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什么是唯物史观范文

什么是唯物史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什么是唯物史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什么是唯物史观范文

1、德国驻汉口领事馆是德国曾派驻中国汉口的领事级别外交代表机构,最初在1898年起设立,1917年撤出,1925年又重新开馆,1941年再次关闭;

2、领事馆旧址位于汉口沿江大道武汉市政府院内,自2006年起作为汉口近代建筑群的组成部分被收录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德国于2016年3月3日在武汉正式开放签证受理中心。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什么是唯物史观范文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历史教学 唯物史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结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索实践,笔者从“什么是唯物史观”、“为什么学习唯物史观”和“怎样运用唯物史观”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什么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一般指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庞大的上层建筑或慢或快地发生变化。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

二、为什么学习唯物史观

高中是学生自身成长和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通过历史教学指引学生在此期间树立唯物史观,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各种观念的正确形成,甚至对其未来的发展均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怎样运用唯物史观

1.坚持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分析历史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物质生产的活动是一切活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活动的水平和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和的性质,因而决定上层建筑中的政治统治形式、法律制度、思想文化艺术的状况。当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会起到反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个观点分析历史。如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井田制和分封制逐渐瓦解。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实行变法和改革,与此同时,在思想领域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分析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时,可以运用这个观点来分析等等。

2.坚持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

一切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科学艺术都是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下存在和变化的,它们之间或有直接的联系,或有间接的联系。人类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虽然偶有反复,但发展仍是总趋势。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用这个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如自烟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外交及思想文化都发生深刻的变化。

3.坚持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

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唯物史观对历史分析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把具体问题放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分析。如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评价时,要把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不能脱离其所在的历史环境。

以“重农抑商”政策为例,在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封建社会来说,该政策有其历史进步性,而封建社会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重农抑商”政策显然成为时代进步的绊脚石,所以其落后性就占据主要位置。

4.学会阶级分析的方法

第3篇:什么是唯物史观范文

一、什么是历史

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不同的人由于对历史的不同认识会有不同的见解。

“历史”一词出自于希腊语“historia”,原意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比利时历史学家皮朗(Henri Pirenne)说:“历史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发展。”“人类社会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发展”是指历史自身,而对“人类社会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发展”的描述、研究,便是历史学。

在我国,历史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可以说有了文字记载以来,便有了历史学。商朝甲骨文中就有“史”字,其字形仿佛人手握笔记事。这个“史”,就是商朝专门掌管祭祀和记事的官员,即所谓的史官。以后,历朝历代都有专掌记事的史官。

《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说:“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指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这个定义无疑是正确的。

简单地说,所谓历史,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三是指经历、底细;四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五是指已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六是指历史学科。初中历史属于历史学科,学生要认知的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运动史。

二、什么是历史观

历史观就是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在学习过程中,人们对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较大的历史事件,辨别其真伪,寻找其规律,揭示其真谛,借鉴其教训,弘扬其积极意义,说出自己的观点,形成正确的看法。可以说,历史观就是关于历史的世界观(包括宇宙观)和认识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属于哲学思想。

当今世界主要的历史观有两种,一种是唯心主义的,已经被事实证明是不正确的,是被大多数人摒弃了的历史观。另一种是唯物主义的,是被实践证明具备科学性的历史观,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正确的历史观,又称为唯物史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正确历史观就是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的途径和方法

1.忠实于历史事实原貌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其对历史的记录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精确详细。中国历史自古传说中的黄帝以来已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来历史记录精确到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以来则精确到月日。中国的历史记录(史书)还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不同体裁。与历史学不在西方文明中占主流地位相反,中国将“史”列为四种基本学科分类“经、史、子、集”之一([清]纪晓岚等,《四库全书》)。魁奈说:“历史学是中国人一直以其无与匹伦的热情予以研习的一门学问。没有什么国家如此审慎地撰写自己的编年史,也没有什么国家这样悉心地保存自己的历史典籍。”

初中历史课程就是要把我们历代史官忠实记录的历史原貌,原汁原味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全面地了解真实的中华文明发展史,自豪于辉煌历史,记耻于屈辱历史,从中收取经验与教训,汲取智慧与力量。

2.正视曾经的屈辱史

一位名人说得好:“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给历史整容,会唐突了现实,苍白了未来,弱智了后人。最可怕的是家丑还可能重现。”

阅读美国历史教科书,你会发现,越是丢脸的事越写得细,比如歧视黑人、大萧条、虐待华工、麦卡锡等。美国人是把家丑呈现给下一代以警醒后人,绝不可再犯同样的错误。

中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成就,也有着近百年的屈辱血泪史。辉煌代表过去,我们可以在自豪的同时弘扬曾经的优点与长处。也有必要把屈辱加以还原、真实地解剖,时时汲取。记住屈辱,知耻而后勇,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真正目的,也是我们树立正确历史观的目的所在。

3.辩证地看问题

辩证地看问题,就是坚持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一百多年前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的,是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

第4篇:什么是唯物史观范文

一、总结、回顾一轮知识

由于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按模块编排,即使在经历一轮复习后,一部分考生还是会出现知识点无法顺利衔接、时间或顺序记忆混乱的问题。建议考生采用画时间轴和梳理阶段特征的方法识记历史大事件。

1.时间轴

画时间轴是一种点、线、面层层推进的自我检测和强化记忆的方法,这种方法司空见惯,考生可以自己拿出笔记本画一条时间轴,如下:

考生可在时间轴上默写历史大事件,然后对照书本上的大事年表回顾事件的背景、内容、影响等,下文剖析高考错误率高的例题时,考生可验证时间轴的用途。

2. 阶段特征

考生在拖笆敝挥姓嬲掌握了历史的阶段特征,才能准确解读历史材料。考生默写阶段特征时,不需要贪大求全,只要弄清某一事件在某一时间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即可,把主干知识线索化、网络化、系统化。考生还要注意同一时期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对比。

二、以计划、纠错完善二轮复习

高考是一场漫长的战役,对于高三每一个阶段的复习,考生都要合理地分配时间,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

1. 制订适合自己的计划

在一轮复习结束之时,考生可以提前制订一个回顾一轮基础知识的计划表,并按照计划梳理知识。制订的计划必须精准,考生可以参考如下计划:

2. 错题心得很重要

不管一轮复习是否结束,对于做错了的高考试题,建议考生准备一个错题本,将错题抄在或者剪贴在错题本上,从错题中找出原因,提取共性,总结出今后应该注意的事项,在考前看一看。考生这样做既可以弥补知识的漏洞,又可以纠正思维中的误区,从而真正掌握知识。

下面的表格就是纠错本的样例,考生可以之作为参考。

三、二轮复习的其他建议

如果上述几点建议考生都能合理地采纳,那么考生的成绩肯定会有所提升。那接下来的二轮复习要怎么做呢?

