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称计算机考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级考核应试者的计算机初步知识和使用微机系统的初步能力。主要为从事文字、表格处理和常规信息检索、办公信息处理的人员设立的。
二级考核应试者软、硬件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上机调试的能力。 主要为从事计算机或数据库管理软件使用的人员设立的。
三级分四个类别:分别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主要考核计算机应用项目或应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必备能力。
四级考核应试者应具有计算机及应用的基础知识、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和数据库技术原理及其应用知识,具有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的基础知识,具有计算机应用项目开发、分析和组织实施的基本能力,具有计算机应用系统安全性和保密性知识。主要为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的人员设立的。
(来源:文章屋网 )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
[摘要]我国教育部门一直都提出教育要改革,特别是强调高职学生技能的体现。然而近年改革成效并不明显,学生的期末成绩尽管综合了平时成绩、到课率等因素,但仍然少不了以一纸试卷为依据。笔者根据本身所担任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做了一些浅显的探讨,希以此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得到教育届的共鸣,出台一些新的考试方案供高职院校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课程特点;考试现状;考试改革措施
一、前言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会计软件日益更新,一般的大中型企业会计部门都安装了财务软件来代替传统的手工处理经济业务和账务,进一步提升了新时期的会计 工作中会计电算化岗位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和其他基础课程一样都作为必修的主要课程,如何检验学生是否切实掌握了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知识值得高校教师特别是高职高专教师探讨和研究。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特点
1、课程的实用性
会计电算化是将会计学基础知识融入到计算机软件的一门基本课程。该课程能够将会计学的知识融入到计算机软件中,使知识符合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会计工具的一门课程,因此该课程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2、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性
该课程的培养目标,突出“电算化会计”课程的教、学结合的特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理论和上机实验都是学生学习内容。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合理调配学习会计电算化理论与完成上机实验的时间,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技能,最终达到学习目的。上机实践操作是本课程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区别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重要标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进行电算化会计理论的学习,还要进行上机实验操作,课程考核嵌入学生全学习过程,分阶段对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操作进行考核测试,做到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学习测评的有机结合。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在高职学院学生的考试现状
1、笔试考试为主体、实训成绩为参考模式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这就对高职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标准的专业化的机房设备作为支撑。然而,一些经济基础较差的学校实训条件不到位,无法满足正常的实训课时,也无法及时更新教学设备或财务软件,却仍然开设了这一专业,正因为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财务软件无法及时更新、设备落后,大多高职学院学生的考试仍然不得不以笔试考试为主。由于上述问题,教师不得不以学生的实训成绩作为参考。
2、根据学校教学设备条件定考试标准
近年来一些地方高考生源下降,高职学院的数量增多、竞争加剧,导致高职学院招生压力过大,特别是一些地方的高职学校不得不花高代价从招生手中“购买生源”来满足本校的招生指标进而得以生存。但由于招生代价过重,一些高职高校出现了资金短缺、经济紧张的局面,也就无法投入过多的教学设备和设施来满足教学需要,自然出现了每个地方、每个学校的设备实训条件不一样,一些经济基础好,生源不紧张的学校自然实训条件也就好,而招生不好的学校自然实训条件也就不能够到位。因此高职院校的老师们也只能够根据各自学院现有的教学条件来确定考试内容和考试的方式。
3、考试知识点以教材为主
近年来教材的出版泛滥。高职院校为了评估验收因而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同时高校教师为了评职称、定级别也就自然响应学院的号召。但由于出版教材的门槛低、标准落后、制度不全等因素,一些教材编写不规范。由于学生基础差,老师不得不补充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叫苦。也正因为学生基础差的原因,教师在考试过程中仍然只能够以教材知识为主的考核方式来评价衡量学生。
四、会计电算化课程考试改革的具体措施
1、优化教学资源、改善教学环境、满足考试条件
针对各个学校教学设施、实训条件不一的问题。笔者经调研,认为职业学院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整合教学资源优势,实行优质资源教学共享。特别是高职学院集群区域,应该牵头做好教学资源共享。公办学校教学资源大都是国家拨款,应该起表率作用,学校之间教学资源相互开放,强强联手,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时也能够满足考核学生的标准。
2、学生考试应注重企业案例题操作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该门课程,必须改革现有的考试模式。教师应该从校企合作的企业中去寻找案例,并且运用到期末考试中,以此来考查学生是否掌握透了该学科,衡量学生是否能够将知识灵活运用。
3、规范教材注重实践知识作为考试考点
会计电算化教材的规范是保障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成绩考核的重要因素。因此,各职能部门应该严格把关教材,将课程的的内容与企业的实际紧密相结合。考试的知识点应是以能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运用为重点。
4、考试成绩融入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学生的工作方向就是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学生是否能够动手操作是衡量高职学生知识的基本标准。企业导师在指导学生实践中能够发现学生的不足,并且能够检验出学生之间的差距。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应该结合企业的实训成绩衡量学生的真实水平。
结语
总之,会计电算化课程考试改革关系到学生学习知识的利益,同时也关系到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市场人才需求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探讨教育、教学、考试改革是教师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师成长的需要,作为一线教师在探讨会计电算化考试改革方面希望以此文能够尽到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林文,柳清.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企业文化》,2015.04.
