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范文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

第1篇: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云教育;云数据;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01-01

云教育数据平台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利用计算机技术,集教学、管理、学习、互动交流于一体,共享教育资源,分享教育成果,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即时互动,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一新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该课程因专业和应用方向不同,其实验教学要求各异,通过云教育数据平台,融合专业个性化教学,体现课程的教学特色,起到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一、云教育数据服平台概述

1、云教育数据平台服务模式。“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是一个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该模式通过“一站式”应用和“云”的理念,以教育云服务为支撑,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架构一个在线教育服务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融合教师精品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管理与反馈,彻底打破传统教育的信息化边界,凸显教育公平、高效、便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云教育数据平台构成。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要在开放、整合、共享的框架下,创设有效机制,协同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管理员以及技术客服等各类参与主体,设立共同愿景,形成共同目标,实现互利共赢。通常情况下,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采用“企业竞争提供、学校评估准入、师生自主选择”的资源建设与共享新机制。

二、云教育数据平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功能

1、“教”与“学”的完美融合――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突破教科书局限,发挥互联网传播知识、快、全的优势,扩充教学的知识量,丰富教学内容,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思路,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实现对知识的多层面了解,增加信息渠道和课堂的教学内容量。此外,通过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开拓了获取信息的途径,在有限的时间最大幅度的增加了知识和信息量,突出了教学重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促使教师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思维,实现了“教”与“学”的完美融合。

2、“教”与“学”的高效便利――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化的自习室,网络化的图书馆,网络化的教学设备逐步在高校中普及。与此同时,我们处在信息资源爆炸时代,要在网络资源海洋中快速找到吻合课程内容的资源极为困难。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是高校根据课程安排专门订制的用于教学和交流的平台,该平台上陈列的资源面向学生开放,每一份展示的教学资源都是教师精心制作,体现该教师最佳水平,学生可以在此平台上快速找到适合的最优资源,快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同时,依托这一平台之便利,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可以即时交流,教师之间可相互讨论教法,学生之间可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师生之间可以答疑解惑,课堂一下子宽广了,“教”与“学”的效果更加明显。

3、“学”与“学”的互帮互助――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

团队的力量远大于一个人的力量,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协同合作。协同合作是学生未来走上任何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品质,因此,协同合作、互帮互助是在校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云教育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提供了一个答疑解惑、交流谈心的场所,这个场所甚至不仅仅局限于本班或本校师生,它可以跨年级、跨专业、跨学院、跨学校,甚至融入全世界。学生在半现实半虚拟的世界中沟通交流、交心结友,为未来走上工作岗位不断练兵演习,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融入世界的速度。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存在的困境

1、“教师演示式”实验教学方法扼杀学生学习热情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师在实验课上通常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教学方法开展实验教学。学生在上机操作之前,教师首先系统讲解实验内容和操作方法,然后学生依据实验指导书,按照操作步骤上机操作,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对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问。这种枯燥的“教师演示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围观教师照本宣科的演示,然后按部就班填写实验报告的方法简单、粗糙,了然无趣,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单机操练式”实验教学方法扼杀学生创新能力

当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采用“单机操练―各自为战”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教师一般谆谆教导学生必须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报告提示的步骤,一步步模仿练习,对教师演示或报告提示的情景无法知悉,也无法处理步骤之外的其他突况。这种教学方法,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模式,禁锢了学生对计算机未知情况的探知欲望,久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基于云教育数据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教学实现途径

1、云教育数据平台下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基于云教育数据平台,大学计算机实验课任课教师应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首先应研读教材,突出课程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找准学生知识能力薄弱点,对照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准备符合学生专业特点实验项目。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的便利性,按照实验项目特点将学生分成实验群组,然后向每个实验群组下发实验项目,组织监控各个实验群组完成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的即时交流功能组织群组讨论,师生互动答疑,最后,学生通过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提交实验报告。

2、云教育数据平台下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基于云教育数据平台,高校学生也应随之转变学习模式。学生首先应认真预习教材,了解学习重点,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情况找准学生知识能力薄弱点,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操练自身薄弱的实验项目和实验步骤,同时,通过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中的即时交流功能,积极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总结学习体会,巩固提高学习内容。

第2篇: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精品课程 网络教学 培养能力

一、引言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信息程度的提高,要求每一位大学生都应具备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高校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入门课程,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到各专业的学习中。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实行分层次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解决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在开课前,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纲进行命题, 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能力的摸底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分出不同的层次(A、B、C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分类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A层学生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针对A层学生采用任务驱动法,少讲多练,重点学习一些高级操作、减少一般性内容的学习,并完成教师布置的设计任务, 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B层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对计算机基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不能独立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针对B层学生采用精讲精练的原则, 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介绍一些高级操作,加强实验环节。C层学生基本没有学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没有相关知识基础,操作能力较差。针对C层学生采用浅讲多练的原则, 增加学生上机练习课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教学大纲中的一般性了解内容为教学目标。

2.注重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放在首位,只有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教学效率。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 可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介绍计算机的作用、计算机领域杰出人士,比如比尔.盖茨的传奇故事等。第二,利用电教多媒体手段, 使用声音、动画等效果,让学生耳目一新。第三,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在相关专业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选择案例,融入教师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技巧,同时提供多种操作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采用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讨论、师生角色互换等。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 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在计算机能力方面的要求与日俱增,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逐步加快,仅依靠老师传授的知识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和应用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并不断地充实自己。为了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探究型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自主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设计,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在创新实践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3.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作为补充,建设网络互动教学环境,完善网上作业系统、在线测试系统、网上考试/评分体系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因特网同教师交流,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内容和安排学习进度,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 注重实验教学, 培养动手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正是通过上机的实践与钻研来实现的。本课程的实验分成两类: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设计与综合应用型实验。

基础与验证型实验主要包括键盘与指法练习、Windows操作、杀毒软件的使用、文件上传与下载、邮件的收发等。在设计与综合应用型实验中,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实验题材。每次上机实验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内容,做到有备而来,课后要求学生写出上机实验报告并提交电子文档, 总结上机实验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所有的实验课都由主讲教师亲自现场辅导,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 及时记录,总结学生实验情况,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集中解答。

5.改革教学考核手段,注重实效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考核方法如下。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应该逐步淡化理论考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在平时上机实验中就进行考核,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高层次地实行教、考分离,有利于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精品课程是学院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示出来,让每一位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力,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能力的必要渠道,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夏秦,冯博琴,陈,顾刚.浅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案例设计[J] .中国大学教育,2009(9):41-44.

