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纳兰诗词范文

纳兰诗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纳兰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纳兰诗词

第1篇:纳兰诗词范文

一、纳兰性德生平

纳兰性德,(1654一1685)字容若,是满清正黄旗人,其父一度为当朝宰相,可谓荣华富贵。纳兰天资英绝,聪明颖悟,满腹经纶,又善骑射,可谓文武全才。纳兰容若的一生是短暂的,只有31岁。但他的文学成就,尤其是他词的创作成就确是十分辉煌的。时人和今人,对他都有很高评价。清人说他“尤工于词,所作《饮水・侧帽词》当时传写,遍于村校邮壁”(《清史列传》)。他的词集数度被翻刻。可见在当时纳兰词的影响是很大的。近世况周颐、王国维、唐圭璋等名家也都给纳兰词以极高评价。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因此,研究纳兰容若的词还是有一定的文学价值的。

二、情感的坎坷波折加深了其诗词的“哀感顽艳”

从纳兰性德生平的诗词中足可看出他情感的丰富,正是由于他情场的失意,才使得他的感情更加细腻,因为深受汉族文化的熏陶,所以他厌苦鞍马扈从,鄙视宦海倾轧,转而“甚慕魏公子之饮醇酒近妇人”的轻狂脱俗生涯。史载纳兰性德妻卢氏,妾颜氏,康熙十六年(1677年)卢氏病亡,复娶官氏。除原配夫人外,与纳兰性德有婚恋关系的还有一位扑朔迷离的早期恋人和一位婚外恋人沈宛。他们与纳兰性德的关系影影绰绰,若明若暗,但很明显,他们对纳兰性德的创作的影响不可小觑。

关于纳兰性德那位青梅竹马的恋人的传说,始于无名氏的《赁庑笔记》,“纳兰容若眷一女,绝色也,有婚姻之约,旋此女入宫,顿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结,誓必一见,了此宿因,会遭国丧,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容若贿通喇嘛,披袈裟,居然入宫,果得一见彼姝,而宫禁森严,竟如汉武帝见李夫人故事,始终无由通一词,怅然而去。”讲的便是所谓的纳兰性德混入宫里会见恋人之事,只是宫禁森严无法语言交流,只得以玉钗相叩来传递情意,在纳兰词中隐约可以找到此事的痕迹,如《减字木兰花》中写道“相逢不语,一片晕红疑著雨。小晕潮红,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疑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廊叩玉钗。”等,似乎真如《赁庑笔记》中所记载相符。

与入宫说不同的另一种说法源于刘鸿先生的《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一书,“不赞成纳兰性德所恋女子入宫之说,但并不否认性德生前有过恋人,恰恰相反,从性德对异性情意绸缪、一往情深的性格特征和他所写的爱情诗词来看,他是个自由婚恋的热烈追求者,可以肯定他生前有过甜蜜的初恋,并且这个恋人不是后来的发妻卢氏,而是纳兰家一个后来出家的侍女,使他饱尝了失恋的痛苦”。不过,这种说法也是从纳兰词中归纳而来。当然,由于关于纳兰性德的史料记载并不全面,所以我们要了解他的家世、他的感情就只有从他的诗词中去管窥蠡测。

但不论哪种说法都无法否认初恋情人对纳兰性德的影响,以至于他在诗词中才会时时有“十一年前梦一场”这样的佳句,就是因为这一份牵挂化在了词中才更显得韵味十足。“深禁好春谁惜,薄暮瑶阶伫立。别院管弦声,不分明。又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寂寂锁朱门,梦承恩。”即使恋人入宫,容若对其依旧念念不忘,虽终不得见但也期望恋人可以异于其他宫女,不求承欢。

在初恋情人入宫不久,容若娶了第一任妻子卢氏,卢氏才貌双全,配与容若可谓是才子佳人。容若与卢氏婚后琴瑟和谐,夫妻恩爱。在与卢氏婚恋期间容若为康熙御前侍卫,不能与卢氏长时间相守,于是在离别的日子,容若由思念的感情牵引创作了大量的恨别词,[相见欢]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红烛泪,青绫被,水沉沉,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这首词上阕变现了出征之人遥望山峰,那俊秀的山色好似妻子眉间的青黛,由此来表现征人对妻子的思念,下阕妻子晚间盖着青绫被在红烛的映衬下仿佛与丈夫一起听西北的风声,表达妻子对丈夫的无尽思念之情。若不是有这种相思的切身体会,也不会写出这种情真意切、深受深知的相思词。但好景不长,卢氏在结婚后三年便离开了容若,容若悲痛欲绝,写下了一系列悼亡词。“《青衫湿遍・悼亡》: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共银。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斜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词的上阕字字含泪,回忆亡妻病中情形,伤心欲绝,又想起妻子胆小不敢守空房,如今只有梨花影伴,愿意为妻子的亡魂知名回家的路。而下阕最能感受到词人对妻子的深情的则是“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这一句,想到妻子在九泉之下还在为自己伤神,悲泣之感顿生。

