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粮食危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关系到能否真正发挥监督和评价的作用,关系到审计自身形象,关系到能否维持自身发展,也关乎审计工作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当前审计工作存在着质量意识不强,审计成果得不到充分利用等问题。当前在合同审计、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领域也不乏有由于审计工作质量问题而引发的纠纷事件。所以当前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要高度重视审计工作质量问题,要增强质量的紧迫感、责任感、危机感。
要切实提升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加强以下几个环节的管理:
一、审计项目安排环节
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计划性。每年年初,审计部门都要围绕所在单位的中心工作,本着“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事先确定一定数量的审计项目。审计项目安排的风险是审计风险的源头。如果项目安排的不够得体,考虑不够充分,就会给审计风险埋下伏笔,从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要化解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在审计项目安排环节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在项目选题上一定要围绕所在单位的中心工作,选准领导重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只有把题目选准了,领导才会重视,才会支持,群众才会关注。这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前提。
2、安排选择审计项目时,一定要考虑审计自身能力,切忌贪大求多。切忌贪大,就是要充分考虑审计人员的精力、知识结构,不要安排那些范围太广、针对性不强的项目。有些项目需要“上审下”的,同级审会产生较强阻力,或不属于本级审计管辖范围的应回避。切忌求多,就是要求在安排项目时要本着“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自身的力量安排适量的项目。否则就会为了完成项目而匆匆应付,顾不上工作质量,致使结果产生不了任何影响,达不到任何审计效果。避免贪大求多就是为了使审计出“精品”,出成效,造影响,求效果。
3、在安排审计项目时要进行充分地审前调查。在安排项目选题时,一是一定要了解领导是否重视,群众是否关心;二是在选项时就要着手考虑审计方案,确定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切实提高项目的可操作性。也就是所说的不打无准备之帐,不打无把握之仗。
二、积极稳妥地推行审计公开制度
审计公开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审前公示(公告)环节,二是审计结果公开环节。积极,就是在态度上、在做法上要大胆尝试和推广;稳妥,就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保持谨慎地态度,要考虑公开的方式、方法、范围和程度,要注意公开的审批程序。
审前公示就是在审计工作实施前,把审计的时间、范围、内容、审计人员等在显著位置予以公告,让公众知道。实行审前公示,使审计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实现“阳光作业”,促使审计人员加强纪律观念、责任观念。实行审前公示,由于群众的参与,可以拓宽获取审计信息的渠道,变“专业审计”为“全员审计”,从而从另一个方面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结果公开是促进审计工作质量提高的另一个有力手段。即把审计查出的问题、审计建议和处理意见,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把审计结果置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公众对审计工作是否公平公正,是否客观,处理是否合法合规,使审计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让公众评价审计,无形中给审计人员以压力,促使审计人员增强责任感和质量意识。同时由于审计结果的公开,也有利于提高审计的威慑力,有利于监督作用的发挥,有利于问题的纠正。
在实行审计公开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稳妥的原则。在积极实行的同时,要注意完善制度,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注意程序。因为审计公开是一把“双韧剑”,用的不当就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审计风险。
三、大力推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
当前,审计人员普遍存在这样的心态:审计是专门监督和评价别人的,没有人来监督我,过于认真,查出问题,于己并没有好处,还可能失去既得利益。这是审计工作得不到提高的思想跟源,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主观因素。所谓审计责任追究,就是当审计人员所负责的审计事项,按一般理解正常审计应该能够发现的问题,由于责任心不强而没有发现,或者由于发现了问题但由于害怕得罪人或由于收受不正当利益而不予披露,或发生其他重大审计失误的时候,而给予审计当事人的纪律或行政处分甚至法律制裁。
实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有利于审计人员增强责任感、危机感,树立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从而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实行审计责任追究,首先要从完善制度入手。要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工作底稿三级复核制。要制定具体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给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予以量化。要明确被追究对象和责任追究主体。一般性的追究由审计机构本身负责实施,重大责任追究由纪委或司法机关追究。
本着“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的同时,要实行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制度,要鼓励审计人员出“精品”。对于那些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审计结果被充分利用的优秀项目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四、关于审计报告环节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产品”,审计工作的好坏都会体现在审计报告之中。审计结果能否被采纳和利用也取决于审计报告的质量。
审计现场工作结束后,主审人应根据查出的问题做出初步意见,交审计小组讨论,再由主审人根据讨论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汇总整理,并充分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交换看法,然后作出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尽管审计报告的内容是由审计实施过程中搜集的审计证据所决定的,但由于上报的、对外公布的、领导所阅的只能是审计报告而不可能是审计形成的全部资料,所以审计报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最重要的环节。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审计报告是由主审人起草撰写的,但不能看做是审计组长一个人的事情。起草前和起草后都应该充分听取小组全体成员的意见并交审计机构负责人审定。
2、审计报告要切忌冗长,面面俱到。要抓住关键问题,抓住有影响的,能决定性质的问题。报告中所列出的问题要有足够的审计证据予以佐证,以免引起纠纷。
中广网南昌1月2日消息(记者蔡福津)江西井冈山大学两位教师因为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发表70篇造假论文,日前被井冈山大学开除公职和党籍。
