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糖尿病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糖尿病健康教育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糖尿病健康教育总结

第1篇:糖尿病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8月~2013年4月,便利抽样调查研究4所三级综合性医院的180名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全部为注册护士,工作1年以上;其中男21名,女159名;年龄22~27岁,平均(25.00±5.79)岁;文化程度本科143名,专科37名。所有研究对象均为遵循知情同意原则下自愿参加。

1.2 研究方法

根据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护理内容及参照有关文献[4]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问卷包括被调查者个人资料和对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掌握情况和影响因素等。

第一部分:非糖尿病专科护士的一般资料。主要内容为:年龄、性别、工作年限、职称、职务、最终学历。

第二部分: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对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基本认知和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影响因素问卷。

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对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规范化进程的认知程度。共有17个题目,内容分别为:①有必要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②健康教育可缩短护患距离;③健康教育可减轻患者焦虑心理;④糖尿病健康教育可提高护士自身素质;⑤可健康教育提高护士业务水平;⑥健康教育可减少护理差错及事故发生;⑦需要健康教育护士专门接受培训;⑧患者期盼护士的健康教育;⑨影响健康教育主要因素是人力不足;⑩影响健康教育主要因素是工作负荷;■影响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是专业知识缺乏;■影响健康教育主要因素是经验不足;■影响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理念陈旧;■您需要的支持是加强培训健康教育;■你需要的支持是加强专业知识;■你需要的支持是加强培训人际关系;■你需要的支持是增加非糖尿专科护士。

答案设计为4选项:①非常同意;②同意;③无所谓;④不同意。评分方法采用4分制:评分方法为:答案①计为4分;答案②计为3分;答案③记为2分;答案④计为1分,总分为68分,最低分为17分。得分在47~68分为高水平认知分数段,24~46分为中等水平认知分数段,17~23分为低等水平认知分数段。得分越高,说明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对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认知水平越高。

第三部分: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对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

此部分包括9个方面的内容[5-6]:①饮食治疗;②运动疗法;③口服降糖药物的知识;④胰岛素治疗的有关内容;⑤认识低血糖;⑥并发症的知识;⑦掌握自我检测的方法;⑧足部护理的知识;⑨心理方面。总共39道题目,每道题目总分5分:该项内容掌握90%~100%为5分,该项内容掌握70%~<90%为4分,该项内容掌握50%~<70%为3分,该项内容掌握20%~<50%为2分,该项内容掌握<20%为1分。分别考察被调查对象对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2.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类别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得分

不同工作年限、不同职称、不同学历护理人员间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知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对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得分(n = 180)

2.2 护理相关人员对糖尿病健康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和影响因素的调查

认为有必要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得分最高,为(3.48±0.73)分,认为影响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是理念陈旧的得分最低,为(1.99±1.09)分。见表2。

2.3 护理人员对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的各题得分情况

在胰岛素治疗相关知识、掌握自我监测的方法、糖尿病并发症知识的掌握、口服降糖药物方面的掌握程度较高,而在运动、饮食疗法、足部护理知识和心理护理等方面掌握较差。见表3。

3 讨论

3.1 目前我国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现状

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对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基本认知程度高,平均得分为(3.48±0.73)分,说明目前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基本能够明确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糖尿病健康教育对患者自身生命体征的稳定、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这种认知程度为临床实践中常规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思想保证。有报道显示,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疾病教育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患者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措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知晓程度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7]。有效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可以改变患者错误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而缓解和控制患者糖尿病血糖和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可减少医疗费用[8]。对影响糖尿病健康教育开展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26.67%、32.78%的护士认为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源不足和工作负荷过重。在实际的工作中,随着护理学日益向专科化方向发展,使非糖尿病专科护士擅长本专业的病房护理,而对于相关的糖尿病护理工作缺乏具体的了解;这就要求要开展糖尿病专科教育,全面提高各非糖尿病专科护士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知识水平。

3.2 加强高年资、高职称护士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培训工作,强化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

本研究对180名非糖尿病专科护士进行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基本认知调查发现,职称高 、工作年限长的护士,其得分低于职称低、工作年限短的护士,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高年资护士护理观念有关,认为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是重复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是浪费人力资源有关。但高年资护士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其社会阅历高于工作年限短的护士,因此,在临床实际护理工作中,应加强教育非糖尿病专科护士转变观念,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化护理模式。在糖尿病健康教育过程中,高年资、高职称护士能够游刃有余的解决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因此要加强高年资、高职称护士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培训,在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工作中应积极发挥高年资、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优势,使之能够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顺利而有效的开展。同时也要采取患者满意度的调查以及回访,评价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以便根据回访找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缺点,对其进行总结和改进。

