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企业文化研究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文化研究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文化研究论文

第1篇:企业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成本控制;凝聚力

一、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许多中小企业偏重于眼前利益,不注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在企业文化方面缺乏主动性,这也是一部分中小型企业不能做大做强的重要原因。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是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现阶段,中小企业文化的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中小企业缺乏一个较好的经营理念。

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往往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经营理念不健全导致管理机构分散,员工的斗志力不强,很多企业在主营业务尚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的情况下,就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这样由于资源分散,管理上困难,最终得不到较好的发展。

2.我国中小企业职工与企业本身分离严重。

企业文化不仅要把职工看成是“经济人”,认同其物质、金钱方面的需要,而且还要看成社会人,认为其有感情、心理方面的需求。因而企业文化主要强调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中小企业把职工看成是“干活机器”,严重背离了这一原则。职工应该是企业的主体,与企业是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3.我国中小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位不够准确。

中小企业应该根据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战略的现状,构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完善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与模式。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小企业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看成是产品推销,也不能误以为企业文化建设一定会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加大对中小企业文化的建设

正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遇到了重重阻碍,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调查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为5年左右,而影响中小企业存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企业文化的建设。因此,怎样加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是中小企业必须关注的问题。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

1.提高职工素质,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构建优良的企业形象。很多中小型企业开展“客户满意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等活动,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赢得市场,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

2.加强文化活动的多样化发展,赢造良好的文化风貌。

中小企业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具体可根据不同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并结合职工的生活习惯与民族风格等。

3.在企业内部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现在其核心价值上,企业成长的可持续性关键是它追求长治久安的核心价值观要被接班人确认,接班人又具有自我批评的能力。核心价值观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思想状态,同时也可以带动整个企业的发展。

4.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融合度。

凝聚力使职工追求与企业追求目标趋于一致,使分散的力量团结为一个整体力量,这样就能够把职工的能动性,集体主义精神充分调动起来,自觉地珍惜企业的荣誉,热爱企业的工作,关心企业的发展,从而使企业充满活力。由于企业人员构成复杂,思想、性格、阅历、情趣、爱好千差万别,提高企业的融合度就是最大限度的缩小职工之间的差别,把个人融合到企业集体之中。

三、企业文化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影响

1.企业文化能够降低采购成本。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其信誉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沃尔玛为什么能够在全球商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最初的沃尔玛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零售机构,到如今已发展为一个巨大的零售体系。

2.企业文化能激励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企业文化就像黏合剂,从各方面把企业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用精神约束,完成企业与员工的融合,使员工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同步。我国中小企业很多是“家族经营、合作经营”,内部管理比较松散,办事效率较低。从生产效率上讲,低效率将导致高成本。因此,在成本控制方面,企业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3.企业文化能有效的控制人力资源成本。

未来的企业之间人才的竞争将会是企业竞争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层面分析,人力资源成本是为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产生的费用支出,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使用成本、开发成本和离职成本。

4.企业文化能降低营销成本。

企业文化对塑造产品的品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影响着企业的价值理念、行为作风和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与品牌塑造紧密相连,影响着品牌的风格的形成,使品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当一个企业的品牌塑造到一定的程度时,其在营销方面的成本会有所降低。

5.企业文化能降低产品的研发创新成本。

在产品的研发与创新的过程中,都是在一定的企业文化的影响下进行的。研发创新应在全体员工中形成一种创新的文化,丰富深厚的企业文化价值理念规定和影响着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和创新目标。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价值的一项重要指标,已作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公司纷纷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在这种竞争的情况下,“最重要的已经不是金钱,而是企业文化。”一个好的企业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职工的归属感,从各方面降低企业的成本。

参考文献:

第2篇:企业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

当前的中国企业对于企业文化这一时髦的管理概念趋之若鹜。然而真正正确理解了企业文化的却并不多。

2004年年中,我与华南某民营制造类企业合作,期间该企业董事长拿着自己总结的企业文化大纲让我看,我接过稿件,就其中一句“员工爱厂如家”问这位老板:“整篇当中,我都看不出来你的员工凭什么爱厂如家。”并不是让员工爱厂如家不正确,而是我们要让员工真正做到爱厂如家,要给员工一个合适的理由。

有文化的企业,就是一个企业内部充分认同这些理由并真正遵照执行的状态。我们称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现象。我们所说的理由,实际上就是企业内部共同的价值观。价值观是组织内部共同认可的行为的基础。

2003年美国出兵伊拉克之前,为了争取西方盟友的支持,国务卿赖斯出访法国,与法国总理握手的同时,赖斯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有共同的价值观。”这句开场白无疑是奠定未来磋商基础的一句话。

可见,国际组织内的行为都以此为基础。那么什么是共同的价值观呢?什么又是价值观呢?

谈到这个问题,我想起几年前国内颇为流行的一个心理测验游戏。游戏的内容是,假如交给被测试这五种动物,这五个动物分别是狮子、猴子、牛、马、羊,要求被测试者排列出依次将这五种动物杀掉的顺序。被测试者提供答案后,测试者会讲出这五种动物分别代表被测试者身边重要的人和事:情人、子女、父母、事业、配偶。

我并不清楚这个测验本身是否合理,但是我知道,这个测验的目的并不是想知道被测试者是先杀掉自己的子女还是先杀掉自己的配偶,实际上是期望了解被测试者在两项选择时会倾向于以哪一方为重,就是期望探知被测试者的价值观,因为价值观是背后主导我们行为的一套判断依据。企业中的所有经营行为都存在选择,这些选择的背后都有价值观主导。如果企业中的大多数人面对选择是倾向性一致,我们就说,这个企业拥有共同的价值观。

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发现那些对企业长期目标影响重大的那些经营性的选择背后的价值观,并通过有效的途径让这些价值观发挥对企业经营与发展的正面作用。

如同西方哲学中对人的三个基本问题,对于企业的价值观,也有三个根本性问题。

首先是企业要追寻什么?也就是未来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是一个企业内部大多数成员希望共同创造的未来景象,我们称之为愿景。

第二个问题是为何追寻?就是企业为何而存在,为什么能够成为愿景中所描绘的企业?问题的回答就是企业的目的或使命,是组织存在的根源。有使命感的组织有高于满足股东与员工需求的目的,这些企业通常都希望对这世界有所贡献。

第三个问题就是如何追寻?也就是什么对企业来说是最重要的。是在达成愿景的过程中,一切行动、任务的最高依据和准则。这些价值可能包括正直、开放、诚信、机会均等、精简、实质成效、忠实等。

过去我们的企业主要采用制度建设进行管理,我们用同行业标准线来表示。然而制度实际上是企业经营行为的一种底线,因为当员工的行为在标准线以下时一般是要受到处罚的。如果企业仅仅用制度来管理,会出现什么后果呢?古人云: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仅有制度底线的企业内,员工只有这条线作为标准,行为固然就靠近这条线,所以,经常有人违反制度就很正常了。

而文化管理,我们实际上是为企业制定了一条长青线,它发挥的是一种心灵上的牵引作用,心灵上的认同,将牵引员工去追寻,而逐渐使行为脱离标准线,从而引领企业成长。

企业内部如何让文化生成和落地

不久前我到华南地区的一个企业去座谈,企业的领导自豪地对我说:“我们企业的文化一直搞得很好,我可以带你去参观一下。”走在现代化的办公大楼内,各个楼层、各个办公室门口都悬挂着各类口号和标语,这些标语是办公室工作人员在大量的名言警句中摘选的,然而这些口号标语有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呢?在进一步的访谈过程中,我忽然问某位部门经理一句话:“你记得你办公室门口的标语写的是什么吗?”他愣了一下,然后回答说:“刚贴上去的时候还是记得的,可是现在忘记了!”为什么没有记住呢?分析原因我们认为,这些标语和口号并不是员工理解并遵照执行的,更不是员工发自内心想说的话。现代的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单纯的口号和标语,那些至多是做到了语言美,也不是一些仪式和活动能够诠释的,那些至多做到了行为美,不一定会长久;而文化建设真正的目的是做到心里美,使得企业员工对文化的追求成为一种根本性的追求。

