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档案管理体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集中式;档案管理;意义;做法
档案管理是在文章储存、材料保管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有效率有意义的管理手段,在我国档案储存历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档案法》明确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从此,集中式档案管理应运而生。“集中式”是集政治体制、法律体制、社会体制为一体的综合管理方式,为我国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集中式档案管理概述
集中式档案管理是指档案集中储存收藏的管理方式。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制定的合理有效的档案保管体制,即将国家档案统一收归国家管理,任何其他单位不得拥有,所有国家档案都是对我国历史的见证,是我国不可或缺的宝贵材料,它们一直都在默默地为我国的发展贡献着力量。如果说国家集中式档案管理是一栋房子,那么基层集中式档案管理则是建造房子的砖瓦,换言之,基层集中式档案管理是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基层档案管理中,各式各样的档案想要按照合理有序的方法进行管理,就必须将各种档案整合起来统一管理,然后逐级分层,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达到档案的集中式管理。
二、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意义
(一)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对国家的意义。集中式档案管理在我国档案管理体制中是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是我国发展的基础支撑。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诞生,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复杂而没有效率的档案管理方式,并且为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实现档案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档案法》指出,统一有效的档案管理方法对于我国档案管理体制具有积极意义。
(二)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对社会的意义。在我国社会迅速发展过程中,不乏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档案材料,然而合理有效地对这些档案进行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完成了这项复杂而繁重的任务,才能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进行有效的反思和分析,从反思分析中汲取精华血液,使之渗透融合到社会发展的大动脉中,使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社会发展提供持续且有效的新鲜力量。
(三)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对企业的意义。随着我国科学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我国企业依靠着健康的国家政策和科技水平飞速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对集中式档案管理的要求也随之增加。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档案储存管理方法,就不能在众多竞争企业中脱颖而出,就会迅速失去企业竞争力,从而导致企业破产重组。因此,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能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具体做法
(一)建立健全档案法规。近年来,我国对于档案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要求,建立健全档案法规体制迫在眉睫。我国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档案管理办法,在制定行业和部门档案管理办法上没有对其深入进行研究和探讨,只是从根本的利益出发,从而导致了各项档案杂乱无章,如若长期执行可能会出现档案丢失、遗漏等问题。因此,构建统一合理的档案管理法律法规是档案管理体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档案管理部门应优化合作。档案管理部门是对档案进行分类、分层、分专业管理的主要行政机关,然而,分散式管理并不能有效地针对档案类型和用途进行合理的分类,所以,档案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团结协作,对档案进行整合分析,进而实现合理有效的档案管理。在各管理部门之间,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制定等政策,使部门和部门之间能够进行统一的沟通,优化各档案管理部门的合作,为合作提供便利畅通的桥梁。
(三)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是繁琐而又重要的,因此,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是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重中之重。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优化档案管理工作的程序是规范档案工作的有效途径。了解学习并且严格依据我国《档案法》进行档案管理工作,进而通过对《档案法》的深入学习,更好地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四)促进档案的现代化管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管理也向数字多元化发展,档案管理的重心也由传统管理向数字化管理转移。利用信息技术对档案事业进行“集中式”管理,利用数字资源的完整、迅速的传输速度,对档案进行实时、有效的管理。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不仅传输方便,而且还能有效的增加档案的搜索速度,减少整理、分析档案的时间,增加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集中式档案管理应采取多元的现代化技术,利用数字信息的真实、完整、可用和安全,提升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该体制有利用国家的安全和完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企业的深化和改革。合理利用数字信息,对档案进行集中式的管理和安全稳定的分析,还可以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团结协作和紧密配合,使我国档案事业协调健康发展,为我国档案事业贡献出强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唐漳先.对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8.
