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养生范文

中医养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养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养生

第1篇:中医养生范文

何首乌是一味天赐养生神药。据说,千年的何首乌长成人形后会隐身,人食之可长生不老。《本草纲目》记载:何首乌味甘,性温,无毒,能治“五痔腰膝之病、冷气心疼、积年老疫痰痹、风虚败劣、长筋力、益精髓、壮气驻颜、黑发延年、妇人恶血痿黄、产后诸疾、赤白带下、毒气入腹、久痢不止”其功不可具述。后人又发现何首乌能让人耳聪目明。

千年中医深藏了很多科学难以破解的奥秘。几味效果单一的中药材进行配伍后,经过醋制、盐炒、酒制等不同的中药炮制工艺,析出的药物成分各不相同,再经煮泡煎制,其产生的药物分子团,现代科技都无法分析出来。而这些不同的药物分子相互之间的作用,服用后对人体细胞的改变,更是生物化学专家都难以想象的。要想把中药量化,的确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

眩晕病是古老的疾病,既当今称为人类“沉默杀手”、西医无法根治的、能让人寿命缩短20年的顽固性疾病――高血压,在传承千年的中医魂宝中,早就有能轻松治好高血压的方法――醋疗。

我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家父一生执著于古代中医养生方剂的挖掘与应用,对“三高症”研究付出过心血。曾以醋蛋液为溶媒,将明代医官刘纯的“通玄散”:天麻、山萸肉、凌霄花、西红、黄精、何首乌等加减后用现代科技萃取药材中有效成份,如磷脂蛋白、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配制“虫草养生液”让患者应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家父开明,不久将秘方公布与众,并传授于人,让大家进行自我保健,疗疾养生。我深受启发,要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诠释中医养生与药疗秘诀之念油然而生。

据大量医学古籍及现代医学书刊著作记载,醋蛋提取液,是一自然的神奇疗法,已成为广大老年人的时尚话题和格外青睐的养生佳肴。并被身患多种疾病的老人奉为至宝,似乎醋蛋液就是专为他们合成的一种“新药”。

“通玄散”是清朝御医刘纯在金朝名医张元素的“天麻丸”的基础上研发的治疗眩晕病的特效药。《医学启源》记载了眩晕病属于阴虚阳亢症候群。“天麻丸”方中天麻安神潜阳,生地、元参凉血滋阴,当归、牛膝活血补血,杜种、萆Z、附子、羌活强筋壮骨。但天麻丸滋阴潜阳的作用很弱,对眩晕病有效,可不能防止偏瘫的出现。刘纯和医官们反复加减处方,进行浓缩,在增加药材剂量而缩小药材体积的同时,便于病人口服吸收,促进疾病迅速痊愈,预防中风发病率相对降低。

高血压疾病的根源――高血脂。长期高血脂,大量低密度脂蛋白就会越来越多的黏附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一方面阻断了血管壁上血压感应器对血液的灵敏度,其次会导致营养物质难以进入血管的细胞出现动脉硬化。清除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激活人体自我血压调节机制,才能根治高血压,才是全球医学共同追求的目标。

醋蛋液浸制降压中药,一方面提高中药药效几十倍、几百倍的同时,缓冲碱性物质对神经细胞的伤害,因醋有抑制、收敛异性蛋白的功能。另一方面,醋酸菌蛋白具有强大的血脂净化功能。它能促进高密度脂蛋白把胆固醇带进靶细胞,充分被人体利用。更能把低密度脂蛋白分解掉。再一方面,乙酸有强烈的挥发性能,能深入到细胞蛋白的内部,是中医认为醋是高效药引子的缘故。因为神经、脏器、血液不同部位的性质各有不同。血脂、胆固醇类,都属于油脂类物质。而很多中药都是水溶性成分,油水难相溶的道理众所周知。所以一般药物很难发挥作用,更别说降脂了 。而脏器的修复、免疫力的改善、神经功能的修复,则需要大量蛋白质进入细胞内部发挥作用。而一般中药所含成分因为穿透不了细胞膜外脂质层的阻挡,所以效果非常慢。而因醋酸蛋白菌的穿透力,不论脂类、醇类、酸类、酚类物质,他都能携带药物中的蛋白、有效成分进入到血脂、细胞、神经等全身每一个细微的角落发挥各自作用,治疗效果并非一般药物所能比拟。

