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教师职称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文作者:詹春毅工作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提高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途径
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要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可通过以下二种途径。1.校企合作培养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合作,师资力量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合作,因此要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校企合作培养是最有效的途径。具体的措施有:一是派教师下企业锻炼,时间三个月以上,充分了解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二是以企业为依托建设和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实现教师实践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兼职教师的队伍建设,特别是引进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四是落实专业教师的各种培训、进修政策,特别要保证政策的统一和连贯性;五是将实践能力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应占较高的比重,并推出推进“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在收入待遇分配方面适当对“双师型”教师予以倾斜;六是做好下企业锻炼教师的“后勤”工作,比如解决教师在企业实践期间的吃住问题,保证实践期间享受与在校教师同等的工资、福利待遇等。2.学校培养学校培养是利用学校本身资源,由学校自行组织培训,教师和学校共同参与的一种途径。具体措施有:一是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包括参加各级教师技能比赛和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可以引导和促进教师不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二是学习培训,包括自我学习、校内外集中培训、参加各种技术交流会议等;三是参与专业建设,特别是课程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
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几点经验
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最经济有效途径,故本文将其作为研究重点。但是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教师本人、企业四方面共同发挥作用。笔者在这里仅对教师个人因素作分析,提出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1.选择合适的企业实习选择合适的企业非常重要。首先,该企业所从事工种必须与自己的专业及所教课程直接相关,且最好是本行业里的领军企业。这样才能保证在企业实习时接触到的是行业比较新的技术,并有一定的超前性,所掌握的技术在5年内不致淘汰。其次,该企业最好是与学校紧密合作类企业。因为企业都以追逐利润为目标,关键岗位和关键技术不愿对教师开放,影响实践的效果,如果与企业关系良好,出现问题时通过协商容易达成共识。第三,选择有一套完整培养机制及工种类别较齐全的企业,个人倾向于合资或外资企业。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接触到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管理及企业文化,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并能在多个工种间轮岗,能对整个生产流程有全面认识。2.提前做好工作教师在下企业之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提高嫁接、推广和应用新技术以及进行科研开发的能力。另外要妥善处理好学校与企业工作的关系,因为企业的技术工作经常是以项目的形式布置下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要求教师参与工作时必须按时按质完成任务。如果多次出现由于学校的工作影响到任务的完成,企业将不再愿意安排工作。所以下企业锻炼最好是完全脱产,且时间在半年以上,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3.发挥优势服务企业应利用学校及自身的优势为企业服务,切实注意让企业能有所收获,为争取下一次实践打下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培训企业的员工。可在了解企业技能水平、受教育程度、岗位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为企业职工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二是参与技术攻关。依靠自身的科研水平,结合学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技术改造,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三是推荐优秀毕业生。为企业推荐优秀的毕业生,并努力帮助培养其为技术骨干,不但帮助了企业,也为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打下基础。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教育过程公平状况;公平的建构
教育公平动态地包括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在教育初步普及之后,人们转向追求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对待和更高的教育质量。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教育起点公平的必然延续,也是实现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因此,对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进行探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使人耳目一新,其中所蕴涵的深刻的教育过程的公平理念对我们进一步地探讨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一、多元智能理论所蕴涵的教育过程的公平理念
1.积极、乐观、平等的学生观
传统智力观认为,人智力有高低之别,从而把人分为三六九等,造成教育中的精英主义价值取向,因此,学生不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结构,教育应从每个学生不同的智能结构出发,选择相适应的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提倡积极、乐观、平等的学生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多种智能和自身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各具智能特点的人才。
2.主张差别性教育
传统智力观认为,可以使用相同的认知标准去衡量世界上所有的人。如果我们超越这种观点越远,就越能证明每个人的心理都与其他人不同。如果再加上以下两个认识:每个人的心理都与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每个人的心理都是人类和社会活动的延伸,就更能证明每个人都有完全不同于他人的心理。我们每个人看起来都不相同,我们的性格不同,我们的心理毫无疑问也不一样。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体的智能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个体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个体之间的显著差异,使人有理由怀疑,是否应该让所有的人学习相同的课程?即使是同样的课程,是否应该用相同的方法教授所有的学生?如果我们忽略这些差异,坚持要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相同的内容,就破坏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全部基础。因此,教育方法的确立,就应该反映这个差异。我们不能假设每个人都拥有(或者应该拥有)相同的心理智能,而应该努力确保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有助于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能潜力。
