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范文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

第1篇: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范文

【关键词】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风险规避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和特点

(1)民营企业增长较快, 特别是注册资金增幅较大,表明我国民营企业规模逐步扩大, 实力增强。(2)民营企业稳健发展,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随着民营企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为国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民营企业缓解了国企深化改革过程的压力, 为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我国民营企业内部财务风险解析

(1)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现状。一方面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素质偏低,财务管理职能未得到发挥。我国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以独资、合伙及股份合作制形式存在,其经营方式多数以家族式经营为主,这必将造成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内部分工模糊,职能不清等诸多问题。会计机构的设置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设置会计机构,但分工不明确,兼职多;二是有些小企业根本不设置会计岗位,只是在必须提交报表和纳税时才突击编报予以应付。另一方面财务会计制度形同虚设,内控管理乏力。我国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以独资、合伙及股份合作制形式存在,其经营方式多数以家族式经营为主,这必将造成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内部分工模糊、内控制度不健全、职能不清、执行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2)我国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负债经营造成的财务杠杆过高是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本内因,主要是指因无法偿还到期的负债而产生的危机,它与企业负债融资相伴而产生。过度的负债会加大民营企业税后利息率,使企业经营资产差异率变为负值甚至加速企业破产。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外因,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企业所在行业的景气度变化、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国家信贷以及外汇等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及汇率的波动 、通货膨胀程度等。这些因素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企业面临的主要机会和威胁。

三、有效规避和处理我国民营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措施

(1)建立有效的企业内控制度和治理结构。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和逐步规范化,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建立完善的决策制度、财务制度、监督制度;要放弃企业创业初期经验管理的模式,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体制以及能够相互制衡和约束的权利制约机制;要建立分权管理制度,保证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措施的实现。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讨论与经营相关的家族事务,包括家族理事会、家族控股公司和家族股东会等形式。(2)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的理念。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在企业内部形成以制度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氛围,通过领导的推进作用,把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有效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层层落实各项制度,要求各个部门按照制定好的规章制度行事,任何人在执行企业事务时不得行使特权,共同维护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3)增强企业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遵循谨慎性原则,建立内控定期考核制度,计提相应的风险准备。根据会计谨慎性原则,应设计专门的内部控制考核制度,由从事不相容岗位的人员定期进行考核、监督。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可以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定期对企业的财务杠杆和财务风险进行评价,同时对企业以预提方式建立用于防范风险损失的专项准备金。企业可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和标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用以弥补风险损失。建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定期监督制度。民营企业应指定专业人员定期对相关财务比率进行考核、分析,加强流动资金的投放和管理,提高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进而提高企业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增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加快闲置设备的处理,将收回的资金偿还债务。(4)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和财务决策水平。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5)建立财务预警系统。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对于经营者来说,它能够在财务危机出现的萌芽阶段提示经营者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企业经营;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帮助其在企业财务风险初露端倪时及时调整现有投资,以避免更大损失;对于供货单位来说,可以在这种信号的帮助下制定商业信用政策,以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等。

参考文献

第2篇: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范文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困境;财务风险

任何事物都会面对风险,任何企业的成长都会经历风险,只有在风险中历练过的企业才是成熟的。对于大企业而言,它们已然从风险中成长起来,对待风险有自己成熟的经验可以把握;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它们具有相对强大的资金力量,在遇到风险时会得到更多的支持;但是相对于中小民营企业而言,正处在成长过程中,风险会让它们措手不及,加上势单力薄,损失将是毁灭性的。所以,中小民营企业要认真地对待风险,积极制定切实的防范措施,保证企业稳步发展。企业的风险包括: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产品风险、政策风险、外汇风险、人事风险、体制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公关风险等等。本文主要关注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的财务风险。

一、中小民营企业的界定

所谓“中小民营企业”,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式分析,中小民营企业包括规定标准(《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暂行规定》)规模以下的各类企业,具体有:(1)个体工商户;(2)个人、家庭或家族所有的企业;(3)个人、家庭或家族所有制的企业改制而形成的股份制企业;(4)通过国有资产重组而形成的,既有国家投资,又有个人、家庭或家族投资的企业;(5)合伙制企业;(6)由公众集资而建立的企业。

中小企业的定义及标准,是由各国视其发展情况不同而定,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单是各国不同,就是在同一国家内部,不同行业、地区及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中小企业是一个规模的概念,是相对与大企业,从资产规模、人员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就我国目前而言,对于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为2003年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研究制定的《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暂行规定》。该标准是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并结合行业特点制定的。

二、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困境

(一)融资难

融资难是长期困扰中小民营企业的难题。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方式比较单一,采用发行债券和股票上市融资的情况比例很小,主要是通过向商业银行贷款和向民间借贷。当前,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几乎都是抵押贷款,必须提供土地、房产等做抵押才能给予放贷;民间借贷机构的逐利性以及不规范性,导致中小民营企业在融资问题上很难与国有企业公平竞争。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谈到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时也指出,专门以民营企业为贷款对象的银行太少,应增设中小银行。大银行从事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成本过大,这是事实。民间贷款则利率太高,中小企业难以承受。良性发展的中小民营企业都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经营能力比较强,盈利能力也比较好,但多处在成长阶段,内部资金需求大,如果不能及时增加现金流,会造成财务风险,从而进一步影响市场运作,面临经营风险。

(二)资金回收难

在2009年8月29日召开的“2009年中国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对洽会”上,厉以宁表示,政协经济委员会派调研组在广州、珠海、深圳、大连、鞍山、沈阳等城市调研时发现企业欠债问题比较突出。但是,当前企业的欠债问题与以往的“三角债”不同,现在欠债问题的特点是国有企业欠民营企业的钱,大企业欠小企业的钱。这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又提出了一道难题。当前国有企业和大企业普遍提倡零库存管理模式,这成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契机。作为供货单位,这些中小民营企业为了争相给国有企业和大企业配送原料及零部件,必须增加储备,当然还要修建库房,一方面增加了内部资金的需求,另外一方面,这些国有企业和大企业在得到原料和零部件供应后,往往不能立即付款,要等到3个月甚至半年之后才能结账,因而又造成了中小民营企业应收账款回收难,再一次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现金流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面临财务风险。

(三)人工成本增加

中小民营企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方式具有灵活性,为稳定社会就业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用工制度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2008年1月1日我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严格规范了社会用工制度。这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用工成本会造成一定影响。严格上说,不是《劳动合同法》使中小民营企业的用工成本增加,而是《劳动合同法》提高了违法成本,中小民营企业不得不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主动承担雇主责任。例如,为了合法用工,中小民营企业将拖欠或克扣的工资给予补足、缴纳足额的社会保险、支付加班工资等。还有一些特殊的行业,为了达到相关的劳动保护与劳动条件方面的标准,要增加人手的配备、设备的投入、工作环境的改良等。与以往相比,中小民营企业的灵活且廉价的用工状况得以规范,但是,增加了企业内部资金需求,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四)政策优势少

出台政策往往比较多地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相对来说对大企业优势多,中小企业考虑的比较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势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的比较少。比如,在税收政策方面,国有企业可以享受先缴后退,而非国有企业却无法享受这种待遇;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往往是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发票不能抵扣,实际承担的税负重、采购成本增加;从所得税角度看,民营企业要先按利润总额缴纳企业所得税,净利润分配给投资者,投资者即股东再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于民营企业投资者而言,两者同出一辙,实属重复。再者,在银行的呆账坏账准备金核销制度方面,国有大企业可以被列入国家计划进行及时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而中小民营企业却无此待遇。此外,在土地政策方面,国有企业可以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参与改组,而民营企业却没有这样的待遇。这些政策上的劣势,对于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无形中增加了现金流,扩大了财务的风险性。

三、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是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外因

企业经营总是置身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企业的资金价值除了受到投资、筹资和营运管理等决策影响外,还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即受到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财务管理环境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法律环境、金融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和资源环境等。企业的财务决策是难以改变财务管理环境的,更多的是适应其要求和变化,但是这些要求和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它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威胁,也就是会产生财务风险。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必须具备适应和应对这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能力,可是目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中,机构设置不合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人员素质偏低等现状,导致其缺乏适应和应变能力。

