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贸易就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从事专业外贸公司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2、从事各类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等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3、从事各类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4、从事各类专业的报关、承运货物等国际物流工作;
5、在各类涉外型的企业、机构从事初级财务工作及业务管理工作;
6、从事国际市场调研、策划及国际贸易纠纷调解的辅工作。
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前景:
1、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
2、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
3、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
4、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
5、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246-02
自2008年9月以来,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引致世界经济全面衰退,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美国、欧盟、日本等出现严重经济大滑坡,海外需求骤减,引起我国出口急剧下滑,国际贸易量萎缩,由此而引致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遇冷。在麦可思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中,国际贸易专业是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仍未能就业排名的前10位专业之一,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堪忧。如何提高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以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将是高等院校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的现状考察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外贸易类工作。外贸业务员/国际贸易专员/外贸销售/进出口业务员等因企业而别称呼不一,但工作方向基本上是寻找并联系客户、利用电话或者外贸函电和客户交流商谈相关事宜。此类工作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市场开拓能力,善于沟通、长于创新,同时,作为与国外客户交流的媒介,此类工作对大学生外语能力要求较高。
2.报关、报检、货代类工作。这些职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并不高,一般具有大专或本科学历即可入职,但普遍要求毕业生具有报关员证、报检员证等职业证书。对于部分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由于所聘职员有限,这些职位还要求毕业生能够独立操作外贸单证的整个流程,对于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较高。
3.翻译及国际商务谈判类工作。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外语能力普遍较高,凭借其自身在外语方面的优势,能在笔译、现场口译、国际商务谈判等岗位和跨国公司里谋得职位。此类职位大都要求毕业生精通英语特别是英语口语,部分企业在注重英语能力的同时,还要求毕业生能够掌握一门第二外语;而了解国际商业惯例、熟悉国际商务礼仪并能够做到跨文化交际的毕业生,则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
4.初级财务类工作。国贸专业的部分课程与财管专业的课程相通;国际结算、国际融资、国际保险等国际实务类课程,也与银行、保险和会计公司部分业务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一致;加之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外语能力较强,所以在外资及涉外企业从事初级财务工作也是毕业生就业去向之一。要想进入此类企业,毕业生除了应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外,若能考取CPA、CFA或ACCA等证书则更会增加入职筹码。
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的趋势预测
由商务部颁布实施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办法》预示着对外贸易经营已从原来的审批制过渡到现在的登记制,随后,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本地区的地方性法规和指导文件,外贸经营主体的市场准入门槛逐步降低,中小型外贸企业甚至是个人均可从事外贸。这意味着中小外贸企业必将迅速增多,而这些企业的规模小,聘用的职员数量有限,所以希望毕业生入职后马上就能承担起工作。这就需要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能积累一定的实战经验,了解外贸流程,熟悉相关单证,对外贸业务的实际工作有一定掌握;同时在工作中具有较高的自我学习能力以便入职后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迅速成长,尽快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三、提高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力的建议
1.紧跟企业用人需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目前,高校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但部分高校课程改革却没有跟上形势,课程设置上仍沿袭旧有模式,理论课比例过大、实践课比例过小,由此引发的毕业生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脱节的情况是造成毕业生的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一些大学生毕业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为了能够尽快就业,不得已而选择相应的就业再培训机构进行“回炉”学习。这些就业再培训机构,培训内容紧跟企业用人需求,注重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反而得到学生和企业的很大认同,倍受推崇,值得部分高校认真学习。因此,高校应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参照企业的用人需求完善教学计划,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的“重理论、轻实践”状况,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高校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派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调整理论课课时和实践课课时比例,合理增加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专业课实验部分及实训环节的学时;同时,针对实训设备陈旧、实验室教室紧张等实践环节教学资源短缺的情况,加大经费投入来购买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设备,改善学生实践环节的硬件基础条件。
2.提高对选修课的重视力度
国家人事部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通讯认为,“创造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为当前社会最为紧缺的三类人才。而在这三类人才的培养中,选修课的作用却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选修课的位置也没有摆到应有的高度。与必修课相比,选修课侧重的是知识横向的拓展和纵向的深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多角度、深入性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选修课也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为复合型和外向型的紧缺人才的培养拓宽渠道。同时,选修课的课堂较小,学生数较少,学生提问,老师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分析,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增加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最为重要的是,选修课可以使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科目优势及职业规划来选择更符合自身需求的科目进行学习,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心,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因此,高校应适当增加选修课的科目,科学平衡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重,鼓励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优化学生的多元知识结构,以期增加学生毕业时的就业优势。
3.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相结合
外贸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不高,大专、本科学历即可入行,但是否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却是毕业生能否顺利入职的一个重要砝码。毕业生持有报关员、报检员、国际商务单证员等从业资格证书,在很多时候就是获得了进入企业的敲门砖。因此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要参照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使课程设置与外贸职业资格考试接轨,将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相融合,为学生顺利通过从业资格考试做好准备。同时,高校可结合本校情况,对于考取外贸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考虑相关课程或某科目课程的部分免修,以此来激发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热情。
4.完善对学生的考核评估体系
高校应改革以往的单一理论考试而导致的学生考前死记硬背、突击复习的状况,建立有利于提升学生实践技能、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体系。考试内容应由单一的理论考试逐步推广为多样的综合考试,考试可采用闭卷、开卷、半开半闭等多种形式,考试内容则突出考察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知识实际应用的能力;学生最终成绩由单一的卷面成绩改成由卷面考试、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实验、实训考试等多个环节组成,在学生成绩评定中,合理提高对学生实践环节、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核比例;可结合学校学科实际情况,适当设置课外学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参加竞赛和科研实践等活动,对学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得的技术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计算学分,对于特别优秀者,可考虑相关科目的免修及抵算学分,以此来激励学生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视。
5.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获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同,是学校办学质量的及重要指标之一。高校要想输送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就必须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社会需求是最为了解的。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一方面,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明确教学改革的重点,使教学内容与当前企业的用人需求更好地相适应;另一方面,企业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固定的实训基地,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应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增强实战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独立思考来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对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的自我消化能力;同时,学生在与企业员工一起工作的相互磨合中,可以切实感受企业的实际工作氛围,提升团队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这些都会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从而使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占得先机。
参考文献:
[1] 金喜在,朱志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1):17-20.
