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八年级历史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学期,政史地教研组工作将坚持“以创新求发展,向教研要质量”的工作思路,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材为凭借,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以提高课堂效率为工作主线,开展务实、新颖、活泼的教研活动。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引导广大学生关注国际国内时事,ji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及学习思想品德课、地理课、历史课的积极性,提高中学生的政治、人文素养。在工作中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坚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崇尚人生哲理、追求科学真理”的优良品质,以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为中心,整合各项常规工作,为新学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信息化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学校工作要求,结合本组情况,认真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加强组内建设,团结一致协作完成好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研组基本情况分析:
本组共有专任教师8人,都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深的理论修养,中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育教学态度严谨;年轻教师朝气蓬勃,知识新颖前卫,计算机水平较高,课件制作精美。全组成员团结协作意识较强,教学工作抓得扎实有效,教育教学效果良好,师生关系融洽。
组别 备课组长 组 员
政治组 季 芸(七年级) 季 芸 杨 森
丁乃秦(八年级)
历史组 圣坤花(七年级) 圣坤花 杨 森
赵承东(八年级)
地理组 程 涛(七年级) 程 涛 郑 虹
王寿文(八年级) 王寿文 程 涛
三、工作目标:
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学校工作大局,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本组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力争创优质团队(优质教研组)。争取在八年级地理会考中均分达到87分以上,合格率、良好率、优秀率争取全区第一,为中考打好前战。其他科目在期末考试中均分争取达到80分以上,合格率、良好率、优秀率争取全区第一。
四、工作思路:
本教研组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培养学科骨干教师为根本,以课堂教学创新为主旋律,努力尝试多媒体教学,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继续抓好教育理论学习活动;二是搞好教学常规工作;三是进一步提高本组教师的科研意识,让教学从经验走向科研;四是配合教务处组织好校级公开课,争取开几节有级别的公开课;五是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使信息化进政、史、地课堂。
在初中各科中,历史和地理在很多内容上有所关联,而且历史故事也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如能让历史内容融入地理教学,取其长处,避我不足,达到趣味性的学习目的,相信对地理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激发兴趣 历史融入 历史事件
人们常说“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地理教学也是如此,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如何让学生产生“地理很有趣”的想法,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部分融入历史故事。
一、历史事件融入课堂导入
广东清远采用的是粤人版的地理教材,其中七年级教材有一章节让我印象深刻,因为一方面它让学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它又让人有一股奋发向上的紧迫感,该章节就是“日本”。
让学生产生自豪感的原因,就在于历史上“日本”文化深受中国影响,以唐朝时尤为明显,如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与李白的友谊、唐朝鉴真和尚的东渡等等事件都有所反映。考虑到其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特点,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这些历史事件,做成一个开篇短片或课件,直观而又形象,有趣而不枯燥,效果非凡。
通过这一方式导入,学生对中华文化如何影响日本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也就不难理解日本文化中的中国性了,为进一步理解其东西方文化融合奠定基础。在具体的导入时,可以分组讨论,比赛抢答,从而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有利教学。
二、历史背景融入原因分析
初中地理除了注重识记,有时更看重分析,因此原因分析是教学中常出现的“应有之题”。
如清远粤人版八年级教材中有一章节涉及“北京”,其中教材开拓性地要求学生分析“定都北京”的原因,在教师和课本活动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从水源、地形、气候、历史、交通等方面入手。限于学生资料获取不易的不利条件,教师可以以课件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如北京是六朝古都,也是六大古都之一;明朝朱棣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而迁都;北京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界线等等。经此处理,分析定都北京的原因时,即可避免教师枯燥的讲解,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同样,在有关“西部地区”的内容学习中也可以做此处理。通过历史背景分析西部地区生态脆弱的原因,如西域古国过度开发;战乱频繁等,让学生对该地区的环境状况有初步了解,同时为后面理解“西部大开发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生态保护”的论点做出铺垫。
三、历史结果融入问题揭示
绿色、环保、节能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地理课程内容自然也常与环保理念相结合,如黄河中游的治理,长江源头的保护等。
在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中,课本以活动、知识之窗、图片等形式介绍了长江源头的诸多问题,但都非常抽象,学生难以有效分析。针对此情况,教师适当提供一定的历史背景资料,不失为一种上佳选择。
如在揭示历史上人类对源头的过度放牧、滥捕滥杀等现象时,可以穿插部分影视片断(如电影《可可西里》),让枯燥的说教变为生动的案例展示,往往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
再者,在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同样如此。黄河流域是文明起源之地,历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繁,破坏严重。同时,各朝都城也多分布于此,而中国建筑又以木质结构为主,因此林木砍伐严重,等等。通过相关历史的介绍,学生对黄土高原如今面貌形成的人为因素就有了一定了解,至于水土流失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高效课堂;有效构建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05-01
就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来说,不仅是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科目之一。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构建,不仅是课程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构建,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从历史角度出发,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往往就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经过为主要的教学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作为历史之外的旁观者,对历史事件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一味的跟从教师的教学思路,对相关历史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新课程改革条件下,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点之外,更多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历史人文素质的教育,简言之就是"以史明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转变相应的教学理念,从历史的角度对学生加以引导,将历史进行还原,让学生在观察中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比如就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第三单元活动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在传统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节省课时,通常会直接为学生进行相关的总结,让学生进行记录即可,但历史课堂的有效构建,就应通过这些活动课程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在展开教学之前,可以让学生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并同时要求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为自己一方的辩论提供有力的依据。