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徐志摩代表作范文

徐志摩代表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徐志摩代表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徐志摩代表作范文

匹匹小时候是个聪明的孩子,但他学习成绩不算很好,他妈妈却认为他处理问题有独特之处。

一天,他妈妈问:“《伪君子》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

匹匹懒洋洋地回答:“我咋知道,像我这样年纪的孩子,是从来不看莫里哀的作品的!”

525000广东省茂名市新福四路南二巷38号201房 莫言提供

老叔开讲:

我抗议!怎么这次笑话里聪明的孩子不是木木而是匹匹?(匹匹:关键词是“孩子”啊,又不是中年人!你就服老吧!古噜噜:还有一个关键词是“聪明”,又不是呆傻!)你们,你们……哼,不和你们说,我和读者们说去!(老叔心里暗暗叫苦:这莫里哀是个啥啊?我只知道茉莉花。有了,去老编那里偷词典来看看!)

莫里哀,17世纪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喜剧作家、演员。他家比较有钱,小时候他爸爸送他去贵族学校,享受贵族教育,想将他培养成律师或企业家。但是莫里哀坚持走自己的路,成立剧团表演戏剧。(老叔:他成立的剧团估计跟现在的组合差不多。古噜噜:拜托,剧团有很多人的吧,组合才几个人啊?老叔:少忽悠我,真当我落伍啊?那个什么什么Super Junior不是有13个人吗?)后来他爸不高兴了,说了他。这小子一生气就离开家,一走就是十多年。但是伟大的人总会抓住一切机会,这期间莫里哀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后来写出了一系列很有影响的喜剧。总算没白流浪啊!

他的作品有《伪君子》《唐・璜》《悭吝人》,等等。这些作品已被译成几乎所有国家的语言文字,在世界各国舞台上经常演出着。他的名字也为全世界人民所知。

古诗也“偷菜”

李白:床前一片地,满园瓜果香。举头想收菜,低头已“偷”光。

苏轼:瓜果几时熟?举菜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是否也“偷菜”过年?

徐志摩:悄悄地我收了,正如你悄悄地熟。我点一点鼠标,不留下一个萝卜!

25000广东省茂名市油城四路新湖三街59号大院12栋101号 朱晓姗提供

老叔开讲:

李白、苏轼我都讲到腻了,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大名鼎鼎的诗人徐志摩。(老叔我是“摩托”咧!对了,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给徐志摩的“粉丝”们取名“摩托”,就像你们把李宇春的“粉丝”叫“玉米”一样,嘿嘿!)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他在国内读完大学后赴英国剑桥留学。留学期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回国后,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生涯。徐志摩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用他的一生,执著地追求“爱、自由、美”。在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里,“爱、自由、美”只能在美好的想象里寻找。在自己编织的世界里,徐诗人找到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第2篇:徐志摩代表作范文

诗歌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四句之中,反复使用了三次叠词“轻轻”,绝非信笔而行的偶然为之。笔者查阅第六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其中对“轻”这个字的解释最接近这里语境需求的应该是“与重相对,表示用力轻,重量小”这一义项。由此观之,轻轻地走,轻轻地来,轻轻地招手,作为诗歌主人公的动作被描写出来,徐志摩反复渲染他“用力极轻”的这一细节,自然也有他的用意。

人的行为举止无不反映着内心的情感态度,徐志摩的“行动轻柔”传达出的当是一种珍重与呵护的情绪,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因为轻车熟路,所以什么也不需惊动,更不想惊动,就这样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生怕多一点动静,都会惊扰到这遗世独立的康桥。

与此相呼应的,是下文接连数段中对于金柳、青荇等意象的深情描摹,字里行间都是浓浓的眷恋与深爱。康桥即剑桥是徐志摩度过青春岁月的所在,当他风华正茂、春风得意的时候,在这里学习、创作、恋爱,人生的诸多幻想与美好风光尽数着落于此,那是一个人一生最绚烂自得的回忆,轻易不敢想起更不能惊扰。如今故地重游的徐志摩,三十而立却诸事不顺,空有梦想和抱负,也不能抵御现实的逼仄摧残,康桥之于他便成为了心中不可侵犯的圣地,此番归来,面对着曾经熟悉的风景,心头的珍重眷恋只怕更甚当初,这一叠声的“轻轻”,其间的小心呵护与眷爱深深,不言自明。

而全诗的结尾处则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同样的位置上,“轻轻”换成了“悄悄”。《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悄悄”的解释是“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徐志摩连用两个“悄悄”,着力营造的无疑是一种静谧无声的意境,虽然校园里也应当会有蝉鸣虫唱,万籁之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承接着上一段所写“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便不难理解,当人与眷爱之物久别重逢时,常常会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沉默,如苏轼《江城子・记梦》中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生死十年暌违,相逢却是无声。又如拜伦诗中曾写:“若我再见你,隔悠长岁月。我将如何致意?以沉默,以眼泪。”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徐志摩上一段中写“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此处又连用两次“悄悄”来营造静谧的氛围,其中寄寓的感情,也该是一脉相承的落寞与无奈。