[2]朱嘉贤,李坚.分层分类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8(18):129-130.

第3篇: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实验教学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理论教学互为依存,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研究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对于医药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实验教学决定了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成败。目前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系统的实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陈旧、实验教学的学时数低和不重视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下面结合2007年我校中医药信息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申报,介绍在“面向发展,与时俱进,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研究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理念指导下的一些改革措施与心得体会。

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分类分层次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

经过多年来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适合我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分类分层次体系与内容。多年的实践表明,这样的体系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主要依据是学科差别和学生特点。

(1) 根据学科差别,合理分类教学

我校各二级学院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的具体要求尽管存在不少差异,但详细分析各个学科学生今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方向,在基础教学这个层面上,能将它们分为三大类:人文经管类、理工类和医药类,每个大类的二级学院之间的要求比较相近。人文经管类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和数据库系统应用能力;理工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应用程序的开发能力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医药类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专业软件,重点培养学生对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和医药信息检索、利用的能力。

(2) 以人为本,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分层次培养

根据学生自身计算机水平及今后发展目标等不同情况,信息技术学院规划了分层次培养,并提出了以下两个层次的培养方案:基本型培养方案面向一般本科生,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的掌握;目标定位在使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该课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型培养方案面向七年制学生和优秀本科生,除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理论课堂全面推行“项目驱动”教学法,通过精选案例、分解任务、讲练有机融合,将相关知识点融入项目,通过项目实现,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实验教学采用“项目调研、项目开发、项目验收”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与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能力培养

(1) 网络化、多媒体化实验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断变革提供了基础,目前我校已建成覆盖全校范围的以两台IBM高端小型机、海量数据存储系统、万兆光纤网络为核心的统一实验教学平台,为全校各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网络服务。在此实验教学平台上已经成功建设了包括信息系统、精品课程专题网站、网络教学应用系统等20多个软件应用系统。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多媒体教学实验室的建设,编制了多部实验教学CAI课件。目前部分计算机类实验课程已经实现了远程教育和开放式模拟实验室功能,整个计算机实验教学正逐步朝着实验教学计算机网络化、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

(2) 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们正逐步改革教师全面指导的实验教学模式,逐步建立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实验采用由简单综合设计创新循序渐进的方法,前半段主要考察和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方法、正确使用常用机器设备、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科学表达实验结果以及分析判断、逻辑处理、结论确定的能力,后期重点培养学生检索、查阅文献及工具书、正确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3) 考试与考核

学生实验成绩考评采用平时实验成绩与期末实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平时实验成绩占30-40%,以实验操作、实验能力、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为主要依据,期末实验考试成绩占60-70%。同时,为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有所创新,凡在实验中有所创新者实验总成绩增加10%,多次创新者总成绩增加15-30%。并建立了合理的实验成绩登记和网络建档制度。

(4) 实验室开放

从2004年开始,我院建立了实验室开放制,制定并实施了各实验室开放方案;目前各实验室每周开放时间不得少于20小时,每天开放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有利于本科生课外实验或参与教师的部分科研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本科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5) 课外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培养

我院针对实验教学实际情况,2005年建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度,教师结合制度和科学研究计划等择时指导本科生,本科生写出研究计划后交导师修改,实验研究计划完善后本科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科学研究工作,逐月予以总结。从而达到进一步增强本科生实验技能、设计能力和科研思维培养的目的。

3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探索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式的实验教学是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特征和规律。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更新是日新月异,是中医药学科所无法相比的。只有根据不同时期计算机学科的发展,紧紧跟踪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实验环境,促进计算机教学内容的重组和体系的更新,使学生学到当前最新技术,才能够真正强化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造就应用型、实用型的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

在跟踪计算机学科发展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始终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全面走向大众化教育,从政府订单式教育,全面转向用人单位订单式教育,计算机知识进入到用人单位,只能是一种用于创造经济效益的实用技能。“实用”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学计算机的目的是把计算机作为工具解决专业问题。因此实验教学的内容不能太基础、太学术化,必须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配以适当比例的基础理论并选取实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毕业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能熟练掌握现代化实验技术和对实验室进行科学管理的高水平实验教学队伍,既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和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搞好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需要。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热爱计算机实验教学、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淘汰率高,而计算机人才发展空间比较大,基础性的实验教学岗位并不具有吸收人才的优势,因此学校和学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集体备课制度

集体智慧,以老带新,平时经常举行教研组的实验教学讨论会,提出实验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讨论,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介绍教学经验,使青年教师能尽快适应实验教学岗位。

(2) 教研相长

鼓励青年教师拥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把研究成果补充实验教学内容。鼓励青年教师不仅教好实验课程,而且要积极投身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理论水平和技能。

(3) 激励机制

鼓励实验教学教师在实验教学岗位上不断进取,把出国进修、国内交流、参与科研项目、教材编写、晋升机会等落实到为实验教学做出贡献的教师。鼓励年轻的骨干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或攻读博士学位。这些举措使得年轻教师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对稳定队伍起到了重要作用。

5积极开展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不均衡,特别是计算机课程不作为高考的课程,因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同,这就造成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的巨大差别。因此,从2005年开始,我们建立与理论教学并行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体系。做法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整体优化计算机实验教学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知识、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原则是:重视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普及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鼓励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我们在各门课程中还安排了课程设计、大作业和课外实验,由学生自主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分解任务、安排分工和规划进度等。由于没有标准和现成的答案,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自行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讨论、撰写实验报告,最后还要小组答辩才能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学习和创新提供了充分空间。

为支持学生的研究创新实验,我们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开放了工科楼3楼公用机房,为学生提供自由机时,由精通专业技术的教师指导。学院还建设了创新活动网站,为学生优秀作品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面向发展、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以 “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育新观念来组织教学。渗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突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创新为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大力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质量,为培养符合新世纪中医药创新人才尽我们的力量,做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战德臣,孙大烈,张彦航.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与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0-43.

