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分离技术论文范文

分离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分离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分离技术论文

第1篇:分离技术论文范文

分离式基座检查井原理为将以往的一块预制基座钢筋砼板坐落在井筒上,井圈井座坐落在预制盖板上的传统设计方式调整为现浇钢筋砼基座及基础,井筒较以往完成面高程降低。基座采用现场浇筑,能与井周回填料紧密结合,且便于调整基座标高。钢筋砼基座与井筒之间预留100~150mm的间隙,使井基座与井筒分离,井基座承受荷载通过基座基础、砼垫层传递到土路床,使检查井井筒不受路面荷载影响,井基座与道路设置胀缝,井筒与井基座基础之间用低发泡填缝板隔开,如图1所示。

1.1操作工艺流程施工准备清除素砼垫层区域杂物C15素砼垫层浇筑第一层水稳施工清除基座基础范围内的水稳料第二层水稳施工清除基座范围内的水稳料钢筋网片制作安装基座砼浇筑第一(二)层沥青摊铺井盖及支座加固安装面层沥青摊铺。

1.2施工方法

1.2.1水稳料摊铺水稳料摊铺过程应充分考虑检查井基座垫层、基础及基座尺寸范围,根据分离式基座井剖面图尺寸四周多摊铺20~30cm,摊铺时注意压实机械设备的功率及碾压遍数、速度应满足压实度要求,同时加盖钢板注意对井口的保护及遮盖,避免摊铺料掉入井内。

1.2.2井周基层开挖在素砼垫层及基座基础位置的碎石、水稳料清除时采用风镐破除反开挖施工,基座范围采用切割机切割沥青砼清理;所施工范围内需清理干净并保证槽壁直顺,严禁采用机械开挖。

1.2.3素砼浇筑砼浇筑前应用高压空气吹出底层四周浮渣后用水冲洗、湿润,不能积水,砼应振捣密实。

1.2.4钢筋制作安装基座基础及基础均设置钢筋网,钢筋加工及骨架尺寸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基座基础钢筋骨架应采用φ12@150双向双层布置,井口位置采用16根φ14钢筋上下两层斜向布置;基座钢筋采用φ16@150单层布置,井口位置采用4根φ18沿井口环向布置,上下骨架安装应与井口位置吻合,保证保护层厚度;骨架应牢固,砼浇筑时避免踩踏。

1.2.5检查井基座及基础砼浇筑基座基础砼浇筑时先将水稳料清理干净,并湿润砼基础面,于井筒位置放低发泡填缝板隔断,避免瞬间冲击荷载对井筒的影响;基座砼浇筑前安装好基座模板框,在基座与井筒间预留间隙确保形成分离式结构;砼完成面应考虑路面的高程、纵横坡,可在砼浇筑前在井框上做好标识。砼终凝前进行人工拉毛,以便砼与沥青结合良好。砼应养护7d以上,养护期间严禁碾压破坏。

1.2.6井盖及支座加固安装井盖及支座安装前必须确保砼已养护7d以上,沥青摊铺面层时将铸铁井盖安装上去,用螺栓固定在基座上,高度调节通过橡胶垫块来完成,橡胶垫块也可增强支座的稳定性。

1.2.7沥青摊铺井盖及支座安装后即进行沥青面层摊铺,在井孔位作出标志,井筒上覆盖钢板,避免摊铺机摊铺时料渣掉入井内。

1.3其他建议(1)检查井砼垫层标号可以适当提高,把目前普遍的C15标号提高到C25或者C30钢筋砼底板基础,不落底的检查井基础与管道基础同时浇筑确保一次成形。有落底的检查井先浇筑检查井基础,然后砌筑井筒到管道基础底标高再浇筑管道基础。砼浇筑完后要有一定的养护期,使砼基础强度达1.2MPa以上;(2)提高管理及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心,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检查井周边下沉给整体工程质量带来的不良影响,完善过程考核奖罚措施,加强对作业工人的技术交底和过程监控,作业工人必须考核合格后再上岗;(3)检查井周边回填料首选碎石土、砂类土、石灰土、水稳料或C15素砼,要杜绝回填垃圾、树枝及淤泥质土等不合格填料;(4)受压实机械设备作业范围影响,检查井砌筑时井筒周边50cm范围内应配以小型机具,如蛙式打夯机、小型振动碾等保证死角及薄弱区域的压实,碾压厚度控制在15cm左右一道。虽采用分离式基座井已能大幅度地避免因井筒周边回填压实不达标而下沉的影响因素,但井筒周边必须按规范要求分层碾压;(5)井盖标高的调整在粗粒式沥青摊铺后进行,检查井井盖标高调整时应顺道路纵横向四个方向测定,以免形成单侧高出路面;(6)支座安装时,将检查井盖的铰接端平行安装在与车辆前进相反的方向,使车轮碾过铰接端到达开启端时不因铰接端翘起引起震动响声;(7)沥青面层摊铺时应设专人进行指挥以免机械设备损坏检查井座及井盖,基座砼必须养生达到设计强度后才能上机械进行碾压,对压路机碾压不到的地方采用人工打夯机夯实。

2结束语

第2篇:分离技术论文范文

网络管理已经成为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网研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网络中采用的先进技术越多,规模越大,网络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也就越复杂。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网的管理技术是分别形成的,但到后来渐趋同化,差不多具有相同的管理功能和管理原理,只是在网络管理上的具体对象上有些差异。

通常,一个网络由许多不同厂家的产品构成,要有效地管理这样一个网络系统,就要求各个网络产品提供统一的管理接口,即遵循标准的网络管理协议。这样,一个厂家的网络管理产品就能方便地管理其他厂家的产品,不同厂家的网络管理产品之间还能交换管理信息。

在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SimpleNetworkManagementProtocol)设计时,就定位在是一种易于实施的基本网络管理工具。在网管领域中,它扮演了先锋的角色,因OSI的CMIP发展缓慢同时在Internet的迅猛发展和多厂商环境下的网络管理解决方案的驱动下,而很快成为了事实上的标准。

SNMP的管理结构如图1所示。它的核心思想是在每个网络节点上存放一个管理信息库MIB(ManagementInformationBase),由节点上60(agent)负责维护,管理者通过应用层协议对这些进行轮询进而对管理信息库进行管理。SNMP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简单性。它的设计原则是尽量减少网络管理所带来的对系统资源的需求,尽量减少agent的复杂性。它的整个管理策略和体系结构的设计都体现了这一原则。

SNMP的主要优点是:

·易于实施;

·成熟的标准;

·C/S模式对资源要求较低;

·广泛适用,代价低廉。

简单性是SNMP标准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因为在大型的、多厂商产品构成的复杂网络中,管理协议的明晰是至关重要的;但同时这又是SNMP的缺陷所在——为了使协议简单易行,SNMP简化了不少功能,如:

·没有提供成批存取机制,对大块数据进行存取效率很低;

·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机制,安全性很差;

·只在TCP/IP协议上运行,不支持别的网络协议;

·没有提供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通信的机制,只适合集中式管理,而不利于进行分布式管理;

·只适于监测网络设备,不适于监测网络本身。

针对这些问题,对它的改进工作一直在进行。如1991年11月,推出了RMON(RernoteNetworkMonitor)MIB,加强SNMP对网络本身的管理能力。它使得SNMP不仅可管理网络设备,还能监测局域网和互联网上的数据流量等信息,1992年7月,针对SNMP缺乏安全性的弱点,又公布了S-SNMP(SecureSNMP)草案。到1993年初,又推出了SNMPVersion2即SNMPv2(推出了SNMPv2以后,SNMP就被称为SNMPv1)。SNM-Pv2包容了以前对SNMP的各项改进工作,并在保持了SNMP清晰性和易于实现的特点以外,吸取了CMIP的部分优点,功能更强,安全性更好,具体表现为:

·提供了验证机制,加密机制,时间同步机制等,安全性大大提高;

·提供了一次取回大量数据的能力,效率大大提高;

·增加了管理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从而支持分布式管理结构,由位于中间层次(intermediate)的管理者来分担主管理者的任务,增加了远地站点的局部自主性。

·可在多种网络协议上运行,如OSI、AppleTalk和IPX等,适用多协议网络环境(但它的缺省网络协议仍是UDP)。

·扩展了管理信息结构的很多方面。特别是对象类型的定义引入了几种新的类型。另外还规范了一种新的约定用来创建和删除管理表(managementtables)中的“行”(rows)。

·定义了两种新的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DataUnit)。Get-Bulk-Request协议数据单元允许检索大数据块(largedatablocks),不必象SNMP那样逐项(itembyitem)检索;Inform-Request协议数据单元允许在管理者之间交换陷阱(tran)信息。

CMIP协议是在OSI制订的网络管理框架中提出的网络管理协议。CMIP与SNMP一样,也是由管理者、、管理协议与管理信息库组成。

CMIP是基于面向对象的管理模型的。这个管理模型表示了封装的资源并标准化了它们所提供的接口。如图2所示了四个主要的元素:

·系统管理应用进程是在担负管理功能的设备(服务器或路由器等〕中运行的软件:

·管理信息库MIB是一组从各个接点收集来的与网络管理有关的数据;

·系统管理应用实体(systemmanagementapplicationentities)负责网络管理工作站间的管理信息的交换,以及与网络中其它接点之间的信息交换;

·层管理实体(layermanagemententities)表示在OSI体系结构设计中必要的逻辑。

CMIP模型也是基于C/S结构的。客户端是管理系统,也称管理者,发起操作并接收通知;服务器是被管系统,也称,接收管理指令,执行命令并上报事件通知。一个CMIP操作台(console)可以和一个设备建立一个会话,并用一个命令就可以下载许多不同的信息。例如,可以得到一个设备在一段特定时间内所有差错统计信息。

CMIP采用基于事件而不是基于轮询的方法来获得网络组件的相关数据。

CMIP已经得到主要厂商,包括IBM、HP及AT&T的支持。用户和厂商已经认识到CMIP在企业级网络管理领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它能够满足企业级网管对横跨多个管理域的对等相互作用(peertopeerinteractions)的要求。CMIP特别适合对要求提供集中式管理的树状系统,尤其是对电信网(telecommunicationsnetwork)的管理。这就是下面提到的电信管理网。

二、电信管理网TMN

电信管理网TMN是国际电联ITU-T借鉴0SI中有关系统管理的思想及技术,为管理电信业务而定义的结构化网络体系结构,TMN基于OSI系统管理(ITU-UX.700/ISO7498-4)的概念,并在电信领域的应用中有所发展.它使得网络管理系统与电信网在标准的体系结构下,按照标准的接口和标准的信息格式交换管理信息,从而实现网络管理功能。TMN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使管理功能与电信功能分离。网络管理者可以从有限的几个管理节点管理电信网络中分布的电信设备。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M.3010建议中指出,电信管理网的基本概念是提供一个有组织的网络结构,以取得各种类型的操作系统(OSs)之间、操作系统与电信设备之间的互连。它采用商定的具有标准协议和信息的接口进行管理信息交换的体系结构。提出TMN体系结构的目的是支撑电信网和电信业务的规划、配置、安装、操作及组织。

