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专业;建设;改革;社会性;时代性;高等性
【中图分类号】G123.4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002-02
一、彰显高职教育的高等特色
1、专业建设应体现时代性、先进性和社会性。
为使毕业生能够满足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与社会接轨,必须保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时代性。通过专业教学改革的调研工作,时代对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提出了新要求:(1)具备熟练应用CAD/CAM/CAE软件的能力;(2)具备数控设备加工操作能力;(3)模具材料不断革新,掌握更加先进的模具表面处理技术;(4)工业材料出现了以塑代钢的趋势,要求学生掌握塑料成型工艺、压铸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方面的知识;(5)现代模具制造业需要的是集设计、加工、调试、安装、维修等技能于一体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6)现阶段行业分工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教学中采用模块式教学,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模块加以组合,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7)加强校企合作,走工厂化办学之路,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8)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校期间能获取更多知识和信息。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要更新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革新考核方法。
2、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普通专科、本科教育的关系。
在办学层次上不是中职教育的简单“上移”;在教学模式上,不是普通专科的“翻板”;在教学内容上不是本科教育的简单“压缩”;在教学设计上,不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任意拼合。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的任务,它就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围绕培养目标,在设计课程体系时首先必须确定专业的职业指向;其次是认真分析本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需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由此做到要什么教什么、用什么学什么。从而体现职业性,实现教学设计与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
3、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调研究结果,结合云南省经济发展情况,我们提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汽车、机械、电子、电器、轻工、塑料等行业,从事模具数控加工编程与制造、模具制造工艺编制、现代模具制造设备运用以及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现场生产组织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岗位,具有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知识,具有模具技术和其它工程技术应用方面实践能力的技艺型、复合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二三三”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根据本专业特点制订有本学院特色或亮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结合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生设计的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整体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具体方式。
在“引企入校”实行校企合作新机制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办学的实际和发展的要求,确定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三年学制连贯、三个方面联动、一年一项重点、最终实现培养目标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3×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教育方面,第一年以专业基础学习为主;第二年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第三年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主。在教师素质方面,第一年是专业基础教师、第二年是校企合作导师制的指导教师、第三年是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在学生培养方面,第一年是专业学生,完成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第二年既是导师制的学生、又是企业现代师徒制的学徒,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第三年参与生产加工和职业实践,顶岗实习成为合格的技师。
三、构建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要根据培养目标,围绕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先进性、体现前瞻性;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及可持续发展。
课程体系要淡化学科体系,根据专业知识、能力和教学内容相互关系,按照教学进程合理安排的原则,部分课程实现了综合化,各模块引入了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
另外,建设校园文化,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技术选修课,举行创业、创新、就业指导讲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学术讲座,多途径、多渠道地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
改革以后,形成了职业素质模块、职业能力模块、职业技能造模块、职业拓展模块的课程体系。在新课程体系当中:(1)为了适应科技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的需要,在教学计划中引入了新知识、新技术课程:开设了AutoCAD、Solidworks、UG等课程;(2)强化了学生制造工艺理论与方法的培养,拓展了模具制造新技术的学习。在课程中依次开设了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加工技术、MasterCAM应用等课程,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了特种加工技术、模具新材料与表面处理等内容。(3)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相互贯通、相互支撑。(4)确定了模具设计、模具制造、钳工三个专业方向,在培养学生宽专业基础的同时,强化专业方向的能力训练。(5)开设了模具估价、快速成形技术、UG模具设计等专业选修课,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公共关系等公共选修课,拓展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6)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指导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7)加强校企合作,工厂化办学,走产学研改革之路,进行生产实习,提升学生的机械加工、模具数控加工、模具装配与调试、冲压与注塑生产的实践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健全质量监控体系
1、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另外,实验室、实训基地对学生全面开放,努力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要注意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通过设计新课题,开展实验、制作、设计竞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吸收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实验项目的建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2、考核方式改革。
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正确、科学的评价,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革考核方法,必须树立正确科学的质量观。根据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学生课程等实际情况,引入职业标准制订考核标准,加强应知应会的试题库建设。实行考核形式多样化,在理实一体化课程中可以形成性考核、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行双证书制,即学生毕业时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求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3、加强日常教学管理与信息反馈。