在清朝男子三妻四妾自然是常有之事,纳兰性德也不例外,在妻子卢氏去世后,他又娶了官氏为妻,似乎是因为经历过与卢氏的生离死别,容若对官氏的感情并不入深。而让容若再次陷入情感的则是江南的艺妓沈宛,容若曾纳她为侍妾。但因种种原因两人被迫分离,这使得容若倍感歉疚,直到生命垂危,他说 “近来怕说当年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依旧对沈宛念念不忘。

第2篇:纳兰诗词范文

关键词:纳兰性德;豪情与柔情;凄婉;用典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19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126

有清一代,是词的中兴时代,出现了词的许多流派,也出现了许多词作大家和词作鉴赏家。“清词三大家”陈维崧p朱彝尊和纳兰性德三人中纳兰成就最高,鉴赏者队伍最众。《人间词话》云:“主观之词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纳兰词的风格最近于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其词自然p真切,以最平常的语言达到感人至深的艺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中学课本选有他的一首词《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的词,却与自唐以来的边塞诗词风格迥异。以王昌龄p高适p岑参为代表的唐代边塞诗,意境雄浑p悲壮,主导特征是壮美,有着积极向上的生命力,这与唐帝国雄浑的民族精神一脉相连。纳兰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夜深千帐灯”,描写疏远p荒寒的塞外,描写皇帝出行队伍的壮阔,意境壮美,和自唐以来的边塞诗词风格类似,表现在语言上更显朴素。下片一改传统的表达建功立业的豪迈,“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寄寓了思乡的情怀。对于多情的纳兰p谨慎的纳兰p厌倦军旅的纳兰来说,由描写塞外军旅转写思乡之情最自然不过了,用语自然而真切。

相同题材的词作还有《蝶恋花 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来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以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上下片前三句皆写壮志豪迈,“今古河山无定据”有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感慨,“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p充满动感的边塞图景。词的下片抒情,“以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化用南唐词人冯延巳“庭院深深深几许”词句,回顾历史,面对塞外古战场,词人对自己的祖国一往情深,这深情如夕阳余晖下深山老林中的绵绵秋雨,用语婉约,意境凄伤。全词把豪情与柔情无缝契合,再一次彰显了纳兰边塞词的独特风格。

由于词人特殊的人生经历――爱妻卢氏的早逝,再加上他柔软而多情的性情,词人纳兰为卢氏写下了大量的悼亡词,抒写他无以缓解的哀伤,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之一。宋词里词人的爱情多表现在歌女身上,绵绵爱情都是写给歌女的。而纳兰真正以纯粹的爱情爱着他的妻子卢氏,这份爱真诚、真挚、浓烈,如《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i。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纳兰对卢氏有着深沉的爱,也有着深沉的痛。上片前三句以月亮为喻,写爱情的欢乐,恨多乐少。如果爱情能像月光那般皎洁,付出多大也在所不辞,即“不辞冰雪为卿热”,表达了词人对爱情的依依不舍之情。下片写伤逝中的悲痛,把永恒的爱寄托于化蝶中。“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这是化蝶的故事。史书记载,宋康王夺走了韩朋的妻子,并害死了韩朋,妻子自尽身亡,衣服化作片片蝴蝶,后来夫妻分葬,坟墓上长出来两棵大树,枝条缠绕一起,即为连理枝。词人幻想着与爱妻卢氏成为故事里的韩朋夫妇,幻想着化蝶式的重逢。深情人作深情语,《蝶恋花》语言清丽,风格凄婉,是纳兰悼亡词代表作之一。

更凄楚的表述体现在他的《菩萨蛮》里: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

这首词选取几片孤零的荷叶、一轮残缺的月亮、一朵燃尽的灯花三个意象,这个无眠之夜漫长、凄冷,我的爱妻,我的卢氏,你在哪里呀?你曾为我抚过的玉琴已蒙上了尘土,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生与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我怜惜这玉琴,又有谁怜惜我这个断肠人呢?