电信管理网TMN的目的是提供一组标准接口,使得对网络的操作、管理和维护及对网络单元的管理变得容易实现,所以,TMN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网管各部分之间的互连性的要求。集中式的管理和分布式的处理是TMN的突出特点。

ITU-T从三个方面定义了TMN的体系结构(Architecture),即功能体系结构(FunctionalArchitecture),信息体系结构(InformationArchitecture)和物理体系结构(PhysicalArchitecture)。它们分别体现在管理功能块的划分、信息交互的方式和网管的物理实现。我们按TMN的标准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对TMN系统的结构进行设计。

功能体系结构是从逻辑上描述TMN内部的功能分布。引入了一组标准的功能块(Functionalblock)和可能发生信息交换的参考点(referencepoints)。整个TMN系统即是各种功能块的组合。

信息体系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管理信息模型和管理信息交换。管理信息模型是对网络资源及其所支持的管理活动的抽象表示,网络管理功能即是在信息模型的基础上实现的。管理信息交换主要涉及到TMN的数据通信功能和消息传递功能,即各物理实体和功能实体之间的通信。

物理体系结构是为实现TMN的功能所需的各种物理实体的组织结构。TMN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具体的物理体系结构,从功能体系结构到物理体系结构存在着映射关系。物理体系结构随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在物理体系结构和功能体系结构之间有一定的映射关系。物理体系结构中的一个物理块实现了功能体系结构中的一个或多个功能块,一个接口实现了功能体系结构中的一组参考点。

仿照OSI网络分层模型,ITU-T进一步在TMN中引入了逻辑分层。如图3所示:

TMN的逻辑分层是将管理功能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映射到事务管理层BML(BusinessManagementLayer),业务管理层SML(ServiceManagementLayer),网络管理层NML(NetworkManagementLayer)和网元管理层EML(ElementManagementLayer)。再加上物理存在的网元层NEL(NetworkElementLayer),就构成了TMN的逻辑分层体系结构。从图2-6可以看到,TMN定义的五大管理功能在每一层上都存在,但各层的侧重点不同。这与各层定义的管理范围和对象有关。

三、TMN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

1.利用TMN的开发工具开发TMN的必要性

TMN的信息体系结构应用OSI系统管理的原则,引入了管理者和的概念,强调在面向事物处理的信息交换中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如前所述,TMN是高度强调标准化的网络,故基于TMN标准的产品开发,其标准规范要求严格复杂,使得TMN的实施成为一项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工作;再加上OSI系统管理专业人员的相对缺乏,因此,工具的引入有助于简化TMN的开发,提高开发效率。目前比较流行的基于TMN标准的开发平台有HPOVDM、SUNSEM、IBMTMN平台和DSET的DSG及其系列工具。这些平台可以用于开发全方位的TMN管理者和应用,大大降低TMN/Q3应用系统的编程复杂性,并且使之符合开放系统互连(OSI)网络管理标准,这些标准包括高级信息模型定义语言GDM0,OSI标准信息传输协议CMIP,以及抽象数据类型定义语言ASN.1。其中DSET的DSG及工具系列除了具备以上功能外,还具有独立于硬件平台的优点。下面将比较详细论述DSET的TMN开发工具及其在TMN开发中的作用。

2.DSET的TMN开发工具的基本组成

DSET的TMN开发工具从功能上来讲可以构成一个平台和两大工具箱。一个平台:分布式系统生成器DSG(DistributedSystemGenerator);两个工具箱:管理者工具箱和工具箱。

分布式系统生成器DSG

DSG是用于顶层TCP/IP、OSI和其它协议上构筑分布式并发系统的高级对象请求0RB。DSG将复杂的通信基础设施和面向对象技术相结合,提供构筑分布式计算的软件平台。通信基础设施支持分布式计算中通信域的通信要求。如图4所示,它提供了四种主要的服务:透明远程操作、远程过程调用和消息传递、抽象数据服务及命名服务。借助于并发的面向对象框架,一个复杂的应用可以分解成一组相互通信的并发对象worker,除了支持例如类和多重继承等重要的传统面向对象特征外,为了构筑新的worker类,DSG也支持分布式对象。在一个开放系统中,一个worker可以和其它worker进行通信,而不必去关心它们所处的物理位置。

DSG提供给用户用以开发应用的构造块(buildingblock)称为worker。一个worker可以有自己的控制线程,也可以和别的线程共享一个控制线程,每个Worker都有自己的服务访问点SAP(ServiceAccessPoint),通过SAP与其它worker通信。Worker是事件驱动的。在Worker内部,由有限状态机FSM(FiniteStateMachine〕定义各种动作及处理例程,DSG接受外部事件并分发到相应的动作处理例程进行处理。如图5所示,独占线程的此worker有三个状态,两个SAPs,并且每个SAP的消息队列中都有两个事件。DSG环境通过将这些事件送到相应的事件处理程序中来驱动worker的有限状态机。

Worker是分布式的并发对象,DSG用它来支持面向对象的特点,如:类,继承等等。Worker由workerclass定义。Worker可以根据需要由应用程序动态创建。在一个UNIX进程中可以创建的Worker个数仅受内存的限制。

管理者工具箱由ASN.C/C++编译器、CMIP/ROSE协议和管理者代码生成器MCG构成,如图6所示。

其中的CMIP/ROSE协议提供全套符合Q3接口选用的OSI七层协议栈实施。由于TMN在典型的电信环境中以面向对象的信息模型控制和管理物理资源,所有被管理的资源均被抽象为被管对象(M0),被管理系统中的帮助管理者通过MO访问被管理资源,又根据ITU-TM.3010建议:管理者与之间通过Q3接口通信。为此管理者必须产生与通信的CMIP请求。管理者代码生成器读取信息模型(GDMO文件和ASN.1文件),创立代码模板来为每个被定义的MO类产生CMIP请求和CMIP响应。由于所有CMIP数据均由ASN.1符号定义,而上层管理应用可能采用C/C++,故管理者应用需要包含ASN.1数据处理代码,管理者工具箱中的ASNC/C++编译器提供ASN.1数据到C/C++语言的映射,并采用“预处理技术“生成ASN.1数据的低级代码,可见利用DSET工具用户只需编写网管系统的信息模型和相关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文件,然后利用DSET的ASNC/C++编译器,管理者代码生成器即可生成管理者部分代码框架。

工具箱包括可砚化生成器VAB、CMIP翻译器、ASN.C/C++Toolkit,其结构见图7。用来开发符合管理目标定义指南GDMO和通用管理信息协议CMIP规定的应用.使用DSET独具特色的工具箱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更快、更容易地进行应用的开发。DSET在应用的开发上为用户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个典型的GDMO/CM1P应用包括三个代码模块:

·、MIT、MIB的实施

·被管理资源的接口代码

·后端被管理资源代码

第一个模块用于处理与MO实施。工具箱通过对过滤、特性处理、MO实例的通用支持,自动构作这一个模块。DSET的这一部分做得相当完善,用户只需作少量工作即可完成本模块的创建。对于mcreate、m-delete、m-get、m-cancel-get、m-set、m-set-confirmed、m-action、m-action-confirmed这些CMIP请求,第一个模块中包含有缺省的处理代码框架。这些缺省代码都假定管理者的CMIP请求只与MO打交道。为了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DSET工具箱又提供在缺省处理前后调用用户程序的接入点(称为Userhooks)。当某CMIP请求需与实际被管资源或数据库打交道时,用户可在相应的PRE-或POST-函数中加入自己的处理代码。例如,当你需要在二层管理应用中发CMIP请求,需望获取实际被管资源的某属性,而该属性又不在相应MO中时你只需在GDMO预定义模板中为此属性定义一PRE-GET函数,并在你自己的定制文件中为此函数编写从实际被管设备取到该属性值的代码即可。DSET的Agent代码在执行每个CMIP请求前都要先检查用户是否在GDMO预定义文件中为此清求定义了PRE-函数,若是,则光执行PRE-函数,并根据返回值决定是否执行缺省处理(PRE-函数返回D-OK则需执行缺省处理,否则Agent向管理者返回正确或错误响应)。同样当Agent执行完缺省处理函数时,也会检查用户是否为该请求定义了POST-函数,若是则继续执行POST-函数。至于Agent与MO之间具体是如何实现通信的,用户不必关心,因为DSET已为我们实现了。用户只需关心需要与设备交互的那一部分CMIP请求,为其定制PRE-/POST函数即可。

第二个模块实现MO与实际被管资源的通信。它的实现依赖于分布式系统生成器DSG所提供“网关处理单元”(gateway)、远程过程调用(RPC)与消息传递机制及MSL语言编译器。通信双方的接口定义由用户在简化的ROSE应用中定义,在DSG中也叫环境,该环境定义了双方的所有操作和相关参数。DSG的CTX编译器编译CTX格式的接口定义并生成接口表。DSG的MSL语言编译器用以编译分布式对象类的定义并生成事件调度表。采用DSG的网关作为MO与实际被管资源间的通信桥梁,网关与MO之间通过定义接口定义文件及各自的MSL文件即可实现通信,网关与被管设备之间采用设备所支持的通信协议来进行通信,例如采用TCP/IP协议及Socket机制实现通信。

第三个模块对被管理资源进行实际处理。这一模块根据第二个模块中定义的网关与被管设备间的通信机制来实现,与工具没有多大联系。

四、TMN开发的关键技术

电信管理网技术蕴含了当今电信、计算机、网络通信和软件开发的最新技术,如OSI开放系统互连技术、OSI系统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分布式处理、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以及高速数据通信技术等。电信管理网应用系统的开发具有巨大的挑战性。

工具的引入很大程度上减轻了TMN的开发难度。留给开发人员的最艰巨工作就是接口(interface)的信息建模。尤其是Q3接日的信息建模问题。

Q3接口是TMN接口的“旗舰”,Q3接口包括通信模型和信息模型两个部分,通信模型(0SI系统管理)的规范制定的十分完善,并且工具在这方面所作的工作较多,因此,当我们设计和开发各种不同管理业务的TMN系统时,主要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学,遵循一定的指导原则,针对不同电信领域的信息建模问题。

为什么说建模是TMN开发中的关键技术呢?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在那些先有国际标准(或事实上的标准),后有设备的情况下,是有可能存在一致性的信息模型的,例如目前SDH和七号信令网的TMN系统存在这样的信息模型标准。但即使这样,在这些TMN系统的实施过程,有可能由于管理需求的不同而对这些模型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在那些先有设备而后才有国际标准(或事实上的标准)的设备,而且有的电信设备就无标准而言,由于不同厂家的设备千差万别,这种一致性的信息模型的制定是非常困难的。

