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冰心散文集范文

冰心散文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冰心散文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冰心散文集

第1篇:冰心散文集范文

在禽病的具体诊疗中,解表剂是常用的方剂,其中包括辛温解表剂和辛凉解表剂。某些情况下,辛温解表剂的应用也极其普遍,比如麻黄汤、荆防败毒散等。因为它们共同有着温热之性和解除表邪的作用,能够在外感寒凉类疾病的初始阶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此消除疾病的发展和严重疾病的后续问题,所以,适时地应用其意义也非常重要。但是,在这两个方剂中,麻黄汤是纯辛温的、是以发汗解表为要的方剂。而荆防败毒散却是针对于风寒夹湿之证,是在既有风寒又有湿邪的情况下使用的方剂。因此,两者虽然同为辛温之剂,但却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麻黄汤

麻黄汤其性辛温,其治法为典型的汗法,是自古以来应用最广泛的方剂之一。但是,在具体的临证中,由于疾病发生的特定条件和疾病的发展与变化,因此又会出现方证以外的情况;这也是疾病发展的不确定性,因而,在具体应用中,更需要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减应用,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麻黄汤是以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嗽气喘等。虽然在鸡群有汗无汗难以表现,但却会看到怕冷挤堆、粪便干燥的情况发生。这是由于寒邪束表,肺的宣降功能失常,以至于卫阳闭而肌肤不得温煦、上水之源被困而难以润泽其表(大肠)的结果。其它诸证皆显,因而,麻黄汤可主。

就麻黄汤的制方原则而言,它的方证紧紧体现了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肺气失宣的病理病机。是以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君,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阳并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为佐,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整方只四味药,药少力专;君臣佐使具备,结构严谨。深刻体现了经典方剂用药的精准,也恰如用兵之道,每一个士兵都是战斗者而没有观望者,这也正是经典方剂能够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

虽然麻黄汤为辛温解表剂的代表方剂之一,但在实际临床中,典型的麻黄汤证却较少出现,特别是对于禽群的治疗更是如此。但是,由麻黄汤衍化的方剂却很多,而且也可以相机应用在禽群疾病的治疗。比如由麻黄汤加白术而成的麻黄加术汤,它有着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而兼除湿邪的功效。可针对于禽群的内有湿停,外有风寒之证。表现鸡体怕冷,精神状态变差,咳嗽(轻),呼噜(重)等。由麻黄汤去桂枝加生姜而成的三拗汤,它有着发汗解表、止咳平喘的功效,较之于麻黄汤来说,其发汗之力弱于麻黄汤,但却偏重于宣肺止咳平喘。还有由麻黄汤去桂枝加桑白皮、苏子、赤茯苓、陈皮而组成的华盖散,它不但有着三拗汤的止咳平喘作用,而且还具有降气祛痰之功。等等这些,都说明了麻黄汤的加减应用可适合与多种不同的临证,对于禽群疾病的某些阶段也都可以相机应用。

二、荆防败毒散

荆防败毒散是由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桔梗、川芎、甘草组成。实际上荆防败毒散的前身是败毒散,败毒散有人参而无荆芥、防风,主要是针对正虚之体复感风寒,而且夹有湿邪。在中医方剂学中,败毒散是被归类于扶正解表之列而不能完全属于辛温解表剂。但是,由于正气充足之体也同样会发生风寒夹湿之证,因此又在败毒散的基础上,去掉人参加荆芥、防风而组成荆防败毒散。在这个方中,荆芥、防风的量最大为君,以羌活、独活、柴胡、茯苓为臣,以助君药祛风除湿,其它为佐使药并兼顾次要兼证。因此,荆防败毒散仍然是辛温解表剂,并兼顾了湿邪的去除,所以可针对于多湿之体感受了风寒、或者某种原因导致外湿与风寒之邪共同感受所出现的一类证候。事实上,此类证候在禽病临床中也是很常见的,比如传支、流感的早期症状等等。

