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利润率如何计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企业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典型指标分析
(一)评价获利能力的指标
获利能力是指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对于股东来说,利润的增长会带动股价上涨或获取更多的资本收益;对于债权人来说,利润是偿债的重要来源;对于政府部门,利润直接影响到财政收入。获利能力分析是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的重要项目。获利能力分析需借助损益表及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料,将利润各构成要素予以分解,以分析其构成并探讨企业所获得利润与其投入资本的比例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用本期各种比率指标与以前各期相比较或与整个行业企业获利水平相比较以决定企业经营效率及获利能力。用于分析企业获利能力的分析指标主要有:
1、 销售毛利率 销售毛利率是由毛利与销售收入进行对比确定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收入×100%
该公式主要反映主营业务商品生产、经营的获利能力。单位收入毛利越高,抵补各项支出的能力越强,获利能力越高;相反,获利能力越低。销售毛利有明显的行业特点,营业周期短、固定费用低的行业,毛利率通常较低,如零售业。同行业由于设备、技术等差异也可导致企业销售毛利差异。
2、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率是营业利润和全部业务收入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非主营业务收入)×100%
该指标比销售毛利率更趋于全面,既考虑到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又考核非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同时不仅反映了全部业务收入和其直接相关的成本、费用之间的关系,还将期间费用纳入支出项目从收入中扣减。这一指标越高说明企业获利能力越强。
3、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报酬率是息税前利率与总资产平均占用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资产平均占用额×100%
资产报酬率反映企业资产的综合利用效果,也反映获利能力。它由经营业务的获利水平和企业资产的周转快慢两方面因素决定。企业经营业务创造的利润丰厚,则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就高,企业经营业务利润微薄,则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就低;企业资产的周转速度快,企业经营越活跃,实现的利润就多,企业资产周转得慢,实现的利润就少。如果企业在亏损经营,则企业资产的周转速度快,反而加剧企业亏损;如果企业经营盈利,资产周转速度慢,说明一部分资产被闲置或浪费,减少这部分资产可以减少一些费用,从而能够提高盈利率。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各行业间竞争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各行业的资产报酬率将趋于一致。一般来说,总资产报酬率不应低于社会平均利率水平。
4、所有者权益报酬率 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是利润总额与企业所有者权益进行对比所确定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所有者权益报酬率=利润总额/所有者权益×100%
该指标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指标,用来衡量企业资本的收益能力,同企业的筹资能力关系极大。自有资金利润率越高,企业越容易在金融市场上筹集到资金,如果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低于银行利率,则企业很难筹集到资金。因为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所有者权益最大化,从静态角度说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所以该指标是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
5、普通股每股盈余 普通股每股盈余是由企业的税后净利扣除优先股股利后的余额与普通股股数进行对比所确定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每股盈余=(税后净利—优先股股利)/普通股股数
对进出口企业而言,对外报价是一项直接影响成交几率的工作。一方面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大都属于低附加值产品,加之出口产品同质化明显,导致出口企业竞相压价。另一方面因为外国买家普遍采取“货比N家”的询盘模式,采购成本控制非常精确。在这样的外贸环境下,同样的产品,常常因报价较高,而失去签单机会;也常常因核算失误而导致报价过低,导致落单后亏本。所以,正确而合理的核算报价,是出口业务中的重要工作。出口企业在核算对外报价时,既要考虑出口产品的成本和费用,如生产或进货成本、税收、销售费用、管理费用、银行费用,又要考虑选用不同贸易术语所涉及的各项费用,如国际运输费用、国际运输保险费用、佣金、回扣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出口报价核算的难度和准确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基于澳杰进出口公司外贸经验,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报价核算方法,并通过具体案例探讨如何使用该方法,以提高外贸企业核算报价效率。
一、新核算方法提出的缘由
(一)当前核算方法不足之处
一般地,当前所用核算方法在核算成本、费用和利润时,核算的口径是不一样的,这是两种方法核心差异。外贸型企业出口产品所支出的采购成本、获得的退税补贴和其他国内业务产生的费用,基本都是按照采购成本进行核算。新方法核算这些项目时方法与之相同,因为这些项目与贸易术语的选用没有太大关联,所以可独立核算。但是涉及国际运输保险费、银行贷款手续费、银行结汇手续费和预期利润等项目时,都是在成交价(最终报价或结汇价)基础上进行核算,如式1和式2后面三个项目。如果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种核算方法不尽合理。
以预期利润为例,预期利润是在包含预期利润的报价基础上进行核算的,导致核算的结果偏大。然而这种计算方法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4-6],被广泛使用:核算FOB价时预期利润额=FOB×销售利润率;核算CIF报价时,预期利润额=CIF×销售利润率。其实,涉及银行有关的几乎所有费用的核算均存在这种缺陷。所以现有方法会随核算项目的增多,核算误差不断叠加增大,如果依次报价将造成报价偏高的不利后果。
FOB=实际采成本+国内费用总额+FOB×结汇手续费率+FOB×预期利率 (1)
CIF=实际购货成本+国内总费用+国外运费+CIF×110%×保险费率+CIF×预期利润率 (2)
另外,在进行贸易术语换算时,当前方法中有换算恒等式(式3),可以通过该等式,进行贸易术语的换算,如将FOB价转换为CIF加,或反之。但是具体操作时,如果按照式1,和式2进行报价核算,然后再进行贸易术语换算,式3将遭到破坏即等价关系不复存在。如果深究,用式2一次地核算的CIF价与分别用式1和式3换算的CIF价格是不相等的。这是当前方法主要缺陷,深入思考后发现,问题就出现在预期利润和银行费用以报价核算这个环节上。
CIF=CFR+I=FOB+F+I (3)
其中F为单位运输费用,I为单位保险费用。
(二)新核算方法构想
在外贸报价实务工作中,报价核算涉及项目较多,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项目可以分为一下四类:第一类项目涉及企业经营、管理范围的各项费用,包括采购成本、国内业务成本、进出口报检报关费用等直接成本。这些项目费用与贸易术语的选用没有关系,是外贸企业经营、开展业务所必然发生的成本和费用;第二类项目涉及与贸易术语的选用有关的费用,如国际运输和保险保险费用。这些项目可以称其为或有项目,如果采用FOB成交,则不需承担这部分费用,如果采用CFR成交承担国际运输费用,如果采用CIF成交则两项均要承担;第三类项目涉及与银行结算有关的费用,包括手续费、银行议付放款、贴现等短期融资等费用。这部分费用虽然随报价变动,但不同报价所涉及的结算费用、贷款利息支出相差微乎其微(后文有证明)。所以这类项目实质可以简化归并到“国内费率”项目中统筹考虑;第四类项目是企业利润或利润率。考虑到核算报价实质就是给出口产品定价,所以本文提出的核算方法是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核算预期利润(预期利润率即为加成率)。同时,新设计的核算方法充分尊重了式3的等价性,保证了式3恒等关系的成立。
二、新核算方法之核算步骤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的新核算方法分三步骤。