1. 关注考点和高考考试大纲的变化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和2016年高考考试大纲相比,在命题要求上,2016年的高考考试大纲表述为“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表述为“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要求考生能分析材料并发现历史问题,在这当中,考生务必弄清什么是唯物史观,并在做题中注意运用这一史观。

2.关注高频考点

每年都会考查的考点,考生最好将这些考点记录在历史积累本中。

第5篇:什么是唯物史观范文

恩格斯这些年被我们冷落了,而这种冷落不利于我们深化对哲学的理解。传统理解哲学的视角是“恩格斯视角”,其基点是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表述,由此出发所看到的哲学就是后来的体系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对哲学的理解主要采取了“青年马克思视角”,其基点是感性实践活动,由此出发所看到的哲学就是今天被多数学者所接受的“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转换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恩格斯思想的边缘化,以至于今天人们宁愿提说“马克思哲学”而不愿提说“哲学”,似乎这样就可以对恩格斯的哲学另做处理。

随着研究的深入,事情让人感到并不如此简单。人们首先需要正视的问题是:哲学的本来面貌能否等同于从某一特定视角所观察到的面貌?是否存在某种绝对优越的观察视角,该视角的观察结果就等于或约等于哲学本身?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意味着哲学的解释视阈是封闭的、有限的和同质性的,意味着“恩格斯视角”和“青年马克思视角”或此或彼,二者必居其一。如果回答是否定的,意味着哲学的解释视阈应是开放的、无限的和异质性的,意味着突出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不必以遮蔽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代价,反过来重视马克思的思想也不必以轻视恩格斯的思想为代价。我本人持后一种看法。我认为,恩格斯的哲学其实并不等于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所定型的那个样子,其意蕴要比通常所估计的丰富得多。如果说上述两种视角易于呈现马恩二人的差异的话,那么一定还存在许多别的视角足以彰显二人的一致性,而哲学的本来面貌也许正在这些异质性视角所复合出来的样态里。

恩格斯既是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又是哲学的第一个阐释者。恩格斯系统建构和阐发哲学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晚年,所反映的思想至少在著者本人看来应是最成熟的思想。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下述著作中:《反杜林论》(写于1876年9月至1878年6月)、《自然辩证法》(写于1873年至1883年,1885年至1886年作了个别补充)、《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写于1886年初)。这几部著作的时间跨度达十多年,是恩格斯50多岁到60多岁之间的作品,其中的思想保持着高度的连贯性。从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出,恩格斯的哲学思想(或恩格斯所建构和阐发的哲学思想)至少可以分为两大基本层面:元理论层面和对象理论层面。元理论层面的中轴观点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关于“哲学终结”的思想,而对象理论层面的中轴观点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关“哲学基本问题”和辩证法的思想。对后者的理解必须以对前者的理解为前提,而在剥离了元理论的情况下去把握对象理论,只能是舍本逐末。就此而言,传统的“恩格斯视角”其实只是恩格斯的对象理论视角,而不是恩格斯的元理论视角。

二、恩格斯关于“哲学终结”的命题及相关表述

恩格斯明确提出“哲学终结”这个命题,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第一部分(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是在第二部分)。他说:“假定一切矛盾都一下子永远消除了,那末我们就会达到所谓绝对真理,世界历史就会终结,而历史是一定要继续发展下去的,虽然它已经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这样给哲学提出任务,无非就是要求一个哲学家完成那只有全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那末全部以往所理解的哲学也就终结了。我们就把沿着这个途径达不到而且对每个个别人也是达不到的‘绝对真理’撇在一边,而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总之,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终结了:一方面,因为他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另一方面,因为他(虽然是不自觉地)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个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5-216、220、241-242、242-243、253、253、239、239、239页。)先前那种想要在一套体系中穷尽“绝对真理”的哲学到黑格尔那里已经走到了尽头,从而辩证的实证科学得以引领。

在另外几个地方,恩格斯虽未使用“哲学终结”的字眼,但阐述的内容是关于“哲学终结”的。他在《反杜林论》中说:“在这两种情况下(指把历史和自然都看作过程——引者注),现代唯物主义都是本质上辩证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了。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了要求,要它弄清它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还仍旧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他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5或422、533、469-470、60-61或418、54、67、564、547、181、565、484、534、63注①、65或422、178-179页。)他还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自然科学家满足于旧形而上学的残渣,使哲学还得以苟延残喘。只有当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接受了辩证法的时候,一切哲学垃圾——除了关于思维的纯粹理论——才会成为多余的东西,在实证科学中消失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5或422、533、469-470、60-61或418、54、67、564、547、181、565、484、534、63注①、65或422、178-179页。)这两段话的意思是: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作为实证科学的辩证化,使得哲学(关于思维的纯粹理论除外)变得多余。

上述两方面的表述角度不同,但中心意思相同,即:哲学的终结和实证科学的兴盛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对应的。具体说来,哲学之所以终结,在于它既是非实证的,又是非辩证的。非实证,意指往往以观念中虚构的联系代替可以观察到的真实的联系;非辩证,意指总想一网打尽“绝对真理”。哲学之所以刚好在黑格尔那里终结而不在其他地方终结,一方面是因为黑格尔将这种非实证又非辩证的“绝对真理”体系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至于物极必反,另一方面是因为黑格尔在其非辩证的框架内使辩证法得到了有史以来最充分的发育,从而为实证科学的辩证化准备好了唯一正确的思维方式。与哲学的终结相对应的是实证科学地位的最大提升。实证科学早已有之,此前之所以不能代替哲学,是因为它虽是实证的,却不是辩证的,世界的辩证联系只得靠哲学去建立。在黑格尔时代结束时,实证科学自身开始了辩证化的过程,这就使得出现一种既实证又辩证的科学成为可能。如果科学既实证又辩证,那么,既不实证又不辩证的哲学显然就是多余的,至于虽不实证却还辩证的哲学(即作为思维学说的辩证法本身)则可以继续保留。

