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泰坦尼克经典台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最大魅力:抗战、写实
《亮剑Online》是以二战期间国共两党紧密合作,团结一致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为历史背景创作的战争网游。纵观游戏的界面设计、游戏画面,都很有厚重感,不管是人物还是场景都比较有抗战年代的特色。值得一提的是,《亮剑online》没有遵循一贯的抗战军事题材的暗色调,而是偏重于略带时尚的写实风格,比较利于玩家接受。
收获:
团结就是力量!
进入游戏后,首先要选择自己使用的人物、职业。人物创建是以《亮剑》一书为主线设置的,分为李云龙为代表的共军和楚云飞为代表的国军两大阵营,有五个可供选择的职业:大刀突击手、神、特战队员、工程兵和战地医生。各个职业可以进行不同的组合,每一种组合都能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若是团结起来,凝成一团,完全可以完成各种任务!
体验大将军的地位
开始玩游戏了!在游戏的“核心”系统设计方面,《亮剑online》做得比较完善。任务系统由于有原著小说丰富曲折的情节支持而比较出彩,两大阵营的任务环环相扣,体现了《亮剑》的战争魅力与时代色彩。
玩家个人升级与技能系统中规中矩,很容易就能适应,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将军养成系统和士气系统。将军养成系统比较完善,可以让玩家充分体会到从一个小兵成长为叱咤风云的将领的成就感,在当今的网游中很难找到第二款具备此系统的游戏。
在爱国主义高涨的今天,玩家想要回顾历史,重温那段激情风云的岁月,《亮剑Online》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世界上每年都多少灾难?大大小小恐怕难以数清,人类对灾难恨之入骨却又充满好奇,这也是好莱坞热衷于灾难片题材的一大原因。不论是地球毁灭、外星人入侵等外因,还是环境恶化、瘟疫盛行等人类自身原因,各种类型的灾难基本上都被搬上了荧幕。最近,靠灾难片发家的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继《后天》之后,又带来了再次让地球毁灭的《2012》。同时,我们还将回顾同样是灾难片却风格迥异的《泰坦尼克》和《我是传奇》。
Part1.
新影热荐
《2012》(2009)
动作/惊悚/科幻/剧情
又名《2012世界末日》。玛雅文明中预言:2012年,地球末日将会到来。时间定格在了2012年,地球果然灾难不断,政府秘密执行方舟计划,却不料不能保护所有人,谁能存活谁去灭亡?影片选在了11月13日――这个“黑色星期五”的日子作为全球首映,可谓是别有用心。在上映后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山崩地裂的特效也让观众过足了眼瘾。
Part2.
经典回顾
《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2004)
动作/惊悚/科幻/剧情
在未来世界,人类的恶行受到报应,因温室效应引起北半球的冰山融化,龙卷风、海啸、地震在全球肆虐,纽约陷入冰河包围。气象学家盖兰赫一行人奋不顾身前往纽约营救他被困的儿子,同时,与种种灾难斗争、拯救地球这个艰巨的任务也落在了他们的身上。
《泰坦尼克号》
Titanic(1997)
类型:爱情/剧情
影片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编织出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1912年4月15日,载着1316号乘客和891名船员的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而沉没。沉船的场面真实到如同身临其境,某些视角的镜头简直让人目瞪口呆。主人公杰克和露丝的爱情成为一代经典。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并把好莱坞叛逆小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改造成青春偶像。
《我是传奇》
I Am Legend(2007)
惊悚/剧情/科幻/恐怖
当世界上只剩下你一个人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唯一伴你左右的爱犬死去时,而且是要你自己亲手去勒死时,你又该怎么做?片中威尔・史密斯饰演的科学家罗伯特・奈维尔(Robert Neville)就要面对这样的极度孤独。他一直在寻找逆转病毒的方式,拯救因为瘟疫即将灭亡的人类。
经典台词来自他每天对城市的广播:
My name is Robert Neville.
I am a survivor living in New York City.
I am broadcasting on the all AM frequencies.
……
I can provide food.
I can provide shelter.
1.设置合理而有效的真实情境
为了营造一种学习的情境氛围,老师可根据所教学的内容安排,再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设置一些真实情景。在情境中可将英语的语法知识融入其中,以此来实现课堂与学生真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也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例如:Teacher: Guys,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s?Did you all have a good time with your family or friends?Student A: I did my homework at home all day.Student B:I struggled to learn how to draw a painting.I found it really quite interesting.Teacher:So next weekends, do you guys have any plans?Student D:I aim to go hiking with my friends.Student E:I’m going to have a birthday party.以这种开放而简单的问题提问学生,学生的回答也就更为丰富和自由,学生开始回想自己的周末并积极参与到老师问题中,逐渐让学生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并对过去式、将来时以及动词struggle等动词有了一个用法上的巩固,引导学生逐渐对所学的新语法知识有一个消化和巩固的过程。
2.设置故事情境来提高教学效果
老师通过创设合适的故事情境可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所学的语法知识,并培养和锻炼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运用表达能力。那么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通过故事情境来引导学生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下可充分应用不同的语言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例如为了让学生对情态动词的时态有一个巩固学习,老师可通过故事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借助多媒体在PPT上展示出一张很简单的漫画。教师此时要求学生用情态动词对这幅??中的场景予以描述。Student A:In this picture,I will say:“The old couple may be the young children’s grandparents.”Student B:I think the little baby must be a girl.Student C:The beautiful woman may be waiting for his lover.然后在屏幕的PPT上再呈现一张相对前一张人物更复杂的漫画,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看到的进行情境描述。Student1:The man in black jacket must be asking for help.Student2:The lillte boy who is crying must be hungry.
