我的目的。首先应进行自我意识调节。政治意识、道德意识、公民意识、角色意识对人的情绪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当大学生自我意识失控时,可借助这些外力进行调节。大学生要会用自我暗示来进行调节。对自卑、不合群、紧张、怯场等现象可采用闻名世界的自我暗示调节自己的心理。比如暗示自己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很棒;我不怕,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与适应力。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转移注意力来调节心理。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就是:换个地方,换个想法,散散步,参加娱乐活动或体育运动。新的环境新的想法新的刺激都可以使人忘却不良的情绪甚至营造出良好的情绪。除了调节之外,大学生还应注意控制情绪,由于大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出现思维狭隘,这会加快不良情绪的发展。强烈的恐惧容易使人失去理智造成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的心理行为。因此,不论遇上什么情绪都应该先唤起理智,三思而后行。此外,大学生在遇到不开心,不顺利的事情时要学会合理地宣泄情绪进行自我调节。不管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快乐又或是悲伤,大学生们都应该学会适当地宣泄。只有把喜悲适当地宣泄才能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勇敢地面对未来。

结束语:

综合上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因此,必须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加强其心理辅导,大学生自己也要适当的做自我调节,通过外界的帮助与自我帮助来完善心理的健康,才能顺应进步的社会形势。

【参考文献】

[1] 黄通拉嘎.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3 (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