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发展新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进一步强调稳步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范围,央行等四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旨在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全面推动小额贷款,大力扶持经营分散、资金需求的发展,将资金引向新农村地区、支持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一、农村金融服务的困境分析
1.农村资金供需缺口加剧。我国一直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进行严格管制,与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适应。特别是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商业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逐步调整经营战略和贷款投向,从农村地区撤离尤其从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撤离就成为追求利润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农村金融缺口形成以后,要想弥补这个缺口,就迫使经济体内产生一种内在的自平衡机制加以解决,以满足农村各类经济实体的不同资金需要。
2.农户是农村金融风险的主体。由于农业的弱势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对农业投资具有风险大、成本高、收益少、资金周转慢等特点,加之农村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和农村市场信息的不充分,使得农村地区的盈利性投资十分稀缺。
3.村级债务问题严重。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行,农业税附加和农业特产税附加,收入大幅度减少,盈利下降,进一步导致偿债能力下降,债务问题突显,债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金融稳定发展的重要诱因。按照农业部2006年上半年的抽样调查,全国村级债务估计有4000亿元。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基层政府组织融资能力有限,必然严重干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这样,规模庞大的村级债务仅靠自身财力很难消化,大多数村委会采取挤占、挪用或摊派等方式用于借新还旧,势必影响上级财政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正常投入。
4.农户之间借贷平凡影响金现有融体系发展。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十分脆弱,农村金融服务的成本大、收益小,商业化的追求使得国有银行的营业机构纷纷退出农村金融领域。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就成了金融机构不愿光顾的空白地带。而且,民间信用和融资多种多样,如担保抵押借贷、民间票据贴现、各种协会和互助会等。而正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不健全,农村资金外流严重,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和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农户生产和生活对资金的需要,农户不得不到民间金融市场去获取。但民间借贷多数还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圈内,大多数的借款多是无息或低息的。主要以小额应急的借款为主,用于经商和农业投放的大额借款占了一定比例。事实上,农户之间的相互借贷非常普遍,较少从信用社(银行)获得借款。
二、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的新思路
1.重建农村金融机构。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而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自身内在的动力,因为它能够通过农户之间的互不吃亏的交易推导出一个稳定的制度结构,并供应可使交易费用更为节约的制度化的规则。所以,应进行农村金融体系自我平衡机制的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由此看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任务和根本目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等,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第一,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农副产品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的比例是体现经济效益的一个关键。发达国家农业物流是一个价值增加的过程,而我国目前不少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却是一个质量减损、价值降低的过程;发达国家果蔬产品的损耗率仅为5%,而我国高达25%~30%。因此可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可减少农业物流过程中的损耗,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降低农产品销售的人工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二,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有利于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和提高生活水平。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有利于农村新的社会分工的形成,有利于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如配送、维修、市场调研等都是新的就业增长点。这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保持农村的安定团结大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三,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将会使农业更加现代化、科技化。例如,在农产品的物流中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可以将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进行规模生产和经营;物流信息可以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减少农业生产和流通的盲目性;广泛的配送网络推动农业领域的全国性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农产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农产品消费物流的运作,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农业专业化分工,提高农产品生产水平和销售水平,打造农业生产组织及流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农产品生产及销售的专业优势、品牌优势。