日常教学管理分层次同步实施。学院有教务处和教学督导室,随时检查全院教学工作的工作状态,随机抽查教师的教学业务原始记录,下班随堂听课,收集班学生对教学方面的反馈意见。系部成立教学质量考核小组,负责检查教师教案、教学进度、教师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教学日志等,定期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开展讲课比赛,进行业务研讨,组织学生问卷调查与测评。学生负责班级考勤,填写问卷调查、反馈对教学的意见。
每年发出毕业生情况反馈表到各用人单位,或教师到各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工作情况,听取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思想作风、技术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反馈到教改课题课组,形成一个质量闭环控制系统。
4、按照企业质量控制的思想,建立教学过程的评价制度。
企业生产的是产品,产品是由零件组成,零件的生产又分为若干工序,有着严格的质量标准,实行了严格的质量检测,不合格半成品不能转入下一道工序。对于人才培养而言,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结构、课程体系建设等只是完成了“人才”这一“产品”的总体设计。“人才产品”的质量是在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的各个教学环节形成的,其中“教师”与“学生”是“人才产品”质量形成的主导与主体,建立课程考核大纲与课程考核标准(考题库)是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规范”、“检测”、“评定”的必然要求,是对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成败进行评估的客观需要。把每一教学环节视为人才培养中的“一道工序”,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有利于分解课程体系的教学任务,落实教师的教改责任,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课程标准制定与课程考核题库的建设,要以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为准。这样也有利于把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衔接起来。
五、建立更有效的“产学研”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
产学研合作要实行“走出去”、“请进来”两条腿走路。“走出去”指的是学校领导、专业教师要走出去,跟踪和掌握企业人才需求的最新动态。建立与更多企业紧密型的供需关系;了解模具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收集来自生产一线的零件加工工艺、模具设计课题等实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在模具企业参与模具设计与技术开发。“请进来”,就是要企业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人事主管请进来指导教学改革;把企业请进来,合作建设“研发生产型”的模具厂,学校向企业让利,学校优先考虑获取教学效益,让专业教师和学生要在校办模具厂接受“零距离”的培训。比如我校引入了和盛精密机械加工厂和佳裕印刷有限公司,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对学生实行师带徒的培养。
1、建立企业参与教学改革的机制。
建立一支由来自模具企业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人事主管、职教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专业建设咨询研讨会,研究和调整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等。进一步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合作,聘请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邀请他们来校讲座,介绍企业改革发展、新技术应用的动态,使教师、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技术进步、人才需求情况。比如我校聘请了昆明中铁集团、云南无线电厂等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员,请他们对专业建设、教材开发进行指导,每学期召开一至二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讨论教学教改,指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向。
2、开创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
实训基地既是学生的实习基地,也是教师的调研基地。在继续加强与现有校外实训基地联系的同时,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建立新的实训基地、毕业实习(设计)基地,要逐步扩大与实习基地合作的形式、途径与成果。目前我校已有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模具三厂、云南西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十余家实训基地,为我校的人才培养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3、努力开展科研、技术服务,整合实训设备,办好和盛机械精密加工厂。
我院对科研工作非常重视,科研经费逐年增加,学院将特别重视模具技术的科研工作,通过科研培养队伍,促进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其次,要积聚力量、拓展思路、招商引资,办好和盛机械精密加工厂(模具技术实训中心),将产学研合作落实到校内开展,这将更有效地推动模具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与模具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
4、以实训基地为契机,健全学生社会实践制度。
健全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组织指导,要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丰富社会阅历,增强竞争意识,实现全过程、多方位育人。扩大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利用寒署假结合专业对口打工,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去参加实践锻炼,把社会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推行双证书制度
模具分为五金模和塑胶模,是指能生产出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要求的零件的一种生产工具,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模子。
比如手机、玩具、电视机、汽车、飞机等各种产品的外壳和所有零部件的生产都离不开模子。模具是工业之母,是制造行业的基础。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该专业拥有一支由2人组成的教学团队,其中省级优秀教师1名,院级优秀教师2名;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4名、院级教学新秀1名;8人具有双师素质资格。
近几年,先后承担省、院级科研课题项目12项,发表教研、学术论文40篇,核心期刊22篇,参编教材21部。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于200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增设,2009年首次招生。该专业是高职院校招生当中,目前成为热门专业,该专业除了拥有一支实训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和实力雄厚的专业技能实训条件,还和咸阳勃力模具有限公司、上海龙工、湘潭机电力源模具有限公司等建立了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由企业提供带薪学习的机会,实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模具设计与加工经验,为后续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为未来的工作生涯提供了保障,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机械制图;课程设计
经过几年的中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粗浅地形成了以下课程设计。
一、课程定位
1.课程定位的依据
(1)岗位需求。模具制造专业的岗位需要学生熟悉国家相关标准,绘制样图,看懂图样。
(2)后续课程。如果把整个的模具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比喻成一棵大树,模具CAD/CAM、模具制造、塑料模具、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等课程是枝叶,那么机械制图课程就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树干,支撑后续课程,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职业资格。车工、钳工、铣工、数控工艺员、制图员等职业资格考试都要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依托。如果没有机械制图的基础,无法看懂图纸,既谈不上加工,也无法考证。
(4)素质拓展。学习了机械制图课程,不仅仅能够读图看图,还要练习实际生活。根据上述四个依据,把《机械制图》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具有查阅有关标准的能力;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对三维立体及其相互位置的分析方法,并据此阅读机械图样;能熟练地应用绘图仪器、徒手及计算机绘制机械图样。