[2] 李克辛,张晓丽.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前景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22):197-198.
关键词:就业导向;国际贸易;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4.020
1当前外贸形势及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
1.1外贸形势变化
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发生重大变化,根据海关统计,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59万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下降7%。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国经济受到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影响,外贸增长动力仍然将会有所削弱。另一方面,伴随“一带一路”带来的新的商机,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直接走向国际市场,也给国际贸易人才带来了新的需求。
1.2企业对外贸人才需求变化
传统外贸中,企业对外贸人才岗位需求主要集中于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报检员几个岗位。外贸业务员主要负责市场开发、合同的磋商于签订;跟单员主要从事订单签订后的跟进工作,负责生产的跟单,跟踪产品,直到合同的顺利履行;单证员的主要工作有审核信用证证、制单、审单、交单与归档等―系列业务活动;报关报检员主要负责进出口货物的报关报检相关事宜。
传统外贸从业人员只需会英语,懂外贸流程就够了,但是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这已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首先外贸从业人员需掌握计算机技术,通过搜索引擎和B2B电子商务平台来寻找客户。再次还需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对国际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对外贸易政策等有比较熟悉的理解。另外还必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来自上海著名的求职网站上海招聘网的统计数据显示,外贸公司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包括从单证操作人员到管理层的等各种职位。现在对于外贸人才的要求不仅体现在量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人才各方面综合素质的要求上。
2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意义
2.1高职国际贸易人才不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
在国家“互联网+”、“一路一带”战略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外贸产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和机遇。从现在外贸企业的招聘情况来看,传统的外贸操作岗位、商务岗位,还有外贸企业的生产线员工,招聘都存在一定难度。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不能胜任这些岗位的工作,而我国外贸企业很大一部分都为中小型企业,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又不愿意到小型企业工作。外贸企业生产线员工流动性较高,人才缺口更大。
另一方面,新经济形势下的企业海外业务越来越多,对各种综合性人才,特别是有外语能力和平台知识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强烈。根据企业调查显示,海外业务比重在10%时,看重外语能力的企业占比364%,看重平台知识的企业占比25.5%;海外业务比重增加时,对于外语能力、国际贸易流程知识及平台操作能力都会相应增加。企业不缺少纯技术性的人才,企业也不缺高级的管理人才,大量的缺少的是真正能够具备综合能力从事外贸业务的人才。现在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或者国际贸易单一的专业,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人员,外贸岗位的空缺和毕业生就业难一定程度形成了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2.2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外贸企业的岗位设置中,对从业人员能力要求主要集中在综合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实际操作能力三个方面。需要学生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意识与团队精神,对于具备一定应变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服务意识的人才更为青睐,需要的员工是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多面手”。
总之,当前形势下,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培养目标应以市场为导向,体现企业对人才高素质、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要求。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完善等都要以就业为导向,与相关企业合作来开展教学。让学生所学知识与上岗就业所需技能接轨,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成为守法、诚信、有团队精神、不断创新的专业人才。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外贸人才适应企业要求,解决外贸企业人才需求和高职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
3改革措施
3.1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来构建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构建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首先通过实地的企业调研,明确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岗位有哪些,岗位职责是什么,有哪些任职要求。其次,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实践专家研讨会,对外贸业务员的工作任务及胜任能力进行分析,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并根据知识能力的层次要求和职业成长规律,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排序,最后讨论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体系。接下来,组织企业的实践专家、学院老师及本校教务处相关工作人员开展评审会。对所开课程的系统性、科学性进行审核,同时审核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互补性,提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广泛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不仅要结合学院的办学条件,更要结合社会需求,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建议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人人文方面的课程,比如管理学、经济学、人际关系学以及心理学等课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识社会、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社团活动,通过实践提高认识、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使人才培养模式真正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做到“两头在外”,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接受用人单位的检测,改变传统封闭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3.2以岗位要求为依据,培养职业综合素质
根据企业外贸岗位对人才的要求,需要具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多方面的能力要求。结合相关岗位对这两方面,特别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重点培养。
第一,专业素质方面。外贸业务中函电的处理、单证的制作、与客户的交流都离不开英语的应用,要增加英语听力、口语的课时,也可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进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其次,外贸单证员、报关报检员、外贸跟单员都需要对整个外贸流程有所了解,能理解并制作进出口过程中的所有单据,需要加强单据的制作的训练。另外,结合跨境电商的岗位,要增加跨境电商方面的课程,对于图片处理的技巧、搜索引擎工具的运用,国际物流知识及其小语种外语的运用,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
第二,综合素质方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仅仅局限于培养一、二门具体的“手艺”,而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等专业技术人才,需要注意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满足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自身后续发展的需要。其次,对外贸易工作流程性强,强调团队合作,工作中需要与企业内部同事的沟通,与客户沟通,与商检海关等机构沟通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时必须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开设商务谈判课程时可以邀请外贸业务员参与授课,传授贸易实务中的实用沟通技巧。另外,企业反映有些高职毕业生眼高手低,频频跳槽,建议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中,应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
3.3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对学生的考核评估体系
外贸岗位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通过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一是校内实训,通过国际贸易实训软和实训室,将单证、国际贸易流程、报关报检等内容整合起来,通过实训使学生全面掌握外贸工作的核心技能。但由于实训软件的仿真性有限,更新不够,而现在外贸的形势变化速度又很快,校内实训软件的训练方式存在一定和企业具体工作脱节的现象。二是通过企业实习,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来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高职院校加强与外贸企业的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通过在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几率和岗位适应能力。
另外,高职学院应改革以往的单一理论考试,建立有利于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学生所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者参与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名次的,采取相关科目抵算学分,以此激励学生对实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视。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实训期间由企业指导老师对其成绩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作为学院评定学分的依据。比如有些学生最后一年的前三个月由外贸企业进行企业业务知识集中培训,后几个月就进入跨境电商一线开展实际工作。这些学生均由所在的企业进行考核,学校给予相关成绩考核合格。
总之,高职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另外,都需要加强与外贸企业的合作,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到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来,听取企业的意见,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实际,通过就业导向教育模式,为现代外贸企业培养更多更好的外贸人才。参考文献
[1]马向阳.从企业需求看高职外贸人才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5).
