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在于应该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重构的基础是深入理解“工商管理”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工商管理专业应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并使其具体化和实用化。”同时强调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检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的尺度。
几年前,大学本科招生时,工商管理专业较为抢手,考生报考踊跃,招生人数甚众。但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市场上的说辞较多。认为如果是搞具体工作他们不像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如果是搞管理又嫌他们没有工作经验。有鉴于此,人们(包括教师和本专业学生)议论纷纷,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会计技能和营销技能的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咋一听,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适应市场需求”。仔细一想,或许还可商榷。如果用人单位只强调会计或营销的一技之长,这些学生何不原来就报考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难道就业市场就不需要“工商管理人才”?或许这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在于就业市场需要怎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一个本科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那么这个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雷同于其他专业,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就在于能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工商企业的专业管理人才。
一、市场是否需要工商管理人才?
或许有人会认为提这种问题简直是幼稚。回答绝对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招收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位比例远远低于营销专业和会计专业。这种矛盾现象也许可以从“工商管理”的概念发展,以使人们现在对这个概念认识上的偏差得到说明。
应该说“工商管理”的概念在范畴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管理涵盖工商企业中的一切管理范畴,包括现在已经独立成专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原来的人事管理)和物流管理。狭义的工商管理应着重强调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以及决策,当然也包括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广义的含义包括狭义的含义。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认识和强调工业企业管理和商业企业管理的时候,所意识的工商管理的概念是广义的。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工商管理”是“万能”专业,其毕业生什么都能干,哪里都能用。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工商管理概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一般化、越来越抽象,甚至连这个专业最主要的课程“管理学”都不针对工商企业了,已经抽象到面对一切组织的管理了。或许对这种发展的理解从专业上说有利于招生,但不利于就业。应该说,纯粹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抽象(其实是“管理”概念的抽象)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实用,各种子学科从广义的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科门类,支撑各具特色的专业。其实“工商管理”作为专业,也应该具体化,实用化。这种具体化和实用化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
那么市场是否需要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支撑的工商管理的专门人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管理的职能和工商企业中一些职位的性质说起。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在工商企业中,从组织的结构上说存在许多不同层次的组织,如班组、工段、车间、各职能部门及高层组织。这些组织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职位。从性质上说,这些职位的功用不过是执行管理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及决策。这些职位需要具备相应管理知识的专门管理人员来充任。从数量上说,一个工商企业在这方面的职位数,远远多于财务管理的职位数。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数量,也远胜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数量。那么这种数量优势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不能得到相应的反映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以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以分析。
二、经济发展模式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纵观20多年的经济发展,其发展模式在宏观上大致可分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阶段。8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恢复性发展。发展的主体是国营企业。发展的方式主要是改善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工商管理吃香的主要原因。9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扩张性的发展。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开放引进投资,形成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发展。当发展依赖于投资时,投资主体的明晰化则变成了问题的关键。因此,产权制度的改革成为了90年代改革的主旋律。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的主体逐渐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及私营企业。现在的经济总量中,非公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60%。90年代形成的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在就业市场上营销人员一直受到青睐便是明证。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这是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发生转变的重要信号。总理2004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在这种转折时期,经济的发展模式将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目前正处于这种转折的开始阶段。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如果说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更表现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的话,那么内涵式管理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在不忽视市场营销的前提下,更应该强调对狭义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便向管理要效率。或许是人们已经习惯了90年代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刚处于转折的开始阶段,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还未转变,这种“应该”还未发生。事实上,这不只是观念转变的问题,还有个产权基础的问题。现在的经济结构中,非公经济占有很大比例。非公企业的产权基础一般是家族。由此决定了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是家族成员,而非专业管理人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族企业对外人的不信任之外,还有对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的怀疑。其实这种怀疑也是有道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仅取决于管理理论基础的掌握,还取决于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消除这种怀疑,不得不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着手。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模式的分析当然可以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业务培养要求等方面去进行,以形成培养模式的构架,并在内容上突出专业特色。事实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市场需求与培养模式构架的结合点,同时也是市场需求与专业特色的集中体现。
论文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校企联合;实践教学
一、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工商管理这一管理学学科门类的基础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管理的空前重视,已成为中国社会变革中最为持久的热点。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500余所高校设立了该专业,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急需大量懂经济、会管理的专门人才的需要,但是,我们在培养总量提升的同时并未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上做到适应时代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升级与变化,我们在专业培养模式的发展速度上相对滞后,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实施方案。目前专业在培养模式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两大突出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
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全国各高校的表述中虽然有些细微的差别,但大致都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经济、管理、法律知识;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理论,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很多高校对自身定位不明确,随大流开设相关专业,没有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趋同,个性不足,缺乏针对性。
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环节形式大于内容
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体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比例过小,并且评价与考核标准被忽略或者虽然存在但是难以操作。这种状况还是沿袭了以往的模式,同时也与目前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招聘与培养管理不无关系。教师的理论知识较深厚,但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机会较少,多数属于理论研究型。新的教育思想提倡基础与核心技能的结合,更注重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践本领和创新性思维。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社会。
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简述及其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行的必要性
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学校选择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完成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任务。学校通过设立实践教学委员会等机构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详细的规划、指导、监控和考评,并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设置新的课程和调整教学内容,使模式成为一个科学协调的循环系统。
在设有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尤其是以应用型作为定位的高校),实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如下:
1.学科特点的需要
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一些人对这些活动加以研究和探索,逐渐形成管理思想,进而系统化为各种理论,因而管理学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从研究对象到研究目的都指向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的生产实践。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包含企事业单位的决策与计划、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内容。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必须高度重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2.专业定位与服务面向的需要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特别是在目前研究生教育和MBA教育发展迅猛的形势下,企业在选择管理人才时有很大余地,本科毕业生大多只能从基层的管理工作做起。因此,各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都应对所在地区、学校类型、资源状况等进行分析,要通过调研与相关企业积极互动,与企业合作互补,避免闭门造车,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做到有所立足、有所面向,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科学的办学策略。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与方法的实践性很强,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是一对一的解决方式,而是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解决思路,即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具唯一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仍然沿用理论注入比例较大的培养模式,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很多困惑,而且很难进一步提高现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应从学生应有的知识、能力结构来总体优化设计,减少理论课教学课时,充分发挥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作用,加强能力培养和训练,开发应用技能。进行工商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应突出体验教学,让学生有所体验才能有所感悟甚至创新,这一点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是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关键,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地情、校情现状,通过校企联合,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努力构建接近真实的工商管理环境,强化本科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尝试
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已基于“管理信息化前沿”等课程平台尝试开展了一系列校企合作教学活动,并尝试与“盛大在线”等企业合作开设定向培养班,经过系列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在进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方案的设计时应该系统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应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互补,调查研究并选择相关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将企业设为学校的实验实习基地,寻找校企双方利益平衡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要结合实际对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实习教学、模拟实践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和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进行设计,形成可行实施方案。此外要同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评价体系。需要说明的是实践教学应贯穿本科四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连续观察、体验、分析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现状,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
2.建立实践基地,强化专业训练