第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除了个体商贩的经营、个别农业加工企业以“订单”形式与农户签订农产品的购销合同外,大多数由农民自己进行销售。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数量多、规模小,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交易成本高,难以进入加工和流通领域并分享其较大利润。建立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可以有效地填补农业组织上的空白。物流公司作为中间组织,连接农户与市场,根据市场需求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提供物流增值服务。这样既能提高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产品质量,又能节约交易费用,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第五,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与工业生产方式相比,农业生产之所以收益较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小、产业化层次低。目前,单干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已经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同时,农产品的滞销又使得农业的规模化生产缺乏内在动力,农业物流的发展将使得农产品货畅其流,能较好地实现农产品价值,从而就会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愿意生产更多的产品,于是就带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第六,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有利于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选择农产品时,人们关注的不仅是温饱,更重要的是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这样就对生鲜农产品在品牌、加工、包装、超市、生态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需求的这些新变化,需要现代的农业物流模式来满足,即建立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统一组织货源,并进行清洗、检疫,商标注册,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第七,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外物流公司可以分销我国的农产品。我们的部分农产品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质量不占有优势,而成本又较高。例如,从加拿大进口的玉米和大豆,到岸价格与国内玉米、大豆的生产成本相当,而且其质量不次于国内。假如物流成本再高,就更无法与国外的农产品竞争了。所以,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对于降低农产品的成本、提高农产品的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八,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有利于农村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应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城市的发展,吸引农民进城成为市民,另一层含义是农村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文明程度的提高。农村的工业多集中在城镇,县(市、区)域工业物流也是农村地区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县(市、区),以物流的发展改造城镇工业,会加快城镇的发展和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发展农业物流,农村环境的改善、科技手段的利用,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长、生活的富裕,都意味着新型农民的形成、城乡差别的缩小,这也是中国城市化的应有之意。
二、影响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业的因素
分析我国农业物流业现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尤其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农业物流的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加工业的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从而成为影响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尚不够高,农业物流发展缓慢。农村物流的发展水平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很大。目前,农村税费改革使得农民受益很大,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依然相对落后,农民收入偏低,农村市场相对城市市场发展滞后。这必然使得农村物流供给及需求水平偏低,农业物流业发展缓慢。同时,农业物流发展缓慢还与广大农村地区物流意识差、物流知识薄弱、对物流重视不够有着直接关系。
第二,农业流通基础设施落后,技术装备不够先进,物流成本高。“新鲜”是鲜销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农业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大部分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加工处理落后、分级简单、粗糙,不规范,包装简陋,使得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较大。据不完全统计,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
第三,农村生产组织水平低,物流需求分散,物流供给能力不足。我国农业生产目前基本上仍是以农户为单位,生产规模小,分工不细,收入有限,对物流需求不足且分散,而物流的供给需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实现规模经济。目前,无论是农村生产组织、流通组织还是物流企业都存在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技术条件差等问题,制约了物流的供给水平。
