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

第1篇: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的实现更加依赖市场。文化市场的繁荣和规范则更多依靠经营管理人才的努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为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黄河三角洲区域文化资源尽管非常丰富,要想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仍然离不开高端人才的引领支撑作用,尤其是组建起一支有战斗力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势在必行。

一、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新时期,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日趋科技化和现代化,文化产业成为需要高素质人才进行管理和经营的领域。调查发现,黄三角地区这类人才仅占该领域工作人员的6%,数量相对偏少。区域文化产业的经营与管理人才在数量、质量以及结构上匮乏,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第一,数量少,且人才外流严重。滨州市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其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7年的24.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89.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1%。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文化企业不断拓宽经营范围。势头猛进的文化产业要求更多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参与进来,然而当地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管理、经营,或是擅长文化经营和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却很少,约为此领域人才的8%,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不足2%。放眼域外,黄三角地区周围的京津地区、济南和青岛等文化消费市场规范,文化产业人才选择机会较多,吸引了大量高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欣然前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文化产业领域虽具规模但不规范,必然导致有限的高端文化人才严重外流。第二,专业化程度偏低。在传统文化体制下,长期从事文化事业的工作人员市场意识不强,营销能力较弱。调查发现,黄三角地区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工作人员主要靠经验管理,部分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对文化产业发展紧迫性认识不足,或不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动态,不擅长做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将经营性文化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尤其是民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单一的现象比较突出,相对民俗知识和技能,他们的经营和管理常识、技能较为缺乏,严重阻挡了这类产业前进的步伐。第三,从业人员结构不合理。黄三角文化产业已经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黄河三角洲文化。如滨州剪纸、博兴吕剧、胡集书会、惠民泥塑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黄河口与湿地的自然生态文化,孙子军事文化、范仲淹优乐文化、董永孝文化等历史文化,还有老渤海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等。但调查发现,各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从业人员的行业、年龄、知识、学历及能力结构等都不能满足当地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需要。整体上看,民俗文化产业相对较好,其次是历史文化产业,而新兴文化产业最需要经营管理人才。第四,创新能力缺乏。基于文化产业的产业属性,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力。调查发现,区域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在资本运作能力、开拓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较为欠缺。尽管各类文化产业能够正常运作,但因为这类人才创新能力弱,不能很好地整合开发黄河三角洲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而无法形成独具个性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和品牌体系,很难在国内文化成果展上找到“存在的感觉”。

二、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策略

文化产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因此,文化人才配置和培养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反映市场变化的动态。

(一)科学制定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规划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比如,日本文化产业的成功得力于政府大力支持和发展文化产业。为促进本国文化产业发展,日本不仅在政策上提供保障,而且还出台了《著作权管理法》《知识产权基本法》《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黄河三角洲地区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依托教育机构加强经营管理者培训,健全经营管理者任期目标责任制,积极发展经营管理者评价体系,完善年度薪酬管理制度。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建立经营管理人才库,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与此同时,积极落实各项政策。例如,可以制定《关于鼓励和吸引优秀文化产业人才来黄三角创业的若干规定》,为吸引高层次的人才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体资源,以“文化产业人才素质提升计划”“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等人才开发计划为重点,积极宣传区域的政策和举措。

(二)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双管齐下

首先,加大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组织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认真学习相关的国家政策,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政府相关部门与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联合,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邀请专家前来授课、参与学习等形式,增加从业人员文化知识和培训专门的业务技术。个别文化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可以聘请国内文化产业专家前来授课,重点研习产业政策、经营管理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内容,逐步搭建一个示范引导、创新研究一体的人才培训平台。其次,高校要做好科学的专业建设规划。各高校管理部门要组织学者、专家对现在和未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科学的判断和预测,分析现有专业的办学状况以及学校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态势,确定专业发展的合理规模及速度。此外,各高校应明确自身的专业定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总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清晰明确,课程设置应合理实用,培养方式应多元化、专业化。

(三)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激励机制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提高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因素,还要进行精神激励。为此,应改革现有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收入。经营文化产业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经营管理者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这种能力的复合性需要回报与收入对等。尤其对高层次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企业应政策上明显侧重,可通过绩效制形式鼓励他们创作更新、更符合大众品味的精神产品。对艺术水平高、职业生涯短的特殊人才群体,加大扶持力度,实行灵活的收入分配制度,借助利润分享等方式保证其应有所得。此外,还要实行精神激励。对达到实现社会服务目标效果的文化工作者,根据其工作业绩的社会影响力,授予各项荣誉称号,如“文化创意风云人物”“文化创新标兵”等,推出一批创业典型并加大宣传力度,承认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劳动价值。对有重大成果的高层次文化人才,把其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并为他们创造职位提升的发展空间。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时,可不受学历、资历等限制,放宽条件。[1]

(四)拓展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空间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在旧文化观念的解构和新文化观念的不断重构中前行的,是一种利用文化资源和个人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2]经营管理人才应认识到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一方面,不断钻研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用独特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并生产出具有价值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瞄准国际文化交流市场,多体验、多实践,从文化产业实际出发,将文化创意转变成文化产品。同时,鼓励经营管理者参与社会调查研究,拓展创新空间。参加社会调查是经营管理者了解区情、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方式。为开展该活动,相关部门可以利用短期顶岗锻炼的形式组织经营管理者深入各类文化企业内部开展调查,进一步了解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的运作。一旦发现问题,用所学专业知识思考和分析,并提出改善或解决措施,这一活动既使经营管理者得到锻炼,又惠及区域文化产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程霞珍.安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瓶颈及培养路径[J].滁州学院学报,2014(6):20-23.

第2篇: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文化 产业 结构 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文化教育、科技体育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央提出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使整个社会重视教育、重视科技、重视文化,蔚然成风。如何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如何在满足文化需求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何改变旧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新的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本人认为湖北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进行全面的调整,本文提出一些建议。

一、将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在文化管理体制上,国务院可以将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旅游总局、广播电视局、工商总局的广告、展览、信息咨询服务业等归口一个管理部门――文化产业部领导,省市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也与中央一致,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行政管理支持。这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效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若中央暂时没有这种改革或者不能实行这种改革,湖北可以先试点,即成立一个领导小组或一个文化产业委员会来统揽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管理。

