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学院学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竹笛;教材;使用
目前在专业音乐院校和普通高校的竹笛专业中,使用的教材可分为三种,一种是按程度、按技巧、循序渐进的练习曲集;一种是竹笛演奏曲集;一种是近期由竹笛名家出版的理论性著作。但是由于各学校、各地域的演奏风格、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全国高校中竹笛教材的使用没有统一性和规范性。国内的九大音乐学院的教材基本上是本学院老师自己出版教材,每个学院几乎都不一样,这就给九大音乐学院之外的,普通高校音乐学院的竹笛教学带来了一些不便。由于普通高校生源专业水品明显较专业音乐学院学生低,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教学很重要。
1 早期教材
关于比较早的竹笛教材,有资料显示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发行的竹笛教材是1956年10月由音乐出版社出版,蒋荷编著的《笛子教材》,此书也是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丛刊。此书共包括练习曲105首,乐曲33首。第一部分是笛子的简介和C、D、G、A调指法表;第二部分是根据当时的民间流行情况,主要以曲笛为主,在各调上针对竹笛的各种技巧和各调音阶、指法的练习与乐曲。在进度上,采取循序渐进和循环回顾相结合的方法,以便在各个学习阶段,在能够不断获得新的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巩固已有的知识。最后一部分是苏南吹打、内蒙古和维吾尔族的小乐曲,以便能掌握不同地域笛曲的风格和内容。这本教材已经问世六十年整,现在虽然没有院校使用此教材,但它为以后的笛子教材的编写起到了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有很好的收藏价值。蒋荷还有两本编著,一本是《笛子讲座》,1954年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出版。另一本是《笛子独奏曲选集》,1957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此书收录12首笛子独奏曲,是我国最早采用五线谱记谱的笛子曲谱集。比蒋荷编著的《笛子教材》还早的竹笛著作还有郑觐文1924年编著的《箫笛新谱》和萧剑青1937年编著的《大众音乐箫笛吹奏法》等,这些教材没有正式出版发行,早已成为历史,不再使用。
2 近期教材
1961年10月,在天津音乐学院召开的全国音乐艺术院校笛子教材会议,对竹笛教材的编写、统一各地符号和技巧名称进行了讨论。为今后竹笛教材的出版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各大高校和专业乐团演奏家、教育家的推动下,编写出了大量的笛子教材,使演奏技术和训练的方法向着更加规范和系统的方面迈进。这些竹笛教材,将不同地域风格、不同流派的竹笛曲整理出版,使学生们能够了解到各个地域、流派的风格特点,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效仿。并根据学生的程度编写不同的练习曲,因材施教,使学生通过阶段性的练习,达到气、指、舌等方面良好的演奏成果。其中胡结续老师的《竹笛实用教程》、张维良老师的《新编竹笛基础教程》、王次恒老师的《竹笛基础教程》、詹永明老师的《笛子基础教程十四课》、马迪老师的《笛子基础教材》等都是笛子学习者比较喜欢的教材,许国屏老师的《少年儿童笛子教程》更是初学者必选的教材之一。比较著名的还有赵松庭老先生的《笛子演奏技巧十讲》和曲祥老师和曲广义老师的《笛子练习曲选》,都是非常优秀的竹笛教材。近些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华韵系列教材,又得到大家的喜爱。比如周波老师的一整套竹笛各种技巧的练习曲选,难度较大,效果显著。这些教材都是循序渐进的练习曲教材。2016年沈阳音乐学院的刘铁男老师编写的《竹笛演奏技巧》一书,把竹笛初级教学中涉及的乐理知识编入其中,方便了竹笛教学。
3 竹笛曲集
竹笛演奏曲集方面就更多了,早期的上海音乐出版社的《中国竹笛名曲荟萃》,“收集50-90年代各个历史时期、各地区的竹笛佳曲167首,还有6篇介绍竹笛名家的文章”。曲广义、树蓬编著的《笛子教学曲精选》两册,“共收入了建国以来影响大而又为教学广泛应用的笛子曲96首,其中上册46首,下册50首。这些作品,均依据被公认有代表性的演奏录音,对曲谱作了必要符合演奏实际效果的校订,并编写了乐曲简介与演奏提示等,是一种较准确而实用的笛曲新版本,特别适合教学、自修和研究者使用”。这套曲集是笔者认为在高校中使用最多的教材,近期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重新修订再版,加入了近几年比较广泛流行的笛曲,可以说是竹笛曲集的经典之作。2015年11月,浙江音乐学院的杜如松老师编著的《中国笛曲精选》,可以说是比较有特色的一本曲集,他收录了78首曲目,覆盖面广,记谱精确,更重要的是把这些曲目进行了年级的划分,从大学本科一年级到研究生三年级的这种划分,在竹笛曲集里笔者还是第一次看到,这部曲集也在扉页上标有“音乐学院教材”字样,应该是专为高校编写的教材。
4 竹笛著作
除了练习曲和曲集之外,还有一些理论性的著作也很重要,作为学习竹笛的同学应该拓展阅读。比如2009年,上海交通出版社出版,南京师范大学林克仁教授编著的《中国箫笛史》,主要从竹笛的发展、制作、演奏法入手,详实介绍竹笛这一中国乐器,据悉,此著作近期将要重新修订;201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中国音乐学院张维良教授编著的《竹笛艺术研究》,是一本从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介绍竹笛理论层面的专著,“是直接寻求和探讨高等艺术院校竹笛专业教学的一部理论著作”其中对竹笛技术的教与用做了整章节的论述,包括竹笛教学法等;还有一部著作,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萧舒文的博士论文《20世纪中国笛乐》。此书经过详实的调研,从多方面、多角度介绍了竹笛在20世纪的发展情况,是一部很好的竹笛著作。
5 教材的展望
竹笛教学中有句俗话叫“死谱活吹”,就是同样的曲子,在不同的教材中标记的符号、记谱会略有不同;同样的曲子,不同的演奏家根据自己的特点、技巧和风格,吹奏出来的效果也不同。这种情况与长笛和钢琴等西洋乐器相比较,缺乏系统和严谨性。统一、规范使用的教材已是民族乐器教学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针对普通高校学习竹笛的同学,一本难易程度相当,教学内容统一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纵观现在已经出版的竹笛教材,还没有完全针对这一领域同学使用的。编著一本适用于普通高校学生使用的竹笛教材很有必要。
以上所提到的教材、曲集只是竹笛教材中的一小部分,由于笔者见识有限,还有很多竹笛教材没能一一列举。想要说的是,教材很多,在教学的编写过程中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许再经过百年的考验,竹笛教学方面才能有所统一,更加系统规范。这需要教育家、演奏家们去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国竹笛名曲荟萃[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2] 曲广义,树蓬.笛子教学曲精选(修订版)[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
〔关键词〕自媒体;高师钢琴教学;微信;优酷;美篇
一、什么是自媒体