第四,物流政策不到位甚至空白,物流作业不规范,物流交易成本高。影响物流交易合约顺利形成和履行的因素很多,其中政策和信用是主要的。现在农村地区的物流政策供给不足,有的地方还是空白,这样物流作业就难以规范,物流需求者对物流企业缺乏信任,对物流外包的结果难以预期,因此物流合约难以达成。如果没有政策的支持,物流业也难以发展壮大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五,缺乏完善的农业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和体系,农资和农产品流向带有盲目性。农业物流流体的流向和流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效率和效益与农业物流的信息体系密切相关。而现在农业物流信息系统所能提供的信息品种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要,缺乏有效的信息导向,流程不合理。这是导致在途损失严重、影响流体保值增值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据调查,半数以上的“批发市场”不提供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业的途径和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农业物流的发展,农业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甚至可能会再次面临低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也无法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遭遇挫折。因此,我们应以农业物流为切入点,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所以,积极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物流,是迈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步。
第一,加大现代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建设,政府引导性投入是关键。通过倾斜的税收、财政等经济杠杆,近期优先扶持建设一批区位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大的区域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增强集散和服务功能。加大对农业物流基地、保鲜冷藏和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着力改善与农业流通密切相关的公路、铁路、航海等交通运输条件,提高农业物流技术的专业化水平。
第二,科学总结和创新农业物流的运行模式,提高农业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在加强和提升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重点扶持超市化、连锁经营化、电子商务、网上交易以及各种专业型和综合性物流中心的建设,不断总结、提高和创新现代农业物流的运行模式,逐步形成具体导向性政策,并积极扶持和大力推广,实现现代农业物流理念、规模、层次、管理的整体提升和迅速扩张。支持农民创办农业流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鼓励倡导多种形式的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合作运销组织以及农村运销户、农民经纪人、商、中间批发商等中介组织,采用“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大户+农户”、“经纪人+农户”等多种流通形式。鼓励商贸企业、供销合作社和邮政系统等市场流通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等方式参与农村市场建设,拓宽为农服务领域。
第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物流。农业物流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依托各地农业生产资源优势,从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着手发展特色农业物流。西欧国家农业之所以发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区域特色非常明显。联系我们自身,例如,潍坊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每个县(市、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带,如寿光市(县)的蔬菜和水产品,安丘市(县)的姜、蒜、葱,昌乐县的西瓜,青州市(县)的花卉,诸城市(县)的畜禽等。特色农产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销售基础,且容易组织,这样完全可保证物流企业或组织的运营,让企业或组织得以发展。当这些企业或组织拥有了一定实力后,自然就会推动其它农业物流的发展。因此,依托各县(市、区)的农产品加工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区域情况,发展特色农业加工与物流,可以此为纽带发展农业物流。
农村公路急需发展、急需加快发展、急需又好又快发展,本文拟从建设和养护两个方面谈谈看法。
一、关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__农村公路大致经历了八十年代民工建勤筑路基、九十年代通乡公路黑色化、新世纪十五期间的“通达工程”和十一五期间村村通水泥路四个阶段,新增公路里程800公里,提高路面等级1000多公里。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一是总量不大。至20__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1949.5公里,公路密度83.0公里/百平方公里,而全省20__年底公路密度达106.4公里/百平方公里,仅有全省水平的78%。二是等级不高。全县农村公路中没有一条二级县道,没有一条三级乡路道,村道标准更低,存在不少等外路。三是深度不够。我县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不够,沟通不够,存在不少断头路,没有真正形成网络。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谋划项目。新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对县乡道和村道实施了“通达工程”和“村村通工程”,现在正在试点“组组通”,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规划“组组通工程”项目。另一方面,谋划一些大项目,如:将安九公路建成一级公路,将宿两田公路、太下九公路、许河趾公路建成标准二级公路。
二是争取升格。照理说从县城通往乡镇所在地的公路为县道,可不知何故,我县居然有通乡公路不是县道。可搞一次普查,向上申报,争取升格。根据普查结果,将那些通往乡镇所在地的公路或沟通三个及三个以上乡镇的公路或沟通两个乡镇且超过一定距离的公路升格为县道,将那些沟通三个及三个以上村的公路或沟通两个村且超过一定距离的公路升格为乡道。
