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暮江吟古诗范文

暮江吟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暮江吟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暮江吟古诗

第1篇:暮江吟古诗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高年级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它是浓缩的精华。在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的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并在附录中列出了1至6年级75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这些篇目分散在1至6年级低中高三个学段。新课标对第三学段5至6年级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其中需要背诵的书目如下:

五年级上册有《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这三篇以写景为主。

五年级下册有《出塞》《题临安邸》《示儿》,这些都是爱国诗章。

六年级上册有《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这些赞颂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六年级下册有《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用高度浓缩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惜别之情。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整理可以知道,古诗词教学的具体目标主要是通过诵读积累、感受形象、体味意境,最终目标是文化积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让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使高年级的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这些古诗呢?下面是结合一些教学经验对高年古诗词教学的一点思考。

一、利用多媒体,使学生融入情境

1.配乐诵读。古诗词音律较强,节奏鲜明,如再配上一些音乐作品,将学生带入诗词情境,将会寓情于乐,收到不一样的效果。例如学习《暮江吟》,教师可以选择古筝曲配乐,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感受山水的完美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更加体会到诗人创作的心境,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的方法同样可以被用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多样化的戏剧表演形式更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有趣起来。

二、教师注重情感的培养

我们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一定要确立全面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古诗词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1.古诗词中要让学生感悟自然之美,热爱自然。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的李白的《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将天门山的山水如画一般展现在学生面前;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表达了杜牧对深秋枫林美景的喜爱。从这些古诗词中要让孩子们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在古诗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让学生在学习后能够感受到诚挚的爱国之情,同时萌生出强烈的爱国情感。

3.在古诗词教学中同样可以培养孩子的韧性,教他们做一个励志向上、坚忍不拔的人,进而在感悟中形成良好的个性。

三、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校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个角落来传播经典文化。例如,可以充分利用每个教室门口的展板,展示内容适合的古诗文书法作品,并定期更换;也可以在学校的树林里的石头上附上一首小诗;更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让学生诵读一些古诗文;还借鉴大学生社团这样的方式,在校园内组织学生建立古诗文社团,使爱好古诗的同学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学校也可以建立一个以古诗文为专题的学习网站,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优秀作品发表在上面,大家一起分享。同样也可以利用微信、QQ等聊天工具建立一个兴趣群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流。

总之,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借助各种媒介,创设一种富有古诗文学习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随时随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我国的古典诗歌以语言凝练、感情丰富的特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在小学阶段为学生的学习古诗打下良好的基础,重视小学高年级的古诗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静.诗教结合以诗育人:浅谈加强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之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1(1):10.

[2]张高旗.小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反思[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12):35.

[3]盖延莉.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2):83-84.

第2篇:暮江吟古诗范文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77分)

1.

(1分)根据课文《小儿垂钓》内容填空

蓬头稚子学垂纶,________。

2.

(6分)按拼音写汉字。

méng

měi

miào

róu

mǎn

shí

ché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3分)读课文古诗两首《小儿垂钓》,把能搭配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蓬头________

莓苔

侧坐

________

借问

路人

________

稚子

4.

(10分)默写古诗

池上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小儿垂钓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5.

(2分)多音字组词。

应yīng________

yìng________

6.

(2分)读课文古诗两首《小儿垂钓》,按课文内容填空。

路人________遥招手,怕得________不应人。

7.

(5分)按要求写句子。

用“侧坐”写一句话。

8.

(3分)拟人句大擂台。

例:风把我的手巾吹到地上。风把我的手帕扔到地上。

①雪花在天空中飘着。   ________

②小鸟在树上叫着。  ________

③小花展开了花瓣。 ________

9.

(2分)读课文古诗两首《小儿垂钓》,成语大比拼。

惊天________

小儿________

10.

(5分)读古诗两首《小儿垂钓》,说说小孩是怎么做着钓鱼呢?

11.

(5分)读课文《小儿垂钓》,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①蓬头

②稚子 学

③垂纶

12.

(3分)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蓬头________

稚子________

垂纶________

13.

(5分)读课文古诗两首《小儿垂钓》,解释词语“蓬头”的意思。

14.

(3分)读拼音,写词语。

péng

tǒu

zhì

chuí

lú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5.

(5分)用下列词语“路人”造句

16.

(8分)比一比,再组词

稚________

侧________

遥________

艇________

雅________

测________

摇________

挺________

17.

(4分)默写《小儿垂钓》这首古诗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8.

(5分)读诗文《暮江吟》,翻译诗句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二、阅读理解题

(共4题;共21分)

19.