[2]王巍.企业档案集中统一管理[J].办公自动化杂志,2015.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不断深入档案本身也发生了转变。首先档案本身在数字化的冲击下其形式由原先可视记录识别型转变依赖机器识别的代码型(电子档案)。档案管理模式也从传统手工模式不断发展,历经单机数据管理模式、网络信息管理模式到知识管理模式,并且随着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其管理流程、手段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前基于手工的档案管理流程需要针对电子档案管理特点相应调整。20世纪对档案管理理论影响最大的就是档案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将档案形成到销毁或转化为档案看做是一个整体过程、档案整体运动过程由于档案价值形态的变化可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档案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方式之间具有内在的对应关系。档案生命周期理论为档案的阶段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准确揭示了档案运动阶段的前后衔接和相互影响,为实现档案一体化管理、为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
1.信息一体化管理
信息一体化管理,其实就是指企业的档案工作、情报工作、图书工作的一体化。在企业,这种综合性信息管理机构一般称为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提供历史的信息和现时的信息,又要注重超前性、预测性信息的采集、筛选、提供。一方面可以利用档案史料中的信息编写反映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科技成果等编研成果,为展现企业的辉煌历史、提高企业的市场信誉和增强企业的社会效益提供详实、可靠、生动的凭证;另一方面,还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网上采集与企业业务有关的信息,并进行筛选、汇编,为企业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含量较高的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图、情、档一体化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大型企业,在原有图书机构、档案机构或情报机构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实体机构。这种管理模式便于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实行现代化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对信息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
2.档案一体化管理
档案一体化是我国文件和档案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使之实现系统化和规范化,从而发挥各自以及总体的最大效能,确保从企业现行文件到档案管理的高效和优化。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档案一体化的目标
实现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整个运动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科学管理。科学的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在文件从产生到最终转化为档案的过程中,既加强企业内部文件、档案工作的一体化,也注重各个不同文件职能机构的业务衔接,从而使文件到档案全过程都得到有效控制。
(2)档案一体化的原则
在实行信息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全程管理原则,电子文件环境中,文件、档案界限不再显而易见,文件和档案工作人员界限也日趋模糊,文件与档案工作实行全程管理,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共享,提高效率;前端控制原则,前端控制原则是以文件生命周期为基础,将文件从形成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不同阶段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件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等是中端,永久保存或销毁是末端。前端控制是对整个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和规则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整合;集成管理原则,集成管理是对管理要素的科学重组,是全程管理思想的延伸和深化。集成管理可以增加管理体系的功能度,因精密组合而减少疏漏,提高可靠性,增加相关作业密度,减少重复而降低功耗,提高管理效率。
(3)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流程管理的一体化和信息利用的一体化。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指在文件最初生成阶段、对电子文件就是在系统设计阶段,就应当树立档案管理意识,确保生成文件符合档案管理功能要求;流程管理的一体化指对档案运动流程实施统筹规划、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信息利用的一体化指对文件、档案信息进行合理协调,使文件、档案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4)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术保障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术保障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档案一体化管理不只是理论上设想的一种管理思路和模式,更多是实践中需要实施的一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它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首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简化了文件、档案管理的工作程序、提高了文件、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并且也改变了文件的生成方式和载体性质。其次,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文件运转的的方式和特点。这些都使得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有了实现的技术基础。
[摘要]本文基于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探讨,分析了在社会转型和数字化大背景下的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的特征,提出了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的构想。
[关键词]企业档案知识管理管理体制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
会计委派制是由政府部门和产权管理部门以所有者身份,委派会计代表政府和产权管理部门监督国有单位或集体企业资产经营和财务管理的一种制度。实行会计委派制度是我国会计管理工作中的新生事物,是对传统会计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委派制有两种形式,一种叫“会计委派直接管理”,另一种叫“财务集中制”。
1. “会计委派直接管理”形式。即以地方政府的名义向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直接委派会计人员。在这种形式下,委派对象大多是单位的财会负责人、主管会计,管理方式大多采用直接管理,即对会计人员的人事档案、职务晋升、工作调动等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会计人员独立,并实行在单位之间定期轮岗制度。
2. “财务集中制”形式。即在基层成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中心,在保持各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各单位不再设置会计机构,不配备会计人员,只设报账员,将招考来的会计的行政关系等转到核算中心,割断了会计人员与其服务单位的人事隶属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将会计核算权从单位行政管理权分离出来,取消各单位银行账户,统一进行会计核算、报送财务报告,保管会计档案等财务活动,实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融会计服务与监督管理为一体。委托单位资金的所有权、审批权、使用权不变,委托单位有权向会计核算中心查询本单位的财务状况、资金结余等情况。核算中心是在双方签订的委托书所授权的范围内对单位资金享有财务核算权和资金使用的监督权,无支配和使用权。
