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范文

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

第1篇: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范文

第一条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必须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坚持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

第二条 学校党支部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学校党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每年至少 2 次专题研究意识形态重点内容和责任制,对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要及时过问、亲自处理,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要亲自抓。

第三条 抓好学校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学校党支部理论学习中心组必学内容,每年安排学习不少于 2 次。

第四条 每半年向上级党委专题报告 1 次意识形态工作情况。

第五条 加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和领导班子,确保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坚强有力。

第六条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定期分析研判制度,掌握和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和问题,安排部署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任

务。每年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不少于 2 次,至少形成 1 份分析研判报告提交学校党支部会研究。

第七条 每年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 1 次全面督查,对意识形态的重大问题及时组织专项督查。

第八条 检查考核每年至少 1 次,纳入年度目标综合考评,与述职相结合,统筹安排部署。

第九条 每年至少听取 1 次所属部门、子学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汇报,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与各项分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第十条 学校党支部班子成员把分管部门意识形态工作情况和个人履行意识形态工作“一岗双责”情况纳入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和年终个人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

第2篇: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范文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乡党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认真落实党委书记意识形态工作述职制度,实行由乡党委书记群星负总责,其他班子成员各负其责,把意识形态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并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为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我乡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机关干部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机制,坚持意识形态工作原则,全力打好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战。党委中心组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辨析思想文化领域突出问题,对重大事件、重要情况、重要乡情民意中的苗头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梳理和引导。

(二)强化理论学习,确保理论武装到位

一是坚持领导于部“微党课”制度。以“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全乡党员干部专题学习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邀请县委组织部相关领导以党课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党员于部思想建设工作力度,为大发展提供理论保障。二是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通过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建党97周年重温入党誓词以及向国旗敬礼、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收看廉政戏曲等形式,广泛动员于部职工积极主动地参与文明创建活动。三是走出去、学先进、找差距、明方向。多次组织领导班子成员、驻村第一书记、各村两委主干到兄弟乡就基层党建、财务学习、文明创建、产业发展等工作进行观摩学习,不断的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从而解放思想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充足的劲头投入到的大变革、大发展之中。

(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抓实宣传思想工作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昂扬向上的舆论氛围。积极引导发展村文化、广场文化,成功举办了石古子村“民族团结一家亲  脱贫奔康感恩党”为主题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活动。很好展示了乡群众的良好精神面貌,树立了好外部形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更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时展主旋律。二是强化阵地建设,夺实思想宣传基础。我乡精心谋划、高标准建设了设施一流、管理先进的“一站式”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同时加强村“两室”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四)弘扬社会文明,践行核心价值观

一是广泛开展文明乡、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   村民素质和村庄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在全乡范围内营造了争典型、学典型、做典型良好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我乡精神文明建设。二是以无乡镇创建为契机,以“打击村霸专项行动”为抓手,以各村为单位,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展开拉网式摸底排查确保辖区安全稳定。三是开展美丽乡村、绿色村庄建设。坚持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美丽乡村,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定期组织卫生检查评比,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水平明显提高。

二、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

一是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要有严肃的政治纪律,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夹保持高度一致。做好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重大,我们要有更高的政治敏锐性、更强的责任意识、更实的工作举措,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全力做好各项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3篇: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范文

统计数字显示,去年我省总量同比下降6.7%,来信同比下降8.5%,来访同比下降6.3%,重信重访同比下降12.4%,联名信和集体访同比下降7.1%。

如何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在推进依法治省的进程中,我省进行了有效的实践与探索。

依法化解矛盾纠纷和问题

阿坝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村村民刘志福是一个老上访户,由于村上2007年一个由村上实施的项目工程款(每人550元)未得到兑付,刘志福多次到县、州上访。映秀镇上的律师和政府工作人员找到老刘了解情况,纪委部门加强督查,按照相关政策法律调查渔子溪村资金使用情况,责令村上加紧兑付,最后老刘的问题迎刃而解。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成功化解突出问题,这并不是个案。省局副局长杨旭介绍,我省总量连续10年呈下降趋势,由78万余件次下降到26万余件次。去年,省、市、县共同排查出了3500多件突出问题,其中省上“挂牌督办”了777件。

但是,“重点领域问题仍较突出。其中城乡建设、劳动保障、土地征用、农村农业、涉法涉诉的量占全省总量的2/3左右。我省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一刻也不能懈怠,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杨旭说。

随着总量的明显下降,近年来我省渠道也在不断拓宽。除了“12345”的电话热线和一封不用付邮资的“人民来信”外,窗口和网上受理平台的设立,扩大了群众渠道。

2013年底,达州市政法系统在市群众接待中心设立的涉法涉诉窗口正式对外开放。市级政法各部门每日抽派两名工作人员到窗口轮流值守,接待群众,解答各种咨询和疑问,对不同的案件进行分类处理并流转办,同时做好群众政策宣传、释法明理和情绪疏导工作。