[2]邓田颖.浅谈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5.
[论文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职教的新形势,中职计算机课程逐渐被冠以“低层次化”,在教学实践中和现在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中,作为一名中职计算机课教师,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从课程模式的构成因素和中职计算机岗位设置入手推行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改革的设想。
近年来,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重视,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05年11月份、2006年9月份别召开了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广东省职教工作会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点工作之一是: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中指出“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并着手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广州市政府也纷纷推出加强职业教育的相关措施。借着职教改革的东风,职教自身学科改革、建设呈现出一种良好的态势,也给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职教的新形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状态:教材与师资专业程度不够,中高级职称计算机教师对本专业知识更新程度日显落后,对中职学生的社会定位不明确,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整个学校的所有专业开设同一门课,使用相同的教材;忽视计算机专业相关课外知识的拓展和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有效指导;学习评价模式单一……上述做法,不但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以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形成。
其次,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逐渐被冠以“低层次化”。随着职业教育的逐渐的被重视,中职教育的“实用性”理念日渐强化,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如火如荼,但没有走职教的怪圈,具体表现为:其一,增加了专业实训课程的课时,但实训内容的安排无针对性和无法进行量化考核,只是简单地重复性操作;其二,计算机课程仅体现了“应用性”,而忽视了“时代性”。如有些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平台还停留在Win98,教学使用软件的版本明显陈旧等;其三,教师少有进修、观摩等学习的机会,计算机教师闭门造车,不仅提高少,见识少,自我主动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低。其四,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缺乏导向,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研究不成系统,基本是以自发的形式或经验式的总结。
因此,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中职学校进行计算机课程模式的改革很有必要性,在职教大发展的形势下,抓住机遇,及时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和探索,在中职学生素质大幅度滑坡的现状下,迎难而上,逐渐改变中职计算机课程“低层次化”和混乱的局面,重新建构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
二、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改革的内容
课程模式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考核评价等一系列环节。推行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改革的设想也主要从这几方面展开:
(一)课程目标建立基于计算机类职业岗位系列课程体系
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技能、技术)”的原则。一个专业可以确立2-3个主要岗位和1-2个拓展岗位,不同专业的岗位可以交叉,但主次明确;一个职业岗位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职业能力),如一个程序员岗位(偏Web编程)的岗位能力分析,核心能力有:编写程序能力、软件工具使用能力、网站建设能力、网络管理能力等。每一岗位能力由一个系列课程(至多3门课程+2门实训课程)教学进行培养,形成系列课程链路。
构建计算机类职业岗位基础平台(发展、基础)+岗位系列课程(技能、技术、能力、职业证书)模式,取消学科类基础课程。
(二)课程开发基于计算机类职业岗位的系列课程设置方案
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动画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制作实训);电子商务技术员(网页设计基础、网络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实训);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企业网组建与管理、网络管理实训);程序员(Java系列)(Java程序设计、JSP应用程序设计、WEB应用程序设计实训)。
以上只列举了四个岗位系列课程的设置方案,岗位进行精确的定位后,接着就是实际教学中对教材的挑选问题。综观当代国内中职计算机教材市场,龙蛇混杂,个别出版社出版中职计算机系列的教材,但水平很一般。要选一本好教材,对学生和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可以通过网络上书评进行有选择性挑选,不要轻信出版社的书托,从岗位设置和实际教学需要出发。
(三)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主,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知能并进,分层实施,全面提高。首先,要求参与改革的教师改变理念,主动以新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其次,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确立学生定位,根据岗位划分制定教学计划和选定好的教材,最后决定实际教学策略。再次,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学习习惯,何谓良好的计算机学习习惯?就是保持对计算机新知识有一定的求知热情和所知越多所未学的就越多的学习心态。当然要学生达到此境界比较难,但身为计算机教师,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主动地去学习。特别是学校的领导更加应该鼓励教师进行自我专业方面的进修。广州市政府从07年开始和中山大学合办的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师资班,面向市属高校、中等院校招生,每年提供50个名额,每位补助全额学费4万,目的很明确,为加快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软件师资队伍,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专业进修的好机会。
(四)课程评价构建科学的计算机学习课程评价体系
构建全新的全方面考察、重在能力测试的计算机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的保证,反过来可以更好地推动课改的进行。倡导多维评价,避免传统的以学生分数为主的单一性、总结性的评价方法,不仅要求关注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平时教师要记录学生课内外的实际表现:包括平时作业(书面作业、网络作业、实训技能等项目)、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参与率及热情程度等。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特殊技能和校内外荣誉获得的加分评级活动,如参加广州市计算机技能竞赛等。倡导多元评价,即评价主体多元化,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使评价为学生发展起促进和引领作用。一种科学的计算机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可发挥导向教育和改进激励作用,这也是评价的最终目的。还要及时反馈和评价,使学生从评价中及时了解自己的现状,扬长避短,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傅松涛,蒋洪甫,英国BTEC课程模式的内容及其实施效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2] 刘伟善,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几个问题解决策略的探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广州,2006,5.