(5分)读课文古诗两首《小儿垂钓》,说说“纶”是什么意思?

20.

(5分)读古诗两首《小儿垂钓》,文中“莓苔”是什么意思?

21.

(5分)读古诗两首《小儿垂钓》,说说小孩在哪钓鱼呢?

22.

(6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77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二、阅读理解题

(共4题;共21分)

19-1、

20-1、

21-1、

第3篇:暮江吟古诗范文

要培养小学生的对古诗文学的语感,首先要让他们能够看懂和理解古诗文,不能做到理解和融会贯通,就不可能了解古诗文的文化内涵,语感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带领学生通读全文,通过课后注释和字典等相关工具,掌握和理解古诗文的大致内容和涵义以及创作背景,通过内容的理解和相关背景的联想,结合字面内容的涵义,便可以呈现出对字面涵义的感受。例如:古诗文《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通过查阅字典等,可以明白其有照射的涵义,学生就可以明白这句古诗文的大致内容了,通过对内容的想象,联想着创作者创作的意境,自然而然就差生了对暮江绚丽色彩的感受,初步培养了语感。

二、强化朗读的训练,增强语感

一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古训就可以看出朗读对于语感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在理解古诗文创作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有层次,有分解的进行古诗文的朗读,可以唤醒学生对于诗人创作情感的共鸣,从切身感受诗人的内心情感,从而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在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语感的培养切记过于急躁,急功近利的思想反而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对语感培养形成一定的障碍。通过设定明确目标,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进行预感的训练,结合具有指导性的朗读,一步一个台阶,完成语感培训的目标。古诗文《静夜思》的朗读,可以通过第一次的朗读让学生了解古诗文的大致涵义,理解诗人李白当时创作的基本情感,然后进行第二遍的朗读,让学生想象李白在皓月当中的晚上,进行独自远眺的场景,体会诗人李白当时的创作背景之后,在进行第三遍富含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孤独情感和思乡情结,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以配合稍显悲情的音乐辅助,来让学生融入古诗文的意境之中,真正领悟其内涵和情感,强化对古诗文的语感。

三、通过想象,丰富语感

在小学语文古诗文的语感培养过程中,想象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古诗文语感的培养与对古诗文内容的直接想象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在古诗文的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形象化的思维想象,通过想象将古诗文的内容场景再现,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古诗文的真实意境,对于语感的培养极其重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场景的想象通过写或画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通过对字面的理解全力的去想象,在心中形成“内心视像”,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还对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大有裨益。

四、结合生活体验,深化语感

从一句名言“语言来自于生活,产生于劳动,生活实践是语感体验的最佳途径”中可以看出生活实践才是产生语感的最佳途径。所以,在小学语文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将学生语感的培养仅仅寄托在教学课堂上,也不能仅仅靠查阅字典来领悟古诗文的文化内涵,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开拓他们的视野和见识,用心去领悟对大自然的切身感受。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融入社会,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体会人情冷暖,要求他们积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增长社会经验。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启发他们对生活的联想,唤醒他们脑海中已经存在的潜在意识,建立对古诗文情感共鸣,从而增强对古诗文语感的培养[3]。

五、运用积累,沉淀语感

在古诗文的语感培养过程中,虽然可以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以及生活体验等最为基本的形式来进行逐步的培养,但是仅仅靠感受和领悟,还是无法做到得心应手,灵活自如的运用。在情感的积累上,坚持长期的进行积累和运用,才能妙语成珠。对于语感的积累过程,也是强化训练,提高语感感悟的过程,教师要不断的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运用,来强化对古诗文的记忆,逐步的进行文化内涵的沉淀,增强语感的培养。

六、结束语

第4篇:暮江吟古诗范文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形态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2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声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教者在学生意读全诗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仿谈遐想推敲,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二、想象的借助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2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三、情感的纽带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的蕴含。

1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三衢道中》,诗人以新颖的构思:先记叙后描写,既绘色,写出了绿荫;又绘声,写出了鸟鸣。教者运用形态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迷人山区,观赏初夏的风光:梅子黄黄、绿荫重重、溪水淙淙、黄鹂声声。领悟诗人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喜悦之情,从而产生愉悦之感,与诗人一同感受意境美。