2014年2月,省局门户网站开通运行。在网上受理渠道上,开设了“省委书记信箱”、“省长信箱”、“投诉受理”三个平台,供群众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同时,制定相应的网上办理规则,从工作机制上保障及时有效的处理群众事项。网站还通过设置“查询信件”服务,让群众实时了解具体的办理进度和办理结果。

“今年,我们还将对缠访闹访、以访牟利等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治理行动,规范行为,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省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按照《四川省依法治省2014年工作要点》的部署,今年还将由省委政法委牵头对治安问题突出地区开展综合整治行动,依法化解矛盾纠纷。

构建大网络大舆情工作格局

“互联网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最大变量’,我们能否冲得上、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靖平强调。

作为现实社会延伸的网络社会,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新形势下,用好全媒体,加强网络管理,构建网络和谐环境显得更加迫切。

如何更好地发挥全媒体作用?如何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动权?各市州宣传思想战线纷纷展开行动。

乐山组建由网管、网宣、网评、舆情和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组成的强大网军,建成100人的网评员、100人的舆情信息员、100人的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完成300人左右的网军培训任务。

绵阳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网络新闻发言人对一般性网络舆情原则上在30分钟内回复;重大网络舆情要在1个小时内回复;敏感性网络舆情要在3个小时内回复。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和社情民意的集散地,《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提出‘构建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工作格局’,可以为推进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省社科院副院长李明泉说。

今年,省委宣传部将牵头负责、公安厅和省通信管理局共同完成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分析、研判和处置,严格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积极稳妥地推进网络真实身份信息注册等工作。

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2013年12月12日,四川蓝光和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圣沅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保利(成都)实业有限公司等32家房地产企业被成都企业信用评估与诚信评价协会评为“诚信企业”。

这些企业诚信状况的专业评估以2013年10月正式实施的《成都市企业公共信用等级划分》为标尺,这也是促进企业诚信自律,规范行业信用评估与诚信评价工作,助推成都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依据。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国务院要求各地方政府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在房地产行业探索实践和开展的诚信建设规范化试点工作,为民生领域相关行业的信用评估起到了示范作用。”成都信用协会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已经全面接入四川征信系统。从2013年10月起,将有40家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陆续接入四川征信系统,其中成都地区16家和其它地区24家正在进行联网工作。备受关注的融资性担保公司也将接入征信系统。

个人征信信息的查询也同样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在成都主城区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别选择了一个商业银行网点作为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点,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商业银行个人信用报告公众查询服务试运行工作。

第4篇: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范文

【关键词】网络舆情;“易班”平台;引导机制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包含了网民对当前社会各种现象以及诸多热点问题的立场和观点,已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重要领域的社会舆情晴雨表。但网络是把双刃剑,一些不良信息比如网络谣言、虚假信息、恶意诽谤等也充斥其中。而且,国外敌对势力借助其技术优势时刻都在进行舆论渗透。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对网络传播的热点问题及时予以收集、分析、整理、,如何引导大学生对网络热点问题理性看待,增强大学生网络舆情思想引导工作的前置性和主动性等,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的特点与网络传播方式的特征息息相关。信息时代网络传播方式的特征主要是:第一,传播主体的多样性。传播不再是机构、媒体单位的事情,每一位民众都可以参与其中,谁都可能是记者、编辑。第二,传播渠道的多样性。比如电脑、手机等都可以进行大众信息。第三,传播形式的交互性,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可以相互激荡、及时交流。第四,传播内容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难以考量。甚至有统计显示,在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负面信息传播面积是正面信息的四倍。①基于网络信息传播的这些特征,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由性与可控性

全媒体时代中个体间可以通过即时通讯工具沟通,同样也可以在BBS、Blog和微博上自由发表言论和表达舆情。人们还可以在网络上建立自己的网站,成本低廉,程序简便。网络在提供给人们前所未有的自由的同时,也隐蔽着细腻的政治和经济的控制,它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没有管理者的绝对自由空间,网络也要遵循“游戏规则”。因此,网络的传播自由也是有限的,它是和控制是相伴而生的,尤其是对于各种有害的网络噪音而言,这种控制就显得更加重要。

(二)互动性和即时性

从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主要传播特性来看,网络舆情传播具有互动性和即时性。网络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通道。网络舆情的交互性主要体现在网民与政府、与网络媒体的互动以及网民间的互动。另外,时间因素也是影响舆情价值的重要因素。在网络环境下,舆情的传播和表达具有了较高的时效性。通过网络媒体迅捷的报道,网民在获知新闻事件的第一时间内就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

(三)丰富性与多元性

从网络舆情表达的内容来看,它具有丰富性与多元性。丰富性是指网络舆情信息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和事件包罗万象。民众同时对共同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呈现出辐射形态。这种多元性和分散性可以看作是公众对一个问题持有的看法和态度的不同。此外,多元性还特指网络舆情表达中所体现的意识形态的多元性。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阻隔,使得体现不同意识形态的网络言论随处可见。