[3]李福灼,计算机课程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5,7.
关键词:《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教程》 教学方法 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228-01
在高科技中,信息科学技术是知识高度密集、学科高度综合,具有科学与技术融合特征的学科。它直接渗透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迅速改变着人们的观念、生活和社会的结构,是当展知识经济的支柱之一。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在全民中普及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广开渠道,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为此,原国家教委(现教育部)推出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它是一种重视应试人员对计算机和软件的实际掌握能力的考试。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毕业后直接面临就业压力,因此修学这门课程并且通过考试就成为十分紧急必要的事情。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原理、多媒体应用技术和网络知识等有一个全面、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并能熟练掌握系统软件和常用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和应用,同时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更好的从课堂上学习到这些知识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平时在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具体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上机考试具体分为六项,分别是选择题、基本操作、汉字录入、字处理、电子表格、上网。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分为此六个部分。
1 选择题
选择题一共20分。共20题,每题1分。本章主要考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少量网络基础知识的内容,以理论题为主,知识点较简单但众多。由于理论知识大多比较枯燥,学生不太感兴趣,因此在本章的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本科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设法运用各种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吸引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例如在讲到计算机外存储器的时候,笔者就现场演示了硬盘、U盘、光盘等实物,并以此介绍了各自的组成材料、容量、存取速度。学生看着实物学习比看着书本记忆效果要好的多。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学习。效果也比较好。此外在教学安排上笔者建议把这一章放在最后讲,因为讲得太早学生记忆效果不好,印象不深刻。
2 基本操作
基本操作一共10分。主要是在Windows XP下对文件和文件夹的各项操作。本章内容简单,操作也比较简单,只需略加练习即可。
3 汉字录入
汉字录入一共15分。考察学生使用拼音或五笔输入法输入至少150汉字。这部分也比较简单,但是关于标点符号应着重讲解,特别是一些不常见的标点,例如外国人名中间的原点等都需要特别练习。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些考点的机房没有安装搜狗等智能输入法,只保留了智能ABC等输入法,因此对打字速度有很大影响,考前应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4 字处理
字处理一共25分。考察使用word2003排版文档、制作表格。这部分考点较多,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根据每节课内容的特点,设计相关课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与探索。比如,在讲解WORD2000的图文混排时,笔者就设计了圣诞贺卡,运用多种素材,讲贺卡制作的非常漂亮。学生一看到立刻就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就会很自然的接受这一部分内容,并且会主动地去学习,还能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艺术想象力,设计出自己最满意的贺卡页面。
5 电子表格
电子表格一共20分。考察使用excel2003小型计算、制作图表、数据处理。本章难度较大,尤其是函数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把原理讲解透彻、操作演示清晰,然后根据重点和难点布置相应的习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掌握程度不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每次在学生做练习的时候,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最后把学生掌握比较薄弱的地方总结出来,再次演示、讲解。这样,每节课遇到的疑难问题,都能随时解决,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还可以自由的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Excel函数的题目更要反复讲、反复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并且遇到题目能够举一反三。
6 上网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 能力水平 考试模式
课程考试是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体现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是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各类学校都是通过考试的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表示达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校培养的人才也相应地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诸如,英语要通过国家四六级、省AB级,普通话要通过甲乙级水平测试,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要通过国家二三级或国家职业能力三四级等规格的计算机考试。如何达到这些规格要求?这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不是解决问题全部,更多的问题是除此之外的其他课程的考试问题,也就是说教学考试不只是面对这几个规格要求的考试,而更重要的是面对规格要求之外的大多数课程的考试,这将是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考试改革创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把能力水平测试视为一把尺子,进行了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
