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物流概念范文

医药物流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物流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药物流概念

第1篇:医药物流概念范文

关键词:医药物流;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69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我国医药流通领域强调的是药品的特殊性、专营性以及国有主渠道作用,导致这一领域一直由国有企业垄断。和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年代的很多产业一样,医药流通同样经历着:供求关系从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经济形态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因此它的历史依然有章可循。然而,它们又是有所差别的。极具特殊性的医药行业的改革开放还一直在迷雾中行走,在此大背景下的流通变革,作为“医药产业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壁垒”,自然也染上了浓厚的行业色彩。

一、 医药物流的界定

虽然我国医药物流兴起发展至今已有一段时日,但目前的医药物流更多的只是概念的炒作,缺乏对医药物流的真正理解和切实执行。很多“做医药物流”的人还没有弄清楚到底什么是物流。这说明从投资或经营的观念上来看,人们对医药物流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比较典型的观点有三种:1、医药物流就是医药经营企业。这种观念认为,所谓的医药物流就是医药经营即医药流通企业,就是我国目前医药流通领域的医药商业企业。2、医药物流就是药品配送。这种观念,以偏概全地认为建几个仓库配备几十辆货运卡车就叫物流,医药物流工作就是药品的配送工作。3、有人认为医药物流就是要配备进口的设备、先进的系统。

医药物流的核心应该是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信息技术和进销存管理系统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提高订单处理能力,降低货物分拣差错,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

二、 我国医药物流与发达国家医药物流的简单对比

规模与市场集中度方面。当前,我国从事药品批发的企业多而小,我国名列前10位的流通批发企业的销售额之和占市场总额的20%左右。而美国的医药市场规模是我国的近十倍,但美国的前三大药品流通批发商却占据了其国内市场的95%。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集中度低,导致企业的经营成本高,中国医药流通商业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低下,成为医药物流发展的瓶颈。在美国,许多中小型医药流通企业出于成本考虑,更倾向于把自己的物流业务完全分离出来,交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其中包括显性成本构成的物流活动,如运输、储存;也包括隐性成本构成的物流活动,如库存控制、信息处理等。相比之下,我国相当多的中小型医药经营企业仍然保留着“小而全”的组织形式,从药品的采购到销售全过程的一系列物流活动完全由企业自身独立承担,持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理念。

体制支持与运作方面。医药物流是一个大市场,所有的医药物流都应进入市场自由买卖,这是一种割不断的横向联结。但部门分割的政策管理体制却把这种联结纵向切断,跨部门的东西很难形成整合与整体效应。主要体现在工商政策与药监政策不配套和医药市场行政分割、地方保护严重,与现代物流业是相排斥的两个方面。

管理与核心竞争力方面。中国医药物流的基础设施与装备已初具规模,但大多为粗放经营,内在质量差,运作效率低。因此,目前医药流通业极为缺乏医药物流的管理,或者说目前的管理不能适应医药物流的发展。多数医药流通商业企业缺乏市场开发和市场服务能力,这阻碍了医药流通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现代流通企业必须通过业务的整合和流通配送环节的优化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技术支撑方面。信息化水平的落后以及医药生产企业、商业批发企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药品标准编码是我国医药物流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我国,信息技术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医药物流企业并没有运用物流信息系统,信息缺乏相互链接和共享,远远没有达到物流运作所要求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互不兼容的编码系统势必会造成信息处理和流通效率低下。

三、我国医药物流发展模式分析以及展望

早在2004年年初,业内就已经有观点认为医药物流投资过热,但全国各地企业投资医药物流中心的热情很高,申报的项目少则投资数千万元,多则高达十几亿元,将医药物流的盘子越做越大,尤其北京、成都、上海、广州、武汉等地更是“虚火过旺,高烧不退。浙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赵博文有这样的担心:“医药流通早已经进入微利时代,巨额投资导致的后果将可能使企业血本无归。”两年前在武汉投资落成的号称“华中最大”的一家医药物流中心的无疾而终便是最有力的明证。

1、实力型国有企业凭借其几十年积累努力开拓

作为典型代表的国药集团物流中心项目已经初步取得成绩。国药物流目前已经建立了分别以上海、广州、天津、北京、沈阳、成都为中心的区域物流中心,下辖各城市配送中心和驳运中心,既可实现客户产品在几大区域就近存储,以及各区域物流中心之间的转仓,又可以快速有效地实现客户产品到医院、药房等终端客户的配送。

作为集中产品资源再分销的医药商业模式是符合现代市场营销产、销分工这一大趋势的,但传统医药商业企业依靠行政垄断产品资源的方式不可能再行得通了,所以医药商业企业要积极转变经营理念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从两个方面来调整自己的经营思路,一是整合厂家高端产品资源使自己转变成为生产企业的经销商,为生产企业打理及经营市场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多的有销售力的产品资源从而提高经营品种的盈利能力,二是要确保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用药品种上的传统经营优势,针对这一项业务品种多、需求量大、涉及终端范围广的特点,医药流通企业要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向第三方物流方向发展,从而发挥自己在药品配送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2、民营力量以其机智灵活的策略抢占区域市场

以九州通为代表的民营力量透出民营企业蓬勃的生命力。为了实现低价销售,九州通大刀阔斧采用现款进货、批量采购、推行大区总制等做法,以独家经营的形式赢得了供货商的全盘支持,同时也对国有医药流通企业传统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颠覆”。

未来只有大型的商业企业才能有效实现集中批量采购、连锁配送、连锁经营的规模经济效应,这样才能使采购、物流、管理的成本大幅下降,从而取得品牌及价格竞争上的优势。因此大型医药商业企业要积极开展并购重组活动来壮大自己的企业规模。

3、合资企业近来风头日盛

以永裕新兴医药公司为代表的合资企业、近来风头日盛的行业外资本高盛集团、制药企业如太极集团等对医药物流领域的介入、新型物流业态如北京悦康源通(只负责仓储、货运)等,也是医药物流领域中不可小觑的新生力量。

医药流通领域全面开放以后,对产品资源和下游渠道的控制以及在零售终端上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所以传统医药商业企业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紧跟竞争形势的需要。

4、国家医疗改革重点推崇的“药房托管”模式

该模式得到了国务院和国家卫生部的共同认可。英特集团在重组后顺利转变为医药类上市公司,作为浙江医药流通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斥资亿元打造药业产业基地。其中大型现代医药物流配送中心是英特药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重头戏”,据规划,公司将在产业基地内建设3万平方米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这一大型现代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将在具有储存、保管等功能的基础上,集成集运、养护、整理、分拣、配货、送货等一系列增值功能,进一步完善英特药业的销售、信息、配送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为制造商、分销商、零销商和终端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在英特药业产业基地建成后,将可支持英特药业50亿元的销售物流保障,并最终提供100亿元销售的物流能力。

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魏小刚.2006年医药产业发展回顾与展望[N] .中国医药报. 2006-12-26.

[2]我国医药物流产业商业发展趋势分析.江苏物流网. 2005-6-6.

[3]魏小刚.2007年制药企业发展前景展望[N]. 中国医药报. 2006-12-26.

[4]探析我国医药物流市场积弊与对策. 江苏物流网. 2005-3-4.

[5]黄挺. 医药商业:新医改背景下 面临发展机遇.新郎财经. 2007-01-08.

[6]魏端,朱昌蕙.我国医药物流良性发展的思路[J]. 中国药业,2005,14:25-28.

[7]倪婧妍.论医药物流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5,13:78-80.

第2篇:医药物流概念范文

新模式创造者

早在2000年,九州通在国内开创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医药商业模式被中国医药界誉为“九州通模式”,并成为中国医药物流发展的主流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九州通已拥有了完善的品种结构和丰富的客户资源,经营商品规模达14000多个,上游供货商近5600余家,下游客户70900余家,取得了国内240多种药品的全国或区域总经销、总资格。至今为止,九州通已在全国21个省会城市设立了21家省级子公司(大型医药物流中心)、在27个地级市设立了27家地市级分公司(地区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及近400个终端配送点,形成了覆盖全国大部分县级行政区域的物流配送网络。

“新模式”的成长壮大离不开技术创新。九州通率先引进了现代医药物流技术、进行流程再造。为了不断提高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九州通对世界一流的物流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之后,投入巨资在全国各地先后建设起大型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建成的医药物流中心通过现代化的自动存储、自动拣选与功能齐全的WMS(仓储管理信息系统),每年可实现数百亿元的吞吐量。这一举措,不仅使九州通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的现代化大型医药企业集团,也大大提高了中国医药流通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在位于东西湖的一块11万平方米土地上,明年底将崛起一座世界先进的医药物流中心,这是九州通医药集团的杰作。而在汉阳龙阳大道的九州通总部,你能看见一个高水准的现代化物流中心,类似美国好莱坞大片中看到的自动化大仓库,走进去几乎看不到人,一切充满着后现代的金属质感。现在每天从这里发出2万箱药品,到武汉及周边各大药店、民营医院以及基层医疗机构,最后走进千家万户。

作为成熟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仓库,在九州通药品仓库,药品的入库、仓储和出库全部采用系统控制,堆垛机可将入库的药品按系统指示放到12层货架中的任何一层;一旦有采购出库指令,堆垛机又能把相应批次的药品送到传送带上,发到集货区的出货端口。而电子标签、周转箱和条码技术,还能帮你在上万件药品中快速挑选出零散货并出库,能满足采购量较小的小诊所需求。