(2)能力目标。专业能力:识读、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方法能力:质疑探索、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方法;社会能力:知人、自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3)素质目标。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建立竞争、效率意识;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勤奋、敬业、重操守。
二、教学理念与思路
1.教学理念。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师说,学生做”,“教师灌,学生记”,“教师管,学生服从”的教学方式,探索形成新的教学理念:(1)“教”为主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用行动去感染学生,以浅显化、通俗化的方式讲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学”为主体。引入案例、情景、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3)“练”为主线。打破了以往课程结束后统一练习的教学模式,避免只学不练,只听不练,组织学生适当的课堂及课外练习,运用、消化和巩固知识。
2.教学思路。结合培养目标设计教学情景,根据专业知识习得的要求,让学生能够独立地绘制和阅读样图,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可选择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①实物教学法。利用教具模型或者是实物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各位置的关系,更有兴趣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②讲述法。传统的板书讲述,也能让学生加深理论理解。③多媒体教学法。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可更加直观。多媒体课件鲜明的色彩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④小组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分析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综合以上多种方法,兼蓄并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手段——“四化式”
(1)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现代化教学设备已不断地运用到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化方法进行教学,如多媒体课件、虚拟仿真动画等,与教具模型、板书等传统的方式相结合,则能够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使得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多种知觉共同参与学习,有助于提高知识获得的准确性,发展学生的抽象想象能力。
(2)实践化的教学课堂。知识是能力的根基,掌握了基本知识并不等于有了能力,能力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实践化的教学课堂就是将画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让学生面对实物进行实践画图。教师只是提出要求,充分体现“导”的作用,学生可分组讨论,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独立完成绘图。
(3)幽默化的教学语言。语言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是语言,教师语言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的气氛和教学的效果。吐字清楚、准确生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是教师的基本能力。同时,教师语言的幽默化,则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积极地探索。
(4)多样化的教学气氛。以往的教学方式往往只是教师讲,在这种单调的教学课堂里,每一个学生都会觉得乏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觉到端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使师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带着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
2.教学过程设计——“五步法”
模具设计与制造。
二、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
应届初中毕业生,3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模具设计与模具制造等行业企业,培养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模具设计、制造仿真和分析、模具装配调试与维护等工作的,具有熟练掌握模具制造工(高级工)职业标准规定的知识与技能、模具生产设备操作与保养、模具设计与制造工艺分析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四、职业范围与人才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一)职业知识要求
1.熟练掌握机械制图及AutoCAD知识;
2.掌握模具材料选择与热处理分析相关知识;
3.掌握机械设计基础和常用机床夹具知识;
4.掌握机械制造工艺,模具零部件精度检测知识;
5.掌握模具设计、模具加工工艺、模具设备知识;
6.掌握常用机床液压与气压传动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知识;
7.掌握与本专业所需的专业英语、高等数学、哲学知识;
8.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知识;
9.初步掌握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知识;
10.初步掌握本工种的相关“四新”知识。
(二)职业能力要求
1.能识读一般复杂程度的冷冲压、塑料注射模具装配图,能从装配图中拆分零件图,根据零件图建立装配图。
2.能进行一般冲压件的工艺计算和冷冲压模具结构设计及注塑模浇注系统、总体结构、零部件设计。
3.能进行精密多工位模零件排样、工序图设计。
4.能根据产品模型与设计意图,建立相关的模具三维实体模型,并掌握三维模型通用交换文档的转换方法。
5.能应用CAD/CAM/CAE软件系统进行冷冲模具标准件建库与选用、非标准件的设计及结构分析、加工工艺分析。
6.能应用CAD/CAM/CAE软件系统处理塑料制品的收缩、塑料零件的分型,设计浇注系统、脱模系统和冷却系统等。
7.能熟练使用CAX软件系统进行标准模架的调用,绘制模具装配图,进行模具的标准化设计。
8.能编制较复杂模具零件加工工艺。
9.能设计、制造模具零件的二类工夹具。
10.能完成成型零件的尺寸计算及材料选用、热处理要求制定。
11.能进行模具复杂结构件的数控铣加工、电火花加工、线切割加工或激光加工等。
12.能进行全套多工位模具或复杂模具的安装、调试。
13.能进行多工位模的刃口、多腔模型腔磨损后修复、保养。
(三)职业素质要求
1.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
2.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社会;
3.熟悉企业生产流程,严格执行机械设备操作规定,遵守各项工艺规程,重视环境保护,并具有独立解决非常规问题的基本能力;
4.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
毕业生主要接续专业:
专科:“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技师(预备技师):“模具制造工”(工种)或“模具制造师”。
五、课程结构及设置要求
(一)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二)职业能力课程设置
(三)能力拓展课程设置
(四)职业素质课程设置
六、实训实习环境
(一)校内实习场所及教学设备
*实习场所生均使用面积不低于6m2,电气安装按照GB 16895有关规定执行,照明按照GB 50034有关规定执行,通风按照GBJ 16有关规定执行,安防设施按照GBJ 16及GBJ 67有关规定执行,卫生按照GBZ 1有关规定执行。
(二)校外实训基地
依托江苏模具行业企业,建设校外紧密型实习实训基地,集教学、实习实训、技术服务及员工培训于一体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基地有专门的岗位供学生工学交替轮流上岗,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实习指导,学校教师和企业有关人员全程进行管理;学校派教师深入到基地对企业一线员工进行培训,参与技术研发;同时,学校青年教师定期到基地接受锻炼与培训。
八、教学建议
1. 专业课程应采用项目教学法,每个教学项目都配有具体的任务载体,在教学中,任务载体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
2. 专业课程教学组织应采用一体化教学为主,在实践教学中融入工艺与理论知识,结合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和实物演示与多媒体结合的形式,方便学生的理解。
3. 专业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配有相关的实验设备。
4. 专业课程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技能。
一、高职院校实训课现状
在高职院校实训中,各个实训项目彼此之间是独立的。比如,机械设计实训,学生设计了一套减速器、完成了减速器各个零件的设计图样,该实训以此为成果而结束。实训设计得到的减速器零件图样并未用于后续的数控加工实训。再如模具设计实训,该实训设计的模具零件也未在模具零件加工实训中得到加工。这种以单项能力训练为目标的实训模式,虽是提升单项职业能力很好的途径,但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高职教育综合性、职业性的要求。因为该种实训模式将设计与制造人为地分割开来。以模具设计为例,学生设计完成一套模具,倘若未将这套模具投入实际加工,那么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就很难被发现,比如加工后的零件因尺寸精度没设计好而无法完成装配。如果能够让学生去加工自己设计的这套模具,则可以让学生在加工过程中及时发现其设计存在的不足并做出改进。