3.3 培养和提高低年资护士的自身综合素质及业务水平

本调查还发现,不同学历的护士在调查中对于糖尿病健康教育可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问题的认知存在差异(P < 0.05)。这更加说明糖尿病健康教育和临床的实际经验密切相关,护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效果,加强非糖尿病专科护士素质和业务的培养是提高糖尿病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实际工作中应有计划地组织非糖尿病专科护士不断学习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学习相关人文科学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在现阶段高级临床护理人才的缺乏的情况下,要发挥高年资护士在着方面的优势,组织临床授课,向低年资的护士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加强护士的继续再教育,利用网络和医学杂志,通过多种渠道提高非糖尿病专科护士的知识水平,有利于非糖尿病专科护士提高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及多学科知识的积极性,对培养护士的整体化护理意识起到良好的作用糖尿病。健康教育扩展了非糖尿病专科护士的角色功能,也把糖尿病护理理论和临床研究带进了一个新领域。糖尿病健康教育要求非糖尿病专科护士不但要具备传统的本专科的护理能力与技巧,而且还要求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具备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正是这样的要求,使得非糖尿病专科护士不断具备了生理性及社会性心理健康等方面评估患者和与患者交流巧沟通的能力。

3.4 规范护理行为

全面开展糖尿病专科护士资格认证,持证上岗,确保非糖尿病专科的护理质量,资格认证可以有效规范护理行为。

3.5 加强培训

对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支持因素调查得出,加强培训护士健康教育和学习专业知识占比最高,专业知识和健康教育是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理论指导。糖尿病患者对护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同时又具有其独特性。因此,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护士采用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包括基础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等多方面的知识。

3.6 对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的调查

结果显示传统功能制护理模式没有得到改变,护理人员缺乏全面的整体的护理理念。作为一种需要终身治疗的疾病,非糖尿病专科护理人员在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应该牢记整体护理概念,始终关注患者的血糖情况,同时能够根据具体情况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

综上所述,本研究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分析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对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的认知状况,不同工作年限、不同职称、不同学历的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对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的认知情况及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结果显示,目前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基本能够明确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这种认知程度对于临床实践中常规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思想保证,临床工作中应根据调查结果做好针对性的工作,合理安排人员,在健康教育的工作中应积极发挥资历深、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优势,全面培训非糖尿病专科护士的糖尿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顺利而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敏丽.慢性病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0.

[2] 常向云.糖尿病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4,2(1):49-50.

[3] 卫生部.1996年~2000年国家糖尿病防治规划纲要[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6,4(2):49-50.

[4] 黄津芳.护理健康教育学[M].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225-226.

[5] 李淑莲,游淑钦.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11(6):200.

第2篇:糖尿病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健康教育形式与方法

1.设立糖尿病护理门诊。糖尿病护理门诊是门诊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固定形式,为提高门诊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而开展工作。糖尿病护理门诊接受来自体检中心等的糖耐量异常患者及初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对他们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的咨询以及糖尿病自我管理技能的培训和生活方式干预措施的指导,使医院糖尿病健康教育走向个体化干预模式,丰富了原来医院以定期更换健康教育专栏,发放健康教育处方以及播放健康教育录像为主的健康教育形式,使糖尿病健康教育实用化、个体化。2.设立糖尿病患教课堂。糖尿病患教课堂固定场所,固定时间,循环宣传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对住院患者,门诊患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开放,由糖尿病专科护士负责管理,糖尿病专业治疗和教育团队成员授课,患教形式多种多样,寓教于乐,利用成人学习理论情景学习法开展胰岛素笔规范注射法,血糖监测,饮食治疗等糖尿病自我管理实践,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3.病友支持团队的组建。从老病友中招募组成一支非专业的社会团体,组建由糖尿病专科护士领导下的“病友支持团队”[4],这些老病友非常愿意成为志愿者,并且有时间,有热情,经过培训后他们能向其他Ⅱ型糖尿病患者讲解糖尿病防治知识,传授自身控制糖尿病的经验和内心感受,目前糖尿病自我管理相当成功。“病友支持团队”能发挥和利用社会资源管理庞大的糖尿病人群,以病友间经验分享为主体的同伴教育来促进糖尿病健康教育,做好糖尿病三级预防工作。在“病友支持团队”活动中,志愿者提高了自身糖尿病防治知识水平和技能,在帮助他人时得到了心理满足,成为糖尿病教育中的一支大有作为的社会力量。但“病友支持团队”需要注意的是,他们是非专业人员,本身也是糖尿病患者,他们病情有时会有变化,情绪也会有波动,可能会影响其他糖尿病病友;他们有时对糖尿病知识掌握不正确,如饮食知识存在误区时会误导其他病友,这时就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正确指导。4.糖尿病俱乐部的活动。定期开展糖尿病俱乐部工作,每期活动都设立主题目标,俱乐部成员间相互交流,经验共享,从而达到普及糖尿病知识和技能,强化早期预防和早期干预,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减轻社会家庭负担的总目标。俱乐部活动需要医护人员、病友支持团队、俱乐部成员之间的协作来保证糖尿病管理质量,达到俱乐部服务目标。

