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诗欣赏范文

古诗欣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诗欣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诗欣赏

第1篇:古诗欣赏范文

乙:同学们,

合:中午好!

甲:今天,我们的《古诗欣赏驿站》正式跟大家见面了!

乙: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为了让华人儿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教育部特意颁发了《语文新课标小学必读古诗160首》。

甲:意在让我们重拾古诗兴趣,在古诗抒情言志的韵文形式下,陶冶情操,将祖国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乙: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音乐的旋律,诵读古诗,歌唱古诗,将中华古典诗词唱响校园,唱响神州吧!

甲:下面请欣赏唐代著名苦吟诗人孟郊写的古诗《游子吟》

(播放《试听》两遍)

乙:老师们、同学们,你们听了这首古诗歌,是不是有一种想掉眼泪的感觉?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

甲:古诗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相连,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甲:这种骨肉之情通过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唯恐儿子“迟迟”难归的心情,

以及作者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讴歌: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从而寄托了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乙:是啊,“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我们把这首古诗朗诵一遍吧!

甲:领读:(主持人教一句,学生们跟着读一句!)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乙:同学们读得真动情呀!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首古诗歌吧,大家可以跟着学唱哟!相信在一遍遍的跟唱之中,你一定就会对这首《游子吟》心领神会的,也期待着你在校园的古诗歌唱比赛中,一展你的歌喉,欣赏你的风采!

(欣赏《试听》播多少遍,根据所剩时间而定)

甲:老师们,同学们,在一遍遍的古诗歌曲唱诵中,我们深深陶醉在这阳光般的母爱中了,让我们也放声跟着唱起来,在歌声中来结束我们的这次广播,《古诗欣赏驿站》下周一再跟大家见面了!

第2篇:古诗欣赏范文

一树离花一树泪,独自凋零独自悲;

心语心念万劫苦,千与千寻一叶舒。

隔尘回望三分愁,举步试痕一寸忧;

此生不待来世谁,惜君送我入茔归!

《陌上草》:

颜过眉梢,青涩落地遥!叶未枯,花先凋,陌上青青青未了!

春去无痕,秋雨三更倒!身不似,当年骄,自是一冢垄上草!

意欲谁并枝,千影相丛缭;晚来蝶,如飞鸟,言恨君生早!

堪怜它去谁弱小,不奈四季同生老,百年后,孤坟谁扫?

<<知秋>>:

“是谁相思枕间栖,一言痴情到轮回。秋雨秋叶难知秋,梦里梦外梦中人”:

听,雨在下,叹,是离愁,何处笙箫,悄悄入心头;唤起思绪,一缕缕,谁曾说:“今生你我,朝暮共相守!”

一叶落,人如秋,去意难留,而知情已休;看那秋叶几纷飞,了我心意几重忧,挥挥手,谁在说:“若是有缘,来世再相守!”

《思归》:

凄凄秋雨浓,积水一泓泓。

谁在云间画旧容,误把玉帘轻泻,乱我相思悬空。

隐隐约约,落英似丹红!

年年念君君无踪,夜夜情书书无从!

思未尽,泪重重,何时云归?只怕是:

人影各西东,心意两不同,此生从此难相逢!

《叶魂》:

一叶飘零一叶飞,几知秋雨几盈亏;

风水人间天上客,夜伴子泪化丝悲!

缘由根伸千梦回,毋忘荣生三丈垂;

影随她(他)影习为念,心入君心思不归!

<<葬娇容>>:

万绿丛中一点红,肥瘦不知几人懂,

自知自命心无恨,只待君心来世从!

青雨难掩稍头月,风劝三更枕丝浓,

茫茫世路风尘客,半冢泥帐舞朦胧!

<<画影补心>>:

来时花开去时雨,

君意蒙蒙相对语,

归去来兮红尘路,

不见他(她)影入画中!

春去楼阁一帐空,

彷影徨歌意重重,

几经羞问周公泪,

三界青丝一水终!

<<如若当初不识君>>:

春秋千载随夕至,

风雨双眸欲留人。

来也默默,去也轻轻,

容影花色两离分!