通过校企联合建立专业的实践基地,结合教学安排和企业需求安排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实习。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对所学专业获得感性认知,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企业对员工知识能力的要求,逐步形成对未来职业角色的塑造,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有针对性地选修本专业的相关课程。
3.共建实验室,提高资源利用率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各工商管理专业都纷纷设立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的建立与维护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实验室建设大多显得动态不足,从而导致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而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企业本身需要购买大量硬件与软件来开展运营,校企双方可以通过签订合约的方式,将自建实验室经费的部分用作分摊企业运营成本,将其作为共享实验室,安排学生实验和实习,学生可以有机会接触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环境,增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
4.师资拓展
目前,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直接来源于高校的硕博士毕业生,教师队伍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为了适应工商管理教育特点,应充分调动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多与社会、企业深度接触。教师可以开展项目合作、企业培训等活动,通过实践充实教学内容,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更有效的指导学生。此外,还可采用“请进来”的办法,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的管理实践活动。
然而,从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实践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论文写作及答辩质量不高,没有体现出毕业论文应有的价值[1]。这里有很多原因:有管理制度上的原因[2],如高校更注重毕业论文写作及答辩的程序性要求,而在毕业论文质量及答辩能力的要求方面缺乏针对性措施;有学生自身的因素[3],如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就业压力导致态度不够端正;也有指导教师的因素[4],如教师的投入精力和重视程度都有待改善,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指导方法对毕业论文质量具有很大影响。
实证研究发现[5],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对论文质量有显著影响。徐海成等[2]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论文指导因素,包括学术水平和指导方法等,在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影响中具有0.3的权重。因此,提高指导水平和方法对有效实现毕业论文环节的目标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从分析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入手,剖析当前该类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基本方法和改善指导绩效的对策。
2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
真正发挥技能培育功能和学业评价功能,这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最根本的要求,具体可以从选题、内容、写作和格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2.1选题
选题是具有方向性意义的第一步,关系整个论文的成败[6]。
首先,选题要有一定的学术性,这是专业教学目标决定的。毕业论文应该聚焦于某个理论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展开分析。其次,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有很强的实践性,这是专业教学效果的一个最终衡量指标[7]。毕业论文应该通过分析某个企业存在的具体管理问题,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科生不具备很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但必须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毕业论文的实践性要求比学术性要求更高。第三,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要足够小。要避免大而空泛的选题,一方面使得学生有可能针对性地展开理论分析,另一方面也使得结论具有可操作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管理问题的能力。最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应该与学生的毕业实习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避免纸上谈兵。
2.2内容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至少应该包括:文献综述,体现学术性的要求;某企业的管理现状和问题描述,体现实践性的要求;运用管理理论和管理工具分析问题,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最后,提出管理对策和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使得论文的结论具有可操作性。
在内容的要求上,一方面要避免学生将毕业论文写成肤浅的理论文章[4],另一方面也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毕业论文不能是对一般性管理问题的老生常谈式的重复分析,而应该鼓励学生发现新市场和新技术背景下,衍生出的新商业模式中的最新的管理问题,从而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和结论。
2.3写作和格式
大学本科教育的通识教育功能越来越得到强化,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写出规范和符合实践要求的管理报告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毕业论文必须在写作和格式方面具有较强的要求。毕业论文一方面要符合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另一方面,根据专业特殊性,毕业论文还应该贴近实践中管理报告的要求,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符合格式要求。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不容乐观,根据笔者论文指导经验和相关调查,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四个方面:
3.1态度不重视
由于各高校普遍对毕业论文采取高通过率甚至是完全通过率,学生不存在压力。而就业压力增加,使得学生更关注找工作。因此,学生对毕业论文往往敷衍了事,态度不够重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加上很多高校在毕业论文环节上注重程序而不重视质量,在学生心目中毕业论文成了一桩不得不应付的差事。
3.2选题不合理
很多学生的选题较大而空泛,脱离实际。这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学生与实践接触较少,对实际管理问题没有深入地认识,往往凭主观臆断选题;二是小而有深度的题目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接触企业,而理论性的论题的相关资料较易获得。
3.3内容无创新
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内容没有创新,缺乏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相当一部分的论文重复讨论往届学生的论题,没有展开实质性的研究。从学术性角度看,很多论文简单堆砌网上的资料,没有梳理已有研究的脉络,更没有提出创新性的观点。从实践性角度看,很多论文只是对企业现状的肤浅描述,无法分析实质性问
题,更没有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3.4写作不规范
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表现在:逻辑层次不清晰,标题同级而内容在逻辑上不同级;论文结构不完整,没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文章结构性;基本表述不过关,很多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尚有欠缺,表述不清、缺乏论证等现象常有发生。另外,论文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包括字号、字体、行间距、标题规范等。很多学生在格式初审时就不能通过,表现出较差的行文和工具操作能力。
4指导方法分析
4.1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
根据上述分析,要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和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首要的措施是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实证研究也说明,态度是造成论文质量差的最重要因素[5]。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是毕业论文指导过程最根本的问题,也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
4.1.1科学精神的培养
指导老师是学生大学四年接触时间最长的老师,要充分利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机会多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客观性和辩证性的认识,树立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和宽容精神等,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研究的重视程度。
4.1.2与实习相结合
整个指导过程应该与学生的毕业实习解密地结合在一起。指导老师要跟着学生一起了解实习单位,共同分析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习单位的存在的问题等。通过与实习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兴趣,也增加学生对毕业论文研究问题的感性认识。
4.1.3减少指导学生人数
过多的指导学生人数,造成老师精力不足,无法对每一个学生都指导到位。而学生也会根据老师指导人数的多少来判断老师的重视程度和决定自己精力的投入程度。因此,要使学生重视毕业论文,首先必须学校和老师重视,每个老师指导学生的数量不宜超过5-6个。
4.1.4重视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毕业论文的第一个环节,决定了论文选题、内容和研究方法,必须高度重视。很多学校仅仅将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的一个程序性工作,学生开题的状况较差,后续的质量就很难获得提高。因此,指导老师要将开题报告过程正规化,对不合格的开题要退回去让学生重新准备。几个回合下来,不但质量可以提高,学生也会对整个毕业论文持更严肃认真的态度。
4.2采取正确的指导方法
指导老师在具体指导过程中还应该采取正确和恰当的指导方法,包括:
4.2.1结合实践选题
必须要求学生结合毕业实习进行选题,否则不予开题。事实上,随着新技术发展、国际合作加深,以及我国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崭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也带来了很多值得探讨的新问题。论文选题必须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以促进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具有微观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
4.2.2重视资料准备
目前我国的大学本科教育还以知识传授为主,较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研能力,学生对如何收集和梳理相关学术资料尚较为陌生。在论文指导过程中,老师要耐心细致地讲解研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特别是要重视资料的收集和准备工作,指导学生文献资料的使用方法,对研究论题在整个研究体系中所处位置有一个基本认识。这是保证毕业论文学术性要求的关键因素。
4.2.3适当降低研究深度
要重视毕业论文与现实管理问题的探讨与分析,适当降低研究深度。绝大多数学生还不具备综合性和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知识能力,整个毕业论文时间也不是很长,学生还承受着就业的压力。过多强调研究深度反而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后续的指导工作也较难展开。只要能针对某个管理问题的某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见解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这样的论文就是合格的。
4.2.4团队指导和个体指导相结合
指导老师要通过面向整个团队的指导课的形式来传授和指导共性问题,如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发挥团队精神,也让学生们有一个参照体系。指导老师也要针对每一个学生展开具体的个体指导,解决针对性的问题,如实习单位管理问题的分析、研究方法的设计和研究结论的讨论等。只有把团队指导和个体指导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和效果。
4.2.5增设论文写作课程或专题教学
多数学生不熟悉论文写作,甚至有的学生在最基本的写作方法上也有所欠缺。应该通过毕业论文这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可以通过开设论文写作课程或专题教学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应该把这样的课程或专题放在第四学年的上学期。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多学科与多领域理论、方法和技术,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应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各种类型的组织,利用有限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复杂行为及其规律。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实验方法始终是管理科学创新和传播、研究和教学、形成和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实验方法在管理学科发展中的应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40年代。这一阶段是管理实验的起步时期。在这个时期,管理实验与管理研究的发展同步,管理科学的理论在实验、试验和调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此阶段管理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对稳定,企业关注的焦点通常放在如何提高效率、增加产量、提高员工积极性、设计合理的工序等日常管理问题上。这一时期的管理实验主要是基于生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人和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对比研究,找到提高工作效率、员工积极性、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并从中归纳提炼出一些管理原则和管理理论。这一阶段比较著名的实验有:泰罗的铲掘实验和金属切屑实验、吉尔布雷斯夫人的动作分析实验、梅奥的霍桑实验等等。
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在这一阶段,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加剧,环境复杂起来,同时管理领域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思想,管理研究开始注重企业管理的整体流程和具体的职能管理。此阶段管理实验所涉及的面进一步拓宽,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开始被运用起来。在这个时期比较著名的实验有:阿吉里斯的“成熟一不成熟人”实验;韦伯的群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绩效研究比较实验;弗约的社会性动机比较实验;加拿大萨斯喀钦温大学C.C.Potter教授开发的企业经营管理模拟系统(BusinessSimulation)等。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这一阶段,竞争加剧与全球化成为时代特色,这迫使管理研究开始重视战略管理和跨国经营.而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一大批管理模拟软件被开发出来并投入使用.管理实验的中心由以人和工作为中心开始转向以组织和流程为中心。
二、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的不同模式
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是指在受控制的实验室环境下,有计划地设计特定的管理实验条件,模拟真实环境中的管理过程。在实验中,对其变化过程进行观察、测量、干预、操作,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处理,以揭示所研究模型的内在规律性。实验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工商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演示型实验教学、案例型实验教学、情景模拟训练实验教学和探究型实验教学。
1.演示型实验教学
演示型实验教学属于验证性实验。它是指对研究对象有了一定了自解并形成了一定认识或提出了某种假说后,为验证这种认识或假说是否正确而进行的一种实验。验证性实验注重探究的结果(事实、概念、理论)而不是探究的过程。
验证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技能。
验证性实验通常采用“告诉一验证一应用”的教学模式,学生们用实验验证己学过的管理学基本原理、概念或重要知识点,这种“照方抓药’模式是高度固定化的。验证性实验,在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需要验证的概念或科学结论,讨论实验步骤,提出实验注意事项,或针对学生普遍容易出现的实验操作错误进行示范。
2.案例型实验教学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属于讨论式或主体性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揭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以开拓思路、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在管理类专业教育中引入大量的案例教学,将工商企业经营的背景和管理的资料引入课堂,通过结合管理理论和经济理论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体会丰富多彩的管理情景,产生丰富的设想和创意,树立管理权变的理念.
