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实验范文

科学实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实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实验

第1篇:科学实验范文

星期天,我在家里很无聊,不知道干什么好,我打开一本《科学实验站》的书,看起来,突然,我发现一个有趣的实验,便想:正好没事做,就做这个叫“扣子真听话”的实验来做吧!

我准备好材料:1、一个玻璃杯。2、一个扣子。我当时很好奇:为什么扣子还听指挥呢?扣子是没有大脑的,不可能会听指挥?我开始还不相信,但亲自做做也不错。实验开始了。我先把玻璃杯上装满水。然后我把扣子抛入水中,扣子向下沉去,一直沉到杯底。我认真地望着杯底,扣子像个懒人一样躺在杯底。我看看书,书上说:最后发出命令就行了。“扣子,上来!”我叫到,刚才还在杯底的扣子,慢慢浮了起来。“好神奇”!我又叫到。连忙看是怎么回事。书上写着:扣子刚沉下去,是由于自重力。下沉时,石灰末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变化,放出了二氧化碳,生出的小气泡聚集在扣子表面,气泡多了,浮力变大。扣子变升起来了。等扣子升到上面,石灰末与稀盐酸接触面积小,这时扣子自重力大于浮力,于是它又沉了下去。

这次科学实验真好玩!

五年级:点亮人生

第2篇:科学实验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课 探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48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一门科学启蒙课程,新课标理念下,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就必须引导孩子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上好一节科学实验课是每位科学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科学老师怎样才能上好科学实验课,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呢?

一、明确学习目标,让他们把握实验探究的方向

科学教师要:1.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自觉参与并主动学习,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卷入科学实验的探究活动中。2.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儿童的心理、思维活动的特点,创设符合儿童心理、年龄特点的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有激情、有渴求地卷入自行探索、自主学习的课堂情景中来。3.在创设情景时,老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快捷、方便、信息量大的特点,通过它来展示情景感染学生,引发他们追求新知的动力。4.在每个精心准备的“问题情境”中,我们应当适当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实验的方向,了解探究的内容。

例如:在上《水的浮力》一课时,应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课件展示的画面是:一群小朋友在踢球,球突然被踢入洞中,谁有办法将球弄出来?孩子们被有趣的场面所吸引,好奇心一下被调动起来,七嘴八舌出谋划策,水到渠成地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课堂要研究的问题上来。又如在《火山爆发》一课中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赏火山爆发时的壮观场景,他们无不被吸引、震撼,探究火山爆发原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了。

二、增加教学计划性

在每学期开学初教师通读教材,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安排。

(一)根据教材的内容定时间

如四年级下册,认识“油菜花、各种各样的花”的内容教材安排在第二单元的第一节、第二节。按照上课的进度要到四月初才上。此时,油菜花已经全部凋谢,也失去了观察的机会。因此,计划时就应该注意时效性。

(二)依据内容定地点

实验不只是在实验室内做,观察实验就要在室外,上课前教师要对所观察的地点、植物、环境、安全等问题进行观察,可行后方可列入计划。

三、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四性”相结合

教学中抓住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教学目标的针对性,组织教学的可行性和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只有注意提高科学实验课的质量,实验课才有生命力。

实验安排的内容不能超越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开阔学生的眼界,巩固旧知识和学科间的联系。如讲到生态平衡时,教师可以联系语文课中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和《蛇与庄稼》进行教学,由于学生都学过这两篇课文,学生又好表现自己,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也把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科学课中,为教师设计水土流失的实验打下了基础。在实验课中教学生热爱科学,树立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精神。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

四、抓好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

一是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极大的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而有效的实验教学又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所以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要特别的加以重视。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探究的习惯。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操作、懂得追求真实与科学,使实验能准确反映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实验顺利进行,才能产生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三是实验教学的过程,是使学生学会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学会自己动手操作,懂得经历一个猜测――制订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一般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这个活动过程,就会使知识具体化,使观察有意识化,使学生更能主动参与到实验操作中去。四是充分利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证明,在学过和没学过的知识之间,在原有知识领域和新知识领域之间没有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架起联系的桥梁,开展探索性实践,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索,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例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进行分组,充分发挥每个小组的力量,这就需要学生大胆去尝试,教师适时点拨,以达到实验的结论:任何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的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如教学《电产生热》一课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并摸一摸铁丝,手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本身效果不明显,可是有的学生的效果却很突出――手很烫,原来他是用了三节电池。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一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电热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电热效果更明显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试试。”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则更强烈。