而开头的“作别西天的云彩”与结尾的“不带走一片云彩”也足以作为佐证。其实这两句在行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云彩位移为零,人却孤身远引,但两种表达所传递的信息、隐含的情绪,是各自有别的。正如前人诗中所言,“彩云易散琉璃脆”,云彩象征着美好而短暂的事物,人在与美好的事物作别时,往往含笑挥手,留恋不舍的情绪充盈,却因牵挂眷爱而心存暖意;“不带走一片云彩”则是深知这美好之物虽依然如故,自己却已分明不属于其中时,心头那点挥之不去的落寞、苦涩,一身萧索,无可奈何。

第3篇:徐志摩代表作范文

关键词:中西爱情诗歌;表达方式;含蓄;奔放

爱情,是人类社会文学艺术和诗歌的永恒主题,是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吟唱的人性中美好的情感。爱情的主题是诗歌最普遍的源泉,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所受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诗歌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差异。这个世界的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诉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能跨越语言屏障,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文艺作品的基础。中西爱情诗歌所拥有的共同主题就是诗人们以饱蘸情感的笔墨,表达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爱情的礼赞,描摹他们心目中理想中的爱人形象,抒写得到爱情后的幸福,愉悦及所爱的人生离死别的痛苦,忧伤。中西爱情诗歌不仅内容各有侧重,而且风格也各具特色。中国古代爱情诗多是哀婉朦胧,含蓄隐曲的。而西方爱情诗歌则多偏于宣泄,热情似火,直抒胸意。

本文将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和彭斯的《A Red,Red Rose》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了解并欣赏中西方诗歌中对爱情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国诗歌中对爱情的表达相对含蓄,含蓄是中国文学的本色,是不同于西方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义象贵含蓄”正是要求诗人不要把话说得太直、太露,而是要把意思隐藏起来,不是字面上的简单言传,而是言外之意须使人心领神会。具体说来,汉语爱情诗歌的含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重环境描写,这是由古人传统的作诗手法决定的。第二个方面:委婉表达,含蓄婉约之美是中国诗歌鲜明的特色。中国诗歌忌讳“说破”。“诗之美常常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如何个说法”。中国诗歌的表达常常不是一种一语道破、直露的表达方式,而是一种隐晦曲折的、婉转的、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

一.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徐志摩在我国诗坛上,尤如一颗划破中天的流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惊人的光亮。他的诗歌,崇尚理想,歌颂光明,哲理深刻,内涵丰富,词句优美。读他的诗,使人感觉到诗里有一种对社会和人生的穿透力,而且回味性强,经得起长时间的咀嚼。《雪花的快乐》发表于1925年1月,收入《志摩的诗》中,是他前期作品的代表作,也是这本诗集里比较完美的一首诗。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前期的思想,也代表了诗人初步成熟的艺术风格。这首诗的最大特征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在这首诗歌中,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体现他酷爱自由,可为了实现理想,他宁可“消溶”,足以体现他的痴迷。全诗层次分明,段落简洁,章节明朗。从其艺术手法上看,是吸收了闻一多关于诗歌创作“三美”的主张。这首诗在音乐美、视觉美、意境美等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工夫。他把古典诗词的形式美、意境美与现代诗的自由、洒脱巧妙地熔为一炉,实不愧为现代诗作的名作。徐志摩的诗歌,浸润着其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超越阶级和时空界限,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高度和谐统一,具有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为中国新诗的抒情艺术树立了一块不朽的艺术丰碑。

二.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与中国诗歌截然不同的是西方诗歌在情感表达方面注重“直接”。如果说“含蓄”是中国爱情诗的本色的话,那么“直接”就是西方爱情诗的显著特征了。西方爱情诗的直接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与汉语诗的委婉曲折,通过外在环境或具体、典型的外在形象的描写去激发读者的想象不同的是,西方诗人们注重主观抒情,喜欢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讴歌爱情。关于这一点,首先,可以比较一下中西诗人在叙述方式上的显著差别。汉语情诗中,诗人们常常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恋爱中的人的喜怒哀乐,和诗中的主人公们总是隔了一层,多了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色彩,例如各朝代描写后宫宫女们的爱恨情愁的宫怨体诗歌就是如此。而在西方的情诗中,诗人们常常开口就是第一人称的直接的内心告白。Robert Burns在《a red,red rose》中用自己的奇思妙想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向世人诊释了他对爱人的炽热。

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And fare-thee-weel,my only Luve!

And fare-thee-weel,a while!

And I will come again,my Luve,

Tho' 'twere ten thousand mile!