[2] 郭红.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探索与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72-275.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omputer Experiment Teaching With The Times

ZHAN Xiu-ju, LIU Xiu-feng, YAN Yan-hong, TANG Ding-ying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City of Guangzhou, 510006, China)

第4篇: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51-02

随着知识领域的拓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的有力助手,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也是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启蒙计算机知识的重要基础课程。由于在各地的中、小学中已开展了计算机信息化教育,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更加深入和系统,本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等几方面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其与《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相辅相承。

1.硬件实验。《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课教学详细讲述了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如系统主板及各部件的作用、常用的外部接口及功能、存储器的安装及用途、总线及其分类和常见输入、输出设备的连接与使用等。理论教学结束后,如果没有相应实验教学的辅助,这些知识将只能成为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开设了一个硬件实验机房,由20台计算机组成,每台计算机配有相应的打印机、扫描仪、传真机和数码相机等。将学生三人分成一组,60人一次课,进行计算机的拆装、外部设备的连接和操作系统及驱动程序的安装。硬件实验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好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2.Word实验。Word应用软件许多学生在中学时就接触过,因此,在大学的实验课里要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我们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Word实验里除了介绍基础知识,还注意在其实际应用方面的涉猎,分别加入了报刊杂志排版、科研论文排版、毕业论文排版及传统流程图、N-S图、个人简历和课题申报等表格制作模块。每个模块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报刊杂志排版中,使用一本近期发行的杂志中的一页作为模版,让学生从文字输入,图文混排等基础方面入手,完成文档从无到有的创建,感受排版的全过程。在大学生活中同学们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科研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排版问题,因此,以往届优秀论文及教师的科研论文作为样例,熟悉在论文排版中经常遇到的标注、脚注、尾注及公式编辑等操作,为以后的应用打下基础。通常在学生二年级时要学习程序设计课程,涉及程序流程图的绘制,因此,在Word实验中加入了流程图的画法这一模块,为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扫清障碍。另外,在学生毕业时还要制作个人简历,参加工作后申请项目时还需要制作课题申报表格,我们使用人才市场中用人单位发放的个人简历和本校的课题申请书作为样本,教学生不规则表格的制作,满足了学生的实际的需求。改革后的Word实验,与中学的Word课程有很大的不同,更贴近实际,将Word应用逐步推向深入。学生真切感到了它的实用价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Excel实验。在Excel实验中使用了“案例教学法”,先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入Excel的各种操作。如在讲解Excel的公式与函数时,给出一个表,表中包涵一个班30名同学的学号、性别、姓名及五门课程的成绩,在不讲公式与函数的情况下让学生求出每位同学的总分、平均分、分数等级及在班级中的名次,统计出各科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和及格率,计算出班级总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男生平均分和女生平均分等。开始学生信心十足,使用各种方法,但很快就发现这些方法非常烦琐,这时,引入Excel的公式与函数的概念,引导他们使用相应的函数得到结果。学生顿觉眼前豁然开朗,兴味十足,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4.Powerpoint实验。在Powerpoint实验中让学生自己拍摄照片,搜集素材,制作以美丽校园、我的大学生活、我的室友们等为主题的演示文稿。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不仅学会了Powerpoint的操作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校园的了解,也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最后,每人10分钟的时间介绍自己的作品。在作品欣赏时,我们还为学生提供了历届毕业生的优秀毕业论文答辩的演示文稿,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有了榜样和目标,同时,对Powerpoint的应用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5.Access实验。在Access实验中,采用了“项目驱动法”做数据库的开发,如建立“图书管理”数据库。先建数据表,如“职工基本信息表”,再针对这些表设计查询、窗体和报表。项目的完成贯穿教学的始终,结合课堂上关于数据库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关系数据库、关系、属性等概念有了具体的认识,也对Access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随着项目的完成,学生普遍拥有了成就感,对学生的自信心是一个极大鼓舞。

6.网络实验。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效利用互联网,迅速、快捷地获取信息已是大学生必备的能力。我们在网络实验中首先教学生如何浏览网页,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查找需要的内容,其中包括利用网上图书馆查找专业资料、检索国、内外期刊和下载论文等。其次,让学生在网上申请邮箱,学会收发E-mail,并通过E-mail交实验报告。然后,教学生申请QQ号,通过QQ发送在线和离线文件,并在QQ上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群,随时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教学生制作网页,并通过分工合作的形式,将网页组织在一起,形成“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站。通过网络实验,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互联网,并能正确对待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便利。利用网络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模式的改革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受到学生和专业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活跃了思维,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使学生将来能紧跟时代步伐,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凤英,刘若慧.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天中学刊,2010,25(5):83-84.

[2]胡绪英,何明瑞.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5):4066-4068.

[3]刘艳,李晓安.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2,15(1):40-41.