《随息居饮食谱》记载:“醋开胃、养肝、强筋、暖骨、醒酒、消食、下气、碎邪,解鱼蟹鳞介诸毒。”《现代实用中药》醋“用于结核病之盗汗,为止汗药;又伤寒症之肠出血,为止血药。”中医自古就对醋的药用功效有了充分的认可,记载醋破血逐瘀,解毒抗菌方面有特效。治大病重病的经典药方中,它都是炮制君药的第一选择。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乙酸和多种生物菌及微量元素的混合体。

醋蛋液本身就能健体强身,对动脉硬化、脑血栓、高血压、心肌梗塞、胃下垂、肝炎、糖尿病、神经痛、风湿病等多种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再加上中药里的蛋白磷脂内有一种要素――胆碱,在血液中将脂肪和胆固醇转化成乳状液,使血液循环系统畅通,减少脂肪和胆固醇在血管壁内沉积,降低血管栓塞及心脑疾病的发生。活血化瘀作用,可扶正固本,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血脂降低也就等于基本解决了高血压的致病根源。

第2篇:中医养生范文

在当今社会,物质极其丰富,“养生”的观念越来越被老百姓所接受,尤其是中医养生,我们从《黄帝内经》里吸取古人的养生智慧,用中药、推拿、拔罐、气功等方法来调理身体。如果你想得再深一点,中医养生究竟养的是什么呢?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国养生强调顺应自然,认为人的生活起居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人体健康最重要的就是“气血”二字,《黄帝内经・素问》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我们身体的一切疾病,都是气血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小到发烧、感冒,大到肿瘤、血栓,这些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都是气血不畅、气血不足。可以说人体就是靠气血在供养着,气行血行,气滞血瘀。气血充足,运行通畅,人就会健康长寿,否则人就容易得病。只要气血和顺,人体自然不会出问题。所以我们说,养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养气血。

而养气血又分两个方面:一是补,通过睡眠、药物和食物等方法来补充足够的气血,气血充足是人体健康的基础。二是运,光把气血补足了不够,还得把它们运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否则还是徒劳无功。现在的人一味地认为,多吃有营养的东西,就等于补充了营养,身体就健康了一样。其实不是这样的,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需要进养的食物及补品自然不同。另外,自然界的风寒燥火,人的喜怒哀乐都会对气血的运行产生影响,会干扰本来正常运行的气血,使之偏离正常的轨道,从而导致脏腑得不到该有的滋润而出现病变。所以要根据自身的体质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滋补。

第3篇:中医养生范文

心,好象一国之君主,独居宫城(膻中),不仅处于五脏六腑之首位,而且思维、意识和整个精神活动也始出于心。所以《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中医认为,心与百脉贯通,主血脉,而血古营气在脉管中周流不息荣养全身,这主要是靠心气的推动,正如前贤所说:“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然而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不仅是心气的强弱,还与心血的寒温,精神活动的好坏以及身体的动与静,动脉是否硬化早衰等等有关。

中医认为,“心藏神”。血脉与神,两者是相互影响的。神和则脉畅,脉畅则神旺。因为脉系百骸肢节,网络全身,所以护心养生也得有整体观念。

1 益气养心

阴阳互济,气血互根。护气首先要护血、护津液,不可失血失津液;汗为心液,“血汗同源”。若运动和温浴太过易大汗,气随汗液流失,终必导致血行不畅。故年迈老人津液枯竭之体,尤忌淋漓之汗。

喜本为意和气畅、心情愉快、健康无恙之象,但喜之太过则可使心气受损。《内经》就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也就是说,过喜会使神气涣散,冠心病患者尤忌过喜伤神。当然,暴怒也是有碍健康的。

“久视伤血”,“伤血者,母盗子气也。”心气受损,久必成疾,高龄老人更不可久视,不可长时间地看书,看电视。

2 温阳助运

“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老人多为阳虚之体,“炉火不足”,所以不宜多吃生冷;时令更衣,则宜厚不薄,“平时要带兰分暖”,夏天也不宜露宿乘凉,慎防伤人阳气,有碍血行。