去年12月19日,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官方网站称,来自中国“井冈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该杂志上的70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并决定撤销这些论文。《晶体学报》认为这70篇论文涉嫌伪造数据,这些研究“是不可能从这些数据中产生的操作”的“学术欺骗”。
“井冈山大学”的相关研究人员已经承认事实并同意撤销论文。据了解,参与造假的两位教师分别是井冈山大学的教师刘涛和钟华。井冈山大学有关负责人士表示,近3年来这两位教师因数量过大,曾经引起部分同事和该校科研处的怀疑,但学校没有深查和追究。井冈山大学认为,钟华和刘涛两位教师是通过《晶体学报》网上公布的联系方式进行投稿,属个人行为。 论文造假事件暴露后, 井冈山大学学术委员会经调查认定,钟华、刘涛两位教师的行为分别属于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列举的学术不端行为类型,影响特别恶劣。为此,井冈山大学决定,撤销钟华、刘涛的造假学术成果,追回所有造假论文的全部奖励3.2万元;撤销钟华、刘涛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撤销钟华、刘涛的高等学校讲师专业技术资格;撤销钟华于2009年12月15日获得的高等学校副教授专业技术资格;开除钟华、刘涛的公职;开除钟华党籍。
论文摘要:英国科学家约翰·贝丁顿于 3 月 18 日在英国《卫报》发表文章称,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将导致食品、水和能源短缺,进而引发大规模移民、公共骚乱和国际冲突。如果未来数年内没有充分准备的话,到 2030 年,世界将面临“完美风暴”,出现大的动荡。为了评价和印证约翰·贝丁顿的预言我们建立数学模型进行了对预言的评价,这对人们有警示和教育的现实意义。
对于人口的增长问题,我们分别用logsitic阻滞增长模型和灰色系统模型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得出的结论与约翰·贝丁的预测符合较好,得出 ,2020年世界人口预测将达到80.86亿。由一些有效数据,建立合理的灰色系统模型对未来的2030年粮食储存量进行推算,得出2030年的粮食储存量,从而论证了约翰.贝丁顿提出的观点是科学的。能源问题我们建立了灰色系统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出是。
得出个个子模型关系后再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得出最终的贡献率,个个变量因子对于结果的贡献率。然后用BP神经网络综合分析了完美风暴。
在2030年,资源和粮食都同时短缺,也就是说按现在这个程度发展在2030年将发生食品、水和能源短缺,如果未来数年内没有充分准备的话,到 2030 年,世界将面临“完美风暴”,出现大的动荡。人口的持续增长将会在未来 20 年里引发对食品、水和能源的大量需求,与此同时,各国政府还必须应对气候变化。所有这一切都将同时到来。据贝丁顿教授说,再过 20 多年,全球人口将增加到大约 83 亿。仅此一点,就意味着全球资源需求将在未来变得更大。贝丁顿博士警告说,资源短缺压力将急剧增加,气候变化将使问题恶化。目前,全球的粮食储存量太小,只有年消费量的 14%,一旦发生干旱或者洪灾,粮食就会严重短缺。他说:“我们的粮食储备是 50 年来最低的,到 2030 年,我们对粮食的需求会增加 50%,同时,我们对能源的需求也会增加 50%,淡水的需求会增加 30%。”我们的创新之处在于:一.利用灰色系统进行了对世界人口的预测。二.利用主成份分析法给出了个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三. 运用BP神经网络进行了对于完美风暴的预测。
一.问题的重述
贝丁顿说,人口的持续增长将会在未来 20 年里引发对食品、水和能源的大量需求,与此同时,各国政府还必须应对气候变化。所有这一切都将同时到来。据贝丁顿教授说,再过 20 多年,全球人口将增加到大约 83 亿。仅此一点,就意味着全球资源需求将在未来变得更大。贝丁顿博士警告说,资源短缺压力将急剧增加,气候变化将使问题恶化。目前,全球的粮食储存量太小,只有年消费量的 14%,一旦发生干旱或者洪灾,粮食就会严重短缺。他说:“我们的粮食储备是 50 年来最低的,到 2030 年,我们对粮食的需求会增加 50%,同时,我们对能源的需求也会增加 50%,淡水的需求会增加 30%。”
21世纪是人类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我们引领世界的辉煌时期。 近几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繁荣。同时亦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力,引起了全球各种问题出现了突出的矛盾,成为社会最严重的挑战。正如英国科学家约翰.贝丁顿于3月18日所说,由于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将导致食品、水和能源短缺,从而引发大规模移民、公共骚乱和国际冲突,最终在2003年造成“完美风暴”的发生。并且,约翰.贝丁顿也提出,我们的粮食储备是50年来最低的,到2030年,我们对粮食的需求会增加50%,同时,我们对能源的需求也会增加50%,淡水的需求会增加30%,问题由此而生,约翰.贝丁顿提出的观点是否科学,我们有必要根据资料对此观点进行验证。我们以人口与粮食的关系为重点进行论述,假如,到2030年,我们对粮食的需求会增加50%。则在人口随着年份的增加而按照阻滞增长模型进行增长,同时在每年粮食总量不变下,粮食贮存量的变化和粮食消费量的变化建立三者的关系。
二.问题的分析
2.1对问题背景的分析
如今,由于气候的变化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食品、水和能源的短缺,并且人类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恶劣,如果长此以往,战乱与国际冲突,将随时可能爆发,人类的生存面临这巨大的挑战。所以,对现在人类生活环境状况的评估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同时对于人口增长、能源、粮食和淡水的需求预测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只有做好了,预测分析工作,才能够对未来的发展趋势由很好的了解,对与制定补救措施具有很大的帮助。
2.2对约翰· 贝丁顿观点的论证分析
对于文中约翰· 贝丁顿所提到的,人口、能源、粮食和淡水需求量到2030年会发生重大变化。为了来论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首先就是搜集相关的数据,然后利用相关的模型对上述四个因子分别进行预测。通过模型所得到的预测值来判定约翰· 贝丁顿观点的正确性。
2.3对人口、能源、粮食、淡水之间关系的分析
研究人口、能源、粮食、淡水之间关系的意义在于对运用于人类生存危机状况量化处理的模糊综合估计方法中权值矩阵的确定起到关键作用,所以,通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可以求出四者之间的相关性,并且通过相关性可以构建四者之间的函数关系。
2.4对“完美风暴”危机预测模型的分析
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状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具体数值来表示。那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使这种危机的状况能够被量化,于是我们选择用风险度来描述风险和时间的关系。
在得到每一年的危机状况的估计量化值(模型中我们称为危险评判参数)后,我们可以通过构建世界人口、能源、粮食和淡水需求量这四个因子与所求得的量化值之间的关系,于是利用BP神经网络来构建两者之间的输入输出关系,并且通过BP神经网络的网络训练模拟功能,可以预测出2030年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状况,以此进行判断“完美风暴”发生的可能性。
三.模型的建立以及求解
I.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完美风暴一.世界人口增长的预测
3.1 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预测世界人口
3.1.1模型的准备
表3.1.1 世界人口随时间变化
1970至2006年世界人口统计(单位:万人)
图3.1.1世界人口随时间变化
用EXCEL可以画出以上图形,虽然看起来是线性的,是由于纵坐标取值比较大的缘故,实际上并非是线性的,并且是符合logistic阻滞增长增长模型的。
表3.1.1b近几年世界总人口情况
3.1.2模型的假设
(1)世界人口的增长符合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可以用此模型求解.