目前,会计委派制下会计档案管理的现状大致是:一、委派会计受财政部门委派,直接到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工作,所形成的会计档案由委派会计整理立卷,会计档案实体仍在原单位保存,即保持了原单位全宗的完整性。但这种模式到了基层,特别是乡村一级,会计档案管理方式却发生了变化。各村的财务全部由乡镇的委派会计统一核算、报账,各村形成的会计档案也集中在乡镇统一管理,不再向各村返回会计档案。二、会计集中核算地区或部门,在会计核算中心形成的会计档案由核算中心进行整理、归档、保管、提供利用。这其中,有的核算中心将委派单位的会计档案暂保管一年后向委托单位返回;有的则不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及时向委托单位返回,而是自行保管。由于会计核算中心是新成立的机构,大多是租用或腾出几间房当做办公的地方,办公用房十分紧张,报销、办公挤在一起,没有专门的会计档案库房和专门的档案员,加之各单位的报账人员频繁往来,环境嘈杂,十分不利于档案的安全保管,其形成的会计档案也基本没有规范整理,混乱堆放在柜子里。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会计委派制下的会计档案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1. 有的会计核算中心没有或不及时向委托单位移交会计档案。这不符合《档案法》特别是《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六条明确指出:“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结后,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会计核算中心成立后形成的会计档案是委托单位委托被委托单位进行会计核算而形成的,尽管会计档案的实体由于保管单位的变更而变更,但他的所有权仍是委托单位,属于委托单位全宗的一个门类,应当保持一个单位全宗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2. 纸质会计档案与存储会计数据的磁介质档案没有同步归档。会计工作由传统的手工记账形式到运用电子计算机形式记账,会计核算形式发生了变化,财政部颁发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第四章第七条明确指出:“电算化会计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书面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四十五条规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有关电子数据、会计软件资料等应当作为会计档案进行管理。”然而实际工作中,会计委派制核算的地区或部门,基本都实行了电算化会计,形成大量的磁介质会计档案都保存在会计核算中心,即便是定期向委托单位移交会计档案的核算中心,也只移交纸质会计档案。转贴于
3. 会计工作与会计档案管理相脱节。会计档案是会计核算的产物,它产生于会计业务工作中,是会计工作的延伸,也是会计工作的终结。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委派制管理下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非常熟练,经常参加会计业务的培训和学习,但对档案知识,特别是对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标准知之甚少,也没有参加过会计档案管理的培训与学习。各单位普遍重会计业务,轻会计档案管理。在各单位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突出强调了会计业务,却忽视制订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没有把会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纳入会计人员岗位职责中。在会计人员上岗前,没有邀请档案专业人员讲授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造成会计档案整理质量不高,封面内容填写不全,装订不整齐,有的分类、排列不规范,无目录等现象,使整理出的会计档案没有达到规范化标准,更谈不上科学管理。
4. 财政部门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由于会计委派制是近些年来新型的管理模式,其业务主要接受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管。然而从其成立至今,无论财政部门还是档案部门都没有对新管理模式下会计档案的管理作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档案部门也没有主动地介入其中进行业务指导与监督。财政部门只管会计业务规范与否,而对会计档案规范与否少有问津,使会计委派制下的会计档案基本属于“失控”状态。
5. 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亟待完善。制度不健全势必造成管理无章可循。不少会计核算中心并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会计档案立卷、归档、保管等制度,对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整理标准,移交等问题没有作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定。只突出强调了会计业务工作,忽视了会计档案管理,没有把会计档案规范化管理纳入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中,也没有配备专人管理会计档案。
针对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给会计档案管理带来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理顺会计档案管理体制。实行委派制管理的会计档案,应严格按照《档案法》、《会计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明确会计档案的所有权是委托单位,将委托单位的会计档案整理规范,在核算中心暂保管一年,期满后编制会计档案的案卷目录,连同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和存储会计数据的磁介质会计档案,向委托单位的档案机构移交。
2. 加强会计人员岗位培训,提高会计档案的案卷质量。会计人员是会计档案整理的第一责任人。会计人员对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的熟知、熟练程度,决定了会计档案案卷质量的高低。因此,必须将会计档案管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纳入会计人员上岗前的培训,从会计档案整理的基础业务学起,使其熟练掌握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而从源头上做好会计档案的整理规范工作。
3. 财政部门与档案部门联手,共同加大对新的会计管理体制下形成的会计档案的监管。结合实际,联合制发包含新的会计体制下会计档案工作内容的《会计档案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会计档案的分类、组卷、排列、编页、案卷目录、装订、移交等操作规程。在各项会计业务工作检查中,将会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纳入其中,加大对会计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的检查与监督。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标志,信息技术为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更为世界人民创造了财富。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但是在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文件和档案,再运用传统的方法去管理海量的档案是极其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时展需要的,所以我国要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新一轮的革新,下面就对档案管理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档案管理体制
档案是对历史的记载,是企业运行的证据,更是企业内部做出决定是的依据,所以无论是企业运行还是公司决策,档案资源都对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实际运行中,要想让企业在内部对档案进行管理工作就必须要按照管理档案的相关政策来执行。这里所说的相关政策实际上就是管理层内部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制定出的规章制度,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则需要无条件来执行这些制度,以保证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能顺利进行。从根本上看,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对权利进行分配并保证工作中是各项职能可以正常运作。