可打破旧的条块分割体制,按照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内部均衡发展的原则,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为富有民族特色或特点的旅游发展而将原来归属各个部门管理的人和事合并到一个新的部门,这一过程可结合某一个行业在不同部门的消长来进行结构的调整(如音像制品的制作、发行及管理);有些行业可限制其发展速度或发展规模(如豪华消费场所),有的行业则要加快发展速度和扩大规模(如基础性、效益间接性、高文化含量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有的行业分布在不同地区,应根据地域与实际情况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调控(如城市和农村)。据笔者观察,像新闻出版局所做的工作及对出版发行的领导,完全可以由文化局相应部门来完成,或者将新闻出版局并入文化局;而文化局要提高管理水平,充实技术力量。原出版局所领导的发行系统完全可以脱钩,市场化、企业化,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权力下放,管理部门专注于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其他局也是一样,让所属企业尽快实现市场化。

文化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对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会有巨大的推动。这一动力主要表现在促进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减员增效,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出作品、出人才。

二、将地方发展战略与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WTO,湖北省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经济贸易全球一体化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整合内部资源和制定发展规划上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这也是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在产业升级上,对本省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统一部署,这对于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随着湖北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社会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文化消费逐年上升,这为湖北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提供了可能。湖北的出版业、旅游业、影视业、报业、广告业、展览业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规划全面、组织得当,将有很好的发展。

随着“中部崛起”的推进,湖北的地理优势显得更为突出。加上悠久历史文化积存,深厚的思想文化传统,丰富的生活文化源泉和壮丽的江河平原,湖北省创建具有楚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完全可能。

三、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与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当政府将具体办文化之事让给社会,自己只负责总体上管理文化时,政府就可以专注于调查研究,制定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推动文化企业在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方面快速推进。即按现代产业的要求来调整产品和服务结构,以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经营创新来加快产业的增长,以尽快把湖北建设成为影响华中、幅射全国的文化产业中心。

现有的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文化娱乐等管理部门,既是政府的管理部门,又有产业经营的功能;其管理的企业既有接受国家行政拔款的事业性质,又有投资生产创收的企业功能。这种混淆不清的性质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则不符,不利于建立强大的文化产业。在条件成熟的文化行业如广播影视、报刊出版、文化娱乐业,要坚持“五个分离”,即:文化管理的政府职能和生产经营功能相分离;宣传和经营相分离;除了新闻和重大宣传性节目外,其他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和传播逐渐分离;非经营型国有资产和经营型国有资产相分离;各类文化基础设施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相分离。

在此过程中,文化生产和经营企业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改制,组建一业为主、多业为辅的文化经济实体;放开拓展,允许跨行业、跨地区经营,在国家法律的范围内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市场调节作用,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使文化产品的生产向市场化、社会化、经营化过渡;对非经营型的国有资产,要通过资产评估和监督,做到安全、保值、不流失,即使是非盈利性的文化事业资产,也要进行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并对文化事业的管理者提出具体要求,使之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效益,而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要通过上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采用与经营者签订合同、监督审计、风险承包等经营方式,使之不断增值。努力实现更全面的按生产要素组合,特别是以资本为纽带,以国有经济成份为主体,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参与的产业结构转化。

在组建支柱型的文化产业,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应以“做大做强”为目标,组建培育文化产业大集团,如有线电视网络集团、出版发行集团、有文化特色的旅游集团、影视歌三栖制作演出集团、有现代国际大都市特点的文化娱乐集团等。同时,以政策为导向,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资机制,允许其他企业集团,首先是国内一些业绩好、规模大、市场拓展良好的大集团,共同参与湖北文化产业的投资、经营、销售和管理。

深化广播影视、报刊出版、文化娱乐,以及广告展览产业合资合作经营的尝试。国外客商的优势是资金、技术、跨国经营的网络和市场。而湖北本土文化企业拥有的广播频率时段、电视播出频道、报刊发行渠道、各种信息发行网络,也是巨大的资源,要善于使用这些资源,使国有资产不断增值。如湖北经济电视台已经将一个特定时段作为投入,与外商台资组建经济联合体,专门开展电视导购业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应该由政府管理部门定期颁布投资指南,会同科研单位分析广播影视业中长期投资的效益,列出哪些是投资短缺项目,哪些是投资尚未满足项目,哪些是投资饱和项目,还有哪是国家禁止投资项目,定期向海内外。

四、将科技研究产业开发与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文化产业以科技投入、文化创新、商业运作为三大动力机制,尤其是广播影视、报刊出版、广告展览业是科技含量大、高投入、重装备、高消耗的产业,科技开发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湖北地区对于有高科技含量的文化消费一直热情很高。近几年来,拥有电脑和直接上网的人越来越多。文化产业要会同科研部门制定发展规划,列出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如数字化装备、交互电视系统、卫星电视的发射和接受装置、宽频线路系统、多媒体技术等等,协同攻关,力争突破,形成新的文化经济发展增长点。

1、要积极主动参与科技孵化器的建设。在现有条件下,可以考虑与武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光谷”联手,列出湖北文化产业急需的科技攻关项目,向有关的高科技企业提供孵化场地,列出湖北文化产业急需的科技攻关项目;向有关的高科技企业提供孵化场地、孵化基金、信息服务、市场服务等,引进留学归国的科技人才,帮助他们把企业“做大”,共享科技成果,逐步形成支撑湖北文化产业的高科技企业后盾。

2、要大力开发周边产品,联系相关产业,形成相互依托、相互关联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发链条。当代国际文化产业开发的特点是强调文化组合营销。如好莱坞的《侏罗纪公园》和《泰坦尼克号》,将故事片、动画片、MTV、光盘、游戏软件、主题公园、旅游等组合起来开发,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要瞄准广阔的形象专利权市场,与电视台经营者、音像和影像制品商、LD和游戏软件、出版商、旅游商,甚至是百老汇剧场的经营商共同开发,使一大批周边流行商品都跟着“发烧”起来。湖北应以文化产业的“产品经营”和“资产经营”并举,“无形资产经营”和“有形资产经营”并举。文化产业创造的产品首先是文字和视听形象以及有关的服务,这是文化产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但是仅仅关注产品市场是不够的,必须花大力气开发广阔的形象专利权市场,向服装、玩具、餐饮、旅游、电脑软件和游戏、装潢、音乐、绿地、包装等市场幅射,形成连续开发的产品链条。政府的各有关部门都要给予大力支持,工商、税务、公安、检查机关都要积极保护作为一种知识产权的形象专利,帮助湖北广播影视业的无形资产不断增值。

3、要鼓励文化产业跨行业经营,加大资产经营的力度。目前,湖北文化产业虽然办了一些相关企业,但总体上规模不大,特别是没有和文化主业形成一条滚动开发的产业链,总体效益的优势不明显。要结合湖北优势产业,进行文化主业与周边产品综合开发研究,以打开形象专利市场为龙头,开拓更多的相关市场。

