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但兴趣会减弱,甚至消失,只有让学生对生物真正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学生才能孜孜以求地自觉探索。以对待亲生孩子的责任心、爱心对待学生。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培养,记学生的名字和优缺点,抓住时机进行表扬和鼓励性评价。本人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尝试,讲《真菌》一节课时,我用生活中学生最常见的蘑菇、木耳等引入新课。既联系了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作为一堂常态课效果非常明显。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兴趣就没有智慧的灵感。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路人、合作者,应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愿意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做学习的主人,这样学习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其次,“要给学生一杯水,你要有一潭水”。
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查找本学科的相关资料,记录生活中、课堂中、教研中的经典事例及好的教学过程。长此以往,我们就会有一潭水。在这一潭水中我们应选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并且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引领学生通过努力逐步取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才是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最后,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过的时候,知识才能融进人的精神世界。”情感是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必定伴随着情感活动,课堂上愉快的情感体验可使学生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因此,教师要为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是很重要的。
二、关爱学生,构建人文化的师生关系
有人曾经形象地说,教育学生,一流的教师用眼神,二流的教师用语言,三流的教师用惩罚。教师的一个微笑、一次凝视、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欣赏的目光,送上的何止是温暖,更是期待、信任。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解题方法,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得有一次上课,有一个字念错了,学生立马给我纠正,我说:“谢谢你们,我今天又学会了一个字,以后就这样,我们相互学习。”学生大声地说:“不用谢。”这样,学生才能尽情释放个性,把自己的所问所想大胆呈现于课堂,课堂教学才会灵动飞扬起来,因此,生物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不仅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学习,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当学生回答的问题有错误时,抓住学生的某些独到之处用鼓励语言评价;当课堂常规出现问题时,利用幽默的语言暗示每一位学生,很轻松地调控课堂。课堂上时时流露出充满智慧和人情味的评价,这些看似平常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学生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三、发挥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特色
生物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传统课程资源和潜在的课程资源。也就是传统意义中生物学的教教科书、教具、实验仪器等课堂课堂常用的物质资源,以及学生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相关学科可以借鉴的知识体系,学生具备的学习能力,家长的协助等的资源。学校教学设备是生物学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生物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生物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生物学科技活动等教学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生物学中也有很多的潜在可能资源,学生恰当的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外界条件来对传统的教学资源进行补充,丰富。例如:进行植物细胞教学的时候,学生参观过植物园历经为他提供了很好的资源。通过其他学科间知识系统的相互补充,都是对生物课程资源的有利整合和优化。潜在资源潜移默化的支持着传统教学资源,它们之间相互扶持,学生从中找到生物学教学的切入点,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课程资源的筛选和利用
面对庞杂的课程资源,如何有效利用实现有效的生物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对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和有效的利用。课程资源的内容要有学科思想,要筛选出内容思想都具备科学性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还要注重学生的能力水平,知识结构,难易要适度。比如《种子萌发》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将复杂的种子生长的过程变化成形象的动态展示。学生乐学易学,难易水平适宜。要以教科书中的教学资源为主,这些资源都是最基本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内容。但是有一些教材内容不能与教学的课程标准做到丝丝入扣,需要教师进行筛选,以一种更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形式呈现给学生。另外也要注意数量的多少。真正的高效率的生物课堂不是大量教学内容的堆砌,而应该是少而精,够深入也够透彻。生活中的生物教学资源也很多,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植物的生长》一课,学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观察班级植物的生长状况,做好记录。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资源,特别学生资源、老师自身资源以及隐藏在物化资源背后的隐性资源都是比较贴近学生的,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所以应该让这些必要而直接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优先得到保证。