可见,在恩格斯关于“哲学终结”的命题及相关表述中,其“哲学终结”观是一种“有限终结观”——终结那些构造自然规律体系和历史规律体系的哲学,将它们的职权移交给辩证的实证科学,同时保留研究思维规律(形式逻辑和辩证法)的哲学。在这二者之间,恩格斯还空出了一片重要的学科领域,这就是上述引文中提到的“现代唯物主义”、“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等类似思想和活动所居留的学科领域。这些领域究竟属于实证科学还是属于哲学,恩格斯未加界说。

三、“哲学终结”的两个维度——唯心主义的终结和形而上学的终结

恩格斯关于“哲学终结”的思想有着自身确定的内涵,该内涵是由两个维度共同加以规定的,即:唯心主义的终结和形而上学的终结。唯心主义的终结所开启的是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终结所开启的是辩证法,因而这两个维度也可以叫做唯物主义维度和辩证法维度。单就这一点而言,称恩格斯的哲学(或恩格斯所表述的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不仅不错,而且十分恰当。但问题在于,恩格斯的这两个维度就其直接的含义来说,并不是建构新的哲学体系的维度,而是“终结哲学”的维度。如果不以“终结哲学”为前提,“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就会被丢掉。

先看唯心主义的终结这一维度。什么是恩格斯要加以终结的唯心主义?即是:在研究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过程中,用幻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或者说用思辨的联系代替实证的联系的那种哲学。这不仅存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斗争,更重要的是存在唯心主义和实证科学(亦即哲学与实证科学)的斗争。终结唯心主义和终结哲学是一回事,终结唯心主义的目的不是要建构一套唯物主义的自然体系和历史体系,而是要将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具体联系交给实证科学去研究。恩格斯的口号是“从事实出发”,他说:“不论在自然科学或历史科学的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因而在自然科学中必须从物质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出发;因此,在理论自然科学中也不能虚构一些联系放到事实中去,而是要从事实中发现这些联系,并且在发现了之后,要尽可能地用经验去证明。”(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5或422、533、469-470、60-61或418、54、67、564、547、181、565、484、534、63注①、65或422、178-179页。)实际上,恩格斯之所以要反对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嘲笑杜林的《合理的物理和化学的新的基本定律》,就是因为他们都犯了将臆测的自然规律强加给自然界的唯心主义错误。因此,恩格斯在划分唯物唯心阵营时才这样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创世说往往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混乱而荒唐的形式),组成唯心主义阵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5-216、220、241-242、242-243、253、253、239、239、239页。)并声明有关用语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他的意思无非是说:精神和自然界谁产生谁的问题不是一个靠思辨的玄想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证科学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从前的唯物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合理性,不是因为它是哲学的缘故,而是因为它的结论接近于实证科学的结论。

接下来再看形而上学的终结这一维度。恩格斯批判形而上学的篇幅要远远多于批判唯心主义的篇幅。关于什么是形而上学,恩格斯说得很清楚:“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做运动的东西,而是看做静止的东西;不是看做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做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做活的东西,而是看做死的东西。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5或422、533、469-470、60-61或418、54、67、564、547、181、565、484、534、63注①、65或422、178-179页。)这种形而上学不仅存在于自然科学中,而且也存在于历史科学中,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设计、空想社会主义的绝对真理观,都是其表现。形而上学的终结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实证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的终结,一是作为哲学学说的形而上学的终结。前者,实证科学本身的发展正在导致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终结。“自然科学现在已发展到如此程度,以致它再不能逃避辩证的综合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5或422、533、469-470、60-61或418、54、67、564、547、181、565、484、534、63注①、65或422、178-179页。)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运动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中的剩余价值规律,使得历史学科也发生了辩证的革命。后者,黑格尔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使哲学形而上学遭受了沉重打击。只要将黑格尔的辩证法从他的僵化体系(亦即形而上学外壳)中解放出来,并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哲学形而上学(包括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的丧钟就会响起。需要强调的是,实证科学中形而上学的终结不仅不意味着实证科学的终结,反而意味着实证科学因辩证化而获得新生,并且这种新生恰好又构成哲学终结的条件;至于哲学中形而上学的终结,则仅仅是哲学自身的终结。所以,形而上学的终结不管具体形式如何复杂,归根到底仍然是哲学的终结,而不是用辩证的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哲学体系去取代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更不是拿这种哲学体系去替代实证科学。

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终结看成哲学的终结的两个维度,对于准确把握恩格斯的哲学(或恩格斯所阐发的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脱离哲学的终结来谈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终结,只会导致黑格尔式的体系哲学的重建;即使这种体系既唯物又辩证,也与恩格斯的本意大相径庭。

四、“哲学终结”的两个领域——自然哲学的终结和历史哲学的终结

对“哲学终结”来说,唯心主义的终结和形而上学的终结是两种学说类型和两种思维方式的终结,而自然哲学的终结和历史哲学的终结则是两大学科领域的终结。或者说,前两种终结涉及的是“哲学终结”的内涵方面,而后两种终结涉及的则是“哲学终结”的外延方面。这里所说的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特指那种以哲学方式构造自然规律体系和历史规律体系的学科领域,终结它们不因为别的,只因为它们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渊薮。就此而言,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的终结也可视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终结的落实。

关于自然哲学的终结,恩格斯说:“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描绘这样一幅总的图画,在以前是所谓自然哲学的任务。而自然哲学只能这样来描绘: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它在这样做的时候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了一些后来的发现,但是也说出了十分荒唐的见解,这在当时是不可能不这样的。今天,当人们对自然研究的结果只是辩证地即从它们自身的联系进行考察,就可以制成一个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令人满意的‘自然体系’的时候,当这种联系的辩证性质,甚至迫使自然哲学家的受过形而上学训练的头脑违背他们的意志而不得不接受的时候,自然哲学就最终被清除了。任何使它复活的企图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一种退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5-216、220、241-242、242-243、253、253、239、239、239页。)恩格斯的意思很清楚:自然界客观存在着一套辩证联系的规律系统,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无异于该系统的思想图画;描绘这一图画必须具备两个要件,一是这种描绘必须是经验的和实证的,二是这种描绘必须是辩证的;自然科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二者兼备,但自然哲学则永远不可能具备前一个要件,因此必然被自然科学所取代。可见,恩格斯所要终结的不是某种特定的自然哲学理论,而是自然哲学这一学科。

