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间故事有哪些范文

民间故事有哪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间故事有哪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间故事有哪些

第1篇:民间故事有哪些范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故事我们读了不少,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读懂一个故事的?(板书:理顺序、知大意、品人物、明价值)今天我们还是用这样的方法读懂故事。

2.昨天我们读了课文,理清了故事的顺序,谁来说一说?(人牛情深、相知相爱、美满生活、隔河相望、鹊桥相会)

3.谁能根据故事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4.现在,我们已理清了顺序,知道了故事大意。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故事,用你的慧眼去品评人物。在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有意思的人物值得我们品评?(板书:牛郎、织女、王母娘娘、老牛)

二、走进故事,品评人物

1.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走进这个故事,读出你对人物的理解。注意,一定要有理有据,以理服人。所以,你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写写。

2.学生自读圈画思考。

3.组织交流:

[预设一]牛郎

(1)贫苦。(哥哥嫂嫂把牛郎当牛看)

(2)心眼好。(追问:把牛照顾得很周到,怎么看出他的心眼好?)哥嫂把牛郎当牛看,牛郎却把老牛当人看,以小见大,一个细节足可看出牛郎的心眼好。

(3)能吃苦,辛勤劳动。

(4)忠于爱情。

[预设二]织女

(1)心灵手巧:织得一手好彩锦。

(2)不势利、不贪财:看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

引导提升:A.看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留在人间就留在人间,为什么还要加个“决心”?(舍弃锦衣玉食的生活,承受天规的严厉惩罚)B.当织女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与她一同来到人间的姐妹一定会劝织女的。谁来做这个织女?谁来做她的姐妹?(由织女和姐妹形成对话)C.现在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织女?(板书:追求自由、不畏天规、勇敢坚定)

(3)勤劳、忠贞不渝……

[预设三]老牛

知恩图报:指点牛郎找到织女,死后留下牛皮以备急用。

[预设四]王母娘娘

(1)心狠手辣:抓回织女。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

(2)不近人情:拔下玉簪往背后一划……

(3)自私自利:逼着织女没日没夜地织彩锦。

(4)有没有不同理解?不徇私情:外甥女也要遵守天规;严守天规:天规就要遵守,否则如何管理天庭?也通人情:允许牛郎织女每年见一次。

4.总结:再恶的人也有善的一面。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人物便有不同的看法。牛郎织女和王母娘娘似乎都没有错,那么问题在哪儿?(不合情理的天规)在人间,规则要以人为本;在天上,规则也要以仙为本。此时,我们不禁更加佩服织女挑战不合理天规的勇气。不合情理的规定不光天上有,人间也有,正是由于有很多像织女这样的人敢于挑战不合理的规则,才有了现在的自由和幸福。

三、个性感悟,明确价值

今天,我们来读这个流传千年的民间故事有什么价值?(教人向善、学习牛郎和织女的精神、表达了老百姓反抗不合理封建制度的愿望……)

四、跳出文本,读出自我

1.读完这个民间故事,老师心中一直有一个问题:牛郎织女的生活美满吗?我想听听同学们的看法。(学生分成两派,表明不同立场)

2.引导双方辩一辩。A.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情相悦,虽苦犹甜。B.生活需要精神享受,也要物质基础。

3.我们也要听听当事人牛郎和织女的心声。

(1)出示黄梅戏《牛郎织女》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歌词及音频。

(2)你认为他们的生活状态怎么样?

4.再次统计,看看现在认为他们美满或不美满的各有多少人?(请改变想法的同学和坚持自己观点的同学说一说)其实,美满不美满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力追求自己的幸福美满。

5.你读完了故事还有什么疑问吗?

6.总结:真正会读书,不是读得没有问题,而是读出问题、解决问题、再读出问题。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根据读民间故事的方法读拓展阅读中四大民间故事中的其他三个,并完成阅读卡。

第2篇:民间故事有哪些范文

母题具有世界性的特点,世界各地的人们虽然有着不同的肤色、体制、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但却传承着大致相同的神话、民间故事、游戏和仪式等。这些基本相似的叙述形态就是“母题”。只是,不同的文化会随时随地添上的枝叶细节,无论变得多么面目全非,但剥去枝叶,仍旧可以看出它们具有相似的母题。

为什么有着巨大差异的人们会创造出相似的母题呢?这个课题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一个好的故事往往擅长对母题的运用,这使得叙事性的文学作品能够在变化中保持内在的稳定,容易被读者接受。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母题已经不仅限于文学创作中,无论是电影、动漫、游戏,当技术的光环逐渐褪去,回归其本位之后,人们发现,虽然语言表达方式正在由文字向视听转换,但叙事仍旧是成败的关键。

2008年暑期,梦工场的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在全球热映,掀起了一股中国风,也引发了不少国人的非议,很多观众觉得这部电影非常好看,也有人痛斥此片剽窃甚至亵渎了中国文化。一部有着浓郁中国特色的动画电影竟然是出自外国导演之手,无疑是给我国不景气的动画事业雪上加霜,令许多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功夫熊猫》的确是一部成功的电影,虽然剧情有些简单俗套,但浓郁的中国画风、精湛的武术设计、幽默诙谐的搞笑片段已足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如今这股“熊猫热”已经渐渐冷却,梦工场在赚足票房之后已经开始投拍续集,我们也应该冷静下来用理智的眼光重新解读这部影片。

如果说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的确是“篡改”了中国故事,《功夫熊猫》则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绝对尊重,影片的故事发生地已然就是中国本土,云彩、山峦、树木花草等背景均采用了中国山水画风格,飘渺中透着灵动;从建筑造型、庆典仪式到服饰、饮食、器具、人物、音乐、语言、书法,整部影片就好似一个中国民俗的大展台,绚丽多姿,令人目不暇接。然而,笔者认为将物质民俗和民间风俗用电影语言展现在观众眼前,只是影片的手段,影片的高妙之处却在于内容上采纳了古老的民间叙事的母题,这部电影故事的主体部分讲述了少年熊猫拜师学艺,和师傅之间由误会、不认可到相互理解、尊师爱徒学成本领的过程,“师傅”无疑是贯穿影片的核心人物,“拜师”或“神仙师傅”这一母题在这部影片里得到了重新演绎。