但是员工并不会因为我们简单的宣传就会立即开始这种追寻,要使企业文化在内部落地生根,是需要一系列的系统工程来进行建设的。

我曾经服务过的一个企业,过去一直沿用总部十六部一室的职能设置,并且行使垂直领导,使得内部管理条块分割,工作目标的考核基本是上级对下级的,缺乏对整个服务流程结果的考核。因此,各个业务部门对于其作为服务对象的下游部门缺乏服务意识,仿佛只要上级认可就完成了自身的工作职责。在业务流程上,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是非常不畅通的。我们曾经在一个内部研讨会上研究一个问题,那是一个涉及很多部门职责的客户服务问题,近半年的时间里这个问题都没有解决,而研讨会上大家各执己见,每个部门的管理人员都认为自己完成了工作职责,没有人肯于为这个问题负责。这个话题后来被我们打断了,我总结道,恰恰是大家都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客户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才是我们这个企业真正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当然要重新树立员工的客户服务意识,但是单纯的宣传是不会发挥真正的作用的。就此,我们提出一项畅通工程建设。畅通工程的目标就是企业中枢神经系统的建立,我们提出的口号是:让我们的内部沟通畅通起来。

工作的切入点就是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的建立。构建了企业上下级协调、沟通的新机制,其中融入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流程驱动管理方式,所有环节都以最终客户的满意为依据,是以目标和顾客为导向的责任人推动式管理。处于业务流程中各个岗位上的责任人,无论职位高低,行使流程规定的职权,遵守流程的制约规则,承担流程规定的责任,拉动上面业务环节,推动下面业务环节,确保流程目标实现,从而打破过去在员工中单纯以部门为界限的条块化工作意识。

所以我们说,有效的文化建设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循环圈。我们确定了基本价值观后,要修订我们的制度和管理规则,从而使员工乐于去尝试,并在尝试中确认价值观,从而通过长期的行为,成为集体认可、共同实践的一种习惯。

企业文化如何对外释放?

美国的一位思想家曾经说过一段话:注意你的思想,因为思想将组成你的语言;

注意你的语言,因为语言将导致你的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因为行动将养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习惯将形成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性格就是你的命运。

第3篇:企业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首先,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企业制度文化本身能体现企业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且体现着企业的内在精神。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加强企业整体以及员工个体遵循的行为规范建设,从中反映出我们企业崇尚什么、反对什么,即企业信奉的价值理念,反映出我们企业的做事方式与风格。通过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我们能更加清晰、准确和全面地表达自己的企业文化,从而有利于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

其次,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运行机制的一种具体表现。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使管理者意愿得以贯彻的有力支撑,并且在得到员工认可的前提下,使企业管理中不可避免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弱化,可以更好地约束和规范员工行为,减少对立或降低对立的尖锐程度。

其三,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行为规范,就要正确认识理解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懂得运用制度文化来保证和促进企业发展。加强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建章立制,完善管理,把电信服务理念和行为准则制度化、规范化,从而达到促进企业经营服务水平提高的目的。不难看出,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做好经营服务工作。

其四,要适应市场经济特点,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和规范,加强企业全方位的管理。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把企业制度文化建设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序开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一个完善、合事宜的企业制度文化,能规范员工行为,使企业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加强企业制度文化建设,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中的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效率。

二、当前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之现状

我们看到,目前电信企业在制度建设上已初显成效:通过推进五项集中管理,极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通过大力实施预算管理,强调了企业的科学决策、投入产出经营效率,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素质;通过竞争上岗、薪酬改革、绩效考核、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和教育培训等五项机制创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通过BPR业务流程重组,逐步形成了“以前台服务为标志,以后台服务为支撑,以网络服务为基础”的服务链,解决了过去对市场反应慢、业务流程不畅、员工职责不清等问题,使市场响应能力得到极大增强。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看到,电信企业还缺乏对内在的制度文化自律与软性的制度文化引导;缺乏强调心理认同、人的自主意识和主动性;缺乏启发员工的自觉意识达到自控和自律;支撑制度的文化尚未全面形成,企业的制度执行成本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对制度文化建设的动因认识不到位。一些制度的产生并不是完全立足于需要之上的,认为制度是越多越好,为严格而严格。

二是对制度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不到位。将制度文化建设仅仅局限于制度这一表现形式,甚至迷信于制度建设,而忘记其他部分。

三是对制度文化建设的主体认识不到位。将制度看成是管理者的文化,或者是只反映管理规律和管理规范,对员工只注重外在的约束,而不探讨制度内涵是否被员工心理认同和接受,并自觉遵守,使制度没有成为一种共有的文化。

四是对制度文化建设的执行认识不到位。有的企业在执行制度时,自上而下强制推行,虽然这些制度往往能迅速实施,很快就在企业整体和员工个人的行为中体现出来,但是,这些仅仅是表象,其后缺少与员工的沟通,不能让员工充分理解和认同制度的内涵,不重视制度执行中的信息反馈,因此,制度的有效性不长。

三、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西方学者做过一个比喻:制度管理就像一座漂浮在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占1/3,大体相当于规范、标准等有形管理;隐在水中部分,占2/3,大体相当于组织成员对制度的接受度、认同感、认知率等无形管理。这个比喻形象、深刻。其中,制度是有形管理部分,制度文化是无形管理部分。制度是载体,多强调理性化,重视科学标准和规范的作用;制度文化强调的是非理性化,重视内在精神价值的开发、集体感受和各种非正式规则、群体氛围的作用。制度可以造就一个结构框架合理、运转程序规范、执行严格的标准化企业;而制度文化管理可以赋予这个企业以生命活力,为之提供精神源泉和价值动力,引导其发展方向,并创造经营个性和管理特色。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信仰、道德、理念、规则和行为不断强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它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和沉淀所凝聚的力量。所以,我们认为,把握企业制度文化的“无形”、“柔性”,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从审视制度是否以企业的根本性需求出发入手,抓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点。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制度文化的骨架部分,任何一个企业离开了制度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同时,制度又反映一个企业的基本观念,反映企业对社会、对人的基本态度,因而制度又不是随心所欲的。制度必须从企业的根本性需求出发,是对企业根本性需求的维护。如事关企业生存的各种问题,包括服务质量、客户关系、网络运行等,毫无疑问是必须以制度加以明确规范的。

(二)从审视制度的内容是否以“以人为本”入手,抓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活力点。制度是靠人去执行的,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去执行也不会产生好的效率、效果来。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和教育,应是制度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首先,应加强对企业员工诚实守信的教育,因为如果没有诚信,就会出现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投机取巧的现象,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和企业的信誉。其次,要关注员工自身价值的建设,注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当对不同的工作岗位每年提出不同的知识更新要求,通过培训、考试、考核和业绩评估等形式提升企业全体员工的能力水平。同时,管理者还应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满足员工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采用适当的激励手段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从审视制度是否使各直接参与者的利益得到平衡入手,抓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支撑点。制度作为公正的体现不但要求其形式是公正的,更要求其内容是公正的,要使制度约束下各直接参与者的利益得到平衡,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对称。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全员的认可。

(四)从审视制度的执行是否真正严格平等入手,抓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折射点。制度执行的最好效果就是在无歧视原则下产生的普遍的认同心理,这也正是制度执行中的难点问题。因为每个人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制度的监督执行部门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执行制度时是很难以做到完全公正和无歧视性的,这样往往就会影响制度的效果,危及制度的最终目标。

