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教育规划范文

体育教育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育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教育规划

第1篇:体育教育规划范文

一、从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出发,完善体育管理机制,明确个人职责,为体育工作的开展铺平道路。

 

我校建校历史悠久,体育特色鲜明,教师素质普遍较高,学生体育基础牢固,学校对体育课设置课时充足,体育设施、器材齐全,有较好的体育工作条件。

本学期学校领导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对体育工作充分重视,由学校陈校长主管具体的体育工作,相信在他的督促、协调下我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一定会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体育教师日常工作实施目标管理,三名体育教师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建立奖惩制度,从根本上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体育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力争使他们安于工作、勤于工作,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教育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工作。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德育、智育、美育的基础,在开展具体的体育工作方面,本学年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体育教研活动,规范体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成立体育教研组,组织体育教师学习《体育教学大纲》,钻研教材,交流教学经验,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体育教师依据学科特点进行教学,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使体育教学步入正轨,在授课时突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2、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切入口建立检查、评估制度,对所学课程及时测试,以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力争使全校学生的体育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

 

三、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学校文体生活。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增强体质的有效措施,是发展竞技体育,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材的必经之路。

(1)、课间操、课间舞

学校加强对课间操、课间舞的管理,由王开敏老师按时组织。建立课间操常规,严格纪律,保证课间操、舞顺利开展。成立课间操检查小组,在精神面貌、出勤人数、动作质量等方面,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检查评比,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班级百分竞赛,定期公布成绩。在本学期力争使我校课间操、舞形成自己的特色,努力做到“四个一样”,即:进出场一个样;队伍、队形一个样;做操质量一个样;教师学生一个样。

(2)、班级体育锻炼

学校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利用下午第三节课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由各班主任负责,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帮助各班制定、执行锻炼计划,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班主任要把班级体育锻炼纳入班级教育计划,做好组织发动工作,进行思想教育,保证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学校将定期对各班锻炼情况进行评比,及时总结,形成制度。

(3)、体育竞赛

学校以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为出发点,在保证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和课间操、舞的基础上,将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的原则,按季节气候的不同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力争通过这些体育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身体,活跃学校文体生活,在校内形成浓厚的体育氛围。

第2篇:体育教育规划范文

[关键词]规范化 教风 学风 质量

世界上某些事物总是遵循着一个十分简单的规律:从有序向无序变化。有序意味着和谐,意味着正常;无序则说明失常或者将要出现某种危机。教学过程也是如此,在某个起始点上,各个环节均处于有序状态,整个系统正常、高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要素发生了变化,随后,开始向无序状态缓慢转变。如果不对这种发展做出干涉,那么系统最终将趋于停滞或崩溃。为了确保系统长期稳定地运行,应该对其施加一个持续的作用力,我们将这个力权且认为是一种“规范”。

规范是一种“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规范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一、规范化是节约资源的有效途径

理论和实践均可以证明:当事物处于无序状态时,将占有更多的空间和资源。我们打开一个已经装满了各种物品的箱子,打开时箱子里没有多余的空间,即如果拿出一件物品,将留下一个空间,如果再放进一件物品,箱子将无法完全封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箱子里的所有物品都拿出来,然后,随意地将物品再放进箱子里,最后会发现,箱子已经装满了,但是外面还有一些东西无法再装进去了。

如果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属于箱子里的所有物品重新放回去,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多次试探。在试探的过程中我们又会发现,每次装箱后剩下的物品在逐渐减少。通过有限次的试探,我们做到了将箱子里原来的物品重新放回到箱子里去。

这个简单的事例,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在将物品放进箱子里时,是有一个“规范”存在的。我们把物品从箱子里取出来时,没有看到存在的“规范”,放回物品时自然就不“规范”了,因此,导致箱子内的物品不能放回箱子里去。后来,之所以能够还原箱子的状态,是通过多次试探找到了物品放置的规范。因此,规范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能因为我们没有发现、没有找到而否认它的存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规范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如:光碟、U盘可以通用、WORD文档在别处可以阅读、家用电器和办公设备均为220V电源等等。不难想象,“不规范”一定是一种混乱的局面。

有些事情从局部来看是“规范”的,但从全局观察却是无序的,而有些则相反。有些事情已经被“规范”过了,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规范”又显得不合时宜,因此,需要进行重新规范。

在教学工作中也有类似的事情值得思考。在教学手段落后的时期,文字教案是教师在备课阶段的主要产物,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依靠。而在今天,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编制电子教案是教师工作的重点。在信息化的今天,电子教案更能反映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显得更重要,也更关键。事实上,文字教案的作用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继续编写文字教案其理由为:第一,上级要求;第二,应付检查;第三,参加评比。在“扫描”和“复制”时代,文字教案的真正价值正在失去。如今,几乎没有人能够有耐心从别人几百页的教案中去找寻什么有价值的思想和理念。

窥一斑知全豹。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规范或重新规范,既可以节省人力资源,可以节省物质资源,也可以节省时间资源,使之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乃至自然规律。

二、规范化是减少差错的重要措施

事物的复杂性直接反映在事物本身的规律性上。事物A的发生、发展直至衰亡有着明显的规律性,而且,这个规律对A类事物而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可以重复的,同时,站在事物变化链条的任意节点不论向前还是向后观察,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如此,我们认为,A类事物具有规律性的同时,具有简单性。相反,如果B类事物没有这些属性,我们认为,B类事物是复杂的事物。大量事实证明:不管是在科研试验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生重大错误、差错的地方均源于B类事物。如航天飞机爆炸、火灾、地震、恶性案件等等。