3.语法教学中应用影视情境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利用影视情境也是一个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方式。但老师在选择影视材料时必须与课堂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密切联系性,并注意选择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影视作品,以此才能让学生对对语法学习产生积极性。例如可选择《阿甘正传》、《简爱》、《飘》或者是《泰坦尼克号》等经典电影作品。这些经典之作是学生所熟知的,而且台词在语法上比较规范和经典,可供学生充分而有效的学习。例如可选取《阿甘正传》中的一些经典台词: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I don't know if we each have a destiny, or if we’re all just floating around accidental―like on a breeze.It was like just before the sun goes to bed down on the bayou. There was a million sparkles on the river.There is an awful lot you can tell about a person by their shoes.在英语语法中进行影视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让学生上台进行台词的朗诵或者是角色扮演,让学生从这些影视剧中去学会模仿并在自己的学习中运用这些发音、词组搭配等各种表达方式。通过这种影视情境的教学方法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从作品中感染和体会别人的情感,获得更丰富的人生启迪与思考,从而让语法学习更加有趣和生动。
其中,我国奢侈品消费以总额86亿美元、全球占有率25%,首次超过美国稳夺亚军宝座。
电影《大腕》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所谓成功人士,就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当代社会是一个典型的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中,商品及其形象可能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符号载体”,这种符号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人们的身份或社会经济地位。在奢侈品消费中,人们追求的核心价值已不是商品的本身,而是依附在商品使用价值之外的“符号象征价值”。
奢侈品消费潜力有多大
奢侈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就是用有限的钱买来了用不着的东西。对于富人来说就是用多余的钱买来摆阔的物品。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奢不奢侈是因人因自己拥有财产而异的。买不买奢侈品从表面上来看,与别人无关。但就现今的状况来看,奢侈品消费市场的极度膨胀,给人们消费观念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奢侈品消费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日本是全球最崇尚名牌消费的国家,因此奢侈品行业所受影响不大,而美国却因地处金融危机中心,奢侈品消费力严重受挫。截至2009年1月底,世界奢侈品消费前三名国家分别为日本、中国和美国。
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发言人欧阳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将会是各国奢侈品品牌的重要阵地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况下,我国的奢靡之风却愈演愈烈。就连从来只在“富人之都”摩纳哥举办的“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也从摩纳哥搬到了中国,而且是在北京和上海连着举办。这样的事件,难免会让人们感觉到一丝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的东西。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成为全球奢侈品巨头的角力场,轩尼诗、阿玛尼、宝齐莱等一线品牌纷纷登场,希望一扫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阴影。记者了解到,过去一年的时间里,传统奢侈品消费市场日本和北美消费额剧降35%,而中国市场依然保持着22%的强劲增长。
此次参展的60多个国际品牌,40%为首次进入中国,三分之一展品是首次在中国甚至亚洲地区亮相。从2000万元海景豪宅到报价数十万元的非洲狩猎奢华游,从1580万元的瑞典幽灵跑车到33万元的B&O液晶电视,奢侈展品涵盖了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的各种需求。
德国厨具名牌Fissler陈设的惟一展品是镶嵌13克拉钻石、纯金把手的钻石锅,标价380万元;瑞士钟表新贵RJ则以泰坦尼克“基因”为噱头,中国首发的10只腕表皆以泰坦尼克号锈迹斑斑的外壳与现代钢材、金银的混合金制作表盘,售价从20万元至257万元。
记者了解到,以往奢侈品展纯消费品比较受欢迎,但今年兼具收藏投资价值的展品人气更旺。轩尼诗X.O就在展会上推出了全球典藏版干邑新品,酒瓶上缀以82颗施华洛世奇人造水晶,希望以设计魅力增加鉴赏收藏的价值。
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奢侈品消费成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几乎所有世界顶级品牌都在中国设有分店。虽然许多奢侈品在中国的售价比国外高50%以上,一些人仍趋之若鹜。
前两年北京王府井某百货商店刚上柜一批瑞士名牌对表,价值数十万,令商家吃惊的是,没几天竟然销售一空……
坐劳斯莱斯、戴Rolex,穿Zegna,用Montblanc写字,背LV对很多内地的老板来说已经不算新鲜。在浙江、东北一些小城市,享用奢侈品不再是一两个人在当地的专利,富裕的人越来越多,源自西方的奢侈品越来越常见,有的人转而致力于收集中国红木古董家具,升级着自己的奢侈体验。
商务部预计,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一些分析人士预言,中国可能在2011年前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
不过,对于经济危机潜在影响尚难预测,人均收入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中国,跻身世界奢侈品大国可能并非光环四射的桂冠,消费观的扭曲正成为社会学者担忧的问题。主办方博锐会展亚太区总经理盛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普通工薪族也可能节衣缩食数月购买奢侈品,因此增长潜力无限。这也是近期奢侈品巨头全球总裁频频光顾中国的原因。
谁在一掷千金?