3.1.3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的建立以及求解
于是有:
(1)
对 的一个最简单的假定是,设 为 的线性函数,即
(2)
设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当时人口不再增长,即增长率,代入(2-2)式得,于是(2-2)式为
(3)
将(2-3)代入方程(2-1)得:
(4)
解方程(2-4)可得:
(5)
3.1.3模型的求解
为了对以后一定时期内的世界人口数做出预测,我们首先从世界银行数据库上查到世界人口从1990年到2007年部分年份总人口的数据
(1)将1990年看成初始时刻即 ,则1991为 ,以次类推,以2007年为t=7作为终时刻。用函数(5)对表3.1.1中的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运用Matlab编程得到相关的参数 ,可以算出可决系数(可决系数是判别曲线拟合效果的一个指标):
可以算出可决系数 得世界部分年份人口变化趋势的另一拟合曲线:
(2-7)
进行预测得(单位:千万):
X(20)=80.86
表3.1.3 各年份世界总人口用不同拟合曲线预测数(单位:亿)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2020年总人口就已经超过了80.86亿,比较接近的预测。
3.1.4型的误差检验
在估计阻滞增长模型的参数时没有用到2000年的实际数据,是为了用它做模型检验。我们用模型计算的2007年世界人口总数与已知的实际数据相比较,来检验模型是否合适。
经计算,误差仅为0.0186%,故可以认为该模型的精度是很高的。
其中算法及程序见附录
3.2 灰色系统模型预测世界人口
灰色系统理论的微分方程为GM模型,GM(1,1)表示1阶,1个变量的微分方程模型.
记原始数据序列\* MERGEFORMAT 如下:
\* MERGEFORMAT
它的时间响应序列为:
\* MERGEFORMAT
其中, \* MERGEFORMAT
即: \* MERGEFORMAT
因此通过计算得:表3 \* MERGEFORMAT 的值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53.84
108.04
163.1
219.17
276.19
333.9
392.3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451.56
511.38
572.05
633.42
695.57
758.71
822.67
然后计算\* MERGEFORMAT 的紧邻均值生成序列\*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其中,\* MERGEFORMAT
计算得到:表4 \* MERGEFORMAT 的值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53.84
80.94
135.57
191.135
247.68
305.045
363.1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421.93
481.47
541.715
602.735
664.495
727.14
790.69
我们称方程 \* MERGEFORMAT 为灰色GM(1,1)模型,其中\* MERGEFORMAT 是需要通过建模求解的参数,若 \* MERGEFORMAT 为参数数列,且\* MERGEFORMAT
其中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则求微分方程\* MERGEFORMAT 的最小二乘估计系数列,满足
\* MERGEFORMAT
称 \* MERGEFORMAT\* MERGEFORMAT 为灰微分方程,\* MERGEFORMAT 的白化方程,也叫影子方程.
因此,根据上述所说则有
1.白化方程\* MERGEFORMAT 的解或称时间响应函数为 \* MERGEFORMAT
2.GM(1,1)灰微分方程\* MERGEFORMAT 的时间响应序列为 \* MERGEFORMAT
3.取\* MERGEFORMAT ,则 \* MERGEFORMAT
4.还原值
\* MERGEFORMAT
根据方程对参数的\* MERGEFORMAT 作最小二乘估计,得
\* MERGEFORMAT
(21)
设 \* MERGEFORMAT
由于 \* MERGEFORMAT ,可得GM(1,1)模型的白化方程为
\* MERGEFORMAT
(22)
它的时间响应式为
\* MERGEFORMAT
由此得模拟序列
\* MERGEFORMAT
相应的值为:\* MERGEFORMAT 的值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53.84
54.52
55.25
56.00
56.75
57.51
58.28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59.07
59.86
60.66
61.48
62.30
63.14
63.99
灰色系统模型的检验
定义1.设原始序列
\* MERGEFORMAT
相应的模型模拟序列为:
\* MERGEFORMAT
残差序列:
\* MERGEFORMAT
相对误差序列:
\* MERGEFORMAT
1.对于\* MERGEFORMAT ,称\* MERGEFORMAT 为k点模拟相对误差,称\* MERGEFORMAT 为滤波相对误差,称\* MERGEFORMAT 为平均模拟相对误差;
2.称 \* MERGEFORMAT 为平均相对精度,\* MERGEFORMAT 为滤波精度;
3.给定\* MERGEFORMAT ,当 \* MERGEFORMAT 成立时,称模型为残差合格模型.
