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最后一头战象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巧借课件导入,让语文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导入新课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学生刚刚接触新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并为学生接下去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至关重要。为此,我们教师课始要努力创建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奠定课文情感基调,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愿意接近文本,走进文本。
1.画面展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课始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的视频、图片、音乐,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往往能主动探究,思维活跃,高效地学习。如,我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课前,我先播放了许多美丽的花的图片让学生看,学生耳听舒缓动人的音乐,眼观五彩缤纷的花的图片,仿佛置身花海,徜徉其中,一个个满脸的愉悦,满脸的惊叹,快乐的话语如活泼的清泉喷涌而出:“哇,太美了!”“哇,我仿佛能闻到花香了!”……看着他们向往的神情,我趁热打铁,说:“花儿美吗?在德国,家家户户在临街的窗子上都种了美丽的花儿,人们走在街上,入目到处花影绰绰,入鼻到处花香馥郁,令人陶醉,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季羡林先生到德国去感受德国奇丽的风景、奇特的民俗,好吗?”学生马上以饱满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
2.资料导趣,渗透学法
课前除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该注意讲求方法策略,让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探究学习。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课导入新课时,我先简单地介绍了作者沈石溪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接着课件逐一出示他给马鹿喂食、怀抱珍珠蜥、颈缠黑尾蟒、手掌上喂食孔雀等与各种动物亲密相处的照片,讲了他与动物间的小故事,作家富有冒险传奇色彩的经历听得学生心驰神往,充分调动起他们的阅读期待,望着他们惊奇不已的小脸,我再用课件出示作者的两句话:“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环境下,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震撼心灵,涤荡灵魂。”“我写动物,表现的却是人的情感。”我对学生说:“那么课文中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有着什么样的惊人心魄的战斗经历?它有着什么样跟人类一样的震撼人心灵的丰富情感?课文又是怎样表现它的情感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地学习课文吧。”然后请学生联系学习写人的文章谈一谈学习方法,学生稍一思考、讨论,很快就掌握了学法,而后通过默读课文找到描写嘎羧的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进行品读,体会到了嘎羧的善良、怀旧、忠诚。这样的导入既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借作家的话实现知识迁移,渗透学法指导,学生不但学习兴趣浓厚,而且学得主动轻松。
二、借助课件创设情境,让语文课堂“添得黄鹂四五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教学的本质应该是让学生在掌握一些祖国语言文字知识和表达技巧时,还能在读书过程中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深入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涵,使情感得到浸润,情操得到熏陶感染,进而形成一种健康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中常常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学习。
1.巧用音像,创境促悟
多媒体课件能为语文课堂提供最直观形象的教学辅助,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图像、视频录像、感染力强的乐曲中置身教学情境中,心灵受到撼动,情感得到唤醒,生活积累得到复苏,调动起他们积极的思维、智慧,让他们把自己融入文本角色,“神入”课文描绘的意境,加深对语言的感受,放大形象的感染力。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在读课文“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了解到居里夫人工作条件的艰苦和实验的艰难后,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进而能更强烈地感受到居里夫人对科学的执著追求,我播放了一段相关的视频,视频中简陋的工棚下,浓烟滚滚的大锅旁,柔弱的居里夫人拿着笨重的大铲在锅里不停地翻搅着,汗珠湿透了她的鬓角、衣衫,浓烟呛得她眼泪直流,忍不住地咳嗽……播放后,我问学生:“看完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有的学生说:“妇女们最重视的就是自己的美丽容貌。可是居里夫人为了提炼镭,却任由酸碱烧伤自己的衣裙、双手,愿意终日生活在烟熏火燎中,她实在是太可敬了!”有的学生说:“冶炼工业废渣的工作十分劳累辛苦,可居里夫人为了证明自己的科学设想,一锅又一锅地搅拌提炼、再溶解、沉淀、分析,坚持了三年又九个月。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坚定执著呀!”……学生的感受十分深刻,言谈之间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2.变化文字,传情达意