(一)自媒体的含义。自媒体(We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微信朋友圈、微博、博客、美篇、美拍、优酷视频等等。每个人都可以自主地在自己的“媒体”上“想写就写”“想说就说”,传递知识、表达观点、分享心情、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喻国明形象地将此描述为“全民DIY”:“简单来说,DIY就是自己动手制作,没有专业的限制,想做就做,每个人都可以利用DIY做出一份表达自我的‘产品’来。”自媒体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混合出现,图文、音像共存。(二)自媒体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自媒体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个性化,每个使用自媒体的个人或团队都是相对独立的,其自媒体产品必然具有独特的个性;二是操作简单,这是指编辑自媒体的平台必须简单易懂,即使没有专业知识的人,也可以轻松操作。三是传播迅速,并具有交互性的特点,比如利用微信可以迅速让自媒体内容,在特定的人群中传播,并且可以及时得到对自媒体的反馈。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是自媒体编辑、传播的主要工具。
二、自媒体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在高校教学中,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有网络精品课程、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改进,课程信息化逐渐向方便、快捷、灵活、交互等方面发展,如微信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如今网络上有大量上述课程以及这方面的研究,但遗憾的是,高校音乐类课程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像钢琴这样的技能技巧课,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高师钢琴教学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提上日程。(二)笔者所在音乐学院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为100%,98%以上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进行上网、玩微信、听音乐、看小说等活动,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通过朋友圈、微博等形式发表自己的图文媒体信息,并进行相互点赞反馈。智能手机和自媒体已经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目前,学生玩手机主要还是娱乐为主,一部分学生还因为迷恋手机而影响了正常钢琴学习,如果能正确利用手机进行学习将对学生是十分有益的事情。(三)钢琴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且个性化十分突出,如果将教和学的目的、教和学的计划、教和学的过程、教和学的成果、教和学的心得等,用自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充分利用移动网络优势,将钢琴老师和学习钢琴的每个学生变成自媒体人将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三、高师钢琴教学中的矛盾
(一)传统与现代的矛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多而便捷,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新思维的影响,这时,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更新观念,仍然固守传统的话,就会产生矛盾。比如教学内容方面,流行和古典就是一个矛盾,教师教的不一定是学生想学的,学生想学的老师不一定教;又比如在练习时间方面,教师仍然按照传统思维要求学生必须练够那么多时间,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那么多的练习时间,这时就会产生矛盾。(二)学生个性与共性的矛盾。由于生源质量、兴趣爱好等原因,导致学生个体差异十分明显,几乎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如果用同样的尺度去要求和衡量所有学生的话,就会产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矛盾。学生学习目的会变得模糊,学生学习兴趣缺失,教师教学积极性下降,凡此种种,如果不及时解决,都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三).师生交流方面存在矛盾。据调查,高师钢琴课每周1-2课时,除了上课时间外,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几乎没有,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学生甚至有时感到很茫然,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出一些矛盾,不利于学习。(四)实践应用方面的矛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调实际应用能力,这也是现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但是单一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增加学生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老师和学生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高师钢琴教学中的自媒体
(一)每个老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媒体,但其作用不是以营运为目的,而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是以丰富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创新学习方式为目的。记录学习过程、形成成长档案。师生编辑自媒体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过程、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二)自媒体形式,由于自媒体的主要用途是教学和学习,其形式有必要相对统一,主要利用优酷、美篇、微信等平台进行创作和编辑自媒体。优酷:大型视频网站,可以将录制好教学视频、演奏视频等上传至网站供自媒体图文编辑。一般手机都有视频录制功能,优酷支持手机直接上传视频,只需要下载一个优酷APP,申请一个优酷账户(免费)即可,进行简单的编辑,就可以把自己的练习作品、演奏视频、音乐会视频和教师录制的微课等上传至优酷云端进行保存。但优酷是单一的视频网站,对图文编辑并不擅长,所以需要借助专门图文编辑软件对视频进行阐述说明。美篇:最美图文创作分享工具,可以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进行创作编辑.美篇的编辑十分方便,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意删除和更改,支持添加优酷视频链接。毕竟钢琴的学习不需要在编辑美篇上花费大量时间,也可以让师生有很好的创作体验。微信:通过微信好友、微信群、朋友圈等分享美篇作品,并组织交流讨论。老师通过微信向学生推送教学资源(包括通过甄别的网络资源和自己创作的自媒体资源),并得到学生及时的反馈,老师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讨论。