档案管理体制是企业内部展开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档案管理体系,形成这种管理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企业的各种档案进行管理,使工作中需要档案时可及时有效的运用所需资料,最大限度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应用。
二、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现状
根据我国目前档案管理体制来看,虽然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与发达国家在档案管理模式方面相比还相差甚远。尤其是我国企业在档案管理运行过程中,其管理体系基本都相同,大多数都采取分级管理的方式,加上集中统一、企业自主和条块结合为基本原则,使我国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可以达到运行的状态。其中,统一管理的意识是说企业在运作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对整个企业的所有档案进行统一的管理,使企业的档案有序,工作有效。从理论上分析这种管理模式,其运用的管理措施可以在管理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且还会为企业工作效率的提升助力,但是与现实进行对比就会发现,由于企业在现代化建设方面经验不足,再加上技术有限等实际情况,档案管理工作并不尽如人意。
三、现代化档案管理的优势
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化产品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不可缺少的产物,所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也就随之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会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文件,而这些文件往往对企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只有对这些文件进行信息化管理才能使档案管理人员轻松完成档案管理工作。这时不得不说的就是传统的档案管理办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需求,而且传统档案管理方法也满足不了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需求,所以我国企业将在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中面临更多挑战。档案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对档案管理的相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识上要有所提升的同时,在信息技术和专业素质上也要有所提升,从而以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化档案管理的优势。
(一)解决传统档案管理的不足
之所以企业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缺点,是因为大多数企业还意识不到企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缺失。首先,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档案内容和数据都在不断改变,这种情况下档案管理工作所接触到的数据也就不断增多,所以更多的现代化技术就应该呗营运到档案管理工作中,而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正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其次,随着信息化的逐渐推广,很多数据和文件都出现过被盗、更改和销毁等现象,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材料和数据,就必须要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强化。
(二)顺应时展
档案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收藏和保护国家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档案内容和任务的作用,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因为他起到保护文化财富的作用,同时更是能够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另一方面,档案管理工作的任务还有为其他行业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料,这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信息资源的最主要的方式。要想让各项工作都能顺利进行,档案就必不可少,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才有可能科学有效地对社会的发展风险力量。
(三)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
在近些年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现代化的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为档案管理工作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提供了支持。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工艺和管理理念形成了各种不同结构、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档案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在工作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引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制度也日趋完善,并且对于各种新技术的实现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理念较为落后
目前,我国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存在思想封闭、理念保守、闭门发展等问题,制约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有效发展。各级档案馆的发展建设注重的是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存储,而忽略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开发建设。“重藏轻用”的落后思想仍然束缚着档案馆各项工作的开展,抑制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建设,使各级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缺乏交流互动的能动性,对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共享建设不够重视,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还有些档案馆只是疲于应付,或者仅仅是搞面子工程。即使有些档案馆确立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目标,却由于缺乏动力难以真正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长期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还有些档案馆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论证不足,建成之后也难以真正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逐渐出现了发展建设滞后的现象。
2.档案信息资源服务面窄,数字化程度低
近几年来,我国各级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建设与之前相比发展速度较快,但其中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容量却仍然较少,很多档案馆建设的网站除了关于档案馆的基本介绍和馆藏目录之外,社会公众几乎查询不到任何信息,或者出现网络链接无法打开的问题。档案馆网站内容也长期得不到更新,很多档案信息资源只能提供标题和摘要浏览服务,用户无法连接到数据库查看全部文献资料,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档案信息必须到档案馆申请人工查阅。从社会信息化建设发展来看,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也是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重点内容。目前,我国各级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落后阶段,档案信息资源数量也有限,数字化建设程度较低。