这首诗是彭斯诗集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诗,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炽热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诗人这首诗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这是彭斯最有名的爱情诗,节奏强烈,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作者没有利用环境去渲染,烘托气氛而是采取开门见山的的手法直奔主题,毫不掩饰。“ 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写得十分热烈直接,激情飞扬。并用玫瑰来表达对爱人的的情感和留恋。在读者心中产生获取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的同时,也凸现出诗中主体的鲜明形象。诗的开头用了一个鲜活的比喻DD红红的玫瑰.一下子就将恋人的美丽写得活灵活现,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恋人不仅有醉人的外表.而且有着柔美灵动的心灵,像一段乐曲,婉转动人地倾诉着美丽的心灵。

诗人对恋人的爱是那样的真切、深情和热烈。那是种怎样的爱呀! 要一直爱到海桔石烂,爱的火焰在诗人的心中强烈地燃烧着,诗人渴望有着美好的结果。但是,此时的诗人已经是囊中羞涩.诗人知道这时的自己并不能给恋人带来幸福,他已经预感到自己要离去。但他知道这样的离别只是暂别,自己一定会回来的。

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它打开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对济慈、拜伦等人有很大的影响。诗人用流畅悦耳的音调、质朴无华的词语和热烈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千百万恋人的心.也使得这首诗在问世之后成为人们传唱不衰的经典。诗歌吸收了民歌的特点,采用口语使诗歌朗朗上口,极大地显示了民歌的特色和魅力.读来让人感到诗中似乎有一种原始的冲动。一种原始的生命之流在流淌。另外,诗中使用了重复的句子,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感情力度。在这首仅仅有16句的诗中,涉及“爱”的词语竟有十几处之多,然而并不使人感到重复和累赘,反而更加强化了诗人对恋人爱情的强烈和情感的浓郁程度。

三.造成中西爱情诗歌表达不同的原因

(1)西方美学历来强调在审美或进行艺术创造时要遵循审美主题要主动地将“主气”,“灌注”给客体审美对象。西方哲学家都强调了主体情感的主动,积极的外射,比较直观外露,畅达热烈。中国的哲学思想与西方不同,因此,情诗也表达出不同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的哲学里,大自然的人鱼鸟兽,花草树木都是灵气之物。大自然包罗万象,生生不息。而人又居其中与其声息相通,如庄子所云“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并齐。”这物与人的情感相互感发,物情与人的心情交融合一,使传统美学不着重主体情感的单向投射,而是主张主体,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这就是中国古代爱情诗之所以体现出朦胧含蓄之美的一个重要原因。西诗热情奔放,感情如火般热烈,其文字常常爽直率真,直抒胸臆,甚至直言不讳。而中国占诗则委婉含蓄,哀婉朦胧,迂回曲折,欲语还休。

(2)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传统观念,男女之间必须遵守的道德理念一直深深的束缚着人们,也使他们的爱情受到道义责任的约束,因此男女在表达爱情显得含蓄委婉。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感情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式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听惯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低言软语。这里用来体现中西爱情诗的差异恰到好处。

(3)西方的爱情诗一般与表现人伦融合在一起,写人伦往往也以恋爱为中心。中国的爱情与人伦是有明显区别的。如果说西方始终重视男女的爱情,而中国的诗则更偏重于人伦。中国诗中表现亲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的内容几乎与爱情占有同等地位。在西方诗人中如歌德与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兰与兰波诸人虽也以友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他们大量的写男欢女谑、男女情爱,从恋爱中去寄托人生的析理,去享受生活的无穷乐趣。

(4)中西爱情诗表达的侧重点不同。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勇敢追求爱情为主要内容,中国爱情诗则着重表达与恋人的相思别恨,悲欢离合。因此,闺怨诗、送别诗、悼亡诗在中国爱情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总体而言,中国的诗歌在吟咏爱情时往往都是遮掩式的,表现得较为含蓄和内敛,情调委婉、深沉、绵氏、隐约而又细腻入理,使读者有思考和回旋的余地,并讲究意境的渲染,独具中国园林式的美学蕴致。而西方爱情诗则热情奔放,犹如大河奔腾,直奔爱的主题。他们描写爱情总是比较喜欢竭力表述情感之深厚,写一种自然的、纯粹的爱情。西方的爱情诗,为表现那种汹涌磅礴的激隋,总是竭尽渲染夸张之能事,情感的表达是热烈奔放,原始狂野的。在表达方式上,西方诗歌以直接热烈深刻取胜,中方诗人则把“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诗歌以含蓄微妙取胜。

参考文献:

[1]许杰.徐志摩新评序,胡凌芝:徐志摩新评[M].学林出版社,1989.

[2]罗良功.A Survey of English Poetry[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第4篇:徐志摩代表作范文

第一个话题是青春文学。谈到文学,首先要谈到的是文学的缔造者――作家。当代青春文学的当红作家有一批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韩寒,比如郭敬明,再比如张悦然,等等。称“少年作家”是误导、炒作,这些人大多为二十四五岁,也许中学时代就开始写作,但哪个作家不是少年时代就开始练笔?“五四”新文化主将除鲁迅38岁写《狂人日记》外,郁达夫、郭沫若、徐志摩的代表作20多岁就写成。现在40来岁叫“青年作家”,25岁只好叫“少年作家”了,这是没道理的。

这些作家还有一个特点:出自《萌芽》杂志创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后来出的书可称为新概念升级版。好事者还划分出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偶像派和李傻傻、孙睿等实力派,其实大同小异:

一、无一例外写成长小说,写自己的故事,很切合当代大中学生的心态。主人公无一例外是叛逆者的形象,和成年作家的少儿文学作品写的乖孩子相区别,基本上是个“坏孩子”,很符合当下青少年的叛逆心态。疯疯癫癫、痴痴傻傻的小燕子都那么红,青春文学作家一夜成名就不奇怪了。