(四)情绪化与非理性

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利益群体的调整,都直接影响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切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使得一些人的心理结构失衡,紧张、焦虑、困惑、不满等社会情绪浮动,浮躁心理流行。但是,公众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往往缺乏适当的排解渠道,而网络为民众宣泄情绪提供了最佳的渠道,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基本是以原生态形式得到展现。

(五)偏差性

网民个体所受到的现实压力会直接影响到其在网上的意见表达。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网上发言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同时,很多时候网民间的情绪会相互感染,因此,网络舆情是个人情绪与群体情绪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有时它是真实意见的反映,有时也会与人们原有的意见产生一定程度的偏离。

(六)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匿名状态下容易摆脱角色关系的束缚,容易个性化。②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实践证明,网民中的“群体极化”倾向更加突出。网络舆情表达的个性化和群体极化特点并不矛盾,个性化特点在Blog上体现得更加明显,而群体极化在BBS、微博上可能会更加突出。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认知特点

(一)认知途径的网络依赖性

校园BBS、微博等网络平台给当代大学生所提供的几乎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网络甚至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在上海部分高校调查显示,约80%的大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上。③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的途径,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网络(占87.3%),报纸(占65.8%),电视(占65.1%)。可见,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国内外形势的主要途径。大学生对国内外形势关注的方式,34.5%的学生会选择网上跟帖。④并且经调查发现,会在第一时间将自己认为有意思的信息进行转发的大学生的比例在70%左右。⑤可见,无论是从网络上阅读信息还是以手机媒介等群发方式转发信息,大学生认知途径的新媒体依赖性倾向较为明显。

(二)网络认知内容的广泛性

现今的大学生生活在全媒体的信息社会中,他们通过网络、手机等传播媒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自身的学习与发展同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相联系,从自身已有的知识背景和价值观认知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如在政治发展面临的问题中,大学生最关心分别是:反腐倡廉占90.5%,基层民主问题占64.7%,行政机构改革占49.6%。⑥ 84%的大学生最关心的经济问题是就业问题;80.2%的大学生当前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是就业问题。⑦此外,物价波动、居民收入增长、医疗保障体系建立、高房价等由媒体集中传播报道的问题都是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

(三)认知系统的稳定性与波动性

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大学生在生理、心理和思想等方面已基本成熟,他们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认知系统。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伟大成就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加深,对党的信任增强,对社会现象和问题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认知。

(四)认知价值观的一致性与模糊性

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主导价值观的教育和传播下,大学生的认知价值观在总体上与主导价值观是一致的。他们有强烈的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能够认同我国的主导价值体系。但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有着特殊利益和需要的群体,他们多从现实生活、从自己实际感受到的利益中去认识、理解、分析社会问题,极易就事论事,而对政治理论学习表现得相对冷漠。尽管他们的主导价值观认知是基本正确的,但是尚处在肤浅层面。

三、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评估

对网络舆情传播的热点问题多数学生可以较理性地分析和看待

本文作者通过不同时间段与不同大学生对象的访谈和座谈发现,对于由网络媒体频繁传播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热点问题,大多数的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客观的看法,并不是一味地抱怨或者偏激地去看待,既能看到事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又可以理性对待发展中不足和挫折,不会就事论事,而是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产生的负面影响,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能把国家的稳定与和谐放在第一位。可见多数大学生心智是基本成熟的,学会了较为理性地看待和思考问题。

四、“易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构建的意义与可行性

易班是提供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的综合性互动社区。网站融合了论坛、社交、博客、微博等主流的Web2.0应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全国教育系统的知名文化品牌。经过多年的发展,“易班”在上海各个高校的运行已经比较成熟,在当今全媒体时代,构建“易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意义。

(一)“易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构建的意义

第一,开辟大学生网络信息认知的新平台

网络平台给当代大学生所提供的几乎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上网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类型繁多的虚拟互联网世界中,恶意的信息也可以通过BBS、博客、微博、论坛、电子邮件、手机等网络媒介,在不表明身份的情况下传播。甚至有统计显示,在媒体的传播过程中,负面信息传播面积是正面信息的四倍。⑧大学生面对急速膨胀的非理性信息,网络舆情一时失控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甚至引发。因此,信息时代打造高校自己的网络信息认知平台,及时和分析网络热点问题,对学生予以及时疏解和引导意义重大。

第二,创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互联网的发展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德育的主客体关系、信息渠道和载体介质都发生了变化。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是网络群体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对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就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针对这一新情况,上海市2009年开始在部分高校试点易班建设,通过这一平台,大学生可以了解当下发生的热点新闻,跟老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易班在教育方法上从灌输、服从变为选择、引导,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觉能动性。

第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置性

要改变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易陷入被动的局面,及时发现大学生高度关注的网络热点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首先置身于信息社会的前沿,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预见新事物的产生、发展,分析其利弊得失,尽量做到防范于未然。因此,打造“易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以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为骨干,建立一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组织,时刻关注国际、国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生的,可能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冲击、影响的热点事件,通过收集整理和全面分析事件的原因、过程、性质和影响,提前把握事件的发展趋势,对学生可能产生的思想困惑及时解答和疏导,可以大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置性。