三、整合优化资源实现有效教学
1.课前准备:筛选整合
以教科书为基准,补选并整合相关课程资源。因为教科书难以及时体现学科的新进展和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所以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要用教材交,灵活使用教材。以教材为基本点,补充资源内容,学生通过书记网络了解相关资料,调查发现查找相关数据,追踪记录思考发现问题。《昆虫的生殖与发育》一课,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感性认识。可布置发现,调查,记录追踪。提前将本课的内容告知学生,学生课查找资料,课选择网络视频,或者亲身观察,这样的课堂必然深受学生欢迎。资源整合优化后课堂效率就自然提升了。
2.要注重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
新时期的高中教学,强调生本理念,即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落实新课改理念就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进来。情境教学就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方法,通过在生物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贯穿生物科学史,能够使课堂教学更丰富,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在讲授伴性遗传时,我们教师就可以从血友病的发展史来激发学生兴趣。血友病是因为身体缺乏某类凝血因子而导致患者产生严重凝血障碍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男女均可发病,但绝大部分患者为男性。血友病在先天性出血性疾病中最为常见,出血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这种病症最早叫做“皇家病”,之所以这么说是应为这类病最早发现在欧洲王室,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夫妇身体健康,本育有两儿四女,大儿子因为血友病而病逝,次子继承王位;他们的两个女儿和健康男人结婚后分别生下一名外孙女,一个外孙女与沙皇尼古拉二世婚配,另一个嫁到西班牙王室,但是都生下一个患血友病曾外孙。从此,血友病通过英国与欧洲各大王室之间的通婚而传播到德国、俄罗斯和西班牙,从而出现了“皇家病”事件。在教学前,我们把这个知识讲给学生,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注意将生物科学史与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栏目相结合
在生物教材中,为了增加课堂知识容量,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所以教材中就出现了很多关于教学研究的内容。但是,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更多的教师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了知识的讲授上,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新课程的理念是基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切实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这就意味着新课改下的生物学科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这就需要了解学科的发展及其本质,生物科学史就能够满足这方面的要求。例如,在关于细胞学说的建立和细胞学说的发展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重要的思想。人类在探索细胞的三百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许多挑战、困难与困惑以及在探究过程的中收获与喜悦。正是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现,使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有了巨大的飞跃。因此,恩格斯曾把能量转换与守恒、进化论、细胞学说,并列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所有这些,对于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注意将生物科学史与生物科学的价值观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是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在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创造出切实可行的,能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培养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例如,在有关酶的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酶的发现,研究及在有关酶的研究活动所取得的进展中,充分贯彻科学价值观的思想。酶的发现,最早源于十九世纪欧洲的酿酒业的发展。在十九世纪未,欧洲盛行的葡萄酒工业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葡萄酒工业的发展,那就是当时酿出的葡萄酒,常常莫名奇妙地变质发酸。当时的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其中巴斯德提出,葡萄酒变质发酸,是由于所酿出的葡萄酒中,酵母菌的存在,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下,葡萄酒中的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也正是酵母菌的存在,使酒精进一步氧化生成了乙酸,因而使酿出的葡萄酒,在较长时间的存放后,会变质发酸。然而,李比希却坚持认为,引起发酵的,并不是酵母菌,而是由其分泌的某些物质,并且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菌细胞死亡后,才能发挥作用。这两种观点,曾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最终结束这种争论的,是毕希纳。他从酵母菌细胞中成功地提取了一种液体,并且发现,他从酵母菌细胞中提取的这种液体,能够像活的酵母菌细胞一样,完成发酵任务,毕希纳把从酵母菌细胞中提取的这种液体称为酿酶。因为毕希纳的这一成就,他荣获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然而,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当时,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又过了将近二十余年,萨姆纳与诺思罗普分别提取了一系列酶,并证明它们都是蛋白质。1946年,二人因为在研究酶的本质上的巨大贡献,而共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四、结语