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获得固定的原理、规则。它所解决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不只是传授、讲座)获得这些知识。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虽然他不一定能把所学到的知识一一罗列出来,但他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案例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促使学习者更快地适应工作情景的挑战。
但在案例教学的分析和讨论中,由于没法设定边界明确的企业及企业活动的范围,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角色不明,解决问题的方案不能得到验证,使案例教学仍迀就于理论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难以满足管理类专业对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
3.模拟型实验教学
实验心理学认为,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实验情境的创设实质上是一种背景设置,情景铺垫,追求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力图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思维激活、情感强化、记忆强化。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当然,实验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历史的陈述,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只有当演示实验情境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所要观察的现象、探索的规律、验证的结论,才能牢牢拴在原有认知结构的锚链上,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作为教学,实验本身只是一种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地创设实验情境,使实验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部分,赋予生硬的器材以勃勃生气,单调的实验具有丰富的色彩,从而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取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中,有两种类型的模拟型实验教学:情景模拟型实验教学和模拟软件应用型实验教学。
前者主要通过设计现实管理场景,如人际沟通场景、对抗性沟通场景、谈判场景、团队沟通场景、拓展训练场景等,实地训练学生的沟通谈判能力;后者则主要应用计算机系统仿真原理和决策支持系统(DSS)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模拟仿真,将企业管理经营决策的信息、流程、方法和理论架构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之上,创建了一个形象、直观的企业管理经营决策模拟环境,让学生可以通过在计算机上进行事前的经营决策,适时的仿真出结果,并可互动性地调整决策,从而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改善经营决策效果。
探究性实验是通过实验来回答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步骤:1)提出问题,学习者投入到对科学型问题的探索中;)收集数据,学习者重视实证在解释与评价科学型问题中的作用;)形成解释,学习者根据实证形成对科学问题的解释;)评价结果,学习者根据其他解释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检验结果,学习者交流和验证他们提出的解释。
三、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1.工商管理学科教育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培养计划中不同性质课程的组成及其所占的比重。课程体系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国内一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都不一致。在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属于一级学科,下设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属于二级学科。本文为研究便利,以工商管理学科下属的工商管理专业作为研究调点,调查了国内具有MBA学位授予权的、部分高校工商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发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设置的主要专业课程各具特点。这种差异一般是由于不同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背景和成长环境差异所导致的。
为进一步把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本文对国内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设置的主要专业课程进行了统计可以发现,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作业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8门课程,是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课程。
2.工商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体系
从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看,工商管理实验教学内容设置大致可遵循这样的原则:1)配合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的系统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方法;2)使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环境的实际需要,在实验中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3)使学生熟练掌握工商管理领域中的普及型管理软件和工商管理领域正在推广的管理方法;4)引导学生了解工商管理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研究素养和实践创新素养。
要保证实验教学面的拓展、质的提升,一个好的途径就是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交流,了解用人单位管理实践的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和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工商管理实验课程。从目前来看,可以围绕工商管理学科的主要课程,建立基于课程的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系统。表3是笔者设计的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科主要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JamesSwain.SimulationSoftwareSurvey[J].OR/MSTodayAugust2003.
[2|王守茂,刘栋,等.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与实验室改革的相合性分析[J].天津工业大学学J报,2001,(6).
[3]郭道扬.中国管理教育事业的历史起点与初步演进[J].财会月刊,1997,(10).
一、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大部分要靠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依靠地方财政供给,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培养为地方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地方高校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特点。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占全国本科高校较大比重,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研究赢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类别。我国 2012 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我国高校本科共设置 12 个一级学科,管理学是一个一级学科,管理学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业工程类、电子商务类、旅游管理类 9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工商管理类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 10 个专业。
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科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应用型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还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有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的,熟悉和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基于以上的分析,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简单说就是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二、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地方高校数量大大增加,在校学生和应届毕业生人数都有了很大的增加;工商管理教育的专业学科设置得到了很好的调整和优化,许多地方高校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先后增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工程管理等新型管理专业,及时满足了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广泛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采用了与国际接轨和符合现代经济特点的新课程和更注重实践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尤其是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严峻挑战。培养具有扎实管理知识和丰富管理经验,熟悉企业市场运作,具有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的问题,已成为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必须尽快解决的任务。
纵观全国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到几乎都偏重于理论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前些年是专业理论课课时多,实践课时少;近几年实践课时虽然增加了,但是实践教学落实难,实践效果差,尤其是校外实习更是如此。大部分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其实习一般都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部分。在上世纪 80 年代,一般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专业教师带队,企业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配合,通常学生被安排在相关职能部门,从最基础的事务做起,并由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者具体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所学理论,并将所学的先进管理理论应用于实际,从中发现问题,并为企业提出解决方案,真正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取得了非常好的实习效果。但是自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为提升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精简机构,压缩管理岗位的人员编制,企业管理部门诸如物流、财会、营销、人力资源等部门的经理及业务人员都非常忙,其本身尚且自顾不暇,哪有闲情去接待学生,更不用说对学生亲手指导了。即便通过各种关系有企业出于情面接受学生实习,但基于资源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很多企业也不愿意让学生过多地参与,只是走一走,看一看,打打杂、跑跑腿,很难达到实习的目的。特别是近几年,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由学校组织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遭到了企业的冷遇甚至是拒绝,许多地方高校只得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自找门路实习,企业实习已流于形式,以往有效的实习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其他专业相比,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特点是实践性比较强。虽然通过在校内的理论教学,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一定的把握,对专业技能也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也仅限于了解,要真正的掌握并能熟练地进行业务操作必须通过企业实训过程的强化才能达到。
除此之外,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还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缺少“双师”型教师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采取的仍然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仍然比较落后,没有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积极生动的教学局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滞后已成为进一步深化地方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地方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所谓“双师”,就是教师除教学职务如教授、讲师外,还应具备经过考试或评定取得的经济、工程、法律等其他职称,或被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聘任为相应职务。但目前这样“双师”型教师却极度缺乏。
基于以上现状分析,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要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管理人才,必须对现行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要更新培养观念,调整课程结构,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而且是确定培养规格、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目前很多高校在制订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培