(二)融资难和资金周转慢,是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内因

1.融资难。长期以来,中小民营企业在组织形式上不受政府控股,在经营管理上能够有较为完整的自,这种独特的优势使其发展具有更好的灵活性,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是快速发展的中小民营企业却面临着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其中融资问题首当其冲,资金短缺成为严重抑制中小民营企业活力,并制约其持续稳定和健康增长的“瓶颈”。通常,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有间接和直接两种。首先从间接融资方面看,渠道主要是向金融机构贷款,包括商业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贷款、信用社贷款和非金融机构贷款几种。由于政策性银行贷款多面向政府扶持性项目和国有大企业,信用社和非金融机构贷款所提供的资金多为小额贷款,因此商业银行贷款就成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选择;但是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中的运作成本和资信评价等方面的条件标准,又将许多中小民营企业排除在外,就是符合条件的部分,贷款期限一般也较短(不超过半年),只能用于填补流动资金的缺口,如果中小民营企业想有更大的作为很难获取所需的资金支持。其次从直接融资方面看,渠道主要有发行债券和股票,中小民营企业想要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也是相当困难的。我国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高,加上管理日趋规范,只有那些大型重点企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才有可能获批发行债券,中小民营企业也很难像资本市场建立初期时靠“捆绑上市”获得上市资格,单个中小民营企业又由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规模小、信用等级低等达不到上市的硬性标准,因此,阻滞了中小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融资渠道的不畅通使得中小民营企业始终面临资金短缺的风险。

2.资金周转慢。首先,中小民营企业资金投放无计划,对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的投放比例主观性强。很多中小民营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在缺乏投资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投资的严重失误,以致无法应付经营所需的周转资金。其次,中小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的利用率低。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固定资产操作不规范、损耗严重;原材料消耗无定额、浪费严重;产品废品率高、成本高;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责任不明确、效率低等问题。总的来说就是管理混乱,资金占用多、成本费用高。再者,中小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处于劣势地位。许多中小民营企业迫于形势在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中,较多地采用赊销,致使企业资金较多地占用在应收账款上,大量的应收账款妨碍了资金的有效周转,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中小民营企业资金周转慢,直接导致现金流量少,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因此产生的财务风险严重时会加速企业的破产。

(三)财务决策的失误,是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催化剂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成为中国经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构成了中国特色重要部分,然而,中国民营企业始终做不大,而且经常出现“昙花一现”的怪现象。中小民营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中单个业主制形式突出,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经验决策和主管决策现象,决策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分析论证,再加上决策依据信息不全面、不真实,由此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不能获得预期收益,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

(四)内部财务控制不合理,使中小民营企业缺少隔离财务风险的“防火墙”

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贯穿了企业的各类会计事项和业务流程。在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中,往往存在管理层重经营、轻内控,甚至把财务内部控制仅仅看成财务部门的事,没有将财务控制放在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层面加以重视;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也只是纸上谈兵,流于形式,未得到贯彻执行,甚至有的根本就未形成制度;在日常的财务人员任用上,偏重“能人效应”,且重使用、轻培养;忽视内部稽核和审计等问题。这些内部财务控制不合理的问题都使中小民营企业存在事故隐患且长期得不到发现,资金管理的安全性、完整性得不到必要的防护,加剧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

根据以上对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的分析,中小民营企业应积极地做好以下应对工作,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第一,摒弃家族式经营仅凭经验管理的模式,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有效的企业制度;第二,树立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的理念;第三,增强企业风险意识,加强资金管理,完善企业的风险防控机制;第四,提高企业财务决策水平,建立适用的财务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 陈立文,陈敬武.技术经济学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22-226.

[2] 江少华.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预报系统研究[J].财会研究,2005,(1):42-43.

[3] 徐颍.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0-42.

[4] 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警的实证分析[J].1999,(4):31-38.

第3篇: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范文

一、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 一) 财务风险理论概述。

1、财务风险的基本含义。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的预期收益偏离实际收益而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本质就来源于各种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因此企业生存发展所处的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引发了企业财务运行结果的不确定性,从而产生财务风险。企业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不同融资方式引起的企业普通股股东净收益的不确定性。因为狭义的财务风险是由筹资决策引起的,所以也叫筹资风险,其大小取决于企业的资本结构。而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包括筹资风险在内的所有由于不确定事项给企业带来的可能损失或收益,它在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

2、财务风险的分类。

财务风险在不同的理财环境、理财阶段,针对不同的经营主体和理财项目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风险类型。关于财务风险的划分标准也很多,如以可控程度划分,以研究对象划分等。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可将其划分为: 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和资金分配风险四个方面。这里,我们主要以风险的成因为标志,将财务风险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投资风险、筹资风险、流动性风险、政治风险、违约风险、道德风险等九种风险。

( 二) 财务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由于财务风险管理客观存在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所以财务风险管理的存在无疑会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民营企业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但其主要是一个经济组织,其主要目标是经济目标,表现在财务上就是业财务目标。因此,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可以定义为: 民营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内部不确定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实际财务状况与财务目标发生负面偏离的可能性。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与成因分析

( 一)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

1、缺乏筹资渠道。

当前,筹资难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瓶颈,由于受到了自身规模的限制,根木无法通过发行证券、股票等方式从资木市场筹集所需资金,还有就是多数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资产小、信用度低以及没有相应的担保和抵押作为依据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商业银行通常不会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由于缺乏筹资渠道,致使民营企业难以及时筹集到资金,对其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筹资成本相对较高。目前,银行信贷依旧是民营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可是,在银行的信贷中,所增设的贷款一般都集中在中小企业中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由于民营企业的规模较小,所以,银行贷款机率不高。就算是民营企业在银行中获取了所需的贷款,但还是会因贷款程序复杂繁琐,手续办理时间太长,且收费高,最终导致民营企业需要支付过高的筹资成本。

3、财务风险控制缺失。财务控制在企业则务管理工作中属于核心部分,但大多数民营企业尚未构建一套完善的则务风险控制机制,没有充分认识到则务风险控制管理工作具有的重要性。多数民营企业还未建立起新型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大多存在着权责不明、职责不清的情况,并且资金管理不严,资金流失现象屡见不鲜,致使企业资金结构缺乏科学合理性,大大降低了资金实际使用效率。

( 二)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1、内部原因。

( 1) 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民营企业在初创期往往采取简单的家庭式治理结构,向成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公司治理结构的转变,而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过程中,势必凸显其原有公司治理结构的固有问题,并产生一系列新的矛盾。随着民营企业成长和扩张,这种简单原始的公司治理结构势必无法满足需要,而其管理环境的先天不足导致其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过程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导致更多问题的产生,造成所有者、经营者和债权人之间更多的利益冲突,产生更多的成本。

( 2) 缺乏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普遍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与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而成长型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很多都应归咎于其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对于仍在摸索中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民营企业,其管理者往往缺乏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具备正确的风险观念,很多民营企业由于人员、机构和管理成本所限,不愿或者暂时难以专设内部控制机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也很难建立。

( 3) 民营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较低。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夹缝中产生的。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都是业主自己的家人或是亲戚。这些人要么没有文化,要么没有财务知识。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财务人员听命于管理者的意志,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另一方面这些人员不能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并结合外部环境制定财务战略,即使是日常的财务决策也缺乏科学性。而业主又不敢放手引进外来专业人员,这种模式制约了企业财务人员的开发培养和更广范围的择优选聘,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将严重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健全和发展。

2、外部原因。宏观环境的复杂性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具体分析是金融市场不完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向金融机构贷款是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处于转轨过程中,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并不完备,民营企业的融资投资环境不佳,融资渠道、融资规模和投资领域都受到限制。但是引发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还包括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法律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

三、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防范措施

( 一) 建立科学的防范制度。企业内部体制的健全还要和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要综合企业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还要顾及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在筹资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的有效结合,对于资金的额度以及期限都要有一个计划,这样才能够正确的估算出成本,对成本进行控制,管好资金,将资金用在正道上。另外,还要制定出一个还款的计划。财务要做到严格的事前控制,做好预算工作; 做好资金的事中控制,这样才可以确保资金的有序流动; 事后还要构建一个资金审核体制。