既然多数问题是由于事物的复杂性造成的,而无规律、不可预见是导致复杂性的直接原因,那么,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寻找事物的规律。在日常工作或教学活动中,似乎没有什么复杂的事物,其实不然。假如,今天上级对C事物进行了规定:从X月K日起,对C事物必须执行由m到n的顺序。可是,一天后,新的规定来了:从X月Y日起,对C事物必须执行由n到s的顺序。两天后,又作出如下更正:从X月Z日起,……。如此以来,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各种错误或差错。

导致另一种错误或差错的原因是对事物的处理缺乏针对性,没有标准,没有边界,随意而为。对于一项大的工作,缺乏整体论证设计,职责划分不清。由于这个事情很大很急,在事先没有说明的情况下,就安排给了每个人,而他们是否适合做这个工作,已经不重要了,造成个体对具体的工作目标茫然无知。整个工作过程就是一场“群众运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结果,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之后,收效甚微,于是,不得不重新再来,如此反反复复。在这种机制下,本来十分紧迫的事情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其重要性的等级。至于事情的重要性究竟如何,不得而知。

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把日常工作与学术研究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错误在所难免。一项工作应该有明确的出发点、过程和目标,每一步都应该实实在在,而且评价标准显而易见;学术研究本身就具有探索性、不确定性,如果把学术研究的属性应用在工作中,那么,“摸着石头过河”就成了推脱责任的理由。

三、规范化是培养严谨教风学风的重要保证

军事化是规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军事化把人员、职责、物质、时间、地点进行了严格细致的界定,如: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出现在什么地点的什么岗位上都有明确的要求。此外,对衣食住行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规范。规范也是一种规则,在这个规则下,旨在培养“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现代军人,从外在表现看,军事化直接培养了“军人作风”。

军人作风与严谨的教风、学风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一名士兵在操场上表现优秀,但是,他在课堂上的表现可能是一塌糊涂,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教师。因此,教学工作的全程规范化是培养严谨的教风、学风的重要保证。

教风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的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的集中反映。同时,教风也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一面镜子,它对学生可以起到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风好,对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风的好坏非朝夕功夫,因此,从教师走上教学岗位开始,就应该强化有关要求,进行相关教育,同时,进行教学过程的规范化体验。这可以通过参观、报告会、宣讲会等形式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办公桌上要有一套“规范”。有了规范,才能目标明确,有了规范,才能有章可循,有了规范,才能培养严谨、规范、创新、求精的良好教风。

教风与学风互为影响,但是,一方不能决定另一方。学风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而人才素质的培养正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根本体现。而“上课玩手机”、“小说进课堂”、“心不在焉”、“作业不认真”、“考试作弊”、“公共场合吸烟”等诸多现象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相去甚远。如果我们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育”,那么,教学改革一直不能解决现实问题而值得反思,此外,缺乏系统性、规范化的管理也是造成上述局面的重要原因。

四、规范化是科研试验任职岗位的基本要求

学校犹如工厂,在一个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工厂中生产的产品是一些不合格品,而不合格品是不能给工厂带来效益和信誉的。学生犹如产品,只有当产品具有安全性、稳定性和实用性等良好性能时,才会受到用户的青睐。我们培养的学生直接参与到科研试验活动中,而科研试验任职岗位对人员的要求必然与科研试验任务的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相适应。这就要求岗位人员首先应该具有爱岗敬业精神,具有刻苦学习勤于研究的态度,具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其次,面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应该具有敬畏之心,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虚心求教,躬身实践,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岗位任职能力。再次,由于科研试验岗位的特殊性,直接决定了它的复杂性、秩序性和规范性,“稳妥可靠、万无一失”永远是科研试验任务中不变的宗旨和原则。

学生的归宿是任职岗位,学校的任务就是在学生离开学校时就具备了某种能力。而这些能力是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积累的,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做事并习惯成自然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小而艰巨的任务。

五、结束语

学校的一切办学因素最终会直接或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虽然,各种因素的权重不尽相同,但累加效果却远远不能忽视。有一种泡菜理论认为:“泡菜的味道就是通过长期的浸泡把味道浸润其中。泡菜的优劣,关键在于泡菜汁的质量。同样的菜,泡的好不好,取决于浸泡在什么样的汁水中,在于浸泡的时间和我们照顾泡菜的态度。”

规范化难以解决办学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但是,它却像泡菜汁一样是泡好菜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舒化鲁.企业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2011.6

[2]曾添.规范化管理是企业上台阶的前提,2007.6

第3篇:体育教育规划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言文字 规范化使用

语言文字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为适应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语言文字必须规范使用。然而,语言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语言文字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整体状况也不断发生变化。语言文字的规范与标准颁布之后又需要有一定的稳定性,这就导致了语言文字的规范与标准同现实社会的语言现象之间的不同步,出现了许多用语不规范的语言现象。这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课题。

一、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分析

1.媒体不规范的用字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广告无处不在。许多商家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他们利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改造成语,也确实达到了其目的。但是,广告用语只求“同音”忽视“同义”,存在滥用谐音字的现象。例如,“咳”不容缓(药品广告)、“骑”乐无穷(山地车广告)、一“明”惊人(眼镜广告)、默默无“蚊”(驱蚊器广告)、无可替“带”(透明胶带广告)替、一“网”情深(网吧广告)、一见钟“琴”(钢琴广告)、随心所“浴”(热水器广告)、终生无“汗”(空调广告)、“衣帽”取人(服装店广告)、“衣衣”不舍(某洗衣店广告)、步步“糕”升(某蛋糕广告)、一步到“胃”(胃药广告)、百“衣”百顺(电熨斗广告)……