九州通技术总裁谷春光表示,“九州通的医药物流自主研发技术,已经替代了国外的高端产品,目前国内几个大型的医药企业还在用国外的软件。”国外的技术有其“软肋”。还有更致命的缺陷是,中国医药行业政策变化太快,特别是新医改后,企业间的并购频繁,每年对物流都有新的需求。“老外不了解中国特色,药品中还涉及中药,质量控制和仓储保管都是‘中国式’的。”

2002年开始起步,通过技术创新、实践应用,最近三四年逐渐成熟,“我们物流的规划设计、系统集成、软件开发都可自主完成,是全国唯一一家自主研发医药物流信息系统的企业,并且开始为上下游客户提供医药物流整体解决方案,增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现在国内医药商业流通业的平均毛利约8个点,九州通快批快配,薄利多销,毛利是6个多点,但依靠技术创新,净利润也达到1.5个点的行业平均水平。

据悉,九州通每年的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巨大,去年达到3200万,上市融资的资金也主要用于物流投入。九州通在全国已建成21个大型医药物流中心、27个地区配送中心,仅湖北就有7个,全国还有6个在建。九州通已经不满足自建物流中心。目前,全国多家大型医药物流中心都在用九州通的物流技术,买家包括云南白药、天津金耀、广东众生等知名企业。数据显示,九州通2011年签订对外技术合同19个,合同总金额3410万元,涉及物流中心规划、物流信息技术、医院药房供应链延伸、区域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等技术服务。

转型服务提供商

按照商业协会的最新排名,虽然2010年九州通位列商业百强前三,但面对国药、上药、华药等“国字号”背景的商业巨头大举攻城掠地,且有工业支撑平台,九州通的业务量优势并不明显。

然而,无论是从流通行业经营方式、GSP要求,还是合并重组的大趋势来讲,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迫在眉睫,信息化建设成为医药流通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也正是九州通的优势所在。因此,九州通对其下一步的战略定位已十分明晰并作出了调整,那就是“做中国健康领域最大、最专业的服务提供商”,除了传统的经销服务,还将延伸到IT、硬件、数据分析等方面,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全面的增值服务。

据了解,未来3年,九州通集团的目标是建设20家省级子公司和大型物流配送中心、50家地级分公司和地区配送中心、300个终端配送点,占领中国医药市场超过10%的份额。在今年年初的九州通信息化体验大会上,九州通集团信息总部部长田超波正式对外透露了未来3年的信息化计划,“将打造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引擎,为其不断扩大的网点服务。”

目前,九州通的信息化团队光研发人员就有300多人,九州通将通过全面信息化改造、升级与整合实现如下目标:一是建立集团IT治理架构,提升IT价值;二是深度整合关键应用系统,实现系统问数据、流程的顺畅互通、互联;三是建立集团数据中心,实现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四是实现IT创新,为业务及管理创新服务。

随着供应链服务概念的兴起,上游企业、分销商、终端三者之间已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会更加注重上下游环节的协同、业务信息的及时共享。目前,不少生产企业的销售信息到了下一级的批发企业就已经结束,其实上游企业对终端销售情况的信息需求也同样看重。这也使得九州通正在推行的流向服务在业内广受欢迎,包括产品的流向、销售数据共享,以及更深层次的数据分析等。

目前,九州通开展的流向服务已涉及整个供应链环节,如为上游企业云南白药物流中心建设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持,对下游零售连锁药店大参林物流中心的信息输出,为北大人民医院的耗材和药品提供的供应链管理等。

第3篇:医药物流概念范文

难点一:情况各异,模式难同

虽然从整体上来讲,农村经济有所发展,但由于基础不同,有的农村市场消费能力和中心城市接近,而有的地方农民收入水平依旧持低,看病吃药仍是一种经济负担,这决定了我们在开发农村市场时,不可能全国市场全面推进。同时,不同农村市场情况各异,同一模式不可能包打天下。

对策:制订逐步推进的营销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先东部后西部,先沿海,后内陆;在某一省市,先县、县级市,再乡镇,后村,没有不同寻常的实力和管理能力,建议不要一竿子到底!

难点二:水平低下,好药难用

乡村医疗机构及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低下,个人素质良莠不齐,误诊、错误用药造成的医疗事故时有发生,不合理用药情况普遍;也造成许多消费者宁肯扛病也不去就医买药的心理,从而导致一些疗效好的药品不能充分被病人认知,从而增加了药品在农村市场的推广难度。

对策:联合医师协会、医院管理协会,或当地的卫生主管部门,或者是县人民医院,开展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活动,提升其专业知识,同时附带宣传自己的产品和企业。

难点三、定位不准,需求难足

目前有一些医药企业在制定品种研发策略时,多是从企业自身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出发,在产品营销定位上,由过去以治疗效果为主的宣传向治疗机理、新概念、剂型、包装等概念提取方面过渡。这些定位的选择往往忽视了农民最为关注的价格、显效时间、服用数量等问题,因此不能为农村市场提供价廉效好的药品适应、刺激消费者购买需求。

对策:农民的收入状况及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度决定了其在选择药物时的价值取向,企业在产品结构定位上,首要考虑的是价格因素,其次是疗效,最后才是药物的安全性。

难点四:市场混乱,渠道难选

由于市场经济的洗礼,在我国农村,作为原来医药商业批发网络中四级站的县级医药批发站大都分崩离析,部分改制或是重组,大部分已经不复存在。加上集贸药市残留,这就使得覆盖农村的药品网络复杂化、地下化。加上农村医疗机构是自主进药,以价格和利润为导向,对药品质量管理并不能执行GSP或GMP的要求,造成了假冒伪劣药横行的局面。这同时也使企业在开拓农村市场时的渠道选择成为难题:似乎很多渠道都能覆盖农村,但什么渠道又都不能比较完整地覆盖农村市场。

对策:1、营销重心下移:设立农村市场办事机构。仔细研究农村医药市场通路变迁,及时掌握覆盖农村的网络,跟上渠道的变化。2、利用一些医药公司送货下乡活动,比如湖南双鹤的大篷车活动,进行逐村扫街式拉订单和送货活动,产品进入乡村药店基本不成问题。3、利用农村两网建设走在前面的公司:比如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与太极集团所属上市公司桐君阁股份公司联手,开展了村级连锁药品专柜试点,目前已有40多个药品专柜在璧山、合川、南岸等区县先后开办,这些连锁药店在农村地区的药品配送网比较完善,我们也可以和这样的公司合作。

难点五:价格低廉,生意难做

药品价格低廉,操作空间小,质优高价药难以上量。农民兄弟很多时候用药是“不看疗效看价格”,对药品价格比较敏感。这就给一些品质不是太讲究的低价药横行创造了条件。

对策:1、赠送对比,疗效取胜。开拓农村市场。通过高品质产品的赠送让农村消费者认识你的品质,通过计算治好病的成本分析,说明高价药的实际省钱,且降低了痛苦。让他认识到1元/盒的感冒药吃5盒治不了感冒;而2元/盒的,吃一盒就能药到病除。实际还节省了3块钱。2、从包装规格上做文章,降低平均价格。农民到药店买药,一盒有两版的,只买一版;一版有12粒的,只买6粒甚至是3粒;诊所给农民发药,通常是从一瓶里倒出几粒来再用纸袋重新包装。我们可以针对农村市场专门设计农村装或农村版。

难点六:地域广阔,成本难降

首先是配送成本高。农村市场的诊所和小药店等终端通常拿货都很零散,多为几十元、几百元的很少、几千元的几乎没有,有时候送药的利润还不够一次来回的油费。

其次是开发管理成本高。生产企业进军农村市场在渠道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投入,要让经销商有利可赚,还要防止渠道的货物反冲到城市,市场开发和渠道管理成本不低;自建队伍一步到终端式地开拓农村市,前3年的投入产出将不成正比。

难点七:山高路远,队伍难管

由于农村市场地广人稀,如果完全凭自有人员开拓农村市场,那么将面临销售人员多、管理难度大的问题。以一个成熟产品深度开发市场为例,一位市场销售人员能够顾及数个乡镇就已经不错了,如果一个县级市场平均需要10人左右,一个省区市场动辄需要数百人,面对如此庞大的销售队伍,有效管理成为关键。就算是把业务开展到县医药公司为止,不再向县以下的市场延伸,并且每一个县级市场配备一名销售人员。即使这样,平均每一个省区市场也需要七八十人,规模还是不小,而人员的分散也给管理带来了难题。

对策:针对难点六和七,我们建议医药企业在开发农村市场时,前期尽量少建嫡系部队,多找对象合作,借力发力,采取“小部队低成本”方式开发农村市场。

1、选择辐射能力强、有自然农村网络的大物流公司合作。利用如九州通、华源、海王银河、湖南双鹤、徐州医药等物流公司的农村配送体系将产品自然辐射到农村市场。

2、与专门服务农村地区的县级小型医药公司合作。它们主要是一些县级或者地级市医药公司,以向农村市场配送为主要业务形式。例如:东阳市方圆医药有限公司30多个业务员,每人一部小面包车,为1000多家终端配送。抓住了它们,也能达到很高的市场覆盖率。

3、与当地市场邮政开展战略合作。目前,定位于“精益物流”战略的中邮物流,已经开发了奇正、石药、成都地奥、博莱等一批医药物流客户,以邮政配送网络优势、品牌优势,协助这些药企的产品进入了农村医药市场。而支付给邮政局的配送佣金将会远远低于企业自建网络的成本。

4、利用第三方医药物流公司专业的配送体系降低成本。第三方医药物流迅猛发展,北京、上海、重庆、成都、哈尔滨、新疆、武汉、广州等地批准了10个国债贴息贷款项目发展医药物流。他们的配送技术更专业,边际成本更低廉。