( 二) 选择正确的风险管理策略。

1、筹资风险的管理策略。资金结构具体指借入的资金和自有资金两者间的比例。最优的资金机构指在企业可以接受的最大的风险范围之内,在总的资金成本最少且企业的价值最大的时候的资金结构。可以用负债的比例去表示最大的筹资风险。一个只具备自有资金而没有借入资金的企业尽管实现了无筹资风险的愿望,但是它的总成本是比较高的,也不能够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但是在债务成本比较高的情况下,企业的资金总额降低了,进而收益也可以增多,但是筹资的风险会愈加的大。

2、投资风险的管理策略。作为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重要内容组成部分的投资决策可以直接左右到企业在长时间内的经营效益以及资金结构,投资决策一旦失误了就会影响到企业的效益,令企业遭遇困难险境甚至破产。在选定投资项目之前一定要对可行性分析与论证进行缜密的研究,要秉承投资决策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对投资资金必须合理配置,处理好专业化和多元化经营之间的关系,将企业的投资风险分散开来。

3、资金回收风险的管理策略。中小企业在对客户的赊销行为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要制定出一套严格的标准,对于那些经济效益不好、信誉不高、来历不明确的、负债比例高的,上一次的赊销还没有结账的企业都不应该再次给予赊销,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企业的资金不外流,避免给企业带来亏损。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货款的回收考核制度去强化收款、企业可以将货款的回收程度作为销售人员的重要考核标准,还要和企业的内部经营责任联系起来,共同促进货款的及时收回。

第4篇: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 财务预警 对策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是财务管理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就是根据企业财务目标,监控企业资金流动情况,分析资金运行规律,发现不正常的情况,及时发出警报,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运行状态,从而顺利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在愈发激烈的竞争环境愈发形势下,财务危机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因此,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财务预警机制,对于民营企业防范财务风险意义重大。

一、财务风险预警在民营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1.民营企业对财务风险预警不够重视

无论是从资金还是技术,民营企业显然无法同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提并论,往往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风险意识,从而导致决策失误。由于不重视财务风险预警,民营企业常常存在预算无法执行、可行性分析缺失、忽视长期利益、财务预警形同虚设等诸多问题。

2.民营企业的财务预警方法陈旧

在我国民营企业中,无论是对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的实证运用都比较少。定性分析是从财务风险演变的不同阶段来分析,包括潜伏期、表现期、恶化期、发作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征兆都不同。定量分析主要是各种模型的分析,比如单变量预警模型、多元线性判别模型、多元逻辑回归辨别法等等。而单独适用于民营企业的预警方法少之又少

3.民营企业在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上较落后

家庭式企业在民营企业中非常普遍,管理模式单一。在企业中常会出现层次不清、责权不明的现象,导致其管理较多采用经济的方法,如物质奖励、高工资等等。管理方法单一难以在企业中形成较强的凝聚力,这对财务预警的监控和执行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二、民营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从我国现状看来,许多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存在内部管理混乱、水平低下,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普遍不够重视,存在许多问题。如:会计基础薄弱,信息失真;财务制度缺失;内部控制薄弱;存货核算不规范,成本核算不够重视;重销售,轻理财;现金管理不当,导致资金闲置或不足;财务人员素质低下,缺乏对财务危机防范意识等。这些问题往往是导致民营企业经营失败、乃至破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进而产生财务危机还是民营企业经营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因此,建立良好的经营管理制度和财务控制制度是确保民营企业成功的关键,但是要保持这种良好的状况决非易事,企业如果事先警示,未雨绸缪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建立民营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对于民营企业防范财务风险、避免财务危机、减少损失、提高效益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民营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对策

1.树立危机意识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民营企业主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的同时,也要积极提拔和任用专业能力强的财务管理人员并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发挥财务管理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

2.提高企业信用,拓宽融资渠道

企业资金是现代企业运作的保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要素。不解决筹资融资难问题,民营企业就缺乏生存的活力,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出局。民营企业要想摆脱目前融资难的困境,一方面必须强化企业自身的信用观念,在最大限度内提升企业自身信用等级,做到诚实守信,规范经营;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可以加强与大企业的联系,借助大企业的信用为其担保,获得银行贷款。还可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不断向银行通报企业经营情况,让银行能够把握住企业资金的流向,取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并按银行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规范企业的各项制度,积极争取银行的信用等级评定。

3.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的节约,直接体现为企业的经济效益。二者之间呈现一种反比例关系。一个企业在危机中收入在保持不变或降低的情况下,由于成本的有效控制可以抵顶经济效益下滑的风险,或者说可以减少下滑的速度,使效益的下降速度低于预期的下降速度,给企业的战略策略调整赢得时间与空间。成本管理的精细程度综合反映了一个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在危机环境下,对于较差的外部环境,企业只有加强内部的调控才能更好地应对目前的金融危机。而成本的有效控制在此意义重大。

4.要加强营运资金管理,优化资本结构

相对大企业而言,民营企业由于缺乏筹资能力和内部资金调度余地,因而加强营运资金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民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虽在内容上与大企业无太大区别,但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上则应有所区别。民营企业较小的生产经营规模,决定了材料采购量和产品销售量也相应较小,因此,原材料应尽可能就近采购,减少库存,切忌储存过多“暂时无用”的材料。产成品也应尽可能就近销售,缩短库存周期,减少积压。民营企业在加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础上,加快资金的周转,实现生产经营在内涵上的扩大,是一条广为适用的基本发展途径。

企业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结构,使负债水平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不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资产结构的优化主要是确定—个既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又能在减少或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利润的流动资金水平,其核心指标是反映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间差额的净营运资本。

5.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民营企业应当强化资金管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务控制,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遵守财务纪律,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财务人员必须要懂法、知法、守法,在企业财务经营管理过程中,时刻严格监督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树立起风险意识和危机防范意识。

6.建立起完善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要建立起完善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并为预警系统正常、高效的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及时有效的信息数据,从而及时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有效的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减少损失。通过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运作,可以随时了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产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使企业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容忽视。但我们要意识到民营企业的特殊性,不能完全沿用一般大中型企业的防范措施。在构建过程中应当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和危机防范意识,这也是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得以建立并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民营企业的规模无论大小,都应将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财务预警系统应该与其他子系统保持和谐的合作关系。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不仅要考虑到民营企业自身财务的相关管理,还要充分注意其他方面的管理,另外,还应结合民营企业自身情况和与之相关的社会效益,综合全面地为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肖鹏英.危机管理[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7

[2]李成楠.私营企业财务管理刍议[J],财会通讯,2009,4

[3]端木正.财务预警系统理论初探[J],财会研究,2004,9

[4]彭小强.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预警体系的具体内容[J],Commercail Accounting,2005,7

[5]苗润生.公司财务预警系统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8

第5篇: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 财务控制 财务风险

本文为九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课程《税收理论与实务》项目建设阶段性成果。

一、ZY公司兴衰演变历程

ZY于 1999年8月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投资组建,并于2000年5月正式投产。该公司是全国第一家专业生产变型运输机及农用运输车的民营企业,曾获得过全国私企500强第14位,2000年与一汽哈卡合作生产解放牌轻型卡车。2004年与南京跃进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技术品牌合作关系,截止2013年,公司共占地15万平方米,有9条生产线,是一家集生产、销售、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大型新型企业。

公司成立之时正好赶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间,产品供不应求,2004年之前的年销售额均在10亿以上,为公司积累了充足的资金。之后市场竞争加剧,公司是家族式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水平未能跟上市场的变化,又不愿意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经营日益下滑,市场占有率不断缩小,在行业中的地位也不断被其他企业赶超,年销售额逐年下降到不足1亿。更为关键的是,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新能源汽车项目,同时为亲戚朋友开办的企业进行高额担保、挪用银行贷款用于民间高利贷等,这一系列的高风险财务活动最终导致公司资不抵债,于2014年年底资金链轰然断裂,企业一夜之间破产倒闭,结束了14年的经营活动。如今两年时间已经过去,企业破产清算事宜仍未完成,所欠职工补偿款、供应商货款、税款、银行贷款及利息等高达3亿无法清偿,给员工、供应商、银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二、ZY公司高风险财务行为分析