滥用谐音字是一种破坏语言规范的行为,容易对消费者造成误导,受其影响最大的是中小学生,会导致以讹传讹。

2.网络语言的盛行对青少年语言的规范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上网人数剧增,在数量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学生占很高的比例。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使用一些新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个性,这造成了大量的语言不规范的现象。

使用不规范的汉字。如使用古老的繁体字、异体字、不规范的简化字现象,在初中生的作文中就很常见。典型的例子如“濉,这个汉字念jiǒng(三声),本义“光明”。现在成了互联网上使用很频繁的字之一,因其字形的原因,它被人为地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类似的还有“”、“簟钡壬僻的汉字,在青少年中都很受欢迎。可这些汉字都没有收在国家语委颁布的规范字列表中。

网络语言多是短句,具有非语法性的特点,生搬硬造出许多不合语法的句子,导致了有些语言不符合语法规范。如“很黄很暴力”、“我走先!”等频频出现在中学生的作文中。

符号语言的运用、数字加中英文的混杂等现象,也给母语教学带来了困扰。有些中学生在作文中就把“我”写成“偶”,而“你out了!”(你落伍了!你跟不上潮流了!)“你8要酱紫啊!”(你不要这样子!)甚至一些类似“:)”的网络笑脸符号,也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了。这些网络化语言的使用,给多少年来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书面语写作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但也对一直以来在学生作文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正规书面语言产生了一些冲击。

3.各种各样的流行词流行语颠覆了词语本身的含义,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困惑。

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对一些社会现象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便会通过语言折射出来。像近年来出现的“酷”、“PK”、“雷人”、“草根”、“山寨”、“美眉”、“驴友”、“放鸽子”等流行语便是如此。地方语或者歌曲名称、影视剧中的经典台词常被滥用。例如以《大话西游》为代表的无厘头搞笑电影中的许多用语,就被很多青少年习以为常地挂在嘴边。“闪”(离开),“扁”、“K”(殴打)、“粉丝”(崇拜偶像的人)等不一而足。这些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的词语,给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它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满足了中小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另一方面又让学生沾染了某些不良的风气。因此,作为传承语言文明重要阵地的语文课堂,必须区别对待网络流行语。

二、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的解决办法

1.建立健全语言规范化制度,抓好落实,营造全社会都重视语言规范化的氛围。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很多语言规范化的法规文件,这对语言规范化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各地也因地制宜,出台了许多相关的规定,使语言文字走向了法制化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规文件逐步被社会大众了解,并逐步深入人心。民众“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的意识大大增强,社会用字规范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2.媒体要切实担负起应尽的责任。

在新媒体频频出现的今天,语言文字规范化也遇到了空前严峻的挑战。比如在网络语言不断更新的大潮中,一些粗俗、轻佻的语言,不能不说是一些不协调的音符,阻碍网络语言乃至于网络文明的发展。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为了纯洁净化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了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媒体应当负起责任,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商家在宣传自己产品的时候,也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玩一些文字游戏,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尊重民族文化。规范使用文字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同时,应当认识到文字规范化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一些广告用词、用语混乱的问题,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汉字文化源远流长,注定了它极其丰富的内涵,我们应当将其发扬光大,而不应以谬误人。

3.教师要做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表率。

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的问题出在学生身上,责任却在我们教育者。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语言文字法》,认识语言文字规范化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意义,认识语言文字规范化对教育、教学,对培养年轻一代的重要意义。

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语言与规范的书面语的区别,在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时,要教导学生学好、用好规范的语言来写作。鼓励青少年学生多读优秀的课外读物,培养他们的语感,指导他们学会品味作品中的优美又富有个性的语言,让他们能自主地摒弃一些会在文中引起歧义的网络语言。引导学生欣赏传统美文,阅读经典著作。

面对学生热衷的流行词流行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当然要用规范的语言,并教育学生不仅要热爱祖国语言,而且要规范地使用祖国语言。同时,网络语言和流行语已经走进大众,一味回避并非良策,语文教学也应与时俱进,以包容的心态、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它们,吸取精华,去除糟粕。

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教师要引导学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通过那些文质兼美的教材,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生活处处有语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漫游语文世界,不要忽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语言规范化,校园要先行,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第4篇:体育教育规划范文

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道路网络,其规划必须主动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规划的理论、方法、体系,成为道路建设的先导。寻求区域空间发展与道路空间布局的协调发展途径,解决市区与市域、城市与城际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寻求能主动适应城市化和快速机动化发展的路网规划理伦,研究规划的功能以及对于规划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规划方法、解决规划核心技术问题;研究适合都市圈和都市区(大城市郊区)的路网规划方法,开拓规划思路,建立与这种区域发展新格局相适应的规划体系和规划原则。

1.区域发展的趋势与特征分析

过去10-20年,由于城市扩展、城市化和郊区化、运输技术的进步等,城市和城市间区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城市与农村在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难以找出明显的边界,规划中城区(Urban Area)的概念逐渐被都市区(Metropolitan)取代。尽管在商务、政府机构、文化等方面中心城市仍然具有重要地位,但在整个社会活动系统中,城市只是区域的一个组成、一种形式。无论是区域经济发展还是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均必须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城市与城市以外的地域不可分隔,并且呈现出强烈的一体化趋势。