第四,培养大学生媒体理性

当前是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媒体资源丰富的时代。各种媒体,如QQ、微博、微信、飞信、SNS等大众传媒方式,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然而,新媒体也如同一把双刃剑,无时无刻不在传播者良莠不齐的信息,在方便大学生学习生活和获取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这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年学子来说,是新媒体时代的新挑战。“易班”平台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通过对网络热点问题的理性分析,逐步引导大学生学会用理性的态度看待网络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抵制片面信息的不良思想影响,培养大学生对网络热点问题的媒体理性。

(二)“易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构建的可行性

1.“易班”网络平台已经建立

“易班”(E-CLASS)是上海市高校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和创新教育方式的积极实践。“易班”自2007年8月诞生,2009年正式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四所高校进行第一批试点。2010年5月,“易班”在复旦大学、建桥学院、杉达学院进行第二批试点,2010年11月在21所高校进行第三批试点,2011年11月在44所高校试点,2012年9月“易班”在上海公办、民办高校全覆盖以及成都的西华大学。“易班”经过了在上海多所高校几年的试点和发展,从技术和操作层面来看,易班网络平台的运作已经比较成熟了。可以说,构建“易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网络平台基础已经建立。

2.“易班”网络平台丰富的功能

易班的主要功能结构有主页面结构,网站层次结构,班级主页结构,个人主页结构。每个结构都有其相对应的主要模块和功能。易班最为主要的功能就是班级功能,他能让每个进入易班的同学找到自己相对应的班级,并帮助辅导员管理整个班级。班级的主要功能有:话题――能让每个加入班级的同学和辅导员(管理员)在这个版块中事物通知、班级决策等。相册――易班的相册是永久无限的。每个加入班级的同学都能在相册中上传图片与大家分享。网盘――易班的网盘也是永久无限的。易班还有个能突显网友活跃度的榜单――社区榜单,能让网友及时了解网站其他用户的相关信息等等。这些丰富的功能能让每个来易班的网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3.“易班”网络平台的师生共建性

“易班”从试点起至今,在上海的公办、民办高校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从师生对易班的运用和掌握方面来看,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对易班的推广和使用。在易班这个网络平台上,学生注册率高,有很多班级的注册率都达到了100%。学生参与易班网络平台的范围广,从获取信息到帖子、跟帖、发起投票、上传共享学习资料等等,基本上可以实现大学生活方方面面的全覆盖。从学校管理角度看,易班目前是学校层面对学生事务信息的平台,是校园中与大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网络教育平台。很多高校在大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已经实现了信息全部上“易班”的管理和工作方式,“易班”网络平台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共同交流和使用的校内唯一网络平台。

五、“易班”平台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构建的模式探索

依托于已经形成并运行多年的“易班”系统和高校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者,本文拟从以下几个层次探索构建“易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实施模式:

1.“易班”网络舆情引导组织的建立:要开展好大学生网络舆情研判工作,就要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构建网络舆情研判运转系统,首先要建立由高校主管部门领导、学工部、宣传部、团委、思政辅导员、两课教师等多方联动的舆情引导组织,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

2.“易班”网络舆情信息采集:高校的网络舆情信息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内部独立的校园网络,二是外部开放的互联网络。随着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校园网中网站、论坛、博客等平台上信息资源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互联网上的信息更是十分巨大。建立良好的网络舆情采集措施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工检索,更需要购置专业性信息采集软件。在人工检索方面,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广大教师和高校辅导员有意愿关注相关信息,并将采集到的信息传递到舆情处理板块。在利用专业软件检索方面,可以根据需要对软件进行定制,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信息。

3.“易班”网络舆情信息预处理:网络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界限,其传播速度快以及传播效果具有煽动性的特征,使得舆情的把握比较困难。因此要进行网络舆情的预处理,把握其中的规律性的东西,初步研究、分析舆情可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可能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的意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初步的舆情应对、引导措施。

4.“易班”网络舆情信息:“易班”作为上海市大学生在线服务网站,为舆情引导提供了网络平台。将经过采集并预处理的舆情信息在通过“易班”网页面向大学生群体,使大学生能够自己在其他网页看到的信息等都能够在“易班”的信息中找到更为详细的信息内容,“易班”信息界面将会成为大学生更为关注的信息源。这方面的工作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信息的及时性和全面性方面。

5.“易班”网络舆情分析引导:基于“易班”交流的互动性,在“易班”信息后,网络舆情引导组织要紧密跟踪学生的反馈信息。利用“易班”平台,正面宣传,口径一致,引导舆情向好的方向转化。要及时发现和控制学生群体中的苗头性、倾向性意见,通过网络舆情研判分析工作,使研判成果转化为思政教育的课题和决策思想的参考。要谨慎采取传统运用行政手段对信息“捂”“、堵”封锁的策略,人为地限制和封锁信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造成谣言满天飞,从而引发师生更深层次的思想波动,失去对学校的信任,给学校的处置工作带来更大的不便。

