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范文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第1篇: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范文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电类专业学生学习完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理论课及实验课之后的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综合设计环节,是学生掌握和具备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和单元电路的设计能力之后,进一步学习电子电路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验方法,是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进行再体会,着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以后从事电子系统设计和开发应用打好基础。如何在这一环节启发学生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掌握电子设计的新技术新方法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1,2,3]。近年来,随着EDA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将EDA技术引入到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中,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传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到教学经费及实验场地和实验时间的制约,辅导教师缺少;第二,课程设计题目狭隘,缺少个性,有的课程设计题目向乎是纸上谈兵,设计过程枯燥乏味;第三,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受到限制,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发挥,导致学生对课程设计兴趣降低,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培养。

2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

2.1教学方法的改革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是当前工程设计的新技术,它的应用使得电子系统的设计手段产生了深刻的变革[4,5,6,7]。在教学中采用虚实结合法,“虚”是指学生在完成电子系统的初步设计方案以后,用应用软件对整体电路进行仿真,验证设计方案的或能,修改方案设计中的原理性错误。“实”是指学生对所设计的电路在实验室进行实物制作。虚实结合法中“虚”是手段,“实”是目的,虚拟仿真不受实物实验条件的限制,能够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实物制件与调试是最终实现的结果。虚实结合法进行电子课程设计的流程如图1所示:1)选题及方案设计:根据课程设计的预期目标,提出几个不同的、难度大体相当的、具有实用性的电子电路设计题目及性能指标,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选择设计题目,组织小组成员查找相关资料,并要求小组成员每人都提出自己的初步设计方案。然后小组成员讨论各自的方案,相互提出修改意见,发挥团体精神,集思广益,最后确定设计方案。2)电路虚拟仿真:电子设计自动化是当前工程设计的新技术,它的应用使得电子系统的分析设计手段产生了深刻的变革,是电类学生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必须掌握的技能。在学生根据设计课题初步确定方案后,要求先在虚拟仿真台上对设计方案进行仿真,观察电路功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分析主要元器件参数对电路指标的影响,初步了解电路的工作情况,适当更改元件参数使之达到技术指标的要求,为电路的实际调试做准备。3)实物制作及调试:对实物电路进行安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从实物的制作及连接可以让学生接触实际中使用的元器件及识别,观察实际元件的外形及标称方法,可以在实物制作中提高焊接的技能以及集成芯片和面包板的使用。调试技术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在加信号的情况下进行单元电路的调试,单元电路能正常工作后再逐步扩大调试范围,直到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调试完毕后,比较电路实测的性能与计算机的虚拟仿真结果,认识虚拟仿真在电子技术设计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软硬件的综合应用能力。4)答辩及设计报告:答辩主要检查的提问课程设计课题的基本原理、基本设计方案、电路图等相关内容及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答辩以小组为单位,采取抢答的形式,答辩题目按难易区分2-3个层次,抢答的题目难度越大则得分越高。总结报告是学生对课程设计全过程的系统总结,按规定的格式进行书写,作图要规范,通过撰写总结提高学生的方案表达能力、工程制图能力和科技写作能力等基本综合素质。

2.2设计课题内容的改进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所选的课题来源于工程实际,能够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且能尽量覆盖电子技术理论的主要知识点。比如,振荡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计数器、译码器、寄存器、循环脉冲发生器等,既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顺利完成,又要使课题有一定的自由空间,以开阔学生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结合几个学期的工程实践经历,目前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已经开设的题目有数字钟、数字频率计、交通灯控制、篮球比赛计时器、救护车报警器、抢答器、循环彩灯等。在选题时,学生自由选择提供的课程设计题目,也可以自拟题目。

3教学的收效

上述教学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设计热情,从学生所写的课程设计总结来看,大多数学生在不同方面都有很大收获。3.1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感觉到利用所学的电子技术知识可以实实在在的做出电路来,提高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信心,激发了学习理论课的热情。3.2掌握开展实践活动的科学方法学生对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的科学方法和步骤有了切身体会,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的设计和以后的专业工作奠定了基础。3.3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分别查找资料、模块设计、电路调试等从而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学会相互沟通协调,相互支持配合,增强了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4结束语

第2篇: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EDA;实验平台

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电子技术及其应用向着更为深入、更为广泛的层次扩展。 电子产品的设计周期和上市时间日益缩短,电子产品的功能更加丰富,性能更加优良,由此推动了电子系统设计技术向电子设计自动化 EDA 方向发展,并且对 EDA 技术及其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课程设计的背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电工电子学”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念、工程观念、科技创新等基本素质为教学方针。 多年来在教学和科研中紧跟电子技术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教学组的教师都适时地对内容体系和教材进行更新和完善,坚持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为大二学生暑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子技术实验”等课程的后续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切实提高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计的选题