关键词:国际贸易 研究生 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遵循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要,为研究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它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它的构成要素包括培养目标、入学方式、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培养评价等环节。硕士生作为本——硕——博这一高层次人才链条的中间环节,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即同时具有为博士生教育提供合格生源及为社会提供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双重功能。长期以来,我国国际贸易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定位于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学科研人才,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相对较弱。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重庆市最早设立的国际贸易本科专业,自1994年开始招收国际营销专业本科生,1995年开始招收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2012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招生。本专业硕士点现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与投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国际商务研究、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研究5个研究方向。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经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重庆以及西部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优势专业。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什么样的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以及“如何培养”需要认真思考。我们应该针对当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变革传统培养模式,构建符合自身特点、凸显自身优势的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不清晰
培养目标是指通过培养活动使作为培养对象的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而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的就业范围越来越宽,人才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突出。重庆工商大学招收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水平国际经贸专业人才。从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来看,定位不太清晰,不能准确区分本科与硕士之间的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在培养学术型还是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方面也不太明确。
2、生源质量不高,来源单一
在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各高校研究生扩招的双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2012年才开始计划招生。根据我校近几年经济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情况来看,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第一志愿报考比例较小,生源中大部分都是属于调剂录取,生源质量不太高。以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为例,2011年我校产业经济学专业招收32名硕士研究生,只有一名学生是第一志愿录取,应届毕业生22人(其中本校应届毕业生8名),6名同学本科毕业于一本院校。2012年招收的19名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中,只有本校两名应届毕业生是第一志愿录取,应届毕业生12名,4名学生本科毕业于一本院校。
3、课程体系特色不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环节之一,通过课程学习,研究生可以掌握本专业领域坚实广阔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务专题》、《国际贸易理论前沿》等。从课程设置来看,课程体系不太完善,特色不突出。基础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着与本科生课程内容上的重复,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纵向层面上的要求和特色。在当前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偏重于传授知识,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这都导致研究生实践能力较差,从校园走向社会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所需的时间偏长。
4、指导模式限于传统的“师徒式”
目前,包括我校在内的很多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采取的是一对一的“师徒”模式。这种方式保证了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环节都有导师亲自指导。研究生入校后,通常是按照自己导师的课题项目来进行学习和科研。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硕士导师基本上都是本校教师,高校教师是学术型的研究人员,实践经历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相对缺乏。导师多数只精通一个学科,一对一的“师徒”模式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受到限制,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进行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5、科研条件较弱
研究生的科研学术能力是评判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主要立足于导师的科研项目。对于导师科研项目较多的学生而言得到锻炼的机会自然较多。作为一所地方院校,我校国际贸易学科科研力量相对较弱,老师不容易申请到国家级的课题和项目。然而,地方院校并不缺乏科研项目,一些地方社会的企事业单位很需要地方院校的科研支撑。但我校国际贸易学科与本地企事业单位合作并不广泛。有限的科研经费,将限制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开拓探索性,致使一些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参加科研实践较少,独立承担科研和解决实际能力问题的能力较差。
6、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包括对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的评价,考核制度与学位论文质量评定是两种常见的评价方式。我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规定了课程考核、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等质量监督环节,但是这些环节的评价制度不太严格。研究生只要通过入学考试,经过规定年限的学习、研究工作、论文答辩,一般都可以获得学分,顺利毕业,几乎没有被淘汰的。这不能造成研究生学习研究的压力,研究生没有危机感,很多环节都是得过且过,影响了培养质量。
二、对现有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1、目标定位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主
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用卓越的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来引领整个改革活动,因此培养目标的明晰至关重要。培养目标的定位要考虑到学生的现行就业与将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研究生应该是一种具有理论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适应面很广的经济学科专业。在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确立上,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培养具有在本门学科上掌握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国际经贸理论和政策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与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在素质方面培养研究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2、加强学科建设,拓展生源来源
优秀生源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前提和基础。考生在报考院校时,倾向于选择教育质量、办学层次和水平高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地方高校对考生的吸引力相对较弱。作为一所地方院校,我校研究生招生第一志愿上线生源总体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应以学科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质的提高,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办学质量。大力发展特色教育,靠国际贸易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的知名度去吸引考生。此外,在研究生生源的选拔上,学校应加大力度做好宣传工作。可以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以及参与全国研究生招生现场咨询会等特色宣传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我校国际贸易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利用招生专业目录等宣传材料,详细介绍招生专业情况、导师情况、学科建设情况等,为学生报考提供充足完善的信息。
3、开发特色课程,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课程设置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国际贸易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构,应以学科知识为主线,课程结构包括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及实践课程,课程设置要强调“新”,突出“实践性”。及时把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更新到课程内容中,使研究生能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加大实践教学环节,为提升研究生应用能力开设专门的实践课程,强化学生适应行业竞争与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培养。