养方案时,常常在拓宽专业领域方面苦思冥想,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绞尽脑汁,在教学进度安排方面伤筋动骨,而对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教学模式关注甚少。这种现状对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并逐渐发生错位。现行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培养目标高大上。突出表现在:第一,缺乏个性。纵观全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看大同小异,甚至有些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完全一致,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教育管理部门在检查教学工作时,对培养目标本身不进行考察与评价。第二,定位偏高。现行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一本质性内涵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发生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性缓解,毕业生的工作流向更多地转向了公司、企业等单位。从生源素质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很难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计划中应用型特点不突出。地方院校往往参照学术型院校制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等方面与学术型高校没有本质的区别,应用型的办学特色没有得到很好体现。教学计划中开设的课程,有管理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有宏观方面的,也有微观方面的,涉及的课程面广、量大,课程交叉的内容普遍存在。培养的学生即懂管理又懂经济,貌似基础牢,口径宽,实际学的不深不透,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3)实践教学问题多多。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模式和实践教学的安排上主要沿袭传统学术型本科院校的做法,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是以理论知识或陈述知识为主体,实践课程中较多的是验证性的实验和定向性的基础研究。对照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特点和发展模式,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明显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师资条件、资源投入、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有很大不同。由于很多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基础较薄弱,应用型师资匮乏,对学生的学习考核只能以书本知识为主,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了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评;第二,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工商企业的要求。企业对管理人才的沟通能力、理论知识、社交礼仪、行业知识、领导能力、合作精神、应变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要求很高。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还处于依附理论教学的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有效地满足工商企业的用人要求;第三,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地方高校在鼓励师生参与实践教学方面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教师为了评定职称和增加工资收入,在申请研究课题、撰写学术论文、承担更多的理论课时等方面投入了主要精力,而对费时、费力、低回报的实践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而学生由于实践能力考核环节的缺失,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意愿不高;第四,教师普遍缺乏生产实践背景。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占有很大比重,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较强的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基本能够胜任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但是普遍缺乏工商企业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和人才要求。因此,在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中,往往不能很好执行教学大纲中对实践环节的要求;第五,校外实习流于形式,落实难。很多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还没有实行校企的紧密合作,学生接触企业和企业管理人员较少,更没有机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对企业采购、生产、经营等环节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影响了其专业学习的积极性;第六,综合实训少。现代企业决策往往是综合性的,只有采用模拟企业实际管理的综合实训才能让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理论,又能把握管理的各个环节,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培养出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工商管理类专业普遍设置了不同的课程设计,但彼此相互孤立、缺乏联系,综合性模拟实验较少,不利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有必要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实践教学先进经验。
四、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最根本特征就是其对职业实践突出的适应性,首先是其专业方向设置能够根据职业实践的需求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培养的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商管理实践岗位,以及具备一专多能的超强转岗能力。其次是其培养方向是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其培养规格最突出的特点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加方向特长的一专多能型,其业务培养要求在突出实践能力的前提下追求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三方面协调,德、智、体全面发展。至此,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共同的培养目标可以概述为:培养能尽快和更好地适应地方或区域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工商管理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准,并在某一专门化领域获得较深入的知识培养和较多的实践技能训练的工商管理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教学模块体系
针对传统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我们需要构建创新应用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地方高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合格、高素质建设人才的教学理念。创新应用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构建四大教学模块来实施,即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块。
(三)实践教学模式
教育学研究表明,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结合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业可以采纳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演示教学、案例教学、单元练习、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社会调查、撰写课程论文、中期论文和毕业论文等。
五、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培养观念更新
管理类专业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应用型专业,因为高等工商管理教育属于管理学教育的范畴,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将管理学知识在企业中转换为效益的高级人才,毕业后主要到企业第一线从事管理工作,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工商管理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结合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基本特征,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培育取向:其一是具有基础加特长的一专多能型知识结构;其二是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其三是要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与执业能力:其四是与地方社会文化的相互融合;其五是切合实际的就业取向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二)师资队伍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地方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必须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其具体方法是采用“引进来,走出去” 的方法。“引进来”就是聘请具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长期从事管理实践的高级管理者,从事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请一些高级管理人士、成功的企业家到学校办讲座,从外校引进优秀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来任教,丰富教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加强学科建设;“走出去”就是鼓励教师广泛地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去,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正确的方法,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传授给学生,实现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三)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学生通过实践,有利于他们强化实践能力,熟悉企业相关运作,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是要加大经费投入,高度重视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把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纳入专业建设的工作计划。第二是以项目合作带动实践基地建设。发挥高校工商管理类教师的智力优势,鼓励教师到实践教学基地所在企业寻找合作项目,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项目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可
以让学生有的放矢,也为实践教学的安排提供了完整的内容框架,不会使学生的实习过程流于形式,从而提高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第三是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强化校企关系,带动实践基地建设。第四是实施弹性式教学计划,根据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安排学生的实习时间、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晓光.基于系统原理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1(2)
[2]王卫.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10)
1.行业嵌入提升学生的行业适应性,实现就业平滑过渡
通过行业嵌入,促使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授课内容、讲授方式、社会实践等各项教学活动更好的贴近企业实际运营的行业环境,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动态,洞察行业发展趋势,把握行业发展特点,将极大的提升学生的行业适应性,便于学生就业时实现校园与企业的平滑过渡,从而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创业整合贯通学生的管理模块知识,避免职能管理的条块分割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长期以来采取的管理流程和职能模块的分割,细分化的课程结构虽然使学生能更深入了解不同管理模块的专业知识,但是却忽视企业管理本身的整体性,各职能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更为符合未来管理的发展实际。创业整合将整合各个职能模块的管理知识,突出综合管理知识的实践性,将贯通学生的管理职能理论知识,模拟管理实际的环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基于行业嵌入与创业整合的工商管理教育新模式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构,要以行业嵌入为基础,通过创业整合融会贯通学生的知识模块,不断提升学生的行业适应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行业环境分析与行业战略定位
学院或系部应该审视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优势,譬如教职工关注的行业分布或者以往从事的行业,同时结合对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形成学院的行业定位战略。在定位战略的指导下,有选择性的长期保持与这些行业的社会联系,加强与这些行业的企业的深度合作,派遣教职工在这些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加强对这些行业的科学研究,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行业企业,逐步形成工商管理专业的行业特色。
2.课程教学环节的行业嵌入
(1)工商管理基础课程的行业嵌入该模块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经营管理理念为目的,强调学生对管理类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基本知识的融会贯通,并能够灵活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必要的基础理论功底,是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前提,能为学生掌握各项管理技能打下基础。在这一部分当中,还可以通过行业导向的嵌入,引导学生关注某行业、研究某行业,提高他们对某行业的热情,在专业教师方面,也可以形成以行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引导。