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
中国大部分中产阶层对于奢侈品抱有积极的态度,大多数人认为拥有奢侈品是成功、地位和品位的表现,超过半数的人表示如果他们的经济能力承受得起,他们会考虑购买奢侈品。白领的消闲活动,70.2%的人表示每月至少去百货公司、商场购物一次;63.6%的人每月至少进行一次体育或健美活动;55.5%的人每月至少去一次高级餐厅;36.4%的人每月至少郊游一次和去一次夜总会(或酒吧、迪厅),18.2% 的人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文娱活动(包括电影、音乐会、歌剧、芭蕾舞等)。
如今,在全球的奢侈品销售额不断下降的时候,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却以每年20%到30%的速度增长。中国国内的购买力相当惊人, 那么,令我国奢侈品消费稳夺亚军宝座,保持销售额不断增长,一掷千金的消费者究竟是谁呢?据调查中国的奢侈品消费群体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富有的消费者,一类是年轻的白领“上班族”,其中以外企公司的雇员最为典型。
而来自中国品牌战略协会的估计更为具体,他们说,中国大陆的奢侈品消费者目前已占总人口的13%,约1.6亿人,大部分是白领人士、私企老板、社会名流。其中有1000万~1300万人是活跃的奢侈品购买者,他们选购的产品主要包括手表、箱包、化妆品、时装以及珠宝等个人饰品。有学者估计,在这些人中,至少有30万人是私人财产超过千万元的富豪。
另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在年龄和消费内容上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明显区别,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主力是25~50岁的中青年人,而在西方发达国家,40~70岁的中老年人才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另外,中国人的消费主要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而在欧美国家,房屋、汽车、阖家旅游才是令人向往的奢侈品。
“除了买小饰品和钱包,有些人也会买几千块钱的上衣或裤子,但这样的年轻人很少会买上万元的东西,一般消费都在5000元以内。”不少奢侈品牌店的销售小姐都表示,来购物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在外企工作。
“在我们公司,用香奈儿的香水、登喜路的包都很普通,如果是有级别的人,穿几千元一件的衣服更普通。像宝姿那样的衣服,对我们来说已经不算名牌了。如果你穿得太普通,会让人感觉怪怪的。”在某外资企业上班的温宁小姐说,她所在的公司里,大家都很重视自己服饰的品牌,“大家对品牌都很在行,如果被人发现用假名牌,是非常丢人的。”
意大利顶级奢侈品牌ETRO总裁Gimmo Etro表示,在他的心目中,有经济实力消费奢侈品的消费群,月薪至少应在3万到5万元,“他们应该是真正可以买得起上万元服装的人,而不是花光所有钱来买一小件奢侈品牌的那种。当然,那也许是因为他们希望追求更有品位的生活,但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希望年轻人因为自己的虚荣心而消费,购物时还是要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条件,应该有计划。”
且慢得意亚军宝座
据商业务部预计,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一些分析人士预言,中国可能在2011年前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
其实这是一条令人汗颜的消息。尽管中国经济已持续二十多年高速增长,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CDP)超过2000美元,但是,我们远非是一个经济强国。
即使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去年的人均CDP达到9259美元,其实也只相当于世界52位的位置,与智利接近。而不发达地区如贵州,只有区区的945美元,相当于排名世界133位的尼加拉瓜。因此,无论如何也轮不到我们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
先富阶层过度张扬的奢侈消费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不好的示范作用,容易导致整个社会追求奢靡的生活方式。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刚刚小康的社会来说,这种风气并不健康。其次,在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公平感削弱的大背景下,奢侈消费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这种奢侈风气将不可避免地由私人消费波及到公款消费的领域,进而产生更严重的社会危害。