第2篇:冰心散文集范文

2007年8月,作家冯伟林的“新儒生”散文集《借问英雄何处》被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收录于其“聪明看历史”系列文丛中推出。《借问英雄何处》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首发后,便再掀“历史散文热”和“湖湘文化”研究热潮,深为评论界所瞩目,2007年7月被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购买版权出版,势必在海峡两岸的读者中引发更多热议。

《借问英雄何处》一书分为两卷。在卷一“长河回望”中,作者以其饱蘸深情的笔触,引领读者鉴品王安石、周敦颐、岳飞、郑板桥、左宗棠、魏源等数位历史风流人物,将他们的人生坎坷、奋发进取,以及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大仁大义跃然读者面前,令人动容;而卷二“静水深流”则另辟蹊径,以灵动、鲜活的文字将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毕现纸上,情意尽呈。

在消费主义无孔不入、文学荣光逐渐黯淡之时,作家冯伟林以其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自“湖湘文化”发轫,开垦成葳蕤的风景。作家李国文认为冯伟林“以虔诚礼敬之心,悲悯恕淳之意,温馨纾解之情,契合通融之感,使读者徜徉于中国历史的长廊”。评论家孟繁华则称赞冯伟林“特别值得张扬的是对历史的同情感,是他在对历史理解的基础上表达出来的对被叙述对象的一种尊重”。而评论家李敬泽更是将冯伟林誉为“当代儒生”,他说:“从我们的中国传统来说,知识分子讲的是知行合一,某种意义上讲的是亦官亦隐,中国散文的主流传统也是如此。”

冯伟林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儒生”散文代表作家,其先后在大陆与台湾付梓的散文集《莲池风啸》和《谁与历史同行》等多部著作风行至今,并凭此获得过第二届冰心散文奖。冯伟林在其书中进一步拓展了历史文化与现代经验相融合的创作路径,对构成古典儒生精神世界的某些要素做出全新阐释,使得家国天下的信念、先忧后乐的情怀,以及弘毅刚健的人格在当下焕然一新。

大陆与台湾两种版本的《借问英雄何处》,装帧设计皆精美独到。大陆版以大气、个性为设计风格,台湾版以中国文化为符号,彰显雄浑的中华文化。两种版本的书均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图片配饰,在作者将笔触伸向历史的同时,将生命应有的壮美与辉煌诠释得更加淋漓尽致;而另外那些与作者现实生活遥相呼应的照片,也荡漾出作者对生命的诚挚与感动,使读者在品阅中,尽享视觉与心灵的美妙体验。

第3篇:冰心散文集范文

黄金甲先发话了:“我们应该读一些大作家的经典作品。比如说鲁迅的《野草》、《冰心散文集》等等,这种书能提高我们的理解力,让作文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黄金甲刚说完半兽人说话了:“我反对你的看法,那些书太深奥了,不易让人懂,我认为大家应该多些童话,比如郑渊洁童话,安徒生童话….这些童话生动有趣,是孩子们热爱的焦点。”

霍元甲慢悠悠地发言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不应只读童话了,虽然它生动有趣,但也不能过量读,他比较适合年龄小的儿童阅读。大作家的著作虽然难以理解但有极大的寓意,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多读一些了。”

“我们别光讨论读什么书了,说说怎样读书吧!我先谈一下自己的观点,读书要细细的读,而且先通读,再一遍一遍地读,直到把这篇文章理解了才算读完了。”