三是多方筹资。首先是争取项目资金。其次是吸引社会资金:象安九公路如能立项为一级公路,完全可以采取bot方式;曾有人向笔者咨询过可否用林权抵押贷款修村道,可出台政策鼓励。再次是加大县级财政对农村公路的投入比例,去年全县的财政支出有10个亿,1%是1千万,5%将是5千万。如果每年投入5%,不出5年,__的农村公路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财政支出的5%投入农村公路,目前看似幻想,但与公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与公路建设对拉动内需的作用比,5%应该不算多。
二、关于养护
20__年实行公路分级管理以前,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大多属于自发,管养基本无人问津。分级管理后,我县农村公路建管养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养护仍然是薄弱环节。存在问题主要有:
(一)路况普遍较差,养护管理难度大
我县农村公路路基绝大多数都是采取民工建勤、投工投劳方式修建的,质量较差。随着交通量日益增大,特别是超载重载车多,路面破损、龟裂等现象十分普遍,恶劣天气时到处塌方、沉陷。桥梁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石拱桥,原来设计荷载偏小,近期出现很多危桥,除已改建的田墨线石船口桥,正在改建的太下线红卫桥、桃园桥,还有许河线的荆桥、墨两线的保障桥、破界线的界岭桥等桥梁都是危桥,急待改建。
县道虽经“通达工程”、“通乡油路工程”实施,仍有杨复线18公里、墨两线12公里(其中10公里为砂石路)未改建。已改建的,由于配套资金不足,计划执行未到位,配套设施未实施,加之超载重载车辆高频度碾压,大大缩短了服务年限,有的急需大修。
(二)经费未落实,养护不到位
公路分级管理后,县道由地方公路局管养,日常养护经
费原来由市地方公路局拨款,20__年开始实施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后,省市只负责县道大中修项目资金且要求县政府配套,应由县乡政府负担的日常养护资金、小修资金及管理养护人员工资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现在养护资金无着落,人员工资无着落,养护管理无法实施到位。
乡、村道路由所在乡镇、村管养,大多数乡镇、村没有可靠的资金来源,没有专门的管养人员,养护管理形同虚设。
(三)没有建立健全养护机制
国务院、省、市先后出台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意见,其精神:一是明确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职责。县政府是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对本行政区域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负总责,负责筹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并监督使用。乡镇政府负责乡村公路养护、管理及养护资金的筹措。二是明确养护资金来源和标准。养护资金分日常养护资金和养护工程资金:日常养护资金由县政府负责筹集,省交通厅要求的标准为县、乡、村道每年每公里分别不低于5000元、2500元和500元;养护工程资金由省统筹安排,分年分项目下达,其标准为县、乡、村道分别不低于每年每公里7000元、3500元和1000元,不足部分由县政府负责筹集。而我县至今没有出台养护体制改革意见,没有真正形成“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运行机制。
当前我们应该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抓工作:
(一)尽快出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
根据国务院、省、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改革方案、意见,出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乡镇设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村定专人养护,明确资金来源,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1、县级财政预算应包括三块:一是按县、乡、村道每年每公里7000元、3500元、1000元的标准配套养护工程资金,二是按县、乡、村道每年每公里5000元、2500元、500元的标准计算日常养护资金,三是县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2、乡级财政预算包括:乡、村道每年每公里3500元、1000元的养护工程配套资金,乡、村道每年每公里2500元、500元的日常养护资金,乡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3、村级集资:村道每年每公里1000元的养护工程配套资金和500元的日常养护资金。
1.科学审视县情,确立“以点带线、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
新农村建设之初,安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调研组,深入9个乡镇,100余个村屯开展调研,召开乡镇和部门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理论研讨会,梳理出了全县在资金瓶颈、产业结构、农民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的问题,理清了适合安图县发展的具体思路,明确了安图县新农村建设具体办法。
在安图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了《安图县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围绕建设以“长白山文化为底蕴的生态经济强县”总目标,确立了安图新农村建设“以点带线、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即将县域北端的明月镇、县域南端的松江镇(二道白河镇)两点和连接这两点的长白山旅游公路沿线乡镇、村屯作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典型引路,整体跟进的示范效应。提出了资金整合、星级村屯考评、产业支撑及帮扶共建四项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十五”末增长80%、74.8%,50%村屯产业实现“一村一品”,47%村达到州级卫生村标准,村务公开率达到100%,石门镇、红旗村分别获得“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全县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2.创建资金整合机制,在资金瓶颈上求突破
安图县围绕“以点带线、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创建了资金整合机制,避免支农资金分散投入,整合各类资金、项目,捆绑使用,集中向“两点一线”投入,实行整村推进,实现了集中连片打造效果。
每年年初,县委、县政府围绕“两点一线”确定20个重点发展村,提出重点发展思路,确定重点发展项目。由分管新农村的主要领导召开乡镇、部门联席会议。由新农村办牵头根据项目整合资金,采取划整为块的办法进行。即分为道路交通、民居改造、产业发展、绿化美化四大块,分块落实到各相关部门。