在辩论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发言,但要控制好秩序和时间,让学生在这种较为自由的学习空间中掌握并巩固相关历史知识点,学会站在现在的位置,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事件的来龙去脉,得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2.多媒体资源的有效利用,丰富课堂呈现方式
除了上文中讲到的教学理念的转变之外,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构建还离不开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就历史课程本身而言,如果单从课程内容来看,有的历史事件与现在的时代相去甚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不到相应的学习热点,于是历史课程也就成为了学生眼中枯燥的代名词。针对这一现状,历史可侧很难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教师应充分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丰富立体的历史课堂。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在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不同的呈现。比如就八年级历史教材第一单元""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可以提前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收集相关的资料或视频,开展正式的教学之前,可以播放一遍让学生进行观看。在播放之前,教师应准备2~3道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避免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毫无重点。
与此同时,在初中的历史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就一些较难的历史讨论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最后进行小组意见的汇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同时从某种程度来说,还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对象。因此,除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组织之外,教师还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为初中教育体系的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月红;;"说书"--历史课堂的表达技巧[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年04期
一、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教学情景
学生感到有趣就会主动学习,呈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来思考和探索历史知识的奥秘。
现代多媒体技术能较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突破时空的局限,变静态为动态,似乎一下子就把学生,把我们自己都拉回到了历史事件发生的那个时代,更能够设身处地考虑当时的情形。在说明历史事件、概念、史实时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的直观性可视性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给学生以如临其境的感觉,变抽象的语言表述为形象的音像展示,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一种参与的意向,因此多媒体教学技术不仅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一个有效方法,同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力手段。
二、利用多媒体影视媒体或资料,创设动态课堂情景
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情景,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录音、影视、多媒体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中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例如,在讲授《楚汉战争》时,节选了电视剧《汉王刘邦》中与教材有关的内容。首先是战马厮杀的场面,以显示战争的残酷性,在血与火的交战中,闪出《楚汉战争》字幕;其次是刘邦、项羽的进军路线、交战地点;第三是四面楚歌,以表现刘邦以弱胜强、以智取胜的情节;第四是垓下大战,项羽自刎。这种教学方式为学生直接感知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资料,使学生掌握了历史战争、历史人物等知识,同时向学生展示了古战场、古服饰、古礼仪等传统文化艺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兴趣。
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能对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透彻。例如,《狂潮》一节,反映了后各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做中国债主,展开了剧烈竞争,这不仅是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要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解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利用影视资料从形象思维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资料,加深对侵略者强盗行经和丑恶嘴脸的认识。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扫描编制电脑插图或相关图片,演示静态教学情景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新课标要求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可塑性强的初中学生,如何在课堂上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使他们在这个关键时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各科老师在教学中探索的重要课题。而历史学科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丰厚的土壤。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学习教材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学习七年级上册《华夏之祖》一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黄帝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贡献和尧、舜、禹的品质,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特别是引导学生了解禹的品质时,让学生讲“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并从故事中体会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那种大公无私的精神;从大禹带领人们成功制服洪水的事迹中,领悟他勤劳勇敢的品质;从大禹因为过度劳累客死他乡中体会他为国家和百姓勇于献身的精神。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学习历史人物的精神。这样在内化学生的人格方面收到了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二、结合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虽然已是初中阶段学生,但学生对传统节日了解不多。大部分学生在节日里,除了吃,就是玩。