第4篇:医药物流概念范文

摘 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正在引起我国物流业界和理论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而联合采购是随着物流理论与实践不断深入发展而出现的新的物流形态,本文探讨了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联合采购与物流发展的基本问题及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联合采购 物流 研究

一、物流联合采购基本概念

(一)物流的基本概念

物流译自英文Physical Distribution(实体分配),它来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日本所引用,在我国曾一度叫做“商品储运”。由于各国经济环境和研究方法的不同,目前各国对物流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共同的概念。所谓物流就是指通过有效地安排商品的仓储、管理和转移,使商品在需要的时间到达需要的地点的经营活动。

(二)联合采购

联合采购是委托中心城市政府采购活动,或者相邻若干个县(市)实行区域联合集中采购,使不同地区零散项目集合起来,形成大规模采购,以此来实现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降低采购成本的目标。

二、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状

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物流在国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而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体现在生产经营、市场运作的各个方面,不仅是在技术、人才上展开,同时也在物流和供应链方面展开,而企业物流服务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以江西九州通药业有限公司的物流发展状况为例:

江西九州通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是2008年7月,它是一家以医药商业为主,以药品批发、物流配送和医药电子商务为核心业务的大型医药产业公司,由全国排名第三的医药商业集团九州通集团和江西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目前,江西九州通已全面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物流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药品分区、分类、入库、上架、出库、配送信息以及精细化的仓储药品定置定位管理。根据江西九州通药业有限公司未来发展规划,在医药流通领域对内、对外日益开放的新形式下,必须加快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具有可持发展的潜力的大型现代医药物流周转库,以适应市场需求。在青云谱昌南工业园区建设的江西九州通药业现代医药物流周转库项目,将建设成为该地区功能最健全、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现代物流中心,可有效支持年销售额人民币25亿元的规模。

三、我国中小企业采购现状分析

采购部门企业是一个重要的部门,采购工作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采购人员通常是由综合素质比较高,责任心比较强,能够鉴别商品优劣,懂得商品相关知识的人去担任。目前企业采购工作还存在这一些问题,有待于改进和完善。

(1)生产计划的制定要依据一定的决策信息,决策的信息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需求,另一方面是资源。(2)采购人员素质低、采购手段落后。主要表现为从业人员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较差,缺乏利用现代化手段编制采购计划的能力。(3)中小企业根据顾客订单进行产品设计,组织原材料采购和生产,受企业规模、销售额、资金的限制,企业采购较为谨慎,采购方式比较原始、零散,无法获得规模采购带来的效益。(4)订单式生产方式使得企业对顾客需求缺少前瞻性,往往根据往年的销售情况、采购经验编排采购计划。

四、中小企业联合采购的可行性

企业的采购管理是企业全面控制成本,提高效率,优化供应链管理的重要部分。传统的中小企业采购与联合采购的的比较:

传统采购的缺点:传统采购存在市场信息不灵、库存量大、资金占用多、库存风险大的不足,经常可能出现供不应求,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或库存积压、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1)物料采购与物料管理为一体。(2)业务信息共享程度弱。(3)采购控制通常是事后控制。

联合采购的优点:(1)管理环节。管理落后是我国企业的普遍现象,而管理的提高需要企业付出巨大的代价。(2)采购环节。企业间联合采购,可合并同类器材的采购数量,通过统一采购使采购单价大幅度降低,使各企业的采购费用相应降低。(3)运输环节。企业在运输环节的联合,可通过合并小重量的货物运输,使单次运量加大,从而可以较低的运费率计费,减少运输费用支出。(4)仓储环节。通过实施各企业库存资源的共享和器材的统一调拨,可以大幅度减少备用物资的积压和资金占用,提高各企业的紧急需求满足率,减少因器材供应短缺造成的生产停顿损失。

五、中小企业联合采购的绩效评价体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网络化成为一种潮流,现代商业越来越呈现出几大特征:供货能力不断增长,客户需求更加苛刻,全球竞争日趋激烈。联合采购能将多个不同企业的分散订单集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向外界采购产品,积小单为大单,使采购方拥有更大发言权。联合采购适合中小企业众多的中国国情。

(1)联合采购成为中小制造企业的救命稻草。(2)联合采购使中小制造企业的采购力量变强大。(3)联合采购适合中小制造企业众多的中国国情。

六、小结

中小企业要科学地推进企业物流管理的建设与企业物流的重组,必须按照企业物流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现状的同时,认真为中小企业“量身订做”一套属于企业自身的采购管理方法。参考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循序渐进推进中小企业采购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JohnGottorna.供应链管理手册.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张仁侠.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第2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8.

第5篇:医药物流概念范文

医药物流基本上可以分为制药企业物流和第三方医药物流,与其相关的医药行业管理法规GMP标准和GSP标准也给各自的物流流程有了一定的方向性指导。药品直接关系到国民的生命问题,不仅要根据品种多,批量小的特点实现高效率的配送,减少差错率,更要注重物流过程中的各项信息追踪管理。

配送中心能带来效益

从目前大部分医药商业企业来看,还是存在着高销售额、高费用率、低盈利率的普遍现象,据了解,医药商业的平均利润率不足1%,更多是在0.5%以下。费用成本过高是造成其利润过薄的根本原因,这其中物流费用又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药企利润的来源首先是整合分散的配送中心或着建立合理的中央配送与区域配送,包括节约租赁成本和高额的运输成本及减少人力成本。其次是合理化内部物流流程。有多大的销售额增长是企业规模发展中可见的结果,而物流带来的效益是实实在在的“灰色”收入。据统计,如果医药商业想获取2%的利润率,那么销售额至少要翻一翻。但是基于高效的医药配送等物流优化,节约1%的成本可以说是近在咫尺。尽管物流不是一个产生利润的环节,但是它扮演着能给企业带来明显变化的重要角色。另外,从节约运行和运输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上讲也算得上是对保护地球的间接贡献。

药品配送技术要与设备相配合

医药商业企业通常涉及几种不同类型的业态,医药批发,医院/社区配送,医药连锁零售和3PL业务。每个业态的比重不同或者说企业的战略目标、投资规模不同等,也决定了配送中心采用的核心技术与设备的不同,这也是尽管医药商业企业有很多但各自的配送中心却不尽相同的原因之一。

根据品种多,批量小的普遍特点,通常注重的是保管技术,拣选技术,复核技术和多订单多区域货物的出货整合技术,而针对不同的技术需求也有多种多样的设备来完成。比如托盘式、料箱式堆垛机常常在FIFO等管理基础上发挥着保管优势(图1,2),数字拣选系统DPS(图3)是针对零品拣选的一种选择,计算机复核(图4)是校准过程中比较有效的环节,而自动集货和按定单、配送路径分别出库的机能往往由滑块式分拣机(图5)来实现。但不是所有的上述设备都适用于企业,根据企业运行模式来量身定做往往能取得很好的实效。

系统建设的难点

医药商业企业的物流系统中往往有以下几个难处理的环节。部分零品药品缺乏条形码,同品规不同包装,出货验证,退货环节等。这里特别想说明的是条形码缺乏的问题。我们在超市买东西的时候都对收银台扫描商品条形码的动作习以为常,但奇怪的是这么强调重要性的药品上,国内有许多药品的包装上却没有条形码!条形码技术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技术,是自动识别、自动数据采集中应用最普遍、最经济的一种信息标识技术。目前不仅仅是传统的一维,二维码,连RFID技术也开始在某些行业普及,但基于用药安全的医药行业中却在实施药品条形码化管理上大大落后于时代的进步。

据资料显示,根据一项总样本数约为10000的药品抽样调查,约有30%的药品包装上没有条形码,其中5000多个处方药中有35%的品种没有条形码。2008年,国家药监部门推行了“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来识别药品的批号信息,即为每件药品赋予标识,每件产品的电子监管码唯一,实施“一件一码”。但根据统计,在已批文的196273个药品中,进入电子监管范围的只有3422个“四大类”特殊监管药品,总比例只占到了1.7%。这就使医药流通企业的零品拣选,特别是复核阶段产生了很大的困难。综观国内医药配送中心的现状,不难发现由此引起的复核人员、设备投入,复核效率极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解决这一暂时的矛盾,包括大福在内的多家医药物流系统集成商提出了库内事先贴码,按SKU投入拣货核对策略,与制造商间信息共享文字识别等技术解决方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零品复核的效率。

面对上万种SKU和频繁的定单处理,如何有效解决药品种类繁多带来的存储与订单拣选难题也是一个着重点。这就要回到物流配送的原点,除了通常所讲的ABC分析之外,主要是以流程简洁流畅,作业内容分类明确,作业方式简单,需要思考的动作最少,行走路径最短等所谓“低级”思路来实现高效的存储和拣选,这也使设备的选定要给物流流程让路,也就是说合理的做法是物流应该先行,不仅要先于建筑设计,还要先于物流设备选型。一些有效的做法是托盘,箱,零品分区,药品双补策略,拣选定单并发策略,设备合并定单策略等,用以缩短订单响应时间。

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作为提高效率的关键之一。在物流系统中,WMS就像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要完成作业任务管理以及库存管理,在同样满足运作的基础上,一个成熟的系统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附加效率。

医药物流个性化需求太多

一个配送中心的建设已经突破了内部物流优化的概念,尽管还没有涉及SCM整个物流链,但是与上下游之间的关系也成了规划中不得不考虑的要素。比如配送中心定位问题,销售市场规范,定单截止时间,发货要求时间,库内人员调配等。