4、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要责任人,他们的学术水平、科研基础以及责任心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根本保证。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生导师来源单一,皆由本校国际贸易学科教师担任。国际贸易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强。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必须要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指导,否则只是纸上谈兵。因此,根据国际贸易学科发展的特点,学校除了为研究生配备校内指导老师外,还可以聘请研究机构、相关产业部门和相关行业的科研及管理人员担任兼职导师,建立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主要对研究生进行学术指导;校外导师对实践部门的现实问题有清楚地了解与认识,负责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由一支既有较高学术含量,又有专业职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来共同来指导和培养研究生。这样不仅让研究生学习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更能够在专业实践中得到应有的锻炼,从而拓宽就业渠道,更好地应对就业。
5、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更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当前高校研究生科研实践的机会主要来源于导师的相关项目和课题,导师有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项目支撑,研究生创新能力就有了源头活水。学校应积极支持导师队伍利用各种科研资源,争取各项基金以及一些大项目、大课题,开展创造性工作。此外,科研经费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应加大对研究生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借鉴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设立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为研究生创新思想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平台,让研究生有更多的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再有就是充分利用校外优质资源,通过与企业相结合进行企业项目研发与科研成果转化来吸引企业资金的支持,作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有力补充。
6、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培养质量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是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只有形式上的“严入”,学生只要通过了入学考试大关,几乎都能拿到学位,“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客观上影响或降低了研究生教育质量。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使研究生始终处于规范的培养氛围之中,真真踏实地开展学习研究活动。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之所以突出,是与其较高的淘汰率是分不开的。学校应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落实淘汰机制。不管是在课程的学习上,还是学位论文的送审与答辩过程中,都应有严格的考核标准,一旦达不到规定标准,就实行淘汰处理,以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苏红.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
[2]王青霞,赵会茹.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3]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4
[4]程斯辉,王传毅.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
[5]王运峰等.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风险管理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
关键词: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深入, 国际贸易规模飞速发展,市场对国际贸易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人员不但要熟练贸易业务, 而且还要会外语。双语教学必须从源头、从学校抓起。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推进专业英文教学, 而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在应用外语中更新知识、开拓视野, 在工作中更好地交流的“ 面向国际市场竞争、具备国际经营头脑”的国际商务参与者和管理者。
自2004 年大部分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高校多在国际贸易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改革。在专业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依据专业特点,课程在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具体结合课程教学大纲,设置双语教学这种课堂组织形式的教育教学目标,从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技巧,使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提高有机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应该是可行的思路,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对这一问题做初步探讨。
一、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推动“双语教学”是国际贸易专业适应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的需要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教高字[2001]4号)中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贸易、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 2005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中再一次明确提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的要求。
2.国际贸易专业课推行双语教学是适应WTO的要求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世界文化的融合,要求通过提高高校国际贸易学的双语教学,培养既有丰富专业知识,熟悉中国国情,又有较好外语水平,精通WTO规则和世界经济的国际化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贸易专业课双语教学势在必行。在国际贸易学专业推行“双语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推进专业英文教学,其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未来的商务人士、创业者,应用外语在工作中交流,或应用外语在专业上学习,更新知识,自我提高能够具备同合作伙伴、国际竞争对手沟通和对抗的能力,真正成为“面向国际市场竞争、具备国际经营头脑”的国际商务参与者和管理者。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与国际先进教学模式的接轨,离不开对西方先进管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和借鉴,更离不开英语这一国际贸易通用语言的运用和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国际贸易实务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模式
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内容具有国际性, 其教学目标具有外向性的特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目标的涉外性和教学内容的国际性,决定了该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同时,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不仅是贸易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而且也是培养国际性、复合型经济人才的需要。具体而言,在实践中, 开展国际贸易实务存在三种模式。
1.简单渗透型
在国际贸易教学中以中文授课为主, 用英语讲授一些国际贸易术语, 并穿插使用一些常规的课堂用语, 学生的考试采用中文形式。这种模式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不高, 适合英语基础和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从教学效果上看, 学生容易形成系统的以中文为媒介的知识体系,而英文掌握的只是零散的一些专业词汇。双语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在专业文献的使用上、专业实务具体操作上能够做到双语自由转换。这种双语教学模式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比重十分不平衡,教学过程中英文信息量不足,所培养的学生就其专业的英文知识而言十分有限, 很难达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标要求。这显然是简单渗透型的双语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2.过渡型(混合型)
在双语教学中以英语为主,采用英语板书和原版教材, 在英语授课的同时辅以中文解释和说明,学生的作业、考试用英语出题,但用中文回答。这是目前我国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中采用最多的一种模式,穿插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双语的比重趋向均衡,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与上种模式相比,教学过程中的英语信息量有了明显增加,但是对教师和学生要求相对提高了,特别是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英文水平,否则很难感知英文教材,更难听懂英文讲授。
3.浸入型(全英语型)
在双语教学中基本上使用英语,采用原版专业教材,课堂板书用英文,学生的作业、考试用英文出题, 学生答题一般用英语。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外文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
以上三种方式各有所长。浸没式双语教学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 因此教学效果较好, 但是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 尤其是语言环境的创造有诸多困难。过渡式双语教学将第二语言逐步引入教学全过程维持式双语教学则是将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同时, 继续用母语来维持学生理解的一种的教学模式, 这两种模式比较适合双语教学的起始阶段, 但母语与非母语的比重难以把握。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主要采用以英语浸没式教学法为主, 辅以参与法的教学模式。
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体系
双语教学的目标体系是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双语教学的能力体系两大部分。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包括国贸专业知识、国贸专业英语素养两部分。双语教学的能力体系包括英语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两部分。
1.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总目标