历史哲学的问题首先在于它的形而上学性质。资产阶级的启蒙理想标榜永恒的真理、永恒的正义、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可是由这些华美约言换来的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空想社会主义自命为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最终也不免“陷入纯粹的空想”。(注:参见《反杜林论》“引论·概论”和“社会主义·历史”等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黑格尔虽然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但“在这里,历史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等等也都是以哲学家头脑中臆造的联系来代替应当在中指出的现实的联系,把历史(其全部和各个部分)看做观念的逐渐实现,而且当然始终只是哲学家本人所喜爱的那些观念的逐渐实现。”历史哲学由此进一步暴露出了它的唯心主义性质。有鉴于此,恩格斯指出:“在这里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里一样,应该发现现实的联系,从而清除这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这一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5-216、220、241-242、242-243、253、253、239、239、239页。)马克思的历史观就是对这种规律的揭示。“这种历史观结束了历史领域内的哲学,正如辩证的自然观使一切自然哲学都成为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一样。”(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5-216、220、241-242、242-243、253、253、239、239、239页。)在这一严格的意义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学说都不再是哲学,而是历史领域的实证科学,或者说,它们的高明不是因为它们是一种崭新的哲学,而是因为它们已经跟哲学划清了界限。当恩格斯说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时,当他将“理论的社会主义和已经死去的哲学”对举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5或422、533、469-470、60-61或418、54、67、564、547、181、565、484、534、63注①、65或422、178-179页。)他的意思无非是说“社会主义已经不再是哲学”,因为哲学“已经死去”。

总结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的终结,恩格斯认为,“现在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再是要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是要从事实中发现这种联系了。这样,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5-216、220、241-242、242-243、253、253、239、239、239页。)在恩格斯的心目中,关于自然界和历史的哲学,不论它所试图建构的是局域性联系还是总体性联系,因其不可避免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错误,其使命都彻底结束了。

五、“哲学终结”的前提与限度

前已述及,恩格斯的“哲学终结”观是有限终结观。这种有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以坚持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为基本前提,二是它为哲学保留了思维领域这块地盘。这两个方面又是密切关联的。

跟多数哲学家一样,恩格斯坚信“思维和存在的一致”。他说:“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它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5或422、533、469-470、60-61或418、54、67、564、547、181、565、484、534、63注①、65或422、178-179页。)他还说:“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5或422、533、469-470、60-61或418、54、67、564、547、181、565、484、534、63注①、65或422、178-179页。)恩格斯的意思是,客观世界是有规律的,人的思维也是有规律的,如果被正确认识的话,二者必然是一致的。

什么是恩格斯所说的被正确认识的规律呢?这就是而且只能是辩证法的规律。在恩格斯的用法中,“辩证法”和“辩证法的规律”是不同的概念。关于“辩证法”,他有几段经典表述:“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5或422、533、469-470、60-61或418、54、67、564、547、181、565、484、534、63注①、65或422、178-179页。)“辩证法被看作关于一切运动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5或422、533、469-470、60-61或418、54、67、564、547、181、565、484、534、63注①、65或422、178-179页。)“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5-216、220、241-242、242-243、253、253、239、239、239页。)关于“辩证法的规律”,也有相应的表述。“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辩证法的规律不是别的,正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实质上它们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5或422、533、469-470、60-61或418、54、67、564、547、181、565、484、534、63注①、65或422、178-179页。)“这两个系列的规律(指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引者注)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人的头脑可以自觉地应用这些规律,而在自然界中这些规律是不自觉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而且到现在为止在人类历史上多半也是如此。”(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5-216、220、241-242、242-243、253、253、239、239、239页。)恩格斯将“辩证法”和“辩证法的规律”有意加以区别,是为了说明“辩证法”是一种认识、一门科学,“辩证法的规律”则是一种客观存在,“辩证法”是对“辩证法的规律”的反映。这种区分跟他对“主观辩证法”(或“概念的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或“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区分是相联系的。关于后一种区分,他说:“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5或422、533、469-470、60-61或418、54、67、564、547、181、565、484、534、63注①、65或422、178-179页。)“这样,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被倒转过来了,或者宁可说,不是用头立地而是重新用脚立地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5-216、220、241-242、242-243、253、253、239、239、239页。)

在这里,恩格斯没有明确告诉我们:是否根据上述看法,研究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就应该是属于实证的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任务,而研究主观辩证法的任务则继续由哲学来承担?但从他反复讲“辩证法是科学”这一点不难看出,直接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辩证法规律的那种“辩证法”,或者说“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那种“辩证法”,甚至更明确地说,包括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恩格斯本人的自然辩证法在内的这种“辩证法”,肯定是科学而不是哲学。那么,什么是作为哲学的辩证法呢?或者说什么是作为关于思维的纯粹理论的辩证法呢?甚至更明确地说,什么是恩格斯留给哲学作为保留地的辩证法呢?恩格斯没有讲。虽然如此,他的意思却比讲出来还要清楚,那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当然是其革命的方面得到了恢复而唯心主义的装饰被摆脱了之后的辩证法。在《反杜林论》的“引论”中,恩格斯说:“就哲学是凌驾于其他一切科学之上的特殊科学来说,黑格尔体系是哲学的最后的最完善的形式。全部哲学都随着这个体系没落了。但是留下了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关于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在产生和消失的不断过程中无止境地运动着和转变着的观念。不仅哲学,而且一切科学,现在都必须在自己的特殊领域内揭示这个不断的转变过程的运动规律。而这就是黑格尔哲学留给它的继承者的遗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5或422、533、469-470、60-61或418、54、67、564、547、181、565、484、534、63注①、65或422、178-179页。)更重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一旦得到唯物主义的改造,其作为主观辩证法跟由实证科学所揭示的客观辩证法实际上就成了一个东西。这种情况下,当务之急就不是继续在“主观辩证法”即哲学方面下功夫,而是在“客观辩证法”即科学方面下功夫,包括在“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方面下功夫,正如恩格斯本人在“自然辩证法”方面所示范的那样。

这样一来,在恩格斯这里,“哲学终结”的限度就一目了然了。首先,对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或者说对一切关于外部世界的哲学,都要加以终结;取而代之的是经验的、实证的和辩证的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这些科学所揭示的规律,一定是合乎并表达了辩证法的,不过,它们并不直接讲辩证法本身。其次,“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还仍旧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5或422、533、469-470、60-61或418、54、67、564、547、181、565、484、534、63注①、65或422、178-179页。)其间,恩格斯用“学说”一词而不用“科学”一词,正好表明这个意义上的“辩证法”仍然是“哲学”而不是“科学”。至于将形式逻辑和辩证法一同保留,只是因为前者相当于思维领域的初等数学而后者相当于高等数学。与科学的规律(即自然规律和历史规律,或外部世界的规律)只是合乎和表达辩证法不同,哲学的规律(即思维规律)是关于辩证法本身的。最后,在哲学的终结和保留之间,在科学的规律和哲学的规律之间,实际上还存在一个特殊的地带,即作为科学而非哲学的辩证法和作为科学而非哲学的唯物主义,或者说作为科学而非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