3.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手段落后,利用率低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不仅要注重档案内容的不断丰富,更要方便档案用户的查询利用。但是,我国各级档案馆对于档案信息资源检索重视程度较低,难以提供功能完善的检索条件,档案信息资源的易用性差、检索效率低,大部分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检索不支持全文检索、二次检索和布尔逻辑检索,档案用户对获得的检索结果并不满意。由于档案信息资源分布广、涉及面多,不同地域之间的档案信息资源收集、处理、存储标准不同,导致档案信息资源过于分散,给档案信息资源检索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而且,很多档案馆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准确定位,缺乏档案信息资源分类检索平台和共享利用平台建设,采用的信息检索软件也比较落后,更新维护困难,对档案用户的查询效率造成一定影响,不支持多种逻辑组合检索的方式,难以真正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
二、网络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构建策略
1.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性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要切实提高安全性,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档案馆负责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的档案信息数量持续增多,在实现最大限度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要不断强化档案服务功能。但是,档案事业的发展有着政治性等不可忽视的本质特征,因此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要更加重视。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过程中,要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类型进行仔细鉴定,确定不同档案信息资源的保密级别和开放范围,真正做到严格审查、认真管理、加强保密。而且,档案馆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安全意识,积极采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防止网络黑客和病毒的非法入侵,利用各种网络安全防御技术,及时消除网络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保证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在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安全性时,要更加注重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合法利用,使其能够发挥其最大价值。制定完善可靠的电子档案信息资源查询流程、使用规范、安全级别等制度标准,综合利用数字签名、数字水印等技术,确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2.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协同共享服务
将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与政府电子政务平台相互结合,深入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使档案馆信息化建设能够将政府颁布的现行文件直接收集到档案馆中,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保密的同时,不断拓展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功能,为社会公众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档案服务,真正实现服务型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档案服务理念。将档案馆传统的“重藏型”管理模式转变为服务型管理模式,实现档案馆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服务,在发展建设服务型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模式过程中,虽然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必然会存在信息壁垒问题,但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使档案馆不同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档案馆综合服务效率,节约社会公众查询、检索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时间。目前,我国部分档案馆已经采用了协同工作的服务型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切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档案用户分为社会公众、企业用户和授权用户等多个类型,使档案馆可以针对特定用户提供多元化功能服务,缩短档案查询时间,提高服务效率。
3.注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利用
档案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档案用户提供多元化的数字化服务,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档案馆可以从档案信息资源专题开发入手,进行深层次的价值挖掘,建立不同区域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以互联网进行支撑,通过网络窗口服务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功能性,建设专门为政府机关、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提供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的共享平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深入开发档案信息,将分布广泛、相互独立的档案信息资源连接起来,形成统一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规模,使档案信息资源可以为社会发展、产业扩大提供功能化服务。档案馆对于分散存储的档案信息资源,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集中管理和有效整合,在保证档案信息资源安全可控的基础上,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级管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将分散于不同区域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互联网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互动和高效服务;打破传统区域和部门之间信息壁垒的问题,使不同类型的授权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级别获得自己需要的档案信息;档案馆将收集到的档案信息资源经过加工处理、整合存储之后向社会提供各种服务,最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共享与交换。
三、总结
1 档案管理概念综述
1.1 档案管理
简单来说,档案管理就是选取带有标注性的资料进行存储,进而借助资料进行某项社会活动的历史再现,是对事物发展历程和阶段的忠实记录,具有极高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其管理的对象是与社会活动相关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
1.2 档案管理体制
从档案管理的概念来看,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宽泛性特征,该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极为宽泛,涉及到社会各领域,是对社会活动的微观浓缩;二是档案管理的时间跨度极为宽泛,档案的形成和利用时间往往间隔数年,乃至数十上百年。这种内容和时间上的宽泛性要求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完善的体制,对其档案的搜集、管理和利用进行严格的限定,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从而便于档案管理。
2 国内现行的档案管理体制类型分析
从管理架构分析,国内现行的档案管理体制分为两类,一是分散式档案管理体制,二是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