(五)从审视制度的责任是否明确落实入手,抓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制定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和惩罚规定是企业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的根本保证,如果没有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就会使各项合理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这个企业也就没有什么凝聚力和战斗力可言。惩罚规定是责任追究制度的补充,它既是治理违法违规、偷懒、弄虚作假的直接手段,又是树立正风,打击歪风邪气的有力武器,这种制度规定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全体员工都应是制度的执行者和维护者,在企业内部不应有特殊员工,尤其是对违法违规的处理上,必须坚持公平、公正性原则,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这样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并具有权威性。

四、常州电信企业制度建设概要

如前所述,制度与文化两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特别是处于重要战略转型期的企业,文化的反作用力更为明显。制度是有形管理部分,文化是无形管理部分。制度是载体,多强调理性化,重视科学标准和规范的作用;文化强调的是非理性化,重视内在精神价值的开发和群体氛围的作用。制度可以造就一个结构框架合理、运转程序规范、执行严格的标准化企业;而文化可以赋予这个企业以生命活力,为之提供精神源泉和价值动力,引导其发展方向,并创造经营个性和管理特色。因此,文化理念的落实最终要靠制度去推进,形成固化模式,否则文化就没有土壤,制度也没有持久生命力。在企业转型中,制度的再造与文化的再造是相辅相成的。

为此,今年以来,常州电信在企业制度建设方面先进行了一些探索。分公司明确提出,企业制度重建工作必须与《企业文化纲要》宣贯工作,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宣传、贯彻落实相结合,必须与流程重组、架构再造工作相结合,必须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一是明确了制度建设的目的。以执行层的精细化为途径,以管理层的精确化为目标,逐步固化各种事务处理模式,为企业运行疏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描述清晰的操作和管理规范。

二是确定了制度建设的理念。即,制度建设不是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在现有机制下的改良;制度建设要做好“针线工夫”,一针一线地缝出企业品牌;制度建设要为精确化决策提供保障;淡化个人色彩,实行职业化管理;效率与规范相结合。

三是把握好制度建设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制度的描述不够清晰、细致,缺乏可操作性,留有一定的个人意志空间;部门职责的制定只解决了分工问题,没有解决执行质量问题,一些职责仍缺乏与之配套的工作标准和行为规范;各种制度仍缺乏相应文化理念、价值观的贯穿和支撑。

四是勾划了常州电信企业制度的总纲及框架。总纲包括序言及八章内容,阐述了常州电信的沿革、企业性质、议事规则、企业精神及企业愿景,规定了员工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规范了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的关系,明确了员工守则。企业制度的框架分为三大块,即业务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内控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管理、行政管理、法律事务、人力资源、财务审计、运行维护、市场营销、服务监督、信息化等。同时,将沟通反馈制度、监察检查制度和文化监督制度贯穿各个部门。

第4篇:企业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逐渐从管理科学丛林中分化出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如何建设好企业文化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管理层对企业文化认识不够清楚,使企业文化只停留在一些空架子上,仅作为一种向外界宣传的包装,没有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即使有足够的认识,但在建设上总是照搬照抄成功企业的方法与模式,缺乏创新;或者刻意创新,却没有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文章试图说明怎样有效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塑造和传播企业文化,真正把企业文化的建设落到实处,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经营哲学,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的企业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基本信念、风俗习惯和传统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员工们的共同信念与价值观,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价值观的塑造激发员工使其有共同的价值观取向。

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它是一种管理理念,即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文化引导作为手段,激发员工的自觉行为,从而达到管理的效果。

二、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密不可分

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二者的联接点是人——这个企业中最大的财富。企业文化是人的观念层次上的一种群体价值观,它渗透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也反过来促进企业文化的生成、巩固与发展,二者有着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是企业中的最重要的资源,对人的管理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企业文化所提供的企业价值道德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仅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运作中的精神与行为依据,同时又为企业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是巨大的,也是无形的,它将企业的观念、价值、制度、以一种权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输入给每一个成员,让他们遵从它,从而使企业获得一种整体凝聚力。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约束员工行为的非正式控制规则,令员工放弃一些不适宜的行为习惯和利益取向,员工最终共享统一的价值观、荣辱感和献身精神,企业的人际关系将更加融洽,人与组织的互动关系将得到更好地处理,企业文化的凝聚、规范和激励作用有了更加突出的体现。因此,通过或利用企业文化进行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也应是企业管理层所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

另一方面,被企业文化所滋润、加强的人力资源管理反过来又会促进企业文化的营造。企业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精神固然是在一种文化环境、氛围中生成的,但最终必须内在化为职工的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才能实现。但这种内在化的过程是必须有一定外在形式作保障的,尤其是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初期。

总之,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的两个方面统一在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上,毕竟一切企业行为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但企业行为对人是有要求的,这些要求可以通过引进适合的员工和培育员工等途径来实现,这一实现是一个内在的和外在的双重化过程,而这正好是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两种企业行为的功能,二者的结合和相互促进必会造就符合企业要求的人去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选人、育人、用人中塑造与传播企业文化,使员工了解、认同并遵循它,逐渐形成一种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有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在建设企业文化的同时最终也达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在企业价值观的指导下选人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因此企业在选人时就要将企业的价值观与用人标准联系起来,选好企业所需的人才。企业要在企业价值观的指导下制订招聘要求,在招聘甄选过程中要选择对本企业文化认同度较高的人员,对被聘者进行严格的培训和企业文化的传播,这样选择的人员既可以满足企业的要求,又可以减少企业人才的流失,尤其可以防止那些经过企业培育并在生产中获得较高技术的人员,最终因没有认同企业而“跳槽”。

(二)结合企业文化进行育人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让员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真正的职业资格。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基本素质,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基础保证。

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的一环,是企业必不可少的育人环节。培训不仅是包括使员工掌握基本的岗位、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将企业的价值观传达给员工,也就是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这是塑造企业价值观的关键步骤。培(下转第42页)(上接第22页)训是从思想上要用企业文化去整合和占领员工的思想,让所有员工都必须认可企业的企业文化,并用这种企业文化在现实中指导自己的行为,使员工自觉地把个人目标纳入到企业目标的轨道,激励员工的责任感。

因此,企业应全方位的重视企业文化的教育工作,并投以一定的人力、经费,要尽最大努力,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让他们真正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视野,不断进步。

(三)企业文化与用人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用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人的最大效能,绩效评估可作为衡量用人结果的标准。企业文化对业绩也有很大的贡献。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使全体员工团结一致的凝聚作用,使员工产生“认同感”,积极参加企业的事务,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还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优化企业结构,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从而提高企业业绩。超级秘书网

绩效评估的有效实施需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因为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调整员工的行为准则、价值观,使他们在特定条件下采取正确行动,促进组织绩效的改进。设计绩效估评方案时,以定义绩效为基础。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为定义绩效确定了明确的方向;同时企业文化对绩效反馈的方式、重视程度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员工的评估体系内,将企业价值观念的内容注入,营造一个坦诚和信任的企业文化氛围,并建立健全奖励制度,作到遵守企业文化的人受到奖励,不遵守企业文化的人受到惩罚,通过奖惩的办法,使企业文化根植于员工的头脑之中。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正处在探索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及加入WTO后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只有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用企业文化理论进行管理,同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5篇:企业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商务往来;英语语用

[中图分类号]F7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6)11-0072-03

[作者简介]黄晓雄,南昌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江西南昌330099)

目前,越来越多的外向型企业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产品走向世界,中国和外国,东方和西方在商务交流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商务交流像一座跨越中西方商务的桥梁,把中国的企业、产品和服务推向了世界,把西方企业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资金引进了中国,使得中国的企业飞速发展同世界发达企业的发展在缩小差距。