1.1 区域发展趋势

(1)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

经济和交通等因素作用下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增强,使城市间空间联系密切而形成联合体、形成网络化空间格局,是发达区域空间形态的生长趋势『张京祥等,2001。由于城市区位因素、人口规模、自然资源和经济实力的差异,形成了区域空间范围内城市的等级规模,并逐渐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带、城市群或都市圈。在"1997~1998年中国城市规划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我国大城市已经出现城市形态区域化、城镇体系走向网络化和建立城市联盟的趋势。实际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超大型城市群和若干城镇密集区已经形成立『姚士谋 朱英明 陈振光,2001。区域以一个或多级核心城市为主导、围绕核心城市进行产业调整和经济、基础设施协同发展,成为近期和未来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大趋势。

都市圈发展改变了城市间空间联系的模式,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对都市圈城市间的联系、经济交往和带动起到显著的作用,表现为沿快速交通走廊的城市间时空距离的缩短、交通量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趋同。

(2)城市化与郊区化发展

第5篇:体育教育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拓展;轨道交通;规划

Abstract: City rail transit and city planning integration is a very valuable and promising work, that the planning authorities to catch up, standardization and systematism, to create more wealth for the cit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city development; rail transit;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城市拓展和轨道交通规划一体化的观点

城市活力数据库MCD的统计分析(主要是西欧城市1995—2001年的数据)和做法有如下内容。

(1) 每公顷的人口密度达到80 人以上的城市,公共交通、步行和骑车三者之和通常占60% ,人口密度不到25人的城市则下降到10%多一点,所以城市拓展必然会给公共交通提出新的要求。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相对偏紧,并且实行以公共交通为主的政策,所以必须注意不宜把城市拓展为一个大范围的低密度地区。

(2) 城市拓展和高机动化率不会给公共交通带来好处,对个人也是不利的,尤其是在能源消耗方面,所以一定要控制非城市功能需求的拓展,使城市结构紧

凑。MCD显示,步行、骑车和公共出行方式所占比例较高的城市(超过55% ) ,与出行方式相同但比例较低的城市(不足25% )相比,用城市GDP百分比来表示,社会承担的交通成本会减少一半(包括公共交通投资和运营、公路建设与维护以及养一辆汽车的费用) ,相当于每位居民每年节约了大约2 000欧元,这对西欧2亿多居民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U ITP估计了能源消耗,从源头算起,即考虑到火力发电厂的生产率。在公共交通、步行和骑车出行方式所占比例较高的城市中,每位居民每年消耗的能源从55 000MJ (兆焦耳)减少到12 000MJ,减少了4. 58倍。从图1给出的公共交通、步行和骑车交通方式比例与能源消耗关系曲线看,美国休斯敦市1位居民的年能源消耗为香港居民的17倍,这是一个多大的差距!

图1出行方式与能源消耗的关系

可以看出,交通方式、交通结构的选择和城市拓展的规划是降低城市成本和能源消耗的关键,这里存在着一个巨大改善的空间。通常,厂矿企业要降低能源

消耗10%都要经过很大的努力,但在规划中增加或减少1倍相当于香港居民的能源消耗可能就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这值得每位决策者深思。同时,这也说明作为城市公共交通骨干的轨道交通与城市拓展规划和评价的一体化是多么必要!

(3) MCD认为,公共交通的力量和城市的活力密不可分,当采取措施将公共交通和城市规划更好地结合一起并控制交通对小汽车的依赖时,发展公共交通的好处才可以实现最大化。2005年,赫尔辛基4 条主要的铁路直接通向62%的人口居住地和68%的工作场所;斯德哥尔摩在地区结构规划中,建议由小型中心组成多中心的地区结构,围绕公共交通车站和线路组建新的地区中心;维也纳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合并由同一个管理单位负责处理,建议沿承载能力高的公共交通走廊集中修建新住宅和进行商业开发,在发展潜力大的地区修建公共交通线路的延长线;新加坡一开始就注意把铁路和城市发展规划结合在一起,高密度开发集中在地铁车站周围, 2001 年概念规划要求在车站周围加大企业和商业的密度。

在需求管理方面,在中心商业区每1 000个职位拥有路边和不靠街面的停车位超过500 个的城市中,公共交通出行模式平均占10%;而在停车位低于100 个的城市中,公共交通出行模式的份额几乎要高出5倍。因此,许多城市对市中心开发项目的停车位只设定上限值,具体数量取决于到火车站或地铁站的距离。

MCD显示,最近10 年,欧洲许多城市公共交通年平均投资相当于GDP的0.6% ~1. 2% ,交通网扩建方面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街道电车、轻轨和地铁。在对现有的铁路网实施现代化改造的同时,为铁路网的开发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每位居民的交通供应量(以车辆- 公里计)提高了7. 5% ,每公顷的交通供应量提高了约4%。交通供应量增长最快的是马德里、慕尼黑和维也纳,这些城市和布拉格、新加坡、香港等城市,其公共交通实际上是可以和小汽车竞争的。因此,只要有合理的城市和公共交通规划的结合,再加上严格的需求管理,一个真正以TOD 模式为主体,包容其他规划理念,适宜生活、方便工作、低社会成本、低能源消耗、低财败负担、低土地占用、良好环境的城市社区建设是可以实现的。