第一步核算“综合成本”,即核算与贸易有关但与贸易术语选用无关的全部成本和费用,包括采购成本、国内运输费用、银行费用(与银行有关的全部费用)、国内费率(也称业务包干费率)等项目,核算结果称为“综合成本”。本步骤所涉及的银行利息、手续费等项目是在“采购成本”基础上进行核算。核算完后,与贸易术语选用无关项目全部核算完毕。具体见式4。传统方法下,银行费用都是按照最终报价进行核算。对“运费、保险费等因资金占用而需获得合理利润的成本理念”,企业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将各项业务产生的全部垫支费用综合融入“国内费率”之中进行核算。
第二步核算FOB报价的(本文称FOB价为基础报价)。本步骤的关键是核算预期利润。因为确定FOB报价,实质是市场营销学中“定价”(pricing)的概念。所以采取市场营销工作常用的“成本加成定价法”确定FOB报价。外贸企业根据行业、产品和市场等因素综合确定一个预期利润率,并将该“预期利润率”和“综合成本”分别作为“成本”和“加成率”,进而确定FOB定价。具体公式见式5。
基础报价(FOB价)=综合成本×(1+预期利润率) (5)
至此,基础报价核算完毕。本方法与传统方法出现明显差异(或分歧)。首先是本方法将预期利润率转化为“加成率”,进行了简化处理。而传统方法则是在FOB报价基础上核算预期利润,而FOB报价已经包含利润成份,所以有重复核算利润之嫌。其次是本方法对利润的核算,仅涉及在核算基本报价(FOB价)时进行,不会出现在其他贸易术语报价核算中。核算CIF报价时,传统方法核算的利润是:CIF×预期利润率。最后本方法可以保证贸易术语换算时的连贯和有效。这点在第三步骤详述。
第三步进行贸易术语换算。在FOB报价基础上,采用公式3进行贸易术语换算。表面看,这与传统方法没有区别,但是实质差异明显。首先,可以保证公式3的恒成立。其次简化了贸易术语换算方法。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报价转换时,需要重新计算。如FOB报价要改为CIF报价,则至少有一个项目(如利润率)的核算是无法应用公式3的,必须重新核算:即核算FOB报价时用:FOB=实际购货成本+国内费用+FOB×10%,而核算CIF报价时,需要使用CIF=实际购货成本+国内费用+国际运费+CIF×(1+保险加成)×r+CIF×10%,其中10%为预期利润率,r为保险费率。如果使用公式1(即CIF=FOB+运费+保险费),则出现利润核算基础不一致情况。这时公式1的存在意义和有效性基本丧失。但是如果采用本文方法,则既可以尊重体系贸易术语间恒等关系的公式1保持有效,又可以大大降低报价核算的工作量,提高核算工作的准确性。
三、新核算方法的实际应用及过程演示
我们用一则外贸实务中常见的核算工作作为案例对新核算方法如何应用进行演示。
某外贸公司主要从事豆浆机的海外销售业务,通过阿里巴巴网站与外商磋商,美国商人预计订购1000台某型号豆浆机。该公司报价前,获得如下信息:(1)国内合作生产工厂该产品出厂价为每台117元(含17%增值税);(2)出口退税率为10%;(3)根据公司财务分析,公司每笔业务国内费用支出为采购商品价格(含税价)的20%,该比率简称国内费率(或称包干费率),包括用于员工工资、电话费、管理费用等业务综合成本,不包含与其他经济主体间手续费、佣金等费用,如不包括报关报检业务费和佣金、银行结汇手续费等;(4)货物从苏州运往上海,国内运费为1000元人民币/票(不考虑期间的运输保险);(5)报关报检费用1200元人民币/票;(6)到达美国旧金山的国际运输费用为3000美元/20`GP货柜,本票货物装2个集装箱;(7)另外国际运输保险费率为1%;(8)银行结算手续费(或汇兑损失)为发票金额的1%;(9)公司预期利润率为报价的30%;(10)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方便计算)假设为1:6。现外方要求公司报FOB上海价格,后要求改报CIF纽约价。
根据本案例,按照新核算方法核算过程如下。
(一)第一步核算“综合成本”
首先归并国内费用涉及范畴:案例中的项目(1)至(5)与以往方法一致,不赘述;与银行相关的费用如银行结汇手续费1%,直接计入国内费率,调整后的国内费率为20%+1%=21%。然后各个项目。核算实际购货成本,根据公式2可得:实际采购费用=117×(1+17%-10%)/(1+17%)=107元人民币。然后核算国内总费用:
国内总费用=国内费用+报关报检费用+国内运费+银行费用=(国内费用+银行费用)+报关报检费用+国内运费=117×(20%+1)+1.2+1=26.77元人民币 (4)
需要强调的是,国内总费用的核算步骤(式4)与传统方法不同之处在于“银行费用”项目的核算。传统方法银行费用是在报价基础上进行核算的,如本例中银行结算费用=FOB×1%,如果改报CIF报价则银行结算费用=CIF×1%。而本方法则将该费用融入“国内费率”项目进行核算。
最后核算“综合成本”。“综合成本”也即出口总成本,由公式2可得:综合成本=实际购货成本+国内总费用=107+26.77=133.77元人民币。
上述这些项目所构成的成本,是任何出口工作,无论采取何种贸易术语都会产生的项目,都必须承担的费用。一次性核算,尤其合理性。如果实际工作中产生银行贷款利息成本、议付单据贴现成本等银行业务费用支出,或如远期结汇时通过“对冲交易”锁定汇兑损失,均只需要适当提高“国内费率”即可实现计算的简化。至于一些学者提出的“业务办理和资金占用需要考虑利润”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提高国内费率的方法解决。
(二)第二步核算“基础报价”即FOB报价
将案例中30%预期利润率化为30%成本加成率,“综合成”为133.77元,则基础报价,即FOB报价为:
将FOB1与新方法核算之FOB价比较后发现:在预期利润率既定的情况下,FOB=28.98美元≤FOB1=32.03美元,新方法核算数值较小,具有价格优势。
(三)贸易术语换算
首先将FOB报价改换CIF报价。国际运费为3000美元/TEU×2TEU÷1000件=6美元/件,所以根据公式3的变形式3.1得: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经营效益
从“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发展到“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成为一种普遍认知,可以说是我国金融界一个认识上的飞跃。其意义在于,认同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就不得不认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与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就不得不接受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这不仅是我国加入WTO的需要,而且是我国国有金融资本经营融入全球金融竞争环境的需要。
一、树立风险管理和追求效益协调一致的新理念
所谓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银行经营活动的内在属性,是不可忽视、不容回避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和效益相伴而生,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绝对的零风险绝对的零收益。那么,面对效益最大化的市场要求,经营银行就必须树立有关风险管理的新理念。
首先,银行的经营者必须正视风险而不是忽视风险,以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以巴塞尔协议关于风险种类的划分方法,对所有种类、所有机构、所有环节的风险加以识别;其次,不能一味地同避风险,而是要通过分析、淖估、临控、转移、分解等风险控制机制,将与经营活动相伴的内在风险控制在可以用资本进行补偿的范围之内;最后,发展业务、追求效益不能以牺牲风险管理和控制作为成本,而风险管理和控制也不能以牺牲发展与效益为代价。[11事实上,风险管理和效益追求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撇开风险控制的投机行为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其实是摧毁风险管理机制以致最终影响生存的溃穴之蚁;而不能服务于发展目标、不讲效益比,单纯就风险论风险的风险控制,则无异于抛弃了银行生存之本。
总之,银行经营者必须接受风险、容忍风险,建立科学的风险抑制、转移和补偿机制,从被动的风险接受者转变为风险控制者进而进化为风险经营者,并在经营风险的过程中,追求最大的效益。
二、建立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追求最大效益的新机制
既然银行经营必须接受风险,那么银行在评价一项经营活动的效益情况时,就必须考虑其效益是在承担了多大的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的。如果某项业务的风险过大,则该项业务为消化其风险损失所占用的资本就较多,这样即便该项业务能带来较大的利润,但与其所占用的资本相比,其资本利润率就不见得很高,即效益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银行应在一个适当的风险水平上追求效益最佳。关于如何衡量扣除风险因素后的实际收益水平,国际上较多地采用RAROC指标,即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利润一预期损失)/经济资本=(收入一支出一预期损失)/经济资本与传统的资本收益率指标不同的是,资本利润率指标的分母采用的是经济资本,分子中扣除了预期损失。它要求将所有可能产生风险的业务都视为付出经济资本的风险投资运营,由此计算的资本利润率指标,既考察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叉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