因此,如果实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合理地衔接起来,前一个实训的成果成为后续实训的素材,就能够将这些原本离散的实训贯穿成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训体系。学生在完成这些实训时也就完成了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大型实训项目。这些实训与职业活动过程很好地对接,很具职业性,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它仅仅靠教师的教是无法形成的,而是需要在职业实践中形成,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创设与真实企业相近的职业情境,而项目教学正好能满足这种要求。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的学习成果不是以追求知识的积累为主要目的,而是侧重于职业能力的提高。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教学,使学生置身于极其逼真的工作现场中,拉近了课堂教学与企业现场的距离,使人才培养目标更符合企业要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更为有效,让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
不同的教学目标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人才,项目教学法正好符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对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具有积极影响。笔者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思路,对现行实训教学进行改革,使其更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项目教学的重要意义
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项目课程教学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为其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包括现代认知理论、行动学习法理论等。
现代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学生是积极主动的信息加工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该理论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探索,从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与发现性是必须强调的,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来促进自身智力的开发,并以此来调节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并逐渐形成创新的能力。现代认知理论强调学习的主体是人,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方法不是通过对知识的讲授,而是通过学习者自身实践,并从中发现知识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理论从教学认知和思路方面为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英国的管理学思想家雷文斯提出了行动学习法。该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培训。行动学习是以完成指定工作为目的,在他人的支持下开展反思与学习的过程。学习者解决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通过反思经验并相互学习与提高。行动学习法强调行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习者以解决实际问题或参与实际项目的方式来发展自身的能力。该种教学方法为项目化教学中以项目来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完成任务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专业项目可以跨越多门课程,即专业项目可以大于一门课。一个专业项目可以带动若干门课程,持续几个学期,课程项目是它的组成部分。专业项目可以有效解决过去在一门课程中一直难以解决的许多问题。本文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的若干个实训贯穿成一个大型项目,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学生能够完成从模具设计到模具制造整个过程的训练。
三、项目教学实施
1.确定项目
在职业活动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教学观的指导下,以研究分析确定的能力目标为依据,从需要掌握的职业能力出发归纳总结出课程需要涵盖的知识要点。然后,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项目案例,将知识模块重新组合,形成既能涵盖知识要点,又能体现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一个完整的项目。本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选择的项目之一为肥皂盒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该实训囊括产品CAE分析、模具CAD设计、模具零件的CAM制造和数控机床的零件加工以及零件装配等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确定项目后,教师需要将任务书下发给学生。
2.制订项目实施计划
在收到项目任务书后,学生开始制订项目实施计划,包括项目分工、项目工作步骤等。要求学生将项目实施计划填写在教师下发的工作计划表上。该计划表有两个用处,一是用于教师对学生制订的计划进行合理性的审查,如果计划制订不合理,则需要其进行修订;二是便于学生对自己项目实施进度的掌控。在计划制订的过程中,学生是主导,教师则是配角,只在必要时对其进行指导。
3.实施项目计划
本项目综合性较强、复杂程度较高,故项目以三人为一小组开展项目教学。三人中需要指定一人为项目组长,由组长根据组员情况分配工作任务、督促组员开展项目工作,并按项目实施计划开展项目工作。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教师需根据项目中出现的情况,及时召集项目组全体成员或者项目组长进行指导。
下面以肥皂盒模具设计与制造项目为例。项目组三个成员需要明确分工。根据实训的特点,要求三名同学均需在计算机上完成产品的CAE分析和模具的三维设计,以及模具二维零件图与装配图的出图。三名同学在完成模具设计与出图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不断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在模具设计完成后,三名同学拿出各自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确定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同时需指出其余两套方案存在的不足,以利于学生以后的项目实践。此时,以小组内达成共识的设计方案作为模具加工的素材,由一名同学开展制造工艺分析,进行加工程序的CAM编制。为确保加工程序的正确性与安全性,由一名学生负责计算机的仿真加工。本项目以宇航数控仿真软件为工具验证加工程序。同时,第三名学生则在机床上安装工件和刀具对刀。这样三名学生共同协作完成模具零件的加工。
4.检查与评估项目
项目完成后,先由各组学生对完成项目情况进行汇报,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在汇报过程中,需将整个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收获进行总结,有目的地展示完成的作品。之后由教师对项目和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师生可共同讨论评判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的方法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通过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目的在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评价过程,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自我评价。学生先对本组作品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在组内自评过程中,学生要真正通过组内讨论评出任务完成的质量和不足,并明确哪些地方存在不足,为下一个综合项目的实施打下基础,形成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
(2)同行评价。主要通过汇报的形式进行不同小组之间作品的互评,每个组均需对其他组做出一个评价,取各小组评价的平均值为同行评价值。这种通过同行进行评价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环节中去,而不是像以往只有教师进行评价。这种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师点评。教师根据项目评价的量化标准,确定各组得分,发现问题、指出不足,以使学生引以为鉴。
5.项目总结
【关键词】职中 模具专业 毕业生 就业调查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186-02
近年来,中国模具工业高速发展,对模具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也成为热门专业,各地不少高职学校都开设了该专业,竞争非常激烈。笔者对最近几年附近地市的模具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做了一些调查,发现情况不容乐观,具体分析如下:
一 专业对口状况
根据对职中模具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追踪调查显示,目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中专业对口的大致在20%,其他的毕业生有的在流水线做生产工,或者转行做其他职业。这个数字与期望值相差比较多。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学生不能进入模具行业呢?其中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方面:
1.中职生就业中本身存在的问题
第一,定位不准确,对待预期望值过高。首先,中职学生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名初出校门的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及岗位应是生产第一线,所做的工作必须从最基层做起。其次,对自己的专业技能估计过高。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技能毕竟有限,有很多工作岗位是你暂时难以立即胜任的。这就是为什么毕业生到任何一个正规单位之后都要进行一段时间培训的原因。再次,对所学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特点及性质了解不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二,吃苦精神不够,娇气太重,没有上进心,特别是独生子女和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同学。再加上家长比较溺爱迁就自己的孩子,不忍心自己的孩子受苦,这样更容易造成学生就业后情绪产生波动。
第三,年龄偏小,心理不成熟,为人处世的能力较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同学们走出学校面向社会,大多只有17岁左右,社会阅历很有限,礼仪、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善于沟通,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甚至有的同学表现出我行我素的个性。
2.企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与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之间存在着差异
第一,企业所需要的学生要具备较好的思想品德,规范的行为习惯,能吃苦耐劳,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和服从意识。很多单位都愿意选择农村的学生,因为农村学生相对比城市学生吃得苦、勤快、好管理,服从意识强一些。老板把工作态度看得比专业知识更重要。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培训提高。
第二,企业所需要的学生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熟练的技能,最好是一进厂就能上机工作。许多企业希望招到技术过硬的中高级技工,这些人才的薪酬都比较高,如专业的模具设计人才一般月薪3000元,数控加工人才月薪3500元左右,熟悉设计、加工、造型整个操作流程的高级工月薪达到5000元以上,而其中技能比较好的人才月薪过万元也不鲜见,如我们学校有位曾经获得过自治区技能大赛数控车二等、三等奖,又留校工作了一年多的学生出去工作后每月基本工资就达6000~7000元。
职中学生刚走出校门,掌握的只有学校里老师教的一点知识与技能,未必能与企业的要求相符。如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数控系统是法拉科,但是目前不少广东的小企业使用的是广州数控,使得学生有些无所适从,这对就业有相当大的影响。
二 职中学校的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对职校模具专业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1.职中学生培养模式
第一,依托企业,专家办专业。职中学校对开办模具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可能性要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与论证,并形成可行性分析报告。根据学校建设需要适时调整专业指导小组人员,制订学生培养方案,确定专业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
第二,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办学模式。(1)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广泛与各地企业联系,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培养学生,为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增强专业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及就业竞争力提供条件。(2)积极开展新应用技术咨询和推广。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为师生讲解行业新知识、新工艺及发展方向。派教师到企业实习学习等。(3)产学研相结合。与企业联合办厂,将学校实训车间办成生产型教学实训基地,同时具有为企业加工产品、设计产品和培训人员的能力。
第三,加快“订单式”培养建设步伐。本专业自开办之日起与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专业规模的扩大,与企业的联系不断加强,为企业量身定做,“订单式”培养人数要逐年增多。
2.改革职中的教学方法
第一,尽量构思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有兴趣学知识、学技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如设计一个类似于变形金刚那样的机器人,不一定要很复杂或者能像真正的变形金刚那样能自动行动,只需有类似的形状以及能像玩具一样手动动作就可以了,以此作为一个项目或者最终目标,在制造这个机器人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各种知识,如制图、毛坯计算、钳工、模具设计、车工、数车等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
第二,加强思想品质的教育,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抓紧有限的时间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好的单位,他们的规章制度肯定很严格,如果学生不能适应,轻则扣工资,重则除名。
第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平时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一丝不苟地搞卫生等习惯,实际上就是为了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做到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工作。
第五,加强热爱班集体教育。要做到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单位。只有爱岗,才不会下岗,只有敬业,才不会失业。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EB/OL]. http:///file/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e major, this paper summed up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studied, analyzed and constructed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step-up teaching, working and learning combination, enhancement of ability, 231 three sections", studied the learning field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systematization, and explored the solution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关键词: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结合系统化;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systematization of working and learning combination;talent 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234-03
0 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虽然我国近几年的高等职业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如何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当务之急。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与制订,直接涉及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核心的专业建设工作,同时它也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着手点。
1 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1.1 我国模具行业发展现状 模具是模具设计者为实现高效的大批量生产其某种工业产品中制件,而凝结其提供的高效、高速、成本低廉的技术与服务的解决方案的特殊工艺装备,是先进制造理念和技术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是装备制造业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关联度高,技术与资金密集,是制造业中各有关行业、产业升级和其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之一。我国模具行业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中低档模具已经过盛,而以大型、精密、复杂、高寿命的模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模具自给率还较低,只有不足60%,有很大一部分依靠进口。目前,我国模具总销售额中塑料模具约占45%,冲压模具约占37%。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过去长期以钳工为核心的作坊式的生产管理模式,正逐渐被以技术为依托、以设计为中心的集约型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所替代。自“十五”以来,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引导下,企业装备水平和实力很大提高,生产技术有了很大进步,CAD/CAM技术已经普及;热流道技术、多工位级进冲压等技术已得到了推广;CAE、CAPP、PLM等数字化技术已有一部分企业开始采用;高速加工、逆向工程、无图和标准化生产已经在一些企业实施。
