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能教育论文范文

技能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能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技能教育论文

第1篇:技能教育论文范文

(一)五年制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全面,成了现实社会中欺骗学生的真实的谎言。这些直接造成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听说读写的实际应用能力不高,没有良好的预习、复习、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离开老师全天候督导的初中生活,升入五年制高职学校以后,无所适从,不会学习,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外不阅读,汉字和标点符号的书写应用不规范,甚至连基本的行文格式都不能正常地使用,诸如此类情况较为普遍。第三,学生来源主要是文化基础相对较弱,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相对较差,升高中没有太大希望的分数较低的学生。迫于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他们选择了高职院校。对学生而言,他们来这里学习也属于无奈之举,情非得已。五年制教育对象的特征概括起来就是:分数低、能力弱、品行差、沟通难、没理想、不上进。

(二)三年制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第一,学生的分数多数是在本科线下,较低,基础知识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第二,学习主动性、探索性不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学习结果方面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第三,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外省市,普通话不标准,方音比较重,个别同学与之沟通起来很困难。第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较低。第五,写作能力较差。对于请假条、通知等这些最基本、最简单的文体,写作上格式不对、行文不流畅、表达不清楚,错别字和病句很多而且字迹潦草。

二、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抓好专业建设

伊春职业学院本着抓好专业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针,在保证常规教学的前提下,采取了突出两大特色,培养四种能力等措施。其目的就是为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真正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

1.教学内容重组

现行的高职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陈旧,教材建设停滞不前。由于各高职学校过分重视专业建设,文化基础课建设相对滞后。语文教育专业的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课的成绩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来就不是很高。这种没有特色的、陈旧的教学内容,只能使教学效果越来越差,教学实施越来越难。根据以上对现有现状的分析,我们首先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强调按需设课,遵守“必需够用”的原则。在专业知识够用的前提下,适当填补相关拓展知识,如增加简笔画和书法课(三笔字)以及其他技能课(如,教法课)的比重,让学生在掌握语文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达到一专多能的效果。其次,我们尽量安排年龄大,经验丰富的教师去承担此类课程,让学生学出兴趣,学出精彩。再次,要求辅导员利用课余时间去组织、督促、检查学生,监督他们去完成作业和练习。同时,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有针对性的、贴合学生实际情况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选择,编写适合专业学生学习的教材。

2.改进教学方法

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不再是当年为高考刻苦读书、有升学压力和自发学习动力的高中生,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心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我们要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掌握教学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几年来,在语文教育专业的课堂上我们改变了原来一味讲授和单一练习的陈旧教学模式,开发采用了口语交际法、任务实训法、讲授法、串讲法、实践教学法、专题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在工作中的合作与交流。专题讲座以点带面,紧密围绕一个中心或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世界观。语言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时常设计一些热点文化现象作为研究性课题,采用分组式、辩论式,着重设疑,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此外,我们可以运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境化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情境,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具有实践性,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具有可操作性。

3.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浅出,要善于将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用浅显易懂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艺术语言“沉淀着体验者强烈的审美意识,也常常凝缩着体验者浓烈的艺术情感和艺术想象。”教师要掌握艺术语言,讲授时,声音应抑扬顿挫,不要用单一的语调给学生“催眠”,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多鼓励,少批评,不轻视学生的存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对学生提出或回答的问题,无论对错与否,甚至是在些偏激或是敷衍的,都要非常认真地对待、耐心地引导。作为教师,要善于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一切突况,时刻本着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原则,妥善处理一切问题。要努力开拓创新,大力挖掘趣味性的知识,重视知识的综合性,注重专业的实践性,做好各学科之间的衔接。

4.拓展学生能力

(1)突出两大特色:即“一专多能”,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搭建合理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结构体系;突出“专业+专项+多证书”培养模式(组织学生参加普通话,三级秘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等级考试)。针对语文教育学生识字量少、普通话程度低等情况,伊春职业学院开展了每日粉笔字和晨读训练活动。粉笔字从2500个常用汉字写起;普通话训练从《普通话测试指南》中的朗读材料开始。系内专门安排教师每天组织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坚持粉笔字书写和晨读训练。目前这些活动已初见成效。(2)培养四种能力:即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语文教育专业课堂教学不能按照传统的专科教学特点进行教学,也不能按照中专或本科模式进行教学。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单一地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针对这样的问题,学院利用每周四教学研讨会,分专题开展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培训,学习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着重强调教师实践能力在教学中的特殊作用。作为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师,要牢牢地把握住“听、写、读、说、做”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比如,要求学生做好的项目,教师自己要具备做好的能力;要求学生说好,教师就要具备说好的本领,这样才能让学生佩服,才能给学生示范。

5.延伸教学实践

第2篇:技能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智残儿童;培养;生存技能。

残疾人的就业与生存问题,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残疾人的政策与措施,残疾人就业比例逐年增加,但智力残疾儿童的就业却是不容乐观。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一、传统观念

在人们的意识里智残儿童就是什么都不会做的废人。孩子除了上学一回家就被关在家里,弄给他吃,侍候他穿。智残孩子走向社会成为另类,人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父母不愿随他外出,怕人瞧不起,丢人现眼。绝大部分家长都抱无希望放弃的思想态度,即使有精力也只会放在医疗上,而不会花精力去教育和培养。学校大部分无智残职业教育课程,根本谈不上技能培训。老师缺乏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培养。老师们认为,保证智残儿童的安全,让他们学会生活自理就已经不错了。大家都认为对智障儿童进行职业教育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以致学生毕业后无岗位可适合,无法融入正常社会,常常由家里养着。

二、学校方面

目前是每个县区办一所特教学校,招收聋哑与智障儿童,规模不算大,各校靠政府拨款维持正常运转,没有余力增添职业技术教育必需的实验实训设备,职教资源匮乏。按照师生比例,每所学校仅只能配备语文、数学、厨师、值班人员等教育教学专任教师,对于外聘技术人员进行多个职业培训却无能为力。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学生的年龄跨度大,更为严重的是,因为生源问题各校管理各自为政,缺乏一个协调的机构,使得各校之间专业设置不合理甚至交叉重复,流于形势,恶性竞争。

三、社会因素

智残儿童对外就业最大困难就是对外联络环节。我国为提供扶持残疾人就业的单位企业实行了许多优惠政策,并在税收等方面有明确的优惠措施,但大部分企业和单位宁愿捐款捐物献爱心做慈善事业,却不愿接纳落实残疾人,特别是智障儿童。政府对扶弱助残出台了优惠政策,但在具体操作方面并没有提及。智障儿童在工作中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在关爱残疾人的社会中,企业和企业领导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之上。企业及企业领导怕担也担不起这样的舆论及经济风险。

据统计中国有1300多万残障人士,其中有600多万是正在接受教育的,有70%以上属中、轻度智障。扬州、上海、杭州等几座大城市均对智残儿童中的中、轻度智障儿童进行过职业培训,并且就业率达70%以上。实践证明,智障儿童是可塑造的。经过培训和学习同样可以自食其力。成为现实社会中正常的劳动者。