3.对学业面临失败儿童的特别关注
多元智能理论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学业面临失败儿童的特别关注。加德纳教授认为,在一些个体的某种智能很突出的同时,另外一些个体却可能存在问题。如果不提供特殊的帮助,后者在需要运用这种智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可能失败。相反,前者成功的机会极大。在儿童教育的早期运用特定的手段干预和强化,可以将大量的儿童提高到前者的水平。他主张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辨认并确定其智能强项的领域(如通过“多彩光谱”项目的评估方法),然后给予他们发挥各自长处的机会。当他们出色地完成一项任务后自然产生的自信心,将会鼓励儿童战胜过去感到恐惧的挑战。有时可以运用强项领域作为弱项领域的“入口”。例如,对于特别具有语言叙述天分的儿童,可以通过他们感到惬意的讲故事方法,将他们引入感到困难的数学、音乐或科学领域的概念。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肯定了个体之间智能的差异,但是他认为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它充分肯定了每一个人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并进而认为教育通过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能够让受教育者都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这种理念正是真正的、理想的教育过程的公平理念。这为我们更好地探讨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能有效地指导我们教育的实践。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在教育过程中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心目中再也不应有所谓的“差生”概念,而只应有各具智能特点的个体。即使那些在学业上表现困难的学生,我们也应善于发现其智能强项,给予他们发挥长处的机会,以培养其自信心,或利用其智能强项的迁移作用来有效地提高其学业水平。
二、学校教育中教育过程公平状况调查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我走进了附近的一所较早进入新课改实验区的实验小学,调查了五、六年级的300名学生,并访谈了有关的教师和班主任。应该说,该校的教学质量较高,教师素质较好,教育过程公平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由于传统智力理论的影响,精英主义教育思想的作祟,多数老师对多元智能理论还很陌生或不甚了解,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过程不公平的现象。
我在五、六年级各随机选择两个班级,下发问卷300份,实际收回287份,无效问卷3份。通过访谈及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教育过程明显地存在不公平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地与学生的智能类型相关
成绩居于班级前十名的学生(以下称为学业优秀生)与成绩居于班级后十名左右的学业面临困难的学生(以下称为学业困难生)在智能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被调查的50名学业优秀者中,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皆突出的有27名学生,占54%;其中一项突出的有20名学生,占40%。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37名学业困难生中,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皆突出的学生一个没有,其中之一突出的也只有7人,占19%。但是在这些学业困难生中,都有各自的智能强项,如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我们的学校教育过分重视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而忽视了其他智能,从而考试测试的重点也是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这不禁使人想起“龟兔赛跑”的童话,故事中由于兔子的懒惰,乌龟坚持不懈而取胜。童话本意在于赞扬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这本无可非议;但从另一角度看,拿兔子的长处和乌龟的短处进行比赛,却实在是不公平的。假使龟兔比赛耐压或游泳,恐怕兔子就要甘拜下风而高傲不起来了。
2.在课堂提问方面的不公平
在50名学业优秀生中,语文课上每周被提问次数在六次以上者达37人,数学课上达35人。学业优秀生在课堂上经常被提问的人数占该群体的比例高达72%。而在37名学业困难生中,语文课上每周被提问次数在六次以上者仅6人,数学课上也只有9人,学业困难生在课堂上经常被提问的人数占所在群体的比例为20%。
不少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效率,在课堂中普遍习惯于较多地安排成绩好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除了用于警告与惩罚的目的之外,很少让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对此,人们一般都不以为然。但现在看来,教师的这种做法从轻处说是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机会分配不公;从重处看则是学生的两极分化得以不断产生与扩大的教育根源。
据研究,在课堂提问的内容方面,教师对不同的学生也给予不同的问题。教师较倾向于让学业失败者回答“判断性”、“描述性”等较为简单的问题,而倾向于让学业成功者回答具有“论证性”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在提问的方式上,教师常常鼓励高期望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对这些学生提问的次数也多,在提问较难的问题时,会给这些学生较多的时间,并且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回答;而对低期望学生,则常常表现出不耐烦。对学业成功者教师采用言语正反馈的方式显著高于学业困难生。
3.对学生的期望程度方面的不公平
在50名学业优秀生中,老师的期望很高的33人,期望高的11人,一般的6人,没有期望偏低的情况。可以看出,老师对这50名学业优秀生期望高或很高的达44人,占88%,一般的占12%。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37名学业困难生中,老师的期望很高的7人,期望高的11人,一般的16人,另外3人期望偏低。老师对这37名学业困难生期望高或很高的有18人,占48.6%,一般的占43.2%,期望低的占8.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对知识进行分配,而且还对学习知识的人——学生进行标定。教师对自己所接任的班级的学生,通常会加以分类,然后贴上一定的标签,诸如讨喜欢的学生和不讨喜欢的学生,男生与女生,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学生与劳工阶层家庭出身的学生,聪明的学生与愚笨的学生,等等。在教师的心目中,哪些学生有能力掌握哪部分知识,哪些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并考取大学,哪些学生只能勉强毕业,常常是早就标定好了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其知识标定的呢?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来实现的。关于教师期望的机理,最初是由罗森塔尔(Rosenthal.R.)和雅各布森(Jacobson.L.)的研究所证实的。他们用实证材料表明,学生在校的学习成就不仅受其自身能力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教师期望的影响。换句话说,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好坏,是教师贴标签的结果。