定义2 设\* MERGEFORMAT 为原始序列,\* MERGEFORMAT 为相应的模拟误差序列, \* MERGEFORMAT 的绝对关联度,若对于给定的\* MERGEFORMAT ,则称模型为关联合格模型.
定义3 设\* MERGEFORMAT 为原始序列,\* MERGEFORMAT 为相应的模拟误差序列,\* MERGEFORMAT 为残差序列.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1.称\* MERGEFORMAT 为均方差比值;对于给定的\* MERGEFORMAT ,当\* MERGEFORMAT 时,称模型为均方差比合格模型.
2.称\* MERGEFORMAT 为小误差概率,对于给定的\* MERGEFORMAT ,当\* MERGEFORMAT 时,称模型为小概率模型合格模型.
表3.2.1精度检验登记参照表
由已知数据我们算出的结果为
表 3.2.2残差序列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0.32
-0.19
0.07
0.27
0.20
0.12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0.09
-0.04
0.07
-0.11
-0.15
-0.03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计算得平均相对误差: \* MERGEFORMAT
模拟误差:\* MERGEFORMAT .精度为一级
计算\* MERGEFORMAT 与\* MERGEFORMAT 的灰色关联度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精度为一级
计算均方差比
\* MERGEFORM 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所以,由\* MERGEFORMAT 均方差比值为一级计算小误差概率
作者:周学新
化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生活离不开化学,遍观周围,几乎每件事物都与化学有关。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自有人类以来就开始了对化学的探索,因为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化学的需求。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国著名滑雪前辈杨石先生说:“农、轻、重、吃、穿、用,样样都离不开化学。”没有化学创造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人类的现代生活。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可以从人与化学的关系去探讨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化学作为一门庞大的知识体系,能用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满足社的需要,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它的成就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生存,而人的生存离不开化学。社会的一切发展,生命是基础。一切生命的起源离不开化学变化,一切生命的延续同样离不开化学变化。恩格斯说:“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没有化学的变化,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更不会有人类。是化学创造了人类,创造了美丽的地球。
就化学对人类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来说,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首先,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用到化学制品。 “民以食为天”,我们吃的粮食离不开化肥、农药这些化学制品。1909年哈伯发明的合成氨技术使世界粮食翻倍,如果没有他发明的这个化学技术,那么世界上就有一半的人得不到温饱,那么世界上就多了一半的人的生命面临危机了。加工制造色香味俱佳的食品就更离不开各种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防腐剂、香料、味精、色素等等,多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化学分离方法制成的。 如果没有合成纤维的化学技术,那世界上大多数人就要挨冻了,因为有限的天然纤维根本就不够用。我国1995年的化学纤维产量为330万吨,其中90%是合成纤维。 何况纯棉纯毛等天然纤维也是棉花、羊毛经化学处理制成的。再有就是合成橡胶,少了合成橡胶,世界上60亿人口又有多少亿人要穿草鞋过冬啊?合成染料更使世界多了一道多彩缤纷的亮丽风景线。所谓“丰衣足食”,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没有了化学,就没了保证。
论文关键词:国家重量级战略区域,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民营经济发展
由于东北区域在历史上曾为全国奠定工业基础,支付国家改革开放成本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过透支性贡献,基于东北区域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战略地位,应当致力于把东北打造成国家重量级的新型战略区域。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以利于发挥民营经济在活跃市场、创造财富、增进就业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这不仅是面向21世纪中期促进国内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升级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发展对东北区域开发意义重大,必须全面落实国家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特别是要注重利用好国家正在着手制定新非公36条实施细则的有利时机,促进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应当看到,东北区域由于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民营经济发展至今相对滞后,而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金融危机后遗症显现,致使民营经济发展面临更大考验。在这种形势下,东北作为国家重量级战略区域,必须从战略高度审视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毕业论文提纲,本文对此从学与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加以探讨。
一 东北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透视
在国家“十二五”开局之际,东北区域要审时度势,由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共同担当起振兴东北的历史重任,以利于适应东北亚区域合作战略升级、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进程。
1.构建东北亚区域合作引擎的战略需要
2011年9月6日,第七届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在长春举行,会议围绕东北亚区域能源资源合作、大图们江区域投资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等议题展开了热议,可谓盛况空前。首届东北亚博览会于2005年举办,在随后的历届展会规模越来越大,辐射面也越来越广,东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联系越来越密切(表一)。本届博览会成果丰硕,共吸引来自104个国家的客商5万多人,引进外资18.8亿美元(表二)。其中,新能源开发合作对接会成功签约20个项目,总金额达197亿元。加之日前俄罗斯联邦总理普京来华访问所取得的诸多成果,预示着中俄经贸战略合作即将为东北亚经济发展掀开新的宏伟篇章。目前,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美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中俄两国地理上相邻,管道运输方便,能够实现深度与广度合作,对于双方能源安全都大有裨益。与此同时,俄罗斯东进战略难免与美国的“重回亚洲”战略发生碰撞,而美、日等国又希冀于深化合作遏制我国崛起,可见中俄两国全面强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尤为必要。
而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来说,中国务实地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也是推动东北地区成为东北亚区域合作引擎的战略要求。《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的签署与实施,体现了中俄两国共同的国际战略眼光,能够拉动东北亚各国在绥芬河综合保税区、长吉图开发开放中获得无限商机:黑龙江省绥芬河综合保税区作为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目前已成为东北亚新的投资热土,既能够打通中、俄、日、韩之间的陆海联运大通道,也有利于东北亚各国在技术、人才、资源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国务院2009年11月对《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批复和推进,标志着图们江区域开发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长吉图地区作为我国面向东北亚的重要门户,预计到2020年对外开放水平能够实现重大突破,将成为我国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家发改委公布《2010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进展情况和2011年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45项具体工作,标志着东北区域开放已经进入了“深耕细作”阶段。目前,东北民营经济正在积极参与到东北亚区域合作之中,其势头应当得到各个层面的大力支撑。毫无疑问毕业论文提纲,民营经济全方位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对于推动东北区域成为东北亚经济合作引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表一 2005~2011年历届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规模对比
第一届
(2005年)
第二届
(2006年)
第三届