雄厚的资本和相当的规模,强大的技术和文化优势,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多层次的人才队伍,高于单体企业的资产增值水平和经济盈利水平,这些就是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也是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基础。只有达到这些目标,才能使湖北的文化产业赶上发达地区的水平,从而为全面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罗争玉: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文化部:关于完善文化市场资源整合和体制改革决定.2005。

[3] 韩永进:中国文化创新.科技出版社,2006。

[4] 蔡尚伟:文化产业导论.复旦大学,2006。

第3篇: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 德阳市; 文化产业; 发展;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6-0095-02

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文化产业成了文化工作的重要课题和战略任务。德阳市文化产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在党的十六大以来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现已初步形成了文化娱乐业、新闻服务业、演出展览业、网络文化业、艺术教育培训业、影视音像业、印刷出版发行业、文化艺术品制造与经销业、文化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到2008年底,全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近4000家,从业人员3.5万人,全市文化产业年销售收入总值23亿元,文化产业国内生产总值6.8亿元,占全市GDP的1.3%。以三星堆、绵竹年画、三国遗址、市杂技团、舞蹈学校、蓥山数码DVD光盘复制、蓝剑印务为龙头的门类较齐全,投资多元化,发展较健康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供就业岗位,推动经济发展,构建和谐德阳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了更好地贯彻十六大、十七大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合理开发利用德阳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全市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们针对德阳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入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为德阳市政府制定德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德阳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德阳市文化产业近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同其他地市相比,德阳市文化产业整体上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德阳市文化产业发展很不充分,总量规模偏小,市场机制不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都需要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总体竞争能力相对较弱,有许多深层次问题和原因需要尽快解决。

(一)认识不足,缺乏文化产业发展必要的战略目光

长期以来,各级各部门对发展什么样的文化产业和如何发展文化产业认识不明确,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文化产业对经济拉动的现实性认识不足,缺乏文化产业发展必要的战略目光。一是长期以来对文化载体双重属性缺乏完整全面的认识,只强调其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其经济属性,对探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途径没有明确的思路和有力的调控手段,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二是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了管理文化事业单位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惯性,习惯于用管理宣传的思路和方式进行行业管理,使文化单位要么无所适从,要么无法操作,要么疲于应付,增加了工作难度,降低了工作成效。三是一些职工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曲折、矛盾和困难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途径感到困惑和迷茫。一些人员对市场化模式和产业化发展缺乏信心。

(二)规模不大,缺乏文化产业发展必要的知名品牌

德阳市文化产业规模小、总量少,知名品牌不多,结构不合理。到2008年底,全市文化产业企业国内生产总值约6.8亿元,仅占全市GDP的1.3%,在省内排在成都市、绵阳市、乐山市之后,低于全国3.15%的水平,也低于全省1.34%的水平,与德阳的经济社会发展地位不相适应。在文化产业结构上,除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新闻出版、网络文化、印刷业发展势头较好外,演出展览业、音像发行业、文化艺术品制造与经销等行业发展滞后。德阳市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少,产业水平低,质量效益不高。德阳市文化产业除了三星堆、绵竹年画、三国遗址等文化产品知名度较高外,其它企业的产品知名度较低或没有知名度,龙头企业少,市场占有率低,产业链和产业群还没有完全形成。德阳市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不充分,文化资源优势还未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

(三)政策滞后,缺乏文化产业发展必要的政策保障

德阳市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立法层次低,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专门人才块乏,文化产业政策落实不力,政府支持力度不大,缺乏文化产业发展必要的政策保障。中央、省、市出台的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如对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实行零税率,对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业实行所得税返还等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德阳市杂技团、德阳市川剧团、德阳市舞蹈学校面临着规模扩张的瓶颈制约,征地问题迟迟未能解决;德阳艺术宫改制成本无法解决,使其举步维艰,生存困难。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投资者、消费者的信心,遏制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体制不顺,缺乏文化产业发展必要的管理体系

德阳市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乏力,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一是企业按事业管理,如德阳日报广告中心、德阳日报印刷厂、川剧团、艺术宫等文化产业部门属于文化企业,但仍按事业单位管理,企业不是独立的企业法人,没有充分的资产使用、处置、经营权、人事、财务权和奖罚权,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产业经营,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这种体制束缚了产业发展的手脚,无法应对外来挑战,也无法抓住发展的机遇。二是对文化产业理解存在分歧,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从客观上讲,国家还没有对文化产业的门类和统计指标体系作出科学界定,对文化产业的理解有过窄过泛之嫌。有人认为文化产业仅指文化部门管理的下属企事业单位;也有人把教育、自然旅游(如动物园、游乐、风景游)等全部纳入文化产业的范畴,致使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难以科学界定,现有管理体系及工作机构不能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德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文化产业对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实现德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有必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举措。

(一)提高认识,制定科学可行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的朝阳产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经济已达GDP的40%以上。德阳市则仅占1.3%,文化产业前途无限,因此各级党政领导都应树立文化是魂,经济是形,把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列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程,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德阳市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一是制定文化强市、文化产业兴市的战略决策,尽快出台《以文化立市、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用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和文化产业经济三驾经济马车拉动德阳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尽快确定德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建议按照省委提出的“四川文化产业一年整体推进,三年整体突破,五年实现跨越发展”的要求,按照市委提出的“两年有新突破、四年上新台阶”的具体奋斗目标,制定科学可行的德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把德阳市建设成为与其经济地位相适应的西部地区文化强市。

(二)深化改革,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管理体制

加快制度创新,发展完善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是创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客观需要,也是当前发展文化产业迫在眉睫的任务。体制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实现“三大转变”,即政府从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从主要管理国办文化事业单位向管整个文化事业单位转变,以及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转变,理顺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关系,完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建立科学的文化管理体制。一是在保持现有市、县(市、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管理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应完善领导小组的管理职能和功能。二是充实领导小组办事机构人员。建议充实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设立1―2名专职管理人员,市文化局下设文化产业科,设专职人员1―2名。三是以德阳日报为基础成立德阳报业集团,新闻服务业务进行产业化经营。

(三)完善政策,继续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要全面落实中央、省政府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经济政策,对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实行零税率,对民族的大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行低税率,对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业实行所得税返还等。一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由市委分管领导召集宣传、文化、旅游、发改、财政、税务、国土等部门讨论制定《关于发展德阳市文化产业经济的办法》,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促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政府除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外,还应适当加大对文化产业如三星堆、文化旅游、广播电视等产业的投入。可按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政策解决市杂技团、川剧团、舞蹈学校的建设用地,支持德阳市艺术宫按照市场化的办法改革,解决政府无法进行资金投入支付其改革成本问题。尽快落实《德阳市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议市财政每年安排100―3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并用部分资金定期奖励文化产业先进单位和个人。

(四)因地制宜,不断壮大有德阳特色的文化产业

第4篇: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 文化体制改革;拓展市场;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220-01

在这个知识经济大爆炸的社会时期,文化产业发达与否,是引领经济走入新一轮增长的强大引擎。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在新时期社会发展中独特的重要作用,提升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那么文化产业又将何去?