针对电子专业的特点,我们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部分采用了“基于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实现电阻、电感、电容的测量” 这一题目。 测量工作原理是将被测量转换成频率,由CPLD 实现频率的计算, 并转换成被测量信号后输出显示 。 电阻、电感、电容经过转化电路,完成电阻/频率(R/ F)转换,电容/频率(C/ F)转换,电感/频率(L/ F)转换。用 CPLD 测量其频率,具体功能分块包括:多路选择开关、分频器、时间闸门计数器、测量计数器等。频率测量的主要部件是一个带门控计数端的计数器(测量计数器),被测信号(被测频率)由此计数器计数。 如果门控计数器的开门计数时间恰好为 1 秒,则测量计数器的计数值就是输入信号的频率。 若改变开门计数时间,即可改变频率测量的量程。 如开门时间为 0.1 秒,则量程为×10,开门时间为 0.01 秒,量程为×100,开门时间为 0.001 秒,量程为×1000。由计数器的数值即可换算电阻、电感、电容的大小。本课题要求设计一个测量电阻、电感、电容的 4 位十进制数字显示的数显仪表,根据频率计的测频原理,由测频量程需要,选择合适的时基信号即闸门时间,对输入被测信号进行计数,实现测量的目的。 其数显测量范围为 0-99990Hz,满刻度量程分为 9999、99990 两档,手动转换量程,当输入计数值大于实际量程时有溢出指示。

3.课程设计的实现

(1)按照现代数字系统的 Top-Down 模块化设计方法,提出数字频率计的整体设计方案,并进行正确的功能划分,分别提出并实现控制器、受控器模块化子系统的设计方案。

(2)针对 isp LEVER 的 EDA 设计环境 ,采用 VerilogHDL 语言,完成受控器模块(测量计数器)的设计,并采用 Abel 语言编程进行仿真。

(3)在 isp LEVER 的 EDA 设计环境中 ,完成基于 Verilog 语言实现的控制器模块(闸门计数器,量程开关,选择开关)的设计,并采用 Abel语言进行仿真。(4)基于 isp LEVER 的 EDA 设计环境 ,采用 Verilog HDL 语言或原理图,完成顶层模块的设计并采用 Abel 语言编写测试向量文件进行仿真。

4.结束语

通过课程设计的锻炼,学生可以增强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潜在的能动性。 有学生在总结报告中写道:“通过这次课程设计, 我切身体会到给出一个命题,利用 Verilog 语言编程实现这个命题,并利用软件模拟仿真,看功能是否得以实现的全过程。 一方面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另一方面使我们对数字电子设计的全过程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深刻感受到利用 EDA 软件实现电子设计的强大优势。 这样的课程设计很适合我们,使我们受益匪浅”。

作者:张勇 张冬至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范文

基于课程特点以及电子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授课方式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技术要求。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改革中,本教学中心不断探索,逐渐将现代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新方法、新工具和新手段应用于教学环节。本文以“频率补偿电路”为例,讲述multisim仿真工具、filterlab滤波器设计软件、protel DXP电路设计软件等新工具在电子线路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1 频率补偿电路设计

频率补偿电路是对某传感器电路模块(如图1所示)的高频特性进行补偿,使其-3dB截止频率为50KHz。

图1 传感器电路

经理论分析,该模块的传递函数为:

(1式)

由传递函数可得该系统的零点为(13.2kHz),二重极点为(6.6kHz)。采用零、极对消方式,对该模拟模块的高频特性进行频率补偿,则频率补偿电路的传递函数为:

(2式)

其中f1为频率补偿后系统的-3dB截止频率。

当S=0时,系统传递的为直流量,此时H0(s)=1,可求得K约为18.07

故 (3式)

由3式可知该频率补偿电路可由两个低通滤波电路和一个全通滤波电路并联而成。传递函数分别为为1、、 。由于常数A、B(正或负)的存在,低通滤波和带通滤波电路后还应加入放大或衰减电路(同相或反相)环节。

2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安排及要求

第一阶段:教师讲解整个设计系统要求、各项技术指标的含义,使学生对整个设计有初步了解和认识。同时完成学生的分组,两人一组自愿组合,做好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教师系统地讲解整个设计中所需要用到的新技术和新工具,采用专题的方式讲解multisim仿真工具、filterlab滤波器设计软件、protel DXP电路设计软件,并安排学生辅以简单的练习,以达到初步掌握的目的。

第三阶段:学生根据设计内容,查找相关资料,对方案进行具体论证。用filterlab滤波器设计软件按要求设计两个低通滤波器,确定滤波器的电路形式及参数;用multisim仿真工具对各单元电路进行仿真,最终完成整体电路仿真,实现截止频率为50KHz。

第四阶段:学生完成电路板的制作,利用protel DXP电路设计软件完成原理图及PCB板绘制,并且完成PCB的制作及元器件的焊接、调试。

第五阶段:学生完成整个设计系统的整机联调,测试技术指标,完成设计报告。设计报告包括:系统方案论证;各单元电路参数的选择与计算;各单元仿真电路及仿真结果;各单元电路的调试及实际改进的电路图;系统测试结果;全文总结。

通过对“频率补偿电路的设计”这一电子线路设计课题,学生学会了multisim仿真工具、filterlab滤波器设计软件、protel DXP电路设计软件等新工具在电子线路设计中的应用。图3是学生利用multisim仿真工具得到的50KHz截止频率的波特图,图4是利用protel DXP电路设计软件完成了频率补偿电路的PCB板绘制。

由此可见,采用此种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很好的使用新工具、新技术,而且清楚的掌握电子线路综合设计的一般方法和设计流程。通过具体设计的实现,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解决能力,有利于系统地、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及创新设计能力。

图3 multisim仿真50KHz截止频率的波特图

图4 频率补偿电路的PCB板

参考文献:

[1]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第二版)[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刘树棠.信号与系统(第二版) [M].西安交大.