对多媒体课件中文字的变化处理也能传达出文字的情感、温度,我们可以巧妙借助多媒体课件让那闪烁变化的文字与文意相协,从内容到形式上一致,给学生产生情境的美感,烘染文本传达的文义,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他挖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想象父亲不顾危险、不顾饥饿劳累坚持挖掘的动人情景,神情之间有着许多感触,如何“助一臂之力”,让学生敞开心扉,抒发对爱的感受呢?我说:“是啊,多么感人的伟大父爱呀,你们看,这位父亲在余震还不断袭来的废墟上用自己的坚定信念、坚持不懈的行动抒写了一首最真实、最动人的父爱的颂歌!”随即抒情感人的背景音乐飘出,这段文字改换成纵行,成了一首诗歌,学生无不动容,再次朗读时声情并茂。从他们的声音里,我们听出了学生的感动、感悟,那是一种情感的升华,是学生灵魂深入文本的回声。
【关键词】小学英语;有效教学;促进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最为关注的,同时对于学生而言,“有效教学”也充分的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的重要指标。就小学英语有效性教学而言,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以下观点;
1. 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实现真正有效教学
作为教师在教学时并不仅仅是将课本上的知识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死板的跟着朗读,也不是老师用老旧的教学方法将知识点硬生生的灌输给学生。
陶行知先生曾言:“教师不能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而教的法子也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就是把教与学联系起来,既要教学合一。’所以“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充分了解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的学习习惯再结合学生的生活习惯等才能做到真正的“有效教学”,唯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观察学生,从每天课堂教学的情况中去分析每一个学生需要什么,在哪些方面有欠缺。通过日常的观察才能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才能真正的做出正确的判断,修改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在学生的身上如果不肯下“大力气” ,不肯花时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将会是“盲人摸象”,没有头绪和方向。
同时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渐渐发现对于英语课程的学习效果由于学生层次的各不相同,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对知识的内容吸收也各不相同,但很多老师却忽略了这一因素,最后教师在课堂中虽运用了新的教学方式,却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延续,故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将各种可能存在的情况考虑其中,在课堂上要照顾到学习进度快的学生,也要照顾到学习进度慢的学生,缩小彼此间的学习差距。
2. 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享受教学盛宴
小学生的思维方法存在闪忆化,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很快容易吸收也很快会忘记,在英语教学中许多的基本对话和课文内容不容易记住和掌握,针对其记忆特点教师应当立刻转换教学,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记住学习内容的同时也不过于死板,就此情况提出了“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享受教学盛宴”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直观化、趣味化,让课堂生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运用设计精美的课件,惟妙惟肖的展示课文中所描写的内容,也可以将讲台变换成舞台,设定简单的场景,学生扮演课文中或者是课件中的角色进行简单的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亦或者可以在课堂上做一些小游戏,轻松娱乐之余学生还可以学到知识,帮助他们加深记忆,让学生主动学习英语。例如:做一些画有图案的大卡牌,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在讲台上随机抽取出一张卡牌让学生举手回答,正确的给予一朵小红花作为奖励,在小红花积攒到一定数额时可以兑现一份小组礼物。学生在学习英语是不但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也得到了同学的认可,还可以激励其他的学生一起学习,何乐而不为之呢?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适当的引进一些课外有声教材,例如英文动画、英文歌曲,或者是电影,学生学起来也较为方便,也可以提高集中力,能轻松的记忆单词和简单的句子,同时也可加深印象。
只有教学课堂变得生动了,学生才会觉得学习的课本是有声有色的,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乏味的,只有让课堂变“活”了,学生才会真正的用心去学习。
3. 引入良性竞争,获得更多