通过双语教学,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 更要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与英语技能的应用。通过本专业的学习, 学生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加深对国际贸易业务的理解;学会运用外语技能, 增强学生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潜能, 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
2.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目标
双语教学课程目标是双语教学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国贸专业知识、国贸专业英语素养两大部分, 它涵盖了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必修的全部专业知识课程。在双语教学安排上从两大块来完成这两部分的教学任务, 一部分国贸专业知识的中文讲授包含了五大主干课程, 另一部分国贸专业英语素养的双语讲授包含了四大主干课程。
双语教学课程的目标分类方法有利于教师实施课程标准, 使整个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双语教学的实施是在国贸专业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来开展的, 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国贸实务的双语学习, 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减少许多国贸专业词汇带来的学习障碍。
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目标两大部分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每个部分各有侧重。国贸专业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贸易理论、专业国贸知识和贸易惯例, 培养学生全球贸易观念, 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技能和方法。
3.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能力目标
双语教学能力体系目标主要指学生通过双语的学习所获得的用英语处理国贸实务的技能, 它包括英语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两大部分。实现双语教学能力体系目标, 一方面可通过校内实验室模拟国贸实务操作环境的测评、模拟国贸场景交易的测评、单证制作及审核测试、函电写作测试等来反映学生双语学习所获得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校外的实训实习基地参与国贸实际业务各环节的实践来测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转贴于
四、国际贸易专业课堂双语教学的探讨
1.在教学组织中贯彻教育目标
涉外经济活动人才经常从事国际经济业务,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英语国家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我门常常把培养国际性人才作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境界,这是因为我们深知,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形成的今天,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的重要性。因此,在双语课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树立学生“民族性最鲜明的,也最富有国际性”的观念,把我们国家处理国际经济、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教学中,讲清楚社会、经济、文化进步中的开放与保持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自豪的关系,使我们的专业教育目标通过教学实现。
2.正确设立课堂教学目标,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组织英文书面信息呈现,以母语为主,阐释复杂深奥观点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一个环节。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不同于大学英语等公共英语课教学,语言只是工具。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每一次课堂教学时间内,基本教学目标是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形成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为此,宜采用英文呈现有关专业知识的书面信息。
关键词: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深入,国际贸易规模飞速发展,市场对国际贸易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人员不但要熟练贸易业务,而且还要会外语。双语教学必须从源头、从学校抓起。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推进专业英文教学,而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在应用外语中更新知识、开拓视野,在工作中更好地交流的“面向国际市场竞争、具备国际经营头脑”的国际商务参与者和管理者。
自2004年大部分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高校多在国际贸易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改革。在专业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依据专业特点,课程在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具体结合课程教学大纲,设置双语教学这种课堂组织形式的教育教学目标,从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技巧,使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提高有机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应该是可行的思路,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对这一问题做初步探讨。
一、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推动“双语教学”是国际贸易专业适应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的需要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教高字[2001]4号)中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贸易、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005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中再一次明确提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的要求。
2.国际贸易专业课推行双语教学是适应WTO的要求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世界文化的融合,要求通过提高高校国际贸易学的双语教学,培养既有丰富专业知识,熟悉中国国情,又有较好外语水平,精通WTO规则和世界经济的国际化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贸易专业课双语教学势在必行。在国际贸易学专业推行“双语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推进专业英文教学,其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未来的商务人士、创业者,应用外语在工作中交流,或应用外语在专业上学习,更新知识,自我提高能够具备同合作伙伴、国际竞争对手沟通和对抗的能力,真正成为“面向国际市场竞争、具备国际经营头脑”的国际商务参与者和管理者。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与国际先进教学模式的接轨,离不开对西方先进管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和借鉴,更离不开英语这一国际贸易通用语言的运用和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国际贸易实务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模式
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内容具有国际性,其教学目标具有外向性的特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目标的涉外性和教学内容的国际性,决定了该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同时,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不仅是贸易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培养国际性、复合型经济人才的需要。具体而言,在实践中,开展国际贸易实务存在三种模式。
1.简单渗透型
在国际贸易教学中以中文授课为主,用英语讲授一些国际贸易术语,并穿插使用一些常规的课堂用语,学生的考试采用中文形式。这种模式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不高,适合英语基础和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容易形成系统的以中文为媒介的知识体系,而英文掌握的只是零散的一些专业词汇。双语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在专业文献的使用上、专业实务具体操作上能够做到双语自由转换。这种双语教学模式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比重十分不平衡,教学过程中英文信息量不足,所培养的学生就其专业的英文知识而言十分有限,很难达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标要求。这显然是简单渗透型的双语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2.过渡型(混合型)
在双语教学中以英语为主,采用英语板书和原版教材,在英语授课的同时辅以中文解释和说明,学生的作业、考试用英语出题,但用中文回答。这是目前我国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中采用最多的一种模式,穿插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双语的比重趋向均衡,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与上种模式相比,教学过程中的英语信息量有了明显增加,但是对教师和学生要求相对提高了,特别是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英文水平,否则很难感知英文教材,更难听懂英文讲授。
3.浸入型(全英语型)
在双语教学中基本上使用英语,采用原版专业教材,课堂板书用英文,学生的作业、考试用英文出题,学生答题一般用英语。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外文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
以上三种方式各有所长。浸没式双语教学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因此教学效果较好,但是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尤其是语言环境的创造有诸多困难。过渡式双语教学将第二语言逐步引入教学全过程维持式双语教学则是将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同时,继续用母语来维持学生理解的一种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模式比较适合双语教学的起始阶段,但母语与非母语的比重难以把握。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英语浸没式教学法为主,辅以参与法的教学模式。
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体系