[3]尹勇 李林凌.Multisim电路仿真入门与进阶[M].科学出版社.

[4]Filterlab 2.0 user’s guide,Microchip.

[5]马丕明等.一种“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教学平台[J].电子电气教学学报,第34卷,第2期,2012,4.

作者简介:

[1]汪文蝶,女,出生年月:1985年9月,硕士,初级实验室,四川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主要从事单片机、电子线路设计等研究工作。

第4篇: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范文

1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计划的制定

为进一步深化“3CE”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期间教研室课题组老师对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意义和任务要求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深入研讨,制定了课程设计的实施细则:①将课程设计放在短学期的18至21这4周来集中实施;②制定课程设计报告规范性材料包括存档封面、课程设计过程表格、课程设计技术报告封面、课程设计技术报告目录、课程设计技术报告正文格式、课程设计技术报告打印设置);③建立了课程设计的课题库和元器件库,以及元器件的购置领用制度;④制定了乐山师范学院“2+1”学期制短学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工作计划。为保证课程设计正规化和规范化的实施作了扎实的基础性工作。

2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具体方案的落实与实施

课程设计就是按设计题目任务要求,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和客观条件,完成和实现课题目标的全过程。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就是在开设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以及实验课程之后,运用所学模电和数电知识,完成特定功能电子电路的设计、安装和调试等。这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查阅资料、设计方案与组织实验等工作,并写出总结报告。我们根据课程设计的特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真正把课程教学转换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来。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及主要设计流程如下:课题选题电路设计提交元器件清单电路安装、调试撰写设计报告验收、答辩成绩评定。

2.1课题与选题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选题是课程设计首要的第一环节,既要符合电信专业的综合培养目标,覆盖所学主干课程知识,又要体现电子技术的先进性和应用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达到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和工程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课题组的指导老师精心设计了20个课程设计题目,并制定了每个题目的具体设计任务和要求,以任务书的书面表格形式,供各组(每组不大于2人)学生进行选题。刚开始同学们选题只想挑选简单易做的题目,这个过程老师要悉心讲解每个课题的具体任务、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的,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鼓励并对选择任务多、难度较大、完成得好的课题要酌情加分。

2.2电路设计

电路设计是整个课程设计中花费时间最多的环节之一,老师首先系统讲解课程设计的设计方法,设计步骤,设计要点,并以成功的设计案例进行分析、讲授;对每一个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必须明确系统的设计任务,根据任务进行方案的选择,然后对方案中的各部分进行单元的设计、参数的计算和器件的选择,最后将各部分连在一起,画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的完整的系统电路图;指导学生要求利用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来完成整个电路的设计与仿真。这个电路设计期间是一个仔细认真反复纠错的过程,只有电路设计通过了软件仿真各项设计指标以后,才能进行硬件电路板的设计与安装。

2.3电子电路的安装

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在电子设计技术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是对理论设计进行检验、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任何一个新产品往往都是在安装、调试并反复改多次方能最终完成。在电路安装、调试之前,要求电路设计正确,软件仿真也通过后,提交元器件清单。虽然学生已经在大一就进行了电子安装及工艺训练课的实践,但时隔一年多,许多同学的安装焊接技术已退化,所以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手把手的“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来强化训练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在自己设计的PCB板或万通板上焊接时遵循以下安装原则。

(1)所有元器件在安装前应尽可能全部测试一遍,以保证所用元器件均合格。

(2)所有集成电路的安装方向要保持一致,以便于正确布线和查线。

(3)安装分立元件时应使其标志朝上或朝向易于观察的方向,以便于查找和更换。对于有极性的元件,例如电解电容器、晶体二极管等,组装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切匆搞错。

(4)为了便于查线,可根据连接线的不同作用选择不同颜色的导线。一般习惯是正电源用红色线、负电源用蓝色线、地线用黑色线、信号线用黄色线等。

(5)连线尽量做到横平竖直。连线不允许跨接在集成电路上,必须从其周围通过。同时,应尽可能做到连线不互相重叠、不从元器件上方通过。

(6)为使电路能够正常工作与调测,所有地线必须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公共参考点。正确的安装方法和合理的布局,不仅可使电路整齐美观、工作可靠,而且便于检查、调试和排除故障。如果能在组装前先拟订出组装草图,则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果,使安装既快又好。