一、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考试的基本状况分析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主要分成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较强,如,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基本原理等课程,考试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上。专业课程操作性较强,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站设计等课程,考试内容主要体现在技能的能力掌握上。
教学中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考试成绩主要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任课教师能够主导的是平时考核部分,期末考试部分任课教师基本处于不可控的状态,试卷形式的考试课程更是由此,某些课程会出现20%以上的不及格率,有的甚至接近50%,这样的结果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努力而下降。这就给补考这一环节留下很大的隐患,同时也给学生管理带来麻烦。也就是说,补考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不及格,甚至试卷出现近似白卷的现象,从而造成学生不能正常毕业的后果。经过对试卷分析,第一,95%以上的知识点是学生应知应会的,出题教师并没有出偏题怪题;第二,试卷90分以上的学生数占有比较合理的比例,说明任课教师应讲授的知识点都讲到,且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的很好;第三,考试成绩出现了两头大中间小的不正常现象。
操作性较强课程考试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平时成绩和期末上机考试两部分组成,不及率在20%以下;另一种是平时考核、课程设计和期末上机考试三个部分组成,不及格率在5%左右。在实践中,机考基本实现了教考分离,题库是开放式的,课程设计通过答辩来评定成绩,由于整个的教学过程基本在老师的控制之内,处于比较合理的状态。
经过近几年的课程考试成绩分析,没有达到考试要求的学生比例反而出现了不降反升的现象,而且是在教学中不断采取一些措施的情况下出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校的管理不为不严格,如学生日常管理实行警务化管理。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不为不坚决,如禁考、重修、留级、开除等,学生的考试态度依然变化不大,该未达到考试要求的还是未达到考试要求。问题的究竟出在什么地方,需要深入思考,寻求出问题所在,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来达到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考试情况不佳的原因
1.考试的形式不能适应高职学生特点要求
高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自控能力较差,受外界影响易产生随波逐流行为,而忽视了学生本质行为,尤其是在有限的期末复习阶段不能很好利用时间充分学习,从而导致了考试(补考)成绩不佳。具体表现:一是学生错过了最佳掌握学习的时期,难以在没有老师指导、同学帮助的情况下,利用假期把应学的东西补回来;二是操作性强的课程往往与应用结合比较密切,这些同学在正常的学习期间内没有很好的树立学习的目的,不知道如何结合实际回答这些问题;三是放假之后放任自己的学习,难以控制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通过研究,学生放任自我约束的行为是课程不及格的主要原因,其他是次要原因。还有一种学生,学习不是为自己学,而是为父母学,虽然是少数,但其影响不可小视。不及格后与其交谈,说是父母叫来学的,希望父母把他领回去,而产生厌学、不学的情绪,自然也就出现了考试不及格的现象。
2.考试形式不能适合高职学生的要求
现行的课程考试一般都采取一考一补制,对于一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控能力不强,考试不上心的学生,出现不及格现象,虽然在教学中采取了很多方法,结果收效甚微。除了学生负有主要原因之外,这种考试形式在某种程度也存在戳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其因素:一是一考一补制过于形式主义、本本主义,没有根据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调整考试模式;二是一考一补制对于在一段时间内容易出现行为波动的学生常会出现考试不及格的情况,并从心理上易产生逆反老师教导、同学帮助的破瓶破摔想法;三是一考一补制没有给学生更多地重新调整心理,调整学习的机会;四是一考一补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培养技能型人才目标的要求;五是一考一补制没有将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而这些学生的天赋是较好的。
3.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阻碍了课程考试的本质要求
高职学生入学的分值处于高考分数段的最后一段,特色比较鲜明的院校可以录到三本接近二本分数的学生,大部分的院校只能录取高职分数段的学生,有的还存在同一专业文理都录取,只要录到学生即可的情况。这就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顾及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感到吃力,照顾差的学生,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又吃不饱,而且专业培养目标还要求要完成教学任务,这些矛盾的存在如何化解,保证学生如期地毕业,就摆在教学之中。实践证明,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循序渐进,重点扶持等措施外,还需在课程考试的环节上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突出学生在技能掌握上下功夫,把生硬古板的东西变成鲜活易于掌握的东西,突出以学生文本的客观要求。
三、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1.以学生为文本,确保教学质量完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又是考试的对象,课程考试新模式的确定,将关系到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掌握。首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考试的模式,使学生能够从心理上,行为上很好地依托于这种模式进行学习,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考试的内容要突出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结构,突出学生掌握专业的核心能力,达到学以致用,以求发展的目的;第三,考试要确保教学质量体现,考试不要走过场,阅卷按标准;第四,考试要符合学生当前认知的特点,要符合学生能够接受的课程考试形式,并能很好的执行;第五,考试要有可执行的方案,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形成统一的管理团队按计划操作,确保改革的目的得以实现。
2.课程能力水平测试替代课程考试
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调整课程考试内容、方式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等措施,仍未能较好地解决课程考试不及格超出比例范围的问题。因此,提出将课程考试变为课程能力水平测试这样的命题。经过精心准备,有效组织,实践探索,效果超出初期的设想。课程能力水平测试替代课程考试主要解决了学生在校学习所必须要掌握内容的要求,成绩上是合格的,同时也解决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中的矛盾问题。课程能力水平测试的本质不在以一考一补形式作为本课程学生考试的终结,且可以通过多次的考试,直至达到要求为止。课程能力水平测试的难度始终不降低,还是课程考试的内容,只不过循环进行。监考、阅卷要更加严格快捷,使能力水平测试不走形势,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3.课程能力水平测试与课程考试安排