1949年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新乌尔姆市,著有《奢侈带来富足》一书的沃夫冈・拉茨勒认为,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对社会的迅速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奢侈品集中了最先进的技术、最和谐的产品美学、最具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品质内涵,因此它们的生产能够刺激技术创新,创造工作机会,塑造品位和风格。在全球化经济中,产品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象征,今天的奢侈品就是明天的普通产品。而这种奢侈品转化的速度,恰恰体现了社会技术进步和经济水平提高。尽管如此,和任何事物一样,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必须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个“度”就是个人和社会的消费能力。如果说一个人超越自身的承受能力进行消费,还只是打肿脸充胖子的话,那么一个社会无节制地进行超前消费,则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作为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监管者,为了社会的稳定,维护起码的公平公正的环境,应该引导消费,对于过度消费应积极限制,规范公众的消费心态,舆论更应善加引导,这才是构建集约型和谐社会的根本。这跟为什么要管理、管理赌博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势必影响社会安定及和谐!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华说“个人基本的物质消费和生活质量,应该得到尊重,需要得到保障。但对于奢侈性的消费,在许多情况下对社会进步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并没有积极意义,而且有悖环境文化道德理念,需要加以遏制。尤其是当它与环境资源产生冲突时,更需要采取措施,压制过度的物欲消费。”
[关键词]《一天》;审美特征;守候
美国电影《一天》(2011)是一部反映爱情之美、生活之美的文艺片。这部电影根据英国作家大卫・尼克尔斯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作者用时两年完成小说创作,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读者的青睐,好评如潮。影片导演罗勒・莎菲曾执导《成长教育》,通读这部小说后深受感染,决定将其改编成剧本并搬上大银幕。罗勒・莎菲不负众望地将男女主人公这段浪漫、真挚又充满伤感的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把这部影片的“爱情”主题发挥到了极致。
影片描写了帅气、浪荡、出身较好的男主人公德克斯特,在毕业之际巧遇出身普通的聪明女孩艾玛,两人从此展开了一段持续20年的感情纠葛。20年里,男女主人公一直履行最初的诺言,在每一年的那个时间(7月15日),都会不远万里前来相聚,或者通过电话倾诉各自的生活。影片中20年里的20天,以及男女主人公的人生际遇和态度的变化与观众心里的印痕无数次交错与碰撞,甚至产生共鸣。这是一部充满痛楚和爱意的浪漫电影,同时,它似乎也在警醒世人:在自己最好的年华中,需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拥抱身边的美好,实现每一天的价值。本文试图通过环形结构的叙事风格、荡气回肠的伤感爱情主题、对人生的潜力与存在的意义深层揭示三个方面探讨这部作品的审美特征。
一、环形结构的叙事风格
与以往传统电影叙事风格不同,影片采用了环形结构叙事风格,所谓环形结构叙事就是影片中开头和结尾相连形成互补结构,时间未被理解成为单纯的持续。影片开头画面定格在1988年7月15日,毕业前的一天,一所大学里充盈着毕业生的狂热。借着这股躁动,轻浮的德克斯特穿过人群,寻找着可以与之共度这最后狂欢与浪漫之夜的尤物。他将目光锁定在艾玛的身上。艾玛由著名演员安妮・海瑟薇饰演,明朗的五官,高挑的身材,略为拘谨的气质;而男主角由吉姆・斯特吉斯饰演,气质儒雅中又不乏“浪子”气息。对德克斯特而言,两人的邂逅只是一次不成功的艳遇。但对艾玛而言,却绝不仅仅如此。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一天,注定了他们将在彼此的生活中留下深深的痕迹,注定改变了彼此的一生。