这种跨文化商务往来从某种意义来说是通过语言交际来沟通的。在当今世界上,国际通行的商务语言主要是英语。我们知道,任何语言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两者局部交叉渗透。

语用学是一门科学地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就英语而言,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底蕴。因此,在思维、个性、价值观、言谈举止、风俗习惯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如果不注意这些不同,另一方面又受到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中国涉外企业在商务往来中就极其容易产生文化迁移,导致英语语用失误,从而对涉外企业跨文化商务往来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涉外企业跨文化商务往来英语语用失误的原因

1.跨文化商务往来中受汉语的语用规则及汉语文化的干扰。“本族语者(native-speakers)和非本族语者(non-native-speakers)之间以及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形成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思维方式、说话规则、价值观念、词汇的社会内涵等方面的差异造成误解或谈话中断,致使交际失败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语用失误(pragmaticfailures)”。“语用失误”一词是英国语言学家Thomas在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中西方往来中文化语境不同,人们在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在商务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容易形成“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按照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民族中心主义往往表现在交流传递信息上,因此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误,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本民族文化负面迁移。母语的语用规则及母语文化的干扰是产生语用失误的根源。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跨文化商务往来的语用失败。

比如说在商务往来交际初次见面互相介绍场合,“老经理”是我们有时表示对年纪虽不老但资格老的人的敬语,而在西方文化里,“老”(Old)表示“过时”、“没用”,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被冠以“Oldmanager”(老经理)的“头衔”,西方人肯定迷惑不解甚至不悦。他们喜欢用“experienced”(有经验的)这个词来表示赞赏和尊敬。

2.对员工只注重英语语言技能的培训,忽视英语国家文化的导入。无庸置疑,涉外企业对员工的英语掌握有一定的要求,非常重视对员工的英语培训。但是,培训过程中往往只重视英语语言技能,反复练习英语的词句、翻译、会话等,却忽视文化导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员工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并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正如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显见,外语培训需要文化学的支撑。人们在使用语言交际的同时,又在传递着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所以,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不能缺少文化创造力的参与,文化创造力是员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

二、提高涉外企业跨文化商务往来语用策略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良好的商务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并不是说可以较好地运用英语语用策略进行得体的交流。在涉外商务交流中,由于语用失误而造成互相不理解、不接受从而丧失很多商务机会,甚至造成经济损失的教训很多。比如,北方有家企业向英国出口“山羊牌”羊绒被,他们把中文里的“山羊牌”说成英语“Goats”,结果虽然羊绒被的品质上乘,但却滞销,这是因为“Goats”在英语里含有“色鬼”之意。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中有一个语言的文化差异问题。英国语言学家Malinowski说过:“语言深深地扎根于文化现实和该民族人民的习俗中,语言研究离不开这一宽泛的语言行为环境。要理解语言,归根到底要懂得说话人的整个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我们在英语使用过程中,无论是理解或表达,都需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句。而在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防止语用失误。因此,涉外企业提高自身跨文化商务往来的英语语用策略研究是必须的。

1.加大员工英语技能培训时跨文化交际的训练力度。在企业培训中,除了加强员工的英语学习,还要加强员工的跨文化训练,加强员工跨文化交际的意识,给员工提供信息为主的训练,如邀请有经验的涉外专家对和本企业经常有商务往来的一些国家的历史和风俗作专题讲座或报告,通过播放录像、DVD等让员工通过感官与心灵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体验外国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内涵,并对有关西方文化问题组织讨论;经常让员工了解有关在跨文化商务往来中英语语用出现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让员工结合自己在涉外工作中的经历分析和研究案例,并以此为鉴;引导员工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其认知、理解这种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参照得体、恰当的文化背景来进行交流;创设好英语文化氛围,鼓励员工广泛地进行阅读,多渠道地摄取文化养分,在阅读过程中多注意其中的文化细节,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必要时可以让员工进行角色体验型训练,就是训练者指定受训者一定的角色,由他们扮演,并体会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困难和问题,其目的是为了人为地制造另一种英语文化环境,让受训者在这种环境中学会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此外,鼓励员工多和西方人士进行面对面交谈,或访问网站,与西方网友交流,让员工在直接的交流中理解外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

2.注意英汉语言的语用差异,恰到好处地使英语语言适合其语境。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语用失误表现在使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时容易套用汉语的语言习惯、格式、套话,含有本民族的思想和价值观,因此容易使对方产生歧义。

由于语境不同,双方又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跨文化交际,其能否成功取决于双方对对方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否胸有成竹。我们在用英语语言交流时应该避免英语语言不适合其语境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注意不要两种语言在用词上一一对应。这是在英语交流中常见的问题,汉语里喜欢用重叠的成语来加强语气,比如“处理和对待”、“贯彻执行”等等,如果在英语都去找其对应词,那么是不符合英语语言规律的,显得很生硬,有画蛇添足的感觉。二是不要把汉语里的“套语”完全“套”成英语。比如,在开正式商务会议时,发言人喜欢最后祝福与会代表“家庭幸福、合家欢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等等客套语,如果把这种“套话”完全“套”成英语,未免使英语人士啼笑皆非,因为在正式会议场合,英语国家不用这么长的句子来表示客套,如果用,只需简单的词和句子一带而过。三是注意处理好汉语中的一些特殊环境下所产生的“独特”的语言。在汉语里,我们喜欢以简单的词和词组来概括很丰富含义的内容,比如“出口转内销”、“暴发户”、“五讲四美”、“八荣八耻”等,诸如此类的很多词在汉语里有着其独特的典故、历史背景,人文环境的内涵,对于这应该加以解释说明,以便让对方很好地接受,不至于产生迷惑。比如,在向外商介绍投资环境时,把一座城市的优点概括为“三城五优”,若只是把这四个字直译出去,不加任何解释,那么外商一定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如果我们把这四个字作进一步的解释,“三城”是指“文化名城、旅游名城、新兴的工业城,“五优”是指“优越的环境、资源、服务、优惠的政策和优良的效益”。有了这些解释,效果就会极大的不同,生硬难以理解的表达一下就可以生动起来。四是切忌初次见面询问一些对方忌讳的问题。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懂得和了解这些一般商务往来英语语用常见的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3.克服文化自卑崇洋和“面子”心理,以平等的语用策略进行跨文化商务往来。有些西方大企业自恃资金雄厚,在商务往来语用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文化优势,涉外企业在这种情形下要采取应对措施,保持不亢不卑的英语语用策略。每一种文化都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结晶,不存在孰优孰劣。不同的文化应该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借鉴和融合。所以,涉外企业无论在商务谈判还是在商务接洽时都应该采取平等的语用原则,以不变应万变。遇到对方挑衅,可以针锋相对,义正辞言。

另外,“面子”问题是一个老调重谈的问题。我们一贯强调中国是礼仪之帮,受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了顾及“面子”,涉外企业在贸易洽谈中有时表现得过于恭谦和随和,强调客气。比如,喜爱用一些模糊词,如“也许/或许”(maybe,perhaps),“随便”(Whatever)等。虽然从汉语语境和文化心理上讲,我们做得很有礼貌和委婉,但这类词语在商务往来用得过多过滥便会起反作用。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性格开放豪爽,说话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过多的模糊词给人模棱两可、缺乏自信、言不由衷的印象。他们会觉得和中国人商务交往非常困难,会产生中国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能公开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也没有能力公开地阐明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的印象,其结果造成商务往来困难和无效率。涉外企业在对外商务往来中应该积极地以文化适应态度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进行交往,一方面,懂得英语语境和汉语语境差异性。由于商务往来在目前大多为英语,若以汉语语境和思维模式用英语表达,势必造成语用失败。因此,应该尽量适应和融入英语语境;另一方面,应该积极适时地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的文化背景,避免由于文化理解可能造成的对外商务交往冲突。克服“面子”困惑,不要因小失大。

4.在跨文化商务往来中注意非语言交际,以实现英语语用最优化。非语言交际是指那些不通过语言手段的交际,包括手势、身势、眼神、微笑、沉默、面部表情、服饰、体触、体距、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等。Samovar说过:“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美国有专家研究表明,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却多达93%。对于西方学者所作的这些调查和统计数字,我们的信任程度有多大并不重要,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丰富,一般是和语言结合使用的,起着加重语气、重复、表明态度和好恶等作用,但也有不和语言一起使用的,比如时间观念、体距等等。一般来说,非语言交际如果能够配合好英语语言交流,那么对英语语用优化是一个促进作用,它能够使得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显得得体大方、彬彬有理;反之,则可能破坏语言交流的作用,甚至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可见,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商务往来语用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语: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如何采取恰当的跨文化商务往来英语语用策略,成功地进行跨文化商务活动是每个涉外企业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涉外企业在国际市场取得竞争优势的前提之一。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胡超.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车丽娟,胡英坤.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冲突现象分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5).