情景的导入并非让老师一节课都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情景,而是可以采取情境导入的方式,在上课之初便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本节课的讲授内容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进而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来进行课堂学习,这样学生便可以进入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课堂吸收度也会提高。在上课之初我们可以用小故事来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切入。例如在讲《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产生呢?为什么种瓜不能结出豆,而种豆不能结出瓜果呢?既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为什么还会有“龙生九子,九子各不相同”的说法产生呢?他们中间有着什么生物学基础么?这样学生带着这种疑虑便开始进行讨论,学生的兴趣也被进一步的激发,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带领学生学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也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更加注意倾听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
2注重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开展中的益处
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集体讨论和集体思考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提升,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来进行问题的思考和学习,使学习效果加强。例如在学习《预防传染病》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下几个问题:(1)列出你们所熟知的传染病种类;(2)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3)传染病的预防及应对。这样学生可以在集体的环境中查找和思考问题,并将自己所熟知的和所不知的提出进行讨论。等学生讨论完后,老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根据自己讨论和研究的结果进行回答,找出学生所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而可以分析出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在进行教学时额可以有计划的进行侧重。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并认识到学生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的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且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利于学生提高对生物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学生形成合作思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最后老师可以再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进行总结和回顾,是课堂学习效果进一步提高。
3注重提问在课堂中的作用
刘开曾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提问可以让学生产生疑问,进而进行思考,同时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可以让老师明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和复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成一个曲线下降的状态,在二十分钟左右时学生的注意力会下降,这时学生听课质量便会下降,而通过提问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对学生的提问,同时在提问中我们也应注意一下几点问题:(1)提问的时间;(2)提问的内容;(3)提问的学生。再提问时我们应当注意对时间的把握,在上课之初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来对学生进行上节课的复习和这节课预习情况的测试;在上课时可以通过提问来看学生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掌握度并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在临近下课时,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在提问时应注意对提问内容的选择,既要选择与所授内容息息相关的问题,同时也应当注意问题选择与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契合度,既不能过于简单以至于降低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太过复杂使得学生难以回答,丧失信心。在提问人群的选择上,我们要做到统筹兼顾,既要注意到程度好的学生,也要给程度稍差的学生以表现的空间,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我们可以让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对于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让成绩稍差的学生回答,这样可以全面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全班学生共同学习的和谐氛围。
4结语
论文关键词:《第16章运动与行为》系列观察实验活动设计
【背景资料】人体骨骼由206块骨连接而成,骨很坚硬,分布在全身各处的骨形态、大小各不相同,但基本结构相同。人体的骨除了有运动功能外,还有支持、保护、造血等功能。通过观察长骨结构的实验,了解骨的结构特征,进而理解骨的支持、保护、造血等功能。
1、目的
观察猪圆骨的长骨部分,认识骨的基本结构
2、材料用具
猪圆骨长骨部分的横向剖开,关节头的横向锯开、镊子,解剖剪、解剖刀
3、观察过程:由外到内依次观察骨的结构。
取处理过新鲜猪圆骨,用剪刀和镊子分开附着在长骨骨干的结缔组织和肌肉, ,然后观察长骨的骨干和骨端的剖面,学生会清楚地观察到骨干的骨质致密,骨端内的骨质疏松,呈蜂窝状,内有红骨髓。再指导学生用解剖针扎一扎两处的骨质,骨干的骨质坚硬,骨端的骨质疏松,结合书P59页的图仔细观察。
(1)观察骨膜
用解剖刀从长骨的表面分离出一层膜,这层膜就是骨膜。用镊子夹住骨膜生物论文,轻轻地拉一拉,
现象记录
这层膜什么颜色?
这层膜坚韧吗?
里面有什么分布?