两人当时正值毕业之时,有着对生活、对未来的渴望。艾玛希望成为一名作家,德克斯特希望40岁以后成为富翁,然而梦想的勾勒是妙不可言的,但在实践的过程中,生活却充斥着不堪入目的迹象。在之后的岁月里,德克斯特经历着事业和婚姻的起落,艾玛品味着底层人生的辛酸。然而,每一年那个特别的一天(7月15日),他们以友人、知己的身份相聚,彼此分享着各自人生的酸甜苦辣和感悟。就在两人对未来都充满着向往,准备携手度过余生的时候,艾玛不幸遭遇了车祸。而艾玛的死也成为德克斯特内心无法愈合的伤痛。他们是远在天边心也紧紧相连的知己,他们诠释了深锁心中最为笃真却相隔最远的爱恋。影片的结尾处,导演成功地使用了环形结构叙事风格,把画面重新切换到德克斯特和艾玛相识的场景,回到他们相识的那一天;重现男主角意气风发的神情,那个多才且痴情的土里土气少女的身影,两人激情拥抱,谈笑风生的神情,好似没有发生过不幸一样,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艾玛的死给观众带来的遗憾。环形结构叙事风格的成功运用使得影片的在后30分钟里全面爆发,意料之内地征服了广大观众,导演就是在这种随意而流畅的时空处理中完成了圆满的情感表达和完整的叙事结构。
二、荡气回肠的伤感爱情主题
电影以亘古不变的“爱情”为主题,而铺陈生活,累积情感,细水长流的单纯友情最后转化为爱情的电影故事似乎并不少见。但《一天》的表现手法很特别,应该说是小说作者和电影导演的构思巧妙。用一天,每年特有的一天,描述了这样一段延续了20年的纯净、美好、浪漫、真挚的爱情,里面还夹杂一抹忧伤,萦萦绕绕,荡气回肠:男女主人公每年见一天,每次以那句“但是我们是朋友”代替那句“但是我爱你”彼此问候,令人感到心塞;当他们的生活都不像他们预想的那样时,两人都不开心,见面的时候艾玛对德克斯特非常失望并与之争吵,艾玛本来想走,但又回来拥抱了德克斯特,她说的那句“我爱你,我非常非常爱你,但我不再喜欢你了,对不起”,听起来是那么的痛彻心扉;婚姻与事业的失败,使得德克斯特更加依赖艾玛,当他离婚后到法国找艾玛时,她已经有了一个法国男朋友。他不想和他俩一起见面,独自远远望着艾玛时,是那么的动人心弦;对于那层友谊与爱情界限,艾玛坚守了整整20年才等到德克斯特事业低落,离婚自由,才等到他说想和她一辈子在一起,才等到他说想娶她、想和她有一个属于他们的孩子。然而,艾玛的生命戛然而止,一切还未开始就结束了,是那么的让人为之动容。
三毛说她要的爱情是两个人各自盘踞在某个角落看书看到失魂落魄,在家里擦肩而过时可以完全看不到对方;刘瑜梦想中的爱人可以带走她的灵魂,让她像八爪鱼一样跟在后面死缠不放;张爱玲的爱让她低入尘埃;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杰克和罗丝的爱可以主宰世界;《大话西游》中至尊宝的爱能够扭转时间;而《一天》中艾玛和德克斯特的爱通过错失抵达永远。每个人的生命轨迹中总是相交相错,沧海桑田,唯有美好的回忆永存于心。而这些回忆可将任何悲伤稀释淡化,教会人们去握紧身边的美好,勇敢地把握当下,就像艾玛的那句经典台词一样:“不管将来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有此一天,已然足够。”亦如影片最后所述:“也只有那么一天,是属于我们这对好朋友的一天。这样的一个你,这样的一天,便是一生了。”真正的爱情,经得住岁月的蹉跎,经得住任何的考验。导演把这种刻骨铭心、充满痛楚的恋情主题演绎到了极致,让人回味绵长。
对于国内电影而言,似乎近些年来极其缺少这种经过岁月积淀的恋情主题电影,所以取材于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电影《归来》,在某种角度带来了人们久未谋面的刻骨铭心的爱恋体味。可惜的是,该片由于具有特定的时代标签,注定不能被更广大的年轻观众所理解。相反,基于青春并归结于青春的冲动、癫狂的爱情影片,得到了市场的认同,并成为近些年来恋情主题影片的主流趋势,这种现象从乐观角度而言,是年轻创作者的崛起,未达深刻,已懂沧海,而从悲观角度而言,是电影创作对恋情主题长期流于表面,那么这些电影对人生的潜力与存在的启示作用就难免流俗。
三、对人生的潜力与存在意义的深层揭示
《一天》的成功点在于导演并未把该片定位成一部简单老套的爱情片,它关乎人生、梦想、生活、选择,更关乎成长。在成长的路上,女人懂得了追求,男人懂得了担当。导演在向观众讲述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的同时,引领观众去思索爱情与生命的真谛,通过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所呈现出的生活态度,各自的人生的潜力与存在意义也被深刻地揭示出来。
(一)爱的守候:顽强隐忍的艾玛,活出一个人的精彩