5年来,在“两点一线”上,整合交通、发改、财政、水利等部门共筹资金4.3亿元,修建农村公路468公里,修建堤防2.8万延长米、边沟2.8万延长米,新建围栏1.4万延长米,改善了农民出行条件。整合发改、民宗、民政、残联、组织部等部门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农房改造,整体推进了万宝镇红旗村、明月镇新安村,松江镇松花村等45个村屯,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整合林业、国土、建设、文体局等部门资金1500万元,使沿线村屯绿化率达到45%,修建健身广场25个,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整合农业、畜牧、特产、科技等涉农部门资金7800万元,实施了150产业项目,使沿线村屯农民平均每户至少增收1500元。
3.创建“星级村屯”考评机制,在主体作用上求突破
安图县围绕“以点带线、整体推进”的思路,重点在激活基层和农民的主体作用下功夫,变“要我建设”为“我要建设”。开展以“星级村屯”创建活动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在创建内容上,把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总体要求,细化为争创产业发展星、村容整洁星、文明新风星、增收致富星、班子建设星共“五颗星”,通过细化争创标准,使活动具有可操作性。在创建方式上,由乡镇、村屯、农民结合实际申报年度创建目标,由易到难,逐步推进。在考核评价上,制定了《安图县“星级村屯”创建活动考评细则》,采取年初申报、年终考评、动态管理的办法进行考评。对已经争创但动态考评不达标的“星”,及时予以摘除。在结果运用上,把创建工作与乡镇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绩效考核和村干部的工资挂钩,对创建活动成果显著的予以表彰奖励,对连续两年无成果的乡镇领导要进行组织调整。被评为“五星级村屯”的奖励村干部工资的50%,评为其他星级的依次降低标准,对在创建活动中无明显进展的村屯,减发村干部50%~100%的工资,并对班子成员予以告诫或调整。县财政每年拿出不低于150万元设立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资金,重点奖补“三星级”以上村屯,支持村屯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全县共评出“三星级”以上村屯127个,占村屯总数的78%,比2006年增长45%。
5年来,全县共投入奖补资金900万元,实施项目100余个,有60个村从中受益。“两点一线”重点村镇实现快速发展,所有社会经济指标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在生产发展上,形成55个专业村、4条产业示范带;在生活宽裕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5%以上;在乡风文明上,获得国家、省、州表彰39项,创立全国文明村镇2个、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镇5个、文明生态村25个;在村容整洁上,75%村屯达到州级卫生村标准;在管理民主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得到有效落实,村班子一肩挑达到85%。
4.创建产业支撑机制,在农业产业化上求突破
安图县围绕“以点带线、整体推进”的思路,重点在“两点一线”乡镇,创建产业支撑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围绕龙头企业创建产业支撑。强化“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放在项目建设上,重点培育了汪氏蜜蜂园、旺民长富、敖东金海发药业和福满山珍股份有限公司等18户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目前,这18户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7.8亿元,同比增长20%;带动农户5500户,同比增长22%。重点建设了以人参、蓝莓、五味子为主的中药材、鹿、蜂三大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二是围绕品牌创建产业支撑。围绕“汇财”品牌集中打造的1500公顷马铃薯种植基地及年加工淀粉5000吨的马铃薯产业圈已经形成,覆盖3个乡镇,25个村,带动农户600余户,实现产值8000万元。围绕长白山食用菌品牌,在二道白河镇、两江镇、石门镇、新合乡形成了以地栽木耳、香菇、灵芝为主打品种的食用菌产业带8条,覆盖35个村,带动农户1500余户,超过5万袋(椴)以上的种植大户450余户,实现产值1.1亿元;三是围绕新型经济组织创建产业支撑。在沿线5个乡镇,65个村屯,建立了一批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推动了重点村屯从项目到产业的跨越。目前,“两点一线”所辖村屯,共有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达到19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40个,专业农场26个,参与农户达到4915户。
5.创建帮扶共建机制,在社会力量参与上求突破
>> 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多元化的教育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多元化探析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研究 开放教育理论视阈下多元化督导机制的构建 多元化的方法 开放型的课堂 用开放的心态应对渠道多元化 加快发展镇江开放型经济的新思路 MOOCs:网络时代教育开放的新思路 企业专业化与多元化选择的新思路 开放 平等 免费 多元化 个性化 教育性 现资型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思路 论当今音乐理论教学的多元化新思路 体育课中开放式多元化二步评价法的研究与运用 深化改革开放,促进铁路多元化发展 浅析多元化环境下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引导 政府数据开放新思路 基于多元化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 用多元化的理念营造开放式的艺术设计氛围 现代商业建筑开放空间的多元化设计 期待更开放的农村金融多元化市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网站.
[13] 汪晓东,张立春.开放课程资源与社交学习的整合——Openstudy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1,(7):5-14.
[14]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2003-4-8.
[15] 马洪亮.引入国外开放课程构建网络学习新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1,(09).
[16] 刘坚.社会舆论的价值生成与大众媒介的功能评价[J].价值工程,2000,(2):21-23.
[17] Arendt,A.M.& Shelton, B. E.Incentives and Disincentives for the Use of OpenCourseWare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09,10,(5):1-25.