双语教学的目标体系是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双语教学的能力体系两大部分。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包括国贸专业知识、国贸专业英语素养两部分。双语教学的能力体系包括英语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两部分。
1.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总目标
通过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更要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与英语技能的应用。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加深对国际贸易业务的理解;学会运用外语技能,增强学生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
2.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目标
双语教学课程目标是双语教学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国贸专业知识、国贸专业英语素养两大部分,它涵盖了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必修的全部专业知识课程。在双语教学安排上从两大块来完成这两部分的教学任务,一部分国贸专业知识的中文讲授包含了五大主干课程,另一部分国贸专业英语素养的双语讲授包含了四大主干课程。
双语教学课程的目标分类方法有利于教师实施课程标准,使整个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双语教学的实施是在国贸专业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来开展的,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国贸实务的双语学习,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减少许多国贸专业词汇带来的学习障碍。
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目标两大部分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每个部分各有侧重。国贸专业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贸易理论、专业国贸知识和贸易惯例,培养学生全球贸易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技能和方法。
3.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能力目标
双语教学能力体系目标主要指学生通过双语的学习所获得的用英语处理国贸实务的技能,它包括英语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两大部分。实现双语教学能力体系目标,一方面可通过校内实验室模拟国贸实务操作环境的测评、模拟国贸场景交易的测评、单证制作及审核测试、函电写作测试等来反映学生双语学习所获得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校外的实训实习基地参与国贸实际业务各环节的实践来测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四、国际贸易专业课堂双语教学的探讨
1.在教学组织中贯彻教育目标
涉外经济活动人才经常从事国际经济业务,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英语国家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我门常常把培养国际性人才作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境界,这是因为我们深知,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形成的今天,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的重要性。因此,在双语课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树立学生“民族性最鲜明的,也最富有国际性”的观念,把我们国家处理国际经济、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教学中,讲清楚社会、经济、文化进步中的开放与保持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自豪的关系,使我们的专业教育目标通过教学实现。
2.正确设立课堂教学目标,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组织英文书面信息呈现,以母语为主,阐释复杂深奥观点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一个环节。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不同于大学英语等公共英语课教学,语言只是工具。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每一次课堂教学时间内,基本教学目标是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形成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为此,宜采用英文呈现有关专业知识的书面信息。
3.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破除学生害怕出错、不敢自由表达的畏惧心理,树立学生表达思想的信心
在第二语言不熟练,或者没有经常性使用时,每要表达一定意思,总会出现先出考虑语法对不对的现象,这样反而妨碍了思想的表达。为此,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不怕出错,凡不涉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思想被曲解,就不纠正学生,尽量避免使用试错、负强化等教学手段,而是通过正强化,总结等方式来传达正确信息。
4.严格使用学习评估方法
兰伯特(Lambert)的态度/动机模式(attitude/motivationmodel)认为,在双语学习方面,性向和态度是两个重要的、相对独立的影响因素;双语学习不仅需要某种认知能力,而且需要一种积极的态度;态度关系到动机。因此,双语能力基于性向、态度、动机的程度以及态度与动机之间的关系。依据这种理论,双语教学应该采用英文试题进行考试,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的严肃性,而且可以利用学生重视考试的心理,强化课堂学习的直接动机。
课堂教学组织技巧是教师使有组织的教育形式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有重点的内容组织,系统并赋予连贯性的师生互动下收到实际效果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教育艺术”的展示平台,各个教师可能有自己的独特做法和经验,但是,从整体上把握专业培养目标,把其作为处理教学中语言能力形成与系统专业知识讲述的大原则,有助于组织起知识传授与技能形成相融合的课堂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姜瑾:双语教学面面观[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2]王振宇邓弘:国际贸易主干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4.(3).
[3]罗郑胜: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2).
[4]石碧涛:双语教学实验环节探索———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J].高教探索,2007(6).
关键词:整体知识观;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由国际贸易大国正在向国际贸易强国发展。国际贸易专业作为我国贸易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必须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做好专业课程的整合以更好地丰富学生知识,提升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认真思考当前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构建基于整体知识观的课程体系,对各种教程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培养学生的整体知识观,拓展学生国际视野,造就适合市场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缓解我国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矛盾,实现我国国际贸易专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与市场发展需求相接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贸易总额已经跃居世界首位,对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高。同时,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断变化,贸易层次和质量不断提升,对贸易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社会企业要求国际贸易人才不但具有丰富的知识,还应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又要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并且能够根据市场的发展进行准确的预判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希望毕业生踏入工作岗位能够胜任国际贸易发展实际,在最短的时间里能够融入企业发展,胜任企业的各个部门的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在人历资源培养方面的成本。但是,很多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贸易理论和基础知识,却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尤其是缺乏与从事国际贸易行业相关所需要的沟通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非常较弱,短时间内不能够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发展和增长的动力。
2.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不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一直以来,很多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都是严格按照教育部制定的课程体系来开设相关的课程,由于过分注重相关专业的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课程设置上盲目的追求多,追求全,通识课的比例过大严重挤压了专业课空间。其次,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科书给学生提供的相关知识内容重复交叉现象突出。比如,很多学生在学习《国际商法》、《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等内容时,里边所涉及的很多贸易术语以及保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重复学习。另外,也有不少高校在国际贸易课程设置的安排顺序上存在不合理问题,有些基础课程应该安排的大一或者大二,大三学习较为高层次的理论,重点从事实践实习,但是有的高校把基础知识放在了大三、四,这样的顺序安排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层次提升和综合能力发展。