(2007年)
第四届
(2008年)
第五届
(2009年)
第六届
(2010年)
第七届
(2011年)
参展参会客商人数(万人)
3
4
5
5
5
5
5
世界500强企业(家)
53
71
81
62
80
110
101
对外贸易成交额(亿美元)
2.92
3.84
4.1
4.75
5.2
5.85
6.65
签订投资项目数量(项)
163
256
169
171
252
267
305
投资合同金额(亿元)
367.9
600.9
719
1060
1711
论文摘要: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火车头的作用。然而2007年美国经济的表现不尽人意,次贷危机的爆发更是雪上加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渐明显,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与之相伴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如何应对这种挑战,趋利避害是摆在中国金融界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那么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呢?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发展转变。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等问题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风波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就可以过去的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债券;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资银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像刚刚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到现在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转贴于
二、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保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就目前形势看,次贷危机对中国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定。但受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居高不下。央行对此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7年3月起连续6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以期降低通货膨胀率。2008年中国应该继续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在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之间寻找平衡。
[关键词] 国有农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构建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State-owned farms have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China. However, many state farms are in the red now. As a result, strengthen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warning systems for the financial crisis is important to the farms. Factors caus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include natural disasters, policy environment, market pri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industry characters. Other factors are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human resources. A financial crisis of state farms could be prevented by building a scientific warning system, including subsystems for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qualitative analysis, routine observation, warning, and responding strategy.
Key words: state-owned farms, financial crisis, warning system, establishment
国有农场是由国家投资兴办的,主要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国家所有的农业经济组织,采用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装备,在“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构建国有农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对推动国有农场发展,彻底解决“三农问题”至关重要。
一、研究意义
目前,国外有关财务预警问题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总体来看,国外的财务危机预警研究起步相对早,在技术、方法和理论方面比较成熟。但我国对财务危机预警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很多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特别是针对特定行业的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更少,大部分还是定性的描述。
从微观看,构建国有农场的财务危机预警可以通过农场财务状况的监测、识别,诊断和改进,化解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减少或者避免危机导致的损失,同时为农业部农垦局、直属垦区管理局及其下属国有农场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可以帮助与农场相关的债权人提前做出决策,对债权采取保全措施并制约企业不良经营活动,减少债权人的损失。
从宏观看,通过构建国有农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可以减少或避免农场出现财务危机;可以指导农垦改革,促进农垦事业的发展,使其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善法人治理结构,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运行;也能够改善政府和直属垦区管理局对资源的宏观配置,减少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农场各方面事业和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二、国有农场存在的财务危机问题及原因分析
财务危机是经济不景气、行业进入衰退期以及管理不善导致的结果。对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有农场来说,自然灾害是导致其发生财务危机不容忽视的重要外部因素,而且该因素在农场财务危机成因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从农场的现实情况出发,造成其财务危机的外部原因主要包括了自然灾害、政策环境、农产品市场价格与行业特性四个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都是客观存在、企业无法控制的。从企业自身来看,还存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财务管理方面、人才方面等内在原因。
近年来,国有农场不断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机制,完善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加快构建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但我们必须看到,国有农场财务管理也存在着风险,其中经营性负债是最主要因素:一是国有农场是在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经营利益的背景下,主要是为完成国家的商品粮基地政治任务和粮食安全角度建立起来,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年代,不会有效益可言。二是国有农场主要是为了担负起国家粮食等战略物资供给的任务,产业以种植业为主,这种情况就造成农场经济相对发展缓慢、收益低,而为了维持再生产就会产生借贷经营的情况,导致债务不断增长。三是我国在过去农业税负比较沉重,农场又承担了很多政府的任务。四是国家指定的项目和农场自身安排的项目,协调和落实存在很多困难,一些项目仓促开工,经营不善又导致难以为继,也形成了一部分的经营性负债。
三、构建国有农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国有农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由信息收集与处理子系统、定性分析子系统、日常监测子系统、报警子系统和排警对策子系统等五部分构成。
(一)信息搜集与处理子系统
信息搜集工作是其他各项财务危机预警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在对所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初步筛选,甄别出有可能造成农场发展变坏和不好的因素,除掉那些不太能对农场产生影响的微小信息,最终把甄别以后的能起到作用的信息报送给相关管理机构和部门,这就是信息的传送和递发。信息的传送和递发应该是从地到天,在传送的进程里要对信息进行初步的整理,综合的处置和系统总结,在对初始信息形成整理和总结时务必要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性,信息操作的科学性,信息出处的准确性。这些针对信息的工作务必细致认真,详细科学,为接下来的财务危机分析、预测、评价、预报、控制等提供坚强的保障和支持。与此同一时刻,经过最初始的选择和挑选的准备采纳的预警信息,它的应用非常值得,效果也会明显提高,从而使预警分析者更能够和轻松的分别分析要研究问题的发展方向和着重点,能够更加针对方向和重点进行展开预警的动作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预警的使用效率和成果。
