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小学生素质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素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素质教育

第1篇: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文化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对策

1文化素质教育

1.1文化素质教育定义

文化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教育发展。学生的文化素质,广义文化素质指的是传统文化的能力品质,包括文化素质、知识能力、运用素养等等;狭义素质上面就是文化素质能力,对于文化理解和运用。不同于原有的应试教育,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要走出片面、淘汰式的教育误区,按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全面发展育人理念,从学生的文化知识、文化审美、文化理念和文化认同等方面,提高小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素质。

1.2文化素质教育特征

文化素质教育早在建国之初就已经有教育学者提出,并也在小学生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发展。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革新,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并不是孤立于其他教学活动,而是贯穿于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德育、美育工作中的,并且在各类教学活动的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并适应小学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在小学生教育实践中文化素质教育常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小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情感,树立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拥有正直诚实的品格,建立自尊、自爱、自强的品质。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常见于小学学校的人文课程、艺术课程中,建立起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并逐步建立起认识美、创作美的能力。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也是在不断扩展、丰富,并且融入时代精神,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等内容,都是当下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效果是小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学习环境、氛围有着重要影响。小学校园文化是由文化素质教育情况所决定,也会对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熏陶环境。小学文化素质教育必然要结合社会实践,从而全面拓展文化视野,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2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施路径

2.1树立正确文化教育观念

要加强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文化素质教育观念。按照《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提出的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目标。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应该包括文化学习能力,还应该拥有文化理解和运用能力,如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文字运用、价值管制、社会实践和组织协调等。通过在学习教育中的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达到学习与理解互动,课内与课外结合,从而帮助小学生拓宽自身的胸襟、涵养自身的气质,不断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从而达到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小学学校应该注重文化素质教育,建立专门的文化素质课堂或者将文化素质实践课程融和在小学学生的思想修养、知识训练、学术实践、文艺课程中。通过在小学学校课程中,专设文化素质教育课堂,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协作式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文化素质教育中,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从而全面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课堂活动,适应小学生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活跃好动等特点,从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2构建文化素质教育新体系

小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必须融合与小学教育工作中,发挥出启发心智、涵养人格的教育综合作用。小学教育必须要以文化素质教育课堂为载体,结合在小学生除智力、科学方法教育工作中,全面培养小学生的伦理修养、思路智慧、文化能力、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小学应该建立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制定层次性学习指导计划、全方位能力拓展计划以及文化素质实践机会。文化素质教育课堂要坚持将每一任务,细分为具体的课堂活动和实践单元,明晰每一具体文化素质活动的目标,通过科学设置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课程,使之成为对小学生的系统的获得文化熏陶的过程,从而达到提升小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目的。小学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必须在文化素质教育课堂活动已有的灵活性、多样性的优势基础之上,引入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对其将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成果,运用到促进学校文化氛围中,为小学生们搭建起锻炼、成长的舞台,帮助小学生在文化实践中进一步得到文化熏陶。小学文化素质教育课堂在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客观反映小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同时强化社会认同。小学文化素质教育课堂活动学分认定,应由学生自评开始,学生互评、班团组织内公示和评价后由院系认定。小学文化素质教育课堂评价体系,应该是小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教育、自主管理的过程,有利于推动小学生的自我完善,从而增强其在全面素质发展方面的自觉性。

作者:董萍 单位:辽宁省东港市大东小学

参考文献

[1]邹尚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小学出版社,2013.

[2]景智明,宋春宏.中外学校德育综合比较[M].重庆:西南师范小学出版社,2015.

[3]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小学出版社,2010.

[4]刘晓明.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M].长春:东北师范小学出版社,2014.

[5]王丽荣.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重庆:西南师范小学出版社,2009.