纳兰的悼亡词还常常用平淡的语言道出深切的真理,比如《浣溪沙》:

谁家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们常说宋诗富有理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纳兰的这首词明白如话,往事已矣,于秋风里独自品尝孤独,回想与爱妻卢氏生活的点点滴滴曾是那般快乐,那样值得珍惜,纳兰却道“当时只道是寻常”,读来让人潸然而泪下。纳兰正是以傲人的天资将最寻常不过的语言点化为感人至深的艺术。

纳兰词也常常恰如其分地用典。纳兰词用典不多,却每一首都有用典的印迹,这和南渡词人辛弃疾的大量用典不同,辛词甚至句句用典,因而落下“掉书袋”的讥讽。纳兰也用典,只是他的每首词里或用一处,或用两处,用以委婉地表情达意,如前面的《蝶恋花》,上片末句“不辞冰雪为卿热”就是用典。《世说新语 惑溺》记载,荀粲的妻子一个冬天高烧不退,全身高热难耐,荀粲为了给妻子降温,衣服站立雪中,等身体冰冷时回屋给妻子降温。这里词人写他日夜思念的爱妻,化用该典故表达了物在人亡的沉痛。结语“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化用“双栖蝶”的典故,表达了他与亡妻的爱情生死不渝,把无尽的爱寄托于化蝶的理想中。《浣溪沙》里“赌书消得泼茶香”借用了赵明诚p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典故。《金石录后序》记载,赵李二人每每饭后煮茶,指着堆积的书卷,对考卷目p页码p行数,以胜负确定饮茶次序,答中的人常常举杯大笑,把茶倒于怀中。这当然是文学史上的佳话,意趣盎然。纳兰以赵明诚p李清照夫妇作比自己与卢氏,表达了对亡妻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对失去爱妻的幽幽哀伤。

第3篇:纳兰诗词范文

第一任妻子卢氏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月初五,小容若两岁多,出生在满清福地沈阳。她的父亲卢兴祖是汉军镶白旗人,因文才武略而重用,官至两广总督、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出身这样的名门,自小受的是“传唯礼义”,“训有诗书”的文化熏陶,加上满汉文化的交融浸,使得卢氏“贞气天情,恭容礼典”,自是一派大家闺秀的风范。十八岁那年,这位“生而婉娈,性本端庄”的美佳人,嫁到明珠府,做了同样“貌姣好”的容若的妻子。无论门第、教养而言,还是年龄、相貌而论,两人喜接连理,都可谓“珠联璧合”。

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但是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在纳兰性德的诗词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与卢氏结为夫妇的时期创作的,并且在卢氏逝世后,更是写下了无数感动世人的悼念之词。《浣溪沙·谁念西风独》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质的一首: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第4篇:纳兰诗词范文

古典诗词由于时代和语言等各方面的局限性使得学生对诗词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低迷,也使得教学变得举步维艰。现在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基本处于“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的状态,尽管如此,还是有一批优秀的教师敢于突破现状发现新途径,创造诗词教学的新大陆――比较教学法就是新途径之一。在诗词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把并无直接关系的诗词在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为学生学习诗词提供了一个具体可感的途径,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打破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古典诗词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运用,起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和作用。

一、拓宽文学视野,促进思维发散

歌德说:“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民族文学在现在算不了什么,世界文学的时代就快要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促使他早日来临。”民族文学是没有国界的,我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时,应放眼世界文学作品,通过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的同一流派相关作品,同一体裁的不同主题,同一主题的不同风格等等有可比点的文学作品,进行联系、系统的分析,然后综合、归纳,由于文学作品的形象性、联系性,通过多角度的比较辨析和多方面的思考,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积极发展,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审美单元,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它作为艺术家的主观情志的具象载体,把艺术家的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联系到一起,可以说,古今中外没有无意象的诗歌。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意象作为切入点,比较中国古典诗词和国外意象派诗歌。雷克斯罗思的《黎明前的寒冷》:“黎明前的寒冷,散在茫茫之夜,凸圆的月亮之下,孔雀相互啼叫,仿佛痛苦万分。”还有他的《红枫叶》:“我驾车沿河而下,看见一个男孩在桥上钓鱼,清水中,落叶漂浮,然后我向西,驶入那茫茫落日。”在这两首诗中,诗人运用典型的中国式的意象月亮,小桥,流水,落叶,借助自然之景抒发心中淡淡的愁伤,表现出中国式意境。庞德认为“抽象非诗”,抽象的思想应当通过具体的物象暗示出来。纵观中国古典诗词和西方意象派诗歌,他们的相同点是都具有直观性,用具象之景之物表现抽象之情感,用意象的并置、叠加和复合等直射出主观情绪,但是,中国的古典诗词比西方意象派诗歌的意象更密集,组合更自然流畅,因此使读者感受到的感情与画面更直接强烈。张寿康教授曾说:“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意象派诗歌虽然在意象运用、组合构建上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处,但因各自文化的差异,又表现出各自的艺术魅力,对中国古典诗歌和意象派诗歌加以比较辨析,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也可以借助比较法这一桥梁更全面的了解世界文学,拓宽我们的知识领域。

