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急救医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博弈论;语义学;逻辑哲学
贾可·辛提卡是当代著名的逻辑学家,他将博弈论与语义学直接结合起来,创建了博弈论语义学。辛提卡用博弈论的方法来处理命题,就是要确定命题的值,即命题的真或假。同经典逻辑一致,辛提卡预设了命题是二值的。辛提卡首先给出一个定义域D,任何名称都可以在这个集合中找到所指。博弈论语义学的核心是将量词短语看成专名,将句子看成语句函项,然后在给定的定义域D中选择相应的个体将句子中的量词短语替换,从而达到消除量词,找到原子句的目的。在方法上,辛提卡选择了博弈论,他将人们对句子的理解过程比喻为一个两人博弈,两个参与人分别为“我”和“自然”,每个回合必定要分出胜负,不容平局,那么对于一个句子S,根据规则,博弈双方轮流将S约化为S’、S’’,等等,直至最后使得约化的句子不再包含变量和连接词,即原子句,此时双方就可一决输赢。如果这个原子句为真,则我取胜,自然失败;如果这个原子句为假,则自然取胜,我失败。运用博弈论语义学,我们能够从大量的语言信息中得到最基本、最简化的语句,从而能够轻松地判定这些语言信息的真假。理解这一理论的关键是理解定义域D、原子句、博弈等概念。辛提卡的博弈论语义学可以说是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的综合:“语言博弈”概念源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语言游戏说,而它的理论核心则是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图象论。
一“图象论”与命题真值
维特根斯坦是学界倍受关注的大师,其前后期思想的迥异恰当地诠释了他的哲学主题:“哲学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活动。”①有趣的是,辛提卡博弈论语义学所强调的也是动态的理解命题,这与维特根斯坦哲学在本质上殊途同归。
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就在于提出了著名的“图象论”。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和后期哲学的目的都在于通过研究语言的结构和界限来理解思想的结构和界限。维特根斯坦工作的基点,就是回到逻辑的出发点,即考虑命题的性质。这样,真的界限就构成了语言的界限,维特根斯坦所考虑的就是关于事实的话语。“人给自己造出事实的图象”②。维特根斯坦指出:命题是实在的图象,“图象是实在的一幅模型”③。“图象是一种事实”④。“图象所表现者即是其意义”⑤。“图象的真假在于其意义与实在的符合与否”⑥。维特根斯坦认为,图象与它所图示的事实之间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关系“由图象元素与物项的配合而成”⑦,这种关系本身也是一种图象;二是“凡图象,不论只有什么型式但要能表象实在———对或错———所必须与实在共有的东西,即是逻辑型式,亦即实在的型式。”⑧所以,“每个图象亦是一逻辑图象”⑨。“对象是简单的”⑩。“对象构成世界的本体。因此不能是复合的。”
一切复合物必然可分解到不可再分的部分,这就是绝对简单的对象,那么,这种绝对简单的对象是什么?很显然,维特根斯坦这一思想的形成深受罗素和弗雷格的影响。罗素对客体进行了区分,一类是亲知的客体,一类是描述的客体,通过“亲知还原”,描述的客体可以转化为亲知的客体,维特根斯坦对罗素的客体进行了扩展,认为属性和关系也是一种客体。语言中的一个名称来表示一个简单的客体,通过这些客体的结合方式,指称客体的名称可以相互组合成句子。对于简单的客体,我们无法定义它们是什么,我们仅仅能够指示它们,这样,我们也就无法言说这些客体是存在的,因为定义一个客体就是意谓着被定义项的存在。维特根斯坦的绝对简单的对象实质上是罗素亲知客体的变体,是经验的客体。图象论的主旨是说明图象如何具有命题的内容,图象可以看成一个句子,一个句子也可以看成图象,这对于解释最简单句子的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如何处理复杂的句子呢?
维特根斯坦最开始的设想是用合取和析取处理一切复杂句子,这也是辛提卡采取斯科伦前束式处理量词句的直接思想来源,但是维特根斯坦后来采取了另一个思路,代之以集成的图象法,“凡对于复合体的陈述,都可解析成对于其成分的陈述,解析成一些把复合体完全摹状了的命题。”即一个复杂的表达式的真值取决于组成它的表达式的真值,即命题就是基本命题的真值涵项,这样,维特根斯坦就完成了语言的运作方式。维特根斯坦的这一思想源于罗素和弗雷格的启发,罗素和弗雷格两人都认为命题才是最基本的意义单位,主张将命题形式化,即用数学中的函数表示命题。维特根斯坦对这一思想的运用是水到渠成的。维特根斯坦认为,“命题是原初命题的真值函量”。“原初命题是命题的真值函目”。换句话说,“一切命题都是对原初命题做真值运算的结果”。“命题就是从一切原初命题的总和(自然也从其确是一切原初命题的总和)而得出的一切。所以,从某种意义可以说,一切命题都是原初命题的总括。”
命题与世界的图象论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图象的元素与事物之间具有对应关系;二是图象与事实之间具有相同的逻辑形式。由此,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图象是实在的一幅模型”,“图象是一事实”,“图象所表现者即是其意义”。
正是因为命题具有相同的结构,才使得我们可以将其形式化,并且可以进行变项替换。那么,图象如何与世界相联系?在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中,这种关系由名称—客体的关系来决定,但是名称如何与客体相联系?与其说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是对前期哲学的反叛,不如说是进一步的深入,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中,名称与客体的关系被受一定规则支配的人类活动所确定。在完成这个思想转变之后,维特根斯坦不需要图象论了,取而代之的是语言这种被规则所支配的特征。
辛提卡的博弈论语义学是将博弈的方法引入命题分析,他的研究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命题的构成和命题的真假,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命题的真假。第二个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其前期哲学为解决辛提卡的第一个问题提供了思想元素。命题是由概念构成的,而博弈语义学中的概念则直接对应维特根斯坦意义上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维特根斯坦的存在是与事实相对应的存在,是以现实世界为界限的,所以辛提卡用他的可能世界改造了维特根斯坦的客体。在辛提卡看来,很多情况下,人们的语言交流所涉及的客体多是描述的客体,这些描述的客体有些能转换为亲知客体,有些不能,如“结构为H3O的水”,但是人们在日常的交流中又会涉及这些概念,自然在定义域D中也就应该包含这些元素,可以看出,辛提卡的客体是对维特根斯坦客体的扩展。辛提卡的客体分为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两类,即在现实世界中存在和在可能世界中存在。而且很明显的是,辛提卡的存在概念不是语义学层面上的,而是语用学层面上的语义,这在博弈论语义学的操作性中得以体现。在辛提卡的博弈论语义学中,定义域D中的个体必须能与可能世界中的对象一一对应,脱离了这种对应关系,我们就不可能知道自己在言说何物,更不用说判定言说语句的真假。正如DanaScott所指出的那样,语义确定一个实现不是必需的,它应该为证实一个实现是正确的提供标准。