第2篇: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课程;良性发展

作者简介:王倩(1985-),女,咸阳师范学院,研究方向:音乐理论

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学生在拼命的努力考高分,当然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音乐课程也不容被忽略。正确对待音乐课程是对美育实践方向,完善素质教育途径。

一、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

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是针对小学生施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成长,着重小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学习。

(一)音乐素质教育的定义

说到小学生素质教育离不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所谓“素”就是素养,包括品行、能力和性格等方面,“质”就是质量,品质与水平,概括起来素质教育也是为完善人的素养质量的教育。

(二)音乐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主要是在学校展开的,涉及的方面具有针对性,广泛性和深刻性,它要求严格区分素质教育对学习成绩的教育。它主要包括分别是德、智、体、美、劳。“德”指人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智”指学习的能力。“体”指对身体的支配能力。“美”指对美术、音乐等方面的审美与学习。“劳”是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关爱集体,也是培养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的一种体现。

(三)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规律

小学生素质教育是有一定的互补性、迁移性、开放性和兼容性。即它所包含的各方面内容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弥补,促进整体的发展,而通过对一方面的学习也可以转化对另一方面的认识,提倡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学习的习惯。

(四)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

我国素质教育还存在客观问题。一方面教育部门的考评机制,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学成绩只是分数,学校的管理也使得教师无法推进素质教育。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形成了以考促学。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知识更新程度也相对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对课程的态度依然有轻重之分,主副课时安排相差悬殊。

二、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在艺术课程中的体现

艺术课程包含的内容也较多,比如像绘画、唱歌、学习乐器、塑泥和剪纸,通过简单的学习,逐步引导他们去理解提升审美与积极生活的能力,在艺术课程中显现的更加丰盈[1]。

(一)音乐课程存在的必要性

音乐课程是认识音乐的重要因素。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的,非概念性的艺术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成长并且可以成为与小学生沟通的一种载体。音乐的感官性和表现性也极大地丰富了少儿的生活情操。

(二)音乐课程对小学生智力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拉曾提出“多元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内心智能以及人际交往智能[2]。德国柏林对一批学生做过长期调查,报告显示,强调音乐课程的小学的学生智商值超过平均值,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表现的更加明显[3]。人的智力无形中与音乐产生潜移默化甚至引导性联系。科学的对小学生进行音乐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的智力产生影响,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发育[4]。

(三)音乐课程对小学生社交的影响

音乐课程使小学生无拘无束的一起做游戏,唱歌,简单的合奏音乐。也使小学生用音乐向他人倾诉自己的心声,更好得表现自己,使他人认识自己。

(四)音乐课程对小学生德育的影响

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感情的载体,本身便存在某种意义在其中。音乐课程在小学生的教育中也有一定的指导性。通过对音乐课程的选材,使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做人的道理,从而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质[5]。

三、以音乐课程教育引领小学生素质教育

音乐课程有很多自身优点,比如容易引起注意,有一定的规律,学习随机性强。以音乐课程为教学手法,促使素质教育日渐完善。

(一)正确对待音乐课程

正确对待音乐课程的前提是了解音乐课程,探寻音乐课程存在的意义。不能把它看成一科不考察成绩的课程[7]。一方面坚持特色办学,改变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条件。另一方面适当的加入一些民族乐器的教学内容,与文化教育相统一,积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健康的身心、文明的行为、艺术的修养[8]。首先,单一的教唱缺少对小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其次,以教师为主体忽略小学生自身的重要性。教师一般根据自己的偏好将学生引入了师教生学的音乐课,学生的学习性与自主性欠加强,美育效果得不到充分体现。

(二)实施音乐课程保障素质教育体系发展

1.强化师资建设

为学校引进强大的师资力量,懂音乐课程且有能力教好音乐课程的教师加入到音乐教育的行列中。

2.改善音乐教学设施

目前许多学校的教育设施不够完善,改善音乐课程教学设施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促进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小学生的能力,正确运用音乐课程的特点,使音乐课程与其它课程形成互补关系,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小学生的各方面学习能力,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大纲中写到“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民族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小学生素质教育和音乐课程的分析与学习,更好地学习和完善音乐课程,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巴斯蒂安·昆特·汉斯.音乐教育-儿童成才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1:51-110.

