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素质拓展范文

心理素质拓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素质拓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素质拓展

第1篇:心理素质拓展范文

二、活动目的:

通过心理拓展训练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同学们尽快调整身心,解决他们心理、情绪、行为及人际关系上的迷茫与困惑;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同学们心理自助能力与助人能力;使得同学们树立良好的健康心态,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适应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从而引导同学们顺利完成中学到大学阶段的过渡。

三、活动主题:我自信、我快乐、我成长、我适应

四、活动性质:发展性、教育性、开放性、自主性

五、活动领导者:班级、系心理辅导老师

六、活动参与对象:教育系,学前教育一班,全体成员

七、活动具体时间:xx.12.15(周三)下午18:00—20:00

八、活动地点:1411(本班教室)

九、活动时间:95分钟

十、道具准备:秒表十个(手机、手表也可,各班自备)、纸制锤棒4根、队旗4张、a4纸4张张、笔4支、彩笔4支、

十一、活动流程:

(一)暖身活动:缓解队员之间的陌生感,使他们兴奋、紧张起来(5分钟)

【大树与松鼠】:队员列队站好后,以“1、2、3”报数。三人一组,二人扮大树,伸出双手搭成一个圆圈;一人扮松鼠,站在圆圈中间;没成对的队员是流浪松鼠或者孤树。

领导者喊“松鼠”(这时没成对的队员是流浪松鼠),大树不动,松鼠必须离开原来的大树,重新选择大树,产生的新流浪松鼠表演节目。

领导者喊“大树”(这时没成对的队员是孤树),松鼠不动,大树必须离开原先的同伴与其他孤树重新组合成新大树,并圈住松鼠,落单的人应表演节目。

(二)活动:我自信 我快乐 我成长

1.我们共有一个家:分组并建设小组文化(20分钟)

ⅰ.分组:以1-4报数,将每个团队分为4个组,每组人数相等。(2分钟)

【相识】:给每组队员5分钟的时间,让大家熟悉彼此的名字。

【棒打薄情郎】:每组站成一个圈,选一个执棒者站在圈中间,他面对的人开始喊出一个成员的姓名,执棒者马上跑到那个被叫者面前,该人必须再喊出另一个成员的名字(不能重复)。如果叫不出来,就受当头一棒,然后由他执棒。如果执棒的人站错了位置,则受另名同学当头一棒,并由他执棒。(如,本来对面同学叫的是李某,可执棒者却站在了张某的面前。这个时候,执棒者应受李某的当头一棒,并由李某继续执棒)依次类推,直到大家熟悉相互的姓名为止。(训练工具:每队纸质棍4根)

ⅱ.建设组文化:每组选一名组长。确定组长后,领导者召集组长渎职一下工作任务(10分钟)

【起队名、写队歌】:小组成员群策群力为自己队起队名、写队歌。

【设计队旗】:设计简单的队旗,并画在发给的彩旗上。队员在队旗上签名留念。(训练工具, 彩笔4支、彩旗4面)(1)

【相见欢】:全体队员设计造型举队旗合影留念。

2.幽默与愉快:帮助队员在团队中找到愉,释放和排解心理压力。(5分钟)

【同心圆】领导者将队员排成两个同心圆,随着领导者的口令同心圆转动,口令一停,面对面的两人握手,并大声喊“你好”,领导者喊“猫”(或者其他动物),这时队员面对面做猫或其他动物的鬼脸或者动作。

3.分享感悟:通过分享,帮助队员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提高适应社会生活能力。(10分钟)

队员围成一圈,领导者引导队员做体验分享:在训练中碰到了哪些困难,自己是怎样解决的,有什么感受;在比赛项目中失败的小组,分析失败的原因;自己或小组的目的是否达到,没有达到的原因是什么?分享结束后,领导者进行总结提升。

【信任坐】队员站立围成一圈,两脚靠拢并齐,把自己的脚尖顶在前面队友的脚后跟部,从领导者的口令,缓缓坐在身后队员的大腿上,坐下后,领导者让队员做一些动作,如:把右手(或左手)搭在前面队友的肩上,右手(或左手)向上举,象花开放般等等。

7.全家福留影,团体成员互留联系方式。(5分钟)

十二、所有队员集合做总结讲话

十三、训练注意事项:

1. 组织者在训练前领取训练工具。训练结束后,组织者需检查训练工具。

2. 组织者在每项训练项目开始前,要召集小组长安排训练内容和说明注意事项。

3. 训练结束后,组织者布置家庭作业,收齐后,进行批阅,对需要进行个体辅导的同学应开展个体辅导。

4. 组织者由心理委员担任,

5. 由于活动道具有限,队员需爱护他道具,每组比赛完成后都需交给下一组的组长。

十四、经费预算:

笔、彩笔各4支12元。 队旗 : 2元 * 40张 = 80元。

a4纸 :0.1 *40张 =4元。

十五、其他未尽事宜,有不详之处另作补充。

磨练意志 陶冶情操 完善人格 熔炼团队

学前教育一班

策划书:王萌萌

第2篇:心理素质拓展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积极心理学 创新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创新心理素质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并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创新心理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动力,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

对于创造力的理解,斯坦伯格认为是从事世纪创造的表现力,而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是从事创造所必需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倡导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并以此来激发个体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个体能够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成都各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较好,但是缺乏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在整个创新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应重点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使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务实的作风。因此,本文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探讨如何构建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积极心理取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 引导大学生认知方向,促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认知是各项心理活动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各类错综复杂的问题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引导大学生在心理上合理归因,对问题做积极解释,从多角度思考自我以及与自我有关的问题。归因主要是指人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或与自己有关的事情的原因的解释。塞里格曼认为,在面临失败和挫折时,所有人都会去寻找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乐观型”和 “悲观型”两种解释风格,“乐观型解释风格”将失败的原因归为外部原因。“悲观型解释风格”将失败归为内在原因。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认知事件和环境,对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2 尊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发掘其自身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以幸福感为中心,扭转对心理素质教育消极取向,运用幸福感技术,重视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干预,将研究视野从“问题导向”到“健康关注”的转变,强调从积极的层面培养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天生的求知欲、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进取心,这为创新心理素质教育与实践开辟了新的思路。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内驱力,因此,积极心理学为开展创新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3 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引导其获得积极体验

情绪心理学专家孟昭兰教授认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满足他们的需要,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生活、学习、经济、情感、交往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学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积极教育,通过因势利导地进行适当的教育让大学生获得积极体验从而开发大学生更大的积极潜力。

从教育的本质和培养人的高度来理解和实施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帮助大学生面对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学会接受失败。

(1)了解真实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在对青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深入大学生实际、重视调查研究,切实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充分了解大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实际困难,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负担、人际关系、婚恋情感等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如:“自我成长训练”、“希望感”、“自信心”等团体训练,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确立目标。

(2)依托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通过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创新心理素质教育。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心理素教育与训练等公选课,使大学生了解创新的概念、原理和性质,同时学会创新潜能的开发、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方法的训练等知识技能。引导大学生学会如何做健康、健全的“心理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

(3)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人际沟通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实施积极的沟通,注意沟通的内容和沟通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的沟通是包括与老师、父母、同学等的沟通,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的积极心理氛围。如:依托专业教育,引导学生进行高低年级之间的经验交流。

4 确立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习积极性

大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和前提。重视大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坚定信念并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和潜能。结合专业知识,举办创新竞赛,着眼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集动手、动脑为一体,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鼓舞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训练大学生发展自己的论断,使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更好的发展。

项目来源:成都工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资助项目《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研究》,项目编号:KY12GJ009

参考文献

[1] 罗晓路,林崇德.大学生心理健康、创造性人格与创造力关系的模型建构[J].心理科学,2006.5:9-12.

[2] 秦秋,程冷杰.创新思维及其能力培养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9.6:233-237.

[3] 姜喜双.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结构和测量[J].中国集体经济,2010.6:87-88.

[4] K. M.Sheldon, Laura King,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216-217.

[5] Shelly L. Gable, Jonathan Haidt, What (and why) Is Positive Psychology [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5.9(2):103-110.

第3篇:心理素质拓展范文

关键词:素质拓展;拓展训练;教学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所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学生,这应成为教育的第一宗旨。事实证明,具有健全的人格有助于青年学生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并有效地为社会服务。从这一个意义上讲,着重与人的精神体能的提高的素质拓展训练,将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的“希望工程”,这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素质拓展训练的概念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素质拓展训练是传统拓展训练的一种演变,以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被推广开来。素质拓展训练的价值所在,就是将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融入其中,以拓展训练的培训模式为载体,研发出一套是适应于企业规范管理和团队建设的课程——拓展训练课程。随着拓展训练的发展,拓展训练进入本科甚至是高职的课程设置中,其中有相当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基地。素质拓展注重于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1]现代素质拓展是将传统场地拓展训练与生存体验相结合,以在做中学为中心的全新体验式培训方式。它利用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达到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2]

二、以素质拓展训练作为项目化实践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青联发(2002)14号《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指出,素质拓展要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适应当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手段被应用到各个学科中,是时展的要求。

(一)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

可提升心理素质。借助素质拓展训练的体验性和情景性,学习者可以在设置的项目情景中扮演某种角色,全心投入到训练当中,这对于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相当有利。真正达到知情意合一。

促进专业技能提升。素质拓展训练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模式,通过形式多样、变幻莫测的情景对青少年学生予以磨练,促使青少年克服心理惰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青少年学生以积极开拓的姿态去战胜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习的迁移能力,促进专业技能的提升。

提升综合职业素质。在整个培训中通过每个人的发挥与自我的全面展现,从中更全面地认识到每个人的特长、优点及潜质所在,有助于帮助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与他人沟通与交流,更好地发挥各自的特长与潜质及相互配合与协作、相互学习与借鉴,从而提升综合职业素质。