第5篇: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19-02

一、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我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微软Office软件的使用方法及技巧。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相关知识、Windows 7操作系统和常用办公软件Office的使用方法,简要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并能熟练地利用互联网服务于工作和学习,了解多媒体系统和数据库的基本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查询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1]。课程教学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和科学思维方法。本文针对教授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改进方法。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各专业教材过于统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我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只要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学生几乎都会选用统一的教材。这种情况不仅仅是我校目前存在的现象,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也是一种普遍现象。然而,大一新生是各大高校从全国各地招收来的,他们的社会背景大不相同,经济水平也参差不齐,更突出的问题是,他们的兴趣爱好也会因人而异,所以如果不考虑这些实际情况而各专业统一规划教材,那么同样的教师授课,学生的听课效果也会有明显的差异。

2.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授课模式一般是多媒体教学,教师直接在讲台上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课件的内容也是由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般也是统一设计的。教师在进行第一次授课时,没有机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不同专业的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或者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学生在课堂上听的时间多,动手的时间少,即使教师讲的很精彩,有时学生的积极性也并不太高,一部分原因与课件中准备的案例与学生的专业没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听的时候,不感兴趣;另外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够,总认为讲台是教师的,自己处于被动的状态。

3.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目前,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机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机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从比例上来看,机试成绩取决定性因素。从近几年的学生试卷分析来看,有的学生平时做实验时,表现得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当不错,但是最后因为对上机考试系统不熟悉,提交试卷时没能按要求正常提交,结果教师在改卷时出现种种情况。例如,有个别学生不小心将原始试卷提交上来,结果教师阅卷时看到是空白的学生答卷;或者有的学生即使将答卷做的非常好,但是没能提交到系统上,导致的后果是试卷出现乱码或根本没有试卷信息,最后上机考试成绩只能以零分记。

4.问题得不到及时反馈。目前,对绝大多数高校来说,类似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选修课授课教师往往是授课完以后就离开教室,等到下一次授课时再和学生见面,几乎没有额外的时间和地点专门和学生沟通,更谈不上深入了解学生每次课上遇到的难点和问题。长此循环,等到下次授课时,教师只能是按照教学大纲来授课,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学生在听课的时候由于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地解决,随着课程进度的一步步深入,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自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1.教材的选定应不拘一格。由于我校大一新生在本学年下学期将会选修程序设计等后续课程,所以教师在授课的同时,除了使学生掌握以上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和Office软件的使用方法等,还应逐步引入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概念,为后续的课程打好基础。如果此时没有适时的引入有关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等到下学期学习程序设计的时候,一方面,教师在教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很多基本概念还要从头讲起,另一方面,学生常常会感到没有头绪,无从下手。这是近年来很多教授程序设计的教师经常会遇到的尴尬情况。因此,在选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时,最好不要统一规划指定通用教材,而应该结合该校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材[2],而且尽可能按不同的专业来选定适合该专业学生提高自身计算机素养的教材。

2.教学方法多样化。(1)转换角色,学生上讲台。在传统的大学课堂上,常常是老师讲,学生听,有时即使老师讲的很精彩,但学生仍然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如果能转换角色,教师在教授基本理论时,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适当地安排互动环节[3],如请部分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走上讲台,带领其他同学一起动手演示当堂课上的内容,教学效果可能会事半功倍。在演示过程中,如果学生出错,教师应及时地进行现场引导。此时,教师应及时鼓励学生,千万不要有畏难情绪,往往出错的时候,就是提升自我的关键时刻,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同时,计算机水平也就会慢慢提高。而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尺度,尽量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告知答案。往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自我计算机应用水平的目的。(2)由学生参与提供教学案例。在传统的案例驱动教学法中,大部分案例都是由教师来编排和确定的。试想如果能由学生参与,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差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学生参与制作教学案例;或者作为授课教师来讲,能在讲授课程之前及时归纳总结出学生平时遇到的此类实际问题,并且能将该问题融入到课件的制作中,这样当教师在讲授案例时,学生很可能会有更大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重视实验课。虽然,在教学安排上,大学计算机课程安排有理论课20学时,上机实验课16学时,但是实验课的学时安排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高校应进一步重视实验课,适当增加实验课的学时,同时让学生有一定时间来消化本次实验课的知识点,并自己对该次实验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交实验报告的同时一并附上目前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有待于教师下一次讲解。有时,甚至可以考虑将理论课搬到机房上,一边讲理论,一边做实验。

4.考核方式新探索。经过近几年的考核情况来看,学生仅仅通过学期末的上机成绩很难如实的反映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达不到较理想的测试结果。例如,有的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在平时表现的相当不错,但是由于期末上机考试时,对考试系统提交试卷时操作不当,错过提交时间,结果机试成绩很低,有时甚至不及格。这样,似乎有些不太公平,但是对于机试而言,是全程在线考试,每一位考生几点几分登录,几点几分交卷,系统是实时记录的,一旦考试时间结束,该考生的机试成绩就已经确定了,所以授课教师也没有办法改变结果。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提出以下一些改进措施,仅供参考。(1)改变考试形式。应逐步改变原有的考试形式,一种方法是可以尝试将总成绩分散到平时实验,具体可以通过教师为每次实验现场打分,最后将几次次实验的平均分当作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成绩,不再设置学期末的机试。(2)突出动手能力。考试总成绩也可以这样来确定,当学生第一次上机时,教师就布置一个类似于课程设计的综合性实验的题目,该题目的设置应考虑到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可行性。学生可以先考虑考虑,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有的能力较强的学生就可以早点动手做,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也可以展开。等到学期末需要对学生考核时,学生只需要将自己完成的该综合性的设计成果上交,综合性实验的分数就当作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成绩。

5.创造条件反馈问题。为了能让学生听完课以后及时地反馈自己遇到的难点和问题,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例如可以利用目前学生经常使用的QQ群和学生及时地在线交流,也可以利用目前广泛使用的微信功能,及时地查阅学生的问题并在线解决,如果不能在线解决的至少也对学生的问题心中有数,等到下次授课时,将学生遇到的较为集中的问题在课堂上集中统一讲解。此外,如果有些问题需要和学生当面交流的话,教师也尽量地找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可以考虑适当增加授课学时来解决[4]。总之,只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作为授课教师来说,都要创造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学生答疑解惑,提供便利。

四、小结

目前,大学计算机课程对各大高校来讲,常常会作为新生入学的选修课之一。本文主要针对大一新生在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部分突出问题,从教材的选定,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实验课的重视度以及考核方式的探索等提出了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方案,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战德臣,王浩.面向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4,(7):59-66.