例如,近年来标准化组织国际电信联盟(ITU-T)、欧洲电信标准组织(ETSI)、网络管理论坛(NMF)和ATM论坛等相继颁布了一些Q3信息模型。但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稳定的交换机网元层的Q3信息模型。交换机的Q3信息模型提供了交换机网元的一个抽象的、一般的视图,它应当包含交换机的管理的各个方面。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随着电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交换机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交换机的类型不断增加,电信业务不断的引入。我们很难设计一个能够兼容未来交换机的信息模型。如今的交换机已不再是仅仅提供电话的窄带业务,而且也提供象ISDN这样的宽带业务。交换机趋向宽带窄带一体化发展,因此交换机的Q3信息模型是很复杂的,交换机Q3信息建模任务是很艰巨的。

五、TMN管理者和的开发

下面结合我们的开发工作,探讨一下TMN管理者和的开发。

1.管理者的开发

基于OSI管理框架的管理者的实施通常被认为是很困难的事,通常,管理者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位于人机之间的图形用户接口GUI(GraphicalUserInterfaces),接收操作人员的命令和输入并按照一种统一的格式传送到第二部分——管理功能。管理功能提供管理功能服务,例如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记费管理,安全管理及其它特定的管理功能。接收到来GUI的操作命令,管理功能必须调用第三部分——CMSIAPI来发送CMIP请求到。CMISAPI为管理者提供公共管理信息服务支持。

大多数的网管应用是基于UNIX平台的,如Solaris,AIXandHP-UX。若GUI是用X-Window来开发的,那么GUI和管理功能之间的接口就不存在了,从实际编程的的角度看,GUI和管理功能都在同一个进程中。

上面的管理者实施方案尽管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不足。首先是费用昂贵。所有的管理工作站都必须是X终端,服务器必须是小型机或大型机。这种方案比采用PC机作客户端加上UNIX服务器的方案要昂贵得多。其次,扩展性不是很好,不同的管理系统的范围是不同的,用户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不是所有的用户都希望在X终端上来行使管理职责。因此,PC机和调终端都应该向用户提供。最后由于X-Window的开发工具比在PC机上的开发工具要少得多。因此最终在我们的开发中,选择了PC机作为管理工作站,SUNUltral作为服务器。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管理者划分为两个部分——管理应用(managementapplication)和管理者网关(managergateway)。如图8所示。

管理应用向用户提供图形用户接口GUI并接受用户的命令和输入,按照定义好的消息格式送往管理者网关,由其封装成CMIP请求,调用CMISAPI发往。同时,管理者网关还要接收来自的响应消息和事件报告并按照一定的消息格式送往管理应用模块。

但是这种方案也有缺点。由于管理应用和管理者网关的分离,前者位于PC机上,后者位于Ultral工作站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须通过网络通信来完成。它们之间的接口不再是一个参考点(ReferencePoint),而是一个物理上的接口,在电信管理网TMN中称为F接口。迄今为止ITU-T一直没能制定出有关F接口的标准,这一部分工作留给了TMN的开发者。鉴于此,我们制定了管理应用和管理者网关之间通信的协议。

在开发中,我们选择了PC机作为管理工作站,SUNUltral作为我们的管理者网关。所有的管理应用都在PC机上。开发人员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来选择不同开发工具,如Java,VC++,VB,PB等。管理者网关执行部分的管理功能并调用CMISAPI来发送CMIP请求,接收来自的响应消息和事件报告并送往相应的管理应用。

管理者网关的数据结构是通过编译信息模型(GDMO文件和ASN.1文件)获得的。它基于DSG环境的。管理者网关必须完成下列转换:

数据类型转换:GUI中的数据类型与ASN.1描述的数据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

消息格式转换:GUI和管理者网关之间的消息格式与CMIP格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协议转换:TCP/IP协议与OSI协议之间的相互转换。

这意味着管理者网关接收来自管理应用的消息。将其转换为ASN.1的数据格式,并构造出CMIS的参数,调用CMISAPI发送CMIP请求。反过来,管理者收到来自的消息,解读CMIS参数,构造消息格式,然后送往GUI。GUI和管理者网关之间的消息格式是由我们自己定义的。由于管理应用的复杂性,消息格式的制定参考了CMIS的参数定义和ASN.1的数据类型。

管理者网关是采用多线程(multi-thread)编程来实现的。

2.的开发

的结构如图9所示。

为了使部分的设计和实现模块化、系统化和简单化,将agent分成两大模块——通用模块和MO模块——进行设计和实现。如图所示,通用agent向下只与MO部分直接通信,而不能与被管资源MR直接进行通信及操作,即通用agent将manager发来的CMIP请求解析后投递给相应的M0,并从MO接收相应的应答信息及其它的事件报告消息。

的作用是代表管理者管理MO。利用工具的支持,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分为八个步骤进行agent的设计和实现,这八个步骤是:

第一步:对信息模型既GDMO文件和ASN.1文件的理解,信息模型是TMN系统开发的基础和关键。特别是对信息模型中对象类和其中各种属性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实际的TMN系统来说,其信息模型可能很复杂,其中对象类在数量上可能很多。也就是说,在设计和实现agent之前,必须作到对MO心中有数。

第二步:被管对象MO的定制。这一部分是agent设计和实现中的关键部分,工具对这方面的支持也不是很多,特别是涉及到MO与MR之间的通信,更为复杂,故将MO专门作为一个模块进行设计和实现MO和MR之间的通信以及数据和消息格式的转换问题,利用网关原理设计一个网关来解决。

第三步:创建内置的M0。所谓内置MO就是指在系统运行时,已经存在的物理实体的抽象。为了保证能对这些物理实体进行管理,必须将这些被管对象的各种固有的属性值和操作预先加以定义。

第四步:创建外部服务访问点SAP。如前所述,TMN系统中各个基于分布式处理的worker之间通过SAP进行通信,所以要为agent与管理者manager之间、agent与网关之间创建SAP。

第五步:SAP同内置MO的捆绑注册。由于在TMN系统中,agent的所有操作是针对MO的,即所有的CMIP请求经解析后必须送到相应的M0,而基于DSG平台的worker之间的通信是通过SAP来实现的。因而,在系统处理过程中,当进行信息的传输时,必须知道相应MO的SAP,所以,在agent的设计过程中,必须为内置MO注册某一个SAP。

第六步:agent配置。对agent中有些参数必须加以配置和说明。如队列长度、流量控制门限值、agent处理单元组中worker的最大/最小数目。报告的处理方式、同步通信方式中超时门限等。

第七步:agent用户函数的编写,如agentworker初始化函数、子函数等的编写。

第八步:将所有函数编译,连接生成可运行的agent。

MO模块是agent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部分。这是由于,一方面工具对该部分的支持不是很多:另一方面,用户的大部分处理函数位于这一部分;最主要的还在于它与被管资源要跨平台,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通信。MO模块的设计思想是在MO和MR之间设计一个网关(gateway),来实现两者之间的消息、数据、协议等转换。

MO部分的主要功能是解析,执行来自管理者的CMIP请求,维持各MO的属性值同被管资源的一致性,生成CMIP请求结果,并上报通用agent模块,同时与MR通信,接收和处理来自MR的事件报告信息,并转发给通用agent。

MO部分有大量的用户定制工作。工具只能完成其中一半的工作,而另一半工作都需要用户自己去定制。用户定制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PRE-/POST-函数。PRE-/POST-函数的主要功能是在agent正式处理CMIP请求之前/之后与被管资源打交道,传送数据到MR或从MR获取数据并做一些简单的处理。通过对这些PRE-/POST-函数的执行,可以确保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被管资源的运行状态。PRE-/POST-函数分为两个层次:MO级别和属性级别。MO级别层次较高,所有对该对象类的CMIP操作都会调用MO级别的PRE-/POST-函数。属性级别层次低,只有对该属性的CMIP操作才会调用这些函数。DSET工具只提供了PRE-/POST-函数的人口参数和返回值,具体的代码需要完全由用户自己编写。由于agent与被管资源有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不同的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编程结构和运行效率,如果是同步方式,编程较为简单,但会阻塞被管资源,适合于由大量数据返回的情况。异步方式不会阻塞被管资源,但编程需要作特殊处理,根据不同的返回值做不同的处理,适合于数据不多的情况,在选择通信方式时还要根据MO的实现方式来确定。比如,MO若采用Doer来实现,则只能用同步方式。

第二类是动作、事件报告和通知的处理,动作的处理相对比较容易,只需考虑其通信方式采用同步还是异步方式。对事件报告和通知的处理比较复杂。首先,需要对事件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别的事件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由哪一个事件前向鉴别器EFD(EventForwardingDiscriminator)来处理等等。比如,告警事件的处理就可以单独成为一类。其次,对每一类事件需要确定相应的EFD的条件是什么,哪些需要上报管理应用,哪些不需要。是否需要记入日志,这些日志记录的维护策略等等。

除了这两类定制外,MO也存在着优化问题。比如MO用worker还是Doer来实现,通信方式采用同步还是异步,面向连接还是无连接等等,都会影响整个的性能。

如果MO要永久存储,我们采用文件方式。因为目前DSET的工具只支持Versant、ODI这两种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OODBMS,对于0racle,Sybase等数据库的接口还需要用户自己实现。MO定制的工作量完全由信息模型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决定,一个信息模型的对象类越多,对象之间的关系越复杂(比如一个对象类中的属性改变会影响别的类),会导致定制工作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大大增加。

者agent在执行管理者发来的CMIP请求时必须保持与被管资源MR进行通信,将manager传送来的消息和数据转发给MR,并要从MR获取必要的数据来完成其操作,同时,它还要接收来自MR的事件报告,并将这些事件上报给manager。

由上述可知,与被管资源MR之间的通信接口实际上是指MO与MR之间的通信接口。大部分MO是对实际被管资源的模拟,这些MO要与被管资源通信。若让这些MO直接与被管资源通信,则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由于MO模块本身不具备错误信息检测功能(当然也可在此设计该项功能,但增加了MO模块的复杂性),如果将上向发来的所有信息(包括某些不恰当的信息)全部转发给MR,不仅无此必要,而且增加了数据通信量;同理MR上发的信息也无必要全部发送给MO。

·当被管资源向MO发消息时,由于MIT对于被管资源来说是不可知的,被管资源不能确定其相应MO在MIT中所处的具置,从而也就无法将其信息直接送到相应的MO,因而只能采用广播方式发送信息。这样一来,每当有消息进入MO模块时,每个MO都要先接收它,然后对此消息加以判断,看是否是发给自己的。这样一方面使编程复杂化,使软件系统繁杂化,不易控制,调试困难;另一方面也使通信开销增大。

·MO直接与被管资源通信,使得系统在安全性方面得不到保障,在性能方面也有所下降,为此,采用计算机网络中中网关(gateway)的思想,在MO与被管资源建立一个网关,即用一个gatewayworker作为MO与被管资源通信的媒介。网关在的进程处理中起到联系被管资源与MO之间的“桥梁”作用。

六、总结与展望

Q3接口信息建模是TMN开发中的关键技术。目前,各标准化组织针对不同的管理业务制定和了许多信息模型。这些模型大部分是针对网元层和网络层,业务层和事务层的模型几乎没有,还有相当的标准化工作正在继续研究。业务层和事务层的模型是将来研究的重点。

第3篇:分离技术论文范文

文献记载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它的撰写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水平。关注学术参考网,可以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模拟点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鉴赏。

模拟点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罗克露,刘辉,俸志刚,等.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赵秋云,何嘉,魏乐.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4(3):693-694.