一、着力推行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产业法律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资源的行政化配置体制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绊脚石”。欧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更让我们认清了体制不完善、机制不顺畅的弊端,也为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体制问题:一是加强政府文化管理职能。要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通过服务、咨询、监督、协调等方式把文化市场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二是形成以公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国有文化企业为导向与非公有文化企业并存的文化企业多元发展格局。为此,要积极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使它们变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文化企业,赋予它们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中流砥柱的责任。

与体制改革相适应,保证文化产业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并促使其持续、高效、稳定的发展。一是加强立法。要根据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文化产品对不同群体的适应性、文化产业所需的政策环境等,制定有关法律和法规;根据文化团体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文化消费人群对不同文化产品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制定文化市场准入的法律和法规;根据发展文化产业引进资金的需要,制定文化产业的投资融资及财税优惠的法律和法规等。二是加强执法。强化版权意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并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

二、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拓展国际文化产业市场

在国际文化产业市场竞争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文化走出去”必须依靠品牌效应,文化品牌效应能更好地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美国电影产业、法国出版产业、韩国电视产业、日本动漫产业、英国音乐产业都形成了各自的标志性品牌。我国的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基本上处于“割据状态”资源分散,集约化程度很低,难以产生规模效应,难以形成整体的品牌优势。品牌文化可以推动品牌经营长期发展,使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力;也可以帮助品牌克服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危机,使品牌经营健康发展。品牌文化对品牌经营活动的推动功能主要源于文化的能动作用,即它不仅能反映经济,而且能反作用于经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利用品牌文化提高品牌经营效果有一个时间上的积累过程,不能期望它立竿见影。但只要持之以恒重视建设品牌文化,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成效。其实,品牌文化的导向功能也算是另一种推动功能。因为品牌文化规定着品牌经营的目标和追求,可以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去主动适应更有发展前途的社会需求,从而导向胜利。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梳理各类文化资源,通过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方式,促进优质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把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 形成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将我们的文化产品送出国门,把市场空间拓展到整个世界,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

三、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自主创新

科技在文化产业中的含量,影响着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将网络传输、数字化、通讯卫星等现代技术应用于文化产品的制作,是架起美国文化产业通向世界的桥梁。我国文化产业整体而言,科技水平还比较低,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还不高,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相对缺乏,原创能力十分薄弱,由此造成了“文化资源大国,文化产业小国”的尴尬局面。因此,一是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文化作为资源,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积累十分深厚。但是,目前我们对异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做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相反地,总是被外国公司抢先开发。如,《花木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却被美国迪斯尼包装成票房过亿的动画大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被日本和韩国改编成动画、游戏后,卖到中国赚得盆满钵满。这些事例提醒我们,在当前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开发利用是无地域、无国界的,谁的文化意识超前、艺术手法先进,就将占领文化资源开发的制高点。如果不迅速提高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能力,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历史的精品被打磨成别人的商品。[1]二是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来推进产品形态和内容的创新,实现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获得持续的、强劲的竞争能力。

四、制定和完善人才政策,培养文化产业人才

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中国文化产业之所以缺乏强大的竞争力,关键在于缺少一批懂市场、懂经营、懂管理、懂技术、懂艺术、有品味的专门人才。[2]因此,我们应制定和完善人才流动和培养的政策。要打破行业和地域界限,改变传统的文化人才地区、单位所有的体制,按照文化产品的生产规律,实行人才自由、合理的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管理的社会化和人才供求的市场化。要注意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能适应数字技术环境中多种产业需求的文化资本人才、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要培养文化创作与生产方面的高端、复合型人才,还要重点栽培文化产品营销人才。要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培养未来的文化艺术创造者和消费者。建立健全文化人才的培养、引进、选拔、激励等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人力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西辉.借鉴国际经验加快中国文化产业发展[J].理论学刊,2009(8): 111-114.

[2] 朱桂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J].工会论坛,2009(3):22-23

第5篇: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 经济增长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我们要抓住机遇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一)在现代工业商品中,文化的含量越来越多

在现代经济中,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商品的文化内涵、文化个性和文化特色,不仅构成了产品生产中的创意、特色,也成为商品流通和布局的内在依据。根据当代经济学家的研究,在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以上阶段,人们对精神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大为提高,进入追求时尚和个性的需求阶段,要求现代商品不仅要有实用性,还要有美观性、趣味性,要求多品种的生产方式与之相适应,促进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的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当前,文化、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智力优势正在取代传统的自然资源优势。商品市场的发展也要求企业更加重视消费者的心理和审美要求,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纽带、精神纽带、道德纽带与产权纽带、物质纽带、利益纽带起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文化、精神、道德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文化需求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国人均GDP在2008年已超过3000美元,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已出现“井喷”趋势。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2009年全省人均GDP已超过6400美元。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强烈,文化消费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用于文化教育、文化消费的支出越来越多,文化消费呈现出多元化。目前我国文化消费总量在7000亿元左右,而实际的文化消费应该在4万亿元左右,增长空间极大。

(三)文化产业市场广阔,渗透到各个领域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它涉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旅游、艺术表演、休闲健身、工艺美术、广告、书法、绘画、教育、娱乐等众多行业领域,是一个具有巨大增长空间的新兴产业形态。随着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加快,制造业、建筑业、旅游业、农业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注入高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内涵,增加文化附加值,使其重新焕发经济活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这就给文化产业创造了用武之地,提供了广阔市场。

我国文化产业持续高速增长,增速明显高于GDP与部分新兴产业的增长速度,近年文化产业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7%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不仅高于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而且还高于同为朝阳产业的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速度。

(四)广播影视业对经济发展及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极为巨大

无论在哪个国家,“文化产业”涵盖的部门都多种多样,从“影视出版”、“演艺经纪”到“广告设计”、“文化遗产”……不一而足。就行政管理来说,上述行业分别由不同的政府机构管辖。发展“文化产业”,要求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政府机构彼此协调,涉及的机构越多,协调的难度就越大,有时难免出现互相扯皮、互相拆台的现象;从学术研究来看,无论电影、电视、戏剧、广告、网络游戏,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但我们缺乏适合各个部门的通用研究方法。各个部门的赢利能力也千差万别,网络游戏、影视节目能够轻易地赚取大把钞票,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主要依靠政府拨款,赢利性差。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谈论“文化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而应按赢利性的大小分别探讨.