[2]刘合兵,尚俊平.基于计算机课程的成人信息素质教育[J].计算机教育,2014,(12):9-11.

第6篇: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 大学 计算机基础教育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国家教育领域提出的全新概念。教育部教基[2000]3号文件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育部的这个文件虽然针对基础教育,但文件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根本任务的高等教育完全相符。因此,研究性学习应该成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学习和教学形式。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各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课程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能够利用计算机更新学习与工作的方法与手段,学会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其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首先,对于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以注重应用、发展技能为其主要目标取向。高级语言、数据库的运用,操作系统、常用软件的操作等实践性的课程,占课程的主体内容。而“在做中学”又是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知识的基本途径。而根据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基础,选择与学生专业内容、生活实际相关联,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有效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对课题的探究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知识。这样,学生既通过直接经验获取了知识,也能切身体会到计算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与价值,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科学的精神和态度。这与就书本内容泛泛学习、脱离实际地完成既定的实验相比,有着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教育意义。

其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计算机专业分支很多,内容庞杂。如果只按规定课时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只能是博而不精;如果想深入学习,那又会受到课时的严重制约。研究性学习可以在课外进行,同时,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这样的学习不仅可以看作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能够有效缓解课时有限的矛盾,而且可以给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使学生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在某个方向上深入研究,培养特长,从而形成“多能一专”的能力结构,使“因材施教”得到更好地落实。

第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实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经历一定的科研体验,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这种科研能力的培养,决不仅仅局限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这些实践环节中,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在内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每一门课程,都在承担着这种培养责任。研究性学习就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其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培养科研能力的过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有责任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平台。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首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丰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领域各大主要分支,如,计算机原理、高级语言、数据库、操作系统、常用软件、网络程序开发等。这些领域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还可以和学生的专业课程相结合,能够将计算机知识应用于专业领域。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途径丰富,可以给学生充分的选择。

其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物质条件充分。目前各高校都配备了计算机,并且大多可与互联网相连,加之学生自身的计算机持有量,以及社会有偿提供的机器数量,使得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在硬件条件上不存在大的障碍。

第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相对其他实践方式而言,大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兴趣更加浓厚。虽然有不少学生喜欢计算机的网络游戏等娱乐功能,但绝大多数人仍希望能够利用计算机自主开发一些成果,在运用和驾驭计算机方面体会成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无疑为学生提供了这方面的平台,势必得到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

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

目前,就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状况来看,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各学科单独开设课程,这样的课程与课堂教学的课程相对独立,有着自己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课程体现更多的综合性和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主要是在课外进行,而在学年教学计划中,会留出一定课时作为结题时间。欧美很多国家以及日、澳等国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都采用这种形式。另外一种是对原有教材的再开发,即,在原有课程中选择适当的内容设置课题,将原有内容拓展或深化,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目前我们国家中学阶段各科的研究性学习多采用这样的课程设置。基于这样的课程设置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可以看成是教学的一种方法和模式。

就目前的各方面条件而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不适合采用第一种课程设置。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对计算机各领域的涉及面较宽,内容丰富,同时,应用性也较强,但都不够深入。这恰恰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为课程设置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更适合采用第二种课程设置形式。课题可以选择教学内容中各知识模块的深入发掘或在实际问题中的综合运用。如,在语言学习中,可以以“质数检验”为课题,进行应用程序开发;在数据库的学习中,可以以“班级成绩管理系统”为课题,进行数据库软件开发;在网页制作的学习中,可以以个人、班级和学生社团等网页的开发为课题等。以教材知识为背景,以这些课题为研究目标,从而形成研究性学习的课程。

三、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应以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为主。教学的实施过程一般为以下步骤:

1.确定知识背景

选定某个知识模块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知识目标,通过研究性学习来获取或应用此类知识,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以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2.明确课题

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等自由提出。但最好是通过师生合作,对课题的内涵和研究的可能性进行分析论证,共同确立研究课题。

3.成立课题小组

采用自愿结合、适当调节的建组原则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活动原则,来成立课题小组。课题小组成员人数根据课题需要而定,过多和过少都不合适。

4.制定研究方案

课题小组确定后,要根据本小组的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既保证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化,同时也要保证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有所收获。

5.开展研究

将确定的研究方案具体落实。学生分工合作,教师要适时指导甚至要参与其中。教师的工作应侧重组织和引导,测重研究方法的指导和科学态度与精神的渗透和示范,而不是对课题结果直接地帮助。

6.形成结论

课题小组将各自的结果进行汇总,并整理、归纳、概括,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建议。

7.提交成果,交流总结

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小论文、多媒体演示、实验报告等不同的形式提交或展示出来。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并对整个研究过程,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研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体验感受及其他方面的得失,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反思,以获得更深一步的理性认识,完善认知结构。

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与传统学习评价有很大的不同。

1.评价目的

研究性学习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掌握科研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单纯针对研究结果评价。

2.评价原则

应坚持指导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通过评价来指导、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3.评价指标

要对课题、过程、方法和结论整体评价,突出过程评价。

4.评价标准

标准要灵活,不能一刀切。要突出个性化,对不同的课题、不同专业的学生,甚至对每个学生自身特点都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注重个体的纵向比较,淡化整体的横向比较。

5.评价方法

采取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对集体的评价与对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以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为主;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以自我评价为主。

第7篇: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行开放式教学的必要趋势

随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正在逐步下移到中小学,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掌握了这些常用的电脑技能。进入大学后,这部分学生需要的不再是计算机基础教育,而是对计算机技术的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而现在大学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只是高中、初中知识的简单扩充,使得这部分学生实验操作时贪恋玩游戏、上网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影响了课堂学习的氛围。

对此,在课程开设之前可以通过试卷和实际操作的形式来测试学生,掌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通过入门测试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侧重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着重培养他们实际动手能力,更全面系统地接触最新的计算机知识;而未通过入门测试的学生则继续按照常规的课程教学计划来进行学习,专注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着重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