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把握好相关环节的实施进程。首先,根据课程结束的时间,要合理安排好,有效组织好,适时准备能力水平测试,他是在繁忙的期末工作中又新添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其次,对于不及格的学生采取两种方式进行辅助学习,一是能够自学的课程自己自学,并指定相关学生进行帮助复习,老师不再进行辅导但答疑,二是自学却有的困难的课程,老师进行适当的辅导,解答疑惑,且不收取任何费用;第三,在测试安排上第一次能力水平测试后的第三天要出测试结果,以利于安排下一次的水平测试,后续的水平测试及时要出结果,如果在放假期间前有些科目的水平测试还没有完,这些学生是不能按时回家的,直到所有科目水平测试完后再离开学校。对不能及时回家的学生,与这些学生的家长做好沟通工作,求得他们理解和支持,第四,要解决好老师的实际困难,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以利于课程能力水平测试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经过三个学期的实践,效果非常得好,体现了以学生为文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学生的理念,避免了通过一考一补定终身的弊端,保证了教学质量的完成,符合培养出较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其结果是学生满意,家长满意,老师满意,学校认可,各方共赢的可喜局面。经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找出了适合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考试模式的路子,并可借鉴到其他高职专业实行。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计算机网络技术 项目化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探索与实践,首先要进行情感教学,情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教材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关系,如果教师对教育工作有正确的认识,有强烈的责任感,他就会热爱学生,热爱所教的学科,他对教育工作所产生的感情就是积极的,否则就是消极的。而教师的情感活动在教学语言的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半个多世纪来,传统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情感交流,情感体验,让学生感觉到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教学的弊端越来越凸显。①
1 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
1.1 创建互动共享的智慧资源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是样本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移情及对学生的期望形成积极的良性循环。教师职业是高尚的职业,这是社会赋予理想化师德的神圣起点。由于教师在人们心目中被定格为“道德的化身”,因此对师德的要求似乎怎样高也不过分。②传统的看法认为,教师应珍惜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工作,把为人民、为集体、为社会忘我工作,多做贡献当作自己应尽的义务,爱岗敬业、不断吸取新知、认真搞好教学、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等等。而且,在遭遇挫折和困难的路途上,还需要努力克服困难,不惜汗水和心血为祖国和集体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等等。教师通过情感教学可以感染学生,让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1.2 提供便捷有效的交流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情感交流。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注重加强情感交流,让学生能够更加体会到课堂学习就是自我学习,合作学习。
2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
常规性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教学多数还停留在“上传下达”的层面,没有真正用于研讨教学方式及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尤其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中所呈现出的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缺乏一套可行的研讨与交流方式。虽然平时也围绕课程改革开展一些评优课及说课等比赛活动,但大多数还是一个人的舞台,没有充分体现集体的智慧、团队的力量,有的甚至只是流于形式,仅仅为了年底工作总结时有内容可写。③专业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缺乏提升课改实施水平的真正平台,亟需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教研路径。
制定计划。简言之,就是寻求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教学规律(事理)的研究行为过程。具体说来,就是这样一个行为过程: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教学中存在的若干典型的现实问题,分步选择其一,并且先在一次课上有目的地尝试实践解决方案,再通过课后集体反思、综合评价,总结得失利弊,提出新的教学方案,再在下一堂试验课或相关的课上进行深入的实践解决,课后集体进行再反思、再评价。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深入,从而总结出符合本土特点的、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初步架构出具有职教特色的“理实一体”课堂教学理论,进而达到发展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因此,从根本目的上来说,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是发展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操作策略和有效途径。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是校本教研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方式。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的操作方式可以假设为:上课评价再上课再评价……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其中的“评价”,不是简单的下结论,而是对课改理念、课改思路和课改原则在教学层面的拓展和深化,具有演绎性质和功能。“理实一体”教学方法的特点:“理实一体”教学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理实一体”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规律和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④
3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强调尊重学生的初感。这种初感会是幼稚的,甚至可能是有误的,但却是最珍贵的,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体验。教师要做的,绝对不是将自己的所谓权威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去点破那层学生学习时有疑惑有困难的“窗户纸”:在学生有疑惑时,予以点拨;在学生理解有误时,予以矫正;在学生的理解有待深入时,予以引导。