第4篇:冰心散文集范文

没有丁玲辛辣鞭挞的畅快,亦没有冰心古道热肠的光明,张爱玲散文起初给我的印象是幽绵、晦暗,然而又有无穷无尽值得玩味、思考的意味。她的笔墨并不多姿多彩,却又不乏意象万千、活泼多情的修辞,恰如其分地兼具着古韵之风和诗的烂漫;语言的超常组合更令人拍案叫绝,如:“噎住了阳光”(指黑影),“沉浮于最富色彩的经验中”(指打仗经历),“简单的心”(指夜营的喇叭声)。纵观她的散文,始终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冷色调绵绵流淌于字里行间。换言之,一股淡淡的苍凉总是透过纸张袭上读者的心头。文章是作家的肺腑之言,作品是作家的心境。于是我不得不联想到张爱玲本人的善感、多虑。散文集的编者介绍张爱玲出生于曾经声势显赫的书香门第,家庭的衰败对她的人生有着重大的影响。曹雪芹写出举世瞩目的大悲剧,而张爱玲同样也以淡淡的悲融入自己的写作中。于是透过打着烙印的心去观察那个时代的世态人情,一切在她的笔端另生一番情景。用不咸不淡的话娓娓述说暴虐的父亲、无情的姨妈,没有抱怨之言,没有痛恨之辞,却悲从中来;战争中的非凡经历没有使张爱玲刻意去描写绝望和苦楚,而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凉凉地讲述着战争中的人们,略带诙谐的笔墨中自有不胜的荒凉和凄惨;即使在一些艺术鉴赏文中,她也是以漫不经心的凉凉的语气否定了许多艺术作品,并我行我素地崇尚具有悲剧色彩的艺术。

我不同意称张爱玲是无病的文人。她的散文语意虽淡薄,主题虽谈不上积极,然而她从来没有虚伪地矫饰自己,而是真实地展示着自我。她欣赏日本文化,于是就写了。从这一点上说,张爱玲是坦率透明的。也许我们都误会她了。也许淡雅清冷的隽语正是表达她内心强烈感受的通途。而别人对她的误解正因为她太与众不同了。就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既可看作眷侣之间缠绵悱恻悲悲凄凄的情意,也可以理解成舍己奉献无怨无悔的荡气回肠的倾吐。张爱玲,难道你真是个“情到深处情转薄”的谜一样的女人吗?

评点

第5篇:冰心散文集范文

宋晓杰,1968年生于辽宁。已出版诗集、散文集、长篇小说等各类文集十二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第二届冰心散文奖、2011“华文”青年诗人奖、辽宁文学奖诗歌奖、辽宁文学奖青年作家奖、“2009冰心儿童图书奖”、“全国十佳散文诗人”奖等。入选“辽宁省宣传文化系统首批‘四个一批’人才”、“辽宁省首届青年文化新人”。参加过第“青春诗会”和“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

昨夜,据说是十年一遇的月全食,这多么难得。我们这些幸运的人啊!

蒙尘的天空,已鲜见星辰,也许是出于好奇,也许是下意识所为,我推了前面、后面的所有窗子,找那许久也想不起望一望的月亮。没有找到。只好痴狂小儿一般淘气地蹬上理石窗台,把半个身子探出窗外――哦,二十二点零六分,那月亮没有爽约,果然是红色的!如橱柜里果酱花色的盘子,如记忆中某个印象派的画作,或者我十九岁时游玩于闾山时买下的那枚圆圆的琥珀胸坠。

月亮的天文现象应该是令我们惊叹的。人生有几个满满当当的十年?

可是我没有!

历来,我是个爱发岔的人。在世人争睹“月亮女神”神奇美貌之时,我仍不例外,反而分出更多的心思去看那映衬“女神”的“绿叶”――满天的繁星!

周遭的星辰,一闪,一闪,闪着洁净的光,少有的可爱模样。

而这样的相遇,是不是曾经有过?