六、课后拓展

第3篇:科学实验范文

关键词:科学实验抽考反思

小学科学探究实验的教学,不仅能教给学生科学基本知识,更是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能力,我市科学实验抽考如期进行。我们学校从六年级每班随机抽出四名同学,参加了市电教仪器站组织的科学实验抽考。学生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半数同学得到了满分,其他同学也都在及格线以上。这与我校管理层重视,科学教师努力开展实验教学,实验教师准备材料细致、实验器材合理,学生操作规范分不开的。重视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创造性的开发与教材相关实验,用身边的材料来完成家庭小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更加完美的完成下一个实验为推动力,是学生们获得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关键。结合平时的教学和此次实验抽考情况,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下来和同行交流。

重视平时教学中的每一个实验,做出失败就是做出经验。学生收获也是教师收获。如在做“磁铁的性质”实验时,大多数的小组都能得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科学结论,但个别小组却出现了同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疑惑了,我给这几个小组调换了新的磁铁,并说明了原因,由于存放磁铁时,同向放置,时间较长,有的磁铁发生了消磁的现象,其中的一块磁铁由于磁性太弱,只相当于是一块儿铁了。于是就出现了同名异名都相吸的现象。这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应该怎么存放磁铁呢?这不是永久性磁铁吗?消了磁的磁铁还有办法回复磁性吗?下了课,我和孩子们把每一块儿磁铁都测试了(就看它们吸引回形针的数量)磁力的强弱,告诉同学们摆放磁铁应该反向,挑出来的这几块磁性弱的,老师让它们的磁性下节课就变强了。后来我用较强的电磁铁把磁铁一一进行了磁化,这也正好为下一节学习“电磁铁”作了准备。看来,平时的实验只要我们用心的做了,也许出现不了预期的效果,但只要我们认真地查找原因,永不放弃地继续探究,一样可以收获科学知识和更多的奥秘。

重视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节约型科学、绿色科学理念的培养。在学习“溶解”实验时,实验中用到的药品有:高锰酸钾、食盐、沙子、面粉。学生在实验中又出了状况,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成了紫黑色,已经搅拌了十几分钟了,杯子中还有未溶解的颗粒,又加水,再搅拌,洒出的溶液溅到了手上,于是手被染成了黄色。各位同行,您的学生们做这个实验时是否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做实验要控制好药品的量,这好比医生给病人开药方,要控制各种药物的量或比例,以达到和谐用药,既治病,又不浪费药品和金钱。原因之二,要有节约意识,做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生产中一样要让学生形成节约的理念,不浪费一滴水,一粒药品。像做这个实验,我们只需要用药匙的小匙取药,再把药匙震动几下,只留下少许颗粒较小的粉末就可以了,再加少半杯的水,搅拌时也很容易的就溶解了,现象也很明显。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以后做实验时,他们都特别重视所用药品的量,能做到节约药品还能得出科学现象和结论。做面粉的溶解实验时,开始我们选的是小麦面粉,有些小组因加的面粉少,出现了较少的沉淀物,学生认为面粉能溶于水。当然,他们后来也知道了面粉中的绝大部分成分是不溶的。为防止出现类似的认识,多次试验后,我们用玉米面粉替代了小麦面粉,因其颗粒较大,所含淀粉主要是支链淀粉,现象特别明显。同样因为我们在平时探究实验中重视了所用药品的选择及量的控制的训练,在实验抽考中,这一组实验学生们做的非常好,得到了监考老师的肯定。