资本利润率指标把银行的风险与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银行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成果体现为数值。根据资本利润率指标的这一性质,银行管理者可以通过控制资本利润率水平来建立一个高效的、自动运转的风险控制机制。
资本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同时取决于业务发展水平(影响利润水平)和风险控制水平(影响经济资本),以资本利润率指标为工具进行风险控制,能够把风险控制工作融合在银行各项业务中。银行各分支机构和各项业务都可以计算自己的资本利润率指标,并且相互间可以直接对资本利润率指标的高低进行比较。这样,以资本利润率指标为基础,银行可以从过去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单独分析、孤立管理,转变到以经济资本分配为基础,以有效资产组合为纽带,将对各项风险的管理联系起来,在银行总体范围内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使在此体系运行的基础上产生的效益,成为真实牢固的效益。
三、引入资产组合理论,保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小水电;财务评价;财务内部收益率;上网电价;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1995年7月水利部颁发了《小水电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程》(SL16-95),以下简称《评价规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电力市场情况的变化,原国家计委2001年4月23日了“国家计委关于规范电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计价格[2001]701号),通知要求新投产机组按发电项目经营期核定平均上网电价。
市场化后,许多私人、社会法人,纷纷投资小水电。作为投资者追求的是利润;作为电网,通过市场的竞争,竞价上网,电价低、质量高的电站成为首选。因此,在新形势下小水电如何进行财务评价,才能更准确更合理地反映小水电站的优劣,据以判别项目的财务可行性,是一个亟待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1小水电财务评价方法
《评价规程》采用的是“新电新价”或还贷期反推电价,以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及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偿还期为主要指标,并以财务净现值、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静态投资回收期及资产负债率为辅助指标。将求出的所得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与小水电的基准收益率ic进行比较,当FIRR≥ic时,即认为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可行。
根据原国家计委计价格[2001]701号文,上网电价改为按经营期核定;对水电企业,经营期按30年计算,原则上按18~25年归还贷款计算还本付息额。
《评价规程》规定小水电生产经营期一般采用20年,那么在进行财务评价时只要在生产经营期20年内还清贷款,没有必要对还贷期做硬性规定,应由市场来决定,即由业主、银行根据项目的还贷能力和各方的期望值协商确定,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实际情况。
建议:(1)上网电价等于或低于同期投产的其它电站。
(2)选择所得税前净现金流量进行计算(融资前分析),它不受融资方案和所得税优惠政策改变的影响,用于考察项目是否基本可行(将求得的所得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与设定的基准收益率ic进行比较,当FIRR≥ic时,即认为项目的盈利性能够满足要求),并值得去融资。
资本金比例不得小于规定的(占项目)总投资20%,对各种可能的资本金方案进行最大还贷能力测算和资本金现金流量计算,供投资者决策时参考。当资本金内部收益率大于或等于最低可接受的收益率时,说明资本金获利水平大于或达到了要求,项目是可以接受的。
2财务基准收益率
基准收益率是企业或行业或投资者以动态的观点所确定的、可接受的投资方案最低标准的收益水平,确定基准收益率的基础是资金成本和机会成本,而投资风险和通货膨胀是必需考虑的影响因素。由于小水电项目资金来源于自有资金和贷款,其最低收益率不应低于新筹集权益投资的资金成本与贷款利率的加权平均值,即不应低于项目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评价规程》财务基准收益率为10%,而现在银行5年期以上贷款年利率为6.12%,显然已不合理。从目前来看,财务基准收益率在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6.12%加向银行贷款而支付的手续费及一个适当的风险贴补率约为7%~8%(项目的现金流量是按基年不变价计算的,已排除通贷膨胀因素的影响),小水电建设项目就会有盈利。
于财务基准收益率,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需行业统一设定,可由评价者自行设定。因为不同的人,或者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对投资收益会有不同的期望值,投资者无需从什么行业的角度来考察项目;另外,同一行业的建设项目外部条件也千差万别,我国地域辽阔,东西部水资源量、利用程度差异均较大,各不相同,也很难定出一个全国都适用的数值。
3年运行费
《评价规程》中职工福利按工资总额的14%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保险费、劳保统筹费、住房基金、医保失业基金等过去没有的费用,现在也应运而生了,按有关文件,它分别占固定资产价值的2.5‰,工资总额的17%、8%~10%和10%,这些都应计入小水电的年运行费用中。
4应付利润
《评价规程》中应付利润,按资本金的15%计算,即应付利润率为15%。而现在银行5年期以上贷款年利率为6.12%,显然已不合理。
众所周知,可分配利润(税后利润)提取盈余公积金、公积金后为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提取分配给投资者的应付利润为未分配利润(还贷利润),应付利润按应付利润率计算。由于应付利润按生产期统一一个应付利润率计算,往往出现生产期前几年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小于应付利润,未分配利润(还贷利润)为0。实际上投资者在生产期前几年得不到按应付利润率计算的应付利润,因此应由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大于应付利润的年份弥补生产期前几年应付利润的不足。
5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表示企业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负债得来的,是评价企业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评价规程》中资产负债率是反映小水电项目层次的财务风险程度和偿还债务能力的指标。
一般认为小水电的收入稳定、回收可靠,不存在大的投资风险,从项目层次上小水电项目自身收益可以偿还债务,银行又规定了资本金最低比例,经考察发现,小水电项目建设期最大资产负债率,比银行贷款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仅多几个百分点,因此项目层次的资产负债率计算意义不大,我们认为无需计算该指标。
6结束语
【 关键词 】应用题 有效提问 情境 知识准备 问题系列
列方程解应用题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仔细斟酌如何提问,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走进设计好的“圈套”中,并能将计就计,主动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计故事情境或设计生活情境呈现应用题。
许多学生对应用题存在恐惧的心理,不会读题或缺乏耐心读题。在教学中如果单纯地直接给出题目,多半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通过故事叙述或生活经验讨论的形式给出应用题,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反复思索故事的情节或是生活的细节,相当于学生在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反复读着题目,从而对题目了如指掌,促使学生放手一博,而不是落慌而逃。