3.1 计分作业考核
计分作业可分为计分平时作业和专门设计的综合性作业2种。(1)计分平时作业:根据课程教学安排和学习测试的要求,指定部分平时作业为计分作业,教师依据学生完成计分作业的次数和质量进行成绩评定。一门课的计分平时作业一般应为4~8次。(2)专门设计的综合性作业:根据课程阶段性学习测评需要而为形成性考核专门设计的综合性作业。
关键词:高职 会计实用软件 课程建设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一门专业技能和实务操作课,是现代会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实用软件”课程建设中必须优化课程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和实务操作技能的培养,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要求。笔者依据多年从事“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对“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的建设谈几点思考。
一、准确定位课程地位,明确课程教学任务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务操作技能,是培养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会计实用软件的基本理论和现代通行财务软件,熟悉会计电算化技术,了解现代企业财务软件的功能和特点,能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最终出具会计报表的能力;能够利用财务软件提供的管理功能,具备参与企业管理,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会计信息的能力。课程初级任务是获得电算化会计证书,终极任务是具备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能力,为企业信息化服务。
1.课程开设符合经济发展、企业管理升级对会计工作电算化日益增长的需要。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我国企业管理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期的“新管理”时代,企业管理正在实现国际化、信息化、系统化,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进入21世纪后,顺应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需求,企业行为必须快捷、灵敏,要求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上不断创新,借助当代信息科技的最新成果,优化和加强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提高企业会计人员参与管理、为决策服务的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人员的参谋职能。“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正是顺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一门学科。
2.课程开设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的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通晓国际实用会计、审计以及相关经济领域知识,具有一凭多证(一个文凭,多种证书: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珠算证、会计电算化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一专多能(一个专业,多种能力),胜任本专业工作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办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会计电算化专业多次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初步尝试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改革就是强化实践技能的一个突破口。
3.课程开设符合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要求。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会计工作者能够准确、快捷、系统地提供会计信息,并且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服务,而目前由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ERP软件可以满足企业这一需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掌握作为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工作人员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最终出具财务报表,达到财政部对会计人员的初级会计电算化要求。同时能够利用财务软件提供的管理功能,为管理层决策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具备会计信息化的能力,财务软件的高效、自动、准确、及时、数据量大、完整、全面为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为重点,与用友财务软件集团及其他企业合作进行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在设计上以企业实际业务为依托,在实际操作中以企业的具体经济业务为例,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基本流程为主线组织教学。采用举例法、比较法、讨论法、演示法、一揽子实验、岗位轮换、顶岗实习等方法组织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会计电算化核算工作岗位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职业能力。教学设计中以企业的具体经济业务事项核算处理为教学内容,顺序开展教学。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巩固课堂知识,熟练职业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内容,强化技能训练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针对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以及完成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来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和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为了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将“会计实用软件”教学由学期课程改为阶段性课程,并将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组织教学时以理论够用为度,序化教学内容,注重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
在教学安排上,“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的教学以用友ERP-V8为蓝本,按照强化职业能力要求组织教学。本课程的教学分为两周理论教学(合计6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4学时,上机操作26学时);两周会计实用软件实训教学,学生通过岗位轮换提高对财务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五周会计综合实训,将会计理论课程转化成职业技能,并比较手工账与计算机账的异同,深刻体会财务软件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最后为期3个月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会计职业环境中进行实务操作,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四、课程主要的特色与创新点