重视在平时教学中努力实现学生科学思想的自由。所做的探究实验以课本要求为主,也可以对实验进行创造性的改进。如在教学《热传递》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按课本上的要求在金属汤匙柄上的不同位置滴上三滴蜡液,待凝固后,用酒精灯加热勺头,观察固体蜡点的融化顺序,结果蜡点距离太远,加热时间就长,后来我要求同学们进行讨论,思考改进的办法。经过我和同学们的改进,金属汤匙柄上的蜡液我们不采用滴的办法,而是用火柴梗涂的办法,且涂点不可距离太远,这样改进达到了三个效果:1.所涂蜡液量少,符合节约型科学实验课。2.观察现象明显,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证实热传递的原理,也节约了时间。3.产生的石蜡蒸汽也少,避免了实验室空气的污染。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我们不但重视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能力。我们教师还应引领学生体会节约的理念,环保的理念,创新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实验抽考中,我们的学生也充分的表现出了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较高的实验素质。

第4篇:科学实验范文

星期五上午,我们上了一节科学实验课。张老师让我们每个人提前准备了洗发水、洗洁净、甘油、吸管和水。

上课了,张老师先教我们配置泡泡水。首先按比例分别给瓶子里倒入2份洗发水,2份洗洁净,6份水和1—4份甘油,然后用吸管搅拌均匀,泡泡水就配好了。

泡泡水做好后,我和同桌就开始吹泡泡了。刚开始,我还不会,吹出来的泡泡和珍珠一样小。后来,看见其他同学吹的泡泡都很大,我就问旁边的同学,他们告诉我:“你要轻轻地吹,慢慢地吹。”我照着同学们的指点方法,果然吹出了大泡泡。正在大家玩得高兴的时候,张老师让我们互相提问与吹泡泡有关的问题。有的同学问:“为什么泡泡是七彩颜色的?”有的同学问:“泡泡水里为什么要加甘油?”轮到我时,我毫不犹豫地大声问:“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面去?”接着,老师让我们动手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我第一个上讲台,通过示范展示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见我先吹出了一个大泡泡,然后用吸管蘸一点泡泡水,把它大泡泡里面,再吹出一个小泡泡,大泡泡套小泡泡就出现在大家面前。这时,同学们都热烈地鼓掌向我祝贺。

第5篇:科学实验范文

着重描绘

“实验者”的画作

正如题头画中描绘的实验者法拉第,他提出了电磁感应学说,发现了电与磁的联系,提出磁力线的假说,发现了电解定律,推广了电磁学专业用语,发现苯等化学物质,著有《电学实验研究》一书等。他所做出的关于电磁场的关键性实验突破,成为了麦克斯韦电磁学方程组坚实的实验基础,并永远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所以说,实验者法拉第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精确医病的前提需要对人体进行透彻的了解,而了解身体结构的学科是解剖学。《图尔普医生的解剖课》是描绘科学解剖实验的名画。从其画名可以看出,作者突出了图尔普医生作为科学实验者的形象。画作中图尔普医生正在进行解剖课,所以躺着被解剖的人体与簇拥的学生都很好地表现了“解剖课”这一主题。现在呈现于医学院学生教科书中和挂在医院诊室墙上的解剖图最早就是来自于这些实验者。

第6篇:科学实验范文

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一种主要文化力量,是中国社会上下五千年的宝贵遗产。科学源于社会,是社会生活的概括、浓缩。因此,为了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科学实验的探究活动。

实验是自然科学的源泉。又是检验自然科学知识的课观标准,它在小学科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实验教学而且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该如何上好每一堂科学实验课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平等参与,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并且要善于尊重学生、赞赏学生,采取各种方式不断鼓励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只有建立在互相尊重基础上的人际关系,才会有助于每个人生命力的焕发,有助于每个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实践。

二、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

充分的准备是学生实验有效学习的基础,是实验成功的保证。学生参与准备过程可以大大提高准备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实验准备包括:知识技能、心理和仪器用品三部分。

(一)教师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实验前组织学生研究实验方案,明确实验要求,熟悉仪器性能和实验方法,掌握相关的实验知识,为实验做好知识准备。

(二)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用真情真爱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成功欲望。