不管是怎样的年龄层,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小学生当然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而作为教师将这一特性运用得当,会给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带去很大的帮助,在课堂上教师可适当的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如小组竞赛,组合竞赛、个人竞赛等方式,其一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其二又可以培养学生在竞赛过程中的合作意识。例如:做一些简单的单词接龙,单词模仿等。当学生获得胜利沉浸在喜悦中时,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自行分析是什么帮助到他们赢得这次竞赛,在这一次竞赛中自己获得怎样的新知识等,学生在良性竞争中不但巩固了以往学习的知识,还从中学会了对知识点的分析。
4. 明确课堂教学活动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新课程理念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能够运用自如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容易参与和体验的任务型教学活动,避免一些没有作用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其他学校听课时,教师在教学单词look English book ,math book, school bag,notebook的拼写时,让学生用身体的运动写出单词的字母,有的学生就显得很兴奋,而有的学生纯粹是在乱扭,学生大多会认为这个是一个游戏,并没有认真的去学习,而其他的老师就像是在看热闹一样,这样的活动虽然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根本没有实质性的作用,长久下去课堂活动也仅能体现成互动而不是任何教学,所以在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在准备的时候就应当全方面的考虑,考虑这一场课堂活动下来学生能学到什么,学生能从中领悟到什么,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能达到怎样的一个效果是否能满足教学目的。
5. 教学课堂中合理分配,寓教于乐两不误
有些老师也会在一开始试着让教学课堂变成“舞台”但是却没有能控制好“度”,让“娱乐”占据了较多的部分,耽误了课程进展。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弊端是控制好了时间但内容却过于“空灵”不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学得是一头雾水,本来想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反而没有达到, 这样反反复复几次却不见成效后,很多老师就放弃了教学课堂活动的想法,又再一次将课堂变回和以前一样的“生硬”“死板”。
新课程中提倡创设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和问题情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口语交际 课外活动 社会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在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所谓口语交际,就是在人与人交往的特色语境中,听说双方运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一种互动言语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口头交际越来越广,这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交际素材,又对我们提出了应生活需要及时培养口语交际素养的要求。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我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受生活环境及语言环境的影响,学生表达存在心理障碍,口语表达贫乏、单调、苍白无力,能力极其薄弱。加之现在的教师普遍重视读写训练,忽略了听说能力训练,高分低能现象比比皆是,而仅仅依靠教材安排的口语交际训练进行练习口语空间狭小,训练量无疑是杯水车薪。所以拓展口语交际空间,提高口语交际技巧,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势在必行。
下面我根据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拓展口语交际进行口语训练,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一、得法于课堂教学中
1.创设轻松、平等的交际环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
要想消除学生交际时的紧张、害羞心理和畏难情绪,培养学生的交际胆量,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教师的教态要亲切和蔼,语言要循循善诱,以自身的情绪感染学生,尤其对胆小内向的孩子,更要做到耐心点拨、热情鼓励,不可要求过高。评价要以鼓励性语言为主,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交际机会。“言语的发源地就是具体的语境”。要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生活阅历,创设生动有趣、轻松的交际氛围,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际欲望,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
2.凭借教材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交际的能力。