提到神仙师傅,就不得不提到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西游记》的故事曾被数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动画片,人们对花果山、水帘洞、大闹天宫、西天取经、降妖除魔等故事情节耳熟能详,但对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一些没看过原著的人恐怕都想不起他的名字和模样。这是因为每次改编都将悟空拜师这部分情节略去或仅用较少的笔墨一带而过,没有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西游记》不愧是鸿篇巨著,它的每一个人物设置、情节构思,都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个情节背后又不知隐藏着多少故事。比较一下《西游记》和《功夫熊猫》的拜师学艺情节,就会发现它们出自同一个母题。

1、 仙师:《西游记》里菩提祖师,是孙悟空一生中第一个关键人物。他隐居深山,不露头脚;虽法力无边,却是无人知晓;飘然出现,后来又不见踪影。那么此人究竟是谁?至今仍无法找到准确的答案。《功夫熊猫》中乌龟大师神秘莫测,貌似无为却洞悉一切,在关键时刻选定少年熊猫阿宝为神龙大侠,之后却在漫天飞舞的花瓣中仙逝。正是他,改变了阿宝的命运,奠定了英雄故事的基础。而那位小熊猫师傅,只是乌龟大师的执行者。

2、 孤儿:《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从石头里生出,自然无父无母。《功夫熊猫》里阿宝虽然有位卖面条老爸,但谁都看得出来那只鸭子决不是阿宝的亲生父亲,那么阿宝身世究竟如何?这显然是影片故意留下的一个伏笔。

3、 命定:乌龟大师凭什么会选中熊猫?难道仅仅是偶然,答案是否定的。《西游记》里那只猴子漂洋过海,历时数年寻访仙师,当他拜在菩提老祖座下时,老祖说:“入得我门,为十辈小徒。”他门中排辈是“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元觉”,悟空是“悟”字辈。但在之前书中没有对这老祖做一字交代,之后却又无一字补叙。菩提消失的无影无踪,神秘到仿佛他一直在那里等待这只三百余年后撑着竹阀度海的猴子……正像乌龟大师所说“从来没有意外”,一切都是前世的因缘,今生的注定。一如在古老的神话里,英雄总是无法逃脱自己的宿命,必定会担当起常人无法承担的重任。

4、 笨徒:在所有的弟子中,那位将成为超级英雄的人物一定是最丑最笨的,这一点熊猫和悟空如出一辙。那孙猴相貌丑陋,打坐时毫无片刻安静,还时时抓耳挠腮、癫狂不羁,举止言谈有失体统。熊猫阿宝则浑身肥肉、好吃懒做、笨手笨脚,众师兄、师姐避之唯恐不及。

5、 潜能:孙悟空是天产石猴,集自然之灵气于一身,看似癫狂,却能领悟师傅真言,与师傅心意相通。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得师傅真传。菩提大师只用了三年功夫就使悟空学会了长生不老术、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的本领,这为悟空后来大闹天宫、降妖除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样,表面上又傻又笨的阿宝由于平日里对美食的热爱,早就练就了一幅超常的眼力和练武的基本身体技能,这种潜能被小熊猫师傅发现并加以训练,使得阿宝能在短期内迅速学会了克敌制胜的本领。

神仙师傅的母题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都有所体现,吴承恩写《西游记》时中外文化还少有交流。英雄故事在少年成长初期经常出现的两个母题是:一是作为一个无名的弃儿成长起来;二是师从一个隐居的道士。这一点在中国各民族的故事中都有所体现,比如蒙古史诗《江格尔》和家喻户晓的《花关索传》。学者对中国神话、故事的研究也显示出汉族和少数民族在长达四个多世纪的时间内使用着相同的叙事方式。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闻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不少故事情节都驾轻就熟地运用了中国民间故事母题,有着深厚的民间俗信背景。也正因为如此,《西游记》的故事历久不衰,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显出美丽的光彩。

在中国几乎行行都有自己的祖师,由于中国功夫在全世界的影响,中国师傅也以其特有的魅力闻名遐迩。从语言学的角度, “师傅”一词显然比现代意义的“教师”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现代社会中教师通常是指在教学机构传授知识的人群,教师和学生遵从体制的规定形成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是一种职业,虽然教师颇受人们的尊重,但其承担的责任和所具有的威严却远不及师傅。师傅不仅负责传授技艺,还代表着“师门”的形象和尊严。师徒之间讲究缘分,至今中国太极等武术门派仍然有“关门弟子”的说法,关门弟子是真正进入师门的徒弟,惟其如此,方能得到本门真传,“关门”之后,师傅就不再接纳其他徒弟。徒弟一旦进入师门,就会将师傅当成自己的亲人,确切地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是形容师徒关系而不是现代教育机构师生关系。师傅一旦收徒,就不仅要对他的学业负责,更要对他的人生负责,《西游记》的菩提祖师和《功夫熊猫》的小熊猫师傅都是善于发现弟子的潜能,因材施教高手。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无论师傅还是徒弟,在特定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师门的尊严和正义,都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

也许正因为这样,梦工厂并没有用“Teacher”或“Master”之类的单词代替“师傅”这一称谓,而是直接使用了“师傅”的音译,对待 “乌龟”、“功夫”等词也是如此。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语言背后隐藏着民族的历史和秘密。人们发现,一个民族语言中的某些词汇如果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就会失去它原有的一些涵义,如果要真正了解一个民族文化,就一定要懂得它的语言。随着外语水平的提高,各国人们在交流中人们更多地直接使用外来词汇,甚至将外来词汇添加到本民族语言中,产生了新的语义。例如随着日本动漫对世界影响的扩大,在中国已经派生的一系列视觉符码和ACG专用语言表述系统,开始左右我们这个时代的行为方式和审美意趣,而这些流行于青少年当中的ACG用语大多数都直接采用了日本词汇,如“萌”、“大好”、“残念”等等。

《功夫熊猫》中对“师傅”一词的处理表现出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可以看出梦工场对中国素材的运用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表层的形式,而是有着更为深层的把握。熊猫阿宝的身世究竟是怎样的?他在完成了拜师学艺、铲除师门败类、维护师门尊严的任务之后还会有哪些故事发生?精明的梦工场是不会放弃到的民间叙事传统中继续挖掘宝藏,古老的叙事母题在精湛的现代技术的包装下,必将还会有精彩的演绎。