其中,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满足客户需求和提高物流配送效率成了两个矛盾极为突出的对立面。简单地讲,A客户向配送中心要货,药品数量不多,但是要求马上送货。从配送中心的角度来看,这么少的物流量却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浪费的运输成本,实属低效的运作。但是如果不出货的话,A客户马上会说那我们向其他公司要货,以后也不从你这里进货了,配送中心面临失去客源的风险。所以发货要求的合理化成为每个医药商业企业面临的棘手问题,也是在物流系统建设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之一。靠强行制度或命令方式不太符合中国的现状,而且许多医药商业企业也没有达到那样强势的地位,解决这一问题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增加对客户的服务,比如替客户掌握安全库存并及时补货,进一步的话管理客户的库存,再尝试取消客户存储仓库而由自己的配送中心直接配送,同时以低价获取上架业务等来提高配送效率并扩大赢利范围,最终取得双赢。

一个医药物流系统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诀于两个部分,一个是客户的准确定位。一般客户都是在扩大发展的过程中要投入新的配送中心,已经运行了多年的经验使得客户自己最了解自己的特点,对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了如指掌。但是企业的发展方针又不是作业人员所能决定,这就要求决策层制定准确的战略方针,运行操作人员提出现场的需求,两者的结合会使得新配送中心的定位和方向性更加清晰。另一个要素是具有丰富经验的系统集成商。从前面的叙述看得出,好的医药配送系统不是设备的堆积,而是有效的运行机制,这就使系统的规划显得尤其重要,而这一点正是经验丰富的系统集成商的优势所在。

流通环节多导致药品价格偏高

第6篇:医药物流概念范文

二十年一步一脚印

回顾威裕的成长历史,不难发现这一路以来,集团都在用心铺垫着坚实的根基。

1992年成立之初,威裕以欧洲仓库设备为开端,不断将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引入中国。

在1998年,威裕跻身先进物流设备整合提供方,提供全自动化的仓储设备和系统方案。当时在中国现代化仓库并不多见,而威裕作为中国全自动化仓储方案的先行者,在昆山安装了当地第一套全自动化仓储设备系统。

同时,威裕开始应用先进的工程理念,例如防静电技术、精确的温度控制、防尘技术等等。谈到这点,威裕团队十分自豪地分享道,“这一系列工程技术在二十年以前已经带到国内了,只有少数公司能够做到的。”

2001年,威裕开始提供专业的物流与供应链顾问业务,将国际最先进的物流与供应链理念带给客户。运用先进的物流园区规划理念和工业工程建设理念,威裕成功在香港、华南、华东、华北、东南亚、印度、马来西亚以至澳大利亚等地区完成不同的物流顾问项目。在威裕的推动之下,一些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念得以应用于国内的物流项目,例如2004年,率先提出“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的概念,进一步确立威裕在物流与供应链顾问业务的领先地位。另外,金融物流的概念通过一个个保税物流园区项目的成功运营而得到了推广。

近年来,威裕涉足物流管理及投资服务,在国内进行物流园区的开发,从传统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进而参与重资产投资项目。从2006年开始,为天津泰达提供高端保税物流管理服务,开始透过实际操作层面来验证及提升物流与供应链理论。2012年,威裕更发展投资江西省南昌医药产业物流园。

四大业务相辅相成

目前,威裕集团核心业务由四大板块组合而成——工业与物流设备、工程与技术服务、物流咨询顾问服务、投资及物流管理。这四大项目都是围绕同一个主题,就是物流基建。 威裕团队介绍说,“其实这四个项目中,设备是仓库里面的基础设备配套,工程是关于仓库或物流园区内的整体建造,咨询是探讨物流设施的完善,投资和管理就是在建设完成后把握仓库或物流园区的经营。”不管是仓库里面的设备、整个园区的建造,以至物流咨询及投资管理,四个项目彼此关联,从中看得到威裕清晰的发展思路。

从各业务的发展来看,威裕充分发挥国内分公司不同的强项,维持四大板块较稳健的营业额比重。值得一提的是,投资及物流管理服务是相对较新的项目,业务发展增长迅速。

国内:目光如炬

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国内江西医药物流园区的项目,深刻体现出威裕如雄鹰一般锐利的眼界。

较早之前,通过完整的市场调研,威裕认定了医药物流行业惊人的发展潜力。威裕团队表达出对行业前景的信心,“从外国的经验看来,当一个地方经济富裕,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就会开始爱惜自己的生命、看重自己的健康。医药及保健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当更高。”

通过与海外基金达成的共识,威裕将会在全国开发7-8个物流园区。江西医药物流园区是第一个项目,计划一共投资十亿人民币,分三期进行开发。目前,园区已经完成了规划的阶段,进入行政程序。

国内目前经济前景弥漫一层不明朗的气氛,威裕也能看到发展的机遇。香港威裕集团总裁张显基先生说到,“中国的发展还是会继续,只是经济增长率会稍为放缓一点,这反而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好机会。威裕在国内发展的时间比较长,在跟合作方谈判条款时有更大的优势。”

长远来说,威裕依然看好中国的物流发展。“经济发展起来以后,物流要提供相应的配套,国家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有着极大的需求。”

威裕集团看重内地二线城市的发展潜力,计划将大部分的实体投资定位于此。成都、武汉、长沙,将会设定不同的物流园区主题进行投资开发。这也是威裕有别于其他物流开发商的特点,选择投资的是有针对性的、而非通用性的物流园区。张显基先生希望,这些主题性的物流园区带来的贡献不仅仅限于物流行业本身,也可以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海外:怀抱憧憬

随着业务发展的深入,威裕开始涉足国外的项目。2008年,威裕成功开拓印度市场,为孟买全国首个保税物流园区提供设计和营运顾问服务。今年年初,印度园区已经开展了第二期的扩容工作,威裕继续担任第二期的规划设计顾问。威裕在印度的项目还涉及铁路物流、电商物流、商品物流等规划。在短期内,威裕将亦与印度最大的企业合作,为一个三万平方米的物流园区提供项目总规划。

谈论到对印度物流管理水平的印象,威裕团队指出,印度的物流基本上处于原始阶段,要找到一些比较好的仓库相当困难。令人欣慰的是,最近这几年,威裕与当地合作项目的过程中,积极提升印度对物流基建国际标准的了解。随着近来印度经济发展加快,开始有一些国外的物流企业落户在印度。不过,由于当地存在较浓厚的地方保护意识,外国企业的发展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幸运的是,凭着威裕一路走来所累积的经验,威裕在印度市场的步伐走得比较平坦、迅速。

除了印度以外,威裕在新加坡、澳大利亚、台湾等地都有物流项目正在运行当中。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技术与理论的全球通用性让威裕对行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十分憧憬。当前,威裕的发展重点还是以大中华地区为主,海外地区的合作视项目机会而定。威裕的目标是希望在全球都有自己的项目。

对比国内和海外物流业的发展特点,威裕团队认为,国内物流业现存一种现象——原始与先进的极端同时并存。“要不就很原始,骑着自行车就可以完成派送;要不就很先进,把全球先进的物流基建都引进。就目前的物流水平而言,中国相当于一些创新物流的实验基地。”在后续的发展趋势看来,威裕团队认为,物流将回归实用为主,不盲目追求先进,适合企业发展的水平。“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准确良好的服务,将会是物流服务发展的重点。”

选择远方,风雨兼程

经历二十年的发展,威裕正筹备公司上市。在威裕集团的规划中,上市计划正在一步一步铺开。目前,投资管理版块的业务与海外基金进行合作,当前进行的物流园区项目为上市而铺路。公司内部管理的优化,包括公司架构、会计标准、回报率的要求等等,也是以上市的目标来推进。

第7篇:医药物流概念范文

[关键词] 物流人才 缺口 瓶颈 复合型

物流,一个美好的字眼。说它美好,是因为它被业界称为“第三利润源”、被媒体称为“21世纪最大的行业”、被老百姓称为“金饭碗”。中国的物流人才,这个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群体,他们真正的生存现状如何呢?

一、物流人才现状:紧缺与泡沫并存

首先,从第三方专家的角度来看,在今后一段时期,物流企业除仓存、运输、配送、搬运加工、货运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以外,熟知电子商务物流人才、连锁经营、国际物流、物流成本控制分析与预测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加缺乏,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

其次,从需求的角度来看,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此类需求,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企业物流人才;二是物流企业人才;三是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四是物流研究人才。企业物流人才主要是指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管理人员、仓储管理人员、报关员、配送人员、客户关系管理员等。这些人员必须熟悉物流行业,同时掌握了物流运输、仓储、包装、装卸等方面的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物流企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是第三方物流营销人才,能够运用物流知识进行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营销。至于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和物流研究人才,主要是指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知识,具有物流科技创新能力,并且知识面较宽的复合型物流管理规划人才。

第三,从供给的角度看,我国目前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院校培养和社会培训。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开设物流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218家,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179所,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院校达到39所;物流从业人员在职教育,业已全面铺开;上岗资格培训人数日益增多,但是尽管近年来各高校及培训机构培养了大量的物流人才,然而从数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加之当前学校教育和行业培训都较偏重于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经验, 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视角与企业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些都导致了物流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在“物流热”的推动下,很多传统的货代、仓储、运输企业纷纷改头换面,挂上了“物流”的招牌,但在操作和理念上,与传统企业并没有本质区别,这类公司所需要的只是从事仓储、运输等实际操作的员工,这些职位都很传统,不是业界急需的现代物流人才。所以,所谓的“物流人才热”和“物流热”一样,也带有很大的泡沫意味。