6.“易班”网络舆情分析报告:根据个案的特点和个案处置中的具体过程以及方式、方法的应用,结合个案中大学生的意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舆情分析报告,总结经验、教训和改进方向,并公布在“易班”平台上共享,为相关研究提供资料,为相似个案提供处理思路。

注释:

①孟波:《新媒体的十大特征》,来源于凤凰网:http://new /gundong/detail_ 2011_ 07/27/7980005_ 0.shtm l

②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载《理论界》,2007年第1期。

③数据来源于华东政法大学“互联网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调查问卷。

④王永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特点与教育对策》,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6期。

⑤数据来源于华东政法大学“互联网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调查问卷。

⑥数据来源于华东政法大学“互联网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调查问卷。

第5篇: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违纪;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0-0097-02

近年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呈现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完善、西方文化思潮的传播、社会不正之风的冲击以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等因素影响,不良的社会风气无孔不入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1]。与此同时,大学生校园违纪行为不断增多,成为了阻碍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以及学生个体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学生的纪律状况直接反映一所高校的学风、校风,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体现[2]。为研究和掌握高校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的特点和规律,探讨新形势下防止学生违纪的对策,笔者对浙江海洋学院近五年的学生处分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一、高校学生违纪现状

(一)违纪学生类别

违纪学生当中,不同类别的学生所占比例有着较明显的差异,其中A类非师范生占到违纪总数的29%;B类师范生最少,占2%;C类民本生最多,占五成以上;D类高职生占12%。

(二)违纪学生的处分等级

处分等级由轻至重共分为通报批评、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6个等级。其中通报批评占1%,警告占16%,严重警告占30%,记过占20%,留校察看占27%,开除学籍占6%。由此可见,学生的违纪严重程度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态势,情节特别轻或者特别重的都占少数,中间占了大部分。

(三)违纪学生的处分原因

学生受处分的原因基本集中在打架、赌博、偷窃、旷课、考试违纪等方面。其中因打架受处分的占到18%,因赌博受处分占到8%,因偷窃受处分占4%,因旷课违纪受处分的占4%,因考试违纪处分占61%,其他原因占5%。其中考试违纪是所有处分原因当中为数最多的一项。

(四)违纪学生的院系

本部各学院学生的违纪率高低在专业学科上没有特别显著差异,但性别上有较明显的差异(违纪学生当中男生数约为女生数的9.2倍),根据对各学院“违纪学生数/在校生人数”的测算发现,男生比例高的学院违纪率相对也较高,此外,民本生违纪率较公本生要高。高职生中违纪学生大部分集中在远离学校本部的萧山校区。

综上所述,浙江海洋学院近五年受处分的学生主要以男生为主,且处分原因以考试违纪、赌博(主要集中在民本学生)以及打架这三类为主,受处分形式则集中在严重警告、记过处分以及留校察看这三种形式。公本学生的违纪率最低、高职生次之、民本生违纪率最高。

二、高校学生违纪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1.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以考试违纪现象为例,考试作弊是学校处理较为严厉的一项违纪行为,尽管如此,因考试违纪而受处分的学生依旧占了所有受处分学生当中的大部分。由此可见,这一违纪行为已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是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考上大学之后缺乏一定的紧张感,加上没有父母的看管,容易自由散漫,甚至出现旷课现象,以至于到了考试的时候就方寸大乱,担心挂科,于是一种急于求成的心态显露无遗,进一步发展到考场上就形成了作弊行为。

2.自控能力差,易冲动。对于赌博引起的违纪现象主要集中在民本的学生,且全部都是男生。由于民本生学费高昂,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相对于公本生要好且独生子女居多。这部分学生通常都有较充裕的零花钱,喜欢聚众玩乐,一人呼吁多人应和,加上赌博本身就是一种恶性循环,赢者贪心,输者不甘心,通常一发而不可收拾,容易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另外,由于年轻气盛,这个年纪的学生逆反心理也比较严重,极易受到某些现象的诱发而产生突绪,盲目跟风,继而引发反常行为,这些行为多因冲动而起,最终导致不良后果,例如群体性斗殴、偷窃等。

(二)客观原因

1.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这是造成大学生违纪违法现象增多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已经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增高,但整体素质下降。同时,随着学生人数增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以及服务等各环节上跟不上学生人数的扩张速度,在某些方面容易脱节。

2.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当下,由于旧的模式已经被打破,而新的模式又尚未真正完善起来,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违法乱纪的现象极易对学生产生影响。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若不对其加以及时适当引导很容易产生一些偏激的想法,进而引发过激行为。

3.西方意识形态给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由于信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信息化,学生获取、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渠道变得多种多样。由于互联网具有国际性、开放性、及时性、边缘性以及交互性等特点,这个平台已经成为各种不良势力颠覆我们优良文化传统的阵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等已经在学生当中行成了一股重要的思想支流。