在确定了命题的构成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命题真假的标准是什么。辛提卡认为,命题是有意义的,命题的意义就是命题的真假值。博弈论语义学的处理方法是找到一个体用概念的名称代入量词所约束的变元,即参与人“我”在定义域D中找到相关的个体以证实语句,而参与人“自然”则企图找到范例来证伪语句。那么,如何才是找到相关的个体呢?或者说,怎样才知道代入个体后的语句为真?如前所述,辛提卡在扩展了维特根斯坦概念的基础上明确了命题的构成问题,相应的,辛提卡的命题范围较之维特根斯坦就宽泛的很多。辛提卡将博弈论语义学称为“寻找并找到的”逻辑,寻找并找到了什么?就是找到一个适当个体代入后的原子句所反映出来的图象与现实世界相符合。这不仅直观,而且符合人们的日常交流。可见,在确定命题真假的标准上,辛提卡与维特根斯坦是一致的,就是采用图象论的符合标准。辛提卡自己也曾明确指出,“博弈语义学不排斥图示的(同形的)关系理论,图示的(同形的)关系理论在原子句和现实之间建立了联系。”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要确定命题的真值,只要将命题与图象做个比较就可以了。用辛提卡的话说就是,“名称-客体关系曾经被建立,仅仅需要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将原子句和现实相比较。”
辛提卡指出:“维特根斯坦的图像理论和逻辑语义学之间的相似性和非相似性更有趣。最重要的大范围相似性之一,就是在两个理论中,语言的基本元素和现实的特定方面之间的代表关系,用任何的方式都不能进一步的分析。”罗素指出,事实是意指那种使一个命题真或假的事物。而一个命题的本质就在于:它可以两种方式,即以人们所谓的真的方式或假的方式对应于一个事实。最基本的事实是原子事实,与原子事实相对应的是原子命题,它肯定某物具有某种性质或某些事物具有某种关系。原子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它是否与原子事实相符合。在原子命题的基础上,借助逻辑联结词就构成了分子命题。分子命题的真假取决于组成它的原子命题的真假,是原子命题的真值函项。在分子命题的基础上,借助逻辑量词可以构成更高一级的概括命题。其真假最终也取决于原子命题的真假。维特根斯坦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任何复杂命题经过分析都可以还原为最基本的原子命题。辛提卡由此得出结论:“一个指示性句子的表达在通常的本质上不是这些语言博弈的一个回合,在这些语言博弈中,给出了几个构成成分的词语,并且因此给出了整个句子的内涵。”在辛提卡的博弈论语义学中,我们根据可能世界理论可以确定定义域D,根据维特根斯坦的图象论可以处理命题,并且将命题的具体处理方法转化为真值函项的求解,那么,接下来要考虑的是,我们究竟应该如何为真值函项求解,并且这个方法是否可以形式化。遵循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路,辛提卡找到了博弈论。
二“语言游戏说”与语义博弈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中的所谓“语言游戏”,实际上是把游戏当成是运用语言的比喻,即强调语言的使用,他指出:“我将把由语言和行动(指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那些行动)所组成的整体叫做‘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词的意义在于使用,运用语言是一种活动,我们使用的语词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意义,必须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才能确定语词的意义,试图通过孤立的逻辑分析来揭示语词的意义,结果只能误入歧途。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这种处理方法,实质上是从具体的语境动态地观察语词的用法,我们不能孤立地去问“什么是意义”这一类的问题,而应该说“什么是意义的解释”。弄清一个语词代表什么之前,必须首先掌握包括这个语词在内的那种语言游戏,一个词语的意义也就是它在语言游戏中的实际用法。维特根斯坦对于语言及其意义问题的思考,得益于一场足球比赛的启发,同时,相较于足球比赛,语言游戏也存在规则,在维特根斯坦看来,遵守规则是语言游戏的灵魂,也是一切人类行为的必要条件。维特根斯坦用了很多篇幅讨论规范和遵守规则。“遵守规则,做报告,下命令,下棋都是习惯(习俗,制度)。
“遵循规则类似于服从命令。人们是被训练这样做的;人们是以特定的方式对命令做出反应的。人类共同的行为方式乃是我们据以解释陌生语言的参考系。”可见,规则和遵循规则是人们在实践和交往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式。这种语言游戏所遵循的规则究竟是什么?是否就是逻辑必然性?“维特根斯坦最终在他的认识论斗争中失败了”。
其实只要留意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我们不难发现维特根斯坦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的缺陷,维特根斯坦指出:“我的根本思想是‘逻辑常量’不代表任何东西。事实的逻辑不可能为任何东西所代表。”“没有‘逻辑的对象’、‘逻辑常量’(照弗雷格与罗素的意义),于此便显然可见。”虽然维特根斯坦不承认逻辑常项的存在,但是认为客体具有逻辑形式,这种形式使得客体能够聚拢。
辛提卡认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受到博弈论的影响。“游戏概念的主要用法如此多地分享了像冯·诺意曼(vonNeumann)和约翰·纳什(JohnNash)那些数学家构建一个详细的游戏的一般理论的结构,那个理论旨在帮助科学家与哲学家理解有趣的问题的范围。它们甚至包括了真理与意义的问题(以及其他的语言—世界关系)以供讨论,维特根斯坦从中提出了他的语言游戏观念。”
与维特根斯坦相同,辛提卡在确立了命题和世界的图示关系之后,需要研究的就是这种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处于这些描述关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辛提卡看来,单纯的图像论已经不能解释这个问题了,图像论的任务是描述关系,那么对关系的关系的刻画,则需要另一个理论。辛提卡指出:比起那些为解释语言与现实结合所需要的思想,维特根斯坦经常包含更多的语言博弈思想。“为了理解(一个给定的一阶逻辑语句)F,我们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记忆空间,事实上,我们对一阶语句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语句和世界的有限的逐步比较之上,而不是(潜在的)F的图像本质。”“有时语言博弈能够明显的被发现用于提供词语和它所刻画之间的关联”。
这里我想指出的是,或许我们用图像论处理语句理解的时候已经不足道了,但更为恰当。辛提卡认为自己受到“维特根斯坦有关思想的启发,强调受规则支配的人类活动,亦即寻求和发现语言游戏的重要性。”但是,辛提卡“比维特根斯坦走得远得多,因为后者的思想是轮廓性的且不系统。”“在我没有有效的方式找到我的下一步该如何行动时,我怎么可能在实践中采取一个策略?”