因此,有必要压缩传统的实验内容,建立开放的实验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些更具挑战性、趣味性和综合性的实验,从较高层次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目标和意义

从现在使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上不难看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对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包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基础知识的应用、上网收发E―mail等等,也就是当今成熟的计算机和网络提供的最基本的服务,这也是现在初中、高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点。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当代大学生仅仅掌握如何使用这些成熟的服务是不够的,还应当具备一些更深入的计算机知识,使学生从较高层次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能。

在课程开始前,组织基本操作和试卷的测试考核。开放式实验教学就是指这些基于自定义的计算机基础实验,针对通过测试的学生开设的。而未通过测试的学生按照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进行实验,此为传统实验。开放式实验是传统实验的补充和提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对IT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认识得到了提高。通过开放式的实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提高了学校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三、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内容

开放式实验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应用能力,同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意识,因此实验内容可以分为大致3类:单机、网络、数据库。

1.单机实验,包括电脑硬件组装实验、安装操作系统实验、系统备份还原实验等。实验内容包括:①组装计算机实验;②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并安装硬件驱动程序实验;③安装常用的应用软件和杀毒软件、利用GHOST软件进行系统的备份和还原等实验。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够独立组装一台能够正常运行的计算机,能够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并且安装常用的软件,如office办公软件和杀毒软件等。同时能够通过网卡设备联网。以单次单组实验为例,硬件组装实验要求实验室提供包括主机箱、主板、CPU、内存条、螺丝刀等一套组装计算机硬件所需的完整配件。

2.网络实验,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设备将几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能力。包括对等网络实验、局域网实验和Internet服务实验。对等网络实验内容包括为2台计算机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制作直连网线,通过配置计算机实现2台计算机通过直连网线互连,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局域网实验内容包括将几台计算机通过网线和交换机连接起来组成小型局域网络,实现相互访问和资源共享的目的;Internet服务实验内容包括配置Web、FTP、DNS、DH-CP、IIS服务器,并在网络内进行测试。通过网络实验使学生加深对Internet常用服务的认识,增加了开放式实验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3.数据库试验,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三大核心(网络、数据库、多媒体)之一,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实验以围绕制作完成一个简单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来进行,即数据库的建立、管理和维护,包括成绩的录入、修改、查询、备份等操作,同时有数据记录的删除和增加等功能。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适当增加难度,比如设置用户名和密码,设置打印等。

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标准的不断涌现,实验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发展,这要求实验的内容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新颖性、实用性、拓展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只有遵循这样的设计原则,才能实现开放式实验的成功。同时为了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由学生自己定义内容新颖的实验,适当增加开放式实验的内容。

四、开放式实验的具体实施

开放式实验主要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在实施开放实验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素质、实验的课时、教师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影响。

1.开放式实验的课时安排

开放式实验是传统实验的补充和提高,因此,制定开放式实验的课时安排要依赖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学生素质高,开放实验比例就大,反之就小。为此,可以设定两类开放实验九个实验学时。进入实验前,学生应处于“目标明确,任务清楚,方法了解”的准备状态。

2.实验组

从这两类实验可以看出,单机实验每组需要1人/台计算机及相应软硬件才能保证实验的进行。网络实验需要至少3台计算机为一个实验组,考虑到实验室的规模,每组可以由3―4人组成。如果实验室充足,可以将开放实验指定为选修实验,主要针对未通过入门测试的学生,他们完成必修的传统实验后可以选修开放实验。

3.实验室要求

由于开放式实验需要频繁的拆卸硬件和安装软件,那么传统的带有“硬盘保护卡”的实验室难以满足开放式实验的需要。同时考虑到传统实验室资源的限制,以及开放式实验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可以将因实验室升级改造而淘汰下来的旧计算机重新组建为开放式实验室,这样既满足了教学要求又节约了教学成本。

同时基于对实验室管理的考虑,可以建设两类开放式实验室:一类是软件级开放实验室,另一类是硬件级开放实验室。软件级开放实验室内学生不能拆卸计算机硬件设备,只能进行开放实验中的软件的安装、卸载和配置的学习。硬件级开放实验室内学生可以拆卸、安装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从而能够进行所有的开放实验。

4.教师要求

开放式实验需要学生掌握从计算机硬件到软件、网络服务的安装和维护的知识,对辅导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开放式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对于实验室管理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了能力提高的机会。开放式实验室中的计算机比传统实验室中的计算机更易出现故障,为了减轻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维护压力,也为了更加丰富开放式实验的内容,可以组织和培训一些计算机能力比较强、对计算机维修感兴趣的学生,让他们参与开放式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即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减轻了管理教师的工作量。

实验内容完成后,教师作为引导者可以利用多种形式来完成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评估,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疑问先在实验组汇总各种问题,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引导学生合作共同解决各种问题。

五、建立科学的考试方式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期末考试除了进行理论考试之外,还要进行操作考核,平时作业、课堂练习和实验表现也占一部分,这样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实践,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开放式实验的考核方式除了从技能指标、实验报告、实验日志等多个考核标准认定学生的成绩之外,还应该通过开展综合型、创新型实验,从实验题目创新、成果认定与展示、解决问题能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改变实验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

六、结束语

开放式实验是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它加大了实验资源的共享度,提高了学生主动上好实验课的积极性,提高了实验室效益。由于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实验室可以接纳各类学科、各个层次的学生。实验室除了面向校内开放,也可以合作对外开放,因此有助于知识结构的互补优化。同时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阮文江、潘小轰、梁广德、林卓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放实验的建设方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黄朝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对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8篇: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教学模式;信息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计算机技术与其他学科和专业课教学的融合,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许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高低,也反映着学生专业水平的状况,并已成为毕业生用人单位选材的重要标尺。

非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能使用常用软件系统(如Microsoft相关软件、Internet相关软件)处理日常事务;能够使用程序设计和数据库环境和工具,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完成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信息处理工作;在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同时,养成信息收集、加工处理、交流的习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

