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形同陌路范文

形同陌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形同陌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形同陌路范文

在没有我的那个陌生世界里,我希望你能够时刻充满希望,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它克服它。或许以后没有人跟在你身后鼓励你,但是你要学会自己鼓励自己。你永远都要记住,自信和安全感永远都是自己给自己的。

或许我们再没有机会实现那个唯一的愿望,再也没有机会一起去看一场电影,一起去吃肯德基。你曾经说过这些事情吗从来都没有做过,这些将是我们共同的第一次。我们曾经把最美好的心愿都留给彼此,因为将对方看得那么美好,所以只有第一次这么纯洁的东西才能配得上。

可是,当我越来越无法联系你的时候,我就预感到了,原本设立的梦想原来永远都只能是梦想。我们的身份不合,永远都不能光明正大地出示任何公共场合,就算没有闲言碎语,我自己心里也不能承认自己。

也许和你在一起的这些日子里,表面上看起来我已经答应了,其实在心里我一直都没有原谅自己。

第2篇:形同陌路范文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为了一个没有未知的等待。每当深夜总是一个人静静的守候着,想着我们的点点滴滴,我以为爱对了,然得到的寂寞却那么的长。。。

昨日繁花似锦,今日萧瑟如梦,记忆残留的痕迹在世界的彼端不断的被点燃。依然记得你曾对我说过的话:你说你不再梦到我了,你说我们的感情淡了,你说我们还是最好的朋友。。。。。。。。我只能笑着;“嗯,我们还是最好的朋友……”你以为我跟你一样淡了思念,冷了回忆,其实你错了。不是我不挽留,我只是不想在高考将近影响你的情绪,我以为等高考过后我们还能再续,就像我们曾经经常闹矛盾,可是时间总是能为我们化解。。只是有时候时间长了点。。。。。。。

情,千寻。难收得又何止是覆水?高考后我一直等着期望着你的回头。可一次次的等待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落。当你在报志愿的时候我一直希望你能够来厦门。你说过厦门是你的理想,即使没有考上集美你也会来厦门的。可是我在厦门等了你一年你又去了哪里……

光阴似箭,年华似水,我们就这样在流年中不停的兜兜转转。回首间却发现我的爱早已擦肩。忽然间,没理由的,好想笑。当我带着名分等你的时候常常梦见我们分手的画面,每每醒来都是枕湿泪干。如今什么都没有了却常常梦见我们重新来过。。。等你的那一年好苦,好长,,,可转眼间我们已经分手一年了。老师说当你觉的时间过的很快说明你很幸福,那么我是否感谢你的离去。。

遥想经年往事,尘封的记忆深处如潮水般涌来,我不知道你是怎么做到什么都没发生过,可是有些画面在我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常常以苍白无力的文字,为茗,,书写着那段曾经的爱恋,可是回忆真的好痛。。。。。。。。一次次的追问自己,这么执着的爱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只让自己添了心事又皱了眉头。。凝眸,翘首,才发现自己是无可奈何,相思本事无凭语,只是泪两行,更何堪,这般相思,与谁能说,谁能懂。。

总以为三生石上依旧刻着我们的誓言:我会一直喜欢你,直到你不再喜欢我。我以为我们是前世因缘,谁知道三生石是如此的经不起岁月之手。还记得我和好友的赌约,她说我到了大学就会变心,我气着说我跟你打赌“即使将来我们分手了,我也会等她一年的”如今我都做到了,你人却在哪里,,,……你说时间如沙握的越紧流失的越快,我们的爱情是不是也这样。我越把你抓住你越要离开。

暮然回首,灯火阑珊处早已不见了你,是不是我们的缘分已经到了尽头,如果这样,那么我选择忘记,待明日初阳离开地平线的那一刻,我会对着它,朝着北方相逢一笑,从此我们的恩恩怨怨一笔购销,我的世界就当你不曾来过……

搁笔,,收拾残碎的记忆,冰封………………^^^………………

第3篇:形同陌路范文

利用路口上游的交通流采集信息准确预测车队到达下游路口的规律是进行交通信号控制的重要基础,然而车流在从上游交叉口驶往下游交叉口的过程中,由于车队中车辆速度差异等原因,车流会产生离散现象。因此,需要有相应的车流离散模型来进行交通流到达规律的预测,从而支撑交通信号控制相序、相位及控制参数的优化。车辆离散现象与车道宽度、道路长度、交通流构成、路侧停车情况、机非分离情况、是否有人行横道等有密切关系。目前车流离散模型主要有基于正态分布的Pacey模型[3]和基于几何分布的Robert-son模型[4],这些模型基于严格的数学假设,在理想交通状态下适应性良好[5]。然而与机动化程度较高的国外城市相比,我国城市普遍存在路网间距较大、机非混行、车辆构成复杂等问题,由此导致在车流离散、车流到达等方面也会与国外城市交通流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道路现状,研究适用于我国城市道路状况的交通流离散模型[1]。另一方面,信号控制往往需要在交叉口上游路段安装检测器,例如SCOOT(Split-Cycle-OffsetOpti-mizationTechnique)系统,而常用的线圈检测器在我国城市的适用性较差,从而增加了信号控制的成本。而当前我国各城市迅速发展的带卡口功能的电子警察系统,为交通流采集提供了新的方式。上游路口的卡口设备可以检测在上游路口直行、左转或右转驶向下游路口的交通流,实际上获得了上游驶离的交通流信息,通过建立交通流离散模型,可以预测下游路口的到达交通流的规律,因此,如何确定不同路段的交通流离散特性成为基于卡口数据进行信号控制的关键。本文选择国内城市道路基本路段,基于实际调查数据研究交通流离散特性。在传统的车流离散模型基础上,针对不同的道路交通流状态,通过分析上下游交通流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对Robertson几何分布离散模型的离散系数进行修正,提出适合我国交通流特性的离散系数,另一方面基于上下游交通流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并通过对比几何分布模型与线性回归模型,给出建议的交通流离散分析模型。