另外,在坐位安排方面,学业优秀生大多被安排在中间或靠前的坐位上,得到老师注意的机会自然就多;而学业困难生大多被安排在后面或两边,很少能得到老师的注意,实际上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在上讲台板演方面,学业优秀生获得的次数明显多于学业困难生。
从调查和访谈的情况看,学业优秀生所获得的课堂资源显著高于那些学业困难生。可以预言的是,那些学业优秀生很有可能在以后的学业中获得成功,而那些学业困难生,如果不能运用特定的手段进行干预的话,将极有可能在学业上面临失败。
三、教育过程公平的建构
如何来构建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呢?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1.多样化的课程是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的保障
每一个体的智能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个体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个体之间智能的多样性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多样化的课程,而不应再让所有的学生学习同样的课程,每个学生学习的课程应该根据各自的智能差异而有所不同,使课程尽可能地呈现出多样性。我们未来的学校可以设置“学生课程人”(student-curriculum
broker)这一角色。他们和学生、家长、教师、评估专家一起参与智能的发现和推荐。课程人根据最近评估而得到的智能分析结果,向学生提出选修什么课程的建议。在统一安排课程的情况下,则向学生提出怎样才能学好有关内容的建议。
2.“通过多元智能而教”是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的核心
既然每一个体的智能状况各不相同,就没有理由坚持让所有的学生以相同的方法来学习同样的内容。“通过多元智能而教”要求我们的教师通过调动不同智能活动在教学中的各自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差异教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教育。教育方法的确立,就应该反映学生个体的差异。我们应该努力确保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有助于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能潜力。在课程的教学中,有关内容可用多种方式展现,都有多个“切入点”。如历史课可用语言、逻辑、空间或个人理解的模式来教学,几何课也可用空间、逻辑、语言或数学等方面的能力来实施教学。有了多种多样的切入点,至少可以找到一个适合某一个学生。
3.情景化的评价观是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的关键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与传统的评价观有显著的不同,在评价的手段上,摒弃了传统的纸笔测验的方法,而采取“智能展示”的评估手段。如可让一个个体展示体育动作来评估其身体运动智能,可通过观察个体如何处理与售货员的争执来评估其人际关系智能等。在评价的目的上,传统的智力测验严重地偏向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而且把测得的结果作为鉴别儿童的唯一指数。智商高于140的称为天才,而低于70的则定为弱智儿。在学校中,这些弱智儿总是被标上“差生”的标签,甚至被弃入“冷宫”。这些学生享受不到本应享有的教育资源,从而失去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是面向学生的所有智能,评价的结果只被看作学生智能的部分表现,不把它作为其智能的唯一指数,也不与其他学生相比较并排序。只将学生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加以比较,并向其提出未来学习方向的建议。对于智能缺陷的评估,可以预测学习者将要面临的困难,并提出通过另外的途径达到教育目标的建议。如通过空间关系学习数学,通过语言技能学习音乐等。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通过“智能展示”的方法,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进行,这种情景化的评价使教学和评价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评价更有效地融入日常教学之中。正如加德纳所言,评价原本就是教学里的一环,评价应该成为自然学习情景的一部分,而不是在额外的时间里外加进来的。我们应该让评价在自然参与的学习情景中发生,这样的教学和评价必然是学生乐于参与并受到欢迎的。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
一、高职高专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高专大学生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是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殷切希望,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重视高职高专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明礼仪养成有效提升高职高专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思想道德素养是一个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集中反映,它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舆论中形成并得以巩固的。文明礼仪具有道德功能,它可以通过文明要求、礼仪规范来规范、调节、修正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控制在道德范围之内。重视高职院校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可以系统的引导其思想和行为,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将自己的思想、行为规范在可控的道德规范之内。在不断实践中将文明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二)文明礼仪养成提升大学生个人素质,为顺利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进入大学意味着马上要向职业人、社会人转换。这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的积累,还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设计自身的形象、如何尽快的适应社会等文明礼仪规范。这不仅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更是应对招聘单位考核要求的需要。现实表明,具有较强道德修养、较高文明礼仪素养的大学生或者职业人,更容易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更容易获得成功。
(三)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对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大学不再是象牙塔、大学生也不再是天之骄子。但是很多同学进入大学还是抱着得过且过、混文凭的态度。因此,打架斗殴、网络谩骂等行为时常发生,这些情况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建设。因此,大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养成减少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一个有优美的环境、处处有文明、人人讲礼仪的氛围中生活和学习,势必也会促进师生的身心和谐,愉快工作、快乐学习。
二、高职高专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