(三)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

以突出职业性为原则,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职业教学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缓解压力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自我监控的能力、自我效能等健康的心理素养。以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敬业精神、合作精神,责任心差、纪律观念、集体观念淡薄等精神体能问题。

以拓展训练为落脚点,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实施载体。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仅靠理论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是远远不够的,应拓宽心理教育的实施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营造心理健康氛围,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论坛、QQ群、博客等交流平台,以双向交流和沟通的方式,让学生在对话与互动中分析素质拓展训练的心得,实现自我教育。

三、以素质拓展训练作为项目化实践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教学设计是提高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思路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素质拓展训练中,关注学生心理成长、人格发展和心理素养。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将更强调四有“有目标、有专题、有项目、有模块”,来达到总体成效。

(二)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的现代视野将教学看成一个系统的过程。系统的成分包括确立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确定拓展项目、编写具体教学实施措施、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具体的见列表1

课程总课时是2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部分占10个学时,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占14个学时,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把重心放在拓展项目的设计上。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象差异性设计和开发出更多的训练项目。

三、素质拓展训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素质拓展训练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各项具体的任务。在这种集仿真与游戏与一身的训练中,学生主动积极去迎接困难,克服训练过程的诸如紧张、恐惧等心理难关。随之带来的是发自内心的胜利感、自豪感和自我正视感,这种感觉称之为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心理健康的添加剂,心理学家Maslow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短暂的自我实现。[3]这对于挖掘个人发展潜能、增强自信心和提高自我效能都具有传统教育无法带来的推动作用。以人际关系与交往能力这章内容进行的信任背摔的拓展训练为例,具体实施过程包括如下步骤:第一,首先进行热身运动,破冰之旅可以让学生消除相互之间的隔阂。第二,培训老师先进行情景设置,并示范背摔标准动作和注意事项、人床搭建、辅助等动作,学生跟做动作。第三,根据男女比例进行分组,每15人一组,分为三或四组。10人组成人床,4人辅助,1人轮流进行背摔体验,培训老师做保护。第四,体验共享。在培训老师带领下,全体成员进行分享体验,通过反思、自省、领悟、交流等方式分享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正性和负性的情感体验。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问题,促使学生实现理论学习向实际应用所做的知识迁移。

另外,在素质拓展训练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把安全作为第一项重要责任。素质拓展训练的一些训练项目队参训学生在心理上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同时一些高空项目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安全隐患。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教学时,一定要提前周密安排项目安全措施,组织合理,操作得当,以保证拓展项目的顺利开展,并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

参考文献:

[1]郭洪芹.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1).

第4篇:心理素质拓展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专题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84-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为学生传授心理知识、注重学生心理体验、训练学生行为的公共必修课程。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以讲授教学法为主,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脱离学生实际,照本宣科,导致教学对象的针对性不强,学生学习兴趣减弱。因此,探索和建构有效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十分紧迫。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了心理咨询教师,但在实际中学校工作的重点还是放在教学规模发展和学科专业建设上,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内容,注重过程、忽视结果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是内涵及外延理解不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过于注重课本的理论传授,未能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二是教学方法单调,教学理念落后。以传统的“填鸭式”方法为主,很少运用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三是师生交流少,未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大增,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够,导致上课人数过多,大班教学中师生沟通很少。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满足社会、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学生必须全面提高道德修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将使学生激发个体潜能,优化心理品质,提升生命价值,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目前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业、人际交往、恋爱和求职等领域。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主要以理论传授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重理论、轻实用。在实践教学中,忽视了师生互动和交流,忽视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使学生处于一个接受式、被动的学习状态,未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中努力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技能的掌握,积极建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专题式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打破传统的按章节依序授课体系,依据课程内在逻辑关系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和充实,形成既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围绕专题制订教学方案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通过专题的设计,打破理论与实践的界限,将它们有机地统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打破理论与实践的隔阂,促进教学与实践结合。二是专题式教学可以把最新学科领域的理论、技术和实践融入到教学当中,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三是专题式教学秉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新颖,以问题为导向,项目为载体,使学生以参与学习、发现学习、自主学习的方式去获得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力。

第5篇:心理素质拓展范文

关键词: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团队精神 心理健康 压力应对

一、心理拓展训练的由来及作用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军潜艇埋伏在大西洋海底,攻击盟军补给运输船队,致使盟军船只下沉、船员纷纷落水,由于海水冰冷,且远离陆地,所以造成大量的水手牺牲。后来人们发现许多海难都会有极少数人能够活下来,令人惊奇的是活下来的并不是那些年轻力壮的水手,而是船上年纪相对年长的水手。一些心理学家和军事专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决定你生存最关键的因素不是你的体能,而是你的心理素质及意志。年长的水手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及处事经验,沉着冷静分析当时所处的环境,怀着坚定的生存信念,最终摆脱了死亡厄运。而年轻的水手们,当灾难来临的时候,精神的沮丧和不知所措会导致人的生理防线全面崩溃,造成体力的急剧下降,最终的结果是死亡。