2典型车流离散模型

目前车流离散模型主要有基于正态分布的Pacey模型和基于几何分布的Robertson模型。Pacey模型由Pacey提出,适用于中等交通流状态的车队离散模型。到达流取决于上游若干时段之前的驶出流,其基本模型假设是车队行驶时间遵循变换的正态分布,每辆车的速度在路段行驶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然而上述模型基于严格的数学假设,限制了其应用的范围,因此,Robertson又在TRANSYT手册中给出了在不同状态下的α的取值[4],如表1所示。然而,如前所述,城市道路交通流离散特性与众多因素有关,因此,对于路段交通流的离散特性,需要通过实际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回归,以找出更为合适的车队离散模型。

3交通流离散特性分析

2014年1月17日对廊坊市和平路与艺术大道、和平路与北凤路两个交叉口之间的路段进行现场调查,该路段长度700m,以南向北行驶方向为调查方向,上游摄像机位于上游出口道位置,与卡口系统所拍摄的数据基本一致,距离下游交叉口停车线700m;下游摄像机距离停车线120m,故检测路段长度为580m。该路段双向六条机动车道,有中央隔离护栏,非机动车数量较少,大型公交车比例为8%,距离下游路口150m位置有公交车站,检测的580m长的路段内无行人过街横道、无路侧单位出入口和相交支路。车队向下游行驶过程中,由于要保持安全的车头时距,车辆行驶速度发生变化,上游放行时绿灯时刻驶出的初始排队会在行驶过程中出行离散现象,图1表示调查过程中某时段的车队离散现象。横坐标为10s为时间间隔的统计时段,纵坐标为10s时段内通过检测断面的车辆数(三条车道)。对比上游车流通过分布图和下游车流通过分布图,由于上游检测器位于上游交叉口出口道,车流主要来源为上游的南口直行、西口左转以及少量的东口右转,且相序为东西左转(24s)-南北直行(38s)-南向通行(15s),因此,理论上而言,如果上游路口排队足够长能够充分利用各相位绿灯时间的话,则上游断面车流量较为集中的时段为77s,而一个周期内的其他相位时间则会较少,即由于受上游路口信号配时的影响,上游检测断面车流驶离有明显的波峰与波谷,即脉冲现象。车流行驶通过580m路段后出现离散现象,因此到达下游检测线位置时车流波动峰值不如上游检测断面显著[8,9],如图1所示,上游车流波动峰值为11辆,而下游只有9辆。图2为车流分布情况图,表示以同一辆车通过上下游摄像机时刻分别开始计时(即某车通过上游检测断面时刻t0开始绘制带圆形的实线,该车通过下游检测断面时刻t开始绘制带菱形的虚线),如果路段每辆车行驶规律不变,即路段无离散,则两个摄像机检测车流到达分布应该是一致的,即两条线应该重合。但是如图2所示,虚线表示的下游检测断面车流变化情况滞后于实线表示的上游检测断面,而且波动较小(即波峰与波谷的差距变小,车辆逐渐趋于均匀),车辆通过数方差为8.75。上游检测断面车流变化较大,车辆通过数方差为13.45。说明随着车辆行驶,车流由脉冲式到达向均匀到达变化,车流离散情况明显。

4交通流离散模型修正

4.1Robertson模型修正在Robertson几何分布模型中,离散系数F值的确定至关重要,其与车道宽度、坡度、交通流量、停车情况、车辆构成等诸多因素相关,对不同的路况和车流行驶规律应该有不同的车队离散系数,首先基于本次调查数据对Robertson模型离散系数进行修正,以更好地适应我国道路交通流特性[2]。Robertson几何分布模型中上游断面对应时刻的通过车流qA(t0)与下游断面上一时段的通过车流qB(t-Δt)共同影响当前时刻下游断面通过车流qB(t)。本文根据实际检测数据对车流离散系数进行修正。

4.2线性回归模型事实上,交通流离散规律研究的就是上游断面交通流与下游断面交通流之间的关系,如果不存在离散,则上游某时段内通过的车辆经过一段旅行时间xΔt后到达下游某处,即下游某时段内的交通流只与上游断面xΔt之前的同一时段内的交通流有关。然而,由于车辆的离散性,使得下游某时段内的交通流与上游多个同样长度时段内的交通流有一定的关系,而前面的两个离散模型亦体现了类似的想法。因此,在此结合实测数据获得的可能性,提出相应的回归模型并进行检验。①四元回归模型。从车流到达角度考虑,下游检测断面t时刻的车流到达情况与上游检测断面t0、t0-Δt、t0+Δt时刻及下游检测断面t-Δt时刻的通过交通流相关(t-t0为上下游断面间的旅行时间),即下游断面的车流qB(t)与上游检测断面对应放行时段的车流qA(t0)、放行时段之前的车流qA(t0-Δt)(部分车延迟到达)、放行时段之后的车流qA(t0+Δt)(部分车提前到达)以及与下游检测断面前一时段的通过交通流qB(t-Δt)相关。

5结果对比分析

以10s为时间间隔统计早高峰车流通过数据,按照路段旅行时间和流量情况分为3种不同的交通流状态,第一组108条数据,路段旅行时间45s,流量44pcu/周期,为饱和度较低的状态;第二组91条数据,路段旅行时间50s,流量68pcu/周期,为饱和度适中的阶段;第三组56条数据,路段旅行时间55s,流量80pcu/周期,为饱和度较高的阶段。从四元回归、二元回归和修正的Robterson模型来看,随着流量的增加、旅行时间的延长,下游检测断面t-Δt时刻的通过交通流对下游检测断面t时刻的车流到达影响逐渐增加。通过将本研究中的α值与TRANSYT推荐的参考值相比较,本案例中的车流离散性相对TRANSYT采用的Robertson模型更强。一方面是由于调查路段中有公交车站,且有8%的公交车,对车辆离散将带来较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机非隔离,非机动车对机动车的运行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6总结