(2)工商管理职能管理模块的行业嵌入在该模块为了充分体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应该拓宽专业口径,丰富课程设置,加大主干类专业课程力度,培养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各职能人才。在这部分课程教学当中还可以根据各行业的动态来做适当的课程行业内容调整,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各行业的趋势。学校可以根据各行业的国际化需求及其特色,顺应与学校联系紧密的企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培养集专业知识、经营、管理、文化、语言于一身的全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竞争优势。例如,可以根据各行业的企业文化,开设企业文化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问题识别意识,CIS策划技巧等,从文化角度增强毕业生的行业适应性,为今后更好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通过开设《战略管理》课程,提高学生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了解各行业发展的态势。
(3)工商管理选修课程模块的行业嵌入该模块是根据社会需求,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确定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灵活教学模块。目的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这种“活”模块的教学方式,使课程体系真正具有较大的柔性,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但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公共选修和实践教学的比例都普遍偏低。这样,可供同学们选择的课程范围非常的窄,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同小异,不能满足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本科培养期,可以从同学们感兴趣的行业出发,从行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着手,开设各种选修课,尽可能早的给予学生寻找兴趣爱好的机会,挖掘他们的潜力。
3.专业实践的行业嵌入
(1)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业嵌入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必须突出其实践性,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校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全能型人才。但我国当前对学生课余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较小,覆盖面也非常窄。因此,我们应该从校、院、系、教师等多层次加强对学生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通过制定各种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如可以积极争取与行业相关的企业的协助,也可以结合导师的课题项目进行研究,支持学生参与各种专业调研活动以及各种企业兼职活动,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尽快地融入社会。
(2)毕业实习的行业嵌入行业企业的实习教学,能使学生在体验行业企业的文化氛围时,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学会取长补短。毕业实习是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践的,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体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团队意识,提高个人的交际能力,能为其毕业后进行就业和创业奠定思想和业务基础。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毕业实习不能简单地走过场,敷衍了事。学校要提供与行业方向有关的实习单位,并且要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中去。作为学生,应该好好把握毕业实习机会,巩固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准确的自我定位。
4.专业教育的创业整合
通过“虚拟创业”实现知识整合。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各模块知识贯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增设“虚拟创业”课程,具体内容包括创业课程、创业计划写作、创业大赛。同时可以安排学生深入创业企业观摩或实习,鼓励学生将制定的创业方案进行实践,从而在获得创业体验的同时达到各模块知识的整合。
三、结束语
关键词:实习;工商管理;教学;改革
一、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目标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高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的活动结果起规范作用。在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虽然观点各有片面性,但有一个共性值得肯定和回味,那就是要满足一定的需求。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在观念上规范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和规格,实质上是要使得培养对象的发展既要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高等教育的目标是高教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教工作的出发点。不仅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受目标的支配,任何的教学改革也必须和高教目标相联系。另外,高等教育目标还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应成为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泰勒提出教育过程的三要素:目标、活动和评价,即首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随即设计和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最后根据目标评价体系和方法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只有建立起目标――活动――评价之间的良性循环,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基于对高等教育目标的上述理解,所以,现代高等教育所具有的三大价值功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由于能顺应满足人才成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高等教育活动指明方向、提供依据,也便于在此基础上制定评价标准,进行教育效果评价,所以也应成为高等教育活动应追求的根本目标。工商管理的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服从于整体目标,表现为应为各行业工商企业培养和输送具有市场意识和一定的战略思维、熟悉经济规律和管理原理的各类管理人才,满足人才在管理观念和技能上的成长要求,发现和解决企业在管理实践上存在的问题,丰富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理论。[2]
长期以来,人们对实习环节的认识主要为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生产实践,填补对知识感性认识上的空白,学习进行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实习,对于弥补学校课堂理论教育的不足,初步实现理论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培养既掌握理论知识又熟悉专业实践环境的高层次人才确实发挥过较大作用,也使得实习环节成为高等教育各专业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日渐成熟,工商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迅速上升,各类高校纷纷开设该专业或扩大招生量,成人教育、研究生和MBA等其他不同形式和不同层次的工商管理人才成长途径的开辟,并日益形成相当气候,这使传统的工商管理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显现出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学生对经济现象与实际工作的社会性缺乏了解和经验,加之受学科特点影响重思想观念培养、轻操作技能训练,掌握的知识易于停留表面,导致许多毕业生对走入社会心存恐慌,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找不到切入口,只好在思维上另起炉灶接触社会,熟悉业务知识、学习工作方法,导致理论与实践在脑海中形成断裂,从而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
所以,本着教育要满足人才和社会共同发展需要的思想,追求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在工商管理本科的实习目的中必须强调以下特点:针对性强,个性突出。工商管理学生的实习不仅应有大目标,具体到每一个实习小组和个人应有自己的具体目标,具体目标会因为实习环境的不同和管理工作的复杂多样性和个性化而各有偏重和特色;知识与能力在交流中的双向性。表现为学生在实习期间既要虚心向生产实践学习,又可以尝试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理论性与现实性的紧密结合。对于管理实践中存在困惑、不足,以及企业和管理者面临的机会,工商管理学生应全面地或择其重点地提出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建议方案;加强控制,前馈、同期与反馈控制并重。体现为做好实习规划、分解落实实习任务和方案;加强指导教师与个性化实习小组与个人的专业指导联系;实习结束之后在校企充分沟通与总结的基础上,指导教师应与学生交流实习成果,总结收获,改进不足。
二、设计工商管理实习的新模式
1.基本设计思路
设计工商管理实习的新模式就是为了解决传统实习方式存在的低效,克服在学校对实习的控制性和学生实习内容针对性两方面之间存在的矛盾,得到好的实习效果。从前述分析中不难发现,高校扩招后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大幅增加是引发这一矛盾的导火索,再加上该专业实践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强烈个性化,这就需要高校的相应管理要遵循权变原则,在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的安排上与个性化的学生实习工作结合起来。
首先,要杜绝为节省管理费用所导致的管理层次虽少,但管理幅度太大的现象。如在一个实习基地大量安排学生。这容易导致学生在单位人浮于事,实习走过场等不良后果。其次,小的管理幅度虽能增强实习指导效果,但在学生数量多、实习分散而个性突出的条件与要求下,师资相对更为有限,再加上管理层次的相应增加,这样的做法难以大力推广。如教师推荐学生。再有,当来自学校的管理缺乏有效控制时,实习效果则取决于学生个人素质和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当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资源贫富不均时,实习质量的外部不确定性影响因素陡然增加。
2.具体做法
“校企合作项目实习”是指学校以各种方式建立起和企业(也可以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的联系,双方在对工商管理专业实习工作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对学生实习的目的、内容与方式的一致意见,并根据实习单位的管理工作需求和学生能力,设计实习项目,让学生肩负课题任务,利用实习时间与单位提供的条件,以完成课题的形式执行并结束实习任务。“校企合作项目实习”模式在实习基地和教师推荐学生实习这两种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不仅将实习的联系上升到了以学校的名义,更强调了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平等和紧密联系关系。
(1)工作步骤。调查学生实习需求,广泛联系实习单位。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依然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和兴趣,以及未来职业定位与发展的设计,选择自行联系实习的方式,而对学校的实习组织有兴趣和自行联系有困难的学生即可以视为是“校企合作项目实习”的需求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联系实习单位,如学校和院系的对外交往与合作、教师的社会关系、甚至广告等等。只要这一合作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一定会有更多的企业产生以高校资源提升管理工作水平的需求,而学生实习所具有的低成本优势会为此带来机会。广泛联系的好处是:有利于对单位和项目进行比较选择,提供更适应学生知识架构的工作锻炼机会;有利于让学生的实习工作环境得以扩大,接受更充分的锻炼;有利于学校和院系社会知名度的提高。与单位共同商定实习方案。由院系出面,与合作单位就实习的目标、内容、形式、时间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优势、弱点等与实习单位进行充分交流,由单位在考虑学校的建议后根据自身需要,自拟适合高年级工商管理本科学生利用实习时间完成的工作课题。进行学生分组,确定实习小组的指导教师。将“校企合作项目实习”的需求学生按照每一个合作项目的需求人数进行分组。考虑到个别学生的机会主义行为,笔者暂不提倡完全由学生自选项目,而是建议先由院系统一分组,在分组方案公布后,允许学生在实习开始前自愿相互对换,调整后的结果在指导教师与院系处各自备案。具体实施合作项目。由指导教师将小组学生带往实习单位,学生在单位领受任务后,即在单位的计划和安排下,确定自己的实习工作计划。对于实习工作中的问题,可以向学校与单位的指导教师咨询,指导教师负责校企联系中各种具体问题的协调。课题任务原则上应在学校规定的实习期限内完成。检查、总结与反馈。在实习进程中,院系和指导教师可随时检查实习情况,指导教师与学生、单位保持联系,并定期向院系汇报学生情况与工作进展。实习结束时可建议单位召开座谈会,院系领导和指导教师参加,学生向单位提交工作成果,并汇报工作心得,校企双方畅谈收获。学生全部返校并提交实习文案后,院系再进行专门总结,对任务完成好的学生进行表彰,并就总结的成效与实习单位保持联系和沟通。
(2)主要特点。“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具有以下特点:任务明确,实习工作针对性强。无论是单位还是学生,都对在这有限的实习时间里应产生何种效果心中有数,任务计划十分清楚,这能有效杜绝人浮于事的现象,不仅利于单位对学生的管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实习效果;工作时间安排较为灵活。实习通常在四年级时进行,而这往往又是一些考研学生的紧张备战阶段,同时全国和各地的双选会也粉墨登场,环境压力让学生难以安静实习。“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强调让学生完成特定任务,而不是让学生天天坐班、打考勤,这给学生的实习时间安排带来了较大的弹性,确保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能够兼顾其他;适宜的管理幅度为强有力的教师指导提供保证。项目小组的学生数视任务的艰巨性而定,指导教师人数也便于作相应调整。同时,项目小组的任务特定,小组成员各有分工,避免了人浮于事,从而使管理幅度大的基础不复存在;又可避免因高度个性化实习带来的过于分散局面(管理幅度过小)而愈发突显的师资不足,能有助于有效指导的实现;多向沟通,能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单位和学生,实践经验的所有者和基础理论知识的拥有者,在课题任务的安排下,有了交流的基础和共同的语言。院系和指导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联系者,也易于在这一工作过程中,发掘实践工作对理论推广和进步的需求,总结现有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成就与不足,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关 键 词]广西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教改课题“广西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1JGB03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永清,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院长,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小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广西南宁,530006;农植媚,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3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广西 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4)01-0070-0005一、引 言