后来,一些组织行为专家得到启发。德国人库尔特.汉恩(KURTHAHN)和英国人劳伦斯.沃特(LAWRENCEHOLT)首先将这种训练运用到培训中,并提出OutwardBound概念,他们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人们进入工业化社会,很多社会人和管理者经常遭遇着与落海水手同样的境遇,人们在面对节奏飞快的工作效率和人际复杂的社会氛围,往往会造成很多社会人的思想保守、情绪焦躁、精神压抑、更为严重的是很多人承受不了压力会作出极端的行为,种种这些现象给企业和个人带来很大的损失。于是就慢慢形成以培训管理者和企业人为对象、以培训管理者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管理技能作为培训目标的学校。他们创立的OutwardBound概念就是体验式培训的前身,后来逐步被应用到企业人才培训中。

现在,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和团队心理辅导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操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在课堂上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学习,而开始倾向于在课堂之外,着重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状况和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我院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造就具有高专业水平、高素质层次的服务人员。现在社会对这一类型人才的要求,主要倾向于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这样的社会要求前面我们谈到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个大形势,心理拓展训练不同于普通的任何一种形式的培训,其它培训注重知识技能的积累,而拓展培训则是注重人的态度、意志力、心理状态的培养,它创造一个仿真的环境,使人们不必经历真实的艰险、紧张、自我怀疑,他人的嘲笑以及失败的挫折,就能领悟和发现真理。拓展培训并不是将知识直接灌输到学员脑中,而是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项目,让学员们认识自己,激发潜能,领悟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总之一句话,拓展培训改变人的态度,态度改变行为,行为改变命运。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变幻莫测的时代,达尔文进化论曾经这样说过:"生存下来的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强壮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拓展培训就是通过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个人项目和具有艰巨性困难性的团队项目,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仿佛真的置身其中,通过这种培训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强化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不断的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同时让学生们感受到个人与团队唇齿相依的关系,真正感受到一个团队的力量,以达到增强团队活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最终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通过改变学习者的态度和观念来开启学习者的所有潜能,并促使他们将这些潜能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带来最优的个人绩效。

我校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想象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很多心理拓展训练项目都是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设计的,如"电网"、"扎筏"、"罐头鞋"等项目,没有人教你怎么做,要完成这些任务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力,挖掘你的想象潜能和创造力,发挥你的实践动手能力。心理拓展训练给了学生一个激发自己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一个培养自己实践动手能力的场所。

(二)有效地培养了积极的团队精神

心理拓展训练一般是以团队的形式完成的。它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团队中每一个队员在共同的目标下一起体验成功与失败,享受快乐与心酸,使团队成员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的目的。在这种氛围下,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对改善人际关系、对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和改进组织内部的沟通与信息交流等都大有好处。

(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拓展训练就像一个安全的,充满真诚并富有挑战性的心理实验场。在一些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学生要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能力,保持平和心态,勇于挑战自己,战胜自己,从中塑造冷静、果断、坚韧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

二、在心理学教学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的可行性

基于以下几个因素的考虑,心理拓展训练在心理学教学中是完全可以开展的。

(一)心理拓展训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

按项目所需场地、器材可以将心理拓展训练项目分为以下几类。

在"不需要任何器材的项目"中,一个5m见方的平坦场地就可以进行训练,可以在室内进行,也可以在室外进行,在"需要简单器材的项目"中,所需的场地、器材比较简单,旧报纸、体操棒、呼拉圈、眼罩等都可以利用。在"需要较复杂器材的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如"盲人方阵",是一个20人左右的项目(也可以少一些),所需的器材是30个眼罩、25m长的绳子一根,场地是10m见方的一块平地;"电网",是一个10~20人的项目,场地可以用足球门、排球柱或两棵主干高2m的树,在两个柱子之间用橡皮筋(或细棉绳)结出15~20个高低、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洞",最小的"洞"可勉强通过比较瘦小的学生。"训练基地的高空项目"可以到基地去做,条件不具备可以不做。而且,同一个培训目标有多个项目可供选择,例如,"信任背摔"同样可以达到"高空项目"中"空中断桥"的效果。

(二)心理拓展训练可以保证学生的安全

心理拓展训练大部分都是没有任何危险性的地面上的项目,只要教师做好组织工作,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按要求操作,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杜绝不安全行为,控制不安全因素,是可以充分保证学生的安全的。

三、心理学教学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的过程及要点

(一)讲解项目方法与规则

要点:要求学生"安静、聆听",这体现着对讲话者的尊重。

(二)完成心理拓展训练项目

要点:

(l)严格遵守规则,这是底线。

(2)获得高峰体验:最满足、最幸福的瞬间,此时,真正认识自己,在自己身上找到自信。

(三)分享

要点:

(l)集体讨论:项目的特点(如复杂程度、时间要求)、完成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不守规则、相互抱怨)、当时处理的方法、完成项目时遇到的障碍、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否完成任务等等。

(2)归因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没认真听讲、违犯规则、个别人缺乏合作精神、解决问题时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否定出了统一的行动方案、是否很快产生了一个"领导者",而且其它人能服从"领导"等等。

(3)得出结论:如,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交往中,遇到相类似的问题时,要保持怎样的心态?积极解决问题还是回避问题,勇敢面对还是逃避现实,你的心态将是决定你是否获得成功的关键,积极的心态是获得成功的原动力;对人的尊重体现在哪儿?仔细的聆听、对他人意见的采纳、对"领导者"的服从、对错误的行为采取宽容、帮助的态度而不是嫌弃、抱怨,这都是对人尊重的具体表现。

四、建议

(一)心理拓展训练是体验式培训

所谓体验式培训,是个人首先通过参与某项活动获得初步体验,然后在培训师的指导下,与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并提升认识的培训方式,所以在教学中首先,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游戏中,深入的去做,避免走过场,"蜻蜓点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参与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

(二)心理拓展训练是"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项目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这一特点表现出来,注重在游戏结束一定要给予每个学生充分时间分享交流,最终通过回顾总结,将影响学生成功的心理因素挖掘出来,使学生理解"不是你不能,只是你不敢,不是你的能力问题,而是你的心理问题"。如,在做"信任背摔"项目中,当一名同学从台子上后倒摔下时,同伴之间的信任和责任心就成为完成项目的坚实基础。对下面接的同学而言,是否有责任心,是否能精力集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件性命攸关的事。对台上后倒的同学而言,由于看不到背后的情况而产生"我摔下去会不会受伤?"的焦虑,此时能否调整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果断、勇敢地向后倒下去,将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它能让学生深切懂得,当你拥有了果断、自信、敢为的良好心理素质,面对任何困难和危机你都会迎刃而解。

(三)心理拓展训练的着重点不在于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在于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教师应当适时丰富心理拓展训练内容

由于心理拓展训练是体验式学习项目,同一项目学生做过后,再次做时就会觉得没有新鲜感,兴趣不是很高,教师可开发出一些新的项目,丰富心理拓展训练内容。心理拓展训练适合安排在"介绍类教材"(一次品尝型)中。

参考文献

[1]叶林菊《心理素质的养成与能力训练》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08

[2]唐天情《心理游戏在团体咨询中的作用》心理世界

[3]《心理游戏》东方养生

[4]曹中平《儿童游戏的认知心理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00-3

[5]上官妙烨《放松疗法跟随大脑去散步--自由联想》青少年心理健康

第6篇:心理素质拓展范文

当今的世界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已逐步从从知识能力向心理素质转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当代大学生正处在重要的心理转型期,面临学习和就业等多重压力,这些压力给大学生心理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心理素质教育课的开展,不仅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还能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保持客观开朗的心理状态,使大学生具有更好的心理素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展也是实现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在现代社会中面临各种压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就业。心理素质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大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我国的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所以,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是实现我国繁荣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理论阐述远远多于实践指导。为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满足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但是这种课程一般都是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以教授讲解心理学知识为主,课程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理论阐述远远多于实践指导,尤其是在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操作层面上,还未得到更多的重视,所以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大学生的需求。我国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主要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强调心理咨询多于重视心理教育发展。目前,国内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方式主要是课堂教育,而忽视了大学生心理的教育发展,高校每年时有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这反映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此同时,毕竟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是正常的,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开设课程和重视心理咨询工作,还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主动和学生沟通,化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困境,采用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的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的教学方式

有针对性的精选课题。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中很难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为了提高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实际效果,就必须在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把心理教育基本理论与心理素质拓展相结合,开展对大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有实质性帮助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精选对大学生有实质帮的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选择上要贴近大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人际交往训练、情绪管理训练、心理疾病预防、恋爱心理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训练等,通过贴近现实生活的课程,能使大学生在课堂上达到锻炼的目的,提高大学生在实际面临这些问题时的心理素质。开展情情景教学方式。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应注重创设教学情景,学生在特定情景下更容易激发自身潜在的心理机能,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常规心理理论知识教学外,要更多的采用心理拓展的形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情景教学的优势,在创设的情景中使大学生得到锻炼,提升自身健康水平。在情景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这样更容易使大学生融入到情景当中,其次,还要充分利用戏剧、表演以及情景剧等丰富的情景表现形式,创设出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的情景,使大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得到锻炼,提高其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心理素质。不管运用何种表现方式,都要突出心理素质教育的主题,通过情景教学使大学生心理素质得到训练和提升。开展个性化教育,提高大学生认知水平。为了让大学生全面发展,使教育效果向纵向发展,就必须有意识的针对教学内容对大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针对不同学生开展不同的个性化教育,要鼓励大学生以他们不同的个性和认知来彰显自己的特点,让他们认识到人生的多角度发展和个性化色彩。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大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认知水平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认识、判断、评价的能力,认知水平的高低与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信息储量等因素有关,是影响人们思想形成的主观因素之一。在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各种现实问题,比如学习压力、重大丧失、恋爱失败、经济困难以及生理缺陷等,通过这种十分现实的问题来引发大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引发其正确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心理需求。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与其他同学交换看法,还可以结合表演和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在表演中享受心理素质提升后带来的变化,这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还能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结语