第4篇:形同陌路范文

【关键词】事故认定;行为性质;监督模式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处理交通事故的必经程序,其责任认定结果是确定罪与非罪的分界点,是民事赔偿的基本依据,是行政责任承担的基础前提。故鉴别事故原因,明确事故责任意义重大。为此,《道路交通安全法》设事故处理专章予以规范。国务院也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下称《条例》)、公安部制定《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下称《规定》)作为事故处理的配套细则,力求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事故认定分析行政公权力运行结果

无论是《道路交通安全法》、《条例》或是《规定》,均没有以正式条文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作出定义。百度文库将之定义为:是指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对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加以认定的行为。从更为科学性与简略性特点总结,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是指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针对道路交通事故参与主体的原因力大小,依职权作出的事故责任划分。归结起来,道路交通事故包含如下三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是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法定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条第一款“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全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进行管理源于法律的授权,其职权包括对车辆登记、道路通行、事故处理等具有排他性的行政管理权力,并由此排除了其他行政机关或部门参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资格。具体到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接到事故报警或是发现存在交通事故后,应立即介入事故处理,并作出事故原因及责任的认定,这是主动履行行政职权的表现。同时,《条例》和《规定》还对事故认定的地域及层级管辖范围作出了详细规定,以在不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之间划定公权力的行使范围,防止职责不清带来的管理混乱。

(二)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相对人是参与事故的各方主体

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启动事故认定程序的前提,事故认定结果则是对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原因的评价结果。每一起事故的发生,都是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积累所致,这其中有侵害的责任方,也存在无过错的受害方,还可能涉及第三方的行为介入。事故认定是对事故进行描摹分析,并在凌乱复杂的事故现场中找到事故的原因,并最终得出事故参与主体的责任大小。责任可划分为全部、主要、次要及无责多个层次,该结果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事故发生原因的主观评价,职权配置与专业化知识的相互结合是这一评价体系坚如磐石的内在支撑。评价结果若有差池,则会对事故主体的权利义务确认带来不良影响,最终损害事故认定体系本身的权威度。

(三)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是融合专业技术特性的行政程序过程

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很多,有车辆保养不当引发的机械事故、有运行速度及荷载变化的影响、还有运输环境多样以及主观判断失误等等因素。因此在事故责任的认定中,除了对事故现场及车辆进行准确的勘查外,对于事故认定中涉及的专业化知识,还需要依赖专业机构的鉴定和检验结论为支撑。以上程序设置,折射出事故认定具有专业化程度高、技术标准要求严等基本特点。同时,公安部制定的事故认定程序《规定》,要求事故处理人员具有执法主体资格,要履行身份告知义务,执行回避规定,并要进行大量的询问调查工作,以规范的行政执法程序,保障事故认定实体结论的准确性。

二、事故认定的本质属性分析行政确认行为

就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载体而言,《道路交通安全法》要求以责任认定书的形式作出,并明确事故认定书系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证据”。该“证据”在法律上应界定为何种性质,存在如下认识上的差异:

(一)鉴定说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是对形成交通事故原因力分析形成的结果,对事故主体并不创设权利义务关系,这是持鉴定说的主要观点。该说认为:“交通事故认定是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事实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所作出的鉴定结论。其本身并不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鉴定说坚持认为,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运输专业知识,按照科学规范的技术程序,确认交通事故参与各方当事人所应承担的责任。这是涉及专业知识领域的认定行为,与鉴定人运用专门知识或技能,对技术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得出的结论并无二致。鉴定说还认为,在相关诉讼活动中,或是采信事故认定结论,或是不采信,但不能审查事故认定本身是否合法,由此绝对排斥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进行司法审查的做法。

(二)行政行为说

与鉴定书持不同意见的是行政行为说。行政行为说严格从行政行为的理论范式着手,认为道路交通事故属于典型的具体行政行为。一是符合行为主体特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为事故认定行政主体,作出的事故认定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管理行为;二是符合行为目的特征,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并非私行为,而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为公共利益行使职权的公行为;三是符合行为对象特征,事故认定的相对人是交通事故的参与主体,具有对象上的特定性;四是符合单方性的特征,除轻微的交通事故由当事人自行协商外,事故认定无需征得相对人的同意。行政行为说还认为,事故认定虽不直接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但却是民事、行政、刑事责任产生的根本前提,其会间接拘束当事人的权益。就此属性,行政行为说将事故认定纳入行政行为中的行政确认行为,即“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给予确定、认定、证明(或否定)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

(三)两种观点的理论审视

就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本质属性而言,持鉴定说的观点在官方占绝对统治地位。但从以下几方面比较,则鉴定说禁不起理论推敲,其更符合行政行为的特点。(1)主体权能不同。鉴定由具备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作出,鉴定主体并不具有唯一性。而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受管辖区域及层级影响,具有唯一性特点。(2)事故认定启动程序不同 。涉技术类的鉴定应申请而开展,非依申请并不主动实施。而事故责任认定不以申请为启动要件,更多体现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主动依职权而为。(3)主体地位不同。鉴定机构只有资质高低之分,相互地位独立。而责任认定的行政机关有级别之分,且上级公安交通机关有权撤销下级公安交通机关的责任认定。(4)法律后果不同。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一经作出,就具有公定力、确定力与拘束力,而鉴定意见则要受到严格审查,存在相反证据时会限制其适用。

三、事故认定的权力控制分析监督模式的路径选择

由于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对相对人权利义务影响巨大,应赋予相对人相应的救济渠道,方符合依法行政的要义。就目前而言,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未纳入司法审查范围,其原因一方面受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系鉴定意见的影响使然,另一方面则是受最高人民法院与公安部联合的《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所约束⑻。