选入小学课本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优的文学作品。尤其丰富的语言资源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精妙隽美的语言,通过创设情境,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自我语言,把口语交际巧妙地融进教学过程中。如在执教《桂林山水》一文时,在学习描写漓江山水这一段时,经过朗读感悟、交流汇报及欣赏课件后,为了加深理解,丰富想象,在舒缓的音乐衬托下,我抒情地说:“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泛舟在这美丽的漓江之上,感受着这诗情画意般的江水。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静啊……”我富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学生深受感染,不由自主地接读起来。随即,我不失时机地启发道:“如此美妙的水,我们为之陶醉,为之惊叹这大自然的杰作,那么让我们也当一回小作者,说一说你看到的水,感受到的水,可以用上文中的句子,好吗?”这时一位学生起来说:“老师,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去未央湖划过小船。”“你能说一说吗?”他便脱口而出道:“泛舟在湖中,只见四周杨柳依依,一阵凉爽的小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水真清啊……”我给予了高度评价。又如我执教散文《山中访友》时,本文语言尤其新奇生动,特别是第五段,运用拟人与想象的修辞手法,语言亲切深情,具有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极富感召力。此时不说待何时,在教学本段时,我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仿照本段写法与句式,说一说自己亲近大自然的经历。他们在优美意境及朗朗上口语境的感召下,灵感一触即发,如:“你好,青翠的小草,你顽强的身躯缀满大地,让世界变得更加生动。”“你好,巍峨的高山,你伟岸的身躯、不屈的脊梁给大地增添了一份深沉与坚毅。”等等,这样的片段在教学中比比皆是。我凭借教材的文字练、说,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理解,又借助课文语言的规范化,训练了学生口语语言的逻辑性、形象性,学生既吸取了课本语言精华、语感,又丰富了语言积累。
3.创设交际格局,培养交际技巧。
阅读教学各个环节无不体现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每一堂课都有大量的对话交流。新大纲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课堂成为学生口语训练的主战场。”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有利于口语交际的内容开展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互动训练,根据不同内容、不同性质、不同题材的课文,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交际情境。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1)辩论与即兴演讲、即席发言。
课堂上的辩论是基于媒介不同观点的交锋。我认为它是最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锻炼学生能言善辩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可以基于对某一人物、某种社会现象、某场战争等切入点利用课本材料或课外知识引起争议进行辩论。在学习《唯一的听众》一文拓展时,让学生针对“讲诚信,不能说谎”与“生活需要善意的谎言”进行辩论,双方据理力争,充分利用课文语言材料旁征博引,各抒己见。有的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一个人不讲诚信,很难在社会立足。”接着举了事例说明,有的认为:“善意的谎言它的前提是‘善意’,而不是‘蓄意’、‘恶意’,是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体现,假如没有老妇人善意的欺骗,哪来青年人最后的成功……”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口语。
辩论是一个人口才的最好体现,这样的课例很多,如学习《亡羊补牢》时,可以设计“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吗?”的辩论;学习《草船借箭》时可以设计“你认为借箭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的辩论,等等。由于技巧性较高,可指导学生观看相关的节目、录像,对演讲与发言则有很大的情感体现性。如在学完《只有一个地球》后,学生对地球的现状有了明确的认识,内心引起了极大的担忧、愤怒等,这时我问:“你们想对地球母亲或人类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地球母亲,想当初,您是多么的美丽、壮观、健康,您无私慷慨地奉献着自己的资源养育着数以万计的地球儿女,包括我们人类,而贪婪愚昧的人类却不知珍惜,不懂回报,还在无知地破坏着你美丽的身躯,乱砍乱伐,污染环境,过度开发各种资源……地球母亲,现在我们知道我们错了,我们一定要弥补这个过错,使您不再忧伤!”学生一个个满怀激情地进行了即席演讲或即席发言,“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当然,课堂上的小辩论和即席演讲由于时间限制,和正式的辩论和演讲是有一定区别的,不要对学生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概括主要内容与复述。
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概括主要内容,可以有所侧重点,不同学生根据能力和大小概括的长短、详略、优劣不同,由于是基于课文内容,因此无疑是一种可长期训练口语表达的有效途径。朗读课文是口语交际的另一种形式,而指导学生感情读文,背诵课文都对口语训练有所促进,可培养良好的语感。但复述课文则为口语交际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变换顺序,补充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故事性强的课文,如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可让学生复述,如《七颗钻石》、《开天地》、《最后一头战象》等。学生在讲完后,教师可就逻辑顺序、语言生动与否给予指导评价,既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口语技巧,真是一举两得。
(3)讲故事,续编故事,演课本剧。