这里有几种选择。也许有人会像在非确定性证据系统内所做的那样提出某种思路,但是辛提卡建议把我的策略限制在递归中。这种限制的方法是非常精致的,它注意到了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游戏中实际可游戏性的思考。辛提卡坚持认为语言目标导向语言本质,这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处于维特根斯坦形式化时期的游戏概念的意义。当时,维特根斯坦使用“游戏”来指称目标导向的活动,诸如证实或者证伪的活动。辛提卡延用了这一思想,他说:维特根斯坦的“用法”概念强调的是一种活动,是一种构成一个词的自然环境并使该语词从中获得其意义的活动。
首先,教师道德素质将在教师素质构成中更重要
新时期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长期性、示范性、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构成教师素质的特殊性。教师素质作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想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主要包括教师的机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而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本身、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并没有把道德规范、准则内化。体罚学生、心罚学生的行为并不少见,教学中言行不一致等等的行为与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人、塑造人的工作极不相称。生活中我们发现儿童、青少年接受知识的过程正是个性与品德形成时期。尽管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和品德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教师的作用最大。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同时,还通过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产生影响。在儿童眼里,教师是正确的教师的话都是对的。教师的言行就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品德的发展。因此被称为“师魂”的教师道德素质将比文化素质更重要。
其次,师德修养的魅力将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
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群体都是由一个一个的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映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养成,一个人从儿童开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教师的教育是长期的系统的,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还是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教育是科学的,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都是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得一生的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所以,从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看师德修养水平的高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课程开始以及过程中,提出考试相关的要求,比如平时作业的成绩也纳入期末总成绩,使学生建立近期目标。无论理论和实验课,在每堂课的开始,说明要求掌握以及了解的内容,明确当堂课的目标。比如学习口腔解剖的根管系统内容时,要使学生明确,根管系统总论的概念是要求掌握的重点。这样使学生明确了短期和长期目标,使他们听课时,重点分明,详略得当。实施差异教学,为优秀的学生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实施差异教学,为部分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具有挑战性而又不太难的学习目标,可以使学生觉得目标对自己来说有学习的价值,并且通过努力就能达到,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由此带来的成就感又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稳步提高[3]。在教学中,教师向优秀的学生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模仿老师参照放大的牙体模型,讲解牙齿的形态特点。登台演讲的学生会得到奖励,主动要求演讲的以及讲解出色的学生会得到双倍的奖励。
密切联系临床,激发兴趣,保持好奇心。以问题和临床现象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学导入作为打开教学思路的钥匙,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和艺术性。针对性是指设计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要求确切、精炼,一开始就把学生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启发性是指设计导入,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趣味性是指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4]。例如在讲解恒牙萌出顺序时,以一张微笑的露出“虎牙”的人像照片引出一个临床现象:即上下颌恒牙萌出顺序不同,尤其是上颌尖牙的萌出相对更晚,因此容易发生拥挤。另外,结合三维动画、教学录像以及互联网在线学习系统等,采取多样化、新颖的教学形式,提供相关教学资料,方便学生理解和学习。教师要时刻努力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同时,也不能忽视学习的外部动机。并非每门课都能引发所有学生的内部动机。
有效应用表扬。对于刚刚进入口腔专业学习的大学三年级学生,更应该经常使用表扬。表扬的方式比表扬的次数更重要,当表扬是针对某一行为结果,而且具体可信时,表扬就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激励因素[1]。例如“你的支点运用得很好”,这些具体的反馈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成功的努力归因。明确、及时和经常的反馈。教师对于学生的牙体绘图作业或是组织病理学绘图作业不但给出评分,还用红笔对绘画做出修改,必要时给出评语。例如局部解剖学绘图作业和组织病理学作业是当堂课参照标本和切片完成大部分绘图,课后上交,次堂课返还学生。这种及时和明确的反馈,兼具信息性和激发性,最好地激励了学生的动机。同样,经常向学生提问,或经常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可以使学生经常获得自己理解知识程度的反馈。另外,以分数作为诱因,定期举办竞赛以及适当的奖励,都可提高外部动机。
BOLD的概念由Kim等[1]于1990年首次提出,并迅速在人脑中应用,成为研究人脑功能的重要手段。BOLD成像依赖微循环中氧合血红蛋白和去氧血红蛋白比例的变化,去氧血红蛋白是顺磁性物质,而氧合血红蛋白是抗磁性物质,两种物质的磁特性不同,在局部形成MRI信号的改变,一般采用磁敏感序列,如T2*加权成像[2]。研究表明,大多数疾病都伴有微循环的改变,因此有理由相信BOLD成像同样能够应用于脑以外的组织和器官,比如骨骼肌。Lebon等[3]利用多回波链梯度回波技术,测量T2*值,把TE=0(SITE=0)时的信号强度作为测量血流灌注的标准,利用缺血和反应性充血来干扰肌肉内的氧合作用,结果表明,肌肉在缺血状态下,T2*值降低,一旦缺血状态解除,T2*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峰,和同期肌肉血流灌注一致,这项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肌肉中同样存在BOLD效应。在脑BOLD成像中,脑功能区的激活相对简单,肢体运动或认知改变都可以有效地激活相应的脑功能区。然而,肌肉的激活却有多种方式,如药物(如血管活性药物)、有氧运动等。Partovi等[4-5]研究大腿、小腿及前臂肌肉单次收缩后肌肉BOLD信号强度的改变,同时变换一些参数,如TR、扫描序列、场强及收缩力等,结果发现肌肉收缩引起的暂时性BOLD信号增加并不随着TR和扫描序列(GRE/SE)改变而改变,而随着肌肉收缩力以及场强的增加而增强。Towse等[6]研究静坐组和活动组志愿者骨骼肌单次快速收缩后的瞬时BOLD信号变化,结果发现活动组BOLD信号增加更明显,持续时间更久。
1.1BOLD信号的生理机制临床评估肌肉微血管结构经常依赖于有创的活检,BOLD成像提供了一种无创的对微血管结构敏感的方法,目前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方法。肌肉BOLD常用的激活方法主要有电刺激和运动。在一项电刺激(5Hz)小鼠肌肉的试验中,BOLD信号由于氧分压(PO2)的改变而发生显著性的变化。在另一项反应性充血试验中,BOLD信号与激光多普勒(LDF)经皮所测得的PO2(TcPO2)也呈较好的相关性。更多的研究表明在缺血的初始阶段,BOLD信号与TcPO2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呈现同样的下降特征,但在缺血的过程中LDF测得的PO2下降较快,出现这种现象的机制可能为缺血早期BOLD信号下降反映的是肌肉微循环血氧饱和度下降所导致的组织进行性去氧化过程。一些研究提示,肌红蛋白由于其内具有含铁血红素结构,同样对肌肉的BOLD信号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另一些研究中,肌肉单次收缩,由于暂时改变了组织中的血氧饱和度,同样会有相应的BOLD信号改变[9]。