[3]刘京锐,吴敏华,李志平.CDIO理念在计算机硬件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154-156.

[4]于京生,陈永志,康元元.Multisim仿真软件在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13(6):46-50.

[5]张佩莉,方美琪.电子商务模拟教学软件新模式的探索与实现——基于网络游戏的模拟社区[J].嘉兴学院学报,2005,17(S1):40-46.

[6]陈军.EWB仿真软件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实践中的探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9(8):140-142.

[7]虞飞华,朱锡瑞,郑韬.基于软件模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研究与实验[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3):69-71.

模拟点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 谢晓妮,纪根培.高校会计教育能力培养思考[J].财会通讯,2009(5):36-37.

[2] 刘青.提高会计实践教学效果的改革研究[J].会计之友,2007(8):70-71.

[3] 胡克琼,杨侃.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会月刊,2007(10):82-83.

[4] 阎达五,王化成.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会计研究,1998(9):8-13.

[5]李春英,汤志康.CDIO模式下的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173-178.

模拟点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胡德海.教育理念的沉思与言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李程伟.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2.

[4]戴子刚.论情景模拟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第4篇:分离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数码相机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

一、数码相机产业

照相机的产生是近代科技的产物,集合了光学、机械制造、感光化学等技术,照相机的应用领域一直在不断扩大并走入大众消费领域。数码相机主要依靠数码成像技术与传统照相机技术的结合,其核心部件是光电转换元件CCD(电荷耦合器件),以该元件代替胶卷成像。

数码相机产业应包括以数码相机产业链为核心的整个产业集群。数码相机产业链从各种部件的生产开始,包括在世界范围的物流、加工、组装,经过各种销售渠道到达终端用户,以及各种售后服务、反馈环节。其周边产业包括与相机配套的各种硬件、软件和服务。中国的数码相机产业发展历程很短。1998年民族品牌上海海欧推出其第一款数码相机,2000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具有自主产权的数码相机机型。中国的企业在取得技术封锁的突破后,便开始了在外国品牌围攻态势下的艰难发展历程,大陆品牌包括联想、爱国者,台湾地区品牌主要是明基。联想曾取得了19.52%市场份额的优异成绩,但之后的竞争中未能保住自己的生存空间,预计在2008年全面退出数码相机市场,明基也在2007年5月将数码相机研发制造业务出售,仅保留品牌。

二、中国数码相机产业的竞争力分析

(一)竞争力分析模型

竞争是指不同个体或群体为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有的竞赛。作为行业或企业个体,其竞争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或市场占有率。在一个竞争体系中要具备三个要素:竞争主体,竞争目标和竞争方式。对于中国数码相机产业来说,竞争主体是中国的数码相机制造商和周边产业的运营商;竞争目标是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的占有率和本企业的利润率;竞争方式是各个企业在市场分析基础上做出的企业战略选择。产业竞争力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他提出的竞争力分析框架和方法即钻石体系模型认为:某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需求状况、要素条件、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政府作用、机遇等六大因素。本文应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数码相机产业所处的环境及态势,从而得出中国数码相机产业的应对策略。

(二)需求状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消费品市场。从数码相机的发展过程看,其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形成了一些标准规格,产品进入了成熟期,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量不断增长。

从2000~2005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市场的加速增长过程,其原因主要包括:数码相机核心成像元件CCD制造技术完善,成像质量提高,成本下降,整机价格在消费者可接受范围。各种传媒的营销活动(杂志、电视广告,网络等)向潜在消费者传达了商品信息,使其对数码相机有了更多的认知,从而转换为实际消费者。周边产业的发展使数码相机的使用有了更多的配套设施,更加方便和具有乐趣性。

中国数码相机在数量增长的同时,还具有其他的一些特征:

1、品牌集中度下降。根据计世资讯(CCWResearch)研究,2005年数码相机的品牌集中度明显降低。2004年“索尼”和“佳能”两家的市场份额为49.9%,而2005年这一比例减少到42.5%。市场集中度下降的原因是2005年数码相机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一方面部分主流厂商的市场定位给了新厂商机会;另一方面,由于数码相机功能发展的多样化,非主流厂商也拥有了自身产品的特色,分流了一部分市场份额。

2、消费型DC普及。随着消费型DC价格的下降,一般的外国品牌价格在2000元左右,而国内品牌机器一般在1000元左右,爱国者曾一度将价格降到千元以下,在市场集中度下降的趋势下,消费型DC的竞争加剧,寡头局面有可能被打破。在这种竞争中,成本优势将得到体现,因此许多外国品牌已经将消费型DC的制造业务转移到中国本土。

3、单反机型成为各主要厂商的战场。许多数码相机的用户已经拥有一两台普通DC,在满足基本拍摄要求的同时,可能会需要更多的使用功能,如更大的光圈,更近的对焦距离,更长的焦距段,单反无疑是唯一的选择。加之单反的技术含量更高、制造工艺复杂,有实力的厂商可以利用自己独有的优势获得更多垄断性利润。

(三)要素条件

1、数码相机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技术研发要素,这也是中国厂商最欠缺的要素。目前核心技术仍然是外国厂商掌握。中国的厂商由于资金、人员差距,仅在其他部件的研发方面寻求自主的知识产权,相机的操作软件是主要的方面。数码相机的重要部件镜头也是中国厂商的短板,中国的厂商多为IT产品厂商转型,不掌握光学技术,自主研发也不是最优选择,采取合作或战略联盟是最好的途径。如SONY同Zeiss的合作,Kodak同施耐德的合作,三星同宾德的合作,都成功的弥补了自己在光学技术方面的不足。

2、人员要素应该是中国的优势。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有竞争力,而且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每年向市场输送的高科技人才不断增加,都为中国的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在FDI效应影响下,IT产品制造业不断升级,已经拥有了大批既有技术又有技能的劳动人员。中国的数码相机制造主要集中在江苏昆山、深圳和东莞。这三个地方的人才集中,是中国数码产业的人才储备库。

3、渠道要素是营销的重要资源。中国的厂商在国内经营过程中积累了重要的渠道资源,具有本土的优势。而外国的厂商基本上依靠中国的渠道资源,数码相机的渠道主要包括传统的摄影器材渠道和IT产品渠道。传统的摄影器材渠道(如北京的五棵松摄影器材城)以经销商品牌为主,以锐意为例,经营了几乎所有品牌的各档次商品,消费者选择范围很广。IT渠道(如北京中关村电子市场)一直是数码相机的主要出货渠道,一般新型产品能够最早到货,但水货较多,消费者投诉也较多。

(四)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

中国目前的支持性产业多为加工,特别是涉及到高技术含量的产业,都已经具备了生产能力,有些还达到了一定的规模。随着外国厂商把生产、加工逐渐转移到中国,中国将逐渐接触并掌握先进技术。如中国的一些工厂代加工的电池、充电器等产品多使用日本品牌,而质量上相差无几,也可以成为国内数码像机的配件支持企业。同时中国的传统相机制造商也是理想的合作伙伴,联想和海鸥曾经有过合作,虽然未能持续,但为国内的数码相机制造商在国内资源的整合方面提供了经验。支持产业和相关产业本身也具有广阔的利润空间,如时尚、耐用的摄影配套用品。在单反销量上升后,户外旅行摄影的装备变得非常重要,一套好的装备可以有效的保护相机,便于使用者携带并且提供运动和时尚的外观,消费者在这方面的支出也在不断上升,以单反用户为例,一般都要配备一个户外三脚架,一个防水包,备用电池及数块存储卡或数码伴侣。这些配件的高中档市场以外国品牌居多,而国内厂商完全有能力生产同样质量的产品,如国内的三脚架品牌百诺和伟峰,都在设计和制造上达到了同国外品牌相近的程度,在质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价格优势明显。在这些商品方面中国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的厂商应该不仅限于满足国内市场,同时应该大胆进入海外市场。

(五)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中国的数码相机制造商在战略方面实行的是低成本策略,使产品定位在中低端市场。中国的企业在不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核心部件采用采购或合作的方式获得,这部分的成本不容易降低,成本主要节约在简单工序,因此在实行低价策略过程中,牺牲了企业的赢利能力。爱国者曾一度将其主力机型降到799元,相比外国品牌定位在1000-2000元的价格区间来看,国产品牌的利润已经微乎其微。数码相机的市场结构接近寡占三型,或寡占二型,并非接近完全竞争的状态,所以价格因素在市场竞争方面并不是唯一的重要因素,技术、质量、品牌、售后服务等因素也很重要。例如不同的日本厂商在其价位接近的消费型DC的设计方面都有很高的区分度,在营销中的诉求也不相同。

中国企业在竞争中不能简单的选择低成本策略。因为外国厂商在掌握核心技术的条件下,将生产部门设在中国,同样具备了降低成本的可能,而低成本是最容易模仿的战略。低成本给企业留下的发展空间狭窄,产品的系列较单一,利润积累缓慢,不利于企业下一轮的投资和扩大,在数码相机这种技术产品市场中,不掌握专利就很难有持续的赢利能力。低价位不利于企业树立品牌形象,总以低价格出现在消费者面前的产品会给消费者留下廉价、低质的印象。

(六)政府政策

中国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对数码相机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002年以前,政府对进口数码相机征收45%的关税,有效的保护了国内数码相机产业,2002年以后,数码相机的进口关税逐渐降低,到2002年1月数码相机的关税降为15%,2004年1月再降为10%,零部件的进口关税也从12%下调为6%,从2005年开始,中国数码相机以及零配件进口已经实行了零关税,意味着中国数码相机及配件市场完全开放,这对国内的数码相机厂商是很大的冲击,部分国内企业不得不退出该市场。2002年中国推出了数码相机行业标准,仅是行业推荐标准,在实际使用中只有参考价值,很难达到规范市场的作用,多数厂商仍然按照ISO国际标准生产自己的产品。2005年的SONY质量风波也说明中国亟待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家标准出台,这样才能更好的规范市场竞争,营造公平的商业环境。

(七)机遇

中国的数码相机市场竞争激烈,但也存在不少机会:

1、中国数码相机引进权威评测体系,将使各厂商的产品质量以平行、透明的角度展现在消费者面前。以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力主推出的中国数码相机满意度评价体系为代表,该评价体系帮助消费者直观地理解厂商的各种技术,即使是那些没有技术基础的普通消费者也能够很方便地根据这套规范对DC进行简单测试。国有品牌可以参与到横向的评测中,以数据说明自己的产品质量,这能够比广告达到更好的信息传递效果。

2、近几年DC的质量投诉事件不断攀升,消费者对DC的质量、售后服务表示不满,其中也包括SONY、Canon这样的厂商,可见外国品牌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方面还有欠缺,这可以作为中国厂商赢得消费者信任的机会,企业可以在配套服务系统方面形成差异化,从侧面树立自己的品牌。

3、中国城镇化建设加快,居民收入提高,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国外品牌多在一级城市营销的情况下,中国的企业可以凭借价格优势将重点放在二、三级城市,并建立适合这些地区的营销体系。

4、国际市场存在机会。全球的DC市场也在不断增长,在加入WTO后,中国也同样享受了关税的政策,企业应该利用国际规则,探索海外市场,如近年俄罗斯和东南亚的DC市场呈现快速增长。

三、结论

中国的数码相机产业在技术方面竞争力不强,在制造成本方面具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厂商应该同上游企业或科研部门形成合作关系或战略联盟,特别是同外国的著名品牌合作,提升本品牌的知名度,破除技术封锁,进行上游资源的整合,同支持产业和相关产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低成本战略为主,积极探索差异化经营策略,抓住机遇树立自己的品牌,同时开拓二、三级市场与海外市场。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2、张毓栋,唐朝.2007年数码相机市场综述[J].照相机评论,2007.