提到国产动画片,还是不得不提到古典名著《西游记》。《西游记》是迄今为止我国改编成动画片次数最多,也最为成功故事题材。它为何具有永不衰竭的魅力?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西游记》的故事中蕴含了大量中国民间叙事母题,石生人 孤儿、神仙师傅、水中寻宝、具有超凡能力的助手、英雄业绩等母题经过吴承恩妙笔生花的创造,勾勒出一个惊天动地的魔幻故事大构架。不仅如此,这个长篇故事的每一处几乎渗都透着中国民间信仰和民间风俗,由于本文篇幅有限,仅举下面两例。

《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除了唐僧师徒四人,还有那匹不辞辛苦,一路驮着唐僧奔赴西天,又驮回经卷的白龙马。这白龙马原为西海龙王之子,依五行之说,西方色白,龙分五色,西海潜白龙。此外,龙马河图,是关于中国文化发轫开端的神话,相传伏羲之时黄河出现龙马,马背旋毛如星,组成一幅图,伏羲籍此而创八卦。在《西游记》中,如来将真经颁于东土,前去取经者各有来历,均非凡人,而那经卷,必须有白龙马去驮,方显经之真、卷之珍。

我国民俗谷雨防治蝎灾,有贴雄鸡画像,以鸡避蝎虫之害的习惯,所贴雄鸡即天上的昴日鸡神。《西游记》第五十五回,孙悟空、猪八戒敌不过蝎子精,观音让悟空去请昴日星官,书中描写,昴日星官变成一只双冠大公鸡,对着蝎子精一叫,那蝎子精就现出了原形:一只琵琶大小的蝎子。大公鸡再叫一声,蝎子精浑身酥软,死在山坡。

可以说,《西游记》是中华传统文化沃土培育出的奇葩,对传统叙事母题出神入化的运用使这部名著长久以来熠熠生辉,成为动画片永不过时的创作源泉。可惜的是,目前国产动画片对《西游记》的改编仅仅停留在对对原故事照搬照抄的层面,没有去挖掘故事背后潜在的叙事母题,这正是国产动画片故事性缺失的深层原因。只要英雄的本色不变,那么不管承担重任的是一只猴子,还是一只熊猫,又有什么关系呢?毫无疑问在这一点上梦工场确实走在了前面。

在对叙事母题的运用方面,我国另一部成功的动画片《葫芦娃》做出了表率。我国很多地区的创世神话中,都有葫芦生人的母题;具有超凡本领的好汉兄弟,也就是而数位兄弟各自有着千里眼、顺风耳、驾驭水火、上天入地等本领,团结一心战胜强有力的对手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葫芦娃》巧妙地将这些情节贯穿于叙事当中,情节设置环环相扣,成为国产动画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近年来,为推动国产动画片的发展,诸多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这其中包括艺术表现形式上的探索,水墨动画片《夏》和皮影动画片《桃花源记》尝试用数码技术去表现中国故事和元素,获得了很好的评价,但在叙事上却没有大的进展。中国动画创作要取得突破,故事是关键,我国是一个民间故事宝库,丰富的民间叙事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的叙事母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比起西方国家来,我国的民间文学搜集和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因而长久不为世人所知。至今在我国做民间文艺研究的人,都没有中文版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难道我们只能继续等待?国内的动画创作者当然不必等到这些文献的中文版出来以后再去进行创作,既然西方的动画可以利用中国素材,中国动画创作当然也可以参考西方的文献。汤普森的《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民间故事、歌谣、神话、寓言、中世纪传奇、轶事、故事诗、笑话和地方传说中的叙事要素之分类》,内收母题总数超过了两万条,其中不少母题都可以在我国民间叙事中找到。至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比较重要的是华裔美国学者丁乃通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现也有了中文译本。只要创作者能够认识到母题在动画创作中的重要性,能够有意识的去挖掘、运用它们,相信国产动画在经过艰苦的探索之后,终究会在故事层面上取得进展。

参考文献

1. 王娟编:《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 吴承恩:《西游记》,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

第3篇:民间故事有哪些范文

【关键词】泡泡语;导学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亮点是不论文中、篇末还是《语文园地》,都会见到许多“小泡泡”。散落在文本各处的泡泡语形式多样,错落有致,用得好,可以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向,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课前导入中巧用泡泡语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专题组织教学内容,针对各单元专题,设计听说读写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笔者在单元初始教学中,便将单元导语、课文、园地中的泡泡语进行整合,避免了课文结束后重新梳理回顾,既有利于明晰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又节约了教学时间。

【案例1】三上第八单元“神故事、传说”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八单元(出示单元导语)。请同学们默读单元导语,思考:本单元以什么内容为专题,有哪些学习要求?

生:默读后交流

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P124和P135的泡泡语,这两个泡泡语又向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呢?(出示本单元两篇课文后的泡泡语)

生:124页的泡泡语提示我们再去收集一些民间故事,135页的泡泡语提示我们写一些读了这组课文的感受。我发现124页的学习要求和单元导语中的要求是一致的。

师:你真会发现!同学们在学习本组课文时不仅要认真学习课内的四篇课文,还要收集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在阅读中积累真切的感受,等学完这组课文后我们将进行神话、传说故事会和读后感交流展评,这也是本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

二、教学活动中活用泡泡语

教材在语言的精妙处,在精彩的篇章旁往往会出现泡泡语,以激发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去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揣摩表达方式的精准。

【案例2】三下《争吵》

师:(出示泡泡语)“终于挨到了放学”还可以怎么说?

生:终于等到了放学

终于盼到了放学

……

师:那,怎么不用“等到”“盼到”偏要用“挨到”呢?