1.2 其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其存在主要问题
1.2.1 人才定位有了新要求 随着时代的变化,模具行业的新技术已经发生了改变,如高速加工技术、快速制模技术、CAD/CAE/CAM/CAPP技术等,随之而来的模具人才需求也发生重要变化,高职院校已经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但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如教师水平素质与行业技能、办学投入与现代化技术的更迭、人才流动等,人才养定位执行过程中,没有真正做到以技能培养为主导、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主要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观念。
1.2.2 课程体系有待职业化的科学性突破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的变化,致使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相对滞后,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虽然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仍然明显存在学科体系的烙印。改革后,大部分采用模块式和项目式教学,但是模块仅是课程的拼凑,而项目式也只是课程知识点的项目化教授。虽然在教学中采用了理论结合实践的授课方式,但仍旧以书本为主,无法体现职业教育的要求,对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1.2.3 考核方式不能真正衡量学生职业能力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课程考核以理论考核终结性考核为主,其内容还是以了解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点为重点,无法反映一个职业教育中的学生是否达到职业人才企的时代要求。通常说来,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决定了日后在社会的竞争能力。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职业道德观是其培养的核心。但是很难通过考核去衡量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其次,引进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应用。但是职业资格考评并没有实现考试的真正目的,导致很多学生拿着证书却无法解决实际遇见的问题。
2 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模具企业的实际需求,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采用了“分层递进,工学结合,能力提升,231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托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模具设计、分析、制造任务为载体,按照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的高精、高速、高效和相对技术稳定特性要求设计“教学做”,组织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做赛一体化,工学结合系统化”教学过程,其人才培养模式的以实践教学为主、实践项目检验与过程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在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实现了工作过程学习阶段中锻炼其组织、沟通与协作的能力培养,紧紧围绕模具行业紧缺模具CAD/CAE/CAM一体化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携手企业,完善了“分层递进,工学结合,能力提升,231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双证”(学历+技能)式教育,培养“懂理论、知工艺、精操作、会设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2.1 进行分层递进式的学习 学生的职业是从零基础开始,为了解决学生的基础感性认识到高端技能的飞跃,必须是从机械设计加工基础内容,到模具设计与制造一般能力,到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单向能力(根据各个学生能力和实习岗位,进行岗前能力实训),根据难易程度的分层次的进行学习,所以必须要进行分层递进。
2.2 必须以工学结合进行 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的是岗位职业能力,最接近实际职业岗位群的学习方法就是以职业的系统化工作过程与学习职业能力的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必须是从实践和理论学习的拷贝过程、自主学习过程、创新学习过程的总和,加强以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形成职业院校以职业生活为主的教学方法,必须是以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加强了职业人才的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缩短了人才的职业基础培养的周期,是一个必然的学习与实践过程的试验阶段。
2.3 能力提升,231三段式 在模具专业学习单项职业能力培养中,主要以能力和在从零基础开始、从基本素质开始、从实践兴趣开始,组织和运行教学,以做任务和项目方式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培养。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理念和职业行动领域的需要,筛选任务,并从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化教学任务。能力分层次的逐步提升,从目前职业教育期限来看,基本上是以2学期宽泛的机械基础和基本职业素质课程学习,3学期模具专业学习的单项职业能力的培养,1学期顶岗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实践,这样一个科学的职业学习过程。
3 课程体系的组建
3.1 职业能力定位、分析与行动领域归纳 通过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统计和企业走访与调研,结合对工作岗位、工作环境、职业管理标准、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了专业学生适应的职业岗位。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岗位为产品造型技术人员、模具设计师、产品成形工艺性分析技术人员、数控工艺员、模具CAM编程员、加工机床操作者,具有精通模具CAD/CAE/CAM一体化能力和先进制造技术能力的高端技能人才。使用模具生产的企业岗位为成型设备操作员、成型设备调试技术员。职业岗位按其性质分为工程岗位和制造岗位,通过对职业岗位的罗列,开展专业研讨的方式分析其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其行动领域,得到如表1所示的结论。
3.2 课程体系 通过结合行动领域分析与职业能力分析,并根据时代的高速、高精、超硬新要求,调整其课程内容,增加模具企业交付的模具产品同时要交付设计、工艺、分析的数字化过程,甚至是在报价中都体现了这种数字化的内容,特别是模具产品在整个制造生命周期中是个共同探讨修改的过程,教学要体现这个过程;加强成形工艺的教学比重、增加模具调试的技能培养;传统材料变形与新材料变形的教学要有相当的分量;在传统金属切削加工、电加工的教学基础上增加高速高精密铣床切削加工、逆向工程与原型制造等课程。
对知识的结构进行序化,转换为学习领域,做出主要课程体系框图。其课程分为公共平台课、专业平台课、专业能力拓展课程三部分。公共平台主要是培养学生通用职业素质的课程,另外还有50余门公共选修课,在其中选出4门以上,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专业平台课程是以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综合能力实训,其专业平台课程主要是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动、模具外语和产品造型技术等课程。其核心课程形成“两设、两加、一艺、一辅”的格局,其中两设为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和冲压模具设计,两加为模具特种加工和模具数控加工技术,一艺为模具制造技术,一辅为模具CAD/CAE/CAM。其拓展课程为高速加工工艺和程序编制,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数控机床电器控制,市场营销,模具价格估算等课程组成。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主要是由专业基础、职业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组成。通过对其行动领域归纳,按其工程特性与制造要求确定其教学目标为培养“懂理论、知工艺、精操作、会设计”高端技能型人才。
4 结论
总之,为了培养出真正符合当前社会行业企业所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必须不断的对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的途径进行调整,使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的规格之间相互和谐协调。
参考文献:
[1]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模具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J].模具工业,2011(1):1-8.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一、企业对模具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1.模具企业青睐可以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我们选取了常州华威亚克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常州顶尖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常州明杰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昆山圣美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共四家有代表性的模具制造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发现江苏省南部苏锡常等地今后几年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仍然有很大的需求,模具专业今后持续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我们还了解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在企业主要从事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模具产品造型及结构的设计、模具零件机械加工数控编程等。会使用AUTOCAD、PRO/E等软件,懂模具加工工艺,会使用MASTERCAM或UG,并有一定经验的模具数控加工的毕业生,是最受企业欢迎的。这要求教师要具有模具生产的实践经验,就这点而言,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优势。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往往不具备模具设计能力,不能对零件的加工进行数控编程。而本科院校往往重视理论讲授,忽视实际操作教育,所以都不能满足模具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另外,模具制造行业的人才是需要经验积累的,一般从业人员需要3~5年的从业经验,才能熟悉生产现场的操作实践,熟悉模具的生产制造过程,理解实践中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关系,真正掌握模具的生产技术。因此,培养零距离上岗的综合性模具生产技术人才为当前所需。
2.模具企业青睐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具有多方面的操作技能,要求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具有团结合作能力、富于创新精神、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实际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今后的培养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除应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备较强的生产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要培养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与人共处,使他们有很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成为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综合性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性很强,高校应针对这一特性,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际操作中,我院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深刻理解高等职职业教育的内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教研和教改活动,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加大对现有师资的培训工作,在提高学历和职称层次的同时,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帮助中青年教师认真合理地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促使他们尽快成长。按照江苏省教育厅的培养计划,我院选派年富力强的教师赴德国学习双元化教育,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安排青年教师到常州华威亚克模具有限公司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践锻炼,以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团队的建设。我院还通过“嵌入式”教学方法,从模具生产企业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来我院讲解专业课,直接给学生讲授专业课程中实践性、前沿性较强的内容,要求讲课的课时占专业课总课时的40%以上,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力,同时培养我院教师的实践能力。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 我院充分运用“工学结合”理念,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保证专业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增加集中性生产实训课程的开设,如校内模具钳工实训、模具拆装技能训练、普通车床加工技能训练、数控车床加工技能训练、数控铣床加工技能训练、校外模具生产实际操作实习,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合理知识结构、较高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学校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和昆山圣美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签订协议,组织机电学院骨干教师与企业培训部门人员共同商定培养方案,着重对学生加强企业文化教育,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制订课程讲授计划,在学校和公司两个地方进行授课,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使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3.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我院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工学结合专业课程体系。将PRO/E应用技术、数控加工与编程、数控车床加工技能训练、数控铣床加工技能训练等课程调整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大生产性实训教学设备的投入,添置十台数控车床、十台数控铣床、五台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和五台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机床,规划调整实验室布置,建立符合教学要求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满足了教学的需求。
4.实施“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2.5+0.5”教学模式。我院从2006级开始探索实行“2.5+0.5”教学模式,即学生用两年半的时间,在学校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训实习的锻炼,取得钳工、车工、数控车、数控铣、CAD、三维建模师等证书,再用半年的时间进行顶岗实习,实现了与企业生产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我院积极实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学院建立校企联盟,共邀请27个徐州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加盟。学校和企业间建立校外实习的共建制度,签订共同遵守的协议,以确保校外实习基地的相对稳定。学院推行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学生在校的五个学期,每个学期均安排为期六周的综合实训,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把教学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目标相结合,构建了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框架的课程结构体系。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我院实行实习生校内、校外双导师指导制度,聘请在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颁发聘书并给予一定的工作津贴,请他们与专业指导教师一起负责学生的下厂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指导工作。具体做法是校内安排一位指导老师,学生实习单位安排一位指导老师,加强实习的指导与过程控制。顶岗实习的成绩由校内外两位老师分别评定,最后给出综合成绩,可以较好地实现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顶岗实习结束后,按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与企业签订劳动就业合同。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方式改革,我院培养了一大批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毕业生,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与企业签订劳动就业合同,得到了学生、家长、企业的一致认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高[2000]2号)[Z].2000-01-17.