五、自媒体在高师钢琴中应用
(一)教师自媒体。1.编辑各类动态教学信息,包括上课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和考勤等。2.编辑和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当然这些内容事先要跟学生进行充分讨论,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兴趣爱好、水平程度等),并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及时修改调整。还可以在计划中进行添加计划执行的情况,这些在自媒体平台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3.编辑教学设计,用美篇可以制作出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的教案,后,学生可以很容易在自己的移动终端进行查看,可以在课前、课中或是课后,十分方便。4.微课。教师可以将重难点内容录制成微课,编辑给学生,供学生反复观看学习。在钢琴教学中有一些技术需要学生反复推敲琢磨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5.整合优质网络资源,推送给学生学习。目前网络上出现大量的钢琴学习资源,但良莠不齐,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垃圾信息,教师可以将优秀的资源筛选出来推送给学生,学生如果发现优秀的学习资源也可以进行共享,逐渐形成一个优质资源库。6.丰富学习内容。传统钢琴教学在课堂上重点是解决学生弹奏技术和所弹作品的音乐处理问题,而忽略了钢琴音乐史、钢琴音乐欣赏等重要内容,这些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从网络上进行获取,又不会占用太多的上课时间,学生抽取一些碎片化的时间在自己移动终端进行了解和学习。将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后就形成了教师完整的教学档案,相对于传统档案而言,自媒体更容易整理、修改和保存,内容更丰富而具有立体感。(二)学生自媒体。1.学生根据前面师生充分讨论后的教学计划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时时对照学习计划执行。2.演奏视频,包括教学计划必弹曲目的演奏、考试演奏和音乐会演奏等。学生用智能手机录制视频,简单易操作,现在大多数智能手机都支持高清录像,可以从手机直接上传至优酷云端保存,形成音像档案。3.设立短期学习目标,定期策划观摩音乐会或其它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或团队,每个团队策划自己的实践项目,并写好策划书,不仅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策划能力和团地协作能力。4.撰写学习心得或小论文,不仅能梳理学生学习思路,还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毕业论文(设计)做准备。5.拓展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移动网络获取钢琴学科相关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素养,增强音乐审美能力。将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后就形成了学生完整的钢琴学习档案,相对于传统档案而言,自媒体档案更加鲜活而有说服力,更加符合钢琴学科的特点,而且可以长期保存,随时随地查看。
六、自媒体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作用
高师钢琴教学中应用自媒体,是信息化发展的结果,其性质类似于“翻转课堂”,但比“翻转课堂”更加灵活多样,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它具有以下作用:(一)转变观念,激发兴趣。让老师的教和学都能够打破传统的局限性,利用自媒体的优势,不断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二)目标明确,突出个性。自媒体本身就是个性化的体现,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能力大小,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学习。(三)整合资源,完善体系。将课堂和网络资源充分整合,形成优质钢琴教学资源库,构建完整的钢琴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团队协作,促进交流。通过实践项目的策划、学习和网络交流,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促进交流与合作,增进师生情谊。(五)完善作品,考评存档。每个自媒体都应该是师生尽心创作的作品,它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档案,而且这些作品还可以作为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依据之一。
七、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创新教育 历史学科 基础知识 世界史教学
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与目标。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重要位置。”近年来,学者们都认识到了高校历史课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但据笔者的了解,更多的学者强调的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忽视了基础知识在历史课创新教育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对于普通高校的历史学科、特别是世界历史课来说,让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
一、历史学科的特殊性与普通高校学生的世界历史课学习现状
掌握坚实、宽厚的基础知识是世界历史课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是由历史学科的特殊性与普通高校学生学习的现状决定的。
1,创新教育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
人们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并不统一。一般认为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笔者认为,认识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如何认识“创新”。“创”就是前所未有的创造发明,而“新”则是相对而言的,创新既包含发明创造,也包含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对过去的东西的继承和改造。因此,所谓的创新教育就是在对传统教育的继承、扬弃中,创立新的教育模式,使教育更加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飞速发展的需要。在创新教育中,无论什么学科都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但在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过程中,要视学科的特点确定学科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与重点。