二、提升审美情趣,感其人文情怀

中国古典诗词因其特有的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等艺术魅力可以陶冶人的品性,滋养人的心灵。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分析品味古典诗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感受其音乐美、格式美、情感美,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古典诗词其美丽抒情的文学形式背后有着真挚深刻的情感,我们可以把诗歌所蕴涵的情感美作为审美内容,置身其意境,通过辨析理解不同的诗词,感其人文情怀。《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正如吴晓湖所说,这首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无一爱字,字字含情”,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首《邶风・静女》以深情浪漫真挚的感情表达了美好的爱情,在含蓄的情感中处处透露出甜蜜幸福,虽未见面,却表现出了双方的深情。在学习《邶风・静女》时,我们可以与同是爱情主题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名篇《一剪梅》作比较分析。“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品读这首词时,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词人正处于美好的爱情中,表达的却是令人心疼的刻骨思念。在封建时代,女词人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讴歌自己的爱情,不藏不掖、磊落大方,透露出婉约派词人的“豪放”。这两首爱情诗词,一个含蓄,一个直白,却都同样牵动着我们的心,为他们即将要约会而高兴,为他们思恋不得见而着急。通过《邶风・静女》和《一剪梅》的辨析,我们感受到作者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勇敢的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大胆地抒愫,活得自在,活得精彩。我们从诗歌情感中蕴涵的至善至美和精神追求感受到了积极面世的人生态度。

三、激感共鸣,透视生命价值

第5篇:纳兰诗词范文

品读好的文字,就仿佛是点燃了一片熏香,伴着袅袅的云烟,去探寻那一缕幽香深处所掩藏的浅浅思绪。

从初识句读之始,我便偏执地喜爱着古代诗词,爱她的精致典雅,爱她的文尽而意不尽,爱她如陈年老酒一般的醇厚香气。那是千百年的历史沉淀,所散发出的馥郁香气。历史,给予了诗词浓厚的文化内涵,再经过经年的酿造才散出发那穿越了历史、迷醉了几代人的香味。

古代有一种职业,叫做调香师,在盛唐时期尤其受欢迎。权贵之家附庸风雅,便时常进行品香宴。其间,不权要闻香,还要辩香、赏香,为香命名并题诗。我时常向往这样的情境,这是文字与香的融合,以诗评析香,那自然也可以以香评析诗词了。

若要以香来评诗词的话,我想我最爱的还是纳兰的小令,婉约清丽,幽艳缠绵,像是一缕浅淡的木兰香,悠长清雅,穿越了空间与时间,携带着凄婉的哀伤,氤氲缭绕,弥散在心怀。又染着丝丝的清冷,带着历史的疏离与距离感。似他的诗,又似他自己。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纳兰的诗,文辞简约,通俗易懂,简单却又令人感动,平淡而又美丽。纳兰用简单的语言,勾勒出他短暂而繁华的一生。有人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是他却心甘情愿地一次次付出深情,又一次次为情所伤。最后,独自一人哀痛,沉思往事立残阳。他淡淡地感慨,当时只道是寻常。仿佛过尽千帆,了然尘世的淡漠沧桑之下,掩藏着的是他的凄绝与痛苦。但他一如既往地高傲着,只留下浅浅的哀愁与人看。那样的寂寞与哀婉,有着寒夜冷雨的清冽气息,冷清而又沉重压抑,凝结成暗夜的冰,又在晨曦中消失无迹。