[18] Ma,Hongliang,Yuan,L. & Powell,S..Developing a Sustainable Business Model for Open Learning[R].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2011(OER11),Manchester Conference Centre,11-13May2011(Oral Presentation).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探讨
1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的原则
在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中,为了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必须以相关的原则为指导,以更好的规范和引导规划设计工作,具体来说,需要以以下原则为指导。
1.1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必须坚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更好适应具体情况,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开展规划设计工作时,必须以农村现有情况为出发点,保持农村地域风貌和传统文化习俗。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目标,并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实施,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下去。
1.2重视基础设施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各项基础设施,因而必须重视各项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对其进行合理安排,促进其最大效能的发挥。要着重做好道路、水电、能源、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人们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1.3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推进。在规划设计中需要从整体着眼,遵循客观规律,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4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要依靠农民,在规划设计中不能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规划设计工作中。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为规划设计建言献策,直接参与规划设计,进行调查研究等。通过这些形式,让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能够更为全面的考虑他们的意愿,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2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存在的不足
尽管人们认识到规划设计的重要作用,并注重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新农村规划设计水平,但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制约,目前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思想认识存在不足。很多领导干部将工作重心放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对规划设计工作不重视。再加上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支持,规划设计对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居民日常生活考虑不全面,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2.2规划设计进展缓慢。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为便利农业生产,一般居民住宅往往布局在交通位置便利的地方,延缓了集中规划布局进程,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2.3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现有的道路、住宅、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规模较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难以很好的满足当地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影响农业生产工作,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对此进行完善,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3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的新思路
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各项基础设施布局的完善,离不开规划设计工作。只有做好规划设计,对各项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才能有效指导工程设施建设顺利进行,为农村居民生活创造良好条件。然而,由于受到思想观念、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制约,规划设计工作仍然存在不足,影响各项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今后需要转变这种情况,运用新思路指导规划设计工作,为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提供指导。
为改变规划设计存在的不足,提高规划设计水平。今后应该以新思路为指导,对各项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3.1布局应该科学合理。开展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时,要着眼长远,综合考虑各项设施功能和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工作需要。提高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整个规划设计工作围绕农村全面协调发展进行。充分考虑农村长远发展需要,对各项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布局,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另外,规划设计还需要注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其服务功能,做好各项设施维护工作,促进其最大效能的发挥,满足当地人们生活需要。
3.2坚持突出自身特色。规划设计应该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对贫困地区应该重视扶贫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基本解决温饱地区要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地区要在产业发展上形成新格局,促进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完善治理机制,更好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在规划设计中要综合考虑环境、产业、文化等多种因素,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实现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还要尊重当地传统习俗,延续乡村文化特色,保护有价值的文化遗产,突出当地规划设计的鲜明特色,为人们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
3.3创造产业发展空间。落实产业发展项目,对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做好科学安排,注重对发展这些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进行住宅设计时,要考虑农村家庭产业特点和发展空间需求,适当增加住宅面积,设置农具堆放场地,重视农业发展配套规划设计,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4改善生产居住面貌。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以改善农村居民生产居住面貌为出发点,为人们生活创造整洁的村容村貌。避免居住点散乱,建设用地浪费,垃圾乱扔,饮用水源污染等现象的出现。规划设计中要将改善农村居民居住面貌为指导原则,做好道路改造、农民饮水安全、垃圾处理、乡村卫生服务、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等各项工作,避免出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3.5保持传统结构完整。规划设计严格执行保护耕地、节约农村用地原则,促进土地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进行村庄布局及规模设计时,要合理控制其容积率、建筑密度、日照间距系数等指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适当集中产业园区,建设节约型住宅,促进土地资源最大效能的发挥。对传统农村居民结构应该重视保留,延续村落原有的建筑形态,空间构成,院落布局,从而保持自己的鲜明特色。在规划设计中,要协调好旧村落与新村的布局,促进旧村落布局与现有的建筑风格顺利衔接,在保持传统村落结构完整的前提下,突出村落布局的现代化特点,从而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3.6尊重广大农民利益。规划设计要坚持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为目标,综合考虑农村产业发展、土地集约、社会结构、乡村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内容,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为农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想提高农民素质,关键内容是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医疗事业,对这些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为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综合技能创造有利条件。
4 结束语
总之,规划设计对新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作用。今后在规划设计具体工作中,应该以新思路为指导,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对各项设施建设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为新农村建设各项设施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也为人们生产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桂俊荣.中国农村现状下新农村建设规划路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13).
[2] 陈芳.浅谈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思路[J].广西城镇建设,2012,(06).
[3] 何鹏,王慧.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村建设规划[J].企业导报,2013,(20).