论文关键词:南华松叶蜂,生物学习性,防治
南华松叶蜂 Diprion nanhuaensisxiao 从1989年发现以来,在平坝华山松种子园发生局部性为害。为确保1800余亩种子园的华山松健壮生长,对该虫进行了观察及防治试验,现将1989年至2006年近20年观察结果初报如下:
一、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8.5-10.8毫米,翅展20-22毫米,体粗壮黑色,头部黑色具刻点,触角22节,鞭节由2.0个小节组成,呈锯齿状,渐向端部尖细,单眼黑色有光泽,中胸盾片具刻点,有一对犁板黑色斑,小盾片黑色亦具刻点。中胸盾片前两侧下方,底部前自后头,后至前翅肩角下,前足基本处为黄白色,腹部1-2节背,腹板及节3腹节腹板黄白色,前足基节、胫节、中足胫节端部及后足转节色淡,其它部分均黑色。
雄虫:体长5.8-6.2毫米,翅展15-16毫米生物论文,体狭小黑色,触角22节,鞭节由20个小节组成,端部第3节至基部第二节呈双栉齿状,内栉齿短,外栉齿长。
卵:长园筒形,长1.5毫米,宽0.5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待孵化前色深。
幼虫:初孵幼虫头黄褐色,胴部灰白色,头大于体宽,二龄幼虫头褐色,胴部灰白色,头与体等宽至体宽大于头宽,三龄幼虫头黑色,胸足第一、二节基半部及三、四节褐色,其余部分灰白色,背线、气门上线褐色明显,体表有褐色刺毛,四至五龄幼虫,第二、三胸节由4个小环节组成,且第一小环节均为黑色,肛节背板前半部黑色,背线及气门上线黑色。(见表1)
表1 各龄幼虫体长及头宽
虫龄
体长(mm)
头宽(mm)
幅度
平均
幅度
平均
1
2.1-4.2
3.1
0.5-0.6
0.55
2
4.0-12.0
8.0
0.7-0.8
0.75
3
10.0-16.0
13.0
1.2-1.4
1.30
4
14.0-24.0
19.0
1.5-1.7
1.60
5
23.0-26.0
24.5
生物学中的概念有很多,有些概念仅仅要求学生理解,有些概念则要求学生熟记,熟记的这些概念往往都是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很好地掌握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明白生物世界中一些生物学的现象是如何一点一点进行的,进而深刻地掌握生物学之间的联系,提升自己对生物这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水平.所以,核心概念是各个知识点的桥梁,因此,如何有效进行生物课堂核心概念教学是生物教学中的重点.
二、精彩规划,构建高效生物课堂教学
1.注重核心概念教学
核心概念既是概念中的重点,又是生物学中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要比一般概念的讲解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细心,在教学方式上注意要适时改变,使核心概念的讲解稍显生动、形象,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粗略地讲解核心概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透彻,只是硬性背诵,并没有掌握概念中的知识要点,那么在实际应用中,很可能出现答案在心却不自知的情况.随着课改的逐步实施,核心概念的讲解方式也进行了更新.传统教育中,虽然概念的讲解较为单调、乏味、令人提不起兴趣,但是传统的核心概念中藏有丰富的内涵,就连概括介绍的都非常齐全.教师在传统教育中通过相关的背诵、课堂查验等方式检验学生掌握程度来保证学生基础知识的牢固性;对于新的核心概念体而言,沿用传统核心概念体中的优点,改变其缺点,再注入新元素,教学新手法等,可以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但美中不足,新体系里少了一点知识的课外拓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以及让学生领悟的教学方式,所以,现在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的提升还是比较缓慢的.例如在初中生物中,应激性是生物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的反应,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给同学们举例讲述应激性,“当我们不小心伸手被扎到的时候,手一下子就会缩回来,在大脑反应之前身体已经做出了反应,这就是应激性.”然后教师讲述应激性的概念定义,最后再次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加强同学们对应激性的认识,“在发生应激反应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发生变化,同学们能够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如何发生应激反应吗?应激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2.融合探索精神培养
课堂授课中的主体是学生,而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激发其学习欲望、领悟、实际应用三个过程,一堂富有激情的课是经过教师精心策划安排的.其主要表现在教学高效、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学到的知识并逐渐的将学到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最后再应用到实际中.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不应只是单纯的讲解课本内容,更应该明白各个历代生物学家不断努力探索的那种精神,从而将这种精神传达给学生.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同学生的交谈中、提问解答中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与其反复重复重点倒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都知道能力是学生在平时不断积累经验、反复思索才逐渐掌握的,并非是教师教会的.例如在进行种子的萌芽实验的时候,教师首先讲述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的萌发需要有一定的水分,这是植物营养运输的需要,然后胚根突破种皮形成了根,根再生长逐渐长成了茎和叶.”然后教师让同学们亲自动手探究种子萌芽的过程,每位同学可以自由选择种子,然后进行萌芽培育,观察种子萌发的状态.同学们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改变萌发的变量,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时候改变供水的用量,观察不同水分条件下种子的萌芽状态.这样同学们进行探究操作,就会加强对生物知识的认识程度,将概念教学和动手能力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能力.