在业界,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已近乎一种共识,存在这种共识说明了管理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性。随着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目前,广西有12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每年的应届毕业生约1000人,并有逐年增加之势 ①。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许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参加工作后面对实际管理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无处适从。为何会如此?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管理实践活动的时间少肯定是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无力探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所有问题,仅就广西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实践教学问题进行探讨。
二、广西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全面了解广西12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对12所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和部分老师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
(一)基于学生的问卷调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受益者。为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知、实际接收实践教学的切身感受和成效,我们就相关问题对广西区内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有19个问题,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收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级、所在的高校等;第二部分为问卷的主体,包括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知,学生所在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现状,对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形式期望、满意度及相关的建议等内容。本次调查主要通过网络的问卷星来设施,经过近一个月的挂网,最后收回有效问卷240份,其中男生和女生比例分别为50.27%和49.73%;各年级的分布为:大一学生为7.03%,大二为14.59%,大三为42.7%,大四为29.19%,往届毕业生占6.49%。相关调查结果如下:
1.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知度、参与频率及对本校实践教学的评价
被访者中,高达79.46%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非常重要,18.38%认为比较重要,2.16%觉得一般,没有学生认为不太重要或不重要。这些数据表明,广西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可度比较高。而当调查到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频率时,仅有2.7%的学生选择“很高”,14.05%是较高,32.97%一般,40.54%很少参加,9.73%几乎没有;并且只有不到30%的学生对自己学校的实践教学安排感到非常满意或满意。由此可知,目前广西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频率并不高,且满意度较低。
2.学生参加过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形式及其组织者
图1和图2分别反映的是广西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在校内(外)参加过的实践教学的类型(可多选),横轴表示学生曾参与的实践教学形式,纵轴表示参与过某种实践教学的人数占样本总数的百分比。
由图1可知,在校内,学生参加过的实践教学类型比例最高的是案例教学(72.43%),其比例远远高于排在其次的场景模拟(41.08%),且由调查得知,校内实践教学的主要组织者是教师和学校。虽然各高校在校内开展的实践教学情况参差不齐,但总体而言,教师主要运用的实践教学方法还比较单一和陈旧。
从图2看到,在校外,学生参加的实践教学类型比例最高的是校外兼职,占63.4%,其次是社会调研、专业实习和企业观摩。教师和学生本人作为校外实践教学的主要组织者,比例分别占总数的52.97%和47.03%,且据了解,占比例最高的校外兼职基本由学生自己搜寻参加,内容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要求的相关度仅为一般相关。通过此项调查看到,校外实践教学仍是目前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非常薄弱的一个环节。
3.学生希望参加的实践教学形式和时间安排
图3直观反映了广西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希望参加的实践教学类型(可多选),其中横轴表示学生期望开展的实践教学形式,纵轴表示希望参与某种实践教学的学生人数占样本总数的百分比。由图可知,校企合作和专业实习排在前两位,并且根据调查,高达90.86%的学生认为只要有机会到企业参加实践学习,哪怕占用寒暑假时间也很乐意。显而易见,学生更热衷于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并且对时间的安排要求不高,他们认为通过校外实践教学能更有效地提高其综合能力,如协调沟通能力、分析能力、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等。
(二)基于教师的访谈调查
在本次调查所涉及的12所广西高校中,涉及到综合院校、工科院校、师范院校、民族院校和财经院校,本文对部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教师进行了面谈、电话采访或网络访谈,并收集到各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本次访谈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进行,了解各校的教师结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拟实验室建设以及实践教学过程碰到的困难等。
1.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12所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发现各有特色,如广西大学的培养计划包括了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做出非常详细的要求;广西民族大学则正在建设校外专家库,聘请校外专家参与设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适时开展企业家讲座;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的特色在于把学生的具体实践教学项目纳入课程计划等。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各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一些共同不足:
(1)“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依旧存在
从各校培养方案来看,学生四年的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通识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实践教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最高的达32.4%,最少的只有6.25%,相差悬殊,但总体观之,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依旧占据绝对地位。
(2)教学计划无弹性,专业特色不明显
仔细比较后,发现不同院校间的课程体系虽略有不同,却在整体上僵化雷同,如民族类院校和部分综合类、工科类院校的课程设置几乎一样,未能很好体现自身的教学定位和特色优势。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不同方向之间的特色和优势差异也并不十分明显,甚至所有学生要修的课程如出一辙。此外,有些学校的培养计划多年未变,没有结合广西区内外新的发展趋势,严重脱离了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上显得盲目而被动。
(3)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科学
目前广西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不仅存在理论课时总量膨胀,挤占了实践教学时间的现象,而且多数院校将大部分实践教学环节集中安排在学生的毕业期。一方面,这样缺乏层次性的实践教学安排往往难以循序渐进培养与稳定学生良好的实践习惯和综合实践能力,从而无法达到最佳的实践效果;另一方面,有较大比重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在毕业季选择考研、备战雅思或公务员考试等,往往容易对该阶段的实践教学活动敷衍了事,继而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状况
采访中,100%的教师认为有效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学校联系社会的重要桥梁,是提高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同时也为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平台。目前在名义上建立有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广西高校占调查总数的比例超过80%,但真正有效规范运作起来的却屈指可数。据了解,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
(1)培养目的性不强,学生实践流于形式
从调查中了解到,有部分高校在合作企业的选择上并不十分重视其规模和发展方向,忽略工商管理专业不同方向(如房地产经营评估管理和港口管理)的实践差异性需求,实行“一锅炖”政策,培养目的性不强,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在企业观摩与企业见习过程中学校往往疏于对学生的专业指导与互动,使实践教学变成合影留念、“走马观花”,成效微乎其微。
(2)合作动力不足,企业积极性不高
大部分被访教师认为,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企业往往对与高校的合作不感兴趣,认为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接待,投入一定物资,还要顾虑实习学生会否影响企业正常运作和技术泄密,甚至担心学生的安全保障等,故而对于企业方来说,这种投入与产出比例相差甚远的“交易”并不划算。而即便安排,也多是将学生放在一些业务简单的岗位。
(3)校外基地管理制度不健全,实践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
据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刘二丽博士反映,目前校企难以达成有效合作的原因还由于双方从实践基地何以建立,到项目怎样合作,再到学生如何培训,绩效怎么考核等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大多粗而不精,或是停留在简单的口头协议上,导致合作过程中责任不明,实践效果不佳,校企双方难以建立常态化、稳定性合作,从而增加各方的投入风险。同时,由于量化考核与激励体系的不完善,也打击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在实践教学建设方面的其他困难
(1)缺乏政府和社会的有力支持
据悉,虽然中央曾出台过多个鼓励校外基地建设的文件,但与之相配套的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得并不完善,政府对高校实践基地的建设支持力度不够。一方面,专项基金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政府对有意向与高校合作的企业缺乏一定的政策倾斜与激励。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是一项人力物力投入都很大的系统工程,仅靠政府、企业、学校的努力还不够。社会作为第四方,对这方面的重视明显不足,缺乏相应的支持,如实践教学硬件设备、物资的捐赠等。
(2)资金投入压力过大
调查中,所有教师感到资金短缺是广西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据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姚伟民副院长介绍,引入一套完整的模拟实验软件少则需要十几万,多则上百万,这无疑成了校内模拟实验室顺利建设的拦路虎,而即便是进行课程调研、专业实习或校外基地建设,仍是脱离不了“资金”二字。所以,仅从教学成本上考虑,高校教师们通常选择以校内实践教学方法为主(如案例教学法、场景模拟),对学生的实践教学采取缩减、模拟甚至“以讲代练”的权宜之策。
(3)教师队伍结构比较单一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从学生问卷中也了解到,教师是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推动者和引导者,对学生的指导举足轻重。然而目前12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专职教师的比例要远高于兼职教师,且多数是直接从高校毕业任教,缺乏实践经验,对企业的运作和管理认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很好地指导学生。
三、加强广西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策略
结合本次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学者研究,以及国内外优秀的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经验,现对广西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一)立足区域发展,更加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
第一,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陈旧思想。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课程设计总体培养方案中,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时学分比例,增加实践课程比重。
第二,教学计划要有弹性,结合区域发展,注重目标培养。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指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合作等建设的深入,广西面临人才总量不足问题,尤其是现代物流、法律贸易、金融投资、海洋资源开发、能源、林浆纸、石化、钢铁、修造船等行业特别突出。因此,各高校要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出发,不断调整和突出课程的行业方向,明确培养目标,注意课程之间的层级性和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着力提高经营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
第三,合理调整实践教学时间。把各个实践教学模块有计划地分散在学生四年的学习中,校企双方可实行"3+1"或"3+0.5+0.5"等模式进行合作,甚至可以开设第三小学期(占用部分寒暑假时间)。
(二)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到校外实践基地学习是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而又恰恰是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如何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呢?