(一)自我监督模式存在的问题

根据《规定》第五十一条: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这属于层级救济的范畴。虽然《规定》中没有明确事故认定机关有纠正错误事故认定的权力内容,但撤销本机关作出的事故认定结论,当是应有之意。无论是本机关自行撤销或是上级机关依申请撤销,《规定》所设计的监督机制,均属于自体监督模式。从广义上理解,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层级监督机制类似于行政复议程序,但却没有行政复议的程序严格。例如上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怎么进行复核,是否应当听证,复核是否是终局程序等等程序性问题,《规定》都没有涉及,更没有对错误认定事故的责任设定处罚措施,故该层级救济的监督机制设置亦存在缺憾。同时,自我监督模式的体系构建,衍生出纠错程序的封闭性与秘密性特点,易于滋生绝对的权力,并致公权力的滥用与怠慢。

(二)适用于司法普遍管辖的原则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的进程,行政机关因管理的需要也不断发展出独立的管理部门,并拥有了专业技术层面的知识储备,这是行政国家得以建立的基础。“行政可能在事实方面具有优势,因为它拥有每一个行政领域的特殊专业知识。但是这不能够成为排除司法控制的理由……”。因此,持专业技术因素以否定事故认定的行政行为属性,并进而排除司法审查的学者过分强调了法律不能判断的事实界限,却忽略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是行使公权力这一最重要的特征。鉴于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自体监督模式已不适应现代行政的发展要求,理应考虑司法普遍管辖原则的适用。司法普遍管辖,是指成文法对某机关的行为没有规定审查方式时,该机关的行为并不因此不受法院的审查,行政机关也不因此而成为自己行为是否合法的最后判断者⑾。纵观行政监督法律制度的所有内容,无论是《行政诉讼法》或是相关的法律规范,均未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排除在司法管辖的范围以外。故此,应适用于普遍管辖原则,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纳入可诉的行政行为范围。

(三)司法审查全面性原则的适用

道路交通事故的鉴定论观点与行政确认行为的论断比较,并不能消除事故认定中存在的专业技术问题所带来的疑惑,这也是持鉴定说的学者排斥非专业机构的人民法院审查其合法性的内在动因。但在公安部2008年出台的《规定》第四十五条中,要求“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应当做到程序合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正确、责任划分公正”。这一条款内容在确认事故认定具专业特点的同时,也揉合了事故认定所必须遵循的程序。据该条内容作反向推定,如果事故认定违反了主体资格、管辖权限、公务回避等程序性事项,或是存在事实不清、事实与结果间无逻辑关系等实体问题,甚至于适用法律错误,都将影响事故认定的有效成立,这实际上是司法审查全面性原则的完整内容表述。司法审查全面性原则的适用,要求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形式及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这是司法审查介入道路事故认定的程序价值;通过严密的监督程序保障事故认定结果的公正性,这是司法审查介入道路事故认定的实体价值。当然,在司法审查过程中,当涉及交通事故认定的专业知识时,不宜侵入行政机关符合通常规则的判断与考虑领域,这是尊重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自由裁量权的根本体现,也是司法权与行政权的自然分野。

四、结语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作为行政确认行为,其认定的结果直接影响事故认定相对人的基本权益,因此应当给予利害关系人就事故认定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与机会。值《行政诉讼法》修改之际,借用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理论研讨,拓展司法监督审查的视野,强化对人身及财产权的保护力度,无疑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豪才,湛中乐主编.行政法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M].高家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第5篇:形同陌路范文

1、“从此萧郎是路人”意思就是我们从此形同陌路,情断义绝,如同陌生人一样。“萧郎”是诗词中习用语,泛指女子所爱恋的男子。

2、这句诗出自于唐代诗人崔郊的七言绝句《赠去婢》,诗的全文如下: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译文:公子王孙追逐美丽的姑娘,美丽的姑娘绿珠垂泪滴到了手帕上,一旦女子嫁进了豪门人家,从此和相爱的男子只能形同陌路。主要说明女子一进权势之门便视自己为陌路之人,反映了封建社会因门第悬殊而造成的爱情悲剧。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形同陌路范文

【关键词】高速铁路 LTE系统 信道建模

1 引言

移动通信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模拟通信系统,第二代数字通信系统,第三代宽带数字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有了大幅提升,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现代生活对高速率多媒体通信的需求,为此3GPP在2004年制定了长期演进计划LTE(Long Term Evolution),以提供更高的带宽,更低的时延,更可靠的通信质量[1-3]。

近些年来,高铁发展迅速,最高时速都超过了300km/h。由于高铁的LTE无线传播环境类似于农村场景,反射体较少,直射路径为多,多普勒频率扩散不严重,但是多普勒频率偏移很严重。当中心频点为2.6GHz,运动速度达到350km/h时,多普勒频偏将达到840Hz,对信道传输产生显著影响[4-5]。高速铁路通常建设在郊区或农村空旷地带,车外的传播环境大多是典型的乡村信道场景。在终端和基站之间存在较强的视距,多径的影响不大,且为大信噪比环境,多普勒频偏的影响较为突出。

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常用的Jakes信道仿真模型,通过对理想模型与Jakes模型的对比得出Jakes信道模型在LTE系统高铁运行应用上的缺点与不足,并根据这些缺点对Jakes模型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从而使Jakes模型可以更加清晰准确地反映不同情况下高速铁路LTE系统信道的各种特性。

2 高铁环境下的LTE的信道特性

2.1 理想情况下的参考模型

当前的移动通信传输系统,主要被分为马尔科夫和散射两类信道模型。在一般的非高速运动情况下LTE系统信道建模分析中可以知道,在接收机中接收到的信号,是由很多个经历了不同路径环境的传播后到达的信号平面波之间相互叠加产生的波,这个接收到的信号可以表示为:

(1)

(2)

上式中,αn表示第条路径到达角,Cn表示第n条路径衰减,E0表示电场余弦波幅度,φn表示经过路径n后附加的相移,ωm表示最大多普勒频移,ωc表示载波频率[6]。其中信号经过了不同路径,由于不同路径里面各种因素的不同,各个信号产生的附加相移φn是互不相同的,这些相移可以用均匀的随机分布来表示。式中最大多普勒频移为:

(3)