[2]段金星,盛景华等.文化与音乐教学[M].三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6.

[3]哈伯迈耶·莎莲娜.音乐让孩子更聪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11).

[4]王艳芳.给音乐教师的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6).

[5]董志和.现代中小学生教育[J].教育核心期刊,2015.

[6]王乐英.浅谈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教育[J].大庆社会科学,2001(1).

[7]李善峰.音乐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

[8]杨姝荣.谈中小学素质教育与音乐艺术教育[J].教书育人,2006.

第3篇: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西部农村;素质教育;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060-01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转变传统分数决定论的理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提出的。素质教育主张摒弃传统教育的“分数决定论”,通过全面、综合的教育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但能够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善于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从而满足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需要。小学教育具有启蒙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只有接受了高质量的小学教育才能为之后的中学和大学教育奠定扎实的基础。而高质量的小学教育必然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2.在教学中充分给予学生选择和创新的空间

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经过近20年的教育实践,素质教育已经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素质教育经验,在这些经验中最核心的是教学模式的转变,即由原先的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转变为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对于西部农村小学而言,要更加注重在教学中运用新的教育理念,积极运用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创新空间,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大胆创新。

二、落实分层教育的理念

1.尊重学生的个体性,能够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会产生丰富的想象,教师如果能够有针对性的给予引导,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西部农村地区很多家庭都在炕头贴有色彩鲜艳、形状多样的墙纸,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和语文课中利用这一素材,让学生回家自己观察并做出总结。很多学生在作文中和美术作品中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把墙纸演绎和升华为一个个故事或是一幅幅色彩颜色的绘画。类似的教育方式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较好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的利用西部农村地区的特色。此外,小学的个性特点正处在形成时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性,耐心细致的进行引导教育,鼓励学生思维中的亮点,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积极探究,大胆创新。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分层教育的理念一方面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则主张教育能够做到多元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涵盖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也是完全一致的。对于西部农村的小学而言,在近几年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趋势下,很多小学已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践行了多元化教学方式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而言,以笔者所在的小学为例,由于学生们的家庭环境不同,学生们的性格特点有很大差异,如果教师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每一位同学留下创新的空间和机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积极落实新课标理念,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正处在形成阶段,教师如果能够在这个阶段有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会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要落实新课标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大胆探究、积极创新的学习氛围。其次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训,在课堂中设计一些思维游戏,让小学生通过选择、判断、鉴别、推导等形式的训练来拓展发散性思维,进而形成创新性思维。第三要强化思维训练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一方面要从小学生儿童思维想象力丰富的角度进行训练和思维拓展,通过课堂和课外的各种教育方式来激发小学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则要立足于西部农村地区的具体实际,引导学生从思考和解决身边事的过程中运用发散性思维,形成创新精神,这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致的。

2.在实际生活中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

创新思维的产生是离不开实际生活的,对于西部农村地区的小学生而言,可以利用和挖掘生活中的地方特色文化和民俗传统来营造创新氛围。例如,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特色文化活动,并为学生讲解背景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亲生经历增强了对自己家乡特色文化的印象,同时也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因此,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来开展素质教育,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学生营造出生活化的创新氛围。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西部农村地区小学教育而言,一方面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努力拓展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本研究,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有利的硬件保障;另一方面则要在实际教学中积极运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数学 素质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100-01

一、自主的含义

“自主”浅析 “自主”就字面理解,“自”即自己,“主”有主宰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对“自主”一词的解释为“自己作主”。自主参与学习,意即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自身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王盛松老师认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自主”有五种内涵:⑴主人,即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及对所在集体、社会、乃至国家的主人意识;⑵主动;⑶主意,主要指要学生会自选学法;⑷主见,就是对问题、对情况,要确定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主张;⑸主体,它是其它四个方面得以落实的保证。其中“主人”“主动”“主意”“主见”“主体”,是自主教育、自主学习、自主参与的“体”,竞争意识、独创精神就是“魂”。