3 安神养心

心是一个喜动恶静的脏器,当以动中养神为宜。《千家诗》中有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春游作诗道。“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这是一首很好的养生诗文。“云淡风轻近午天”,是最宜人的气候;“傍花随柳过前川”,是最宜人的环境。此时此地,散步观景,则动中有静,有利于升降气机,吐故纳新,从而使心得所养,有助血行。

4 降脂通脉

运动可以增加体温,疏理气机,促进血液循环;可使血脂分解下降,延缓血管的衰老。所以,人人应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老年人可以散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操。

5 食粗益心

饮食是维持生命的能源,是健康长寿的保证,但食之不当亦会影响健康,如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害则成疾。”

中老年人最好是粗茶淡饭,即进食多含纤维少含脂肪的食物,这能使心脉通畅,可以预防高血脂症,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护心养生,还必须了解心与中医所谓的其它脏器的关系,以便知常达变。

1 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肝主疏泄,心藏神。因此,运血与藏血,精神活动与调节精神活动,必须由心与肝协作完成。

2 心与脾:脾主运化水谷而生血,心主血脉以运血,若脾失健运则血无以旺生,血不足则脉不充,而心失所养。所以,心与脾的关系很密切。

3 心与肺:肺主气,心主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行靠气的推动,气存靠血的滋养,气血才能相长。

4 心与肾:心阳赖肾阴的上奉,肾阴靠心阳的下温。心肾相交-升降相通,才能达到“互济”的目的。

第4篇:中医养生范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这是中医理论的根本立足点,其养生学说当然不能例外。所以,养生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阴阳平衡,守之则健,失此即病。把人的各个环节的阴阳交互作用、消长变化处于协调、和谐状态视为健康,“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中医学非常强调适应四时,顺乎自然的保健养生原则,正如《灵枢本神》:“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1]。人防病健身的关键就是顺应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要健康就应顺应这个规律,“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素问四气调神论》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即养生以防病,“治未病”―即预防病理体质的形成。《类经》注曰:“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己。”“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即预识病理体质的渐成并及时纠正之,在病前采取积极措施加以防范,真正达到防病于未然的境界。

2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是当代社会人类普遍存在的多发病。中医思想脱胎于道儒等诸子百家养性的思想。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保健在养生中的作用。《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怒伤肝,思伤脾。”《灵枢本神》说,:“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可见五脏的一系列病变都可由于神不内守而引起。《杂病源流犀烛》说:“太上贵养神,其次才养形。”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养心守神。不论导引、太极拳,其关键在于收心,守神而能入静,以达到“无恚嗔之心”,“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进入一种“宠辱皆忘”的恬儋境界,“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养生的根本应从“守神”做起。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积极的情绪的体验,能提高人的生活能力,增强人的精力与体力,并能驱使人去从事积极的生产活动;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会降低人的生活能力,减弱人的精力。现代医学还认为某些疾病如高血压、溃疡病及月经不调可能与情绪不良有直接的关系。3固护肾精为养生防老的关键

精在中医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来源于先天,依赖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和补充,精入藏于肾中。元气由肾精所化,神赖精养,故精盛则神旺,精衰则神忧。《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讲,上古之人所以能“春秋皆度百岁”而“今时之人不然也”,首先是由于“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故“半百而衰”。《类经》曰:“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由此可见,养生之道贵在固护肾精。这一思想也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张景岳在这方面的论述较为完整。《景岳全书虚损》曰:“年将未冠,壬水方生,保养萌芽正在此时,而无知孺子遂摇女精。”指出少年不宜。就年龄而论,青春期以前当禁,青春期当戒,壮年期当节,四十而后,阴气自半,更当节。“过度者多成劳损”的机理在于,“欲邪思又与忧患不同,而损惟在肾”,肾主藏精,“过度,肾精亏空”。强调有节,不能恣情。《景岳全书妇人规》曰:“凡饮食之类,则人脏气各有所宜,似不必过为拘执,惟酒多者为不宜。”其理由是,“酒性热,非惟乱性,且乱精,精为酒乱则湿热其半,真精其半耳。精不充实,则胎元不固,精多湿热,则他日痘疹惊风脾败之类,率已受造于此”。指出酒后入房的危害及原因。张景岳还提出“中兴”之道,也意在开源节流,维护肾气,以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4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