三、解决高校学生违纪问题的对策

环境和教育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规范一个人的行为,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从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规范他们的行为这两方面入手,以教育为主加强管理,营造环境,引导大学生自我约束、自强自立[3]。

(一)帮助违纪学生深刻反省并加强跟踪教育

让违纪的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关键,他们会不会再犯对周围的学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整体是部分的有机组合,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教育好这部分学生对提升整个学校的风气有着很大的作用,唯有让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正做到由内而外的醒悟才能避免其再犯类似的错误,进而对周围学生产生直接警示和间接教育的作用。同时,为受处分的学生确定帮教联系人,对其进行跟踪教育,以便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4]。

(二)健全校内规章制度并加大宣传力度

规章制度是规范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一个学校的学生若不能成人,学校的发展也无从谈起。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地改革、发展,相应的政策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原有的规章制度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情况,制定与时俱进的规章制度。同时,要加大对规章制度的宣传力度。有些学生由于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无知,缺乏束缚力所以更容易产生违纪行为,他们不明白违纪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甚至不知道到底什么才叫违纪行为。因此,宣传工作刻不容缓,除了对每一位进校的学生发放规章制度手册之外,更重要的,要通过集体学习、校内媒体展示等途径让这些规章制度入眼、入耳,入心,只有让学生内化这些东西才能提高他们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加强思政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本应是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一线德育工作,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航人,而现实当中由于高校学生工作的繁杂性,决定了辅导员的工作也变成了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意义。加上学生曾长期在基础教育阶段中一贯地接受智育,德育意识十分薄弱,进而造成他们的道德观严重缺失。因此,建设一支思想觉悟高、道德品质好的专职思政辅导员队伍,对于预防学生违纪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相关的培养、激励机制,吸引条件相当的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专项教育和管理工作,从根本上防止学生违纪。

(四)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保证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学工线的工作人员要定期对学生进行思想研判,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根据变化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对于像考试作弊这种具有普遍性的违纪行为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对学生开展集中性的诚信教育,杜绝“屡禁不止”的情况发生。管理范围要全方位辐射,特别对于远离学校本部的校区,不能放松管理,要同等强度,尽量减少管理上的漏洞。对于部分倾向性特别明显的违纪现象要重点抓(例如赌博违纪基本存在于民本生当中)。

(五)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对在校大学生来说,除了校内环境,对他们影响最大最直接的莫过于校园周边的环境,学校应积极争取和地方有关部门合作,定期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严厉打击容易毒害学生的经营行为,将不良的社会行为严拒于校门之外。加强与当地派出所和居委会的联系,对校园周边的租住房加强管理[5]。此外,对于学生的网络环境也要进行定期检查和管理,严禁有危害的社会思潮在校内学生当中传播。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学校应该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高校育人环境。

总之,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在一般性预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学生违纪的特征和规律,有效遏制学生违纪现象的发生[6]。

参考文献:

[1]吴磊,曾建国.地方高校大学生违纪状况的调查研究

[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

[2]柯志刚.浅谈高校学生违纪状况及对策[J].江西科技师

范学院学报,2003,(5).

[3]潘俊峰等.当代大学生违纪现状及对策分析――黑龙江

省大学生违纪状况调查报告[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4,(2).

[4]刘锦华.高校学生违纪情况分析与思考[J].江苏教育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9).

[5]蔡晔.大学生违纪违法现象成因及其防治对策[J].黑龙

江高教研究,2004,(5).

第6篇: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范文

[关键词]信息污染 大学生信仰 应对机制

[作者简介]李春燕(1976- ),女,安徽太和人,湖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湖北 武汉 43006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信息污染对大学生信仰影响的高校应对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B338,项目主持人:李春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048-03

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界通常把信仰分为道德信仰和,本文所讨论的大学生信仰主要是指道德信仰。中国人对舶来宗教以及道教的信仰多以实用主义为目的,充满了功利主义、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色彩,失去了的原本含义。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正处于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社会上出现了部分“信仰缺失”的现象。少数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部分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失范,有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以各种方式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介时代,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信息污染对当代大学生信仰的影响。信息污染是指“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欺骗性、误导性信息元素,或者媒介信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元素超过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对传播生态、信息资源以及人类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损害或其他不良影响。”当代大学生具有个性化特征明显、信息接触较多、好奇心理重、参与意识强等特点,很容易在各种信息污染的冲击下,陷入信仰的迷茫。从高校管理的层面降低信息污染对大学生的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信息污染在高校中的表现形式

信息污染的来源有多种渠道。其中,大众传媒是污染信息的传播途径之一。我国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主流信息是弘扬主旋律的,受到的污染较小,但也有少数传媒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把变相策划制造媚俗新闻当成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的惯用手法,有的人借助大众传媒传播负面信息、有毒有害信息等,容易造成信息污染。有的信息污染来自组织传播,如部分非法组织、唯利是图的组织围绕一定的目标所传播有毒、错误、虚假信息,由于这种传播方式目标明确、责任分明、系统严密,因此对大学生信仰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大。还有的信息污染来自群体传播,群体除了通过网络、手机等媒介传递和交换着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还可以通过这些媒介选择信息、信息、评论信息,部分言论属于受污染的信息,在大众媒介平台上可能演变为集体负面情绪,影响大学生正确信仰的确立。在高校中传播的污染信息可根据其载体的不同,分为文字类信息污染、图片类信息污染和音视频类信息污染等类型。