电影中艾玛的角色深入人心,毕业后的各奔东西并没有将艾玛对德克斯特的爱意抹去,同时也没有将德克斯特对艾玛的深切友谊淡化,艾玛与德克斯特依旧相互依靠。观众喜欢艾玛生活的态度,虽然她的爱在20年的岁月中都只是一个人的低吟,但是她仍然认真地生活,不拒绝生活中应有的快乐,自立而坚强。最初,她像只丑小鸭,掩饰自己的爱,维持自己最后的自尊,她把深深的爱藏在心里,然而就算藏得再辛苦,每年的那天,她留给他的永远是温暖的笑容和安静的守候。在人与人的情感关系中,总有这么一些人,他或她迷恋于某个人,在不对等的感情关系中扮演着一个候补的角色。不管他们周围的人如何更换,他或她总是无法成为其爱人,只能成为对方倾诉、抱怨、寻求安慰的最后的避风港口。影片中的艾玛就是如此,在与德克斯特的这段关系中,艾玛几乎无法掌握主动权,只能任由她迷恋的德克斯特支配并且驱使其感情生活。艾玛也曾想过走出来,与他人相爱。可是最终因为迷恋,她无法逃脱。这种迷恋使得艾玛平淡的生活中也尽显激情和澎湃,就像影片中的那句经典台词(艾玛曾经的男友和德克斯特相遇时对他说了一句话):“艾玛点亮了你的生命,让你成为好男人,而同时你对艾玛的回报是她获得其他人无法给予的快乐。”导演安排的这场声势浩大的暗恋让人惊叹,艾玛爱得隐忍、爱得纯粹、爱得幸福,在为爱守候的日子里,她最终完成由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她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土里土气,事业的顺风顺水使得她脱胎换骨,“一袭蓝色旗袍,微卷的长发”尽现女性魅力,同时也唤醒了男主人公那份早已萌发的但始终不愿承认的爱。至此,在爱里艾玛成长为从容的强者。
(二)爱的归属:放荡不羁的德克斯特,品出人生真谛
影片对男主人公的性格转变做了较多的描写,从一开始的多情张狂浪子到最后一往情深、脚踏实地的中年父亲,可见导演在对德克斯特的人物设计上独具匠心。经过20多年的岁月洗礼,感情和事业的失败,这些巨大的挫折和打击足以磨平之前那个浮躁狂妄的德克斯特的棱角。放荡不羁的德克斯特开始懂得那个隐忍又执著的女孩儿对他的爱,而他也是爱艾玛的,至于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重要了。在他眼里,也许艾玛就是一瓶酒,时间久了慢慢地才品出了其中的味道。影片最后亦是故事的,德克斯特已经认定艾玛是其最后的归属,他也终于值得拥有艾玛的爱,他们的爱成熟了。他们准备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并准备组织家庭,酝酿着他们的爱情结晶。可惜往往事与愿违,艾玛意外失去了生命。艾玛的死对于德克斯特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悲伤欲绝的德克斯特无法从伤痛中恢复,向父亲诉说着自己不能够忍受没有艾玛的日子。正如美国医学博士斯宾塞的作品《谁动了我的奶酪》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一样,当人们长时间依赖的“奶酪”突然消失不见时,这样的人生际遇的变化让人不知所措,于是追问着谁动了“我的奶酪”,抱怨着命运的不公平,无法面对新的生活。对于德克斯特而言,艾玛又何尝不是他的奶酪,他始终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伤心难过的德克斯特和父亲一起度过没有艾玛的7月15日的晚上,是德克斯特父亲的那句经典的台词让他重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父亲说:“艾玛能陪你走的路就只有这么长了,不要一蹶不振,你要每一天都像艾玛仍在身边一样地活下去。”在听了父亲的话后,德克斯特幡然醒悟:“有爱就有希望,即使她不在了,她的爱,我们的爱,依然还在陪着我们,就像不曾离去一样,它支撑着我们走过孤单的往后人生。”德克斯特重新向生活发起了挑战,努力经营自己的咖啡馆。影片结尾处,德克斯特带着女儿去曾经与艾玛去过的地方,那个当年他和艾玛在“那一天”的小山丘。在那里他向女儿述说着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当小孩子问道:“你想念她吗?”德克斯特痛快地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此时的男主角只是嘴角微微一笑,好像一切都不再重要了,那一刻洗尽铅华的德克斯特终于读懂了人生真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德克斯特与艾玛经历了一次长达20年之久的爱情洗礼后,两人都找到各自人生存在的意义,也懂得了爱情的真谛。
四、结语
《一天》令观众获得视觉审美体验和情感释放的同时,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在你我的生命中总会有那么一个人值得自己左右思量:要不要在一起?如果两人今生注定无缘相伴一生又该当如何?如果有一天自己深深依恋着的那个人远离人世,自己又该当如何生活?
其实现实的爱情,永远不过是生活中的一段小小插曲,来得毫无准备,走得悄无声息,时常梦里重现百转千回,却与现世安稳无缘无关。相爱,有时很长,有时很短。有的人,一瞬间便能成就永恒的爱情,有的人则要用一天去感受,用一年去回味,用一辈子去守候。
[参考文献]