(三)师生共同制订实验方案,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和用品,检查每件仪器是否完好无损,保证能够正常使用。

三、充分发挥演示与分组实验在科学课的作用

(一)每个演示实验,首先要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为什么要做这个演示?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演示目的不仅教师明确,学生也要明确。其次,演示时要说明让学生观察什么现象,注意什么变化,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集中思想理解问题,不致被副现象所吸引。再者,做演示实验时,必须一丝不苟按规程操作,不能有一点大意。

(二)学生分组实验,每两人一组比较适宜,一人操作,一人评判,合作交流。若组员增多,易增长消极情绪和依赖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挥,不利于独立操作。大力提倡低成本实验,成套仪器可以分散使用,对于班级容量大的,同一实验可以分两次做,这样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增多,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平等参与,尊重学生,从传授主角退场,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和帮助者,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这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主体积极性的发挥,也有利于师生各自发展。

四、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教师要以身作则,勤于指导,坚持不懈,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行为习惯。例如,实验开始前清点仪器是否完好,实验用品是否齐全;实验当中认真操作,仔细观察、记录、思考、总结;实验后整理材料,将桌面擦拭干净,遵守课堂纪律,讲究卫生。实验完后一定要撰写实验报告。做实验时还要求注意:仪器应轻拿轻放,易损坏的仪器放在实验台中央……

第7篇:科学实验范文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26-0080-01

培养小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小学生都有爱动、爱问、好奇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实验室里的任何一种仪器都感到新奇,总爱问这问那。只要教师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加以点拨、指导,很容易激发他们对实验课的兴趣。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两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问题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入境入情的过程中逐步发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许多问题。这一环节处理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在上每一节课时,都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科版(以下所举均为科研版教材课例)三年级《磁铁的性质》一课,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教具,一块木板,木板上放着用多个长方体木块做的小火车,车头用铁皮包着,学生看后很奇怪,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我接下来说,现在老师给你们变个魔术,老师用这根塑料棒指在火车下面,就能让它动起来,你们相信吗?同学们用怀疑的态度静观我的表演。我拿起“塑料棒”(里面放着条形磁铁)在木板的底下,对准“火车头”的位置慢慢移动,“火车”动起来了,学生们一片欢呼。我接着问:你们想知道它的秘密吗?以此引出了探究学磁铁性质的小组实验,学生都兴致勃勃地顺利完成了实验。又如,三年级下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我是这样设置情境的:我拿着准备的教具说,现在老师这个瓶子里有大小相同的、颜色相近的两种球,塑料球和玻璃球,你们能帮老师区分开这两种球吗?同学们众说纷纭。一个学生突然说,往瓶子里倒水,塑料球就会浮起来。我高兴地叫这个同学上台演示,结果真分开了。接下来的实验,木块、铜块、回形针、橡皮、铁片、三角板等在水中的沉浮实验很快做完了。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科学知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教师设计好每一个实验步骤,让学生按老师的设计一步一步去做,不能发挥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实验虽然按部就班地做完了,但是学生收获甚微。所以教师要在实验中尽量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则只给予点拨、指导。这样,学生有了自,就能有效地提高他们实验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对科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第8篇:科学实验范文

谈到科学,先来谈谈我对科学的理解。科学这个词,我们大家都不陌生,但真正理解这个词却很难,什么叫做科学呢?我查了词典,词典上的意思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反映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但我对科学这个词的理解是:任何一种学科中的学问。为什么说是任何一种呢?因为科学这个词的范围很大,任何一门学科都要经过科学家的反复实践才能得以证明。

下面我们就谈谈众所周知的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虹吸现象。做这个小实验要准备的材料有:两个盆子、足够的水、一根较长的软管。材料准备好了,具体怎么做呢?首先,把其中一个装了水的盆子,放在较高的地方,可以是桌子或柜子上,然后把没装水的盆子放到较地的地方,再把软管里装满水,两头分别放在两个盆子里,这样,大家就可以发现,装了水的盆子里的水通过软管流到空盆子里了。这个实验的原理是:通过大气压强,将液体从较高处通过软管,先向上再向下流到较低地方去的现象。