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以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探讨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笔者认为,历史学创新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创”,而在于“新”上,即在传统教学与学生掌握扎实史学知识的基础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注重教,向多元化的注重教与学并重,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与运用基本知识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转化。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历史研究的方法,了解世界及国内学术界研究动态,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另外历史学科的重要作用就是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这就要求历史工作者与学者要比一般人要站得高、看得远,既要有具体的历史知识基础,又要对历史问题进行宏观分析,这样才能肩负起史学赋予的重要任务。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历史学创新教育中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历史学科的创新教育就会变得缺乏科学性。
2,普通高校学生世界历史课的学习现状
素质教育历来是我们党和政府倡导的教育宗旨。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许多中学教育至今还是应试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基本上还是随着高考的指挥棒进行的。在这种教育下招生的普通高校历史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系统的基础知识
由于学生在中学养成了对世界历史山药蛋式的了解与山药蛋式的解答问题的习惯。升入大学后,受这种学习习惯的影响,学生对世界历史学习仍缺乏系统的、坚实的基本知识,在分析问题时非常吃力,既没有大量的历史资料为论证依据,又不能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比如,在讨论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问题时,有些学生虽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却提不出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有些学生提出了“彼得一世改革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改革”这样毫无意义的论点,在论证的过程中竟然说彼得一世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废除农奴制。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平时学生的作业、讨论、试卷中时有发生,这就说明大学生仍应该加强系统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2)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比较欠缺
就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来看,在综合分析问题方面十分欠缺。比如,对于要求结合史料谈认识或结合史料分析问题的作业题,许多学生仍像中学时一样,罗列几个小点点,像山药蛋似的堆在那里,每一个小点与问题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关系没有任何论述。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平时掌握的世界历史知识和阅读的世界历史著作太少,缺乏必要历史论文写作的训练,综合分析问题时缺乏知识基础与理论基础的支持,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3)浮躁之风严重,学习积极性不高
受社会浮躁之风与功利思想的影响、对学习世界历史意义的认识不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等等原因,在普通高校历史系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浮躁之风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比如,眼高手低,学习不踏实;只应付课堂学习,不阅读参考书和史料;课堂讨论夸夸其谈,没有史料做依托;作业有抄袭现象,连毕业论文也是东抄西抄来拼凑;等等。
根据这些年在普通师范学院的教学和对学生现实情况的了解,笔者认为以上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世界历史课的创新教育,一方面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另一方面要面对普通高校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够落到实处。
二、加强普通高校学生世界历史基础。知识的主要措施
针对历史课创新教育的要求与普通高校学生学习的状况,世界历史课要使学生打好坚实基础知识,进行创新教育,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是决定学生能否学好一门课程的前提。要让学生学好世界历史这门课,就必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大意义与现实作用。
马克思说过,世界上只有一门最大的学科,这就是历史。历史学科不仅是一门培养人的基本素质的学科,而且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作用。所谓的“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就是指历史学科的现实作用。美国近代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就曾说过:“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聚集知识,而是为了运用知识去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图画,用以表明人怎样和为什么这样做;他们怎样和为什么取得成功和为什么归于失败。”他还认为,通过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从中总结出社会生活变迁的规律,作为认识工具用以指导当下社会实践。杜威的思想充分说明了历史具有现实意义与作用。其实,早在1964年2月在给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的一封信中就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