(一)家庭重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作为残疾孩子的亲人应不离不弃,应充满信心地接纳残疾孩子。家长不能鄙视、冷漠,对孩子的小小的进步应放大它,鼓励他。作为家长应多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向社会,让他们多与人接触,多听人交谈,多观察事物,使他们的耳、口、眼、鼻、手、脑都活跃起来,这样可以使他们的大脑更兴奋,四肢更协调。例如经常带孩子逛超市,上游乐园玩耍等等,开阔视野,放松心情,开发智力。在家里抓好每一次可训练的机会,指导孩子的行为、习惯。例如:怎样摆放碗筷,怎样上厕所,认识家用电器,会称呼亲人。家长还应放下自卑的包袱,主动多与学校联系,向老师说说孩子的特点与进步,了解在校的情况,学习康复训练知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家长自己也应摆好心态,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有攀比心理,记录下每一个活动,每一点进步,给孩子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帮助。

(二)学校培训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颁布,在课程开发上明确了国家课程校本使用的校本的课程开发的原则,在课程导向方面强调了功能性和社会参与性。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当代社会的突出特征。关注智残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让残疾学生尽快融入社会,既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旨和素质教能的要义,更是社会发展的应有品格。学校应改革语文、数学、体美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校的实际,地区的特色和学生的状况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设置体系和课程内容。课程的设置应以生活化、有意义为教学原则,从学生本体生活逐步延伸至家庭、学校、社区生活。课程设置时应根据智残疾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多层次,小步子的循序渐进地进行,低年级阶段应注重文化教育和生活自理课为主,强化康复训练;中年级以文化教育为主,康复训练课,劳动训练课,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高年级以文化教育,增加劳动技术教育,掌握技能,为了使学生能稳定的工作,一定的技能是必要的,良好的行为养成,职业素养应具备,所以学生进校门就要长期地对他们进行行为养成,劳动观念,职业素养方面的强化训练。

上海、扬州等城市成功的职业教育给了我们启示,但我们不能一拥而止,鹦鹉学舌地照搬,而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置课程。其实有相当一部分特教学校设置在县城,随着建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一系列口号的提出,城市绿化,苗圃等不断走进人们的生活,园艺可成为智残学生就业的一个渠道,掌握浇灌、修剪、清扫等简单的工序。县级特教学校还有大部分学生来自广阔的农村,智障学生也有一定的模仿能力。来自农村对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以及牲畜家禽的喂养方法有直观印象。我们何不利用农村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治虫、种菜、施肥、除草、喂食等简单的种植技能,使他们成为新时期的合格农民。

学校应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学校还应对家长进行教育孩子方面的培训,职业训练时与家长分工合作;学校还应利用教育部门、残疾人联合会,民政部门的合作,得到他们的扶持,并能利用社区自然支持,充分调动各种可能的人力资源。积极将学生引向校外,让他们充分地接触社会,与企业建立长期实习,见习制度,与有关学校开展互学交流,联谊活动。将自强建业的残疾模范请到学校,用典型事迹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学校应大力宣传智残学生。开展残疾学生志愿者活动,开展义工活动,为社区、街道义务清洁卫生,为敬老院的老人打扫卫生,理发,整理衣物,使智残学生学会沟通,学会自理。

第3篇:技能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改革英语教师基本技练课程,使其成为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英语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在必行。文章基于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师的新挑战以及教师专业化时代对英语教育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发展提出的要求,探讨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主要途径和基本方法。

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担负着培养合格中学英语师资的重要任务,英语教师职业技能是高师英语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构成因素,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则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部相继颁布了英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版和高中版等课程改革指导性文件,引发了全国规模的基础教育英语学科教学改革。高师英语专业如何与中学英语新课程接轨?基础教育改革对高师毕业生的质量需求越来越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对高师毕业生的学科教学能力的高要求。因此,在高师英语教育专业,必须加强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我们在本专业办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外语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和教”的能力。对高师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必须首先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科教学技能和教育能力。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必须掌握比较过硬的英语教育技能;作为未来英语教师的高师学生,必须加强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

一、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

国内学者吴一安的研究认为,优秀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由四个维度构成:(1)外语学科教学能力,(2)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3)外语教学观,(4)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lJ英语学科教学法课程不应该是纯理论课,而应该“把培养学生外语学科教学能力放在首位,”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理论知识的传授要为培养学科教学能力服务。

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根据何广铿提出的中学英语教师业务素质评估标准,外语教师的教学技能可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组织课堂活动技能,使用教学手段技能和运用语言测试的技能。其中组织课堂活动技能又可由三种技能组成:1.备课技能,2.使用适当教学活动技能和3.课堂管理技能。结合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师的职业特点,我们将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划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英语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口语技能、书写技能和读写技能三个方面。其中,口语技能包括英语听说技能、朗读技能、讲演论辩技能、教学13语技能,书写技能包括规范英语和汉字书写技能、三笔字书写技能、美术字书写和筒笔画技能,读写技能包括阅读技能和写作技能。

第二板块,英语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包括灵活运用教材技能、教案编写技能、板书设计技能、引入教学恬动技能、讲授技能、操练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结束教学技能、听、说、读、写教学技能及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技能、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技能、语言测试技能、课后辅导及作业批改技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英语教学的技能和教学研究技能训练等。

第三板块,教育管理技能训练,包括班主任工作技能和课堂管理技能。其中,英语课堂管理技能又包括使用恰当语言和手段组织教学的技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节教学计划的技能和、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错误的技能、英语学习策略指导技能和教学反思能力等。

二、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法

在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要狠抓“三熟一练”,即熟悉英语教学法理论和方法;熟悉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熟悉中学英语新教材。练,是指实际授课训练。“练”,是指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亲自走上讲台,进行教学演试,即试讲。每个学生必须进行两次以上试讲才能下到中学进行教育实习。但试讲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平时各项基本功的训练。因为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所以,职业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便是进行反复的练习。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职前教师(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一种有效的基本方法。

笔者任教的英语教育专业O2级、03级和04级学生都开展了微格教学活动,经历了前期准备,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实施教学,录像到课后分析讨论等步骤。前期准备包括教学见习,介绍有关微格教学理论,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教案设计和教学录像片断,分析中学英语新教材等。具体措施:首先让学生熟悉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中学英语新教材,教师指定初中或高中英语新教材为微格教学的内容;然后,分小组备课,每组7-8人,每组集体设计并完成一个单元的微格教学内容,如高中英语教材每单元分为warning—up,listening,speaking,pre—reading,reading,post—reading,languagestudy,integratingskills等八个部分的内容,备课时学生既分工又合作。课后要求上交教案、课件、课堂教学录像和教学评议等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试教,学生自主录像,对录像进行语言使用和教学技巧的分析,在教学后对教学进行反思,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使用各种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使用外语教学理论指导教学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精神。

通过开展微格教学训练教师职业技能,其实施程序大致为:

(I)确定训练目标。首先要把师范生应当掌握的教学行为和技能分为不同的单项技能,每次只集中训练一两项技能。

(2)观摩范例。在正式训练某项技能之前,被培训者必须观摩、见习优秀教师的实际教学,或者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如新课程初中和高中英语优质课竞赛课例VCD),以便明确自己所要训练的技能的要求和标准,增强其感性认识,加深对训练技能的理解。要求师范生在观看和观摩时不仅注意课堂的教学方法,而且要注意教师在课堂管理、处理学生反应、融洽师生关系等方面是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处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使活动顺利进行的。

(3)设计、编写教案。被训练者根据技能培训目标和教学范例,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编写教案,详细设计出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将如何展开,使其突显训练技能的要素,并阐明行为的合理性和适当性。指导教师要对受训者设计的教案进行指导和审阅。

(4)角色扮演。由扮演教师角色(被培训的师范生)、学生角色(被培训者的同学)、教学评价角色(被培训者的同学或指导教师)和摄像操作等人员组成微型课堂。在微型课堂上,扮演教师角色的被训练者练习预先设定的教学技能,所用的时间依据训练的内容而定。教学的整个过程被摄制、记录下来,评价人员填写评价单。角色扮演实质上是师范生模仿优秀教师教学的过程。

(5)反馈、讨论和评价。重放录像,被训练者与微型课堂的其他人员一起观看教学录像,并围绕者训练的内容进行讨论,提出肯定或有待于改进的意见或建议,教学者根据来自各方的反馈进行自我分析、反思,检查教学实践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

(6)重教如果没有达到训练的目标,被培训者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他人的建议,精心准备后,进行第二次教学,矫正原有教学的不足,使教学技能趋于合理和熟练。

三、为了保证练习的实际效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当正确处理好以下六对辩证关系:

其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开课之初首先明确本课程的总体要求及教学计划,使学生在上第一节课时就知道除了要学习教学法的理论之外,还要使理论付诸实践。人人要准备上讲台。指导教师要精讲有关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同时,在此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可以结合英语语音课、英语口语课、英语书法课、英语教学法课、教学见习课以及教育实习等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各种专题练习,当堂完成各式各样的训练,但是,更多更经常的是课外的练习。学生在寝室里听教学录音,甚至节假日到教师家中看教学录像,在其他可利用的场地训练模拟教学,把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从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

其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分散为主。”训练职业技能固然需要集中进行,更需要分散活动,或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或组自为战,人自为战,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寝室、教室、食堂、休息室以及户外空坪隙地开展小型多样的练习。训练场景也不仅在校内,还可在校外。学生个人或小组到中学见习。另外,有的学生利用假日家教,自主训练教师职业技能。

其四,“互练与自练相结合,以自练为主。”训练职业技能需要高师学主相互合作,默契配合,因此,互练是必要的;然而,更多的还是自练,比如书写技能、简笔画技能、教学设计技能以及教师口语技能中的许多内容等,都需要加强个体的独立的严格的训练。

其五,训练与考核相结合,以训练为主。我们出台了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达标考核办法,建立了各项职业技能的训练标准,并尽可能使标准形成可供检测的量化指标,针对具体的训练项目,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达标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证书,以此督促学生自觉地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并定期检测训练的效果,随时反馈调控,以确保训练的成功。因此结果性考核是必要的,但是训练中的过程性评价更重要。比如,每周布置2-3名学生上讲台作课。课后由讲课人自述个人的体会,同学互评,最后教师点评,并有意识地逐步过渡到由学生点评。有比如要求学生通读中学英语教材,并指定他们对实习时将要使用的几种教材精读,要他们熟悉每课书的内容,分析每课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可能使用的教学方法,要求他们记好笔记,交老师批阅。以培养他们分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

第4篇:技能教育论文范文

本文通过讨论外语能力,提出培养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原则,供同行们参考并请批评指正。卡纳尔与斯温(CanaleandSwain)认为交际能力是由语法能力(grammaticalcompetence)、社会语言学方面的能力(sociolinguistic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所组成。所谓语法能力指的是对语言的规则体系和词汇系统的掌握;社会语言学方面的能力指的是对交际语境的理解,它包括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共有知识、交际目的等的认定;语篇能力指的是结合语篇来理解单句意义的能力;而策略能力指的则是对交际活动的开始、结束、维持、话题的转变、以及交际失误产生后的补救等策略与技巧的掌握。同时,卡纳尔与斯温还认为,由于外语学习者在前三种能力方面与本族语者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所以,外语学习者的策略能力方面还应包括回避难点、简化表达、应付交际失误等技巧的应用。当然,随着外语水平的提高,这类策略与技巧的使用会逐渐减少。

交际能力可理解为一个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海姆斯认为交际能力应该包括下列四个方面:(1)合乎语法,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在形式上可能;(2)适合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可行;(3)得体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得体;(4)实际操作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实际出现了。这就是说,交际能力包括对语法的合法性、心理上的可行性、社会文化的得体性以及实践中的概率等方面的判断能力。综上所述,从广义上来说,交际能力是运用各种可能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这种能力也体现了人的整体素质,包括许多因素:语言知识——组词成句、组句成篇的能力;认知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反应能力和有关世界知识的掌握等等;文化知识——文化观念和习俗知识;文体知识——根据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选用不同风格的词语和语篇等进行交际的能力;其他知识——包括非语言知识(体势语、面部表情等);情感因素——对他人及事物的社会态度、交际动机、个人品质以及性格和习惯等。由此可见,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涉及语言、修辞、社会、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交际能力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涉及范围广,各种因素处于不同层次,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极为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交际能力的另一特征是相对性,即交际能力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达意”也许是交际能力的最低要求。不存在交际能力的最高限度。

这样,我们可以把交际能力理解为是一个人运用语言手段(口语、书面语)和非语言手段(体势语、面部表情等)来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的能力,它包括理解与表达两方面。传统语言学,包括结构语言学或转换生成语言学,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语言本身,语言习得的目的是语言能力的获得。其所谓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对语言符号系统把握的程度,语言仅仅是语音、语法、词汇的总和。这种理论起源于西方,对我国外语教学有很深的影响。长期以来,这种理论指导着外语教学,从而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的弊端,现在也到处可见。例如,学生在语言形式上的运用可以达到完全正确,但交际能力相当有限。他们在与英语为母语者交谈时,有相当一部分语句不符合文化语用规范,外宾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从而起不到交际作用,甚至产生与实际目的相反的效果。产生这种现象除了有传统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外,还有教学环境、条件等其它多种原因。我们认为,在我国的外语教学环境中要较快地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除了克服上述几方面的对交际能力培养的误解外,还要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一、充分认识我国的外语教学环境和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外语教学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广大的语言工作者和外语教师在学习、引进国外最新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刻苦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我国自己的外语教学方法。我国的外语教学和学习理念、方法、设备和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也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影响对外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1)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对外语教学和学习影响极大。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在中国影响很深,如:师道尊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等在外语教学中随处可见。这种现象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是极为不利的,它制约着学生使用外语的积极性和机会。这些几千年来形成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要想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是不切实际的,需要有一个过程。