完善糖尿病健康教育考核质控体系

第3篇:糖尿病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 社区 糖尿病 健康教育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加,2006~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城镇糖尿病患病率为11.6%,15年间增长了4倍(9.89%:2.28%),其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成为糖尿病患病率高发国家[1]。由于大部分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缺乏了解,致使并发症不断发生,造成了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为了控制糖尿病患者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延长患者的生命。2009年3月~2010年12月对8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指导,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86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糖尿病患者,其中男36例(41.89%),女50例(58.14%)。年龄35~82岁,其中35~50岁3例(3.49%)、50~59岁18例(20.93%)、60~69岁28例(32.56%)、70~79岁32例(37.21%)、80岁以上5例(5.81%)。文化程度,小学以下32例(37.21%)、初中27例(31.40%)、高中以上27例(31.40%)。汉族83例(96.51%)、回族3例(3.49%)。

方法:86例病程6个月~20年,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7.1~14.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27.1mmol/L。对86例患者首次来我站就诊时均建立健康档案,了解患者的一般信息,测量空腹及餐后血糖记录在档案中,患者就诊时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一对一的个体化饮食运动指导并结合药物治疗,在社区患者多的情况下,记录患者电话,预约时间单独指导,发现饮食、运动、不监测血糖、服药等方面的误区,随时针对性的教育和嘱咐患者改正。将患者是否控制饮食、坚持运动,监测血糖以及合理用药情况记录下来,最后对健康教育指导前后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8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后,其中6例轻型的患者通过单纯的饮食以及运动疗法血糖得到良好控制,至今未服降糖药;其余患者在坚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通过个体化健康教育血糖控制较教育前明显改善。

个体化健康教育前后患者自我管理状况比较:个体化健康教育后患者控制饮食、每天运动、监测血糖、合理用药的比例分别为83.72%、79.07%、76.74%、88.37%,较个体化健康教育前显著提高(P<0.005)。结果见表1。

个体化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分级状况比较:个体化健康教育后患者空腹血糖控制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9.88,P<0.01)。结果见表2。

个体化健康教育前、后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分级状况比较:个体化健康教育后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程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0.05,P<0.01)。结果见表3。

讨论

医患沟通,建立信任,这是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的基础。在倾听与交流中使患者感到医生值得信赖,这是进行任何教育的基础[2]。糖尿病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全面和持续的工作,专业性和针对性较强,需要医患双方的配合,其教育效果易受教育模式、方法、实施者的知识面和经验的影响[3]。本研究通过对糖尿病患者个体化健康教育的实施,发现患者在教育后,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得到了改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血糖控制程度明显提高。个体化健康教育更是体现社区医生工作特色的宝贵平台,只要不断探索会有新的发现与收获。因此,在社区对糖尿病患者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对疾病的康复具有特殊的意义。

每一种健康教育的方式均有他的利弊,这种教育方式,对社区医生来说比较费时间,但要寻求技巧,患者多的时候语言要简练,记住患者姓名、电话、预约时间,单独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指导。遇到患者少时可以讲解详细,分析患者存在的问题,针对患者的情况来指导,不要放过任何机会开展个体化教育。笔者发现许多糖尿病患者在医院治疗完后,来社区只是开药,患者很少监测血糖,很少与社区医生沟通糖尿病控制状况,针对这种情况,要求社区医生对开药的患者应主动了解患者的病情,嘱咐患者监测血糖的重要性,从交谈中不断拉进患者和社区的距离。这样患者的血糖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社区医生在慢病管理中的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具体情况的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个体化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健康教育,它是持续地进行的,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个体化教育方法,糖尿病患者不同的阶段存在不同的问题针对性地指导。如对新发病的患者,先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常识,如何监测血糖,饮食运动方面注意事项,糖尿病的危害性以及坚持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一部分患者,知道患糖尿病后特别紧张、担心、焦虑,多采取鼓励的方式,多举一些身边糖尿病控制良好的例子来教育患者,让其增强控制糖尿病的信心,消除焦虑、乐观对代疾病。在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时需注意,在教育的不同环节上以正面教育为主、表扬为主,讲究教育的艺术性,在生活方式改变中给以具体技术的指导。对一些不在乎的患者,要耐心用患者身边的反面例子来教育患者,也可以发动患者的周围的朋友及家人来说服患者重视,积极地