近几年来,我校在非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实行了分专业、分层次教学,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制了适当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出发,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使得计算机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信息素质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一般来讲,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的内容,大学计算机相关课程在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体现在:首先通过自身实践直接体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广泛深刻的影响,养成强烈的信息意识。其次,通过问题建模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解决各种类型的生活、学习、科研、社会交往以及择业等实际问题。再者,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学会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交流的规则与方式。自觉遵守信息社会的公共秩序,尊重知识产权。最后,熟悉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和互联网基本知识,为进一步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实现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研究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讨论了传统教学模式和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提出通过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讲授和实践环节相结合的方法,融合两种教学模式,以发挥它们各自的长处。

2传统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理论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即教师通过教学材料将有关知识加以提炼和浓缩,以灌输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学生的个性化、主动性、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造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引导、互动和反馈,而课堂也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这种知识获取方式与学生走向社会以后的知识获取方式有很大的差异,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的创造。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当前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模式,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丰富的知识直接教授给学生,因而并非一无是处。而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如果组织不当,则可能使学生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把握不住学习的重点。同时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因此时效性不便控制。

我们认为,传统模式与新型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为了充分提高学习效果,应根据不用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阶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以体现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

3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融合

如何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并将其融合到建构主义等现代教学模式中去呢?我们在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性的工作,具体做法是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将课堂讲授和实验环节相结合,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3.1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对大一新生来说,虽然在中学阶段不同程度接触过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但大都缺乏系统的教育。为了快速高效地帮助他们建立计算机的相关概念和学会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显示出其优越性的一面。但是课堂教学仅仅完成了信息从教师向学生单方向传输的过程,而这些知识为学生全部接收,进而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还需要其他学习过程的辅助。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提倡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课外学习小组由学生自行组织,每小组人数或多或少,活动时间也由学生自行确定。课外学习小组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协同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小组中通过对问题的研讨,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弥补课堂听课时的疏漏;其次,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由于学生在小组中学习的相互激励,使得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学习课堂教学所没有涉及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将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有机的结合,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展了知识学习和应用的渠道。为了更好地支撑课外学习小组的活动,教师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设计和总结。我们还通过教学网站建立起学生与教师的联系,及时解决学生课外学习出现的问题。

3.2课堂讲授和实践环节相结合

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实践性较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但是计算机实践环节的教学又有其特殊性,需要认真地设计和组织。我们首先对于实验题目进行难易程度划分,难度越大的题目越接近现实问题,需要更多的抽象和建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部分题目。在教学组织方面,在实验课的后半段时间我们鼓励学生相互讨论问题,并可相互修改对方的实验结果。在实践环节的教学中,我们还定期组织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并相互启发,进一步改进设计内容。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求解,使得所学知识进行了验证,即实现了知识的“外化”。

3.3新型教学结构的特点

将教学与自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模式具有如下的特点。其一,强调以学为主。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决定相应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部分,通过课外学习小组的活动实现所学知识的内化,并通过实践环节实现知识的外化。其二,强调学习的实际环境。面对实际问题,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其三,强调协同学习。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网络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网络教学在信息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需要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探索精神及知识更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基于网络的教学环境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换成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网络教学环境具有如下的特点。首先网络是学习内容的源泉。网络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并结合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对教学内容形象化、可视化,便于学习和理解。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分布在网络环境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发现,找到要解决问题的答案;其次网络是学习的环境,网络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并提供信息编辑、组织、分析和综合的工具。网络教学环境为探索信息技术在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如接受学习、探究性学习、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综合学习、创新学习等)提供了平台。

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中,资源建设是核心。网络教学平台要为学生提供诸如学习课件、参考资料、查询手册和联机帮助信息等多种资源,为老师提供素材库、试题库等备课资源,成为教学的有力支撑环境。

为了支撑“学、教结合”的教学结构模式,我们开发设计了专门的学习网站。该网站不仅包括电子课件、参考书目等学习内容,还提供了学生课外学习时交互的信息平台,同时还是一个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让学生不受时间、地点、实验学时和实验项目的限制,独立完成实验,在任何一网的计算机上均可提交实验程序及实验成果,从而实现了实验报告电子化,并通过网上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在任何联网的计算机上网上查阅学生实验成果和批改电子版实验报告并生成实验成绩。

但是,仅仅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局限于特定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并非尽善。由于教学平台知识的局限性和专题性,学生仍然得不到在广阔的环境中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的乐趣和实际经验。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在给出问题答案的同时,还需要说明信息的来源。我们不但要求有答案,还要求有问题求解的信息收集、加工、研讨的过程和心得体会。这样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还在知识学习过程方面经受了训练。

5信息素质培养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教结合”的教学结构对教师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生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以学生为中心思想指导下,教师在设计课件等教学材料,以及收集更新教学资源时应针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要考虑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同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搜寻信息,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评价信息的方法,并能够主动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利用,从大量杂乱的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好教学节奏,给学生

足够的时间协作和会话,并注意结合实际给学生动态的引导。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相互

交流,并自己的学习心得。

6结论

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这是创新型人才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大学非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现状和要求,我们需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采取新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思想各有特点,我们需要将二者融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教学课程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尹志军.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6).

[2] 刘卫国.当前深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03,(1).

[3] 钟丹.浅谈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08,(4).