春不闻柳丝绿,秋无语文心兰。

风绪千万尺,雨惁络绎长 ,

相思茫茫。

如若当初不识君,

心上心意不似今,

尔知若唤三更念,

无风无雨无知音!

半生来情切切,一世里泪倾倾!

注释:文心兰花语:默默的爱。惁:忧愁。

<<云水禅心>>:

月映寒潭水无声,竹影拂街鸟不惊,

素面千生真涩冷,凡尘百坷远静身!

一兮颜尽梦来客,禅坐浮图轻云升,

玲珑花台玲珑影,千江芙蕖万古心!

《赴雪》

夜半皎楼青纱异,

冰轮不语挂梢栖,

隔闻银凌碎玉地,

敲人凄,那思寒袍旧时披 。

一荭冷艳娇无力,

卧看今宵不同昔,

来世若遇残花泣,

莫拆弃,赴雪白头两相依!

《画柳》

侧案理书画柳条,不知心脉几纵撩,

丝丝意意连无处,几嘘轻叹移帘遥!

昨离君,春寒峭,未闻冷风争呼啸,

自是清明又过雨,素雪银絮拼窈窕。

心恻恻,影萧萧,点墨幻纱疑作娇;

提泪染,白地描,谁与披红袍!

一凌直滴梢,汝也咽咽,子亦憔憔!

《想你,无处不寂寞》

花事已了,怎赖叶枝俏!

拨清风,捻明月,

借我初魂赴阴槽;

此经一去,又何朝朝,

暗凝轮回奈何桥!

眉间心事,无人近瞧,

几度猜,意重寥,

恋恋浮根倚梦老。

心似水,已成沧,

断尘谁晓,彼岸花零叶渺!

如君意,情未绝,来世花烁,知相托,

待那细雨摧花落-----想你,无处不寂寞!

《与君语》

南国相思,谁为红豆?北雪孤寒,君在何方?----《与君语》----:

“兹人一别去,书易不可与,恨无双飞翼,绕君几千许!

天寒风似疾,冷暖何所依,入夜早归宿,恐染无人嘘,

自踌人若悸,莫把泪自怵,心寂望乡月,一轮伴君语!”

天,很冷很冷;你,很远很远;情,很深很深;念,很苦很苦!望君自珍重!

《浣花泪》

廿年浣花花离枝,

一朝拂影影落泪;

举步碎心三千尺,

低首,拾殇几人见?

尘外若有相思蔓,

素手并之葬夕颜,

愁风苦雨遥迢路,

盼罢,孤寂飘零去!

《蝴蝶泪》:

一梦化蝶两离分,

千丝缚躯只为君,

待把枯意挂重楼,

望断枝痕泪漫心!

三千回眸,只为今生;

一心一叶,只为你寻;

残山剩水葬凄魂,

何处回问,听我诉黄昏!

《剖丝竹》:

竹寒溪沉,弯月断丛隐。

箫笙匿,青未醒。

苍岑寮烟处, 侧目涕云剪,

粉泪泻,连理根生难同寝 !

吐柯丘泠间 ,剖丝珠帘卷。

钗头漫,绮疏远。

不是相思客,不与一寸心,

风来窃, 谁替新绿动君影?

《记梦》

二十年后与君见,无悲喜,自欢颜。

眉间心事,只看相无言。

我倚桑与斯,君抚绿蔓弦,

一斛吟醉着素手,情复开,意重绵!

几度梦萦飞花溅,欲白头,青丝艳。

问无人语,惟把兹人念。

第3篇:古诗欣赏范文

南 轩 松

〔唐〕李 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①。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注释:

①绵幂:即绵密,枝叶稠密而又交相覆盖。

赏析:这首诗作者塑造了松树郁郁苍苍、古朴高洁的形象,借物抒怀,表现自己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全诗先从正面歌咏松树孤高、茂盛、临风而立的高大形象,这些描写暗自透露出以孤松比喻人格美:高洁、耿介、潇洒。接着诗人从侧面烘托松树的高大苍翠,最后将树的“理想”――凌云霄,与人的理想合而为一,表现出勇往直前、自我超越的精神气概。诗歌用比兴抒情,显得浑然天成,又不失壮逸之气。