因此,这些平坦衰落的信号都是随机信号R(t),可以用变量组(Cn,αn,φn),来进行表示。研究可知,这些变量之间都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为了方便比较,将函数(1)归一化之后得到:

(4)

式中

(5)

(6)

参考模型之所以可以称之为理想的条件,主要是因为它里面的参数都是均匀随机分布。例如入射的角度以及入射的能量等参数可以表示为:

(7)

(8)

(9)

(10)

计算可得:

(11)

从上面各式可知,这个模型R(t)属于一种“随机仿真器”。为了验证参考模型能否反映出真实信道的重要特性,本文必须对它的统计特性进行研究。

(1)包络概率分布函数

当接收信号满足式(7)—(10)的条件时,它的包络函数可以表示为:

(rq)qdq (12)

图1绘出了当路径数N为6、8、34时的包络分布。根据图形所示的分布趋势,当N=34时这个分布相似于瑞利分布,根据瑞利分布的特性可以知道,在径数增加的情况下,它的分布将无限地接近瑞利分布,从图中还可以看到这个包络的形状与时间没有关系,因此还可以得出这是一个广义平稳的过程。

(2)相位分布函数

接收信号相位的密度函数表示如下:

(13)

(3)自相关函数

接收信号自相关函数表示如下:

RRR(14)

从式(14)可知自相关函数只与时间差t1-t2有关,因此这个衰落信号R(t)符合广义平稳随机的过程。当N为偶数的时候式(14)可以化简为:

RRR (15)

从图2中,可以看到其自相关函数的特性:随着N的增大,自相关函数趋近Bessel函数。特别是当N=50时,自相关函数与贝塞尔函数完全吻合。

(4)互相关函数

计算同相分量的Xc(t)和正交分量的Xs(t)之间的互相关性:

(16)

2.2 Jakes原始模型

通过对上面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这个理想的参考模型中,无论是相位分布还是自相关与互相关性,都与传统的Clarke信道模型[2]如出一辙,因此理想条件下的参考模型可以用来很好地表示信道的各种特性。但是,高铁环境下多普勒频移所带来的影响却无法反映在该模型中。基于此,我们考虑一种基本的Jakes模型。通过简化式(11),接收机收到的各种平面波叠加的场强如下:

(17)

复数的形式为:

(18)

其中:

(19)

令为奇整数,则:

(20)

在式(20)中,当n从1变到时,第一项所对应多普勒频移由变成,第二项所对应多普勒频移由变成。因此前两项表示频率产生了重叠现象,如图3所示。第三项表示α=0o时最大的多普勒频移,第四项表示α=180°时最大的多普勒频移。

考虑频率不重叠的情况下,由于为奇整数,所以,则式(20)可写为[6]:

(21)

设:

(22)

则式(20)可以化简为:

(23)

因此:

(24)

其中:

(25)

(26)

用式(24)表示的模型可以产生功率谱近似)]。因此本文要模拟瑞利衰落情况,就可以利用多个多普勒频移以及其中的最大频偏ωm进行模拟,如图4:

通过之前的研究与分析,本文得出了Jakes仿真器仿真流程图,如图5所示:

其中:

N=4N0+2 (27)

(28)

(29)

(30)

(31)

(32)

(33)

βn的选择是为了使相位在[0,2π)内近似为均匀分布。

(1)相位概率密度函数

接收信号的相位概率密度函数为:

(34)

(2)自相关函数

接收信号的自相关函数为:

RRR(t1,t2)=E[R(t1)R(t2)]

(35)

上式表明信号的自相关函数除了与时间差t1-t2有关之外,还与时间和t1+t2有关。这进一步证实了Jakes模型产生的信号并不是广义平稳随机过程。图6对应N0=8(N=34)情况下的自相关函数。从图6可以看出,自相关函数对应与不同大小的t1时会有不同的值。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Jakes仿真器产生的信号不是经历各态的,因此它产生的信号也就不是本文之前说的广义平稳的信号,这种信号不能用时间平均值来代替它的统计的平均值。

由于本文之前讨论过理想状态下的参考模型,通过对参考模型的分析可以知道参考模型有着三个很重要的特点:

(1)信号包络属于瑞利分布;

(2)自相关函数趋于贝塞尔函数;

(3)正交分量与同相分量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系数为0。

虽然Jakes信道模型产生的信号都不符合上面的三个条件。但是它也有自己的优点,比如它根据多普勒频移的对称性来减少传输过程中产生的多径的量,但是这也导致了传输信号的不稳定。接下来,本文对产生这种不稳定性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与改进。

3 基于改进Jakes模型的信道建模

由于本文之前分析了理想状态下的“参考模型”,又分析了Jakes信道仿真模型,通过对两个模型的比较,可以找出Jakes模型的一些缺点,并分析出了这些缺点可能导致的后果,现将式(21)写为:

通过对式(36)和式(21)的比较,可以看出相移,,和之间是具有相关性的,也就是说如果接收机接收到几个不同的电波,它们之间的多普勒频移相互接近的话,那么这些电波之间也会存在很大的相关性。但是这一点与理想“参考模型”特征的第三个特征“不同路径的附加相移是相互独立的”之假设不相符。这就是导致Jakes信号仿真器产生的信号会发生不平稳变化,进而导致失真的原因。

下面通过引入随机相移来对Jakes信道模型进行改进。

通过插入随机相移,使不同的路径之间能够相互独立出来,进而满足广义平稳过程所要求的那样。下图7展示了Jakes信道改进模型的流程图:

插入了随机相移之后仿真器发出的信号为:

(37)

其中

(38)

(39)

式中是在[0,2π)中均匀的随机变量;c1,n、c2,n的取值与Jakes仿真器是一致的。

(1)包络概率分布

根据式(37)至式(39),可以得出包络概率分布为:

(rq)qdq

(40)

图8表示N0为3、5、25的情况下信号的包络分布。当N0=25时这个分布情况几乎与瑞利分布的图形完全一样。因此可以得出,随着信道中径数N的增加,信号的包络会最终趋于完整的瑞利分布曲线,而且与时间t无关。这就满足了广义平稳过程对信号的要求。