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中的产品配套问题时,我给同学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的一位同学高中毕业后便到了广东打工,当了车间主任,老板非常赏识他,因为每次他都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他的车间总共有22名工人。有一天,接到生产一批螺钉和螺母的任务,他知道每位工人每天平均能生产螺钉1200个或螺母2000个,一个螺钉和两个螺母配套。他灵机一动,妥善地分配好了生产螺钉和螺母的人数,使得每天生产出来的产品刚好配套。他是怎么分配的呢?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尧有兴致,不再是眉头深锁,听而生畏。
再例如,在教学 “销售中的盈亏”问题时,对题目的呈现做了如下设计:服装换季甩卖的时间又到了,理财有道的人们都喜欢去捡个实惠。某商店为了清仓,两款不同的衣服都以每件60元卖出,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若你到该商店买了这两款衣服各一件,你觉得该商店的“甩卖”有没有唬人,你和商店谁赚到啦,还是谁都没赚?这样的设计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因为太贴近自己的生活了,很有必要去研究研究。于是学生很自然地就投入到了学习中去。
二、细化知识联系的提问设计,有效促成充分的知识准备。
知识准备包括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所做的认识上的准备和相关知识上的准备,因而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之前必须对所联系到的知识进行梳理。梳理时若只是笼统地提出问题,效果是不明显的。数学知识环环相扣,在设计知识梳理的提问时,也应该环环相扣地进行。让学生随着精细的问题逐步达到知识强化和系统化,这样花费的时间会多些,但学生有了充分的知识准备便能自信满满地进行后继学习,得心应手的探求新知。
例如在教学以上举出的“销售中的盈亏”问题时,在给出应用题之后,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作探究的铺垫。
1、一件6元买入的商品定10元销售,但后来搞促销活动打9折售出。指出该买卖中的“标价(定价)”、“进价”、“售价”各是多少?
此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理解“标价(定价)”、“进价”、“售价”这几个概念。
2、该买卖中赚了多少元?请归纳出计算公式。
此问在于理解利润的概念和算法。利润=售价―进价
3、计算利润与进价的百分比,利用这个百分比能否算出进价162元的此商品以此活动方式销售所获的利润?
此问在于得出利润率的概念及利用利润率计算利润的公式。
×100%= ×100%=50%,
即6元的成本能获50%的利润,从而162元的成本应获得81元的利润,即162×50%。得公式:利润率= ×100%,利润=进价×利润率。对于此公式的理解许多学生会感到困惑,如果在做知识准备时只是单纯地提出公式,学生在探求新知时也只能生搬硬套公式,从而对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缺乏肯定的信心。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对公式有了较深的理解,解起题来思路就清晰多了。
4、若已知利润率和利润如何求进价?
此问在于进行公式变形的推导,促进学生进一步加深这三个量间的联系的理解。
通过这一连串简单却具思考性的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充分掌握了销售问题中的有关概念和量以及各量间的关系,为探求新问题做好了充分准备。
三、呈现问题系列,有效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有些应用题具有较明显的结构特征和“程式化”的解题方法,教师可设计简明扼要的提纲式问题,以指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及探索程序。同时,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有时可将提纲式问题一次全部呈现在学生面前,有时可将问题适当分层,逐层出现。我在教学中摸索了这样一个模式:“问题归类――找关键语句后定相等关系――明确问题――列数量――将数量与相等关系结合列方程”。根据这一模式,设计问题系列,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例如,前面以故事形式列举的产品配套问题的例子,在教学该例题时,设计以下系列问题:
1、此题的问题类型是什么?(产品配套问题)
2、问题中的关键语句是什么?(一个螺钉和两个螺母配套)列出相等关系。(螺钉:螺母=1:2即螺母=螺钉×2)
3、要求解的问题是什么?(产螺母和螺钉的人数各是多少?)
4、设未知数,完成下表
5、结合相等关系列方程。
[关键词] Excel;经营投资;决策模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9. 021
[中图分类号] 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9- 0035- 02
1 投资决策模型设计概述
计算机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管理离不开专用管理软件,而软件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人才、资金投入、开发时间等才能完成,而软件投入运行后是否成功适用,还带有一定的风险性。为了节约企业有限资金、降低开发风险、缩短开发时间,可以在Excel电子表格平台上开发设计简单实用的企业经营管理分析系。它既能解决企业内部数据不系统,计划考核分析工作计算量大、效率低、实时性差等信息管理问题,还能高效、快速、便捷地监控评估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经营管理工作效率。
2 案例资料
YH投资公司根据市场情况选择3个具有一定成长性的行业进行股权投资决策分析,通过市场调研,相关行业数据如下:零售服务业初始投入2 100万元,初始利润率10%,行业成长期限为9年,9年中利润逐年增长,9年后利润保持不变,10年后出售股权收入2 500万元;能源工业初始投入5 200万元,初始利润率5%,行业成长期限为6年,6年中利润逐年增长,6年后利润保持不变,10年后出售股权收入5 500万元;房地产业初始投入8 300万元,初始利润率3%,行业成长期限为4年,4年中利润逐年增长,4年后利润保持不变,10年后出售股权收入10 000万元。3种投资方案的有效期为10年,行业成长率是可变的。试确定哪一种方案是最优方案。另外,绘制一个图形来说明当贴现率在1%~10%之间变化,不同行业成长率在1%~5%之间变化时最优投资方案的变化。
3 模型设计界面
模型设计界面如图1所示。
4 建模步骤
4.1 新建表
在“投资决策.xls”工作簿中新建一工作表,命名为“企业股权投资”,分别输入初始投资额、初始利润率等相关数据,如图2所示。
4.2 建立现金流量表,计算3个方案的净现值
单击I2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B2”,单击J2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B3”,单击K2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B4”,按”回车”键确认。
单击I3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B2*F2”,单击J3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B3*F32”,单击K3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B4*F4”,按”回车”键确认。这样就计算出零售服务业第1年的净收益。
能源工业与房地产业现金流量的计算同理。
单击I13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NPV([S] C[S] 8,I3:I12)+I2”,计算零售服务业的净现值。复制公式至K13单元格,分别计算其他两个行业的净现值。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
4.3 建立模型
(1)添加微调控件。打开窗体控件,添加一微调控件,在参数设置中取最小值1、最大值10,显示贴现率变化对3种方案净现值的影响。
(2)计算最大净现值。单击B10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MAX(I13:K13)”按”回车”键确认即可。
(3)显示最佳方案。单击C11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INDEX(I1:K1,MATCH(B10,I13:K13,0))”按”回车”键确认即可。该公式中利用INDEX()、MATCH()函数确定最优投资项目。
4.4 建立模拟运算表
在单元格M1:P13单元格区域中建立3个项目的净现值关于贴现率的模拟运算表,具体做法是:在单元格M2:M13生成贴现率系列数据,在单元格N1、O1、P1分别输入公式“=I13”、“=J13”、“=K13”,选中单元格区域M1:P13,单击菜单“数据” 选择“模拟运算表”在弹出的“模拟运算表”对话框中做如图4所示的设置。得到的结果如图5所示。
4.5 建立动态图表
关键词:资本移动;经济波动;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2-0028-05