1.文字类信息污染。指校园内承载着各种系统知识信息的载体引起的信息污染,包括校园内图书、报纸、期刊以及专业文献等。比如,有的书籍、文章通过文字描述传播错误的思想、黄色的信息以及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等。部分免费的资料和宣传品也传播垃圾信息或者虚假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少数思想境界不高的人在互联网上散步谣言、传播偏离主流价值观的信息,对大学生信仰教育带来消极影响,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图片类信息污染。指通过图片传播黄色、暴力、消极等有害的信息。如手机、互联网等电子媒介传播的图片、暴力图片等。我国目前9成以上的大学生拥有手机,他们经常运用手机浏览各种图片,部分承载污染信息的图片很容易传播到大学生中间去,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不良影响。这些不健康的图片信息对少数大学生产生较大的诱惑,使他们的思想变得麻痹、消极,对主流价值观、道德、正义等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不利于崇高信仰的培养。因此,需要加强管理与引导。

3.音视频类信息污染。随着新媒介的普及与广泛应用,视频、影像类信息的传播成为大学生的重要信息来源,其中藏匿的污染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很大。在一些情况下,音频、视频类信息具有比文字类信息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尤其是音视频结合的信息。视频类信息具有直观性、及时性和高效性,同时具有形象感、现场感和过程感,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所喜爱。少数信息传播者为了盈利,传播一些、刺激、暴力等信息,少数学生沉溺于此类信息中,其价值观塑造、信仰教育等都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信息污染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

1.信息污染导致大学生出现信仰多元甚至陷入迷茫的状况。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民对异国文化的容忍度有很大提高,对于西方现代性的文化由过去的排斥转为选择性吸收、借鉴和应用,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不断提高,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在信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此外,网络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异质信息污染也影响了大学生信仰的塑造,使大学生出现信息多元化甚至陷入信仰危机状态。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多元异质信息所反映的、道德信仰、意识形态的价值信仰等与高校中的信仰教育有极大的差异,甚至是完全对立的。这些完全相反的评判和选择,使得大学生陷入信仰上的迷茫。另一方面,在信息污染内容庞杂、形式多样的情形下,大学生如何判断信息的客观性、全面性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信仰体系中主导地位的弱化,导致大学生在进行价值选择时失去一个权威性标准,很容易接受所谓“后现代主义”的路径,进一步加剧大学生的信仰危机。

2.信息污染淡化了大学生对社会群体的依赖。信息污染导致的信仰危机,还会带来大学生对社会群体的信任危机,进而淡化大学生对社会群体的依赖。因为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在价值规范和行为规则上做出的一种承诺。当社会中统一的价值信仰体系出现问题时,往往意味着个体和群体之间彼此信赖的承诺会不复存在,当这种情况在整个社会蔓延开来,也就导致了大学生对社会组织的信任危机,使其无法确定自我认同、对他人以及社会的认同,进而不断淡化对社会群体的依赖性需求,趋向世故冷漠。更何况,信息污染还会导致人际交往的诚信度降低。一旦大学生失去信任他人的信心,必然无力去培植共同的道德情感,其结果是进一步削弱大学生对社会群体依赖的情感基础。此外,网络信息污染使大学生愿意在网络中获得更多的独立存在空间,逐渐放弃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社交面变得越来越狭窄,逐渐脱离那些有利于成长的社会群体。

3.信息污染对部分大学生的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导致其信仰迷失。扑朔迷离的污染信息会给缺乏抗惑力的大学生带来行为上的失控,在污染信息的冲击下,有的学生发表过激的片面言行,有的学生迷恋黄色暴力信息,有的学生沉迷网络聊天,甚至通过网络非法侵犯他人信息和隐私等。可见信息污染不仅影响思想层面,更严重的还会导致生活行为的变化,而大学生行为失范行为往往会进一步引发信仰的迷失,因为信仰的形成与完善和信息传播紧密相关。一般来说,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先是影响大学生的认知,然后影响他们的态度,最终影响他们的行为。一旦大学生的行为失范现象表现得比较严重,其信仰必然受影响。

三、信息污染环境下高校信仰教育的应对机制

针对信息污染的这些来源,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治理,比如进一步提高大众传媒从业人员的信息素质、强化信息市场管理、完善信息法制建设等。笔者认为,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应在减少信息污染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方面发挥排头兵的作用。正如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所说:“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教育的唯一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而“任何环境,除非它已经被按照它的教育效果深思熟虑地进行了调节,否则就它的教育影响而论,仍是一个偶然的环境。”可以从高校层面出发,构建一个网状的多维应对机制,减少信息污染对大学生确立信仰的负面影响。具体说来,该机制由高校党委、校园网、高校教师、大学生、学工处等多维主体共同作用、相互支撑,构成一个网状的动态系统。