2.4电子电路的调试

电路的调试对于电子装置的最终形成和达到预定的技术指标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老师详细讲解电子电路的调试步骤,指导学生在调试前要对电路进行检查,包括连线是否正确;元、器件的安装是否良好,有无短路和连接错误的地方;电源供电(包括极性)、信号源连接是否正确;电源端对地(┴)是否存在短路的情况等;通过了上述的直观检查无误后,就可转入调试。调试包括测试和调整两个方面,它是为达到电路设计指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测量判断调整再测量”的反复过程。调试的方法通常采用先分调后联调(总调)的原则,它包括通电观察、静态调试和动态调试的过程。在调试过程中电路会不可避免出现异常工作状况,学生要学会去查找、分析故障的原因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并把它看成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

2.5撰写设计技术报告

撰写课程设计的技术报告是对学生写科技论文和科研总结报告的能力训练。通过写报告,不仅把设计、组装、调试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而且把实践内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我们对学生的设计技术报告进行了规范化的要求,技术报告应包括以下几点。

(1)课题名称。

(2)内容摘要。

(3)设计内容及要求。

(4)比较和选写设计的系统方案,画出系统框图。

(5)单元电路的设计、参数计算和器件选择。

(6)画出完整的电路图和PCB设计图,并说明电路的工作原理,截下仿真图并说明仿真数据和波形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7)组装调试的内容(包括使用的主要仪器仪表、电路调试的方法和技巧、测试的数据和波形与计算结果的比较、调试中出现故障的原因和排除方法等)。

(8)总结设计电路的特点和方案的优缺点,指出课题的核心及实用价值,提出改进意见和展望。列出系统所需元件清单。

(9)收获、体会。

(10)列出参考文献。

2.6验收与答辩

经过小学期的4周集中训练和实践,将自主设计的成果和作品以答辩的形式进行汇报和总结,答辩是有技巧的,答辩本身也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能力展示的训练,所以我们在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也设计了这一环节,训练他们沉着冷静、自信应对在答辩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我们安排每组10分钟的答辩时间,要求先播放、阐述自己的设计幻灯(文档),然后演示自己的硬件作品,最后回答老师提出的2~3个问题。答辩过程中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应该实事求是,不宜虚张声势,不懂装懂,回答问题要简明扼要;对确定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时,要态度平静地说明为什么未曾涉及这个问题的研究,不宜不着边际强行回答;有没有科学的求学态度,也是答辩的考核目的之一,千万不能给老师留下虚假狡辩的学术态度。遇到程度性问题,不能把话说得太死,恰当运用模糊词语,为自己留有余地。设计者对不同的意见要保持谦虚接纳的态度,同时要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辩论中要客观、公正,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语气平和,语言委婉,不能武断和伤人自尊,即使发问者有错误,也要举止文明,保持学者风度,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供对方参考就可以。答辩完毕,无论气氛如何,应该有礼貌地向在场师友致谢。

3严格进行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

教师主要根据学生课题完成质量情况即平时成绩20%+答辩及作品质量50%+技术报告30%,三个部分进行综合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是否在场并认真完成自己的设计,我们制定了工作指导、检查登记表,规定了9次师生见面辅导时间,并做好每次的指导记载。答辩及作品质量:主要验收学生的硬件作品的完成质量,采用作品演示加答辩方式来综合评定学生的答辩及作品质量成绩。技术报告:学生科技论文和科研总结报告的写作能力,我们同样制定了技术报告评分细则,主要包括:调查论证(资料的查阅与收集情况),方案设计与技能(方案的设计与选择,图形绘制与EDA软件仿真工具的掌握程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发现与解决实际问题),工作量工作能力与工作态度(按期圆满完成规定的任务,工作量饱满,难度较大;工作努力,遵守纪律;工作作风严谨务实),报告质量(综述简练完整,有见解;立论正确,论述充分,结论严谨合理;方案正确,分析处理科学;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规范,图表完备、整洁、正确;设计有应用价值),创新(工作中有创新意识;对前人工作有改进或突破,或有独特见解)。

第5篇: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范文

教学设计是以学习论、教学论、教育传播学、信息技术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采用系统方法,分析学习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体系,整合教学策略和制定解决方案,开展评价活动和试行解决方案,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工作和方案的有序过程,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电子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电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电子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连接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专项实训课的桥梁作用,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抓好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提高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尤为重要,而好的教学设计正是实现最优化教学效果的首要工作。以往该课程在我院主要沿用本科院校教学设计思路实施教学,即采用传统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形式,结果教学效果不大理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实现培养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教学目标,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对高职院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大量调研分析表明:“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项目化教学能够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此我们对该课程进行了项目化的教学改革,重新进行了课程教学设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课程教学设计

2.1课程学习需要分析分析课程学习需要,确定课程学习目标是做好课程教学设计的前提。根据企业行业调研分析,高职电子专业学生主要面向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维修、现场管理、技术支持等工作岗位,学生须具备具有相关的电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再结合电子技术课程的知识体系特点,将本课程定位为一门必修的工学结合的职业基础课,确定课程学习的内容是电子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训练的是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基本电子线路的分析与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行业操作规范、基本职业素养。