元代御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告诫人们,“若食爽口而忘避忌,则疾病潜生”。清代医家王孟英认为:“颐生无玄妙,节其饮食而已。意思是说养生别无玄妙之法,节制饮食就行了。张仲景是一位食疗大家,认为“人体平和,惟须好将养,勿妄服药”,食疗胜过药疗。《伤寒论》中许多方剂都有食物配伍其中,如百合鸡子黄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猪肤汤等。食物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食物、药物均有四性五味,如偏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吃苦味辛味的食品以助阳气的生发,偏阴虚体质的人则可以多吃酸甘之品以养阴。药食同源,一般食养为先,然后体质偏颇明显者,可用药调[2]。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设食疗篇,说“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阐明高明的医生能用食物治愈疾病,解人忧愁,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是最高水平的养生之术。匡调元在《体质食疗学》中首先提出了“辩顶论育”酌概念,强调每个人的饮食应按其不同体质而有所取舍。总之,不要片面追求一饱口福,不要过食、偏食、误食,要改变不合理的烹调习俗,贯彻辩质论食原则,依据体质类型,选择恰当的饮食,纠正病理体质,以达到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5勤锻炼持之以恒

《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古语曰“动则生,静则死”。可见生命在于运动。中医学对此也有精辟论述。《素问汤液醪醴》有“微动四极(四肢)”以治疗水肿的办法。华佗创五禽戏。《诸病源候论》中颇多“养生导引法”,教人以运动来养生与治病。妙卜台秘要》:“劳动关节常令通畅,寻常有力,每食后行五百步,疲倦便止。”《十臾长寿歌》中也有“饭后百步走”“安步当车走”“服劳自动手”及“太极日月走”的劝导及开展体育锻炼雨长寿经验。体育锻炼对人的身心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运动生理学研究已证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改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等的功能与结构,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5篇:中医养生范文

中医脚底养生,可以达到治病强身的目地。因为脚部特定部位与体内各脏器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脚底部存在着各脏器的反射区,某些脏器发生病变后,可以在其反射区上反映出来,按摩和刺激相应的反射区,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那么,中医是如何通过脚底养生来促进全身健康的呢?

中医脚底养生有两个特点:

其一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实行,按压搓和敲击的方法很容易掌握,费时不多。

其二是以中医的理论和诊治经验为基础,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具体方法如下:

一、敲击脚底:每天晚上临睡前用拳头敲击脚底,可以消除一天的疲劳。通过敲击给脚底以适当的刺激,促进了全身的血液循环,可使内脏功能得以增强,尽快恢复精力。正确的敲击法是以脚掌为中心,有节奏地向四周放射进行,以稍有疼痛感为度。也可以盘腿坐在床上或椅子上,把脚放在另一侧腿的膝盖上,这样比较容易敲击,每只脚分别敲100次左右,不可用力过度。

二、双脚晃动:全身血液循环不佳,就会发生内脏失调的现象,出现诸如头痛、食欲不振等亚健康征兆,简单的脚部刺激便可促进血液循环。方法是仰卧在床,先让双脚在空中晃动,然后像踏自行车一样让双脚旋转,只要持续5-6分钟,全身血液循环就会得到改善。此法还可以使腿肚和膝盖内侧的肌肉得到伸展,彻底消除腿部疲劳,冬天怕冷的人如果在就寝前实行此法,就会感到全身温暖,有助于改善睡眠。

三、赤脚行走:此法的最大优点是使脚掌心获得锻炼的机会。脚掌心是保持人体平衡的重要部位,大凡身体健康的人都具有结实的脚掌心,行走时尽可能让脚心得到刺激,也可以尝试走走卵石路。让5个脚趾不粘在一起,能够自由地分离和运动,是赤脚行走的一大优点,特别是在大趾和二趾之间留有间隙,可使步履变得轻松起来,为了增进身体健康,在家应该尽可能让双脚从鞋袜中解放出来,实行赤脚行走。