(二)定性分析子系统
从生产、经营、销售和财务四个方面来分析国有农场财务危机不同阶段的警兆。其中,生产方面主要表现在:第一,设备投入与产出不相匹配;第二,存货超标准异常变动;第三,主营业务萎缩,支付能力下降。经营管理方面主要表现在:第一,资源配置不当,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生产成本大量增加;第二,市场竞争力不断减弱;第三,农场人事问题上出现重大变更;第四,农场内部社会出现不稳定因素;第五,关联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发生异动。销售方面主要表现在:第一,销售额下跌,或销售额上升而利润下跌;第二,平均收账期延长。财务方面主要表现在:第一,财务经营信誉持续降低,财务经营秩序混乱;第二,财务结构不合理;第三,财务预测在较长时间不准确;第四,无法按时编制财务报表。
(三)日常监测子系统
建立日常监测子系统应将重点放在监测农场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社会性职能执行以及自然灾害方面。
设计财务风险监测指标定期对农场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债务保障率、投资报酬率等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测算,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警戒范围,如果指标达到或者在指标以卜,就可预测到风险的来临,企业就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经营风险日常监测主要包括考察农场经营管理的效益情况在农场的投入产出;农场是存在设备利用率低下还是利用高,农机的反复购买还是买回来不用的哪些现象;注视农场能够拥有简易再发展的水平,农场的固定资产损失和消耗不能及时补足跟上的问题;加强对农产品销售方面检测。内部控制日常监测分为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监视和评测、内部控制制度具体运行情况的监视和评测。自然灾害的日常监测指农场应努力借用国际国内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全面的深入的应用现代遥测感知、通信通讯、计算机模仿与大信息数据处理、载人技术和核分子裂变的技术等等,构建起完备的洪灾预测预警、天气不下雨预报和大河发大水等天灾的预测预报系统,对多种天灾导致灾祸发生的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跟踪监测,尽快的发现和排查灾害出现的露头,及时做好防控工作,以减少自然灾害给农场带来的损失。社会性管理职能执行情况的日常监测指作为农垦管理局应密切关注农场各方面社会性职能的执行情况,如果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引发农场职工内部出现不满情绪,处理不得当就有可能引发突发性的危机,进而有可能导致农场生产经营受损,陷入财务困境。
(四)报警子系统
预警准则在不同情况面对不同问题时的一种评判标准和工作原则,是不是应该马上发出警报以及应该发出哪种大小高低警报。预警准则的设置标准要适度灵活,坚持有度。第一,报警内容:通过对日常监测得出的结论进行综合判断后,发现某农场财务状况处于无警、轻警、中警或重警时,均应进行报警。第二,报警时间:应以最快的时间将危机情况报出,以便争取时机,尽快处理问题,避免延误。第三,报警渠道与方式:报警可以采取越级直接反映,也可以采取逐级汇报等渠道进行。第四,报警对象:是向谁报警的问题,报警对象规定不同,可以反映出农场对财务危机的重视程度。
(五)排警对策子系统
排警对策子系统主要是针对国有农场财务危机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不同阶段提前设计一些对策措施,使农场能够根据这些措施事先做好防范工作,以解决农场面临的危机或将损害降至最低。排警对策通常只是方向和提醒,主要目标就是一旦当发生警报的时候,可以随时安排部署农场按照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和对策系统提示的方式方法和应对手段,结合农场危机的实际情况,探索和研究最佳的路径和解决办法。
总之,通过对国有农场财务危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构建了一个由信息收集与处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日常监测、报警和对策等子系统组成的适合国有农场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以此来科学的解决国有农场财务危机问题。
[参 考 文 献]
[1]余廉.企业预警管理理论[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黄辉.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0
[3]李天庚.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博士学位论文,2010
[4]杨秋林.国有农场债务成因及化解对策建议[R].农业部课题报告,2011
【关键词】扩大内需;农民收入;意义
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扩大内需,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是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抉择。扩大农村需求,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我国经济聘问较快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1.农民增收的意义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中央提出实施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那么如何能够扩内需?一个国家内需大小的主要衡量指标只能是居民消费率,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一直比较低迷,今年来甚至与国民经济即GDP的不断增长成反比。
2.农民增收的现状
2.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
2.1.1第一阶段,快速增长阶段(1979-1984年)。这一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经历了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的急剧变化,经过三年的治理整顿,我国国民经济已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宏观经济形势明显好转,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有了新发展,国家也再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农民收入出现“井喷式”增长。
2.1.2第二阶段,徘徊不前阶段(1985-1988年)。随着以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取消实行了30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除个别品种(主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品种)外,一律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相结合,也不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计划。
2.1.3第三阶段,减收停滞阶段(1989-1991年)。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生产走出低谷,粮棉油等主要产品出现恢复性增长,但在同时出现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局面。这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0. 7,有的年份还出现了负增长。农民收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退到了农村改革以前的增长水平。
2.1.4第四阶段,缓慢起落阶段(1992-1996年)。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形势逐渐好转。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这5年间农民收入实际年增长5. 6,但其间波幅较大。我国国民经济经历了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的急剧变化,经过三年的治理整顿,我国国民经济己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宏观经济形势明显好转,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有了新发展,国家也再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农民收入出现“井喷式”增长。
2.1.5第五阶段,.恢复增长阶段(1997-2005年)。这一阶段由于农业转型和体制转轨,农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伴随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显现,加上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国际市场农产品普遍低迷的共同影响,农副产品相对过剩,出售价格持续低迷,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日益严重;乡镇企业发展滑坡,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功能明显减弱,农村经济发展严重受阻,农民增收缺乏支撑,收入增长十分缓慢,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低迷的时期。
2.2农民收入低速增长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农民收入低速增长不仅直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户生产投入的增加,而且对城乡农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2.2.1农民收入增长滞缓,迫使农民紧缩消费。农民消费支出的停滞和下降,导致目前农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仍然较低,生活消费仍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
2.2.2农民收入增速减缓,直接影响农户的投入积极性。2005年农民人均生产费用支出比上年减少6元,将物价变动因素扣除后,实际投入量比上年下降约2个百分点。这既反映出农民生产积极性受道了影响,又反映出农民现金收入不多。