2.1 分散式档案管理体制
所谓分散式档案管理体制是指对档案进行分级管理。具体来说,首先,对档案管理的内容进行整体汇总,形成基本大类;其次,按照大类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区域分配,实现分级管理。当然,分级管理并不等同于各自为政,其管理条例和管理规范都是统一的,仅仅管理的空间区域存在差异。
2.2 集中式管理体制
顾名思义,集中式管理体制就是对资料进行统一汇总和统一管理,以此实现档案的统一化管理,能够提高管理的集中化程度,发挥知识的规模优势,对于档案管理机构的发展有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3 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问题分析
3.1 档案信息总量庞大
档案信息的数量与国土面积,社会活动活跃程度和档案存在历史呈正相关。中国作为历史悠久、国土面积幅员辽阔,社会高速发展的国家,档案信息长期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导致档案信息总量极为庞大,这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极高的要求,一旦管理机制出现问题将导致庞大的档案信息陷入混乱状态,造成整理和利用的难度,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3.2 档案类别复杂
纵观中国的近现代史,社会经历巨大变革,各种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层出不穷,导致社会活动呈现复杂化、多元化态势,而且大多存在时间较短,更迭迅速,这造成中国的档案资料类别复杂,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体制作为支撑,极易出现档案的无序管理,造成资料丢失、颠倒等,无法发挥档案真实记录历史的作用。
3.3 档案区分不明确
长期以来,受到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限制和档案管理体制的缺失影响,档案资料的分类和归档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许多档案资料被错误的划归入其他类别当中,当中档案的错误归档,影响档案信息的明了性。
4 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分析
4.1 档案管理的认识提升工作
当前,许多单位和个人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将档案管理工作局限于信息的收集工作,忽略了檔案的管理和利用服务工作,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缺乏强有力的支撑,造成档案管理缺乏开展基础。针对此问题,应该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采取宣传普及、政策推广和标准限定等方式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进行明确,将其视为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以此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提高单位和人员对档案管理的认识。
4.2 档案管理的机制创新工作
近些年,档案管理的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结果,导致档案管理的机制与社会现状出现一定的脱节,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功用发挥。所以,应该加强档案管理的机制建设工作,对现有的档案管理体系进行制度、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的创新,构建高效的档案管理机制,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科学的组织、制度和流程基础。
4.3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引发深刻的变革,作为对社会发展进行记录的档案管理工作,更应该进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借助先进的信息系统实现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此外,进行信息化建设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导致档案的总量更为庞大,类型日趋丰富,要想实现科学管理就必须进行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系统实现对信息化时代的信息管理。
(一)依法管理
要保证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必然要从制度层面为档案管理创造好的法制环境。通过上述分析,就目前而言,企业档案管理中主要的问题都是由于档案管理意识不高引起的。因此要加强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法制化道路,以《档案法》为依据,将企业档案管理直接纳入到法律框架中,加强对档案管理的监督,确保以档案法的基本原则开展档案管理,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二)坚持档案管理信息一体化模式
实现档案管理信息一体化就是要实现档案、情报、图书等工作的一体化。在企业发展中图书、档案、情报是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将三者联合起来能加强各个信息管理部门之间的全方位合作,在节省成本的基础上实现高产出。要实现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企业必须在内部建立一个综合性的信息中心,该信息中心为企业提供多侧面的信息服务。推行档案管理信息一体化可以实现企业档案资源管理的高保密性、高集中性,可以将企业中的计算机、扫描仪以及复印机联合起来,提高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效率。另外,档案管理信息一体化模式也符合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要求。
(三)加强档案管理中新技术的应用
目前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它具有强大的储存和检索功能,能在线实现对各种资料的系统化管理。对于档案管理来说,应用现代化技术能极大提高工作效率。档案管理中可以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集成光盘技术等,通过专门的管理系统实现档案信息输入、存储、检索、输出等一体化管理,并且可以进行信息联网,实现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尤其对集团型企业来讲,新技术的应用能更好地为企业决策服务。
(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企业档案资料的种类较多,其中多数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要加强对这些资料的管理必须以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为前提。作为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档案管理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分析和汇总企业档案资料的能力。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积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了解企业发展方向,主动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促进企业发展。
(五)重视档案信息开发和利用
档案管理不仅仅是对档案资料的收集和归类,而是要对档案信息进行合理利用,所以必须重视对档案信息的开发。首先要以企业发展现状收集对企业经营管理有利的信息。其次,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电子档案数据库,确保规范围内用户能享受所需要信息。最后,要实时获取同行业信息资料,从中获取自己所需资料,为本企业的发展服务。