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

(一)加快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首先,要打破多头管理,部门分割,地方保护的局面,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直接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其次,要实现文化产业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建立和完善各种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实现文化产业要素的合理流动。经营性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转变经营和管理方式,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建立保证文化产业正确导向、富有经营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第三,要以资产为纽带,按照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组建并大力扶持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强化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力量。

(二)建立高效的文化产业融资方式

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首先,政府投资是直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保证。特别是对公益性文化、高雅艺术和严肃的学术研究等等,必须由政府予以保护性投入和管理。其次,利用好资本市场这个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第三,积极引进外资,以提升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程度。与此同时,为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进一步拓宽渠道,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或兴办国家政策许可的文化企业,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集约集聚发展

文化产业园区作为特色产业基地,要以“特”见长、以“新”抢先、以“高”制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要从投资驱动走向创意驱动、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从工业园区走向科技新城。通过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最终使文化产业园区成为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成为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引擎”。

(四)积极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打造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

首先,确立文化产业人才规划,认真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加大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的创新力度,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库。其次,积极实施人才吸引战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和配置一批海外和国内优秀文化人才来创业。第三,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当前要特别注重培养一批集外语、法律、经营、国际贸易、历史文化为一身的复合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第6篇: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

(xxxx市文化局),

根据省文化厅(xx文计函[2006]66号)文件要求,我局就我市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状况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工作,现报告如下: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日益发展,xxxx市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以文化娱乐业、音像业、演出业、印刷业、文化旅游业和艺术教育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市场趋向持续高速发展态势,已经成为xxxx市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xxxx市民营文化企业以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强大的市场扩张能力异军突起,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也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随着民营文化企业的不断扩大,所占的市场份额也日益增多,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正逐步成为一支“生力军”。这些民营文化企业不仅丰富、活跃了全市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促进xxxx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等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xxxx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基本情况

(一)市场构成。我市民营文化企业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电影和演出为主,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一个以娱乐、演出、音像、电影、书报刊、艺术摄影、培训、网络、印刷等项目为主的综合市场体系。截至目前,共有各类民营文化产业单位700余家,其中歌舞厅67家,占总数的9.6%;网吧163家,占总数的23.3%;电子游戏厅116家,占总数的16.6%;图书发行零售142家,占总数的20%;图书vcd出租88家,占总数的12%;打字复印社120家,占总数的17%;婚纱摄影14家,占总数的2%,从业人员近万人,年营业收入约1.5亿元。另外,民营艺术培训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初步摸底约有30家以上,大多是家庭式培训,少有规模性。对这一领域,目前我市工商、文化等部门尚未管理起来。全市还有上百个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和40余家流动电影放映队,主要活跃于农村乡镇,大多数是业余性质、家庭作坊式,基本没有工商注册。

(二)企业构成。此次调查全市共发放调查问卷表120张,回收116张。民营文化企业注册时间在3年以下的有45家,占总数的38.8%,注册时间在3—5年的有36家,占总数的31.1%,注册时间在6—10年的有34家,占总数的29.3%,另有1家注册时间在10年以上的,占总数的0.86%。本次调查的民营文化企业大多数为个体性质,有85家,占总数的73.3%,私营独资有25家,占总数的21.6%,股份有限公司有6家,占总数的5.2%。

(三)地域分布。我市民营文化企业大多集中在市区、城区及靠矿区的集镇。这些地区的文化企业起步早,发展也较快,偏远乡镇的文化企业相对就很少,发展也较慢。但是也涌现出了如临涣镇、百善镇、刘桥镇、南坪镇等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较快的亮点,主要是依靠自身特长,发展民间演出业。调查显示,文化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成正比,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充分说明和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总体分析,我市民营文化企业在近5年左右的时间内发展迅速,新注册的企业占总数的70%以上,主要集中于市区和城区,在偏远地区和农村相对较少,分布也不均衡。民营文化企业大多注册资本、营业收入在50万元以下,基本都是家庭式个体经营,尚无法律意义上的治理机构,企业自主创新情况还有待发展。但是,近年来新注册的民营文化企业也有部分投入大、起点高的新型文化企业,大多集中在ktv量贩等歌舞娱乐场所,如阿里巴巴飚歌城、翡翠明珠娱乐会所、聚富圣会自助卡拉ok等,投入规模在400万以上,单个文化企业吸纳就业人员近百人,年营业收入在500万-800万元左右。

在调查中,大多数的民营文化企业业主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持悲观的态度,民营企业业主对未来企业发展持“一般”、“不佳”、“不好说”的态度分别占29.3%、27.6%和15.5%,对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的仅占18.1%。

二、企业融资和资本运营

我市民营文化企业的融资方式目前主要集中在自身积累(86.4%)和民间借贷(74.6%)上,银行借贷的比率仅为18.2%。民营文化企业存在较大的融资困难,有部分民营文化企业认为是企业资本金不足,找不到担保人,但大多数认为是管理不规范。所有接受调查的民营企业业主都认为各级政府都应该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包括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由于民营文化企业自身规模小,大多未介入国有文化企业改制,全市仅有原市电影公司由于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由原公司人员买断经营。

三、企业发展环境

有近八成的民营企业业主对企业发展环境总体评价尚可(很好类占12%,较好类占18%,一般类占66%,较差和差类为0)。但是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相比,在土地使用、专业技术职评、社会保障及劳动用工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税费方面还存在有关税收减免、奖励不能兑现,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到位和多头收费负担较重等问题,税费压力较大,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加之市场准入、融资难和人才匮乏等问题制约了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当民营企业遇到麻烦时,首选的解决途径也是找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或工商联,仅有2.91%的业主选择打官司来解决问题,法制观念淡薄。社会化服务方面主要集中在人才培训(占总数的62%)、信息咨询服务(占总数的42%)、技术服务(占总数的42%)和创业辅导(占总数的42%)。最希望政府部门在政策扶持(占总数的8%)、减少审批(占总数的42%)、人才培养(占总数的34%)、禁止“三乱”(占总数的24%)和提供信息咨询(占总数的20%)等方面提供服务。

就目前调查的状况看,民营企业对当前的社会化服务满意度尚可,较满意率达85%以上。此外,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对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了解少、信息闭塞等问题。有85%以上的企业认为2005年4月13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对企业发展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

四、存在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促进了文艺繁荣。但是,从我市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和较低水平,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还不协调,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率先崛起”的发展战略还不适应。