二、现状剖析

现如今,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多数是被动的,剖析其原因主要有这样三类:⑴学生不敢自主参与学习。由于有少数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所谓的尊严与权威,不允许学生有任何不同于自己的见解,哪怕学生的见解是有创见的。轻则以扰乱课堂纪律为名加以训斥,重则视为异端,课以变相体罚。使得学生“师云亦云”,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样做,非但教师的威信难以持久,而且学生的参与也只是停留在表层,只是些机械模仿式的简单运用。由于学生不敢说,也就难以暴露其思维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压制,而且一些错误的认识由于没能及时得到纠正,很可能会在以后的练习中再次出错。⑵学生不愿自主参与学习。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一种错误认识,那就是小学生不懂事,让他自己学能学到什么,因而一味地抱在怀里,扶在手里,使学生丧失了许多主动参与的机会,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也逐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消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在观摹一些公开教学课时,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教师布置自学或讨论内容时,很多同学消极参与,被动地等待老师讲解。⑶学生不会自主参与学习。要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首先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倘若学生连书都不会看,又谈何自学课本。笔者曾问过一些同学数学书上的一些标记的意思(比如说:虚线方框、虚线表示的数字0等),多数同学竟然说不清楚。多数同学的课前预习,就是把要学的内容读一遍,至于是否看懂,能不能进行一些模仿练习等从不考虑。当然,有些老师也曾布置过让学生预习的作业,可是又没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办法,结果布置与不布置完全没有两样。

这些与素质教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精神是相悖的。它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精神的弘扬,但好多教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途径,也就只好“满堂灌”了。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背景分析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自主性参与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识。

1.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素质教育思想有三个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活动主体的明显标志。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得到体现,课堂中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大系列,即智力因素系列与非智力因素系列。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这两个方面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研究认为,“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力差异”,而学习速度的差异大多是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差别所致。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动力系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又要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两大系统水融,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第5篇: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 课余时间 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115-02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课余可供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明显增多,这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质量究竟如何?为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选取了福建省龙岩市小学生和家长作为样本,就小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文献法和访谈法。在问卷调查方面,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向小学生和家长发放问卷(表1)。共发放学生问卷17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21份(郊区学校占25%);发放家长问卷950份,回收有效问卷896份(郊区学校占20%)。

一 小学生课余时间的调查

学生回答“放学后有多少时间可以自由支配(除去睡觉时间)”时,回答“小于1小时”的有502人,回答“1~3小时”的有813人,“回答3~5小时”的有211人,回答“大于5小时”的有84人。经过SPSS19.0软件分析处理后,得到生均课余可利用时间为1.72h。同题也设置在家长问卷中,经统计,家长认为孩子的平均可自由支配时间为2.00h。

进一步分析发现,学生所处区位、年级和性别的不同与课余可自由支配时间的长短没有显著关系。但是,年级不同的学生在回答“你对自己的课余时间安排是否满意”时有显著差异。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sig.值为0.036,Pearson相关系数为0.045。表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自身课余时间利用满意度在下降。

二 小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

1.整体概述

在调查学生“你放学后的课余时间主要做什么”时,除完成作业、发展兴趣特长外,回答人数在前三位的选项依次为“看课外书”(55.0%),“娱乐性活动”(44.0%)以及“体育锻炼”(44.2%)。同题询问家长时,家长认为孩子课余主要活动是“娱乐性活动”(64.8%),“看课外书”(51.3%)以及“体育锻炼”(25.8%)。

调查发现,家长易将孩子的课余活动简单理解为“娱乐性活动”。这显示家长和学生对学生课余时间活动项目理解上有分歧。除了学生主体和家长主体不同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前学生和家长之间沟通不足的问题。因此,许多家长常常要求孩子在外玩耍时间不能过长,而没有认识到孩子的“体育锻炼”是课余时间利用的需求。

针对排名前三位次的学生课余时间利用项目“完成家庭作业”“发展兴趣特长”和“娱乐性活动”,下面逐一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2.完成家庭作业