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史学界也确立了“古为今用”的学术方针。这些思想和方针,就是要求在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时候,要充分吸取历史文化遗产中精华,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服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读史明智”,“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一个长远发展的眼光,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作用,对自己选择学习历史专业充满信心,这样才有学习历史学的积极性。
其次,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社会现实面前,学生进入大学后普遍会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感到迷惘,学习缺乏动力。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自己长远发展的目标。对于学习世界历史的学生来说,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从事历史研究、历史教学或到行政事业单位做公务员等等。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家庭经济情况做好自己发展方向的选择。一旦确定了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目标,在学习中就能够结合自己的目标学习,学习也就有了方向和动力,只要有了学习动力,也就会主动学习,才能踏实认真地学习。
再次,教师要改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兴趣。
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实施者,首先应有创新教育的意识和精神,要有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具体来说,教师在世界史课的创新教育中应该做到:(1)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必须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根据启发式教学原则,对讲授内容既要做概要串联,使学生对整个历史发展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认识,又应将课时主要用以课程的重点、难点、疑点的讲解和对本学科研究动态的介绍等方面,还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以一方面通过给学生介绍参考书、介绍看书学习的方法、制定检查措施等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另一方面选择一些典型的、关键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为学生思考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运用史料,对问题得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人文素质与就业的竞争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中运用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式,专题讲座的方式,讨论的方式等等。(2)改变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传统方法。传统的学期末闭卷考试的评价模式虽然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知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应该多元化,更加突出学生平时学习成绩。比如,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平时成绩多样化等。特别是教师应加大对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考查力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条件
首先,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学习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目标有选择地学习。
其次,加大图书资料的投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查阅资料的方便。要进行创新教育就必须加大对世界史图书资料的投资。因为历史课的创新教育是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如果缺乏图书资料、原始史料,历史的创新就会变得没有根基。图书馆和阅览室向学生全面开放,以便学生查找资料。此外,在现今网络发达的社会,要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最新的学科研究动态,也要学会鉴别史料的真伪。
同时,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应该为学生确定固定的教育实践基地,使他们可以经常性地与中、小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建立联系,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教学需求,经常性地到中、小学进行实地教学实践。应该为学生创造外出考察的机会。学生走出校门,考察历史遗迹,不仅可以把课堂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总之,在历史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能使学生树立“运用科学服务社会”的价值观,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作用,也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世界历史课的创新教育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从事世界历史课教学和管理的教师与领导,付出更多的艰辛和精力进行教学和管理改革做前提,它需要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作依托,才能付诸实施,有所成效。
参考文献
[1]杜威.学校与社会.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袁本涛.中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大学教育科学,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