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部队保障处处长范文

部队保障处处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部队保障处处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部队保障处处长

第1篇:部队保障处处长范文

关键词:处置突发事件 武器装备 保障

近几年来,武警部队处突任务的不断变化,配备的武器装备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武器装备保障的焦点已经发生了位移,呈现出对武器装备保障的机动性、时效性要求更强,信息化程度要求更高,保障方法要求更灵活。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大力加强处置突发事件装备保障准备,提高部队遂行处置突发事件装备保障能力。

一、处置突发事件装备保障特点

处置突发事件样式多样,每种行动样式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其装备保障与战时装备保障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一)行动样式多样,装备保障难度大

处置突发事件主要包括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等行动。不同的处置突发事件样式需要确定不同的装备保障重点,装备保障需求动态变化,使用不同的装备保障力量,采取不同的保障方式,灵活机动地组织实施。这就使处置突发事件装备保障任务更加繁重,难度不断加大,对武警部队装备综合保障、持续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事件发生突然,装备保障准备时间短

处置突发事件发生往往不具有可预见性,致使处置突发事件装备保障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预先准备。如自然灾害的发生,从事件发生到接到保障命令再到实施装备保障,这一过程往往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同时动用装备的类型杂、数量多,留给装备保障的准备时间较短,对装备保障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事件发展可预见性差,保障规模难以确定

处置突发事件的发展与其发生一样往往不具有可预见性,需要装备保障的持续时间、保障规模、保障范围等都具有不确定性。在执行处突行动中,如果指挥合理、处理得当就能迅速争取到行动的主动权,控制混乱局面,为后续行动奠定良好基础,在最短时间内达成目的;如果处置不当,就可能失去战机,使事件规模不断扩大,使装备保障的持续时间、保障规模难以确定。所以就必须做好预先判断,预有准备,才能为装备保障赢得时间,提高保障效率。

(四)装备保障技术要求高,保障必须快捷精确

执行“处突”军事行动任务与其他军事行动任务存在很大不同,一方面,装备科技含量高,客观上要求保障必须精确快捷,才能提高实效性;另一方面,处置突发事件军事行动任务背景复杂,政治敏感性强,政策要求高,装备运用和装备保障勤务势必受到诸多限制,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要求,快捷精确,才能避免引起各种不必要于扰。

二、武警部队处置突发事件装备保障要求

突发事件在时间上难以预料,在空间上难以判断,在规模上难以预测,在趋势上难以把握,装备动用情况复杂多变,达到武器装备保障“前沿化、实时化、合成化、机动化”的要求,在准备和执行处置突发事件装备保障过程中,要牢牢抓住装备保障的关节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强化使命意识,保持高度政治敏感性

做好处置突发事件装备保障,平时对于保持部队战备水平,提高应急机动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战时对于争取战略主动,达成军事目的,夺取战争胜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装备部门只有不断强化使命意识,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随时做好处置突发事件各项准备,才能履行好上级赋予的光荣职责。通过多种形式的经常性思想教育引导官兵明确军队的宗旨和使命,强化“人民军队为人民”、“宁可千日不战,不可一日不练”等观念,要引导广大官兵认清突发事件的突然性和危险性,认清做好处置突发事件装备保障的重要作用,牢固确立做好处置突发事件准备时不我待、人人有责的思想。

(二)强化保障准备,提高主动应变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突发事件虽然都有很大的偶然性,事先难以做出准确预测,但是它总有自身的规律可循。根据部队可能担负的任务,结合本级装备情况实际,预有准备、快速反应是确保达成处置突发事件目的的前提,装备保障机构必须做好平时准备,确保遇有情况时能决速反应。一是要不断完善行动预案,加强平时演练。各级装备保障机构必须根据对各种可能担负的处置突发事件的预测,制定多种类、多等级装备保障预案。二是要编组应急机动综合保障分队。综合保障分队平时寓于装备保障分队中,其人员、装备应该在现编人员、装备中预编预任,做到机构精干,装备良好,训练有素,反应迅速,能在规定的时限内执行应急机动综合保障任务。三是要不断调整装备储备布局和规模。不同的处置突发事件样式需要不同类型的装备,在物资储备上,要做到齐全配套、数量充足,突出应急装备、维修装备、特需装备的储备,保障应急保障力量快速行动。

(三)强化组织指挥,提高整体保障效能

高效指挥,形成合力。处置突发事件,部队投人兵力多、装备多、行动急、要求高,装备保障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建立具有高度权威的指挥机构,实行集中统一的组织指挥,有效调度使用各种装备保障力量,发挥整体保障威力,提高保障时效。要针对处置突发事件部队行动紧急,装备保障准备仓促,各种情况难以及时准确预测,装备保障不确定因素较多,应急性很强等特点,审时度势,运用灵活高效的组织指挥方式。一是要成立精干高效的指挥机构。装备指挥机构作为处置突发事件军队指挥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到保障命令后,应根据情况立即启动相应种类和等级的装备保障预案,成立精干高效的装备保障指挥机构,统一组织指挥装备保障的实施。二是要统一配置各种保障力量和各类装备。处置突发事件涉及装备种类繁杂、数量庞大,保障力量组成多元,在装备保障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保障力量和装备是决定装备保障质量的关键。处置突发事件装备保障和战时装备保障一样,供需矛盾将始终存在,因此,在处置突发事件中,各级装备保障指挥机关都应树立整体观念,统一使用和配置各种保障力量和各类装备,以利于形成保障合力,实施聚焦保障,形成局部保障优势,达成最佳的保障效果,确保行动目标的实现。

(四)强化针对性训练,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突发事件发生突然,没有先兆,对装备保障人员的素质要求高。因此,只有本着“任务怎么执行,装备就怎么保障,兵就怎么训练”的思路,强化人装结合训练,提高装备保障力量对不同类型、不同环境处置突发事件适应能力。一是加强业务训练。装备机关要围绕处置突发事件装备保障协同,加强装备保障协同训练,以提高装备保障协同能力;维修保障分队要围绕应急装备现地抢救抢修的实际需求,加强损坏装备的应急修理、换件修理、拆拼修理等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应急装备保障能力;装备使用分队要围绕装备的损坏程度,加强“三熟悉、四会”训练,提高装备应急独立保障能力。二是加强综合演练。要采取检验性的演练方法,组织装备机关带修理分队到野外近似实际的条件下进行快速机动、快速抢救抢修等内容的训练;要通过课目和环境设置,使处置突发事件装备保障训练最大限度的贴近实际任务需要,加大训练难度和强度,特别是复杂气候环境下的综合性演练,提高整体装备维修保障能力。

第2篇:部队保障处处长范文

根据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6个部委《关于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中有关违纪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财社字〔1998〕52号)精神,结合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清查情况,现就有关问题的处理补充通知如下:

一、1993年11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国有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1993〕76号)下发后,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为参加统筹企业离退休人员垫付的离退休费,可以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列支;用失业保险基金为参加失业保险的停产整顿企业职工发放的救济金或基本生活费,可以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

二、1996年1月10日劳动部、财政部等12个部委《关于做好困难企业职工生活保障、生产自救和分流安置工作的通知》(劳部发〔1996〕7号)下发后,用失业保险基金为参加失业保险困难企业职工发放的救济金或基本生活费,可以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用失业保险基金转业训练费为参加失业保险的困难企业富余职工支付的在岗培训和转业培训费用,可以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