(一)重大投资项目缺少科学论证以及集体决策

公司的主营产品是农用运输车、工程汽车,该产品技术成熟,系列丰富,在广大用户中口碑还是较好的。2012年,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兼任)做出一个决定:上马垃圾清扫车项目。垃圾清扫车属于特种车辆,该公司不具备该种车辆的生产资质,于是决定向山东某垃圾清扫车制造公司购买资质,金额约为800万元。从财务控制的角度看,涉及到重大资金的项目投资原则上需要集体决策,以及参考由财务人员提交的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的投资回报率等信息。该公司未履行以上程序,完全由总经理一人单独做决定,最终花费800万元购买了该车辆生产资质。由于企业对该项目缺少技术支持和生产经验,对市场需求也没做深入的调研,同时也缺少成熟的产品销售队伍,结果导致该项目生产出来样品之后市场一直没有打开,陷入停滞,加上研发成本,企业一共损失了约1000万元。

(二)挪用大量流动资金

ZY公司在经营的前10年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货币性流动资金数额达到8000万左右,应该说前期的财务状况是比较良好的。但是该公司自2008年起,将自有流动资金借于浙江某公司开展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该项目研发周期长,研发成本高,国内技术不成熟,市场也尚不明朗。导致浙江某公司的电动汽车项目进展缓慢,直至2013年才试制成功,但是市场销售一直没有打开,而由于占用了ZY公司的高额流动资金,对ZY公司的财务状况的影响则也是巨大的,公司自2008年起开始周转不灵,由于缺少流动资金,在生产的旺季甚至会出现因资金短缺无法购买原材料导致不能扩大生产的情况,最严重的时候员工的工资都是靠银行贷款发放。这说明已经为企业带来了较大的财务风险,但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相当薄弱,也不能听取财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为后续的资金链锻炼埋下了很大的隐患,直至企业倒闭之时,未收回的流动资金借款仍然高达7900万元。

(三)滥用财务杠杆,资产负债率过高

公司自2005年左右即开始扩大负债规模,均为1年期的短期借款,方式多为担保借款,成本高于抵押借款,年平均借款金额由3000万逐渐上升,到2013年,银行借款总金额达到2亿元,仅每月的银行借款利息都要达到数百万之多。前几年由于市场需求量大,产销两旺,企业偿债的压力不是很大,基本都能按时归还,2008年起,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太乐观,再加上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该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额都逐年下降,但是借款金额却逐年上升,导致偿债能力越来越弱,基本上靠借新债还旧债,财务风险之大不言而喻。企业的财务状况已经是岌岌可危,但是公司已经陷入恶性循环无法自拔,截止2014年底,ZY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230%,而银行不仅拒绝下发次年贷款,同时还要求公司尽快偿还原有借款本息。这些都是滥用财务杠杆,不考虑偿债能力,最后导致负债规模向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成为企业破产的直接导火索。

(四)非法挪用银行借款用于高利贷

如上所述,ZY公司的银行借款规模之所以不断增加,原因有两个。第一点,由于自有流动资金借于他人,为了弥补流动资金不足而申请银行借款;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获得银行借款之后用于民间高利贷。该公司发起人及高层管理者均为温州人,而温州的高利贷在民营企业中尤为盛行,最初的目的是应对银行贷款难,补充企业生产所需流动资金,后来由于回报丰厚,导致高利贷资金大部分没进入实体经济,而成为资本游戏的工具。该公司违规将以较低利率申请的银行借款用于高回报率的高利贷,从而获取中间利息差价,因此申请的银行贷款基本都是1年以内的短期借款。其中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即一旦高利贷资金链断裂,对该公司的打击将是致命的。果其不然,2014年,ZY公司放出的8000万高利贷因对方破产跑路而无法收回,最终像多米诺骨排一样引起连锁反应,引发了ZY公司的破产。

(五)为他人提供高额担保,因承担保证责任带来巨大损失

2012年,ZY公司为宿迁某公司提供1.2亿元的担保。担保是为了担保债权实现而采取的法律措施,如果被担保人到时不履行承诺,担保人就要带被担保人履行相应的责任。对于这种潜在的风险,财务经理向总经理进行了说明,并提出在全面考察被担保人企业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的前提下再确定是否担保及确定担保金额的建议,但是总经理以被担保人是同乡,有亲戚关系,不好驳面子等原因未予以采纳。2014年,宿迁某公司不能按时偿还银行借款,银行以ZY公司是担保人承担连带责任为由冻结公司账户并要求公司代为偿还宿迁某公司银行借款,该笔业务也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ZY公司在多重财务危机集中爆发的情形下,宣告破产。

三、ZY公司财务风险爆发的原因分析

ZY公司自1998年成立,经历了企业快速发展阶段,也迎来了市场激烈的竞争,最终于2014年宣告破产,这中间固然有经营不善的原因,但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还在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财务风险意识薄弱,投资决策错误,滥用财务杠杆丧失偿债能力而造成的。究其具体原因,可以从外部、内部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ZY公司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

宏观环境的变化是导致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最主要外部因素。2008年以前,国内经济增长稳定,房地产行业火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对农用运输车、工程汽车的需求量大而且稳步增长,ZY公司能够实现产销两旺,即使有拆借流动资金,申请银行贷款等行为,通过销售实现的大量现金流还是可以缓解其财务压力;2008年以后,国内经济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增速放缓,房地产行业受到严厉调控,市场需求增速放慢,行业竞争加剧,公司销量下滑,销售收入锐减,隐藏的财务风险逐渐暴露。

(二)ZY公司财务风险的内部因素

该公司财务风险的最重要因素是内部因素。首先,家族化管理模式制约了公司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公司总经理为代表的高层管理者风险意识过于薄弱,对与事情的变化缺少判断力。究其深层原因,在于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和经验,缺少法律意识,通过将银行贷款转做高利贷事件即可看出,实行的是人治而非法治的管理模式,管理素质、能力欠缺,专业知识不扎实。这也是大多数民营企业老板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比例过高,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债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第三,财务决策过于随意、盲目,缺少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由该公司上马垃圾清扫车项目、大额流动资金借于他人、为他人进行高额担保等关键事件可以看出,经验决策和主管决策大于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在进行项目投资或重大资金调度时,未能科学判断投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对未来现金流产生的影响,从而造成失误,预期资金流回收无法实现,产生巨大的财务风险和损失。第四,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缺失。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监督各项资金的合理使用,既保全企业资产安全,又要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通过该案例可以看出,该公司财务控制制度几乎没有,没有任何制度对资金的流入和流出进行监督,或者即使有也在老板的高度集权下形同虚设,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造成财务风险加剧。

四、ZY公司案例对民营企业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的启示

(一)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竞争力

如案例中的ZY公司一样,我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家族模式,集所有权和经营权于一身,公司前期快速发展主要得助于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行业竞争的不充分,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竞争的加剧,民营企业的治理模式、管理水平、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之前的水平上,那么在市场竞争中的败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民营企业可以借鉴现代公司治理模式加以改革,如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司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一方面,能够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决策的科学性,从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二)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符合民营企业自身特征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利用财务指标度量企业财务状况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发出财务警戒信号。财务预警机制要求企业首先要通过行业、市场、企业历史数据等信息分析,识别企业自身财务风险;其次重点放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选择上,建立预警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可以由两部分构成:非财务因素指标、财务因素指标。非财务因素指标可以从公司文化、组织设计及沟通、宏观中观微观经营环境、公司治理结构及效率、资金来源等几个方面进行设计;财务因素指标可以根据企业资金运动的流程,从资金筹集风险、项目投资风险、生产经营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几个环节进行设计,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财务预警机制能够监测和发现财务危机,及时警示告知企业高层管理者和相关人员,并能够分析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企业财务人员还可以根据指标结果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该预警机制具有监测、诊断、治疗的多种功能,是民营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由于涉及到指标设计、模型构建、数量运算,因此对于财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也相应提高。