配合医生,控制血糖。调查显示,本文采取的个体化健康教育措施是可行的,此法可以在社区推广。

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措施,不良的饮食习惯还可增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4]。在个体化指导开始初略的让患者把每天主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告诉患者控制糖尿病不只是控制甜食,而是控制一天的总热量,尤其是油脂类,所有吃的东西都要算其热量。预约患者下次指导及监测血糖时间,再根据监测的结果,发现饮食运动等方面的误区,每次发现误区及时纠正,合理的有效运动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于控制血糖,预防各种并发症。因此个体化健康指导的过程中,合理膳食与坚持有氧运动是首要的教育内容。让患者在饮食控制的前提下进行运动,运动多采取有氧运动,尽量不要空腹运动,多在餐后30~60分开始运动,并且持续30~40分,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因人而异,多以快走为主,结合药物治疗。患者血糖控制越来越好。

在个体化健康教育过程中,社区医生本身也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技术水平与沟通技巧,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

参考文献

1 谭志学.聚焦2007~2008年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J].药品分析,2009,6(1):5.

2 黄萍.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个体化健康教育案例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0,8(8):549-550.

3 肖杰.文化程度对糖尿病控制状况的影响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0,2(2):220-221.

第4篇:糖尿病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Wang Juan; Liu Yu ; Li Lian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十堰 442000)

(Renmin Hospital,Hubei Medical University,Shiyan 442000,China)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代谢的干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12周的健康教育培训,检测并比较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等糖代谢指标。结果:实施系统健康教育的患者12周后各项糖代谢指标均有显著性改善。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健康教育干预,对于改善其糖代谢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iabetes education on glucose metabolism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thod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s of fasting blood glucose(FBG),two-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PBG)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lc)were measured. After diabetes education for 12 weeks, all the indices above were remeasured and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s for 12 months, the concentrations of FBG, 2hPBG and HbAlc improved more obviously than that before diabetes education. Conclusions: The treatment of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on th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had positive effects, which could improve the metabolic indices of the patients.

关键词:健康教育 2型糖尿病 糖代谢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type 2 diabetes;glucose metabolism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312-01

0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1]指出中国2025年前糖尿病增长幅度预计将达到68%,增长率居全球首位。现代生物医学模式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糖尿病的综合性治疗手段,贯穿于预防、治疗到康复的全过程。发达国家近年相关研究[2]显示使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开展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干预,可大幅减低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发病率和各类并发症,对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和减轻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健康教育对血糖代谢的干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我们对7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随机选取2010年3月~2010年6月本院就诊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3]的2型糖尿病患者74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4例;年龄43~68岁),随机化分为干预组(n=37)和对照组(n=37),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糖尿病类型、病程、胰岛功能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格列吡嗪和(或)二甲双胍)等常规治疗措施,并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药物用量。另对干预组患者单独进行为期12周的系统性健康教育,教育方式为:每周组织一次面授讲座,向干预组患者讲授糖尿病基本常识、糖代谢主要实验室诊断指标及临床意义、如何均衡搭配营养选择适宜的饮食结构、合理用药原则等内容,同时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点对点的指导,纠正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药物用量,每2周进行总结和强化,监测体质变化。注意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科学性,运用模具、实物、幻灯片及大量简洁明快的图片作示范,设立糖尿病咨询热线,成立患者互助小组,评选健康教育实践优秀患者,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强化效果。12周后,对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各指标进行测定比较。

1.3 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患者经12周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

3讨论

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患者器官功能缺陷甚至衰竭死亡,其中2型糖尿病占90%左右。但有超过40%的新确诊患者因从未接受过糖尿病教育延误治疗导致严重并发症后果,对高危人群进行系统性健康教育是现代糖尿病医学推荐的重要预防措施[1,4]。既往研究[5]多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作为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的主要指标。而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可以更加客观的反映患者近期2~3月的血糖整体控制水平,不受血糖临时变动和急性改变的影响,可以有效弥补血糖检测的不足。

本组研究资料显示: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结合医院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辅导,其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均有明显改善,糖化血红蛋白显著减低(P

综上所述,以医院为中心的临床健康教育模式可以弥补基层预防工作人员紧缺所导致的健康教育缺位,并且可以及时通过随访和沟通对患者的生活方式及用药治疗进行个体化调整。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从而达到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减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瑾,韩秋菊.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4(2):220-221.

[2]Delamater AM.Psychological car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diabetes[J].Pediatric Diabetes,2009,10(12):175-184.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EB/OL].[2007-12-303].http///UploadFiles/Artic1e/2007-2/200702081701306857

6.doc.