资本移动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此相关的利润率平均化理论也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所做出的重大的科学贡献之一。马克思在阐述这一理论时,提出了一个五部门的数字模型。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利润率平均化理论是科学的,但阐述这一理论的资本移动模型却存在缺陷,必须加以修正;以此为基础,本文进一步论述了资本移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
一、马克思资本移动模型的缺陷及修正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第九章提出了资本移动数字模型以说明利润率平均化理论。它有如下几个假定:(1)假定社会上有五个生产部门,投在这五个生产部门的资本量都等于100单位,但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2)假定剩余价值率不变,并且可以任意假定这个比率,例如100%;(3)假定不变资本到处都是同样地全部加入所考察的资本的年产品;(4)假定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周转时间都相同。在这些假定条件下,马克思用下面的数字模型(见表1)来说明资本移动过程。
在这里,虽然不同的生产部门剩余价值率相同,但由于各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就会有极不相同的利润率,若如此,等量资本就会得不到等量利润。然而,马克思对此指出,“问题在于,最低限度要按照那个会提供平均利润的价格,即生产价格来出售商品。在这种形式上,资本就意识到自己是一种社会权力,每个资本家都按照他在社会总资本中占有的份额而分享这种权力”[1](P317),“资本会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抽走,投入利润率较高的其他部门。通过这种不断的流出和流入,总之,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率的升降进行的分配,供求之间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比例,使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1](P218-219);“竞争之所以能够影响利润率,只是因为它影响商品的价格,竞争只能使同一个生产部门内的生产者以相等的价格出售他们的商品,并使不同部门得到相同的利润,得到已经部分地由工资决定的商品价格上的同一比例的加价。因此竞争只能使不等的利润率平均化。要使不等的利润率平均化,利润作为商品价格的要素必须已经存在。竞争不创造利润。利润的水平,在平均化过程发生的时候便形成了。竞争不过使它提高或降低,但并不创造它。并且,当我们说必要利润率时,我们正是想要知道那种不以竞争的运动为转移却反而调节竞争的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在互相竞争的资本家势均力敌的时候出现的。竞争可以造成这种均势,但不能造成在这种均势下出现的利润率。当这种均势形成的时候,一般利润率为什么会是10%、20%或100%呢?是由于竞争吗?正好相反,竞争消除了那些造成与10%或20%或100%相偏离的原因。它导致某一商品价格,在这一价格下,每个资本都比例于它的量提供相同的利润。”[1](P979-980)
但是,遗憾的是,这一数字模型却没有体现上述的资本移动、供求变动、价格涨落等利润率平均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因为这一模型假定在利润率平均化前后各部门资本量一直是100单位。实际上,各部门资本量与资本有机构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对于资本移动、利润率的平均化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也指出,“一般利润率取决于两个因素:1. 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有机构成,从而各个部门的不同的利润率。2. 社会总资本在这些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即投在每个特殊部门因而有特殊利润率的资本的相对量;就是说,每个特殊生产部门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吸收的相对份额。”[1](P182) 马克思假定社会上五个生产部门的资本量都等于100单位,这样做似乎简单明了,但却使每个部门资本相对量的重要性在模型中没有体现。这不能不说是这一模型的一个缺陷。与此密切相关的第二个缺陷是,这一模型没有体现由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所带来的部门生产规模的变化以及供求状况的变化。例如,从部门Ⅰ来看,利润率平均化以前,该部门生产价值等于110单位的商品量,利润率平均化以后,仍然生产价值110单位商品量,供给状况没有任何改变,其他四个部门也是如此。然而,如果没有供求关系的变化,又怎能说明这些部门的商品价格的变化呢?不能说明价格的变化,又如何说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呢?遗憾的是,马克思在随后也没有重新建立模型加以说明。第三个缺陷是,由于这一模型没有体现资本转移的具体情况,因此由资本转移所带来的各部门生产剩余价值的变化也未能予以体现,使得平均利润率的计算被低估。具体说来,资本从有机构成高、利润率低的部门移动到有机构成低、利润率高的部门,在社会总资本不变的情况下,它所增加的剩余价值额要大于减少的剩余价值额,这就会引起剩余价值总量的增加。由此,考虑了资本移动情况的平均利润率就比不考虑资本移动情况的平均利润率要高。
为了克服上述三个缺陷,必须建立完善的资本移动数字模型重新加以说明,首先对模型的假定进行如下修正:假定社会上仍然是五个生产部门,但投在这五个生产部门的资本量不是各为100单位,而是分别为各1 500、1 200、900、600、300单位;其他假定与马克思的模型相同。在作了上面的修正之后,可用下面的数字模型(见表2)来说明马克思的利润率平均化理论:
这个模型与前面的模型不同的是,将部门的资本量与资本有机构成进行了区分,它有助于说明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过程。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各部门资本额、资本有机构成都不同,各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量不同,利润率也不相同。五个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为750单位,社会总产品价值为5 250单位,平均利润率为16.7%。由于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不同部门利润率的差别,必然引起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移动。具体表现为资本从利润率较低的第Ⅰ、Ⅱ部门向利润率较高的第Ⅲ、Ⅳ、Ⅴ部门移动。这种资本移动,必然引起不同部门的生产规模、价值总量以及产品价格的变化。假定第Ⅰ、Ⅱ部门分别移出a、b单位,第Ⅲ、Ⅳ、Ⅴ部门分别吸入c、d、e单位,只要满足a+b=c+d+e这一条件即可。但究竟移出多少资本,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这要取决于以下条件,“那种在不断的不平衡中不断实现的平均化,在下述两个条件下进行得更快:1.资本有更大的灵活性,也就是说,更容易从一个部门和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和另一个地点;2.劳动力能够更迅速地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从一个生产地点转移到另一个生产地点。第一个条件的前提是社会内部已有完全的贸易自由,消除了自然垄断以外的一切垄断,即消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造成的垄断;其次,信用制度的发展已经把大量分散的可供支配的社会资本在各个资本家面前集中起来;最后,不同的生产部门都受资本家支配。最后这一点,在我们假定一切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的生产部门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时,已经包括在我们的前提中了;但是,如果有数量众多的非资本主义经营的生产部门(例如小农经营的农业)插在资本主义企业中间并与之交织在一起,这种平均化本身就会遇到更大的障碍。最后还必须有很高的人口密度。――第二个条件的前提是:废除了一切妨碍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或者从一个生产地点转移到另一个生产地点的法律;工人对于自己劳动的内容是不关心的;一切生产部门的劳动都已尽可能地转化为简单劳动;工人抛弃了一切职业的偏见;最后,特别是:工人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支配。”[1]((P218-219)换句话说,资本和劳动力移动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但依据我们的设定,平均利润率的变动空间是最低利润率与最高利润率之间,即10%与30%之间。假定经过一定的资本、劳动力转移之后,形成资本移动的重新配置(见表3):