3.缺乏完善系统化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国际贸易专业需要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成为当前贸易专业必须重视的环节。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很多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停留在口号上。开展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有完善的校内实训室,还应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训实习基地,联系较好的国际贸易企业,让学生直接从事相关岗位。虽然不愁院校也建立了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添置了实习设备和应用软件。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只能通过数据库数据和表格登录转化,熟悉流程,基本上不涉及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内容,与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实际具有非常大的差距。另外,校外实习基地非常薄弱学生只能从事简单的流水操作,实习还涉及到相关部门的商业机密,学生实习只能从事最为简单的打扫卫生、倒茶端水等工作,缺乏较为健全完善的实践实训体系,无法达到较好的实际效果。
4.学校教学过程不能够和国际贸易专业实际相结合
由于国际贸易专业具有特殊性,专业课程必须具有国际性,但大部分高校设置专业课程,却缺乏国际视野,仅仅强调学生具备基本知识,却不能够给学生更好地进行国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教授和引导,不能够真正地结合国际贸易实际,培养学生的国际眼光,把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有机统一起来,分析比较国际国内两大市场,还应该与国外相关贸易专业的学校做好经验对接,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国际国内横向比较,导致学生不能够具备较好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不能够胜任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二、基于整体知识广的国际贸易课程专业整合步骤分析
1.做好课程体系优化
关键词:应用型;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84-01
根据不同人才的市场定位,独立学院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指导思想应定位于: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求,遵循教学规律,依照理论为基础、实践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突出强化实践环节及技能培训,使独立学院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具有很强的实践、实际操作能力,对此,本文分析了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对策。
一、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有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相对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应用型经贸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弊端和缺陷有:一是课程设置的实践性不足;二是实践教学体系混乱,甚至有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三是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基地建设的内涵有待深化;四是校外实习效果不明显;五是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度不高,普遍存在选题过大的问题。
二、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措施
(一)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依据
以外贸交易、结算和外贸公司管理和运营为核心能力,以理论和实务紧密结合、产学研紧密结合为鲜明特征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根本。在改革过程中注重教学体系的实践性,包括基本素质类实践、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安排贯穿大学四年的全过程,让学生能不间断地获得实践教学的机会,确保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修订培养方案,提高实践性课程的比例
完善课程体系,科学制订专业培养计划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是基于技能的职业型教育,也不是基于理论的研究型教育,而是要培养介于职业型和研究型之间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即培养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以应用型为主的高级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突出“强实践、善实务、知工艺、能创新”的要求。要培养学生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能力、对国际贸易实务的操作能力、对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的领悟能力和对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的运用能力。为此,国际贸易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指导方针,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课程设置应与就业相结合,教学内容应尽量覆盖国际贸易人才的职业资格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程度和就业需要,调整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通过调整与修订培养方案,科学制订专业培养计划,达到突出实践教学地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预期目标。
(三)丰富实践教学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1.建立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通过采用多种外贸模拟软件,每个参与虚拟贸易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了模拟贸易环境。通过这样相互竞争和协作的角色扮演,学生将面对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甚至银行的日常工作,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
2.强化场景模拟和角色模拟。
3.教学实践和专业技能比赛相结合。比如,将教学模拟和开办学生专业技能比赛相结合。通过举办国际贸易技能大赛,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比赛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重视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有效防止教学实践流于形式。
4.将考证融入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以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实施“双证”制度,即学校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在毕业时能拿到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岗位资格考试更具体地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方向,其侧重都是从业务的需要出发,整合各个相关科目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强调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经验。独立学院可尝试鼓励引导他们参加相关证书考试,并且推行资格证书与毕业证书挂钩的方式,与学分挂钩,或资格证书与课程成绩挂钩,以鼓励在校学生获取各种技术资格证书,有助于在校生毕业后持证上岗,提高就业竞争力。这不仅为学生就业拓宽渠道,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热情,巩固所学专业课,提高综合能力。在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过程中学生加强了系统的技术操作训练和相应的文化知识学习。这种实战演习性的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稳定的国际贸易专业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接触到国际贸易实务,对提高学生的国际贸易从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校和实习基地在建立实习协议时要明确以下内容:可接受实习的学生数;实习的具体目标和具体内容;学校和实习基地各自的权利和责任。通过明确协议内容可使学校合理安排学生实习,尽量多给学生创造实习机会。而实习基地也不会因接受学生实习产生困扰。只有使学校和实习单位都能从实习基地的建设中互惠互利,才能使实习基地的建设得以长久地深入发展。
(五)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首先,要改变在引进师资时的“唯文凭论”和“唯学位论”,要尽量引进具有外贸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作专职或兼职教师。其次,鼓励本专业教师到实际外贸工作部门锻炼或兼职,并考取专业职称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再次,学院也应大力支持教师进修或继续深造,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聘请外贸公司、银行、海关等对外贸易相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 柯宗俊.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J].出国与就业,2009(4).
关键词: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创新模式;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4-0173-04
广西作为“一带一路”的重点省份,将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点地区。这将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大大增加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交易的机会。随着交易的扩大,传统融资方式已不能满足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利用创新的融资模式势在必行。为了能更加顺利开展国际贸易业务,在使用新型融资模式时要注意可能会突然发生的不安全情况,并对此作出防范。
一、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现状分析
(一)广西中小型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现状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调查显示,2011年,广西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流动资金和项目投资资金缺口约1 000亿元,比2010年增加300亿元。据金融部门测算,今年广西全区新增贷款将比2010年少200多亿元。但是截至10月底,国开行广西分行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62亿元,直接支持企业380多户,解决就业3万余人。截至目前,广西今年将继续安排1.1亿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自2009年起,广西每年财政安排3 000万元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对银行的风险和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进行补偿。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占主要部分。如表1所示,在2013―2015年间,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直接融资中的人民币贷款额逐年增加,占广西全区融资总量的比重为70.5%。而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的融资规模非常小。