学生回答“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完成作业”时,有263人选择“小于半小时”,有836人选择“0.5~1小时”,有436人选择“1~2小时”,有78人选择“大于2小时”。统计后得到小学生的平均作业完成需时为0.8h。

调查发现,学生所处年级和完成作业所需时间呈显著相关关系。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sig.值为0.00,Pearson相关系数为0.176。表明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加重。另一方面,家长回答“老师布置的作业量是否合理”时,随着学生学段的增长,平均得分逐渐提高,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随着年级增加,教师安排的学生作业量也在增加,见表2。

教育部规定,中低学段生每天作业量应在30分钟之内完成,中高学段在60分钟内完成。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减负”工作的实施,作业量已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就学生课余时间利用而言,家庭作业仍占最大比重,这能显著说明教师在引导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时仍然主要依靠家庭作业,并没有完全达到“减负”的效果。

调查显示,教师仍主要依靠家庭作业作为引导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的主要手段。尤其在低年级学段,应当减少作业量的布置,通过开展“家长学校”的方式促进学生在家庭时间利用,适当情况下可以开展“亲子共读好书”活动,“亲子绘画”活动以及“亲子手工制作”活动等。亲子活动寓教于乐,寓知识于游戏中,同时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其动手能力、反应力、创造力,使孩子能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丰富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段学生的课余生活。

3.发展兴趣特长

在询问学生“你有几项兴趣爱好”时,有1618人回答。回答“一项”的占21.6%,回答四项以下的占75.17%。答案明显集中于前端,见图3。

在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方面,我们选取学生自身兴趣爱好和家长所希望的学生兴趣爱好为切入点进行观测。家长回答“您是否清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时,有87.1%的家长对此选择了“清楚了解”或“基本了解”,只有12.9%的家长对此选择了“不了解”或“说不清楚”。然而,在学生回答“当父母要你学一些你不感兴趣的特长你会怎么做”时,有95.8%的学生回答“会去被迫接受”或“反正是为父母学,会去学”,只有4.2%的学生回答“和父母沟通,不去学习”。

以上调查结果充分显示,当前学生和学生家长之间沟通尚不充分。家长是否清楚地了解学生对兴趣爱好的真实想法也应该受到质疑。尤为重要的是,大部分学生无法拒绝自己不喜欢的特长项目,绝大部分学生也迫于无奈接受这些兴趣项目。这一调查结果也说明,作为教育者,不能代替学生进行选择,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并加以合理引导,而不是全权代办。

4.上网娱乐

第6篇: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情感;心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38-01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因此,学生的许多心里障碍都与学习有关。在做学生心理卫生工作时,应当以预防为主,矫治为辅。对学生已有的异常心理能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治疗,这也应成为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而心理素质教育是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给予他们积极主动地引导,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完善。可见心理素质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它是素质教育总目标的一个子目标。长期以来,许多家长、教育者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方式欠妥,一味地应付考试,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许多学生程度不同地存有心理障碍。其主要特点及表现如下:

一、唯我独尊,攀比奢侈心理:由于当今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这种家庭塑出许多畸型心理的学生,表现在只是片面强调自我,忽略了“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不到自我的价值正是通过他人和社会的认同来确定的,从而使自我意识得不到键康的发展。由此而出现的任性、依赖、脆弱、无视他人与社会的自我中心等心理倾向。

二、浮躁空虚心理:有些学生不能安心认真做事情,盲目自大,看不上一切,缺乏上进心,整天无所事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三、紧张恐惧心理:由于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评价学生主要看分数,特别是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许多学生面对考试,感到精神紧张,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题在脑中竟毫无印象。还有些学生在遇到新情况或独自面对新的环境时精神压力过大,慌里慌张,办不好事情。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大环境中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有长期封闭的学校教育所致;有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有学生个人自控自调能力的影响。但小学生正处在性格发展和初步塑造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固的社会观点与态度,有相当大的模仿性和受暗示性,从而极易受到环境中无论好或坏的各种影响,因此,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十分重要。