1.2BOLD信号分析BOLD-MRI数据是典型的随时间变化的数据类型,传统的MRI数据处理方法可以用来处理BOLD数据。其在评估劳累型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微循环变化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Mc-FaddenD等[10]利用3.0T小孔径MRI仪、采用正交发射—接受肢体射频线圈证实BOLD在无创评价劳累型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微循环方面非常有效。在这项研究中,BOLD成像序列采用GRE-EPI(α,700;TE/TR,35/250ms;FOV,24cm×24cm;矩阵64×64),采集时间12.8min,总共采集3072幅图像,平均每幅图像采集4秒钟。实验分两部分,先采集静息态BOLD信号,然后进行30min的高强度运动,再次采集BOLD信号。参考T1WI或T2WI图像测量相应部位(比目鱼肌、腓肠肌、胫骨前肌)的T2*值,然后把这种依时间变化的BOLD信号,按照生理频率(呼吸频率和心率)通过傅里叶转换成频率模式,结果反映心率(1.8Hz)和呼吸频率(0.7Hz)的波峰在比目鱼肌更容易被观察到,肌肉运动后,其峰值明显上升。而劳累型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患者在胫骨前肌却观察不到这种波峰。劳累型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胫骨前肌缺乏反映心率和呼吸频率的波峰,其机制与筋膜间隔压力升高,压迫、阻断血流有关。比目鱼肌在0.4Hz处观察到的波峰可能与微循环的氧合状态有关。劳累型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患者所有波峰均下降,提示氧合血红蛋白和去氧血红蛋白的比值下降。现有的MRI评价组织微血容量主要是通过静脉快速团注钆对比剂动态增强扫描方法,但这种快速成像方法并不能动态观察这种依赖时间的微循环变化,BOLD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影响BOLD信号改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BOLD信号的解释不仅仅需要校准过程,而且需要考虑肌肉血容量、血管结构(包括微血管密度、平均毛细血管间隙等)以及场强方向等。事实上这些因素是很难完全满足的,因此BOLD在分析肌肉血氧含量方面被认为是相对或半定量[11]。
2ASL在骨骼肌中的应用
和其他组织器官一样,肌肉中一定量的血流灌注是维持细胞存活和细胞代谢的基本条件,正常情况下,肌肉静息状态下的血流灌注水平非常低,通常每分钟每100g组织只有几毫升[ml/(min/100g)]。骨骼肌肉运动后,其血流迅速增加,并快速达到一个稳定值以适应代谢的需求。目前观察肌肉血流灌注的MRI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动态增强MRI成像,主要依赖外源性MRI对比剂引起靶组织的信号变化,由于外源性的对比剂具有潜在的肾脏危害性,而且动态增强MRI成像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重复观察,从而限制了这种检测方法的应用。另外一种方法是ASL,ASL是一种全新的MRI技术,它无需注射外源性对比剂,能够无创观察微循环血流灌注情况。ASL常采用饱和脉冲或反转序列在兴趣区的上游对血液中内源性质子进行标记,然后在兴趣区采集信号。理论上讲,血流下降将导致自旋质子信号降低,相反,血流增加可以引起自旋质子信号增加。ASL具有天然的可重复性,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重复观察血流灌注变化。ASL脉冲序列主要有两种,连续式ASL(CASL)和脉冲式ASL(PASL)。临床最常用的PASL技术是流动敏感交互式反转恢复(flow-sensitivealternatinginversionrecovery,FAIR),FAIR相对于其他ASL技术的优点在于FAIR技术可以多层采集,并且不需要预先知道血流方向。但是FAIR技术对于血流通过时间较为敏感,血流通过时间即血流从标记层面到信号采集层面的通过时间,血流通过时间越快,FAIR信噪比越低。
关键词:市场环境;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环境设计行业在高校教育模式当中的直接体现,其对于培养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环境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背景下,其对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变化,这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紧紧围绕市场环境对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开展教学活动,以实现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从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水平来看,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教学方法与市场需求不相符的情况,这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遇到了发展问题,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我们予以重视。
1、学生积极性不高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很多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学习兴趣不高,笔者认为导致学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环境艺术设计学习内容较为复杂,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泛,该学科的复杂性使学生提不起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始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中极易产生疲劳感,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以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始终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没有被充分发挥。
2、过于注重理论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对实践性要求较高,这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随时掌握市场环境的需求,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设计人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由于受到外部因素、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市场环境下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分析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最终目,是使学生能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也是环境艺术教学的主要方向。传统封闭的办学模式要彻底改变,要满足市场环境的需求,要与社会接轨,就要转变为开放式的办学模式。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所面向的是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可持续发展观与了彩色设计、环保节能理念等方面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探索研究。环境艺术设计属于一种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传统教学中单一的学科发展观要转变,要朝着学科群方向转变,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发展为交叉学科。对于学生的培养方面,也要做出改变,由传统教学中只重视设计技能和表现技巧的教育,转变为向综合型艺术设计教育、环境艺术设计等社会职能方向,进而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能够满足市场多方面的需求,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的设计人才。
2、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专业科学。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只在课上学习扎实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实践,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使自身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和提升,这样才能够达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目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做出调整和改进,以满足市场环境下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要将重点放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与市场环境的对接,使学生在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后,能够更多的参与实践活动,将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使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设计能力的设计师,否则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将成为无本之木。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要建立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及,将校内教学与市场需求进行完美对接,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与企业签订协议,建立学生实践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逐渐的接触到社会,并了解市场环境和需求,学会与各种客户如何交流,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增强实践能力。在基地实践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会更加的积极主动,通过实践,环境艺术设计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另外,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建立专业的实训室,如建筑材料工作室、设计车间、灯光效果实验室等,将其作为补充学生课堂不论不足的实践场所,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真实的认识。