(二)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在我国外贸进出口贸易下滑的情形下,广西进出口贸易却逆势增长。近年来,广西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了大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成立和快速发展。尽管政府在政策上为中小型外贸企业做出了相应的金融支持,使总外贸额增加,但其融资的困境还是没能得到很好改善。目前,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融资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银行信贷规模受限,直接融资少;新型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不多;贷款利率提高使企业纷纷转向了民间融资,更加减少应用新模式的比例等。
造成这些困境的成因可以从企业、银行和政府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从企业角度来看,广西中小型外贸公司普遍有着公司的信用额度不高、担保情况不能达到银行规定、缺少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等问题。广西中小型外贸公司因其自身经营范围不大的客观情况,普遍存在公司规章不够标准、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缺少相应的信用档案记录、风险控制意识不高导致贸易风险增加等,在很大程度上使银行难以为中小型外贸企业提供国际贸易融资。由于经济立法的滞后性,使得部分企业在遭遇风险时不愿承担亏损,而是钻空子寻找法律的破绽以弥补自身的亏损,这也促使广西银行普遍不愿为这类公司投放贷款。
从银行角度来看,商业银行针对境外的业务所投放的精力较少,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这使其在贸易融资工具的更新方面较为滞后,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使适合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融资方式使用率较低,难以满足其迫切融资的需求,限制了其扩大市场占有率。银行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缺少信用评价机制和信用审查,往往因难以评定信用等级而拒绝提供国际贸易融资。
从政府来看,我国目前制定的经济制度,大多数是专门为大规模的公司,尤其是为国家控股的大规模的公司制定的,专门为中小型外贸公司制定的政策少之又少,明显滞后于中小型外贸公司的国际贸易融资交易的发展需要。国际贸易融资开展中包含的种种经济活动、所需的种种合同文件,政府还没有制定出明确的法规,这使当事双方一旦发生纠纷,很难进行调解和诉讼。
二、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模式创新的思路
当前适宜中小型外贸企业操作的融资模式有国际保理、福费庭、结构性贸易和出口信用保险融资,能较好地与公司业务量和降低成本的要求相匹配。笔者认为,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融资创新,应改变对传统信贷的融资偏好,按照不同的贸易模式和术语选择合适的新型国际贸易融资工具,以适应资金流通的需求。选择适合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新型国际贸易融资工具可以从如下思路进行。
(一)国际保理
该模式在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运用存在着特殊长处,且发展势头强劲。该业务是保理商购入出口方的应收账款,它把结算、管理、担保和融资等合并。它是属于周期不长的融资模式,十分适合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产品价格不高、批量多、时间不长、贷款额度不高、节约成本的特点。有些公司产品的购买率高、销量大,却因为公司不大,没有符合要求的典质物品,因此不能获取银行的贷款投放去处理资本匮乏问题。
(二)出口信用保险融资
该模式是银行和信保公司联盟创新的融资工具,集融资与防险功能于一身,安全度较高。公司投保该模式之后,除可以降低外汇风险外,还可以拿着保单到银行进行融资,从而规避可能造成损失的情况。这不仅降低了银行放贷之后可能追不回贷款的情况,也促进了信保公司的业绩增加。中国信保在2015年上半年宣布,将按照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规划,承保金额达2 158.5亿美元,以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融资模式为主;对“一带一路”沿线承保占总额的30.31%。中国信保有所侧重地把业务开展的策略和资金放到“一带一路”的核心战略联盟地带,加大支持新型贸易方式,特别是对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占承保总额的62.83%,进一步扩大中小微企业覆盖面,这对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采用该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三)结构性贸易融资
该模式将传统和现代的融资模式相结合,取长补短,把所有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作为融资对象,通过组合不同的融资方式,遵循成本与风险的最优搭配原则,寻求成本和潜在风险的最佳结合点(如图1),最大限度地达到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融资要求,同时减少了风险,使公司得到优势最大化。该模式通过按照交易过程中的状况和外贸企业的实际需要,把传统和新型的融资工具实行有机搭配,进而制造新型融资工具,达到优势最大化。这种融资方式可为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模式,切合中小型外贸企业实际融资需求,可对其提供资金支持。
基于以上对新型融资工具的分析,笔者认为,应按照广西的进出口量、经济环境,从现有模式里去除不合理的地方,扩大市场占有量,增加订单,发展自身需要的融资工具模式。广西融资新模式必须由政府引领,增强杠杆调节作用,改进经济环境;银行产品要和市场需求紧密联系;企业积极参与经济活动要和提高公司信用资产相结合。三方共同努力、相互积极配合。
三、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模式创新的风险控制
当前,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对于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风险意识普遍不高。对于贸易融资创新风险,公司及银行经管人员缺乏未雨绸缪的意识,未能做好对风险预测和防范措施,导致遭遇风险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不仅对中小型外贸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降低银行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信心,还阻碍了广西国际贸易融资模式创新的进程。此外,由于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和银行处理进出口贸易的方法较为滞后,没有完备的风险控制制度,监控和银企双方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等,导致无法很好地做到风险控制。广西的风险防范体系不完善,缺乏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管理流程。
因此,对于新型融资模式下风险控制方法的选择,同样要从政府、企业和银行三个角度入手。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政策扶助,为其融资活动的开展提供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市场调节和杠杆作用,使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可以侧重选择新型的融资模式,最大限度降低风险。要加强对广西外贸市场的监控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影响中小型外贸企业进行融资并扩大发展的影响因素,使其能在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得到相对安全的交易环境,将外贸的风险降到最低。
企业要及时调整市场战略。随着“一带一路”政策实施,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可以扩大贸易范围,调整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减少对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依存度,分散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的贸易风险。在选择融资模式之前,要先仔细了解该模式的优劣,结合选定的贸易术语,挑选最合适的模式,以减小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
银行要随时更替风险防范方法,改良银行的部门管理监测规章制度。要紧紧跟随市场的变化趋势,迎合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推出新融资工具,以达到双方利益共赢;并且要设立标准化的经营监测制度,建立突况跟踪监控体系,强化风控专业人才机制。应从以上三个方面加大对融资风险控制的强度,从而创造卓有成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四、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银企合作的鼓励政策
广西在借鉴我国进出口贸易发达地区的政策时,要将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推进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宣传国家的经济法律法规制度,让其尽可能多地知道信贷方针;鼓励银行创新融资工具,扶持企业得到银行投放的贷款,加快资金的流通,使企业能更好地扩大生产,并解决其融资难题。
(二)完善政府风险监测体系
政府要加大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公正执法,对市场中存在的失信行为做出不同力度的惩罚, 尽力查处虚假的中介公司,提高服务质量,改善经济环境。经由相应的信息平台和机制让企业的信息更加可信、更加公开。平衡中小型外贸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对称度,建立信息公开和共享的平台,使双方能快速获得相关咨讯。
(三)创新金融机构融资产品
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广西经济的特性,转变传统的融资观念,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基础上,争取为更多中小型外贸企业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可以派遣优秀员工到其他融资经验丰富的地区学习经验,了解、掌握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开发和运作流程及风险控制的方法;另一方面,要立足市场需求,创新适合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融资工具,并且与时俱进地巩固新型融资模式下的风险管理方法。融资产品创新包括可加强国际保理尤其是双保理、出口信用保险融资及结构性贸易融资的实践与应用。金融机构应调整国际贸易融资的部门结构,部门的设置要依据市场化和适应客户需求的原则,将市场开拓、融资流程操作与风险控制的分工进行进一步的明确。
(四)强化企业创新和风险控制意识
强化公司关于风险防范意识,关注融资出现风险时可能会损失的资金数量。广西中小型外贸公司在采用融资模式时要依据费用最低、风险最小、模式和交易术语搭配最优的办法。探寻各种国际贸易融资模式的特点与应用实践情况,拟设广西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理性谨慎选择贸易结算方式,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同时,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强化企业信用意识,善于运用中介机构服务,加强客户资信状况调查,严格控制企业信用风险;增大对于新型融资模式下的风险防范,强化对精通外贸的员工在结算和融资等领域的专业训练,提高企业信用,减少信息不对称对贸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周庆贵.中小外贸企业产业升级战略与国际贸易融资创新探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2] 李京蓉.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7):208-209.
[3] 张.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J].知识经济,2013,(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