为了准确了解大学生文明礼仪的现状,课题组通过对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从结果来看,我校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总体是较好的,总体得分79分-70分段占56.10%,及格分以上占92.68%。但是在日常的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意识淡漠,以自我为中心
部分同学无视学校的规章和制度,不尊重他人,一切以自己的意志为出发点,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见到老师不主动问好,同学、舍友关系紧张;在公交车上遇见老人、小孩熟视无睹。以自我为中心的结果导致个人责任意识的严重缺乏。
(二)组织纪律观念淡漠,言谈举止不规范
部分学生存在上课迟到、早退和旷课的现象;上课玩手机、睡觉,在公共场合不爱护公物,男女同学的举止不文明和舍友、同学间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时有发生。针对问卷中“你平常举止文明吗?”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涉及自己的利益时举止文明程度还好占59.49%,在小利益损失情况下也会保持得体的有教养的举止占36.26%。在“你平常的语言文明吗?”的调查中,语言文明一般的占63.55%。由此可见,同学们对大学生的群体举止语言文明程度的认知在正常情况下仅处于及格线左右,在涉及利益时举止文明程度时则给予了基本的否定。
(三)仪容、仪表不符合大学生形象
在“你认为当前大学生的仪容仪表是否符合学生的基本装扮?”问卷调查中,仪容、仪表总体评价基本符合学生的装扮占66.95%。同学们对大学生外在的衣着还是不太满意,仅达到及格分。在“你对学生穿拖鞋、睡衣、背心等进教室的态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调查中认为穿拖鞋、睡衣、背心等进教室无所谓占9.95%,偶尔穿进教室可以原谅占18.04%,别人穿与不穿与我无关占6.75%,不能穿进教室占37.10%。从对大学生仪容仪表的认知调查结果得出的结论: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喜欢标新立异,对奇装异服习以为常。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着装问题和日常的仪容仪表还是令人堪忧。
三、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促进高职高专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优势
高校国防理论教育以军事学科中最基本技能、知识和理论为内容育。除了专门的军训以外,还包括集中的课堂理论知识的教育。在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以典型战争、事迹,先进人物开展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责任意识。国防理论教育中包含着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军事理论和军队建设思想,使大学生掌握了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包含着国家安全形势、国防的重要性、国家主权意识、国家利益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等内容。使学生胸怀全局,让学生关心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振兴。让学生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学生只有自觉践行历史使命,才会从行为规范、道德素养等方面来约束自己。
其次,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团结互助和集体主义精神。军营是最集中、最统一、最紧张、最严格的。除了一般集体所具有的团结、严肃、协调、一致等作风外,还有令行禁止、雷厉风行、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大学生的军事训练,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有亲身的体验和感悟。每个学生被编进了班、排、连、营的集体中,每天都生活在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令行禁止的集体中,“集体”很快成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
最后,国防军事理论教育给予学生生动的组织纪律观念教育。通过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更好地为青年学生补上了集体主义教育课。接受教育的每一个大学生对大学生的一日生活、礼节礼仪、言行举止、军容风纪、内务卫生、请假销假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和要求。通过军营式的环境、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化的训练,对于克服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松、散、懒、娇的不良习惯,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军人姿态、协调一致的动作、优良的作风和严格的纪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四、以国防理论教育为切入点,推进高职高专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
以国防教育理论教育为切入点,不仅可以增强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了解军事思想、军事技术,领悟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而且通过国防理论教育,使大学生加强个人纪律、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仪容仪表符合大学生形象。
(一)加强国防军事理论课对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重要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高校存在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忽视文明礼仪课程的情况比较严重。再加上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的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纪律观念不强、团队合作意识较差、忽视课堂礼仪、师生礼仪、同学交往礼仪和公共场合礼仪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条件下,高校应该加强对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重视作为文明礼仪教育载体的国防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加大对国防军事理论课的投入程度,完善国防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设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形成长效机制。
(二)加强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中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
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国防、军事和国家安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促进文明礼仪不仅丰富教育教学的内容,也可以在一定在程度上解决文明礼仪教育建设的短板问题。在教学中,可以突出介绍军队对军人站、立、行的要求,展示标准的军容军姿并进行相关练习;通过军人礼仪规范和外交礼仪讲述引导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礼仪及注意事项;突出讲述军队或典型战役中表现出来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等。
(三)提高国防军事理论课教师的礼仪修养,塑造良好职业形象