第5篇:暮江吟古诗范文

一、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领悟诗歌大意

我们常说“诗中有画”,往往把一首好诗比作一幅画。可见,诗歌和绘画都是相辅相成,一脉相通的。画能使词语表象化,使诗句简单化,简单的几笔,就可以把诗意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我采用了分小组画文本的方法。第一小组的学生把课题的意思画了出来:画面上有一家旅店,旅店的左侧竖着一个招牌一样的标志物,上书“徐”字。可见,这是姓徐人家开的店。第二小组将“儿童急走追黄蝶”表现了出来:画面上的儿童在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但“树头花落未成阴”表现得不够好,只画了光秃秃的树枝,还要点缀几片新叶才比较符合诗意。第三小组用简单的线条表现出了奔跑的儿童,从儿童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很开心。学生通过绘画、读词、悟词,无需多做解释,他们已然明白了诗中“篱落疏疏”“未成阴”“疾走”等词语所表现的意境。此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音乐、视频等方式,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触,也能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更深刻。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时,我运用多媒体,先让学生观看鹳雀楼及其周围景象的图片:夕阳西下,波涛滚滚的黄河一望无际。然后,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当时就站在那里,就是诗人王之涣:身临其境,看到这么壮美的景象,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怎么想呢?想象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另外,对于有一定描述性、情节性的古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所给的内容展开想象,使他们眼前似乎就浮现出一幅幅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二、加强诵读,引发学生的感悟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能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指导朗读时,就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学生确定感情基调,确定感情基调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然后,指导学生处理好重音与节奏,看看哪些是表达诗文感情的关键字,重音就可以落在这些关键字上,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范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读多了,自然就能背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提高阅读能力。在教《暮江吟》时,我给诗歌配上了图片和古典音乐,视听结合,将学生带进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晖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了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耀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黄昏景色!配以古筝独奏,学生仿佛置身于优美的秋江暮色中,美好、愉悦的情绪油然而生,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也慢慢地融为一体。此时,再让学生体会诗中江边傍晚和夜晚的美好景色,学生就不难理解“可怜”二字,以及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了。

三、感悟意境,激发学生的诗情

诗,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的诗情画意,就是因为它的内涵深广。诗歌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情感联想。如教学《题西林壁》一诗时,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首先当然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横看”,是从正面观察,庐山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侧看”,是从侧面观察,庐山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远近高低”,都是指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在此基础上,教师有必要再适度启发学生领悟:诗人不只是在表现庐山的姿态特征,而且是在启示人们,要站在不同角度观察,这样才能真正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再如,教学《登鹳雀楼》一诗时。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从观光角度去理解诗句,还应启发学生发现其中蕴涵的哲理:只有登得高,才能看得远;人们在处理事情时,一定要胸襟开阔,目光远大,不能做井底之蛙,不能鼠目寸光。教学《示儿》一诗,体会诗人陆游临终前“不见九州同”的沉痛心情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后两句,体会诗人渴望“王师北定中原”那一天到来的强烈心情,从而深切感受诗人炽热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第6篇:暮江吟古诗范文

一、知人论世——知情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李白的大气豪放,王维的生活情趣,陆游的爱国与忧民。“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词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查。比如,南北朝时代,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剽悍,在诗词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南朝社会相对比较安定,故南朝诗词多写人们相思、爱恋。唐代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诗词题材自然也就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等等,达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鉴赏古典诗词,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地理解,而不是牵强地把握主题。

二、反复诵读——含情

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比如《望天门山》中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雄伟气势,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感悟出诗人李白的大气与豪放。《示儿》中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嘱咐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以感悟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品读咀嚼,掩卷深思,叹惋无穷。《枫桥夜泊》一诗中的“愁”字可以切合文脉,能够贯通全诗神韵和精髓的诗眼。指导学生读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读完诗后的感受和情绪,引导学生发现“愁”字在全诗中的统领作用,然后再返回诗中去寻觅“愁”,从而快速地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句中散发出来的那绵延不绝、铺天盖地的愁思。

三、品评赏析——悟情

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妙词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是经过反复推敲,多次修改才定下来的。首先王安石写出“春风又到江南岸”,他觉得“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满”。这样改了多次,最后才定为“绿”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因此,在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让学生进行品评赏析,这样才能领悟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探究体验——动情

写景抒情类。如白居易的《暮江吟》,描写了江边傍晚和夜晚的大自然美景,夕阳、江水、露珠、弯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叙事抒情类。如李白的《赠汪伦》,诗的前两句是叙事,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展示一幅依依惜别的感人画面。诗的后两句是抒情。诗人借用桃花潭水作比较,赞叹朋友的深情厚谊,抒发了作者对好友汪伦的感激之情。

状物、托物言志类。比如王安石的《梅花》,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王安石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宋神宗时,任为宰相,积极推行新法,但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后来,被迫离职回到江宁,但仍不屈服于腐朽的压迫。这首诗是他借咏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品格的。