那一天,我们走在辽河岸边,像初识人生的少年,指点着:这是北斗星,那是北极星……说着不远处的河对岸和我纯真、懵懂的童年。大有小时候躲在稻草垛里说故事、数星星那般有趣、过瘾。

我们去的时候,一群面容模糊的人开始收拾音响、板凳和空酒瓶,嘴里还在哼哈着一、半句半生不熟的歌词。不远处,白色的大银幕上,放着被风吹皱的黑白电影。

沿岸的路灯并不刺眼,很懂事儿地迷离着眼眸。偶尔,弯转的街面上,会有一、两辆计程车驶过,不急不缓的,一点儿也不着急回家。临街的楼群也不逼仄,高矮适中,掩在纷披的枝桠中。路灯照不到的地方,便有月光来补充。月光的清辉仿佛被枝叶挡了一下,滤下不规则的斑驳的光影儿,一晃一晃的,凭空生出些许的离愁来。

哦,这样的场景,我们仿若也在画中。

时间是流动的,一如这汤汤的大水。而再次相见会是何年?

当晚的二男二女中,不管是千里之外,还是近在咫尺,有两个竟是第一次相见。这有什么要紧?甚至,已经“认识”了N多小时,却始终记不住一个人的面孔。他明显高昂的音调和酒话、职业、优缺点、小习惯,一样我也没记住。可这又有什么要紧?!时光必须依赖于一个广阔的气场,才有记忆的价值。或者说,只记忆那气场便已有了价值,而人类沉重的肉身约等于无――与浩淼的时光之水相比,与浩瀚的星空相比,具体的某一个人,多么无力!

在水边,在这惯于流逝的物种面前;在星空之下,在这标志着永恒的事物面前,只有噤声――它们给予我们广泛的伤感和清愁,无师自通。

此刻,班得瑞的《月光》悠悠降临,在屋子里盘旋,盘旋。我便看到了流泉、森林、星空、鸟雀、仙境、小木屋、头戴花环的小美人儿荡着秋千……

那是儿子送给我的班得瑞典藏全集中的一曲。

上个学期放假,开了四个小时的车去接他。儿子提着大大的NIKE船形黑包迎面而来,晃晃荡荡地,像刚刚打赢了一场篮球赛,笑吟吟的,却用右手搂着夸张的一大盒班得瑞。“老妈,送给你的生日礼物。”充满仪式感……

于是,十二张碟片代替儿子在电脑里、车载里,一直陪着我。后来,怕别人不经意随手拿去,或者忍不住犯了爱送人东西的毛病,使班得瑞不得“全家团圆”,便小气地只放在家里听。反反复复、颠三倒四地听。仿佛,这乐曲和自然之声也有了血缘。

一边听着水银一样纯净的遍地《月光》,一边想着满天碎银子一般的星辰,一边就有丝丝缕缕的细琐之事,款款地走回来――不!是把你带回去。以倒叙的方式,尽管把你所爱的生活往事,重新播放一回吧。

那些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不动声色地藏在暗处,仔细看,仔细看,才能翻找出那些神秘的火星儿。

第6篇:冰心散文集范文

老舍 (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后不久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冰心曾这样赞叹过老舍:“我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传神生动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本地风光;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

第7篇:冰心散文集范文

不幸的人,父母已远走,满怀的爱无处投递;幸运的人,父母健在,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在 “情感”版组推出“我的父亲母亲”名人专栏,邀请各领域名家、名人,以他们饱蘸激情的笔触,书写感人至深的父母情。

如果你也有与父亲母亲难以忘怀的情感故事,欢迎来信来电,与大家分享至爱天伦。

(来信来电信息见本刊目录页。)

记忆中,父亲的一双手老是在我的面前挥动……

我人生路上的三次远足,都是父亲去送我的。他站在路边,远远地向我挥动着手,伫立在路边的人影由大而小,一直到我看不见……

“以后,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

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一所郊区的住宿中学,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那天去学校报到时,送我去的是父亲。那时父亲还年轻,鼓鼓囊囊的铺盖卷提在他的手中并不显得沉重。中学很远,坐了两部电车,又换上了到郊区的公共汽车。从窗外掠过很多陌生的风景,可我根本没有心思欣赏。我才14岁,从来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父母,想到即将一个人在学校里过寄宿生活,不禁有些害怕,有些紧张。