赠 从 弟①

〔汉〕刘 桢

亭亭山上松②,瑟瑟谷中风③。

风声一何盛④,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⑤,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⑥,松柏有本性。

注释:

①从弟:堂弟。这首诗是作者写给堂弟的。

②亭亭:高大耸立的样子。

③瑟瑟:形容风声。

④一何:多么。

⑤惨凄:即凄惨,严酷凛冽的意思。

⑥罹:遭受。

赏析:作者以松为喻,有赞美和勉励的双重意思。经受严寒的松树依然挺立端正,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思想,勉励堂弟要学习松柏,坚守情操,在劲风中傲立不倒,其实这也是作者的自比,表示他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不对险恶环境屈服。

小 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①,而今渐觉出蓬蒿②。

时人不识凌云木③,直待凌云始道高④。

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苗。

②蓬蒿:蓬草,蒿草。泛指杂草。

③凌云木:指长高长大了的松树。

④待:等到。

赏析: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它借小松树成长过程中的境遇,讽喻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对于小松的未能为时人所识,表示了深深的惋惜。杜荀鹤出身寒微,科考不顺,怀才不遇。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吗?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诗句通俗平易,却很耐人寻味,从平常事物中道出了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迪。

竹――

于潜僧绿筠轩①

〔宋〕苏 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②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③!

注释:

①于潜:旧县名,在今浙江省,县南有寂照寺,寺中有绿筠轩。 筠(yún):竹子。

②此君:指竹子。相传晋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③扬州鹤:出自《殷芸小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意思是兼得升官、发财、成仙的一种奢望。“扬州鹤”由此代指人的奢望。本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苏轼认为这是一种奢望,不可能实现,因而拿来解嘲,意思是说又赏竹子又想吃肉,哪有这种美事?

赏析:这首诗以五言为主,但适当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抒写自如,形象生动,情趣横生。全诗议论精辟,发人深省,将“无肉”与“无竹”作比较,认为“无竹令人俗”“俗士不可医”。作者借竹颂扬于潜僧的高雅风节,批判物欲俗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高洁情操。

严郑公宅同咏竹①

〔唐〕杜 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③,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释:

①严郑公:即严武,曾受封郑国公,是杜甫的好友。

②箨(tuò):笋衣,竹笋的外衣。

③书帙:书册外包布套,泛指书籍。

赏析:这是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的同题之作,写出了新竹的娟秀可爱之态:竹的绿色浓郁,映照到书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来;晃动的竹影带来的阴凉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娟娟净”“细细香”,最见新竹的清新风致。全诗清新雅致,观察细腻,值得品味。

〔唐〕郑 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

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①,

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

绕径莎微夏荫浓②。

无赖杏花多意绪③,

数枝穿翠好相容。

注释:

①萧骚:竹子被风吹拂所发出的声音。

②莎(suō):草名。

③无赖:无奈。

赏析:这首咏竹诗,作者不去着意刻画竹子本身的形象,而是别具匠心地将其置于清新秀丽的自然环境之中,以青山、绿水、苍松、杏花等色彩鲜明的形象来衬托竹的青翠挺拔,通过声音、环境与色彩对比的描绘,更加突出竹子的清新可爱。全诗文笔清新,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

梅――

赠岭上梅

〔宋〕苏 轼

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赏析:诗人以品格高洁的梅花自喻,既不和“百花”一起开,也不和“行人”一起来,冷静沉着,孤高雅洁。不在梅子未成熟时就匆忙去尝青梅煮酒,而是等黄梅熟透。全诗比喻贴切,表现出作者孤高而又沉着从容的超脱胸襟。

梅花绝句

〔宋〕陆 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①,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注释:

①坼(chè):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

赏析:赏梅是诗人陆游的酷爱,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咏梅诗词,往往借梅花的高风亮节写出诗人自己的真性情。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笑傲寒风的梅花的爱慕之情。前两句写梅花不畏严寒,纷繁似雪,遍开山中。后两句写梅花盛开,欣赏不尽。诗人设想希望自己化作千万个陆放翁,好尽情欣赏每一株梅花的美。从诗人别具一格的想象力可见作者的爱梅、惜梅之情,感情真切,自然动人。

梅 花

〔宋〕陈 亮

疏枝横玉瘦①,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②,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③,东君正主张④。

注释:

①疏枝:指梅花的枝条。

②变:指梅花由含苞到绽放。

③三弄:指乐曲名《梅花三弄》,其内容是歌咏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品格,因主调反复三次,故称“三弄”。

第4篇:古诗欣赏范文

【关键词】语言美;音乐美;情境美;自然美;意象美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大,但它是小学生学习语言必不可少的学习材料。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出现了比较简单的古诗,如《锄禾》、《春晓》、《咏鹅》等,选人教材的古诗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作为老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去欣赏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大有好处,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美,音乐美和意境美呢?在此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1.情境教学,帮助学生感悟古诗的语言美。

诗歌语言是诗人独创的高度凝练的个性语言,是最富有文学性,它几乎都是作者思想感情,内心世界的表白,作者的喜怒哀乐无不倾泻在诗行中。鉴赏诗歌要从品味语言入手,在此基础才能有所感,有所悟。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诗的语言精练传神。“看”字化静为动,形象的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疑”字写出了作者神奇的想象,这想象新奇、夸张,但由于学生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对庐山瀑布的印象却是模糊的,没有领悟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所以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可以通过观看庐山瀑布的挂图,幻灯片或录像,使学生身临其境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时,一种联想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绝句。此时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想象,展开思维,领略诗人的豪迈气概,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学生也就可以直观地认识古诗中的自然美了。

2.培养兴趣,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自然美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长身体、学知识的时候,学生从家庭进入学校,与其他外界接触较少,局限于他们的知识水平与阅历,对诗词所描写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主要靠背诵记忆帮助理解,但教学效果不佳。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诗词中有关描写大自然景物的地方入手,利用文中的插图,通过多媒体和教师的悉心讲解等手段,培养学生多了解祖国山川气象万千的兴趣,使学生由衷地热爱大自然,感受自然美。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风吹草低见牛羊”。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配以优美悦耳的乐曲,通过多媒体帮助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洗练简洁的诗句,领略北国草原的苍茫景象,意境的雄浑开阔,我们江南的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美妙,学起来也轻松。

3.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音乐美

好诗不厌百回读,教学古诗,贵在多读,要反复诵读,诵读即美读,就是有感情的读,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古诗讲究押韵与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对仗工整,富有音乐美,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音乐美,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学生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我首先指导学生确定诗的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音重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读起来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朗读,录音朗读,也可以借助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细细品味诗的音乐美,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4.启发想象,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中国美学界一向推崇意境美。所谓意境就是故事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拓展想象,感悟诗的意境,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唐王维的诗在这方面算是比较典型的,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由声音而景色,由听觉而视觉,意境空灵,“但闻人语响”更是静中有动,似随手拈来,不着痕迹,敏锐的感觉独具匠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拓展想象思维,让学生感悟“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的美在想象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又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

5.品味体验,欣赏古诗的意象美

诗歌中有不少句子是描写景物的,这些景物常常作为写实的景象以不经意的客观状态出现于诗歌中,但它们暗中却有着浓郁的情味。诗歌中的意象成为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意象也就不可避免地浸染着诗人浓烈的主观感彩,寄寓着诗人曲折深幽的情趣和意志。因此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从具体意象中寻出其中的隐性意义。如屈原诗中的芳草美人,象征诗人光辉峻洁的高尚品格;李白诗中的大鹏、明月、黄河、长江、瀑布、险峰,是诗人雄放不羁、追求自由光明的象征;陶渊明诗中的青松、白云、飞鸟、,寄寓着诗人热爱自然的高风逸趣。

通过以上的方法进行古诗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自然美、音乐美和意境美,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高尚情操,更能使我们教育者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古诗欣赏范文

守岁的古诗

《守岁》 南朝梁·徐君倩

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勾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守岁》 唐·杜甫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烈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客中守岁诗》 唐·白居易

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志偏警节,防愁预恶春。

故因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守岁》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馨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除夜》 唐·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

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守岁》 唐·李治

今宵冬律尽,来朝丽景新。

花馀凝地雪,条含暖吹分。

绶吐芽犹嫩,冰台已镂津。

薄红梅色冷,浅绿柳轻春。

送迎交两节,暄寒变一辰。

守岁的意思-守岁要守到几点?