生:“挨到”让我们感觉到作者犹豫、矛盾、不知该如何面对好友的心情。

生:我想提醒同学们“挨到”读第二声,含有拖延的意思,所以用“等到”或“盼到”都不能写出表达作者当时的心理。

生:上次我考试没考好,知道在校门口接我的妈妈一定会问我这次考试成绩,我就是“挨到”了放学。

师:看来你们不仅从“挨”字体会到作者犹豫矛盾的心情,还学会了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这个字。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这段话。

教学中,笔者正是利用泡泡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推敲语言,既丰厚文本的内涵,也丰厚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语文能力。

三、课堂总结后延用泡泡语

位于文末的泡泡语是进行文本拓展最佳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将这类泡泡语作为课堂的延伸点,用口语、书面、实践等形式进行拓展训练,最大限度发挥泡泡语的作用。

【案例3】:三上《矛与盾的集合》

师:(出示泡泡语)你还能用哪些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学生自由交流,老师引导通顺表达通顺)

师:(出示图片:轮子、椅子――轮椅)轮子的优点是可以在路上快速移动,椅子的优点是人们坐着非常舒服。把他们的有点集合在一起,就发明了病人的轮椅。

师:(出示图片:橡皮、铅笔――带橡皮头的铅笔;电、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电话、视频――可视电话;制冷、橱柜――冰箱。)你能用这些例子来说明吗?

生:电话能听到对方声音,视频能看到对方影像,把他们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就是可视电话。……

利用泡泡语,我们不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劝说,将阅读资源转化为口语交际资源,还可以进行拓展练笔。不同形式的拓展和延伸,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语文实践天地,语言训练更富有新意和实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四、我也“冒个泡”

泡泡语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向,更重要的是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如何思考。随着年段的升高至五六年级,文中不再出现泡泡语,于是教材旁常常看到孩子们手绘的泡泡语。学生在学有所困时“冒个泡”,让质疑有了实在的落脚点;

学有所得时“冒个泡”,记录自己的收获,让成长有迹可寻;学有所感时“冒个泡”,来表达自己此时的阅读心境。

愿再次打开孩子们的《语文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更多孩子手绘的飞散在课文各处,错落有致,形式多样的泡泡语。七彩的泡泡是思维的火花,终将照亮整个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叶根娟.在具有种子能量的语言上做文章[J].人民教育.2013.3-4.

第4篇:民间故事有哪些范文

为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根据自治区关于开展 2017 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系列活动的工作部署,决定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弘扬民族文化,展示八桂风采。

二、活动时间

根据自治区安排,今年“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的时间为 3月 20 日至 4 月 20 日。各学校可在此时间段内相对集中地开展各项民族文化教育活动。

三、活动内容

(一)宣传民族文化。利用升旗仪式、校园广播、黑板报、校园网络等形式,介绍我区各民族传统节日以及相应的民族文化。通过班、团、队会活动,全面介绍各民族各种节日的来历、有哪些风俗习惯,让学生对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化有更广泛的认识、更全面地了解。

(二)参与节庆活动。学校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节庆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节日民俗、民间技艺、歌圩文化等活动,亲身体验民族文化魅力,提升民族文化素养。

(三)开展实践活动。利用“壮族三月三”假期及其前后双休日,布置学生完成相关民族文化实践任务,如收集民间故事、学唱山歌、学习制作民族工艺、参与节庆活动采风、开展民族文化调研等,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组织成果评选。围绕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化,组织绘画、作文、摄影、制作等活动成果评选,并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宣传,丰富学校民族文化教育成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校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水平。

(五)我厅组织“十场民族文化讲座同时开讲”活动。组织10 位专家学者分别到 10 所高校和中学,在同一时间举办民族文化专题讲座。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六)其他。各地各学校可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特色、习俗,创新教育活动形式和内容。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扎实推进。各地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开展“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围绕活动内容,制定活动方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开展,确保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取得成效。

(二)加大宣传,扩大影响。各地各学校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大力宣传本地本校开展“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做法、经验和亮点,营造浓厚氛围,促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

(三)使用民语,凸显特色。

1.使用民、汉两种文字开展宣传。学校组织开展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相关宣传标语、横幅、背景墙、宣传资料等应尽量做到同时使用民、汉两种文字。

2.使用民、汉两种语言主持活动。学校开展“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时,有条件的地方,主持人应尽量做到同时使用国家通用语和本地民族语言主持节目,丰富节庆文化内涵,贴近生活实际,吸引更多的师生和群众参与活动。

3.以壮语为载体开展文体活动。各级各类壮汉双语学校和壮语文教学的大中专学校,要以 “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壮语为载体的文体活动。

(四)举办民族文化专题讲座的有关学校,要按要求安排好场地,组织师生参加讲座。

(五)认真总结,及时上报。活动结束后,各地、各学校要从活动安排、实际情况、活动效果、新闻报道、成绩经验、存在问题以及工作建议等方面进行认真总结,并于 2017 年 4 月 28日前将总结材料、活动图片(1—2 幅),以电子文档形式报送我厅民族教育处(电子邮箱:xx)。

第5篇:民间故事有哪些范文

一、微课的内涵

1. 微课是如何产生的

在国外,微课程( 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 (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 OML)。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提出的“微课程”(Microlecture)与现今中小学的微课契合度更高。

在国内,微课的最早的雏形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片段)。2011年,针对传统40分钟的、全程实录式的教学课例制作成本高、参与面小、评审难度大、应用率低下的现状,佛山市教育局在全国率先开展首届全市中小学优秀微型教学视频课例征集活动,要求教师只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和拍摄录制课例(同时要求提供相应知识点的教学设计、课件、练习、反思等支持学习资源),参赛的作品同步在网上供广大师生家长随时点播、交流和评论。活动的效果出乎意料,广大教师对这种“内容短小、教学价值大、针对性强、数量众多、使用灵活”的微型课例好评如潮。此后,佛山市连续组织了三届微课作品大赛,并率先开展了基于微课的教学改革研究(如微课与班级教学的整合、翻转课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移动学习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引领了全国微课建设与应用研究的热潮。

2. 微课的概念是什么

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3. 微课的资源构成有哪些

微课(程)的资源基本构成可以用“非常4+1”来概括。“1”是微课的最核心资源:一段精彩的教学视频(一般为5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这段视频应能集中反映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具体问题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地点可以多样化(不一定局限在教室或课堂上)。“4”是要提供四个与这段教学视频(知识点)相配套的、密切相关的教与学辅助资源,包括微教案(或微学案)、微课件(或微学件)、微练习(或微思考)、微反思(或微反馈)。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网页的呈现方式“营造”一个半开放的、相对完整的、交互性良好的教与学应用生态环境。