(2)汉语的特殊性对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汉语无论在语音、语法,还是文字系统、书写形式等方面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拼音文字的语言迥然不同。汉语深深地扎根在汉文化这块土地上,其文化传统、思维方式、风俗人情等与印欧语系的语言有着天壤之别。许多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研究证明,母语对学习外语有很大的影响。外语与母语有着同源关系和文化背景,语言特征也相近,学习起来困难要少得多,母语对外语的正迁移要远远多于负迁移。中国人学的外语与母语相比,由于语系不同,差距甚远,学习外语时困难要大得多,母语对外语的负迁移也多得多。

(3)外语语言环境十分贫乏,对提高外语交际能力不利。外语院校的学生所处的环境要好一些,他们在校园内到处可以见到外文书报,经常能看到外语电影,听到外语广播、外语交谈或朗读的声音。但是,他们看到或听到的并不一定是自己专业的语言,如果要和其他专业的同学交谈只得用汉语,出了校园他们接触的就完全是汉语了。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的外语专业学生的语言环境就更差了。除了在课堂上,他们几乎再没有多少语言环境。教师和教材是外语语言的惟一输入源,“语言输入”极其有限,更谈不上有多少语言实践的机会了。

(4)教学条件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的需要。我国绝大多数的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的教学条件简陋;教育投入不足,基本的语言实验设备、图书音响资料得不到保证。这些都制约了新的教育思想的贯彻实施和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5)师资力量不足,影响教学效果。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院校外语教师出现严重不足的现象。外语教师授课任务重,学生班级普遍过大,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另外,现有外语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自己的外语交际能力尚不足以展开交际教法。有不少教师仍把语言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目的,这可能是制约着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贯彻实施的瓶颈。

(6)学生学习方式不适合外语学习,影响着外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我国学生由于受传统文化、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与西方学生相比在个性表现上有很大不同。西方国家的学生强

调个性,课堂上无拘无束,敢于向教师提问题。而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深受其他课程教学方式的影响,习惯于小学、中学班级的课程教学方式,上课留心听,认真记笔记。对在课堂上大胆用外语民主、平等讨论不习惯。由于在以母语为主的生活学习环境中,课外使用外语的机会更为少。这种学习方式不能适合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的需要。以上这些问题对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制约作用,影响到了外语学习本身。

二、了解外语交际能力的特殊性,认清其特殊性,把握正确的教学方法交际能力正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在语境中的复现,它使语言知识在语境中得以应用。任何话语的运用,往往都同时完成三种行为:一是言内行为,一切以语音表达的有意义的话语,以及按句法规则连接的词所表达的概念、意义;二是言外行为,依照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的特定关系而进行的言语行为;三是言后行为,其功能并不直接体现于话语之中,而取决于言语的情境。在这里,言内行为已超脱传统意义上的语义学、句法学的范畴,而是视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的需要呈现出语言所固有的丰富品格。就是说,三者协调一致,共同完成特定话语的表意功能。外语交际能力在其本质和内容上与母语交际能力是一致的,所不同的主要在其获得的方式、程度、要求等方面。如前所述,一个人母语交际能力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然的社会化过程,即一个母语使用者的交际能力的获得与其社会活动和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与此相比,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则遵循一种完全不同的途径。从获得外语交际能力的方式上讲,一般而言,外语学习者是在掌握了母语一般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外语的。母语交际能力对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必然产生重大影响。许多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当母语结构与外语一致时,会出现正迁移;当母语结构与外语不一致时,就会出现负迁移。

同样,由于人类交际方式的差异,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的正负迁移是必然会发生的。这就意味着具有良好母语交际能力的外语学习者,如果母语与外语的语言结构上越相近、文化背景越相似,交际能力正迁移发生的概率和规模就越大;如果母语与外语的语言结构上、文化背景方面相差越大,交际能力负迁移就会越大。从获得外语交际能力的程度和要求上讲,研究表明,成年外语学习者无论采取何种学习方法,其外语交际能力只能达到native-like的程度,其语音、词汇、表达等总有某一方面带有母语的痕迹。另外,根据交际目的的不同,对外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可见,高校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应侧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能只讲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不讲语言的用途,还必须将语用和跨文化的交际性作为教学的主导原则,以语言的应用及交际能力为出发点,以用途—意义—形式”的逻辑思路设计教学,而非相反。目前,我国外语专业学生对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两个明显的不足:第一,缺乏外语交际规则的明确知识,因为他们没有重视并养成使用外语的习惯,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应尊重对方的交际习惯,不可以以自我为中心。超级秘书网

第二,缺乏对外语交际规则和交际模式的明确认识,因为他们不知道外语的语法结构中有一定的程式。前者过失在于学生的母语教学,后者过失则在于外语教学。中国的汉语教学历来注重书面表达,忽视口语能力。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只能靠在社会生活中自我领悟或模仿。因此学生以学习汉语的方式来学习外语。另外,中国汉语界也缺乏对汉语交际模式的研究。这对外语教学很不利,外语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辨析母语与外语形式上和功能上的差异,强化其“跨文化意识”,从而获得真正的外语交际能力。这一点,给我们所有外语教师提出了挑战。这就迫使我们在日常点滴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渗透和比较。

三、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加强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依赖于语言知识和各种非语言知识的逐步积累。外语教学应在强调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其他有关的知识,包括语境知识,世界知识,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仅凭所谓的交际教学法恐怕不能真正提高交际能力。任何外语教学都应坚持以下三项原则:第一,语言知识原则。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没有语言知识的积累、没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就谈不上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时,把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训练、提高放在一定的地位。第二、交际原则。学习语言的目的是用该语言进行交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把语言结构与语境和功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和语言功能表达的多种可能性,培养学生使用外语的能力和习惯,以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第三,文化原则。采用对比分析法,使学生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养成讲地道外语习惯和能力。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按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学环境,在贯彻以上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能机械地使用单一的外语教学方法,设计自己最佳的教学方法。另外,交际语言教学的最初倡导者,在提出交际教学思想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有关交际语言教学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如KeithMorrow提出了五个原则。(1)知道你在做什么(Knowwhatyouaredoing),即不仅应知道语法的形式是怎样构成的,还应知道这些形式是用来做什么的,表达什么样的思想。(2)整体并不是部分的总和(Thewholeismorethanthesumoftheparts.),这个原则意思是人们交际时,不是说一句一句互不相干的话,而是上下文连贯的句子。因此人们应学习连贯的句子,而不是孤立的句子。(3)过程和形式一样重要(Theprocessesareasimportantastheforms.),这条原则是强调语言形式的掌握可以寓各种交际性活动之中,如通过信息差(informationgap),角色扮演(roleplay)等。(4)要掌握语言,必须实践(Tolearnit,doit.),这个原则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用所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说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5)错误并非总是错误(Mistakesarenotalwaysamistake.),这个原则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作者肯定语言错误会影响交际;二是认为有些学习者之所以犯语言错误是还没有掌握某些语法规则,而这类错误并非是错误。教师在强调语言准确性的同时,要注意学习者掌握语言有一个过程,否则会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

这五个原则从另一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

第5篇:技能教育论文范文

本文首先阐述了语言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然后分析了目前口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最后给出了口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措施。