第6篇:企业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能使企业长时间内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21世纪是信息时代,过去工业时代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变化。本文探讨了信息化改变传统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使得核心竞争力得到了增强,同时提出了当前我国信息化环境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并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

核心竟争力是企业针对特定的环境,根据自身的能力要素特点,形成企业独有的,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不可模仿的企业能力,使企业在市场竟争中保持优势。信息时代使企业生存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已经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导致信息打破了物理空间的有形界限,传播更加迅速便捷,同时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致使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迅速变化,企业面临巨大的危机,信息和信息技术不仅作为企业资源来支撑企业的战略,而且也成为企业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中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企业信息化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抵挡的发展趋势。

1企业的杨心竞争力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竟争力是指形成能够创造客户价值的专门技能和技术,它以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系统控制、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的相互整合,以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在本行业、本领域获得明显竟争优势的保障,而且还是企业开辟新领域、建立新的利润增长点,甚至是建立新的主导产业、实现战略重心转移、寻求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川。

1.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价值性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企业实现顾客所看重的核心价值,如能显著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顾客的效用等,从而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竟争主动权,给企业带来竟争优势。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为该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因此它是特定企业的特定组织结构、特定企业文化、特定企业员工群体综合作用的产物,是企业个性化的产物,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延展性核心竟争力可以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以维系整个企业的运行发展。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核心,可使企业在原有竟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竟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动态性企业核心能力总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以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随着彼此相关的变化,核心竞争能力的动态发展演变是客观必然的,曾经是核心能力可能演变为企业的一般能力。

1.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能会来自多个方面,可能是决策层的战田备现划,也可能是业务过程的某个环节,比如研发、制造、营销等;一般来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的经营能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经营出来的,就是生产制造、营销和研发等各环节的契合。企业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对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进行战略谋划和模式革新,当某种企业特有的运营模式难以在短时期内被复制,其本身就能创造出强大的竞争优势,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的管理能力良好的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企业发展的历史不同,管理者的经验和偏好不同,更为主要的是员工在技能、经验、认知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企业管理能力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这成为企业之间最为本质的差异,是无法模仿的。因此这种企业独特的管理理念和文化可以成为企业核心竟争力的重要因素。

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创新就是改变原有的规则和方法,对现存的业务或管理流程中的某些环节进行革新。它是企业打造其核心竟争力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仓嘶才能形成企业自身的特色,才能使企业在全球化和激烈的竞争的市场环境具有短时期内不被超越的竞争优势。为此,企业必须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和市场发展动态,制定相应创新战略,使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工艺创新等协调展开。同时要求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业务层要有敏锐的观察捕捉新事物的能力,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提出大胆新颖的推测和设想,进行认真周密的论证,不断地创新和适应市场,保持企业的竟争优势。

2信息时代对企业杨心竞争力的影响

2.1信息时代的特点

工业时代的特点是物质性,所有产品者提以实物形式生产销售并使用,企业资本积累速度较慢,当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后,这种竟争优势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而随着信息在企业资源以及企业价值增殖中越来越重要,工业时代的这种竞争优势已经越来越不明显,尤其是现在12世纪的信息时代,生产力高度发达,互联网遍及世界各地,对于企业来说信息时代的特点是:公司的规模大小与其创造的价值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在Itnernte的世界中,大公司可以变的很小,小公司可以变的很大。主要因素是企业所掌握的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能获取的最大商业价值。

市场环境的变化已经不可预测,迅速且另人难以置信。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们可以获取其所需的任何信息和知识。客户的多样性需求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因此企业所面临的市场也变幻莫测。因此信息时代的企业在向客户提品和服务过程中不断转变观念,不断地试验,投资和计划,以适应多变的环境。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和区域局限性的打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新的企业经营模式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使企业有可能以新的方式组织经营,提供新产品和服务,而且几乎可以在瞬间之内把那些产品和服务销售给成千上万的人,打破了营销的地区壁垒,使企业信息交流变得直接和简单,扩大了企业的辐射范围。新的时代特点导致现代企业面临的风险和危机更多,企业必须正视在信息时代企业竞争优势可以在短时期内出现和消失的现实,也必须更加注重信息化对于企业核心竟争力关键作用。信息技术正在从产品的信息含量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两个方面迫使企业重视和加强信息化建设。

2.2信息化对企业杨合竟争力的关键作用

创新离不开信息化在企业创新中,信息化扮演着推动者的角色。例如在体制创新中,如果没有有效的资产管理信息体系的支持,不仅做不到产权清晰,更做不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就无法实现岗位责任的确定和岗位责任的监督,也无法实现资产经营者责任的履行。在技术创新中,如果不能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市场信息,就不能进行企业产品和工艺的研发。而在管理创新中,企业如没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就不能充分利用企业有限资源去实现价值最大化,而且如果没有从研发到制造,从客户到供应,从财务、资金到产品库存的信息支持是无法实现业务重组和管理模式创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化是实现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信息化改进了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企业核心竟争力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包括产品、服务、技术、营销、管理等各个层面。企业信息化为这些要素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化改变了企业的传统竞争方式。它使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中间商的竟争,逐步转变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竞争。由以往的以产品和服务设计为中心的竞争,转变为以管理和营销为中心的竞争;由以往的产品和服务成本与质量的有形竞争转变为争取消费者信心的虚拟竟争。信息化扩大了竞争领域。互联网技术打破区域局限性,既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竟争方式,又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减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环节,缩短距离,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成本优势。信息技术减少出错率实现了企业业务流程的高效化。据统计,在设计、规划方面,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规划,可使出错率从手工设计、规划时的5%降低到现在的1%,其工效提高6一8倍,投资至少节省2%一5%,产品试制周期缩短1/3一1/2。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资金利用率。

信息化促进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建设。企业信息化由于信息注支术的大量采用,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最终导致企业竟争力的增强。信息化可以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因而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与此同时,企业必须与全球范围内的在某一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本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交由合作企业来完成,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竞争能力。

3在当前我国信息化环境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当前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在应对国际与国内市场激烈竞争、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时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3.1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

要想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就一定要从企业整体出发,对企业进行全面管理,因此要建立一个符合信息化发展的竟争力体系结构。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横向结构横向结构指的是企业中各项业务流程,包括物流、资金流等的信息化。首先要在企业业务流程中消除部门壁垒,明确各部门在流程中所承担的职责。以流程管理代替职能管理,并对流程中相关部门职责进行描述,并形成制度。规范业务,并确定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梳理业务流程,删除流程中不必要和冗余的环节,然后对关键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以事物发生的自然过程对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成为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使信息将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中流动起来,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信息在企业业务流程中传递流畅,实现业务数据和信息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纵向结构纵向结构是指企业的管理层从决策层、管理层到业务层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时代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因为正确的决策的基础则是信息。对企业来说怎样比对手早一步获有效的市场信息显得尤其关键,这正是信息技术的优势,而这种优势依赖于从企业管理业务层到决策层的信息传递,包括业务层和管理层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使决策层把企业决策建立在及时、可靠、高效的信息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资源有效开发利用进而提高企业的决策科学化水平。