2.2教学设计理念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按照“做中学,学中做,递进交互”的教学理念,设计学习项目,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学习中,强化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所谓“递进”是指教学项目难度逐渐加大;所谓“交互”是指教学项目中基础内容重复出现,重点内容多次覆盖。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完成“递进交互”式的教学项目,逐渐培养学生的基本工作技能与职业素质,从而形成知识与技能逐渐加强的“递进交互式”课程设计理念。“递进交互”式教学理念集中体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学生的能力由低到高、知识从基础到深入、素质由一般到综合的渐进过程。

2.3教学设计思路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作为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以培养学生电子技术应用能力为设计依据确定项目任务;将课程的全部内容化为学习情境;以实际的项目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使项目任务具有综合性、实验性、可扩展性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发挥空间。按照以上思路把课程内容整体设计为6个教学情景,12个教学子情境(图略)

2.4课程内容的分解重构以原有学科体系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为基础,按项目工作任务分解为不同的学习情境,进行项目行动体系的重构,在教学规划中以满足岗位能力需求和培养学生电子技术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及基本分析方法,但并不是说教学过程就是从“基本技能”到“基本分析方法”的依次展开,而是将三方面内容有机融合在一体,按照“做中学,学中做,递进交互”的教学理念,合理选择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课程解构图(图略)

2.5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2.5.1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多种教学方法共用由于高职学生生源面广,层次参差不齐,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实践操作技能相对较差,而且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初次接触教改课程,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可能会使部分学生难以接受,难以实现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每一个教学项目均是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以任务引出→知识链接→项目操作→项目考核→项目总结为主线,再结合目前的教育教学软硬件教学条件及课程特点,采用将传统教学、项目教学、引导教学、实验教学、仿真教学、“激励与鼓励”、“抽查加压”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在课程中,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2.5.2教学手段本课程在改革中,采用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结合的形式,每一个教学项目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在任务引出阶段,我们首选实训室作为教学场地,通过产品展示、功能分析与演示、黑板总结、启发归纳的形式,逐步引出任务;在知识链接阶段,首选多媒体教室和仿真实验室,集中有效的给学生讲解相关知识资讯并进行仿真练习,在项目操作阶段再将学生带进实训室、传统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条件让学生自由发挥,完成项目任务等。两种教学手段有效结合,互为补充,既培养了学生细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又使学生掌握了电子技术的仿真设计软件,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2.6教学评价模式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改革的效果如何,只有确立了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实施了公平、公正的评价,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才能根据评价结果对课程教学设计做进一步的调整。本课程确定了以下的评价方式:(1)校内专家评价邀请校内专家、督导对课程的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运行情况等进行全面的评价。(2)校外专家评价邀请电子企业或同类院校的专家从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实际运行是否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等方面对课程进行评价。(3)学生问卷调查开展问卷调查、座谈等活动,获取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信息。(4)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测试方法,注重平时各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表现,总评成绩按平时成绩(70%)与终期考核(30%)的标准进行折合。①平时成绩:由项目实践考核(30%)、项目报告(20%)和职业素养(20%)三部分组成,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与职业素养的养成情况。②终期考核:设置理论知识点、实践知识点和与职业素养有关的情境性问题,全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同时,恰当地在各个考核环节中融入标准、规范、协作及质量体系的内容。

第6篇: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电子综合技术;任务驱动;项目化;课程设计

一、《电子综合技术》课程定位

1.《电子综合技术》课程是电类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

在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电子综合技术》是核心职业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之一。它将原有课程体系中的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子课程设计、模电数电实验、电子仿真以及电测和电子技能初级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一方面了解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手段、应用及发展,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电子技术通用知识和通用技能;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打下扎实的基础。

2.《电子综合技术》是电子类专业岗位资格证书“PCB设计”、“电装中高级工”、“电调中高级工”考证的对口课程

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要求毕业前必须获得电子组装与调试、PCB设计、电子维修等岗位资格证书中的一种。本课程所讲授的主要知识都与专业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初步形成从工程实际中提出问题、以科学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

3.《电子综合技术》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课程

通过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习惯的养成,通过严格执行考勤制度、进出实训或实际工作场地制度,不定期进行的设备整理测试训练;以及由分组讨论、任务分析、设计、组织实施、汇报点评等教学环节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使学生亲身体会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了职业素养。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

本课程设计的理念是淡化课程之间的界限,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的模式,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子课程设计、模电数电实验、电子仿真以及电测和电子技能初级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内容

以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领域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技能鉴定与人才培养方案有机地结合起来,基于工作过程,分析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开发学习情景和项目载体,突显“基础类课程综合化、技术类课程理实一体化、技能训练类课程项目化”的特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相关课程内容以及经济产业特点及学生的生源条件,确定课程标准。