一、教师自身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二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培养合格的跨世纪的革命接班人,这是心理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理想目标。

二、教育者应该以爱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

有不少老师时常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对成绩差的孩子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殊不知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孩子的心灵,使孩子情绪压抑,产生自卑、悲观、自暴自弃的心态,使原本天真可爱的孩子失去了积极向上的朝气。其实,这些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只要老师对他们宽容一些,耐心一些,温和一些,他们会把老师当“上帝”’般崇敬。所以教师应以宽容豁达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心理素质发展不平衡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三、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以育人为中心,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做好他自己的事情,逐渐改变传统教育片面的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供更多一点的时间和机会去鼓励和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第7篇: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对于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我教学以来非常重视,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我知道素质教育将小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分为5个领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本质,在每个领域中学生的情绪又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又很清楚:小学生的个性尚处于发展期。因此,在小学生的一日生活中,我们应尽可能地关注学生的心理,调动小学生的健康情绪,让他们每一个都活泼、开朗、快乐、健康地成长。下面就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与自己的实践感悟,来谈谈该如何来培养小学生的健康情绪?

1.细心了解,用欣赏的态度关爱学生

没有哪一个学生不希望得到老师对他的爱。著名的罗森塔效应告诉我们:老师的信任、欣赏、激励是培养学生良好情绪的重要条件。而这也是与素质教育中的精神相吻合的:“教师要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小学生形成安全感和依赖感”。因此在小学,老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对学生和蔼可亲、多鼓励、多表扬,亩走进学生的心灵”这也正是现在倡导的理想型教师的行为。在实践中也发现:的确,理想型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情绪的发展大为有利,因为它能帮助学生产生良好情绪。通常,老师一个满怀笑意的目光、一句充满赞赏的话语、一个亲切温柔的抚摸、一件小小的奖品都会让学生们乐上一整天!记得我们班有个叫丹丹的小姑娘,刚转来我们班时,很内向,从没见她笑过,后来在我们老师的关注下(与其说悄悄话、为她梳头、奖她小红花、请她做小值日生),渐渐地,她不再内向了,也喜欢与我们透露一些小秘密了。另外还有一个叫冰冰的学生,因为脸上烫了一个伤疤,让她觉得自己不漂亮,而一直不合群。为此,我尽可能多地用体态语言(拥抱、抚摸、拍打)来给予她关心,从而让她与别人都感受到:老师喜欢她。如今,冰冰已经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也很自信了,每天也能快乐地与我们问早说再见呢。

2.创造条件,用台阶的方式成功学生

心理学指出:帮助小学生获得成功对他们产生良好情感和健康情绪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成功是伴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性需要,是儿童心理成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不论小学生学什么、做什么,老师都要努力地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得成功,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摘到果”的快乐。我通常的做法是:面对不同能力的小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当小学生遭遇困境时,我们适时地加以引导与帮助,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们心理上获得了满足,情绪自然也会变得愉快积极了。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其实我的这些做法也是与素质教育精神相吻合的:“注意发现小学生的优点,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不简单地与同伴做横向比较”。

第8篇: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 素质教育

素质教师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据特征的教育。笔者认为加强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要明确小学素质教育的要素

小学教学大纲中指出: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从小给学生打好知识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小学的教学课要体现素质教育,应以教学的要素为根据。大纲明确指出了素养的主要内容是打好教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遵循大纲,原原本本地贯彻大纲精神,一丝不苟的完成大纲确定的教学任务。这个过程,实质就是实行素质教育的全程。那么如何去做呢?笔者认为:一是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1、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五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是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而在五育中,德育是关键和核心。“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是古今中外选拔人才的标准。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先学会做人。德育在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怎样强调加强德育教育都不过分。

“教育是培养人的美德的事业。”因此,建议学校加强德育工作,采取优化德育课程、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等有效措施,与家庭、社会协调起来,不断改善德育环境,提高德育效果,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建设国家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2、树立新课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性和创造性人才是我国教育跨世纪的战略决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塑造儿童心灵的天使。我们要把学生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学生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学生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把学生的发展当作第一目标。学校领导班子在思想上完成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十分重视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强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加以实施。