人力资源和创新理念贯穿体系在竞争力体系中,有两个因素是始终贯穿在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中,就是人力资源和创新,这是因为:推进企业信息化,提升核心竟争力,人才是根本。因此要尽快建立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引人和培养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得现代信息技术,还具备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将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渗透到体系的每个流程中去,对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管理。超级秘书网

创新是信息化企业杨白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竞争力体系的构建就是提高企业创新的速度和能力。因此创新理念应核渗透到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提高企业的敏捷性和应变能力。这是因为企业只看到信息化带来的效益而没有认清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必须的条件和背景。所以我们在实施信息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信息化要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才能全面提升竞争力。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和经营特色,设计适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结构,才能为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奠定一个良好而且重要的基础。

不要重技术而轻管理。有些企业过分强调软件技术的重要性,把企业信息化作为技米部门负责的项目,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企业信息化仅仅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更为科学的管理手段,但是这一切的基础仍然是管理理念。’信息化是全员参与的工作。信息化的实施不仅要求企业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更要求企业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打破部门壁垒的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尤其需要全体员工的大力支持才能进行下去。

第7篇:企业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国的大中小型企业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每个企业的文化建设成为目前的当务之急。企业的文化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长久竞争力,影响着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着企业以后的发展前途。早期,我国的企业关注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对于形成企业文化过于忽视,慢慢地企业逐渐开始将竞争得对象转移到文化的建设上。当代的企业虽然开始筹建自己企业的文化以提升自身的实力,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企业价值观,但是在建设中仍旧存在若干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一、企业文化含义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的实践活动当中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取向、信念目标和处事作风等一系列的认识和行为的综合。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具体形式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企业所在地域的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从意识的角度认识,可以说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引领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乘风破浪。

二、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企业会面临比以往更加残酷的竞争环境,我国企业越来越多的开始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竞争了提升的重要性。但是,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发现我国企业在现代化的机制与传统企业观念之间徘徊不前,某些企业会选择传统的企业观念,不进行现代企业文化的更新;某些企业虽然会选择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观念,但是却徒有其表,没有触及到文化建设的核心。因此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仍然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缺乏企业文化的认识

我国企业受到传统管理思想的束缚,没有及时的进行管理理念的更新,所以在认识企业文化的问题上,只是停留在企业文化的表面层次,就难以抓到文化的本质内涵。根据相关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的高层领导缺乏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部门更是人浮于事,形同虚设。企业的决策层由于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在进行企业的战略决策的规划阶段,就会很难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企业的经营理念就会缺乏必要的精神灵魂的支持。

(二)缺乏核心价值的观念

核心价值观念是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灵魂,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引领的作用,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等一系列市场行为的旗帜。但是我国企业在理解文化建设方面存在偏差,认为企业文化的建设应该以经济利润为核心,一味的进行成本的降低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急功近利的追求,使企业在市场中逐渐的迷失了企业文化的本性,造成了市场秩序的混乱,以及价格欺诈、伪劣商品、诚信缺失等经营行为经常发生。有的企业为了可以获得较为丰厚的经济效益,甚至克扣员工的薪酬,使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严重的削弱。缺乏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难以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企业只顾眼前的利益,难以形成长远的战略眼光。

(三)缺乏企业文化的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日常的生产、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不同的经营活动的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价值理念以及处事行为。但是我国的企业缺乏必要的企业文化的创新,基本上都是参照行业领导企业的文化,很少企业会立足自身的经营实践活动,结合产品特性,进行文化建设的创新,因为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严重的趋同性。这类趋同性的企业文化建设难以体现组织的价值观念以及精神追求,因此全体职工对于企业文化的信仰就会受到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企业的品牌形象的塑造,客户群体难以进行目标企业的定位,企业就会丧失忠诚客户资源的开发机会,影响到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

三、解决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对策

企业文化建设是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环境当中的生存以及发展。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进行文化建设的塑造,那么可以非常果断说它将会逐步的消逝在竞争社会的历史进程当中。为此我们必须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升企业文化认识,塑造核心价值观念,创新企业文化建设。

(一)提高企业文化认识

要想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提高企业的文化。形成企业文化不仅仅是可以保持企业蓬勃的发展,还能帮助企业培养大批优秀的人才。企业文化所要涵盖的主要内容分为两方面。对外,企业要学会文明的对待客户,正确的处理与合作公司的关系;对内,企业要善待管理人员和职工,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文观念。

(二)塑造核心价值观念

提升我国企业综合竞争力关键是塑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尤其是把社会、员工、企业的利益联系起来。在企业中要设定优厚的福利以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就整个企业来说要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企业要养成良好的经营理念,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为实现共同的理想而奋斗,将西方国家成功的企业优秀文化与自身企业的发展相结合,有意识的塑造自己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

第8篇:企业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石化企业营销创新内部阻力解决对策

市场营销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目前的中国石化企业更是如此。当前,国内外企业重视市场营销,尤其重视市场营销的创新工作,例如:文化营销、知识营销、形象营销、整合营销、网络营销、全球营销、绿色营销和服务营销等等。这些企业通过对营销的创新为企业发展或另辟蹊径或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石化企业市场营销工作起步较晚,面对营销创新这样的新形势,其步伐更是落后。究其原因在于其内部存在的营销创新阻力问题。

一、中国石化企业营销创新内部阻力问题分析

中国石化企业营销创新的内部阻力包括三个方面:

1.缺乏营销创新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石化企业处于行业垄断地位,缺乏对市场竞争的足够认识。对于大多数石化企业来说,市场营销工作相对滞后,营销创新工作更是不受重视。尽管很多石化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市场营销工作的重要性,但对于营销创新的观念还是非常淡漠。这已经成为阻碍石化企业营销创新的最大内部阻力。石化企业必须首先解决观念上的问题才会看到营销创新为自身发展带来的美好前景,才会积极地进行营销创新活动。

2.缺乏营销创新资金

我国石化企业虽然资金雄厚,技术能力较强,但在营销创新方面的投入却非常有限。一些石化企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过深入、系统和专业的调研工作,更不用说花钱进行营销创新活动了。缺乏营销创新资金已成为阻碍很多石化企业营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营销创新资金充足是石化企业进行营销创新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缺少营销创新资金,无疑会给石化企业带来巨大的营销创新阻力。

3.缺乏营销创新能力

很多石化企业由于本身的营销创新能力不足而无法开展营销创新活动。石化企业缺乏营销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营销人才。具有创新能力的营销人才是石化企业营销创新能力的核心。这样的营销人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学习能力。缺乏这样人才的石化企业,营销创新将难以进行。我国石化企业部分营销人员仍不同程度存在“官商”作风,而且相当数量的营销人员不能做到既懂营销理论,又了解石化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性能。这样的营销人员如何能进行石化产品与服务的营销创新工作呢?