[4]洪天配,杨金奎.2006年国际DM联盟第l9届世界DM大会专题报道[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15(1):62-64.

第5篇:糖尿病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糖尿病患者; 健康教育; 干预效果

国内的糖尿病人数量已超过4000 万,为全世界糖尿病病人的 1/5,患病率为世界之首,目前成为危害国内民众健康的主要疾病。因为此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且并发症较繁杂,而医疗费用也较高,要进行长期的药物维持,为病人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以及经济负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一项核心手段,对 DM 的控制以及管理有显著的影响。本人对我院收治的 65 例住院糖尿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并进行整理总结,相关内容如下所述。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字2011 年 7 月 - 2012 年 5 月老我院内分泌科进行治疗的 130 例Ⅱ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各 65例患者。实验组平均年龄为 52.8岁; 病程为 6 个月 ~15 年不等;对照组平均年龄为54.5 岁; 病程 为7 个月 ~ 14 年不等。两组患者的年龄以及病程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没有明显性差异,且 P >0. 05,有较强的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是以常用传统的健康教育为主,而实验组在对照组根本上再加以综合的健康教育,相关方法如下:

1.2.1.饮食教育:饮食治疗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里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糖尿病病人要控制每天的营养摄入量,才可以防止血糖病情的反复。所以,要让病人知道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根本。

1.2.2.心理干预:因为糖尿病治疗周期长,并发症繁杂,一般都会因反复而再度入院,患者若血糖没有得到较好的控制,易出现紧张、焦虑以及恐惧

1. 3注重人性化:入院当天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针对他个人情况合理安排糖尿病饮食,随时向医生汇报血糖监测结果,另外将糖尿病的知识做成册子,到床边进行讲解,并放在病室供病人进一步学习

1.4.观察指标:对比两组健康教育前、后干预病患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变状态。健康教育评分以及满意度评分,在病人出院前 1 天到出院后 30 天,由护士利用问卷以及电话回访方式去进行。

1.5 .统计方法:利用SPSS12. 0 实施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χ ± s) 表示,且,P

2.结果.

2.1.两组健康教育前、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情况 见表 1。

(P

3.讨论.

因为对糖尿病的了解与危害程度认识缺乏,病人患病后若不能很好的进行饮食控制,容易造成其血糖的不稳定,从而加重病情,为病人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伴随对糖尿病的研究,一些人对糖尿病治疗的了解也得到了深化。研究得出: 糖尿病教育以及生活方式干预等一些治疗能够有效的降低或延迟糖尿病与并发症的出现几率。

参考文献:

[1]杨铭;贾杰;吴毅;“2型糖尿病经穴电刺激下有氧运动技术”的社区应用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12(04):421-423.

[2]田宇红;;2型糖尿病伴颈动脉硬化患者动态血糖波动的护理对策[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第8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第8届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13(11):671-672.

第6篇:糖尿病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社区护理干预;糖尿病;遵医行为;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429-01

糖尿病是具有遗传倾向的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和患病率不断增长,而临床上有不少的确诊患者,不了解疾病的治疗措施及其预后,以至于导致患者的不遵医行为,从而致使患者患病后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受到影响[1]。为了解社区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现状,找到影响糖尿病患者院外遵医行为的因素,并对其进行社区强化式护理干预,最终可以使患者具有良好的遵医行为而达到科学治疗的目的。本研究旨在讨论通过良好的社区护理干预对患者的遵医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提高其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嘉祥萌山社区抽取2个居委,再以随机化的原则在居委内抽取有首诊血糖记录的糖尿病患者共80例,临床诊断及各项生化指标检查均符合《内科学》(第五版)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36例,女44例,年龄36~67岁,平均49.2岁;病程2~6年,平均2.9年。病情平稳,血糖控制在良好范围,均无糖尿病并发症。全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一般健康状况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P>0.05)。

1.2健康教育方法:对干预组与对照组进行观察前的基本情况问卷调查,内容由一般情况、糖尿病基本知识、糖尿病相关危险因素、目前采取的行为及目前测得的血糖值等项目组成。对干预组以居委会为单位实施一年的健康教育干预;一年后,对干预组与对照组进行第2次调查。

干预措施:试验组40例患者采用强化式健康教育,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传统式健康教育。试验组对患者进行强化式健康教育,如门诊咨询,可对患者进行个别教育,随时回答患者提问。详细讲解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与疾病有关的诱因。介绍糖尿病治疗的必要性,让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鼓励患者及家属与护士沟通,诉说心理问题,提高战胜自我的能力。护士有计划地进行健康教育,定期进行宣教讲座。每月1次由专业护理人员及有一定资质的临床医师进行授课,授课内容[2]:包括普及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宣教,针对不同患者,如有神经、肾、眼底等病变患者,进行不同的健康教育。课后由授课老师进行针对性辅导与个别咨询。对照组采取传统式健康教育,即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的健康教育模式,包括随即口头宣教和分发糖尿病知识手册教育处方及糖尿病相关的内容发给患者自行翻阅。