1.以任务驱动序化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的任务是取得电算化会计证,达到财政部对会计人员的初级会计电算化要求。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紧紧围绕会计电算化岗位职业能力展开,按照教学任务序化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每名学生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均能独立完成企业从电算化资料的准备、建账、记账、结账、自定义报表到生成财务报表的全部工作。
2.实现会计技能与实际会计工作的“零距离”对接。课程教学与企业会计核算密切结合,教学内容根据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近几年来为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很多企业已从原来单纯使用财务软件转变为在企业整个范围内使用ERP软件,因此我们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随着企业的变化而做了相应的调整,讲课及实践用的软件升级为用友ERP-V8软件,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突出学生的职业或岗位技能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上手快,操作技能强,实现了会计技能与实际会计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考试系统;安全防范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新形势下,各类考试依托计算机及网络系统进行也越来越普遍。
传统的考试模式,在信息化的今天,弊端逐渐显现。计算机考试系统是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由局域网、考试管理软件和专用题库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是在传统考试模式上的延伸,它可以利用新技术的优势,大大减轻了传统考试的负担,传统考试的出卷、答卷以及成绩管理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因而不仅应用在中小学计算机考试,而且包括各系统职称计算机考试、机动车驾驶员理科考试等等,也包括了GRE、CISCO等国际性的计算机化考试。
然而在越来越多的考试采用了计算机考试模式之后,考试系统的安全却受到了挑战。以下主要从考务技术方面对系统安全的要求进行探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层面的黑客威胁的安全探究
考试系统所受的外部攻击,主要指基于黑客技术的攻击行为,对服务器及客户端的系统及数据安全造成威胁,包括主动性的针对本系统的攻击行为和无意识的网络扫描侵入。无论是基于CS架构的系统还是BS模式,开放于Internet网络的系统,永远意味着不安全。
2013年10月,天津某大学考务系统遭黑客软件入侵,并被修改考生成绩。校方报警后,犯罪嫌疑人最终被抓获。
黑客技术和网络安全是分不开的。可以说黑客技术的存在导致了网络安全行业的产生。在考试系统需要高度安全的情况下,重要的计算机考试一般对考试系统进行物理隔离,也就是把考试系统局限在局域网内,隔离于Internet而存在。在进行物理的隔离后,依赖于网络的黑客技术无法再直接通过Internet网络进行攻击行为。从某些意义上来说,通过外界向考试系统内部的安全渗透,是最容易解决的,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事先有所防范并加以解决。
二、考务层面的数据处理的安全探究
这个方面主要是包括考试前、考试时、考试后三个阶段。
1.考试前主要是对考试系统研发安全、系统稳定性和软件题库安全的考虑。在考试前出现系统代码和题库的泄密,对整个考试安全责任是巨大的考验;对系统本身的稳定性的要求,也是保证考试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
2.考试时的数据安全,主要考虑可能出现的系统故障的防范,以及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候,需要对数据进行有效还原。
3.考试后的数据安全主要是针对不实时公布的成绩,其数据需要汇总上报,并且对数据的保密及留存备份。
如何有效的对其进行防范控制是一系列考试管理人员的责任所在,下面就这几个方面对系统安全的考虑提出想法与对策:
1.考试前的考务安全,主要考验对研发团队的保密性要求。能够在无外网环境下开展的研发,从根本上避免了侵入系统的可能。而系统稳定性则是需要在服务器、大批量客户端、不同软件环境等的测试下,系统都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如果是在考前对考务系统数据保密要求严格的情况下,数据到各个单位时,则宜采取多种措施并行的方式。例如在限时加密的基础上,采用传统的人工方式发送,而非通过网络传输等。传统的人工发送考试系统数据,防止了在考前系统数据发放的过程中,被非正常复制、破解,从而威胁系统安全。
至于对通过性考试的题库安全,一般采用大容量题库方式,此种情况对题库并没有过多要求,在正常考试环境下的系统抽题的随机性已经能很好地保证安全。
试场准备对于系统的非正常故障,在考试系统安装之前,首先得确保整个网络系统、服务器端、客户端单机系统的系统稳定性与考试系统的兼容性。目前一般的方式,如系统进行恢复,以保证全新的安全系统来安装考试系统;取消还原卡保护等,以保证与考试系统的兼容;大批量的考前试运行等。
2.考试中数据安全,则需要考试系统在研发时,就具有实时备份功能,包括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以保证在出现意外时候,至少有一处可以导出有效数据。一般系统均考虑到此项功能,包括自动的实时备份和手工备份,在此不再赘述。
3.考试后的数据安全,则是要求考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考务要求,对备份的资料进行保密性封存。不少考试,鉴于保密等级不高,一般不会对客户端内数据进行处理,由网管人员负责保密及删除。而对于保密需要较高的考试,则需要制定严格的保密制度,实施方法如服务器封存、机房封闭一段时间等。
三、考生层面的预防舞弊的安全探究
在排除基于黑客网络攻击模式,考务层面的处理要求后,还需要考虑从考生主观出发,进行技术性作弊的可能。
针对一般机房客户端系统的漏洞,笔者设计了一种在考务管理中需要预防的舞弊模式:
普通机房系统配置举例如下:台式机:WindowsXP+Office2003+各类软件配置、USB启用(因支持鼠标、键盘需要)
准备工作:免驱USB无线网卡、支持热点手机(安卓以后2.2版本、iPhone3G版)、远程控制软件(PcAnywhere、TeamViewer、QQ等)
操作过程:插入并安装USB无线网卡——寻找热点——进入Internet网络——启动远程控制软件——外部连接进入。
过程分析:USB无线网卡安装方便快捷,隐蔽性好,插入并安装完USB无线网卡之后即可寻找已经打开在附近的热点,如身上的或者在机房上交的手机,然后进入Internet,之后可以使用远程控制软件等寻求支持。
此种行为的产生,是基于技术更新上的防不胜防。考生甚至可以根据编辑好的程序,在后台进行程序安装、执行,外观上很难发现,并由远程控制答题或进行有针对的答复。
通晓了舞弊的手段方式,进行预案防范则显得微不足道。一般的技术处理主要是针对无线网络连接,对于USB无线网卡模式的操作,在现场的机房环境下,锁机箱、处置USB口即可解决。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利用新技术对系统安全进行突破的可能性一直存在。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交流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需要共同的努力方向。计算机考试系统的尽可能完善,需要考务管理人员一直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刘建炜.等级考试网络环境建构及优化策略研究.教育探究.2010/03.