传统的守岁是通宵不睡,直至第二日天亮。现在一般来说,守岁时间过了12点就可以睡了。

守岁的意思

第6篇:古诗欣赏范文

一、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

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僵化的教学方法

当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有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在讲解时仅仅停留在对诗词大概意思的讲解,直接向学生点明诗词的情感,并要求学生背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诗词,没有体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缺乏想象力和个性化的解读

古诗词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离不开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往往需要读者发挥想象,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对古诗词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然而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在这方面非常欠缺。

(三)难以把握教学的要点

造成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难以把握教学要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自身因素。外部原因主要是古诗词对现代高中学生的吸引力正在不断下降,加之教师的教学方法僵化,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离骚》等篇幅较长的作品,学生理解起来往往较为吃力,在《离骚》的教学中笔者就发现尽管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离骚》的字面意思,却仍然难以理解《离骚》的思想内涵。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重视古诗词朗读

朗读是一种重要的古诗词教学手段,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古诗词的内涵和诗人蕴含的感情。朗读能够使学生获得独特的个性体验,是一种不可代替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篇幅较长,不仅用语奇绝,而且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仅凭教师的讲解很难使学生感受到诗歌中的语言之美和情感的起伏。笔者要求学生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采取齐读、分组读、个人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朗读,使学生体会这首诗优美的语言、奇绝的意境和复杂的情感,对李白的诗歌风格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感受意境之美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让学生能够对诗词中优美的意境进行感悟,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意境之美。教师要运用优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优美的意境,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几句的讲解中,就要让学生通过诗歌的语言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真正进入到诗句的意境中去,仿佛置身于古蜀道之上,感受悲鸟、古木、树林、子规、夜月、空山等带来的悚然而悲的意境。

(三)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绝不能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限制,而是要鼓励学生在古诗词的文本上展开想象,对古诗词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笔者讲解李商隐的朦胧诗《锦瑟》时,考虑到该诗的朦胧性,在教学时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锦瑟》的朦胧之美,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笔者让学生结合注释展开想象,将《锦瑟》这首诗改编成散文或故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自觉地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对诗歌的意思进行理解,并认真学习了诗歌中的典故,甚至有学生还自觉地对李商隐的生平事迹和其它作品进行了学习,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对《锦瑟》这首诗进行了改编。

(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不高,加之古诗词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适当地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课堂中表现自我,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例如:教师可以举行古诗词朗诵会,对于一些比较简短的古诗词,还可以让学生客串教师,轮流进行讲解,甚至可以让学生尝试创作诗词,将古诗词与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文化结合起来。总之要想办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7篇:古诗欣赏范文

这是4年前春天的事了,今年春天,偶尔又碰到她,我还是照着老规矩,没头没脑地称赞她女儿,最初她支支吾吾,后来因我跟在她屁股后面赞个没完,她没好气曰:“老头,你歇歇舌头好不好?”这一次连洋烟也没掏,就扬长而去。

事后才知道,老太婆发那么大的威,不是宝贝女儿死啦,也不是宝贝女儿忘了娘,而是宝贝女儿得了博士学位不久,就结了婚。老太婆当然不反对女儿结婚,可是结了婚之后,跟着就是生子,而且生起来像北平卖的冰糖葫芦一样,“大珠小珠落玉盘”,三年就生了三个。如果她身在中国,问题还小,盖中国人工不值钱,请个帮工小姐,就可以分忧。无奈身在美利坚,人工贵得可怖,买菜、煮饭、抱娃、喂奶、铺床、叠被、洗衣服、熨衣服、洗盘子、换尿布,大自“电线走火”,小至买根针,都事必躬亲。亘古奇观的女博士,遂成了一个管家黄脸婆。