第7篇:心理素质拓展范文

关键词:军校;警卫技能;拓展训练;意义;优势

一、拓展训练的基本理论

拓展训练英文为Outward Development,又称外展训练(Outward bound)。这种训练起源于二战时英国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通过强化、富有刺激性的和冒险精神的专门训练,锻炼年轻海员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拓展训练是一种现代社会人群和现代社会组织全新的体验式地学习方法和训练模式。它以基本体能活动为指导,以心理挑战、心理训练为重点,以拓展成员心理素质、培养品格、增强意志为宗旨,以完善人格、愉悦身心为目的,采用现代流行的户外体验式培训方式,通过激发知识、技能等智力因素的培训,实行心理、团队、合作的训练,使成员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得以迅速升华,在体验中真切感受突破平凡,战胜自己的胆量与勇气,感受成功的喜悦。拓展训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批公司、团体以及在校学生的参加,并且深受大家喜爱。

二、拓展训练是警卫技能课教学改革的需要

(一)警卫技能课教学现状。警卫技能课是军校每一个警卫专业学员必修的主要课程,警卫技能课程经过长期的发展,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从多年的实践来看,由于受学科中心主义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军的军事技能课的教学内容与模式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军事技能教学中仍然是身体素质练习与运动技术教授一统天下,主要是以体能训练为主,还没有有意识地延伸到精神的层面,不太注重学员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难以顾及到学员心理素质的提升与健全人格的培养。因而,目前警卫技能课教学模式与现代军人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目标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完善和改革迫在眉睫。在军事警卫技能课教学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正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手段。

(二)警卫学员参加拓展训练的意义。拓展训练作为军事院校警卫技能课程的拓展,把原有的警卫技能课程的身体素质训练和军事技能传授等基础能力的内容拓展到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心理素质等全面素质的训练,这样不仅符合现代军事技能课程的改革趋势,而且也丰富了军事院校警卫技能课程的体系,从而从根本上弥补目前军事院校警卫技能课程的弊病。

军事院校警卫系的职能就是培养未来基层部队的警卫指挥员,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部队警卫工作的需要,使其具备应急处突能力。军事院校的警卫学员参加拓展训练,能有效地提高人在体能、毅力、智慧、沟通、协作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敢于挑战自我极限的勇气。可以使学员增强自信心,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包容心,明确个体和团体的密切关系,使他们认识群体对自己的作用,增强集体的荣誉感,利于参与者团队精神的培养。促进他们通过各种困难挑战自身的极限,能够培养参与者具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利于个人潜能的挖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军事院校具备开展拓展训练的巨大优势

(一)场地优势。素质拓展训练中对场地的外部硬件环境要求较高。目前,地方普通高校现有的体育活动场所仅能满足拓展训练简单项目的场地要求,一些复杂的、难度系数大、对安全保障设置要求较高的项目无法进行。而军事院校却以其独特的教育性质拥有多样化的教学场地,能满足拓展训练绝大多数项目的场地要求。如,军事院校设有障碍课,拥有400米障碍训练场,可以充分利用此场地优势,开展诸如逃生墙、信任背摔、模拟电网等素质拓展项目,可以有效地扩展现有的军事技能教学的教材和空间,为军校军事技能课程更好地实现既强身又育人的目标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师资优势。拓展项目的开展是否顺利、能否起到显著的效果,主要是取决于教师方面的软件水平。军事院校拥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学习气氛,军校体育教员大都毕业于正规的体育院校,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受过系统化地培训,他们普遍综合素质较高,有一定的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经过长期地军事体育和军事技能课教学,他们还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更能充分地了解学员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军校可以从现有军事体育和军事技能教员队伍中选取一些学习能力强、责任心强、沟通能力强、观察力强的教员参加更高一级的拓展训练培训,进一步增强师资力量。

(三)组织优势。军事院校开展拓展训练的最大优势就是相关教学部门可以根据拓展训练特点对课程形式、课堂模式、课时数量、上课地点等具体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统筹安排。目前,军校技能课教学中多种组织形式并存,如擒拿格斗与警械课的教学中,既有教员的统一示范讲授,又有学员的分组对抗演练,养成他们团队合作与竞争的意识。这为拓展训练的引入打下了基础。在军事技能课教学中引进素质拓展训练,要求教员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本课堂的教学目的和意义,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互动式游戏和挑战高难度的场地体验项目,把体能训练、心理训练和生存技巧等在教学中融会贯通,让学员亲身体验,从体验中学习;将健康教育与生存技巧紧密地结合起来,极大地活跃体育课的气氛,还可培养学员团队精神,磨炼意志品德。