四、脚底浴光:日光浴是增进身体健康的自然疗法,让有第二心脏之称的脚底接受日光浴,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保健效果:太阳中的紫外线刺激脚底,可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使身体结实起来。凡是实行脚底日光浴的人,夏天不易中暑,一年四季不易感冒。天气晴好时,每天可以在室外让阳光直接照射脚底20-30分钟,不要隔着玻璃晒太阳,因为大部分紫外线会被玻璃所吸收。

五、脚底摩擦:不少患者向医生抱怨说,他们由于心事重重或者烦躁不安,常常躺在床上睡不着觉,辗转反侧,睁着眼睛到天亮。其实,因为脚底离心脏最远,末梢血液循环不畅时,双脚怕冷,也容易患失眠症。失眠时可以让双脚合拢起来相互摩擦,使血液循环畅通,待脚部感到温暖,便可以在短时间内酣然入睡。方法是仰卧在床上,举起双脚,然后用劲相互摩擦,如果双手也同时进行摩擦则效果更好。只要用力摩擦20次,脚部就会感到温暖,睡意也就来临了。

六、揉搓脚趾:揉搓脚趾有增强记忆力的作用。可以用手抓住双脚的大趾做圆周揉搓运动,每天揉搓几次,每次2-3分钟;也可用手做圆周运动来揉搓小趾外侧,只要在课间或睡觉前揉5分钟就行了。由于计算能力是与小脑相关的,而小趾又是小脑的反射区,故而揉搓小趾还有助于增强计算能力。

七、按压脚根:长期伏案工作或坐办公室的人容易形成驼背,纠正这种姿势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刺激脚后跟。背部之所以弯曲,是由于支持内脏重量的脊椎两侧的肌肉变得衰弱,只有刺激脊椎两侧的肌肉,才能使背部挺拔起来。脊椎两侧的肌肉通过膀胱经与脚后跟相连结,刺激脚后跟可以纠正驼背的姿势。方法是用手指强力按压脚后跟,直至感到疼痛时为止。

八、单脚站立:单脚站立可以起到锻炼脚底的作用。方法非常简单,就是采用金鸡独立的姿势,踮着脚尖站立。初时也许很不习惯,甚至可能感到非常痛苦。可以先让双脚后跟稍微离开地面一些,习惯以后再踮着双脚的脚尖站立,最后过渡到踮着一只脚的脚尖站立。单脚站立时,可先踮着右脚的脚尖站立1-2分钟,然后再踮着左脚的脚尖站立1-2分钟,反复轮流进行,踮脚时最好双手扶墙或抓紧栏杆,切记要注意安全。

九、踮脚登楼:在日常生活中,踮脚登楼是一个能使人全身得到锻炼的好时机。踮着脚尖登楼,有利于调节血压,使人精神饱满。与在平地上行走相比,登楼的运动量更大,可使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得到锻炼,腰部肌肉和腿部肌肉也得到增强,全身各项功能都有所改善。由于在整个过程中都尽可能踮着脚尖登楼,可使脚的前半部得到锻炼,与之相关联的内脏和大脑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踮脚登楼时思想要高度集中,当心因迈步不稳而摔倒。

十、脚踩网球:在椅子上,用脚转动网球,当脚部感到疲劳的时候,用网球刺激脚底,可使之得到缓解。开始转动网球时,脚底会感到相当疼痛,如果坚持一段时间后,这种疼痛感就会逐渐变为舒适感,脚部的疲劳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利于消除便秘。

第6篇:中医养生范文

中医养生绝活——颠颠脚跟就能养生

文/魏清素脚跟与人体的肾经、膀胱经以及大脑关系密切。从全息定位来看,脚跟相当于我们的大脑部位,因此,经常轻轻地颠一下脚跟,对于治疗疾病以及预防保健极有好处。

 

大家如果练过八段锦,都知道最后一招叫“背后七颠百病消”。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刺激脚跟可以保健预防疾病,还可以治病,让全身所有的病都消失。这是因为脚跟与人体的肾经、膀胱经以及大脑关系密切。脚跟的中央就有一个安眠穴,从全息定位来看,脚跟相当于我们的大脑部位,因此,每天经常轻轻地颠一下脚跟,对于治疗疾病以及预防保健极有好处。

 

每天颠脚跟可以健脑醒脑。脑力劳动者或者学习非常紧张的学生,经常感觉脑子不够用的,时间长了脑子会嗡嗡的、闷闷的,如果隔一段时间就轻轻地颠颠脚跟,可以让头脑马上充满活力,效果比按摩风池穴都明显。