我们介绍这个故事,并不是触谁的霉头兼碰谁的疮疤,尤其是毫无轻视家庭主妇之意,盖世界上可以没有女博士,却不能没有家庭主妇也。在对人类做的贡献的价值上,家庭主妇要超过女博士千百万倍。这可不是拍家庭主妇的马屁,以便将来挨门讨饭;而是没有女博士,世界仍是世界,没有家庭主妇的世界,则简直不能想象。不过,问题在于,一个家庭主妇,只要受国民小学堂教育,就可愉快胜任;而一个女博士,恐怕至少也要投下去20个年华。7岁上小学堂的话,最快毕业的博士也27岁矣(有的年已半百,头发都白啦,还在往里钻,那就更是紧张)。国家花了这么多的钱,自己也费了那么大劲,不过造就一个管家婆,成本未免太高。这种浪费,恐怕连太行山都得赔进去。如果将来大学堂全体成了女学生,而女学生又全体冲进厨房煮饭抱娃,中国的高级知识界,势将成为真空。夫国家培养一个科学家,就有理由、也有权利,要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如果所有的科学家一齐坚决地蹲到河边捞鱼,那又何必培养这么多科学家,直截了当培养捉鱼的好啦。

女博士嫁人当然是应该的,但如果她阁下折腾了半辈子不过只是煮饭抱娃,我们就忍不住要疑心,当初何必那么穷凶极恶,把臭男人从榜上挤到枯井里乎?当她阁下午夜人静,半闭着瞌睡得要命的秋波,从床上爬起来喂孩子奶时,隐隐约约,不知道听没听到枯井里的哭声也。吾友盛紫娟女士,她在香港读大学时,兼编了好几个刊物,日正当中,前途无量,却忽然结了婚。结婚之日,来信描写远景说,她丈夫是个大律师(也可能是个工程师,日子一久,记不清矣),生活不成问题,所以一定要好好写几本小说。我老人家就一百个不信,盖小姐一旦变成太太,她的朋友圈就会来一个180度的转弯,生活方式也会跟着别有天地,而且一有了孩子,更是全盘皆垮。不要说写小说,能有心情看小说,已很可贵矣。她对我的看法颇不服气,在信上致训词曰:“你这个老顽固,总自以为是,总用你过去的陈腐经验去判断新的事物,务请拭目以待。”好吧,我就拭目以待,拭到了今天,已整整5年,她不但没有一本小说问世,而且音讯杳然,像是从地球上失了踪。呜呼,非她不上进也,而是形势比人强也。不过女作家和女博士之间又有不同,女作家20年之后,儿女渐渐长成,她仍可继续爬她的稿纸,起初可能有点生疏,久了也就可以应付,而且随着年龄见识的增长,作品或许可能更成熟。可是女博士学的是航空工程,20年之后——不要说20年之后,纵使3年之后,她学的那一套已落伍了十万八千里,她就不得不成为废料。

第8篇:古诗欣赏范文

[分岐] 对张某等人行为定性存在二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张某等人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应以故意伤害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张某等人的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即张某等人的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原因分析如下:故意伤害罪与随意殴打他人构成寻衅滋事罪在犯罪构成上的区别。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寻衅滋事罪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行为。对殴打他人并造成他人身体损害结果的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还事寻衅滋事罪,可通过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客观行为、所侵害的客体进行区别,具体如下:

1、在主观故意方面。故意伤害罪主要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伤害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而寻衅滋事罪中的殴打是一种随意性的行为,其在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破坏社会秩序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其动机就是为了逞强、耍威风、寻求刺激,开心去取乐等不正常的精神刺激或其他不健康的心理需要。即在主观方面,寻衅滋事罪的行为人具有流氓的动机,并在此动机的支配下实施了寻衅滋事的行为,以达到满足精神空虚的犯罪目的,故意伤害罪、则无此动机和目的。寻衅滋事罪的动机和目的以及侵害的客体是本罪与故意伤害罪区分的关键。