3、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设计就是寻找创新的生活环境、新的设计理念、新的造型符号。校方可以定期开设相关内容的讲座,使学生通过听讲座使自身的视野更丰富,聘请高级讲师、该领域专家学者,讲授最新的设计理论和实践中的真实案例,提高学生的设计语言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现代设计语言包括现代设计思维方法、现代设计观念、现代设计表现手法、现代设计理念。简单来说,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注重技术和理论原理内容的教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出计算机的辅助设计作用。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具备计算机熟练运用的能力,从而更满足市场环境对新型设计人才的需求。另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拓展教育,提高学生的借鉴、吸纳异域文化的能力,在理论教学中以艺术原理发展为基础,建立可以科学表述出产业发展与艺术设计属性关系的体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发挥出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作用,就必须要保证其教学目标与环境行业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标准的一致性,为此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须要发挥出自己的教学引导者作用,通过超前的教学观念、先进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课程的改革,在保证教学目标与环境行业市场人才需求目标一致性的同时,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为他们的环境设计专业技能提升创造条件,也为他们未来的环境设计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姚辉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统计学;辩证统一;统计规律;思想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统计学为探索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必须正确处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总体中诸个体某种数量标志表现偶然,而诸标志值平均则为必然。重复测量某种同一客体出现不同的数值属偶然,而同一客体本身真实数值则为必然。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的数量差异为自己开辟道路。统计研究中经过综合平均,将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数量差异,互相抵消,显露出平均则为必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统计抽样调查问题上表现极为明显。客观事物极其复杂,表现千差万别,同一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也非常大,从个别单位,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性。然而,通过大量观察,排除偶然性因素影响,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象,显现其本质。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只有随机抽取的个体足够多,消除诸多偶然因素影响,才能通过抽样总体的数量特征正确地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实践和科学都证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着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况且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性。而对于每个事物或过程的矛盾也各有其个性。因此说,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或普遍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统计学中存在着各种矛盾,每一矛盾具有不同特点。在统计认识中,个体的差异性中蕴含着总体的同一性。统计方法就是运用科学的手段抽象掉各个个体的差异性,探求总体的同一性,并用差异性去标志同一性的内在质量。差异性是统计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没有差异性就没有统计;而同一性则是统计的目的,为了求得同一性才需要进行统计。因此,统计研究要运用大量观察法与个别观察法相结合使用的统计方法。
统计研究中运用大量观察法,实现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认识过程。同时,根据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统计研究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运用个别观察所搜集的资料来说明总体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使认识更深刻、更具体。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规律指导统计研究必须是将统计中的平均数与分组法结合,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用反映现象的离散趋势的变异指标与反映现象集中趋势的平均数结合使用,以使研究更全面,更完善。
3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统计学的研究着眼于总体,着手于样本,立足于个体;同时从总体出发,分解剖析,认识局域(类、层、组)甚至个体,并对其进行调查研究,观察计量,搜集资料。接着对个体的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或归纳演绎,用样本来推断总体,达到对总体的系统性认识。即为“统而计之”和“计而统之”的总和,以实现以统定计,以计达统的目的。所以,统计学的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要求一切认识对象不仅它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而且它还要作为某个更大系统的要素来认识。这种对系统客体的“主体”认识,是一种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度量的系统思维方式。
因而,统计认识充分体现了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统一,这是统计研究的一大优点,也是统计认识比较接近客观、真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它认识方法往往是就某一要素而研究某一要素,就某一系统而认识某一系统,忽略或没有充分重视各要素的整合作用和系统环境对系统的制约作用。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统一
从统计认识过程而言,充分体现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立统一的关系。定量分析研究是统计研究的特色所在,但统计的定量分析不是纯粹数量意义的,即不是就数量论数量,而是基于所研究事物本身的特点,并且从所研究事物的有关联系或现实背景中,紧紧扣住认识所研究事物内在本质这一主题来展开的,他注重的是定量分析背后的具体含义和意义,这也正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区别所在。那么统计研究怎样才能通过数量来体现其具体含义与现实意义?这就必须结合定性分析,即以定性分析为起点,并以定性分析为终点。具体来说,统计研究总是按照“初步(感性)的定性认识——客观科学的定量认识——高级(理性)的定性认识”这一过程来进行的,即从定性开始,确定认识事物有关方面的指标,经过定量过程,搜集,整理,进而对其分析研究,上升到更高的认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质,完成定性认识。统计认识活动遵循质与量对立统一规律,从初始的定性入手,依设计的科学的方案一整套统计指标体系,按要求搜集有关数据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对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也就是说统计的定量分析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个飞跃的重要途径,是避免产生认识主观偏差的重要手段。
因此,统计研究最终是为人类定性认识服务的,是为了定性认识才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前面所讲的统计的方法性、应用性也正体现在这里。实际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统计研究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才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探求质与量变化的规律和界限,研究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的关系,将质与量同一与度中,即量的规定性定性于度中,质的规定性定量于度中,以实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真正统一。