借助这个虹吸现象的原理,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肯尼亚北部地区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这里由于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几乎是不长农作物的。但是,如果你乘飞机,从飞机上俯视大沙漠,眼下仿佛有一块巨大而美丽的水晶球,这就是非洲著名的图尔卡那湖,又名碧玉湖。一个湖泊在时,人们来到湖畔,只见碧波荡漾,清澈照人,可是不大一会儿工夫,辽阔的水面就消得无影无踪了,成为一片茫茫的沙漠。这个时隐时现的湖泊被人称为“鬼湖”。为什么会出现“鬼湖”呢?经过科学家们的反复考察、实验,推测制造“鬼湖”的原因是由于类似虹吸泉的现象引起的。在“鬼湖”附近,应该有一个比“鬼湖”地势高的底下空洞,储藏着从别处流来的水,还有一个类似前面讲的软管似的地下通道,将“鬼湖”和地下空洞连接起来,当洞内的积水积到能淹没通道最高位时,水就将通道内的空气挤压掉,水便从空洞里流了出来,便出现“鬼湖”,但又因为“鬼湖”处于沙漠之上,即使水再多也会不消多大功夫就流到沙层下面了,就算这水一时没流掉,由于沙漠上狂风乍起,风沙弥漫,也是不大一会儿,就会被流沙所覆盖,变成一片茫茫的沙海。

所以,我们不能小看周围的每一个小现象,因为任何现象都有它的科学道理的。

第9篇:科学实验范文

实验教学的最大的优点和特点即是能让学生直接接触到有关知识客体的真实、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这些具体实在的感性材料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刺激大脑皮层形成感备中心,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要领的形成与理解。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如幻灯、电影等)所不及的!例如,如果没有观察到真实而具体的实验过程,学生不可能凭空对空气形成概念,更无从理解“空气是占有空间的实实在在的物体”的知识结论;也无法接受“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的科学论断。可见实验教学在科学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首先,实验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教学的其他环节紧密相连。我们来看一个案例:这是四年级《雨的形成》一课,老师在讲完凝结后,问:“我们能不能根据凝结现象,用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等来模拟雨的形成?”于是学生纷纷动手,进行实验。在这节课中学生确实动手实验了,亲身感受了雨的形成,但这只是形成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探究的能力,因为他没有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没有让学生对雨的形成进行猜想假设,没有设计实验,而是直接进行了实验。实验教学是一个探究活动,它的基本过程应该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这一过程,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才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实验教学中不能“包办代替”。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怕学生的实验“出不来”“走歪了”。于是就包办了学生的所有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尽情发挥。例如《雨的形成》这一课,在做凝结实验是教师这样介绍实验过程:我们向同样大小的两个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温水,同时盖上大小相同、冷热不同的玻璃片,我们把一个玻璃片加热,一个不加热,就可以冷热不同了,过一会儿观察现象。这种探究的过程看上去很热闹,其实这是让学生固定在“铁轨”上的探究,是“循规蹈矩”的。这样的探究是没有实效的,同时它也阻碍了学生个性认知的发展。探究时大家都会做,都能做,表面热热闹闹,看上去很开放,其实学生对探究产生不了强烈的内驱力,也没有因探究而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提升。其实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设计这个实验,自己找出这个对比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教师合理的引导,恰到好处的点拨,相信学生会自己动手实验的。

还有,在实验教学中不能“放任自流”。有些教师把实验的主动权全部交给了学生,一切全凭学生做主,例如:在探究磁铁性质实验时,教师给了学生一些磁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则站在讲台上,任由学生自由实验。这样的教学学生的积极性也许大,但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实验时课堂难以掌控。教师的指导、组织、激励、调控、评价等在实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条件被严重忽视。教育心理学指出,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判断性很差。同时,限于知识经验的不足,他们的思维也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实验进展要随时予以关注,对学生的实验困惑相机给予指点,对学生的实验成果及时进行贴切评价,把教师的“教”完全融于学生的实验过程之中,才能促进学生实验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