四、结束语

军事技能课教学与拓展训练有机地结合,是军事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教学实践表明,拓展训练与军事技能课结合的教学模式,既让学员掌握了专项军事技能,又为学员心理素质的提升和优秀品质的形成找到了实际有效的训练手段,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具有切实可行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8篇:心理素质拓展范文

关键词:矿山救护大中队指挥员 拓展训练 心理素质 团队意识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181-01

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拓展训练,当前在各个培训行业中发展迅速。以“挑战自我、熔炼团队”为主要宗旨的拓展训练,在模拟情境中,促进学员理解企业文化,了解团队概念,体会团队行为,挖掘学员的自我潜能,发挥团队优势。本文从拓展训练的本质属性出发,探讨对矿山救护大中队指挥员进行拓展训练的意义及推广价值。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由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办、华北科技学院承办的2010年、2011年、2012年矿山救护大中队指挥员培训班的学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等网络平台,查阅关于拓展训练、矿山救护大中队指挥员的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统计整理。

1.2.2 问卷调查法

自制问卷《拓展训练对矿山救护大中队指挥员的价值问卷》,对参加拓展训练的矿山救护大中队指挥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38份,回收率91.5%。有效问卷236份。

1.2.3 访谈法

对在华北科技学院承办的矿山救护大中队指挥员培训班学员进行访谈,了解矿山救护队平时的训练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对参加拓展训练的培训班学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拓展训练的看法以及对矿山救护大中队指挥员进行拓展训练的意见和建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拓展训练概述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很多船只在大西洋上遭到攻击而沉没,大批船员落水,绝大部分不幸遇难。但有一小部分人生存下来。经过研究发现:这些生存下来的人都具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团队精神、丰富的求生技能。后来成立了一所海员培训学校,名为Outward Bound,主要训练海员的海上作战和生存能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拓展训练的对象由海员扩展到军人、学生、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的员工等各级各类人群。培训目的由生存能力训练扩展到体能训练、心理训练和人格训练等[1]。

2.2 矿山救护大中队指挥员开展拓展训练的意义

2.2.1 拓展训练能够提高矿山救护大中队指挥员的团队意识

矿山救护大中队指挥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他们必须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在事故救援过程中主要参与救灾指挥部的工作,为了保证救护队员的安全和救护工作的顺利实施,进入灾区救援的小队不得少于6人,并必须有大、中队指挥员跟班指挥。危急时刻必须做到进得去、出得来[2]。

拓展训练中的团队项目,例如勇闯雷阵、孤岛求生、逃生墙等,主要是模拟一种危险情景,要求学员通过团队的合理分工与合作,完成救援工作。如果学员仅靠个人力量,很难完成项目。通过拓展训练,培训学员会意识队员之间要齐心协力、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实现团体目标。对矿山救护大中队指挥员进行拓展训练,这些项目情境就如同事故救援的现场,可以有效养成他们良好的协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2.2.2 拓展训练能够挖掘矿山救护大中队指挥员的潜能,提高其心理素质

面对着爆炸、冒顶等事故现场,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时刻受到威胁,救护大中队指挥员和工作人员要求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克服在恶劣环境中产生的恐惧心理,避免思想陷入停顿、失去了用理智去解决问题的能力[3]。

拓展训练的一些个人挑战项目,例如高空单杠、断桥、天梯、攀岩等项目,要求学员克服自身的恐惧的心理,挖掘自身潜能,完成看似不能完成的项目。在这些项目特定环境中能否及时调整心态、控制自己的情感,果断、勇敢地跳出去,将是成功的关键。参加这些项目的矿山救护大中队指挥员就如同面对危险的救援现场,挑战自我、激励潜能,面对任何困难和危机都会迎刃而解。

2.3 矿山救护大中队指挥员开展拓展训练的实证研究

笔者所在的华北科技学院,是煤矿安全培训的一级资质单位,学校建有比较完备的拓展训练场地。笔者近三年对近600人的矿山救护大中队指挥员进行拓展训练培训,培训后对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38份,回收率91.5%,有效问卷236份。调查显示,94.5%的学员认为拓展训练可以提高矿山救护大中队指挥员的团队意识;89.8%的学员认为拓展训练能够提高心理素质;仅有6.4%的学员认为拓展训练对救护大中队指挥员没有作用(见表1)。当然,在对相关学员的访谈中,也显示出应该在矿山救护队的日常训练中,增加拓展训练的内容,甚至一些学员咨询有关项目的操作方法和器材,准备回到单位在救护队员的培训中实施。

3 结语

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用于海员培训的拓展训练,发展至今日已风靡全球,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都积极投身于拓展训练,以分享其培训价值。拓展训练的培训目的,也由生存训练演变成生存训练、体能训练、心理训练和人格训练等。经研究表明,拓展训练项目的模拟情境,就如同矿山救护的事故现场,可以有效提高矿山救护大中队指挥员的训练效果。94.5%的学员认为拓展训练可以提高矿山救护大中队指挥员的团队意识;89.8%的学员认为拓展训练能够提高心理素质;仅有6.4%的学员认为拓展训练对救护大中队指挥员没有作用。

参考文献

[1] 钱永健.拓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

[2] 祁孝辉.对矿山救护队改革与发展的几点建议[J].煤炭科技,2008(1).