5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在统计研究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个基本方法。统计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在各个局部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达到对总体的认识,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性。
所谓分析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分别加以研究,从而认识事物的基础或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有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将客观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各组成部分,分别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点以及在各种外界条件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属性和特点,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及内在规律性的认识之目的。可见,分析方法是以客观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关系为客观基础的。在统计研究中诸如分组分析、因素分析、因果分析、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比例分析等等。这些分析在人们的认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要把分析所得到的认识变为对整体的认识,揭示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性,就必须进行综合。
所谓综合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办法。与分析方法相比,综合方法认识过程的方向完全相反。它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结为整体,通过全面掌握事物各部分、各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概括和上升。从事物各部分及其属性、关系的真实联系和本来面目,复现事物的整体,综合为多样性的统一体。在统计中,诸如人口统计的将分组、结构、比例分析化为对整个人口状况分析;商品销售总额分析时分解为价格和销售量变动的影响,进而从总体上分析其因素影响;社会总产值的变化,分解成各个部门行业的影响,进而综合研究其全貌等等。
分析与综合是对立统一,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统领分析。没有具体的分析,就不能具体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各部分、各侧面和各种属性与诸因素,从而也就无法综合;同时,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它在综合统领下,以综合为目的,达到确切地揭示事物的总体和本质和规律性,使认识升华。因此,没有分析的综合,其结论就只能是空洞的、无根据的,是一个混沌的、外在的、直观的整体。“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页)。”分析的结果,也就是综合的出发点。统计认识的发展总是沿着“分析——综合——新的分析——新的综合……”轨迹不断前进的,促使统计认识活动不断深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6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给出新认识;但新认识是不确定的,可能是错的;特殊材料的组合不同,给出的认识也不同甚至矛盾;基于不完善甚至劣质信息作出决策。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前提(公理)到命题,不提供超越前提的新知识;容许选择多个前提,但前提可能是错的;大前提里的不同小前提(公理系统里的不同子集合)会给出不同甚至矛盾的结论。以观察为基础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进行度量主要属于归纳推理问题;但若已知各种事件发生的结果和发生的概率,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则可以转化为演绎推理问题。
统计认识是通过个别研究认识一般的,所以统计思维必然是一种归纳(即必须通过归纳才能实现)。统计不仅要根据所构建的原始信息通过统计推理获得一般的“知识”,而且还必须进行假设检验、机理检验等,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论证。所以说,统计思维是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归纳方法论强调了方法和外来信息的重要性,而演绎方法论则强调了问题和先存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相互补充和协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在统计思维中的回归分析既是归纳,又是演绎。所以说,统计思维将归纳和演绎高度而有效地结合运用,收到了很好的认识效果。也只有通过归纳、演绎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才能找到可靠的科学真理。
7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按照统计认识要运用材料来看,统计学的实际应用具有具体性,它是依据一定的数据和事实,使人们得到启发,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作出迅速的识别和直接的理解,并对对象的总体状况作出判断。统计认识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首先就是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数据整理手段(如分组、直方图、茎叶图、频率图等)和统计研究人员积累的统计认识经验,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获取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统计数据的背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还要进行典型剖析或抽样验证。所以说,在统计认识的数据收集、分析与所做结论需要具体化。同时,对统计理论方法研究时具有抽象性,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数理研究,是具有抽象思维的特点。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它舍弃具体向客体的规客规律性逼近。因此,统计学是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8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统计认识过程不仅是通常所说的实证性研究活动,同时也是探索性研究活动。它自始至终都是理性认识和感性材料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
按照统计认识属于实证性研究来说,它具有经验思维
的特点。经验思维就是运用实践经验、感性认识和感性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它的功能主要是认识具体事物的外部状况、表面联系和现象,通过经验思维能够对丰富的大量材料初步加工,把握事物多种多样的具体状态,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描述性统计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经验思维。它依据的是客体的个体的实际状况或者是客体过去的、现在的状态,是事实的归纳、概括、整理。从推断性统计来看,它在描述性统计提供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概念,依据严密的逻辑规则和推理过程进行假设检验、数理推断、悖论分析,对描述信息、经验认识进行理论思考,使经验认识升华,这又是有理性思维的特点。它抽象掉具体个体数量上的差异,得出有关对象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认识;抽象掉所依据的经验材料的特殊,得出有关“类”的一般的认识。
实际上,描述性统计是推断性统计的重要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讲,推断是另一种描述;有时候描述性统计与推断性统计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统计认识是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兼具有两种思维的成分,两种思维相互交叉,相互补充,使统计认识更系统、更具体和更深刻。
总之,统计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统计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是要研究探索和发现认识客体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方法。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它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它和统计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对统计学起着指导作用,为统计科学研究和统计工作提供一般指导原则和思维方法;统计学是哲学一般认识方法的具体化。所以,对统计思想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和归纳,有利于推进统计理论研究,廓清人们对统计的认识,有助于更合理、广泛的运用统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金昌.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3).