4. 微课有哪些主要特点

微课的特点,可以用“短小精悍”来概括。见表1。

二、微课的设计方法

1. 当前微课制作过程中的误区

微课不仅是一种新的“课堂”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新的课程资源类型。越来越多的微课实践和研究表明:微课的制作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开发过程,更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精细创意的教学设计方法指导下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工作,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人”(教师)。没有教师先进教学设计理念支持的微课作品,顶多只能算是一个外表华丽、中看不中用的“视频式课件”,仍然只是传统课堂的“翻版”。当前微课制作过程中的误区主要是:相当多的教师对微课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够,仅学到微课的“外表”而没有掌握其“精华”。如部分老师开发的微课基本等同于“课例片段”(从传统一整节课例中截取一段)、“微型视频”(只是视频时间短但内容发散、主题不聚焦)、“微型讲座”(以教师大头像为主不考虑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的灌输式传递式讲座),或者是“浓缩课”(把一节40分钟的传统课压缩至10分钟内的微课,内容和环节一个不少,只是去掉思考、自学和互动时间)。此外,许多教师把重心放在微课制作技术上。如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视频拍摄(强调双机或多机拍摄,甚至采用昂贵的智能自动录播系统),强调视频声音和画面的精美,编辑时间和精力投入过多,甚至把师生的全程对话都打上字幕。而对微课的内容选题、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核心环节却重视不够,导致微课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不佳。

2. 微课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

良好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微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微课程的设计关键是要从教学目标制定、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进行。这样才能符合“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己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微课设计制作理念,确保微课程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实用、易用和想用的直接需求。下面以著名童话故事《灰姑娘》为例,谈谈微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和注意事项。

(1)内容设计――知识点的微型化处理

第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微课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反映了微课要集中表现或传递给学习对象什么样的内容(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微课制作)。美国当代著名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在《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一书中曾指出:“也许全部民间故事中最著名的要算《灰姑娘》了。”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造成中国和美国教师对该童话故事的讲解存在不同的教学风格。中国教师应该如何借鉴美国教师的教学智慧呢?

第二,教学内容的微处理。在选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继而要对其进行微处理。根据微课时长短、知识粒度小的特点,在内容分割上,把课程分割为不同的教学过程。分别是:

第一步,揭题设问,激趣导入。

第二步,切入主题,逐步推进。介绍美国教师如何讲灰姑娘的故事,即用五个问题引导孩子们展开讨论(见表2);继而展开微课的重点,逐个介绍五个问题以及五个引导,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向学习者提问:“这样讲故事,老师又在关注什么?”

第三步教学回顾,引起学习者反思。通过再次设问“这样讲故事,老师又在关注什么”,牵引学习者回顾五个问题与五次引导。

笔者简要设计了该微课的录制脚本,如表3所示。

(2) 媒体设计――合理运用视听媒体技术

媒体设计决定微课最终的表现形式,其优劣性直接决定了微课的质量。目前微课视频的媒体呈现形式多样,分别有摄制型微课、录屏型微课、软件合成式微课以及混合式微课。笔者认为,该微课更倾向于视听演示,择优选用了软件合成式,即“屏幕录制软件(Camtasia Studio)+PPT”的制作组合。用屏幕录制软件可以完整地录制PPT课件的内容,在做好音频调试、屏幕设置、灯光设计、环境调适等准备工作后,正确操作该软件,就可一键搞定。在此基础上,对部分细节,如间隔太长、时间太短、字幕标题等问题,可以在该软件中编辑修改,最后合成输出教学视频。

(3)可用性设计――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情境感染力

可用性设计源于设计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本指企业为客户提供Web及Web-based产品情绪情感体验设计的流程和方法。在国内,顾小清(2009)等人也提出了微型移动学习的可用性设计研究,他们认为,“对于微型移动学习的设计,除了考虑内容、媒体的设计之外,还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对其可用性进行设计”。

微课作为在线教学视频,也需要满足在线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情感体验。尤其是现今信息时代,数字化教育资源已颇为丰富,要提高微课的应用程度,必然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提高可用性设计的意识。一是巧妙设计情景性的教学活动,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笔者先是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提问“您一定给孩子讲过故事吧”,继而引出一个童话故事――“从前有个女孩……后来她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构建一个童话故事的情境,引人入胜,为下文讲解作铺垫。二是注重PPT的排版,提高微课的视觉效果。如注重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字体和字号搭配、颜色搭配以及字行、段距错落有致等PPT制作的原则与要求。笔者先是选用表现力较强的孩童个体和群体两种类别的图片,值得说明的是,图片的排版率在50%-90%之间,不宜过于花哨;继而,充分利用PPT的动作效果,对所添加的图片设置不同的动作,增强动态感,在字幕的文字方面主要采用微软雅黑和宋体的字体搭配;最后,重视PPT颜色的协调搭配。三是注重教师的讲解的专业性和艺术性,结合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讲解节奏,语速流利,尽量避免口头禅的出现等。

三、结语

第6篇:民间故事有哪些范文

一、兴趣点: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热情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探究的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内部动因。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的事物总是怀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产生了解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比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这课时,笔者在导入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了大海的背景并配上海浪的声音,美丽的鱼儿在欢快的海浪声里自由地游来游去,这些情景给了学生很好的视觉冲击,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如在《春联》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资料,“春节到了,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营造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那么贴春联的习俗是怎么来的,春联有哪些内容,它又有哪些特征呢?”时值春节将至,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很高。在网络信息的帮助下,学生愉快而生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超越时空的特点,把信息技术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摆脱了过去那种单一的、静止的状态,调动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关注、质疑和进一步探讨的兴趣,以此撩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他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疑问点:层层深入,促进自主探究