其中,部门Ⅰ移出资本300单位,部门Ⅱ移出资本200单位。由于部门Ⅰ与部门Ⅱ资本大量移出,必然引起这两个部门生产规模缩小,产品供给减少,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会上涨,利润率上升。从表2中可以看出部门Ⅰ与部门Ⅱ原来分别生产价值为1 650单位与1 380单位的商品量,资本大量移出后分别只生产价值1 320单位与1 150单位,商品生产量大大减少,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会上升,这两个部门的利润率会随之提高。根据表3数字,当第Ⅰ部门商品价格上升到按1 420.8单位(大于商品价值1 320单位)、第Ⅱ部门商品价格上升到按1 184单位(大于商品价值1 150单位)销售时,这两个部门的利润率会从10%与15%上升到18.4%。反之,部门Ⅲ、Ⅳ、Ⅴ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必然导致这两个部门生产规模扩大,产品供给增加,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会下降,利润率降低。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部门Ⅲ、Ⅳ与部门Ⅴ原来分别生产价值为1 080、750与390单位的商品量,大量资本进入后分别生产1 080、1 000与780单位,商品生产量大为增加,在需求不变情况下,价格会下降,这两个部门的利润率会随之降低。这三个部门利润率会从20%、25%、30%降低为18.4%。总之,随着资本在部门间的移动,利润率最终将趋向平均化。
随着资本在不同部门间的转移,它不仅引起不同部门生产规模、产品价格以及利润率的变化,同时还会引起不同部门剩余价值生产的变化。更为重要是,它会引起全社会剩余价值生产总量从而社会总产品价值总量的增加,剩余价值总量从750单位增加到830单位,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从5 250单位增加到5 330单位。这就揭示了为马克思资本移动数字模型所没有揭示的一个重要内容,即利润率平均化过程不仅是不同部门资本家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资本的优化配置过程,这种社会资本的优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经济总量的增加。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特别是从利润率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向利润率高、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转移,为什么会引起剩余价值生产量的增加呢?主要是因为,同一资本,投在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部门与投在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部门相比,同量资本用在可变资本的部分较多,从而雇佣的工人较多,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创造的剩余价值也较多。在发生资本转移后,平均利润率就不能按照资本移动前的剩余价值总量除以社会资本总量来计算。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资本转移后的剩余价值总量除以社会资本总量来计算。
但是,利润率的平均化只是表明一种趋势,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不过这一切总是归结为这样的情形:加入某种商品的剩余价值多多少,加入另一种商品的剩余价值就少多少,因此,商品生产价格中包含的偏离价值的情况会抵消。总的来说,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中,一般规律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趋势,始终只是以一种错综复杂和近似的方式,作为从不断波动中得出的、但永远不能确定的平均数来发生作用”[1](P181)。所以,上述模型所体现的资本移动从而利润率平均化过程,决不能理解为是一次完成的,而应该看作是在一定时间内、经过无数次资本移动之后出现的一般趋势。
在一个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一个值得接着讨论的问题是,假若扩大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那么商品价格的波动对原有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可以肯定的是,此时商品的买卖必须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进行,而不是以原有的价值为中心进行。这样,所有的原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都会提高,因为高构成部门(主要是生产资料部门)按一定的比例提高价格,而低构成部门(主要是消费资料部门)也按一定的比例降低降低价格,由此导致每100资本内部的有机构成普遍提高,而最终的结果会导致整体的利润率下降。因此,下一次的平均利润率纵然有提高的可能,但整体的趋势是下降。
此外,不断变革生产方式,从而提高生产力以获得超额利润是资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趋势。而这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一是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普遍提高,显然前者的提高是有一定限度的,而后者则是无限的。因此,总体上而言,整体利润率呈下降态势,尽管有起反作用的因素。把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综合加以考虑的话,可以看出,平均利润率的变动呈现上升、下降、上升、下降,但总体下降的错综复杂的“之字形”或“波状形”轨迹。
二、资本移动与市场结构失衡
依据上面的论述,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条件下,资本移动、平均利润率的实现过程实际上也是商品市场供给和需求变动的过程,正是由于高资本有机构成部门的利润率低导致资本的移出。反过来,又由于资本的移出导致高有机构成部门的商品供给减少,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它们的市场价格必然上升,从而获得平均利润(不考虑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情况)。而低资本有机构成部门的利润率高,由于资本的大量移入反而导致商品供给的增加,在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它们的市场价格则必然降低,它们只得到平均利润。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竞争消除了那些造成与10%或20%或100%相偏离的原因。它导致某一商品价格,在这一价格下,每个资本都比例于它的量提供相同的利润。”[1](P979-980)因而,资本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商品市场,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资料市场商品供求失衡、价格波动的过程,没有商品市场的供求失衡、价格波动,资本的社会权力就不可能实现。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别,使得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常态成为资本不断从高构成部门移到低构成部门的运动过程,而商品市场的常态则呈现不断地失衡的局面。这一点似乎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卷的论述相悖。但是应当指出的是,在《资本论》前两卷的论述中,马克思假定资本不发生移动、供求一致、商品按照价值买卖,不过这仅仅是一种假定,正如马克思自己指出的那样,“供求实际上从来不会一致;如果它们达到一致,那也只是偶然现象,所以在科学上等于零,可以看作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可是,在政治经济学上必须假定供求是一致的。为什么呢?这是为了对各种现象在它们的合乎规律的、符合它们的概念的形态上来进行考察,也就是说撇开供求变动引起的假象来进行考察。另一方面,是为了找出供求变动的实际趋势,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趋势确定下来。”[1](P211)但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具体总体来看,还必须抛开这个抽象的假定,回归到它的现实状态,那就是,整个社会的资本不断移动、供求不断失衡与经济不断波动。从结果来看,在现有的条件下,一旦平均利润率得以形成,供求的变动将调节着市场价格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价值理论从而得以进一步的展开。另外,与此相关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是扩大的再生产,所以从理论上讲,有必要在利润率平均化的基础上重新讨论两大部类的平衡问题,换句话说,在利润率平均化的基础上对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数字模型作出修正。