第6篇:纳兰诗词范文

纳兰若夕写的书有:《锦瑟舞》《锦衾寒》《我就是不婚》《爱他,请藏好你的秘密》。

纳兰若夕,80后网络作家,出生于河北沧州。灵魂一直漂泊在路上,自由却没有方向。喜诗词、星象占卜、相信缘分、相信宿命、相信前世今生之说。喜音乐、旅行、电影、马术,喜娴静的荷花、怒放的葵花、飘摇的芦苇。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纳兰诗词范文

【关键词】 高中 古诗词 五环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39-01

高中古诗词教学不同于小学和初中的古诗词教学,因小学古诗词的教学重点在于吟咏,初中古诗词教学重点是吟咏和初步理解,而高中古诗词教学就要在吟咏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内涵和运用的表达手法。这就要求高中古诗词教学有一个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来适应高中语文新课标对高中古诗词鉴赏的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1 “五环教学法”环节一:一个问题的引领

一个问题的引领即课堂导入环节。但此环节不仅关注课堂的导入,更加关注的是问题的引领,此问题正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进行规律总结的问题。下面以笔者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和《诗经》中的《采薇》为例来说明。

《长相思》“一个问题的引领”环节: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这本书——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老师展示这本书)那么这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出自谁的作品呢?有人会背整首词吗?(生回答)

和纳兰性德同时代的曹寅曾说“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纳兰性德,走进他的《长相思》,看看我们是否能读懂他的词,读懂他的情。

《采薇》“一个问题的引领”环节:

大家学习过哪些描写战争的诗句?同学们说的以上诗句表现了处于战争中的人们的复杂情感,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采薇》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对“一个问题的引领”环节的总结:“走进他的《长相思》,看看我们是否能读懂他的词,读懂他的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采薇》表达了什么情感呢?”这两节课设计的一个问题的引领,不仅关注了课堂的导入,更是这两节课的重点,也是这两节课最终要进行规律总结的问题。

2 “五环教学法”环节二:一个思考的空间

一个思考的空间即熟读成诵,整体感知,自主学习环节。此环节既保留了传统古诗词教学法的吟诵、整体感知环节,更增加了一个自主学习环节。自主学习是设计一道题目,制造无干扰环境,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

《长相思》“一个思考的空间”环节:

(1)充分阅读文本和吟唱。

(2)自主学习问题——划出词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采薇》“一个思考的空间”环节:

(1)学生朗读。检查梳理本课重点语言知识。播放幻灯片配乐朗读

(2)自主学习问题——这首诗都有哪些意象?

对“一个思考的空间”的总结:此环节重在学生通过诵读吟咏对诗歌有总体的感知,并通过一道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题切入对文本的理解和学习。给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3 “五环教学法”环节三:一个交流的平台

“一个交流的平台”环节即合作探究环节。此环节提供给学生的题目很关键,要能够体现出本节课的重点和此诗的鉴赏重点。虽然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也要先给出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和作答,然后再给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时间。不仅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更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后的探讨交流,这样就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思维碰撞交流。

《长相思》“一个交流的平台”环节:

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学生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采薇》“一个交流的平台”环节:

《采薇》都表达了什么情感?找出语句依据。学生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对“一个交流的平台”的总结:此环节不仅真正提高了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更符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学习需要独立,也需要合作。今天强调合作学习,是为了提高群体学习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的思想倾向,使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活动,学习正确自如地表达,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也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吸纳他人的意见,深入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

4 “五环教学法”环节四:一个检测的契机

“一个检测的契机”环节即当堂检测环节。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延伸拓展和深化认识。

“一个检测的契机”环节的总结:非常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规律的总结。《长相思》作为边塞诗,其中的思乡情感和对军旅的厌倦情感是边塞诗中很普遍的情感,高考诗歌鉴赏题就考过这方面的题。所以附上一道高考真题来检测。《采薇》被后世奉为边塞诗的鼻祖,几乎囊括了后世边塞诗表达的所有情感。所以课堂上重点分析了本诗的情感后,附上一道以检查边塞诗情感为目的的当堂检测题是恰当和有效的。

5 “五环教学法”环节五:一个规律的总结

一个规律的总结即课堂小结环节。通过此环节,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再一次强化,让一首诗变成一个规律。

《长相思》“一个规律的总结”环节:边塞诗所表达的一种情感。(答案: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

《采薇》“一个规律的总结”环节:总结边塞诗的情感。(答案:1思乡念亲之愁

2从军报国、建功立业

3从军生活的艰苦

4对敌人的仇恨

5对久战不休的厌倦和历尽艰辛的苦涩)