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具备担保资格,各类社会保险基金不得用于担保和抵押。经商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凡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等社会保险基金提供的担保、抵押一律无效,立即取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承担原来所属的经济实体债务的经济连带责任,不得用社会保险基金偿还原来所属经济实体的债务。

四、为了维护企业职工、离退休人员及失业人员的利益,取消财社字〔1998〕52号第六条“用两项基金购置的办公设备、办公用房、职工宿舍、离退休人员活动用房等固定资产,确属实际工作需要的,列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现明确凡用两项基金购置的办公设备、办公用房、职工宿舍、离退休人员活动用房等固定资产均要按照财社字〔1998〕52号文件第十条规定的处理办法通过转让方式变现,取得的收入全部并入两项基金。已经转列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按本条规定坚决纠正。

第3篇:部队保障处处长范文

关键词:联考,任职教育

 

“联考”是根据岗位任职学员的特点,结合部队任职岗位需要,由部队和院校共同完成对岗位任职学员学习情况考核的过程。“考核”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考查审核”,“考”具有“检查、推求、研究”之义。那么对岗位任职学员的考核,如何体现学员特点、紧密结合岗位实际?什么样的考核形式能够引导学员对任职岗位中的问题进行推求、研究?这是岗位任职教育急需研究的课题。

在几期的初级指挥岗位任职教育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探索,我们认为,在目前现行的体制下,开展部队、院校“联考”形式,比较贴近部队实际,能够诱导学员认真钻研岗位任职所需要的知识,也能较好的检查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形成情况。

1.国内外军事任职教育考核过程

在外军,大部分军事院校都是从事职业教育。美国113所军事院校中有106所是从事岗位任职教育,德国现有70所军事院校中任职教育院校就占68所,以色列有军事院校20所,全部为任职教育院校。日本32所军事院校中29所为任职院校;韩国23所军事院校中16所为任职教育院校。俄罗斯目前55所军事院校的中级指挥专业培训,全部是任职教育,学制半年至三年不等。从考核形式上看,各国的军事职业教育,都有自己的经验做法。主要采用了平时的课堂考核、课程论文考核、研究讨论考核、综合演练考核及毕业国家考试考核等。。在教员的选定上,美军院校的教员都是曾担任过部队某一岗位领导职务的军官,英国的军事院校,依据课程需要,广泛邀请军内外专家、教授到校讲课。因此,他们所采用的考核的方式能够紧贴部队实际,多采用主观形式的考题,考核学员岗位任职能力。

在我军军事岗位任职教育刚刚起步,大部分院校还处在任职教育转型阶段,对任职教育规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都在探索之中。教员队伍也在转型过程之中,尽管我军院校教员实行部队轮换代职制度,但在制度的落实、效果产生上还远不及外军。外军军官如果没有院校代职的教员经历,就不能提升到新的军官岗位上任职,相比之下,我军教员存在着任职经历单一、部队实践经验过少的问题,因此在对学员综合能力考核上,显得力不从心,方式方法上也比较单调和呆板,学历教育的痕迹很深。在检查任职学员能力的方法手段上,都受到了教员自身实践经历的约束,大多采用传统的考核形式进行考核。

2.传统考核形式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考核形式,不论是在考核手段或是在考核的内容上都存在有明显的局限性,与现代教育观念和任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不相吻合。主要表现在:一是考核方式单一,主要依靠课程结束后的闭卷笔试进行考核;二是依靠死记硬背的题目较多,反映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的题目较少;三是考题有标准答案,多侧重检验一般原则、一般方法的运用,缺乏探索性、创造性和研究性。这样的考核方法忽略了学员思维的多样化和对问题探究的多样化,束缚了学员创造性思维的发挥,由此造成学员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教员和书本亦步亦趋,缺乏主动性,更谈不上创造性,只能考前忙于抄笔记、背条文、记公式,甚至是猜题,而没有把精力用在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思考、融会贯通和创造性地运用上。

我们在几期的初级指挥岗位任职教育实践中,也曾尝试了学员撰写论文和案例的考核方法,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真正能够检验出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形成还有一段距离,主要原因是学员的论文和案例经过几期之后,呈现出格式化、套路化和形式化,体现自己创造性的观点或方法较少,不免还有抄袭嫌疑;同时,教员在对部队实际问题的把握上,缺乏亲身经历,影响了对学员实际能力的评价。

3.“联考”所具有的优长与要求

岗位任职教育,强调的是“能力本位”,注重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而“联考”就是由部队任职岗位经验的领导参与,与院校教员一起对学员能力进行考核。通过用所学理论对部队具体问题的解决,检验学员真实的能力水平。我们在第三、第四期航空兵场站初级指挥培训班中,尝试了部队、院校“联考”的形式,从实施过程来看,具有以下优点。

3.1联考可以使部队、院校优势互补

部队具有丰富的经验,院校对理论有较深的研究。采用“联考”的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部队、院校的优势,弥补对方的薄弱环节,清除考核中的“盲点”,可以全面考核学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考”既是部队、院校共同完成对学员考核的过程,也是部队、院校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

3.2“联考”促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部队实际

“联考”主要围绕学员岗位任职能力培养进行,由部队具有丰富经验的领导干部参与,院校和部队结合学员任职岗位的实际需要,设计考核题目。这就要求教员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贴近部队的实际、贴近部队任职岗位需要;学员在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塑造上,也会围绕岗位任职需要而进行,使整个教学过程与部队的实际情况相贴近。

3.3“联考”有利于学员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

参加岗位任职培训的学员,他们有一定的部队实际经历,也有自己突出的个性。一部分人表现欲望较强,一旦给他们施展的平台,就会充分展现才能,对周围的学员也会具有很大的启迪和熏陶。“联考”的形式,学员能够把自身经验与所学理论结合起来,张扬个性,摆脱死记硬背状态,主动思考,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进而达到灵活运用、创新发展的目的,使自身能力在展现的同时得到进一步提高。

4.实施“联考”应把握的问题

“联考”是部队、院校优势的联合,不是简单的院校与部队的组合,也不是内容的简单拼凑,要做到“形联”和“神联”,必须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4.1把握好关键环节

“联考”的目的在于考查学员解决任职岗位中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联考”,必须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的组织实施、考题的设计和考试的组织四个关键环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要贴近部队、贴近实战、贴近学员任职岗位需求,要注意选取贴近部队的热点、难点问题,注重内容的实效性。教学的实施上,要做到讲解与引导的结合,采取案例式、研讨式、参观见学等方式,努力创设教学互动的氛围,使考核与教学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一些部队具体问题上,采取“请进来”的形式,请部队经验丰富的领导走上讲台。在考题的设计上体现出综合性、理解性和应用性,既能体现学员实践性,又能发挥学员理论的应用性,把部队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考点。在考试的组织上,能够发挥学员潜能,开发学员思维,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4.2把握好部队“考官”人选

部队与院校“联考”,并不是任意一个有部队经历的人都可以作为考官。部队“考官”必须具有部队相应岗位上的任职经历,而且善于对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维,对上级的政策和部队的新训法、新技术有研究;具有对部队高度负责的责任感。这样,他在参与任职教育考核时,才能结合部队实际,把握好相应的要求,而不是走过程。

我们在两期航空兵场站指挥初级班考核中,尝试运用“联考”的形式,聘请部队站长、政委,机关的战勤处处长担任主考。这些领导他们经历了部队的各个领导岗位,而且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掌握上级的要求和政策,了解部队的需求,对部队岗位人事需求有自己的建议权甚至是决定权,他们能选准考点,对学员的考核能够做到使学员心服口服。。