关键字:口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

美国语言学家Lado(1957)在他的《跨文化的语言学》(LinguisticsAcrossCulture)一书中明确指出:“一种语言既是一种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该文化其他组成部分的主要表现手段,影响到双方的文化传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文化是语言的底蕴。人类通过语言沟通彼此的思想和感情,同时,语言也存储了前人的劳动和生活经验,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反映着民族的经济生活,透视着民族的文化心态,蕴涵着民族的思维方式,是文化的载体和结晶。Krashen(1981)指出:“我们可以用我们已经用以定义文化的完全相同的措辞来定义语言。它包括一个人想要理解的一切,以便能够以一种他们可以接受的与他们自己的方式相对应的方式,与其他语言使用者进行像他们彼此间那样进行的充分地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其文化的一个方而。”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交流思想、协调行动,而语言则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与此同时,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现实,又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一个民族各层次的文化必然会在这个民族所操的语言上留有印记,由此体现了语言的.文化载储功能。而文化作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则制约着语言的形式,不断地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丰富和更新着语言的文化内涵。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世界上几不存在脱离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脱离特定文化背景和内涵的语言。因此,不了解文化就无法真正学好该种语一言。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恢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

从形式上看,英语教学直接从事的活动是异语交往和交换,从内容上看,实际上是在不同的文化体系和文化形态之间往返穿梭。其目的在于达到文化内容和文化信息的传递与现解。语言不是无意义的符合体系而是有特意文化转移和文化意义的文化载体。英语教学正是以语言教学为手段去探索目标语言上所记载和表达的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二、口语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对外交往日渐频繁,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视野开阔、知识面广,既了解本国文化又能吸收和借鉴国外文化精华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成为当前英语教学的迫切任务。

然而,纵观目前英语口语教学现状,情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文化因索在外语教学中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人们对语言的片面理解,在外语教学中,只把语言当成一套孤立的符号系统来传授,词汇和语法几乎成了外语教学的全部内容。许多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仍习惯采用“语法——翻译法”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花在单词释义及语法分析上,而学生也误以为只要记住了单词,掌握了语法就能学好英语。其结果是许多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在工作、生活中连简单的日常英语都不能应付,既不能听,也不能说,造成所谓的“聋哑英语”。而在“直接法”、“听说法”等教学模式中培一养出来的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虽有所提高,但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却常常犯语用错误,造成交际障碍甚至误会而不知所措。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认为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造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不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缺乏所学语言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对相关的风土人情、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知之甚少,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并用它来进行交际。

在我国,由于条件的限制,英语学习者很少有机会直接从英语环境中习得这门语言。学生的注意力只能局限于为数不多的课本上,注重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部分促成了以获取词汇、语法知识为目的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得非常辛苦,不时抱着单词表甚至辞典死记硬背。尤其严重的是,他们掌握了人量的词汇,谈起语法也能头头是道,考试时也能“得心应手”,发挥“出色”,但一旦需要用英语进行交际(如对话时),问题就来了,或者用词不准确(原因是他们惯常通过汉语意义来记忆英语单词,但两者却不完个对应),或者使用语言不得体(如称呼语的误用,词语使用不当等)。学生在大学里要通过英语水平的分级考试,他们一旦毕业参加工作时,用人单位也以他们的英语能力级别证书作为录用的依据,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注重毕业生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而非一纸证书,这一点应当起我们的注意。

三、口语教学中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3.1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交际双方必须对对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上课时应结合教材内容及所教学生的特点,适时、适量地向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这些背景知识主要指与语言使用有关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价值观、信仰、信念等等,此外也可通过课外发些讲述英语国家文化习俗,尤其是有关与中国有着显著不同的习俗的兴趣材料以加强学生对背景知识的了解。例如,在顾日国主编的《跨文化交际》一书中,他曾介绍了这么一个看似让人好笑的故事,一个台湾青年和北欧某国的姑娘结了婚,并且随姑娘一起到了北欧工作。婚后不久小伙子的母亲从台湾赶往北欧去看望他们,谁知见面后的第二天,这位母亲就执意要回台湾,因为姑娘在婆母入住的第一天就问她打算要住多久。很显然这是一起典型的跨文化交际的案例。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媳妇理应对远道而来的婆母恭敬有加,百般孝顺才是。这样对婆母说话,几乎每一个婆母肯定都会理解为这是要催促她快走,而在欧洲,这样的询问方式是很普遍的,因为主人主要是想了解清楚客人的打算后,好作一些具体的日程安排。所以了解到这种文化的差异,我们不仅能够避免尴尬,甚至还能消除不必要的误会。

此外,充分利用外教的优势。从外语学习的角度来看,和讲这些本民族语的人接触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外教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能生动、形象地讲述本国的社会情况、人文地理、文化生活以及风土人情等,使学生能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介绍学生多读一些原版的文学作品,平时要多向学生推介一些原版文学作品提醒他们在阅读时留心和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例如,有一名学生曾经告诉我这样一件事:那一天她与一位外教谈起她刚刚看到的一则关于百岁老人参加百米竞赛的新闻,她就说了一句:“Heissuchanoldman.Couldherunanymore?”这位外教当时.就提醒她千万不能在称呼老人时用old这个词,而是应该用elderly或seniorcitizen。这名学生当时感触极为深刻,她说她有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件事。

3.2交际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往往导致学生在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为加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要的一点就是突破传统的以语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口语教学,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地投入交际练习活动,并且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通过参加交际活动从而提高交际能力。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话动,尤其是小组活动,能减轻学生在参加语言交际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心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练习使用口语。因此,设计合理的课堂活动,要求学生运用目的语完成某一任务,”可以催化学生有意义的语言运用,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语言输入和产出的良好环境。

另外,与课堂的时间相比,课外的时间显然要多得多,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加英语口语大赛,做英语游戏,进行英语讲演,开辟英语角,举办英语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消化理解、吸收课堂上所学内容,增加学英语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去参加一些跨文化交际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感受文化差异,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灵活机动地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英语口语教学绝对离开不了多媒体资源,利用VCD、英语录像和电影进行教学,然后组织讨论。在看VCD、录像和电影时,学生们应特别注意日常活动的情景,如商店售货员和顾客对话等等,看完之后可采用角色扮演的课堂活动来学习。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是进行英语听说的最佳途径,也是进行英语交际的最佳活动。它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学好英语的乐趣,更有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学生英语交际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在放英文电影时,千万不能一次把一整部都放完,否则的话,学生只是在看情节,而没有抓住该学的。只给他们放映一个个片断,通过某个片断的放映,来学习词汇、语法及句子表达方式,例如,在放映一部惊险电影的片断时,暂停一下,并让学生去猜测下面的情节,人物的对话,并通过对话中所体现的语法来进行操练。