二、结语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校档案 管理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陆续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中专经过评估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山东省泰安卫生学校升格为泰山护理职业学院,成为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与此同时,院校学生和教职工规模呈现稳定持续增长的态势,对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学校档案管理模式在新形势下日益暴露出其内在的弊端。学校档案是学校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各项管理、教学及教研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考查价值的各种文字材料、图纸、表格、计算数据、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记载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及管理工作的教育历史,是学校在管理和发展中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学校管理基础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学校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学校由中专向高职院校转型及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如何加强与完善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成为摆在高职院校学校档案管理者面前的艰巨任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新升格高职院校学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积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诸多中专院校经过不懈的努力升格为高等专科院校。新升格的高职院校在学校性质转型过程中,诸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还不能很快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因此,刚刚升格的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教学思想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尚处于新旧交替过程,不可避免地出现矛盾与摩擦。
(一) 院校转型与学校档案管理体制改革之间的脱节
对于刚刚升格的高职院校而言,原有中专院校的学校档案管理模式及管理理念尚未转变。原有院校教职工及学生数量相对较少,管理方法相对较为机械,但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来管理已转型为高职院校的档案,则会造成管理不规范不科学乃至混乱。
由于新升格高职院校会将大多数资源用于学校硬件建设、学校建筑面积扩张、人才引进与学科建设等方面,往往会忽略档案管理方面的加强,因此,档案保管保护所需配置的档案专业人才以及密集架、微机、摄像机、传真机及其他必要的网络传输设施、经费保障等方面不能及时有效地得以落实,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档案管理的发展不能与院校的转型并轨。
(二)档案管理者专业素质薄弱与档案管理工作较强专业性之间的矛盾
院校升格后,人才流动性加大,档案的提供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但档案管理人员编制不足,人员数量没有相应增加,普遍存在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的现象。
2008年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规定高校应配备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经历的档案馆工作人员。原档案管理人员所处理的档案并不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素质普遍不高,大多数未能实现信息化管理,从材料收集、整理、鉴别、编排、装订、保管、利用等一般使用原始的手工操作,以纸质档案作为保存与保管的主要媒介,但升格后,学校人员规模的扩大,手工检索、手工管理、手工查阅使得检索速度减慢,其存在的弊端严重阻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及档案利用的速度和服务质量,纸质档案在人员流动过程中的远距离传递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电子信息管理档案仅仅起到检索、交换、备份等辅助作用,电子化档案的推广仍处于起步阶段,计算机和网络在档案管理中尚未起到积极的应用作用。
二、适应高职院校转型的高职院校学校档案管理的改革思路
新升格的高职院校在完成院校由中专向高等专科学校转型的同时,由于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从而突显出新升格高职院校在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人员等方面的诸多矛盾与冲突。而学校档案作为学校历史记载与文明传承的载体,其管理体制改革尤为重要。
(一)完善学校档案规章制度建设,提高档案管理标准
制定与完善学校档案规章制度是学校档案管理有序、科学实施的前提,是档案管理逐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障。规章制度首先应明确学校档案管理的重要地位与意义,改变档案管理员对档案的传统思想,使其正确树立档案观念与意识,提高思想重视程度,积极热情地从事档案管理工作,鼓励档案员学习新的档案管理知识,通过获得档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攻读档案相关专业的高学位等方式来提升管理水平。
其次,制定严格的立卷归档制度,明确立卷归档的时间、范围、责任、手续及相关要求等,避免将专业性较强的业务部门排除在立卷归档范围之外,同时也避免遗漏白头文件、未打印文件和重要的手抄件、声像材料等。保证档案的收集和归档工作真正做到完整、随时、客观地反映历史事实。
(二)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工具,提升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信息技术是高效的信息处理手段,能够提升文件资料收集、储存、分类、统计和查阅的准确性和效率,使档案管理和调度更加快速便捷,并能够避免传统手工操作所存在的疏漏、检索效率低、远距离传送风险。构建档案信息产生、储存、传递、利用、服务等全方位、完整性、高速快捷的档案网络信息结构是办公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鼓励并支持档案管理人员使用信息技术处理档案,是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对学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也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但当前尚未开发出全国统一的电子档案软件系统,某些高校所开发的档案数据库也往往比较简单且不健全,电子档案在存储设备安全性、操作风险及长期可读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加强电子档案存储以及网络的安全性,需要专机专用,定时进行软硬件更新升级,定期对存档文件更新备份,还可以通过网络防火墙、身份验证、数字签名、病毒预防以及档案及时备份、严格规定读写权限;杜绝档案在操作过程中的风险,需要加强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安全操作规范培训,尽量统一各单位档案存储的格式、处理软件,防止文档在格式转换或者由于软件兼容性问题被损坏;为了保证电子档案的寿命,使用多种媒介手段进行备份存储,同时及时升级和更新存储技术,保证文件存储的安全性和可读性。此外,在利用电子档案的同时,仍不可忽视纸质材料的重要性,两者相结合,可扬长避短。
(三)提高学校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严格要求档案收集质量
学校档案管理人员要忠于职守,遵纪守法,提高其档案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使其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做好本校各类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工作;指导本校各部门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工作;监督、指导本校所属机构的档案工作;严格遵守保密纪律,确保档案机密的安全;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利用档案资料编写实用的参考资料。
归档的文件材料必须齐全完整,照片(包括底片)、录音带、录像带等必须同其详细的文字说明材料一起归档;各门类、各类型、各年度、各类、各份、各页文件材料均应收集齐全。归档的文件材料必须经过系统整理,准确反映学校各项活动的真实内容和历史过程,符合自然形成规律;归档的案卷质量要符合国家标准《科学技术管理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和《文书档案案卷格式》的要求;电子文件的归档应遵守两个原则:第一,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归档实行“双套制”,即在电子文件归档时应制作相应的纸质拷贝件,同时归档。第二,同时做好网络归档和脱机载体电子文件归档两方面的工作,网络归档是指将经过整理的电子文件,转入档案库,脱机载体电子文件是指从网络的硬盘上刻录到光盘上,进行归档。
【参考文献】
[1]曾丽芳.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4):33-34.
[2]刘思洋.新升格普通本科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之研究.价值工程,2012(19):276-277.
[3]刘军.浅谈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107-108.