二、物流企业遭遇人才瓶颈

近几年,物流行业逐渐火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物流人才市场上出现了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有人看中物流行业的前景,希望进入物流企业,而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尽管有大量的人才可供选择,但究竟哪些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却难以选择,其中“来之能战”的往往凤毛麟角。众多国内物流企业正日益遭遇人才“瓶颈”的煎熬。一方面,物流人才供给市场上的总量不足与结构性失调造成企业需要的合适人才难寻;二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苦心培养的核心员工频频出走使人才难留。

1.真正的物流人才需求总量缺口较大

据统计,在我国物流行业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仅占该行业人员总数的7.5%,大大低于其他行业,而且有一部分人出现知识老化等现象。另据美国奥尔良大学对全美物流职业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物流业管理者中,92%具有学士学位,41%具有硕士学位,22%具有从业资格证书。由此可见,我国物流人才的匮乏极其明显。因为物流人才并非等同于物流从业人员,而是指那些理论与经验兼备的物流从业者。现实的情况是物流操作层面的从业人员大多数属于熟练工,没有或严重缺乏物流知识和理论,而且许多物流管理人员也多是半路出家,对现代物流知之不多。他们难以弥补物流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

2.结构性人才严重缺乏

物流企业人才难寻,要想找到合适的人才可能难上加难。“物流人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从人才层次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战略层、管理层和操作层。从人才职能结构上可分为四类,即规划类、营销类、管理类和作业类。由于我国物流产业起步较晚,整体竞争水平不高,以及物流教育落后等诸多因素,使得物流人才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在人才职能结构上。物流市场严重缺乏规划类、营销类和管理类物流人才。据统计,物流人才招聘岗位中,排名第一的是营销人才,占26%,其次才是高级主管。

在专业结构上,以医药物流为例,有专家估计,目前能够真正称得上物流人才的仅超过百人。而全国急需医药物流人才2000人左右,这表明目前社会上医药物流人才的比例不足总需求量的5%,并且随着医药物流的持续升温,这个差距还会被拉大。同样的现象在物流其他领域也是屡见不鲜。

3.人才难留

如今,人才难留似乎已成了业界的普遍现象。不仅职业经理人频频出走,而且一些中层骨干也是伺机而动。例如,宝供物流在近两年内连续出走了多位高管人员,这些高管人员出走后,大多数选择了自主创业,有的成了宝供的直接竞争对手,对企业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三、复合型物流人才成为职场“新贵”

前面我们提到,现代物流人才供需矛盾严重,质量和数量均未能满足需求,但真正缺乏的不是低端和中端的操作员、管理员,而是缺乏高端的总监式的人才。这种人才是既懂物流理念,又有实践经验,既有物流技术专长,又能进行物流管理,既具备现代经济头脑,又善于开拓进取的复合型人才。他们能对各个物流领域进行整合,能把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行业整合到现代物流中去。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同时,物流又是一个微利行业,企业为降低成本,就需要降低比重较大的人力成本,实现多岗合并,所以对岗位多面手的需求日益增多。目前一些企业的岗位设置采用的不是岗位无缝连接,而是岗岗之间有一定比例重叠的方式,这样就需要岗位多面手来完成重叠环节的作业。比如,配送中心主管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知识与技能,如物流基础知识、财务知识、营销知识与IT技能等,从而了解运作流程并不断加以改进,利用信息共享及分析,对配送中心进行更有效的管理,提高库存周转率,开展各项增值服务,实现为供应商联合管理库存。

目前,有不少的企业都表示,拥有一支高素质、懂经营、会管理、熟悉国际贸易和物流规则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对于企业发展机遇,求得快速发展相当重要。这样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成为了招聘会的职场“新贵”。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现代化已是必然的趋势。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企业物流人才要跟上时代的节奏,与时俱进。这就要求物流人才转变观念,由被动的顾客服务转向主动的客户关系管理,由原来的供应链局部利益对立转向整个供应链的整体联合,由事先预测转向适时监控与调整,由传统的经验主义转向适时判断和调整策略,由静态评价转向动态评价,由封闭式信息管理转向开放式信息管理,由“事先上岗培训式训练”转向即学即用式培训。

面对日益激烈化的竞争,对于企业来说,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应该由“控制型”转为“学习型”,从组织结构的高度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另外,企业和院校、培训机构等应该达成互动的关系。最近几年,在市场经济强有力的推动下,中国的物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物流人才尤其是高级物流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物流人才,这个为媒体夸大、为企业渴望的群体,他们真正需要的其实是成熟的市场环境和与之相配的人才机制。作为物流行业的原动力,他们的存在应该少一些炒作,多一些引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机制,规范物流人力资源市场,才能为现代物流业的加速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物流行业人才需求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年第10期

[2]物流企业如何突破人才“瓶颈”[J].中国储运,2005年6期

[3]现代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J].物流技术,2003年10期

第8篇:医药物流概念范文

【关键词】医院 药房 零库存

一、零库存概念和优点

(一)零库存概念

零库存是一种合理安排和计划企业库存,它是指物料在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一个或几个经营环节中,以周转的状态存在,而非库存的形式存在。它不是指某种或某些物品的储存数量为绝对零,而是通过实施特殊的库存控制策略,实现库存量的最小化。

药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资,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存储过程中,容易受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的影响,有可能会发霉变质,影响药品的疗效。医院药房的药品零库存是指在满足医院临床需求及零售需要的前提下,药库库存最小化,也就是说并非药品的绝对库存量为零。药品配送公司在接到药品采购计划后立即送货,药库验收药品合格后立即办理入库出库手续,药品运送至各药房使用。因此药品在流通中停留的时间越短对药品的效用就越好,同时药品储存量越小,周转速度越快,形成的库存成本也就越少。

(二)零库存优点

零库存管理的初衷是库存就是浪费成本,货物价值的增值过程应该减少甚至消除。将这种管理理念用于医院药品管理,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各种途径,以最小化甚至消除医院药品库存,使库存的药品和挪用资金达到最低的限制,降低由于库存积压太多由于变质,过期问题同时来满足需求的临床药物的使用,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行。因此零库存主要由以下优点:

(1)减少库存药品的资金占用,优化了资金结构。通过实施零库存,减少了因库存产生的资金占用,同时提高了资金利用率。通过对医院药房的成本-效益分析,将医院药品库存资金最大化地地转移给了医药公司,使药品占用医院资金影响达到最小程度。在厦门市第一医院中,由于实行了零库存,药品的储存量巨幅下降,例如在以前采购的计划中,每年集中采购1~5次,采购大约3个月或者半年的药品量,随时补充短缺药品和应急药品,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部分药品库存量接近半年的现象。而实施了零库存以后,医院药房只需要储存一些应急药品和抢救药品,极大地降低了药品积压数量,如在厦门市第一医院中2010年6月药库库存量为132万元,住院药房库存为117万元。2011年6月药库只备一些应急药品和抢救药品共7万元左右,住院药房备1周药量60~70万元,再加上药房医院库存共计减少了200多万元,极大地减少了药品积压,加快了药品流动速度,为医院增加了200多万元的流动资金。另外由于减少了药房日常维护所需要的设备折旧费、工作人员薪酬以及一些额外的盘库费用,增加了流动资金,优化了医院的资金结构。

(2)减少药品的损耗风险,降低库存成本。由于大型药品库存在股票条件、药物作用、药物定价、药物应用,旧药物消除的不确定性,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使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药物退学率增加。在厦门市第一医院实施零库存管理,医学药物库存减少、旋转速度、损耗率的药物从先前的2‰下降到0.5‰以下,现在由于缺乏管理,使得药物过期,虽然在降低成本,库存成本方面的损失,但它能够减少药物,使药房仓库费用效益最大化。

(3)规避了很多可能存在的风险。运用以前的库存管理模式可能会给医院带来因市场变化而产生的药品积压风险,或由药品积压引起的药品过期、失效、老化、变质等问题。而在各大医药公司相继实行零库存管理后,药品在整个市场流通中速度加快,生产后很快就会到达患者手中,减少了各环节的储存时间,避免因过期或储存方法不当造成的变质,保证了药品质量,确保药品的安全性,使患者可以放心使用。因此在实行零库存管理后,各种品牌的新药可以随时采购,不必再担心因引进新药而倒致同一类型其他药品用量下降的问题。

二、医院药房对实施零库存的错误认知和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药房对实施零库存的错误认知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药房在市场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使药房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把握机遇,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医院在库存管理问题上进行了很大变革,管理机制上也实现了由经营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化,积极探索实现库存的最高境界——零库存的管理方式。但是,随着零库存战略思想的日益成熟,药房的药品存货管理日趋科学和规范,但总体上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错误。

(1)认为零库存是个绝对的宏观概念。所谓的零库存是指微经济实体操作领域的库存状态,属于微观经济学的范畴。因此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不可能完全实现零库存,尤其是药品这种特殊商品,为了应对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的各种自然灾害,各种各样的突发传染病和其他类型的事故,国家有关部门通常会储备一些各种形式的重要物资,如食品、药品、救援和救灾物资等。因此,在某些领域可以实现零库存管理的生产和零库存销售,但对于医院药房这种类型的企业,绝对的零库存是有害社会的同样也是不可能的实现。

(2)认为零库存针对所有库存。从库存的目的来看,药物库存一般可以分为常规库存、安全库存、季节性库存、投机库存和积压库存。而对于零库存主要指的是积压库存,和常规库存,只有尽可能地减少两部分,才可以有效地减少药房的库存成本。但对于药房这样的医药流通企业,为了消除生产分离、供应短缺、运输延迟,需求波动等问题,所以不仅库存不能绝对为零,也必须有适量的库存,以满足正常业务的需要。