第7篇:暮江吟古诗范文

古典诗歌鉴赏,是近年来高考语文必考的一种题型,从考试情况来看,考生得分偏低,普遍反应较难。下面就结合我在高考复习中的经验,谈谈如何鉴赏古典诗词。

一、整体感知,读懂古诗词

1.读懂诗题,明白意旨

一首诗歌,首先跃入眼帘的是题目。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人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窗户和眼睛。标题常常能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是古典诗词鉴赏的开端。题目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写人的,如高适的《别董大》;表地点的,如刘禹锡的《石头城》;表时间的,如白居易的《暮江吟》;表事件的,如陆游的《书愤》。从诗题就可以看出诗歌的内容。

2.知人论世,读懂诗歌

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要读懂作品,既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和为人、思想、风格。还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比如,我们在读杜甫《蜀相》时,除了对作品中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有所理解,还要对杜甫一生遭际、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写这首诗的心境作全面深入的探究。才能明白这首咏怀诗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诗人功业未就的感慨。

3.学会诗词翻译,读懂古诗词

要读懂古诗词,要学会诗词译文,古诗词翻译注重意译,而不讲“字实”,即将古诗词的意象、意境、主旨等基本内涵译到就行了,再译文过程中,尽量多使用诗中原有的词语,将修饰“意象”的定语多保留,另外还要根据句子常式句的成分规则,对省略句、倒装句、句子词语错位现象要学会处理,译文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用联想和想象使诗词图景画面生活化。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邯郸驿定逢冬至,定语“邯郸”,保留,“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词语错位,应为“想得夜深家中(人)坐)。译文到位才能鉴赏到位。

二、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感情主旨

诗歌是形象和抒情性的统一。诗歌中的感情是通过诗歌中描写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所以,在理解诗歌时必须先从鉴赏诗歌形象入手,进而把握诗歌传递出来的感情。诗歌形象包括意象和人物形象。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根据现实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景。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客观形象,也可以是诗人自己。因此,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中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鉴赏诗歌思想感情。作为考生要积累一定量的意象。下面,笔者就把一些常见意象归类,供复习备考之用:1.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如杨柳、长亭、南浦、酒等。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佳节、捣衣等。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有仇,或悲伤心情,或渲染悲凉、凄凉气氛,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斜阳等。4.抒怀类意象,或表达不屈不挠,坚强坚贞,或显示高洁的品质,如、梅花、松、柏、竹、疏离、冰雪、草木等。5.爱情类意象,表达爱恋、爱情、相思之情,如红豆、莲、连理枝、燕、孔雀等。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投笔、长城、楼兰、请缨、羌笛等。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阔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五柳、东篱、三径等。

意境可称为境界,是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能把握一首诗的意境,则能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怎样鉴赏诗歌意境呢?首先熟悉掌握诗歌意境的基本特征:(1)表现特征:情景交融 (2)结构特征:虚实相生,分造境和写境两种。(3)审美特征:韵味无穷。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次,掌握意境的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3)掌握常见意境词:(1)表现宏阔:苍凉、苍莽、辽阔、壮阔、壮丽、雄浑、高远、深远等。(2)表现细腻:缠绵、幽静、幽美、宁谧、明净、婉转等。(3)表现繁复: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等。(4)表现冷淡:暗淡、渺茫、寥落、萧条等。

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第8篇:暮江吟古诗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50多首文质兼美的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国历来有“重诗教”的传统,教师应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小学古诗教学要做到哪些方面呢?

一、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意大利大画家达?芬奇说得更形象:“你如果把绘画叫做‘哑巴诗’,画家也可以把诗人的艺术叫做‘瞎子画’。”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后人在谈到诗与画的共同点时,常以苏轼评论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依据。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告人选作绘画的题材。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他们往往以精美的文字,构画出一幅幅色彩明丽的画卷,给人以悠悠不尽的美感享受。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瑟瑟,原指碧色的宝石,这里指碧绿的颜色。诗人运用红、碧两色,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夕阳返照,水波不兴,江面上红绿相映,红的像玛瑙一样美丽,绿的如翡翠一样透明,真是一幅写意山水画,落日秋河图。不一会,太阳落山了,江面上水气升腾。俯视,露珠点点晶莹悦目;仰望,碧空如洗,新月在天。不禁使人陶醉于这优美的自然景色里。这难道不是“诗中有画”的杰作呢?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如丹青妙手,抓住春雨如酥、草芽初露的特征,运用国画家的渲染技法,以淡淡的笔墨描绘了一幅色彩朦胧的“早春烟雨”图。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二、披文入情,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人高兴时,高山起舞,大海唱歌,江河弹琴,花草欢笑;人悲伤时,大海哭泣,江河哽咽,鲜花溅泪,鸟鸣惊心。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前两句“移舟近烟渚,日暮客愁新”,写诗人把船停靠在烟雾朦胧的小洲边,夕阳西下,引起新的愁思。接着将笔锋一转,后两句描绘诗人在舟中领略到的极富特色的景物:“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仅仅是描写景物吗?显然不是。沈德潜评价此诗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诗人孟浩然出身寒微,40岁到长安,求仕失望,其愁之深是可以想见的。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把仕途的失意、羁旅的惆怅和对故乡的思念等旧怨新愁,都很自然地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了。因此,这两句诗看似“景语”,实为“情语”,情景交融,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意境美。