第二,缺乏管理营销创新的能力。有的石化企业内部组织管理不善,营销活动难以统一管理;不能够把握营销创新时机;营销人员与其他部门员工不配合。这些都是缺乏管理营销创新能力的表现。另外,缺乏营销创新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缺乏管理营销创新能力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为石化企业进行营销创新带来很多阻力。

二、解决对策

1.培养和引进有营销创新能力的营销人才

对于石化企业来说,要想减少企业内部的营销创新阻力,首先要培养和引进有创新能力的营销人才。具体包括以下3点策略:

(1)提高营销人才的待遇。高薪待遇说明了石化企业的经济实力,同时也说明了石化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重视程度。一个一流的营销人才的待遇应该也是一流的。提高待遇除了提高年薪以外,还包括在户口、住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2)制定内部奖励制度。目前很多石化企业受制于现行分配方式和习惯势力,不敢重奖有功人员。石化企业应解放思想,依据营销创新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如销售收入增加、利润增长等)和有功人员的实际需要,对营销人员在经济上给予重奖,这样才能吸引一流的营销人才到石化企业进行营销创新工作。

(3)创造营销人员培训学习的机会。石化企业应为本企业的营销人员创造各种培训学习机会,如专题培训、参加各种专业会议和出国培训等。

2.建立完善有效的石化企业营销创新激励机制

(1)建立营销人员的激励机制。营销人员是石化企业进行营销创新的主要力量,石化企业要想让营销人员充分发挥作用,施展才能,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这就要求石化企业领导既要增强识才、爱才的能力,更要有容才、用才的气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营销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机会,全方位地激励营销人员。对于营销人员的激励应该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同时要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2)建立健全企业家激励机制。企业家掌握着支配石化企业的权力,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石化企业未来的发展,当然其中也包括营销创新的进行与否。健全企业家激励机制,可以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营销创新,进而减少来自高层的营销创新阻力。

3.培育石化企业营销创新文化

石化企业的营销创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企业家和营销人员外,广大员工的理解和积极参与也将为营销创新活动的进行减少阻力。培育石化企业创新文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营销创新教育。营销创新教育是对企业职工关于营销创新意识、营销创新方法、营销创新项目评估,以及捕捉市场机会等方面的训练,通过教育可以增强他们参加营销创新活动的兴趣和能力。

(2)形成营销人员创新的内部竞争机制。应赋予营销人员相应的责任与权利,使其真正成为企业营销创新的主体力量。如引入竞争机制,成立并行的部门进行竞争或制定内部责任制等。

(3)确立石化企业营销创新价值观。营销创新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提供一种共同的创新意识,也给他们参与营销创新、调整在营销创新中的行为提供了指导方针。

参考文献:

第9篇:企业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摘要】当今的企业正处在知识经济高速增长、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加快及市场深刻变化的环境中,企业间的竞争已从一般的成本和规模竞争转变为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为应对竞争,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大企业正在进行一场意义深远的组织变革。本文基于环境变化对企业产生的深刻影响,从企业外部组织结构重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重组和公司治理结构创新三个方面分析了当今企业组织变革的新态势,以期对我国的企业组织创新有所启迪。

【关键词】环境变化组织变革组织结构重组公司治理结构

一、环境变化——企业面临的新挑战

当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剧变,必然导致企业内部原有的规则与程序也随之发生变化。应对迅速出现的变化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1、知识经济特征日益突出

知识经济是基于知识的经济的简称,即知识是经济发展中的首要推动力量与决定力量,并且是主要的经济发展资源。知识经济较为明确的概念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1996年度报告中提出的。OECD对知识经济的定义是: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的经济。OECD报告认为其成员国的经济50%以上都是由知识驱动的。

经济发展的现实也充分印证了上述结论,知识经济正使技术进步在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例如在发达国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20世纪50到60年代为40%~50%,70到80年代为60%~70%,信息高速公路建立和广泛应用后,则达到90%。一个国家创造知识的速度和利用新知识的能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在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已不能仅仅依靠低技能、低工资雇员和不断重复的工作来实现经济增长,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而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企业必须进行组织的变革与创新,从而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制度与组织上的保障。

2、信息技术迅速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仅带来高速发展的信息产业,而且对传统的组织管理产生重大影响。以银行业为例,美国银行业的信息技术投资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现代银行借助信息技术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的时效性、防范金融风险、开发新的金融工具、延伸服务空间,利用网络银行、电子货币提供崭新的金融服务形式。

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企业运作方式,它使得通信速度加快,产品和服务价格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下降,企业边界扩大。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的组合,实现资源的优货配置,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不仅如此,信息技术还提高了企业新产品研究开发的效率,使最终产品日趋“智能化”,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规模经济。

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催生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新的管理方式,推动着企业的组织变革。就像从手工作坊的工场制到机器大工业的工厂制的转变一样,从工厂制到网络化的转变也正在带给人类社会一个崭新的世界。

3、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机构协调作用的加强,以及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国际互联网的迅速扩展,使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世界经济因而日益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国家间、企业间的经济关系,逐步走向互相渗透、横向联合、广泛合作、利益共享的新阶段,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整体。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国际直接投资遍及全球;金融国际化趋势更为明显。

全球化使得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国际性的竞争。当代企业及其管理者正应付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相互依存及产品、服务、资本、人力资源的跨国界流动。面对这种不断增强的相互依存性,很多企业,如IBM公司和福特公司等,正在调整他们的组织管理方式,使其能够适应全球化的要求。

4、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市场变化莫测。信息传递及技术更新的加快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使得市场变化加快,市场需求更加难以预测。第二,市场竞争加剧。信息获取的便捷,技术创新过度的加快,垄断变得越来越困难。为求得生存与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根据竞争的变化,及时作出变革与调整。第三,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中心必须从传统的低成本、高效益转向顾客需求的满足,从产品观念转向顾客观念,必须针对顾客的需求及时作出反应。

二、当代企业的组织变革

由于上述环境的变化,使得各国企业面临着全新的竞争形势:从一般的成本和规模竞争变为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从国内和区域竞争变为真正的全球竞争;从充满各种保护、限制的竞争变为自由竞争。正是在竞争升级的巨大压力下,近年来,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大企业,为战胜竞争对手和维持竞争优势,率先进行了一场意义深远的企业制度与组织改革,从企业制度安排、企业内外部组织形式、资本结构和企业规模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调整、重组和创新。这些调整和创新对处于相对后进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企业提出了严峻挑战,也给予了启迪。

1、企业外部组织结构重组

战略联盟的迅速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企业的制度调整与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战略联盟本身不是什么新现象,它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70年代。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战略联盟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作为一种普遍性制度安排的建立,则是以前完全不能比较的。战略联盟是企业之间介于传统合约关系(市场买卖、许可证等)和紧密的股权关系(合资、购并等一体化关系)之间的形态。也就是说,企业间建立的既非一体化关系,也不是纯粹市场性商业合同关系,而是一种战略联盟关系。跨国公司和国际大企业之所以普遍建立战略联盟,是为了应对知识经济下知识的作用空前增长、技术竞争空前激化的挑战。

(1)这是为了获得技术和知识的互补效应。由于知识经济下技术更新日益迅速,没有哪家企业能够垄断其所在领域的所有技术优势。针对技术优势分散的特征,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可以形成技术互换和优势互补关系。通过这种互补和互换,大企业相互分享各自的成果,共同构成了对其他企业的技术优势地位,保证其在知识经济挑战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2)进行共同研究开发也是跨国公司间国际战略联盟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知识经济下研发成本的日益提高和技术更新的加快,使大型跨国企业不愿也不能单独承担研发的成本和风险。于是,国际大企业之间往往为某些重要技术项目的开发建立起契约性的研发战略联盟。联盟并不是一个法人实体,其成员各自独立,但紧密协调、合理分工,其成果在参加联盟的成员间具有共享性。可见,在技术和创新作用日益重要、研发规模空前巨大的知识经济下,各自为战的形式使企业力不从心,而市场关系又不能保证企业对技术和知识的拥有。准一体化的联盟形式则保证了入盟企业的技术所有地位,成本和风险又是可负担的,当然,联盟形式的代价是与别人共同拥有技术,而不能独家所有。不过,由于全球化和市场的扩大,几家共有仍能保证企业获得足够的营业规模和市场利益。因此,如IT产业的微软、IBM等巨无霸式的大企业90年代都建立了许多这样的联盟。当前,包括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在内的许多重要技术都在采用战略联盟的形式进行研究开发。