二、有一点是他们的秘密武器,这些作家的语感能力非常强,文字语言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夏去秋来,他们会写“当这只甲虫从一片树叶爬到另一片树叶,一个夏天掉下来了”;心里难过,写成“装在心上会跳的东西被砂皮打磨了一下,生痛”。

但客观地说,这些作家的作品普遍存在不成熟的现象,有缺陷甚至是硬伤,影响他们走得更远:

一、作品模式化程度太强。往往是成长的经历加上吸毒、泡吧、三角恋等成人世界的元素,是写生理的成长而非心理成长,更未折射出时代民族文化的变易。读者在阅读多部作品后感觉雷同,缺乏新意。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稍好一点,但是抄袭之作。

二、文学素养不够,文学准备缺乏。有出版家对22个青春作家进行采访,发现这些作家都未很系统地读过文学名著,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书有的说是苏童的《妇女乐园》,有的回答是余华的《18岁出门远行》。内在积累的匮乏也导致这些作家难以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当然有例外,文学天才可以从不看别人的书,但22个青春文学作家普遍准备不足,就是一件十分可疑的事。

三、对文学的贡献很少。一个重要作家的产生,关键是看这个作家给以往的文学注入了什么新的东西。纵观这些作家,并未对文学作出多大贡献,他们多数还在模仿。譬如说,郭敬明在模仿美国科幻小说和日本动漫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所谓的“奇幻小说”,韩寒自《三重门》后一本不如一本,尽管他自己说一本比一本好。

以上是开场白,一方面青春文学走红,一方面有明显缺陷,总体来说,文学价值不大。

(本文节选自盛子潮先生2006年1月在浙江嘉兴所作文学讲座的第一部分内容)

第5篇:徐志摩代表作范文

叔本华是个喜欢规律生活的人,他的一切都井然有序。每天的时间表都有固定的安排,从早上七八点一直写到正午时光。抚笛自娱半小时后准时外出就餐,然后回家捧书阅读到4点钟。之后和小狗一起出去散步,等到傍晚来临的时候,就会迎来属于他的图书馆时光。

6点,他总是准时坐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消磨晚餐前的这段闲暇时光。若时间充裕,他还可以去剧院看戏剧演出,或者去听音乐会。

晚餐时可以谈些他热爱的话题,也许对面坐的有缘共膳的人并非知音。晚上9点、10点的时候回家,枕边读几页书,这一天的时光就悄然过去。

图书馆在叔本华的时间表上每天都有位置,他在那里读《泰晤士日报》,了解所有琐碎或者轰动的种种事情。他在那里阅读和思考,在固定的时间,准时出现。叔本华曾言:“假如一个庞大的图书馆被弄得乱七八糟,其用途就不如一个小型的然而井井有条的图书馆。”联想到他那规律性的图书馆时光,不得不承认,这句话实在很叔本华。

图书馆在不同的人的生活里有不同的位置,付出什么样的时间和代价,求索什么样的结果和乐趣,都会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如璀璨的钻石折射出不同的光芒。

1928年的夏天,鲁迅携许广平游杭州,却一连7天都泡在浙江图书馆,畅阅该馆馆藏的《四库全书》,于是成了实实在在的一场书香之旅。看,一场有趣的旅行也可以是在异地的图书馆里,山水之外别有洞天,饱览纸上风光,静赏笔墨风情。

而便是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阅览室里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同时也是代表作的――《雷雨》。看,图书馆也可以成为创作的所在。在这方面它有天然的优势:气氛静谧幽深,像一个温暖的怀抱,令人安心思考,全心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奇妙由此萌芽,蜿蜓生长。

歌德一生中的35年都与魏玛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不管是馆藏补充还是目录编制,即使馆际互借都亲自过问,并曾计划编制联合目录。难怪多年后人们还会用这样的标题来写歌德:《歌德是一名图书馆员》。如果可能,大概读书人最青睐的职业便是如此吧,一名图书馆员。书海茫茫,无限风光,不爱它的人不会懂。

图书馆是一个博大精深之所,赋予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和时间,文人雅士如梁思成与林徽因也曾结伴在北海的快雪堂松坡图书馆读书。

星期日不对外开放的图书馆宁静怡人,偏偏徐志摩可以备钥得门而入,梁思成遂将一纸字条镇于门外“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始成佳话。

瞧瞧,爱情在图书馆基本为低概率事件,但不代表它不会发生,古往今来总有人在这里上演传奇。

第6篇:徐志摩代表作范文

俗世生活的精神信仰

精巧镶嵌于塞纳河中的lle de la Cite(西岱岛),—直被视为法国文化和法兰西民族的“摇篮”。从塞纳河水温柔淌过的倩影中,不难窥见巴黎世俗生活的原貌:咖啡馆的室外座位永远座无虚席,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在教堂里与上帝对话。黄昏时,巴黎圣母院的钟声划破香槟色的天空,温热的余晖犹如碎金粉末洒落在每个人身上……”