4.3把握好“联”字的精髓

“联考”关键在于把握好“联”字,“联” 什么?怎么“联”?并不是考试时把部队领导请到考场,就是“联考”,而是事先在内容、形式、方法、要求等环节上进行反复磋商、联系,达成共识。。必要时,联系部队领导就相关内容进行讲座。

我们在航空兵场站指挥第三、第四期考核中,采用了模拟实战背景下想定作业形式进行考核,考核学员战时多机种保障的组织指挥能力。针对这种形式,我们反复与北航战勤处、部队场站进行联系,集体研究背景的设定、作业过程中出现的相应情况、理论知识的运用等,还就战勤指挥方面应注意的问题,请北航战勤处处长专题讲座。在学员作业过程中,我们请场站领导现场指导。学员作业完成之后,场站领导、北航战勤处和学校教员联合,对每一份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提出问题。学员答辩前,三方召开联席会,对需要解决的难点进行汇总,最后在考场上,部队、院校共同进行提问考核。这样使“联”字的精髓在考核的全过程中充分体现。

在目前现有体制和条件下,要使教员完全达到“联考”要求,还需要一定的努力。这就需要聘请部队有经验的领导,参与教学过程,熟悉教学内容,弥补院校教员实践经历的不足,进而达到“联训联考”,实现训练与考试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1. 张生余,姬改县,卞和群.俄军院校中级指挥专业学员考核探微.中国军事教育,2006,第2期。

2. 党建武,王猛,樊明欧.关于任职教育全程考评的探讨.中国军事教育,2006,第2期。

第4篇:部队保障处处长范文

一、坚持党委统揽,加强组织领导。总队党委高度重视物资采购工作,分工领导负责,健全组织机构,坚持定期听取汇报,专题研究部署,切实加强了组织领导。特别是2009年2月总队新一届党委成立后,始终坚持把搞好物资采购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后勤保障效益、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任务来对待,作为建设“廉政工程”和“阳光采购”的大事来抓,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总队长、政委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常议常抓。近年来,总队多次召开党委、首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部署物资采购工作,制定下发了《武警北京市总队物资采购实施细则》、《武警北京市总队物资采购工作程序》、《武警北京市总队物资集中采购目录》和《关于进一步做好物资采购工作的通知》等制度规定,从采购原则、采购范围、审批权限、采购程序和采购监督等方面做了进一步规范,建立了“事业部门提出需求、采购机构组织采购、财务部门集中支付、纪检审计部门全程监督”的工作机制,推动了物资采购工作创新发展。先后投入经费110余万元,组建了总队物资采购中心,配备了办公设备,调整了专用车辆,为顺利开展物资采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所属各单位按照总队通知要求,健全了组织领导,调整了采购人员,形成了总队、师、支队三级物资采购组织体系。

二、落实采购制度,规范采购程序。按照“集中采购、分段实施”的工作要求,严把采购计划编制、组织实施、验收结算等环节。在计划编制环节,一是确保采购计划编制的全面性,保证各单位把应该纳入采购的项目全部纳入采购计划。二是确保采购计划的合理性,使采购计划科学、准确、合理。三是确保采购计划的有效性,采购计划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在采购实施环节,一是认真搞好市场考察。及时准确掌握各类物资的品种、质量和价格信息等市场行情,严格供应商资格认证和建档入库,为集中采购价格确定提供可靠依据。二是合理确定采购方式。对武警总部明确规定的五种采购方式,坚持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尽量扩大招标采购的比例,要求30万元以上必须实行招标采购,并严格控制单一来源采购,防止发生经济损失和腐败行为。此外,对下拨10万元(含)以上用于采购物资的经费,统一由总队采购中心集中采购后直接下拨实物。三是严密组织专家评审。对技术复杂、专业性强的通信和机电产品的采购,在监督部门的监督下,随机抽取评审专家进行评审,现场确定拟成交供应商。四是依法签订采购合同。不论是大项招标还是小项采购,不管是长期关系还是首次合作,都坚持无一例外地认真签订合同,对合同内容逐条逐款进行审查,做到内容详尽、具体,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权利义务明确,责任分明,具有法律的严肃性,有效预防了合同中内容简单、责任不清、处罚无据、条款表述模棱两可等问题。五是严格做好物资验收。根据合同约定,及时安排前期样品验收,对品种、规格和数质量不符合要求的,立即组织退货或换货,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部队。对技术性能复杂的项目,专门邀请有关专家与需求单位联合实施验收。在资金支付环节,坚持做到“三个拒绝支付”,即凡没有列入年度预算的采购项目拒绝支付;违反采购合同的拒绝支付;没有纳入集中采购的拒绝支付。

三、加强采购监督,提升采购效益。加强采购监督是做好采购工作的重要环节。总队按照“集中采购、分段实施”的工作要求,将采购监督纳入采购工作的各个环节,纪检、财务、审计部门各指定一名综合素质较高人员全程参加采购工作。一是在采购机制运行上实行分段实施。变“一家全程管”为“多家分段管”,事业部门提出需求,采购机构组织采购,财务部门集中支付,纪检审计部门全程监督。二是在采购实施过程上实行相互制约。需求单位对计划的准确性负责,同时对采购机构采购的货物进行质量技术验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货物有权拒收;财务和审计部门对货物的价格进行审查,高于审批价的,有权拒绝付款;采购机构可不受需求单位意见的限制,有权选择性价比更优的供货商和货物。三是在采购程序监督上实行动态监管。从编制计划到验收结算,纪检、财务、审计部门全程参加,进行动态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但明确规定监督人员不得干预正常采购活动,形成了分工明确、公开透明的有效监督机制。

严格规范的程序运作,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2011年1至6月份,全总队物资采购节资率11.3%,节约经费502万元。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1年4月,总队物资采购中心采取邀请招标方式对某部259台营房空调进行采购,预算经费80万元,实际成交金额51.54万元,节约 28.46万元,节资率达35.6%。同时,监督部门对招标程序十分认可,投标商也都心悦诚服。事后,未中标的投标商诚恳地对工作人员说:你们组织的招标公平、公开、公正,我们虽然没有中标,但心服口服,以后还愿意参加总队的招标活动!近年来,全总队物资采购战线没有发生一起违纪违法案件,没有出现一起投诉和举报问题,实现了总队首长提出的“采购工作搞上去,采购人员不倒下”目标,有力保障了部队各项建设和中心任务的完成。

第5篇:部队保障处处长范文

一、完善普法保障体系,筑牢普法工作基础

该局紧紧围绕组织保障、机制保障、财务保障三个方面,统一思想认识,认真组织实施,健全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牢牢夯实普法工作基础。一是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普法领导工作小组,印发了《××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第五个五年规划》,制定各年度工作要点和工作进度,明确了各单位的普法工作责任,并定期召开普法工作会议,通报工作情况,增强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将普法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加大考核力度,细化考核指标,增加考核分值,并对普法工作单列考核,变变法工作“软任务”为“硬指标”。三是投入__多万元为全系统法制机构配备了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照相机等设备;投入资金_万多元,购买各种法律、法规书籍及普法教材____多册,分发到基层单位,为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