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经常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文明的礼仪修养、良好的职业形象是影响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教师威信、示范作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耳濡目染国防军事理论教师符合礼仪的言谈举止、仪表着装、待人接物、工作作风等,必然有助于修正学生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正确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学习、生活和工作,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因此,国防军事理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内修道德修养、丰富的文化知识、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外在形象上要做到整洁的仪容修饰、良好的体态、合理的着装、得体规范的语言。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国防理论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关键词】多元智能学前教育体育课程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他指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亦即存在多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种多元、开放、尊重个体差异的现代智能观既为幼儿教育提供了广阔发展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肩负着儿童启蒙教育的重任,其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代人的成长和发展。那么,作为服务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终身发展的体育教学就应该设置可供学生选择与发展的多元立体的课程,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长沙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1年~3年级体育课程,实施多元智能理论的利用与开发研究。
1.2研究方法。本文以体育教育学、幼儿教育学、课程论、体育概论、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主要采用分析法、比较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推理法等,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分析、判断、整理,来建构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
2 构建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
2002年8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本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定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我们构建的课程必须是在这个纲要精神中的课程,并有机结合课程的目标、设置、结构、内容、评价等来实施。
2.1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目标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2.1.1运动参与目标
人人都能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掌握一定体育知识技能后,可以组织和带动大家来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欣赏体育运动。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同时,在课程目标制定时,考虑到一系列的有关智能的开发,要把组织体育运动与参与体育运动等相关内容涉猎到课程的目标中来。
2.1.2运动技能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熟练掌握两项以上的健身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并能利用所学的技术和知识进行身体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同时,还应要求学生掌握最常见的运动创伤的处理技巧和方法。
2.1.3身心健康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后,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的方法,并能利用一些有效手段提高身体素质,使机体生理指标达到较高的层次;同时,能对健康营养食品、恢复性锻炼等有较高认识,也就是通过学习后我们能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个目标必须在多元智能的身体智能中来实现。另外,学生经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后能自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也应该自觉地通过身体活动来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在运动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受,这是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自我认识智能的应用。
2.1.4社会适应目标
体育活动的参与,实际上是需要竞争与合作完成的运动过程,这可以很好的解决因独处引起的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在体育活动中需要合作,需要有对手的竞争,无论是对手还是同伴,我们都是在合作中进行体育运动,这是人际关系智能的达成表现。同时,我们在欣赏大众体育时,不仅仅是欣赏体育技术和战术,我们还要欣赏和认同一种体育精神,传承一种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体育文化与精神,这对于鼓舞我们国民的奋发上进的精神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是多元智能中的内省智能体现。
2.2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设置
一年级课程设置“选项课”,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年开设“选项课”,每周1次,每次100min。每学期选学1个项目。应有8大智能领域整合后的多个项目可供学生选择。1000m (800m )、100m(50m)作为必修课的内容分解到第一学年的每次实践课中,其组织形式是学校统一安排上课时间、出席教师、学生进行选项。学校为二年级学生开设教学俱乐部、选修课、体育活动课、竞赛,(每一专项根据学生特点、层次分为“普通班”和“提高班”)体育教学课每周1次,每次100min。其形式是教师授课项目固定、学生自由选择专项课教学;其组织形式是学生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内容、教师。将那些具有一定天赋的三、四年级学生组织起来,并把各运动队的训练纳入其中(注:要求每一个学生尽可能有选择的加入一个代表队的训练,各代表队欢迎普通生加入代表队的训练)。
2.3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结构
为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各项智能的发展,其课程结构有以下两种类型:
2.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我们应加大理论知识学习的力度,因为学生的体育学习不会只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他们会探讨其中的文化蕴涵。同时,在一般的高等学校,学生自我锻炼的场地器材能基本保证。再说,随着学生的自我锻炼的意识的增强,理解体育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应随之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开设相对多点的理论课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加强理论学习,这并不代表在教室里上课的时间增多,而是在每次体育实践课上讲解与之对应的体育理论知识,时间控制在20分钟之内,这样就建立起了理论与实践课程紧密结合的课程结构。