第6篇:什么是唯物史观范文

一、概念讲透

考查概念最能反映出考生历史知识掌握的准确度。考试时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概念要讲清楚才能防止学生学习中出现偏差。例如:关于君主立宪制这一内容,我们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君主立宪制",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是什么?发展完善的过程如何?有什么影响?我们还要了解德国君主立宪制是怎样确立的?有什么特点?德国与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什么区别?还要了解民主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对"君主立宪制"这一概念有了一个丰富的了解。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拓展,讲清概念,从而帮助学生解决易混点、易错点,从而在学习中牢固掌握概念。

二、探究讲实

成功的历史教学不仅是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从"是什么"中去探究"为什么",能够评价证据,拥有批判与反思的思维能力。如在复习"必修一第八单元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时:

老师提供整合材料--是什么:

饱受战争之苦的西欧,满目疮痍。……英国政府在其1947年的白皮书中称:"不列颠已处于危险之中"。它缺煤,缺粮缺电,开春以后又遇洪水为患,全国工厂有一半停工。……西欧其它国家也出现了经济崩溃的迹象。法国居民每日口粮只有6盎司,德国的英美双占区的工厂3/4关闭,物价飞涨。……严重的经济状况引起社会动乱。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要求学生逐项探究:得出结论--分析结论--评价结论

三、题型讲全

老师要尽量收集不同类型题目进行讲解并进行变式训练。如选择题有材料型选择题、因果型选择题、程度型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逆向性选择题、比较型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等。而材料选择题又有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图表型材料选择题。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又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老师对不同的题型要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并对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归纳出每一种题型的解题思路与技巧,总结出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方法,使学生解题有法可循,有章可依,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史观讲新

史学观念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我们除了要在教学中继续正确地运用唯物史观、革命史观外,我们还要与时俱进,运用学术界新的史观来统领我们的教学,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已经为我们的老师所广泛接受,同时我们还要关注社会史观以及生态史观等学术领域的新观点。如讲述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的殖民扩张后,对哥伦布的评价我们可以选择下列知识: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27题)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宇左右。

(4)根据材料一和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为什么对待"哥伦布日"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观念?

五、史识讲通

历史认识的获得不是轻而易举的,它是在学习主体的积极介入下进行的。在认识过程中学生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老师则应该注重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古今联系,时事触觉敏感。要以主干知识,特别是与时事、热点问题紧密结合的知识,作为"连结点",引导学生把分散于教材各章节中同类型、同性质、同特征、相关连的知识进行纵横联系,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挖掘出其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中外打通、书本打通、历史与现实打通,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认识上的升华。让学生以古鉴今,升华智慧,理解问题,最终目的是启迪学生,教育学生,发挥历史学科的功能,用问题借鉴现实,将过去的历史激活,站在时代高度诠释历史现实,给史实注入全新的活力。

六、考点讲全

第7篇:什么是唯物史观范文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劳动;工具;人类起源;劳动异化;《资本论》

中图分类号:D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2-0005-04

探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历史起点,必须首先考察人类历史的起点。那么,人类历史究竟从哪里开始呢?这个问题的确是历史之谜。从《圣经》里的上帝创世说,到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异化论,不能说没有进步,至少,黑格尔在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源头关系上的理解,有其积极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说是依然不科学的。

随着科学和人类思维进程的发展,才从根本上正确地揭示了从猿到人的进化方向,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发生论的高度上,科学地回答了人类历史的起源问题。但是,由于唯物史观的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的理论环境和政治氛围下,主要着眼于唯物史观思想体系的创立,而没有像建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那样,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体系(思想体系与逻辑体系是不同的,人们对于这种区别往往并不注意),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像《资本论》阐述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那样,明确地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的问题。然而,《资本论》“逻辑地表述”方法(“逻辑地表述”与“表述的逻辑”也是不同的,人们对此也往往不注意),确定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一般的方法理论原则却是普遍适用的。

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理论界有些人研究的结果认为,劳动是历史的起点,“劳动”范畴也就当然地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并从劳动出发,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结构,得出“劳动”范畴是“打开社会奥秘的钥匙”的结论(以下称劳动起点论)。对于这个结论,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历史是社会的历史,社会是人类的社会,追溯历史的起点,实质上是追溯人类的起点,而要科学地揭示人类的起点,必须着力澄清下述几个问题:第一,人类提升的本质是什么?第二,历史的定指含义是什么?第三,真正人的劳动究竟从哪儿开始?

第一个问题是人类提升的本质。笔者基于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原著的学习,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不在于外延扩大化意义上的“劳动”而在于怎样劳动,用什么劳动。如果人类不以自己特有的劳动方式和特有的劳动手段,而仅仅是和劳动那样运用自身的天然的生理器官去获取生存资料,那它就不可能从动物中提升出来,成为宇宙之花、万物之灵。史前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证明,在远古时代,类人猿基本上还是一种树上动物。后来分化为两支:一支发展为森林古猿和巨猿,现代大猩猩就属于这一类;另一支则沿着另一种方向发展,为了抵御猛兽的袭击和适应获取食物的活动(一般称作适应性劳动),他们便开始利用石块、木棒等自然物来弥补自身机体生理的天然器官的软弱与不足,这种活动的长期继续,又使他们开始直立行走,由此便进行到了从古猿到人的“过渡生物”的阶段,即“形成中的人”的阶段。这种“形成中的人”与古猿的活动方式并无本质区别。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语言开始形成,人类才从兽类脱离出来,劳动工具在自然——社会共生态中,是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界碑。当“形成中的人”使用石块、木棒和其他天然物的活物(这种活动可以叫做前人的适应性劳动)必然会发展到这样一种限度,这时,如果不完善被使用的工具,即如果不过渡到劳动工具,这种活动就不可能进一步提高。而一旦跨出了这一步,原先使用天然的劳动就变成了制造工具并使用这些工具从事活动的生物了。这种情况大约发生在200~250万年前。上述证明,人类提升的本质是“工具的使用和制造”,而不能笼而统之的归结为“劳动”。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历史定指的含义问题。笔者结合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原著的学习,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历史,是定指真正的人类的历史,不能包括非人的历史。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以人类社会的普遍本质与一般规律为对象的。在古猿进化为真正的人类之前,无论怎样讲都是“非人”,这种“非人群”还不是氏族或社会,它仍然是自然界尚未分化的一部分,只具有生物的自然本质,它所恪守的是自然规律,而不具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它不在历史唯物主义特定对象范围内。