(3)认为零库存仅仅是数量的最小化。药品的库存不仅仅是指药品的数量,还应注意库存结构的合理性。如果把零库存仅仅看成是仓库中所存药品的数量最小化,而忽视整体结构的合理性,那么降低成本的目的就很难实现。因为如果在库存结构或库存布局不合理的情况下,库存药品的数量趋于零或等于零,也不能说明库存是合理的,因为仓库设施重复建设,用于设置仓库和维护仓库的资金占用量并没有减少,随之而来的成本也就没有减少。

(二)医院药房实施零库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下。随着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科学、新品种、新剂型药物越来越多,但药店经营规模较小,导致药房人员招聘标准是相当广泛,人员组成混乱。因此,繁杂、缺乏专业团队,服务意识,低质量的服务,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水平落后,更重要的是,一些药店人员的质量药物本身,功效、适应症、剂量、深刻理解的药理作用、副作用等,都可能存在认识不足的情况,或紧急药物储备不足或一些常用的药物供应下降等影响企业的损失利润。

(2)供应链系统不完善,不能达到即需即取。药品的零库存实现主要是以需求为导向,也就是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采购恰当的商品。对于药品来讲,对它的需求本身就会因不同时期内突发疾病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波动性,所以就必须要求一条完善的供应链,其中包括完善的配送设施,及时的供货方和高效的第三方。这样的供应链系统是一个有机体,只有管理好各个接点,协调好彼此的关系,形成一个流畅的采购供应体系,才能有效地降低库存。而在我国医院药房的整个供应链上,各节点的管理水平、生产能力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参差不齐,很难保证社会对某类产品的即时需求,也就达不到零库存的要求。

(3)信息管理功能较弱,不能制定有效的订货批量。零库存是基于对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整体规划,是建立在整个相关流程信息化管理基础之上的一种库存模式。只有建立起一套适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将大量的、实时的、动态的库存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使之成为对库存管理有用的信息并加以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药品的出入库及采购单需要有计算机进行科学地整理,才可以达到高效率,而在我国医药企业中尚不能达到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所以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零库存的实施。

三、实现药品零库存的对策

药品的存货管理和其他企业存货管理类似,都希望达到最小库存,同时又能满足医院和患者的需要。不过它和一般企业有些不一样,因为药品的需求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有些应急、常用药品必须储存。因此,药品存货管理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药品存货成本最低化,药品存货成本一般包括购置成本、储存成本和订购成本;二是药品储存结构最优化,最佳的药品储存结构是指药品的数量、品种、规格等各方面库存指标既达到最低成本,又能满足医院和零售的需要,要达到最佳化的储存结构需要多方面要素的配合。而最佳存货成本和最优储存结构的结合就是医院药品存货管理的零库存状态。

(一)对药房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药店经理应该调查临床医生偏好、知识水平、季节性疾病的药物,关注目前的医学动态,交流更多的与临床医生、掌握动态范围的方法,以行动研究和统计数据,科学地确定最佳股票以防止脱销。此外,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库存,如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及时调整药物品种和数量,以适应临床第一线的变化。都满足要求的临床第一线,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去药房。

(二)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的药品信息管理机制能够及时地了解药品库存量以及消耗量,从药品采购开始,模拟存货管理的各个流程,比较精确地确定药品的最佳持有量。根据药房在具体时间内的销售情况,系统会自动生成药品采购计划单,药品采购员汇总各药房的采购单后,通过医院各级审批通过后,利用网上药品采购平台,将汇总的药房采购计划单发送到各药品供应商。每个药品供应商开始准备配货,并直接送至医院各药房。下级药房验收入库后,入库清单通过HIS系统传到药品采购部门,药品采购部门核对供货商的配货单准确无误后,确认入库,并将入库数加到各下级药房库存数,如有换药退药的情况也一并处理。采购部门在将药品入库后,清单交给医院财务部门核准清算,然后转账到各药品供应配送商,结束整个交易。通过药、商之间的互动,较为有效地完成了零库存,使得供应商可以实现对医院药房所需药品的即时配送,也就是用信息代替库存。

(三)建立一套完善的存货预警系统

零库存的实施是建立在稳定和基本不变的客观环境基础上的,但是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医院药房对内、外部环境都应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医院的系统可以设置最低库存量报警、药品失效前报警功能,起到提醒的作用,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使用准确的的信息管理预警系统,能够将大量的库存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在采购储存销售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与药品采购有关的一切变化,当药品零库存实施的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时,要迅速做出药品采购和库存调整的反应,避免突发事件给医院造成巨大损失,防止重蹈“非典”造成“断档成本”的覆辙。通过使用该系统真正地达到库存最接近零的状态。

四、结语

医院药品的零库存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零库存管理的实施是建立在客观环境的稳定性和理想的基础上,医院药房应实施相对的零库存管理,应坚持综合平衡的原则,制定一个全面的,科学的方式。例如制定自己的需求储备药物计划,从而加速周转,减少库存,确保药品供应。另外,因为我国与欧洲发达国家的医院和医药流通企业差距较大,所以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引入先进的供应链进入医院的管理,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医药行业供应链的成熟发展和供应链管理的普及,我国医院的库存可以外包给供应链中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从而降低库存量,减少储存成本和保管人员的费用支出,从根源上缩减成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

参考文献:

[1]赵璇.关于药品实现零库存的思考[J].北方药学,2012,(04).

[2]张芜.关于医院药库零库存管理模式的设想[J].内蒙古中医药,2011,(11).

[3]冯宇,杨柳.我国医药企业企业药品库存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医药社区,2011,(04).

[4]王德传.基层医院药品库零库存管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0).

[5]鄢美清.如何优化医院药品的库存管理[J].海峡药学,2010,(22).

[6]陈广兴.医院药品“零”库存的管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5).

第9篇:医药物流概念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医药分销;绩效

中图分类号:F7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8)05-0019-08

The Empirical Study of Informationization on Performance

in China Pharmaceutical Distribution Industry

SONG Hua, WANG Lan, WANG Xiao-liu

(Business Schoo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unique feature of pharmaceutical distributors (Hereafter short for PDs) in China, this study proposed a model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key factors of informationlization, S&OP (sales and operation planning) and firm performance. Grounded on the survey of more than 120 PDs, the paper has evaluated the impact of 3 key functional factors, information acquiring & mining, information integrating & sharing, and information automating & monitoring on firm performance of PDs with the path analysis. The outcome of study unveils that information acquiring & mining is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financial performance, but information automating & monitoring is negatively related with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integrating & sharing plays a positive impact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 only after the mediate factor, S&OP, works. In the e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formationlization process of PDs and advances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the PD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ir informationization and performance.

Key words:informationization; pharmaceutical distribution; performance

1 引言

目前,随着人们对医药产品需求的大幅增加,医药行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1]。行业增长伴随着国际国内竞争的加剧,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医药流通领域对外资开放,中国医药流通企业所处的形势更加严峻。全国医药商业的平均流通费用率为12.5%,而销售利润率却小于1%;美国医药批发商的利润率为1.5%,而医药流通费用率仅为2.9%[2],可见医药商业企业的竞争力亟待提高。这些都在客观上要求医药分销企业必须在完善内部管理的基础上,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能够大大提高信息流通的效率,并具备降低流通成本、优化库存管理、拓展覆盖领域、全面提高管理效率的巨大潜力[3],通过信息化和网络化来改进管理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医药流通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企业信息化不仅给中国医药分销企业带来了提高流通效率的机会,也中国医药分销企业提供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后发优势的机会[4,5]。

但从目前我国医药分销企业的信息化实施效果来看,并不乐观。尽管企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GSP认证和信息化改造,却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结果导致有的企业放弃信息化建设,有的企业闲置设备,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阻碍了企业的发展[6]。因此,对医药分销企业信息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尤其是探索信息化对医药分销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和关键影响因子,找准医药分销企业信息化的着力点和关键点,切实有效地推动企业信息化进程,进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改进和竞争力的增强。

2 文献回顾和理论假设

现有文献对信息化关键要素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角度,一是从信息化成功实施的外部因素角度探讨信息化成功必须具备的组织、管理以及技术等条件要素;还有一种思路是从信息化本身出发,研究成功的信息化必须具备的功能要素。信息化的成功必须具备有利的条件、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落实措施,但这些还不够,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工具和方式,不会直接提升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能力,“信息化”只有发挥了它应发挥的关键功能才能促进企业绩效的改进。医药分销链中涉及的经济主体多,性质复杂,范围广层级多,而且由于政府对于医药流通企业的规制和监管,对于药品这种特殊产品要求严格的批次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对于医药流通企业的规范和发展至关重要。基于相关文献和医药流通企业特点,本文从信息获取和挖掘、信息整合与共享、信息自动化处理和监控这三个维度来测量企业信息化水平[7~9],探讨信息化水平对医药分销过程中的供需协调和企业绩效的影响。

2.1 企业信息化与供需协调

随着现代供应链物流管理和信息技术的发展,90年代早期,供需的匹配和整合(Sales and Operation Planning,简称S&OP),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和平台进入到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视野,其目标是促使供应链各企业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将销售预测整合到企业运营的流程中,以实现供需整合和匹配[10,11]。Wing和Perry针对医药行业的情况提出,S&OP是企业规划的核心,是一个由战略规划、销售计划、订单承接、生产计划、运输管理、供货商规划等一系列职能活动构建的工作流程[12]。