二、完善普法教育体系,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该局采取多项措施,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普法教育活动,努力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增强依法行政水平和能力。一是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法律知识培训制度、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等。先后聘请了××省局法规处处长、市委党校和××大学法律教授现场授课,形成了领导带头学法守法的良好氛围。二是先后抽调法制科室骨干参加国家工商总局和××省工商局组织的法律法规培训班,筛选出法律业务知识精,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建立普法师资库,增强普法教育师资力量。三是由各业务科室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出题录入××市工商系统法律法规知识题库,不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岗位和法律法规知识的考试,促进了广大执法人员学法用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四是对业务性强、素质要求高的注册、执法办案等岗位实行凡进必考,先后_次举办了大规模的资格考试,对考试不及格的同志通知单位限期调离岗位,提高了注册登记人员和执法办案人员依法办事知识和能力。五是以“干什么、练什么、比什么”为思路,以全员参与、分级练兵为原则,以市场准入、市场监管、消费维权、执法办案等专业知识为重点,在全系统开展大规模的比武练兵活动,制定对口比武方案,严格知识竞赛程序,提高基层人员的学习动力,达到以比促学,提高行政效能的目的。

三、完善普法宣传体系,营造依法行政氛围

该局充分发挥各类载体作用,以强化宣传为普法工作重要抓手,扩大法律法规影响力,扩大普法工作实际效果,营造依法行政氛围。一是积极开展送法律法规上门活动。以基层工商所和各消费维权站点为基点,广泛开展送法进乡村、进社区、进商场、进市场、进景点等“五进”工程,多次到校园开展“小手拉大手”普法活动,深入农村及社区现场为群众讲解消费维权知识,增强识假辩假能力,共提供咨询服务_____余人次。二是及时各类消费警示提示。根据季节特点和消费热点,在报纸、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体消费警示,曝光违法典型案例,通过舆论宣传,提高遵法守法效果。近年来,共利用信息汇总分析结果消费警示和提示___余次。三是积极拓展普法宣传阵地。按照“三上、两进、一提高”的要求,丰富普法宣传载体,以短信的形式,向企业商户宣传《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食品安全监管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法规宣传的针对性。

第6篇:部队保障处处长范文

1月10日,中国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永平对外宣布:从今年起,铁路春运火车票价格不再实行上浮制度。消息一经发出,民众一片欢呼。春运停止涨价的呼声已经喊了多年,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其实,在此消息公布的前三天,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郝劲松还致信铁道部部长,呼吁今年春运火车票停止涨价,虽然得到了很多网民的赞同,但有网民还是预言:“春运不涨价是一个悲观的期待”。不知这位网民听到不涨价的消息,会有怎样的惊喜。

对于春运火车票停止涨价,笔者也感到欣慰。然而,我在乎的不是停止涨价能为我节省多少利益,而是公民言论和媒体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那个只靠部门内部决策,不顾民众呼声的年代正在悄悄地离我们远去。

民主社会,任何的公共政策都应该是多数民意的表达。没有公民表达的社会,不能称之为民主社会,更不能说是文明社会。近年来,公民言论对公共决策制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00年,湖北省监利县某镇党委书记李昌平上书总理,喊出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引起了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2003年,舆论对“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的高度关注,使一部实行了20多年的收容制度被废除。而最近一段时间,无论是甘肃消协“炮轰”铁道部的退票费收费办法,还是五教授发表公开信对邱兴华案的关注,以及姜海程致信铁道部索赔“15元餐费”,等等,虽然他们的言论现在或许还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但他们带给或未来将带给社会生活的改变,却是毋庸置疑的。

前不久,海外学者薛涌撰文指出,2007年很可能是中国要面对公众的一年,并预言了“公民时代”的来临。虽然笔者知道我们离公民时代来临的日子还很远,但是2006年发生的一些事,却让你我共同见证了它的征兆。

读者赵志友

政府采购“洋品牌”是国际惯例?

江西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日前进行路面设备招标,涉及政府采购约3000万元。令人意外的是,从开始购买标书、报名甚至到招标结束,所有国产自主品牌生产厂商只能成为“看客”。根据该项目招标公告,此次政府采购的绝大多数路面设备必须是“洋品牌”。负责组织此次采购事宜的江西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机务处处长陈雪飞表示,本次设备采购完全是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的,质优价低者中标。之所以大范围拒绝国产自主品牌的设备,主要原因是国产自主品牌质量不过关,远不如国外品牌设备质量相对稳定可靠。(1月8日《每日经济新闻》)

采购“洋品牌”是国际惯例?此言差矣。据笔者了解,对本国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建立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才是一种真正的国际惯例。如美国于1933年制定的《购买美国产品法》明确规定,立法是为了“扶植和保护美国工业、美国工人和美国投资资本”。该法要求政府拟采购的最终产品,必须是在美国制造的,而且,最终产品采用的“实质上全部的”组件也必须是在美国制造的。

同样,我国2003年1月1日起实施的《政府采购法》,也有“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的“国货条款”,确定了“国货优先”的原则。

然而,在我国的政府采购中,国货明显比不过“洋货”。如外国品牌在电梯、IT、轿车等行业的政府采购中处于垄断地位。中央政府采购网显示,中央国家机关的政府集中采购,通过协议供货入围的18类产品中,激光打印机、投影仪、液晶显示器等产品,洋品牌占有率均超过四分之三,汽车购买数量最多的品牌依次是别克、奥迪和本田雅阁。

国货被冷落而洋货受追捧,看似“外国产品质量和性能更优”,实则暴露了政府部门在采购中存在的民族品牌意识淡薄、崇洋等诸多问题。更为重要的,《政府采购法》缺乏国货认定标准,“国货条款”缺乏配套措施,形同虚设,无人为此负责,无人为自己采购国货而受到褒奖,无人为大范围大批量采购洋货而被依法追究。所以,脱离国情,贪大求洋,互相攀比,过度追求配置最高、最新、最全、最强,以追求洋品牌为荣,已成为一些政府采购的一道特殊“风景”。

在一个崇尚时尚的时代,洋货作为一部分人的追求无可厚非,但政府采购与个人采购完全不是一回事。政府采购考虑的不仅包括产品的性价比,更承担着支持发展民族产业的重任,支持自主创新理应成为政府采购工作的重点。特别在我国政府采购规模日益扩大的今天,与“国际惯例”接轨,就应在政府采购中真心实意地眷顾国货,最大限度地给国货以应有机会,为国有产品在国家核心领域中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品牌认知,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信心。

读者孙化民

为“同命同价”体现“同命同权”叫绝

读了贵刊2006年第11期“读者”栏目发表的《“同命同价”体现“同命同权”》一文,笔者深有感触。

“在中国,农民的公民权利并没有得到充分地保障……是对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农民的歧视。”

“其实改革就是为了公平,而公平的实质就是用同样的规则对待所有的个体,无论权贵或者平民,都应享有公平的待遇。”

说得多实际啊!道出了农民的心声。

重庆市高院为农民讨回了公道,为党和国家赢得了民意,值得称道。

其实,农民受到的歧视,不仅仅表现在车祸处理方面。举一例,城乡退役军人的待遇问题。参军时,一样光荣,戴红花,放鞭炮,欢送会,好热闹,充分体现了“同命同权”。但退役后,城市兵国家安置工作,成为国家职工,可谓一步登天;农村兵仍回农村,种田劳动,简直是天壤之别。是农民兵素质低吗?在部队表现差吗?非也!是国家在政策上对农民群体的歧视。