2.课程知识和技能目标与典型电子产品生产工作过程相结合

结合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课程知识和技能目标,分析工程实际,得出典型电子产品生产工作过程包括:电子线路设计、PCB设计制作、元器件筛选、电子工艺技术、电子测量技术、调试排故技术、产品包装技术、技术文件准备及销售维护,并通过维护反馈对原设计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进入良性循环。

3.项目内容注重选取基础和特色典型电子产品

将来自于生产实际、常见典型产品及教师科研项目进行提炼,作为载体引入到电子技术的课程教学。典型电子产品注意选取基础电子产品和特色电子产品,并适当引入高端电子产品,以期通过电子综合技术课程教学,既保证基本知识、通用技能的获取以满足岗位基本要求,又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时代倡导的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兼顾岗位性质不同涉及具有一定特色的电子产品。

4.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技能训练带动课程知识学习

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情景设计,如:元器件筛选、电子工艺、功能电路设计安装与调试等,均可设计为课程技能训练任务;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项目教学法、演示法、互动教学法、答辩式、演讲式、分组讨论法等,并通过来自生产实际的项目训练和安全用电知识传授,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职业能力要求。基础学习情境以训练主要知识点、基本技能和基本工艺能力为主,应用学习情境以训练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安装测试能力为主,综合学习情境以训练简单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每一个学习情境都包括了资讯、计划与决策、实施、检查与评估等环节,相当于进行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四、课程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1)基本器件方面:了解常用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线性集成电路和常用数字集成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特性和主要参数,并能合理选择和使用这些器件。

(2)基本电路原理及结构方面:熟悉共射、共集放大电路,差动放大电路,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结构、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性能及应用。会用各种表示方法描述数字电路逻辑功能,能分析较复杂数字逻辑电路的逻辑功能。

(3)应用电路方面:整流滤波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及应用;熟悉三端稳压器件的应用;了解正弦和非正弦信号产生电路;运算放大器做比较器的应用;模拟信号的取样及放大电路。

2.技能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电子电路元器件、半导体器件的识别、使用和测试方法。

(2)掌握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手工焊接技能;掌握常用测试仪器的操作;掌握数字电路中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学会电路的搭建和电路板的的制作。

(3)能够按照原理测试电路;能够独立按照要求调试电路;能够排除电路简单故障。

(4)了解单级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能估算单级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输入和输出电阻,了解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掌握利用虚短或虚断估算电路电压放大倍数的方法。串联型稳压电路的计算。掌握理想运放的基本运算规则。能根据工作要求,完成简单数字逻辑电路的设计。能通过对数字集成电路芯片资料的阅读,了解数字集成电路的逻辑功能和使用方法;能分析和排除数字逻辑电路中出现的故障。

3.素质目标

(1)通过电子综合技术课程的学习,了解电子世界,了解电子电路的实际应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加深认识所学专业,培养专业归属感。

(2)通过学习,加深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初步了解电子产品生产的工艺规范,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学会主动地学习,达到能够独立进行任务操作的水平。

(3)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和测试,加深对电子电路的了解,学习电子电路的设计与分析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4)通过任务的完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加深对电子技术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荣誉感和团结合作精神及纪律观念。

五、课程结构

本课程分两大模块——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每个模块由诺干项目,每个项目由3-5个任务。模拟电路部分有:半导体器件研究、稳压电源的研究、低频电压放大电路的研究、音频功率放大电路的研究和正弦振荡电路的研究等五个项目;数字电路部分有: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的研究、触发器与时序逻辑电路的研究、脉冲信号的产生与整形电路的研究、集成数/模转换器与集成模/数转换器的研究等四个项目。并在课程最后设计综合项目:家用设备定时控制电路的制作。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掌握贯穿于教学项目。

1.模拟电路模块

项目一:半导体器件研究 (8学时)(如表1所示)

项目二:稳压电源的研究 (8学时)(如表2所示)

项目三:低频电压放大电路的研究 (8学时)(如表3所示)

项目四:音频功率放大电路的研究 (20学时)(如表4所示)

项目五:正弦振荡电路的研究 (12学时)(如表5所示)

2.数字电路模块

项目一: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的研究 (8学时)(如表6所示)

项目二:触发器与时序逻辑电路的研究 (16学时)(如表7所示)

第7篇: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并重

高职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的要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为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对“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充实。 根据“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我校专业特点,改革从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入手,实施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改革,以一个个单元电路的制作、测试与分析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标展开。使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有了质的飞跃,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效果,体现了高职教育教学目标。

一、课程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课程建设思路:以 “重视基础、强化能力、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的教学思路为指导。

1.建立了层次化、模块式的课程体系。结合不同专业构建不同知识体系的需要,有侧重点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设计、EDA 设计以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机结合,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实践性、延续性。

2.实施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坚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坚持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师与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承担实践性教学。推行双导师制,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技术监督、并鼓励学生开展校内科技产品的研制开发等。使“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培养素质”相得益彰。