信息化在供应链中发挥的典型作用是,通过低成本的信息流通减少了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交易摩擦[13];然而,信息化更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实现了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整合,促进了供需协调,例如Lee and Whang把信息化看作是缓解供应链“牛鞭效应”的关键因素[14];此外,信息化还能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7]。供应链成员之间信息共享、整合将有效缓解医药分销供应链中的“信息孤岛”现象[2],减少了供应链中需求和预测的不确定性,使供应链成员对相关环节的库存和需求有了更明确的了解,从而使订单执行更具效率[15];其次,供应链成员的信息共享和整合还将促进供应链成员协同计划的制定,据此协调各成员的经营目标,实现对分销渠道更高效的管理和协作,提高供需协调性并最终促进企业绩效的改进[16,17]。因此,本文假设:

H1a 信息获取和挖掘能力对供需协调性有正效应。

H1b 信息共享和整合能力对供需协调性有正效应。

H1c 信息自动化处理和监控能力对供需协调性有正效应。

2.2 企业信息化、供需协调性与企业财务绩效

信息和人力资源、固定资产、业务流程一样是企业的重要资源[18],信息化无疑将增强企业获取信息这种资源的能力。在客户导向或市场导向的推动下,获取、追踪、预测客户信息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关键因素,信息的获取和挖掘使企业得以及时跟踪顾客选择的变化,并及时反馈给决策系统,进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响应速度,进而改进关键因素,促进销售目标和盈利率的实现[19]。对企业内部运营资料的收集和挖掘将有利于企业更加了解自身的缺陷,为不断改进提供线索和依据,降低营运成本、提高营运效率。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信息技术的采用和公司生产效率的提高有显著性的关系[20]。

因此,本文假设:

H2a 信息获取和挖掘能力对财务绩效有正效应。

Grover 和Malhotra等人认为信息整合和共享提高了企业传递、加工信息的能力,并进而使同步决策成为可能,而同步决策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石。Nada 和Robert通过实证资料研究证明,信息共享和整合技术有利于实现公司内部整合及企业间的外部联合[21]。分销渠道成员通过信息共享系统,实现上下游企业资料顺畅交换,信息实时共享,尤其是客观真实的反映客户需求资料及时共享和挖掘,将提升对客户需要的响应能力,并据此协调各成员的经营目标,建立成员间的互相信任,进而激发战略联盟关系的形成,实现对分销渠道更高效的管理[16]。有研究表明,医药供应链成员之间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将增强医药分销企业内部的渠道覆盖、渠道管理能力[22],进而改善医药分销企业绩效。因此,本文假设:

H2b 信息共享和整合对财务绩效有正效应。

Berger[23]研究报告中指出思科公司借助于信息化和网络技术,重构了公司的内部流程及完成了与供货商、客户的整合,最终实现了5亿美元的开支节省。2001思科公司就有90%的销售在网上实现,信息化和Intel使思科得以用自动化的订单处理取代数百订单处理员工[24,25]。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的最深刻的变化是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包括生产成本、管理成本以及交易成本都出现了相对收缩即边际成本递减[26]。在医药分销企业,成本管理尤其是库存成本的管理占有重要位置,信息技术如及时补货技术,提高了企业自动化信息处理和监控的能力,对于库存具有替代效应,信息化使企业减少了库存量,降低了库存管理成本[27]。因此,本文假设:

H2c 信息自动化处理和监控能力对财务绩效有正效应。

供需的匹配和整合(S&OP)是分销企业财务绩效最基本的保证[28]。供需匹配和整合的优化,将促进企业的销售、营销、财务和运营各部门共同制定最贴近需求的年度预测和计划,从而更好地实现业务目标。因此,本文假设:

H2d 供需协调性对财务绩效有正效应。

3 资料收集与测量

3.1 样本及其特性

本研究是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所有问卷于2005年7月到2006年3月投放并收回。问卷通过两个渠道投放,一是海虹平台的参与用户,二是中国人民大学医药MBA班。两个渠道共投放666份问卷,回收225份,其中有效问卷119份。其中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30家,占25.2%;年销售额在3000万到3亿元之间的中型企业52家,占总数的43.7%,年销售额在3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37家,占总数的31.1%。

3.2 变量的测量

本研究变量的所有问题使用李克特(Likert)从“非常差”到“非常好”的5点量表,要求被调查者表明他们对每个题目认可的程度。在获取量表和数据的基础上,我们按照所构建的理论模型,运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以探测信息化三要素:信息获取和挖掘、信息自动化处理和监控、信息共享和整合对企业财务绩效和潜在竞争力的影响。在量表的效度方面,运用正交旋转的因子分析法对模型构念进行了探索性检验,结果表明本问卷设计的指标较好体现了研究模型的构念。关于量表的信度,在信息获取和挖掘能力指标(IF1)方面,测量了相应3个方面的问题,题项包括“供求信息的获取能力”,“所获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对信息的分析和挖掘能力”,Cronbach’s α值为0.8180;在信息共享和整合能力指标(IF2)方面我们测量了5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按需下单能力”、“分销配送的控制能力”、 “信息在本企业内部的分享程度”、 “信息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分享程度”以及“给上下游企业提供有用信息的能力”,Cronbach’s α值为0.8925;在信息自动化处理和监控能力指标(IF3)方面,测量了4个问题,题项为“信息处理的自动化水平”、“仓库管理系统(WMS)建立的状况”、 “需求信息结构的完整性”以及“对信息的监控能力”,Cronbach’s α值为0.8798;在供需协调性指标(S&OP)方面,测量了4个指标,分别是 “市场需求预测的准确性”、“采购与分销计划的平衡程度”、“人财物资源安排的合理性”以及“分销供需计划的完成程度”,Cronbach’s α值为0.8877;在财务绩效指标(FP)方面测量了4个问题,分别是“最近3~5年终端纯销售增长率”,“最近3~5年商业调拨销售增长率”,“最近3~5年间净利润”以及“最近3~5年资产报酬率”,Cronbach’s α值为0.7660。

4 实证分析结果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我们利用通径分析进行模型检验,表1为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和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表2是关于信息化三要素对供需协调影响的回归分析(模型1)。从方程的检验结果看,模型1解释了26.7%的企业供需协调的变化。

(1)H1a得到证实。在参考模型1.2中,方程的F检验在P=0.05条件下显著,并且信息获取和挖掘的容忍度(tolerance)和方差膨胀因子(VIF)分别为0.836和1.197,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信息获取和挖掘在α=0.05条件下对医药分销企业的供需协调性具有显著影响,并且信息获取和挖掘对供需协调性的变动增加了解释效度(ΔR2=0.199, P< 0.05),其效应表现为如果其他因素不变,信息获取和挖掘与供需协调性之间存在较强线性关系,信息获取和挖掘能力提高一个百分点,供需协调性变化率为48.8%。

(2) H1b得到证实。在参考模型1.3中,方程的F检验在P=0.05条件下显著,且信息共享和整合、信息获取和挖掘、信息自动化处理和监控的(tolerance,VIF)值分别为(0.662,1.512)、(0.658,1.519)、(0.395,2.5327),说明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信息共享和整合在α=0.05条件下对供需协调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增加了对供需协调变化的解释效度(ΔR2=0.047, P

(3) H1c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在P=0.1条件下,回归检验结果并不显著(参考模型1.4,P=0.304),可以认为信息自动化处理和监控对供需协调性几乎没有作用。

表3是信息化三要素和供需协调对财务绩效的回归分析(模型2),其中,信息获取和挖掘(IF1)、供需协调(S&OP)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正效应得到验证,但数据显示信息共享和整合、信息自动化处理和监控对财务绩效的作用不显著。从检验结果来看,模型2解释了44.8%的财务绩效的变化。

(1)H2a得到证实。在参考模型2.2中,方程的F检验在P=0.05条件下显著,信息获取和挖掘的tolerance和VIF分别为0.827和1.212,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且信息获取和挖掘能力对财务绩效的变化解释度高(ΔR 2为0.121),其效应表现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信息获取和挖掘能力每提升一个百分点,企业的财务绩效的变化率为38.3%(P=0.000)。

(2)H2b没有得到证实。在参考模型2.3中,方程的F检验在P=0.05条件下显著,信息获取和挖掘、信息共享和整合的(tolerance, VIF)值分别为(0.656,1.524)、(0.688,1.453),说明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但该变量的增加并没有在多大程度上增强解释度(ΔR2为0.003),其效应表现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信息共享和整合对财务绩效的改善没有影响(β=0.065,P=0.552)。

(3)H2c没有得到证实。在参考模型2.4中,方程的F检验在P=0.05条件下显著,信息获取和挖掘、信息共享和整合、自动化处理和监控的(tolerance,VIF)值分别为(0.524,1.908)、(0.596,1.677)、(0.415,2.410),说明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但信息自动化处理和监控对财务绩效变动的解释度也较弱(ΔR2 为0.011),且出现了在统计上不显著的β值(β=-0.164,P=0.247),可以理解为信息自动化处理对财务绩效的改善没有影响。

(4)H2d得到了证实。在参考模型2.5中,方程的F检验在P=0.05条件下显著,信息获取和挖掘、信息共享和整合、自动化处理和监控以及S&OP的(tolerance,VIF)值分别为(0.468,2.138)、(0.586,1.707)、(0.413,2.423)以及(0.643,1.555),说明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且供需协调对财务绩效的变化有较强的解释度(ΔR2 为0.448),该效应表现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需协调和企业财务关系存在强相关关系,供需协调提升一个百分点企业财务绩效变化率为53.4%(P=0.000)。