(3)缔结战略联盟还是跨国公司低成本进入市场的方式。随着跨国公司全球竞争的加剧,销售网络也成为竞争制胜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由于互联网等在新产品销售中的巨大作用,拥有销售系统就显得更为重要。而对于许多产品而言,建立销售网络是一项巨额的固定成本投入。然而,销售网络具有近似于公共产品的性质,网络一旦建立起来,新的产品进入销售网络并不妨碍原来产品的销售,而销售量越大,单位固定成本分摊越低。因此,互相提供进入对方销售网络权利的战略联盟,使每一个伙伴都避免了一大笔成本支出。总之,国际战略联盟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外部组织形式和制度的创新。通过这种联盟,企业建立了一种不同于纯粹市场关系或者纯粹一体化关系的新型关系形式,形成了一个互相交叉、互相融合的外部网络。

2、企业内部组织结构重组

跨国公司的传统组织结构是典型的“公司帝国”结构。由于层级众多、半径过长,它必然具有反应迟钝、决策缓慢、脱离现实、压抑基层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问题。在竞争日益激烈、更新日益迅速、小规模多品种代替大规模标准化、企业的触角伸向全球并且呈现出多中心趋势的情况下,传统组织形式的问题就足以使企业被市场淘汰。正是基于这种情况,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际大企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纷纷进行公司组织结构的改革与调整。为应对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冲击,国际大企业还进行了普遍的内部组织结构重组。这种重组主要在两个方向展开,即管理结构的扁平化与多元化、组织形式的外部科层化与内部市场化。

(1)国际企业内部组织结构重组的第一个方向,是管理结构扁平化与多元化。这种趋势首先表现在跨国公司母公司或大企业总部作用的变化上,即母公司和总部正在从传统的决策中心变为支持性机构。它把许多原来由自己作出的决策转给底层,自己转而主要负责规划整个企业系统的远景目标和战略,协调各成员的利益关系等重大决策。具体的生产经营决策、子公司的发展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都交由子公司独立负责。同时,对于那些从总部剥离而又不适于分散行使的职能,为适应职能专业化的要求,跨国公司设立了一些职能性专业机构来掌握,如负责零部件采购的总部、研发总部、销售公司等等,这些原属于母公司的职能转出后更有利于总部对战略问题的协调。

与上述变化相适应的是子公司独立性的增强和自的扩大。为调动子公司的主动性,在国际大企业和跨国公司中也普遍出现了企业家职能从上层向下层转移的趋势,母公司(总部)与子公司等分支机构的关系从“命令—执行关系”演变为“协商—交易关系”。总部对于公司的管理除在重大战略与长期计划上的指导和决策权外,其他方面都比较灵活、宽松。作为上述制度和组织结构调整的结果和前提,跨国公司整个管理体系呈现出扁平化的趋势。随着下层组织权力和独立性的扩大,大公司纷纷大幅度削减其中间管理层级,以便信息流动和管理行为更有效率,使上述职能转变得以实现。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球500家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平均减少管理环节3个。例如,IBM公司的管理环节从7个压缩为4个,而通用电器公司通过取消生产副董事长而由13个主要公司的主管直接向董事长汇报,使上层管理环节从3个减为2个。通过管理层级的大幅度缩减,大公司的管理组织结构上从金宇塔型结构变为扁平结构。

(2)国际企业内部组织结构重组的另一方向,则是组织结构的外部科层化与内部市场化。从组织结构的内部市场化看,子公司的独立利益日益明显,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指令服从关系正在被讨价还价关系和激励刺激关系所取代;跨国公司各子公司以及网络内各成员公司之间出现了竞争关系,这使得跨国公司系统内部的关系具有了市场关系的色彩。例如,著名的瑞典ABB集团公司,由5000多家小公司构成,每家公司都是一个法人主体,都独立编制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和损溢表,而每家公司的平均规模只有200人。

从组织结构的外部科层化看,大跨国公司除通过股权关系控制自己公司系统的企业外,还通过正式合同或者非正式合同控制着巨大的“合同性资产”,成为各种非股权关系的网络中心。通过这些以正式合同或非正式合同形成的网络,大跨国公司实际上已经建立起一个无形的“外部科层组织”。这一科层组织虽然不同于通过股权控制关系所建立的科层组织,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有了与之相同或相近的功能,即同样具有紧密协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的性质。跨国公司虽然不拥有外部科层系统企业的所有权,但同样能控制其行为,让它们为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和价值增值服务,同样可以成为公司价值链的一部分。以IBM的外部科层系统为例,IBM在个人电脑方面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原因之一就在于管理着众多的外部供应商,形成一个巨大的外部网络。作为IBM外部科层组织成员的,包括网络公司、软件公司、零售商、远程网,还包括存储器公司、数据网络公司,甚至包括西门子这样的大企业。

3、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

传统企业理论下的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实践都强调货币资本在企业中的核心作用,依此构造出的企业治理结构也是以出资人(股东)为中心的结构,企业的经营目标理所当然地被确定为股东利益最大化。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和创新,而知识的发展和技术创新都离不开掌握技术和知识的主体——受过良好教育、掌握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正因为如此,这种制度到20世纪80代开始出现松动,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被许多企业所抛弃,全球性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造成为一种大趋势。国际大企业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造,突出人力资本的作用,构造出有利于人力资本发挥作用、激励创新的制度安排。

(1)趋势之一是放弃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惟一目标的教条,代之以兼顾股东(货币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均衡协调模式。这一趋势主要以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的对《公司法》的修改潮流为标志。随着这一潮流,典型的美国式股东利益至上的公司治理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正在与欧洲大陆型的均衡结构发生趋同与融合。

(2)趋势之二是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所实行的人力资本治理结构。在知识经济潮流中发展起来的软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企业,由于企业的核心价值集中在一两项关键技术上,它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这时,货币所有者在企业中的作用退居其次,大量货币追逐关键技术并愿意以多种形式与技术结合成为一般状态,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企业的控制者和所有者,如技术控股制、人力资本所有者持股制、股票期权制等都成为很通行的制度安排。高科技风险投资制度的发展更强化了这种人力资本治理的趋势。虽然风险投资持有公司相当一部分甚至大部分股权,但风险投资的持股期限是有限的,对经营管理的介入也是有限的,这使得风险资金具有某种“借贷资本”的性质,较多注重收益而较少注重管理。人力资本治理结构因而得到进一步强化,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最典型的企业治理结构形态。

(3)趋势之三是董事会作用的弱化和CEO体制的形成。在典型的现代公司制度下,董事会对经理的监督和激励构成该制度的基础,也是解决委托一问题的基本思路。然而,随着许多大公司普遍实行CEO制度,情况发生了变化。CEO拥有远远大于以往总经理的权力,不仅可以进行正常的经营管理,而且在公司战略、重大投资、财务安排等方面拥有很大权力。董事会的决策作用和监督作用都开始弱化,董事会的权力只局限于挑选一位合格的CEO,当公司战略出现重大失误或者业绩出现严重问题时选择新的CEO代替前任。与此相对应的是,为保证权力巨大的CEO不滥用权力,CEO常常以管理层收购或者购买期权的形式拥有相当数量的公司股权,不再是单纯的公司雇员。这也使得问题虽然依然存在,但已不似以往严重,道德风险得以降低。虽然这种CEO持股体制尚未改变现代公司制度的基础,但无疑已经使其发生了变化。

【参考文献】

[1]阎海峰、王端旭:现代组织理论与组织创新[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陈朝阳等:中国现代企业制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3]张道根:现代企业制度的国际比较[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4]王跃生:国际企业制度创新与企业理论发展[J].经济社会比较,2001(6).

[5]肖元真:全球现代企业发展大趋势[M].科学出版社,2000,