其实中国的传统节日精彩纷呈,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是历代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文明。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利用传统节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中的屈原时,我借机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记住端午节的具体日期,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让学生通过调查、阅读、上网查找等方式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并由此开展历史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了解除了端午节以外,我国还有哪些富有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学生兴趣盎然的回去搜集了蕴含着中国多种传统文化的的节日如春节,正月十五、八月十五……等,并了解了这些节日彰显的饮食文化,民间艺术文化,诗词文化,娱乐文化等等。这样学生更深层次地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丰富了学习生活,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三、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学习七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让学生了解了何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后,引导学生小组探究今天的丝绸之路有没有发挥它原有的作用?它还有存在的价值吗?想一想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应该开发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分别说出了自己对开发丝绸之路的想法和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建议在丝绸之路沿线建旅游景点,一定要保护好原有的遗迹;有的学生说采用新科技将沙漠绿化……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
四、再现当时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课程标准;知识目标; 多媒体教学
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真正的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在课堂中仅是一导演角色,学生表现不好了或者不会的时候我们指点一下,切不可喧宾夺主。对于教材,我们仅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讲好一节历史课?下面根据自己积累的一点教学经验,粗浅的谈一下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 以课程标准为备课和上课准绳,吃透、把握好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下,要想上“好”一节历史课,一定要以课程标准为备课、上课的准绳。教师要真正走进教材,站在一定高度上整体把握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参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例如:北师大版的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课程内容标准是这样说的:知道“”的主要内容,认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本节课的难点就是:如何客观认识的社会影响和失败的原因;教学重点之一就是:了解“”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多学习,多充实。真正实现新课程下师生的“教学相长”。
二、 以课标为准绳上课一定要把握住教学重难点
一堂完美的历史课,好比一部精彩的影片,要有扣人心弦的开头(导课)、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情节(重难点知识)、还要有令人回味的结尾(情感升华)。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用力、平铺直叙,否则就成了“面面俱到,面面不到”。要善于整合教材,取舍教材,把时间用在突破重难点上。教学中要有创新。我在讲《维新变法运动》中没有循规蹈矩的从“公车上书”讲起,而是打破常规: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直奔主题,问学生:什么是维新变法运动?通过的引导得出整体结论。本部分起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让学生整体上把握什么是维新变法运动。这个难点攻破,后面以人物串事件就水到渠成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严复和《天演论》我仅用了这节课的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学习;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上,学习“”的内容、“”失败的原因以及得出的结论,重点学习“”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在讲到谭嗣同时是一个情感升华的亮点,以谭嗣同死的值不值得展开辩论。这部分设计新颖独特,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很浓。进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做为当代中学生该如何发扬自己的爱国情操?把历史和现实拉近,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事实证明,一旦历史与时事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学生的情绪马上会高涨起来,兴趣被激发,学习气氛变得非常活泼。
三、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例如,我曾经在设计《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把这课出现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减灶记”,成语“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围魏救赵”“卧薪尝胆”“纸上谈兵”等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上课时学生把自己创作或制作的的动画、漫画、剧本等拿出来交流,形式非常活泼,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实究竟有多少呢?难道只要知道这些故事就可以了吗?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本应在师生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因此本节课上的很失败,我课后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把最根本的东西丢了——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
四、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走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但是,有些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却走入了误区:即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学生就象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认为,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要明确目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课件要用的有价值,非用不可时才用,体现教学重难点时才用。幻灯片要“少而精”,一节课幻灯片10到15张就够了,再多了就适得其反了。而且每张幻灯片上的字也要“少而精”尽量给学生减轻负担同时也省时,一节课40分钟有限。其次,要合理安排。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在多媒体的连续演示中被挤掉了。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来的信息,学生要不停地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适应,来不及对知识内容做深入细致的思考,事实上他们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
总之,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的生命价值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堂上,教学成功的真正秘诀是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希望我的粗浅的一点认识能抛砖引玉,让我们的历史课堂能汲取更多的养分,真正高效起来。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历史与社会教学;礼乐文明的确立;应用;反思
前言