2城市拓展和轨道交通规划一体化的要点

(1) 城市的拓展轴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功能布局,市区和郊区在功能上应有明确的区分,在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产业分布、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是双向互补和互为依存的关系,从需求上说是两个不同的市场,这是城乡统筹的基本面。如果无节制地把市区向外延伸,势必加大城市的建设和经营成本。这时可以考虑不同的选择,在满足功能的情况下,按郊区的要求延伸,以降低成本;也可以在满足环境的条件下,在市区加大交通的承载能力,提高

容积率,以改造旧城。所以,只有在区分市区和郊区以后,才能建立经济的概念。

(2) 加大交通承载能力,比较环保和符合我国能源政策的交通方式是发展轨道交通。轨道交通是由多种模式组成的,如街道电车、轻轨、地铁、电动车组、铁路等,其系统容量、造价、敷设方式、运营组织都有较大不同,乘客的出行目的、数量、高峰小时流向、平均运距、速度要求等有所不同,市区和郊区也相应是两个不同的市场,这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段。试图用一种模式去满足不同的市场,不但经济上不合理,功能上也难以达到要求。比较适宜的做法是:根据规划功能不同

的地段和客流特征的要求,按照轨道交通模式的特点,灵活地配置成本最低的线路,关键是处理好不同模式之间的换乘。国外比较通常的做法是“地铁+铁路”,

市区采用地铁,客流较少地段或小城镇采用轻轨或街道电车,郊区则灵活采用速度高、成本相对较低的双线、单线铁路或电动车组,使整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网达

到系统最优。这里所说的最优,除了各种不同模式的合理组合外,很重要的要求是效率最高,就是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目前,我国大城市规划的线网较之国外相应的城市一般大出1 倍,建议慎重对待轨道交通网的规模。在满足城市发展要求的条件下,规模愈小,效率愈高。香港地铁77 km、每日乘客230 万人,墨西哥城地铁178 km、每日乘客416万人就是较好的例子。

第6篇:体育教育规划范文

课改如何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如何真正得以落实,直接系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具备,离不开研究,但却不是非得在规范化课题研究上来个“全民皆兵”。

可以说,课题研究是为解决本校发展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本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发展后劲,促进学校及师生和谐长效发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因此,学校管理者首先应广泛调查、研究,广泛征求中层领导及全体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紧密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以解决学校及师生在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焦点、盲点问题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确定出适合本校的课题,再向上级科研部门申报予以研究。其次,为了达到科研强校的目的,学校领导可根据本校现有师资、经费、设备设施等情况,向上级教科研部门申报一至二个“规范化课题”,并将其分成若干个子课题来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力争取得有推广价值的成果。

人都各有所长,教师也不例外。开展规范化的课题研究,对研究者的理论素养、业务能力、研究水平、知识储备、兴趣特长、时间精力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研究者对选取的课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准备、实践经验,并有充足的研究时间和精力,而且需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反思)、边改进、边提高。然而,在一所学校里,却不是所有人都具备这样一些能力,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参与研究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对于规范化的课题研究,学校不能一哄而上。否则,不但出不了研究成果,更多的还会费时费力费财,也可能会严重影响学校及师生的正常发展。

有所学校,一下子申报了六个区级课题,一个年级一个。六个课题轰轰烈烈地开题,一时间,当地的新闻予以了大力报道,那真可谓狠狠地露了一次脸。但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因学校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相关的资料自然也无法到位,加上实施中的科研培训没到位,而且教师本身的研究水平也没有跟上来,研究实施的那几年,主研人员除了去网上下载一些材料交给课题组外,几乎没有按研究方案进行实质性的研究。三年后的结题,表面上看,资料几大堆,研究报告也写得相当出彩,但来参加结题的专家不知道,这一切都是虚的,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些课题根本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也没能从中得到实质性的收获,没有因研究而得到成长。做这样的课题研究还不如实实在在地去发现自己教育或教学中的小问题,或进行教育叙事研究。

教师需不需要搞研究?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常说: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可以说天天都在进行课题研究,因为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各种各样的问题随时会出现,而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即是开展研究的过程。这些课题,源于实际,且“小”易操作,容易见效,有利于师生的成长。比如,我们六年级语文组全体老师在布置学生作业时发现,长期统一的作业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于是,我们尝试让学生自主设计课外作业,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实施中,有的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由于惰性使然,经常给自己布置一些简单的、机械性的作业。于是,我们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一个小课题研究:如何让自主作业不自流。因为每个教师都只面对自己班上的学生,便于操作,也不断地跟踪和引导,所以,两个月的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不少学生都能根据自己个性及学习的实际,设计出富于创新和实践性的作业,从而提高了语文素养。而我们也在此过程中提高了研究能力,并将此成果向全校推广。我们这课题,虽然没有开题、结题这样的形式,但却实实在在地在做,而且卓有成效。

第7篇:体育教育规划范文

问题的解决之道主要有以下几点:1、优化地面道路系统2、细化区域公交系统3、优先鼓励大容量公共交通-轨道交通4、重点策划步行交通接驳系统。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尤其是地下铁道的兴起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人们的出行及生活方式,甚至对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的演变都产生了持续且深远的影响。同时依托便利的全过程轨道交通系统拓展提升土地价值,增加土地的开发利用强度。这就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物业一体化的概念。