(2)相位概率密度函数

接收机收到的信号相位概率密度函数为:

(41)

相位在0~2π内均匀分布,也满足瑞利平坦衰落信号的相位条件。

(3)相关函数

考虑基带信号T(t)=Tc(t)+jTs(t),根据式(15)和式(16),可以得出Tc(t)和Ts(t)的相关函数:

(42)

(43)

(44)

通过对相关函数的讨论可以看出,相关函数与具体的时间无关,而只与时间差τ之间有很大的相关关系,因此总的来说基本上解决了广义平稳的问题

图9比较了改进后的Jakes仿真器的二阶统计特性。图中绘出了N0为8及∞时的自相关函数和互相关函数,采用式(42)至式(44),可以看出即使N0趋近于∞时,它的二阶统计特性仍不能收敛到参考模型的二阶统计特性。

通过对原有的Jakes模型加入了随机相移的操作,本文对Jakes模型的缺点进行了修复,并最终使信号变成了一个平稳随机的过程。而且信号的包络服从瑞利均匀分布。

4 结论

本文首先介绍了理想的“参考模型”应该有的特性与要求。然后又介绍了目前应用广泛的Jakes信道模型仿真器,通过对Jakes模型各种相关函数以及包络的分析,可以发现它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多径的数目,缺点是它产生的波形不是互相独立,而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个缺点会导致最终接收机收到的信号不稳定,并最终导致信号失真。因此,为了消除这个隐患,本文提出一个改进的方案,即在发射的过程中,向信号中插入随机相移,降低信号相互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使信号相互独立,使其传播的包络符合瑞利衰落的模型,并使整个传播过程变成一个广义的平稳过程。

参考文献:

[1] 石文涛. 高速铁路WCDMA无线覆盖研究[J]. 移动通信, 2011,35(2): 15-20.

[2] 牛运杰. 高速铁路移动环境下信道仿真与同步算法仿真研究[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10.

[3] 李美艳. 基于LTE技术的高铁无线通信方案[J]. 广东通信技术, 2011,31(7): 23-26.

[4] 戴翔,黄登山. 一种高速移动场景中的频偏校正方法[J]. 计算机仿真, 2010(12): 93-96.

第7篇:形同陌路范文

偏头痛为临床常见的特发性头痛,全世界约有2.4亿偏头痛患者[1]。我国偏头痛年发病率20.2/10万,患病率523.9/10万[2]。偏头痛属于中医“头风”、“脑风”、“偏头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临床实践经验,实验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由于中药研究的特殊性,要求实验动物模型不但在发病机制方面与疾病本身有相似性,而且要有证候相似性。对于中药治疗偏头痛的实验研究来说,模型选择较为困难。笔者发现,某些偏头痛动物模型的体征及行为表现与有些中医证候有类似之处,提示这些动物模型对特定功效药物的研究有特殊适用性。在此,对治疗偏头痛中药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思路发表几点意见,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偏头痛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继血管源学说后,又有神经源学说、三叉神经-血管源学说。5-羟色胺(5-HT)及其受体、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等血管活性物质与偏头痛发作有关。目前,偏头痛动物模型主要是基于各种发病假说进行模拟的,国内外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有多种,不外是用物理、化学或生物致病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局部组织、器官或全身性损害,出现某些与人类偏头痛发作时类似的功能、代谢或形态结构方面的病变。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基于血管源学说的偏头痛模型主要是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所致的血管性偏头痛模型。②基于神经源学说的偏头痛模型包括KCl诱导的大鼠皮层扩散型抑制模型和机械针刺诱导的大鼠模型两种。③基于三叉神经-血管源学说的动物模型有电刺激诱发法和物质诱导法两种,前者包括电刺激大鼠三叉神经节或硬脑膜模型和电刺激猫上矢状窦区所致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偏头痛模型,后者为P物质诱导的偏头痛模型。④利血平化低5-HT小鼠偏头痛模型。⑤其他模型:自体耳动脉血缓慢枕大池注入所致的中国白兔脑血管痉挛模型;电刺激离体猪基底动脉标本引起对河豚毒素敏感的神经介导的血管舒张模型;用放射活性微球测量动脉或静脉吻合支血流的脑膜动-静脉分流模型;离体人脑膜动脉模型;脑动脉平滑肌细胞培养模型;基因表达模型等。目前国内常用的偏头痛模型为前四种。这几种模型从不同角度模拟了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改变,模型动物的体征及行为表现各有特点,其中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所致的大鼠偏头痛模型和利血平化低5-HT伴局部脑血管痉挛小鼠偏头痛模型的体征和行为表现与某些中医证候相似。

1 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所致的大鼠偏头痛模型

1.1 模型原理

临床上发现,心绞痛患者应用0.3~0.4 mg硝酸甘油后, 5O%以上患者可出现偏头痛样头痛[3]。持续静脉注射硝酸甘油可引起健康人剂量依赖性的反复发作性头痛,而机体其它任何部位无疼痛。硝酸甘油在体内生成N0,一方面大量N0可使脑血管过度扩张,并造成无菌性炎症;另一方面,NO具有神经毒性作用,可激发三叉神经-血管反射,诱发实验性偏头痛。疼痛刺激激活了谷氨酸-NMDA受体或其他受体,进一步激活神经元第二信使,诱导中枢神经系统内c-fos、c-jun基因表达异常增强。c-fos、c-jun作为即早基因,已被广泛用作神经元激活标记物。

1.2 造模方法[4-5]

SD 大鼠,雌雄各半,体重(300±30)g。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注射液10 mg/kg。