一路上,父亲很少说话,只是面带微笑默默地看着我。当公共汽车在郊区的公路上疾驰时,父亲望着窗外绿色的田野,表情变得很开朗。我感觉到离家越来越远,便忐忑不安地问:“我们是不是快要到了?”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指着窗外翠绿的稻田和在风中飘动的林荫,答非所问地说:“你看,这里的绿颜色多好。”

他看了我一眼,大概发现了我的惶惑和不安,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肩胛,又说:“你闻闻这风中的味道,和城市里的味道不一样,乡下有草和树叶的气味,城里没有。这味道会使人健康的。我小时候,就是在乡下长大的。离开父母去学生意的时候,只有12岁,比你还小两岁。”父亲说话时,抚摸着我肩胛的手始终没有移开,“离开家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季节,比现在晚一些,树上开始落黄叶了。那年冬天来得特别早,我离家才没有几天,突然就冷了,冷得冰天雪地,田里的庄稼全冻死了。我没有棉袄,只有两件单衣裤,冷得瑟瑟发抖,差点没冻死。”父亲用很轻松的语气,谈着他少年时代的往事,所有的艰辛和严峻,都融化在他温和的微笑中。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并不是一个深沉的人,但谈起遥远往事的时候,尽管他微笑着,我却感到了他的深沉。那天到学校后,父亲陪我报到,又陪我找到自己的寝室,帮我铺好了床铺。接下来,就是我送父亲了,我要把他送到校门口。

在校门口,父亲拍拍我肩膀,又摸摸我头,然后笑着说:“以后,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开始不习惯,不要紧,慢慢就会习惯的。”说完,他就大步走出了校门。我站在校门里,目送着父亲的背影。校门外是一条大路,父亲慢慢地向前走着,并不回头。我想,父亲一定会回过头来看看我的。果然,走出十几米远时,父亲回过头来,见我还站着不动,父亲就转过身,使劲向我挥手,叫我回去。我只觉得自己的视线模糊起来……在我少年的心中,我还是第一次感到自己对父亲是如此依恋。

“你自己当心了,有空常写信回家”

父亲第二次送我,是“”中了。那次,是出远门,我要去农村“插队落户”。当时,父亲是“有问题”的人,不能随便走动,他只能送我到离家不远的车站。那天,是我自己提着行李,父亲默默地走在我身边。快分手时,他才呐呐地说:“你自己当心了。有空常写信回家。”我上了车,父亲站在车站上看着我。他的脸上没有露出别离的伤感,而是带着他常有的那种温和的微笑,只是有一点勉强。我知道,父亲心里并不好受,他是怕我难过,所以尽量不流露出伤感的情绪。车开动了,父亲一边随着车的方向往前走,一边向我挥着手。这时我看见,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为什么总是我送你离家,

我还能送你几次呢?”

父亲第三次送我,是我考上大学去报到那一天。这已经是1978年春天。父亲早已退休,快70岁了。那天,父亲执意要送我去学校,我坚决不要他送。父亲拗不过我,便让步说:“那好,我送你到弄堂口。”这次父亲送我的路程比前两次短得多,但还没有走出弄堂,我发现他的脚步慢下来。回头一看,我有些吃惊,帮我提着一个小包的父亲竟已是泪流满面。

以前送我,他都没有这样动感情,和前几次相比,这次离家我的前景应该是最光明的一次,父亲为什么这样伤感?我有些奇怪,便连忙问:“我是去上大学,是好事情啊,你干吗这样难过呢?”父亲一边擦眼泪一边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可是,我想为什么总是我送你离开家呢?我想我还能送你几次呢?”说着,泪水又从他的眼眶里涌了出来。这时,我突然发现,父亲花白的头发比前几年稀疏得多,他的额头也有了我先前未留意过的皱纹。父亲老了。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儿女的长大,总是以父母青春的流逝乃至衰老为代价的,这过程,总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没有人能够阻挡这样的过程。