[2]冯成火.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证书考试实践探索.中国考试(研究版).2004/10.
[3]陶滔;赵轶群;王亭;孙为清.远程网络考试系统及其安全性.计算机工程.1999/09.
[4]马颖;唐文胜.考试系统安全环境的优化.计算机与现代化.2002/07.
和谐社会背景下职称工作的创新思路
职称工作是落实党和政府知识分子政策的具体体现,是广大知识分子关注的热点,它的每个环节都关系着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职称工作的质量不仅影响到我们能否培养、选拔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还影响到政府的威信和形象,影响到社会和谐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1.完善职称人才评价方法,建立健全职称评审监督机制。不断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促进优秀专业人才的快速成长,是我国人事政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提高评审质量和避免人情干扰,在目前同行专家评议中,可对论文成果进行质量评价的同时,还可采取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客观修正。这
样既可避免同行专家会议评议时可能出现的人为干扰,又可通过多种形式的相互补充,实现综合评价,使职称人才评价更为公平合理,评价结果更加深得民心。
建立健全职称评审监督机制,是让职称评审中被淘汰的人员有一个申诉和复议的机会。目前普遍采用的同行专家会议评议还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如评议专家因不同的观点,对同一学术成果的价值可能产生异议;评议专家对本部门的评议对象可能持有较为宽松的处理态度;现行评议标准还缺少规范,难以杜绝评议的随意性等,这些都可能导致评审的偏差和不公平。建立职称评审监督机制,一方面可以解决未评上人员的不服气和抱怨思想,实现情绪疏导和矛盾缓解,使其更好地努力工作,从而营造社会和谐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各级职称评委会起到一种监督制约作用,对提高评审质量,严肃评审纪律,端正评审态度都有促进作用。
2. 增加申报职称资格考试专业,扩大初级职称考试人员参考范围。国家在职称工作中,部分专业实行以考代评政策,深受专业技术人员的欢迎。这种形式不仅易于操作,程序简单,可信度高,还避免了评审带来的人为因素干扰。建议继续开拓更多的以考代评公共职称考试系列,实现以社会考试促进青年成才机制的社会化。成才机制社会化,就是要为青年人创造快速成才的社会环境,就是要推动社会快出人才、多出人才。
按现行职称考试政策,除计算机和外语专业不受报考者所从事专业技术岗位限制,可以在社会上自由报考外,其余职称考试专业还不能自由报考,一般要受到专业岗位的限制。为了鼓励青年人学习进取,建议对部分国家实行以考代评的公共性系列,允许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人自由申报考试初级职称资格。为这些人创造机会和条件,使他们早日实现自己的工作梦想。
3.取消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等级要求。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求是完全必要的,这对督促专业技术人员学习进取,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可过于看重。因为职称评审的是学术水平,而不是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有相应的环境做支撑,计算机的使用虽较为普遍,但每位专业技术人员并非是熟练的操作员,多数中年申报者达不到“盲打”水平,而这个水平也不是短期就能速成的。职称外语考试要求“阅读外语要体会到眼球运动”,不会“盲打”就做不完计算机考题,这就背离了把外语和计算机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求的初衷。何况职称越高,外语和计算机考试水平也应越高,但实际上,高职人员随着年龄的增高,脑子反应和操作速度越来越慢,就是其外语和计算机理论水平较高,解决实际外语和计算机问题能力较强,但不一定实际翻译外语和操作计算机速度高,也就是说考试成绩不一定好。因此,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考试应取消等级概念,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技能考试。
营造和谐社会环境必须遏制职称评审中的不良行为
随着社会经济成份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新的影响心理平衡的因素不断涌现,使得职称工作中也产生了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现象。例如,为了达到职称晋升目的,出现了一些职称考试作弊、学历造假、课题论文挂名等不良行为。这不仅给职称工作带来极大混乱,也对社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败坏了社会风气。
1.打击职称考试作弊行为,营造职称工作和谐环境。在职称工作中,职称考试作弊是每个正直人所憎恶的行为,是引起人们不公平感的重要祸根。所以,在加大全社会道德文明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大对职称考试作弊和违纪现象的打击力度。目前,虽然制定了职称考试作弊的处罚条例,但执行力度还很不够,致使在某些部门职称考试作弊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在美国,“替考”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最多可判两年徒刑。我们应该像打击倒卖黑车一样,对替考者和被替考者同时进行惩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职称考试作弊现象发生,积极推进整个社会风气好转,营造和谐生活工作环境。另外,提高考场硬件设施,在考场安装摄像镜头或闭路电视监控,必要时由各单位人事部门去核实考生身份,也是遏制考试作弊行为的有效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