第三个问题,即真正的人的劳动究竟从哪儿开始的问题。劳动起点论认为,劳动所以成为历史的起点,因为劳动是人的起点;而劳动所以成为人的起点,是因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样一来,实际上就陷入了一个循环论证: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人改造自然的自觉的活动;人从哪儿来?人从劳动中来。这种结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历史唯物主义所讲的劳动,即真正的人的劳动究竟从哪儿开始呢?从“形成中的人”的活动特点来看,他们主要是凭借自身生理的天然器官,偶尔也使用石块、木棒等天然“工具”,觅取天然的食物,它们在自然界中,完全受着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规律的支配。在他们未知使用石器以前,这些“构木为台”、“错木作穴”和“掘穴”的工作,都是无法实现的,充其可能,也只能是“构木为巢”,所以,正在形成中的人的这种过渡生物的劳动,还不是真正的劳动。在考察真正的人的劳动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即制造工具的活动起初必定具有动物的反射形式。这种活动,就其性质而言,不会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自觉活动,而是一种反射性活动,并且是在纯粹生物学联合体的范围内实现的。因此,最初制造工具的生物不是人,而是动物。

上述引证说明,最初制造工具的生物的活动不是“劳动”,所以,认为“劳动先于工具存在”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其实,马克思对此早有论述。他曾明确地指出,真正的劳动不是开始于石制工具之前,而“只是有了用于新产品的最初的产品——哪怕只是一块击杀动物的石头——之后,真正的劳动过程才开始”。[1]马克思的这段话,阐述了这样一个基本思想:即正在形成中的人运用天然“工具”,例如一块天然的石块击打另外一块天然石头,使之成为一块比天然石块好用一些的石器的活动或行为,还不能称为劳动,只是在有了这“最初的产品”——石器之后,并且再运用这最初的工具作用于自然对象,改变自然物质的存在形态,创造出某种使用价值,实现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才是人类的真正劳动。

换句话说,在最初的“反射性”活动所“制造”的“工具”未投入“新生产”之前,人的劳动是不存在的,只有把这“最初的”工具投入“新生产”时,真正人的劳动才开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没有工具,人就不能从一般动物中提升出来,没有人的劳动,也就不可能有历史。从终极意义上说,工具不仅是人所以为人的起点,也不仅是人类劳动的起点,同时,也是历史的起点。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什么呢?其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逻辑起点的范畴,不仅应与历史的起点相统一,而且它本身还必须是以后历史展开过程一切矛盾胚芽的潜在孕含体,即在这个抽象的范畴中,孕含着特定对象尚未展开的内在矛盾的全部丰富性。劳动起点论认为,“劳动”范畴孕含着历史过程一切矛盾的胚芽,故以劳动为起点,构想了劳动对象化——劳动分化——劳动异化——劳动社会化——劳动自主化这样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骨架”。本作者认为,以人类劳动的发展为主导线索,来分析历史发展的逻辑,描述人类社会演进的“轨迹”自然不乏睿智,但仔细想来,不觉又发生了这样的矛盾,即:如果说这“劳动”包含了“前人”——“形成中的人”——猿的活动,那么劳动范畴的外延便被扩大到人类历史之外,这种外延扩大化了的“劳动”范畴使人的劳动和动物的活动失去了界限;如果说这“劳动”是定指人的活动那么它似乎又不及“生产”范畴涵盖得那样宽泛。比如:生产范畴涵盖了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人口的生产;而劳动范畴仅涵盖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或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但人类自身的繁衍行为很难说是一种什么劳动。退一步说,即使劳动范畴涵盖了生产范畴的全部内容,那又有什么必要非用劳动范畴取代生产范畴呢?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2]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范畴与生产范畴并无本质区别。如果说生产范畴不能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那么同样,劳动范畴也不能作为这样的起点。我们知道,《资本论》所以把商品范畴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因为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丰富性都包含生产者之间发生联系的实在的商品形式。由此可以认为孕含社会一切矛盾胚芽的范畴“生产”,也不是“劳动”,而只有工具范畴这一实在形式才孕含了历史发生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因为只有工具范畴才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矛盾的交汇点。

第一,工具范畴包含了人与自然矛盾的胚芽。在自然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自从有了工具,人类便从动物中提升出来,使“人”成为人,使“人群”成为社会。至此,物质世界便发生了亘古未有的裂变——一方面是人类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另一方面,是主体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这裂变了的世界和裂变了的世界矛盾体系中,是工具首先把人同自然界区别开来,对立起来;同时也是工具把人与自然界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形成了人——工具——自然界这样一个两对矛盾三个环节的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作为人与自然界的中介工具有着内在的二重属性,一方面它是自然力量的人化,客体力量的主体化;另一方面,它具有了标定人与自然矛盾性质的功能,这是其他任何范畴所不能代替的。换句话说,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分裂,另一方面则是能动的主体对于这种分裂的征服。而这种征服,主体又必须凭借一定手段,因为人总是通过外物手段和他自身相联系,这种手段集中地表现为工具。工具确定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工具又不断地打破这种界限,确立新的界限,这种界限是历史标定的,历史打破的,又是客观存在的,消除了这种界限,人类便被湮没在自然中。正因为工具具有这些功能,所以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3]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矛盾运作中,工具不但孕含着物质生产矛盾展开的胚芽,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工具,也孕含着精神生产矛盾展开的胚芽。正因如此,理论家们就把劳动范畴作为“打开社会奥秘的钥匙”,“钥匙”也是一种工具。上述说明,在工具背后,隐藏着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矛盾。