关键词 模具设计与制造 工学交替 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课程体系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机械类专业中的长线与主体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装配与调试能力、冲压塑压加工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需要为指导,以模具岗位需求为依托,并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岗位能力分析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通过对河南省军工企业的调研,河南省军工企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年需求500人以上;据南阳市人才市场统计的有关资料表明,南阳地方制造类企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年需求400人以上,实际招聘模具专业人才不足200人,存在较大缺口。模具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将会影响区域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富士康公司生产线中模具专业高级技能型人才占10%,每年仅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需求量就达数千名。由此可见,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根据对企业岗位及岗位能力需求的分析,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为: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所需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模具设计、制造、装配与调试能力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就业岗位包括金属冲压模设计与制造、塑料成型模设计与制造、模具装配与调试等模具设计师及模具制造技师。
二、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利用毕业生岗位需求以及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加强与当地知名军工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确定模具生产岗位群及其对应的能力与素质要求,重新构建模具专业“能力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模具专业“能力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架如图1所示。
图1 “能力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能力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基于模具设计能力、模具制造能力、模具装配与调试能力等培养要求,进行职业认知、职业能力初步形成、职业能力提升和岗位训练、顶岗实习等进行递进式设计”。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实施,实现工作与学习的任务交替,学校与工厂的环境交替,学生与员工、教师与师傅的角色交替,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训练与企业的实际认知、岗位锻炼的全线融通,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中有工,工中有学”,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三、实施“能力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根据“能力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专业市场调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制订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递进与交替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示意图
根据模具专业“能力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多学期分段组织教学的形式。通过校内学习和企业实习的交替进行实现模具设计能力、模具制造能力、模具装配与调试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逐步强化。学生每一个学期除了在校内学习专业知识和接受单项基本技能训练外,还利用一年级暑期和二年级暑期到校外企业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习,同时第6学期安排6个月的顶岗实习,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训练技能、锻炼能力、提高专业意识,同时接受企业真实环境熏陶,增强模具专业技术的感性认识,学会做人、做事,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二)课程体系构建。
围绕“能力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的三种职业核心能力,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进而确定基于模具设计和制造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加上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职业能力延展模块等课程,构成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完整课程体系。
(三)基于岗位能力分析的核心课程体系设计。
围绕“能力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的三种职业核心能力,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合作开发了本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通过改革,使得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时间线教学环节占到整个课程体系课时量的50%左右,设定的实训内容涵盖模具制造认识实习、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配、模具维修等多方面,同时配合相关的电视、视频教学片、图片、生产现场等,提高实训效果。
(四)推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专业课程原有的理论教学模式,根据每一个学习情境,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形式完成项目任务,提高相关能力。以模具设计与制造的阶段产品作为任务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的构建与开发。如,针对模具制造实践课程,设置加工准备阶段的审图、备料、加工工艺编制等项目,加工阶段的普通加工、特种加工等项目,以此来构建行动领域,并最终形成整个项目。又如工种实训,在校内的实训基地可以进行普通车、铣、磨、钳工和数控车铣、特种加工等项目。
(五)改革考核系统,实行全面考评。
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考核,注重对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课程考核体系同时涵盖专业理论考核与专业技能考核。因此,以实操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体系在教师过程评价的基础上,要加大企业和行业直接参与评价的力度,将企业和行业的从业标准引入学生学习评价过程中,依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认证考试,形成一套适应工学交替、以实操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体系,即从教师过程评价、企业评价及职业资格考证几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教师评价主要从课堂学习态度、任务完成情况、技能操作评价及期中、期末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核;企业评价则是由来自行业的专业指导委员进行技能现场考核。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丰富其行业经验的积累,提高其就业的适岗能力。
四、 结束语
按照“能力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制定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深度合作,在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系统建设。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遵循高职教育规律,有效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根本举措,作为高职骨干院校,我们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级技能型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