1.3 模型特点及应用

注射硝酸甘油后3~30 min左右,动物出现双耳发红、前肢频繁搔头、爬笼次数增多、烦躁不安现象,此现象持续约3 h,继而出现蜷卧,活动减少状态。该模型以血管学说为基础,模型症状表现及病理变化与人类偏头痛发作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具有动物易于获得、经济、简便、相似性好、适用性强等特点。模型大鼠出现耳红、前肢频繁搔头、爬笼次数增多、烦躁不安现象,与偏头痛肝阳上亢证、风火上扰证类似。研究以平肝、清热、熄风、潜阳立法的中药,选用这种模型较为合适。任氏等[6]研究了头风饮(川芎、天麻)对硝酸甘油型实验性偏头痛大鼠的作用,结果表明,头风饮能显著抑制偏头痛大鼠脑干、下丘脑增强的c-fos、c-jun基因表达。头风胶囊(川芎、天麻)[7]能明显降低硝酸甘油所致的大鼠偏头痛模型血中CGRP和组织胺(His)的含量,并能明显升高大鼠血中ET的含量。

2 利血平化低5-HT伴局部脑血管痉挛的小鼠偏头痛模型

2.1 造模机制

临床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发病先兆期外周血5-HT升高,引起血管收缩;发病高峰时5-HT降低,并伴有血管过度扩张。这种5-HT含量的变化是偏头痛发作的直接原因。单胺类递质耗竭剂利血平能够耗竭体内5-HT,从而诱发偏头痛。已知偏头痛发作期因局部小血管收缩而造成脑内代谢产物堆积,炎性物质(如前列腺素、组织胺等)增多,从而加重头痛,颅内局部注射血凝块可以诱发脑血管痉挛。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利血平化低5-HT伴局部脑血管痉挛的偏头痛模型。

转贴于

2.2 造模方法[8]

KM小鼠非近交系封闭群,雌雄各半,体重(19.57±0.88)g。皮下注射利血平注射液10 mg/kg,共14 d。于第14天将小鼠乙醚麻醉,大脑皮层注射鼠血凝块2 μL/只,同时根据药物特点选用不同给药途径给药。

2.3 造模特点及应用

此模型支持血管学说。该模型造模周期较长,操作较繁琐,动物死亡率高,但造模后小鼠凝血时间明显缩短,痛阈降低,全血及脑内5-HT含量明显下降,基本反映了偏头痛的特点。模型动物精神不振,眼睛眯成线状,体温明显下降,倦缩少动,四肢震颤,类似寒战,前肢紧贴口鼻,前肢腕关节弯曲,贴近躯干,头缩向躯干,口有粪便堆积,部分小鼠腹下部湿漉,体重逐日下降,毛发无光[9]。上述表现与偏头痛寒证、血瘀证、阳虚证类似,若研究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益气温阳功效的中药可选用这种模型。杜氏等[8]观察了精制吴茱萸胶囊对利血平化低5-HT伴局部脑血管痉挛的实验性偏头痛小鼠的作用,结果显示,精制吴茱萸胶囊能延长模型小鼠的凝血时间,调节5-HT的过度降低,提高痛阈并抑制脑内炎性刺激物的升高。

对中药研究来说,动物模型的证候属性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理应给与足够的重视。偏头痛症状表现复杂多样,临床常见中医证型有多种,因此,上述模型远不能满足中药研究的需求,积极研究与中医证候相结合的偏头痛动物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伦道夫 W.埃文斯.头痛诊疗手册[M].于元生,蒲传强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

[2] 郭述苏.中国偏头痛流行病学调查[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1,4(2):65.

[3] 阎 海.偏头痛诊治大成[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122-123.

[4] 彭 成,任永欣,姚 干,等.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c-fos、c-jun基因表达[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0,8(2):112-119.

[5] 付先军,宋旭霞,周永红,等.硝酸甘油型实验性偏头痛大鼠模型行为症状学评价[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4(5):449-451.

[6] 任永欣,彭 成,姚 干.头风饮对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c-fos、c-jun基因表达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3):34-36.

[7] 姚 干,陈明岭,任永欣.头风胶囊对偏头痛大鼠血中CGRP、ET和His含量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4):38-41.

第8篇:形同陌路范文

关键词 迭代方程 车辆排队长度 稳定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1模型的准备

1.1模型的假设

(1)假设事发路段上游路口红绿灯的信号周期为60s,其中相位时间为30s,并将该信号周期作为一个单位时间周期。

(2)假设若某一时段事故横断面的实际通行能力小于6.5m/s,则在该时段中事发路段会出现拥堵现象。

(3)假设上游路口驶向事发处的车辆都出现在相位时间里,即信号周期的前30s。

1.2数据的获取

(1)根据事发路段道路交通的视频资料,得到事故发生处的横断面出现拥堵现象时,单位长度的路面停留的车辆数为u(u=0.213);单位时间通过的标准车当量数为V0(V0=20.571);

(2)统计各个时间段内事发路段上游的车流量Ui;

(3)计算各个时间周期事故发生处横截面的实际通行能力值Ci。

1.3符号说明

Ci:第i个时间段事故横断面的实际通行能力;Li:第i个时间段交通事发路段车辆排队长度;Nm(i):第个时间段内前30s的拥堵车辆数目:Ni(i):第i个时间段的拥堵车辆数目;Ui:第i个时间段内的路段上游车流量。

2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2.1模型的建立

根据求得的各个时间周期事故横截面的实际通行能力值,判断各个时间周期内在事发路段会不会出现车辆排队现象。若Ci6.5m/s于的时间段,Li=0,;而Ci

首先,第个时间段内出现拥堵现象时,前30s的拥堵车辆数目由这30s内上游车流量和通过事故发生处横断面的车辆数决定;后30s的拥堵车辆数目仅由通过事故发生处横断面的车辆数决定。所以第i个时间段的拥堵车辆数目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该时间段内的前30s出现拥堵车辆数目最多的可能性最大。并有Nm(i)≥N(i)。