又如,笔者在口语课堂上经常进行这样的活动,收效甚佳。给学生放映一个小片断,把声音消掉,以无声的形式播放,学生以PairWork的形式,一名学生看片断,另一名背过身去,不看录像,那一名看的同学边看边描述给他的同伴,放二遍之后,请不看的同学来描述,看一哪一组描述得多,描述得好,然后再放第二遍,学生们继续进行描述,继续补充,等到第三遍,背过身去的同学就转过身来看录像,通过自己亲自观看来检验刚才的描述以及同伴的描述。通过这种课堂活动,笔者发现学生的兴趣特别的高,课堂气氛特别热烈,学生们三言两语,七嘴八舌,互相竞争看谁说得好,说得妙。同时放映片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限制在3分钟左右,这样学生们往往意犹未尽。在三遍都放过之后,让学生们之间

互相检查刚才在描述时所犯的口语失误,看到自己所犯的失误被同学们检查出来,往往会印象更加深刻,减少以后继续犯此类失误的频率。

此外,学生应该多收听收看英文广播及电视,录音材料,一定要以真实材料为内容。运用电影、电视、VCD、DVD以及录像教学片进行教学,学生也可以

直观地了解目标语文化的方方面面。

3.4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文化素养

这是针对教师自身而言。长期以来,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是培养纯语言能力,即培养学生具备能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然而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往往造成“语用失误”(pragmaticfailure)和“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英语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英语口语教学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轻视文化教育的状况,应该明确口语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语言系统本身,而应把与所教语言有关的文化背景纳入教学中,使英语口语教学深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使学生能够懂得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有效地进行交际。

目前,国内外很多语言教材都采用了不少涉及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材料,有些对话是研究文化差异的好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材,使学生对本民族与异族之间不同的文化差异和冲突,具有识别的敏锐性、理解的科学性和处理的正确性,从而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师若想使学生在学习口语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自身就不得不首先尽可能通晓英语语言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文化意识。

3.5加强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

主体文化是指母语文化,与客体文化一样,也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是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索之一。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很多外国朋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兴趣浓厚,并经常问这样的问题,如孔子、道

家、中国的象棋、围棋、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的风俗习惯等,这是广大教育工作

者及当代学生值得重视的问题。若常常不能给问话者以满意的答复,就会给跨文

化交际带来不利的影响,因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话题是受双方制约的。所以在跨文

化交际中要加强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即与本国有关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民族及民族信仰、婚俗文化、饮食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古迹、风景胜地等,从而有效地避免交际中出现的尴尬。

此外,在跨文化交际中还要注意摒弃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既不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从而鄙视母语文化;同时也不因沉醉于自己五千年的文化而把其他文化说得一无是处。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文化无优劣之分,要充分尊重不同的文化。应做到既不崇洋,也不排外;坚持各种文化相对性和文化的互渗互补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安旭红,在外语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运用能力,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

[2]程晓莉,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安徽农业人学学报,2003

[3]程娅,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

[4]玛巧丽,淡大学英语口语课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第6篇:技能教育论文范文

过去的师范生培养重视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许多高师院校存在着重学科理论轻教育实践的培养模式。这些学校非常注重对学术性的追求,教师们在努力探索学科专业新知识的同时,也在向师范生传授这些新知识,师范生大多是掌握了学科的新知识,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却被忽视,有些学校虽然也教给学生教学技能,但大多从理论层面分析教学技能,师范专业的师范性表征得不到较好地体现。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强调了实践技能的重要性,比如:2011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都提出了要强化教育的实践环节,加强技能训练。教师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学技能培养有了新内涵,即教学技能培养应体现实践性特点。实践性是指要加强实践教学,真正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使学生具备实践素质。通过实践训练,应让师范生达到如下标准:能开发与使用课程资源,对教学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会编写教案,有声语言与态势语言运用自如,能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能利用媒体传递信息展示所学对象的形态、特点、结构、性质或发展变化过程,能进行恰当的提问,能与学生有效地交流、合作与沟通,能利用黑板以凝练的书面语言和图表、简笔画等形式传递教学信息,在课上能很好地进行课的导入和结束,组织教学要贯穿于课的始终。以上教学技能理应得到重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国家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对师范生系统的教学技能训练还不够充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存在弱化的趋势。如果教师的职前培养不达标,就会影响未来教师队伍的素质。怎样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已成为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师范生教学技能教育改革中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中小学反馈的信息是:高校师范生成才周期过长,缺乏必要的教学技能。这样的反馈会让我们想到这样的问题: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到底训练了什么?联系高校实际,经过多角度的分析、思考,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主要存在如下六方面的问题:

(一)师范生在思想上对教学技能训练不够重视

一方面,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多,师范生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许多师范生有过不想当教师的想法,再加上很多师范生要“考研”,因此,教学技能的训练在他们心目中的重要程度不断降低。另一方面,高校师范生高估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认为无论从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层面,教中小学生绰绰有余,想当然地以为中小学教学既简单又容易,在实习之前随便上讲台练一练就能进课堂上课,从而导致教学技能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

(二)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不够扎实

多年来,高校师范生非常重视“三字一话”的训练,但是,“三字一话”并不等同于教学技能。首先,从教学的角度看,只要师范生练好了粉笔字,其钢笔字、毛笔字完全可以胜任教学的要求。而实际上,粉笔字恰恰是师范生平时练习得最少的字体,许多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课堂上的板书不仅不美观,而且还出现了错别字。其次,教学语言训练力度不够,教学语言与一般的语言不同,它不仅要求发音准确,而且要求艺术性和教育性兼具,但师范生“三字一话”中的“一话”训练仅仅是普通话训练,距离教学语言技能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再次,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还应包括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呈现等方面,它们要比“三字一话”显得更重要,但却缺乏应有的训练。

(三)指导教师队伍实践素质缺乏

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往往缺乏中小学教学的经验,重理论轻实践,有的虽然到中小学的课堂上听过课,但自身素质有可能离中小学教学的要求相差很远。这样的教师要想指导好学生的教学,可想而知并非一件易事。我们往往很多时候为了操作方便,学生的某一学科所有的教学技能都让同一位教师指导,并且训练中没有聘请中小学教学第一线的优秀教师参与,严重影响了师范生教学素质的提升和教学技能的提高。

(四)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不够到位

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是培养和提高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但受实习时间有限和实习基地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和训练还不够到位。许多师范生在学校简要试讲或微格教学后,就进行分散实习。而分散实习很难保证每个师范生都真正进行实习,即使每个师范生都进行实习,高校的指导教师很难对分散实习的每个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而很多实习学校往往让实习生进行顶岗实习,虽然实习生能够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教学中,但由于教学技能训练和培养的欠缺,会导致实习生心有余而力不足。

(五)师范生的教学视野不开阔

教学视野不开阔主要表现在教育实习中实习生只关注自身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无论是编写教案还是在课堂教学中,他们比较关注的是教师教的能力的发挥,比较重视教师作用的张扬,潜意识中把课堂作为教师表演个人学识的舞台,忽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创新。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听到“今天要讲的内容是”“谁能告诉老师”“谁能补充”之类的教学语言。实习生的备课和上课常常围绕“教师怎样教”而不是围绕“学生怎样学”来进行,很难纠正实习生潜意识中的“教学就是考验教师的教的能力”的错误观念。现代教学观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学,而实习生表现出来的教学观念的滞后着实让人担忧。