第9篇:心理素质拓展范文

一、全程化心理健康跟踪指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航海类专业学生和普通专业学生相比,本身就是一群特殊群体,具有独特心理特征。由于学业紧张、就业问题、交往问题、经济压力等等,航海类专业学生本身就普遍存在较大心理压力,容易滋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在航海类专业学生入学初期就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量表和精神症状自评量表测评学生的心理状况,建立心理健康普查档案,并做到及时更新。在普查中发现心理水平不达标的学生,及时通知系部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给予特别关注,跟踪观察指导,进行个案追踪,纠正心理偏差,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重视职前教育引导,多种方式提升“准海员”情商指数

“海员情商”,可以解释为航海工作者的情绪管理能力,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力方面的品质。具体而言,为了海员个体自身以及职业的良性发展,在职前,必须重视如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对挫折能力等方面的情商能力的培养,以更好的心理状态迎接未来工作的挑战。

当前,我国航海类院校都已经认识到了对航海类专业学生情商培养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落实此项工作的据笔者所了解目前只有大连海事大学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加强航海类学生技术培训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正式自我、完善自我。开设情商培养课程,分主题、有目的的开展相应训练。举办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情商培养讲座和户外拓展训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普及情商知识,提高情商水平。其他航海类院校也应思考该如何对在校学生开展职前情商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智模式和较高的情商水平。笔者认为要有目的的培养航海类专业学生的情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

首先,在面对航海专业招生时,要选择热爱航海事业,个性与航海职业要求相匹配的学生。入校后,在入学教育中,通过专业剖析讲座,职业规划讲座或课程,不断帮助学生主动认识航海职业的特性,增加对行业的热爱和自豪感。

其次,可以通过课程安排,制定合理的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并量身制定情商讲座,以案例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为主,安排有实践经验的在职海员(可以分层次,分级别进行)进行主题讲座。每个讲座都有不同的培训目的,和未来实际工作紧密相联,以真实案例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普及渗透情商知识与技巧。

最后,还可以通过开展目前比较热门的职业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职业必备品质,磨练学生顽强的意志,帮助情商的培养,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树立健全的人格品质,应对职业要求,服务社会。

三、建构《航海心理学》课程体系

在航海类院校中,《航海心理学》课程是航海心理学教育的基础。在课程属性上,《航海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科和航海学科的交叉学科,是心理学在航海领域中的应用,是一门心理学基础理论和职业中实践应用兼备的课程。该课程涉及到海员心理健康与维护和海员心理训练与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课程教育,促进海员对自身的合理认知,提高海员心理素质,保障航运安全。

笔者认为,首要就是建立航海心理学的课程体系标准。课程体系结构应分为主要三部分,为:主干课程、拓展课程和活动课程。三位一体,融会贯通,共同开展。

主干课程以“三层关系”和“两个核心问题”为基础,三层关系分别为人与航运环境的关系、人与航运安全的关系、 航运活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两个核心问题体现在海员心理健康维护,心理训练和管理中。航海心理学课程通过对航海职业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航海安全中人的心理因素的分析,还海员人际交往过程中良好人际关系网的建构等这些相互依存并又彼此独立的课程内容,合并构成了符合航海类专业学生心理需求和专业发展实际的课程教育体系。

同时作为课程衍生和补充,也为了进一步深化主干课程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理论事业,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的应用,设立相关拓展课程。以相关案例做辅助,贴合实际,关注社会问题,航运突况(特别是如“南远沉船 ”类事件),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等等,以专题形式进行。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根据课程内容聘请有关专家)的开展,达到教育目的。在拓展课程的安排上,可以适当安排以下拓展课程:心理学发展流派分析、航运发展与航海人才建设、航海事故分析、海盗现象对海员心理影响、青年期恋爱心理、成功与创造心理、职业预期与人生定向、心理咨询与辅导等,使航海类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和专业支持。

四、建立心理教育长效机制

明确航海类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通过一系类的测评研究,得出海员在不同时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针对学生不同年级段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关注的问题分开引导。比如:一年级时关注学生的适应性问题,二年级关注学习和交往方面的问题,三年级时关注学生社会交往,工作就业的压力问题等等,提早教育引导。

通过把大学后期学习期间设定为船上工作的时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有计划,长效性的相关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