(三)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金利用水平和效率

民营企业应该对资本结构予以充分的重视。在资金筹集方面,一方面注重企业经营过程中留存收益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向银行举债,但一定要注意控制好资产负债率水平,不能片面放大杠杆效应。要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确定借款规模和还款期限、方式。对于闲置资金,一方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使用方案,另一方面要有具备专业理财背景知识和经验的财务人员负责资金运作,严禁资金进入高风险或者违法项目。在首先保证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再考虑资金的回报率,从而将企业的财务风险保持在可控水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只有从其成因出发,并采用正确的防范措施,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监督意识和危机意识,建立一套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把财务风险尽可能地降低,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陈洁红,论 民 营 企 业 财 务 风 险 预 警 机 制 设 计――以义乌民营企业为例[J],经济师,2015(11)

[2]谢艳云.财务预警系统初探[J].黑龙江财会,2013(4)

[3]周文斌.企业财务风险的技术性防范方法[J].财务与会计,2013(11)

第6篇: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ac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market is more competitive, and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s are facing increasing risks, the financial risk is one of the biggest risk, so concerning about the financial risk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research. Taking the financial risks status of the current private enterpris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rough studying the causes, this paper made a number of countermeasures to avoid financial risks.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成因;规避防范

Key words: financial risk;risk causes;avoiding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104-01

1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概念及特征

1.1 财务风险的概念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不仅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它既可能给活动主体带来威胁,也可能带来机会。

1.2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①客观性。②不确定性。③相关性。④高破坏性。⑤普遍性。

2民营企业管理中财务风险的现状及其影响

2.1 资本结构缺乏科学规划,负债比重较大在原始的创业冲动激励下的民营企业家凭着一股创业的热情投入商海,他们很少对资本结构做科学的规划,大都靠原始的资本积累。再加上后续经营上的困境以及融资渠道的单一,造成资本结构中负债甚至是民间借贷比重较大,无形中埋下了财务风险的隐患。

2.2 经营管理欠科学,加大财务风险民营企业大都是在大环境不甚理想,竞争压力空前的狭窄空间拼杀出来的,企业的管理基本上是拳打脚踢,经营管理水平欠科学,管理思维滞后,管理水平低下。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关联性以及购销存的管理甚至行业管理、品牌管理和危机管理上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成管理风险增大的同时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2.3 投资缺乏科学性,失误时常发生一些民营企业在企业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激进或者冒险,不顾企业的主业,盲目的进行跨产业经营,投资分散且多元,由于部分投资缺少事前的科学规划以及项目可研的缜密论断,造成投资失误频发甚至投资失败。对企业的资金流造成严重影响,加大了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

2.4 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落后一方面,民营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致使其经营管理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3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3.1 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脱离本来民营企业的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有力支持和强力支撑。作为企业战略的有益补充,财务战略应该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基础和方向的。然而部分民营企业的财务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严重脱离,甚至南辕北辙,极大的加重了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

3.2 财务风险监控手段不足飞速发展中的民营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财务环境,风险监控手段明显不足。尤其面对2009年演变为经济危机的金融风暴,大部分民营企业应对不力,风险识别能力不高,造成企业经营环境的急剧恶化,现金流的严重短缺,甚至最后走到了破产边缘。

3.3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其实大部分民营企业除了经营管理短板外,财务管理制度也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不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无法正确做出财务预警和风险提示,在削弱了财务管理的职能的同时间接加大了财务风险。

3.4 财务决策缺乏科学的分析、论证和实施民营经常在没对项目做科学的分析以及可研报告尚未进过论证的前提下,不顾及项目投资回收期以及投资报酬率等财务指标的考虑,凭一腔热情盲目决断,造成项目的风险加大甚至项目的投资失败,透支了财务的现金流后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4合理规避财务风险的对策

4.1 政府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制定或完善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虽然目前我国已针对民营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这从客观上要求国家在加快成立中小企业基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措施给予适当的扶持。

4.2 民营企业投资要面向市场,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①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民营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应该针对市场变化搞多元化经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从而分散投资风险。②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当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可以借鉴大型国有企业的普遍做法,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实施。

4.3 企业要从机构设置、体系完善,员工培训等方面提高自身抵御财务风险能力①建立专业的风险管理机构,提高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②建立完善的财务分析体系,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③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还应对财会人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和监督意识。

5结论

民营企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和有益支撑,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以及成因也有目共睹,通过对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现状的剖析及成因的透视,我们一定能够找到更好的应对策略,并且能够采取更为直接的应对措施面对挑战,积极减少或降低财务风险,从而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淑媛,张海红.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2009.

[2]曹伟忠.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内蒙科技期刊,2008,(7).

第7篇: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范文

国外大企业并购普遍采用换股并购或“现金+股票”并购支付模式,而我国现有并购融资工具主要以债务融资为主(沈强、郑明川、李辉等,2003),这一并购融资模式的结果是导致并购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财务杠杆持续上升且居高不下,再加上不合理的债务期限结构,使企业财务风险不断增加,最终恶化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增加并购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概率。我国多家民营大企业财务危机表明,高财务杠杆和高风险的债务期限结构状态下的并购增长模式没有可持续性。本文以湘火炬为案例来详细阐释这一问题。

一、湘火炬并购产业整合模式

湘火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火炬”)是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德隆国际”)控股的上市公司之一,在德隆国际控股公司之前,湘火炬的主导产品是火花塞,1996年的资产规模为3.3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263.65万元,净利润为164.52万元,每股收益0.017元,是一家规模小、业绩偏差的上市公司。1997年11月6日,德隆国际通过受让株洲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所持有的2500万股(占总股本的25.71%)国有股而成为湘火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湘火炬”)的控股股东。此后,德隆国际通过一系列的收购与兼并使湘火炬的资产规模及主营业务收入高速扩张,经过6年的产业整合,截止2003年底,公司的主要业务从火花塞发展为生产汽车整车及汽车零部件,公司主导产品为重型卡车及重型卡车关键零部件。

从公司并购发展历程来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施“发展大汽配和国际化”的并购扩张战略,实施时间主要集中在1998年~2000年期间,主要策略是通过收购国内和国际相关汽车零配件企业来完成,用于并购的金额约为45893万元;第二阶段是实施“重型卡车及关键总成”等高成长性和高附加值业务的并购扩张战略,时间在2001年~2003年期间,发展模式主要以对外投资为主,通过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优秀企业合资(即湘火炬出现金,合资方以实物资产方式出资),利用双方的已有优势,通过专业化运作,快速进入新的行业,该期间累计完成投资金额约11.77亿元。自1997年至2003年,公司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从二级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快速转变成国内大型整车企业的一级配套供应商,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转变成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总成的研发和生产商,并迅速成为相关行业的最大研发与生产公司。

从湘火炬的主营业务收入、息税前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趋势来分析,公司的并购产业整合战略也是很成功的。表1显示,随着公司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息税前利润呈同步增长趋势,并且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息税前利润增长率高于总资产的增长率,这表明公司的并购整合经营状况呈良性循环。

二、湘火炬并购整合融资模式的财务风险分析

从经营和管理的角度分析,湘火炬的并购整合增长模式是成功的,但由于持续大规模的并购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债务融资,并且主要依赖于短期债务融资来从事长期投资项目,导致这一并购增长模式存在巨大的财务风险,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它使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股东权益比例快速下降,财务杠杆急剧上升;其二,以短期债务融资从事长期投资项目导致的高风险债务期限结构安排。这一并购融资模式的必然逻辑结果是:(1)随着公司财务风险的增加,公司融资成本也必然不断提高;(2)随着资产负债率的上升,公司债务融资能力不断下降;(3)快速上升且居高不下的财务杠杆率使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脆弱,出现财务危机概率增加。一旦银行信用受到怀疑,或遇到国家紧缩的货币政策,公司出现财务危机的概率极大。因此,从财务角度分析,高财务杠杆和高风险的债务期限结构使湘火炬的并购增长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一)高风险的债务期限结构安排导致脆弱的资本结构