2、在客观行为方面。故意伤害所侵害的对象往往比较特定,一般是认识的或有过节的人,且在伤害行为实施之前往往有一个准备过程;而寻衅滋事往往侵害的对象比较随意,只为了追求精神刺激而不计后果,在行为发生时大多是临时起意的,对认识或素不相识的人无理无故进行殴打,是一种想打就打的流氓作风。即在客观方面,寻衅滋事罪的行为人随意殴打他人的起因往往是因为小事或者根本没有任何原因,行为人是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而无事生非, 即使行为人是在“寻衅”——以某种不成立的理由为借口殴打他人,在殴打他人的过程中,从行为人所采用的手段、器物、击打的部位来看,无明显的伤害他人健康,造成他人伤害或者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迹象;而故意伤害罪则从行为人的手段上较为明显的反映出其具有故意伤害的故意。也就是说,寻衅滋事罪的“随意殴打他人”在起因上、对象上、殴打的手段上都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而故意伤害罪则无此随意性。

3、在客体方面。故意伤害罪所侵害的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利,是单一客体。而随意殴打构成 寻衅滋事罪所侵害的不仅他人的身体健康权还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且扰乱社会公共秩序是该罪的主要特征。

就本案而言, 案发的起因是李某提醒张某等人在公共场所不准抽烟,引起张某等人的不满,对李某实施殴并引起群众围观。也就是说,本案中张某等人与李某素不相识,没有任何过节,对李某的伤害既没有进行行动准备也没有事先预谋,只是临时起意。就行为人的主观目的而言,并没有明确伤害他人的故意,而仅仅因为一件小事产生不满情绪,以一种不成立的理由为借口殴打他人,就侵害的客体而言,侵害的是双重客体,既侵害了他人的身体健康权还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由此可见,本案中行为人主观目的就是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而无事生,而非故意伤害。

第9篇:古诗欣赏范文

关键词:整体;字词句;意境;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一、古典诗歌整体欣赏

整首诗的欣赏这要求我们具有全局观念。既要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全诗的内涵,解析诗中的趣味。又要体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诗歌的人生哲理,品味诗歌带来的美学价值。

《踏莎行》是贺梅子的著名的作品。“杨柳回塘,鸳鸯别浦。”开头两句便勾勒出一个绿树环绕,鸳鸯戏水的池塘。荷花在绿叶的托浮下更显优美,作为男女爱情象征的鸳鸯双宿双飞,与水中独自摇曳的荷花形成对照。后一句中“池塘涨断莲舟路”,不甚宽广的水面上,绿色的浮萍遮断了小舟采莲来往的路,我们不禁感叹道,菜莲,谁又能够去欣赏那荷花呢,最后只不过是孤零零的而已。后一句“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无蜂蝶”却仍旧向往着“幽香”,这是作者对高洁品质的向往与追求。“芳心苦”着眼于一个苦字,这个苦,更是作者处境的悲哀寂寥之苦。这里作者用荷花自喻,实际上则隐含了自己的命运多舛。最后的结尾两句巧妙的将荷花的品质与自己的人生遭遇结合在一起,突出了自己不作为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荷式人物”的高洁志趣,不与统治阶级同流河污。但是,诗中隐隐约约可以看出作者怀才不遇的迁世之悲。同时这首诗塑造了完美的意境。荷花、绿萍、云、雨交互组合,情景交融,将荷花喻自己,抒发内心怀才不遇的愁苦寂寥,托物喻志的手法浑然天成,实乃词中之龙凤耶!