3.多元化教学模式。课程组采用课上课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讲授与讨论结合,网络与课堂教学结合的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注重传统教学和启发式、研讨式、讨论式等教学相结合,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理论。本课程是电类相关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电子技术研究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然后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电子的电路和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现方法,为解决今后实际工作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打好基础。

(二)课程建设目标

1.总体建设目标。电子技术课程应大力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加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加强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和多位一体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加强学校、社会、行业、企业相结合的多元课程评价模式。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在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革,坚持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坚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坚持工作过程为导向。

2.具体建设目标

(1)把握专业发展趋势,不断丰富与完善教材建设。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科学务实原则,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专业教材体系,使之成为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开拓性的教材;同时根据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变化及时调整相配套的习题与案例、学习指导书的内容。

(2)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为主,结合国内相关企业需要,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同时根据业界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

(3)结合课程特点与变化,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方法创新中的组织作用,积极采用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交流,使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4)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网络平台课程。在已经建成的网络平台中增加阅读材料,特别是增加一些典型案例分析,使学生扩大阅读范围和深度,增加相关网站的连接,提高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进一步修改完善多媒体课堂教学软件,使之内容不断更新,演示更加方便。探索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及网上交流与课堂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课程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组织

教学内容组织安排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技能并重,目的是在掌握必要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采取“1+4”的教学模式,即:一个“核心实例”,“四个阶段”。

1.一个“核心实例”。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我们在模拟电子技术部分和数字电子技术部分分别安排了“扩音机的制作与调试”和“数字钟的制作与调试”作为贯穿全课的核心实例,它与一般实例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般实例仅服务于某个局部知识点,内容是零散孤立的,并且是原理验证型的;而核心实例是从小到大、随章节的展开而逐步成长的,具有生长性,并且基本上是一个完整的电子产品。我们将核心实例设计为多块单元电路板组成,学生每学完一个单元就将该单元电路板与前面所学过的单元电路板拼装在一起,当所有章节学完后,一个完整的整机项目就制作完成了。而且,每个单元电路板具有校准接口,尤如积木一样可以任意拼装。如扩音机中的前级放大采用了三极管构成的分立元件放大电路和集成运放构成的集成放大电路两种电路形式,它们可以互换使用;后级放大同样采用了三极管构成的分立元件功率放大电路和TDA2030构成的集成功率放大电路形式,它们也可以互换使用。学生从第一堂课起,自始至终都积极投入对实例系统的调试、改进的实践中。由于学习目标明确:为调试与改进指定系统的功能和结构而学,有关的知识都将是改造世界的工具,所以学生的学习动力足、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极大地推进了学习过程。

2.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提出核心实例并演示,学生测试,进入感性认识阶段。

第二阶段:学生在第一阶段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也提出了新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教师讲授或边讲边操作的第二阶段,进入理性认识阶段。

第三阶段:再实践阶段。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此阶段的实验电路板直接采用核心实例的单元电路板。

第四阶段:综合、提升与创新阶段。在此阶段中组织学生自行设计、制作一项目具有实用价值的电子产品,达到训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目的。

(二)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课程的重点及难点

人才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性,培养以能力为中心,具有一定理论基础,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中规模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的基础,引导学生从中规模集成电路组件的功能表中获取关于如何使用该器件的信息。通过引用实例,启发学生使用该器件完成既定功能。在电子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面向工程实际,既要考虑技术问题又要考虑经济问题,还要考虑可靠性问题等。所以本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设计能力,在功能要求确定的前提下,用尽可能少的器件设计出尽可能简单的电子电路。

2.突出重点与化解难点的办法

(1)从课程教学改革入手,因材施教,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学、做合一”法,“教、学、练三结合”法,任务驱动法,课堂讨论法等。

(3)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相配套,特别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丰富课程内容和表现形式,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内容形象化、动态过程可视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了教学效率,效果好。

(4)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使从未接触过电子电路工程技术的学生能够建立数字电子技术工程素质与应用的整体概念。

(5)加强课程信息化建设,丰富网络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遵循“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培养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依托我校教学与生产、科研一体化的有利的资源条件,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遵循循序渐进由简到难逐步深入的教学规律;在教学内容组织上,根据高专教学要求和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新器件、专用集成电路等更新传统课程的内容,以必需和够用为尺度,从实际使用角度选择教学内容,提出实训要求,力求贴近工程,逐步地把学生引入工程实践的大门。

参考文献:

第8篇: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范文

传统“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题目很多,但内容上主要集中于电力半导体器件、整流、直流斩波、逆变和变频变压等几个章节。以“单向半控桥式晶闸管整流电路的设计(纯电阻负载)”课程设计题目为例,学生的课程设计内容仅完成整流电路理论概述、电路结构和特性介绍以及一次验证型的实验结果,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是弱电控制强电的实验,平时开设的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型实验,主电路结构都是以挂件形式开放着的,控制电路部分也是安置在面板上,学生很简单地就能完成实验指导书中的要求。而对于一些综合型创新型实验,弱电部分一般都是学生自行设计的,这就要求处理好强电和弱电的接口部分,而操作不当很容易使电路损坏。课程设计要求理论分析与实验论证相结合,但对于电子信息专业学生,首次接触这门强电类型的实验,很难把实验结果与书本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如做整流电路实验,学生一般不思考示波器上显示的可控半波波形、直流电压表读数与控制相位之间的关系,从实验中获益不多。