第9篇: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分层次;过程管理;软件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2-0115-02

Abstract: Aiming at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problems,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ents' learning, hierarchical practice of teaching management is proposed. 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to train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apply knowledge of the role, it is expatiated on the contents and forms,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cheme with practice teaching process management, eventually the efficiency of practice teaching process management is evaluated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 process management; hierarchical teaching; software engineering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其人才目标定位主要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实践教学管理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包括毕业设计,实习实训,课程实验等内容[1],目前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和过程管理上,如李继光,冯辉等在《增强实践教学手段细化教学过程管理》[2]一文中提出针对工科院校生产实习环节采用多种手段,细化实践教学管理过程;李祥在《软件工程专业实训教学质量保障模式探索》[3]一文中对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管理方法与监控手段进行探索;另有一些学者针对实践教学的教学手段和过程监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4-5]。近年来,很多院校的院软件工程专业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建立了实训基地,并与企业联合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但我们在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们进行详细探讨。

1 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中的学生差异性未被重视

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忽略学生自身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发面存在的差异因素。学生在理论课程部分知识掌握程度不可一概而论,面对实践教学中的任务布置,其操作能力和水平也有相当差距,所以教师在实践课程内容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欠佳的同学在面对实践教学内容时的处理能力。

1.2 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不到位

没有建立配套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任务布置,讲解后就坐等学生遇到问题来进行辅导,或是穿梭于学生之间简单巡查,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监控不够到位,这样就出现一些学生实践操作敷衍了事的情况。

1.3 实践教学评价方法和手段单一

实践教学评价方法单一,只对实践课程结果(学生的实验、实训报告)进行评价,缺乏对实践过程的考评。而且学生的学习效果只由任课教师进行评价,不够全面、公正。

2 分层次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2.1 实践教学内容层次化

分层次教学法之前已经被中小学课程教学普遍采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校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情况不多。刘利枚,王鹏英等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分层分类教学研究,主要按照学生基础和能力的不同,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6-7]。

而我们在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面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参差状况,更多是采取个别指导的原则,对于某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单独辅导,但是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辅导过程中难以照顾全面,我们需要新的途径来解决在实践教学中遇到的此类问题。在软件工程学科的实践教学中应用分层次教学方法,针对实践教学任务,根据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基本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等级(根据教学实践,初步将学生分为三类,标准可根据情况自行制定)。如表1所示。

首先为A类同学制定实验要求,针对实验内容进行规定,给以引导性实施步骤,对于这个群体的同学还可以配以延伸进阶练习;在A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往届学生学习的经验,考虑B类同学在完成实践教学内容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A的基础上在难点加以引导,并给出指导性的实验步骤,指导教师需要进行抽样考核学生的实验过程实施情况。

对于C类同学,由于基础较为薄弱,布置的实验教学内容以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为目标,另外,由于此类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靠,直接影响实践动手能力,所以在其实践内容中包含教师配以基础知识内容的链接,方便其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查阅,此外,指导教师需要进行抽样考核学生的实验过程实施情况。

在教学实施中,以《程序设计》和《综合实训》课程为例,教师布置实践教学任务,为不同层次学生发放不同实践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自行完成任务,期间教师进行课业指导并进行过程的监督。

2.2 实践教学过程考核的层次化

使用层次化的实践教学,必然引致其考核方式的改变,在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日常考核时,并不采用统一标准,根据其完成任务的难易程度来制定评价标准会更符合实际的情况。依据实践教学的组织模式和教学过程的特点,我们把实践课程评定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课前准备(Prepare)、实践操作(Do)、实验报告(Report)和最终评定(Judge)。对于前三个部分,规范学生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采用适当的管理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并定义了对教学过程中开展的活动和完成的任务进行度量的指标,通过这些指标的量化值来实现对实践课程的考评,使实践课程的考评具有科学性。

1)考核指标

(1)课前知识准备-Prepare

通过对学生实践课程内容准备进行考查,督促学生课前积极准备。

(2)实践操作过程-Do

通过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考核(包括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过程),考核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3)实践操作结果(实验报告或项目报告书)-Report

通过实践结果的考核,使学生再次明确实验目的,整理实验思路和过程,对本次实验做以反思和总结。

2)考核依据

在进行实践课程考核时,将根据情况对考核指标进行加权计算,针对不同部分制定相应考核方式。各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权值分配或者根据情况增删指标。比如课前知识准备的考核要以围绕实践课程内容的理论知识准备为主;实践操作过程的考核是教师以抽查形式进行的过程考核,查看学生操作过程的准确和熟练程度;实践操作结果的考核则主要是以查看实验报告为主,并根据表2和各项考核指标制定相应的等级标准。此外,我们需要考虑某些学生因个人努力而晋级的情况,还有个别学生因放任懈怠的原因降级的情况。总的来说,A类学生的考核成绩按照百分制进行,难度系数设定为1.0,而B类和C类学生成绩是百分制得分和其难度系数的乘积,表3列出了分层次考核的基本考察要求。

3 分层次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评价

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建立良好的考核制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的考核结果是对教学工作及时有效的反馈,帮助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改善教学质量。分层次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考核标准不能单纯地以学生的最后提交文档作为衡量标准,还要结合课前的知识考查和实践操作的过程考核,过程考核环节主要是依据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熟练程度和解决操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方式上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尽量做到考核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软件学院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课程教授对比,可以看出,采用层次教学法的班级在整体实践能力比传统教学提高了不少。对比结果如表4所示,简化起见,将《程序设计》课程的传统教学班级使用“A-CT”代替,《程序设计》课程的层次化教学班级使用“A-CC”代替;《综合实训》课程以Z代替,其他同前。

通过表4可以看到,层次化教学班(-CC)普遍好于传统教学班(-CT),使用分层次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并加强过程管理和过程考核,对于基础相对弱一些的学生而言,制定较低标准,使其能够跟上教学进度,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亦可在专业学习获得良好的知识拓展;此外,过程考核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加强了监督管理,敦促学生积极进行课前知识准备,规范化实践操作内容。教师在该过程中需要积极鼓励学生,避免出现层次划分上造成学生逆反心理,导致对学习产生抵触畏难情绪。分层次的教学基于学生学习差异进行,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考核,在保证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的情况下,鼓励先进,激发后劲,是专业课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付勇智,王文燕,史旅华.普通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0(17):110-112.

[2] 李继光,冯辉,张勇,等.增强实践教学手段细化教学过程管理[J].实验室科学,2010(6):172-174.

[3] 李祥.软件工程专业实训教学质量保障模式探索[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7-90.

[4] 刘勇.试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170-172.

[5] 彭志平,李绍平,柯文德.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9):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