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物业一体化是指,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前和建设过程中,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沿线土地发展规划,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沿线物业开发进行整体考虑和统筹安排,注重两者的衔接与协调,以提升沿线物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沿线物业与城市轨道交通的一体化,主要体现了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物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即沿线物业发展与城市轨道交通实现有效结合。沿线物业与城市轨道交通的一体化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沿线物业开发的必然要求,否则会造成二者在规划、管理、设计、施工建设等多方面的脱节,既影响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也对城市发展和沿线土地开发造成了负面影响。

根据目前沿线物业与轨道交通的一体化情况,大致分为两个层次:单一站点一体化和多站点一体化。单一站点一体化主要针对于单一站点,在站点的沿线的纵向空间和横向空间上与城市轨道交通相结合,进行多层次,高强度的物业开发。纵向空间的一体化开发实现了站点与上盖物业、站点与地下空间的有效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站点纵向空间资源;横向空间的一体化实现了站点与周边的物业、周边物业之间的有效结合,增强了站点周边的经济活力。多站点一体化主要针对不同站点沿线物业的开发应,需进行整体统筹规划,对整条线路上的多个站点的居住、交通、商务办公、娱乐休闲等城市功能进行综合布局和有效组合,以实现沿城市国道交通的整个区域上的城市功能互补和协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般来讲,城市轨道交通在单独规划时主要考虑的是交通运输功能。如果没有实施与沿线物业的一体化开发,站点沿线虽然也分布有各类物业,为市民提供了居住、办公、商业、娱乐等多种生活功能,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沿线物业的服务功能可能较为单一,或者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和有效衔接,这将导致沿线物业的价值不能得到很好地提升。实施沿线物业与城市轨道交通的一体化开发,能更好地满足市民对城市功能的综合需求,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提升了沿线物业的价值。

由于沿线物业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分离将会带来包括:站点功能单一、空间资源浪费、城市功能弱化、客流量不足在内的诸多问题,这使得沿线物业与城市轨道交通的一体化成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一体化使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物业形成功能强大的综合都市体,节约了城市的空间资源,为市民提供了更便捷的公共服务。同时,一体化还引导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形成新的城市景观。轨道交通与沿线物业一体化的优点主要有:

1、增强站点服务功能

一体化将城市原有的独立工程单元,如生活起居、休闲娱乐、商务办公等,联合成统一的整体,有利于强化商业中心、集中办公区域、改善居住环境、缩短交通时间,促进了城市功能和沿线物业价值的提升。

2、节约城市空间资源

一体化规划与开发提倡的是集约化的土地利用模式,不仅体现在对站点周边进行高容积率的开发,而且体现在站点各层空间的高效利用上。这种集约化、整体有序的规划和开发方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实现了各种社会活动的聚集,提高了物业的使用效率,避免了城市空间资源的浪费。

3、增加站点的客流量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大量客流带动了沿线物业的发展,物业的集中、高强度开发又可以聚集人气,为站点吸引了更多客流。一体化开发似的沿线物业和城市轨道交通的结合更加紧密和有效,更加有助于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进而提升沿线土地和物业的价值。

4、增强区域经济活力

一体化强调物业开发和城市轨道交通的有效结合,满足了乘客和市民的多种需求,如居住、购物、娱乐、办公等。乘客在换乘时可以享受到日常生活的便捷服务,这吸引了更多的市民在沿线区域进行各种活动,推动了沿线物业的发展和站点附近的经济繁荣。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必然导致人们出行方式“步行化”,这还要求在一定提花开发是注重广场、花园、绿地、天桥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以吸引和方便居民搭乘地铁。各种功能的综合协调,能够增强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经济活力,提升沿线物业的价值。

目前我国内地城市轨道沿线物业开发距离我国香港、日本等还有较大差距。国内已经开始认识到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物业一体化的重要性。日本地铁与沿线物业的开发很好地体现了一体化的概念。例如,日本的池袋(Ikebukuro)是继新宿、涩谷之后日本东京都丰岛区的一个主要的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站,西武池袋线、东武东上本线、东京地下铁丸之内线均以池袋站为总站,每天出入池袋占的人,大约在271万(2007年统计)。池袋以池袋站为中心,开发并经营了高密度的商业(百货商店、电器店、时装店、电影院、餐饮店、游艺中心)和住宅,这些物业大多位于池袋车站东口至阳光城为止的街道两旁。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是与池袋站相连的东武、西武两个大型的百货商店,它们各占据池袋车站的一边。除此之外,各种电器用品、化妆品、运动器材、玩具、珠宝等专卖店在站点周边也高度集中。高强度的物业开发吸引了大量的住户和消费者,使得池袋站周边形成一个复合型的超级购物中心,商业气氛极其浓厚,目前已经成为东京最重要的商业区之一。

以香港地铁港岛线和荃湾线上的金钟站与中环站为例。这两个站点位于香港最繁华的商务商业中心。两个站点的中心距离只有800米,但期其间的商务办公建筑却没有均匀分布,而是分别向两边站点靠拢,开发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大部分物业到地铁站的步行距离仅200米左右,中间地带是香港公园、植物园、渣打花园等城市开发空间。

第8篇:体育教育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交通拥堵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现状

城市交通规划在我国是一个十分年轻的行业。我国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重视交通规划工作,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地时代背景下,城市交通规划在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保障城市各项功能正常运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道路设施增长较为缓慢,人均拥有道路水平处于较低的水平。近十几年城市交通设施开始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大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达到6~10m2。