3.优化课堂学习流程
其实概念就是教课中便于沟通的一个工具性语言,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时效而诞生的,所以,我大胆的设定了学习流程来加快学生的学习速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一、课上检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检查.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概念的重视,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对概念的背诵和理解.我建议在上课前五分钟进行检查,使学生在上课铃声响了之后能立即进入学习状态.之所以把它安排到课前,一方面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对学生的督促,另一方面又是新课程的铺垫,进而顺利的进行新课程的学习.第二、在一节课的结束前,教师还应来个总结,把本节课学到的所有再重新规整一下,如果时间还有富余,还可以将本节课的开头和上节课的结束衔接起来,让学生的每一节课都能连到一起,而不是学哪是哪,出现狗熊掰棒子的现象.
4.反复讲练深化理解
核心概念是化学概念中的关键所在,要求学生务必把这些知识掌握牢固,熟记于心.所以教师在讲解时,一定不要担心用时过多,可以通过反复讲练来让学生彻底明白这些概念所蕴含的知识点,再引导学生将这些概念和其他知识联系到一起,在学生的学习中让这些知识在其脑海形成一棵知识树.以这种新的模式替代固有的死记硬背的模式,让学习不再枯燥乏味.一段时间后学生既提升了学习能力、理解力,又在学习中找到了轻松学习的好方法.例如在进行基因知识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同学们回顾染色体、基因、DNA之间的关系,将这些概念统一起来,然后进行知识的联系,有助于提高生物知识能力.
三、结语
1、备课要讲究系统性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学期结束时就知道下学期所任教的课程了,那么,我们不妨在假期时“通读”一下教材,了解教材的全部内容和各章节之间的关系,使自己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立足全局去备每节课,掌握相关知识的衔接,做到局部与整体的同一,避免就一课备一课,将知识打烂敲碎的现象。比如着手讲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时,应使学生注意二者的关系和它们对生物自身的意义,而不要把这两章的内容孤立起来;讲解生物进化历程时,正是初二下学期课程即将结束的阶段,我们在备课时就可以考虑将以前学过的动植物相关知识复习一下等等。我想,类似的案例在每位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也都有所注意,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每位教师都能把握好这种知识的系统性和联系性。
2、设计教学时要最大限度地联系实际
生物学最能反映人与自然的现象和规律,因此,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尽量多多准备生活、生产中的实例。比如,在“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活动中,关于五点取样法,学生可能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不是自己需要的,学习兴趣会下降。于是,我联系生活实际告诉学生,农民估算庄稼产量或者其他数量大的产品的估算等方面,就完全可以应用这一方法,比如一块玉米地,我们抽选五个小区域的产量,就能大致估算出整片地的产量了,有了这种认识,学生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就可以很容易的掌握这种探究方法的要领;讲光合作用的应用时,除了教材中提到的合理密植外,还可以准备间作、套作等方面的具体实例,比如玉米与豆类套作,植树初期,树苗未长大的几年中,可以在树地耕作等。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有些例子教师稍加引导,学生自己就能举出来,只是不知父辈为何这样做,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3、备课时,注重探究与演示实验的设计
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要求不高,又由于目前各种实际情况的限制,所以,生物教师在备课时一般不予重视,使得这一环节相对薄弱。但是大家都知道,探究活动对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知识、获得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本领、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等方面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现在也在大力提倡探究学习,所以,教师在这方面更要多花些心思进行设计教学,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适当的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积极的、适量的选择适合学生现状的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训练。