 

颠脚跟还可以放松紧张的神经。缓解紧张的方法很多,比如搓手、吹口哨、散步、深呼吸等,还可以按摩头部的穴位,如风池、百会、太阳等穴位,都有效果。当然,如果能刺激一下脚跟上的大脑反射区,也有不错的效果。 

 

颠脚跟可以抗抑郁。抑郁是由于阳气不能上达以润养脑髓,导致脑部的气血循行不畅,浊阴蒙闭了清窍所致。颠脚跟能让更多的气血上达头面,边颠脚跟边深呼吸,更能快速补脑。

 

肾气虚弱、肾阳不足的人,往往有怕冷畏寒、足跟冷痛、下肢浮肿等症状,颠脚跟就可以补助肾气,促进肾气的通阳气化作用,效果明显。在寒冷的冬天里,经常颠颠脚跟,就是扶阳大法。颠脚跟可以预防和治疗中风。中风原因不外乎两条,或者是脑缺血,或者是脑出血,都是由于脑部气血淤滞导致的。刺激脚跟不但可以刺激脑部气血运行,更重要的是可以引浮阳下行,从膀胱经、肾经而下归于足底,这是一种潜阳的方法。另外,如果有中风先兆,出现面红、头晕、手足发麻、血压升高明显,就要及时地预防中风,而颠脚跟就是一个极其有效的治疗手段。从这个道理上讲,颠脚跟可以潜阳,引火下行,大凡阳气上浮、虚火上炎的疾病都能有效,比如高血压、头晕、美尼尔氏综合征、三叉神经痛等,如果是由于虚火上浮而引起的,都会有明显的效果。

 

但是要注意,颠脚跟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要用力过猛,否则易导致足跟疼痛。如果疼痛,不用担心,休息几天,用热水泡泡脚,很快就没事了。

名老中医谈养生——老年进补与长寿

文/李俊德

周柏耐,男,生于1921年,上海市人。上海市中医门诊部内科主任医师。1942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曾师从沪上名医方公溥,执业于上海徐家汇。1946年曾参加全国中医师考试,成绩合格。著有《谈谈下法的方药配伍》等论文10余篇。对老年进用补剂体验尤深,善于辨证施补,这对于滥用补剂是一种纠偏的良药。

 

进入老年,由于“五脏皆虚”,所以老年之疾,虚证居多。在治疗上“虚者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者,五味也,五味调和,则可补益精气。说明补养之法,既有药补,又有食补,而虚证主要表现为全身气血阴阳的不足,而这些虚象又多体现某些脏腑功能的衰退,一句话“精气夺则虚”。“夫人之虚,非气即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因此在治法上首先要分清“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四类。再与脏腑联系起来,辨别心、肝、脾、肺、肾五脏之虚。《难经》指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通过辨证之后,或用药治,或用食疗,或药食兼施,以达到康复延龄的目的。

 

1.补药的选择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365味中药中具有补养作用的中药达70味之多。在抗老延龄选用补药方面,历代医家对肾亏易于衰老的观点是一致的。有人初步分析了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1892种药物中,发现明确载有“耐老”,“不老”,“延年”,“增年”作用的药物共117种左右,目前比较常用的约109种,在117种中药中补益药约50种左右,占28%以上,其中补肾药有28种,健脾药13种,养心药6种,说明益肾健脾药占较大比重。在药物的复方组成方面,也有人初步分析了13部有代表性的方书,发现记载有“长生”、“耐老”、“不老”、“延寿”的方剂124首。其中温补肾阳为主的约占87首,占70.2%,其方法多采用温柔而不刚燥的温补药与滋益肾阴、填精补血的药物同用,组成温肾阳、益肾阴、填精补血之剂;以滋补肾阴为主的28首,占20.2%;以健脾益气为主的约11首。可见中药抗老龄方面的作用,重点在于补肾为主,健脾为辅。

 