其次,考虑到在第i个时间段内,前30s的拥堵车辆数目和整个时间段的拥堵车辆数目不仅和第i个时间段内路段上游车流量有关,还和第i-1个时间段的Nm(i-1)及N(i-1)有关。即前一时间段的拥堵车辆数目会对下一时间段的拥堵车辆数目产生影响,若前一时间段的拥堵车辆通过事发地点横断面时,占用下一时间段内过多的时间,则会对下一时间段的拥堵车辆数目产生影响,拥堵车辆数目不断累加。所以,与上述关系存在以下迭代关系:

Nm(i)=N(i-1)+Uit-V0

N(i)=Nm(i)-V0

最后,需求得在第个时间段内,交通事故造成拥堵现象时所影响的路段车辆排队长度,可以通过第个时间段内最大的拥堵车辆数目和拥堵时单位长度路面停留的车辆数得出如下关系式:

Li=

综合以上的关系,可得到如下的函数关系式组:

2.2 模型的求解

根据模型建立中的函数关系式,通过MATLAB软件,使用循环迭代语句编程求解,即可得出各个时间段内的车辆排队长度。

3模型的检验与稳定性分析

3.1模型的检验

根据事发路段道路交通的视频资料,统计各个时间段拥堵在事发地点影响路段的车辆数,再和由上述计算公式得出的各个时间段内的拥堵车辆数目作比较,检验路段车辆排队长度模型的合理性。

比较理论值与实际值的差值,其均匀分布在均值为0的上下,且幅度大小相近的点的个数基本相等,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由此,可得该模型是合理可行的。

3.2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建立模型的过程中,用到多个参数,如事故发生处的横断面出现拥堵现象时,单位长度的路面停留的车辆数为u;单位时间通过的标准车当量数为V0;出现拥堵临界现象时的实际通行能力值C;各个时段横断面处的实际通行能力Ci等。采集获得这些参数数据时总会存在误差,这些误差对建立模型的影响程度有多大决定了该模型是否合理准确。

对模型进行稳定性分析时,改变出现拥堵临界现象时的实际通行能力值C,使C从6.5m/s依次变为6m/s和7m/s;改变V0,使V0从20.6依次变为19.6和21.6;改变Ci,在MATLAB中产生两组随机数代替原来的Ci,分析比较各个时间段里产生新的路段车辆排队长度。

分析变化后模型结果的波动程度,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可以认为该模型的稳定性是可以接受的。

4模型的优缺点

本模型的优点:将连续性的问题离散化,建立迭代方程,大大简化了模型的计算。不足:将一个动态的过程静态化,虽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是对模型结果的精确度造成不利影响。

第9篇:形同陌路范文

【关键词】 无线体域网 路径损耗 信道模型 MATLAB

Research on Human Body Channel Based on Path Loss Model

Yu Xiaojie (Nang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 China 210003)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uman communication channel path loss model based on human factors, fading channel, explore the effect of frequency on the channel path loss and path loss under different transceiver position changes. In this paper, the 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method is used to transform the Maxwell equations into difference equations, and to solve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of the human body model.

Key words: Wireless Body Area Network; Path Loss; Channel Model;MATLB

引言

Zimmerman提出的人类通信相比,与射频无线通信[ 2 ],人类的通信在人体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有很大的优势,首先,它是以“人”为中心,建立了一个网络和通信范围有限的每个人,使每个网络属于每个人,网络安全和通信的稳定性,以及低功耗使得系统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工作。

在本文中,WBAN信道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影响体内和体外的通道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分析了人体信道的路径损耗模型的传输特性,并进行了不同频率下的路径损耗模型的仿真分析。

一、信道模型统计特性

基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尤其是在WBAN信道的,且与位置和位置有关,而下降的速度取决于人体的速度。对数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和累积分布函数的分布是:

通过对数正态分布的分析,为下一章WBAN信道统计建模提供理论依据。

二、多人体信道模型

电磁波在人体内的传播特性是非常复杂的。电磁波被人体吸收,这是由于有损的介电特性和人体的异质性,这使得传输信号大大衰减。由于人体和频率的介电性能,在不同的工作频段,如UWB,MICS和HBC,其信道特性是不一样的。因此,人体区域的信道建模,需要对不同的信道类型和不同的频率条件,将电磁波在人体区域内的不同的通信特性考虑进去。

不同于传统的无线通信,WBAN信道路径损耗是由接收天线的距离和通信频率的确定。从对人体本身,分析4.1部分的形状、结构和周围环境和传播环境的运动也会影响WBAN信道。一般来说,信道的路径损耗会随着距离的增加,增加的频率;其次,由于人体的运动,导致在无线体域网的拓扑不规则变化,人体和周围环境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在通信距离和频率的确定,路径损耗由瞬时值与平均路径损耗值的波动,这种现象可以被称为阴影衰落,并在人体静态和运动必须考虑其影响。路径损耗模型是用来定义的功率衰减的相对值,根据经验类型的幂函数衰减规律,以适应,如下:

三、仿真结果

本节对路径损耗模型在不同频率,不同接收机位置,不同发射机位置进行仿真,路径算好公式采用包含阴影衰落的3-1,主要针对B信道,即体内到体表信道进行仿真,仿真分为四类:4GHz(暂时忽略高频率对人体伤害)下B信道接收机位置为Rx1,B信道接收机位置为Rx2,400MHz下B信道发射机位置在人体深层组织,B信道发射机位置在人体浅层组织。

MATLAB下仿真,并得出不同情况下的路径损耗图如下:

四、结论

本文通过MATLAB对人体信道的体内到体表部分信道进行仿真,验证了UWB频段和MICS频段的信道特性,结果表明:

在MICS频段下,体内到体表信道,由于人体组织的不同几乎不会影响路径损耗,在UWB频段下路径损耗要比MICS频段下大,并且,只有UWB频率情况下人体组织对路径损耗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频率和合适的接收机位置会大大提高人体通信的效率。

参 考 文 献

[1] 谢俐,电力线载波数字通信技术研究与实践[D],重庆,重庆大学,2009.4.

[2]席亚明,基于OFDM的电力线通信系统的标准研究及性能分析对比[D],重庆,重庆大学,2012.4.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