3、木子.联想退出数码相机爱国者成国产唯一[N].经理日报,2008-01-06.

第5篇:分离技术论文范文

一、当前,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反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局限于档案利用数据统计,不求档案的实际效益。各地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每到年终在要求基层档案馆(室,下同)编制年报,了解档案利用情况时,只需统计几个利用数据,如利用人数、利用档案卷(册)数、页数及复印数据数等,而不了解通过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所获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收集统计档案利用数据,虽然亦能反映档案的利用情况,但这是表面现象,说明不了档案给社会和经济建设带来的价值和作用。也就是说,统计几个数据只能揭示表现现象,而不能揭示档案利用的实质,即实际效益。这是各地各级档案部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二)在档案馆查(借)阅利用时,只要求填写其利用目的,不求深层次了解,失去档案利用信息反馈的机会。在通常情况下,利用单位和利用人来档案馆查(借)阅档案时,均需填写一份登记表。登记表除需填写利用单位、利用人姓名和证件号码外,就是还要说明利用目的。而利用者在填写利用目的时都较简单,如“工作参考”、“提权依据”等等。由于不作深层次了解,利用结束亦就了结,而失去了档案利用信息反馈的机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又可称初级阶段,即利用者到档案馆查(借)阅档案或档案馆主动为利用者提供档案,这时只反映档案利用情况;第二阶段,又可称为高级阶段,即档案通过利用者在工作、学习、生产等社会实践中的利用,不同程度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就是体现了利用档案的作用和价值,通过信息反馈而求得。而要取得这种信息,事先必须有所了解和掌握,即在利用时有目的地作些深层次了解,并一一记录在案,以利日后跟踪调查。

(三)有了利用实例,不求汇集编发重返社会。有些馆虽也注重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收集有价值的档案利用实例,但只是作为档案目标管理认证和达标的材料,因此收集后就将实例束之高阁,不汇编发表,重返社会,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果将利用实例编发,不但会促进档案的开发利用,使社会和全民更加认识档案、了解档案,使档案的使用价值得到进一步发挥,而且可大大提高档案馆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

(四)编研工作滞后,远远跟不上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因为,利用单位不了解馆藏情况,即你馆藏中究竟有些什么资料可供社会利用。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了解信息社会动向和需求,结合馆藏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编研一些参考性、指导性的资料,提供社会利用。然而,各地各级档案馆编研工作滞后,跟不上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档案馆应在了解和掌握档案利用实际效益上下功夫。

综观各地各级档案馆都能够把每年档案资料查阅利用情况反映出来,即某某年查阅有多少人次、多少卷(册)档案,但该年数百人次、数百卷(册)档案,有什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呢?却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多。为此,笔者认为档案馆查阅利用情况需要了解和统计,但更重要的要从了解和掌握档案利用实际效益上下功夫,即了解其查阅利用目的和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想取得成果,除了要求利用者主动反馈信息外,档案馆亦可进行跟踪调查。调查收集档案利用实际效益,主要有以下六大作用:

(一)有利于了解档案的价值和作用。《档案法》第二条称:“本法所称的档案是……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但了解档案是否具有保存价值,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提供利用。如果档案不再利用,最有价值的档案也就失去保存的意义。而只有通过档案的利用和开发,才能了解档案的价值。过去不少单位和领导,为什么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和支持,主要一个原因是档案部门长期处在“封闭”状态,单位和领导也认为档案不能给本单位出效益、出成果。其实无数事例证明,这完全是一种偏见和误解。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一般都具有利用价值,但其价值的大小,必须通过利用,一旦利用一定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有利于档案的鉴定工作。众所周知,档案的保管期限定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档案到了规定的保管期限,就要组织鉴定,确定其销毁还是延长保管期限。而档案的价值是鉴定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档案利用频率高、周期长,即使已到规定的保管期限,也应继续延长其保管期限;反之,档案利用率较低,保存价值不大,即使未到规定的保管期限,亦应降低其保管期限。通过调查收集档案利用的实际效益,大大有利档案的鉴定工作。

(三)有利于了解和掌握档案利用信息,进一步拓宽档案利用工作的渠道,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价值和作用。通过实际效益的调查和收集,可以进一步了解社会和市场对档案利用的需求和利用者的心理,从而改进我们的服务形式,拓宽利用渠道,使更多的利用者了解档案,熟档案,利用档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如果我们不重视调查和收集档案利用的实际效益,档案利用渠道就无法拓宽,亦影响档案价值作用的充分发挥。

(四)有利于编发档案利用实例,加大档案宣传工作力度。通过调查和了解收集档案利用的实际效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利用实例,充分体现档案的保存和利用价值,并筛选、整理,编印成小册子,下发至基层和领导,使他们了解档案的作用,这要比空喊几句档案工作重要强得多。尤对不太了解档案、不熟悉档案价值的同志来说,更是一个实际的宣传和教育,使他们通过例证,了解档案,支持档案工作。

(五)有利于档案馆业务工作实绩的体现。档案业务工作的内容很多,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应该是业务工作的“主体工程”,因为,收集和管理档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利用,否则就失去保存档案的意义。而要衡量一个馆的工作与实绩,在业务工作上,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最能说明问题了。用户通过利用你的档案,获取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就是你工作的实绩。如果既统计利用数据,又注意了解档案的实际效益,那你的实绩就有血有肉。三、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获得档案实际效益的基本做法

(一)认真做好查(借)阅登记工作。查(借)阅登记是各馆在档案查(借)阅时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在登记时,一要认真负责,按项目一一填写清楚,必须填写的项目不要漏填;二要把查(借)阅档案的利用目的,填写清楚,不可填写得太简单,如“工作参考”等,而应填明作那一项工作参考,填明具体内容和将起到的作用和效益,这样便于提供实际效益的线索和确定有否必要进行跟踪调查等。

(二)建立用户联系制度。档案在查(借)阅时,一般不会产生效益,而要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出档案的实

际价值,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为了及时取利用信息,可以建立用户联系制度,即把用户的姓名、单位地址、联系电话和邮编等一一登记在册,以便与用户联系。档案馆亦可把自己的联系人和联系电话告诉用户,以利用户及时反馈信息。同时,也可定期召开用户座谈会,以利加强与用户联系,改进我们的工作和服务方法,更好地为社会和用户服务。

(三)分发档案信息反馈表。即在用户查(借)阅档案后发给一张档案利用信息反馈表,主要内容包括利用单位、利用人、时间、案卷名称和获取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特别是效益要写得具体一点,应有时间、地点、人物和具体事例。

(四)及时编发档案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实例。反馈的信息仍要通过编辑再重返社会,这样既可进一步宣传档案的作用和价值,又可使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档案、熟悉档案,来利用档案。特别要将实例送给有关部门(单位)的领导,使他们认识档案作用,支持做好档案工作。如果把反馈的信息收藏起来,便失去了反馈工作的实际意义。

第6篇:分离技术论文范文

当前,电力电子作为节能、节才、自动化、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正朝着应用技术高频化、硬件结构模块化、产品性能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在不远的将来,电力电子技术将使电源技术更加成熟、经济、实用,实现高效率和高品质用电相结合。

1.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从以低频技术处理问题为主的传统电力电子学,向以高频技术处理问题为主的现代电力电子学方向转变。电力电子技术起始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硅整流器件,其发展先后经历了整流器时代、逆变器时代和变频器时代,并促进了电力电子技术在许多新领域的应用。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以功率MOSFET和IGBT为代表的、集高频、高压和大电流于一身的功率半导体复合器件,表明传统电力电子技术已经进入现代电力电子时代。

1.1整流器时代

大功率的工业用电由工频(50Hz)交流发电机提供,但是大约20%的电能是以直流形式消费的,其中最典型的是电解(有色金属和化工原料需要直流电解)、牵引(电气机车、电传动的内燃机车、地铁机车、城市无轨电车等)和直流传动(轧钢、造纸等)三大领域。大功率硅整流器能够高效率地把工频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因此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大功率硅整流管和晶闸管的开发与应用得以很大发展。当时国内曾经掀起了-股各地大办硅整流器厂的热潮,目前全国大大小小的制造硅整流器的半导体厂家就是那时的产物。

1.2逆变器时代

七十年代出现了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交流电机变频惆速因节能效果显著而迅速发展。变频调速的关键技术是将直流电逆变为0~100Hz的交流电。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随着变频调速装置的普及,大功率逆变用的晶闸管、巨型功率晶体管(GTR)和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0)成为当时电力电子器件的主角。类似的应用还包括高压直流输出,静止式无功功率动态补偿等。这时的电力电子技术已经能够实现整流和逆变,但工作频率较低,仅局限在中低频范围内。

1.3变频器时代

进入八十年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将集成电路技术的精细加工技术和高压大电流技术有机结合,出现了一批全新的全控型功率器件、首先是功率M0SFET的问世,导致了中小功率电源向高频化发展,而后绝缘门极双极晶体管(IGBT)的出现,又为大中型功率电源向高频发展带来机遇。MOSFET和IGBT的相继问世,是传统的电力电子向现代电力电子转化的标志。据统计,到1995年底,功率M0SFET和GTR在功率半导体器件市场上已达到平分秋色的地步,而用IGBT代替GTR在电力电子领域巳成定论。新型器件的发展不仅为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提供了较高的频率,使其性能更加完善可靠,而且使现代电子技术不断向高频化发展,为用电设备的高效节材节能,实现小型轻量化,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2.现代电力电子的应用领域