第二,工具范畴还孕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胚芽。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经济的关系,社会关系中的其他方面——政治关系、思想关系,从根本上说都决定于经济关系。而在经济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们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以及对它的占有关系。在生产资料中,要使之转化为现实的衣食资料,原始人类只能依赖于劳动工具这一中介手段;另外,原始人类处在凶禽猛兽的包围中,人们只有依靠武器(特殊工具)才能战胜他们,以维持自己的生存。这时,人们的价值观念仅仅是“工具——生存”观念。私有制产生之后,“工具——生存”观念被“工具——财产”观念所取代。人们意识到“要强迫人们去从事任何形式的奴隶劳役,那就必须设想这一强迫者掌握了劳动资料,他只有借助这些资料才能使用被奴役者”。[4]创造财富,这种“工具——财产”观念,在奴隶占有制时代,被强化到了这样的程度:奴隶主为了占有财富,不仅占有了无声工具(无生命的工具),也占有了发声的工人(牲畜),而且,就连奴隶也是当作工具——会说话的工具被占有的,占有奴隶的多寡,成为奴隶主富有程度的标志。到了封建制时代,农民(农奴)形式上占有一定的劳动资料,但实际上,封建主对于劳动资料的占有是通过对农奴或农民的半占有这种曲折的方式实现的,农民不过是自动的“牛马”。当然,随着社会形态的完善,人们的财产观念也逐渐由劳动资料扩大为生产资料。这时,封建主一方面通过农民半占有这种曲折方式占有劳动资料;另一方面,则通过占有劳动对象(主要是土地)来占有劳动者及其劳动资料。到了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时代,劳动者成为一无所有的“自由人”,但是劳动者一旦进入生产过程,资本对他们的奴役便表现为机器和工具上。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所以能够成为社会的主人,也是因为实现了劳动群众对于劳动资料的直接占有和结合。通观历史不难看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包括阶级关系的变化,是以人与劳动工具关系的变化为转移的,所以,我们要考察历史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像《资本论》通过商品透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那样,首先应当考察以不同性质的生产工具为标志的不同的经济时期中,人们同生产工具的结合方式和占有方式,通过考察劳动工具的性质、功能、系统结构对于人们相互关系的决定与制约作用,透视人们之间的关系,严格说来,生产、分配、消费、流通,乃至分工、协作,都是以生产工具为轴心而逐渐展开的。总的说来,人类文明的根本标志,不是劳动,而是工具。工具才是人类文明的尺度。所以我们说,在工具的背后,隐藏着人与人关系全部矛盾的胚芽。上述特征表明,工具是历史整体关系中最基本的范畴,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最初的前提与基础。由此证明,只有工具范畴,它才能够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0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04.

第8篇:什么是唯物史观范文

【关键词】哲学 物质本体论 实践本体论

自从哲学诞生的那一天起,人类就对世界本原的问题孜孜以求,试图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本体论(Ontology)就是说明什么是世界的本质和本性的学说或理论,是“关于存在的一般学说”。虽然这一术语直到17世纪才由德国哲学家郭克兰纽首先使用,但是它所指称的研究领域――“存在”却早已存在了,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本体论始于西方哲学的发端。

由于本体论在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对本体论问题的研究异常地丰富。在西方哲学历史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本体论观点,如“宇宙本原论、物质(matter,也可译为质料)本体论、理性本体论、意志本体论、神学本体论、情感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生存论的本体论、自然存在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人学本体论,等等”。

关于哲学的本体论是什么,学术界至今没有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争论一直是哲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一、哲学有本体论

在学术界中有部分学者认为,哲学对本体论问题是采取批判的立场的,哲学没有本体论。他们认为,由于本体论来源于传统的形而上学,而哲学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在于它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超越,摆脱了理论对现实的预设,所以哲学同时也超越了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就是对本体论的批判。

这种观点有漏洞的。首先,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都有自己的本体论,本体论是无法抛弃的,没有本体论的哲学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一种哲学理论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某种本体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哲学自然也不例外,国外的学者在对哲学的研究中还得出了哲学的核心就是本体论的观点。其次,本体论来源于传统的形而上学,但是在现代哲学中,二者是不能等同的。哲学对传统的行而上学的超越可以等同于对传统本体论的超越,但并不意味着摒弃本体论本身,哲学的变革是对之前那些过时的本体论的扬弃。

哲学是否有本体论的问题,答案已经很明确。本体论问题是进行哲学理论研究的基础,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必要前提,对哲学本体论的深入研究必然有助于深化对哲学本性和对哲学伟大变革实质的理解。

二、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争论

对本体论问题的反恩和争论一直贯穿在哲学发展的过程中,哲学本体论目前已发展出了多种形态,包括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感性实践活动本体论、历史唯物主义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生存本体论等。但最主要的争论集中在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这两种观点之间。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学界虽然对本体论问题缺乏明确的意识。但是在实际上是信奉物质本体论的,在当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很显然是压倒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根本原则。而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了哲学的自我反思和批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哲学,把实践作为哲学的核心概念逐渐成为主流趋势,但是物质本体论仍有很多支持者。两派观点至今仍然时有交锋o

1.物质本体论及其缺陷

物质本体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哲学本体论的实质应当且只能是物质本体论。现实的世界是指“整个世界”,而并非“周围世界”,人的实践活动所能涉及到的领域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实践不能够成为本体。承认实践为本体,就脱离了哲学的唯物主义根基。

在持实践本体论观点的学者看来,物质本体论存在以下缺陷:

第一,模糊了哲学真正的研究对象。哲学关注的是现实的人类世界及其发展规律。而不是包举宇内的无限的物质世界。人类接触不到的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虚幻的,不能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曲解了哲学的现实功能。哲学为人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提供强大地方法论指导,它关注的是人类具体生活的世界。从高度抽象的物质概念出发的哲学最终只会离现实的人越来越远,不能成为推动现实世界革命化的哲学。

第三,忽视了哲学革命的实践本质。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但是物质概念并不是它区别于其他唯物主义哲学的标志,如果将“物质”作为哲学大厦的基石。那就忽视了正是实践观的确立才诞生了唯物史观的事实,从而无法理解哲学从传统哲学形态到现代哲学形态转换的意义。

2.实践本体论及其困境

实践本体论认为,实践是联系人与客观世界的纽带,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能够揭示自然界的性质和客观规律,人,社会和自然界在本质上都统一于实践。脱离于人的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是“抽象的物质存在”,对人而言只是不存在的存在,立足于这种抽象的存在只会使人最终陷入虚无。

在持物质本体论观点的学者看来,实践本体论存在理论上的困难:

第一,犯了多元论的错误。世界在实践本体论者眼中是由“自然――社会――思维”共同构成的一种三元结构。这不是一元论,而是三元论,因此犯了多元论的错误。

第二,违背了自然界早于人类出现的事实。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所以实践是在人类出现之后才出现的,那么人类出现之前的世界很显然并不是统一于实践的,因此实践不能成为本体。