一、创新思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三个突破。
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国家前所未有的支农力度以及我州农业基础差、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实际,州农委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思路,先后多次征求州领导、州直有关部门、各县(市)、乡村两级干部和村民代表意见建议,对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归纳后,经反复论证,提出“三个突破”发展思路:一是下功夫在发展大米、人参、五味子、食用菌等“七大特色产业”上有新突破;二是在建设专业化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上有新突破;三是在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上有新突破。同时,积极参与《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发展专业农场,促进土地流转,推动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起草制定工作,为我州新农村建设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
二、严谨调研,服务州委、州政府科学决策。
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主题,在全委系统组织开展走进农户、走进田间、走进企业的“三走进”蹲点调研活动。一是在调研选题上,围绕当前制约我州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政行风建设等四个方面25个调研课题。领导干部每人一题,机关处室、事业站所等每个单位一个课题。二是在调研方式上,采取全面调查和蹲点调查相结合,理论研讨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由委领导带头领题,各单位参与,深入乡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进行调查。为保证调研质量,每个课题组在基层蹲点调研时间不少于三天。三是在调研要求上,坚持蹲点调研与“双争”活动、创建人民满意机关以及送政策、技术、培训下乡等活动结合起来,实实在在为基层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户办实事、办好事,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截止目前,州农委先后深入全州8县(市)二十余个乡镇进行调研,高质量地完成了《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快延边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思路措施》、《推进土地流转,建设专业化农场》等25篇调研文章。
三、真抓实干,谋求农民致富之路。
一是积极跑办农业项目。积极与省和国家有关部门衔接,申报并争取基础设施、产业化等项目。目前,我州有《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有害生物预警项目》《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项目》等15个项目有望得到批复,总投资近1.6亿元。二是加快发展重点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农机示范、标准粮田等基础建设。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在规范种植,抓好4.5万公顷中药材质量的基础上,加快药品、食品、保健品等系列产品研发,做大做强吉林敖东、清华紫光、博维药业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推进汪清、珲春、敦化等县市食用菌产业带建设,建设10个规模在1000万袋以上的食用菌产业标准化基地,加快食用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打造东北食用菌集散中心。努力推动棚膜经济发展,建设9000亩棚膜基地,形成沿长珲高速(302国道)敦化至珲春的棚膜经济产业带。三是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绿色粮豆、特产品、牧业加工和果菜加工重点龙头企业建设,着力提升科技含量、发展规模和辐射能力,重点抓好21个投资超千万元的产业化项目和敦化、延吉、和龙省级农业产业化集中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
长期以来,农机技术在推广时,采取的都是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看似能够使农民做到对新技术的尽快掌握,然而在实际应用时,其实是在阻碍农机技术的推广。所以,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开展时,需结合当前形势,做到对工作方式的不断创新与转变。一是要搞好对农民需求的调查工作,做到对农民需求的了解,从而使得在技术推广时,能够使农民的实际需求得到满足。二是要有效发挥农机技术推广队伍的技术优势,采取定期安排科技下乡等工作,对农民在农业机械应用时存在的问题做到有效指导,并帮助其对机械进行维护。三是不断宣传,加强创新。采取电话、网络、电视广告等传播方式,加强农机技术推广的宣传力度,并开通渠道,使农民有途径展开咨询。四是要对农机使用大户建立档案,使技术人员能够对其需求进行及时了解,并作出有针对性的开展。
2推广队伍的创新
在传统理念中,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若是从事农业工作,则会遭受别人的质疑,所以很少会有大学生毕业后,愿意来到农村,即使是该专业的学生,也不愿在农村开展工作,从而导致我国农机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不全、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因此,一是要对推广方式加以创新,对技术人员的待遇加以提升。二是对在岗人员需做好技能培训及综合素质培训工作,使其能够对专业化技术做到全面掌握。三是通过对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做到对推广人员定期进行考核,使推广人员积极性与主动性得以提升。
3推广制度的创新