“学贵有疑。”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释疑。对于一些用语言难以形象说明的疑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层层深入,自主探究。例如,以往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曾有一些学生对“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区别产生疑问。第二次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三个词语所在的句子进行对比朗读。在此基础上,再播放事先根据这三个情境制作的课件,慢放三个画面。有了多媒体的优势,学生形象地理解了“迎上去”是面对面对地游过去;“追上去”就是从后面赶上去;“游过去”则是从周围游到青蛙妈妈身边。这样,不仅轻松解决了“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这三个词组意思的区别点,而且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也为他们今后准确地运用这些词组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笔者让每位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主研究。许多学生提出了一个同样的问题:“西沙群岛的海水里有些什么?”笔者先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语自主探究,然后,运用精心准备的多媒体课件,把一个神奇的海底世界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们仿佛置身海底,随着不断变化的镜头与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尽情欣赏瑰丽的海水、美丽的贝壳、漂亮的珊瑚、笨重的海龟、形状各异的鱼群……学生们完全陶醉在课文的情境之中,仿佛正在倾听海底生物的窃窃私语,与它们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源,把学生个体收集的信息、小组交流的信息,以及师生之间互动的信息有机联系起来,把学习引向深入,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了“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的含义。

三、聚合点:整合内容,提升自主探究效益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内容是开放、多元的,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知识、阅历的限制,因此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不妨从内容的整合角度去考虑。

1. 单元主题探究。把整个单元的课文联结在一起进行探究,易于凸显单元训练重点的目标。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笔者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交流对名著的原生态认识;设计模拟情境,表演名著中自己最熟悉的一个动作、一段对话、一个场面等等,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设计协作情境,让学生分成四小组,上网查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有关资料,以利于学生对学习主题的认知和整体建构。

2. 单项主题探究。教师可以挖掘课文的内涵和外延,引领学生进行单项主题探究。如教学《秋天》一课,笔者让学生上网收集有关秋天的儿歌、秋天的动植物以及描写秋天的优美词语、句子、段落乃至习作。这样,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在课内阅读的同时,获取与学习主题相关、对阅读理解起促进和深化作用的学习材料,从而为学生打造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

3. 系列主题探究。系列主题的探究可以更系统地获取知识、掌握规律,形成技能。如在学了《草原》《林海》等写景文章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以“绿”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到网上阅读写春景的文章,让学生介绍自己所掌握的表示“绿”的词语,造表示绿色的句子,写有关绿色的片段,并在班级QQ群里展示,相互评价。

4. 生活主题探究。可以引导学生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走向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主动地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收集资料,获得体验。例如,学了《画家乡》这篇课文,让学生回家后以“我爱家乡”为主题收集自己家乡的相关资料,带到学校交流展示。这样的探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提高了学生阅读与理解、收集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延伸点:链接网络,拓展自主探究时空

第7篇:民间故事有哪些范文

关键词:语文综合学习;学生主体;合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165-01

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我觉得教师也是一位布云者,布越多云越好,让七色云彩漫天开,每位学生都是一片片七彩的云,是一座座亟待开采的金矿,可以挖掘出闪闪金光的金子。“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而综合性学习活动又是课改的一个亮点。遵循这一理念,根据学生的喜好,这次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到“民间采风”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受益匪浅。从家乡的人文、历史、地理、环境几个方面入手,相继开展了“妈祖文化”“荔林夜话”、“谯楼暇思”、“壶山观察”、“木兰溪流域水质污染调查”“莆田饮食文化” “节日探源”等各项活动,旨在让莆田的孩子了解莆田,用孩子的视角观察莆田,用孩子的想法来设计莆田。这次语文综合性活动引导学生到民间去采风,关注我们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生活背后的学问。每个学生都在自己身边熟悉的环境中去寻找值得自己去探究的内容,由此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热情。这些活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社会经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活动热情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始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更是活动的主人。许多活动的主题,都是根据学生的喜好所择,并且自主设计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准备工作,制订活动实施具体步骤及注意事项,选择题材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的职责更多的是指导与参与,与学生只是一种合作学习的关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的研究方法。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方法指导,以帮助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问题。也可以对具体课题的调查内容进行指导。

如“木兰溪水质污染调查”的课题,要指导学生调查该河流的污染源有哪些?工厂排放的污水主要成分是什么?日排放量多少?根据污水成分的理化性质如何消除污染?重点在“指导方法、解答疑难”,不搞包办代替。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是 “学生身边的引导者”,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学习过程的发展,使学生的课题得以顺利开展。由于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和主角,他们参与的热情也被充分激发出来。这次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查资料、走进寻常百姓家,了解民风民俗、拍摄、整理,最后撰写“……的起源”或者“我家乡的……节”,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动手不断实践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己研究解决了许多问题,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二、以合作为基点,开展多种形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学生群体的合作学习。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要群策群力,发挥合作精神,通过综合性学习的策划、实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的能力。人际交往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形态,也是语言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合作,它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比如,在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有的拍摄图片,有的了解一些民风民俗的名称、由来,有的负责撰写调查报告,有条件还可以举办一次民俗文化展览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组织是一个人员分工、协调、合作的过程。每一个参与学习的成员都应该明确工作的任务、工作的方法以及预期的成果,同时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协调和修正。他们分工合作,彼此配合,互相取长补短,谁也没有绝对的“权威”,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一位平时特捣蛋学习又差的张一同学,这一次“莆田城隍庙花灯 ”全景的拍摄就是由他完成的,组上的成员都夸他拍摄的多逼真!研究发现,同类型的智力启发最容易接受。学生间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的学习环境比个体间的相互竞争的环境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处在合作状态中的学习者比处在单独状态下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学习者能从中更多地接受到周围同伴的关注,不仅可增强自信心,还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有利于学生的相互作用的发挥以及独特思维风格的形成。学会了合作,才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根据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如文艺式、竞赛式、游戏式、采访式、搜集式等等。在这次到“民间采风”的活动,学生编方言小游戏,搜集民歌、民谣,写采访笔记。学生还自己研究莆田人的饮食文化,不但注意到“炒米粉”、“焖豆腐”、“荔枝肉”等特色菜,还要注意它制作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烧这些特色菜。学生走进寻常百姓家,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了解他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含。