对资本移动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任凭资本的自由移动的结果必然是资本为了追逐高利润率,从高构成的部门疯狂涌入低构成的部门,从而造成低构成部门的商品严重地供过于求,这样不但不能实现高的剩余价值以及高的平均利润率,反而会造成低构成部门商品的严重地生产过剩,而其剩余价值乃至资本则有可能损失。而另一方面,高构成的部门由于资本的大量移出反而导致本部门商品严重地供不应求。这两个方面的结果使经济发生严重的危机。对于经济危机,纵然可以从机器大工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相对过剩人口、固定资本周期更新、两大部类比例失调、商品生产无政府状态、有效需求不足、商业投机以及金融投机等方面去解释,但是由资本移动所导致的供求失衡不能不说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因,甚至也只有依此才能从根本上说明经济危机的原因。而每一次的生产过剩都会导致低构成部门(一般是消费资料部门)的剩余价值和资本损失,与此相联系的是,高构成的部门(一般是生产资料部门)由于低构成部门的生产需求减少,反而导致商品价格先升后降而得不到平均利润,从而整个社会的生产陷入倒退。而每一次危机过后,生产要么在原有的资本有机构成的基础上重新开张、复苏,要么由于危机使得同一生产部门的劣质企业的淘汰而导致生产在较高的资本有机构成的基础上复苏,在上述模型中就会表现为五个生产部门的资本以更高的有机构成进行生产。
三、经济波动与宏观经济调控
根据我们的分析,资本移动、供求失衡、经济波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常态,以此来衡量现代经济学的以保持社会总供给等于社会总需求为目标的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只能是一种美好的设想。
现代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前者主要是对社会总剩余价值的调控,后者主要是对社会总资本额的调控,然而这两种调控都无法改变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存在差别这一客观事实,而其正是资本移动、供求失衡的根源,因此商品市场供求失衡、经济波动乃是必然的。除非政府宏观调控者能够准确地计算出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据此计算出各个不同生产部门的应得平均利润,然后通过向低构成部门依比例多征税收,向高构成部门依比例发放等额补贴,进而保证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资本则不发生移动,供求则保持平衡,经济则平稳增长。但是如果考虑到平均利润率计算的困难以及征收税收、发放补贴所造成的巨大成本,这一设想也是难以实行的。那么,是不是说政府在应对资本移动、经济波动问题面前没有一点作为呢?答案是否定的,从理论上讲,政府完全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改变社会总剩余价值的分配比例,增加投资与消费,也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控制社会总资本额的流动,以缓和经济波动的幅度。
总之,根据上面的模型分析,经济失衡与波动乃至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然状态,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经济波动乃至经济危机是资本移动的结果,当然,经济的复苏也是经济体自身自组织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Capital Movement Cause Economic Fluctuation Problem Discuss
Shao Pei-jie
(School of Economics,Henan University,Kaifeng,Henan 475004,China)
“越干挣钱越少了,我还怎么支撑不断发展的需要?”经常有经销商瞪着眼睛问我。
厂家通常的指导,是要求经销商调整产品结构,通过纵深服务增加高端产品销售额,从高端产品的高附加利润值中获得更高回报。这种指导对于部分经销商会有阶段性帮助,经过改善服务,利润状况有所好转,但是好梦一般都不长,高端产品的利润率仍然不断下滑,一旦高端产品都不足以保障发展所需要的利润,商家就会处于绝望的边缘。
我们曾经用测算投资回报率的方式来缓解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大部分经销商只计算销售总额的毛利率和纯利率,很少计算支撑一年销售额的总投资金额与收益的比率。在很多年里,这个测算非常奏效,因为批发业的资金周转率比较高,风险和损失比较小,因此,投资回报率总能在20%以上,好的甚至高于30%,好于很多其他行业。这个结论很有说服力,经销商思来想去,还是这个熟悉的行当好,于是把更多的投资仍旧放到品牌建设上。
问题出在后面。随着市场更大规模地发展,经销商自有资金的滚动累加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需要,经销商只好通过借贷来解决,商业的和民问的资金逐渐流入,开始是补充,后来慢慢扩大,甚至有的成了支撑销售的主体。借贷是有利息的,那边是利率不断上涨,这边却遭遇利润率进一步下滑,这个时候,经销商的心态就容易失衡了。
渠道越做越深,规模越做越大,发展要求越来越快,经销商的投资回报越来越小……在这个看似难解的怪圈面前,有的厂家选择了更新经销商,有的经销商选择了放弃转行,而更多商家在苦苦撑持中等待奇迹。
项目裂变,别无选择!这是我近年给很多经销商朋友的忠告。
项目裂变,就是要求经销商在原有的销售渠道中不断增加新的产品项目,让渠道价值得到更大发挥,在新项目中赢取利润。
项目裂变有几个好处:
第一,项目裂变有助于丰富产品线,平衡利润率,提升经销商赢利能力。众所周知,成熟产品的价格是不断趋于透明的,尽管经营成熟产品比较稳定,但利润率的下滑是长期趋势,而通过不断增加与原有渠道相关的新产品,利用新产品透明度弱的优势,则可能不断获得相对超值的利润率,进而推动成熟产品市场的发展。
第二,项目裂变有助于更加充分发挥原有渠道价值,巩固渠道,密切经销商与渠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经销商的自身核心价值体现在哪里?无疑是渠道!销售渠道的广泛性、纵深度和紧密忠诚度是衡量商家价值的尺度。对于_二级批发和零售终端来说,为之提供服务的经销商所提供的产品线越丰富、在经营产品中所占比重越大,则对服务的依赖性越强。以副食品商店为例,如果经销商只是提供某一品牌的牛奶供应,对商店无足轻重;但如果所有品牌的牛奶都是一家经销商提供,商店对经销商就存在一定依赖性:进而如果牛奶、糕点、糖果等都是由一家经销商提供,那商店与经销商之间就只能形成紧密协作。
第三,项目裂变有助于拓宽渠道,提升经销商自身价值。我在从事汽车油销售的时候,曾经为部分汽车轮胎经销商定制了一套产品,本来初衷是帮助专营轮胎的终端增加产品线,但几年之后我们发现,这些轮胎经销商通过油销售大都增加了大量终端客户,不仅营业额倍增,而且渠道极大丰富。
第四,项目裂变有助于裂变销售队伍,形成内部竞争机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商业企业如何做大?经销商管理水平如何提高?仅靠外部力量是不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建设多个销售团队,引入多个品牌的经营管理经验,相互借鉴,实现内部竞争,实现共同提高。管理人才也只有在竞争中形成与发现。这是经销商成长的必由之路,每增加一个新项目,建设一只新团队,任命一个新干部,都会给经销商企业带来新生机。
第五,项目裂变有助于巩固与厂家的合作,提升经销商自身的安全性。这里面有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厂家究竟是喜欢单一品牌经销商,还是喜欢多渠道、多品牌经销商?我在厂家从事销售管理时,大都积极鼓励经销商放弃多品牌路线,忠于单一品牌,专心致志做好一件事。一部分跟着品牌一起成长的单一品牌经销商曾经笃信不疑,有的曾经是开“杂货铺子”的经销商甚至抛弃了其他产品,全心全意,把自身的荣辱与未来系于品牌的辉煌上。这部分经销商在成长过程中往往能得到厂家最大的鼓励与支持。但是,我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发现发展速度最快、销售规模最大的客户群中,单一品牌经销商比率其实很低;而一旦出现市场波折,最先叫苦、比较脆弱的多半是单一品牌经销商,在成长中淘汰率较高的也恰恰是单一品牌经销商。依靠单一产品成长起来的经销商,商业渠道普遍对厂家品牌予以较大信任,对经销商依赖性差,遇到价格变动、产品升级等变异时,常常采用搜刮经销商利益的方式来实现过渡;而厂家一旦发现经销商顶不住了,最先放弃的也是单一品牌经销商,因为渠道转向会很快,损失会很小。所以,坚持项目裂变,强化渠道建设是经销商重要的安全保障。
作为一个地区的想选择项目的经销商,又该如何从众多的招商项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充分的发挥资源优势,达到投资的利润最大化。
招商是为了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和最优匹配。为厂家和商家牵线搭桥,使二者达到双赢!厂家具有技术资源、产品资源、品牌资源等,而经销商拥有的是当地的社会关系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源等,将二者的资源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利用率,便可以实现厂商双赢的局面!