关键词:档案收集整理;档案管理;前提保障;价值
对于每个单位和部门来说,档案材料是其活动的真实纪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实际档案管理过程中,它的保存形式比较多。在档案机构进行日常工作时,首先要关注档案的收集工作和整理工作,这是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发挥档案管理作用的前提。各个档案管理人员要和档案的有关内容和形式相结合,把档案进行科学的分类,整理好档案信息,降低档案管理过程中的失误。另外,有关单位和部门要进一步降低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推动档案机构的工作高效开展。
1 档案收集整理概述
和其他的文件形式不一样的是档案收集管理工作要复杂的多。对于档案收集来说,其最终目标是指导多种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查考历史事件。要想推动档案收集整理工作有效开展,必须保障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档案收集工作就是把各个部门的有参考价值的档案材料归档,档案整理工作就是把归档的档案材料分门别类。档案部门通过对档案的形式和日期的把握,把档案材料进一步分类、整理、归档,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挥查考作用,有利于各个部门顺利开展工作。
2 档案收集整理在档案管理中的前提保障价值分析
2.1 提高档案意识
我国现在的很多档案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档案意识,在收集档案时会出现档案丢失现象和档案不完整的现象,这样一来,有关部门的工作开展缺乏完整的档案信息,不利于顺利开展工作。在管理档案时,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体现:第一,档案管理人员在收集档案和整理档案时不够完整,很多单位领导外出参加的会议纪录和文件资料没有及时收集,导致档案材料的不完整性;第二,在日常工作时,很多部门重要的交流内容没有及时归档,导致档案信息不完整性;第三,在有关部门开展工作时,很多资料和证件收集不完整,导致出现了档案管理的多种问题。综合来看,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档案管理理念,提高个人档案意识,通过共同努力,推动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2.2 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难度比较高,工作量大,有关部门和机构要加大重视力度,向档案管理人员宣传档案收集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另外,在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中,通过加大对档案和文件的重视力度,了解其对单位和部门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而对于相关机构来说,充分和自身发展状况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使档案管理人员可以按照档案具体内容和形式合理整理档案。对于相关机构来说,必须加大制度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档案管理制度,从制度的角度加强管理,使档案管理人员可以按照制度来对相关资料进行区分,进一步提高其质量和效率,另外,通过完善档案管理考核制度,进一步把工作落实到个人,提高档案收集整理的效率。
2.3 提高档案收集效率
现阶段的档案形式和内容比较复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导致档案管理工作难度增加。在这一背景下,各个领导要充分重视档案收集管理工作,督促各个部门进行沟通,加强交流,以此推动档案收集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为缺乏合理的档案管理标准,加上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所以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出现混乱的局面。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机制约束档案管理工作,导致档案整合工作难以和标准相结合。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要充分了解自身工作义务,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档案信息,加强和各个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上交需要归档的材料,对于一些配合不积极的部门要及时催促其上交档案材料,保障档案的完整性,为后续相关部门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2.4 优化传统服务模式
档案管理人员要有一定的服务意识,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和档案需要者的沟通交流。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线上和线下两种服务方式的有机结合,而对于档案人员来说,要树立真诚的服务态度,掌握互联网技术,为档案信息需求者提供服务,提高资源共享率。通过不同档案的状况分析,整理档案和筛选档案内容,意识到档案的作用,发挥其重要价值。除此之外要按照档案的整理保存状况,编印相关的档案参考资料,使人们的日常档案查询具有一定依据。总之,只有加大对档案收集和整理工作的重视力度,才可以提供优质的环境,提高档案服务水平。
2.5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从业水平
在我国的档案管理人员中,高素质的人员比重较少,这必然会导致档案管理过程出现问题。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第一,相关的档案机构要和档案管理工作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制定合理的规章秩序;第二,要及时约束档案管理人员的不合理行为,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个人专业技能;第三,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使档案管理者树立档案管理理念,切实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果;第四,通过和档案管理过程相结合,制定档案管理工作惩罚机制,鼓励在n案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档案管理者,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2.6 制定档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从业者的道德水准
现代化的理性发展导致档案从业人员必须提高自身水平,实现职业行为的规范化,所以必须建立行业的职业道德体系,对于档案部门来说,要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和守则不断落实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一方面要考虑档案职业道德规范强制性的应用,还要关注各个档案管理人员的内心世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并不希望过办公室和档案室两点一线的生活,他们迫切希望和社会生活接轨,通过和社会各界的交流,充分实现个人价值,增强个人的责任感和社会满足感。另外,通过和社会生活的接轨,档案管理人员可以意识到档案管理行业的意义所在,有利于更好的搏一搏规章制度办事,不断落实档案职业道德规范。
2.7 健全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网络价值的作用
通过和各个单位各个部门的管理体系相结合,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要想建成完整的档案材料,首先要具备完整的管理体系,使各个层次都有人负责,实现从上到下结构和同层次结构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开展档案收集工作。另外,对于专职档案管理者来说,要加大和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力度,使各个部门有专门的负责人控制档案材料收集和上交工作,一方面可以拓宽档案收集的范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档案收集工作顺利进行。通过和自身单位的实际状况相结合,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从上到下的完整的档案传递网络,为档案收集工作奠定基础。通过网络价值的作用,利用合理的网络档案的移交行为,为档案收集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3造词 结语
由于我国社会水平不断提高,管理理念不断发展,政府和关部门要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才可以实现更好的发展。档案管理人员要努力做好档案收集工作,按照档案的时间和类型整理好档案。通过和档案管理实际状况相结合,制定出有效的档案管理方案,保障档案管理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档案管理水平,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率和共享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