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是由政府部门所设置与开展的,其原先大多数都是由农业机械研究所改制形成的,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几乎不存在盈利,是一种公益性工作,从而导致很多人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然而,在新形势之下,对于农机技术推广有关的制度与体系都可以做到不断创新。在公益性原则这一大前提下,可以灵活经营,通过机构与农民联系网络的建设,来试着将无偿与有偿服务加以融合,这样不仅能够使更多人参与进来,发挥自身优势,使农民收入得以增加。
4推广思路的创新
思路创新对于农机技术推广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机技术推广的老套路及老思路下,只有转变认识、创新思路,才能够使行动上有所创新,使工作效率得以提升。要想对思路加以转变,有所创新,就需要化被动为主动,使项目与农民取得联系,加强政企合作,制定相关政策及法律,提升市场紧密程度。
5总结
关键词:基层;农机推广;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S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57-1
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必要途径,也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物质技术支撑力量,更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国家大力支持农机购置补贴、推广新型农业机械的新形势下,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因此,作为基层农机推广部门主体――乡(镇)农机站,一定要适应新形势,创新观念,采取举措,积极探索农机推广工作的新思路。
1 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我们基层农机推广工作逐步发展完善,取得了骄人成绩。首先,从管理体制上来看,截至2013年底,全国各地县级以上的农机推广机构基本稳定发展,其中有20.5%是由县级的农机主管部门管理,有65%是由乡(镇)政府管理,有14.5%实行的是县乡双重管理;其次,服务范围不断拓展,各地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在做好粮食作物农机具推广工作的同时,也加大了对经济作物、渔业、畜牧业及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延伸和拓展,一大批经济、方便、实用的新型机具得到大面积推广,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基层农机推广能力持续提升,基层农机推广系统的干部职工,一方面深入基层及时了解农民需求,一方面引进专业人才,根据农民的需求,研发和推广适应农业发展的新机具,充分发挥了企业和农民之间的桥梁作用。
2 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基层农机推广体系虽取得了骄人成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也显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经费问题,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工作环境差,推广设施落后,工作经费也缺乏保障,一些公益性推广服务简直形同虚设;再次,是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偏老龄化,即人员年龄偏老化,知识结构老化,观念老化,缺乏创新的能力;再次,乡镇等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工资福利差,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此外,受体制不清和责任不明等因素影响,加剧了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难度,长此以往,科技推广的公益难以惠及千家万户。因此,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必须创新观念,探索新型的推广机构,使科技真正服务于农,促进农业的机械化。
3 加强基层农机推广体制建设的新思路
3.1 理顺体制,优化环境
基层农机推广站是惠农政策方针的具体执行者,也是农机推广机构开展工作的基本组织,因此,为保障农机化政策方针的落实,各级政府要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确保基层农机推广体系的编制、人员及经费的落实,优化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环境。
3.2 树立农机推广品牌新形象
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应扩大宣传,强化农机推广的作用,树立基层农机推广的新形象。如可依托广播电台、电视台、期刊、杂志等大众媒体开辟“农机推广”等特色栏目,拓宽农民了解信息的渠道;还可以建立各级乡(镇)农机推广信息网络,派遣基层推广员深入田间地头,面对农民,直接传递各种先进农机信息。
3.3 提升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
面对新形势,基层农机推广队伍逐渐暴露出观念落后,人才缺乏、知识结构老化及推广手段落后等弊端,从而导致个别工作无法推动,机构形同虚设等弊端,为此,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必须侧重提升内部员工的自身素质,提高整个队伍的工作能力。如可以通过建立、完善岗位轮训制及持证上岗等制度,定期、分批地对县、乡等基层农机推广人员进行培训,丰富推广队伍的业务操作技能。此外,还可以派遣先进农机推广骨干,去技术发达的城市学习、参观和考察。
3.4 拓展农机推广的新领域
基层农机推广工作要想有所作为,真正为农民办实事,促进科技兴农富农,就必须创新观念,想方设法地拓宽农机推广的服务领域。尤其是现阶段,农机行业还处于弱势阶段,政府的财力投入有限,想拓宽农机推广面临种种困境,因此各级基层政府首先要增强服务意识,把惠农服务理念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应该创新服务方法,扶植多元化农机服务网络,实现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在全市逐步形成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农机推广网络。
参考文献
[1] 张宝文.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7,11(143).
[2] 宋军.新形势下加强农机推广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技术推广,2012,(6).
[3] 武刚,马余雷.加快机制创新 增强农机推广工作活力[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