合理的债务期限结构安排意味着能够使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时间表与企业的债务支付时间表进行准确的配比,并建立适当的安全边际以应对现金流量不利的波动,这也就是要求企业以短期融资来满足短期资金需求,以长期融资来满足长期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但从湘火炬的整体融资与投资的结果来看,该公司一直以短期融资来从事长期项目的投资,从而是把公司置于高风险的债务期限结构安排中,具体数据参见表2:

从表2的数据可以发现如下特点:(1)湘火炬每年从经营活动得到的现金流量净额远满足不了公司投资对现金的需求,这就意味着公司必须持续对外融资来满足公司持续并购对资金的需求;更为引人关注的是,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经常无法满足债务利息对现金的需求(除1999年、2002年和2004年外),这就表明公司不仅需要对外融资来进行投资,而且还要依赖对外融资来支付利息和股利。这一现金流特点与公司的投资项目有关,公司所投资的重型汽车和汽车关键零部件属于长期投资项目,从项目的投资建设、市场推广与营销、技术研发与技术引进到产生足够的经营现金流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在这一时间里,投资项目本身创造的现金流通常是不足以满足投资项目对资产的持续需求。(2)公司融资主要依赖于短期债务融资,这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债务期限结构短。本文把债务期限结构定义为长期债务占总债务的比例(如Braclay和Smith,1995),1998年-2003年债务期限平均为3.36%,远低于国内上市公司的12.85%的平均水平(肖作平,2005年)。此外,与短期借款金额相比,公司长期借款比例非常低,平均占短期借款的5.56%。第二,自2001年开始,公司每年发生的现金借款与还款的金额大且增长速度非常快。以每年的借款为例,从2000年的约4.5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48.4亿元,三年增长了10倍;这表明公司主要依赖短期债务融资来从事大规模的投资活动。第三,每年借款金额高于还款金额,短期借款金额增长快,自1998年的约1.3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约30亿元,5年增长23倍。

上述财务数据表明,湘火炬主要依赖短期债务融资来为其长期投资项目进行融资,在1998年~2004年期间,公司累计投资现金净流出30.81亿元,2003年末的短期借款余额约30亿元。从财务风

险角度来看,“短融长投”的资金结构是非常脆弱的,当短期融资达到一定的规模后,由任何因素引发的信任危机都会导致公司资金链的断裂,并进而引发银行等债权人的集体挤兑和集体诉讼,导致公司破产。

从资产负债率分析(见表3和图1),随着公司持续大规模的并购活动,导致公司资产负债率呈持续上升趋势,除2000年因配股融资55980万元而使资产负债率略有下降外。从1998年的41.86%上升到2003年69.14%。从银行债务融资的角度分析,70%的资产负债率已经极大地恶化了公司的债务融资能力。这也意味着湘火炬在2003年以后很难从银行进行大规模的债务融资来支持其产业整合战略,即公司并购增长模式走到了极限。

从股东权益/总资产的比率来看,公司自有资本比率逐年快速下降,到2003年底,股东权益比率仅为12.84%,截止2004年第一季度,股东权益比率下降到12.5%,这一自有资本比率与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水平相当。很显然,公司的股东权益比率已极大地偏离正常经营企业的水平,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已不存在。也就是说,公司已不能进一步扩张资产规模,除非资产来源于股东权益的增加,即公司已不能通过债务融资来实施资产的扩张计划。

此外,从总资产增长率、总负债增长率和股东权益增长率情况分析,在1997年552003年间,总资产的平均增长率为77.08%,而总负债的平均增长率却高达99.13%,高出资产增长率2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的股东权益平均增长率为43.57%,远低于总资产和总负债的平均增长率,这表明公司总资产的增长主要通过增加债务来实现。

(三)财务杠杆太高,财务风险极高

从图2来看,湘火炬的债务/权益比率随着持续大规模并购而快速上升,2003年底达到538.29%,2004年第一季度则高达560.72%。不论是从国内大企业的财务杠杆水平,还是从国际大企业的财务杠杆水平来看,这一财务杠杆比率是非常高,任何大企业都无法在这样高的财务杠杆水平下长期经营。持续上升且居高不下的财务杠杆比率增加了公司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公司抗风险能力明显降低。

(四)随着财务风险的上升,公司的融资成本上升,财务费用压力上升

表4的数据显示,随着公司债务规模的增长,公司的财务费用也随之大幅度增长,到2003年,财务费用的增长率以超过总负债的增长率,显示公司债务融资成本在上升。此外,财务费用平均增长率也高于负债平均增长率。在1997年至2003年间,财务费用的平均增长率为104.20%,负债平均增长率为99.13%,这也表明公司资金成本在上升。

从财务费用与净利润的比例来分析,公司每获得一元净收益所支付的财务费用逐年提高,从1998年的0.29元上升到2003年的0.85元,到2004年第一季度上升到每获取1元收益要支付0.96元的财务费用。财务费用成为吞噬公司利润的主要“杀手”。

(五)庞大的担保金额极大地增大了公司的财务风险

根据公司2003年的年度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截止2003年年底,公司担保总额为183853万元,占公司净资产的140.95%。其中对外担保总额为32150万元,占公司净资产的24.65%,为持股50%以下的参股公司提供的担保为人民币11400万元,占公司净资产的8.74%,对控股子公司的担保为140303万元,占公司净资产的107.56%。

公司之间相互提供担保是获得银行贷款的主要方式之一。湘火炬为获得持续并购所需资金,必然需要其他企业为其提供贷款担保,作为利益交换,公司也必然要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贷款担保是一种或有债务,庞大的贷款担保增加了公司的财务保险。

以上数据分析表明,湘火炬依赖大规模短期融资进行的并购活动导致公司形成高财务杠杆和高风险的债务期限结构,这表明公司的资本结构相当脆弱,公司财务风险很高。

三、公司财务信任危机引发财务危机

2004年,我国消费物价指数持续上升,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为抑制过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预防通货膨胀,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的紧缩货币政策,严格控制银行贷款规模。在2004年紧缩货币政策的压力下,湘火炬并购融资模式所固有的缺陷立即暴露出来,持续大规模并购所导致的财务高风险状态成为公司财务信任危机的根源所在。

其一,财务信任危机引发股票大幅度下跌。2004年财务危机的导火索是持续质押股票融资,导致媒体和投资者普遍推测德隆国际的资金链断裂,引发财务信任危机,进而大肆抛售德隆控股的公司股票。

2003年12月16日,湘火炬公告称,新疆德隆因提供借款质押担保,已将其持有的湘火炬法人股10020万股质押给招商银行上海分行,股份质押期限为2003年12月16日至2005年6月10日。3个月后,2004年3月5日,湘火炬再次公告称,德隆固提供借款质押担保,将其持有湘火炬法人股3733万股质押给中信实业银行济南解放路支行,股份质押期限为2004年3月3日起至还款截止日。不到一个月时间,德隆再次质押湘火炬股权,3月31日,湘火炬公告称,德隆因提供借款质押担保,将其持有的湘火炬法人股4341万股质押给中国工商银行乌鲁木齐明德路支行,股份质押期限为2004年2月26日起至还款截止日。经过三次质押,德隆已经合计质押湘火炬18094万股,而德隆持有的湘火炬法人股总共为20520万股,质押股份占所持湘火炬总股份的88.18%。

公司连续大量质押股票融资的行为引起了媒体和市场投资者对德隆集团资金链断裂的猜测,进而演变成恐慌性的股票抛售浪潮。在2003年12月26日,湘火炬的收盘价为15.69元/股,截止2004年4月30日,收盘价为4.76元/股,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跌幅高达69.67%,流通股市值损失65.43亿元,总市值损失102.34亿元,投资者损失惨重。

其二,财务信任危机和股价下跌引发债权人的挤兑和集体诉讼。由于股票价格崩溃性下跌导致湘火炬陷入大量银行债务必须马上偿还的财务危机之中,而财务信任危机使银行等债权人为保全自身借款的安全性而纷纷提出还款要求和资产保全诉讼,债权人的挤兑和集体诉讼使公司陷入财务危机之中。