1.转变观念,完善实践教学的计划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及其不同层次的实践需求慎重选择实践教学基地,考虑企业的规模和发展方向与之是否相符,做到因材施教,并有计划性、分批次地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如主要针对中低年级学生的一般认知性实践观摩和学习,可以就近选点,且企业的类型尽量多样化,从而使学生的感知收获更加丰富;至于高年级学生的实训教学则要选择一些专业力量较强的企业,兼顾中心场地与分散基地,循环轮换式实习,使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积极探索互惠互利的新模式
(1)以项目和技术服务作为校企合作的桥梁
据广西人才网统计,2012年通过广西人才网联系统招聘的用人单位共8245家,同比增长2.21%,且民营企业占87.69%。因此,学校方面应树立合作信心,争取与一些劳动密集型、管理结构比较成熟的企业达成共识。第一,可以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既能有效缓解企业的人力资源压力,又使学生得到实训;第二,充分利用专职教师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签订科研项目,提高企业积极性的同时,增强学校科研能力;第三,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业务培训,往往还需要聘请高校教师进行理论指导,这也恰恰增加了校企之间的合作筹码。
(2)高校与高校联合共建示范性实践基地
不同高校之间相互协作,可以减轻各方资金压力,提高资源优势,增强对企业的劝服力,此时可优先考虑与一些大中型企业进行合作,建立长期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在政策上,还可以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如在校园招聘活动中积极为其宣传,扩大企业影响力,并优先推荐合适的毕业生源等。
3.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保障,具体操作可分别从宏观、微观层面着手,就双方合作的项目、合作时间、出资内容、应达到的目标等方面达成共识,并且对学生实践过程的安全保障、实践基地的资料建设等细微问题加以明确。另外,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考核力度,增加实践教学成绩在期末成绩中的权重,对于表现优异的同学给予一定鼓励,如可以优先选择毕业后是否签约合作的企业等。
(三)政府和学校加强重视,并提高资金、政策支持
政府和学校是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推动者,一方面,学校对实践教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改善合作环境,立足实际,提高对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支持力度,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争取政府的帮助。另一方面,政府除了资金上的支持,还应在相关政策上做出倾斜。如对愿意与高校开展实践教学合作,并达到一定业绩的企业给予税收、人事、宣传等方面的优惠,以此调动企业积极性,而从长远来看,更多工商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将加快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四)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因此,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势在必行。
1.建立师资、企业研习制度,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受益对象不仅仅是学生或企业,通过派遣专职教师到校外实践基地开展课题研究这一良好的平台,有利于教师深入洞悉市场需求,搜集更加丰富的现实素材,把握学科重点,从而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更加凸显方向性和培养目的性。另外,使教师参与到企业的运营管理,积累实践经验,能有效改善专职教师理论与现实脱节的尴尬局面,有益于建设一支既有学术水平又有实践感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积极引进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优势互补
在建设专职师资队伍的同时,可以面向企业或社会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士担任兼职教师,着重负责那些对实操性、实践经验要求较高的课程,做到与专职教师互通有无。校方还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邀请一些行业精英、优秀管理人员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举办讲座,或参与实践教学大纲的编写,以及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等。
(五)加强专业的综合实验室建设
综合模拟实验与校外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且前者在教学时间的调度上更为灵活,组织安排上更加便捷,是学生从理论迈向模拟实践的重要环节。
1.规范标准的管理制度是综合模拟实验室建设的前提保证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规范的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对实验室的维护,延长实验器材的使用寿命,而且强有力的监督考核机制有利于学生良好操作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效果。如广西大学的实验中心就设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针对仪器设备购置的管理办法,仪器设备报损、报废的规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都为广西其他高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2.功能多样化是综合模拟实验室的发展趋向
综合模拟实验室不仅要在网络配置的设计上更加方便灵活,实验教材的选择上更加切实可行,还要模拟实验室功能结构的完善和专业多样化,以满足工商管理专业不同方向的学生需求,做到“抓大握小”,如房地产开发方向和财会方向的的实验配备应有所差别,并且针对财会方面的实验除了网上模拟运作之外,其在现场进行各项模拟实验所需的器材也应得到配备。
3.模拟实验软件的引进与实时化是综合模拟实验室的核心
通过网上模拟公司的运营实验,让学生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和对抗演练,常用的有用友企业模拟沙盘、金蝶沙盘企业模拟等,都是基于ERP的设计。在软件引进时校方要注意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软件,根据学生需求建立网络辅助课程培养系统,协助开发商丰富软体中的模拟公司样本,尤其以本土企业模型为主,既方便学生在遇到问题后做调研,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本土企业的运作了解和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另外,注意在软件正式使用之前加强对授课教师、相关工作人员的系统化培训,并注重提高授课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六)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法,互通其他实践教学形式
由调查得知,案例教学法是目前广西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使用率最高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但大部分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感到不够满意。为进一步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充分利用、拓展这种便行的实践形式,建议各高校:
首先,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不断提高案例质量。据悉,哈佛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两年内要学习几百个案例,其内容涵盖了统计学、财务管理等方面。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信息库的构建,无疑有利于案例资源的不断丰富化,也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的良好平台。另外,为了丰富案例库,提高案例质量和专业综合性,鼓励科任教师之间合作设计案例,并以广西或中国―东盟自贸区等为实体。
其次,合理制定案例教学计划,兼顾其他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适当结合其他的实践教学方法,如社会调查、企业观摩等,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结 语
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拥有更专业的知识体系,具备更强的适应力和实践素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独树一帜。广西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要立足于广西区内外经济的发展形势,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紧握住实践教学这条主线不放松,牢记实践教学是提升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殷辉,张砚,李道芳.基于德国模式的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4).