2课程设计内容的制定和教学安排

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主要包括电气传动、电力系统和开关电源三个领域。小容量开关电源设计与制作作为课程设计内容比较适合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简单的开关电源包括启动电路、控制电路、驱动电路、输出滤波、保护电路和变压器等诸多部分。而且开关电源的设计种类也很多,设计成本不高。因此,我们将开关电源的设计作为综合性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项目。我们对学生进行分组,分解项目任务,分配给他们不同任务要求。如有的学生负责电压反馈型并联Buck电路的设计,有的学生着重于主电路的设计和参数计算,有的学生要求侧重于均流控制电路的设计,有的学生侧重于驱动电路的设计等,这样的分配有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为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教师在课程教学安排上,可适当选择一些案例进行讲解,籍此为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提供范例。案例可取自科研文献或当前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开关电源的设计项目。例如,考虑节能项目中使用的综合整流、逆变和直流斩波电路等,设计LED或LCD等的控制和驱动电路以及电动汽车逆变电路等。

3电路仿真与实验结合

第9篇: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电路与电子技术;项目式教学;课程建设

随着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电气类专业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教学实施中采用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实用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将理论讲授贯穿于项目实践中,使学生完成了知识学习目标和技能学习目标。“电路与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专业课程而进行的课程改革,根据企业调研按照岗位操作需求在教学内容上打破传统的按章节讲授知识点,让学生实现所学即所用,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储备,将原有的“电路与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进行有机的整合,增强了知识的连贯性,并将与工作过程无关的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进行精简,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1课改团队与专业课教师深度教研

1.1教学内容删减。课改小组成员将传统的“电路与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两门课程中的全部知识点进行汇总,并与“单片机”、“PLC应用技术”、“变频器技术应用”、“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应用”、“矿山供电”、“工厂供电”等专业课教师多次逐一进行筛检,将与后续课程无关的理论性非常强的知识点剔除,多学科交叉需求进行重点标注。

1.2教学项目设置。结合教研结果,课改小组成员对教学知识点进行重新组合,初步拟定项目名称、任务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学时分配等相关内容。在任务内容设置时明确该任务具体为某一学科,某一部分服务的。再次与专业教师进行对接,征求专业教师的意见,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基本敲定,确保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

2深入企业与企业专家、岗位人员建立密切联系

课改小组成员多次深入企业,主要我院在龙煤集团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东荣二矿、东保卫煤矿等企业,进行课程改革调研。通过与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岗位人员进行交流,了解煤矿机电的主要职业岗位以及岗位技能需求,尤其是对涉及“电工与电子技术”基本理论方面的需求,将教学项目内容交予企业人员论证,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其中调整最大的部分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企业文化,增强学生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观念,培养学生有身处校园心系企业的精神。企业人员非常认可我们走入企业了解需求的做法,我们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他们可以随时把需求反馈给我们,我们可以阶段性的调整课程标准。

3制定符合岗位需求、适应专业课需要的课程标准

经过同行和企业人员的多方调研,小组成员制定了详细的课程标准,在标准中确定了课程的性质与作用和课程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明确了与其他课程的联系;确定了课程内容与学时的分配;详细的学习任务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全面的课程职业能力训练内容;教学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的选用原则、任课教师的素质要求、教学场地设施的要求、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其中考核方式实行双过关制度,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同时过60%才是本门课程及格,具体分配情况,如表2所示。“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标准内容详细,确保不同教师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4结合学院实际教学环境编制校本教材

按照学习任务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教材整体框架为:项目背景,阐述研究项目的具体社会环境;教学导航,明确该任务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让学生知到本次任务学习的目的,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任务描述,布置任务的具体内容;知识准备,提供学生本任务需要用到的新的理论知识,部分内容需要教师的讲解;任务实施,要求学生动手实践完成本次任务。最后是任务训练,巩固任务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设置任务的时候充分结合企业的需求和学院的实际教学条件,让学生得到的实际锻炼与企业实际生产紧密相连,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的适应企业的需求,可以极大的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实习时间,完成高职教育的目标。此外,课改小组还在进一步完善教学整体设计和教学单元设计,制作电子课件。

5根据教学效果进行反复调整

“电路与电子技术”项目化课程建设已经应用在教学中,在授课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未预料到的问题,我们随时进行调整。目前遇到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学时的分配,实训项目学时分配过少,学生对动手操作很感兴趣,尤其是创新意识很强,这在我们课改初期是没有预料到的,在调整的过程中,适当加大学生自主创新实训的时间分配。综上所述,通过我们对“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建设,使得学生对枯燥的专业基础课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准备。

参考文献

[1]唐索霞.对职教“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改的探讨[J].成功(教育),2013(1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