3、加强常规管理,认真做好日常工作。

做到:“二看”、“二听”、“二帮”和“五个一”,教师要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要立足课堂,“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积极发掘各学科中的素质教育因素,处理好“教书”和“育人”的关系,改变单纯的“讲—听”教学模式。要明确并发挥课堂教学的多种功能,不仅使学生参与学习,而且使其学会学习;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培养思想品德与个性;不仅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要以教研为先导,开展以“说课(或集体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为主要途径的教研活动,重在教法和学法研究;积极开展赛课活动,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县课改演练课活动,争取出好成绩;支持上“五课”活动:即人人上合格课、新教师上汇报课、骨干教师上优质课、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实验教师上研究课。凡外出学习的教师,都要把外地好的经验带回校,认真上好汇报课,带动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抓好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4、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积极实施素质教育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各班要使用好“三机”,按照充分使用、严格管理、精心爱护的原则,由各班主任负责保管,并协调各科教师使用,同时做好使用记录备查。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鼓励教师多制作CAI课件用于教学工作。在搞好语数科教学的同时,搞好体育科和艺术科教学工作教学工作。体育教师要认真地根据教材上好体育课。要坚持“两课、两操、两活动”,并作好检查和评比。艺术科教师要认真按照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认真进行基本功训练,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努力挖掘特长学生的潜力,为他们将来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5、加强学生素质个体评价

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本人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四个方面。

学生自评和互评:一是由学生本人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及行为写出自我评语;二是对自己或同学综合素质的六个方面以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些方面分别评出分项等级。

第9篇: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 小学体育 教学改革 学生素质

一、激发运动兴趣,加强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实践学校体育总目标的关键环节。随着学校体育总目标多向发展,体育教学任务也在不断拓展,它不仅强调近期效益,而且追求长远效益。教师要带领学生共同欣赏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体育教学,让小学生模仿传统体育运动中的一些内容进行活动训练,长期坚持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体育水平。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体育竞赛活动项目的观摩与欣赏,体会运动过程中的美感与力量,培养新一代小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探索促进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可结合民族传统优秀体育项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开发和拓展体育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优势,在扎实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工夫下在开拓创新方面。要特别注意,必须强化传统体育教学的民族精神和创新意识。要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品质,必须有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因为,体育器材再先进,要靠人去操作实践运用;教学条件再好,没有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教学效果不会很好。在小学体育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素质起关键作用。尤其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主要是完成基础的训练和指导工作,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体育教师一定要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潜在优势,在做好基础教学工作的同时,给予特定的重点培育。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更有价值,因为对于体育来说,加强锻炼更加重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为基础,重点培养有体育潜力的学生,做到以点带面,扶优扶强,最终提高全体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体育运动水平。

二、发挥个体优势,促进整体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把学生分成几组,进行合作训练。主要对体育教学进行更深一步的尝试,在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基本动作基础上,让基础较好的学生熟练整套动作要领,并提高每个动作技术的质量,同时带动对整套动作还不够熟悉及规范的同学一起进步。因此,教师要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与帮助,促进学生团结合作。在上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主要原因是学生本身对有的体育运动项目缺乏兴趣,教师的鼓励、奖励不够多等。学生熟练程度不够,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师教的动作不够细致入微,不能让学生更直观清楚地学习动作要领。教师对体育运动骨干的培养力度略为欠缺。由于平时教师对体育骨干的能力方面的培养不够,导致班级以小组为单位体育项目练习时,个别小组练习效果不是很好,动作技术要领提高不明显。同时,小组练习时发现三三两两学生乘机讲空话,自娱自乐,影响了班级其他学生的练习进程。体育运动是融民族文化和体育课程教学为一体的,虽然在教学中出现以上问题,但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逐步提高学习兴趣,该课程会受到更多学生的喜欢,教学成果会越来越显著。

三、倡导集体观念,注重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