笔者认为,对诗歌的整体欣赏难度较大大,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要求较高。它要求我们在欣赏过程中综合把握字、词、句的特色,把握每一句话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品味诗歌的意境。整体欣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需要我们仔细体味并总结。

二、诗歌的意境欣赏

意境是我国独创的一种艺术审美范畴,诗歌中“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其中称:“诗有三境”。提出了意境、物境、情境三境说,后又有人说,意境是抒情性作品中所展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南宋人黄N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迷其中竟不知已到黄昏。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香飘四溢,色彩缤纷的,幽杳中又有神秘的世界。这样的景色让词人又惊又喜,迷醉其中。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穿梭的情景,可谓词中有话,话中有词,寓情于景让人切身体会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意境是虚幻的主观感受,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思想感情不同,大多数时候对意境的欣赏常常带有个性色彩。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幽静空灵,不为世俗的忙碌所侵扰,对于一个追求高雅生活的人来说他一定能将自己融入此情此景中并且产生优思禅思。但是对于一个追求功名利禄,忙于世事的人来说或许又是平淡无奇。

寓情于景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对意境的欣赏需要我们与作者有情感上的共鸣。意境与情感本应当分别说明的。但是笔者认为,对意境的欣赏需要我们将感情彻底融入其中。诗中必言情,诗中必有情,诗人将创作时内心的情感通过景物、意境等来传达。而读者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因为某一时刻的内心情感从而出发产生共鸣。马致远的《天净沙》,通过各种景物的描写所营造的意境让漂泊在外的游子产生对故土的无限思念之情。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只是可以理解,而这份情究竟有多重有多深,我们又怎能感受得到,更不能体味“断肠”所包含的辛酸痛楚。或许,对于一个在外打拼的游子来说,又别有一番滋味吧!

三、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上对诗歌欣赏

1.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比较容易理解,八种修辞手法中诗歌通常有比喻、夸张、拟人、对杖、典故。相对于对杖,用典来说,比喻、夸张、拟人在古典诗歌欣赏中难度不大,且非常常见。笔者在这里不做过多的阐释。只针对对杖和典故展开说来。(1)对仗,是诗词中对格律的严格要求。对杖的巧妙体现出作者对诗词格律的深刻理解和诗歌创作中的匠心独运。诗词本就是具有音乐美的艺术,而对杖使诗词的这一特点得到充分展现。(2)典故,又称为用典。“所谓典故,修订本《辞海》、《辞源》都解释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盖文章之外”的“事类”,这是其一;其二,更重要的是,典故言简意赅,言有所指,或言约意丰,意在言外,起到“明理征义”、借古喻今之作用。”,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咏怀。

2.另一个是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这里只谈比兴、渲染、托物言志等几种。比兴手法是用比喻或者借物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见于先秦两汉,犹以《诗经》为典型,而在之后的诗歌中并不常见。如《诗经》中的《关雎》,用关雎鸟求偶比而起兴引出男子对窈窕淑女的追求;白描手法在景物描绘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法,用粗勒的线条勾画美景而不做细致的描绘。最典型的便是《天净沙.秋思》短短几十个字便描绘了一幅落日秋景图,而诗人的思乡之情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清新,淡雅,高洁,灵秀;渲染也是描写景物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渲染主要用于营造诗歌的气氛,或悲凉、或孤寂、或欢快,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情绪。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驿外”“断桥”营造出了梅花的孤单寂寞之情,为下文写梅花渲染了气氛,从而更好的突出了梅花高洁的品质。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便是托物言志,即通过外在的事物来写自己,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将自己的人生理想理想和高洁品质融入诗歌中表答出来让读者自己体会。南宋故臣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高傲孤寂,不屑与“百花”为伍。它坚持自己的品格,不与世俗争艳。同时决不向北风低头的顽强精神,体现出不畏强权,坚持自我的精神。这里的“北风”实际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他们灭亡了国家,却无法征服像作者一样的铮铮铁骨。诗人通过写而表达自己的心境。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如于谦《石灰吟》,郑板桥的《咏竹》等等。

诗歌的欣赏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或者由整体到局部的过程。我们必须在整体中有局部观念,局部中有整体观念。同是要在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方面对诗歌有双重把握,不失其表不失其里。从表面来看,字、词、句、联,表现手法及诗歌整体。从内部来看,诗歌的感情,意境,象征性的表现以及话外之意。要善于从整体把握,而非一个方面的单独欣赏。尤其注重表现手法和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表现手法是诗歌在外美,意境则是诗歌的内在美,在诗歌欣赏中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参考文献:

[1]《杜甫》.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53页―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