第8篇:纳兰诗词范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7-0067-0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由此可见,意境是诗词的根本,进入意境方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情趣。而意象是诗词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诗歌的意境就是透过这样的意象浸润出来的。朱光潜在《诗论》中说:“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见到这份意象,从而体会到那份美妙的意境。

1.见“人象”,达意意境自成。

诗人常常透过人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里的人就成为意象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人象”。紧紧抓住诗词中的人,见到那个独立自主的意象,就成为诗词的意境。如:苏教版五上《清平乐 村居》中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借助这些“人象”,就能见得意境。我先让学生找出词中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以此引导学生想象他们的生活,学生觉得他们的生活虽然辛苦但很幸福。然后,我和学生一起探讨他们的幸福所在。这样的情境,无数的意象已是纷至沓来,此时适时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想象辛弃疾看到这户人家时在想什么。那是一种希望,一种向往,一种心揣百姓的胸怀。至此,在“人象”中见到了完整的形象,感受到了诗词的生命,情感融化于“人象”之中,意境自成。

2.见“景象”,寄情意境浑成。

“景象”是诗词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亦是一种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意思。如:苏教版三上《枫桥夜泊》这首诗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客船”这些“景象”,写的是落寞的秋景,这种秋景,创设的是沉郁悲凉的意境,浸透的是羁旅愁思的情怀。教学中抓住这些景物进行想象: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怎样的月落,怎样的江枫,怎样的渔火,听到了怎样的乌啼,怎样的钟声,感受到了怎样的霜满天,反映了客船中诗人怎样的心情。景与物的意蕴,在这样的想象描绘中跃然于眼前,在“景象”与物象之中,见到了鲜活的意境。

3.见“事象”,明情意境天成。

所谓“事象”,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事,借助这样的“事象”,就能体会到那微醺的意境。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五上《长相思》时紧紧扣住“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这句话中的“事象”,让学生思考作者纳兰性德征途中做了哪些事。通过“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在想象中见到了具体的“事象”。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回答依次站着,王老师描述:“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通过现场的模拟,这就将想象中的“事象”变成了一个具体可感的境象,催发了学生情感。王老师接着追问:“纳兰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哪儿?”学生回答:“心在故乡。”自此,句中所含有的征途中的相思之情悠悠地回荡在学生心中,意境生成。

第9篇:纳兰诗词范文

——题记

他是一个奇特的男子,几乎拥有了世间的一切,却独独没有快乐;他是满族人,却痴迷于汉文化;他是古来难见的情种,却又是受到命运捉弄之人;他是文臣,却从事武将的勾当。他便是纳兰容若,自此历史的长河中印下了他的点点滴滴。不一样的童年则造就了他哀愁的思绪。“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美丽的背后便是无可触摸的寒冷。他为自己写下了无边无际的忧愁,为自己写下了永无止息的想念。于是<<纳兰词>>便横空出世,并为世人所传诵。于是便有了天妒英才的结果。于是彗星的光芒照耀了这片黑暗的土地,他便被人们所仰望,所熟记。彗星般的人生因短暂而美丽,被历史所留恋。而那亘古不变的星辰则被人们所遗忘。

和氏璧,春秋时期的一件异宝,可谁曾知此玉的经历?那年卞和手捧宝玉进献国君,却被砍下了双脚,那年卞和冒死进献,终有人识得了这块美玉,从此这块宝玉便成了传国玉玺,为历代皇帝所持有。假若没有卞和会如何呢?恐怕完璧归赵也不会发生了吧!恐怕历史的星空便会黯淡了几许星星吧。彗星划过天际,发出耀眼的光,因此人们仰望,人们赞叹它的壮观。只因过程虽短,但其光芒又岂是众人所能忽视的。和氏璧见证了他的存在,或许你只听过和氏璧,却为何不去记住卞和呢?任何美好的事物都付出了无可回头的代价,但那又如何呢?最起码能被历史铭记,能被众人铭记。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波……”一舞倾城,让李白所记住,让世人难以忘记。你可曾记得当年梨园弟子所创的《霓裳羽衣舞》,唐朝一颗璀璨明珠,唐朝因之而增光,因之而耀眼,因之亦被众人所乐传。古老的朝代,绝美的诗词,艳丽的玉器,津津乐道的传说,给人们留下了最美的印象,即便他们是短暂的。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