2.2.3农民收入低速增长,使一度缩小的城乡差距呈现再度扩大的趋势,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获得全面发展方面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一方面,一部分城市居民由于对日常工业用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基本饱和,而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因此产生了消费疲软现象;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民受收入水平的限制,从而导致购买能力不足,无法进入更高层次的消费状态。
2.3辩证认识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滞缓问题
对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滞缓的认识,既要看到它对农村、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认识到它是当前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但同时又必须看到,这是在我国农村、农业和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难以避免的现实经济现象,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3.制约农民增收的诸种因素分析
3.1制约农民增收的自然因素
3.1.1洪涝、暴雨等自然灾害,造成农民减收甚至绝收。
3.1.2农业生产周期长等特点,增加了农业成本,致使农民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
3.1.3闭塞、偏僻的地理环境和农业经营分散的状态,使农民生产的回报率大打折扣。一是交通不便,多村处在高寒边远山区,路途遥远,地势险要,村级通车难度大。
3.1.4自然资源的限制,使农民生产效率降低。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耕地面积比例不大,种植业可利用层面有限,并且投资边际效益递减。
3.1.5生产生活条件的低劣,加重了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
3.2制约农民增收的社会因素
3.2.1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农民增收日益受市场约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持续的发展,使我国农产品的供给总量已经能够满足需求,绝大多数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全国主要农产品的供求矛盾,已由总量矛盾为主转向以结构矛盾为主。
3.2.2农外产业发展速度放慢与城镇化进程滞后,农民非农业收入锐减。农外就业是农民进入买方市场后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家庭经营规模一直很狭小,劳动生产率低,农民只靠从事农业生产和出售初级产品是很难富起来的。
3.2.3国家的宏观收入分配政策偏差,使农民增收面临明显不利的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
3.2.4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对农民收入增长有很大影响。近几年来,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急速膨胀,自然资源消耗极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2.5农产品价格下降。受农产品供给总体过剩、品种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国家连续两年大幅调低粮食、棉花收购价格的双重影响,最近几年大部分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不少农产品价格已低于成本,导致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甚至增产越多,亏损越多。
3.2.6农业结构调整乏力,且缺少资金、技术支持。目前,绝大多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没有成规模,小农户大市场仍是我国产业的基本格局。普遍的农产品过剩,全面的农产品降价,使农户如一叶扁舟处于大海之中,惶惶然而不知所措。
4.金融危机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美国的次贷危机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深远,从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看:一是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受企业不景气、农民工提前返乡、务工报酬下降、劳动力转移等影响,增长幅度有较大回落,二是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缓慢,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和去年其本持平。
4.1农村务工富余劳动力回归,农民工资性收入下降明显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深受其害,世界经济发展面临困境,我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可避免。危机发生后,我国产品和服务出口大幅下降,很多企业运行维艰,倒闭、停产、停工现象时有发生,为此,作为我国主要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地――东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些重要城市,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所提供的就业岗位骤减,而且很多岗位的劳动报酬也大幅下降,农民工择业、就业越来越艰难,同时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正在我们这儿显现。
4.2农业面临下滑压力,农民在第一产业上获得收入存在不确定性
农业的低收益、高成本、高风险特点,是农民工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农产品、农资市场沉浮不定,农业生产所获利润空间被压缩的很小。
4.3农民增收滞后于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
一方面农民收入水平还偏低,差距在拉大、速度比较缓慢。另一方面,农民的生活支出却逐年在增加,农民生活和生产费用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低于支出增加不平衡的现象比较明显。
4.4农业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目前,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涉及到农业信贷问题,虽然相继推出了小额农业贷款,但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农村全部贷款所占比例很低,信贷资金不足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之一。
5.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及对策
5.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抓“工程型”增收。一是要增加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资机制。二是国家的投入应尽量采用直接投资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直接补贴等形式,让农民直接受益。同时,增加投入应与推进“一事一议”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形成规范的“一事一议”制度。三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中介来开展,这有利于集约利用各种资源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四是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沼气管护为重点,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新机制,延长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5.2提高农村经营管理水平
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利用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规模经营,解决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环节单打独斗现状,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探索农地入股合作利益分配新模式,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强合作社活力,让农民能够获得销售、加工等更多产业链条上的收益。
5.3稳定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价格剧烈震荡,大大增加了我国调控农产品供需平衡的难度。因此,要加强和改善农业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统筹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
5.4完善农业风险防御
要建立农业稳定增产增收的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业,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要设立农业重大自然灾害风险基金和损失风险保偿机制,保障涉农险保和农民的利益。扩大保险覆盖面,切实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
5.5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经营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来源。要因地制宜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打造功能多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落实财政扶持、信贷服务等优惠政策,扶持一批服务功能强、内部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铸里.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01).