第三,忽略了与超感觉经验的理性层面相关的本质领域。实践作为感性活动总是停留在感觉经验的层面上,而对于超感觉经验的理性思维能力,由于我们的感觉经验无法把握,所以是无法用感性实践活动直接加以论证和说明的。

三、物质实践本体论及其挑战

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仅仅是在本原意义上的。在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前提下。实践将物质和精神统一起来,人的实践活动调和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矛盾。“物质”是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唯物论是自然观、认识论、历史观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哲学的本体论也是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从来不以抽象的、静态的方式谈论物质,他谈论的是物质的具体样态――事物;而他在谈论事物时。又总是从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从生存实践活动即生产劳动出发的”,可见实践在哲学中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并且物质要通过实践来展示自身,依靠实践活动来不停地改变原来的面貌,最终成为实践的作品。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具有一致性。它们是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对不同的问题的回答,两者并不矛盾。哲学在世界观领域是物质本体论,在历史观领域则是实践本体论,物质概念和实践概念在哲学中是统一的,哲学既包含着物质原则,又包含着实践原则;既坚持唯物主主义我立场,又强调实践的唯物主义。当我们正确理解了物质和实践的关系及其在哲学中的地位时,就能把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统一起来理解。

物质实践本体论虽然已经能够较为全面的阐释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但它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它会持续受到认为哲学没有本体论的观点的冲击,和这种观点的斗争将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观点认为,对本体论是批判的,并且正是通过对本体论的批判,才实现了哲学对西方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其次,物质实践本体论被认为是对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之争的妥协性的解释,坚持物质和实践的统一性是物质实践本体论的强大理论依据,但它依然要发掘更多的合理论据来维护其真理性。第三,关于本体论的其它观点也都有其各自合理性因素,那么如何吸收这些合理因素将关系到物质实践本体论的进一步发展。

第9篇:什么是唯物史观范文

关键词:领先;文明;欧美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是各个国家、各代学者探讨研究的主体。东方文明的历史痕迹现在仍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而西方文明离我们较为遥远,很难直接感受。这本《欧洲文明史》,是感受欧洲文明,了解它的特点的机会。

全书的主要目的是展现欧洲文明的发展趋势和欧洲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之处。首先从文明一词谈起,说明了文明由两大事实组成: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人的发展。此书的重点是展示欧洲文明的内涵以及特点,而且将仅从社会的角度来展示文明。

为什么我们对于欧洲文明如此感兴趣?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使得西方的优势不那么明显,进而在历史上体现为全球史观代替了“西方中心论”。我们不会绝对地认为欧洲文化是先进的,东方文化是落后的或者西方文明优于东方文明,然而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西方在13世纪或者15世纪后是“占得先机”的。

那么欧洲为什么是“占得先机”的?从“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欧洲能够占得先机这个问题。

在13世纪之前,东方在技术、经济等多方面都毫无疑问是走在前面的。但13世纪之后,欧洲开始显现出她的潜力,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从大航海r代到殖民主义,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国家相继完成,欧洲在近代“占得先机”。过去我对于为什么欧美能够占得先机这个问题的思考一直局限在经济和政治层面,比如欧洲进行罪恶的三角贸易,以各种方式掠夺了殖民地,获得了资本原始积累才得到发展。我很少考虑文化或者说文明这一层次,我认为它很“虚无”,并不能够产生实质性的作用。这种思维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较大,且意识形态色彩很浓。而此书给我打开了新的思路,基佐对于欧洲文明的多样性的分析,让我不能够忽视文明的作用。

首先,只说“欧洲在近代占得先机”是不准确的,因为一战二战后欧洲衰败,美国兴起,直到今天,美国仍旧是公认的实力最强的国家,因此谈论这个问题不能避开美国。那我们就需要说明欧洲文明和美国文化的关系。我比较认同陈乐民先生对于这个问题的见解。《欧洲文明十五讲》第一讲中,有一个学生提问“美国文明是否超越了欧洲文明,怎么超越的?”,陈先生回答:“第一,美国继承了欧洲文明,它继承了盎格鲁―撒克逊文化里比较精华的部分……第二,美国人最早实现了欧洲人的理想……但是美国现在很霸道……”也就是说,美国文明的渊源是欧洲文明,只是用它自己的方式阐释、发展了欧洲文明。所以我们谈论欧洲文明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涵盖美国的。

欧洲文明是最具备多样性的。我们看欧洲的地图、欧洲的历史,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她的“破碎感”。她和大一统的中国甚至是日本、印度以及一些伊斯兰国家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无疑是多样性。而欧洲文明的多样性不止体现在这一点。在欧洲的历史上,社会组织的一切形式、一切原则都在其中并存着;宗教的和世俗的势力;神权政治的、君主政治的、贵族政治的、民主政治的成分;存在着无数程度不等的自由、财富和势力。文学艺术方面,作者认为印度等地的文学是在“同一副模子里铸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印度等地的文明也就是东方文明,是不具备多样性的。这一点我不完全认同,我认为所有的文明都是复杂的集成体,都是具备多样性的。但欧洲文明无疑是多样性特征最明显的。

那么多样性的文明为什么能够引领欧美占得先机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生物学的一些观念可以为人文学科提供借鉴。像赫胥黎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运用于社会学领域。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十分重要。物种越少的生态系统越脆弱。在森林生态系统里的蛇可以捕食鼠类和蛙类,而在草原生态系统的蛇就只能捕食鼠类,那么如果某种鼠类灭绝了,草原食物链就断裂了,森林食物链还可以维持。一个社会也是一个生态环境。政治上的多样性使得势力、原则、制度总是互相混杂、限制和无休无止地斗争;思想感情上,神权政治的、贵族政治的和平民政治的信条互相阻挠、斗争、限制和修改。在这样的情况下,绝对权力的拥护者在他们的主张取得结果之前就退却了,也就是说不会出现绝对权力者,社会就在不安定因素的碰撞中向前进步。

不具备单一性文明的社会,在早期是发展非常缓慢的。但它的发展却非常持久。中世纪的欧洲给人的普遍印象是黑暗、愚昧和落后,而当时的东方在经济、技术等方面较为先进。其实不然,看过《欧洲文明史》和《旧制度与大革命》,就会发现中世纪与后期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明晰,无论是政治还是思想方面,都是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的。也就是说,中世纪的欧洲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只是后来发展的速率变快了很多而已。欧洲的兴起是以“文艺复兴”为开端的。丰富、有力而强大的思想能够带动发展。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