三、以过程为关键,做好积极评价

注重学习的过程,不片面追求学习的结果。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中用了大量的行为性很强的词,如“观察”、“搜集”、“查找”、“策划”、“运用”、“调查”、“组织”等,强调学习的过程,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亲身经历活动的实践过程,获得问题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理解,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和自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科学精神、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当然,我们不是不要结果,但相比之下,过程是第一位的,结果是第二位的,有好的结果当然是好事,但没有理想的结果也无妨。重要的不是研究成果,关键是学生是否体验了活动的过程,是否学会了探究,是否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新提高。在语文综合学习中,学生用多媒体、论文、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研究学习的成果,虽然这些成果是那样稚嫩,甚至经不起推敲,然而学生的收益是多方面的,学会学习,了解到任何问题不只有一个解决方法、一种描述手段。在学习中,他们学会了上网搜寻,学会了观察周围的事物,学会了向别人请教、与大人交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在这次“民间采风”综合实践的活动过程中,有位同学采访了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体会到孤寡老人生活的孤独艰辛。虽然他的采访报告写得并不是很生动感人,但他萌发了想帮助老人的强烈愿望,并付诸于行动。这也是一种很大的收获,应给予他积极的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生活体验与研究经验也许是他们在书本上永远也学不到的。因此,无论哪个学生只要在自己的角色位置上做出积极的努力,不管贡献大小,都应给予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在评价中得到安慰和鼓励,在评价中总结经验教训。

四、以创新为目标,提高综合素质

第8篇:民间故事有哪些范文

作为一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我很幸运,参与了向上述三家媒体的供稿工作,其中的《民众日报》和《两岸彝报》更是从第一期就开始负责供稿。一年来,在对外部和港台部领导的指导和关心下,供稿工作取得了扎实的进展,受到岛内媒体与读者的欢迎。我也积累了一点经验与大家分享。

让“硬新闻”高效落地

具有60年历史、总部设在高雄的《民众日报》,是台湾中南部颇具影响的综合性日报,本土色彩浓厚。它比较关注岛内新闻尤其是南部地方新闻,受众以南部基层民众为主。该报几年前即开始登载大陆新闻,但多转载自网络,质量不高。

对于大陆,台湾媒体首先关注的就是大陆涉台政策,《民众日报》也不例外。针对这一特点,每次国台办的记者会和重大的两岸政策,我们都精心选材,及时提炼新闻亮点,尽量传递台湾媒体关心的信息,例如《ECFA二次协商桃园登场国台办盼圆满》、《国台办:十二五规划提供台商巨大商机》、《APEC将登场拟会见连战》、《台湾赠送长鬃山羊梅花鹿明春落户威海》……这些稿件均被《民众日报》以版面头条刊出。

除了大陆主动的新闻外,在对突发事件的回应上,我们也及时将大陆的善意传递入岛。例如去年10月,在有两岸代表团参加的东京影展上发生风波,台湾代表团缺席典礼,这成为岛内媒体随后几天密集炒作的事件,一些“绿营”媒体甚至上升到大陆“打压”台湾“国际空间”的高度。对此,国台办发言人在记者会上回应称,风波引发的状况是大陆不愿看到的。我们马上将这一新闻提炼出来,供给对方,次日《民众日报》以《东京影展风波国台办:沟通不够》为题刊出,起到了很好的向岛内民众解疑释惑的作用。

此外,台湾媒体对大陆的宏观经济政策、房地产走势、股市行情、产业动态,以及海外并购等新闻的需求“缺口”很大。去年6月19日,央行推出新一轮汇率改革措施,人民币升值预期再起。台湾《经济日报》的编辑当天下午即致电我们,希望提供深度解读稿件,我们迅速组织编写稿件,在当晚截稿前供给对方。此外,围绕吉利并购沃尔沃、“十二五”规划公布、大陆限制“炒房”措施、CPI指数上涨、ECFA对两岸经贸带来商机等新闻,我们提供的稿件几乎100%被《经济日报》采用。该社社长杨仁烽说,新华社的稿件已成为台湾读者及时准确了解大陆财经动态的重要平台,对台湾财经界十分重要。

实践证明,在两岸交流日益热络的今天,时政、经济类的“硬新闻”只要内容充实,符合新闻传播规律,一样受到台湾媒体欢迎。

讲究技巧 以小见大 把新闻做得富有人情味

港台部领导多次提出,供稿要在台湾中南部民众兴趣点、接受度之间,寻找结合处、平衡点,既要“以我为主,于我有利”,又要注重宣传技巧,着眼永续合作,讲求“润物细无声”。

在供稿中,我们特别注意选取新闻性与趣味性兼具的,能“以小见大”反映大陆时代特征的社会文化新闻。例如:《大陆高考新风不以状元论英雄》、《西湖白堤万人相亲》、《北京邮政“圣诞邮局”开业》、《武汉市每天10万人租自行车》、《给力不给力成大陆流行语》、《海南百岁老人1378人密度中国第一》、《首个昆曲文化会所苏州成立》、《辽宁首见芭蕾舞演绎民间故事白蛇传》,等等。

仅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些稿件不像政经新闻那么“硬”,富于生活气息,对大陆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涉及,对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大陆在环保低碳领域的新做法、网络潮流的新动态等,都予以生动的展示,事情看似较“小”,但折射出的意义不小。

我曾改编过一个稿子,题目是《富春山居图藏馆印戳到手》,讲的是沈阳的一位集邮爱好者故意写错地址,让两岸故宫博物院分别退信,从而在两岸发行的“富春山居图”邮票上集齐收藏机构印戳的故事。此稿只有500多字,但它所反映的大陆民众希望富春山居图“团圆重聚”的心情跃然纸上,胜过千言万语,被《民众日报》以显著位置刊登。