座落于这座岛屿东端的教堂,便是维克多·雨果笔下神话般的Cathedrale de dame de Notre(巴黎圣母院)。顶部高耸入云的钟塔和尖塔,似乎伸手便可触及上帝的指尖。这座始建于1163年的教堂,见证了亨利六世和拿破仑波拿马的加冕,也目睹了1789法国大革命中巴黎人对自己的刻意破坏。将思绪拉回现代,Cathedrale de dame de Notre的钟声依然定时回荡在上空,每一个人在自天依然可以走进教堂,将俗世抛之脑后。

真正代表法国内心世界的还是遍布各个角落大大小小的教堂。相对于巴黎各大博物馆40~60欧的“高昂”门票,各地教堂免费敞开的大门更能吸引游客驻足的脚步。卢浮宫外的圣日耳曼奥塞尔教堂、双塔直耸的圣克洛狄德圣殿……与美国教堂内部简洁的装饰相比,欧洲教堂内则布满了美轮美奂的艺术精品,哪怕是对于宗教一无所知的普通人,也可从绘画、雕塑和彩色玻璃窗讲述的宗教故事里,感知至高无上的信仰力量。宗教与俗世生活的结合,就是如此奇妙。

生米到熟饭的憧憬

位于里昂火车站(巴黎六大火车站

)二楼的博物馆餐厅Le train bleu(蓝火车餐厅),是米其林旅游指南上永远不会消失的一个名字。尽管世事更迭,Le train bleu依然咯守着那个时代的庄重典雅,卧铺包厢的猩红丝绒窗帘将上等社会与底层生活隔绝开来。几十米宽的弧形壁画拱顶烘托出堪比凡尔赛宫的奢靡浮华,大量侵润法国风情的浮雕、壁画炫耀着自身的稀世价值。在这里,肥美鹅肝、醇厚红酒俨然已经不是“重头戏”,富丽堂皇的奢华装饰成为最对游客胃口的“开胃菜”,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变身吸引眼球的“主菜”,浓厚的历史文化才是需要最后消化的“甜点”。

感受皇室贵族奢华流金之气自然不可错过类似Letrain bleu的餐J亍’真正属于法国人的,还是那些街头巷尾随意可见的咖啡馆、小酒吧。诗人徐志摩就曾说过“如果巴黎少了咖啡馆,恐怕会变得一无可爱”。开业于1686年的Ie Procope(波普克)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咖啡馆之一,伏尔泰、巴尔扎克等大文豪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宾。位于第六区的Laduree则是甜品爱好者不容错过的“天堂”,满足着游客对于法式经典甜品的最终憧憬。

拜金小姐的圆舞曲

法国就像一个派头十足的贵族老爷,永远力图维持其在欧洲大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哪怕在时装界也不甘落后,巴黎已经成为各大品牌设计师、模特、交际名媛们的“斗兽场”。

第7篇:徐志摩代表作范文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女作家丁玲的著名小说,曾荣获1951年斯大林奖金二等奖,被译成10余种文字。2002年1月,丁玲的丈夫、年逾80岁的陈明先生来到国家图书馆,当他在时隔半个世纪后重新又看到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的手稿时,激动不已,忍不住热泪长流。这部朴素熟悉的手稿,勾起老人对那段难忘生活的深切回忆。小说手稿共三册,第一册是用白报纸订成,纸又簿又脆,据陈明先生介绍,当时条件十分艰苦,能找到可以习字的纸已经非常好了。后两册是日本人丢弃的记帐簿,质地较好,是丁玲的孩子从废品堆里拣回来的。这三册故人的手稿,让老人又回到了当年虽然艰苦但充满激情的岁月,回忆起丁玲与他讨论小说人物如何出场及埋头创作的情景,因此情绪格外激动,这就是手稿的独特魅力。

手稿是作者亲笔手书的文稿,包括诗稿、日记,书信、读书笔记、采访笔记,题词等,是最具个性化的书写和创作。一份名家手稿,包含了作者思考、创作、书写、修改并从心到手的劳作过程,正是这种可以看到整个过程轨迹的“手工制作”,才是研究者、收藏者最看重的,从中既可以感受作者的写作习惯、思维方式,又可以欣赏每一位名家不同的书写个性和书法技艺,这是“机器生产”所不能的。

馆藏特色

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文库,收藏十分丰富,有中国近现代300多位著名作家学者的手稿近5000件,其中很多是手稿中的珍品精品,馆藏具有以下特色:

1.国学大师、文学泰斗的手稿数量多,精品荟萃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和学者。曾就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和北京图书馆馆长,著述宏富。1954年梁氏家属慨然捐赠梁启超全部手稿。这批著作手稿共393种,包括全部《饮冰室文集》。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和国学大师。一生七次被追捕,三人牢狱,手稿难有集中完整的保存。然而,国家图书馆却珍藏着章氏的手稿百余件,

我馆保藏鲁迅先生的珍贵手稿百余种,包括先生晚年最重要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朝花夕拾》、《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手稿在我馆有百余种。含有他最著名的著作《人间词》、《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及遗书。同时还收藏了罗振玉、顾颉刚、、梁启超、沈增植,容庚、唐兰等名家在内的50余人的书札近500通,记录了各界与大师的学术交流。