现代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也已经走出了原来讲史、明史的圈圈,而是古为今用、外为中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我国的现代教育正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教学模式,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为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及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引入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技术手段,如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媒体技术、卫星通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尤其重要。但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仍存在系列问题。只有更好地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综合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果,促进教学的发展,让历史与社会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
参照AECT1994教育技术定义,可以这样理解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1]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教育正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现代教育需要教育的技术,装备和手段的现代化。”[2]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特点便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历史与社会是一个包含古今中外非常巨大的信息世界,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信息反应着许多方面的内容,但其庞杂繁多,数不胜数。要使学生能够了解这纷繁的知识,只靠书本的一点点内容以及教师的讲解其实是远远不够的,亦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巨大的信息量,方便快捷的检索功能,使广大师生拥有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及快速查询资料成为可能。更使得历史教育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得以更加形象鲜活,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下面以八年级上册《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片断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采用视频导入,播放视频北京奥运会《击缶而歌》,展现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欢迎八方来客的场景。在新课教学中分为周的建立、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两部分。下面分别简要介绍在讲授三个制度中运用到的主要的多媒体技术。
1.分封制
在分封制这一节教学中采用了图片教学,运用了周朝疆域的地图(带有动画效果)。
2.宗法制
在宗法制这一节教学中,首先播放《宗法制》的视频导入,之后又用到树杈状的西周等级示意图的展示进一步说明宗法制。
3.礼乐制
在礼乐制这一节教学中,通过播放编钟音乐,以及不同等级对死的称呼的连线的练习和最后通过归纳周朝礼乐文明三大制度的作用和影响的知识点,来使同学们更好地学习礼乐制。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教育信息的呈现丰富多彩、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助于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3]这里以《礼乐文明的确立》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
(一)视频、音乐的使用
课件中使用了两段视频《击缶而歌》、《宗法制》以及一段编钟音乐的播放。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恰到好处,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教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尤其是利用视频《击缶而歌》导入,起到了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把学生带入情境的作用,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地图、图片的使用
在讲分封制这一节中在课件设计中充分利用历史地图,通过向学生展示周朝疆域的地图(带有动画效果),学生观察能力提高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读图能力。而且形象生动的地图使学生鲜活的历史记忆有一个着陆之点,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三)知识图表的使用
多媒体课件中两处使用了知识图表——①树杈状的西周等级示意图的展示 ②不同等级对死的称呼的连线③归纳周朝礼乐文明三大制度的作用和影响的知识点。通过设定动画效果,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逐层播放幻灯,既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也使学生的视觉不至于疲劳,对于掌握新知有很好的辅助作用。通过简单醒目的图表,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本课的难点知识:王位世袭制和禅让制的区别。
四、反思与小结
(一)教学反思
《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材内容逻辑清晰、明确,主要阐明礼乐文明包含的三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逻辑清晰,知识性强是本节课的特点。所以如何做好三个知识点间的衔接和如何让学生在面对这么大段文字的时候不觉得枯燥乏味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和难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一步步分析,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途径。本课对此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
课堂教学中,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应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把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史诗般的画面,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体会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能最大限度的拓展知识,可以对教材进行有效的补充。同时使静止的知识生动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充分达到了教学的形象生动、有声有色。但是内容太多所用的时间也就多了,往往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一方面,课件制作要详略得当,适当的补充,不宜过多而增加学生的负担。课件的动画设计也不能太花哨,否则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动画所吸引,而忽略了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想落实三位目标,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学生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要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在预习中熟悉教材内容,找出疑难问题,为听课做好准备。
目前多媒体教学成为广大历史教师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运用于历史教学的确具有强大的优势。但是通过的一定的教学实践和观察,我们会发现很多教师并没有达到运用多媒体教学熟练自如、游刃有余的程度,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常有一种被多媒体束缚的感觉、教师和学生被多媒体课件牵着鼻子走,使多媒体课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甚至削弱了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仍然是我们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着重探究的方向。(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光然,詹青龙.现代教育技术[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5~16.