2.3.2课内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在实践课的课程结构上,我们要立足实际来设计,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比赛作为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同时,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只有这样,我们的体育课程才能关注每个学生,才能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这样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来开设有关体育课程。另外,我们的体育活动开展到具体的场所后,可以对当地的体育事业有推进作用,这种结合可以很好地弥补我们体育课程的不足。
2.4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运动经过长期的发展,产生了种类繁多的运动项目。分别为田径、体操、球类、水上运动等。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起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其自己的特点。它更加追求学生的个性,更加强调学生的需求,也更重视学生终身体育的养成,因此,内容更加广泛,更加具有选择的余地。我们基于学生、教师、学校以及社会地域的实际,按照《纲要》精神,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的认识加以整合,表1是一个多元、交叉的课程内容的构建。
表1课程内容�
2.5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实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拥有的多元智能既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用以沟通学生的桥梁与手段。在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多元智能的教学、多元智能的学习、专题教学与合作教学等几种方式。�
表2课程实施�
2.6体育课程的评价
2.6.1学生学习评价
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应对学习效果和过程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自评是学生自省智能的表现,是对自己的体育知识和能力以及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等综合评价。他评主要是同学与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参与状况、考试达标、进步幅度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每一项赋予一定的权重系数,而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分数。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确立以定量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等组成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法。
2.6.2教师教学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模式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体育教师的业务素养和课堂教学。业务素养包括: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课堂教学的评价通常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教学的组织和课的结构、运动负荷、道德教育的构建、教学结果等。
教师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教师自评和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同行专家评价相结合,但是我们在进行评价时,既要多元进行,也要具有个别对待的评价,看到教师的努力和成绩,对教师也要进行过程评价,不要进行终结性评价,因为体育教学效果是一个长期的检验和反馈过程。
2.6.3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评价的内容主要有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课程管理、师资配备与培训、体育经费、场馆设施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等,采用多元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多元智能视角下利用与开发的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能够使受教育者的体育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自我建构。
3.1.2多元智能视角下利用与开发的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有利于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能够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1.3多元智能视角下利用与开发的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有利于丰富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增强课程结构的灵活性。
3.2建议
3.2.1研究者应与学习领导及管理部门应积极大力倡导该评价方法的推行,必要时应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因为学校领导的意愿,是实施课程改革和贯彻多元智能的主要张力。
3.2.2体育教师的理论素质与实践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我们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体育教师应努力发展多种类型的智能,增加自己的才能,熟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与技能,能够与各种类型的学生沟通。
3.2.3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多元智能观,相信每一个学生在智能强项的基础上,运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变换授课的方式,激发学生不同的智慧,采用最适宜的教学风格,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性,使学生把体育运动的技能和体育运动知识掌握好。
3.2.4体育教师应在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不断反思中,逐渐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社,1990.
[2]郑金州.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杨立龙.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探讨[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4]白晋湘.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5]教育部.纲要[S].教体艺字[2002]13号文件.�
[6]张晓峰.多元智能理论关照下的课程开发[J].教育导刊,2002,(02).
[7]李健.基于多元智能的校本课程编制[J].教学与管理,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