(六)师范生的教学管理能力较差

师范生实习时过度强调学生听话,要求课堂安静,这是缺乏必要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的表现。每到实习时常听到实习生埋怨:实习班级的任课老师没去,学生课堂纪律乱,没法正常上课。很多实习生总是强调学生不听话,纪律差,而不去考虑是否是自身的课堂管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在课堂上如何管理学生和引导学生学习?这是每一个实习生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实习生很多时候需要想:为什么学生不爱听自己讲课?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合理?学生是否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学生是否能听明白教师所提的问题?实习生要与学生多交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有可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上来,否则课堂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和顺利进行。

三、消解师范生教学技能教育改革问题的对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为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提升专业素质,必须从如下六方面解决教学技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提高师范生对教学技能训练的认识

高校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巩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让师范生愿意当教师,乐于当教师。要让师范生认识到,无论是“考研”还是参加教师招聘,教学技能对他们来说都非常重要,在教师招聘的面试环节要考教学技能,让考生讲课或说课,即使“考研”,毕业以后也要参加教师招聘,而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不再安排教学技能训练。也就是说,如果错过了教学技能训练,师范生会失去训练的机会,直接影响其在教师招聘时教学技能水平的发挥,当然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能当一名合格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与教学技能的掌握是两码事,文化素质高并不等于会教学生,要想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参加教学技能训练。

(二)全方位地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传统的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技能;备课技能;基本教学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教学演示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板画技能);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导入技能、组织教学的技能、结束技能)。高校师范生不能仅掌握以上技能,新课程背景下还应拥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技能、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的技能、交流、合作与沟通技能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技能。首先要抓好基本功训练。高校师范生通过书写技能课、教师语言课和美术课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书写技能、语言技能和绘画技能,学生每4—6人为单位,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由水平较高的同学任组长,负责各组成员课后书写、语言和绘画技能训练的指导和监督,直到组内每位成员的基本功合格为止。其次要搞好实训教学。高校教师教育专业教师在学科教学法课上,应结合学科特点对以上教学技能进行全方位地训练,从而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三)强化指导教师队伍的实践素质

高校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将传统的高校封闭培养教师转向开放的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充分利用地方中小学优秀的师资和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校内培养和校外指导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制”。高校既要聘请校内指导教师,也要聘请校外指导教师。这样学生在高校有指导教师,在中小学也有指导教师。高校指导教师和中小学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让学生在实训教学、教育见习和实习中,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提高教育教学技能。要真正做到“走出去,请进来”。一方面,要让高校指导教师定期去中小学听课、上课,加强与中小学指导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在实践中指导师范生;另一方面,高校要聘请校外指导教师,把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和名师请到大学的课堂上,让他们为师范生上教法课,指导其备课、上课以及说课等技能训练,同时高校指导教师要跟进学习。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协同创新。

(四)保证师范生的技能训练落到实处

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在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注重教学评价。学科教学法课要求每一个师范生针对学科教学内容的专项训练,做好充分的准备,写好有关教学内容的教案、说课稿,课下让每一个师范生反复练习,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课和说课,组内成员要进行评价。课上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检查和指导,也要进行评价。每一个师范生还要进行自我评价。师范生同伴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师范生的自我评价要以较高的权重量化作为技能训练的成绩计入该门学科教学法总成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每项技能培养和训练落到实处,真正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素质。

(五)促使师范生拥有宽广的教学视野

要让师范生真正把握教学概念的内涵,认识到教学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统一的双边活动。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态度和能力。在教育实习中,师范生要改变“教学就是考验教师的教的能力”的错误观念,备课和上课要围绕“学生怎样学”来展开。教师的教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学。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教师主导作用的任务、内容,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标志。师范生要拥有宽广的教学视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既要关注自己怎样教,更要关注学生怎样学。

(六)加强师范生教学管理能力的培养

第7篇:技能教育论文范文

从实践来看,以教师为主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是被动的,在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是主动的。在教学中,我从师生关系入手开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首先我考虑的就是转变观念,一要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二要改变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绝对权威的地位。从效果来看是明显不同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发展到学生主动的学习习惯。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够凭自己的能力来获取更多、更新、更有用的知识。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加、接受能力的提高、知识面的拓宽,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英语课上体现的更加突出。

二、教师如何巧设思维问题?

思维是需要引导的,没有教师的引导思维是散乱的。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有时候学生很积极,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思维机会,导致学生的答案非常肤浅,缺乏深度。所以,教师应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应当始终注意教法的新颖和有创意,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具体方法有:

1、活化课文插图

牛津英语教材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材中的插图都是静态的,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如果教师能设法让静态的插图“动起来”,使用多媒体教学或幻灯片显示,这容易激发学生用已学的语言知识把所见的进行语言输出。我在上每单元需图片导入的部分,采取合作互动的方法,即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和动脑,进行表演,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

2、立足基础,激发思维

知识最近发展理论强调学习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思维是需要知识作为基础的,没有基础的思维是难以开展的。在英语教学中,我立足于双基教学和训练,力求做到学生学有发展,学得活,学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首抓词汇。同时要求学生充分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根据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特点,通过各种渠道把知识结构铺垫成学生思维的方式,通过提问、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

3、精心设置学案

初中学生自学能力较差,这需要促进主动学习习惯和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1)激发学习兴趣。

学案要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要起到“以问导读、以问促思”的作用;突出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还应有适当应用与练习。通过对学案的使用,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

(2)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

在预习中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学案给学生提供两个或更多的选择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他所要去完成的任务,学生会觉得很有兴趣去做,去认真去完成。

(3)突出学案的目的、层次和生活性。

要使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预习,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学案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要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给学生提供的任务越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乐意完成。

(4)小组合作。

教学中发现:语言教学中同学间的合作尤为重要,因为语言离不开与人交流。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分工合作、集众所长,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团队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这样做学生不是学少了,而是学多、学活了。做到读思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堂中巧设疑问

在教学中,我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而且要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在课文教学时,我常采用多种思维训练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5、灵活的复述和演讲

复述与演讲的过程就是用大脑思维的过程,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因此,笔者在课文教学上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学生在把握原文主题,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对原文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改写后进行复述,这样做,能促进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迅速转化,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在上听说课时,尽可能地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现自己,争取说话的机会。复述、辩论和演讲是一种培养学生各种语用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

三、如何进行积极评价

中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需要体验成功喜悦刺激的群体。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会能直接影响到学生求知欲的产生,能影响到学生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产生。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非常离奇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如果给以严厉的批评、指责、训斥,那么将会压抑学生那些朦胧的、零碎的、不成片段的思想,从而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评价中,笔者注意客观、公正、热情、诚恳,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注意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采取了以下方式进行评价:

1、鼓励性评价。

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而是说:“Pleasethinkitover.”。对于作业中的错误,也不单单划“×”了事,而是在错误部分下面划线,并在旁边注上“?”,示意学生再考虑考虑。

2、分层次评价。

不同程度的学生,设以不同程度的要求,并分层次评价指导。对优秀学生,给予严格和高要求的评价;对差点儿的,给予肯定、鼓励的评价,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第8篇:技能教育论文范文