[2]舒波.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网络资源与教学过程的整合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
[3]尹梦霞.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以西昌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2012,(18).
关键词: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246-03
独立学院是中国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提升中国大众化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据统计,目前全国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共318所,在校生近200万人,独立学院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工商管理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 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作为教育改革中的新生事物,独立学院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工商管理专业的目标定位更应专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1.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更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生源状况有很大差异:首先,生源的层次性。独立学院的学生录取分数在普通本科与普通专科之间,独立学院招生录取的学生一般比母体高校低一个批次,与“一本”学生比,他们的录取分数要低80~100分左右,与“二本”学生相比,也低40~70分,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批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弱点。但从另一角度看,独立学院的学生又具有很好的培养潜质,通常入校后在学业、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其次,个性的多元性。独立学院的学生通常成绩差距大,但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乐意接受新事物;在人际沟通、组织协调以及创造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文娱、体育、电脑、英语等方面常有较为突出的特长;在兴趣引导和个性培养方面有很大的空间。再者,需求的务实性。由于高昂的收费,独立学院的学生及家长期望学校教育的直接消费价值和对学生未来就业的价值都较高,因而表现出较强的主体意识。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摒弃以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为基础的传统精英式的教育模式,去培养应用型人才。
2.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顺应了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笔者先后走访了天津市的多家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查阅了大量的二手资料,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即大量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职位空缺同时并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缺陷或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缺乏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2)团队协作能力和敬业精神有待加强;(3)工作中应变能力不足;(4)工作中创造性不足等等。同时由于研究生教育和MBA教育的迅猛发展,企业在选择管理人才时有很大的余地,本科毕业生大都只能从基层的管理工作做起。另外,从历史的角度看,独立学院最初是为了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应运而生的,所培养的人才首先是要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因此,顺应社会的需要,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也应该定位为:应用型人才。
二、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与社会力量(投资方)联合举办,因此会受到母体校和投资方双重的影响。一方面,独立学院很难脱开母体校的影子,在多方面移植了母体校长期积累的传统与经验,不可避免地借鉴甚至照搬母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大都按母体学校的模式运作。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亦是如此,这种照搬过来的模式,没有注意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自然无法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另一方面,受投资方追逐利益的影响,独立院校教学条件的落后,更突显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无力与苍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缺乏实用性。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已经成为制约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一个“瓶颈”。尽管中国高校已经借鉴国外先进的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课程,丰富了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国社会经济步入了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新的发展阶段,民营企业、科技企业,市场中介组织、跨国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工商管理的职能也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进行实质性的更新,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移植于母体校,教学内容改革和更新也跟在母体校的之后,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缺乏实用性现象就更加明显。
2.教学方法陈旧,方式单一。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应是启发式、讨论式的。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出于节约教学成本,追求短期的办学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考虑,在教学模式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的传统模式,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课堂讲授。从整个教学组织过程看,刚性化的教学计划、程式化的教学过程、内容陈旧的教材、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不能因材施教,导致学生缺乏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难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出来的多是熟读理论的毕业生,而不是工商管理教育应该培养的职业经理人。
3.重理论,轻实践。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并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定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现有的培养方案中虽有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结果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导致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差,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独立学院在实践教学环节更显薄弱,大多数独立学院都需要共享公办高校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在原本有限的资源约束下,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更加匮乏,从而使得实践教学难免受到一定影响和制约。
4.培养模式过于僵化,没有留出余地。专业培养方案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又要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修改完善,但大多高校的培养方案都过于僵化,主要表现在培养计划没有留出余地,课程大纲也没有留出余地,想要添加新课程、结合企业实际、增添新内容都受到了很多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空间。
三、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1.明确并坚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其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来构建其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的建立、考核方式、实践环节、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明确这一目标,并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来组织各个环节。
2.构建“应用型”的课程体系。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应该以实现培养目标为中心,即按照工商管理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来精选教学内容,构建面向应用的课程体系。在加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建设的同时,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新型课程的设置,应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实行分流培养。同时教材建设要了解实践对理论的需求,加大教材建设的投入,加速教学内容的更新,提高教材质量;在教学计划中,应减少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和课外培养课程学时,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探索面向应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应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1)引入现代教育思想。摈弃把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的观念,强调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摈弃单纯教授具体知识的观念,强调启发思路、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摈弃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双向主动式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具有自我开拓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体现把培养创新能力、应用能力放在重要位置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2)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可采用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社会调查及导读等方式,以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组织教学;要求学生课前做好讨论的准备,主动参与讨论的过程,从而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这无异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加工,因此,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工商管理类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宜多采用精讲多练法,教给学生推理方式和逻辑思维的方法,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及思维方法。(3)采取“情景逼近式”教学模式。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达到这个目的,笔者认为应该采取“情景逼近式”教学方法。 该方法要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整体教学过程对现代化专业实践过程的模拟与逼近,使学生置身于模拟实践的方针环境中,通过大量模拟实验、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专题录像讨论、计算机模拟管理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向实际的专业工作流程逼近,从而真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开发应用型课程考核体系。彻底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考试形式,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既有闭卷考试,又有开卷、半开卷考试。可进行笔试,也可进行口试,还可采用答辩方式考试、论文、案例讨论以及实用设计方式考试。既要进行理论考试,又要突出对技能、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增加平时考试或考核的次数,逐步把终结性考试转向形成性考试,有效发挥考试的评价、诊断、反馈、引导功能。主讲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认真组织考核,并且不断创新考核方式,做到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大多数独立院校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所以,独立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鼓励专职教师“走出去”,深入社会或企业挂职、开展科研立项、管理咨询等活动,在实践工作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技能。另一方面,放开兼职教师“请进来”的条件,除了其他普通高校的本领域教师之外,还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做兼职教师或邀请其作学术讲座,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中级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实习活动等等。采取“请进来”的手段,再次,学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竞争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与能力,建设一支适应工商管理教育特点的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
5.建立应用型的实践体系。工商管理专业是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践教学也就成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关键。为此,应该给学生创造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环境,切实从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能力的要求出发,设计一套具有实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包括:
首先,加强校内模拟实验室等实践设施建设。争取院校配套应用性建设方面的资金,申请鼓励开发和实施实践教学优惠政策,争取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课程开发资金,引进实践教学和双师型人才,配备应用性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负责人,建立应用性课程开发团队。管理类实验室主要包括:ERP实验室、模拟沙盘实验室、会计手工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等等,同时配套安装最新的教学实验软件及企业正在使用的软件。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活动中,参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全面提升管理能力。
其次,要联系校外资源,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要根据工商类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校企合作形式,将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结合起来,将实习实验与就业结合起来。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组织与领导,积极探索校企共建、校企合作的新形式、新途径,建立稳定的或松散型的校外实习基地。可考虑精心设计一些面向全院师生公开的实习基地企业的信息网页,放到学院网站上,使师生与实习基地企业联系富有针对性,密切关注动态。要把建立紧密型实习基地建设作为今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工作的重点。
6.改革和完善教学的评价监督体系。教学评价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 通过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引导积极高效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促进和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中有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且兼职教师的来源复杂,建立长效的教学的评价监督体系就更显重要。
大多数高校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时,侧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期末评分等滞后的指标,往往是评价结果出来时,课程已经结束了。对于已经结束的课程,站在学生的角度,这种评价方式效果几乎为零,对于老师来说也不能及时在教学过程中改进不足。因此,独立学院工商管理教学的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从滞后指标转到关注当前指标上来,即在原有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增强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生满意度两个方面的监控,采用了学生、教师、教学督导三级评教,辅导员辅助监督的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常态监督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伍燕妩.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结构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2):13-14.
[2]冯宇.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
[3]韩玉志.工商类本科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53-55.
[4]黄伟达,杨全才.论独立学院学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6).
Research o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ubject Appli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Independent College
LIU Xiang1,FU Na2, CHANG Jia-yun1
(1.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Boustead College, Tianjin 300384,China;2.Tianji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