随着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的问题日益严重,这些情况的频繁出现严重困扰着我国的各大城市和地区,在这种形式下,交通规划越来越被我国政府部门重视,城市交通规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和重要保证。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城市交通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城市交通运行环境必须与信息时代的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信息时代的城市需要一个高效、有序、安全的交通环境;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将有助于城市交通使用者获得充分的交通信息,并作出正确的选择,通过信息智能系统还能调节城市交通流向,均衡交通分布,从而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

城市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 忽视道路环境功能的规划

在传统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比较重视道路的路网布置、线型设计、车道数确定、路面结构形式等交通功能和城市空间功能,而忽略环境功能。在现代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应该把城市道路的环境功能放在重要的地位。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均应从城市环境的整体出发,根据不同区域的要求,就空间组合、景观风貌、特色建筑、道路横断面组成等进行综合规划设计,使各构筑物组成的空间轮廓、尺寸比例、色彩线条等相互协调、和谐美观,以达到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水平、改进市民生活质量,给人以舒适、安逸和美的享受,同时也使城市道路景观风貌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以满足人们对交通和环境的要求。

2.2忽视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规划

当前,许多中小城市正致力于继续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开发规划及建设,提出要建成城市快速交通系统,完善城市交通网络,但往往较少重视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然而,缺乏明确的交通发展战略规划是我国众多中小城市道路功能混杂的根本原因之一。如江苏某县城现规划的过境快速公路是在最初既有线路的基础上3次东移而成,原既有路从过境快速路先后向交通性主干道、生活性主干道功能不断转换。

2.3忽视道路网络弹性的规划

目前制定道路网络规划方案以分析预测为依据’,对未来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估计不足,更重要的是路网规划中对系统的应变能力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少数中等城市用地扩展快,系统稳定性相对较差,城市发展方向受到区域环境和区域基础设施的牵动影响明显,一些先前处于城市边缘的地区,由于这些牵动因素的综合作用会逐步发展为衔接老城区核心的发展方向的重要地区。对这些区域发展环境因素、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人口的发展论证不足,往往会造成城市用地布局不当、设计标准采用不当、路网规划弹性不够,形成新的交通集束。这种寄希望于城市道路交通近期就能显著改善拥挤状况的边建设边规划,这种急功近利般“”式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其结果必然导致城市建设“摊大饼”式无序扩张。这种城市建设的后果主要源于道路规划方案弹性较差,道路网络不能适应突发状况。因此,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城市道路网系统应为未来的发展规划留有余地,做好路网弹性规划。

2.4忽视道路人性化规划

很多的城市道路环境是“重车不重人”或者说“车重于人”。在道路设计中,往往存在忽视行人交通权利的倾向,比如禁行时间长,通行时间短;斑马线、天桥、隧道等过街设施间距过大,又缺乏合理选择,而这些管理上的问题又常常成为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诱因。交通繁忙路段没有人行天桥、过街地下通道和斑马线,行人需冒险穿越街道;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或牺牲绿化带来拓宽机动车道,步行者不得已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了交通危险性;行车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步行空间因而缺少安全性。道路交通规划时一味注重车辆的机动性规划,一味追求道路的宽度,甚至宽马路同两边的建筑不发生关系,只是快速通过,很容易造成城市原有的商业区衰落,导致城市中心片区、副中心片区郊区化。如果道路宽了就导致人气散了,那城市也就失去了感觉。

对于交通规划问题的解决对策

3.1要转变交通规划观念

长期以来,人们把提高城市交通的机动性、加大道路设施供给、扩大运输能力,作为城市交通发展的核心目标。实际上,这些只是实现生产、生活和其他目的的手段,城市中的人及其活动场所才是交通政策中的核心。应通过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的统筹规划,减少交通需求和资源消耗,提高交通系统的总体效率,实现城市与交通的均衡、协调发展。根据这一理念,我国应当对长期坚持的城市化方针进行反思。城市的发展应当保持紧凑的形态和较高的人口密度,保持城市土地特别是中心区土地功能的多样性,减少居民出行次数和出行距离;通过发展远距离通讯办公和通讯购物,降低人流和物流的需求;建立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线网覆盖率高的公共交通系统;利用各种手段减少个人机动化交通需求,提高已有设施的使用效率。3.2要完善交通规划体系

城市交通规划体系一般应包括市域交通规划、市区总体交通规划、地段的交通规划、线路的交通规划、点的交通规划五个层次。不同层次的交通规划应在加强上下衔接的同时,与不同层次的城市规划相衔接。如:区域城镇规划与区域交通规划之间,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交通总体规划之间,城市近期发展规划与城市区域(地段)或重点项目的交通规划之间,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线路交通、小地区交通规划之间,城市建设性详细规划与交通枢纽及路口的交通规划之间,必须建立起统筹、协调、互动的关系。3.3重视城市交通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城市交通规划的重点,应当从提高机动化水平和扩大交通量,转向引导交通容量和交通结构合理化。要重视交通发展的经济、环境评价和社会评价,建立高可达性、低需求的交通系统发展模式。应当以公共交通网络和道路网络共同作为城市布局的骨架,创造以公交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以全社会总成本下降和资源节约为目标,实现人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结语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就是要从城市远景的交通需求进行道路系统布局,以城市的近期交通需要来逐步实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9篇:体育教育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交通一体化;西安地铁二号线;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轨道交通逐渐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城市公共交通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地铁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量大、速度快、污染小、准时、方便、舒适等特点符合未来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方向,日益成为市民的出行首选。在西安,地铁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必将成为是广大市民的重要出行方式。因此,地铁与常规公交衔接的完善性、方便性、一体化更显得重要。