现代著名学者郑振铎是我国的积极倡导者之一,他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我国的新文化事业。郑振铎先生的手稿几乎全部收藏在国家图书馆,有300件之多。

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遗稿171种255册。闻先生善治印,书写受篆刻影响,笔法刚劲有力,古朴厚重。正如朱自清所记:“我敬佩闻一多的学问,也爱好他的手稿。闻的稿子却总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工楷,差不多一笔不苟……看了先就悦目。”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多次捐赠手稿,馆藏巴金手稿包括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及晚年著名作品《随想录》中的几十篇文章。巴老不仅将自己的多部重要手稿捐给国家图书馆,同时也是捐赠其他名人手稿最多的捐赠者。

这些国宝级大师的手稿,哪怕拥有一件都无比珍贵,值得炫耀,国图却几乎拥有他们存世重要作品的全部,其价值真是怎么估量也不过分。

馆藏中有许多文学家、诗人、剧作家的手稿,其中不少是他们的成名作、代表作。如马烽、西戎合著的长篇章回小说《吕梁英雄传》;周立波著名小说《暴风骤雨》,周而复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郭沫若先生在重庆创作的5个历史名剧《屈原》、《南冠草》、《棠棣之花》、《孔雀胆》、《筑》,剧作《北京人》、老舍剧本《龙须沟》,柳亚子的《南社纪略》、茅盾的《团的儿子》,阮章竞的长篇叙事诗《漳河水》;徐志摩的《爱眉小札》以及傅雷、卞之琳、萧三、罗念生、穆木天等著名翻译家的名著译稿等。

2.历史学家手稿多

在馆藏名家文库中,历史学家的手稿十分引人瞩目,上个世纪许多著名历史学家的论著都可以在这里看到。我馆收有著名历史学家朱希祖、陈寅恪、陈垣、邓之诚、向达、贺昌群以及思想史家侯外庐,中西交通史家冯承钧、考古学家郭宝钧、石璋如,甲骨学大家董作宾、胡厚宣,中国古代史专家李亚农,劳干,岑仲勉、张荫麟、邓广铭、陈述,、王崇武、李晋华、李光涛、郑天挺,史专家罗尔纲,中国革命史专家胡华、荣孟源,中国古代经济史专家梁方仲、全汉升等几十位历史学家的手稿,其中很多是他们的代表作或是创作高峰期的力作。

3.科学家手稿涉及多学科、多领域

我馆收藏的名家手稿虽以人文和社会科学家的文稿为主,但自然科学家的手稿也不少,且涉及领域广泛:桥梁学、植物学、药物学、土木建筑、地质学,地层学、本草学、生药学、农学,水利工程、天文学、细菌学,以及一些学科史的研究,如数学史、化学史、动物学史、水利史等。馆藏科学家的手稿包括:中国近代著名工程师詹天佑的毕业论文及其日记、信稿,均为英文手书。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地质学家、地层学家俞建章的论文手稿,农学家冯泽芳的代表作《中国的棉花》,天文学家戴文赛的《普通天文学教程》,著名的文献学家、化学家袁翰青先生将他的20种手稿,分4次捐赠我馆收藏。

手稿数量减少

名家手稿因具有研究与收藏的双重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不仅因为前辈著名学者作家大师们的手稿已随他们的故去成为“不可再生的资源”,还由于现当代作家大多换笔改用电脑写作,手写的文稿已成为“稀缺资源”。更何况所有的手稿原件都是孤本。

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强盛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收藏机构及个人认识到名家手稿的重要价值,都在四处搜寻,努力征集。给我们的手稿征集工作增加了难度。过去我馆入藏的手稿,几乎都是名人或其家属子女、出版社、编辑部无偿捐赠的。现在除了接受无偿捐赠,我们也向收藏者购买,还参加古籍手稿的拍卖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一些名家手稿走入流通领域,而手稿数量的有限、稀缺,收藏机构与个人的大量人市,使手稿拍卖行情持续走高,对国家收藏影响很大。

国内外收藏机构

在国内,除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中国现代文学馆也是手稿收藏的大户,在数量上甚至超过国家馆,并形成了自己的收藏特色。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网站上,就可看到其馆藏作家手稿、书信的目录。他们在征集作家手稿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第8篇:徐志摩代表作范文

一、将《读本》与必修教材衔接,单元整合,拓展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应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最好的补充。《读本》是课内知识迁移和延伸的指南,必修教材中的每一专题基本都能在《读本》中找到延伸点。

《读本》是教材的补充。必修教材中有些选文原文篇幅很长,只能精选含义隽永的精彩部分,“窥一斑而难见全豹”。我们可以通过将必修教材与《读本》衔接来弥补这一缺憾。如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节选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前两部分。在完成教材文本教学之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读本》选编内容,使学生对史铁生及其作品形成整体印象,理解史铁生对人生、命运及生命价值的反思和追问。