“语境”由此成为一个关键词。可以看出,语言学家对“语言能力”的认识走过了一个从“关于语言本身的知识”到“运用语言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的过程,也就是从乔姆斯基“能否造出合乎语法的语句”的语言能力,到海姆斯“能否合适恰当地使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再到“能否在不同的语境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综合语言交际能力的演化过程。“语言(交际)能力”不仅涵盖了人内在的语言能力与外显的语言知识,而且涵盖了实际的、动态的语言运用和人际交流的能力部分。

第二语言(外语)语言能力第二语言教学界

从1970年代起开始对学习者的“过渡能力”即中介语系统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早期中介语理论研究者(如Selinker,Corder等人)提出的语言能力与乔姆斯基所谓的“语言能力”,基本上都属于那种“同质的”语言能力。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针对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后天的、不完整的语言能力,后者所关注的则是母语使用者先天的、完整的语言能力。只是在“交际能力”的概念提出之后,人们对于语言能力的理解才开始丰富和深刻起来。1980年,卡奈尔(MichaelCanale)和斯维恩(MerrillSwain)对“交际能力”做出了系统的界定和分析。他们认为,语言“交际能力”由四种不同的成分构成:语法能力、话语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语法能力”包含“对于词汇项目和词法、句法、句法语义与音系规则的知识”,与掌握该语言的语符相联系。“话语能力”指的是将句子连接在话语序列中并从中形成意义整体的能力,其实就是对语法能力的补充。语法能力强调句子层面的规则,话语能力关注句子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结合反映出来对语言系统本身的使用情况。“社会语言能力”是对语言与话语的社会文化规则的知识,这种能力“要求对语言使用于其间的社会语境(参与者角色、共享信息和互动功能等)有所理解,因为只有在这种充分的语境之中我们才能对某个话语的得体性做出判断”。“策略能力”是“用来弥补这种(由于语言运用变数或者语言能力不足而造成的)交际失败而使用的言语、非言语交际策略”,亦即隐藏在我们通过“释义、迂回、重复、犹豫、回避、猜测以及语域语体转换”来做出修补,对付知识欠缺,维系交际进行那种能力之中的能力。社会语言能力与策略能力更多地与交际的功能方面相联系,是构成人语言交际能力的要素成分,它们的存在甚至先于语法能力的习得[5]。语法能力、话语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策略能力之间综合互动,共同构建起一个人的语言交际能力。在所有的研究之中,巴赫曼(LyleBachman)的观点最为典型。在他看来,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除了单一的“语言能力”而外,还应当包括语用能力和组织能力。1990年,他用下面的图表来说明这一能力的组织结构[6]:语法能力和语篇能力一同构成“组织能力”,即约束我们使用语言形式(句子和语篇)的所有规则和系统。社会语言能力被分解成两个方面的“语用能力”:语言的功能方面(“言外能力”,即发送与接收意图意义的能力)与社会语言学方面(处理诸如礼貌、正式程度、隐喻、语域和语言与文化结合面的能力)。策略能力单独列出,作为交际语言能力中的一个独立协作因素。“第二语言(外语)语言能力”于是就应当包括三个大块(组织能力、语用能力、策略能力)和五个方面(语法能力、语篇能力、言外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策略能力)的成分要素,其中的策略能力可以作为一种与语言能力共同发挥作用但又特立独行的能力要素。

对外汉语语言能力

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已有了六十年的历史。前三十年里,我们基本上是把汉语知识的学习和汉语言语技能的训练作为培养目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宏观与微观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交际性原则”的认识日益深刻,对语言要素、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与文化背景知识的相关性与一致性也有了相当的体认。结构、情境及功能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与理念应运而生,出现了刘珣编著的《实用汉语课本》和邱质朴编著的《说什么和怎么说?》这样一些吸收了国外功能法特色并产生了明显教学效果和影响的对外汉语教材。“结构+功能+文化”的理念逐渐渗透到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之中。新的世纪带来新的认识。2003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确定中学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为“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7]。2004年,教育部颁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学大纲)》,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8]。欧洲理事会在欧盟成立之初就制定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CEFR),在其中明确地提出“面向行动”的外语教学理念:“语言使用,包括语言学习是作为个体的人,或者作为社会人完成的行动。在此过程中,他们发展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而“语言交际能力可包含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等几个部分。每个组成部分又有知识、能力和技能等构成要素”[9]。该“框架”与加拿大所编制的《加拿大语言标准》(CLB)和美国颁布的《外语学习的目标:为21世纪做准备》与《21世纪外语学习目标》一道,对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对外汉语语言能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启发。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开始把目光投向全球范围的汉语国际推广,从而步入国际汉语教育的全新发展阶段。新的形势加上国内外的两大推动力,直接促成了国际汉语教学的三大标准。《国际汉语能力标准》面向的是“汉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对其运用汉语知识和技能进行交际的能力,从不同侧面提供了五个级别的描述,是衡量汉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重要依据”[10]。“国际汉语能力”的内涵在此基本上是汉语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的综合。《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以“课程目标结构关系图”的形式对(国际汉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进行了界定,即由“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和“策略”四个要素构成[11]。策略能力和文化意识得到了凸显,并分别被细化为情感、学习、交际、资源、跨学科与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国际视野等。《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则“是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描述”。五大模块的标准之中包含了“文化与交际”,该标准要求“教师应了解语用学知识,并将有关知识应用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实践中”而且“能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12]。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习者逐渐习得汉语语用方面的能力,倒不失为一个现实的思路。

第9篇:技能教育论文范文

对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具备的交际能力,它与语用能力以及语言策略能力共同构成了外国学者所认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应该适时适当的向学生指导语用的学习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策略能力指的是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应变能力,现在很多学生学习英语,掌握英语的含义和用法已经非常的熟练,但是如果运用到生活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和他国的人交流就经常会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要求老师针对这一问题,在对学生进行英语训练的时候让学生意识到应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去学习,讲究语言应用的策略,这样的练习方法可以弥补学生词汇和语法知识缺乏的不足。这样训练学生学习英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去处理交流中遇见的问题,准确的传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整体交际能力。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以往的教学教法中,人们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就是熟悉掌握词汇和语法,并没有考虑怎样的运用,所以培养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应该联系他国文化,学习他国语言特色以及思维方式,加以训练,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以后同他国人民进行交流时的实际应用,避免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沟通内容上的误解,正确的思维能力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是良好沟通的必要保障。

三、行为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者就是行为能力,所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就不容忽视对行为能力的培养。外国人对行为能力的定义就是行为规范的理解和对行为冲突的对策的能力,培养行为能力,首先就应该了解他国的行为规范,例如:基本礼仪和文化禁忌等等,从而避免因为不了解他国文化而在交流的过程中触犯了他国的禁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行为冲突能力就是在已经因为某些因素在交流的过程中与他人发生了争执,这个时候应该灵活的分析导致问题发生的关键因素,采用巧妙的解决方式化解尴尬的冲突局面。行为能力的培养是跨文化交流的体现者,因此,在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体系中应该在行为能力培养这一方面加强力度,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社会性发展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