从20世纪末开始,长阳县几次采取坚决措施铲除柑橘溃汤病疫情[5],但其潜在威胁依然存在。该细菌属假单胞菌目、黄单胞菌科、黄单胞杆菌属的地毯草黄单孢柑桔致病变种[6],主要侵染柑桔、橙、柚等柑桔属植物形成溃疡病。病菌主要由苗木、砧木、接穗和其他繁殖材料人为远距离传播。短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风雨、昆虫(如潜叶蛾)和农具等。病害发生在叶、枝梢、刺和果实上,引起落果和落叶。叶片发病,开始在叶背出现黄色或暗黄色针尖大小的油渍状斑点,以后正背两面均逐渐隆起,扩大成圆形米黄色病斑,最后表皮开裂,呈海绵状,木栓化,灰白色或灰褐色,中心凹陷,成火山口状开裂,周围有黄色或黄绿色晕环。枝梢、果实上病斑与叶片上相似。细菌溢液检查可作为辅助诊断方法-将病叶洗净后剪下病斑放在载玻片上,滴加灭菌水,加盖玻片轻压,几分钟后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如见病菌从病斑溢出,呈雾状扩散,则系柑桔溃疡病。
2番茄溃疡病菌
2014年8月8日,湖北省植保总站在长阳县举办了番茄溃疡病防控技术培训班,防止番茄溃疡病扩散蔓延,以保护蔬菜生产安全。该细菌属放线菌目,棒状杆菌科,密执安棒杆菌密执安亚种,主要寄主是番茄,也侵染辣椒,烟草等茄科植物,暂无侵染马铃薯的记录。病菌可在种子及病残体上越冬,并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存活2年~3年。带菌的番茄种子往往是新种植地的初次侵染源,在田间和杂草间主要通过水或人为的栽培措施传播。番茄溃疡病是细菌性维管束病害,番茄幼苗至结果期均可发生。病菌侵染后一般经过较长的潜伏期才出现症状。幼苗染病始于叶缘,由下部向上逐渐萎蔫。成株茎秆受害时,茎内部变褐以至中空开裂,湿度大时有菌脓溢出形成白色污状物,最后全株枯死,上部顶叶呈青枯状。“鸟眼斑”是病果的一种特异性症状,再侵染使病果上形成多个大小基本均匀一致的圆形病斑,呈白色,多隆起,中间有一褐色小点,病斑不可去除。
3湖北省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补充名单
3.1十字花科根肿病菌
该真菌属鞭毛菌亚门,芸苔根肿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中或粘附在种子上越冬,并可在土中存活6年~8年。初次侵染源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病残体或带菌种子,田间通过雨水、地下害虫和农事操作等传播,为害白菜、甘蓝、萝卜、油菜等十字花科植物根部形成根肿病,又称“天冬根”。病株根部出现肿瘤是此病最明显的特征。发病初期植株生长缓慢,下部叶片常在中午萎蔫、早晚恢复,后期基部叶片变黄、枯萎,有时整株枯死。白菜、甘蓝的根部肿瘤出现在主根和侧根上,主根上肿瘤大而少,侧根上小而多。萝卜在侧根上生肿瘤,主根一般不变形,后期龟裂、粗糙。连作、缺钙、偏酸、湿度大的菜地发病较重。
3.2茶饼病菌
该真菌属外担菌目外担菌科外担菌属,寄生性很强,以菌丝体潜伏于病叶的活组织中越冬和越夏,一般随带病的苗木人为远距离传播;菌丝发育产生担孢子,随风、雨传播侵染茶树、油茶形成茶饼病,又名叶肿病。嫩叶上初为半透明小点,后逐渐扩大并下陷成淡黄褐色或紫红色的圆形病斑,叶背或正面病斑呈饼状突起,并生有灰白色粉状物,最后病斑变为黑褐色溃疡状。叶柄及嫩梢被感染后,膨肿并扭曲,严重时病部以上新梢枯死。花蕾及幼果也偶尔发病。
4防控建议
4.1依法依规制定操作规程
参照相关法规,结合省级植保部门有关《植物检疫操作规程》制定当地的《农作物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操作规程》。在制定操作规程时,尤其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规范签发检疫要求书、植物检疫证书,做到程序形式无懈可击。二是严禁从疫区调入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根据农作物种植品种情况及《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行政区名录(2013)》,确定禁止从该地调入繁殖材料的行政区。三是从零星发生检疫对象的地区调入或从本地调出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时,必须经过严格地产地检疫、调运检疫程序,尽可能进行复检。四是制定疫区的常规防控措施,同时对检疫对象进行深入研究,力争控制蔓延或达到基本消灭,最终撤销疫区。五是做好疫情应急处理程序,制定报告、封锁、扑灭、控制预案。在预案中,查清“初始传播源”是控制疫情扩展的重要措施之一。重大植物疫情以农业部或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通报的疫情信息为确认依据。县农业主管部门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农作物重大有害生物发生和防治信息,制定先进的防治技术措施,为指挥决策提供应急技术储备。
4.2加强监测,掌控发生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