读本是教材的延伸。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吟诵青春”编选3首新诗:《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相对新诗的教学,教材上篇目远远不够。引导学生去阅读《读本》上的《热爱生命》,学生能进一步感受诗人面对困难时,相信未来、相信自己,笑对挫折的勇气。逆境中笑对人生,是一种涵养、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热爱,并把握食指诗歌的内容和思想。笔者引导学生阅读配套的《读本》“韵”专题,阅读《读本》里顾城的《回答》,补充介绍顾城、北岛及其他朦胧派诗人的代表作品;由郑愁予的《错误》,补充介绍台湾诗人及部分代表作。

读本是教材的拓展。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漂泊的旅人”统领三篇课文:《想北平》、《我心归去》、《乡土情结》,阐释了人与故乡、家、亲情的关系;第二板块“乡关何处”统领两篇课文:曹文轩的《前方》,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两篇文章重在阐释家不仅是故乡,更指向精神意义上的皈依,是精神的归宿。这样的单元整合、拓展阅读,发掘了语文的人文内涵 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以《读本》为“写作范式”,领悟技巧,提高能力

苏教版必修教材的写作教学,着力以人文话题统领写作内容、以阅读教学带动写作实践、以学生心理设计写作活动,重点以本专题内容为触发点,调动学生的阅读体验,编写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读本》与必修教材互照呼应,或补充拓展,或深化阐释。写作教学中,从《读本》中去选择和组织材料,作为作文教学的“写作范式”,通过序列化的训练,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用《读本》作为思想、语言训练的平台。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写作实践的第一个题目是:《十八岁和其他》中杨子真诚表达了长辈的渴盼,希望孩子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提笔给父母写封信吧,把他们看作你的人生知己,说说你的喜乐,聊聊你的烦恼。题目是课本的迁移拓展,贴近生活。为让学生能够多元化观察生活、审视生活、反思生活,能够有话好写、有话想写。笔者引导学生阅读《读本》中的《生日礼物》《傅雷家书》《让我许个愿》(《读本》必修一),引导学生感悟:一个人的成长,不能没有交流,更不能没有思考。并借助范文去学习如何用文字表达两代人之间的爱、隔阂与理解。

以《读本》砥砺学生思想。必修一“夹叙夹议,枝繁叶茂”写作指导中“借鉴实例”列举了单元篇目中的部分语段,虽然“典范”,却不“充分”。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研读《读本》必修一中《大地重现》(刘烨园)、《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等文章,显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与细节表达深刻的思想与哲理的能力。

以《读本》提高学生写作技巧。必修一《江南的冬景》教学之后,让学生将之与《读本》中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进行比较。《江南的冬景》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了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郁达夫善于将自然景物与民俗描写结合起来,用简约的语言勾勒出富有人文气息的情境。尤其是在写到江南的雨雪的时候,避实就虚的巧借诗句意境,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种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读本》的使用从语言片段,到思想内涵,到写作技巧、篇章布局,为学生搭建起循序渐进的写作学习阶梯,有效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提高。

三、借《读本》开展“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结合必修教材和《读本》进行“合作探究、开展活动”,不仅可以增加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更能带来课程组织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更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的培养。

以《读本》为课内演讲、朗诵的素材。语文必修一教材中的《沁园春·长沙》、食指的《相信未来》是非常好的朗诵材料。语文教学强调朗读,配合新诗单元的教学,可以开展新诗朗诵会。在朗诵会上,发现学生非常喜欢《读本》中选取的文质兼美的经典诗歌,如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自己利用媒体配乐、配画面,学习新诗的热情空前高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验语文,学习语文。

以《读本》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语文教学要渗透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新诗的过程中,让学生结合读本及资料链接,搜集材料合作探究,开展“拥抱文学的骄子——朦胧诗的研究”;《兰亭集序》与书法文化研究;从《江南的冬景》说开去,山水与文化的研究;又如在教学《六国论》(苏询)时,可引导学生学习《读本》中的选文《六国论》(苏轼)、《六国论》(苏辙)和《过秦论》(贾谊),并探讨史论的特点——以历史的经验教育今人,具有强烈的针对性。这样下来,学生不仅对相应文学作品有进一步了解,更在研究过程中体会了自己的研究,互相合作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以《读本》为平台,辐射课外活动。《读本》是一座宝库,蕴含极其丰富的专题内容,有中国古代诗歌、外国文学名著鉴赏,有写作智慧,有成长的精神家园、有人文的关怀等等。这些内容稍加提炼或者过滤就是非常好的文学兴趣小组、读书报告会的素材,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引导学生阅读、研究,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知识水平、文学鉴赏水平、文学写作水平。借助《读本》开展语文活动,必须要坚持以阅读为活动的基本支撑,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以提高语文素养为活动的落脚点。

《读本》是语文课堂教学外延的触角,是语文走出象牙塔,走向生活的助推器。笔者试以自己在教学中《读本》的关注和使用情况来强调读本的价值。有效运用《读本》可以传授学生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期待能充分发掘读本的价值,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读本》的学习,实施有效策略,服务于教学和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晓林.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文言文及其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2]读本(1-5册)苏教版[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第9篇:徐志摩代表作范文

[关键字]:虚声 播音创作 作用

声音的虚实变化可以说是声音音色变化最明显的一组,在有声语言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虚声是相对于实声而言的,在一般的播音过程中,通常采用饱满有力的实声。但是,在一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恰当地运用虚声会取得更加生动形象的效果,给听众一种身临其境、更加真实的感受。对虚词的恰当运用也有利于带领听众去感悟更高的艺术境界。