首先是观念陈旧,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产业的地位、作用和认识还不够到位,没有从文化与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上来把握文化产业。

二是民营文化企业经营散、规模小。全市文化经营单位虽有700余家,但投资大多在50万元以下,投资100万元以上的经营单位为数甚少,缺少大规模,连锁化的民营文化企业龙头。经营项目与内容单一,文化企业处于经营散、投向乱、规模小、水平低的状态。

三是从结构上看,传统文化产业占较大比重,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慢,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差,经营项目与内容竞相模仿,大多停留在价格、硬件设施等低层次竞争上,缺乏服务内容的创新。

四是从区域上看,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区域不均衡,城市中扎堆,偏远乡镇断档,除部分发展较快的乡镇外,其他偏远乡镇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未起步,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匮乏。

五是融资难。文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意产业”,文化艺术行业人士常常有很多好的创意和想法,但总是缺少资金去实行或包装。大的企业可以继续发展得很好,但更多小企业处在艰难生存的状态,银行的大门几乎不向他们敞开,故民营文化企业只能靠“滚雪球”的办法来壮大自己的企业,这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文化企业的发展。

六是文化产业人才缺乏。目前,民营文化企业经营者大多是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学历占比例很少,学文化经营和经济管理专业的几乎没有,加之员工流动性大,影响了民营文化企业的快速发展。

七是信息闭塞。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政府缺乏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指导和引导,使得民营文化企业对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法规了解甚少。加之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类型,对新技术和新科技的依存性较大,信息闭塞导致家庭作坊式的文化企业比比皆是。

五、意见和建议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展和壮大民营文化企业必须打破传统的束缚,要树立文化经济化理念,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紧密地同经济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与xxxx在安徽率先崛起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开发文化力,发展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全面发展我市各项文化产业。

第二、进一步优化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首先,要建设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发展民营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氛围。其次,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文件精神,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尽快制定出台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和推动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政策上保证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和民营文化企业的“国民待遇”,推动民营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在市场环境方面,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坚决打击盗版、造假等侵权行为,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整顿和规范文化产业市场秩序。

第三,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可将民营文化企业所得税地方分得部分,设立专项资金,创立“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重点民办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项目。运用政策性贷款扶持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每年由政府安排的政策性贷款(低息贷款、贴息贷款),将一定比例用于扶持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由政府的固定投入外,还可吸引那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个人、企业,甚至国外的资本投资入股。

第四、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研究制定xxxx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规划中将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纳入其中。整合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运用现代市场信息传播营销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促进文化产品的流通。着力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开发新型文化产业。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第五、构建文化产业的发展平台。坚持改革与创新并举,培育良性互动的文化市场环境。要加快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建设,促进文化领域资本、人力、信息、生产资料等集聚,为民营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文化要素市场中,发展文化中介市场尤为重要,要积极培育立足市场、面向社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与文化管理部门无直接行政隶属关系的独立经济实体,在政策上积极支持集体、个人及非文化性质的企业参与文化中介机构的组建。

第7篇: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2011年全国已有99所左右的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目前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136所,充分说明市场需求较大。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主要学习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熟悉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动态,熟悉国家有关文化产业管理方针、政策与法规的知识;具有文化创意学、文化市场营销与管理、文化品牌学、策划学等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化产品创意、策划、设计、开发与营销能力和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等;但由于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造成毕业生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更不能为服务企业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文化产业经济学》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课程教学还存在教材内容体系仍偏重理论性、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案例教学技术和手段相对落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掌握并运用文化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现实文化产业结构演变、文化产业组织更替、文化产业布局等经济现象,有必要在教学上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而且由于是新专业,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也各有偏重,笔者正是在此背景下立足于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际,对《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探索。

一、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内容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经济学作为新兴的应用经济学,是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日渐成为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文化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文化产业?M织、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发展及产业政策等,教学对象主要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开设。该课程因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当前我国和新疆文化产业组织、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等实际情况,解决我国和新疆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1现有教材版本偏少,虽然理论体系较为完整,但是利用现有理论解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章节内容安排不够,与新疆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结合度低,理论与实践衔接性不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案例数量有限,内容较少,一些教学案例时效性较差,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在文化产业经济学科研团队在产业经济学领域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无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利用。教学课件制作不精细,内容不够丰富,有的仅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变成电子版课件。

1.2授课方法应用方面存在的挑战。一是案例教学应用不均衡。目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教学中缺乏实践性较强的案例,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多媒体教学应用不够。尤其是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多媒体教学还未充分地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课件与教材内容重复度很高,信息量不足。三是没有探索模拟实验教学。与内地发达省区相比,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实验教学发展比较滞后,模拟实验仍然是空白。四是互动交流式教学模式空白。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没有很好的利用互联网教育形态,尤其是文化产业经济学没有利用慕课平台,不能进行互动式的在线学习。在新疆与各高校在产业经济学领域缺乏交流,资源不能实现共享。五是实习实践基地涉及领域有限。文化产业经济学实习、实践基地建 设涉及的领域不够宽泛,不能有效地通过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对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建设起到重要补充。

2.学生基础素质方面层次不齐

文化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宏微观经济学、金融知识的基础之后,对文化产业内企 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之间关系进行全方位分析和探讨的一门学科。要对整个经济运行的态势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为文化产业经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这方面安排的课程较少,学生知识涉及面窄,学生在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更谈不上连贯性系统性用理论分析研究,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较弱,导致学生接受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存在一定困难。

3.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1)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开设36学时,其中课程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管理不规范,资料保存不完整,未达到应有的效果。对实践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学监督管理,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2)校外实践环节管理不规范。校外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达到实践教学的最佳效果。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没有建立用于学生的调研实习固定的实践基地,现实情况是老师分配小组自行联系公司企业去实习调查实践,调查内容在各个单位差异较大,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3)师资力量在实践方面较薄弱。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但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深厚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时还要求教师本身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当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虽为高校硕士博士毕业,但均为“出校门、进校门”的形式,虽然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但没有从事过文化传媒类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存在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在教学中偏重理论讲解,进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1]。同时,没有将具有文化企业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引进校园,新疆艺术学院也很少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挂职工作,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较薄弱。