1.3统计学分析:各指标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P

2结果

2.1两组血糖控制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6周后进行随访,结果显示,对照组血糖正常14例,血糖增高者26例,实验组血糖正常者23例,血糖增高者17例,两组血糖正常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2.2护理干预前后两组病人服药依从性比较:干预前两组病人服药依从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个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3讨论

糖尿病的社区护理干预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正目益受到重视,各地纷纷成立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中心,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本文采取新型的强化式健教方式,韩则政等[3]曾报道,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式教育较传统式教育更能增强其对糖尿病的认识,有效提高自控水平,改善血脂和血糖代谢水平。由于强化式教育更注重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让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加上每月1次的健康教育,不断进行强化,而且留有咨询电话,患者有问题及时解决及个别指导。而传统式健康教育只在患者住院时进行宣教,出院后未能强化,强化式教育注重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健康教育的实质就是一种干预,意在提供给人们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识、技术与服务等[4]。

在本研究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发现糖尿病患者大都很希望了解糖尿病方面的相关知识,对于开展的社区健康知识讲座、健康教育知识咨询等,他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经过一年健康教育干预的实施,在糖尿病基本知识的认识上,除对他们每年测量血糖值一项外,干预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且干预组自身在干预前、后也有明显差异。干预后,在糖尿病危险因素的认识上,干预组与对照组对高糖高盐饮食、肥胖、饮酒3项有显著性差异。这提示我们通过健康教育各项措施的实施来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认识是有明显效果的[5]。本研究中干预前两组病人服药依从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个月护理干预后两组服药依从性均有所提高,但观察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强化式健康教育是一种效果较好的健康教育形式,有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和尊医行为,促进健康教育的贯彻实施,值得推广与普及。

参考文献

[1]张静,张建华. 初诊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状况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6,21(8):553

[2]Ede|man SV,Morello CM.Strategies for insulin therapy in type 2 diabetes[J].South Med J,2005,98:363

第7篇:糖尿病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1 健康教育的目的

把科学的糖尿病知识和自身保健知识深入浅出地教给患者及其家属,使其充分认识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可防可治性及不防不治、治不达标的危害性及其严重后果。通过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有效控制血糖,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改善护患关系。

2 临床资料

52例糖尿病患者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30~68岁。均属2型糖尿病,平均住院天数为19 d。经正规治疗及系统学习糖尿病知识,有效控制了血糖,经随诊调查及复诊情况了解,无1例发生并发症。

3 健康教育的内容

3.1 心理教育 心理状态对糖尿病的控制非常重要。乐观稳定的情绪有利于维持患者内环境的稳定;而焦虑会引起一些应激素和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拮抗胰岛素引起的血糖升高,使病情加重。因此,患者入院时,护士应热情、亲切,使其尽快适应住院环境,消除焦虑情绪,使之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告诉患者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正规治疗、合理控制,就会得到良好的生活质量。有些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轻视、否定、怀疑,有些存在恐惧心理,有些则因为经济原因不遵守医嘱服药,可采用朋友谈心、改变环境,参加文体活动、患者现身说法等方法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坚定信心,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

3.2 基本知识教育 向患者介绍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包括何为糖尿病,为什么会得糖尿病、糖尿病的表现及预防、糖尿病的控制指标、相关检查的方法及判断以及低血糖的预防处理等。使患者对糖尿病有基本的认识,以利于治疗。

3.3 自我监测 包括尿糖和血糖的自测,尿糖检测简便易学,有正规的尿糖试纸即可进行自测;血糖检测能够正确地反映出患者的血糖水平,利用袖珍电脑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是近年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教会患者正确使用电脑血糖仪进行血糖自测,为调整用药、提高疗效提供参考数据,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3.4 治疗知识的教育 包括饮食原则,食谱的选择;运动疗法及注意事项;药物治疗如:口服降糖药的选择、服用方法及药物的副作用,胰岛素的作用原理、适应证、保存及注射操作技术,如何调整用量等,使患者充分了解治疗方法,积极配合治疗。

3.5 出院指导。

3.5.1 按时服药及注射胰岛素。

3.5.2 定期复查,遵医嘱调整药物用量。

3.5.3 不定期到医院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以综合判断2~3个月来的血糖控制情况。