在父亲去世后的日子里,我一个人静下心来,面前总会出现父亲的形象。他像往常一样,对着我微笑。他就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向我挥手,就像许多年前他送我时,在路上回过头来向我挥手一样,就像前几年在书店里站在人群外面向我挥手一样……有时候我想,短促的人生,其实就像匆忙的挥手一样,挥手之间,一切都已经过去,成为过眼烟云。然而父亲对我挥手的形象,我却无法忘记。我觉得这是一种父爱的象征,父亲将他的爱,将他的期望,还有他的遗憾和痛苦,都流露宣泄在这轻轻一挥手之间了。

第8篇:冰心散文集范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支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的知识点、难点;更有助于提高课堂效果。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语文的效率。传统预习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回家看看将学习的内容,无非是减少一些“拦路虎”而已。这样做法的根本缺陷在于使学生的视野局限现成的知识,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在预习过程中体验和感受。

那么,怎样使预习变得有趣,好玩,充满乐趣,甚至在无形中,就接受了,感悟了,积累了?通过第一阶段“以学定教”的学习,我深深感悟到;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创新预习方法,不断给学生新的面孔,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课文,巧设预习题目,采取不同的预习形式便可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进而各显神通。

1、 巧设识字妙招

根据小学生喜欢爱动脑筋的特点,新课前,我让学生为新课作谜面让老师和同学们猜,比如:“瓣”猜的谜语是“辛辛苦苦来种瓜”等,给字宝宝照朋友,例如“未“与”“末”;编顺口溜,例如“巳、己、已、”三字让学生自编儿歌……这样一来,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就牢牢记住了生字的读音,既避免了吃力不讨好的重复机械抄写,又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潜能。真是一举两得。

2、 巧记好词佳句

有些文章,或语句优美或重点句集中突出。预习这样的文章,可以试着让学生进行摘抄并赏析,再辅之以美读。既让学生在预习中选择自己认为生动有没得或自己认为重要关键句子,将其摘录下来,并对其中的关键处加以点评赏析,例如在教《鸟的天堂》第一课时,学生在预习前我以“这是一课( )的大榕树,我是从文中( )看出来的,我想把它读给同学们听”,在这样的预习题目前学生的心境是无拘无束的、轻松而愉快的,在这样的预习题目前,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很好的伏笔。

3、会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平时我常鼓励学生在预习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在开始时,学生们会提出许多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的很多问题,而后我又告诉学生“要想得到聪明的答案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从敢问到善问是一个质的飞跃。一段时间下来,学生总结了许多质疑方法,如:可以从题目入手质疑。在教《爬山虎的脚》时学生质疑“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爬山虎脚的样子?爬山虎怎样爬?”还可以从文章中心句质疑,在执教《鸟的天堂》一文时,抓住“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呀!”学生们质疑:为什么昨天的我眼睛骗了我?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为什么第二个鸟的天堂不加引号?此问题正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文章的重点。还可以在文中随时质疑,又如在执教《爬山虎的脚》一文时讲到爬山虎叶子时,学生又提出“写爬山虎的叶子与脚有什么关系?”此问题的提出正巧是我担心上课时难讲的问题,一问道破“天机”,验证点不攻自破,同时为讲课文内容奏响了序曲。

第9篇:冰心散文集范文

我曾经作过一些调查,原来一些同学读书存在着浅、少及无序的问题,他们爱看一些简单的画报、小人书、趣味读本、袖珍书。这些书无法让他们从中汲取到比较丰富的语言文化营养,更别说启迪思维、净化心灵了,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快餐”现象。因此,我觉得,语文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读一些有一定质和量的书。

一、注重“质”的选择

书海无涯,江河奔腾难免泥沙俱下。书的“质”将直接影响读者收益。这里所说的质是指书籍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