一、虚声在播音创作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情感的抒发,强化了表达效果

通过对虚声的恰当运用常常可以深化思想感情的表达效果,比如在表达歌颂、惊异、爱怜等情感时,可以运用虚实结合的表达形式。当实声不能完全表达其意时,适当地使用虚声可以增强感情的表达,使表达效果更加具有色彩。在使用实声的同时恰当的运用虚声,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诸如叹息、细柔、沉思、深切、梦幻、陶醉、喃喃细语、耳语、内心独白、悄悄话、衰弱等情状。例如将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部分用虚声处理,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艺术效果。

1、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中的一段,在这段中,“荡漾”一词是这一小段中的重点,如果使用饱满的实声,难以使听众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那种优美的意境。但是,如果使用虚声来表达,就可以体现出作者在回忆往事时的复杂感情,让听众同样体会到沉醉在那种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中。

2、小时候大人告诉他他的父母出远门了,后来他才慢慢的明白,他的父母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在这句话中,“永远也不会回来了”表示一种深深地哀伤之情,在表达这种类似情感的时候,用委婉细腻的虚声来表达,更能淋漓尽致的体现作者的思想。而听众也能够通过播音员声音的变化,跟随声音的脚步,走进那种更加高深的情感世界。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名作《虞美人》中的一段,在这首词中,最后一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这首词的结尾,同时也将作者复杂的感情融入到这一句话之中。在表达这句话的时候,要运用虚声,将每个字缓缓地诵出,看似简静的表达,却能起到比放声高呼更让人感动的效果。将作者满腔的牵挂,满腔的惆怅充分的表达,也可以使读者感同身受。

(二)深化表达意境

播音员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如果能够将实声与虚声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常常可以深化表达意境。这种意境不仅在表达的情感层次上,也体现在时空的变化方面。在表达距离和时间方面的时候,采用实声表达较近的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时间和空间上较远的,用虚声来进行表达就显得更加贴切。虚声可以表现出那种朦胧飘渺的的感觉,在给人新的感受的同时,也增强了与实声的对比效果,使整体表达显得更加丰富多样。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中就有这样的句式:“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表达这部作品的时候,要十分注意虚实结合的表达手法。在前半句“我在这头”可以用实声来表达,但是后半句,是感情和意境深化的部分,更适合用虚词来进行处理。这样,听众可以通过作者的声音变化感受到诗中的情感。那种遥远的距离的无奈,那种分隔两地的辛酸,将时空的变化刻画得惟妙惟肖。

(三) 强调重点,明确目的

在播音员常规的播音过程中,虚实结合是常用的表达手法。要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二者相互结合。在表达的过程中,如果想要强调语言中的重点,明确表达目的,就可以在用实声的过程中恰当的运用虚声,用这种变化来体现表达的侧重点。这种表达手法,常常起到一种对比的表达效果,增强表达力度。在我们表达一个人安静的时候,就可以说:别人都在大声的谈笑,只有他一个人呆呆的坐着。这句话中的“呆呆的”就可以运用虚声的表达手法,在描绘出这个人安静的同时,也可以与其他人的开朗活泼相对比,强调了表达重点,升华了表达效果。

(四) 虚实结合,适度原则

虚声虽然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但是并不意味着播音员在工作中一味的使用虚声,或者过于依赖虚声,而忽略了实声的作用。如果没有坚持这种适度原则,那么虚声不仅起不到其应有的表达效果,而且会影响整体的表达质量。也就是说,在进行表达时,必须注意虚实相结合,恰当的使用虚声。实声和虚声会起到不同的表达效果,实声饱满明亮,富有力度,通常用于朴实的叙述;虚声委婉柔和,有明显的气息变化,更加适合发自内心的情感的表达。虚声结合的精髓就在于两者的完美结合,避免由于过度使用实声而给人带来的生硬乏味的感觉,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度依赖虚声,否则会显得虚情假意,绵软无力。两个极端都会严重影响表达效果。

(五) 注意稿件性质,区别使用虚声

虽然播音员可以运用虚声起到很好的表达效果,但是是不是面对所有类型的稿件时都有同样的使用条件呢?答案是否定的。表达形式是由表达内容决定的,虚声只是播音员的一种表达形式,当面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类型的稿件时要区别对待。有的文体可以有较为宽松的条件来使用虚声,而一些文体则要求尽量使用实声,谨慎运用虚声。通常文艺性的内容可以较多的使用虚声,由于这种稿件通常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因此可以通过虚声进行较为灵活的表达。相反,以新闻稿为代表的稿件则更加强调其真实性,因此在面对类似稿件时要尽量使用实声,谨慎地运用虚声。

二、结语

声音的虚实变化为播音员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合理地运用虚声也是播音员要努力掌握的表达技巧。虚声是语言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表达效果。因此,在进行有声语言的表达中,播音员要特别注意对虚声的合理把握,最终才能起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郭玉斌.朗诵艺术的技巧与赏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张颂.朗读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