事实上,人与人的沟通需要心与心的相连,两岸交流的新闻,即使主角是大陆的高级官员,只要关注细节,一样可以把新闻做得富有人情味,远离“八股腔”。

突出故事与人物增强台湾读者对大陆的感性认识

《两岸彝报》是一份由台湾夏潮联合会主办的月报,主要面向岛内青年学生,与其他媒体相比,它对大陆的态度更友好、距离感更小。而且月报的特点决定了它喜欢专题性的、有深度的稿件,即使篇幅略长也可登载。这就为我们的供稿工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去年11月,对方提出希望我们就大陆的高速铁路建设提供专题稿件,于是我将新华社近一年间涉及高铁的稿件全部调出,看有哪些适合改编。阅读中我发现,这些新闻中有不少改编自各级铁路部门提供的材料,充满了数字与专业术语,信息十分权威,但是缺少细节与故事,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高铁在短时间内从无到有,这一成就是如何实现的?它的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何种困难?它与外国的高铁有何不同?它对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有何影响?它的建设者是怎样的一群人?这些台湾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在一般的稿件中很难找到答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读到《穿越梦幻的时空――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纪实》一稿时,我眼前不禁一亮,这篇由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虽然是对内稿,但是细节饱满,采访深入,重点围绕高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过程中的种种细节进行叙述,读来引人入胜。于是我将10000多字的原稿压缩为3000多字,精心编写了稿件的导语和小标题。稿件的第一句话是:“要想知道高速铁路怎么回事,只需在北京与天津之间往返体验一下就知道了。”几个小标题分别是:用自己的方式“跑”起来、向速度极限挑战、“中国芯”“中国脑”打造“中国名片”、自主攻关终成正果。改编时,我特别留意不把话“说满”,毕竟大陆高铁仍是一个新生产物,并不能保证在安全方面完全“高枕无忧”。

第9篇:民间故事有哪些范文

关键词:炫示 炫思想 炫积淀 炫文采

俗话说:产品没有特性,就找不到卖点。作文没有亮点,也得不到高分。在高考作文中,内容、结构、情感和书写4项占作文总分的80%,体现考生个性的深刻、丰富、文采、创新则占20%。考场作文要想赢得高分,重点功夫在后20%之内。要想在短时间内以文章的辞采和内容的深刻打动阅卷老师,“炫示”就成为必要。文章要略到最简练,但是突出中心的焕彩章节必须写得流光溢彩。考场作文是“宁做流星,不做恒星”,刹那间爆发的光辉就足以撼人心魄了。

那么,什么是“炫示”?如何“炫示”?

所谓“炫示”,就是故意展示自己的才华,显露文章技巧以悦人。含蓄、暗示得好的诗文,未必是应试佳作,而炫才学显技巧的作文往往能获取高分。

“炫示”要把握住三个关键点:

1 炫思想,独树一帜

刘心武曾对文学青年说:“倘若仅仅是有生活,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对生活某一方面的独到的深刻的见解,那么写出的作品当然不可能有什么深度”。我认为,炫思想就是写含义深刻、立意新颖的作文。《考试说明》对“深刻”的解释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可见要写出来好文章,必须通过“思维”完成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要使文章观点深刻一些,视野宽阔一些,见解新颖一些,富有启发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 运用纵向思维,由表及里、由果及因想一想,凡事都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结果看到原因。最好的思想武器是哲学,哲学是聪明学、明白学,不可不用。为什么说近墨者未必黑?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为什么说评价玫瑰的好坏根据在花而不在刺?花是主流,刺是支流。为什么说不能让感情的亲疏远近影响认知的正误深浅?情与理,是与非,真理与谬误,感性与理性,涉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2 运用横向思维,由此及彼,由点到面想一想,就可以拓宽思路,从时间到空间,从古今到中外,再看看社会,看看自己,还愁找不到最佳的立意角度吗?03年高考作文,有人写韩信误信萧何,有人写诸葛亮误用马谡,而邹忌讽齐王更是现成的例子。

1.3 运用反向思维或另向思维。合理、新颖的求异思维是考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是获取“深刻”的发展等级分的重要因素。

2 炫积淀,厚积薄发

2.1 关注生活。社会热点,媒体焦点,国内外信息。生活是语言之泉,语言的活力在生活中张扬。无论是电视中的广告节目,还是报刊杂志上的各种文章;无论是人民大众的日常用语,还是名篇名著中的书面雅言,它们都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沃土。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取之于民”,最终还是要“用之于社会”的,奔驰在广阔的生活原野中,语言之树将永远青翠。

2.2 搜集资料。我们所学的课文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各学科知识中均有大量写作素材,可以从科学、文学、哲学、美学四个方面多备点料,不求多,但求精。还可以指导学生建立摘抄本,摘抄古今中外的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名人轶事,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让同学们加强记忆,背诵、理解,这样才能有“背”无患。

2.3 交流运用。以交流为主要手段的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交流所达到的效率永远是优于个体行为的效率,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采用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等形式。

语言积累是为了运用,即最终形成读写技能。具体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在写作中使用生活语言,并在写作讲评中设立语言大众化、生活化的评价标准。学生诵读的优秀诗文也要运用到写作中去,主要做法一是让学生多做诗文改写、续写之类的练习,使学生充分理解优秀诗文的意趣和意境,并有所创新;二是在写作中准确引用、阐发诗文意蕴,在运用中加深对优秀诗文的品味。通过这些训练使文化沉淀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荀况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平时多积淀,在考场上我们就可以随手拈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

3 炫文采,妙笔生花

别林斯基认为,文章内容再好,如果没有文采,“有如一个面貌丑陋而心灵却伟大的女人,可以对她敬仰,但要喜欢她是不可能的。” 优秀文章不仅以构思的机智被认定为好文章,同时也以典型精粹的语言作为文章的标志。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其中“文”即指“文采”,这句话强调的就是“文采”之于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对于优秀的高考作文来说,它首先应该讲究语言的艺术,凭借“文采”去创造文章“亮点”,从而为获得高分打下良好的基础。考场作文由于篇幅所限,与其在不易打造“亮点”的内容上孤注一掷,不如在文章的“外衣”――语言上精心包装。

那么,高三学生在高考作文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文采”呢?

3.1 化虚为实。化虚为实的目的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性词语写得具体、形象,可知、可感。例如: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在初夏的早晨打开窗户时迎面吹来的那股清风。是你独坐一隅聆听歌曲时的那种心灵的静谧,是你从母亲手中接过饭碗时心存的那份感激。幸福无时无刻不在你身边。

“幸福”是抽象名词,如果单纯阐释概念,很难让读者产生共鸣,而作者信手采撷生活中具体事件来加以诠释,便轻而易举地唤起了读者的感性体验,并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运用此法来写时间、理想、信念、自尊、自强……不是都可以写得生动传神,形象感人吗?

3.2 巧于化用。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众多名言佳句。诗词歌赋、电影电视、歌曲广告,许多句子耳熟能详。对名句进行改造化用,旧瓶装新酒,作文中若能信手拈来,嵌入自己的文章中,往往会取得化腐朽为神奇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