三、探求意蕴,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古诗,既充满着诗情画意,又闪耀着哲理的光辉。试看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纯属议论,没有具体描绘匡庐的山景之美,而是写出从正面、侧面、远近等不同的角度和距离观赏这座名山所体会到的一个道理:世上的事物,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去观察各各有别,只有善于从各个侧面对事物进行观察、体会,才不致于局限一隅之见,而获得关于事物的全面的、总体的认识。又如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蕴含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的深刻哲理。

四、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9篇:暮江吟古诗范文

一、写人――蒙娇美

白居易《琵琶行》中是这样写琵琶女出场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女有“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一个“半”字,写其含羞带怯,诗人用这一肖像描写表现她的难言之痛,“半”字之妙,意在言外。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的诗句:“云鬓半偏新睡觉,衣冠不整下堂来。”杨玉环刚睡醒,听说汉家天子派使者到来,来不及梳妆打扮,迫切希望见到使者,得到玄宗音讯。一个“半”字,逼真地显出杨玉环慵懒娇美之态。

二、写景――空灵缥缈

明代梅鼎祚有《水乡》一诗:“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此诗巧用“半”字,描绘了烟雨迷蒙、若隐若现的江南水乡春景,有雾里看花之美。

苏轼的词《望江南》有云:“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此处写春日之景,用“半壕”对“一城”,“春水”对“(春)花”,将“春水荡漾生姿,花开满城竞放”的景色表现得灿然夺目。

白居易《暮江吟》历来为人们称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写残阳照射江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半”字未平分江面,而蒙的界线似乎又存在于人们视觉之中,虚幻空灵,迷蒙幽静。

诸如此类的诗句还很多。杨巨源的“绿柳才黄半未匀”写早春之柳新叶初萌、其色嫩黄、参差不匀的美好风姿;刘方平“更深月夜半人家”写半披月华、半隐暗影的庭院,明暗对比越发衬出月夜的静谧;赵嘏“紫艳半开篱菊静”则写紫菊似开未开娴静肃穆之态;杜甫“半入江风半入云”写乐曲随风荡漾在锦江之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有行云流水之妙。

“半”字还常用在歌咏名山大川、亭台楼阁、寺庙古刹的对联中。

昆明黑龙潭有一副对联:“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半”字写尽缥缈空灵之景,若隐若现之态。又如:

千朵红莲三尺水,一弯明月半亭风。(苏州闲吟亭)

世出世情一泉水,住无住心半峰云。(杭州冷泉亭)

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沙。(颐和园月波楼)

柳影绿围三亩宅,藕花红瘦半湖秋。(莫愁湖六宜寺)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

落霞半分酒一壶,桃花万树月满天。(爱晚亭)

这些“半”字,或与水相关,或与月相连,或与云相伴,绘空灵洒脱之景,有蒙含蓄之美。

三、元曲――妙用“半”字

元代曲作家对“半”字的应用非常广泛。元曲中有个曲牌《一半儿》,末句定格嵌入两个“一半儿”。

如查德卿的[一半儿・春妆]:“自将杨柳品题人,笑拈花枝比较春,输与海棠三四分。再偷匀,一半儿胭脂一半儿粉。”曲中闺中女子决意与海棠花争春,最后一句可谓神来之笔,将女主人公刻意妆扮、风流自赏的微妙心态表现了出来。

又如胡紫山《四景》之一:“荷盘减翠黄,枫叶飘红梧干苍。鸳被不禁昨夜凉。酿秋光,一半儿西风一半儿霜。”末句将秋风瑟瑟,风凉霜冷的季节特点写了出来,贴切而自然。

四、说理――意味隽永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