2.1计算机高效率绿色电源

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带领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同时也促进了电源技术的迅速发展。八十年代,计算机全面采用了开关电源,率先完成计算机电源换代。接着开关电源技术相继进人了电子、电器设备领域。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出绿色电脑和绿色电源。绿色电脑泛指对环境无害的个人电脑和相关产品,绿色电源系指与绿色电脑相关的高效省电电源,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l992年6月17日“能源之星"计划规定,桌上型个人电脑或相关的设备,在睡眠状态下的耗电量若小于30瓦,就符合绿色电脑的要求,提高电源效率是降低电源消耗的根本途径。就目前效率为75%的200瓦开关电源而言,电源自身要消耗50瓦的能源。

2.2通信用高频开关电源

通信业的迅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通信电源的发展。高频小型化的开关电源及其技术已成为现代通信供电系统的主流。在通信领域中,通常将整流器称为一次电源,而将直流-直流(DC/DC)变换器称为二次电源。一次电源的作用是将单相或三相交流电网变换成标称值为48V的直流电源。目前在程控交换机用的一次电源中,传统的相控式稳压电源己被高频开关电源取代,高频开关电源(也称为开关型整流器SMR)通过MOSFET或IGBT的高频工作,开关频率一般控制在50-100kHz范围内,实现高效率和小型化。近几年,开关整流器的功率容量不断扩大,单机容量己从48V/12.5A、48V/20A扩大到48V/200A、48V/400A。

因通信设备中所用集成电路的种类繁多,其电源电压也各不相同,在通信供电系统中采用高功率密度的高频DC-DC隔离电源模块,从中间母线电压(一般为48V直流)变换成所需的各种直流电压,这样可大大减小损耗、方便维护,且安装、增加非常方便。一般都可直接装在标准控制板上,对二次电源的要求是高功率密度。因通信容量的不断增加,通信电源容量也将不断增加。

2.3直流-直流(DC/DC)变换器

DC/DC变换器将一个固定的直流电压变换为可变的直流电压,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无轨电车、地铁列车、电动车的无级变速和控制,同时使上述控制获得加速平稳、快速响应的性能,并同时收到节约电能的效果。用直流斩波器代替变阻器可节约电能(20~30)%。直流斩波器不仅能起调压的作用(开关电源),同时还能起到有效地抑制电网侧谐波电流噪声的作用。

通信电源的二次电源DC/DC变换器已商品化,模块采用高频PWM技术,开关频率在500kHz左右,功率密度为5W~20W/in3。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要求电源模块实现小型化,因此就要不断提高开关频率和采用新的电路拓扑结构,目前已有一些公司研制生产了采用零电流开关和零电压开关技术的二次电源模块,功率密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4不间断电源(UPS)

不间断电源(UPS)是计算机、通信系统以及要求提供不能中断场合所必须的一种高可靠、高性能的电源。交流市电输入经整流器变成直流,一部分能量给蓄电池组充电,另一部分能量经逆变器变成交流,经转换开关送到负载。为了在逆变器故障时仍能向负载提供能量,另一路备用电源通过电源转换开关来实现。

现代UPS普遍了采用脉宽调制技术和功率M0SFET、IGBT等现代电力电子器件,电源的噪声得以降低,而效率和可靠性得以提高。微处理器软硬件技术的引入,可以实现对UPS的智能化管理,进行远程维护和远程诊断。

目前在线式UPS的最大容量已可作到600kVA。超小型UPS发展也很迅速,已经有0.5kVA、lkVA、2kVA、3kVA等多种规格的产品。

2.5变频器电源

变频器电源主要用于交流电机的变频调速,其在电气传动系统中占据的地位日趋重要,已获得巨大的节能效果。变频器电源主电路均采用交流-直流-交流方案。工频电源通过整流器变成固定的直流电压,然后由大功率晶体管或IGBT组成的PWM高频变换器,将直流电压逆变成电压、频率可变的交流输出,电源输出波形近似于正弦波,用于驱动交流异步电动机实现无级调速。

国际上400kVA以下的变频器电源系列产品已经问世。八十年代初期,日本东芝公司最先将交流变频调速技术应用于空调器中。至1997年,其占有率已达到日本家用空调的70%以上。变频空调具有舒适、节能等优点。国内于9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变频空调,96年引进生产线生产变频空调器,逐渐形成变频空调开发生产热点。预计到2000年左右将形成。变频空调除了变频电源外,还要求有适合于变频调速的压缩机电机。优化控制策略,精选功能组件,是空调变频电源研制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2.6高频逆变式整流焊机电源

高频逆变式整流焊机电源是一种高性能、高效、省材的新型焊机电源,代表了当今焊机电源的发展方向。由于IGBT大容量模块的商用化,这种电源更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逆变焊机电源大都采用交流-直流-交流-直流(AC-DC-AC-DC)变换的方法。50Hz交流电经全桥整流变成直流,IGBT组成的PWM高频变换部分将直流电逆变成20kHz的高频矩形波,经高频变压器耦合,整流滤波后成为稳定的直流,供电弧使用。

由于焊机电源的工作条件恶劣,频繁的处于短路、燃弧、开路交替变化之中,因此高频逆变式整流焊机电源的工作可靠性问题成为最关键的问题,也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采用微处理器做为脉冲宽度调制(PWM)的相关控制器,通过对多参数、多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达到预知系统各种工作状态的目的,进而提前对系统做出调整和处理,解决了目前大功率IGBT逆变电源可靠性。

国外逆变焊机已可做到额定焊接电流300A,负载持续率60%,全载电压60~75V,电流调节范围5~300A,重量29kg。

2.7大功率开关型高压直流电源

大功率开关型高压直流电源广泛应用于静电除尘、水质改良、医用X光机和CT机等大型设备。电压高达50~l59kV,电流达到0.5A以上,功率可达100kW。

自从70年代开始,日本的一些公司开始采用逆变技术,将市电整流后逆变为3kHz左右的中频,然后升压。进入80年代,高频开关电源技术迅速发展。德国西门子公司采用功率晶体管做主开关元件,将电源的开关频率提高到20kHz以上。并将干式变压器技术成功的应用于高频高压电源,取消了高压变压器油箱,使变压器系统的体积进一步减小。

国内对静电除尘高压直流电源进行了研制,市电经整流变为直流,采用全桥零电流开关串联谐振逆变电路将直流电压逆变为高频电压,然后由高频变压器升压,最后整流为直流高压。在电阻负载条件下,输出直流电压达到55kV,电流达到15mA,工作频率为25.6kHz。

2.8电力有源滤波器

传统的交流-直流(AC-DC)变换器在投运时,将向电网注入大量的谐波电流,引起谐波损耗和干扰,同时还出现装置网侧功率因数恶化的现象,即所谓“电力公害”,例如,不可控整流加电容滤波时,网侧三次谐波含量可达(70~80)%,网侧功率因数仅有0.5~0.6。

电力有源滤波器是一种能够动态抑制谐波的新型电力电子装置,能克服传统LC滤波器的不足,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谐波抑制手段。滤波器由桥式开关功率变换器和具体控制电路构成。与传统开关电源的区别是:(l)不仅反馈输出电压,还反馈输入平均电流;(2)电流环基准信号为电压环误差信号与全波整流电压取样信号之乘积。

2.9分布式开关电源供电系统

分布式电源供电系统采用小功率模块和大规模控制集成电路作基本部件,利用最新理论和技术成果,组成积木式、智能化的大功率供电电源,从而使强电与弱电紧密结合,降低大功率元器件、大功率装置(集中式)的研制压力,提高生产效率。

八十年代初期,对分布式高频开关电源系统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变换器并联技术的研究上。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高频功率变换技术的迅述发展,各种变换器拓扑结构相继出现,结合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功率元器件技术,使中小功率装置的集成成为可能,从而迅速地推动了分布式高频开关电源系统研究的展开。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这一方向已成为国际电力电子学界的研究热点,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分布供电方式具有节能、可靠、高效、经济和维护方便等优点。已被大型计算机、通信设备、航空航天、工业控制等系统逐渐采纳,也是超高速型集成电路的低电压电源(3.3V)的最为理想的供电方式。在大功率场合,如电镀、电解电源、电力机车牵引电源、中频感应加热电源、电动机驱动电源等领域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高频开关电源的发展趋势

在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及各种电源系统中,开关电源技术均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大型电解电镀电源,传统的电路非常庞大而笨重,如果采用高顿开关电源技术,其体积和重量都会大幅度下降,而且可极大提高电源利用效率、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在电动汽车和变频传动中,更是离不开开关电源技术,通过开关电源改变用电频率,从而达到近于理想的负载匹配和驱动控制。高频开关电源技术,更是各种大功率开关电源(逆变焊机、通讯电源、高频加热电源、激光器电源、电力操作电源等)的核心技术。

3.1高频化

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表明,电气产品的变压器、电感和电容的体积重量与供电频率的平方根成反比。所以当我们把频率从工频50Hz提高到20kHz,提高400倍的话,用电设备的体积重量大体下降至工频设计的5~l0%。无论是逆变式整流焊机,还是通讯电源用的开关式整流器,都是基于这一原理。同样,传统“整流行业”的电镀、电解、电加工、充电、浮充电、电力合闸用等各种直流电源也可以根据这一原理进行改造,成为“开关变换类电源”,其主要材料可以节约90%或更高,还可节电30%或更多。由于功率电子器件工作频率上限的逐步提高,促使许多原来采用电子管的传统高频设备固态化,带来显著节能、节水、节约材料的经济效益,更可体现技术含量的价值。

3.2模块化

模块化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功率器件的模块化,其二是指电源单元的模块化。我们常见的器件模块,含有一单元、两单元、六单元直至七单元,包括开关器件和与之反并联的续流二极管,实质上都属于“标准”功率模块(SPM)。近年,有些公司把开关器件的驱动保护电路也装到功率模块中去,构成了“智能化”功率模块(IPM),不但缩小了整机的体积,更方便了整机的设计制造。实际上,由于频率的不断提高,致使引线寄生电感、寄生电容的影响愈加严重,对器件造成更大的电应力(表现为过电压、过电流毛刺)。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有些制造商开发了“用户专用”功率模块(ASPM),它把一台整机的几乎所有硬件都以芯片的形式安装到一个模块中,使元器件之间不再有传统的引线连接,这样的模块经过严格、合理的热、电、机械方面的设计,达到优化完美的境地。它类似于微电子中的用户专用集成电路(ASIC)。只要把控制软件写入该模块中的微处理器芯片,再把整个模块固定在相应的散热器上,就构成一台新型的开关电源装置。由此可见,模块化的目的不仅在于使用方便,缩小整机体积,更重要的是取消传统连线,把寄生参数降到最小,从而把器件承受的电应力降至最低,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另外,大功率的开关电源,由于器件容量的限制和增加冗余提高可靠性方面的考虑,一般采用多个独立的模块单元并联工作,采用均流技术,所有模块共同分担负载电流,一旦其中某个模块失效,其它模块再平均分担负载电流。这样,不但提高了功率容量,在有限的器件容量的情况下满足了大电流输出的要求,而且通过增加相对整个系统来说功率很小的冗余电源模块,极大的提高系统可靠性,即使万一出现单模块故障,也不会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而且为修复提供充分的时间。