四、结论与建议

从经营与管理的角度分析,湘火炬并购整合的产业扩张战略是成功的,但由于主要依赖短期债务并购融资模式蕴涵着极大的财务风险,这决定了湘火炬奉行的并购整合增长战略从根本上来说又是不成功的,因为这一模式没有可持续性。从湘火炬的财务状况发展趋势来看,如果公司不能改变并购整合的短期债务融资模式,公司出现财务危机只是时间问题,财务危机是其必然的逻辑结果。

第8篇: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原因;防范

一、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从宏观环境来看

1、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尽管1999年和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以国家最高法律的形式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作用。但是由于尚未颁布《私营企业法》,民营企业合法财产和其他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公有制产权和非公有制产权的实际地位不完全相等,保护个人财产的法律规定不够明确,非公有制企业财产权的保护水平比较低,市场主体法律框架基本形成以后,缺乏完善的民法规则支持,特别是缺乏对物权、债权的完整规定。

2、不公平的国民待遇。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长久以来国人看重企业“出身”的观念还未完全转变,喜欢把企业分等级来对待,在政治和理论上解决了民营经济的地位问题,但由于政策和观念上的惯性,至今还有不少人歧视民营经济,这就使得民营企业在很多方面享受不到本应享受的“国民待遇”,甚至在很多方面还不如外资企业。

3、金融市场不完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金融机构贷款是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仍处于转轨过程中,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地方金融体系尚不完备,民营企业的融资投资环境不佳,融资渠道、融资规模和投资领域都受到限制。

4、信用环境比较差。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信用缺失最为严重,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很多民营企业随意编造经营业绩,制造良好的企业数据,上市圈钱、欺骗民众、失信赖账、逃避悬空银行债务的现象比比皆是,以短期信用套取银行巨额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故意违约、不交货、不付款、三角债层出不穷,这些又进一步恶化了信用环境。

(二)从民营企业自身来看

1、筹资风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筹资风险是指由负债筹资引起、且仅由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企业承担风险程度由于负债方式、期限及资金使用方式等不同其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有所不同。因此,筹资决策除规划资金需要数量,并以合适的方式筹措到所需资金以外,还必须正确权衡不同筹资方式下的风险程度,并提出回避和防范风险的措施,一些企业在进行生产时候没有足够的认识到筹资风险的危害。

2、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管理机制,我国民营企业财务制度普遍不健全,报表不统一,有的民营企业甚至不编制财务报表,财务上存在严重不实问题,对外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隐瞒企业的财务状况,财会人员的职责不分明,经常听命于经理、老板的个人意志做账。账簿的设置、记账、核算、调账、销账等会计行为随意性较大,会计信息失真等等,这些状况加剧了信用环境的恶化,破坏了市场经济运行基础,动摇了投资人的信心,也使得银行不敢贷款给民营企业,这些都直接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融资和贷款。

3、人才机制不灵活,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他们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缺乏人才关怀,企业员工没有归宿感,缺乏安全感、进取心和献身精神。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有高薪,市场上多的是优秀人才,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及其人格尊严,更没有考虑过这些优秀人才的职业生涯问题。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根深蒂固,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还普遍存在财务管理混乱、信息披露不规范、会计工作不完善等现象。由于民营企业任人唯亲的观念严重,认为企业的财务状况只有“自己人”做才可靠,而这些“自己人”的财务知识欠缺,对财务风险的客观认识意识不强,这也是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另一大原因。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宏观方面来说

1、法律上,要积极完善法律规章制度,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保护。不仅要从法律上为民营企业提供合法的地位,建立公平的财产保护制度,还要完善司法环境,加强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侵犯民营企业财产的行为,逐步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使民营企业真正享受国民待遇,排除市场准入歧视,进一步放开产业限制率;改革企业注册方式,简化前置审批和登记手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坚决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凡必不可少的收费项目都要制度化、规范化和公开化。同时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对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引导和约束,使其有序化、法制化,达到让民营企业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2、政策上,国家应平衡政策差距,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首先要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对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凡是外资企业可以进入的行业,民营企业也可以进入;其次要变革财税政策,规范各种费用的收取,民营企业筹资比较困难,因此,必须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杜绝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减轻民营企业的税负。

3、完善金融市场,改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首先商业银行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从受歧视到得到重视,都充分证明了民营企业是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市场经济组成部分。商业银行想在市场经济中抢占先机,必须扩大客户群,有针对性地与民营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其次商业银行要切实做到对各种所有制的经济实体平等对待,在统一的市场环境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平等竞争,消除对民营企业的偏见和歧视,为民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最后要建立地方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

4、改善信用环境。国家有关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建立信用体系,完善信用制度,建立企业信用保管档案,提高失信成本,使守信者受益无穷,失信者无利可图,甚至付出惨重代价。加强民营企业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同时政府要加强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建设,发挥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宏观指导、调控、监督的作用和职能,从严执法,加大打击力度,将各种失信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失信违法者没有藏身之地,创建一个讲信用的大环境。同时也要加快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减少或消除企业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提高交易主体的信用程度。

(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

1、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理性融资,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许多民营企业忽视长远安排,没有清晰的发展规划,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会计利润(即绝对数额)的多少判断经营业绩,风险意识薄弱,未能将长短期目标的有机衔接;由亲属担任的会计和管理人员平时只是进行经营活动事后的会计核算即簿记工作,疏于会计资料分析及其运用,主动的事前资金管理少,缺乏预算管理,资金调控余地小,风险防范意识差,不注意企业融资与再融资能力的培育与维益资金成本低,考虑不同来源资金所占比重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低,则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盈利空间。民营企业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以合理方式、适度数额筹措资金满足相应需求、并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是规避融资活动中的财务风险的基本原则。

2、及时认识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通过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引进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持续的专业培训,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能有效运行,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从而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3、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内部稽核制度。民营企业要依法建立账目,并严格地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不设账外账,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严格执行国家财务管理制度,按时如数偿还银行贷款,在金融机构保持联合好的信用;加强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按时如数支付客户货款,提高在客户中的信用。民营企业也要依法纳税,及时足额地缴纳税款,更要进行税务筹划。

4、成立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班子,切实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要把强化财务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共同为企业财务管理做出贡献。

5、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改善财务用人机制,财会人员的任用应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民营企业的老板要将财务职位放开,敢于引进专业人员,广纳贤才。同时应有目的地组织财务会计人员学习社会道德知识,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其正确认识会计这一职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纠正其“国企财务须对政府和社会负责私企财务只需对老板负责”的错误思想。此外,还要加强对企业财会人员的培训。从业人员不仅要熟知国际会计准则及各国相关政策法规,还要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充分利用其机制的灵活性,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能,鼓励财务人员自己参加继续教育。另外,需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激励与考核。

6、加强日常资金管理保证资金合理匹配。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得到有效配合,其次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最后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做到合理组合。加强财产控制,民营企业向来重视货币资金的管理而忽视实物资产的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

参考文献:

1、鲁爱雪等.企业财务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构建[J].现代管理科学,2003(9).

第9篇: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范文

摘要 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民营企业的领跑者,在持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其在外部环境、治理结构、融资渠道、投资决策及风险预警等方面面临重大挑战,并导致公司财务风险问题凸显,已影响到民营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鉴此,本文将从剖析民营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问题入手,探讨民营上市公司规避与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民营企业 民营上市公司 财务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兴的辉煌发展历程,并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民营经济的领头羊,因其灵活的管理机制和良好的发展势头而备受关注,并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亮点。随着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发展,其内外部制约因素诱发的企业财务风险问题逐步显现,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上市公司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让民营上市公司摆脱困境、轻装上阵,诊断剖析民营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问题根源固然重要,但是加快落实财务风险控制配套举措才是当务之急。

一、民营上市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和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民营企业上市实践机会不断增多,民营企业上市步伐明显加快。1992年,深圳华源磁电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家民营企业成功上市,从此揭开了我们民营企业上市的序幕,特别是2011年核准制实行后,民营企业经历上市融资狂潮。截至2012年5月,民营企业的上市公司在全部上市公司中占比超过50%。其中,在主板的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为30.06%;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76.18%,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95.92%[证券日报http://,朱宝琛 ,《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数量过半》]。