1.阅读多种类别的书

古今中外,有许多文学大师均留下极为丰富的文学作品,其中有很多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精品佳作,但专看文学书,是不全面的。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辛勤一样,采过了许多花儿,这才能酿出蜜儿来,倘若叮一直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然而,“专攻文学书”恰是一些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将方方面面的优秀作品推荐给学生。如利用寒、暑假读书活动,分层次、分门类将好书推荐给不同年段的学生;借每年举办“科技节”的契机,开展“读科普书,走科技路”的主题读书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为收获信息,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进行广泛性的阅读等。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仅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涉足天文、历史、经济、地理等方方面面,这会为以后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及终身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2.阅读多个人的作品

“只读一个人的书是不好的,这样,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小学生的膜拜心理较强,有时甚至会整日抱着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不放。指引学生博采众长的最好办法,是结合课内的阅读教学引荐众多的名家名品。如学习了《泉城》,指引学生读老舍《济南的冬天》;学习了《再寄小读者》,指引学生读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学习了《凡卡》,指引学生读俄国作家契坷夫的《小公务员之死》;学习了魏巍的《我的老师》,指引学生读现代作家贾平凹的同一题目的作品等。

3.阅读多种体裁的作品

小学生受童话启蒙的居多,因此,童话类的书一直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最爱,尤其在中、低年级。因此,教师有必要结合各科课堂教学及各种主题读书活动,将优秀的记叙文、诗歌、散文、科普小品、小说、人物传记、旅行记等推荐给学生,如四大名著;现代作家的小说《草房子》及《五三班的坏小子》等;郭沫若、冰心、泰戈尔等国内外名人诗歌选;、林肯、爱因斯坦等伟人及名人传记……多体裁的课外阅读,会让学生在小说的真情世界感受真善美,在传记的人物传奇经历中体悟成功的苦与乐、在诗歌的韵律中变得越发灵秀……英国作家罗斯金说:“我们不应当浪费生命去读那些没有价值的书。”对于那些渲染凶杀、言情、恐怖、荒涎故事的书籍要坚决抵制,而内容过于浅显的口袋书、袖珍书浪费时间又无多大的收益,也不宜过多涉猎,不看也罢。

二、注意“量”的积累

再谈谈“量”。说白了就是有一定篇幅的作品。现在许多书店都有一些中外文学名著的缩写本,这些书在小学生中还有很大的市场。其实这类书经过缩写后只剩下一些故事梗概,或相当于情节介绍,已经失去了原著的很多的语言文字精华,说得不客气一点,就是榨甘蔗汁后留下的残渣而已。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视这类书籍为佳品,而要尽量选择原著来阅读品味。当然,小学生理解力和感受力还较弱,过长的大部头书还是暂时放一放,以后再说。

三、注意读书方法指导

恰当的读书方法指导也很重要,语文教师应该从多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1.激发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自觉状态,以惊人的毅力学习。教师可以选择设疑诱读法、竞赛促读法、追溯扩展法等。

2.创设条件

开设“课外阅读课”。教师应该根据需要,安排内容,利用语文课堂向学生推荐读物,欣赏评析,进行阅读指导,汇报读书成果,逐步把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过渡。

(1)提供图书或书目。建立班级图书角,提供一批公共图书,建立班级借阅制度。除此以外,还可以提供一批可供挑选、参阅的书目,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自己去阅读,更上一层楼。

(2)创设阅读环境。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环境,如班级的布置、图书角的创设。

3.教给方法

(1)课内带动课外。老师要有意识地把教材内容进行归类,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搜集相关的资料、文章,丰富、补充课文内容,实现在阅读中学阅读。

(2)指导读书方法。利用语文课堂这一主渠道,适时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读书的方法,包括合理安排读书时间,掌握一般读书程序,领悟读书的要求,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如:浏览性阅读、吸收性阅读、细品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