二、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问题的相应解决对策

1.健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整合实践教学方法。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分析,用经济学的理论对对文化市场、文化商品、文化商品价格、文化资源、文化投资、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经济管理主要范畴进行具体分析,理论应用能力和理论分析两部分,能够有利于学生对文化产业领域经济关系分析和解决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开设的学期中,将文化经济学课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课程实验阶段,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和校外的课程实验阶段。具体课时数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配。课程实验仍然是采用的基本实践教学方式,将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根据每模块的内容配备与时俱进的新颖案例,通过完整的案例能够使学生掌握文化产业运动的特殊规律。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要求综合运用文化产业经济学的知识解决我国或新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是对课程实验的进一步和深化。引进目前经济类课程实训的沙盘模拟实训。将每个模块的课程知识进行文化产业经济学的模拟实训,提高学生整体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

校外实践阶段。校外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将课程知识落到实处,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验室软件和硬件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在校内完成,例如文化产业财务管理,文化产业投资学等课程。建设ERP企业沙盘模拟实验室,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经营、决策和博弈等方式处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问题。同时加强实验室硬件设备电脑、投影仪等的更新换代,实验室的硬件条件为教学软件运行提供保障,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积极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自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办以来,每年均有大四学生去专业领域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其中在新疆比较有影响力的单位有:年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乌鲁木齐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世纪中天文化传播公司、新疆丝绸之路印象城营销管理有限公司、乌市红光山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新疆顶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20多家公司,同时每年4月系部组织专场招聘会时,以上公司纷纷来校招聘。每年循环往复,但没有与企业建立固定的联系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校外实践时又让学生小组自行去联系,没有将以往的企业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削弱了学生的实践效率。校外??践教学基地必须由系部出面,与各类文化传媒企业、报社、银行等单位联系,签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协议,保证实习实践的时间和具体内容,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实践的形式化。

第8篇: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

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我市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紧紧抓住重塑文化市场主体这一重点,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盘活存量、创新增量,在用好国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新的增长点,不断壮大规模,优化结构,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拓展文化发展空间,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

二、我市重点发展以下文化产业门类:动漫网游业、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发行业、艺术产业、文化会展业、文化中介服务业。各门类具体内容见附件。

三、安排文化产业项目扶持资金。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重点扶持我市优先鼓励发展的重点文化企业和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订。

四、对新引进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的大中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或地区总部),凡符合规定条件的,自符合条件之年度起3年内,根据其符合条件年度在厦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情况,给予一定额度的财政资金奖励。

五、对新办的从事创意策划与设计、数字娱乐与网络服务、新媒体研发与应用、影视创作与制作、艺术品生产与培训、电子出版、文化会展以及演艺、文化中介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文化企业,自获得第一笔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连续3年,给予一定额度的财政资金奖励。

六、对具有厦门特色,已形成一定规模,能起到产业带动效应的商品油画、艺术品制造、钢琴制造培训、影视制作、动漫网游、艺术品交易、商业演出等重点文化项目和闽台特色文化产业项目,2年内给予100%项目贷款贴息支持(每年贴息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七、鼓励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对被国家部委评定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文化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

八、加大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所需资金纳入市、区基础设施建设盘子统筹安排。

九、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担保机构为厦门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对经批准的贷款担保项目发生的代偿损失,参照我市中小企业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给予担保机构补贴;鼓励和引导风险投资资金投入成长性好的文化企业或文化产业项目。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申请通过国内外证券交易市场尤其是创业板上市;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开展文化企业著作权的财产权和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试点;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对符合信贷条件和从事本文所列重点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企业,可在国家允许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内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能增加就业的文化自主创新产品或服务出口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优先安排、重点支持。

十、把文化产品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凡属本市预算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采购文化产品和服务时,鼓励采购我市自主创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十一、鼓励文化企业积极拓展境内外市场。对文化企业参加国内、国际展会发生的展位费、运输费、宣传推介费等,可按照厦门市政府已下发的有关开拓国内市场资金和开拓海外市场资金使用办法(厦府办〔20*〕307号、厦府办〔20*〕29号文)给予补贴。

十二、本市对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集聚区、重点文化企业实行认定制度。从2009年起,每年认定一批,经认定后,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并实行动态管理。认定办法和优惠政策另行制订。

十三、鼓励盘活存量房地产资源,用于文化产业经营。积极支持已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原产权单位,在暂不改变土地用途和土地使用权人前提下,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属于本市重点发展文化产业门类的文化企业,不再征收土地出让金。出租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属于本市重点发展文化产业门类的文化企业的,按《关于厦门市土地收益金和房屋转租收益金征收政策的调整意见的通知》(厦府办〔20*〕103号)征收土地收益金。凡符合国家规定以及本市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布局的,3年内免收土地收益金。

十四、加强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支持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及服务参加国家级文化品牌的评比。凡被授予国家级称号的给予相应奖励。保护和扩大本市文化产业著名商标,定期编制和全市文化产业著名商标名录。

十五、加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管理机制,具体办法另行制订。

十六、本政策意见自颁布之日起实行。国家和福建省有新的政策出台时,从其规定。

附件:厦门市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

附件

厦门市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

一、动画、漫画和网络游戏业

㈠动画影视片、漫画的创作、生产和出版;

㈡网络游戏产品的开发、生产和服务;

㈢动画、漫画和网络游戏衍生产品的开发、生产;

㈣动画、漫画和网络游戏人才的培训及开发;

㈤动画、漫画和网络游戏产品(包含衍生产品)知识产权的交易。

二、广播影视业

㈠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发行;

㈡电视剧制作发行;

㈢电影(含农村电影)发行(省内)、放映。

三、新闻出版发行业

㈠新闻出版;

㈡书、报、刊批发(含省内连锁经营)及零售;

㈢音像制作及出版;

㈣电子出版物批发及零售(含连锁经营);

㈤互联网出版;

㈥版权服务(版权贸易服务);

㈦出版物总发行;

㈧全国性出版连锁经营;

㈨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资企业从事图书、报刊分销;

㈩音像制品批发、连锁、零售、出租。

四、艺术产业

㈠油画产业;

㈡漆线雕产业;

㈢磨漆画产业;

㈣玛瑙产业;

㈤石艺产业;

㈥文物艺术品拍卖业;

㈦钢琴生产与培训。

五、文化会展业

㈠展会策划;

㈡布展设计;

㈢展务外包。

六、文化中介服务业

㈠经纪服务:演艺、影视、文物、非物质遗产、拍卖、文体活动等各类中介经纪服务;