有人说农民有地可种,不存在失业,这是托词,农村大量的劳务输出就是见证,西安市雁塔区“新市民”工作的推出,也能说明问题。

第7篇:部队保障处处长范文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后勤管理;高校综合改革;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5-0087-02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进行社会化改革,已是人们的共识。所谓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借助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快速地建设新型的高校后勤服务体系,其实质就是后勤服务要实现市场化,后勤经营要实现企业化。我国高校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转变的一项重大决策,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学院作为从部队转隶到地方办学的院校,进行管理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更是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是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实现高效管理,其核心内容是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这是教育创新的目的和主要内容之一。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理念和办法,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高校后勤管理系统必须树立“后勤不后,保障先行”的观念,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和传统管理方法,更新观念,在管理上大胆创新。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后勤管理工作要在进一步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不断优化机构设置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和配置后勤资源,提高保障能力,从而有力地支持学校的发展。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在模式、进程等问题上都不能照搬照抄,需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无论从核心内容和具体推进方法上看,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都应属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加强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对策分析

(一)进行后勤管理体制改革,转变职能,推行后勤企业化管理

教育部在《全面推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意见》中指出:“学校后勤及部分直属单位应以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能,推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有条件的逐步转向社会化。”高校后勤长期形成的单一行政管理体制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建国后一段历史时期对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发展,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侪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显露出了很大的弊端,严重束缚了高校后勤的活力。因此,适应市场经济,深化后勤改革,就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要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抓好职能转换,逐步推行后勤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管理,尽快把后勤推向社会化。高校后勤推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即实行事(行政管理)企(经营部门)分开,在功能上类似于全民所有制企业中的政企分开。学校任命或派出学校后勤行政管理机构,即“小机关”,代表学校对学校后勤经营服务部门实行宏观管理,落实经营权,不直接干预经营服务部门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具体事务。同时,后勤部门根据服务的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能力和条件组织经营活动。在保证校内服务和管理前提下走出学校面向社会经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扩大经济实力,进而使后勤办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经济实体。

(二)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后勤管理和服务层次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更要强化后勤服务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目标与要求,以确保高等学校的稳定。要规范后勤服务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应的制度来确保相互之间的制约与促进关系;例如,要制定食堂饭菜等一些后勤服务项目的市场指导性价格,以保护后勤服务实体、高校与师生之间的利益。因此,改革后勤管理,消除制约因素.逐步形成与教学相一致的管理和服务层次,以适应并进而推进教学发展,这是当前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课程:首先,是管理和服务理念的创新;其次,是依据教学的发展不断提高后勤管理和服务层次;再次,是服务育人,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最后是实施形象战略,提高整体素质。

(三)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努力完善各种管理和监控机制

最近几年以来,各高校依照行政管理职能和经营服务职能分开的原则,首先要选拔、配备好后勤服务集团的领导班子,强化后勤集团的内部管理,建立各项必要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充分发挥校董事会、校监事会的管理、检查、监督、领导等作用,还可选拔素质较高的学生代表参加后勤集团的管理、检查与监督。同时,在必要时。可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监控信息网络,以全面规范和协调高校的各项后勤工作。

三、创建适应高校发展、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服务产业,是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后勤管理改革的需要

(一)教育服务产业应有的特色、特点与创新

即将产生和兴起的教育服务产业的主体应是从学校行政规范剥离出来的后勤实体,如后勤管理集团等。它是基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为高等学校以及师生生活提供服务的经营服务业,教育服务产业既有高等学校的属性,也具有社会第三产业的属性。它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师生员工,服务具有多样性,即提供饮食、住宿、交通、维修等等。一般意义上讲经济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学校后勤管理集团宜采取独立经营方式,但也可以采取区域联合和联办等方式发展教育服务产业,教育服务创新重在服务方面的创新,尤其是育人功能的创新。因为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人才和创造知识。所以,创新应该团绕着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营造创新氛围,使服务功能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

(二)教育服务产业体制的创新发展

教育服务产业脱胎于高等学校行政后勤和后勤实体,它经历了从行政组织到经济组织的转变从不计成本到全额成本的转变,从经验管理到现代管理的转变,从垄断到竞争的转变。后勤教育产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必须要进行体制方面的创新,可以构筑多元化股本结构的企业联合体,但在股本结构中高等学校一般应占据主体地位,可以联合大型和注重中长期利益与社会效益的企业,共同发展,但应以市场动作的方式进入社会,展开竞争,并注意逐步推行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彻底改变原有的行政运作方式。

(三)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战略的创新

后勤集团要发展,必须认清改革的形势和自身的优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社会力量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支撑学校跨越式发展。当前形势下,高校后勤管理集团在制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战略时至少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即:形象创新、模式创新、标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等。

四、强化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和高校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深化后勤管理,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强调的是标准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管理;具有职责明确、流程清晰,突出预防,持续改进的特征;倡导竞争性质量观;强调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将在后勤服务中形成“质量文化”,规范领导权力行为,减少个人色彩;统一服务行为标准和服务质量标准,避免各方矛盾;树立并强化后勤职工的服务意识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服务中充分体现个性化、情感化、人性化,但不失规范化、标准化。通过建立规范的工作标准体系和明确的工作质量要求,将促进进一步依法管理、规范管理、合同管理,把后勤实体纳入法制化、契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范畴。

高校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建立符合本高校特点的信息化平台系统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来说是一场革命。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不仅使后勤管理的各项规章和流程更加标准化和精细化,使后勤管理方更好地对学校资源进行规范、科学和有效的控制,同时对于后勤管理运作和业务流程规范化。减少管理层级,摈弃人为制约因素具有很大的作用。信息网络要把对后勤集团的日常运行情况的跟踪了解和监督,当做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抓紧抓好。同时,信息网络对各种信息的收集、传递、反馈等要尽力做到及时、准确,力争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及时消除各种隐患,确保新组建的高校后勤服务集团稳定、健康、有序的运行,不断推进后勤社会化的进程。

第8篇:部队保障处处长范文

白山市及市区“十一五”时期

发展问题讲座摘要

刘庶明

一、市区“十一五”发展前景较好

(一)“十五”较快发展为“十一五”打下较好基础

经济总量扩充,产业基础不断强化。五年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96亿元、财政收入43.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1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5%、13.3%和15.3%,高于全国及全省发展。煤炭(能源)、林产、矿产等主导产业巩固回升,原煤产量和发电量分别占全省的30.1%和13%;矿泉水、旅游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二)“十一五”面临三大机遇

1、政策机遇;

2、市场机遇;

3、交通条件改善机遇。

(三)“十一五”存在问题与挑战

问题:一是由于资源枯竭、接续产业发展慢而导致经济下滑;二是中心城市整体功能不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滞后,职工素质较低加深就业再就业矛盾,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改革面临较大社会风险和改革成本;三是资源过渡开采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后发优势和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挑战:省内众多竞争对手来分享国家及省里资源;能源、医药、食品等产业面临更多竞争。

结论:“十一五”时期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优势大于劣势,只要奋力拼搏,就一定能够实现“快跑”。

二、做好资源型城市转型文章

(一)资源型城市定义、特征及发展规律

1、概念:以当地不可再生的资源开发和初加工为支柱产业的城市。

2、特征:对资源高度依赖性;资源分布决定其不均衡性;形成急速性和飞地性;历史短、文化薄;与农村融合性;因资源消耗而周期性;产业结构及城市职能单一性、超重性、稳态性;建大企业依赖性;城市功能与企业功能同构性;相对封闭性;城市环境恶化及其特殊性;城市水平低层次性和高工业化“虚高性”;职工素质低层次性;城市转型必然性。

3、发展规律:

①产业发展阶段性: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②产业生产时限性;

③产业生产收益递减性;

④产业衰亡不可转性;

⑤城市建设与资源开发同步。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

1、定义: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由原来依赖的不可再生资源转为其他产业,使城市发展摆脱主要依赖不可再生资源,从而规避衰败,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也引起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系统变革过程。

2、资源型城市转型本质:摆脱资源依存化。

3、资源型城市转型三大问题:

①着重解决产业接续:产业结构畸形、资金短缺;

②社会转型:体制束缚、人才匮乏、再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③环境改造:环境缺乏吸引力、城市建设欠账。

4、资源型城市转型成本:产业转换成本、改革成本、人才培育成本、科技创新成本、城市改造成本、环境修复成本。

5、资源型城市转型重点:

以新的发展观为指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产业聚集、集约发展加工业,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①主导产业更替。培育新型主导产业、延伸扩展传统产业链、发展多元复合性主导产业。

②加快经济发展,快速推进城镇化,扩大就业,发展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争取国家对林矿及老少边穷地区支持,建设和谐社会。

③坚持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开发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优化布局——形成三个主体功能区

第一个功能区,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第二个功能区,是重要水源地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区、老少边穷地区。遵循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原则,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等工程性措施,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可承载生态型产业。

除上述一、二功能区以外地区,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聚集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地区。人口与经济资源向这一区域集聚,提高其人口与经济密度。

三、提升城市功能

(一)经济转型——向资源集约转换

延伸七个产业链条:能源产业链、冶金产业链、林产业链、

人参产业链、医药产业链、绿色食品产业链、建材产业链。

1、做大做强工业

巩固林矿等传统产业:做大做强能源产业、集约发展矿产冶金业、做深做精林产业;

加快发展长白山生态型产业:积极发展做大医药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壮大矿泉水产业、大力发展人参产业;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积极发展其他产业:新型建材、汽车配套、轻纺工业等。

实施资源集约转换战略,增加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一是通过加大勘探力度,增加煤炭、电力、矿产等资源开发总量,着力延伸能源、冶金、建材等产业链条,深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开发的附加值;二是大力发展医药、食品、机械、轻纺等接续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经济抗风险能力。

2、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三个循环体系:

①企业内部小循环。如建设东圣焦化公司焦炭、煤气、粗苯、甲醇、煤气循环经济园区;

②产业园区中循环。在开发区建设利用尾矿渣、粉煤灰、煤矸石生产陶粒、免烧砖等新型建材循环经济园区;

③社会大循环。建设循环经济城市,利用生态链条,连接工业与农业、经济与环境,推进三次产业生产与消费大循环。

3、加快开发区建设

建设现代化工业园区、经贸活跃商贸区、环境优良新城区。

建设3个工业园区:

①能源冶金工业园。在六道江镇和板石街道,建立能源、冶金等产业集群,形成工业循环经济园区。

②医药建材工业园。在营白公路两侧,建立生态产业、生物医药、天然绿色食品开发、林产、建材等产业集群;利用粉煤矿、煤矸石建立新型建材循环经济园区。

③机械加工园。在轴承西厂以西至七道江桥区域,重点发展汽车配套、机械加工产业集群。

构建物流、生活园区:

建立与物流中心配套的果蔬、建材等商贸物流园区;建立集科研、公务、住宅、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生活园区。

(二)提高服务功能

1、积极发展商贸、物流等服务业。依托联结沈阳经济圈、丹东出海口与东北东部交通枢纽地位,建立商品街、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搞好商品流通及物流体系建设。加强长白山山货市场建设。办好长白山产品交易会。

2、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以“一山两江”为核心,以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红色旅游为重点。

3、大力发展以信息服务业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

(三)科技教育功能

突破科技创新能力弱制约,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建立白山职业技术学院,提高全民素质。

(四)提升支撑功能

1、城市服务功能

①优化市区功能。“控制东西、完善南北”,将现在的“带状型”城区扩建成“椭圆型”区域。

②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区承载能力。重点是改造建设道路、给水、排水、园林绿化、集中供热、燃气、环境卫生设施、房地产开发和棚户区。

2、改造生态环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开发资源,节约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五)提升带动功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国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1、突出抓好“六新”,即培植新优势、培育新农民、发育新组织、形成新机制、资源新配置、塑造新风貌。

2、2006年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3、白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①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变革,提高农村生产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建立农特产业基地,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抓紧培育省级龙头企业。

③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支持、引导农民从种植业分离出来,从事特产业、工业、服务业,发展劳务经济。

④新农村建设。我市缺乏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能力。所以主要是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支持,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事业。

⑤体制创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四、措施

1、“扩容强市”

我国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阶段,发展重心在城市。我省城市断档,缺少大城市,需要“扩容强市”,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白山市市区面积狭小(1388平方公里),加上山与河的分割,面积更小,迫切需要扩容。

2、改革

①管理体制创新:市区一体化。市直与区直体制创新。

②干部体制创新。

③人才:解放高端生产力;用好本地人才;大力引进人才。

④干部队伍建设: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机关。提高学习能力,利用网络学习。

3、开放

①争取国家、省里支持,掌握国家政策;

第9篇:部队保障处处长范文

关键词:竞技人才培养;理念;体制;模式;文化教育;保障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4—0001—06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迈上了新的起点。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运会表彰大会上发出了“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为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实现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竞技体育的发展即竞技运动的技战术水平能否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运动战绩在世界大赛中能否占优势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标准之一。实践证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各级各类体校与青少年运动管理中心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与途径,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根基与源头。因此,如何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进一步开拓我国各级各类体校与青少年运动管理中心的校长及各级政府体育部门青少年体育管理人员的国际视野,提高其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乃至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此,国家体育总局于2010年9月2日至25日举办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专项出国研修班。

本期研修班的国外研修阶段在法国巴黎大区进行,期间研修班学员走访考察了法国体育学院、法国卫生体育部、法国奥委会、塞纳马恩省体育局、雅文市政府、法国军事体育学院、巴黎大区国家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中心、法国国家足球技术中心、枫丹白露市户外体育训练中心、MELUN游泳中心和网球中心、Magdelein水上体育运动训练中心、Marcel Rozier马术俱乐部、Melun击剑训练中心、乌拉圭法国友好中学、塞纳马恩省完全中学等16个相关单位,听取了39名专家、学者及官员的授课和介绍。其中法国卫生体育部、奥委会、军事体育学院、相关省、市政府等部门17名政府官员介绍法国了青少年体育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及相关政策法规;法国体育学院、法国国家足球技术中心、巴黎大区国家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中心等单位19位教授、专家讲授了青少年运动员选拔、培养、管理、文化教学的理念模式和具体做法。研修班学员还与法国2名青少年运动员、1名奥运会冠军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从近距离了解法国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学习与就业情况。

通过以上培训学习活动,研修班学员全面、系统地了解了法国青少年体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形势政策,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及不同机构、不同层面、不同环节的具体做法,引发了学员对中法两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和具体措施进行深入的比较,从而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明确了今后工作的方向。

1

中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比较与启示

研修班在法国培训学习期间,法国卫生体育部官员、奥委会官员、法国体院教授以及大区、省、市训练中心、协会、俱乐部管理者无不提及运动员培养的“两个计划”,即运动训练计划和文化教育计划,强调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同等重要,两者没有先后高低之分,正如法国卫生体育部高水平体育处处长所强调:

“法国有强烈的愿望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但绝不愿意付出不可承受的代价,如放弃运动员文化教育和牺牲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在运动员的体育生涯中,要保证运动员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使运动员现在和将来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地位”。

法国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得到了完善的制度保障。早在1984年法国政府通过了一项关于高水平运动员运动保障法令,明确规定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四个目标:提高运动成绩;为运动员创造感兴趣的学习科目和机会;保证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保证运动员退役后拥有优质的生活与可持续的发展方向。2006年法国教育部和卫生体育部共同签署协议,规定由普通学校专门负责体育训练基地(学校)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进一步使法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法制化。

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法国从运动员基础训练开始、到青少年运动员,到“希望”运动员,到“成熟”运动员,到“杰出”运动员,最后到退役运动员,政府根据运动员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全方位地为运动员提供文化教育、职业培训、就业指导、福利保险、生活资助等方面的保障。

其结果,奥委会下属共107个单项体育联合会,拥有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18万个,吸引了大批具有天赋的青少年儿童参与体育运动,拥有会员1600万人,占法国总人口的27%。法国蓬勃发展的大众体育与庞大的基础训练人才队伍带来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一个不到6000万人口的国家,自1988年汉城奥运会以来,法国历届奥运成绩稳居奖牌榜前十名的位置。

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随着奥运战略、全运会战略、省运会战略的全面实施,运动员成绩成了衡量地方竞技体育实力、体育部门工作目标、教练员执教能力、运动员训练成就等各领域工作的唯一评价标准,“金牌至上”理念根深蒂固,并主导着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在运动员教育方面重训练轻文化教育。在训练中,长年累月的“时间战”和“消耗战”使得运动员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文化学习和其他活动,“学训矛盾”不可调和,同时也给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伤害。

我国“重运动训练、轻文化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运动员政策性安置力度大大削弱,加之,后备人才淘汰率高,极大多数运动员面对走向社会进行二次就业,但文化教育的缺失,知识素质与基本能力普遍偏低,使运动员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便暂时找到工作也难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较好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愿意送孩子从事竞技运动训练,导致近年来我国后备人才大幅度萎缩,选材面日趋狭窄,此外,我国大多数教练员都是直接由运动员转换而来,运动员时期的文化教育缺失,制约着教练员队伍执教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理念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构成了较大的阻碍。

借鉴法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科学理念与具体做法,结合我国现实情况,首先要消除“金牌至上”的片面观念,树立文化素质与竞技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其次要不断创新举国体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改革,制定各阶段运动员文化教育标准与训练大纲,并在工作中加以严格实施,保障运动员在运动潜力、文化素质与个性品质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2 中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比较与启示

法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采用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政府管理架构以法国体育卫生部为最高行政管理机构逐级对大区、省、市体育工作进行垂直管理;社会管理主要以法国奥委会为最高权威机构对全国107个单项联合会进行横向管理,同时对大区、省、市各级奥委会进行垂直管理。

法国政府对各级行政区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管理以国家卫生体育部驻各大区、省、市的派驻机构为主线,通过其加强与各大区、省市体育行政部门的协调与沟通,确保国家有关运动员文化教育、训练、选材、就业安置、医疗保险等政策的贯彻执行,同时,法国卫生体育部派出行政工作人员及教练员进驻奥委会、单项联合会等社会管理机构,强化政府管理部门与各级社会组织的横向联系,指导、协助社会体育组织开展训练竞赛等工作,同时,加强体育社会组织与教育部门之间的横向合作,落实运动员文化教育等相关问题。这样构成了法国纵向衔接、横向联动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采取政府管理型体制,国家体育总局是最高行政管理机构,下设竞技体育司对国家队等高层次运动员培养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各级各类体校基层人才培养工作则由新成立的青少年体育司统筹管理。在国家体育总局层面另设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对各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分类管理。地方省(区、市)人才培养工作则由本地区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进行垂直管理。在行政纵向管理上,我国缺乏法国体育卫生部在各级行政区域设立派驻机构与委派国家代表的工作机制,国家与地方之间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各地区的全运会、省运会甚至区运会战略导致项目布局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偏离国家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造成低水平项目重复设项,赛纪赛风不良,人才培养思路短浅,拔苗助长,违背训练规律,大量人力与财力资源被浪费,整体培养效益偏低。

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社会化管理方面我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我国单项协会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统一归属管理,单项协会依附于具有“官民二重性”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实际上,各项目体育人才培养管理实施的是“运动项目中心指导下的协会制”。我国大部分单项协会与政府机构“一班人马两块牌子”,两者之间边界不清,协会实体化进程缓慢,行业壁垒与地方行政分割较为严重,教育部门、社会行业不积极,政府一家办体育的格局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多元化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尚未形成。

分析法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管理体制的优势与特点,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改革竞赛体制,淡化金牌战略目标,重视人才培养与输送效益,建立青少年训练大纲,按照青少年身心发育的阶段性特点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要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进一部理顺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与社团的关系,使运动项目协会成为责、权、利统一的后备人才培养主体。建立以单项协会为主、宏观管理、专业化运作与教育部门高度参与相结合的竞技体后备育人才培养体制,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体育强国建设需求,国家调控、依托社会,重视运动员全面发展,为运动员前途负责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3

中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法国坚决执行运动训练计划和文化教育计划两项计划的人才培养规格。严格实施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情况如下:

基础选材。法国小学一般不设体育课,学校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体育俱乐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法国有各级各类体育俱乐部18万个,这些俱乐部与中小学进行合作,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儿童体育兴趣,并且从中发现具备运动天赋的少年儿童。

成绩提高。法国建立了16个大区训练基地,各单项联合会将具备运动潜力的青少年运动员送至就近的训练基地进行集中训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则由教育部门专门负责,采用弹性学制、灵活的教学形式与个性化的教学实施手段,最终使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水平到达全国统一的毕业标准。

精英培养。法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主要以法国体育学院为主,其次,法国军事体育学院、相关职业俱乐部与单项协会也承担部分培养工作。每年9月份,国家根据各大区训练基地的人才选送情况颁布约7000名国家高水平运动员名单。政府根据高水平运动员的兴趣、特长与将来的就业方向对文化课程、职业技术进行设计与实施,使运动员退役后能较顺利地过渡到新的职业。

法国“双计划、三阶段”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体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下,单项协会、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广大中小学、训练基地、社会俱乐部、体育院校、职业俱乐部等多方机构积极参与,运动员运动水平与文化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人才进出口通畅,选材面广,培养质量高,大大促进了法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的是以“奥运战略”为中心,以“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为原则、以专业训练为主体的“新三级”金字塔人才培养模式。塔基以青少年儿童业余体校三线队伍培养为主,塔身以中专学制的体育运动学校二线队伍培养为主,塔尖指的是专业训练体制下的省优秀运动队、职业训练体制下的俱乐部队与由此组建的国家队等一线队伍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思想观念与体制机制的惯性还难以消除,主要表现在:培养主体单一,教育系统、社会组织、其他行业参与度不高,培养渠道相对封闭,难以整合社会资源,政府负担沉重。更重要的是,“金牌至上”观念造成学训矛盾突出,导致运动员过早脱离基础教育,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再加上我国竞技体育成材率低,绝大多数运动员面临进入社会另谋出路,而教育的缺失和时间成本的不可挽回性,退役运动员很难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重训练轻文化、相对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可避免地带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大幅度萎缩的严重后果,选材面日趋狭窄,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与体育大国建设十分不利。