但是,由于内外部各种因素影响,部分民营企业在上市后也频频暴露出各种问题,诸如弄虚作假的诚信问题、暗渡陈仓的大股东掏空资金问题、层出不穷的的财务风险问题等。其中,财务风险问题因其涉及面广、危害大等特点,值得认真思考和特别重视。

二、民营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诊断

(一)外部制约因素突出,财务瓶颈问题凸显

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对民营上市公司发展的必要研究和配套机制,国家关于支持民营上市公司发展的相关政策及制度建设比较滞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在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等方面往往处于比较被动的不利局面。

首先,民营上市公司经济扶持政策少。作为外部约束的民营经济政策,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产业市场准入标准看,我国不少行业市场准入方面仍然存在垄断壁垒。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上市公司所能进入的产业领域比较狭窄,别无选择之下只能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的行业,其结果往往容易在竞争中陷入财务危机。此外,国家在出台刺激经济系列政策时,往往是优先考虑国有企业,针对民营上市公司经济扶持政策相对较少。

其次,民营上市公司法律保护有待提升。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对不同的市场微观主体实行区别对待,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法律上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从整体上看,我国现有法律对民营上市公司保护尚显不足。从个人产权法律保护看,由于国家缺乏对保护民营经济物权、债权等完整法律规定,民营企业主难免心存疑虑。民营上市公司合法权益遭到随意侵权的现象时有发生,除实际税负较重外,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不合理负担更是加大财务风险。因此,只有构筑保护民营经济生存和发展的法律框架,才能推动民营经济的最大化发展。

(二)公司治理结构失衡,财务决策面临失控

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司治理结构的运作有效性是企业控制财务风险的基本前提。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是采用“三权分立”制度,即决策权、经营管理权、监督权分属于股东会、董事会或执行董事、监事会。这种权力制衡,使三大机关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保证公司顺利运行。但是,由于企业自身及历史等原因,我国多数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较高,“一股独大”的现象较易导致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失衡,从而导致企业财务决策失控而危及企业健康发展的例子则不胜枚举。

为防止非家族成员对公司控制权的稀释,实际控制人往往控制董事会并直接担任或安排家族成员担任高管及其他重要职位。这样企业内部很难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重大决策大多由企业实际控制人独自裁决。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监事会形同虚设,独立董事不独立,为数众多的中小股东丧失了监督权和管理权,无法形成对实际控制人的有效制约,公司治理机制形同虚设。这将造成财务决策上的不良后果: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决策屈从于最终控制人的利益,最终控制人由于受观念、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局限,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必然造成财务控制失灵,从而导致财务风险膨胀。

(二)上市融资渠道单一,企业偿债风险趋大

当前,我国金融服务体制仍不完备,民营上市公司融资难免受到各种限制,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民营上市公司发展的突出问题。由于民营上市公司规模、信用度、财务信息透明度等,与国有企业相比处于劣势,较难取得外部投资者的信任。融资困难提高了民营上市公司的筹资成本,加重了其财务负担进而易于引发财务风险。考虑到融资困难和筹资成本,不少民营上市公司,用短期融资来进行长期投资,这容易造成负债结构不合理、短期偿债能力较弱。对民营上市公司而言,短期负债规模过大,短期内因现金流量不足,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的可能性就越大。此外,由于“病紧乱投医”,民营上市公司融资手段难免存在一定程度违规或违法,客观上加剧企业财务管理潜在风险。

(三)投资盲目多元化,投资决策机制缺失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由于在内外部都缺乏有效的监控、反馈和制约,投资活动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合理的约束机制,投资活动战略意识比较淡薄,短期行为和市场跟风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民营上市公司在利益驱动下,无视自身经营能力和行业背景,也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就盲目进入非相关或不熟悉行业,甚至什么领域都想去涉足。由于缺乏相关行业经验及经营能力,这种不相关的多元化较难实现资源共享,较易分散管理精力,难免顾此失彼。这就容易导致投资决策失误,投资活动失控,投资风险膨胀,财务资源流失,进而爆发企业财务危机。

(四)财务预警准备不够,应对风险裕度不足

由于民营上市公司大都缺乏完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企业在内部控制度方面存在许多空白,往往容易造成应对风险时“准备不够、裕度不足”。有效的财务风险应对机制是科学管理财务风险的有力保障。一个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这就需要一个独立的财务预警组织机构收集、分析和传递大量的资料。多数民营上市公司没有一套科学有效的针对财务风险的应对机制。在发现存在财务危机隐患甚至已经出现财务危机时,不能及时地组织相关人员、寻找警源、制定并执行相应预案和监督财务危机控制效果。 三、民营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一)加强政策扶持、营造公平环境

在不少民营企业家眼中,“国有企业是大儿子,民营企业是小儿子”的说法仍大有市场。为改变这种区别对待的不合理现象,国家要尽快针对民营企业出台系列扶持政策,有效规范和引导民营上市公司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国家要继续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完善民营企业发展配套制度,从经济、法律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保护和鼓励民营上市公司快速发展。其次,我国应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法律体系,加快完善保护民营经济物权、债权等法律规定,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能够提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此外,民营上市公司,要以我国深化改革开放为契机,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积极融合到当前世界经济体系中,不断提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和赢利能力,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

(二)完善治理结构、规范管理机制

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从制度上解决公司各方利益的制衡,对于公司能否高效运转及控制风险从而具备有效竞争力,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民营上市公司一定要彻底改变以往传统的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民营上市公司要从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和规范企业管理机制两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财务风险控制环境,从而形成有效的财务制衡和财务决策机制。一要不断优化股权结构,积极引入机构投资者及其他战略投资者,努力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和外部化。二要引进外部职业经理人,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并要健全和完善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职业经理的积极性。三要完善“三权分立”制衡机制,即在充分发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形成有效内控机制。四是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摆脱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对独立董事的束缚,增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发挥独立董事对企业财务活动过程的监督和评价作用,。

(三)拓宽融资渠道、优化筹资结构

虽然国家在民营上市公司融资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力求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当前民营上市公司的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如何拓宽融资渠道及解决发展所需资金,仍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笔者认为,破解这个瓶颈问题需要国家和企业各自的主动作为,拓宽融资渠道、优化筹资结构。

首先,国家应当积极推动金融体制的改革,彻底打破金融垄断,消除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各种壁垒,为民间资本创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创办中小金融机构,健全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平台,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笔者建议从三个方面重点推进:一是支持民营企业发行上市和再融资,促进股市一级和二级市场均衡协调健康发展;二是支持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开拓境内企业境外直接融资渠道;三是充分发挥中介机构服务功能,丰富金融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

其次,民营上市公司也要积极通过资本交易市场与金融机构共同探索共赢的资本运作模式,并注意适时改变筹资策略,创新筹资方式、优化筹资结构,寻求多种融资方式的最佳组合。因此,民营上市公司既要考虑筹资成本,也要考虑长短期的偿债能力,合理安排债务期限,充分利用长期债务,适当安排资金投放。

(四)科学投资决策、合理规避风险

民营上市公司务必要在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投资战略,明确战略目标、合理规避投资风险。首先,要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健全投资风险管理体系,组建投资团队进行集体评估决策,避免企业家个人决策的随意性及盲目跟风。其次,要加强投资的科学评估论证,要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投资可行性论证分析,制定切实可行投资方案,选择有竞争力的投资项目。最后,要加强投资科学组合管理,切勿盲目追求投资多元化而导致投资失败;若确需进行投资多元化,也要选择业务互补、能够分散风险的相关投资项目,避免不相关多元化增加管理复杂性。

(五)强化风险意识、加大风险预警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民营上市公司必须充分认识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强化风险控制意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对风险的识别、预测和监控,防范和化解发展中的各种风险,确保自身向着合理、科学和健康的方向发展。首先,要确立财务管理的战略核心地位,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使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其次,要设置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部门,负责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的收集、整理、捕捉和识别。最后,要进行财务风险预警和控制,在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定量和定性分析,提出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规避、转移、分散风险,把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李淑华.郑州大学硕士论文.基于Var的中国民营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研究.

[2]谢玲芳,任荣明.民营控股多家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研究.管理评论.2004(09).

[3]朱宝琛.证券日报.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数量过半.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