第9篇: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

盘点:势头良好、潜力巨大

近年来,__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加大资金投入,开拓文化市场,提升文化消费水平,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20__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25404.7万元,同比增长52.9%;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8%,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387493.3万元,同比增长49.5%。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一是文化设施建设日臻完善。20__年以来,在巩固完善群众艺术馆、乡镇文化站等基础文化设施的基础上,先后建设了新广播电视发射塔,开通了mmds微波传输系统,建成了有线电视站20个,实现了广播和有线电视的全覆盖和村村通。投入2亿多元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三馆一中心”等文化工程,目前,图书馆新馆、科技馆已建成并交付使用,其中图书馆新馆设14个功能部室,并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科技馆一期布展已经完成,正在进行二期布展的有关工作;宋钧官窑遗址博物馆主体工程已经封顶,20__年5月可对外开放;体育中心已开工建设,并将成为展现城市魅力的标志性建筑。在靓丽的城东新区广场矗立的科技文化苑市雕,作为反映夏禹文化的重要人文景观,成为__又一标志性建筑。目前,__市共有文化机构200余家,其中:图书馆1个,群艺馆(文化馆)1个,科技馆1个,文管处1个,影剧院1个,乡镇文化站26个,农村文化大院168个,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个。

二是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建立。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__市文化市场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图书发行、印刷广告、广播影视与音像制品、互联网信息服务、文艺表演、文化旅游和艺术教育等竞相发展的文化产业群体。目前,__市各类文化生产经营单位达1000余家(规模企业15家),其中:出版物发行零售单位73家,印刷经营单位11家,音像制品出租及零售单位27家,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36家,歌舞娱乐场所(含卡位ok厅、迪厅)47家,直接从业人员达9000余人,年产值1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7.5亿元,上缴利税2.2亿元,成为__市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产业体系初露端倪。

三是文化产品市场日益繁荣。经过多年的培育和管理,__市文化产品市场已经形成多格局、多体制、多种类的文化经营网络,并初步形成了包括图书市场、音像制品市场、工艺美术品市场、文化演出市场、电影放映发行市场、电信服务市场、网络服务市场、旅游产品市场等为主的文化产品市场体系。__市现有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服务单位305家, 从业人员1200余人,其中娱乐场所58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36家,农村16毫米电影放映队71个,国有新华书店及个体零售书店45家,书报亭28家,印刷复制企业11家,软件经营单位1家,社会性总投资0.9亿元。

四是文化旅游事业发展迅速。__市现有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不可移动文物60余处,馆藏文物10000余件,珍贵文物近20__件。有大禹遗迹、夏文化遗址、钧官窑遗址、画圣吴道子故里等人文遗迹300多处,其中标志__“华夏第一都”悠久历史的瓦店遗址(“九五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文物)和代表“瓷都”历史的钧官窑遗址、扒村钧窑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初步认证的发源姓氏21个,郡望姓氏19个,关系密切的衍生姓氏60个。形成了夏禹文化、钧瓷文化、中医药文化、画圣文化、黄帝传说、姓氏文化等文化旅游品牌和“五区一线一园一带”旅游线路,彰显人文特色的文化旅游日渐浓郁。成功举办了钧瓷邮票首发式,连续举办了六届药王孙思邈文化节暨中医药交易大会、四届中国钧瓷文化节暨钧瓷精品展,以及国际__方山溯源恳亲大会、画圣吴道子祭拜典礼等活动,弘扬了人文特色,带动了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是文学艺术弘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__市文学方面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和艺术类的美术(油画、国画、石雕、石刻)、书法(篆刻)、摄影以及剪纸、葫芦烙画、泥塑等民间文化得到较快发展,全市省级以上书协、作协、摄影协会等会员50余人,各类文学艺术人才达到200余人,每年都有一大批作品在省市刊物上发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工作效果明显,__药会、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钧瓷烧制技艺和大禹神话传说被评为__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__药会、钧瓷烧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星航钧瓷有限公司钧瓷窑炉博物馆被评为__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

反思:认识缺位、发展滞后

__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还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全市经济和社会

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缺位。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意识落后以及对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对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对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二是管理职能交叉。文化产业不仅涉及文化管理部门、旅游部门,还涉及民族宗教管理部门、规划和建设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与支持。而实际工作中,文化产业市场被分割为多头管理:文化部门管理演出娱乐音像网吧服务市场,广电部门管理广播电视市场,体育部门管理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民族宗教部门管理民族宗教人士和宗教场所等。管理机构职能划分过细,互相交叉,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难于协调统一,形成合力。三是产业基础薄弱。对文化产业的开发力度小、质量低、步子慢、效益差,相当一部分文化产品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经营散、投向乱、规模小、水平低,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市场开拓不力、竞争能力差,在全市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还很小。四是人才与科技制约明显。由于缺乏既懂文化或对文化的内涵有深切理解、又懂经营管理的双料型文化人才,文化产业各个领域的管理水平普遍偏低,文化产品生产总体上还是以传统工艺技术为主,创新能力不强和技术水平低的问题比较突出,积淀丰厚的文化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严重,使巨大的资源优势迟迟不能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强大的文化优势迟迟不能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五是体制机制与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不相适应。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国有文化单位经营普遍缺乏活力,创新能力不足,现代化的文化产品生产和组织方式没能得到充分应用,并缺乏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建设的激励机制。六是产业发展政策滞后。目前,__市没有出台关于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且信息统计制度不健全,无形中制约着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破解:解放思想、战略推进

当前,__市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__省区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阶段,提升文化软实力,助推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实现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艺术生产规律,整合各类文化资源,着力培育文化产业特色品牌,努力构建多种结构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规划。要积极发挥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组织、管理、引导等功能,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协调和领导,在制定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项目,形成文化产业的中长期整体发展规划,完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发展规划要有前瞻性、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围绕“大文化”格局营造发展环境。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产业,需要政府依靠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支持其发展。要尽快制定出台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用地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政策等,逐步使文化政策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要尽快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创办文化产业的政策,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文化体制的所有制结构。要通过各种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调控市场,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利用价格机制、税收机制、信贷机制和收入机制的调节作用,理顺文化市场运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管理部门还要积极向上级文化主管部门争取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努力实现政策突破。

(三)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要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保证每年增幅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对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予以必要经费保障,并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广场文化活动、送文化下乡活动、电影放映2131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精品艺术创作等专项经费。要采取支持国有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股份制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鼓励民间资本多种形式进入文化领域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发展格局,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要发挥全市的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谋划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项目,不断增加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比重。

(四)重塑文化产业的发展主体。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要进行分类改革。城市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和社区、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仍应作为事业单位管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在财政收支两条线的前提下对文化事业单位实行财政全额拨款,并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考核、激励、约束制度。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要加快改制步伐。重新配置国有文化资源,组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有实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研究制订分离负担的有关政策,使改制企业轻装走向市场;落实资产管理关系,把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纳入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要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鼓励民营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艺院团改制,发展股份制的文化企业;同时,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之间通过联合、重组、产业联盟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提升企业的规模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