3.3数字化

在传统功率电子技术中,控制部分是按模拟信号来设计和工作的。在六、七十年代,电力电子技术完全是建立在模拟电路基础上的。但是,现在数字式信号、数字电路显得越来越重要,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日趋完善成熟,显示出越来越多的优点:便于计算机处理控制、避免模拟信号的畸变失真、减小杂散信号的干扰(提高抗干扰能力)、便于软件包调试和遥感遥测遥调,也便于自诊断、容错等技术的植入。所以,在八、九十年代,对于各类电路和系统的设计来说,模拟技术还是有用的,特别是:诸如印制版的布图、电磁兼容(EMC)问题以及功率因数修正(PFC)等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模拟技术的知识,但是对于智能化的开关电源,需要用计算机控制时,数字化技术就离不开了。

3.4绿色化

电源系统的绿色化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显著节电,这意味着发电容量的节约,而发电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所以节电就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次这些电源不能(或少)对电网产生污染,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此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如IEC555、IEC917、IECl000等。事实上,许多功率电子节电设备,往往会变成对电网的污染源:向电网注入严重的高次谐波电流,使总功率因数下降,使电网电压耦合许多毛刺尖峰,甚至出现缺角和畸变。20世纪末,各种有源滤波器和有源补偿器的方案诞生,有了多种修正功率因数的方法。这些为2l世纪批量生产各种绿色开关电源产品奠定了基础。

第7篇:分离技术论文范文

一般管网的管段水力计算沿用理论公式或经验公式,在国外它们也称为Darcy-Weisbach公式或Hazen-Williams公式。两个公式是一致的,只是表达形式不同。上述公式是管网分析的基础,无论树状管网或环状管网水力分析一般都是从管网中任一个节点开始,或从水源端开始逐段计算分析最后得到全部管网的水力参数。这种传统计算方法只能得出管网的静态参数,无法准确给出管网在与水泵联合工作的动态情况,即给出整个系统的状态参数的变化情况。如Q、H为水源节点,即根据Q、H值选择水泵,期望能使管网工作在选定的Q、H值附近。现代管网分析,从精确输水、节水、节能和高效利用能源考虑,特别是一些需要实时控制的系统,关注管网系统的实时状态,以及管网与水源联合工作的状态变化,已经显得十分必要了。本文作者于1988年发表了《喷灌系统自适应模拟方法》,文中给出了树状管网的动态模拟方法。随着人们对节能、节水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有必要对管网分析的理论进行全面的探讨。本文在此提出解决复杂管网分析问题所需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Darcy-Weisbach和Hazen-Williams公式

Darcy-Weisbach公式:

一般沿程阻力系数f=f(Q),即f是流量Q的函数,但在紊流的流态时,f与Q无关。Hazen-Williams公式:

这里如管网布置完成,管长、管道采用的材料已确定,两者经变换可得到统一的形式,不妨将两者的写成统一的形式如下:

(1)

式中:

a,b―为不等于零的待定实数。根据GBJ85-85《喷灌工程技术规范》给出的水头损失计算公式,,容易得到:

,。

在紊流的流态时,一般b为的实数。即在其有意义的定义域为单调增的幂函数。

图1

图1即为式(1)的函数曲线。

定义1:

将式(1)所表达的函数曲线称为管件的流量压力特征曲线。

定义2:

将对水流呈现阻力并消耗能量的管网部件称为管件。管件具有式(1)所示的数学模型。

根据定义2,也将式(1)称为管件的幂函数数学模型。不难看出式(1)对局部损失也成立,故管件数学模型也可用来表示管网中产生局部损失的部件。

这样,管件就将管网中的管段、管接头、闸阀、三通和喷头等管网中的部件包含在内,它们在管网中都表现为消耗水能,故它们都有如式(1)的相同数学模型。

定义3:

对于在管网中能提升管道压力,并向管网提供水量的部件称为水源部件。简称:水源。

一般的水源部件有:水泵、高位水塔、水库等。对于水泵其数学模型一般采用以下方程:

(2)

式中:

A、B、C―为常数。

对于理想的水库,其模型可表示为:

(3)

其中:

C―为常数。

一般水源数学模型总可以表示为:

(4)

式中:

a―为指数系数。

三、管件组合数学模型

1.管件组合模型

定理1:

任何管件的组合,其组合后的管件,以管件断面的流量和压力水头表示的数学模型具有幂函数的形式。即无论组合前和组合后管件数学模型都是幂函数,只是它们的比例系数和指数系数的值有所变化。

证明如下:

这里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之。

(1)当n=1时

其中Ho是第一个管件的出水端断面位置水头,该水头是相对的。当以第一个管件的首端断面定为基准点时,Ho=0(以下如没有特别指出H表示断面的压力水头,Q表示通过断面的流量)则

这就是说n=1时定理1成立。

(2)假设当n=k时,有

对于没有流量交换的管件

,上面的定理1成立,则

那么,管段的进水端k+1

不失一般性,不妨设,因幂函数在定义域的第一象限内是单调增函数,总存在一个使得

令则有:

成立。

对于有流量交换的管件

这里用q来表示管件进口端的流量与出口端流量的不同。

虽然,但两者具有可互换性,如,用以上方法,同理可得

如,因幂函数在定义域的第一象限内是单调增函数,总存在一个使得

综上所论,可得

成立,证毕。

2.流量与压力水头互为幂函数

定理2:

管件中的流量Q与压力水头H互为幂函数的映射。

该定理容易从

可以推得

只要令:

即可。从以上分析中可知定理2成立。

以下称:

a,b为管件的流量系数,管件的流量指数;

­为管件的压力水头系数,管件的压力水头的指数。

3.管件两端模型之间的关系

(1)对于没有流量交换的管件

已知管件进水端的幂函数模型,可以求出管件出水端的幂函数表达式。

已知:,由于

图2

等式右边已知,令,并两边取自然对数,则有

在管件幂函数有意义的第一象限,取Q=1,Q=e两点可得

(5)

(6)

(2)对于有流量交换的管件

已知进水端的:令两边取对数,则有

图3

如已知上述函数曲线上的两点可用以下线性方程组

(7)

求出a2和b2。

4.管件简单联接方式

(1)串联

如图4所示的抽象管网中,我们称之为串联管网。

把管件一个接着一个地串接在一起,中间没有分岔,在水源部件的作用下,水流只有一条通道,这种联接方式称为管件的串联。如将管件的hf称为管阻,即

如串联管件用同一种材料做成,水流的流态处在紊流区,bi=b。则

即串联管件的等效管件其参数

图4

(8)

(2)并联

把管件的一端都联接在同一点,另一端都联接在另外一点,在水源部件的作用下,它们两端的水压都相同,这种联接方式称为管件的并联。见图7

如并联管件用同一种材料做成,水流的流态处在紊流区,。则

即并联管件的等效管件的

图5

(3)混联

既有管件串联又并联的管路称为混联管件。有串联、并联管件的知识不难分步求出混联管件的参数。

5.管网系统的模拟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当我们得到管网的水源节点处的管件端幂函数的两个关键参数a,b后,可以将模型

和水源部件模型,这里不妨假定为水泵,其模型为

这两个模型的曲线放入同一个座标系中,容易看出两条曲线的交点即为管网系统的工作点。由工作点的值,我们很容易得出整个系统的状态值。

根据以上模型我们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出管网系统动态,并调整工作点使水泵工作于高效区。

图6

四、管网模型的识别方法

对于由各管件组成的树状管网,按上述方法逐个推出的管件端的幂函数模型,运算量大、计算和存储要求高。事实上,我们可以根据定理1,用n组计算得的值作为观测量来推断出管网水源端的幂函数参数a,b。

具体说,我们已知水源节点管件进水端满足幂函数关系的数学模型,不妨从树状管网最远离水源的末端管件开始,任取若干组输入数据,从中得到一系列的水源节点进水端的Q,H,它们在控制理论中也称为观测量。用这一系列Q,H可以通过数理统计的幂函数回归方法容易得到管网进水端的幂函数的两个参数a,b。详见图7。

这种方法也可用于管网中各管件模型未知,或者不确定的系统,比如可以用测量设备,测量不同的数个点后,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到管件的幂函数数学模型。同样的方法可得到管件的组合数学模型和管网系统的数学模型。

以上我们只讨论了树状管网,对于环状管网,我们总可以找到一个最小的支撑树,将问题化为树状管网进行分析,最后加上联接部分形成回路,完成环状管网的分析工作。这里限于篇幅从略。

图7

五、结论

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虽然得到与某些图解法相类似的图表,如图6,但其意义完全不同,而且这种变化十分重要。定理1指出管件断面的H与Q有确定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幂函数形式,比例系数a、指数系数b是两个可以唯一确定模型的重要参数。本文中提出的水力学管网分析中的管件的定义、管件组合及其组合后的等效模型,以及管网系统的幂函数数学模型的识别方法,为解决管网实时动态分析提供实用的理论和方法。

传统的分析方法得出的是计算断面的静态Q、H值。从本文提出的数学方法中,我们不仅能够得到所计算节点的Q、H值,有了节点断面的比例系数a和指数系数b,我们还可以唯一地确定出一个幂函数来代表该节点的数学模型。从一个工作点到一个函数给出的无数个可能的工作点,反映了我们观察问题的角度的扩展。这种新思路为我们用管网系统的自适应模拟方法解决复杂管道系统的水力学问题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Mays,L.W.editor.1999.Hydraulicdesignhandbook.McGraw-HillBookCo.

2.Munson,B.R.,D.F.Young,andT.H.Okiishi.1998.FundamentalsofFluidMechanics.JohnWileyandSons,Inc.3ed.

3.Streeter,V.L.,E.B.Wylie,andK.W.Bedford.1998.WCB/McGraw-Hill.8ed.

4.Li,Ming,THEMETHODOFAUTOMATICSUITABLESIMULATIONFORSPRAYSYSTEM,Proc.Vol.1,(2B‑2)FourthInt.Micro‑irrigationCongress,Albury,Australia.