借鉴法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坚持走开放式的多元化人才培养发展之路,要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改革,引导广大小学、中学、大学积极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对社会体育俱乐部、社会团体、企业集团、行业体育协会资源进行广泛整合,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扩大培训网络。另外,要统一运动员文化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坚持科学训练,提高训练质量,缓解学训矛盾,文化教育要专门委托教育部门组织实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运动员在竞技能力培养、文化素质教育与健全个性塑造等方面和谐统一。

4 中法运动员文化教育比较与启示

2006年,法国教育部和卫生体育部共同签署了协议,由教育部负责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整体规划,普通学校负责体育训练基地(学校)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学实施。法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教育的个性化。法国青少年运动员在训练期间,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情况,选择完成高中课程、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以及进入大学等多种发展方向,学校针对运动员的特长和个人意愿,设计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实现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的个性化。

学制的弹性化。采用弹性学制,钢性要求。运动是在训练基地就近的学校进行注册取得学籍,因运动训练、比赛影响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文化教育课程的学生,学校保留其学籍,适当延期毕业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训矛盾。各阶段运动员文化教育与同龄青少年标准统一,法国体育学院高水平运动员在每年的国家考试中通过率高达90%,这个比例甚至高于普通学校。

学习形式的灵活性。法国体育学院采取的是普通学校派文化教师到学院给运动员进行文化课教学的形式。外出比赛的运动员可通过远程教学和赛后补课的方式加以补习。法国军事体育学院、大区训练基地与单项协会培训基地采用到附近注册学校进行走读的形式。省、市训练基地的运动员采用在学校进行文化学习,放学后到基地进行走训的形式。

学习时间有保障。法国高水平运动员一周训练时间平均在15~20h,不到我国运动员训练时间的一半,从时间上保障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如法国体育学院运动员每天上午有3h、下午1.5h、晚上1.5h的学习时间段,一天共6h。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由国家统一安置工作,对运动员文化素质要求不是很高,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计划分配制度受到了很大冲击,运动员文化缺失问题日益凸现,1987年4月国家教委《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自此,我国开始了探索“体教结合”之路,为解决运动员本科学历在相关高校采取以下模式:开办体育专业成人教育班、开设运动训练单招专业、与普通高校联合办学办训、建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高校一条龙培养、为高水平训练基地优秀运动员送教上门等方式;各级各类体校与教育部门结合的模式有:体教联办体校、体教共建体育特色学校、体教依托社会或企业共建单项体育俱乐部、亦读亦训模式等。

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对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也非常重视:2002年9月中央国家机构、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及国家体育总局专门下文《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体育部门认真抓好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进一步加大对运动员进行系统的文化教育的力度,不断提高运动员的科学文化水平。2010年3月份,由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

然而,应该看到的是,竞技体育金牌战略背后的巨大利益导致运动员训练负荷强度与量大幅度提高,可用于文化学习的时间、精力与同龄人相比严重不足,我国优秀运动员平均训练时间超过法国运动员的一倍以上,“学训矛盾”越发突出,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基本事实。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现状,可以借鉴法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首先,转变“金牌至上”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观,重视运动员文化素质、竞技水平与完美个性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其次,要从国家层面建立体育部与教育的紧密合作的框架,把各级各类体校纳入教育系统的管理范畴,开创体教两家共同办体育的良好的局面。第三,依靠科学训练,提高训练效率缩短训练时间,确保运动员的学习时间。第四,要细化各项政策指标,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与具体操作措施,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确保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标准并加以实施。第五,继续探索与创新运动员文化教育新模式,不断把“体教结合”改革工作推向纵深。

5 中法运动员保障比较与启示

法国早在1946年就建立了全民社会保障体系,1984年法国政府又进一步完善了运动员保障体系,专门通过了一项关于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训练和运动保障的法令。其具体的张办法如下:

对于青少年运动员:家庭成员中只要有任何人购买了社会与医疗保险,18岁以前都能享受这两项保险。如果父母失业或无工作,青少年运动员可申请国家补贴,卫生体育部每年根据家庭困难情况补助1000~6000欧元,同时还可以申请助学金。

对于暂时没有职业的高水平运动员:各种费用由政府和各单项联合会支付,每月生活补贴金额由总教练确定。另外给运动员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培训计划,帮助运动员推介工作,运动员进入体育教师、修脚师、公务员等职业可享受特殊的优惠政策。

对于有职业的高水平运动员:由卫生体育部与用人单位签订一个官方合同,用人单位有义务保证高水平运动员外出训练与比赛的时间,发足运动员全额工资,退役后能继续返回单位工作,卫生体育部则有义务宣传用人单位,并给用人单位一定的经费补助。

对于退役的运动员:可向卫生体育部提出培训计划申请,获得培训经费支持,3年内,可享受国家针对高水平运动员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

法国的保障体系为各层次运动员提供了全面的保障,真正为运动员解决了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与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涉及工资福利、伤残抚恤、医疗照顾、文化教育、退役安置等为主要内容的优秀运动员政策保障体系。但是,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二次就业困难以及就业后的自我生存能力不够等。另外,保障覆盖范围也比较狭窄,广大青少年运动员暂时还没能有效地纳入保障体系框架。

借鉴法国运动员保障体系的做法,针对我国青少年运动员过早脱离基础教育的现实,各级各类体校应根据国家义务教育法,切实抓好青少年运动员九年义务教育,提高训练效率,为运动员文化学习腾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给青少年运动员升学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

对于在训的优秀运动员政府部门有义务为其缴纳各项基本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保证运动员在社会保险方面能够享有“国民待遇”。应为运动员制定个性化的文化学习计划,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

对于退役运动员:在完善继续政策性安置的基础上,加强运动员就业指导,帮助运动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向运动员提供技能与职业培训课程,开拓就业渠道,建立退役运动员创业基金,引导地方政府建立运动员货币补偿机制。逐步形成国家、社会、行业、地方和个人共同承担、分级负责的多层面、全方位的运动员保障体系。

6

中法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利用比较与启示

法国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遵循政府主导、社会管理、资源共享、全民受益的资源配置原则。政府按照体育总体发展规划,在各大区、省、市不同管辖区域范围内建设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与企业赞助,体育场馆设施运行管理则由体育协会和俱乐部负责,政府派驻高层管理人员和体育专业人员对体育活动开展与场馆设施管理进行指导。法国体育场馆设施全面对体育协会与俱乐部会员、学校学生、市民开发,体育场馆设施高度共享,使用效率高,吸引了更多的青少年儿童参与体育锻炼,同时对扩大基层训练网络、提高体育人口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双向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非常重视,出台了《雪中送炭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政策,我国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如2006年我国建设篮、排球馆、健身房、健身路径、青少年俱乐部等全民健身活动设施共233919个,耗资近80亿。我国体育公共设施建设主要来源于体育彩票公益金与地方政府的投入,而企业等社会资源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不足。我国人口基数大,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数量相对不够,人均体育设施面积仅1.03m2。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管理经营机制滞后,对外开放不够,场地利用率不高。我国体育场馆设施的这种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很难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便利的体育锻炼场所,不利于基层业余训练网络的扩大。

为给广大青少年儿童提供更多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借鉴法国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与运作的成功经验,首先要制定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开发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把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科学选址,合理布局,逐步增加场馆设施数量,提高场馆开放与利用率,打破地域、行业之间的壁垒,实现学校、社区、单位之间体育场馆设施的共享,对广大青少年儿童进行优惠甚至免费开放。

7 结束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