[1] 胡克.美国电影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 顾悦.美国电影概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0世纪末,由于拜金主义、享乐时尚的风行,民族电影的影像风格发生了质的飞跃。歌德说:“当他们(法国人)看到夫人接待室的蓝色家具统统换成红色时,对夫人说话声调也要改变的。”这足以说明,色彩富有直接影响人们心理的力量。因此,影视艺术强调视觉冲击力、唯美的影像风格成为民族电影的主流,追求感官的刺激也正成为民族商业电影追逐的时尚。正如清华大学张颐武教授所说,人们正是为了享受电影给他们带来的感官享乐而去影院看电影的。2002年末,《英雄》公映后,在众说纷纭的一片争论中获得了民族电影与世界大片较量中的骄人票房纪录(据悉《英雄》的票房收入已超过世界大片《泰坦尼克号》)。评价与票房收入的反差如此之大,原因何在?张颐武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中认为,《英雄》迎合了现代人的消费心理,满足了观众目迷五色的心理需求。正因如此,《英雄》被称为“视觉的盛宴”,也有人称其为色彩的盛宴。《英雄》如何产生如此强大的吸引力?笔者认为,这与影片色彩的设计方式有直接关系,尽管影片在思想内容的演绎中违背了国人心理已有的人物定位和历史观,但影片的画面表现却堪称艺术美的佳作。北大尹鸿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认为,“张艺谋不会讲故事”。笔者认为,这与张艺谋在银幕画面中的过度呈现的影像表达方式有直接关系(如在《英雄》中包括黑白,表现了六组色调。唯美色彩的强大阵容是破坏影片叙事性的关键)。下面,从四方面剖析《英雄》影像语言中的民族哲学渗透。
一、电影中纯色的运用体现了庄子思想的天真、率性
广告式的色彩设计方式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形成率真的表现风格。“电影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对于身体的直击性”。无论是《红高梁》还是《菊豆》再或是,《英雄》,对纯净色的运用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波,同时增强了影片的阳刚美。按照影片导演张艺谋的话说,《英雄》是具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阳刚之美的影片。摄影出身的导演张艺谋深谙色彩的表现,在影片中大量对比色的运用产生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无时无刻不竭尽色彩之能事,以广告式的色彩吸引、感染与刺激观众。对比色的激情性是制造、激发观众情感的元素,导引观众进入一种明朗激跃的情境。如《英雄》中运用强烈而单纯的色彩对比诠释了道家精神。
1、影片中采用了光色对比。
这一对比既突出了秦王的主角地位,又彰显了王者的英雄气概,诠释了“自古英雄本无主”的道家的人生理想。
2、影片中采用了服饰与背景对比。
在表现英雄长空时,服饰的选择突出了主角――英雄。
3、影片还选择了蒙太奇组接。
这一组接造成了画面间的色相、明度、冷暖的强烈对比,凸显了英雄本色。
导演设计秦宫表现的材质:兵器、铠甲、编钟、宫门的金属质感的心理效应也强化了秦宫的冷酷无情。利用蓝黑色营造了压抑、悲壮、近乎窒息的无名秦宫之死的场面;选择橙色倾向的大漠与白色的服饰构建了悲怆、凄美的飞雪、残剑之死的画面,并进行蒙太奇组接,形成了两组镜头的色相对比及冷暖、明度的反差。主人公白色服饰的飘逸感和大漠的苍凉、粗犷的材质构建了道家的崇尚自然的浪漫主义情怀;强光下大漠的橙色倾向产生光芒四射的视觉感受,从而激发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愫。白色的凄怆、浪漫在橙色放射性色彩的包裹中,让我们在情感上感知到一种理想、希望在心中升腾。所以,在蒙太奇组接中,强化了悲壮美的同时,也强化了凄怆中蕴含希望的主题。这种色彩表达正凸显了乐观的民族哲学观。
二、柔情的色彩营造了两段不同风格的爱情故事,呈现了两种哲学精神
影片《英雄》在讲述爱情时,更多选择了含情脉脉的柔,影片’运用了绿色和蓝色以“飞雪、残剑”的爱情为主线,表现人物思想情感,很生动地诠释了两种不同的哲学精神。绿色表达了残剑的道家思想的超脱的心态,向往和平家园的人生理想是充满道家超然的浪漫和健康平和的心态,不过分痴迷于外物的心性。本片在民族化哲学表达中,让我们直观地认识了中国哲学的深刻所在。唯美的寓言化哲理表达,更是具有东方神韵。例如在绿色片段中秦王与残剑在挂有绿色布帘中打斗的场面,很明显具有中国京剧舞台表演的意味,绿布下落的律动伴着残剑眼睑的下垂,很明晰地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哲学中“顿悟”的内涵深意。此种表现方式,应该是将电影语言应用到了极致。这种生机勃勃的绿色,营造了一份健康、平和心态的同时,浪漫、唯美而不失超然。
在许多电影及电视剧中都有蓝色的影像语言,如韩剧《蓝色生死恋》中,蓝色调就常态地表现了主人公濒临死亡的无奈与哀伤。然而,《英雄》中蓝色调的呈现一反常态,在蓝色的平静、质朴又带有一丝凄美的忧郁氛围中让我们更深层地体会到了英雄舍生忘死的从容、泰然与淡定的人物精神。领悟到英雄在为国捐躯时,内心世界中英勇无畏的崇高美。“舍生取义”蓝色很准确地诠释了这一深邃的思想主题彰显了儒学思想中的这一内涵。蓝色表述了英雄的爱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社会取向,具有鲜明的儒学精神。
三、民族化的色彩选择,形成强大的吸引力的同时,诠释了丰富的哲学内涵