[2]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5).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 就业 对策
一、引文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也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据统计,全国的在校研究生从1999年的21.87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00万人,只用了在短短的7年时间,更是在201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达到了46.5万。如此快速地增长,在彰显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研究生就业形势逐年趋紧的不良后果。虽然医学研究生在就业方面有专业性、实践性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由于医学院校的不断扩招和需求市场的日渐饱和,医学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也在逐渐加大,更确切地说医学研究生的就业警报已经拉响。我们必须要把握新现象,认真分析医学研究生在就业、求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就业对策研究,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范化的培养制度,来进一步拓宽医学研究生的就业路径,从根本上解决医学研究生的就业问题。
二、医学研究生就业求职中存在的问题
1.医疗单位的唯“关系”是用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医学研究生占有的社会关系资源不平等,导致”凭关系”不公平竞争现象的存在。部分医学研究生就业时能够利用导师、家人和亲属的帮助,找门路、托关系为自己找工作,而那些没有“关系网”的优秀医学研究生的就业相对困难。这样既不能保证各个医疗单位提供的职位实现资源最优化,干扰了医学研究生就业正常秩序,也产生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对公众利益的极端侵害,不利于社会和医疗单位的资源最优配备和社会和谐。
2.学校品牌和专业竞争力的影响
学校的品牌是影响医疗单位挑选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医疗单位同时面对品牌医学院校的普通研究生和普通医学院校更出色的研究生时,医疗单位会优先考虑品牌医学院校的普通研究生。同时还存在着,由于不同医学院校同一专业的竞争力不同,也使得医疗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更偏重于专业竞争力较强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医疗单位的这种偏见,也是导致普通医学院校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3.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医学研究生的就业困难,除了以上提到的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医学研究生自身的因素。由于医学研究生的大量扩招,生源质量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医学研究生群体的综合素质普遍下降。但是随着民众对医疗条件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医疗单位对医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进而导致一部分综合素质较弱的医学研究生就业困难。
(1)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医学研究生个人能力的基本表现,也是医疗单位考察的重要环节。它主要体现在专业能力和英语能力两个方面。专业能力尤以临床技能能力的考核最为重要。医疗单位比较注重那些在临床工作经验方面较丰富的,并且具有执业医师执照的医学研究生。随着国内医学与国际接轨,医疗单位更注重那些能够查阅国外医学文献资料和具有英语沟通能力较强的医学研究生,所以具有大学英语六级水平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生就业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
(2)社会能力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是我国的教育根本,但是部分医学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水平较低。例如,医学研究生在过程中出现抄袭被认定为学术不端,学术造假,从而导致医疗单位对医学研究生的社会能力产生怀疑。
(3)就业心态
经某院校调查,86.03%的医学研究生都希望在大城市综合医院工作,只有11.73%的医学研究生希望在中等城市的专科医院工作,希望留在县级城市医院、社区医院及乡镇医院的人仅有2%左右。从调查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医学研究生就业的选择上,医学研究生更加注重实利性,看重大城市和综合医院的物质条件和发展前景,而没有考虑到自身的现实情况和大城市综合医院的人事编制已经饱和的客观现实,导致这部分医学研究生的就业非常困难。
三、医学研究生就业对策
1.设立强有力的医学研究生就业指导部门,加强就业指导力度
在很多医学院校中研究生就业工作排在管理工作中非常靠后的位置,没有专门的机构为医学研究生提供就业服务,有的医学院校更是直接在本科生就业指导中心管理之下。所以,医学院校应重视研究生就业工作,建立专门为研究生提供服务的机构和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服务机构应该大量广泛的收集就业信息,搭建丰富的就业信息平台,利用网络和短信群发等新资源新方法,探索就业信息交流新渠道。服务机构应该把医学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通过系统的有效的就业指导课程,使研究生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对当前就业的形式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对自身未来的职业生涯有切合实际的规划。学校应该加大自身的宣传力度,提高本校的知名度,打造适合社会需要的有竞争力的专业,为医学研究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以提高医学研究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推动培养机制改革
(1)提高专业技能
组织各方面的资源,集中多方面的力量,加强对医学研究生能力的培训,而且要突出培训的重点,强化培训的针对性。专业实验的设计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实验操作的能力、科研创新的能力,在临床实习轮转当中,加强对医学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训,大到每一个病例的分析和医疗技能的掌握,小到病历的撰写,这些能力都是医学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并采取实习医学研究生出科技能考试制度,这样临床指导教师就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切实起到提高受教医学研究生的临床技能作用。
(2)提高英语能力
在英语方面,根据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成绩结合其英语四六级通过情况,可将研究生进行分组教学,有针对性的组织各方面的教师资源,在提高四六级英语考试通过率的同时,也要注重医学研究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重视社会能力
虽然医学研究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英语能力,但是由于医学研究生长期生活在校园之中,而校园相对于社会是一个比较单纯,封闭的小社会群体,与社会存在一定脱节,使得医学研究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认识和把握不够成熟,因此医学院校应该充分重视这部分群体在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社会能力方面的教育,打造一支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能够在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上给与引导的强有力的工作队伍,最终实现医学研究生追求自我价值与满足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以更好地解决医学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带动了国际商事活动蓬勃迅猛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国高校培养既懂国际商事活动又能运用国际商事法律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符合这一要求的国际商法课程日益受到重视,在法学专业、国贸专业都相继开设,甚至发展成为国贸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然而,作为非法学专业开设的一门法律课程,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授课对象的知识背景与法学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要根据国贸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明确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任何教学活动均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①教学目标应该和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型的法律人才。既包括适合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法律服务和企业法律实务等工作所需要的应用型法学专业人才又包括从事法学教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因此,《国际商法》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只是一门学科而已,学习只是为了以后面对国际商事活动时,能够较快的进行法律事务的处理。但是国贸专业不同,国贸专业培养的结合贸易、法律、外语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那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国际商法是为了使他们懂得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加强他们法律意识的培养,为工作中订立外贸合同、预防和解决国际商事贸易活动出现的纠纷奠定基础,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的主要教学内容:
对于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国际商法》是让他们了解掌握规范国际商事主体及国际商事交往过程的各类法律。因此,只要是与国际商事主体、国际商事交往有关的的法律似乎尽可囊括,而不必拘于其法学部门的归属。从现在市面上绝大部分的国际商法教材看来通常包括商事主体法、合同法、买卖法、产品责任法、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法、国际贸易结算与支付法律、国际商事仲裁法。不过,国际商法内容很多,但往往课时有限,在各类高校32-74个学时不等。如何使得学时和学习内容平衡,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实用性。国贸专业中专门开设有国贸实务、运输、保险、国际结算等等课程,这些课程的一些内容和国际商法的内容是相重合的,这时候我们应该突出国际商法独有应用和实用性强的内容进行讲授。如《商事组织法》、《合同法》、《法》、《产品责任法》等等。
三、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方法的使用:
(一)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和交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教育情况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式。1②法律课程的学习,有很大一个作用是为了解决纠纷。案例教学法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能使得案例教学法成功呢?第一,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选典型性和时效性近的案例---在有限的可是和浩瀚的国际商法内容中选取符合具有典型性的综合性案例,激起学生参与、讨论、调查、解决问题的兴趣。社会在不停的发展,我们要注意选取新案例,不能选取早已经过时的案例。第二,案例准备阶段有的国际商法案例较为复杂,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当事人、标的、经济贸易关系,可能相关的知识面太广,为了不耽误课时,加大学生的参与面,在课前可以讲案例的相关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查找案例的相关资料、课前讨论和思考。第三,课堂教学阶段,注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做好引导工作。在学生案例分析的过程中,突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直接讲授法。国际商法课程中,依然还是有一些涉及概念、原则的理论性内容。我们不可能所有的课程内容都能找到具体适用的案例。所以传统的直接讲授法依然有它存在的必要。例如国际商法的概念,发展历史,这些采用直接讲授的方法更能理解和掌握。只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参与和理解,在讲授时要采用比较生活化的语言,适当的结合一些小的例子和习题加深以便学生掌握。
(三)情境教学法。现在国家支持人们创业,国贸专业要培养创业应用型人才。国际商法课程要注重法律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应充分使用情景教学法。如何使得学生对国际商法的内容不觉得枯燥,不是死板的条文,在内容传授上引入情景教学法。比如在商事组织法中对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公司的注册内容的讲授上,我会带领他们实际模拟操作注册程序。在学习合同法时,我会将学生分为买卖双方,谈判和签订正式的外贸合同,让他们去解决谈判中的纠纷。在讲产品责任法的时候,会引导他们如何进行产品商标的注册,自身权利的保护等等。通过这些情景教学法的使用,使得学生实践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也使得国际商法的书面知识牢牢掌握。
(四)模拟法庭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是法学专业教育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在国贸专业学生授课过程中使用也是非常适合的。通过学生对法庭审判、仲裁案件的全过程全真模拟,能够形象、直白的了解法律程序的相关知识。在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学生以扮演法官、仲裁员、人、原告、被告的方式,对不同群体的自我权利保护有深刻的认知与体会。通过国际贸易交易过程的模拟,学生通过对进出口企业外贸合同谈判和订立的,处理外贸的纠纷的谈判的演练,能够对国际商法中合同法和国际货物买卖法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五)比较学习法。国际商法涉及到世界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为了更好的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比较学习法是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如在两大法系知识的传授时,可以结合中国大陆法系的法律现象和中国香港的法律现象进行比较,能够使得学生对两大法系的异同有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在对公司法、合同法知识的讲授时,可以列举一个小案例,引导学生去分析同一案例在中国、英美、国际条约等的法律规定是否相同,分析各自体系法律制度的特性和优劣。在使用比较学习的教学方式时,要注重学生用该种方式归纳、思考总结知识点。
(六)现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教师可以通过中国大学城、微课等校园现代化的管理平台,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案例、作业等教学资源上网,方便学生查阅、学习、检测,同时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提供一个沟通的平台,实现开放性教学。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解决了传统黑板粉笔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美观性、实用性等特点。在上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内容是教师备课时已经写好的内容,不需要像传统的黑板写字,学生在课堂内可以吸取更多的知识,同时,音乐、图案等多种因素的穿插,使得学生在观看多媒体学习时兴趣高昂,参与度更好。
四、总结
物理教学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总是存在这一些类似于知识的灌输、重视结果、教师主动传授学生却被动学习的现象,这些行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影响其素质发展。而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探究、乐于探究,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其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形成科学的态度与精神。
一、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
1.提出问题
即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认真观察发现存在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的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并且能够简单表述这些问题。
2.猜想与假设
即敢于思考,大胆假设。根据生活经验或是已有的知识储备尝试对提出的问题提出猜想,并猜测和假设可能出现的结果。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根据假设与猜想制定出实验计划。初步考虑探究的方法及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再考虑影响猜想的主要因素,确定实验的变量问题。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收集数据,通过搜集信息、资料,可以自主评估相关信息的科学性,要求掌握一些简单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并且能够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5.分析与论证
根据所见现象描述实验数据并记录,然后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论证,因果推理。
6.评估
根据所得结论进行评估,注意根据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来改进探究方案,可以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
7.合作与交流
最后写出探究报告,要求要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在合作中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以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二、探究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改正
1.教师要进入“探究”角色
现在一些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他们往往“穿新鞋走老路”,在自己长期的教学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课程讲授和评价方法,往往不愿意尝试也不敢于去打破自己的体系。当然还是有一大部分教师敢于尝试,不过即使他们已认识到探究式教学的独特优势,也看到了其实施的必然性,但是由于还没有完全深刻理解新课程,探究式教学仅停留在文字上。因而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有些教师会把学生引导进入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而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去思考探究,所以首先教师要改变这种定势,转变观念,自己先进入到探究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关探究的教育理论。例如在《牛顿第三定律》这一课:第一步,确定本节课的内容即牛顿第三定律的建立及实际应用。第二步,由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了解其主要推导过程并理解其意义,可以自主发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运用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步,收集有关牛顿第三定律的物理知识的资料,以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第四步,研究学生思维特点。第五步,采用片段探究的方式,运用课堂实验法再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现象,最后提出探究式问题:力与作用力是不是一样大小?有何不同?
2.建立探究背景环境
在讲授时为学生创设情境,与生活现象相联系。可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例如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可以拿两个鸡蛋,一个生蛋一个熟蛋,让学生们判断。把鸡蛋放在桌上,用手把鸡蛋迅速扭动。离手后观察它的转动情形:如果鸡蛋转动得很顺利,则为熟鸡蛋;反之,如果转动得不顺畅,则为生鸡蛋。因为熟蛋被扭动时,蛋白蛋黄全部一同被扭动,故转得顺利。反之,生蛋被扭动时,只是蛋壳受力,而蛋白和蛋黄几乎未受力。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蛋白和蛋黄因惯性几乎停留不动。于是,蛋壳的转动就被蛋白拖慢了。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探究积极性,从而为探究本节的内容打下基础。
3.多样化探究方式
幽默诙谐的语言往往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恰当引入一些蕴含物理知识的谚语寓言、故事等,通过这些生动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探究。例如:“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是因为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低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学生亲身尝试和体验的探究内容,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来展示,从而为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用一些实验器具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