讲故事适用于低年级学生,如课文《乌鸦喝水》、《王二小》等,学完后可让学生及时讲一讲,也可回家讲给家长听。讲故事和复述有一定区别,只要求学生用通顺的语言把故事情节讲清楚即可。
续编故事则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意愿,但要和主题切合。如在学完《穷人》、《别饿坏了那匹狼》等课文,可即时设计让学生说一说,后来还可能发生了什么?这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课本剧是通过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创造性再现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活泼生动,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悟,又在合作表演中发展了口语,张扬了个性,锻炼了交际能力。如《田忌赛马》、《晏子使楚》、《完璧归赵》等课文是课本剧的最好素材,《半截蜡烛》本身就是课本剧。演说的结合,比读或背诵课文更具广泛的想象创造空间。
(4)现场模拟。
如学完《颐和园》、《长城》等课文,我让学生当小导游,根据课文内容,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颐和园、万里长城等名胜古迹;学完《新型玻璃》等课文,我让学生模拟推销员,现场推销商品;学完《鲸》、《松鼠》等说明文,我让学生以鲸、松鼠等口吻,以“我是一只鲸”等为主题,自我介绍,不必完整介绍,只要说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即可。这样的设计都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利用,通过用不同角色体验,学生大大增强了学习与说的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也可在实践课中开展。
二、延伸于课外活动中
1.广泛开设语文实践活动。
(1)利用每学期开设的主题班队会活动,专项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如本学期开设的语文实践活动:“爱国诗文朗诵会”、“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感动中国”人物故事会,“我是环保小卫士”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出不同活动专题,诸如此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大量的言语实践,通过搜集整理―组合―内化―运用实践的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利用早读课开辟一定时间开展“我是小小播音员”活动,让学生模拟播音员转述国内外、学校及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开展“小小评论员”活动,评论具有代表的人、事、物,包括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开展“我是小记者”活动,模拟记者现场主持,现场采访。我尽量选择学生敏感、感兴趣、具有时代感的话题,使学生兴味盎然,乐于表达,有话可说。
A:说活动。如:“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广播体操比赛,“5.12”汶川地震捐款献爱心活动等。
B:说电视节目、电影片段。如国庆60年阅兵仪式,《百家讲坛》等。
C:说身边的突发事件。如校园内的好人好事、不良事件等。
D:说时下敏感话题。如:“5.12”汶川地震、“H1N1”甲流感、学生上网等。
E:说名人。如说体育明星、影视明星等公众人物。
(3)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集体背诵古诗词、名言警句、好句好段、优秀范文等,材料可由学生推荐。
这些活动可以是经常性、长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好方式。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题材,能给学生开辟一个个更为广阔的平台,极大地丰富学生口语训练的教材。教师要用心、留心观察身边生活、细心捕捉生活中的说话点,抓住一闪即逝的机会,及时创设交际情景,指导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训练。学生事先在课外做好细致的语言材料的准备,活动过程中的倾听、评价、讨论、交流、合作等互动,无疑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提升。
三、实践于社会生活中
口语交际应“重视在生活中实践”。广阔的社会背景,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存在大量的交际机会与内容。反过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本身构成了鲜活的生活。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日常生活展开学习和锻炼,鼓励学生在各种真实的场合尝试练习人际交往,体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及本地的生活资源,指导学生拟定计划、设计方案,利用星期天、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上街购物,去银行存零花钱,去邮局寄信;根据父母的职业特点去集市卖菜,在商店推销商品;聚会庆祝生日,去踏春;调查灞河的现状及原因等,让学生深入社会,接触社会,学会和形形的人打交道,如收银员、顾客、工作人员、农民……文雅的、粗鲁的,憨厚的、狡诈的,年迈的、年轻的……让学生在真实的人际中历练探索,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综合素养,为将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进行更为复杂的人际交往打下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凭借课本,创造性地挖掘课本资源,广泛地利用生活资源,只有立足课堂,不断向课外和生活拓展,进行长期的、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会说,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