1.构建完善的监管机制。明确管理主体,避免推诿扯皮。高校对信息传播进行日常管理往往要涉及多个部门。如学生的行政管理、心理教育主要由学生工作部门承担,管理学生言论等安全保卫问题的部门是学校宣传和保卫部门,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部门主要是校园网络管理中心。这会导致一种情况:每个部门都在管,每一个部门的管理又都不全面。因此,可以建立信息管理的专门机构,在党委统一领导、统一部署下明确宣传部、校办、党办、信息中心等职能部门的职责,规范信息引导程序,建立信息收集、分析、研判机制,一旦信息污染造成大学生思想动荡,积极组织专业力量进行正确疏导。由于当前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高校积极完善网络实名制等科学管理制度,确保信息传播者对自己在网络中的行为负责。制定高校学生网络行为规范,以便大学生自律和他律。这方面国内外大学都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复旦大学的学生向上海全市大学生发起“争做网络道德人”的六项提议;加利福尼亚大学成立网络伦理协会,从六个方面指出网络不道德行为等,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避免信息污染。

2.构建变“堵”为“疏”的信息传播机制。对待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如果单纯采用“堵”的方式防止信息污染,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可通过校园网建立一个信息传播的疏导平台来消除信息污染的副作用。当校园里出现信息混乱,各种不正确信息、有害信息肆意传播的时候,可以通过高校新闻发言人,以恰当的方式公布真实正确的信息,从而引导信息传播,避免信息污染。建立信息把关机制对于防范信息污染至关重要。信息把关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技术把关,通过技术手段对向大学生传播的信息内容进行筛选和过滤,尽可能避免污染信息进入大学生的生活范围。二是指设立信息把关人,发现有害的信息及时报告,强化信息把关人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这个方面可以通过建立专业队伍来完成相关工作。如一方面可以建立由网络管理人员、学生辅导员、团学干部等为主的信息疏导工作队伍,一旦发现污染信息有扩大传播的趋势,立即进行舆情上报、监督并正面疏导等一系列工作,使偏差信息在第一时间得到纠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培养网上舆论评价员,通过他们强化主流信息传播,争取中性信息传播,孤立错误言论。

3.构建信息引导机制。从高校教师的角度,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消除信息污染对大学生的影响。第一,通过讲授理论,建立接受信息前的意向引导机制。同样一条中性的信息,受众的政治意向不同,对信息的分析取向也会不同。高校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将指导思想内化为大学生的政治意向和行动指南,带着这样的意向来接受信息,就能使大学生在源头上选择有利于的信息。第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建立编码信息前的信念引导。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信息虽然是客观数据,但是经过有理想信念的人将其编码成为知识,就成为信念的力量。很显然,只有好的、正面的信息才能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教育者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来进行编码前的信念引导。第三,通过高校教师建立信息传播前的价值引导。即使做到前两步,信息的传播也会因为受众的政治意向、社会信念的偏差而形成负面的信息污染,因此还要做好信息传播前的价值引导。高校教师的价值引导作用在于使大学生的言行合乎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精神。

4.构建合理的信息污染处理机制。所谓信息污染处理机制主要是指对已经出现的信息污染,高校学工处要积极应对,尽可能控制局势,遏制污染信息的恶性蔓延;同时对于已经受到信息污染影响、信仰出现偏差的大学生,学工处要摒弃片面指责和批评的教育方法,因人施教、因势利导,帮助大学生重新树立积极向上的信仰。高校学工处通常和大学生有着直接而且频繁的接触,完全可以以其日常工作为基点,通过构建合理的信息污染处理机制,降低信息污染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学工处可制定污染信息传播的应急处理预案。详细而周密的预案,可保证在受污染的信息大面积传播时,防控者获得最大的主动权;另一方面,高校学工处应健全污染信息传播的及时反馈机制。及时反馈不仅可以有效疏导大学生的负面情绪,防止负面信息向谣言和事实背面转化,还可以使大学生受到应有的尊重,从而对高校管理工作产生认同感。此外,有条件的高校学工处还应建立信息污染处理的评估机制。因为如果有好的评估机制,每经历一次大范围的污染信息传播,就是对学工处等学生管理部门应对信息污染处理能力的提升。

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信仰是凝聚力、发展力的支柱和基础。对于个人来说,信仰是精神支柱。当代大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信仰,很容易迷失人生的方向,在复杂社会变迁中无所适从,甚至成为罪犯。高校党委、校园网、高校教师、学工处等多维主体应相互支撑与大学生构成一个网状的动态系统,共同防范信息污染对大学生信仰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庆真.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解析当前我国青少年面临的信仰危机[J].青年研究,2005(6).

[2]叶小文.信仰之惑[N].中国青年报,2012-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