3.5.4 外出随身携带糖尿病卡片,注明姓名、住址、病名、用药情况,以便发生低血糖或其他意外时能及时得到他人的救助。

3.5.5 合理饮食,正确运动。

4 健康教育的形式

4.1 文字教育和口头教育相结合 将住院须知、糖尿病知识及出院指导均打印在健康教育处方上发给患者及家属,使其阅读并加以讲解。

4.2 形象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 找一位病情得到控制的糖尿病患者现身说法,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示范教育主要是应用技巧和操作性项目的教育。如教患者自测血糖。自己注射胰岛素。

5 正确评价健康教育

评价是护理程序最后一个步骤。也是健康教育最后阶段,是教育者以预期学习目标为准对学习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变化做出评价,其目的是衡量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以便修订原计划,改进健康教育工作。

5.1 主管护士白查 主管护士隔天对所管患者进行评价,了解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知识性目标可让患者进行复述,如血糖的正常值和异常值;对技巧性目标可让患者演示,如自测血糖。

5.2 护士长不定期抽查 护士长通过询问、反馈,及时发现问题找出薄弱环节,并对主管护士进行督促和具体指导。

第8篇:糖尿病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 医院;社区;自我管理;糖尿病;健康教育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60-02

糖尿病是目前威胁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该病的发生率也逐步增加,导致国家、社会、家庭的医疗费用也增高许多。该病的病程较长,许多患者难以坚持,治疗效果多不理想。健康教育一直是糖尿病患者治疗和护理中的重点内容,现将我社区使用“医院社区联动自我管理”模式进行健康教育的有关情况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2年4月的140例糖尿病患者分成研究组80例和对照组60例。研究组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43-75岁,平均(60.68±4.85)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5.95±1.06)年;Ⅰ型10例,Ⅱ型70例;小学文化18例,初中文化35例,大专及以上27例。对照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43-75岁,平均(60.68±4.85)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6.03±1.12)年;Ⅰ型7例,Ⅱ型53例;小学文化15例,初中文化32例,大专及以上23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都根据糖尿病的治疗原则行个体化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及随访即为患者建立档案,讲解治疗相关的注意事项,定期监测血糖,每三个月行一次上门随访。研究组使用“医院社区联动自我管理”模式行健康教育:①患者先在综合医院参加“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学习,时间为5天;期间由糖尿病护士、内分泌科医师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的规范自我管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糖尿病的有关知识、饮食指导、运动疗法、药物的服用方法及目的、不遵医嘱服用药物可能出现的后果、心理压力的舒缓方法等;同时还教会患者自我管理技能,如血糖的检测、胰岛素的注射方式、饮食的搭配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反复的指导;除此之外,综合医院还应对社区医师进行培训。②社区。社区医师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对患者进行指导;同时每周进行一次电话随访,每月进行一次上门随访。③患者。嘱患者在家按照在综合医院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血糖的监测、饮食的搭配、药物的使用。两组的干预时间都为一年。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以及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情况、自我管理能力。

1.3 判定标准

1.3.1 知识的掌握[1] 采用改良密西根糖尿病知识问卷进行调查,满分23分。分值越高,掌握越好。

1.3.2 自我管理能力 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是否按时测血糖、是否按时进行有效运动、是否遵医嘱服用药物等。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里所有数据均由SPSS13.0数据分析软件处理而得,计量资料用χ±s表示,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

2 结 果

两组治疗前的空腹血糖差别不明显,治疗后以研究组较低,有关知识掌握得更好,自我管理能力较强,见表1。

3 讨 论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虽然临床近年加强了对该病的防治措施,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对有关情况不了解,认为治疗仅需药物就足够。2010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指出[2],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应立即接受与糖尿病有关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其的自我管理能力。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起源于心理行为治疗的领域[3],是该类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常规项目之一。

“医院社区联动自我管理”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用于糖尿病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患者通过在综合医院的学习,较好的掌握了有关知识及操作技能,为患者在脱离医护人员的监督后的自我管理打下基础;社区能对院外治疗的患者进行监督、指导;而患者又具备饮食、药物、血糖监测等自我管理的能力。故我们选择治疗前血糖差别不大的两组在都行相同原则的个体化治疗的情况下,一组使用“医院社区联动自我管理”模式行健康教育,一组行常规健康教育,经一年的干预后,使用“医院社区联动自我管理”模式的一组患者的血糖明显较低,对糖尿病有关知识的掌握明显较好,且自我管理能力也较强。因此,“医院社区联动自我管理”模式是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郭艳芳,刘晋洪,卢谭旺,等.深圳市宝安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模式效果评价[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6):68-70.