[2]傅小龙,曹舒璇.农民收入问题的重新认识及对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01).
[3]钟再群.增加农民收入必须破除四大壁垒[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4]期刊论文.农民增收、内需扩大:新农村建设的持久深层动力[J].2008,(6).
[5]期刊论文.农民增收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探索良性协调的农村经济发展之路 ,河北农业科学[J].2008,12(2).
[6]谢霓泓.政府行为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
[7]增加农民收入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方面[J].2002.01.22.
[论文摘要]: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文章在肯定科学技术进步作用的前提下,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异化问题,即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异化的表现、对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不同立场和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异化的产生根源。
科学技术本来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福于人类的事业、服务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手段,然而,在一定的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可能贻害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从而使文明遭受破坏,这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异化。
一、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异化的表现
科学技术异化不仅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破坏,同时也发生在对精神文明的侵蚀。一方面,科学技术异化对物质文明的破坏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及其对自然界改造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产生的。随着二战以后工业的突飞猛进,人们像自然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和噪音越来越多,使人类赖以生存环境受到极度的污染,使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在物质文明领域,现代科学技术异化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能源危机和人口膨胀等严重问题,造成了人类物质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恶化,使人类的生活质量下降,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异化对精神文明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伴随着科技发展可能出现某些消极道德现象,造成人的心理失衡和个性扭曲。
二、对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不同观点
伴随科技进步而出现的全球问题、不同的学者对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对人类的未来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主要有“科技乐观派”和“科技悲观派”。
1. 悲观主义
科技悲观派的主要代表是罗马俱乐部。以罗马俱乐部学者及其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为代表。认为人口、资源消耗、粮食生产、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是按指数增长的,无限的增长与有限的环境(地球)构成的矛盾必然导致“增长的极限”;如果维持现在的人口增长率与资源消耗速度不变,那么,很可能会导致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发生崩溃。他们提出“零增长”,即停止增长。认为只有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社会运行的方向,向均衡的目标前进,才能摆脱危机。否则,如果人类没有意识到改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没有为这种改变做出实际的努力,仍按照“惯性”思考和生存,将加剧危机,把人类拖向灭亡。他们在预测人类社会未来状况时,对科技的作用持消极否定的态度。
2. 乐观主义
科技乐观派的主要代表是美国的康恩、托夫勒、贝尔等人。他们批评罗马俱乐部“悲观派”的观点,从所谓“乐观派”的立场出发,得出一系列同《增长的极限》相反的结论。康恩在《今后二百年》等著作中,坚决反对限制增长的办法,主张用发展新技术和保持经济不断增长的办法使当前的“失调性问题”得到控制。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认为技术的发展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甚至是决定全局的因素,他坚信科学技术能够促进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到来》这本书,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科技乐观主义认为科技决定一切,科技发展使人类社会能够和克服由于科技进步而造成的问题,他们在面临新科技挑战的时候,表现出乐观的情绪。
科技悲观主义和科技乐观主义是对科学技术的两种极端的看法。二者的不足之处恰恰在于他们对本来是正确的东西作了片面地夸大。除此之外,还有处在两个极端之间的很多不同派别和观点。
三、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异化的根源
1. 科学的应用过程中本身存在着科学异化的可能性
科学技术本身是人类活动的精神产品,如果不进入应用过程,它就永远无法实现其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功利价值,但是科学技术一旦进入应用过程,情况就很不相同了。科学技术作为人的工具,即能够以建设性的方式被利用,也能够以破坏性的方式被利用;既可以为创造性的目的服务,也可以为毁灭性的目的服务;既可以从善,也可以从恶。科学技术成果一旦同实践要素结合起来,就直接延伸了人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也能用来杀人。”[1]贝尔纳撰文说:“我们对于彻底毁灭的威胁,绝不能漠然视之”,“以裂变以及而今又以氢弹为代表的毁灭性武器,威胁着全人类。”[2]托夫勒指出:“我们的技术能力在增强,但是它所产生的副作用和潜在的公害也在不断增加。”[3]一言蔽之,科学技术到底能够给人类带来什么,关键在于掌握在什么人手里以及人们为什么和怎样利用它。有人把科学技术比作一把双刃剑,一刃对着自然界,一刃对着人类自己。正是科学技术利用的这种双重效应,为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异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2. 人们认识上的不完善为科学技术异化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科学的应用作为人类实际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长期以来,人们用以指导科学应用的认识却是极为片面和短视的,它往往过分看重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不断从自然界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的一面,片面地以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却忽略了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界的依赖以及这种索取活动受自然规律限制的一面;它往往只瞩目于科学应用能够带来的各种眼前的直接功利价值,而对科学技术应用的长远后果缺乏自觉意识;只看到本地区、本民族、本国家的局部利益,看不到全人类存在着共同的利益。正是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使得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异化不断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3. 社会制度方面的缺陷加剧了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异化
虽然科学技术本身没有阶级性,但如何应用科学技术的成果,使其服务于什么样的目的,总是与一定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的。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缺乏健全的道德监督和法律控制,滥用科技成果的行为往往不能受到应有的谴责和制裁。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科学应用过程中的科学异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最终一定能够克服各种科学技术异化现象,使被科学技术异化严重分裂了的科学技术价值体统一起来,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真、善、美的完整统一体。
参考文献
[1]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第56页,商务印书馆出版,1979,10.
[2] [英]M.戈德史密斯,A.L.马凯主编《科学的科学》,第248页,科学出版社,19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