第8篇:分离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要点

外墙外保温系统是由保温层、保护层与固定材料构成的非承重保温构造总称。外墙外保温工程是将外墙外保温系统通过组合、组装、固定技术手段在外墙外表面上所形成的建筑物实体。其优点和作用主要是节能。外墙外保温工程主要适用于严寒和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新建居住建筑物或旧建筑物的墙体改造工程,起保温、隔热的作用。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是目前施工技术较为成熟的外墙外保温系统之一,该系统是由基层(如砖墙、砌块、砼剪力墙等)、界面砂浆、保温浆料、钢丝网、抗裂砂浆组成,具有保温隔热性能好、粘结力强、抗裂防水、防火抗冻、耐久抗老化、无冷热桥、施工简便、综合造价低等特点,对于层数不高的楼幢有较大的适用性,是较为理想的外墙保温系统。

1、胶粉聚苯颗粒施工的技术要求

(1)一般技术要求

高层建筑如采用粘贴面砖时,面砖重量≤20kg/㎡,且面积≤1000㎜2/块。涂料饰面层涂抹前,应先在抗裂砂浆抹面层上涂刷高分子乳液弹性底涂层,再刮抗裂性柔性耐水腻子。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保温层设计厚度不宜超过100mm。必要时应设置抗裂分隔缝。现场应取样检查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的干密度,但必须在保温层硬化后和达到设计要求的厚度。现场取样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干密度不应大于250kg/m3,并且不应小于180kg/m3。现场检查保温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有负偏差。

(2)施工工艺流程

基层墙体处理涂刷界面剂吊垂、套方、弹控制线贴饼、冲筋、作口抹第一遍聚苯颗粒保温浆料(24小时后)抹第二遍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凉干后)划分格线、开分格槽、粘贴分格条、滴水槽抹抗裂砂浆铺压玻纤网格布抗裂砂浆找平、压光涂刷防水弹性底漆刮柔性耐水腻子验收。

(3)基层处理

在保温层施工前,基层表面应清洁,无油污、脱模剂等妨碍粘结的附着物,凸起、空鼓和疏松部位应剔除并找平。找平层与墙体粘结牢固,不得有脱层、空鼓、裂缝,面层不起有粉化、起皮、爆灰等现象。

(4)保温层施工

抹保温浆料前,在基层上抹一道界面砂浆,界面砂浆要粘结牢固。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经现场拌合后喷涂或抹在基层上形成保温层。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宜分遍抹灰,每遍间隔时间应24h以上,每遍厚度不宜超过20㎜。第一遍抹灰应压实,最后一遍找平,并用大杠搓平。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保温层设计厚度不宜超过100㎜,必要时应设置抗裂分隔线。保温层硬化后,应现场检验保温层厚并现场取样检验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干密度。现场取样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干密度不应大于250㎏/m3,并且不应小于180/ m3。现场检验保温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有负偏差。

(5)抹抗裂砂浆面层

保温层硬化后,将搅拌好的抗裂砂浆均匀地抹在保温层表面,厚度2~3㎜,同时将翻包玻纤网压入砂浆中。将玻纤网绷紧后贴于底层罩面砂浆上,用抹子由中间向四周把玻纤网压入砂浆的表层,要平整压实,严禁玻纤网皱褶。玻纤网不得压入过深,表面必须暴露在底层砂浆之外。铺贴遇有搭接时,必须满足横向100㎜、纵向80㎜的搭接长度要求。抹面层罩面砂浆,在底层罩面砂浆凝结前再抹一道罩面砂浆,厚度1~2㎜,仅以覆盖玻纤网、微见玻纤网轮廓为宜(即露纹不露网)。面层砂浆且忌不停揉搓,以免形成空鼓。砂浆抹灰施工间歇应在自然断开处,方便后续施工的搭接如伸缩缝、阴阳角、挑如等部位。在连续墙面上如需停顿,面层砂浆不应完全覆盖已铺好的网格布,需与网格布、底层砂浆呈台阶形坡槎,留槎间距不小于150㎜,以免网格布搭接处平整度超出偏差。

(6)饰面层

按具体工程的设计要求,涂装弹性外墙涂料或天然真石漆、贴面砖等。

2、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工程的施工要点

在一个具体工程中,提高质量就应该注重细节的操作和严格把关工序上的技术。一般要求包括有:基层墙体表面应清理干净,无油渍、浮尘,大于10mm的突起部分应铲平。经过处理符合要求的基层墙体表面,均应涂刷界面砂浆,如为粘土砖可浇水淋湿。保温隔热层的厚度,不得出现偏差。

保温浆料每遍抹灰厚度不宜超过25mm,需分多遍抹灰时,施工的时间间隔应在24小时以上,抗裂砂浆防护层施工,应在保温浆料充分干燥固化后进行。抗裂砂浆中铺设的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时,其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采用加强网格布时,只对接,不搭接(包括阴阳墙角部分)。网格布铺贴应平整、无褶皱。砂浆饱满度应为100%,严禁干搭接。饰面如为面砖时,则应在保温层表面铺设一层与基层墙体拉牢的四角钢镀锌丝网(丝径1.2mm,孔径20mm×20mm,网边搭接40mm,用双股Φ7镀锌钢丝绑扎,@150),再抹抗裂砂浆作为防护层,面砖用胶粘剂粘贴在防护层上。涂料饰面时,保温层分为一般型和加强型。加强型用于建筑物高度大于30m而且保温层厚度大于60mm,加强型的做法是在保温层中距外表面20mm铺设一层六角镀锌钢丝网(丝径0.8mm,孔径25mm×25mm)与基层墙体拉牢。墙面分格缝可根据设计要求设置,施工时应符合现行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规程的要求。

变形缝盖板可采用1mm厚铝板或0.7mm厚镀锌薄钢板。凡盖缝板外侧抹灰时,均应在与抹灰层相接触的盖缝板部位钻孔,钻孔面积大约应占接触面积的25%左右,增加抹灰层与基础的咬合作用。抹灰、抹保温浆料及涂料的环境温度应大于5℃,严禁在雨中施工,遇雨或雨季施工应有可靠的保证措施,抹灰、抹保温浆料应避免阳光暴晒和5级以上大风天气施工。施工人员应经过培训考核合格。

脚手架上施工时,用具、工具、材料应分散摆放稳妥,防止坠落,注意操作安全。另外,在施工前材料必须报验,技术资料必须按程序报监理方。

第9篇:分离技术论文范文

一、排除数学语言障碍,为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数学基础知识是思考的依据,不熟悉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则,形成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将是一句空话。而数学语言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初中数学中出现了很多小学里没出现过的数学语言,再加上初中数学概念比小学严谨、抽象,不少初中生难以适应这个阶段的学习,一些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数学语言,只会机械地背诵,导致学习基础知识时碰到困难,解题时推理无据,不严谨。

初中生数学语言学习的障碍主要表现为数学语言理解障碍,数学语言转化障碍,数学语言表达障碍。数学语言理解障碍是指初中生不能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比如“对边”,“互为相反数”,“任意非零整数”,“直线AB经过一点C”,“有且只有”等。初中生的数学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的感性材料,这决定了他们学习数学语言时,只能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循环渐进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用具体的模型,学生熟悉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比如:讲解“平行线”概念时,教师可以举出生活中的例子:铁路上两条铁轨是笔直延伸,都在同一平面内,而且处处隔得一样远,所以永不相交;教室里窗的左右边框也有同样的特点。又比如,讲解“两点之间确定一条直线”这一命题时,教师可以把一个图钉固定在黑板上,在图钉上系上一条细线,将细线拉紧,绕图钉左右上下旋转,这时再用另一个图钉把这条细线上某点固定住,则细线就不能动了。先通过具体例于对数学语言描述的对象进行感知,学生会理解更透彻、牢固。此外,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定义,命题等中数学语言的含义,对某些语言要“咬文嚼字”。数学语言转换障碍是指学生对于不同表达形式表征同一数学语言时,或者在同一种表达形式的数学语言的内部进行转换时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符号语言、图像语言和文字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产生障碍。比如:对三角形高的定义中的文字语言“顶点到……垂线段……”,不能转换为图像语言,导致了记住概念后却依旧不会作出三角形的高;不[第一 lunwen。1KEJIAN。com]能将“不小于”转化为“大于或等于”等。为克服学生这一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多练习、多动手,比如要求学生能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将数学语言和图形结合起来;能将定义、定理、命题等翻译成符号语言;能将实际问题中的文字语言翻译成符号语言等。数学语言表达障碍主要表现为学生不能正确或全面地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可分为口头表达障碍和书面表达障碍。针对口头表达障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回答问题,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多鼓励、表扬。针对书面表达障碍,教师可通过具体例题的解答书写过程演示,让学生体会如何将心中所想转换为清楚的数学语言;教师也可以给出解答同一道数学题的几种不同书面表达,让学生比较哪种表达更清楚,哪种表达有误,不全面,有歧义。

二、排除“推理不严”,做到推理有据

小学阶段的数学结论主要靠观察,经验获得,再加上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对直观图形依赖性太强,导致了初中生往往凭观察和经验创造出一些“想当然”的结论。比如,在解有关三角形的题目时,如果题目中的三角形看起来两腰相等,学生会凭观察直接把题中的三角形当成等腰三角形,并利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进行求解。同时,初中生往往认识不到证明的必要性,他们困惑:为什么还要证明能直接观察出的结论?

考虑到初中生的认识发展规律,要消除这种思维习惯,教师只能逐步培养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跟学生强调证明的重要性。比如,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折纸,拼角,度量等方式提出猜想后,可以先用几何画板验证猜想,同时展示出不同形状、大小的三角形内角和,直观形象地体现出三角形数目之多。这时再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显然三角形是罗列不完的,那么,我们能只对一个给定的三角形动手探究就得到普遍结论吗?但即使我们对每个三角形都进行验证,我们能否全部验证完呢?此时,学生就会意识到凭实际操作是行不通的,迫切想知道解决的办法,教师再引入“数学证明”的定义,方法,作用。然后,再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示范,学生就会初步认识到证明的意义。其次,通过例题示范,让学生了解推理证明的方法、要求,做到推理有据。对例题的选择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提高的原则,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判定时,在遵循教材学习顺序的基础上,先只要求学生能够找出条件,证明某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然后可要求学生在证明某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再证明另一个四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先只要求不必添加辅助线的,再要求需要作辅助线才能求解的题目。这种由简到繁、逐步过渡的方法能让学生便于接受。同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画图要有依据,不能把任意三角形画成等腰三角形,把矩形画成正方形。此外,在讲解题目时,教师要深入分析每一步证明的已知是什么,结论是什么,用了什么定理、公理。细致剖析证明过程,让学生明确逻辑推理的步骤,减少对图形的依赖,能避免学生思维混乱,形成清晰的思维层次,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排除“思维不缜密”,周密思考问题

由于小学的数学学习缺乏思维缜密的训练,到了初中后,学生考虑问题不全面,逻辑思维不缜密。比如:初中生习惯在非负数[第一 lunwen。1KEJIAN。com]范围内讨论问题,容易忽视字母取负数的情况。这是由于初中数学中引入了字母,用抽象的字母代替具体的数值。而小学生接触到的数都是取定的自然数,受此影响。又比如:在解答“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为35°,则其余各角的度数为多少?”这道题时,学生会出现这样的误解:把题意中的内角只当做顶角(或底角),导致出现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