“人对色彩的认识常常具有一定的历史内容,凝结着一些历史内涵。”民族文化的积淀,影响着民族艺术的表达。红色是最具中国民俗气息的色彩,我们看到张艺谋在若干作品中更有恰到好处的红色的运用。这些血一样的红色,在传达作品思想的同时,都很好地彰显了民族文化及民族情愫。由于导演对色彩的认知深透,在影片中利用色彩心理学因素影响观众,采用夸张的色彩创造象征意味,而且运用不同材质的光色营造不同的意境美,从而该影片深层次地表现了其内在的精神意蕴。《英雄》中黑色与红色大量的运用使影片产生了“浓墨重彩”的民族艺术风格。
黑色画面的选择尽管有效仿《辛德勒名单》之嫌,但蓝冷倾向的黑色借鉴中也有创新。另外,蓝冷的黑色处理也符合中国道家 “无色才真实”的哲学理念。呈现出极具“中国画”意味的影像语言。影片《英雄》中“浓墨重彩”的民族化色彩表现,更深层地揭示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民族哲学的深邃,以及民族文化强大的震撼力量。影片以黑色为主线,在以铁器的材质渲染秦宫的恐怖压抑 的同时,进一步利用黑白表现意念打斗的真实,强化了道家哲学中“精神的实有”。
哲学大师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表达惯用“比喻”、“暗示”等特点。他认为,《老子》、《庄子》中“充满提示的箴言”。中国电影人在进行影像表达时也遵循着这一方式。徐葆耕在电影讲稿中讲到“两个男人是对头,却穿着同样的黑衣,表明他们原本一路。”影片正用色彩暗示了两位主人公(残剑、无名)思想的同一性。另外,色彩还具有指代象征作用,如《红楼梦》中服饰的选择,宝玉的红、黛玉的青、宝钗的白、史湘云的黑、妙玉的黄在中国《易经》中分别代表火、水、金、木、土的五行关系,在影像中具有典型的隐喻功能。色彩具有表达情绪、意愿的心理倾向。色彩的处理直接具有传达人物性格、隐喻人物命运的表达功能。
1、影片在夸张的色彩情感表现中彰显了不同的哲学理念。
从意识审美角度说,红色因其“波长”位居所有色之首,在视觉上的强烈的刺激性,也就决定了它张扬的个性情感特征。所以说红色的夸张表现能力是不言而喻的。在早期的民族电影中,红色的象征意味比较单一,没有较为复杂的哲学阐释。《英雄》在运用红色时,不仅选择诠释丰富的哲学思想,还一改以往对鲜活质朴生命的赞颂。也就是说,不再展示中华民族历史上民俗及制度的黑暗和丑陋面,而是以无比庄严盛大的红色篇章,歌咏了一种民族精神的伟力。在影片中编导用红色着力表现高端的大义大勇的同时,也渗透了中国儒学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爱国情怀。
在表现“儒生英雄”的片段中,我们看到了为捍卫民族文化的鸿儒们从容、淡定地在箭雨中习字,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这种舍生取义正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这种内心的勇敢就源于儒学中的“勇于担当”的精神力量。
影片反映的低端的世俗真情正是以道家的思想为指导,歌颂了忠贞的友谊爱情,反映了人性的本真美,如飞雪剌残剑一段,就表现了飞雪由爱生妒―愤怒―冲动―痛苦的过程,都无比张扬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变化。红色准确地表现了主人公痴狂的笃爱。如月为主人报仇一段,民族化的鼓点、红衣飞舞,如月忠诚悲愤、视死如归的夸张表现,以如月之死,红色的渲染是对忠诚真挚之情的赞美与歌颂。尽管是小人物,但小人物的真情在红色的渲染中却将影片推向了。因此,这里的小人物的忠诚恰恰成就了影片中的大英雄。
2、红色传达出的道家“本真”思想,儒家“勇于担当”的精神价值。
在世俗层面,用红色的尽染,极尽完美的色彩表现手段,浪漫地歌咏了忠诚的小人物、大英雄。在这个爱情、友情、亲情危如累卵的时代里,透过用红色极尽能事地表达忌妒、狭隘、愤怒、冲动、痛苦之情时,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主人公对爱的执着、痴狂。这份情感应该是这个时代的需要,正像看过《英雄》的人都能记清的经典台词“我们都很蠢”。试问今人的心中是否还能容下这种蠢,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当下,每个人的心中是否仍呼唤着、渴求着这样的“蠢”呢?是否在内心深处渴求着这种“本真”的哲学精神的回归呢?
《英雄》在表现大义大勇的段落里,用红色恰到好处地赞美了英雄,同时,也在呼唤着正义的民族力量的生长。在红色的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对民族精神的呼唤,对忠诚志士的赞美,对完美爱情的渴求。
四、含蓄的透明色凸现了道家思想中浪漫主义的情怀
在影片中许多处都运用了水。影片中水的运用使电影渗透了中国哲学精神“天人合一”的内涵,表现了艺术美的极境――意境美,增强了影片的浪漫主义气息。正如园林艺术家沈从周所说:“池水无色,而色最丰。”
残剑与无名的比试一段,九寨沟蓝调的水,与人物面部特写的叠印式的淡人、淡出处理,不仅凸显了英雄的精神气韵,而且营造了唯美的水上武打的意境。
飞雪、残剑相识、相爱一段,瀑布水面的绿调,营造了诗意浪漫的温情之境。
具有东方神韵的意念打斗与真实的打斗连接,水的特质,增强了主人公长空之死的悲壮美:银枪落地―水花四溅―长空扑倒在地―水花飞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