那么作为经销商他又该如何选择一个行业项目呢?他看中的又是哪方面的内容,依笔者招商从业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市场机会、投资的安全性、投资的收益性。
一、市场机会
现在可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机会,遍地都是金子,但市场机会这么多,要选择一个,也要看自己是否适合,是否有能力来抓的住这个机会。作为一个经销商,他选择一个行业项目,肯定会注重这个项目的市场机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行业市场发展的前景
现在预加盟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市场的发展现状、市场的空间大小、竞争对手的状况,市场预期出现的状况等等因素,这些都是经销商要去做慎重调查的,只有掌握了这些信息,并看到行业的发展前景,才会考虑是否会选择这个行业,进而考虑是否要进入这个行业。
2、自己的实力,是否能够撑起所选行业的要求
在选择了行业的同时,经销商也会去考虑自己的实力。是否具备进入这个行业的资金实力,是否有相应的人员储备。是否有一定相关的从业管理经验,是否有相应的社会关系背景等都是经销商要考虑的。
3、所预品牌的发展前景
当经销商选定了某个行业,并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下一步他要考虑的就是选择某个品牌了。一方面他会考虑所选品牌的知名度,是否需要自己前期的很大的品牌推广和广告投入,同时也会考虑加盟这个品牌的安全性,不会因为加盟了,而厂家却已经倒闭了。
另一方面,品牌的发展空间有多大,俗话讲“大树底下好乘凉”,选择了一个好的知名的品牌,经销商可以直接利用品牌的知名度、美誉毒,达到迅速上量的效果,同时,经销商还可以得到先进的管理经验,对于提升经销商的管理水平是很大裨益的。所以说,一个品牌的发展前景发展机会也是经销商慎重考虑的。
再一方面,在选择品牌时也会考虑本地是否已经有了相应的品牌,同时各个品牌的加盟费,质保金及前期的铺货费用也都是经销商考虑的方面。
二、投资安全性
在选择行业的同时,经销商考虑的是自己投资的安全性,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也都是辛苦挣来的,在选择投资的时候,他考虑的投资安全性在其决定因素中占很大的比例。
在安全性这方面,经销商主要看中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 品牌的安全性
上面已经讲过了,选择一个成功的品牌,保证投入的的安全性,这是选择经销商首要考虑的因素。选择了一个成功的品牌和厂家共同成长,学习先进的经验,达到双赢共发展的目的,这也是厂商最和谐的一种关系了!在这方面,成功的案例,数不胜数,但由于选错了品牌,失败的案例也不甚枚举。
2、厂家提供的支持
市场开发培养阶段,经销商和厂家并肩作战,没有经销商的努力,厂方的销售策略无法推行,没有厂方支持经销商也无法壮大,这时的厂商之间就是“鱼水关系”,厂方必须对经销商大力支持,使经销商成功,然后自己成功,所谓厂商双赢。
所以选择品牌时,经销商首先要问的是可以提供哪些支持,比如说广告支持、培训支持等,因为这些支持,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经销商的市场开拓的实施。
A:广告支持
可以提供的广告支持。经销商在洽谈合作时,往往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广告支持、能提供多少的广告支持?”。现在广告制胜的时期,尤其是日用消费品,广告量的多少直接决定销量的多少。同时,厂家的整体广告量的多少,品牌的知名度等等因素都将影响着经销商的市场开拓,所以广告支持是经销商所考虑的重要因素。
B:培训支持
厂家为了使经销商能够更好的了解产品,做好产品宣传销售工作,都要给经销商做一定的培训,来促进销售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经销商为了自己能够短时间迅速的上手,也要求厂家能够提供一定的培训支持,包括产品知识的培训、人员的培训、促销活动的培训、店面管理的培训等等,经销商得到这些培训支持以后,对于产品的了解、业务的开展、店面的管理等都可以迅速到位。后续的培训支持,也是经销商可以拓展其业务的有利支持。所以,厂方可以提供的培训的支持,是经销商做强做大的必要条件。
C:开店支持
市场培育的初期,经销商与厂家需要协同做战,经销商有一定的资金实力,社会关系实力,但具体活动的开展方式,如何开展,如何造势等,这些都要厂家提供先进的经验支持。同时,开业前期,大量的广告投入,广告宣传物资的投入。这些都是经销商所看中的支持。
D:店面包装支持,
店面的装修,统一的布局,样品的上样,整体VI 风格的设计,这些也都是厂家为了保持其统一的形象、统一的店面布局,应该为经销商所提供的的支持,而且是必须为经销商提供的支持。
E:店面管理支持
在前期的店面管理中,经销商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这时厂家有自己的一套现成的总结的管理模式,可以直接嫁接到经销商身上,如人事的管理、店面销售的管理、店面庶务的管理、促销活动的开展等等,将这些成功的经验都可以直接利用,可以迅速提高经销商的市场操作能力。这方面的支持是经销商非常看中的。通过销售厂家的产品,可以学习很多优秀的先进的管理经验,这对于经销商是有大吸引力的。
三、投资的收益率(利润率)
讲利润,马上就提到了投入产出比,利润率,自然和成本挂钩要计算投资的收益率,经销商都会去先去算一个前期的成本投入。一般来讲,经销商选择一个行业,选择一个项目需要投入的成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加盟费
2、 合同保证金
3、 店面租金
4、 装修费用
5、 前期上样铺货费用
6、 人员工资
7、 广告费用
8、 办公费用
9、 执照办理费用
按照这个成本投入的计算,经销商会考虑自己的利润率,来计算投资回报率。任何一次投资都有风险,一方面,经销商会考虑如何化解风险,这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投资安全性了。另一方面,经销商也会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高的成本投入是否有高的产出,高的风险是否有高的回报率,一般计算预期的收益,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销售毛利率
2、 销售净利润
3、 广告支持费
4、 市场维护费(售后返点费)
5、 销售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