2.冬令进补 人们通过长期对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的观察,得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又把人体中五脏中的“肾脏”作为冬季的主令,因为“肾为封藏而主蛰”,冬季又为收藏的季节,此时进补,可以藏而不泄。所以人们习惯于冬令进补,如服用“膏滋药”,人参、阿胶、黑白木耳、鹿茸、哈士蟆油、海狗肾、冬虫夏草、蛤蚧、牛鞭子膏和各类成药,以及各种食物进补。由于冬令进补的药品很多,有单味,有复方,可根据病情体质的不同,以及经济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服用。

第7篇:中医养生范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与养生越来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推崇。保健不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它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1]。其限定人群为亚健康人群,但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疾病患者将其作为其它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我国有着悠久的食养食疗历史和传统,包括药食同源在内的养生保健理论是中医药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与保健养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就以下几个方面议一下二者的关系。

中医药的最大潜力在改善和提高生命质量上

中医药理论体系重视整体功能的调节,维持体内外平衡,也就是说机体的内稳态以及机体和外界的协调平衡,如中医的阴阳平衡和中医治疗学中强调的因时、因地就是上述整体观和平衡观的体现。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建立了人体和外环境平衡和谐的养生理论,提出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观点,主张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提出夏宜养心,秋养肺气等四时养生保健的观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阴阳平衡和体内外的平衡,从而维持机体和各个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处于良好健康状态,并防止和战胜疾病,从而改善和提高生命质量。

食疗在中医药学和健康养生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食疗在养生保健强身健体和抗衰益寿等方面具有其独到之处,中医药学历来重视食养和食疗,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提出了食养的概念。《素问·脏气法时论》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记载的动植物中药材中,许多补益中药都是药食兼用,它们既可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原料,也可以用于养生健体的保健食品的原料,这为以中药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的研发及其产业提供了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经验[2]。

中药是我国保健食品原料的重要来源

俗话说:“药食同源”,保健养生离不开中医药。据统计,含中药原料的保健食品占所有已批准注册保健食品的60%以上,由此可见,中药在保健食品原料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并非所有中药都适宜作为保健食品的原料。为规范中药原料在保健食品中的使用和管理,卫生部于2002年2月了《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法[2002]51号)并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列为3个附件同时。其中,“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包括山药、山楂、甘草、阿胶等87种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中包括人参、女贞子、丹参、天麻等114物品;“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中包括草乌、马钱子、巴豆等59种物品。近年来,出于安全性考虑,除了上述禁用物品外,生大黄、黄芩、黄连、黄柏等中药也不允许用做保健食品的原料。此外,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禁止使用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作原料生产保健食品,人工驯养繁殖或人工栽培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也属于保健食品的禁用范畴。由此可见,保健养生离不开中医药但也不能盲目乱用中医药。

“治未病”是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中医历来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治未病”是指疾病出现之前,积极采取措施,以防止其发生。也就是说,在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通过积极干预,防止进一步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疾病。在亚健康状态,采用养生保健的方法进行调理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根据中医药理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侵犯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所以,预防疾病必须从两方面着手:①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②防止病邪的侵犯[3]。保健养生的适应对象也正是亚健康人群,其作用主要是保持和保养人体各种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处于正常的健康状态,因此,中医药治末病的基本观点与保健养生的理念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中医药产业具备文化系列创意产业特征

中医药的个性化医疗保健和养生康复服务的特色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保健不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它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目前,国内外一般把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那些从个体的创造性、个体技艺和才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其别强调基于个人灵感、理念、技艺的创造力,并把个人看作具有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特质来思考,创意产业的上述特点与中医药的医学理念不谋而合,中医的每1次望、闻、问、切和辩证施治都可以看作是一次创意,这也体现了中医药的独具特色。

第8篇:中医养生范文

关键词:四季养生 饮食养生 情志养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重视寻找益寿延年等养生之道。世界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不同,其养生之道也不相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渊流长,千百年来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本文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医养生之道。

一四季养生

春季养肝

《黄帝内经》上说:"春三月,此谓发陈。"意思是说,春季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这个季节人们应该晚睡早起,衣着宽松,适当的散步,使精神轻松愉快,保持体内的生机。不要过分劳累或发脾气。

因为春季人体新陈代谢与肝脏关系极大。中医认为,春季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容易流鼻血。