一、西安地铁二号线与自行车方式的换乘

西安地铁2号线,为西安地铁首条开工线路,也是首条运营线路,全长20.50公里,设17座地下车站。线路北起位于未央区的西安火车北客站,南至位于雁塔区的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将西安市南北中轴线上的龙首原、钟楼、小寨等商圈紧密联系起来,目前日均客流量20万人次。

1.西安地铁与自行车衔接的基本情况

(1)地铁出口的自行车停车站场太少,不方便停靠。对于几个大型的站点比如说钟楼站、小寨站、北大街站没有公共停车场,对大部分乘客来讲很不方便,因此使用率很低。

(2)公共自行车管理不善、使用率低。当前,西安的城市公共自行车项目刚刚起步,只是在西安经开区首批建成西安城市运动公园东门等10个投放站点,共投放300辆公共自行车进行试运行,并均由企业自行试点。由于企业的能力有限,投资规模上不去,再加之鱼龙混杂、唯利是图,设备品质差异太大,必然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租用公共自行车还需要去相关部门办理使用卡并支付比较高的费用,环节较多。

(4)站点自行车没有遮盖保护。自行车停靠点都没有配置自行车雨棚,再加上北郊的环境质量不是很好,使得自行车严重损坏。

(5)自行车行驶的标志标线不明显,自行车驾驶者特别是外来游客,不能有很明确地行驶,对出行造成不便。

2.针对自行车的管理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

(1)根据城市规划合理地安排自行车站点的设计,增加自行车站点并与地铁站点做到紧密衔接;统一建设者和运行商的标准,方便市民使用;加大宣传公共自行车的力度,普及、简化使用的方法,吸引更多来城观光的乘客使用自行车。

(2)提高公共自行车在老城区的覆盖率,可以提高公共自行车的利用率,还可以减轻交通压力、缓堵保畅。

(3)建设自行车专用道,提高骑行者的安全系数、缩短出行时间,增加自行车与地铁的联系程度,进一步使二者衔接的密集度增加。

(4)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卡与“长安通”并行,减少租用环节;可以使用一种新的支付方式,比如直接使用身份证刷卡,避免了在使用过程的因为毁坏自行车而故意逃避责任的弊端,还可以更加方便地为使用者服务。

(5)增设自行车指路牌,比如,在指路牌上标明主要的景点,及景点与目前所处位置的距离、方位。

二、西安地铁二号线与公交车衔接的现行问题及解决方案

1.地铁及公交的指示不清楚、无法有效引导乘客换乘

在我对地铁进行实地调查后,发现地铁站内、站外的公交指示不明显,无法完成有效指引乘客换乘的目的。具体如下:

(1)西安地铁二号线所有站内并没有明显的公交换乘指示,乘客无法获得地面公交站牌的所在位置以及行驶方向,造成换乘不便。

(2)地铁站内的地图没有标出主要建筑物名称而是以道路作为表示,对不了解道路分布的乘客以及初次到来的游客来说没有有效的向导作用。

(3)公交站站牌周边树木太多,挡住视线,从地铁口出来的乘客难以发现公交车站。在会展中心站的西南口,出行者出站后需要找很长时间的公交站牌,费时费力,造成很多不便,影响出行者出行方式的选择。

(4)公交信息反馈缺乏及时的更新。对此我的建议:①针对地铁站内信息缺乏的问题,增加换乘公交的指示牌,内容需要包含行驶方向以及主要停靠站。②在地铁站出口增设指示牌指引公交站的位置。③及时清理公交站牌旁的树木以及障碍物,及时更新公交线路变更信息。

2.公交衔接作用不够完善,停靠站点密度有待提高

在建设地铁站点时要充分考虑到地面公交线路的分布,或者改变原有的公交线路,与地铁线路呈交叉式布局,公交站与地铁站间距尽量减小,可加快客流分流速度,并且如遇下雨,下雪等天气因素,也可迅速换乘避雨,给乘客方便。

3.地铁与地面公交重复路段太多,造成资源浪费

地铁交通和地面公交间的重复路段很多,一方面浪费资源,另一方面两者在重复线路上的竞争。例如南稍门至安远门路段有常规公交K618路、609路、600路、240路、229路、216路、36路、26路等线路,如继续保存常规公交线路,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据我的调查和了解,西安市交通运输管理管理部门已经对这一问题开始展开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尽力做到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西安地铁与出租车的衔接

西安的出租车起步价相对于其他大型城市显著较低,因此出行者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地铁与出租车换乘设施,在道路空间外,通过设置的出租车站,提供集中实现出租车和乘客之间供需关系的场所,主要功能在于:满足乘客从地铁出站搭乘出租车的需求;为出租车进出道路系统提供缓冲的区域;实现交通功能转换,完成乘客在不同交通方式和出租车之间的换乘。地铁与出租车换乘设施的主要组成要素为:下客区域,等车区,上客区域。

在我国,目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合理的实现出租车和乘客的有效衔接,既满足出租车乘客的需求,又尽可能的减少出租汽车对道路交通的干扰。建立合理的路外出租车换乘系统是解决此问题的可行办法。

四、结束语

在对西安现有的交通的模式进行调查分析后,根据先进的管理方法研究西安城市交通一体化的问题,从常规公交出发,并充分认识到常规公交在轨道网络建成情况下的重要作用,并针对西安城市交通现状,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加大地铁与常规公交的衔接程度,满足出行者的出行需求,实现城市交通一体化建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