由表4可知,信息获取和挖掘对财务绩效的通径系数为0.380,且同时具有显著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信息获取和挖掘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财务绩效变动率为38%;信息共享和整合对财务绩效的通径系数为0.116,说明信息共享和整合对财务绩效有正的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信息共享和整合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财务绩效变动率为11.6%;但信息共享和整合对财务绩效的直接作用不显著,即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可以认为信息共享和整合对财务绩效没有直接影响,其原因可能是我国医药分销供应链并没有真正建立,而信息共享和整合若仅局限于某一企业内部,其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是有限的。

信息自动化处理和监控对财务绩效的通径系数为-0.214,说明信息自动化处理和监控对财务绩效有直接负面影响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信息自动化处理和监控投入增加一个百分点财务绩效将变动-21.4%。同时该要素通过供需协调性对财务绩效产生的间接作用不显著。说明目前我国医药分销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对信息自动化处理和监控的投入并没有带来财务绩效的改善,反而降低了财务绩效。本文研究的概念模型路径分析如图1所示。

5 结论与进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通过通径分析,检验了概念模型和假设,分析结果表明我们提出的模型假设基本上得到了数据上的支持。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信息获取和挖掘、信息共享和整合、信息自动化处理和监控功能对医药流通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研究结果,可得到如下结论:(1)企业信息化能否促成企业财务绩效的改进,不取决于上了什么信息系统,应用了那种信息技术软件,也不在于是否建立了现代化的医药物流中心,而在于信息化建设是否真正实现了信息获取和挖掘、信息共享和整合、信息自动化处理和监控功能,并确保这些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这三个方面也是我国医药分销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三个要素,也是构建医药电子供应链的必备条件。(2)信息自动化处理和监控因子对财务绩效的负作用(-21.4%)充分说明了中国当前医药分销领域对自动化方面的巨额投资没有带来相应的收益。信息技术的采用和公司生产效率的提高没有显著性的关系。本文研究的结果和Elliot的研究结论一致[29]。他认为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时候,要考虑到现行的企业运营流程以及客户订制化等因素,如果忽略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对企业绩效并无显著的作用,甚至有负面的作用。中国现代化医药物流中心的建设缺乏规划,存在着盲目性和闲置率高的状况,只有“仓库”,没有“物”流,信息技术的采用并未真正提高医药分销信息自动化处理和监控能力。其根本原因不在于信息技术本身的局限,而是信息化实施小组或部门在没有弄清信息自动化和业务流程的情况下过分地关注技术本身而不是企业的业务流程,也削弱了信息技术的实施效果。信息自动化处理和监控通常需要前期大量的资金投入,如建立自动化立体仓库和现代化物流中心,开发相应信息交换平台等,但信息自动化处理和监控的基础设施建成后,若没有相应的商流和物流支持,相反却会成为了医药分销企业的包袱。在本研究所采用的问卷资料中可以看出,120家企业中,有82家(占70%)企业已有或正在建设医药物流中心,这无疑不利于医药物流的规模化和集约化,而医药分销企业通常认为建立现代化物流中心就具备了信息的自动化处理和监控能力,事实上,由于商流不足以支持物流中心的运作,具备信息自动化处理和监控能力的现代化物流中心只是一副高贵的脚铐。(3)医药分销领域的信息共享和整合并没有真正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有助于提高成员企业的供需协调、库存管理、渠道管理、市场响应等关键能力和素质,促成供应链成员之间的联合和协作,并最终改善成员企业绩效表现[21]。但当前中国医药分销企业信息共享和整合对财务绩效的正向作用十分微弱,只有6.5%,且在统计上不显著,说明当前医药分销企业信息化并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和整合的功能,这也证明了前人关于中国医药电子供应链没有真正形成的判断[2]。

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和我国医药分销企业信息化和运营现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信息化建设必须和优化内部流程、提升管理理念紧密结合。流程再造的支持者们认为,信息化要转化为企业绩效,必须在信息化的同时进行企业流程的再造[30~32],如果只是单纯地应用信息技术,例如“开票自动化”技术的实施不太可能导致企业绩效的提高[33]。本研究也证实了医药分销企业信息化对财务绩效的改进作用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促进企业流程因素的完善如供需协调而实现的。由此可见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的过程,还应该是一个更新管理理念不断优化企业流程的过程。(2)继续加强GSP、ISO9000等质量管理措施的落实和改进,重视对企业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利用。从实证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医药分销企业的数据获取和挖掘对企业财务绩效有十分明显的改进作用,这与我国近年来强制推行GSP和ISO9000等质量管理体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两者都强调对流程和运营的质量管理,尤其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对企业的任何业务操作都留有记录,从而推动企业重视基础运营和管理数据的收集和挖掘,再借助于现代信息化手段实现该功能,最终促进财务绩效的改善。(3)加强医药行业的联合与兼并,促进供应链成员之间信息整合和共享。信息整合和共享的内容必须是广泛和充分,不仅仅只是订单和确认单等业务信息,更重要的是实现对运营、物流甚至战略计划信息的共享和整合。此外,信息化只是实现信息整合和共享的手段,信息整合和共享的实现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之间的联合、合作协议的达成,并进行相应的流程、组织和战略上的调整[34]。(4)加强医药行业物流标准化建设。行业标准化程度低也是制约医药分销企业信息自动化处理和监控能力的重要原因。只有实现了药品物流的标准化才能使物流中心数据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时的、动态资料集合,物流的效率、质量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本研究有三个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关注,这也是本论文存在的局限性:信息化绩效的体现通常有较长的时滞[35],而研究资料主要是中短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信息化起步较晚,医药行业尤其如此),因此,未来可以对信息化带来的绩效进行追踪研究。另外,信息化对财务绩效的影响除了通过优化供需协调最终影响财务绩效外,还有其他影响路径有待进一步探索,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考虑。

参 考 文 献:

[1]Ralf K, Ingrid W. Service-flow management for health provider networks[J].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3, 16(3/4): 259-269.

[2]宋远方,宋华.医药物流与医疗供应链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90-93.

[3]Emily J W. Healthcare’s supply chain reaction[J]. Healthcare Executive, 2002,17(5): 16-20.

[4]汪星明.中国医药流通电子商务[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2-3.

[5]张弘.信息化与中国流通创新[J].财贸经济,2003,(10):58-62.

[6]曲炜.企业信息化对竞争机制的影响机制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5.

[7]Simchi-Levi D, Kaminsky P, Simchi-Levi E. Designing and managing the supply chain: conpcepts, stragies, and case studies[M]. New York: McGraw-Hill, 2003.

[8]Malone T W, Yates J, Benjamin R I. Electronic markets and electronic hierarchies[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87, 30(6): 484-497.

[9]孙宇.信息挖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N].中国房地产报,2006-10-23.

[10]Mentzer J T, Moon M A. Understanding demand[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 2004, 8(4): 38-45.

[11]Poirier C. Using models to improve the supply chain[M]. A CRC Press Company, 2004. 135-137.

[12]Wing L, Perry G. Toward twenty-first-century pharmaceutical sales and operations planning[J].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2001,(1): 20-26.

[13]Cross G J. How e-business is transform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2000, 21(2): 36-39.

[14]Lee H, Whang C. Bullwhip effect in supply chains [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7, 38(3): 93-102.

[15]Swaminathan J M, Tayur S R. Models for supply chains in e-busines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3, 49(10): 1387-1406.

[16]夏露.电子供应链的应用优势及构建研究[J].物流技术,2006,(8):88-90.

[17]Levary R R. Better supply chains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Industrial Management, 2000, 42(3): 24-30.

[18]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1): 99-120.

[19]Cronin M J. Using the web to push key data to decision makers[J]. Fortune, 1997, 136(6): 254.

[20]Loveman G W. An assessment of the productivity impact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Allen T J, Morton M S, e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orporation of the 1990s: Research Studies[M] . MIT Press, Cambridge, MA, 1994. 84-110.

[21]Nada R S, Robert P. Mode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 capability, collaboration, and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5, 26(1): 1-23.

[22]Daekwan K S, Tamer C, Roger J C. Information system innovation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hannel relationships and firm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6, 34: 40-54.

[23]Berger A. Five steps to an e-synchronized supply chain[EB/OL]. 省略/xd/xd.asp?it

=enweb&xd=ideas%5Coutlook%5Cpov%5Cpov_fivesteps.xml,2004-02-20.

[24]Copacino W C, Dik R W. Why B2B e-markets are here to stay[J]. Accenture Outlook, 2001, (2): 22-29.

[25]Chopra S, Meindl P.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y, planning, and operation[M].2nd ed. New Jersey:Person and Prentice Hall, 2004.

[26]谢康,陈禹.企业信息化的竞争优势[J].经济研究,1999,(9):64-71.

[27]靖继鹏,孙立明.信息技术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J].情报科学,2002,(4):337-353.

[28]Frank S. Plan with the big “S” [J]. Manufacturing Systems (MSI), 2004, 22(11): 42-44.

[29] Elliot R, Martin E D, Philip T E.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operational processe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on inventory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3, 21: 63-80.

[30]Venkatraman N. IT-enabled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from automation to business scope redefinition[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4, 35(2): 73-87.

[31]Hammer M. Reengineering work: don’t automate, obliterat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68(4): 104-112.

[32]Davenport T H, Short J E. The new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process redesign[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0, 31(4): 11-27.

[33]Auramo J, Kauremaa J, Tanskanen K. Benefits of IT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explorative study of progressive compan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5, 35(2): 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