养肝的基本点可以概括为: 保持思想的清静。不要过分计较钱财,不追求虚名,减少人际关系中不愉快的纷争。尽量避免七情过于激动而影响思想清静。

夏季养心

夏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情绪应该保持愉快,不要发怒,要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损心伤气。

《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中医认为"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表现出来就是人的情志活动,而人的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但统一在心,为心神所统师,因此,心的思维之神对情志之神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心情致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只有在心神先伤或心神活动失调,各脏之志无所统制和协调的情况下,才能分别伤害五脏。

秋季养肺

《黄帝内经》上讲:"秋三月,此谓容平。"意思是万物在秋季成熟,自然景象平定收敛。秋季由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的阳气随之内收,因此,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内存的阳气,凡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养生都不能离开"秋收"这一原则。

《黄帝内经》认为,肺与秋季相应,肺与秋气相通,肺旺于秋,秋天肺的气血最充沛,功能最旺盛。秋季天气寒热多变,寒凉之气及秋燥之气极易伤肺,发生感冒、咳嗽等证,所以秋季养生,重在养肺。

秋季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的作息应该是早起早睡,以保持神志的安宁,来减缓秋季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早睡,可以避免秋天晚上凉气伤肺;早起,可以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之太过。

冬季养肾

冬三月,从立冬到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这个季节人们应当注意保护阳气,养精蓄锐,做到早睡晚起,等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

《黄帝内经》指出:"逆冬令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此处的少阴指肾。中医的肾不同于西医,指的是肾的整个功能系统。肾主藏精,是人体阴阳的根本,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应于冬时。中医认为,人体的能量合热量来源于肾,肾的机能旺盛,生命力也旺盛,肾机能衰弱,生命力也衰弱。在冬天,如果能使肾保持正常的封藏生理功能,就可以适应严冬季节的气候变化,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二、饮食养生

中国古代名医扁鹊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也就是说天下之大,只有食物才是我们每天必需的,而药只能用来救急之需,正所谓的"民以食为天"。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亦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都表明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调配好食物且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但可以补益精气,延年益寿,还能祛除疾病,正所谓的"药补不如食补"。

然而,现代人却不同,片面地食物的色、香、味,偏食、滥食或暴饮暴食的现象普遍存在,生活规律反常,晚上当白天,白天又当黑夜,可谓是逆天而行。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云:"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三情志养生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将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式列为致病内因。但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

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中医科学理论认为,"千般难,不越三条"(《金匮要略方论》),即六、七情、饮食劳伤。六,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毒侵入人体而引发的疾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所伤所引起的疾病;饮食劳伤,是指饮食不节,起居不慎等引起的病变。

第9篇:中医养生范文

随着季节的转换,很多人会出现一些身体的不适反应,而适宜的养生措施可增强体质,抵御疾病。

心理宜清静 中医认为,入秋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容易产生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所以,秋季养生要调摄精神,保持神志安宁,心平气和,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从而使人心情愉快。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切忌脾气火暴,因躁能生热,要防止心火内生,心静自然凉。此外,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能够让人胸襟开阔,使人心情愉悦。

除秋燥养肺阴 燥是秋季的主气,这个时节的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我国自古有燥令伤肺之说,入秋以后气候日渐干燥,会使人的皮肤和口角干裂、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声音嘶哑、毛发脱落、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燥症,俗称“秋燥症”。秋燥不仅使人感觉不舒服,而且还会诱发许多感染性疾病,如感冒、疖肿、鼻炎等。这时如果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导致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忽冷忽热的刺激,抵抗力减弱,给病原微生物提供可乘之机,极易使人伤风感冒,还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患有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的病人,此时症状也往往加重。

所以,秋天要特别关心肺,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生梨、甘蔗、荸荠、柚、枇杷等,都有很好的养阴润肺功效,也可选用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粥、雪梨川贝冰糖羹等,它们都具有良好的滋阴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

健脾胃,饮食宜清淡 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是脾胃病高发季节,特别是有溃疡的患者更易复发。所以,患有慢性胃炎或者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炎夏和初秋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多食熟软开胃易消化之物,勿进油腻食物。清淡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多吃新鲜蔬菜瓜果,既可满足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冷饮要适度,不可偏嗜寒凉之品,否则会伤阳而损身。还可吃些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抑制、杀灭病菌,预防肠道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