第9篇:糖尿病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 妊娠糖尿病;妊娠结局;健康教育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4.203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发生或首次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性疾病, 在我国GDM发病率约为1%~14%, 平均6.1%[1]。GDM发病机制较复杂, 不良情绪、营养结构不均衡等都是引发GDM或致GDM加重的重要因素, GDM是高危妊娠重要指征, 是流产、羊水过多、巨大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2]。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是目前治疗糖尿病主要方法, 但目前尚无充分的证据证实用药治疗GDM绝对安全、可靠, 且用药治疗产妇接受率较低。为此制定两套健康教育路径, 开展研究, 总结健康教育经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7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确诊的GDM产妇11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 在妇产科门诊筛查确诊为GDM;②在本院产科住院分娩;③认知、精神均正常, 未合并其他类型严重器质性、系统性疾病, 如冠心病;④产检中未发现其他类型先天性缺陷, 如胎儿发育不全;⑤知情同意。年龄25~37岁, 平均年龄(28.3±2.9)岁。确诊时体质量指数(BMI)(21.3±3.4)kg/m2。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1例, 高中及中专47例, 大专及以上54例。产妇均来自于社区, 距医院时间20 min~1 h, 平均时间(33.4±6.2)min。居住情况:与配偶14例, 与父母或公婆47例, 与父母或公婆、配偶51例。随机将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6例。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产妇给予常规管理, 在确诊的第一时间, 进行有关GDM的健康教育, 详细向产妇阐述GDM概念、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危险因素、预防策略、管理方法, 并按照常规GDM管理路径, 医嘱按时复查, 在历次产检中增加血糖检测内容。复查期间, 据自身工作经验进行简单的健康教育, 无阶段性健康教育路径。

1. 2. 2 观察组 产妇给予阶段性健康教育, 对于孕周

1. 3 观察指标 在产妇确诊时及产前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 记录确诊后复查血糖达标例数。记录不良妊娠结局例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羊水过多或过少、胎膜早破等)以及围生儿不良结局(胎儿窘迫、胎儿窒息、胎儿生长受限、巨大儿)。血糖控制标准:任意一次检查空腹血糖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血糖变化情况与达标情况 观察组产前空腹血糖(4.8±0.4)mmol/L、餐后2 h血糖(6.9±1.1)mmol/L, 分别低于对照组的(5.4±0.3)mmol/L、(7.5±1.7)mmol/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不良妊娠结局

2. 2. 1 产妇不良妊娠结局 对照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 其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5例、羊水过少2例、羊水过多2例、胎膜早破11例、早产5例、剖宫产35例、产后出血3例、产褥期感染7例、产后糖尿病2例, 合计72例, 涉及产妇42例。观察组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例、羊水过少1例、羊水过多2例、胎膜早破7例、早产2例、剖宫产31例、产后出血3例、产褥期感染5例、产后糖尿病1例, 合计54例, 涉及产妇37例。对照组不良妊娠结局事件例数高于观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2 围生儿不良妊娠结局 对照组围生儿不良妊娠结局, 其中胎儿窘迫4例、巨大儿8例、新生儿窒息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例、新生儿肺炎9例、低体重2例、死胎1例, 合计32例, 涉及围生儿18例。观察组围生儿不良妊娠结局, 其中胎儿窘迫3例、巨大儿4例、新生儿窒息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例、新生儿肺炎6例, 合计19例, 涉及围生儿10例。对照组围生儿不良妊娠结局例数高于观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GMD危害巨大, 可影响母婴预后, 是不良妊娠结局高危风险, 同时还可能造成产后糖尿病、新生儿先天性糖代谢紊乱, 影响母婴长远预后。越来越多的医院妇产科开始注重GMD管理, 1日门诊制度备受推崇[3]。但实际情况是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①1日内门诊健康教育内容较多, 产妇及其家属难以适从, 无法掌握重点;②1日内门诊健康教育缺乏持续性, 因记忆曲线效应, 许多产妇、家属一段时间后遗忘大部分健康教育内容, GDM管理效用降低[3, 4]。阶段性健康教育干预弥补了1日门诊模式缺点, 有助于产妇把握不同阶段GDM管理要点, 适应妊娠生理与病理特点, 提高了GDM管理效用, 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显著下降[5]。

综上所述, 阶段性健康教育干预有助于提高GDM管理水平, 改善妊娠结局,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1.

[2] 杨慧霞.我国妊娠期糖尿病诊治现状和应对措施.中国实用妇科杂志, 2013, 29(4):241-243.

[3] 苏世萍, 张岱, 刘春红, 等.妊娠糖尿病一日门诊管理实践与效果. 中国护理管理, 2012, 12(7):66-69.

[4] 杨慧霞.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妊娠期糖尿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2, 4(4):193-195.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