一 在多媒体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音像图画等直观材料,实施再现教学
简单地说,历史就是过去客观存在的事实,它不可能再现、重演。那么,我们学习它、研究它只能通过历史遗迹、遗物、各种文物、文字及音像资料,而传统历史教学往往忽视这一方面的展现,把生动有趣的历史变成干巴巴的讲述,使学生误以为学习历史就是死记硬背,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手段,可以改变这一状况,实施再现式教学。
开课时,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好日子》,同时展示改革开放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银川市貌发生变化的图片,银川市的变化日新月异,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由此导入新课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教材重点要求学生理解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为此,我精心挑选了一段的历史视频资料,让学生走进历史(视频结束后)结合课本归纳的内容、意义。
如此一来,既可以大力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解答材料题型的能力。
可见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多种形式,实现更为逼真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其中认知历史、感悟历史,成为直接的观察者和参与者。学生既可以带着问题去看精心剪辑过的录像、图片进行思考,也可以通过录像、图片发现问题进行思考,达到知识迁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再者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大量板书时间,同时容纳大量史料,做到知识重点清晰,从而扩大了课堂的信息容量,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这些都是传统历史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二 在网络历史教学中运用内容丰富的历史网站,大大扩展教学空间
如何让学生感知丰富的、有血有肉的历史呢?单凭教师所掌握的那点有限史料,根本无法满足对历史学科有浓烈兴趣的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无法很好地实施教学。那么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就可以改变这一状况。
首先,利用网上的资源教师可以大大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还可以学到很多历史教学的方法,下载很多教学用的图片和课件。网上的资源虽不能说应有尽有,但可以说极为丰富。在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我通过互联网查找了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济腾飞情况,根据史实分析归纳的伟大历史作用。在《在希望的田野上》,我补充了从网络中搜索到的有关史料图片和在时期的农民有这样的顺口溜――“头遍哨子我不买账,二遍哨子我伸头望,三遍哨子我还慢慢晃”。使学生充分理解“穷则思变”,小岗村农民是采取什么方式来摆脱困境的?看看这些网站,不仅可以学到外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看到外地的试题试卷,下载现成的课件,还可以学到制作课件和网页的技术。其次,众多的网站为教师提供了个人业务进修的平台,也为学生课余了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学习,以补充课堂学习的不足。
三 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
英国诗人雪莱曾这样写道:“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而北师大版的初中历史教材就增加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历史、感知历史,还要研究历史、以史为鉴。但学生受地域条件、经济条件、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对于一些需要亲身实践的研究过程无法实施,尤其是那些地处偏远、文化古迹很少的地区更是如此。而我们通过互联网络,不仅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更可以加强与其他地区师生之间的研究交流。
一、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原来的材料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围绕三个维度尤其把情感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发展为主”。我们从教材的使用情况认识到,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确实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经过比较,我认为,新教材与旧教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
1.课文设计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
这套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写体例上独具匠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教材每课的体例大体包括:导语(传说、故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文、坚排的资料(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阅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供学生自行阅读)、动脑筋(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几个学习栏目。这样的课文设计和编排,使新的历史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本。
2.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一套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
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4.历史主线清晰,学习主题明确。
如七年级上册内容,每个单元的题目就是几个朝代的特点;八年级上册,每个单元一个主题,条理非常清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这一体系下,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消除了现有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难、繁、偏、旧”现象,适应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二、使用新教材带来的变化
新的课程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而新课标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师、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要随之发生变化。
经过一年多的课改实验,我们在听课、教研中感到了以下几点突出的变化。
(一)教师的变化
1.从准备情况看,教师现在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不研究,不更新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所以争当新课程的研究者。
许多教师积极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外教育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有的历史教师为讲好一节课,为把课上得更生动形象,为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不惜代价或自己到市里参加计算机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自己买一些与历史教育有关的光盘,它们既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2.从新课导入看,引入形式丰富多彩。
现在听历史课不再单纯是教师一上课就带领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再讲新课。现在光是新课的导入就很精彩,除了复习旧课式导入、提出问题式导和外,很多课都引用了诗词式导入,播放乐曲式导入,图片赏析式导入,总之,用这几种形式导入新课会很快带学生走进历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从教学方式和方法来看,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用上多媒体教学,内容编排灵活,形式新颖,课件制作精美,直观性很强,课容量大。
受条件所限,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学校,经过教师努力也能把课上得精彩,吸引学生。无论哪种方式方法,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在课堂上既有小组讨论(常用形式),又有游戏、角色扮演、抢答竞赛等形式,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教师钻研教法的同时,还注意遵循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的要求,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注意让学生列表进行纵横比较、中外对比,注意引导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运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等等。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